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2024-05-16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精选8篇)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第1篇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

先生事迹的陈列室

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仿佛又走进当年的战争场面,更深刻地见证了那段珍贵的历史。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的石碑,石碑背后有著名的联大校训:“刚毅坚卓”4个大字。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环境显得幽静。同时,在庭院周围,设计方还设计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为《呐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大声喊着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呐喊。另一座雕塑被命名为《迁移》,几个学生和老师提着包袱迁移的情景,当时师生们被迫迁移的境况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眼前。第三座名为《从军》,很多热血青年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前去参军报效祖国。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

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美好记忆。

之后,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要设在当地培养航空人才,联大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对于学生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城市。不过对于小城蒙自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大学。那里已经被改变,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来了。而对于联大学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再三,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展开。

要说蒙自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当它成为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高校学术迁移中重要的一站,蒙自和它的南湖就成为了中

国教育史上不可抹去的回忆。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给予蒙自的不仅仅是学术史上的光辉地位,也不仅仅是一长串大师的名字,更不是校舍遗址,它留给蒙自人最重要的是学术的渊源和文化的发迹。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大学的建设及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大学精神的支撑。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大学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

西南联大精神应该被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共有同扬。作为和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同处一乡的红河学院,和联大攀亲论故大可不必,但应好好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学习研究联大的精神,以联大精神的后裔自勉,清肃学习风气,导正学术方向,多多培育济世达民的英才。

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却永远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作为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联大精神留予当代社会和现代大学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予人以深思和启迪,永远让人景仰和传承。在现代大学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育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西南联大精神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熔联大精神于现代大学的建设理念及过程中,必将顶起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也必将激励一代代后继者秉承联大的崇高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奋进。

环境成就人才,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的各位伟人才子我们不难看出,艰难的环境是被动条件,并不是他们想选择的。反而,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更有优势的环境。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针对战火下的教育。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我们的对手有很多,目前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的懒惰、对现实的不屑、对父母的依赖„„若连这些我们都客服不了战胜不了,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只能是平平庸庸度过,黑白的,没有意思色彩的人生。回首望去,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地方,前辈们神奇辉煌的人生我们不能奢望,但是起码我们要书写一个不留遗憾的人生,一个若干年后你回忆起,不会悔不当初,反而能引以为傲的人生。

或许越是艰难的环境下,人的意志决心就越为坚定。西南联大办学如此艰苦卓绝甚至悲壮,后来居然还培育众多栋梁之才。而那么多前辈在我们之前作出了好榜样,同在蒙自的我们,又怎能慢慢沉溺于这样安宁幸福的环境而忘记“刚毅坚卓”呢?传承联大刚毅卓绝的精神,就是应该克服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的束缚,与天地斗,与人神争,洗尽浮华,忍耐孤独,成他人可成之事,谋他人难为之功,就是要让地理上处在中国版图边缘的红河学院的学术和教育不甘边缘。

心得体会

2013年10月19日,上午8::00时,我们在明德楼前的公交站牌前集合,8:20乘四路车出发。

到西南联大校址后,在组长带领下,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自由参观与拍照。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 参观完成后,全组步行至月牙塘乘四路车回校。后组员将整理后材料汇集到组长处,由王溯、孙守鑫进行实践的总结与报告。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

一、活动不仅要充分逢的准备,也要做好应对变化的措施!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

发现的问题:

1.由于活动时间接近中考,考试与各学院组织的活动较多;部分组员有培训活动或临时有急事,组员难以找到一个共同有空闲的时间,无法组织一起去。2.西南联大校址中灯光昏暗,摄影设备只有手机,拍照质量不佳。解决方案:

1.连续等待两周,在组员们考试完后的周六进行,有事情的让组员请好假。

2.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使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二、参观西南联大校址过程中,了解到联大历史纪念馆,馆里收藏着自联大成立以来的许多文物珍品和珍贵资料。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当时中国最著名学府的师生分三路经长沙至昆明,合并成为了西南联大,这次远迁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联大师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了自己国家的未来而斗争,我们都被他们对知识无限追求的精神,对民族尽忠报效的勇气所深深感染。“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了解到当时的联大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宽广的爱国情怀时,我们们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何时,青年永远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青年人要勇于负起时代的责任,只有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光辉的一页,留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耗时一上午,总体来说情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在参观过程中秩序良好,组员完成自身任务,从遗址感受到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对知识的渴求、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收获颇多!活动取得成功!

三、实践中我们小组是一个整体。

组员们在实践过程中除一个未参加,其余组员在活动中认真记录文字与图片材料,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安全负责人认真负责,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总的来说,组员们各司其职,积极认真,活动完成良好。

这体现了集体的力量,组员间的配合使我们任务轻松了很多;在实践中的沟通与讨论发现了我们搜集材料时的不足,交流后解决了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小组组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实践的进行。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参观时间较短,无法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改进:应加长参观时间,多搜集相关资料。

2.个别组员时间观念差

改进:组长在集合前应再通知一次。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第2篇

第一天,我们一同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参观“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回顾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感受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抗战与文艺系列展览,由“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等五个主题展览组成。共展出历史文物、美术和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1109件(套),其中有近700件(套)为首次展出。 形象地反映了抗战文艺的各个方面。展览真实再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激励广大军民投身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日救亡大潮中的历史。与此同时我们实践团的成员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绘画作品前流连忘返,不时驻足瞻仰,询问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对作品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感想,感触和理解。

紧接着我们通过参观抗战与文艺系列展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的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历史考验,也深刻地了解到,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起唤起民众抗战、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

更加了解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革命根据地的.文艺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共产党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艺队伍的壮大,以及20世纪文艺的发展变化与对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也积极地寻找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进行询问以及做调查问卷,尽管很多人不愿意帮助我们,但我们并不放弃,在一直坚持不懈的询问调查中得到了有效的数据,被调查者有老师、大学生等等,其中一些被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讲述他们说知道的一些历史也让我们学习颇多。

第二天,实践团一行来到了佟麟阁路,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怀表的雕塑,怀表上的时间停留在佟麟阁烈士去世的时间,随后我们仔细阅读了旁边一块介绍佟麟阁路的石碑。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佟麟阁得名。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采访老爷爷

与国家博物馆对比,佟麟阁路上参观的人甚少,当看到有位老爷爷在观看石碑时,我们上前采访,老爷爷还略显羞涩表示他是附近居民,他了解到这个石碑是刚刚建成的所以过来看看,他还说现在城市化佟麟阁路还是变了很多,没有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

此次参观我们还有意外收获,当我们沿着佟麟阁路步行时发现李大钊故居就在佟麟阁路附近,于是我们又参观了李大钊故居。

参观李大钊故居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知道了他的生活,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和李大钊先生的雕塑,让人肃然起敬。雕塑前满是鲜花,表达了前来参观的人的敬仰之情。他的家中为开会专门准备了一个屋子,我们还注意到一间客房,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第3篇

土遗址是指以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的人类历史上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资源[1,2]。土遗址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 文化和科学价值。西安遗址资源丰富,其中土遗址占多数。

土遗址保护根据其保护对象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方法。吴士杰[3]按土遗址的建筑类型分为古人类居住遗址、古城遗址、长城关隘烽燧及土塔遗址、陵墓土坑窖遗址;朱明敏[4]按土遗址的保存状态将土遗址分为地面遗存和地下遗存;许艳[5]将土遗址分为宫殿遗址和场馆遗址。根据研究领域不同,对土遗址的分类虽略有不同,但相差不大。目前, 针对不同类型的土遗址所采取的保护形式主要有回填保护[6]、露天原址保护及馆舍博物馆保护三种。

土遗址经受风吹、雨淋及太阳暴晒等恶劣气候,多产生风化等破坏,为了减少恶劣天气对土遗址的破坏和影响,在土遗址现状上加盖博物馆进行覆盖,即馆舍博物馆保护方式,为土遗址创造一个抵御大气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室内环境。这种保护形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土遗址被破坏的几率和速率。西安是国内首座实践土遗址馆舍博物馆的城市, 经过50余年土遗址保护环境创造实践,土遗址馆舍博物馆发展了开敞式博物馆保护和地下封闭式博物馆保护两种形式[2]。开敞式博物馆即遗址保护空间开敞,与游客参观空间合为一体,其空间特点是高大且与室外连通的,如半坡遗址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及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等; 封闭式博物馆即为遗址保护空间全封闭,在无任何温、湿度调控设备的条件下创造出相对恒温恒湿的室内环境,其空间特点是与游客参观空间分离,减少参观游览人群对土遗址保护空间内环境的扰动,如汉阳陵遗址博物馆。

土遗址保护环境创造实践的过程,也是土遗址保护环境研究的过程。科学的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内开展更晚,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在少数几个地方进行土遗址保护技术研究试验[7]。 土遗址保护环境的研究对文物长期原真[8]保存至关重要。通过对土遗址进行健全的监测体系[9],是维护土遗址安全最基本、最有效的保障手段,同时也是衡量保护环境优劣的直接途径。

本文基于西安土遗址保护环境创造实践,重点以半坡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及汉阳陵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建筑形式的演变对土遗址保护环境的影响,期望对博物馆建筑设计及土遗址保工作有一定启示作用。

二、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保护环境

1、半坡遗址博物馆

我国于1953年发布了《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关于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 提出了加强遗址及地下文物的保护和管理。 “一五”末期,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10]。 半坡遗址博物馆即在当时情况下进行的抢修性保护工程。

1957年在遗址上建成我国第一座土遗址保护大厅—西安半坡博物馆。展示大厅是一座3000m2的拱形薄壳砖木结构建筑,分东、西两厅。屋梁立柱为木架结构,屋顶以木板、铁皮和玻璃钢纤维瓦铺设,大厅共有98个简易木窗,墙体为较薄夹壁墙。

半坡遗址博物馆在设计时仅是作为临时保护棚使用,且当时文物保护技术的研究发展缓慢,对影响土遗址病害生成的因素了解并不充分。展示大厅在防尘性能、隔热防潮性能、防地表水渗透性等方面并没有采用有效措施。大厅没有温度和湿度调节设备。半坡遗址博物馆开放40多年后,遗迹也已经出现明显裂隙并逐步发育为块状、片状脱落, 土质砂化、酥粉的现象严重。相关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温湿度环境恶劣、鼠害、积尘与微生物滋生等因素的作用,目前,这部分遗址的风化现象比较严重[11]。

2002 ~ 2006年对土遗址保护大厅进行重建,新建的半坡遗址钢结构、大跨度保护大厅,建筑面积4600平方米,比原保护大厅扩大了近2000平方米。屋面采用双层彩钢板夹保温棉,并设有采光天窗[12](见图1, 图2)。

近年来,半坡土遗址因环境温、湿度变化,土体失水收缩致使土体颗粒粘结力降低和土体水分迁移而引起的病害表现越来越明显。对半坡遗址博物馆的环境研究主要集中在馆内空气温湿度监测,同时还有空气污染物监测及降尘观察。

(1)温湿度监测

刘慧芳等人[13]从西安城市气候着手, 分析气候对半坡土遗址的影响。马涛、马宏林[14]等人对于半坡遗址博物馆创造的室内环境进行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半坡馆展厅内、外的温湿度情况及变化特征基本稳定,年均温度15.8℃(从-3℃~ 31℃), 年均相对湿度67%(从53% ~ 70%),日变化、年变化均不大,基本比较适合土遗址及陶器的保存,但是冬、春季有时相对湿度较高,展厅内冬季的气温有时还低于-0℃, 土遗址会因土体冻融而受到破坏。

马涛[15]在另一份调查报告中,给出了半坡遗址博物馆夏、秋、冬季保护厅内的温、 湿度环境的检测结果:夏季温度为30.7℃, 相对湿度为57.4%;秋季温度为19.3℃,相对湿度为69.9%;冬季温度为-0.56℃,相对湿度为83.4%。

陈元生[16]对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中建议温度为19 ~ 24±1℃,相对湿度为35% ~ 65%;40% ~ 50%(纸张、 金属保存);(50 ~ 55)土5%,按不同材质选择不同的相对湿度范围。

(2)空气污染物及降尘监测

作为土遗址及陶器的保存环境,TSP、 CO2和SO2都对其安全保存有破坏性影响。

展厅外空气污染物含量都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的一级标准,展厅内则由于展览大厅的防护,只有TSP和CO2浓度较高, 超出了标准。而其它污染物浓度有显著的衰减,尤其是降尘、SO2、NOX,衰减了有40% ~ 50% 多,展厅外超标严重,展厅内则不超标。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对环境降尘的影响也做了相关研究。据其提供的1983年对半坡博物馆环境监测结果表明,降尘为26.75吨/Km2· 月,SO2为0.243MG/cm2· 日, 氮氧化物为0.232MG/cm2·日。由2011年2012年,西安半坡博物馆遗址环境数据研究采集项目测定,遗址台面的TSP监测值全年超过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最高值为0.89mg/m2,超标4倍。而土遗址展厅内四个季节TSP的日均值都分别是外界相应季节的2倍以上[17]。

孙宝海[11]认为降尘的超标直接体现在半坡土遗址为絮状物病害。覆盖在半坡土遗址表面的这种絮状物,其重量很轻,在最初发现这种絮状物时,保管部人员曾经用扫把清理过一次,但时隔几年后,絮状物有会重新出现在土遗址的表面。

2、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秦始皇陵陵区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区之内包括陵园、陪葬坑、陪葬墓和陵区附属建筑设施、石料加工场、陶窑、修陵人墓地等。陵园之外的陪葬坑以三座兵马俑坑最著名,其中一号兵马俑坑面积达14260平方米,内有兵马俑约6000个[18]。

1974年,秦兵马俑陪葬坑发现,为了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遗址与文物,1975年,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筹建,经过了四年多的时间,到1979年10月1日,秦俑博物馆初步完成,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跨度的保护展示大厅[19](见图3,图4)。但与半坡遗址博物馆情况相同的是,秦俑一号展示厅密闭性差,室内环境没有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作为开敞式遗址博物馆,兵马俑在原址中展出,同样要特别注意环境温湿度及污染物对陶制文物的危害。为此,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者在一、二号坑室内外布点,进行长期环境监测及采样工作,并在黄金周期间加强采样,共使用8类20台(套)仪器,保护大厅里都放置了相关监测仪器,监测统计室内文物区温湿度数据,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005年3月,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美国沙漠研究所联合开展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室内大气污染特征联合研究项目”。该项目旨在秦兵马俑遗址内建立大气环境观测系统,实时监测遗址区内对兵马俑等陶质文物有重要影响的微环境变化,开展微气候、腐蚀性气体、大气气溶胶和降尘的联合观测,获得不同时间尺度下关于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及其化学反应机制,特别是对文物危害大的污染物进行含量水平、分布状态及发展趋势进行详细评估。 从而为抢救性保护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也为预防性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使兵马俑能够在相对合适的环境中得以长期保存[20]。

(1)污染物监测

董俊刚[21]通过为期一年(2006年4月18日~ 2007年4月15日)一号坑、二号坑和馆外总悬浮颗粒物(TSP)、细颗粒物(PM2.5)、酸性腐蚀性气体(SO2、 NOx、 HNO3)、碱性气体(NH3)以及微气候、气象数据的同步连续观测与采集分析,重点讨论了PM2.5的化学组成(有机碳与元素碳、 离子组分、元素组分)、时窄变化和分布规律, 探讨了其可能来源,为科学、有效地控制、 治理博物馆室内空气污染提供依据。

(2)温湿度监测

温湿度对兵马俑遗址的危害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其一与半坡遗址博物馆相同,即土体本身的病害;其二是秦俑产生的各种病害, 这一方面尤为重要。

张志军[22]提出秦俑坑冰日23天,秦俑体内的含水量较大,有冰冻的危险。另外高湿环境会影响秦俑修复的粘胶,直接危及秦俑的安全。

容波[23]对二号坑土壤的干缩特性进行研究,认为秦俑坑土壤是一种膨胀性土壤, 土壤干缩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土层埋藏的彩绘陶器,特别是陶器表面的生漆层[24]~[25]。 因此,对馆内温湿度进行监测,研究其与各种病害的相互关系。

马涛,马宏林[11]对兵马俑博物馆的环境进行监测,认为秦俑馆一号坑馆内的温湿度情况及变化特征比较稳定,年均温度13.8℃(从-0.3℃~ 26℃),年均湿度67%(从7% ~ 63%),日变化、年变化也不大,基本比较适合土遗址及彩绘陶俑的保存。马涛[14]在另一份报告中,也给出了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春、夏、秋、冬季保护厅内的温、湿度环境的检测结果:春季温度为13.9℃,相对湿度为64%;夏季温度为24.1℃,相对湿度为69%;秋季温度为13.5℃,相对湿度为68.3%;冬季温度为2.3℃,相对湿度为70%。

张志军[22]对兵马俑博物馆内的温湿度进行监测,与马涛、马宏林的结果不同的是, 张志军认为坑俑内的温湿度变化比较大,一年内温度最高30℃,最低-3℃,相对湿度最高88%,最低24%,年最高温差33℃, 最高湿差64%,日最高温差6℃,最高湿差26%。这种变化,显然超出了文物保护的一般要求。

图5给出了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一年中(2006.4.18 - 2007.4.15)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21]。从图中(黑色点、红色线)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一号坑内空气温湿度与馆外温湿度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夏季高,冬季低, 且同样存在较大的波动,这与一号坑采用自然通风,与馆外有着良好的空气交换有关。 测试表明,秦始皇兵马俑遗址博物馆一号坑全年温湿度变化较大,冬季温度出现零度以下时相对湿度值有可能很大,增加了秦俑冰冻的可能。

课题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基于环境温湿度有利于土遗址保护和土遗址保护厅内常见且容易达到的温湿度条件原则,提出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适宜的温湿度范围:温度15±5℃,相对湿度65±5%[3]。

三、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保护环境

从1982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到2004年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中国国家委员会联合美国盖蒂保护所、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制订的 《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再到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西安召开第15届大会通过《西安宣言》,中国土遗址保护技术正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并逐步与世界接轨[1,7,26]。汉阳陵博物馆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建造的。

汉阳陵属于典型的北方帝陵陵园大遗址类型,其主要保护对象为土遗址以及出土的彩绘陶俑、陶器铁器、铜器、以及动物骨骸与木质彩绘遗迹等有机质文物。为向公众原真展示遗址和考古成果以及延续对考古的后期研究,经过长达数年的反复研究论证和精心设计,建成了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座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汉阳陵遗址博物馆于2006年4月1日建成开放,建筑面积6931m2。主体为地下一层(局部三层)(见图6,图7),层高6~9.9米,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它是我国首座完全遵照国际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准则和遗址文物保护的通行办法建造的地下土遗址博物馆,全面运用了多种国际文物保护的先进技术,为观众和遗址分别创造了两个不同的温、湿度环境[27]~[28]。

与半坡遗址博物馆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敞式保护大厅不同,汉阳陵博物馆将观众和遗址隔离开,展厅采用防腐金属结构和特殊玻璃材料对遗址进行全面封闭。遗址内环境更稳定。隔离封闭遗址空间的玻璃是复合中空的电加热玻璃,具有强度大、耐高温、 透明度好,可以通电加热防止结露和调节环境温度的多种功能。所以它可以起到封闭屏障的作用,不仅可有效地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也为人们近距离观赏和研究文物遗址提供了便利[5]。

湿度变化大是阳陵汉俑颜料脱落的主要原因[29]。为准确了解馆内温湿度变化情况,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课题组于2007年1月在遗址保护区设置5个测点,分别位于13号坑底、14号坑底、20号坑底以及20号坑梁顶;2008年2月又增加了1个测点于参观游览区,测试截止于2009年5月13日。实验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30]~[31]。

馆内气温以年为周期循环波动的特点说明,汉阳陵博物馆虽为地下建筑,但馆内气温仍受到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汉阳陵博物馆并不是理想的地下恒温状态。但将馆内数据与西安地区常年气象数据比较可发现:博物馆内温度年波动范围处于12.5 ~ 27.5℃ 之间,远小于室外的-5.3 ~ 31.8℃范围, 馆内测点温度曲线也较室外平缓的多,如图8所示。这一现象说明,虽然浅埋地下建筑不能达到全年恒温的稳定状态,但却能提供相对地面更为稳定的热环境,这对文物的保护和建筑节能都是有意义的。

测试数据也表明,夏季参观区测点温度明显高于14、20号坑所在的大遗址保护厅。 这一现象说明:全封闭的保护方式将文物和参观者分在两个的温度环境不同的区域,外围的参观区域能够为内部的遗址展示区提供了一个热缓冲带,使遗址受外界环境的扰动更小。

参观区相对湿度保持在23~70%之间, 空气相对湿度波动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相对湿度最低,夏季最高,与馆外气候变化特征吻合。参观区与建筑入口直接相连,室外空气可自由进入,空气湿度保持在较为舒适的范围[31,32]。

封闭式地下博物馆为遗址及文物提高一个相对稳定的温湿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利于遗址及文物保护[33]。课题组通过对汉阳陵博物馆空气温湿度多年的跟踪监控,提出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适宜的温湿度范围:温度15±1℃,相对湿度85±5%[3]。

四、结论及思考

无论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还是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都旨在为土遗址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保护环境。

从我国第一座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博物馆至今已有50余年,根据各位学者的监测数据及土遗址保护现状,开敞式博物馆取得了显著的保护效果。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馆内空气温湿度调节能力有限,个别时间段内极端天气不利于土遗址及其文物的保存;馆内环境受馆外环境及参观人群影响较大;由于土遗址及文物与人体对空气温湿度要求差别较大,即使使用温度、湿度调节设备,也难以达到理想状态。

随着土遗址保护概念得到社会重视、保护理论逐渐成熟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发展, 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应运而生。封闭式土遗址博物馆基于模拟土遗址未被发掘前掩埋于土内状态的理念,为土遗址创造封闭的保护环境。参观空间与保护空间独立,解决了开敞式土遗址博物馆受馆外环境及参观人群影响的问题,并为保护空间、参观空间独立控制空气温湿度创造了可能。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课题组发现由于汉阳陵博物馆顶部覆土层较薄,封闭的保护空间缺少自我调节能力,近似饱和的空气接触到冷的屋顶,产生大量结露等问题[34,35,36,37]。

因此,土遗址博物馆保护环境创作应考虑两个问题:怎样的环境对土遗址保护是适宜的?创造该环境的最佳手段是什么?

普遍认为,掩埋是最好的保护手段。但是,高湿的土壤长期来对土遗址也产生了不小的破坏作用。以出土的彩绘文物为例,很多出土时彩绘已遭到破坏,有的脱落粘附在覆盖的土层上,有的起翘与文物本体分离, 据研究彩绘底层生漆层在相对湿度90% 以下就会萎缩和卷曲[23]。因此,研究土遗址保护的适宜环境,应从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病害产生机理着手,减缓或推迟各种病害发生。

创造环境的手段除了建筑空间形式及围护结构构造形式,最直接的就是现代恒温恒湿设备及自动控制技术。但笔者以为,出于长期保存考虑,完全依靠机械设备维持保护环境生态性差。合理的博物馆建筑形式及围护结构特殊构造,可减少设备开启时间或运行功率。例如敦煌莫高窟壁画,由于莫高窟窟檐及前室的遮蔽及气候缓冲作用,对洞窟及窟内造像、壁画起到了直接保护的作用[38]。 在无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洞窟壁画及造像千余年来保存尚好。

寻访抗战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第4篇

在208月2日,“恰同学少年”组结束了对湖南省常德市河洑山抗战遗址的实地调研,历时23天的实地实践活动也在这一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7月11日到8月2日,“恰同学少年”组以“实地探访、调查访谈”为实践方式、北京市和湖南省常德市为活动地点展开活动,并取得了理想的调研成果,为抗战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究奠定了基础。

转眼,战火的硝烟在中华大地上已然沉寂了七十年之久,时光的淬炼中,七十年的沧桑巨变似乎早已抹去了这片土地上的断壁残垣和满目疮痍,日本侵略军的铁骑烟尘已然沉寂,但在这太平昌盛的国度,腾飞着巨大希望中国梦的东方巨龙里,仍然残存着许许多多记录了那段峥嵘岁月的遗迹。“恰同学少年”实践小组希望通过对抗战区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让更多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被人们铭记,不忘初心,着眼未来,让抗战文化和精神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得以发扬,以史为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阶段一:走访遗址 忆往昔峥嵘岁月

“恰同学少年”组在此次实践中选择了北京市和湖南省常德市为实践地点,是因为北京市的卢沟桥景区是我国开发时间较久、开发程度较好的抗战文化景区,而湖南省常德市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大西南的门户,曾经爆发过震惊一时“厂窖惨案”、“常德细菌战”和被称作“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常德会战”,但是常德市的抗战遗址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使这一抗战历史在历史长河中逐渐被人们淡忘。该组通过对两个实践地点的调研,寻求新时代下让抗战旅游重新焕发生机的模式。

7月11日,我组成员4人前往北京卢沟桥景区,对参观的游客和工作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小组成员也重走了这个抗战历史名地,感受到了中国军人抵御敌人的英勇顽强的抗战精神。

7月29日,“恰同学少年”的成员们分别探访了常德城中保存完好的大西门碉堡群和隐匿在太阳山中的瞭望塔,一座座抗战碉堡和瞭望塔记录了常德抗战时期中国军士拼死抵抗日寇的历史,历经七十周年的风霜,时光无声逝去,墙上的弹孔犹存,沉寂一般的城墙,无声地告诉世人这里曾经发生的那些英勇事迹。

7月31日,四位成员前往常德会战烈士陵园,作为常德市开发较好的常德会战纪念碑,“恰同学少年”组的成员们得以通过烈士碑上和陵园牌坊上的文字,了解常德会战的历史,从现有的开发模式探究符合常德本地区及当代的旅游发展模式。

8月2日,两位成员到达常德河洑山抗战遗址进行调研,作为常德抗战最为激烈的地方,该抗战遗址群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抗战壕沟和地堡群,虽然该地得到保护,但并不为很多人所认识,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阶段二:访谈对话 知当代旅游形势

实践期间,“恰同学少年”组的五位同学进行了一次讨论,总结了第一阶段的抗战遗址的调研行动,总结出了几个可供开发的模式,成员们一致认为调研行动不能仅仅局限于参观可开发的抗战遗址,应该深入相关部门进行采访和调研,了解与抗战区旅游开发相关的政策和相关人士的看法和建议。

于是,“恰同学少年”组第一站前往了常德市旅游外事侨务局,采访了分管旅游的肖书记,了解到常德抗战旅游和国家的抗战旅游发展的现状,获得了常德市抗战旅游开发的.第一手消息。

第二站,到达常德市博物馆,由于博物馆正在为迎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进行整修,我们没有能够进入其中参观抗战文物,但是我们有幸采访到一位工作人员,并知道了现在的抗战文物的保存情况及未来博物馆的规划。

第三站,“恰同学少年组”有幸接触到常德抗战文化交流中心的刘会长,他为我们介绍了整个常德的抗战以及抗战文化,为我们介绍了相关影视作品和书籍,并邀请全组成员参与“常德市抗战文化沙龙”活动。

阶段三 研究探索 寻抗战旅游新模式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第5篇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抗战遗址是宁波人民苦难辉煌的见证,又是团结奋进的精神支点。几十年过去了,你知道这些抗战遗址藏身何处?它们如今是什么模样?利用暑假时间,宁波的大学生们不顾酷暑,深入镇村,寻访红色足迹。

追寻10个村镇的抗战足迹

体验中留住红色记忆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抗战历史,了解抗战历史,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组织了寻找鄞州抗战红色足迹教学实践活动,为期两个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鄞县抗日战争作为浙东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遗留了40余处红色遗迹,红色文化资源丰富。

在本次活动中,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采取了现场走访、现场集中授课、听老人讲抗战的故事、组织师生参观纪念馆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们切身的了解、学习抗战历史。

两个月中,师生们走访了鄞州近10个村镇以及30多个红色足迹。师生们与当地历史的见证者们进行了深度的交流。

在宁波抗战“红色堡垒”建岙村和梅园村,在建岙学校前校长陈武昌的陪同下,师生们参观了梅园革命史迹陈列馆内的各个展馆。展馆中一件件历经苦难岁月的农具与武器,一幅幅凝固抗战场面的真实图片,一个个抗日英烈奋勇抗战的英雄事迹,深深感染和震撼了每一个人。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思政教育部主任伍醒介绍,该活动学校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抛弃传统的一板一眼的授课方式,将授课地点搬到了课堂之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实地寻访中体验历史、感悟历史、铭记历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

走访28处抗战遗址

近七成抗战遗址保护现状堪忧

抗战遗址则见证了宁波人民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遗址,有多少人记得?又是怎么保护的?

暑假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6名学生组成的调查小分队抽样调查近了我市海曙、江东、江北三区的28处抗战遗址。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抗战遗址中,保护状况“较好”的有8处,占29%;“一般”的有8处,占29%;“较差”的有6处,占21%;“差”的有6处,占21%。也就是说,近七成抗战遗址亟待加强保护。

宁波市抗战遗址的利用方式主要有:纪念馆、办公用房、教育场所、商业用房、私人住宅、空置不用等。在被调查的`28处抗战遗址中,被用作纪念馆的只有8处,空置不用的有6处,其余分别被用作办公用房、教育场所、商业用房、私人住宅等。如浙东中学党组织活动地旧址现为三江中学校址,药皇殿则已经改建为茶馆。

走访过程中发现,很多抗战遗址周围环境很差,杂草丛生;有的则垃圾乱放、墙上乱涂乱画现象严重;有的则处于无人管理的境地,门口只留有一块牌匾;部分成为私人住宅的抗战遗址,里面私拉电线等现象非常严重。如具有悠久革命斗争历史的庄桥,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了中共地方组织。庄桥革命历史纪念馆占地面积6396平方米,包括纪念碑、纪念馆、烈士塑像三个主体部分。而庄桥革命历史纪念馆外立的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石碑,上有乱涂乱画现象。阶梯上青苔丛生,稍不留神,就容易滑倒。位于中山广场附近的和义门瓮城遗址,外侧的“瓮城遗址简介”字迹模糊,标志性石碑也已被树遮挡。

庄桥革命历史纪念馆

和义门瓮城遗址

队员们还发现,部分抗战遗址的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很多市民根本没有听说过。例如,江东的水塔,现在位于宁波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内,但大多数员工并不清楚公司里这个水塔还是个抗战遗址。而且这个水塔是不对外开放的,要想近距离考察,必须“走程序”。

队员们在走访江北区唐弢故居时,由于当地人也不清楚具体的方位,也没有指示牌,调查小分队成员兜了一个多小时才找到,其实就在村口不远。已经成为私人住宅的唐弢故居,里面私拉电线、垃圾乱堆放问题非常严重。很多像唐弢故居这样的名人和抗战文化遗址没有标志性建筑或相关信息提示,游客很难找到,因而很多处于“门庭冷落车马稀”的状态。

据悉,在开展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这支调查小分队也将深入挖掘史料,汇编成《宁波市老三区抗战遗址图文集》。

呼吁

抗战历史文化亟待守护

参与寻访红色足迹的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的同学们,不止一次表示,亲身走一遍当初激战过的地方,心中被激起了浓浓的爱国情怀。

“红色的遗迹是先驱们用其鲜血为我们建造的,后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奉献。”学生郑鲁娟表示。

张萌同学激动地说:“参加此次活动,让我了解到了那个时代的不容易,使他们让我们拥有了如今的生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并把握未来。”

宁波城市学院抗战遗址寻访团队的一位负责老师认为,抗战遗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鉴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它不仅是抗日战争史的真实记录,还是唤醒我们抗战记忆的根本载体。“但目前一些抗战遗址正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西南科技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第6篇

假期来了,我还能像以前一样来挥霍自己的时间吗?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多年来,社会实践活动已在我校蔚然成风。

学校是一个小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

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这个假期我没有选择自己所学的专业去实践,而是在一个亲戚开的电脑配件柜台帮忙卖货,过的十分充实。在此次实践过程中我学到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它让你开阔视野、了解社会、深入生活、回味无穷。也对自己一直十分想了解的电脑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服务大众的重要形式,对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论文正文:

新年为群众疏通自来水有几天就要过年了,大伙儿都在忙活着迎接2012年的到来,比如:打扫房间,洗被子,办年货。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春节的气息,孩子们那天真无邪的脸上贴满了灿烂的笑容,随处可见,有的在家里看动画,有的在街上买玩具,有的在一起做游戏等等。活蹦乱跳,相信他们的来年一定会更快乐,更阳光,更灿烂,更向上,更积极

在我们村里,气氛是一片祥和,而且随处可见。可是,在那月

二十八的那天,不知怎的,村里停水了。我们这里用的自来水是正宗的自来水,因为是从村后的的大山的一股山泉引来的,很清澈,很干净,无污染的天然水。这一停水,大家心里都很焦急。马上就过年了,怎么说停就停了呢?

毕竟,水是生命之源嘛!停水也跟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还好,我们不是有一个好村长嘛,相信他一定会有解决办法。就在第一时间都有许多村民提出主动出力去排出故障。村长看大家这么积极,于是就选了几个身强体壮的男子去排除故障,我突然头脑一热,我不是要做一个什么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嘛,而且,现在上大学了,也很少时间带在家里,陪大家的时间也少了,为乡亲们做事服务的机会也少了,所以我做了一个伟大而崇高的决定---我要一起去。当我把我的想法讲给村长听了,他也欣然同意了,并说“年轻人是该去这深山老林里去磨练磨练。这次可不简单啊,可是村长御驾亲征哦!

在这支队伍出发之前,村长还向大家保证一定会尽快把这股清泉请回来。并且还唠叨了几句,一稳定大家的焦急情绪。我们这里有一种习俗,就是在年前要烧豆腐,这可耗水啊,现在正因为有许多家里在烧豆腐,这一停水可就麻烦了呀。这一缺水,如何是好啊,大家束手无策,所以大家心里都很焦急啊!村长这人为人友善,和蔼可亲,所以他安慰大家也现出了他

3 的那一颗博大的心,博爱的心。

我们这支队伍发山涉水,一路上检查每个接头看是否有坏掉,绝不放过一个可疑的地方。由于这一路都是杂草丛生,而且还有需索不知名的藤状植物,身上还长有许多刺,这一路走下来肯定没有一个好的。不但有山路,还有水路,一路崎岖不平,曲折蜿蜒。

当大家走到自来水的源头的时候,都已经精疲力竭了,村长和蔼地说:“现在大伙先休息一会儿吧,我到附近去看看有无故障。”一会儿,村长把那双千疮百孔的补丁鞋脱下来,走到水池里去检查。当他发现源头那里有许多泥沙,费了九牛二虎只力才把水管掏出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大跳,原来是因为进水口被泥沙堵塞了。这时终于找到了出先故障的原因,大伙儿都很高兴。可是在大伙儿高兴的时候,又有一个困难还在等着大家呢!就是如何将里面的泥沙给清理出来,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大家讨论了一下,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何清理泥沙。村长再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设计出了一套简便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接下来,大家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不一会儿就顺利将水管里面的泥沙给清理出来了。这一股清澈甘甜的山泉又重新流到了家家户户。人们的生活有恢复了正常。

当我们沿着崎岖的老路返回的时候,大家你说我笑,脸上都充满 了笑容,这很明显是成功的喜悦之笑,因为他们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历尽艰难险阻,将

这股山泉顺利请回家了。当我们会的骄傲村里的时候,我们的行动得到了大伙儿的肯定和赞扬。我作为请水队伍的一员,心里也挺高兴的。我感觉我真的是幸福得不像话!呵呵!当村长会来的时候,那可比我威风多了,所有的人都很亲切地跟他打招呼,并把家里刚买回来的年货拿出来,请村长痴儿呢。有的家里的豆腐烧好了,还把豆腐端到村长家里强度呢,村长这个人是不是不简单嘛?

我尽管是这一个清水队伍的一员,仿佛是一个配角,在整个请水的过程中,我也没为大家帮上什么忙,因为他们什么问题都是自己抢着做,而不把任务留给我,这也许是以为我这文弱书生不懂这些吧?我这人有个习惯,就是话多,整天都有说不完的话,但在这一路上,我带动着大家说说笑笑,他们还都夸奖我呢!说我现在都这么棒,将来肯定大有出息,我心里也乐呵呵的。

我感觉我在这天的请水经历中学到了不少的东东。这让我知道了

这水的来之不易啊,尽管这自来水不是用电力抽来的,能从那么残忍的环境里把这股清泉请回家,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这得感谢那些最初的劳动者人民,是他们历尽千辛万苦而获得的这股甘甜的清泉。水是生命之源,珍爱水资源,珍视生命!我们珍视生命就是为了让我们的生命存在得有意义。我们应通过不懈的努力,让离我们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们最后喝到了流到家里的清泉,这水比以往的更清澈,更清甜可口,是因为我们体会到了这个请水过程的艰辛。人生何尝不也是这样呢,只有当我们付出了足够多的汗水,直到得到了老天的肯定和认可才得到丰收的喜悦。所谓苦尽甘来,阳光总在风雨后!

我在村长的身上学到了从容与镇静。其实,这种处事心理是每个领导者都应该具备的,尤其是在逆境中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处事能力,因为常人都会有一种恐慌感,只有超饭脱俗的人才会若无其事的。这就是一种能力。当代大学生大都生在安乐中,因为有父母拿钱,什么都不用自己担心,从不居安思危,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面临着失业,所以当今的大学生有必要冷静必要冷静下来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再者就是团队合作,我们在清理泥沙时,大家分工协作,轻而易举就顺利地将泥沙清理了,这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假期实践我以“善用知识,增加社会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假期生活”为宗旨,利用假期参加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社会实践中检验自我。

结束语:

虽然在这假期我没有在我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上有所提升·但是我感觉我懂得了太多的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假期实践 增强了我的办事能力交往能力,叫我懂得钱来之不易,叫我懂得人要打拼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致谢:

这里我真挚的感谢我可爱而善良的村长,我的父母,邻里朋友,还有寒假里陪伴我的那些老同学,是他们给了我支持和鼓励。给了我必胜的勇气和信心!是他们的帮助让我得以完成了我生命中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姓名:艾涛涛

2012年2月23日

实践报告——西南干旱 牵动你我 第7篇

来到一个小屋中,各种各样的花琳琅满目,主要有这样几个品种:扶郎,菊花,康乃馨,还有一些叶子。由于是第一次,所以没什么经验,每样拿了一些,突然接到丁宇萱的电话,确定了明天会见的地点及时间之后,我拿着花回家了。回到家后,望着那么多花,我却一筹莫展,不知道该怎么摆弄他们,这是妈妈说我应该把花扎成一束的,算一算成本,确定价格,明天去了之后后再继续扎。我听信了,于是开始思考究竟怎么弄,我先把叶子抽出来,放在最底下,放两朵扶郎花,一朵菊花,于是乎一束花就出现了!我觉得挺满意的,于是,我就仔细算了一下成本,确定价格后,充满期待的睡觉了,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原因,晚上一直没睡沉,应该是太激动了,当我迷迷糊糊的睡着的时候~闹铃,响了,我一骨碌爬了起来,迅速穿好衣服,刷牙洗脸吃早饭,7点我准时到达了指定的集合地点,丁宇萱不久之后也来了,我们先侦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卖花的大多是中年人,向我们这样的学生几乎没有,我们摆好了摊位就准备开始卖,过了一会会,我发现这个位置不好,于是我就寻觅下一个目标,找到一个还算凑合的位置,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我开始教丁宇萱怎么扎花,还算不错,她学得很快,这时候很多上坟的人都来了,有的人看到我们是学生就来照顾我们的生意,我们应接不暇,也许是这样吧,引起了旁边人的不满,他们的摊位生意都很冷淡,于是他们就跟我们对着干,一会在那儿跟他们亲戚嘀嘀咕咕,一会把桶放在我们这边,一会又把电动车放在我们后面,总之就是尽一切可能不让我们做生意,我们当然不会置之不理,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不听,哎,没办法,只好不理他们,可是做生意的时候也不称心,要不就是嫌这个花不好看,要不嫌价格太贵,瞎侃价要不对我们指手画脚,哎,要是放在我原来的脾气,早就大发雷霆了,可是谁让顾客是上帝呢,我们只得陪着笑脸,一个早上下来,我和丁宇萱都累得够呛,空闲的时候,趁机数了一下包里的钱,天哪,一早行辛辛苦苦才赚了15.,哦~~天哪,看来挣钱真不容易,收了摊子回家的路上,由于赚的不多,心情总归不是很好,在路上都没怎么说话,叔叔跟我说第一次做生意只要不亏,就是赚钱,我才舒服一点。晚上又去进货,吸取早上的教训,我进了很多菊花,还特地去花店看了怎么包扎,也请花店的阿姨扎了40束花,我自己回去之后思考了很多问题:为什么花卖完了去只赚了那么一点?这是最主要的问题,翻来覆去的想了好久,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策略不对!于是我思前想后,想出了一个新的策略,晚上就把花包好,分为4元.5元.10元不等。第二天,我吸取经验教训,因为丁宇萱要上课所以没有来,我一个人又是吆喝,又是包花,又是收钱,烈日当头,忙了一个上午,又累又渴,数着包里的钱,所有的劳累都化为乌有,取而代之的是喜悦与自豪,取出成本之后,我赚了85,我迫不及待的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也很高兴。

回家之后仔细的思考了这个令人觉得激动的社会实践经过,不由得叹了一口气,一是感叹赚钱的不容易,亦是感叹这个社会的竞争是多么的激烈,也体会到我们现在的任务是认真学习,将来报效国家,为了为西南灾区做贡献,我将所得的一部分捐献给灾区,希望这绵薄之力可以帮到他们一些吧。

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第8篇

实践题目:关于“参与实践,丰富人生”

学生姓名:韩杰

专业年级:石工2009级

带队教师: 指导教师:张浩

实践日期:2011年7月6日

实践地点:内江市隆昌县大南街

实践方式:□ 团队□ 个人

2011年 7 月 6 日

“参与实践,丰富人生” 暑假社会实践的实践报告

一,“参与实践,丰富人生”的基本情况:

实践目标:

1,传播志愿精神,磨练当代大学生的毅力

2,践行服务理念,提高人们的社会责任感

3,锻炼自我,提高自我素质

实践时间:2011年7月6日至2011年8月15日

实践地点:内江市隆昌县大南街

实践方式:销售鞋类物品

实践对象:大众消费者

实践主要过程:每天8点准时报到,然后帮店长拖地、擦洗、摆好货物。9点左右顾客就渐渐多了起来就要站到门口迎接顾客,当顾客来时需要问他们有什么需要,给他们介绍店里有什么产品新货,帮助他们挑选喜欢的款式,讲解物品的好处。满意后帮他们包装,送到柜结账,谢谢顾客光临。每天工作8小时。

实践分析提纲:怎样以我们在校学生缺少社会经历的身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适应下来,发现并解决问题,充分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二,分析问题及思考:

导购员如何帮助顾客呢?

1询问顾客对商品的兴趣和爱好;

2帮助顾客选择最能满足他们需要的商品;

3向顾客介绍商品的特点;

4向顾客说明买到此种商品后将会给他带来的利益;

5回答顾客对商品提出的疑问;

6说服顾客下决心购买此商品;

7向顾客推荐别的商品和服务项目;

8让顾客相信购买此种商品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实践材料综述:

炎炎夏日,我在酷暑中迎来了作为大学生的第2个暑假,很多大学生也要面临社会实践环节的考验了。但我是幸运的,在我的第一学年我就和班上的几个同学举行过一次社会实践,因此,我是有点所谓的经验的。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炎热,烈日当头,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走进了一家个体户,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

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现在社会上的技术更新越来越快,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记得在刚开始的时候,我还非常的腼腆,觉得不知道做什么,总是很羞涩,很怕面对生人。但经过一起的同事的鼓励,我渐渐的大胆起来,主动去招呼客人,帮他们介绍。虽然很紧张,但是过后觉的自己有很大的成就感。在工作中我学到了许多经验,譬如要有耐性,要学会随机应变,顾客是我们的上帝,顺随他们的脾气,像还价等不合理要求要婉言拒绝,作为一个小店员还要勤快,要始终面带微笑等等.。实践中最主要的是勤快,要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货架上缺货了,要及时从仓库运过来,摆放到指定的位置上。永远都不要等着别人来告诉我们货物太少了,要补货了,才想着去补货。等到他们告诉我们时就太晚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的细心,我们的准备,我们的心血就都被他们的这么一句话给埋没了。所以,不要想着让别人告诉我们该干什么,我们要自己想着我们该干什么了

对于顾客,要永远保持微笑,要让顾客知道你很高兴为他(她)服务。我是作为一名销售鞋子的导购员,每一位顾客到这购买鞋子,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穿的舒服。所以对于每一位顾客要有不同的说法,要为顾客选好舒适的款式。

拿到第一笔工资时,我并没有感到特别开心,只觉得全身心的累。不过我总算领悟到了打工的“真谛”:一要吃苦,二要脸皮厚。如果有人问我以后还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

回想这次社会实践活动,我学到了很多,从我接触的每个人身上学到了很多社会经验,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而这些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

在社会上要善于与别人沟通。如何与别人沟通好,这门技术是需要长期的练习。以前没有工作的机会,使我与别人对话时不会应变,会使谈话时有冷场,这是很尴尬的。人在社会中都会融入社会这个团体中,人与人之间合力去做事,使其做事的过程中更加融洽,事半功倍。别人给你的意见,你要听娶耐心、虚心地接受。

在工作上还要有自信。自信不是麻木的自夸,而是对自己的能力做出肯定。社会经验缺乏,学历不足等种种原因会使自己缺乏自信。其实有谁一生下来

句什么都会的,只要有自信,就能克服心理障碍,那一切就变得容易解决了。知识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销售对我来说很陌生,要想把工作做好,就必须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对其各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作中。

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在今后我要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磨练自己的同时让自己认识的更多,使自己未踏入社会就已体会社会更多方面。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做事要大胆,遇到不懂的要敢于问他们是怎么做的。

2要肯吃苦,不管有多累多脏,只要自己可以做就不要畏缩不前。

3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好评。

4要自信,心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够持续的做下去。

三,建议:

由于我在大一时曾跟过他们进行过团队实践,对比起来就感觉团队和个人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在团队里,我们需要操心的东西很少,队长总是吧计划和过程安排好了的,我们仅仅去打酱油。但在个人实践中我才深刻的发现自己要做的时是那么的多和复杂。给予自己的锻炼是那么的大。因此。我希望在实践中,学校应该多鼓励个人实践,因为那样才能真正的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性和个人能力。才能真正的体会实践的苦和累,付出与收获。

上一篇:ipo财务审核主要问题下一篇:乔布斯2005年斯坦福大学毕业演讲中英文对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