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2024-07-05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精选6篇)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第1篇

重庆巴蜀中学挂职培训报告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四支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了玉溪市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推动教育事业改革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从一名普通的基层教师成长为一名完中校长,我有幸亲历和见证了“四支队伍”建设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巨大推动。2011年11月,我荣幸地获得市教育局新一轮校长挂职培训机会,前往著名的重庆巴蜀中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挂职培训。

为了确保此次挂职培训收到实效,市教育局进行了充分、周密的安排和布置,做了大量协调工作,专门召开了专题动员会议,要求参训校长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力求取得真经,学成归来,为本地、本校的发展取得突破。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江川县一中肖校长来到重庆,走进了名闻遐迩的巴蜀中学,开始了为期一月的挂职培训。得益于市教育局的精心协调,我们受到了巴蜀中学校方的热情接待,在生活上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全方位参与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感受名校风范、体验名校管理,学习名校经验、反思自身缺陷。通过与校领导和教师广泛交流、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活动、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感受很深,收获颇多,圆满完成了各项预定任务,整个挂职培训收到了极大的成效,必将对我们的专业成长取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一、对巴蜀中学特色的认知 现代化的办学条件、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传承积淀铸就了巴蜀中学鲜明的办学特色。我们惊叹于巴蜀中学优越的现代化办学条件、缜密高效的管理效率,沉醉于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羡慕于其高质量的师资和高质量的教学成绩,每时每刻、点点滴滴,巴蜀中学触动着我的神经。

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有多少高楼大厦,而是在于它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如此,学校亦如此。名校之名,名在文化。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历史的积累,文化建设在师生中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创办于1933年的巴蜀中学坐落于嘉陵江畔的张家花园,80年的办学历程镌刻下了一位位历史或文化名人的身影。创建初期,黄炎培亲荐江苏教育家周勖成由出任首任校长,卢作孚、康心如、何鲁等任校董,定下了“公正诚朴”校训。抗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入川,为巴蜀学校题写了“成绩斐然”的匾额。周恩来总理在学校操场发表过爱国斗争的演讲。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创作了《巴蜀学校校歌》。1950年,邓小平同志亲口对学校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今天的巴蜀中学是重庆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重庆市文明单位,影响重庆教育十大品牌中学,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

令人耳目一新的教育理念。80年的积淀、完善、发展、创新成就了巴蜀中学今天的教育理念,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三本”理念:教育以人为本,校长以教 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这几句话早已被今天的教育界广泛地引用,甚至有了泛滥之嫌,但是在巴蜀中学,我看到了这是一个基于现代学校管理的具有可操作、可观照、可创造的背景之下的教育理念,其中最好的诠释就是学校对素质教育有独特的理解,学校以发现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爱好及特点为出发点,注重学生人格塑造和情商开发,张扬个性又有团队合作精神的教育。巴蜀中学“善为根,雅为骨,志为魂”的德育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对“三本理念”的新诠释、新延伸:善,是友善、和善、亲善,乃立人之根本;雅,是优雅、高雅、儒雅,乃处世之风骨;志,是志气、志向、志趣,乃发展之魂魄。学生具备有这三种人格元素,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甚至是英才。

责任立己,制度立校——巴蜀中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简单明了,但却是在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很难彻底解决的文体。“欲立人则先立己”,社会赋予教师的责任无疑是重大的,巴蜀中学认为教师理应承担起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校的发展负责,对社会、民族、未来负责的使命。学校打造积极有效的人文制度文化,从制度层面上落实各项工作,保证学校工作的执行力,使学校管理在制度的引领下走上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先进现代的办学条件。秉承教育改革发展的东风,今天的巴蜀中学已经发展成为“一校四区”的办学规模,分别是黄花园本部校区、鲁能巴蜀中学校区、金科巴蜀中学校区,龙湖巴蜀学校校区,总占地340亩,总建筑面积255601平方米,是全国中学 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学之一。以我挂职的的鲁能巴蜀中学校区为例,是一所硬件条件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领先的现代化殿堂级中学,占地173亩。每个教室配备有价值近4万元的等离子显示屏和电子白板,两台大功率的名牌柜式冷暖空调,在全世界中学界也是绝无仅有的耗资三千万建设和装备的鲁能巴蜀大剧院,14个标准的塑胶篮球场,7个标准的羽毛球场,35张名牌木质乒乓球台,一流的现代化的计算机房和实验大楼,配有空调、卫生间的四人一间的舒适的学生公寓„„先进的教学设施,令人叹为观止。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巴蜀中学拥有一支观念新、业务精、师德高、科研型的一流师资队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重庆名师、特级教师、正教授级研究员、国家级骨干教师10人;全国数、理、生、化、信息学奥赛高级教练16人;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等人才精英荟萃,先后有100多位教师赴美、英、澳、加、日、新等国家学习交流。

高精深广的校园文化。学校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设了巴蜀大讲坛,举办成功人生系列讲座,激励学生志存高远,培养“善雅志”的未来英才。蜚声国内外的院士、教授、文化名人被请进校园参与讲坛,以他们的成功人生经历、学术创造等,引领了学校师生精神思想,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注入了优秀的元素。

充满活力的对外交流。以全球化的眼光,培养学生成为具有 中华灵魂、世界眼光、现代观念的世界文明人,是巴蜀中学新的追求。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向世界各地输送了数百名优秀毕业生。学校每年引进优秀的外籍教师、校长、专家、外国领事馆官员来进行教学、访问和交流。短短数年时间,巴蜀中学在欧洲、北美等地区建立了近十所国际友好学校,在英、美等国开设孔子课堂,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

一流的办学成就。近80年来,巴蜀中学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为国家培养了六万多名学生,其中不乏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近年来,学校的办学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中考连续十六年蝉联高分段人数、优生率等多项指标全市第一,高中近十年400多名学生考人北大清华;国际和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体育比赛屡创佳绩„„巴蜀中学的跨越式迅猛发展,抢眼夺目,被社会称为“巴蜀现象”,媒体将巴蜀誉为“全市普教系统的一面旗帜”。

二、对巴蜀中学新课改的探寻和感悟

在巴蜀中学的一个月,是我职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经历。作为来自边疆省份农村中学的一名校长,我只能用目不暇接来形容我的所见,巴蜀的办学条件显然不是我们能达到的,巴蜀的师资显然不是我们能拥有的,巴蜀的办学成就我们永远难以望其项背„„然而,除了惊叹和羡慕,巴蜀还是给我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启示,其中我关注最多、最能给我带来直接效应的就是巴蜀对新课改的研究与实践。为了改变我所供职的那所农村中学的教育 教学低迷状态,我把课改列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突破口,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只有观念的转变、质量的提高,才能找到彻底改变学校现状的契机。巴蜀的所见所闻,进一步坚定了我走下去的信心,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课改,充分领略了课改绽放出来的无穷魅力。

一是巴蜀新课改坚持积极务实有序推进策略。课改进行到今天,我必须承认在我的故乡,很多教师其实仅仅停留在口头和形式,课改改什么?为什么要进行课改?怎么来进行课改?巴蜀给了我进一步的启示。巴蜀认为:教育是需要传承的,教育的改革必须是渐进式的改良化运动,不可急躁冒进,更不可“走秀”。所以,新时期、现今中国社会及教育体制下,我们的教育改革必须以“务实”为原则,坚持“小步快走”,即改革理念要新,步伐要小,节奏要快,措施要实,在创新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实效,在实效中求发展。基于这样的改革理念,巴蜀的课改之路首先确立了科学的规划,细致到了周规划、月规划、期规划、年规划、三年规划、中长期规划,确保了新课程改革推进的正确性、连续性、有效性。

二是加强学科教学研究及实施。课改的精髓在哪里?当我们还在抱怨没有人告诉我们新课程背景之下怎么上课的时候,巴蜀的课改已经结出了硕果,课改之所以称之为“新”的真谛就在于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前提之下,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了教育的主题。在巴蜀,我有幸聆听了学校承担的语文、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市级培训会和现场观摩活动;旁听了学校承担的重庆市高中语文校本教研研讨会的献课和理论研讨以及物理等学科的“自主命题、互动测评的学生学科评价研究”和生物、历史、英语、数学、化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方式变革的研讨。参加了一系列的活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课改没有固定的模式,课改之“新”就在于在一片充满希望的肥沃田野上我们必须自己寻找到适合于这片土地上种子萌芽和成长的东西,课改要求我们要具备“一切皆有可能”的理念、胆识和技能。

三是推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坦率地说,高中新课改进行到今天,综合实践活动和通用技术教育两门课程我们至今不知道该如何进行,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必要的经费,更没有专职的教师,我们一直在心安理得地等待。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巴蜀也认为这两门课程是新课改的难度、重点、亮点,但实施起来非常不易。按照国家规定,既要有固定的课时安排,又要做好内容部署,组织好过程实施,并做好学分认定评价。为此,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前提下,巴蜀的做法是“探索、落实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力争以最少的课内时间、最佳的行动指南、最优的评价策略,让学生获得最多的社会体验,掌握基本的探究方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巴蜀积极组织并认真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新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综合 实践活动课程,并采取整合课程内容,实施“集中式、主题型”课程实施和课堂教学模式,顺利完成了两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从中我感悟到,我们虽然没有巴蜀的条件和资源,但是巴蜀也没有百分之百地拥有国家规定的条件和资源,但是巴蜀为什么能顺利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开设,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巴蜀吃透了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而我们仅仅认识到了“课改之形”,没有感悟到“课改之意”。

四是探索实施校本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组织实践,巴蜀中学日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31校本课程体系,即要求每位学生在校三年,为完成国家规定“选修II”至少6学分学习任务,必须学习“校本必修课程1门,校本限定性选修3门,校本自主选修课程1门”。学校开发了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价值核心,以系列自编文本为载体,以唱读讲传为实施形式,以每天早中晚各10分钟共30分钟为时间保障,以学习过程纳入相关学科学分认定参考为引领的校本必修课程《唱读讲传》,要求学生人人必修,提升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怀,形成学校“人文至上、德育为先”的办学特色。开发校本限定性选修课程3门:其一,人生课程。通过导师制,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名人(偶像)传记、哲学书刊、经济学读物”各一册,课外阅读、课内检查、班级交流等方式,树立学生正确理想,增长学生人生智慧,提升学生财富指数。其二,科学课程。通过专家系列科学讲座,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每年一届的重庆市级、校级科技创新“金点子”大赛,训练学生思考 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拓展学生解决问题思路与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欲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其三,体育锻炼课程。除每周两节体育课外,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在统一的课内时间,在老师或同学指导下,在数十项体育锻炼项目中选择一项进行训练,形成基本的锻炼技能,养成终身热爱锻炼的意识。要求学生在三类课程中,从每一类中选择一项内容学习,从而提升学生人生品格、科学精神、体育技能等综合性全面发展素质。

此外,学校还根据教师特长和学生兴趣,开发了130余门选修课程,内容包括学科拓展、生活知识、生存技能、生命意义、创新实践等,要求学生从中自主选择一项内容参与学习,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潜在能力,促进学生差异性个性化发展。现在,学校开发的优雅少女俱乐部、烹饪、播音主持、表演与影视、编导、击剑、生活理财面面观、财富与财商、茶道、服装设计、化学竞赛实验、舞蹈、宇宙模型创意制作、武术、三国人物品析、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等近100门课程,因受学生欢迎而开设,部分课程已编有教材,甚至如《优雅少女教程》等教学内容被正规出版社编辑出版,即将面向社会发行。

毋庸置疑,巴蜀在这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在羡慕之余,巴蜀的做法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当然不具备巴蜀这样的资源和师资优势,不可能开设出那么多的校本课程,但是,面对浩浩汤汤的新课改,我们农村中学难道只能束手无策?巴蜀 的探索实践告诉我们,校本课程是一种“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的个性化课程。是 “以校为本”、为了学校的特色化建设,针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由学校师生为主体、共同研发的特色课程。在新课程推进中,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若干模块,供学生选择”,只要学校在,总会有资源,只要有教师,总会开发出适合于自己校本课程,我们缺乏的归根结底是对课改精神的感知和领悟。

三、关于农村中学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思考

巴蜀中学挂职归来之后,当我和学校的老师和同仁们介绍学校具体情况后,谈到学校推进教育现代化问题的时候,大家总是说,人家学校的条件、师资、生源在那摆着,这样的学校办不好才怪,我们这样的学校不可能和人家比,没有比较和借鉴的价值,教育现代化和我们农村学校没有关系。坦率地说,每当听到这样论调的时候,我感到非常无奈。前边说过,我们的确没有和巴蜀中学比较的资本,但是无论是身处西部教育高地的巴蜀中学还是偏居一隅的通海三中,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在现代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虽然客观上会造成教育条件、资源等方面的差距,但是农村教育的现代化也不是无路可走,作为学校,也可在这方面作出积极地探索和努力。巴蜀之行,促使我对农村教育现代化有了更深的思考。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现代化,既是一种追求的理念,又是一个奋斗的目标,更是 不断发展着的艰苦过程。它不仅要面对教育所服务的社会作出正确定位,还要依据自身发展规律选择定位。教育不能总是扮演追随者的角色,必须变成先行者。

第一,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教育要想实现现代化,首先就必须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向现代转化,正确认识未来社会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如果过多强调客观条件的限制,忽视现代教育理念的认知,必然注定现代化教育的失败。尤其是农村中学,更难走在教育的最前沿。巴蜀中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任何一条与办学条件有关,但是,学校的点点滴滴却深深烙上了理念的印记。

第二,教育机制、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证。教育机制、教育管理现代化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才能确立良好的教育机制,并将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教学管理中。在巴蜀中学,我充分感受了办好学校,必须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化,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有超前思维、创新思维、开放思维,遵循教育规律,以现代教育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依法执教,克服教育管理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使管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和效益化。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仍然还是沿袭传统的“统管式”管理模式,管理者不能够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开展工作,在管理制度上缺乏健全的目标责任 制,以致职责不清,赏罚不明,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不高。所有这些管理体制的弊端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进程。片面追求升学率、达标率,使学校的教育管理缺乏活力,缺乏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动力。

第三,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保障。在教育现代化的资源供给中,现代化教师队伍无疑是最主要的动力资源。巴蜀之行进一步让我确认了这样一个道理:教师不能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教育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未来的设计者、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同时更应是一位创造者。未来教师应具有以高学历为标志的专业知识素养;以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养;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知识技能;以社会适应为目标的能力素养;以发展自身潜能和陶冶身心为目的的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目前,制约农村学校现代化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学教师层次参差不齐,思想素养良莠不等,工作能力高低差异。其实这里边根本的原因不在教师,教师身处教育的最低层,可塑性很强。关键是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早日实现师资队伍的现代化。

第四,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学生的最大化发展,培养有用的、复合型的各种人才。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出最大的育人 功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当前,农村初中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统一要求,按照全能型标准培养未来型现代化人才需要设计的,十分理想,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村学生的实际。和巴蜀中学相比,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是很大一部分学生要回到农村,他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全面、广博而又高深的知识,他们需要的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农村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实用知识和技能。即使需要升入高中、大学的学生,他们也不必在初中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记忆、理解那些对于他们来说很多年以后才能够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因为他们学过的知识没有运用的机会,或者运用的机会很少,就会遗忘。所以,改变评价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个人兴趣和条件选择学校和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最大化地发展,是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归根结底,我认为在教育的抉择中,有些原则是要始终遵循的,即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根据农村教育的实际进行创新是农村教育的必然出路。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第2篇

调查时间:2012-2-1

调查目的:研究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

调查方法:上网查询

调 查 人:李鑫

重庆是中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之一,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中国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国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城乡统筹的特大型城市。近年来,重庆的地区经济发展总体上呈良好的方向发展,可是某些生态环境问题却不容忽视,重庆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加,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重庆人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而我们居住的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而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称,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下生存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为此,就城市生态环境我作了调查。

调查结果 :

一、学生对环境状况的感受及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

通过调查表明,多数学生认为我市环境污染状况严重,但把环境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则显现出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较低,还有大部分的人的环保意识有待于提高。学生最关注的环境问题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然而又对我市环境状况变化趋势的认识趋于乐观。事实上,一个城市的环境卫生的提高需要全市市民尤其是学生的努力和配合,如果全市市民的环保意识都得以提高,那么,市容环境将会大有改善。现代人对卫生、环保一直都非常漠视:为了牟利,人们向江湖河海肆意排放污水,随意引进外来物种,任意排放工业废气„„种种行为使得人们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常常有人对自己居住城镇的环境、绿化不甚满意,理由多为:“树木太少,管理太松,卫生太差。”一个城镇的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行为

目前我市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还处于较低的层次。年龄增长与环保知识得分总体呈反比,青少年的环保知识水平高于中年人。

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较弱,只有25%的公众在购物时考虑到环保因素,35%人愿意为了环保而接受较高的价格,30%的人在处理废弃物时符合环境道德要求。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较低。但学生环保参与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文化程度越高,参与环保活动的水平越高。这一结果有利地证明了提高全民族的教育水平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三、学生对我国环保工作的认识与评价

学生对政府近年来采取的环保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我国环境状况的进一步改善充满信心,认为环保工作做得最好的是宣传教育工作。学生普遍认为政府在环保方面应负更多的责任。尽管人们也承认工厂和个人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者,但仍认为保护环境主要是政府的责任。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第3篇

一、问卷概况

1.问卷时间:2014年9月23日9:00—9:30

2.问卷地点:洛碛中学三楼会议室、新学习教室、七、八、九年级多媒体室

3.问卷责任人:徐世平、陈恒宇、邓志平、李甫华、邹大勇

4.问卷对象:洛碛中学七、八、九年级留守儿童 (共224人)

本次问卷共发出问卷224份, 回收有效问卷22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98.2%。问卷调查选取的样本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在读学生, 年龄主要分布在11-15岁之间。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均为留守儿童, 其中男生108人, 女生112人。

二、总体现状

(一) 留守面大, 家庭教育缺失普遍

父母双亲外出打工的占50.5%, 在所有留守儿童中, 父亲外出打工的比例为90.9%, 家庭缺失的情况比较严重。父母外出打工一般半年回来一次 (40.9%) , 一年回来一次的占25%, 有14.1%的甚至一年多都不回来, 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照顾可想而知。

(二) 单亲留守, 隔代教育弊端明显

现在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抚养的主要是爷爷奶奶 (41.8%) 或母亲一方 (35%) , 外公外婆 (9.5%) 和其他直系亲属 (13.6%) 较少。隔代监护人的监督和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方面 (50.1%) 和行为方式方面 (23.6%) , 情感上能安抚、慰藉的仅占14.5%。

(三) 留守儿童个人基本情况

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觉得自己身体健康 (67.3%) 或非常健康 (20%) , 不太健康 (11.8%) 或不健康 (0.9%) 所占比例较少。人生态度方面, 过半数的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人生持积极态度, 心态乐观 (41.4%) , 并愿意奋力争取明天的幸福 (36.8%) , 过一天算一天 (13.6%) 或听天由命 (8.1%) 的悲观者比例较少。

(四) 留守儿童在校情况

70%的留守儿童喜欢上学并感谢老师, 即使不喜欢上学, 也有27.3%的感谢老师, 不感谢老师的仅占2.7%。在我校, 留守儿童喜爱的科任老师排名依次为:语文 (27.3%) , 英语 (22.7%) , 政治、历史 (18.2%) , 数学 (15%) , 物理、化学 (8.6%) , 音乐、体育、微机、地理、劳技等 (2.3%)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习成绩堪忧, 学习习惯较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在校成绩处于班级中等 (44.5%) 或者偏下 (24.5%) 水平, 良好 (23.6%) 或优秀者寥寥无几 (7.3%) 。

作业完成方面,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习惯较好 (78.6%的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71.4%的能及时、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 但近三成的学生习惯较差, 如上课看别人的作业 (9.1%) 、等老师答案 (10%) , 家庭作业拖拉 (3.2%) , 甚至有不能完成 (2.7%) 或不完成 (2.3%) 的情况。

(二) 有性格缺陷, 人格发展不健全

从个性特征上来讲, 38.6%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比较开朗, 其余则常常表现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 (29.5%) 、孤僻、柔弱 (4.1%) 、不合群;要么脾气暴躁 (11.8%) 、任性 (10%) 、冲动易怒。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过早与异性交往或暗恋异性 (22.7%) 的行为, 四位留守儿童上过或经常浏览黄色网页。

(三) 校际交往遇屏障, 不良情绪不能有效疏通

在学校里, 和留守儿童玩得好的同学不太多 (66.8%) 或很少 (12.7%) , 有很多好友的仅占20.5%。遇到困难或心里有事, 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太愿意 (47.3%) 或不愿意 (34.1%) 告诉老师, 愿意透露心声的只是少数 (非常愿意3.2%, 愿意16.5%) 。

四、建议与对策

(一) 加强监护人的思想文化素质教育

1.定期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教育培训;2.敦促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与留守儿童增强情感沟通。

(二) 学校加强对留守儿童情感问题的引导

1.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建立心理咨询辅导站;2.利用学校阅览室、实验室, 活动基地等资源组织安排各种课余活动, 充实他们的生活, 降低心理问题出现机率;3.充分利用班级例会、课堂讨论等方式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与老师和其他非留守儿童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和温暖, 扫除孤独感和心理上的阴霾。

(三) 加强社会关注, 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1.立足农村村委会建立监管体系;2.整顿农村及其周边文化市场, 确保良好的农村治安环境;3.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情感交流教育体制。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第4篇

一、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施测

本次调研主要从公民意识、公民能力、公民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问卷,采用的是自编调研问卷。在中学生公民意识方面重点了解中学生的国家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环境意识、公共意识等方面的情况。在公民能力方面,主要了解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参与能力等。在公民价值观方面,主要了解中学生是否具有尊重与平等,崇尚科学等公民价值观念。

借助“重庆德育网”(www.cqdy.com.cn)网上调研平台,调查采用网上问卷方式进行。全市抽取了39个区县、7所委直属中学9000名学生参与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155份,其中城市学生问卷3370份,城镇学生问卷1300份,农村学生问卷3485份,获取了107万个真实数据,问卷有效率达到90.6%。

二、调查结果与结论

(一)公民意识

1.中学生的国家意识

调查显示,学生对“当你听到台独分子举行集会,妄想将台湾独立于中国版图和领土之外的消息时,你感到——”这一问题的回答,选择“愤慨”“有点愤慨”“非常愤慨”的分别为30.06%,14.64%,47.86%。三者合计达92.56%。可见我市大多数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国家主权信念坚定,反对图谋分裂祖国、有损国格的行为,有着较强的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对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祖国的发展和进步充满信心。但也有少数中学生(7.44%)在面对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的大是大非面前有无动于衷的表现。

2.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中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强。在“做班级扫除时,当值的所有同学都走了,剩下你一人时”,有65.75%的学生选择“坚持一个人做完清洁”,20.98%的学生选择“勉强完成所有清洁任务”,8.68%的学生选择“只完成自己的任务”,只有4.59%的学生选择“大家都走了,自己也走”;在“民主选举班干部时,有一位同学与你关系特别不好,但他确实适合担任班上的某个职务”时,有95.34%的学生选择投他的票,只有4.65%的学生选择“肯定不投他的票”。这一数据表明,多数同学知道在选举中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能公正地投下对他人的认同票,体现出较强的集体责任感。

3.中学生的民主意识

调查显示,在对“班上民主选举班干部,候选人由班主任一人‘说了算’”这一问题的看法上,有70.18%的学生认同“通过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提出意见,候选人应由同学自己报名产生”,反映出大部分中学生己初步具备民主选举意识,积极希望参与班级决策、管理。但仍有14.49%的学生“意识到这应当是每个同学都享有的权利,但出于对老师的权威的畏惧,只好作罢”;10.36%的学生“心有不满,但还是忍了,不提意见”;4.97%的学生“感觉无所谓,反正对此不感兴趣”。可见,部分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盲目服从教师的权威,过分依赖教师的决策,缺乏民主观念和主体精神,一定程度上暴露出学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民主管理意识尚需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4.中学生的环境意识

调查显示,在“社会正大力倡导‘低碳生活’,呼吁人们生活作息时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以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此,你的看法——”选项中,80.9%的学生选择“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应该积极响应”。“下晚自习了,别的班教室空无一人,却灯火通明”,有72.85%的学生会随后关灯,有14.10%的学生会提醒有关人员关灯。这反映出当前我市广泛、深入开展的“五个校园”建设工程已初显成效,中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观念得以明显增强。

5.中学生的合作意識

在“你所在的小组承担了班上出黑板报的任务,同学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一位同学在完成任务时遇到了困难,他想得到你的帮助”选项中,19.35%的学生选择“我完成自己的任务就行了,不必管他”;11.18%的学生选择“我的任务还没完成,没时间帮助他”; 42.4%的学生选择“等我的任务完成后再帮助他”;27.06%的学生选择“放下自己还没做完的活儿,帮助他先解决”。数据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采取不予合作的态度,这说明我市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尚待进一步加强。

此外,我市大多数中学生都知道法律是神圣的,法律具有权威性和威慑力,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违法必究的道理,碰到民事纠纷知道应诉诸法律解决。但数据也反映出,中学生的法制意识与现代民主法制观念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网络条件下,如何讲究网络道德和在网上应当如何遵纪守法还不太明确。从调研数据来看,我市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公共意识,大多数学生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维护公共利益、恪守公共道德。但也有部分学生的公共道德意识不强,不能主动给老弱病残让座,在公共场所排队时有插队现象,面对需要救助的老人会装作视而不见。

(二)公民能力

1.中学生的沟通能力

当与朋友、同学发生意想不到的矛盾时,68.6%的学生选择理性处理,或冷静后认识到错误就致歉,或积极沟通,努力化解误会、矛盾甚至冲突。在“当你与同学、好友或家长发生意见分歧,你会——”选项中,只有11.18%的学生选择“反对他们的意见,坚持己见”,85%的学生则采取“尊重他们的意见,但会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积极沟通,尽量达成共识”的态度。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的人际沟通欲望和交流能力,能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妥善处理好与同学、教师、家人等各种人际关系。

2.中学生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调查显示, 我市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强。在“新一届学生会选举即将拉开帷幕,公示栏内张贴出了候选同学的照片和简介,你将怎样投下自己的一票”选项中,75.68% 的学生选择“认真阅读候选人材料,了解情况后再投票”。在面对“离学校门前不远处常有乱摆摊点的现象,影响了行人的通行和街道的美观,很多人都有不满”问题时,67.8%的学生选择“调查分析现状及成因,提出对策交给有关部门进行整改”。结果表明,我市中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意识较强,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采取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体现出较强的参与能力。

(三)公民价值观

1.尊重与平等

在对“一名餐馆的服务生,由于未及时满足顾客送去一包纸巾的要求,在顾客以不买单相要挟的情况下,只好给顾客当众下跪请求原谅”问题的看法上,有63.21%的学生选择“服务员可以给顾客道歉,但不应该给顾客下跪”;50.88%的学生选择“顾客对服务员提出批评可以,但不应当让其下跪”。但仍有11.92%的学生选择“顾客是上帝,餐馆服务不周到,服务员就应该下跪”,这反映出少数学生仍局限于狭隘的“功过惩罚”观念,未能真正树立起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现代公民观念。

在对“班主任安排刚刚转来的明显口吃的同学作你同桌,你会作何反应”选项中,85.11%的学生表示“乐于接受,尊重同学之间的差异性”或“先接受下来看看吧,说不定我也能接受这样的人”。表明我市中学生能主动地、自觉地对自己、对他人作出尊重的反应,能够自觉表现出尊重别人的意见、权利、人格、价值的行为。

2.中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

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等三个紧密关联部分组成,只有具备了科学素养的公民,才能够自觉抵制伪科学、抵制邪教等对自己思想和公共生活的侵袭。在“中高考前,有考生家长带着孩子或是瞒着孩子到庙宇烧香许愿,你认为——”选项中,有70.95%的学生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表明多数学生已具备了相应的科学认知,并能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但另一方面,仍有12.1%的学生选择“能保佑考出好成绩”,40.63%的学生选择“多少有些心理安慰”, 23.92%的学生则同时选择“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和“多少有些心理安慰”。可见,迷信依然存在于部分学生心中,学生的科学精神仍比较欠缺,学校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还存在较大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培育社会主义国家合格公民

当代社会开放、多元的价值观对中学生思想带来许多冲击;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虚拟与现实等文化的交织冲突,给学生成长带来困惑;网络等新兴媒体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良好的公民素养不仅可以增加社会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还可以修复人与社会道德的缺失,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公民,必须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认同感,必须具有理性的爱国精神和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学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公民教育,将提高中学生的公民素养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要结合时代需求,进一步丰富学校公民教育的内涵

学校公民教育要注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公民所需要的基本品德。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大爱之心。人的宽容、同情、热心公益等优秀品德都是在大爱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有大爱,社会才能和谐。二是培养学生的责任之心。人只有感到自己的言行关乎社会的道德责任,才会在乎良心的呼喊,才会承担起和谐社会需要的道义。三是诚信之心。诚信能让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信任,让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和支撑。四是公义之心。如平等待人、允许在“规则下的自由”、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享有民主等,这些是公共生活所必需的基本品德。同时,学校还应该进一步丰富现代公民教育的内涵,如:努力培育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的彼此包容共存,培育个体差异基础上的积极沟通和合作精神,培育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法制意识,培育尊重个体价值和权益基础上的见义勇为和社会关怀等。

(三)重建学校公共生活,让学生在参与学校公共生活过程中提升公民素养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学校的公共生活并不健全,學校管理尚不够民主,学生的组织也缺乏活力。这就要求学校逐步改变教育方式,建立新型学校公共生活制度,如建立学生听证会制度,就学生诉求举行听证会,把校园内外的现实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营造一种学校公共生活场景。建立班级民主生活制度,民主选举班委、实行班委轮换制等,让学生在班级中过一种有秩序的民主生活。学生通过学习处理校园公共财政、公共规则、公共矛盾等问题,为将来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奠定基础。这样,学校教育就不再只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而是为学生未来发展着想,从小培养他们具有责任心、权利意识、平等观念,懂得尊重别人。唯有如此,学校的公民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彰显。

(四)开展公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公共生活中提高公民实践能力

公民素质培养的起点在学校,主阵地为社会。本次调查充分显示了,我市中学生公民意识增强,但公民实践能力不足。为此我们应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中小学生参与、解决公共问题的品德与技能,促进其人生智慧的生成。学校应大力开展公民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中的公共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尽可能了解政府是如何处理这些公共问题的。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应大力培育学生关注、参与国家、社会公共事务的精神和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使其对国家、社会有更深刻的认同感,逐步形成稳定的公共情感、公共观念和公共精神,养成良好的公民意识。相关职能部门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支持。

(五)加强与社会的协作,为学校公民素养的提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中学生公民素养的提高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和相应的社会实践训练,更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公民的道德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道德状况。因此,学生公民素质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等各方面要协调配合,形成全民参与公民教育的合力。政府也应当进一步加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社会公德,加强舆论宣传,崇尚文明新风,为中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提高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1 3 重庆市教科院 重庆 4000152 重庆市教委基教处 重庆 400012)

重庆中学调研报告 第5篇

201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本年度,我校在县委、县教育工委和教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及县委、教育工委党风廉政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紧密围绕教育教学这个中心,求真务实,积极探索我校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工作方法,维护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稳定的大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经过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领导重视,齐抓共管,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1、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形成了支部领导,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群众监督的工作局面。学校定期召开支委会、行政会,定期进行干部专题生活会和党员有关专项教育。校长定期向教职工汇报学校财务情况,汇报干部执行上级财务纪律情况,学校工会、教代会充分发挥民主管理职能和监督作用。

2、认真贯彻落实县纪委、县教育工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在组织支委、行政传达、学习《璧山县学校(幼儿园)安全稳定工作专项目标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璧教工委〔2011〕74号)、《璧山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12年“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学校”和“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复查创建工作的通知》、县教委《关于印发〈璧山县教育系统廉政文化进学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分工包项责任制的通知》(璧教工委〔2012〕19号)、《璧山县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璧山县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共璧山县委教育工委 璧山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2012年度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的通知》(璧教工委〔2012〕73号)等文件的基础上,制定了《大路中学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计划》、《大路中学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分工包项责任制》,领导班子进行了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项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

3、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学校党政一把手认真做到了“四个亲自”。(1)亲自认真审定学校党风廉政建设计划,将上级工作部署分解成学校的具体任务,确定负责人并明确了工作目标及要求。

(2)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支委会及行政会专题研究、汇报、总结学校落实上级精神情况。

(3)对群众有反映的问题,亲自召集有关同志开会研究解决,属于

结合起来。我校根据县委县府及教育党工委的统一部署继续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干部作风纪律整顿活动,我校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来抓,通过教育活动激励全校教职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社会正气,争做科学发展观的模范实践者。

3、把党风廉政建设与治理教育乱收费和治理商业贿赂结合起来。腐败以损害国家、集体和人民群众利益为特征,治理乱收费和商业贿赂,纠正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商业道德和市场规则,影响公平竞争的不正当交易行为,维护国家、集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任务,我们在治理工作中按教委的要求,做到了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堵住了这一社会毒流的侵蚀,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

4、领导干部亲自解决纠风中的“热点”,处理“难点”问题,社会反映好,教职工心理平。一是春秋两季开学的收费和秋季招生都成为社会、学生家长广泛关注的热点。为了使学生家长放心,让社会广泛监督,坚持春、秋两季开学时都以公示牌的形式,向社会和学生家长公开收费项目及标准,杜绝了各种理由的搭车收费和其它收费。期末据实结算代收费,并向学生公布结算情况,自觉接受学生监督和审计检查。今年我们多次与当地政府、临近学校协商我校初中招生范围,反复研究我校高中生源定位,按照“三限”要求制订高中招生办法。我校的招生工作,初中按义务教育的要求实行划片招生,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按划片内学生同等对待;高中指令性计划是在县教委的组织监督下录取,指导性计划是在县教委的指导下,按“三限”政策,向社会公开招收办法和收费标准,杜绝了乱招生的现象。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使收费和招生这两大热点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二是每学期开学后都有书商找学校或直接找任课教师推销教辅资料,过去曾经有个别教师擅自给学生订购,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经济负担,为此在对教职工广泛开展禁止滥订滥发资料、禁止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教育的基础上,坚决查处教师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的行为,目前滥订滥发资料、违规补课和有偿家教的现象得到治理。三是岗位竞聘工作,这项工作涉及到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影响到安定团结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此项工作解决不好,领导在群众中的形象将受到影响,甚至会发生领导与教师之间冲突。我们的做法是把看似神密的工作公开化,设立教师参与的岗位竞聘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竞聘方案并报教代会讨论表决,在教代会全票通过且上级审批后由全体教职工民主推选考评组组成人员进行考评,竞聘结果经领导小组审核并公示无异议后才最终上报。整个竞聘过程有教师代表全程参与和监督,确保公正、公平、公开,顺利完成了此项工作,对此教职工均表示十分满意。

取意见后,行政研究是否同意调入或分配到我校。在干部选拔任用上,坚持“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务的标准,充分发扬民主,落实了干部考察中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做到民主推荐、全面考察、酝酿讨论、集体决定。

六、强化了学习宣传工作,完成了党风廉政教育内容

1、成立了党风廉政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县委、县教育工委的统一部署下,利用每周星期三的教职工政治学习、星期五的行政办公会和每季度一次的支部大会,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县纪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精神、中央、市、县纪委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教委相关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实施纲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了对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政治责任感的认识,增强了工作的自觉性。

2、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及干部作风纪律整顿的要求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县委、璧教工委相关文件资料,观看了相关电视教育系列片等,通过正、反两个方面内容的教育,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和思想修养进一步提高,反腐败斗争的政治责任感进一步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受到洗礼,公仆意识增强。

3、坚持订阅《检察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党风廉政建设》等反腐倡廉教育的报刊杂志,全面完成宣传资料订阅任务。

七、坚持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1、坚持民主集中制,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决定。支部和行政严格执行《大路中学党政议事制度》,重大问题集体研究,坚持了每周行政办公会制度,集体研究和处理问题,重大问题由党支部和行政集体研究出一个初步意见后,提交工会和教代会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党支部和行政才最后形成决定,付诸实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做到:没有调查研究的事项不讨论,没有科学论证的事项不决定,没有民主讨论的事项不决策。

2、一年来,通过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未发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不落实而影响稳定大局的事件,保证了政令畅通。整个班子得到群从普遍认可。

八、党支部和行政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1、学校环境和办学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新修师生健身广场一个,新建“思源林”一个,新装高中 “班班通” 32个,新装“通用技术教室”三间,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实验楼扩建工程动工修建,2013年秋季投入

重庆育才中学校 第6篇

为适应我校教育管理的发展需要,根据《重庆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渝人发〔2006〕44号)精神,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行政办公室秘书和党委办公室秘书各1名。(学校概况附后)

一、招聘原则

实行公开招聘,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二、招聘专业

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学、政史专业。

三、招聘条件

(一)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能为人师表,具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团结协作精神。

(二)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未受过党纪政纪处分和刑事处分。

(三)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水平,公文写作能力强。

(四)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学生会、团委干部优先。

(五)具有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且具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或在职人员(应届大学毕业生应承诺在2018年6月30日前能获得以上证书)。

(六)身体健康,符合事业单位录用体检标准。

四、面试

(一)面试时间: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上午9:30

(二)联系人:侯老师 联系电话:023-86051088

(三)面试地点:西南大学招聘大厅报告厅二

五、有关事项

(一)应聘者应对自己所提供的信息负责,如有造假,一经核实,立即取消应聘资格;

(二)本次招聘为办公室职员,主要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如有意从事教学岗位的大学生请勿来面试。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

2018年3月2日

附:学校概况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简介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于1939年7月由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现在是重庆市重点中学,是全国著名的师陶圣地,育才摇篮。学校办学质量稳居全市一流水平。现有校本部(谢家湾)、成功校区(大公馆)、双福校区(江津)、龙水湖校区(大足)、鲁能校区(九龙花园)。

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学校创办伊始,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广泛支持,周恩来、邓颖超等同志亲自到校看望师生并题词,著名诗人艾青、文学家茅盾、音乐家贺绿汀、舞蹈家戴爱莲、戏剧家章泯、美术家陈烟桥、历史学家翦伯赞、法学家史良等都纷纷到校任教或讲学。育才成为重庆当时最具活力的学校,也成为名人任教最多的学校。70多年来,培养了以原国务院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等为代表的优秀人才。

环境优美 设施完备

学校占地近10万平方米,拥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先进的教学设施。现有四个校区,210多个教学班,学生14000多人,教职工900多人。拥有全新的塑胶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雄伟宽阔的教学大楼,高标准的学生食堂,全市一流的学生公寓和学生活动中心,现代化的逸夫图书综合楼、电子阅览室等。

师资雄厚 质量一流

学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在400多名专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重庆市名师2人,重庆市首批学科带头人1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中学研究员、特级教师12人,高级教 3

师136人,市级骨干教师40人。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生活教育 特色鲜明

学校继承和发扬陶行知教育思想,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中的“生活教育”模式,打造“生活教育”的办学特色。作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重庆市定点招收艺术特长生的学校,从2004年以来,学校男排连续9年18次蝉联重庆市青少年排球锦标赛和重庆市中学生排球比赛冠军,并代表重庆市赴日本开展青少年体育交流。学校艺术团被重庆市教委授牌为“重庆市学生艺术团器乐分团和舞蹈分团”。学生艺术节目《三峡新校我们的家》荣获全国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金奖,并受邀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汇报演出。学校成为重庆市“唱读讲传”示范基地和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学校。2011年6月,我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际象棋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2012年7月,学校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中学生国际象棋比赛。2013年7月,学校承办了“世界国际象棋少年奥林匹克团体赛(16岁以下)”,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多门选修课和学生社团,每年举办富有育才特色的“创造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

上一篇:设计院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职责下一篇: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