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2024-06-09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精选16篇)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第1篇

《论语》读后感高中作文

导语:《论语》陪伴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期中每一次学习论语都能够有新的收获,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论语》读后感作文,欢迎阅读!

真理并不在于它有多么的深奥晦涩,恰恰相反,真理是最朴实无华的,《论语》语言简练,但千百年来却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名著深为文人志士所尊崇,其表述的孔子学说迅速传播,从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社会前进的方向。其人文思想的光华,已然灼照了千古。

论语的哲思博大精深,所阐述的内容包罗万象,富含着先哲的睿智光芒。试想在两千多年前,人们无不在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追求物质富足时,孔子,这个有着堪比宇宙般广阔思想的圣人,他捋着髭须行进在苍茫的天地之间,这是怎样的睿智者与开拓者,他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有了礼法、信仰与思想的社会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率性而为、追寻自我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是勇敢的,他敢于直言不诲,他放任精神在天地间自由驰骋,他将小我融入大千世界,于是

他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方平天下“的道理。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属于孔子的时代,孔子该是骄傲的,他有一个民族的追随者,这世间不会有一个明星可以做到如此。可我又深知他该是平淡的微笑吧,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使是射箭这样的比赛,也必然是互至揖让之礼。君子之心,与世无争;君子之行,与人无争;君子用世,与名利无争。这便是孔子,他称自己是君子,他便按着君子的准则要求自己。君子,岂名利所能驱使也?

“大音希声,大道无形”《论语》中最令我折服的是《述而》一章,述而述而,只是阐述而已,述而的开章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子说:“我只是阐述前人成说,而没有创建新的理论,我深信并喜爱古文化,只是力求像老子和彭祖那样谨慎的延续传承古文化精华的工作。”孔子没有创建新的理论么?答案是肯定的:他创建了,并且发扬光大了。他将自己的言行思融入了他所传承的古文化,他发觉了古文化与人的联系,可以毫不怀疑的说孔子是伟大的,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可孔子不会急切的立论或夸夸其谈。真理是朴实的,圣哲从不故作高论来炫耀才华,也不刻意危言耸听来惊世骇俗。大道至道,莫不以极简洁极明晰的语言紧扣其真谛精髓而道出,“夫大道不言,而致远也。雀噪聒聒,何所见也。”文化的传承不在于刻意的标新立异,而在与继承和发展。

孔子73岁归逝,算得上长寿之人,其实在我心里,若不是仔细的看过孔子的生卒年月,怕是我会相信孔子是修行已满升级做了神仙,孔夫子的精神世界始终是安详平淡的,有文为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在生活中神态也总是保持安详快乐的,这便是生活的深度,所谓独处见操守,居家见性情,赋闲见德行。生活是一种境界,不疾不徐,不愠不火,始终保持一种从容恬静,淡泊宁居,安享生活的乐趣与美好。心忧天下不需要整天一副忧心忡忡的苦相,表面的忧形于色,是做给人看的,无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为道德文化奠基,并不与生活的快乐相矛盾。既能够平静的高居荣盛的热闹,也能够安然的静处退居的寂寞,超脱于凡尘的琐碎与卑下,显示出的方是人生的境界与深度。

《论语》开篇讲《学而》,强调‘唯学习为人生的第一要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主张对崇高思想的执着,对丰富健全精神的向慕,应远在物质追求之上。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澈文,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才有高下,德无止境,学而无涯,不学则无以立于社会。因此古人说:学是立世之本。《论语》二讲《为政》,三讲《八佾》,四讲《里仁》„„这便是孔子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自我完善与修养

孔子创造了一种学说,然后用这种学说改变了一个民族,他是个不折不扣的传奇,延续了两千年之久的传奇,旧时的《论语》作为封建士大夫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今作为人们约束自我的行为准则,《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教给人们为政以德、清廉守节、做事勤奋、生活节俭、待人诚信、交友谨慎、精忠报国„„这些智慧的睿智语言,对中华民族精英群体有着巨大的影响。《论语》的教化早已不局限于儒学派,它已经成了一种深刻的、历史性的文化标志。在中华民族不断探索的进步中,常有后人研究《论语》时将其神秘化、宗教化,流于其表面的注解,对于其思想精神的把握有所偏差,便对《论语》肆意菲薄,进行牵强附会式的批判,我们不能否认其内容具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质的道德偏

差,例如:歧视女性等。但那是一种时代下的思想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标志,而《论语》对思想的弘扬,经久而弥新。《论语》表现的是一种文化的历史,一种历史的文化,你无法去否决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不同人品读《论语》自有不同的体会,这便是其传承千古的内在品质。

文化的传承是严正的文化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一种素质,一种生活态度。任何丰功伟业都只是暂时的,只有文化能够流传久远《论语》便是一种文化,一种深刻的,值得人们不断学习理解探索追寻的文化。一个没有文化传承的民族是危险的,而一个拥有良好礼仪文化底蕴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伟大民族,论语就是这样的传承所在 简洁而经典的语句是中国古诗文的特点,正因如此,中国古诗文以其独特的魅力倍受瞩目。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中,《论语》便是其中精品之一。论’理论,理论人生,理论人生沧桑百态,理论孔子儒家思想,《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学生片片断断记录下来。这些以课堂笔记为主的记录由他的学生汇集编纂,后来就成了《论语》。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十则教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路、颜回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治学方面,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包容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第2篇

一介小民没资格谈国家大事,但大事和咱每一个平民又息息相关,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安详和谐富足,国家动荡,覆巢无完卵,道理不讲自明。

读《论语别裁》下册,子路第十三,609页,政治、经济、文化。越读越想读,越不敢写什么感受,道理都让南先生讲透了。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人口多,繁荣)、富、教是说政治发展三个阶段:繁荣、富强、文化教育的振兴。仅是繁荣富强,如不加上文化教育,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民族,就会堕落、沉沦甚至有消亡的危险,这是很严重的。

《论语》两千多年前就有此论断,南先生在六十年代有此解读,“全世界都在谈发展观光,观光就是社会发展的前奏。现在是这样,过去历史也是这样。所谓观光不免要连带有许多对社会风气不好的事,中国如此,世界各国也如此。”结合现在,当今社会不正是这个写照吗?改革开放30年,我们的经济繁荣了,国家富强了,可大家都认为“我们的道德滑坡了”,甚至有人认为是滑到了道德的底线,其实这也是属于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没必要怨天尤人,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一点也不晚,更何况我们身在中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传统,未来还是大有希望的。管子曰“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最后是真正的文化教育,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下,只要我们不一味的“饱暖思淫欲”,坏的现状会很快改变的。但也不能急,“善人为邦百年”,“一个理想的政治风气,最后孕育成一股文化力量,不是简单的。但这种不以事功取胜,以道德为先,才可胜残止杀,化解人们彼此斗争、仇恨、残杀的心理。”仁德须加累积成,“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第3篇

要解决高中学生在文章立意方面的这些问题, 特别是要使文章能够做到“新颖”和“深刻”, 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就势在必行了。也就是说, 要想有别人未看到或看到未总结出来的见解或认识, 或要想把主题提到一定的高度, 你就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 深邃的思想, 踏实的人生态度。而这些, 正是《论语》的思想精华所在。所以,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教师要将《论语》中的这些思想精华融入课堂, 植入学生的思想之中。

一、植入的是“仁”的思想

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那么, 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只有克制自己, 让自己的思想言行都符合礼的要求, 就是仁了。为了让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 他除了强调仁之核———要“爱人”、“爱他人”。还强调仁之本———孝悌。孝悌, 是孔子所谓“仁”的根本所在:“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有了孝悌这个根本, 才能生出爱人的情感。“弟子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 即是把亲子手足之爱从先天的血缘领域引申到了后天的人与人之爱的关系中去, 血亲之爱由个性之爱走向共性之爱———仁爱。仁之道———忠恕。忠恕, 即“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便是孔子做人的原则, 也是他要求他所倡导的君子所应具备的品性。仁成为君子必备的人格特征, 即使身处逆境, 条件艰苦, 也要以仁为价值取向。如果学生能做到心中有“仁”, 那么写起文章来, 思想境界就能大大地提高, 立意自然就深刻新颖了。

二、“知”的植入

什么是“知” (智) , 孔子说, 叫做“知人”, 即懂得人。也就是说, 如果你懂得天体物理, 懂得生物化学, 或许你都不是拥有大智慧, 你只是拥有了知识;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重要标准, 就是面对人心, 你拥有什么样的判断力。在这个充满迷茫的世界里, 真正的智慧是我们能够沉静下来, 面对每一个人以及他背后的故事。人生交往的真正成功不在于你侥幸一路走来遇到的全是君子, 而在于你遇到有些不能成为君子人, 能不能因为从跟你的交往中, 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善良, 看到你对他的体谅、包容, 而让他美好的一面更多地表现出来。那么, 怎么样才能知人呢?孔子说, 你看一个人, 要“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当你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的分析, 你说这个人还怎么能藏起自己的真实面目呢?

三、“信”的植入

孔老夫子认为,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 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 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因此,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 诚信二字也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诚信是中国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理念之一, 在整个《论语》中, 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关于诚信的论述, 而且是作为一个做人的前提, 人生的基础来提出的。孔子曾经说过, “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说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的话, 那真不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 怎么度过一生?这就好比是“大车无輗, 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 就好像车, 有了横梁也是虚架上的, 没有烧钉, 它一行走就会散掉, 所以信誉对人来讲是什么呢?是你行走于世, 最最基础的那个保障。孔夫子认为, 正直诚信的人, 才可以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言必信, 行必果!”不管从我们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 还是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展来说, 只有守住诚信, 才有未来。让我们保有内心的诚意, 从当下的生活出发, 接受现实, 朴素面对, 并且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守住信誉, 通往未来的道路一定会向我们敞开。

最后, 植入的是“君子”形象。作为学生言行举止及道德修养的参照标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孔子所说的君子呢?或者说, 《论语》中对君子有哪些要求呢?综观全文, 不难发现有这么几点:

第一, 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方面, 是自己对别人时要“九思”, 即“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另一方面, 是别人与自己相处时, 则要“人不知而不愠”“不患人不己知”。意思是说, 对自己要严格要求, 对别人则要宽容、忍让、保持谦逊的态度。

第二, 君子要有文化教养, 并且遵纪守法。孔子说:君子“不学《诗》, 无以言”, 所以应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不仅要有“刚、毅、木、讷”的品德, 更要“泰而不骄”, 有深厚的涵养。此外, 君子必须以“礼”为标准, 遵纪守法:“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第4篇

【关键词】 《论语》教学 作文写作 启示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5-077-01

0

经典的阅读是帮助学生获得写作灵感和素材的以及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学习《论语》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作文的立意、选材以及语言表达上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本文试从这些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论语》教学对作文立意、选材上的启示

作文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选材立意是学生写作的一个难点。一篇优秀作文,一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在立意、选材上都有独特的方面。而现实中,学生在立意、选材上往往又是千篇一律,捉襟见肘,难以创新。

很多作文教材中都告诉学生写身边的事,写熟悉的事,这是对的。问题是,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立意、选材只是着眼于身边的事,往往会出现立意、选材的雷同、陈旧,无法创新。

因此,我们有必要扩展学生的视野,从另外的角度去寻找作文立意、选材的灵感和素材。

其中,经典的阅读是获得这种灵感和素材的重要途径。而对传统国学的经典的阅读又是经典阅读的重要内容。传统国学博大精深,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过于浩大无边,因此最经典的国学读本对于学生是有益的。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中的经典,利用《论语》教学促进学生写作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深圳盐田外国语学校中学开展的《论语》课程(以杨玉英老师的《论语》分主题读本(中华书局出版)为校本教材开展授课,笔者就《论语》教学与作文写作做了一番有益尝试。

1. 作文的立意选材首先需要一个好的角度

一篇优秀的作文的创意往往都有一个好的角度。例如2011年深圳中考作文……的滋味。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弄堂的滋味”从弄堂这个角度写,角度新颖,加上文笔优美,获得满分。

关于角度实际上是一个“分类”“归类”的过程,是一个逻辑上“归纳”的过程。例如深圳2014年中考作文“快乐加减法”,学生在立意上分类:快乐,谁的快乐?写自己的快乐,自己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这样当然可以,但是,有新意么?恐怕难有。如果我们能想到其他人,例如孔子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颜回是怎样做快乐加减法的,那么角度就不同的,立意也不同了。

2. 因此,我们阅读《论语》首先可以对其进行一个分类

这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其实,我们并非要求初中的学生就具有这方面的归纳、分类能力。而杨玉英老师的《论语》分主题读本(中华书局出版)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这个工作,把《论语》进行了一个主题分类。

全书分为十四个单元,也就是十四个主题,它们分别是“与孔子初相识”“动人的师生情谊”“孔门弟子群像”“百善孝为先”“修身为君子”“仁以为己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人与自知”“处世哲学”“交友之道”“礼乐治天下”“为政以德”“兴于诗,成于乐”。

这十四个“主题”就是十四个角度,也是至少十四个选材的材料。

例如四单元“兴于诗,成于乐”这一章讲什么?讲孔子与《诗经》,讲孔子对音乐的感受,孔子在诗歌音乐中感到快乐,孔子听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诗歌有很大的审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能,而这些又紧密联系着百姓的快乐,倘若你从这个角度写孔子快乐的加减法,那么角度无疑是新颖而又深刻的。

我们再看第三单元“孔子弟子群像”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门有十贤,我们阅读《论语》熟悉这十贤的故事,同样可以为我们提供别样的作为立意、选材的角度和素材。

《论语》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片段“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 坐”孔子让弟子各自表达志向,各位学生的志向也是他们的乐趣,他们快乐的加减法,孔子最欣赏公西华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何尝不就是孔子晚年的快乐加减法?孔子年轻时的快乐加减法和晚年不同,境遇不同,岁数不同,快乐的加减法也不同,如果学生能从这个角度写,难道不是一篇立意、选材非常好的作文吗?

3. 我们再以深圳其它年份的中考作文为例,尝试从《论语》中寻找作文的立意与创意

深圳2013年的中考作文:“我最喜欢的的一个词”

很多学生写“坚强”“勇敢”“天真”……这些角度好不好?当然可以,立意可以,但是选材呢?选材又写自己,虽熟悉,但难有新意、深度。我们再从《论语》中寻找思路。

《论语》分主题阅读课本中第三单元“修身为君子”中第一节“君子文质彬彬”“文质彬彬”孔子认为君子的一个素养就是“文质彬彬”“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孔子认为人的本质和文采要搭配和谐,外在的文(仪态、口才)很重要,一个人道德很好,但是不能表达,给人呆板粗野的感觉,我们觉得他是书呆子。一个人仪态、口才很好,但是内在不行,像很多被包装的明星,给人浮夸虚假的感觉。你从这个词入手,角度不是很好吗?

在这一章节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很多有意思的词,例如“不忧不惧”“见贤思齐”“成人之美”“周而不比”“泰而不骄”,在其他章这样的词更多“学而不厌”“择善而学”……

这些角度都有新意且有深度,倘若能从这样的角度去写,再加上语言的训练、结构的合理安排,不能成为一篇佳作。

又例如子路的死,这种死,本身就非常具有震撼性,2003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完全可以从子路的死入手,作为素材来写,这样的作文就具有了“文化”的高度。

总结

论语别裁读后感中学生作文 第5篇

南怀瑾先生,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他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著有《论语别裁》等近六十部作品,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一、二月份,我们共读的书目是《论语别裁》,当我读了这本书后,我对做学问、做人有了新的认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这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中的“重”是自重,现在讲来是自尊心,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那现代化来讲,也可说是自己没有信心。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着来找南怀瑾先生,这青年说,他觉得自己不存在。南怀瑾先生说,你怎么不存在?这位青年说,他觉得没有他。南怀瑾先生说,现在他讲话你能听到了吧?既然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南怀瑾先生觉得这个青年丧失了自信心,要恢复他自信心就好了。

一个人“见危授命”,若丧失了自信心,就会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需要真正的学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所以,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发现自己的缺点,不要怕改过,要勇于改过,这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读了《论语别裁》,感觉《论语》不再是那么生涩难懂了,南怀瑾先生通过讲故事、讲来源等方式让我进一步走进了历史,对《论语》有了更亲切的了解。

论语高中读后感 第6篇

小时候,只知道似乎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捋着长长的胡须“之、乎、者、也”。到了初中,在课本中读到了《论语》中的名句,才知道那位老爷爷正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上了高中之后,拿起《论语》便不自觉的有一种厚重的情感涌上了心头。翻开一看,我,被这位只会的老人深深吸引了。终于明白为什么《论语》这部书会流传到现在,而且经久不衰反而越加珍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为我找到了学与思的最佳契合点,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由此一目了然;“过而不改,谓之过矣”,“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在于对待过错的态度。品德高尚的人用于面对过错,鄙陋肤浅的人掩饰自己的过失。所以君子日进,而小人日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对于富贵与贫贱,孔子的态度很明确,外在的事物不应扰乱内心的宁静,在义与利的选择中,义应为之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位集前瞻性与人生哲理于一身的为人,竟然没有得到众诸侯的重用,以至于使圣人沦为丧家犬,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类的悲剧。但是值得情形的使,孔子伟大的思想保存了下来,并成为中华民族的根深植于地下。

邂逅《论语》我是幸运的,因为它赐予了我无尽的人生智慧。对于这部着作,即便将书页翻得发黄,我也无法将其读得透彻,无法将全部的只会汲取出来,只能祈祷在处于人生困境的时候,能够领悟一些道理,知道我走出人生的低谷。

1.论语读后感

2.《论语》读后感

3.论语读后感800字

4.论语读后感500字

5.论语读后感600字

6.论语的读后感3则

7.《论语》读后感八篇

8.《论语》读后感300字

9.《论语》读后感800字(精编版)

论语高中读后感好文 第7篇

孔子有一句关于举一反三的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地步,不去启发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的程度,不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再反复去教他。”言外之意,如果你不能举一反三,我就不教你了,因为:1你不用心思考; 2你笨。但孔子的学生拜入孔子门下时,无一不是好学的,那么只有第二种可能:你笨。孔子还说过:“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发现,有些人天生就聪明,上者;有些人相对差一些,要经过学习才明白;有些人懒得学习,又遇困难,现实逼他去学,这就是糟糕的人。孔子还和子贡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意思为:子贡说:”这就像《诗经》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样吧。”孔子说:“赐也(子贡呀),可以开始和他讨论(教他)《诗经》了,告诉他过去的,他可以推断现在和将来的。”

这些都表明,孔子喜欢教好学、乐学、能触类旁通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教出来也可以时时启发自己(孔子)。

指导高中生品读《论语》名句 第8篇

一、设定目标

根据高考要求并结合今天喧嚣浮躁的社会现实,设定两个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背诵《论语》中重要句子,并能正确默写;能够正确理解《论语》中重要句子的内涵,学习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导入

用几张幻灯片:华美的席梦思床垫里面填充着黑心棉;无良开发商用瘦身钢筋,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然后总结道:“农民说,我种的菜你们去吃吧,我不吃。工人说,我生产的产品你们去用吧,我不用。建筑商说,我建的楼你们去住吧,我不住。作家说,我写的书你们去看吧,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看到……也许你会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怎么了?其实我们只是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将儒道佛三种文化比作三家店铺。佛学像百货店,偶尔去逛逛。道家则像药店,只有生病了才去。儒家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今天我们要去儒家那里找寻精神的食粮。”

三、讨论交流

选取学生最能理解并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六组句子,先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然后讨论《论语》中告诉我们的为人之道。这六组的内容分别是夫子之道、求学之道、君子之道、孝悌之道、为政之道、仁者之道。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笔者将自己总结理解的意思展示给学生。

夫子之道:通过夫子之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又可爱的儒者形象,他孜孜不倦,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他能够安贫乐道,但是不排斥富贵,“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他也乐意去做,但是“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就像浮云;他志向很简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又充满了仁者之爱。

求学之道:孔夫子自己敏而好学,特别赞赏勤奋好学的学生,像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关于学习,孔夫子也有许多好的建议,比如学习要善于温习;应注重思考;学习态度端正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不畏艰难,更应持之以恒,不可功亏一篑。

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君子,特别是君子与小人的鲜明对照,更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君子为人坦荡,不慕名利,做事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可以托付给他六尺之孤,可以承担百里之命,面临大节而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不忧不惧不惑;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孝悌之道:对儒家来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所谓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悌,就是善事兄长。弟子应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真正的孝应该是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真正的悌应该是孔怀(孔,很,非常)兄弟,因为同气连枝。

为政之道:在儒家看来,为政者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老百姓才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即使百姓有错,那也是自身有错在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们看到,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但是今天,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除了为政者的高尚人格,更需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仁者之道: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境界是很高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高远的境界,是不是就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了呢?其实,孔子也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做,而且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四、热点评论

选择有违孝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则现象是:《今日说法》报道,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5个儿子。老人的最后结局是被活活饿死。根据法医结论,柴玉吉老人在被发现死亡的前半个月,就已经饿死了。法医对记者说:“老人营养不良是长期吃不饱,饥饿导致的。老人的口唇已经风干,指端、足都已风干。”

五、总结寄语

指导高中生品读《论语》名句 第9篇

[关键词]论语 名句 品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10013

虽然高考涉及《论语》名句默写,但是由于它没有作为教材统一使用,内容又比较多,想让学生比较全面了解《论语》是困难的事情。加之学生课业繁忙,升学压力大,尤其是一些理科班的班主任非常不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抽出时间让学生品读《论语》便是奢想。为此可以制定一个长远规划。

一、设定目标

根据高考要求并结合今天喧嚣浮躁的社会现实,设定两个教学目标:能够熟练背诵《论语》中重要句子,并能正确默写;能够正确理解《论语》中重要句子的内涵,学习用儒家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课堂导入

用几张幻灯片:华美的席梦思床垫里面填充着黑心棉;无良开发商用瘦身钢筋,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然后总结道:“农民说,我种的菜你们去吃吧,我不吃。工人说,我生产的产品你们去用吧,我不用。建筑商说,我建的楼你们去住吧,我不住。作家说,我写的书你们去看吧,千万不要让我的孩子看到……也许你会说,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怎么了?其实我们只是陷入了一场精神危机!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将儒道佛三种文化比作三家店铺。佛学像百货店,偶尔去逛逛。道家则像药店,只有生病了才去。儒家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今天我们要去儒家那里找寻精神的食粮。”

三、讨论交流

选取学生最能理解并且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六组句子,先让学生用四字短语概括,然后讨论《论语》中告诉我们的为人之道。这六组的内容分别是夫子之道、求学之道、君子之道、孝悌之道、为政之道、仁者之道。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笔者将自己总结理解的意思展示给学生。

夫子之道:通过夫子之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又可爱的儒者形象,他孜孜不倦,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他能够安贫乐道,但是不排斥富贵,“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他也乐意去做,但是“不义而富且贵”,对他就像浮云;他志向很简单,“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但是又充滿了仁者之爱。

求学之道:孔夫子自己敏而好学,特别赞赏勤奋好学的学生,像颜回,“不迁怒不贰过”。关于学习,孔夫子也有许多好的建议,比如学习要善于温习;应注重思考;学习态度端正诚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同时要不畏艰难,更应持之以恒,不可功亏一篑。

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论语》中一百多次提到君子,特别是君子与小人的鲜明对照,更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君子为人坦荡,不慕名利,做事勤奋敏捷,言语谨慎,可以托付给他六尺之孤,可以承担百里之命,面临大节而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君子不忧不惧不惑;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孝悌之道:对儒家来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所谓孝,就是善事父母;所谓悌,就是善事兄长。弟子应该“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真正的孝应该是对父母充满了深深的敬意;真正的悌应该是孔怀(孔,很,非常)兄弟,因为同气连枝。

为政之道:在儒家看来,为政者是靠着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德服人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样老百姓才会有羞耻之心,并且能够自我约束。即使百姓有错,那也是自身有错在先,“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们看到,为政者“其身正,不令而行”。但是今天,作为一个法治国家,除了为政者的高尚人格,更需要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仁者之道: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就是仁。“仁”的境界是很高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样高远的境界,是不是就让一般人望而却步了呢?其实,孔子也强调,“我欲仁,斯仁至矣”,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做,而且能够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四、热点评论

选择有违孝道的社会现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这则现象是:《今日说法》报道,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一生含辛茹苦养育了5个儿子。老人的最后结局是被活活饿死。根据法医结论,柴玉吉老人在被发现死亡的前半个月,就已经饿死了。法医对记者说:“老人营养不良是长期吃不饱,饥饿导致的。老人的口唇已经风干,指端、足都已风干。”

五、总结寄语

总结了课堂重点,并且以一段寄语,与学生共勉:我们要听得见来自心灵的声音,明确人生方向。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盈我们的心灵,重铸我们的灵魂。我们要感受到来自时代的呼唤,肩负历史使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厚我们的底蕴,创造我们的未来。我们要认识到来自世界的冲击,捍卫民族文化,用优秀的民族文化影响世界的文明,展示中国的魅力。

名著论语高中读后感 第10篇

周礼,和礼法、祭祀于一体。所谓礼法者,即法纪与礼仪。法纪即法律。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何谓祭祀?即备供品向祖先致祭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于是乎,周礼既为维护统治者利益的道德标准,又是法律规范,形成了礼律相通的礼教。即礼允许,法律亦允许;礼不允许,法律亦不允许。所以,周礼巩固了统治者的权威,这大概也是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吧:巩固年幼的成王政权。

为什么说周礼是统治者巩固和加强政权的工具呢?因为它强调阶级性与等级性的差别并且设计了一套繁琐的程序来维持这种差别。正如荀子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

周礼要求必须亲爱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使亲者贵,疏者贱。此谓“亲亲”。

周礼还要求下级必须遵从上级,特别是周王。严格规定上下级秩序,不得犯上作乱。又有“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讲的是一个卿大夫冒用皇帝规格的舞蹈,孔子认为不可原谅。此为“尊尊”。

周礼维护父权中心的社会,特别歧视妇女。“幼从父兄,嫁而随夫,夫死随子。”

看罢礼法,再来看看祭祀吧!“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就是说一个大夫级的人物,却祭皇帝才能祭的山,所有人反对。这说明不同等级者的祭祀也不同,绝不允许僭越。

撇开礼的等级性和差别性束缚不谈,其实践过程更是莫名其妙,程序繁琐,如诸侯每月初一杀一头羊举行祭祀,表示‘听政’开始;国君祭祀赐的肉不能过夜……

从这些话中,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是如何利用礼来压迫人民:周礼强调等级性、差别性和程序繁琐性,并且极其严格地维持这种等级差别,决不允许任何人僭越,如果违反,轻则受众人谴责,重则受刑罚制裁。

周礼因身份等级不同而不同,所以,周礼不是一种公平的社会规范。它不仅表现对被统治者的束缚,更是表现了统治者们不同的等级关系!只可惜,当时的人们没有一点觉悟,对礼的束缚毫无察觉,并认为能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连圣人孔子都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周礼全盘否定,在当时的社会,周礼还是在一定的程度上缓和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毕竟“礼崩乐坏”不是好事。同时周礼还形成了古代华夏文明的精神渊源。总之,我们要以历史的眼光去剔其糟粕,汲其精华。

论语高中读后感经典 第11篇

它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告诉我修养身心的道路,并且还会给我指明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不断前进,直到抵达自己的理想目标。

《论语》让我明白了学习要做到扬长避短,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说,如果一个人,他“诵诗三百”,《诗经》倒背如流、烂熟于心,但你让他去做一件事情,他却磕磕绊绊完不成,让他去办个外交事物,他却不能顺利地跟人家谈判,那么就算他书读得再多,甚至都背会了,也没有任何实际用处。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也经常遇到。记得我们小的时候经常问大人的一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许多家长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当我成为一名初中生后,生物课上《人的繁殖》不仅让我知道了人是怎样来的,还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新的认识。当我遇到再有小孩子问大人这样问题时,我就会用我学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这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这是很普通的常识。我相信我以后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学以致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发挥自己善于表达的长处。

在《论语》中,我明白了人要孝敬父母,凡是以孝为先。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孔子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道,光让父母有吃有喝还不够,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让我们看看今天的所谓孝道,在物质条件已经很丰富的年代,让长辈有吃有喝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又有几个让能真正做到对父母和颜悦色呢?

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快乐,可是一旦走向社会,却为什么要到最后才能想到要对父母尽孝呢?这就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作为一名中学生对父母的孝道可能就是在生活上和学业上不让父母操心,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让他们容颜有光,我想这大概也算是尽孝了吧。

我还从《论语》中明白了仁爱的意义。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仁爱就是这样一种日常的涵养,在生死危难关头,使人可以有如此无谓的表现。

《论语》里始终贯穿的“仁、义、礼、智、信”让我明白了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明白了大爱、小爱、博爱。

高中论语的读后感 第12篇

论语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说的话。背论语,真是受益匪浅。

8月8日,是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一个环节,是有个人在击缶,他们一边击缶一边诵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当时,我大声地跟着背,我弟弟则在一旁跟着小小声的背。

论语蕴含的道理实在太多了,而且都是精华。我的理解虽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就是说,光读书不思考,你是不会体会到其中的精华;光思考而不去学习,也体会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如果我们不去细细品味,就不会尝到它的精华所在。若光去品味,而不去尝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没用。两全其美,那才叫好。

高中学生论语读后感作文 第13篇

关键词:语篇分析,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启示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而交际能力培养和提高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在当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英语课堂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模式,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近些年语篇分析被广泛引入指导英语教学, 它所提供的自上而下描述和理解语言的理论框架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篇的宏观结构, 探索作者的写作意图, 了解语篇产生的语境;帮助学生关注整体语篇, 探索作者遣词造句的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和综合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就语篇分析的内涵, 语篇分析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等做系统的分析论述, 尝试提出一些简便易行且操作性较强的把语篇分析教学应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方法。

1. 语篇分析教学的内涵

语篇指任何口头或书面的、长短不限的、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段落, 作为语义单位 (Sentence Unit) 的语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 形式和意义都必须有相应的完整性。把语篇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教学实践, 就形成了语篇教学。语篇教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 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人物性格或事件的缘由, 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 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从而把握篇章的主题思想。语篇分析教学分为微观结构分析教学与宏观结构分析教学。前者主要体现在识别关键词和掌握篇章联结的基本手段, 包括语法手段、词汇衔接、逻辑联系语等, 帮助学生扫清语言障碍, 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后者主要体现在识别主题句、重点段并从宏观的角度分析语篇结构, 引导学生对整个语篇的层次结构、逻辑关系、主题思想和作者的立场观点全面领会, 进一步进行评论和欣赏。

2. 语篇分析教学运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 自20世纪70年代Hymes提出交际能力概念以来, 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此后, Canale、Bachman、Mc Carthy和Carter均不同程度地发展并提出将语篇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新目标的观点。从交际能力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 语篇能力始终是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 交际是在语篇层次上完成的, 语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基本表现形式。因此,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语篇层次上的教学。其次, 语言学家Halliday阐述的语言有三大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交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语篇分析研究的是语言和语言所使用的语境的关系。语篇分析法恰恰克服了以往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上语法的过细强调和缺乏整体结构的肤浅分析, 从语言的结构上、词句的组合上深层研究, 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所蕴涵的信息, 并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 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 语篇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前文提到语篇分析中有宏观结构分析法和微观结构分析法两种。通过宏观结构的分析, 可使学生抓住文章段落和全文的主旨, 了解文章的布局谋篇, 有利于学生形成阅读中的正确预见, 提高阅读效率。其次, 语篇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 普遍使用中式英语, 逻辑性差, 修辞方法不熟练, 全文干瘪无色彩等除语法以外的问题。原因是平时在赏析文章时, 过多注意语法、句法的正确与否, 而没有真正领略文章的构成, 上下文的逻辑关系, 段落的衔接等, 并未学到文章真正的精髓。但若用微观分析法进行语篇分析, 这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最后, 语篇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传统教学重语法, 轻意义, 重语句, 轻篇章。而在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独立思考, 调动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把握语篇整体的意义, 发展语篇水平上的交际能力。

4. 语篇分析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1 运用语篇宏观分析法分析课文结构,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首先, 以语篇为起点, 从宏观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整体结构, 进行段落划分, 识别主题段、发展段和总结段, 并归纳大意, 使学生能识别语篇主题。其次, 分析段落内部的结构层次, 启发学生识别段落的主题句和支持句, 对于没有直接陈述主题句的段落, 也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根据不同的课文体裁, 结合每单元课后的课文结构分析, 有针对性地分析其篇章话题展开方式, 引导学生留意作为话题展开标记的语义照应、衔接与连贯手段, 尤其是表达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时间、地点、因果、比较、对比、转折、替代、过渡等关系的连接词, 可以培养学生对语篇衔接纽带的敏感性。这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又有助于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4.2 结合语篇, 加强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 培养学生的语篇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涉及英美国家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应引导学生注意英汉语中词汇层面所蕴涵的文化差异外, 还应引导学生关注英美社会中与我们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宗教观念等。此外, 中西方思维方式有较大差异:在表述方式上英语一般遵循从小到大、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整体的原则, 而汉语则相反。汉语在行文时总是先论证再总结, 而西方人则是开门见山, 提出主题, 再进行论证、说明。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课文内容介绍文化背景知识, 注意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的对比, 思维方式的不同, 培养学生的语篇思维能力, 排除因英汉语篇思维模式的差异所引起的英语学习上的负迁移。

4.3 利用课文语境, 提高学生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 掌握写作技巧。

某种程度上讲, 词汇能力的提高是学生语篇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而学生语篇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掌握、运用词汇的能力的发展。传统的“翻译法”把单词的用法脱离了课文的语境, 忽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 词汇讲解集中在重点字例句上, 导致词汇学习脱离上下文, 因此,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语境, 把字、词放在语篇内作为整体来讲授。在课文语境的大环境下, 引入单词和语言点, 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单词的意义及它在真实语言环境下的使用, 使学生不仅学会这个词, 还学会使用这个词。语义衔接理论为在语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词汇能力提供了参考依据。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上下文语境中的线索, 猜测词义。与此同时, 语篇分析所揭示的文章作者的措辞、思路、谋篇和布局, 也能够启发学生在写作时加以学习和模仿, 有利于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信心和写作技能。

5. 结语

语言存在于语篇之中, 而不是单个句子之中。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要在传授系统语言知识, 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项基本技能之余, 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和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 就必须依托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和教学计划, 采用语篇分析教学方式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切实掌握, 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R.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angman Group Ltd, 1976.

[2]McCarthy, M.&.R.Carter.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Longman, 1994:70-76.159.

[3]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 (1) .

[4]黄国文.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5]黄国文.中国的语篇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 2007, (9) .

[6]曲桂贤.语篇、语境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8) .

[7]陈海晶.语篇分析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10) .

《论语》读后感 第14篇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的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刻苦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高中读后感优秀 第15篇

我知道了孔子是古时候著名的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帮助,其中有几句印象最深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讲的是: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的体会和见解,就可以当老师了。孔子的这种学习方法很好,我们要在课后或回家以后复习一下当天学习的内容。通过复习可以让我们加深对新知识的印象,会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以后我要天天复习,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谈到学习,小朋友们只认为向老师学、向书本学,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就非常有限。其实只要我们用心,随时随地都能学到东西,这样我们学到的东西都大为增加,就如孔子说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人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要引以为鉴,以利于自己改正。”这句话告诉我们:朋友或同学之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句话写的真好,我们要好好读读。

学到了学习方法和态度,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对流水的感叹融进了他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感叹。用逝水象征时光的流逝——一种促人及时行动的紧迫感,一种生命价值只有在奋斗中才会现实的历史责任感都在一声叹息中流露出来,带给人生无尽的思考。“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时间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我相信只有珍惜时间的人,才会拥有美好的明天。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 第16篇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1

《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它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2

翻开一本中国的经典之作,走进孔子的世界,品味《论语》的墨香,细细咀嚼“仁爱”之意,我不禁陷入深思之中……

孔老先生是我乃至我们民族备受崇敬的思想家,孔子一生推崇“仁”的思想,推已及人,仁爱待人正是他崇高思想的表现。记得有一次,颜渊问到孔子怎样做才能是“仁”,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则论语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这也是我们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那么,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不适合我们身心健康成长的书、影像等,我们是坚决杜绝的。可是我们个别同学还是不免去看一些认为无关紧要的闲书,我们应该劝阻他们,因为这不但是在浪费时间,而且会极大的干扰学习,减弱学习的积极性。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没有礼貌的话语就不要去说它,不文明的行为就别去模仿,否则不但会损坏我们中学生的形象,还会影响社会的文明和风气的好转。我们的语言是先辈经过几千年才演变而来的,我们不要去刻意地玷污它。不要忘记汉语是世界上发源历史最长而且最美的语言,我们应该弘扬中华的语言,让世界都能领略到中国美,汉语美。

“非礼勿动”,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要去动它。偷窃可耻,而且是要严惩的。别人拥有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获得,还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说,拾金不昧就是“非礼勿动”生动的表现。拾金不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应将这个美德发扬光大,为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出一份力吧!

《论语》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言论,里面还有许多宝藏在等待我们的挖掘。古人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这足以显示出它的博大。老师说“半部论语修自身”,我想它也是一面镜子,既照出了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又告诉我们如何去不断完善自己。

孔子推崇人“仁、义、礼、孝”等,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让我们也携手孔老先生,踏上仁爱的旅途吧,我们要时刻铭记“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的含义!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3

现代的社会里,处处都应存在着诚信。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业之本。对于每个公民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身之本。

假期里,我又一次捧起《论语》这本书,饶有兴趣地品读起来。在这本经典著作里,蕴含着古代灿烂的文化历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华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处在21世纪的新社会,《论语》仍在文化界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引领着人民朝着未来、文明,跨步前进。

《论语》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最让我刻苦铭心。从中,可见孔子对诚信的重视。在孔子看来,诚信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取得人们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个月包退,两个月包换,终身维修。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订购吧!”在许多电视频道中,经常看到这排山倒海的场面,听到这声嘶力竭的呼喊的电视购物广告。多功能手机,褪黑仪,增高鞋,这一个个广告里的产品难道真的拥有那神奇的魔力吗?其实不然。在前几个星期,新闻里就揭开了电视广告背后的神秘面纱。主持人带着大家,一齐总结了电视广告的种种特点,拍摄电视广告的招招秘诀。其中主持人举出了一个典型事例。广告里介绍的一个号称“排毒基”的洗脚盆,声称只要你把脚放进去,并撒上一点盐,就可以把你体内各个部位的毒素统统地排出来。从电视屏幕上,观众分明亲眼目睹了那黑黄相间的毒素排出来。然而,买回洗脚盆的消费者发现,不只是放脚,即使放其他的物品,这水还是会变得浑浊不堪。看来,这毒素根本不是人体里排放出来的。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原来,洗脚水变色是由于洗脚盆里能量泵中的电极和溶于水后的精盐发生电解反应所产生的。

无论是在生活、社会的哪一个角落,都应保留着最为珍贵的诚信,才能取得别人对你的信任。失去诚信,就相当于一个健全的人失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对翅膀。没有了诚信,宏伟的企业项目将面临失败!没有了诚信,人与人之间将不再存在着由信任搭建起的桥梁!没有了诚信,世界将充满着灰暗与欺瞒!“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这《论语》中的名言,教给我们:诚信,是我们的为人之本!是世间最美好的道德品质!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4

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典籍不计其数,他们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论语》就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书籍之一。

学习《论语》内容,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每一位华夏子孙的本分。本学期我们的教材中就列出了《论语》十句经典,让我感慨最深的就是这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一句是孔圣人在河流边感叹的,他告诫我们:时间就像河水一样不停的流逝,要珍惜宝贵的时间。是啊!时间飞速流逝,一去不复返。有一句名言:请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只有抓住了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我们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延长,出彩。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许多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崇拜“游戏英雄”,整天抑郁不振,导致学业荒废,这是非常可惜的。如此美妙的花样年华,却被白白浪费在虚拟的游戏中,被白白浪费在浑浑噩噩中。年轻时代,时间不能太随性去支配,要让自己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过得踏踏实实。

我国现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鲁迅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珍惜时间。鲁迅确实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鲁迅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56岁的生命旅途中,广泛涉及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留给后人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纵观古今,没有哪一位对国家,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不是珍惜时间,忘我勤奋的楷模。时下,不少中学生缺乏的就是时间观念,他们没有人生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一上课就萎靡不振,无心听讲。基本的学习时间都不能保证,更谈不上用业余时间让自己有所作为。长此以往,岂不是毁了自己的一生。

年轻的朋友们,为了自己光明的未来,为了自己充实的人生,让我们携手,一起珍惜时间,一道务实奋进。来展现自己靓丽的青春,实现自己成功的人生。

高中生论语读后感5

历史的画卷,因岁月的冲洗,显得枯黄陈旧,将历史的足迹点点抹淡。然而,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总有些像《论语》一类的书籍虽早已褪去了华丽的色彩,显得古老陈旧,但实则它与我们的距离并不遥远。——题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卫灵公》。《论语》中有许多简单的道理需要我们去感悟与实践。它用的文字往往言简意赅,但其蕴含的道理绝不会同表面一样容易。就像《论语·卫灵公》中记载的,孔子的学子之一子贡,曾问了孔子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有没有一句话可以使人终生奉行的呢?孔子用商量的语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了八个字解释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那么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更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现如今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少年在公交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少年感到很难堪,不愿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少年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告诉我们,得理且让人。宽容的感化常比剑拔弩张的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少年去擦痰,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也许,不用我说,也可以想象得到。正因为女售票员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所以以宽容之心完美的化解了这件事。

怎样算宽容呢?就是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包容他人;就是要学会忘记。因为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从根源愈合心灵的伤口。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宽容的真正境界。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会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的快乐,如何适应日常的秩序,找到人生的目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让我们学会如何去宽容别人吧!得过且过,我们的生活才会快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着想,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会更加和谐,幸福,并充满了快乐。

上一篇:第七单元检测题答案下一篇: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