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2024-07-23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精选9篇)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1篇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第二册第50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示形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购物活动,培养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情感目标 :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并知道爱惜人民币,同时在教学中渗透孝敬老人等人文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个学生准备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学习用具和玩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人民币。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你们喜欢的好朋友,请看是谁?

生:聪聪、明明(掌声欢迎)

师:他们有一些问题不太明白,想问问大家,你们愿意告诉他们吗?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2.1元=( )角 1角=( )分

3.一张1元币可以换( )张5角;可以换( )张2角……

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评析:在教学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声形并茂呈现给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人物,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不知不觉中复习了旧知,又很自然地把学生带进新课堂。】

二、结合情境,自主学习:

1、情境对话,提出问题:

聪聪:明明,你拿那么多的硬币去干啥去?

明明:奶奶来了,我拿了12角钱,想去买一包小吃给奶奶。

聪聪:拿那么多硬币,要是丢了一个,怎么办?

明明:那怎么办?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析:创设情境对话,以此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学习,解决问题:

师:我们该怎样帮明明呢?大家有什么好办法?

生:可以去换钱。

师:那该怎样换呢?

学生讨论后发言:

生1:可以换成六张2角的纸币。

生2:可以换成两张5角,一张2角。

生3:可以换成12张1角的纸币,不容易掉。

生4:我可以帮他换成一张1元和2张1角。

生5:多了,多了,还是换成一张1元和一张2角的最方便。

师:为什么?

生3:因为10角=1元,所以12角就是1元2角呀。

教师带头鼓掌

明明:哦!原来12角=1元2角,谢谢你们。

3、我们帮明明解决了问题,聪聪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大家愿意吗?

出示:3元8角=( )角 6元4角=( )角

26角=( )元( )角 78角=( )元( )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

4、换钱游戏:4人合作,利用学具互换,老师指导。

【评析:根据儿童争强好胜、乐于助人的特点,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和实用性。】

5、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明明拿着换好的钱走进了“超市”。(课件出示)

杨梅干 葡萄干 冬瓜条 花生 糕点

1.50元 3.00元 1.20元 2.00元 0.80元

明明看见这么多的食品,不知道该买什么好?有谁能帮助他?

学生交流后发言:

生1:买一包花生,很香,

生2:我反对,花生比较硬,奶奶吃不动,我认为还是买一包杨梅干好,它比较有味。

生3:我不同意,杨梅干虽然比较有味,但是明明带的钱不够。

教师对此学生的回答,故作惊讶:“哇!你怎么知道不够?

生3:上面有标价。学生得意地说道。

教师笑道:“你很善于观察!依你看,明明买什么好?”

生3:我认为买冬瓜条好,它也比较好吃。

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他的建议是否合适?

学生汇报:

生1:一包冬瓜条要12元,太贵了。教师笑道:“是吗?”

生2:不对,我认为一包冬瓜条是1元2元。学生一哄而笑。

生3:我认为冬瓜条是1元2角,因为1.20元就是1元2角。”

教师夸奖:你真棒!

教师说明:1.20中有一个小圆点,圆点的左边表示元,圆点右边第一位表示角,第二位表示分,所以1.20元就是1元2角,这就是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

师:下面我们来看其它一些物品的价格(课件重出)

学生说出物品价格后,随机出示相对应的物品价格读法:

杨梅干 葡萄干 冬瓜条 花生 糕点

1.50元 3.00元 1.20元 2.00元 0.80元

1元5角 3元 1元2角 2元 8角

【评析: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渴望,希望得到同伴、老师的认可。教师及时捕捉学生思维的亮点,给以热情的表扬、鼓励,营造了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学生在竞争意识的促动下,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个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5、简单的计算:

(播放录音)聪聪:“明明的奶奶生病了,我也想拿着我的零花钱来买一些东西送给他们。我想买一包冬瓜条和一些糕点要多少钱?小朋友,你们会算吗?”

师:谁来计算一下?

生:1元2角+8角=2元(板书)

师:谁来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生1:因为1元2角是12角,12角加8角等于20角,20角可以换成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点头。

生2:2角加8角是1元,1元加1元是2元,所以1元2角加8角等于2元。教师竖起大拇指。

师:老师有5元钱,我想买一包葡萄干,够吗?

生:够 。一包葡萄干是3元,老师有5元,还要找回2元钱。

板书:5-3=2(元)

谢谢大家!你们表现真棒!

6、小结:以学生为主,教师给予补充。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7、出示课题――人民币的简单计算

三、实践活动,感悟数学:

师:小朋友,你们想用手中钱去买一些礼物,送给爷爷、奶奶吗?

选四名售货员,学生自由购物。要求买东西时要有礼貌地说:“阿姨或叔叔,你好!我要买一包花生。”买完后要说:“谢谢!阿姨或叔叔再见!”

教师指导操作。

【评析: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给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品德教育。】

四、总结知识,反馈信息:

(课件出示)聪聪、明明:小朋友,今天你们可真棒!下次我们还向大家学习知识,好吗?

生:好!聪聪、明明再见!

五、课后延伸,体味数学:

到商店去调查物品的价格,同时拿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一、两样物品,并做好一些记录。

【评析:布置课后实践作业,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又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知识面,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做好了准备。】

总评: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这节课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中一个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www.3edu.net),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不仅参与面广,热情高,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精神。反思整个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力争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方法、找答案。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时培养综合能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一、面向问题――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本节课中,教师想方设法创设“融洽”的问题情境,激起矛盾,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进入“角色。”如“明明带了这么多钱,要是掉了一个怎么办?”学生提出“换钱”这一好办法。这一情境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不难得出答案,但更多的是产生了:“咦,这也是数学?”这样一个疑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探索的情境中,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学生探索动机。

二、面向生活――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舞台。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帮聪聪、明明换钱购物活动的问题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生活的`“舞台”,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方式给“聪聪、明明”提供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这节课中热情高涨,可想他们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么一点数学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懂得了如何经济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懂得了要孝顺老人等“人文”的东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面向合作――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体验。

新课标要求教师提供学生广阔的合作交流空间。学生在“帮明明挑选物品,认识物品价格的表示方法,”时,所有的同学都投入到激烈的讨论中去。对于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教师都及时启发、引导和鼓励,同学们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所发现,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总之,本课为学生搭设了自主探索的舞台,很好地把握了学生主动思维的契机。宽松的教学时空,到位的师生角色,使课堂充满了情趣、机智,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内容:书上第57页例

5、例6。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认识完商品买卖中常使用的人民币,主要以“元、角、分”为单位的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熟悉元、角之间的十进关系的基础上,开展主要以元为单位的购物活动及简单的计算,从而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深切地体会到“元”是人民币的常用基础单位,感受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这部分的数据只限于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和不进位和不退位的简单计算,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活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掌握于人民币的简单计算,进而学习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同时培养孩子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过程的指导,从直观到抽象。学生在入校前就已经经历了购物过程,有的学生可能早就会简单的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和计算,但大部分学生缺乏购物经历,对于人民币的认识还不够透彻,我们需要把学生感性的认识抽象化,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并调动学生已有的兑换经验完成计算,逐步完成从直观演示到抽象计算的过度,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掌握人民币单位---元和角之间的换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2.知道物品价格的表达方式,经历简单的购物过程。3.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4、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教学重点:掌握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悉人民币之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引导探究法、活动教学法、语言训练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

1、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探究。

2、调动学生动手操作,帮助理解。课前准备:

1、学生每组有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图案的气球的卡片袋和学习单。

2、实物投影仪和多媒体课件;

3、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图案的气球的卡片袋 教学建议与策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采用情境法、游戏法、谈话法和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我创设了孩子感兴趣的生活情境---购物活动,使每个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以上观点,联系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1、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体现学生的是学习的主体性,根据《新课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此我便创设了分一分、说一说等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认识事物并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2、以学生主动观察、感受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及小组、全班交流的教学方式,在活动中建构知识并应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及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分为哪两类?

1元=()角 1角=()分

一张2角可以换()个1角„„

【设计意图:设置有针对性的复习,为新课做铺垫,新旧知识形成联系,使知识形成系统化。】

二、新课教学

(一)联系生活,将生活经验转换为数学知识。

小丽喜欢吃奶糖,小卖部里的奶糖1角可以买1颗。今天妈妈给了小丽1元2角,小丽可以买几颗奶糖?(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你是怎么想的?

(思路:1元=10角,1元2角=12角,1角1颗,一共可以买12颗。)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牵引学生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小红的奶奶给了她一些1角的零钱,她数一数一共有12角,小红想换成整钱,即大面值一点人民币,可以换成几元几角?(课件出示相关图片。)你是怎样想的呢?

(10角=1元,12角=1元2角,可以换成1元的1张和2角的1张。)

做换钱游戏:教师指名一学生配合老师做示范。

生:你好!我有3元8角,想换成角票。

师:可以换成38角。你算算对吗?

生:1元等于10角,3元就是30角,再加上8角就是38角。

师:你好!我想把我的26角零钱换成整钱可以吗?

生:没问题。10角换1元,20角换2元,一共换2元6角。

同桌学生模仿做换钱游戏并相互纠正,逐步熟练零整互换。

【设计意图:创设有趣的对话来提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计算做铺垫,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生对元、角之间的换算有了更深的认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能力,使学生在玩中学到了数学。】

(二)情境激趣,合作实践学习。

谈话过渡:老师带大家一起去逛羊村超市出示五种漂亮的气球和相应的价钱,全班齐读3道问题,各小组选最喜欢的问题来解决,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并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感兴趣的情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第1小题(问题:我买圆形和爱心形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第2小题(太阳花气球比粉色气球贵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元、角计算,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对于不同单位之间的计算要先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第3小题(问题:我买太阳花和鸭子这两个气球要多少钱)学生尝试完成,然后提问:你是怎么想的?教师强调: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如果只有在相同单位的情况下,才能相加,对于不同单位之间的计算要先换成相同单位再计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探究点设立着眼于本课的重难点,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算法和算理】

三、课堂巩固

1、做一做P57第1题

2、做一做第二题课件出示商品图片和价格标签(p57的第2题)。

3、拓展练习如果把一种蛋糕和一种饮料配成套餐,你喜欢怎样搭配?价格是多少?

要求孩子们任意选一种蛋糕和一种饮料配成套餐,自己计算出应付的钱,然后到“收银台”(老师处)结账。

学生分小组购物,老师在“收银台”检查每组学生的计算和拿出的钱数是否正确,对出现差错的学生及时辅导。(实施此环节时,教师一定要将学生组织好,使购物活动有序进行,务求收到实效。)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拓展练习”有一定的难度,注重训练学生掌握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

四、课后练习

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陪同下做购物体验。要求:自己看价格标签,自己计算金额,自己算账付款。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比较简单的关于元、角、分的计算,它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不少生活中的问题,以后还会进一步学习。

师:回家后,请用你学到的知识,去帮爸爸妈妈购物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和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是息息相关的。]

五、用微课视频总结计算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和有关培养孩子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好习惯的图片。

【设计意图:利用微课视频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人民币——元和角之间的换算方法和简单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简单的计算

例5 1元2角=12角 18角=1元8角

例6 5角+8角 1元=10角 10-6=4角 =13角 1元+3元1角=4元1角 =1元3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认识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的十进制和学了元角两个单位有关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换算的基础上,创设了生活购物情景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购物的情景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首先我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从学生熟悉的买气球的情景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让学生理解计算人民币的加、减法在生活中的运用,学生第一次接触利用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起初他们不知从何下手,我采取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老师在旁敲侧击,对于单位不同的俩个数量的计算,学生存在有一定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借助直观学具,利用已用的兑换经验和同桌合作探究完成计算,学生从直观演示成功过度到抽象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和算理,接着我乘热打铁设计了5道具有代表性的计算题加以巩固算法和算理,计算得到优化后,我又引导学生把人民币的加减法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问题中去,接着我又模拟一个购物情景,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加快计算能力,算法得到进一步优化。

基于Flash简单计算器的设计 第3篇

在日常生活或者学习中,计算器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项工具,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中我们或许不必用到计算器,但一旦计算量较大,计算器就是我们的伙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计算的失误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计算器的实现方法有很多中,在这里将介绍用Flash如何实现。

2 本系统开发工具Flash MX

Macromedia Flash简称Flash,是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一个经典软件,Flash集成了矢量图形制作与动画设计与一身,支持资源导入、多格式发布、流式播放等特性。基于这些优点,Flash一直作为最实用和最流行的多功能网络媒体开发工具而被动画设计人员所采用。Flash MX在继承了以前版本的强大功能的基础上,又引入了许多新的元素[1,2]。

2.1 按钮元件

按钮元件实际上是四帧的交互影片剪辑,它能响应鼠标事件并触发事件[3]。按钮的创建方法与图形的创建方法基本相同,直接按F8,不同的是在“创建新元件”对话框中的“行为”选择按钮,按钮元件创建后,Flash会切换到按钮的元件编辑模式。按钮有自己的时间轴,但该时间轴只有四帧,前三帧表示按钮的三种状态,第四帧用来定义按钮的活动区域。按钮的时间轴与主场景时间轴不同,它实际上并不播放,只是用来对鼠标时间作出反应,跳到相应的帧。按钮的四个帧各有其特定的功能:

“弹起”帧:鼠标指针在按钮活动区域外没有接触到该按钮时的该按钮状态。

“指针经过”帧:鼠标指针接触按钮但没有按下时该按钮的状态。

“按下”帧:鼠标单击该按钮时,该按钮的状态。

“点击”帧:定义按钮的活动区域,即响应鼠标事件的区域。

2.2 了解动作面板

Flash MX的面板系统提供了查看和设置Flash中各种元素信息和属性的捷径。第一次启动Flash MX的时候,系统将会询问要使用Flash做哪些方面的工作,然后设置默认的面板界面。可以选择“窗口”→“面板设置”命令在不同的面板界面之间切换。与此同时,也决定了动作面板的大小,但是可以将它改变成任何适合需要的大小。可以通过键盘上的F9键随意显示或隐藏动作面板。显示动作面板后,可以单击它的标题栏将它展开或折叠起来。还可以拖动动作面板的左上角将它从Flash的工作界面中分离出来。动作面板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默认的模式是标准模式。在标准模式下,必须从窗口左边的菜单中选择需要的关键字,而不能直接使用键盘输入脚本,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即使是很细小的错误[4]。

2.3 ActionScript简单介绍

ActionScript是Flash的脚本语言。有了ActionScript,就可以通过设置动作来创建交互动画。使用Normal Mode动作面板上的控件,无需编写任何动作脚本就可以插入动作。如果已经熟悉ActionScript,也可以使用专家模式动作面板编写脚本。命令的形式可以是一个动作(如命令动画停止播放),也可以是一系列动作。很多动作的设置只要求有少量的编程经验,而其它一些动作的应用则要求比较熟悉编程语言,用于高级开发。ActionScript同样拥有语法、变量、函数等,而且与JavaScript类似,它也由许多行语句代码组成,每行语句又是一些命令、运算符、分号等组成。它的结构与C/C++或者Java等高级编程语言相似。所以,对于有高级编程经验的人来说,学习ActionScript是很低轻松的[5]。ActionScript与JavaScript结构类似,但是它的编程要容易得多,每一行的代码都可以简单地从ActionScript面板中直接调用。在任何时候,对输入的ActionScript代码,Flash都会检查语法是否正确,并提示如何修改。完成一个动画的ActionScript编程以后,可以直接在ActionScript的调试过程中,检查每一个变量的赋值过程,设置检查带宽的使用情况。ActionScript更容易使编程学习者理解面向对象编程中难以理解的对象、属性、方法等名词。ActionScript中的对象可以包含数据或作为电影剪辑以图像形式出现在编辑区中。所有的电影剪辑都是预定义类MovicClip的实例。每个电影剪辑实例均包含MovicClip类的所有属性(如_height、_rotation、_totaframes)的所有方法(如gotoAndPlay、loadMovie、startDrag)。

2.3.1 Flash MX ActionScript编程元素

1)对象:对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从Flash 5开始,ActionScript就是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了,所以,对象对于ActionScript来说,是最为重要的概念,一切都基于对象,一切都离不开对象。在ActionScript中,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户自己制作的动画元件(Symbol)实例化后而形成的实体对象(Instance Object),声明这类对象后,可以在ActionScript堆砌的属性和动作行为进行控制;另一类是Flash MX自己定义的抽象对象(Abstract Object),例如Math,Date等,这类对象主要用于计算。

2)点运算符:通过点运算符,可以访问一个对象的属性(Property)或是方法(Method)。例如,一个对象名叫myObject,它有一个myProperty属性和my Method()方法,可以通过myObject.myProperty和myObject.myMethod()来分别访问它们。

3)数据类型以及变量:在Flash MX ActionScript中,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类型,从整数、字符、布尔值到各种对象甚至MovieClip都是不同的数据类型。在变量方面,ActionScript允许声明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所谓全局变量,也就是声明一次,在整个动画的ActionScript程序都可以使用的变量;所谓局部变量,就是在函数中声明,只能在函数中被使用的局部性的变量。

4)事件响应:在Flash动画中,动画的交互性就是通过对用户动作的响应来完成的。在ActionScript中,用户的事件有鼠标事件、键盘事件等,诸如鼠标的移动、按钮的按下和松开、拖动以及键盘上的按键被按下等都属于用户事件的范畴。ActionScript可以通过On()方法来进行响应。

5)语句和运算符:Flash MX ActionScript的语法风格和JavaScript的非常类似,同样有判断、循环等控制流程的语句,同时还提供了丰富的运算符号。当然多条语句组成的一个常用的功能可以被封装成一个自定义函数。这些都使得ActionScript更易于使用[6]。

2.3.2 如何编辑ActionScript脚本

在Flash中要使用ActionScript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在Flash中写入ActionScript程序段,另一种是在Flash中包含引入*.as文件(脚本文件)[7]。要在Flash中写入ActionScript程序,就要在Actions面板(Action Panel)中进行编辑。Flash中的ActionScript按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在帧(Frame)上,另一类是在按钮(Button Symbol)中。所以,在编辑这两类不同的ActionScript脚本时,打开Actions面板方法也略有不同。编辑加载于帧(Frame)中的ActionScript时,在Timeline中要加载的那一帧上单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上选择Actions命令,就会弹出ActionScript的编辑面板。如果要编辑按钮的ActionScript,则只要在按钮上单击右键,同样选择Actions,就会弹出编辑该按钮的ActionScript的Actions面板[8]。

3 计算器界面的实现过程

1)新建一个尺寸为340*250,背景白色的Flash文档。

2)点插入----新建元件。新建一个图形元件,名字起为背景。

3)选择矩形工具,在元件的舞台上画一个无边框的矩形。尺寸颜色任意,接着选择黑箭头工具,用它选中矩形,打开属性面板。把宽改为340,高改为250,颜色选为黑色。

4)点窗口-----对齐。打开对齐面板。选中舞台上的矩形,按下对齐面板上的相对于舞台按钮后分别点对齐面板上的水平中齐和垂直中齐。

5)点插入----新建元件。新建一个图形元件。取名为按钮背景。然后在舞台上任意位置画个41*23的小矩形。这个小矩形将来就是计算器的按钮,你也可以根据刚刚画的计算器背景大小和颜色来定此小矩形的尺寸和颜色。

6)点插入---新建元件。新建一个按钮元件,命名为0,然后点窗口---库。把库中按钮背景拖入按钮0的舞台上,然后再对齐面板把按钮背景水平中齐和垂直中齐,让它中心点正对按钮元件舞台上的注册点。

7)锁上按钮0元件的图层1,新图层2。选中图层2的第一帧。然后用文本根据在舞台上写一个数字零。然后把这个数字0居中。最后选中这个数字,点修改里的分离。或者按CTRL加B。

8)用相同的方法制作其它数字1到9,还有+(加)-(减)*(乘)/(除).(小数点)=(等号)C(复位)等按钮。做好后就回到场景1中。

9)把库中的背景元件选入主场1的舞台上,居中。然后锁上图层1,新建图层2。选择图层2第一帧,然后选择文本工具,打开属性面板。把属性面板左边的静态文本改为动态文本。然后把字号改为25,颜色为黑色。格式设为右对齐。再把变量左边的在文本周围显示边框按钮按下。在变量内输入show。

10)在舞台上方中间的地方拖出一个文本框。居中可用对齐面板上的水平中齐。如图4。

11)锁定图层2,新建图层3。把库中的按钮全拖在舞台上。排列如图5。

5 结论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Flash的应用日益广泛,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这门技术,Flash中的编程语言ActionScript与JavaScript脚本基本相同。它是以关键帧、按钮和电影片段符号为对象,采用时间响应来定义和编写动作脚本。在Flash中设计的计算器不仅界面实现容易,而且能制作出很美观的界面。在本论文中设计的计算器实现了+,-,*,/,.,平方,开方和复位基本功能。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Flash的用途日益显著。像我们日常所看到的有些广告、动漫、MTV等等就用到了这门技术,所以我们有必要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在这里通过Flash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器,通过Flash中的图层、帧、元件、舞台、场景等来完成了计算器的外表。通过ActionScript实现了+,-,*,/,.,平方,开方和复位基本功能,并且给出了这些功能的实现方法。

关键词:图层,帧,元件,舞台,场景

参考文献

[1]廖晓寰,王善强.电脑e课堂.中文Flash MX2004[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2]雷波.Flash MX互动实例轻松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刘淼.Flash MX入门与提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4篇

【关键词】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实录 分数 整数 教学设计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90-03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96页,例1、2。

教材分析:《分数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之后,第一次接触的有关分数计算的问题。它既是对分数含义的再理解,又是对分数含义的灵活运用;既是学习分数简单计算的起始,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加减计算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初步认识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在具体的情境中列出加法算式,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考虑到学生极有可能受整数加法的影响,将[28]+[18]写成[316],而忽视了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因此课上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回忆[28]、[18]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展示交流、质疑释疑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掌握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理念,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学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说清分数简单计算的道理,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依次出示图形

师:图1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

生1:第一幅图的涂色部分可以用[12]表示。

师:为什么用[12]来表示?

生1: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取其中一份就是它的[12]。

师:图2呢?

生2:可以用[34]表示。

师:[34]里有几个[14]?

生2:[34]里有3个[14]。

师:图3呢?

生3:第三幅图可以用[56]表示,[56]里有5个[16]。

师:图4呢?

生4:用[38]表示,[38]里有3个[18]。

师:看来同学们对前面分数的知识掌握得都不错。正好有小朋友遇到了和分数有关的数学问题,需要帮助,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设计意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环节,对于“涂色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这个问题,教师依次出示4幅图,让学生复习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总结算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

(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默读题目。(学生独立阅读题目)“求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28]+[18]=(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例1:[28]+[18]=)

师:这道题是用“[28]+[18]”来解决的。那么它的答案究竟是多少呢?

(2)任务一: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

师: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借助任务一的图形动手涂一涂,看看它能不能表示。

(学生活动)

师:同学们,都完成了吗?完成的同学可以看看你的同桌和你涂的是不是一样。(引入)[28]+[18]等于多少?有两个同学是这样算的(课件出示)小明:[28]+[18]=[38],小红:[28]+[18]=[316]。他们谁算得对?为什么?请你结合涂好的图形和同桌说一说理由。(师巡视)

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学生结合自己的图汇报展示)你认为谁说的对?

生1:我认为小明说的对。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28]+[18]=[38]。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2:小红把下面的分母加在了一起,然后分子相加得到[316],她这样计算不正确。因为[28]里有2个[18],[18]里有1个[18],合起来就是3个[18],所以应该等于[38]。

师:同学们听明白了吗?小红为什么没算对?有谁能把理由再说一说?

生3:[28]里面有2个[18],[18]是1个[18],合起来是3个[18],所以等于[38]。

[28]+[18]=[38] 2个[18] 1个[18] 3个[18]

(根据回答,教师把算式补充完整)

(3)教师小结(相应出示课件):刚才我们在计算“[28]+[18]”时是这样想的:[28]里面有2个[18],加上这1个[18],得到了3个[18],也就是[38],所以[28]+[18]=[38]。同学们真能干,顺利解决了问题,最后我们可不要忘了写上“答”字。(出示“答”)

【设计意图】第二个环节是探索交流。首先是对“同分母分数加法”的探究,这里教师通过具体形象的现实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计算的价值。在探索计算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用任务单上的圆形进行涂色,辅助思考,进行计算;要求学生完成操作后,结合涂色的结果,同桌互相交流讨论[28]与[18]的和;然后汇报展示,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加以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究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的动手操作开展教学,让学生在操作与争辩中理解算理、感知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分数的简单计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比较、概括等能力。

2.同分母分数减法

师出示课件:[56-26]= ,问:你们能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计算出这道题吗?请打开课本第96页,独立完成例题2。

(学生做题时,教师板书:例2:[56-26]=)

师:[56-26]你是怎样计算?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有。

师:[56-26]等于多少?

生:[36]。(生回答时,师补充板书:[36])

师: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你能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吗?

生:5个[16],小女孩拿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师:听清楚了吗?有谁能像他那样再说一说[56-26]是怎样计算的?

生:[56]里有5个[16],减掉2个[16],还有3个[16],所以[56-26=36]。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过程)

(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56-26=36]。

(2)师小结:[56-26],同学们都知道是从5个[16],去掉2个[16],剩下3个[16],所以等于[36]。

(教师小结同时完成板书)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加法的基础,在教学同分母分数减法时,教师可以直接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进行知识的迁移,并通过反馈交流引导学生正确地说清算理。

3.巩固练习,归纳算法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图形的分析,自己找出了这两道算式的答案,你们可真会开动脑筋啊!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独立完成任务二的第一题。

<P:\广西教育\2016\201611A\图片\X21.tif>

[28+58=]      [36-16=]

师:第一题谁来说一说?

生1:[28+58=][78]。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1:因为2个[18]加5个[18]等于7个[18],所以[28+58=78]。

师:第二题谁来说一说?

生2:[36-16=26],因为[36]里有3个[16],减1个[16],还有2个[16],所以[36-16=26]。

师:同学们不仅会算,还知道是怎么算出来的,真棒!

【设计意图】学习了例1、例2之后,引导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巩固算理。

师:这一道题没有图形给你们看了,你还会算吗?请同学们快速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二题,看谁算的又快又好。

[24+14=]     [27+47=]

[48+18=]     [15+35=]

[46-36=]     [45-25=]

[67-47=]     [59-39=]

(完成后让学生汇报)

师:他做对了吗?其他同学用一个手势来判断。同学们算的又对又快。有什么窍门吗?

生1:我发现下边的分母都是一样的,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有谁没听懂她的意思?如果都听懂了,谁来说说她讲的是什么意思?

生2:它们的分母都是相同不变的,得数分子变了,相加或者相减。

师:(引导归纳计算方法)是的,像这样分母相同的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或相减。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看图计算”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师:好,利用刚才你们发现的方法,完成任务单上的第三题。

[38+]   =      [67-]  =

师:有的同学已经写完了。我们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再认真检查运算符号有没有看错,数字写对了没有,结果有没有写错。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自己发现的方法对同分母分数加减进行计算,巩固算法。

(三)闯关游戏

1.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闯关游戏,看看谁能打开这里的智慧大门!

出示:[(  )5]+[(  )5]+[(  )5]+[(  )5]=[45]

[(  )5]+[(  )5]+[(  )5]=[45]

[(  )5]+[(  )5]=[45]

师:这三道算式应该怎么填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算一算,看谁能把算式补充完整。(学生独立计算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生1:[15+15+15+15=45]

生2:[25+15+15=45]

生3:[25+25=45]

师(追问第三小题):可以吗?还有没有不同答案?

生4:[35+15=45]

【设计意图】设计了有关分数单位的填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算理。

师:大家闯关成功!恭喜大家打开了第一扇智慧大门!欢迎大家来到游乐场。接下来第二扇智慧大门,你们还敢不敢挑战?(出示[35+25=] )这道题的和是多少?我们能不能借用前边学习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呢?请同学们在草稿本上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吧!(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55]。

师:你们同意吗?有没有不同的答案?

生2:1。

师:为什么等于“1”?

生:因为一个图平均分成了5份,取5份就是那一整个。

师:(配合课件进行说明)刚才同学们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了[35+25]的和,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来表示。看,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5份,这里涂了3个[15],再涂2个[15],合起来涂了5个[15]。看,这5个[15],刚好把这一整个长方形涂满了,我们就可以用哪个数表示?

生:1。

师:大家用画图的方法又解决了一个新问题,真能干!恭喜大家连闯两关。让我们一起来打开第二扇大门——这里是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欢迎大家来到南宁市凤岭儿童公园。

【设计意图】借助于“和是1的同分母分数加法”这道题目,学生初步知道,当分子与分母相同时,表示取的份数与分的份数同样多,就是1。这不仅为教学例3做好了准备,而且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数和整数的联系。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分数的简单计算。

师:计算分数加减法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分子分母相同时,就是1。

生2: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该加就加该减就减。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没有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收获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计算

例1: [28        +       18        =           38]

2个[18]  1个[18]   3个[18]

例2: [56        -       26        =           36]

5个[16]  2个[16]   3个[16]

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目标定位在理解分数意义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第一次试教,我们发现有的学生通过预习很快知道“同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时,分母不变、分子加减的计算方法,但对其所表示的意义不是很理解,只会硬套计算方法算出得数,没有理解说清算理。针对此现象,我们决定在复习引入环节中,结合图形复习分数的意义,加强学生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含义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做准备。

第二次试教,在动手操作环节中我们决定设计任务单,“看分数涂一涂、算一算”,直接给出2个已经平均分好8份的圆,让孩子在平均分成8份的圆上表示出“[28+18]”的算式意思,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汇报展示、说清算理上。另外,我们将课本例1静态图的思考过程,改成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8+18]”的算理。

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由于在复习环节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分数单位的练习,以及在教学例1时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并说出“[28+18]”是怎样计算的。之后通过让学生反复说几个几分之几加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或几个几分之几减几个几分之几等于多少的练习,使学生理解、巩固了算理。

本节课的练习是比较充足、有层次的。在例1、例2学习之后,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看图计算的练习,再从“看图计算”的练习到无图的“看谁算的又快又好”,从中让学生发现计算的窍门,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从练习反馈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理解得还不错。这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5篇

2、培养学生调理选择信息,积极探索的习惯。

学习目标:

学会元和角的简单加法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用人民币。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知识铺垫:20以内进位加法口算题卡;人民币简单的单位换算题卡。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人民币的知识。

情境引入:小明到商店买文具,挑好了自己要买的文具,结账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带的钱不够了,只好把一些要买的东西放了回去。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做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学生发表见解:a、带足钱。b、先算一算买的物品一共需要多少钱。)

教师:看来呀,购物活动中也是有学问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相信大家通过学习,一定可以做一个小小理财高手。(板书课题)

2、明确目标。学会元和角的简单加法计算方法。

3、效果预期。

要达到学习目标首先要做个会学习的孩子。怎样做就能成为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呢?(学生发表看法)同学们说的这些很重要,只要你拥有了这些良好的习惯,你就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学习。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5月11日,学校要举行家长开放活动,老是要买两个气球来布置教室。在商场看到了3种气球。你来帮老师选一选,可以怎么买;再帮老师算一算,要花多少钱。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先自己思考,然后把想法和同桌交流。

自主学习: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学生汇报方案,教师依次板书。

5角+8角=13角=1元3角1元2角+8角=12角+8角=20角=2元

8角+8角=16角=1元6角1元2角+5角=12角+5角=17角=1元7角

5角+5角=10角=1元1元2角+1元2角=2元4角

认真观察,有什么发现?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怎样计算?小组讨论,收集信息。

小结:简单的元、角的加法,相同单位相加;满10角要变成元。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检测题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结果反馈:课件反馈结果,有错误的及时订正。

3、反思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学习了什么,提醒大家应该注意什么?

四、总结: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第6篇

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算理课,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且容易分散,所以课堂环节的设置要有趣味性,要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引导孩子们“猜一猜”顺利过渡到人民币上来,使复习也先得有趣一些。另外,在新知探究环节,“1元2角的拿法”、“选出两种气球并提一个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可以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计算过程的指导。学生在这里是第一次接触对单位不同的数量进行计算,有一定难度,应及时对学生的错误给予纠正和分析,使学生掌握方法、明白算理。

对于不同单位的量进行计算时,只有单位相同才能直接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为相同的单位再进行计算。这些重点内容要进行反复强调和及时小结。

《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教学反思 第7篇

本节是《认识人民币》的第三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在认识人民币和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基础上进行元和角的互换,及会认用两位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同事领导的评课,感受颇深。本节课教学不是很成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最后一环节课堂秩序比较乱。

我经过认真分析和总结,导致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①学情分析不够准确,自认为学生现在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几乎每个孩子每天都有零花钱,在用钱这方面有比较好的生活基础。②为追求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把最后的游戏活动设计太难,耽误了教学时间。③练习题不够精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①多和学生相处,从各方面了解他们,对于新学内容,要通过多种方法了解真实的学情,根据学情来定目标。②数学课要渗透生活知识和品德教育,但不能本末倒置。数学还是要抓住重点数学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升华。③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互动、游戏等活动环节要组织严谨,尽可能的分析预想会有哪些突发状况,怎样进行处理。④练习题形式要多,但要精、要简,要顾及全体学生。⑤课堂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很重要。所以表扬学生、引导学生、教具准备上要点花样。

《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教学设计 第8篇

1.学材分析

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二学期的“解决问题”,主要是用于教学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两步计算的实际运用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承上启下的内容。尤其是连乘两步计算实际应用的不同算法,历来受到关注。这几种不同算法的训练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其思维的灵活性。以往实践表明,学生容易想到三种算法,其中两种算法容易解释,第三种算法理解起来的难度较大。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突破?因此,我选用了人教版教材的“排队方阵”,作为学习两步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载体,同时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的思考策略应用于沪教版的“小松鼠摘松果”“购买门票”等问题。

2.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乘除法之间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两步加减计算的实际问题。

与其他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相比,乘除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往往便于进行不同的组合,相对于两步加减计算来说难度较大,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更加灵活。正因为方法是灵活的,那就必然会存在两种极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好像会“无师自通”,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却觉得很难。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找一个连接点呢?创设生动活泼、启迪思维的情境,把解决问题中的思考策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或“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蕴涵其中,对所有学生来说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问题提出]

在上海二期课改之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以分析法与综合法为主。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淡出,枚举法、假设法进入了日常课堂中,客观上丰富了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践。面对这么多的解题方法,有必要梳理出一个头绪来。基于小学数学的实际,我初步构建了问题解决常用方法,如下图。

比较而言,基本方法与辅助方法属于适用范围较宽的方法,特殊方法则属于适用范围较窄的方法。因此有必要对问题解决基本方法的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

(一)教学目标

1. 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 会用“从条件出发想问题”或“从问题出发想条件”描述解题思路。

3. 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体会解题方法的灵活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4.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学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

1. 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森林公园开运动会,小刺猬们在排练团体操,每行有6只小刺猬,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

(方阵图略。)

2. 展开讨论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略。)

师:3个方阵究竟有几只,你们会算吗?

生:6×5×3=90(只)。

师:为什么这样算?

生:我先算一个方阵有几只,再算3个方阵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问题出发去想的(板书:从问题出发想),要求3个方阵有多少只,需要知道每个方阵和3个方阵。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的算式是5×3×6=90(只)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出3个方阵共有几行,再算一共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是从条件出发想的(板书: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个方阵5行,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再乘每行6只,算出一共有几只。

师: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这样算6×3×5=90 (只)

师:你又是怎么想的?

生:我先算一大行有几只,再算5大行有几只。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你也是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行6只小刺猬,有3个方阵”这两个条件,可以先算出每大行有几只,再算出5大行有几只。

师:解决两步计算问题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根据每两个条件的不同组合可以列出三个算式。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都是6、5、3这三个数在相乘,只是交换了数的位置。

3. 师生小结

师:以后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三个数相乘的运算规律,到时你们会理解得更好。

环节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

小猴为运动员准备了很多饮料,12瓶装一箱,已经装好了30箱雪碧,还剩96瓶可乐没有装,求两种饮料共几箱。

2.展开讨论

师:如果从问题出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

生:要求“两种饮料共几箱”就要知道雪碧有多少箱和可乐有多少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怎么列式?

生:30+96÷12。

师:如果从条件出发又可以怎么做?

生:根据“12瓶装一箱,还剩96瓶可乐没装”这两个条件先算出可乐有几箱,再算出两种饮料共几箱。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师: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几箱,既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条件,也可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要求“两种饮料共有多少瓶”你又会选择哪种方法思考呢?把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媒体演示,出示思路图。

环节三:灵活运用,拓展内化

1.购买森林公园门票,团体票可以优惠,个人票每张15元,三年级有学生60人,购买团体票要花费540元,每人可以便宜多少元?

2.根据算式15×60-540编应用题。(实录略。)

环节四:回顾总结,体验价值(实录略。)

[自我反思]

1.潜移默化训练分析法、综合法思路

众所周知,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有一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关键思考。如何创设一个“看条件想问题”或“看问题想条件”的情境启发学生去想呢?实践表明“排队方阵”的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点。

这一教学资源的充分挖掘,还能在适当的时机引出“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方法。当学生提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只”的问题时,无意中把一个条件放在了问题里,增加了问题的信息,使学生明显地感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知道每个方阵几只,自然地落实了“看问题想条件”的思考策略。

“看条件想问题”的思考方法也能在解决“排队方阵”问题中一一落实。3个方阵纵向排列,可以先算出一共有几行;3个方阵横向排列,可以算出一大行有几只。一道题,三个条件,两两结合,形成三种解法。不同排法把不同解题思路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了潜移默化的教学效率。

2.突出计算与应用的联系

沪教版教材已不再把应用题列为独立的教学单元,教材的安排往往是计算学到哪儿,应用就到哪儿,这一做法很好地恢复了计算与应用的天然联系。为了突出这一联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看算式编题”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落实凸显了计算与应用的关系。

3.改进设想

沪教版教材伴随着计算出现了实际应用问题,对于思考策略的教学则显得不够充分。由于教材没有提示,以致只教过新教材的大部分教师从未用分析法或综合法与学生们进行交流。而引导学生“看问题想条件”和“看条件想问题”,却是数学问题解决的基本策略,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也经常要用到。因此,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安排一些传统的“看条件提问题”或“看问题补条件”的训练。

例如:

(1)小牛练习跑步,每分钟跑100米,(),小牛跑步的全程有多少米?

(2)长颈鹿与大象比赛投篮,大象投进了10个,长颈鹿投进的个数是大象的2倍多5个,()?

这类练习有助于学生熟悉分析法、综合法的思考方法。

[专家点评]

自上海二期课改以来,分析法与综合法似乎被打上了传统教法的印记,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朱燕青老师却将其作为解决问题教学的主要内容,理由是真实的、充分的。

方法本身都是中性的,硬要贴上“传统”“现代”的标签于事无补,是否过时,关键是看方法的实质与使用价值。再深入分析,数学问题一般都是由条件与问题(结论)两部分构成,任何人解决任何数学问题,都会想想问题,看看条件,这是最普通、最常见的思维方式。所以分析法与综合法必然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两种基本方法、基本思路。

毫无疑问,考虑部分与整体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间的联系,积累有关的实践经验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解题方法,提高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基础,其学习效应是根本的、长远的。朱燕青老师将这两种基本的解题思路、思考方法通俗地用“看问题想条件”与“看条件想问题”来描述,比较切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

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朱燕青老师选用了人教版教材中的例题。该例的典型意义在于,既可用分析法,又适合揭示综合法的多样性,因为三个条件,两两组合,它们的乘积都有实际意义,且都能直观图示。实践表明,她的选择是有效的。

规范让计算教学更简单 第9篇

关键词:计算;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45-02

1问题的提出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少学生的解题思维正确,可在一些简单的计算中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让老师痛心疾首。

计算是数学知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它是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不畏困难的品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所占的课时居于首位,这足以说明计算教学的重要性。而“正确”又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正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总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严谨的学习态度

主要表现在:抄错数和抄错运算符号;写字潦草,导致0和6不分,1和7互变,4和9混同等;学习用品不齐,书写时乱涂乱改,在涂改中常出现误看、误写的错误;计算时全部采用口算,或者直接把桌子、书面甚至手心手背当草稿纸,有的同学虽有草稿纸,但是没有一定的格式。

1.2缺少计算后检验的习惯

过于自信、贪图尽快完成作业,计算后从不检验;缺乏估算意识,没有养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的习惯。

1.3算理不清

如1.44÷1.8很多学生是想当然、凭直觉进行计算,把这道算式变为:144÷18,这样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了。数学中有一些性质、定律、法则等基础知识,学生只有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运用。

1.4思维定势,造成知识间的相互影响

如:在计算45+55-45+55时就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第一种:(45+55)-(45+55)=100-100=0,第二种:55+55-(45+45)=110-90=20。这是由于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学生对简便计算有了兴趣,因为简便计算最终的结果都比较简单,经常出现凑整的现象,所以学生第一眼的感觉比较直观,就会不假思索地把能凑整的结合到一起,很快算出得数。再如,学生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往往和乘法结合律的计算方法相互干扰。例如:计算40×8×25时,他们就错做成(40×25)×(8×25)。从其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学生用乘法分配律代替乘法结合律,使计算显得不合理。而要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时,学生受到了乘法结合律的负迁移作用,会产生如下错误:(80+2)×125=80×125+2,其原因是学生用乘法结合律代替乘法分配律。

2解决策略

2.1正确规范书写和作业格式的习惯

2.1.1作业书写规范化

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书写。例如: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易混数字(如2、3和5等);要求正确书写易混符号(如÷号、+号和×号)。指导学生按正确规范从严练习,还可避免看错和抄错而造成计算失误。例如在做7.35×0.69=?可以让学生用手指着题从头读一遍,这样有的同学就不容易把7.35中的3错看成8了,把0.69看成0.96……这样才能减少学生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等现象,学生也能根据每一步去细心自检,提高运算的正确率。

2.1.2规范草稿本

如果学生的演算草稿也能如作业那样条理化、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计算正确率,而且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养成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学生开始使用草稿本时,把草稿本改名为竖式计算本,并提出列竖式的要求,如数位必须对齐。定期对竖式本进行检查,而且也作出成绩评价。在测验考试时,不仅对试卷进行评分,而且对草稿也评分。

2.1.3教师示范

教师在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和习惯的过程中,要以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例如,教学加法竖式计算时,教师就应按规定进位数的正确的书写方法和位置(用较小的数字记在所进的位置边上)进行板书,并告诫学生不要用掰手指来代替或写在别的位置上。教学小数乘法,乘积末尾有零的,要养成先点上小数点再划去末尾的零的良好习惯。总之,教师在指导学生书写方面应做到正确、合理,防止产生负迁移而造成计算错误。

2.2规范检查作业的方式和方法

2.2.1检查的方式

(1)自查。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作业。如一周内作业全做正确,获得一张优胜券,获得十张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2)互查。针对小学生好胜的心理,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

2.2.2检查的方法

(1)用加、减法的关系和乘、除法的关系进行验算。如,学生学会了加法,要求用交换加数位置再做一遍;学会了减法,则要求用加减关系进行验算。

(2)用估算的方法进行验算。在计算中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可以促进计算的正确率。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就要

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比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可以这样设计:先确定乘积的范围,再列竖式计算。30.9×3.9学生可以是这样确定范围的:(1)两个因数都是带小数,如果把小数部分去掉,得到的积30×3=90一定比原来的积小;(2)因数比较接近哪个整数,积就比较接近这两个整数的乘积。该题因数30.9小于31,3.9小于4,积必定小于31×4=124。因此通过估算,30.9×3.9的乘积在90与124之间。

2.3弄清算理,规范计算时的思考方法

学生在计算1.44÷1.8时,把这道算式变为144÷18=8,他们认为只要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整数就可以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小数除法时,应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这位学生是被除数扩大了100倍,除数扩大了10倍,商实际扩大10倍。这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并没有计算小数除法的时候,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意识,抽象运算对他们来说就更难了。因此在弄清算理、熟记算理的同时,我们还应该规范学生计算前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在计算前思考算理、计算的依据。每一题都做到有据可循,有据可依。

2.4规范训练,让学生走向自觉学习状态

心理学指出,根据计算形成的各阶段的特点,应适当地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技能的形成和巩固需要有足够的练习,但是并非练习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练习的效果就越好。根据这个原则,我们交错训练,即把计算的练习量,安排在了平时的每一天。每天上课进行3 min的口算训练,将口算本及课本的口算让学生每晚做家庭作业练习。当然教师对于训练内容要做到有的放矢,要精选训练题,把这项训练当成教学常规工作来做,持之以恒,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输出。学生储存信息的过程,由于生理、时间、复习次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储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造成遗忘性错误。例如,学生记住了25×4=100,再遇到这两个因数相乘,无须再列竖式计算直接可写出结果。遇到24×5的时候马上条件反射为:100。学生在计算时潜意识里面把题目按照自己的意愿给予简单化、理想化。针对这一特点,对于容易混淆的计算问题在复习课中我们要随机安排对比练习。这样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鉴别能力,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看题,仔细解题的良好习惯。

在计算中有许多“出镜率”、“曝光率”非常高的计算式:①和、积为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如75+25=100;25×4=100;125×8=1000;625×16=10000等)。②1-20的平方数、1-10的立方数。③常见的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像这些常见的运算可以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相信计算教学在教师规范的教学和学生规范的学习中能变得更简单些。

The Norm Lets Calculation Teaching be Simpler

Yu Zhibing

Abstract: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mathematics knowledge to calculate, computing capability is a basic mathematics ability , it studies The important foundations of mathematics and other disciplines. This text appear wrong reason and solve on student tactics make simple in not calculating State , is only for reference.

上一篇:学雷锋奉献精神演讲稿5分钟左右下一篇:大明村环卫设施维修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