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2024-07-25

持续改进管理办法(精选8篇)

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第1篇

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版本:A/0

页数: 编制: 审批: 目的

为持续不断地改进产品、工艺、服务、质量和成本,特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产品、工艺、服务、质量和成本有关的所有持续改进活动。

3、职责

3.1 公司各部门均应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等主题,不断开展持续改进工作。

3.2 质检部负责持续改进的归口办理。

3.3 技术部和生产部负责持续改进项目的协调和验证工作。

4、管理内容

4.1 公司应全面遵循持续改进的原则,在全公司各项与产品、工艺、服务和成本有关的日常活动中不断地深入开展持续改进活动。

4.2 技术部有计划地向公司全员贯彻持续改进并鼓励每位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安排时间作相关持续改进技术的培训。

4.3 根据公司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内审结果,管理评审及公司业务计划中提出的要求每年年初由质检部负责制定持续改进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发往各部门。

4.4 公司员工均随时有提出持续改进建议的权利和义务,公司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持续改进并提出自己的建议,技术部按照所提建议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做分析和评估,纳入改进计划中并组织实施。

4.5 持续改进的项目内容 4.5.1 产品改进

技术部针对具体产品的设计和结构,对照同类产品的设计和结构,结合生产实际中曾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确定具体产品的现状,找出差距,制定持续改进的计划,利用相关持续改进技术,如试验设计(DOE)、FMEA、价值分析(VA)、防错技术和8D问题解决法等,持续不断的实施产品改进。技术部负责组织人员对改进项目进行跟踪、验证。

4.5.2 工艺改进 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版本:A/0

页数: 编制: 审批:

技术部应对生产部提供的工序能力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据其对产品的加工工艺(尤其是涉及特殊特性的工艺条件)进行监控,可采用控制图、工序能力指数、设备总效率和8D问题解决法等改进技术,具体可参照SPC手册。按照统计过程控制的数据输出,采取相应的持续改进技术,不断改进产品加工工艺。生产部负责组织人员对改进项目进行跟踪、验证。

4.5.3 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改进

为保证产品和生产效率持续改进,应在以下方面采取相应的统计措施进行监控:  非正常停机时间;  机器更换零件时间;  生产周期;

 废品、返工和维修;  非增值的场地;  关键特性的变差;  低于100%的初次运转率;  过程平均值偏中心;  劳动力和材料的浪费;  不良质量成本;  过多的搬运和贮存;  临界的测量系统能力;  顾客的不满意等。

公司由技术部制定信息收集规则,以管理以上信息的收集,包括负责部门,具体的信息要求,汇总分析要求。

4.5.4 服务的改进

销售部应保持与顾客的定期联系,充分了解顾客满意度和顾客意见,见《顾客满意度调查程序》。对需要持续改进的信息报告技术部,由技术部根据公司的安排决定是否纳入持续改进计划,并对纳入计划的项目进行跟踪、验证。

4.5.5 产品成本的改进 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版本:A/0

页数: 编制: 审批:

根据公司业务计划和/或公司目标的要求,各部门应分析在本部门降低成本的可行性(如可将产品成本划分为采购成本。销售和服务成本、制造/加工成本、检测成本、不良质量成本),由各部门将目标分解并提出实施计划,产品成本的改进可考虑以下方面:

·减少材料消耗定额;

·减少不合格品导致的不良质量成本;

·减少过多的搬运和减少贮存(如可考虑优化加工现场布置/或减少生产线加工瓶颈);

·减少过高的非质量成本; ·减少计划外的停机时间; ·提高加工效率等。

技术部负责组织人员对生产成本的持续改进项目进行跟踪、验证。

4.5.6 产品特殊特性的改进,必须优先考虑其能力指数的提高,并优先纳入持续改进计划。

4.6持续改进的技术

4.6.1 适用时,可采用以下持续改进的技术,但不限于以下项目: ·控制图; ·工序能力指数; ·DOE; ·PPM分析; ·质量成本; ·FMEA; ·设备总效率; ·价值分析; ·防错技术; ·人机工程分析等。

4.6.2 各部门根据持续改进实施情况定期汇总成书面材料交质检部,质检部据此组织人员对改进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并将总结提交管理评审。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生效日期:

版本:A/0

页数: 编制: 审批:

4.7 持续改进的步骤

4.7.1 每年初质检部根据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列出需改进的项目报告最高管理层。每项活动需考虑成本和效益的对比。

4.7.2 根据质检部的报告,公司组织多方论证小组,运用排列图等工具确认出重点项目报总经理后形成持续改进计划。

4.7.3 由质检部组织持续改进项目的实施,将相关项目分配给各改进小组,小组由自愿和分配的方式组成。

4.7.4 各改进小组进行问题诊断,找出原因并验证原因。在确定原因后提出纠正措施。

4.7.5 由质检部负责安排改进项目的验收,如不能达到效果将不能通过。5.相关文件

5.1《管理评审控制程序》 5.2《生产过程控制程序》 5.3《内部审核控制程序》 5.4《纠正和预防控制程序》 5.5统计技术和数据分析控制程序 6.记录

《持续改进计划》

《改进提案》

《改进提案效果报告书》

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第2篇

1、背景:

 1.1公司通过合理化建议活动,在现场开展持续改进工作,对班组现场的改进、质量提升、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 1.2公司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制造现场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员工参与现场改善活动的积极性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公司需要搭建一个调动优秀员工改善积极性的平台

2、目的:

 2.1通过持续改进使车间安全、质量、成本、生产效率和员工素质得到明显的改善;

 2.2能够为车间全体员工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为车间培养和储备基层管理人才;

 2.3员工年轻,思维活性很强,通过新的工作平台能够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改善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公司合理化建议活动。

3、人员组成:

 持续改进组组长

 持续改进组组员

4、持续改进小组组员管理制度:

 ①持续改进小组成员将来自员工队伍中的优秀份子,组员积极而富有激情,能够有创意和突破现状的思维模式,具备基层管理人员愿望和能力,持续改进小组成员数为班组总人数的20%左右为宜;  ②组长将采取轮换机制,每个人将按顺序成为小组的组长,第一任组长为本班班长,之后轮流担任CIP小组组长,组长带领本小组组员开展班组现场改善活动,并通过合理化建议平台获取肯定和利益回报;  ③工段长对各个班组CIP小组设定“人均提出合理化建议数、月提出合理化建议数”和“合理化建议实施实施完成数量”三个指标,通过指标进行约束;  ④各CIP小组活动在试运行期间(两个月),公司给予小组500元启动费用,在试运行期间通过达成和超出指标给予小组成员项目启动费用进行激励,不能达到指标的不予激励;激励费用由综合管理科保管,由CIP小组班长和工段长共同提出激励方案,由值班长审核,生产物流科长批准后即可发放。每一个月组长对组员业绩进行记录,组员的考核同个人持续改进激励收益挂钩,对不能在CIP小组中起到促进作用的组员不定期进行更换;  ⑤组长将由工段长、班长和组员共同进行监督,能够在CIP小组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领导能力的CIP小组成员,公司在基层管理人员的提拔和任用方面优先考虑。

5、持续改进组日常工作:

持续改进小组主要围绕工段五大目标、现场改进、班组项目开展工作,对值班长、工段长、各班长日常工作予以支持和跟进。

 5.1安全方面:

①每天对班组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整改或向相关人员反馈; ②对班组员工的劳保穿戴进行检查跟踪。

 5.2质量方面:

①对各班组的质量问题进行跟踪,持续改进组组员负责协助工段质量负责人解决。

②跟进班组所出现的质量问题,讨论分析班组出的一些质量问题,并对相关工装或操作进行改进;协助班组做好过程控制质量;  5.3成本方面:

①在降成本方面及时跟员工交流,发动员工提出在降成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并及时的组织实施; ②对员工提出的在降成本方面的合理化建议进行评审,预测建议将来所能产生的效益;

③在工段废品方面,认真检查现场废品统计状况、分析废品产生的根源,解决问题,严格控制工段废品率;

 5.4响应方面:

①积极参与班组设备、工装管理工作,并做好5S;

②协助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对不合理的环节提出并组织改善;

③检查班组工序认证工作,对各个岗位上发现的不足环节提出并组织改善;  5.5持续改进方面:

①在工作之余发动员工积极的提出合理化建议;

②每月按照改善指标努力做好班组持续改进工作; ③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及时组织实施;

④记录工段每月的持续改进工作,并保留存档,在月底作为持续改进组组员的评价依据; ⑤参与讨论班组持续改进组组员之间的利益分配工作;

6、运行流程:

6.1持续改进小组(CIP小组)每周至少召开1-2次小组例会,每次会议至少在30分钟以上,会议过程由小组长指定人员记录和存档;6.2每周周一下午周、周四下午持续改进组组长总结上周的持续改进工作;

6.3每周周一下午、周四下午持续改进组组长组织讨论本周持续改进问题点以及实施方法;

6.4持续改进组组长负责向工段长和值班长汇报改善活动资源需求情况,组织各个部门资源支持班组合理化建议改善活动,协助和员工共同实施班组合理化建议改善活动;

6.5工段长是CIP小组成员,不担任组长角色,积极协调、支持CIP小组活动,并对CIP小组活动的过程和成果给予引导;

7、分配机制:

 CIP(持续改进)小组月度合理化建议改善收益总体分配由CIP小组所有成员讨论自行决定。

档案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第3篇

我院在迎接三级甲等医院复审中, 引进了持续改进的管理理念PDCA循环, 又叫戴明环, 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的, 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 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 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 是一种循环管理法, 是英文pian (计划) 、Do (执行) 、Check (检查) 、Action (处理) 四个词的第一字母组合。它反映出, 做工作必须经过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计划, 包括方针、目标、主导思想、主题、宣传计划、活动方案等;第二阶段就是执行, 即按计划实际去干;第三阶段是检查, 即活动完成了或活动过程中检查哪些错了, 哪些对了。通过检查肯定效果, 找出问题;第四个阶段就是处理, 把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 形成标准, 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 以后克服。以后的工作要按标准进行, 没有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因此, 要想完善档案管理体制, 就要制定计划, 并按照计划来执行, 查找出医院档案管理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观念陈旧, 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 档案管理工作一直处在行政、从属的地位, 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重“藏”轻“用”, 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 因此使单位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 而且很少有人提出对历史资料进行二次整理、开发以及利用, 使档案变成了一堆废纸。

(二) 档案管理制度不健全, 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低。档案管理不够规范, 管理混乱, 不成体系。各个科室、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如人事档案由人事部门负责, 病历资料由病案室管理, 科研档案由科教科保管, 还有图像、病理切片等由所在科室储存, 等等。因此, 很多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 有的虽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 却流于形式执行不严, 这样严重损害了档案的真实性和利用价值。

(三) 档案检索效率不高, 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足。档案检索方式有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在目前, 传统的手工检索占有很大比重。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 缺乏统计、整合等处理工作, 数字档案管理平台还没有建立起来, 无法进行实时的信息交换。

(四) 档案硬件投入及经费不足, 高科技在档案管理中作用难以体现。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 不少先进的仪器被广泛运用到临床中, 资源共享已成趋势, 但后续的存储、查询和信息开发却十分滞后。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管理档案的单位较少, 基本还采用手工收集、检索, 信息量小, 不利于档案的收集、利用和开发。档案室建设不标准、不规范, 档案柜陈旧老化, 档案保管条件简陋,

(五) 档案人才的专业与综合能力不足。目前档案管理专业人员队伍在专业素质、理论水平、文化程度等方面参差不齐, 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悬殊较大。

二、解决处理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的途径

(一) 提高档案管理的认识, 加强组织领导。领导重视是档案管理的前提, 要把档案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大力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使医院的每一个职工都知道档案管理工作与自身息息相关, 来更好地支持档案管理工作。

(二) 加强医院档案管理人才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医院档案管理人才要制定长期培养计划, 尽快培养掌握近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信息人员, 加强对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更新其知识结构, 早日熟悉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多参与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 了解新课题的进展, 通过与临床医疗人员直接沟通, 提供针对性的参考服务。

(三) 加大资金投入, 增加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 建立先进的数据库。引进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必要条件。数据库的建设要以国际、国家标准为依据,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成标准化、通用性好的文件条目、全文及多媒体等不同层次的数据库, 实现档案管理的自动化、现代化。

(四) 建立科学的档案管理体系, 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形成由院长或副院长直接分管、院办公室主任和各部门负责人及专兼职档案人员共同组成的以临床医技为主的档案三级网络管理模式, 同时严格执行《档案法》的有关规定, 保障档案管理工作依法开展。

参考文献

①孙瑞.医院档案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09, 34.

②尚珊.我国医疗档案管理研究综述.中国档案, 2011, 05.

持续改进高校学院机房管理水平 第4篇

摘要:大学学院机房是学校培养、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实习场所,但目前大学学院机房的管理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作者通过对大学学院机房管理的实践和对ISO9000族标准的研究,对学院机房管理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学院机房管理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持续改进 机房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21-0050-03

一、引言

高校学院计算机机房是学校培养、锻炼学生的一个重要实习场所。有效地进行机房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机房的使用功效,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但目前许多高校学院机房的管理却仍然比较混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摆在高校学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高校学院机房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多头指挥

依据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中的统一指挥原则,每一个下级应当对一个而且仅对一个上级负责。越是单线领导,在发布的指示中互相冲突的问题就越少,个人对成果的责任感就越强。[1]

但通过对多数学院机房的调研,发现多数学院机房存在多头指挥现象。许多学院机房在管理归属上多被放在教学副院长下,但教学副院长只负责计划内上级的管理。计划外上机多数由行政副院长指挥。有时科研副院长也对机房管理人员进行指挥,比如,科研项目临时用机,科研副院长会找机房管理人员;有些教师非正常加课、调课也是临时直接找机房人员;教务人员计算学生成绩用机房也指挥机房人员;各教研室内软件安装、计算机维护、修理等,教师普遍的做法也是直接找机房人员。这种多头指挥,导致冲突不断,也人为地增加了机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影响了机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对机房的日常管理、维护,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2.责权不清

管理中授权的第一步就是职责的分派,第一原则就是让下属明确工作目标。[1] 但目前多数学院机房,对机房工作人员缺少明确的职责说明,机房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责权限也多是混淆不清,一方面导致机房工作人员只做最基本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导致机房工作人员在多头指挥产生的冲突中不知所措。

3.缺乏有效考核、激励措施

依据对职责的完成情况对职员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是一个组织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1] 但目前多数学院对机房管理人员缺乏考核、激励措施,机房工作人员工作干多干少一个样,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他们多数只是按规定时间开关门及等机器出了问题后被动应付处理,这样导致病毒泛滥、垃圾文件成堆等,影响了正常的机房教学。

4.缺乏持续改进措施

科学的管理是通过系统的管理实现组织的持续改进。但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院的机房管理都没有引入系统管理的思想,正常管理都跟不上,更谈不上充分调动机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持续改进管理。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将ISO9000族质量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学院机房管理,可解决现实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现学院机房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三、对ISO质量管理体系的针对性研究

ISO9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耗时10年制订出来的全世界第一套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套关于质量管理的国际标准,它集中了各国质量管理专家和众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蕴涵了质量管理的精华。近几年ISO9000族标准还被成功地应用于学校。[2] 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非常重视科学管理的持续改进,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管理者的推动和受益者的推动融为一体,推动管理持续改进

在ISO/DIS9000标准中,把“以顾客为中心”作为八项质量管理基本原则之首,并把这个原则阐述为“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3]

这种提法就把主要的受益者——顾客的推动摆在了首位。这样就把管理者的推动和受益者的推动融为了一体,从而把比较静态的管理变为动态的管理。

2.引进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是日本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管理思想,国际质量界普遍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非常科学的工作方式。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即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这四个密切相关的阶段所构成的工作方式。通过PDCA循环的实施可实现质量管理的螺旋式上升。[4]

ISO9000把组织要素分别归类于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及测量、分析和改进四大类,构成一种过程方法模式的结构,符合PDCA循环规则,且在顾客的推动下,通过持续改进的环节使质量管理体系的水平达到螺旋式上升的效应。

3.体现了目标管理的思想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导的一种科学的优秀的管理模式。ISO9000系列标准中用于指导操作的ISO/CD1 9001-2000标准明确贯彻了目标管理的思想。

4.ISO9000族标准的其他相关内容

ISO9000族标准贯彻持续改进管理这一基本原则,并且以此为主线,贯彻于各个过程中。比如,要求组织把对顾客满意信息的监控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评价;突出了人力资源的地位,增加了对工作设施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体现了要求组织实行人性化管理的思想;细化了管理评审的操作程序,强化了发挥和提高员工积极性的重要作用等。

通过对ISO9000族标准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把ISO9000族标准的持续改进管理思想引入组织的管理,是实现组织管理质量不断上升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如何将其引入学院机房管理,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以供学院机房管理者探讨。

四、将ISO9000族标准的持续改进管理思想引入高校学院机房管理

建立起ISO质量管理循环中的四个要素是实现持续改进机房管理的基础。对此笔者借鉴ISO9000族标准的四个要素: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改进,并提出以下建议。

1.管理职责

(1)管理者的落实

ISO9000标准非常强调管理者的作用。[5]要想提高机房的管理水平,各院院长首先要本着统一指挥原则及分工明确原则落实好管理人员。

必须明确高校学院院长是学院机房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在院长的统一指挥下由教学副院长统一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其他一切人员没有指挥机房工作人员的权力。

(2)管理职责的确定

第一,要想实现机房管理的持续改进,院长的主要职责应是身体力行,时刻以服务质量为关注焦点,为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有效的学院机房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提供充分的资源和内部环境,并保证其在管理体系中的贯彻、落实及有效的沟通。

第二,教学副院长主要职责除了其原有职责外还应具有如下三个职责和权限,参照ISO/DIS9001标准: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b.向院长报告管理的绩效,包括改进的需求;c.在整个组织内促进“以学生为关注焦点”意识的形成。[6]

2.资源管理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策划组织目标、机构,进行权责分配和资源配置。

(1)确定目标

依据目标管理的思想,学院要在对现实的机房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被服务者为中心,从上到下,从下到上地商讨确定学院在机房管理中各个管理层及机房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激励、处罚措施等。

(2)生成组织功能所必需的组织机构设置、相应的职责和权限,必要的资源配置等。

在确立了机房管理的目标后,学院要为各管理层及机房管理岗位设置合适人选,依据目标管理的思想,应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明确各自的工作内容及应达到的标准,确保全体员工都能意识到自己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做到自我约束和自主管理。另外学院要在自身财力的基础上,配置适应教学要求的软、硬件设施。

3.服务实现及测量

ISO9000标准鼓励企业采用过程方法对质量体系所需的过程进行管理和控制。[7]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PDCA循环的方法,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正是PDCA循环的检查阶段。

学院要进行满意度的测量,在此过程的主要工作是针对机房管理目标编写科学的调查问卷,辅助座谈沟通的形式,向机房的服务对象收集他们对机房工作人员工作态度、服务意识、工作能力,机房环境、硬件设施、软件情况等的信息。[8]

信息收集工作应由教学副院长组织,可由教学副院长的辅助人员进行,但一定要注意信息收集的科学性。

4.分析和改进

(1)信息收集后,学院教学副院长要结合机房工作人员的目标对信息进行科学、公正的分析。

(2)信息分析后,学院教学副院长要将信息反馈给机房工作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查找问题的症结,并向学院院长汇报,实施相关的激励或处罚措施。

(3)管理层和机房工作者共同探讨做出进一步的决策,确定下一循环目标、组织机构、职责分派、资源配置、考核、激励措施等。

在实现上面四个要素的构建后,一定要注意将改进带入下一个PDCA循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院机房管理的持续改进。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高校学院机房管理的四个要素,并真正实现PDCA循环,在服务对象的推动下,使机房管理人员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是实现学院机房管理持续改进的一条简单又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148.

[2]杨德森,董宇艳.引入ISO9000质量理念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3).88-89.

[3]柴邦衡.ISO质量管理体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1-54.

[4]徐斌.质量管理[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22-91.

[5]李漪.引入ISO9000标准模式建立实验室管理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98-99,111.

[6]肖素芳,陈锦秀.构建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平台的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8):63-65.

[7]张勇,张剑平.高校实验室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实践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144-149.

[8]王伟.如何利用质量目标管理改进实验室管理体系[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7(6):38-39.

急诊管理与持续改进 第5篇

4.8.1.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要求 【C】

1.急诊科布局、设备设施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

2.主管职能部门熟悉急诊科建设基本要求。

【B】符合“C”,并急诊科有单独的区域,辅助检查、药房等区域距离急诊科的半径较短,提高急诊服务效率。

【A】符合“B”,并医院认真贯彻与执行《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要求并不断改进。

4.8.1.2急诊科应当配备足够数量,受过专门训练,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的医护人员。【C】

1.急诊科固定的急诊医师不少于在岗医师的 75%,医师梯队结构合理。2.急诊科主任由具备副主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担任。

3.急诊科固定的急诊护理人员不少于在岗护理人员的 75%,护理人员梯队结构合理。4.急诊科护士长由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任职资格和 5 年以上急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担任。

5.急诊监护室由专职医师与护理人员负责,单独排班、值班。6.急诊病房由专职医师与护理人员负责,单独排班、值班。7.主管的职能部门人员熟悉急诊科人员配备要求。【B】符合“C”,并

1.急诊医师以主治以上职称为主体(在岗≥70%)。2.急诊护理人员以护师以上职称为主体(在岗≥70%)。3.急诊手术室由专职护理人员、或由病房手术室统一管理。

【A】符合“B”,并医院对急诊人力资源配置有规划、有落实措施,急诊人力资源配置满足实际工作需要。

4.8.1.3急诊医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考核达到“急诊医师、护理人员技术和技能要求”。【C】

1.急诊医护人员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考核达到“急 诊医师、护理人员技术和技能要求”,有考核记录。

2.急诊监护室固定医师与护理人员均经ICU专业培训,技能考核合格。3.有的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B】符合“C”,并

1.急诊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的技能评价与再培训间隔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年,有记录。2.对轮转的医师和护理人员有上岗前质量与安全工作培训与教育的记录。3.无毕业三年以下医护人员独立执业。【A】符合“B”,并 主管部门对急诊科及监护室医护人员培训有规划、有措施、有监管,不断提高急诊人员诊疗水平。

4.8.1.4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以上(含主治医师)主持与负责,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提高急诊分诊能力。【C】

1.有统一规范的急诊(含抢救)服务流程。

2.有明确的各部门、各科室职责分工与服务时限要求。3.急诊抢救工作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人员主持与负责。4.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至少做到:

(1)医院凡已经设置的临床内科、外科专业科室(包括介入专业)均能提供“24 小时×7 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

(2)药学、医学影像(普通放射、CT、MRI、超声等)、临床检验、输血等部门能提供“24 小时×7 天”连贯不间断的急诊服务。

5.医疗器械部门及保障部门能提供“24 小时×7 天”连贯不间断的抢救设备、后勤保障支持服务。【B】符合“C”,并

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和口腔专业等医师承担本专业急诊工作。【A】符合“B”,并

主管部门对急诊抢救工作有监督评价,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4.8.2 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4.8.2.1落实首诊负责制,与挂钩合作的基层医疗机构建立急诊、急救转接服务制度。【C】

1.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

2.急诊患者、留观患者、抢救患者均有完整的符合规范的急诊病历,记录急诊救治的全过程。3.有急诊病历质量评价的记录,评价结果纳入医师、护理人员个人的技能评价。4.有急诊与挂钩合作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急诊转接服务机制。

5.转送急危重症患者均有完善的病情与资料交接,保障患者得到连贯抢救。【B】符合“C”,并

有完整的登记资料,能够对患者的来源、去向以及急救全过程进行追溯,开展质量评价。【A】符合“B”,并

1.有急诊信息网络支持系统,实现急诊与院前急救、急诊与院内各相关科室、急诊与卫生行政部门的信息对接。

2.急诊科能够事先获取转诊患者信息,提高抢救效率。4.8.2.2医院管理部门对急诊实施管理与协调。【C】

1.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由院级领导负责指挥协调。2.有关职能部门职责明确,负责协调急诊科日常管理。3.有紧急情况下各科室、部门的协调与协作流程。4.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有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记录。2.有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抢救演练。【A】符合“B”,并 主管部门对急诊抢救工作有监管,定期评价医院急诊体系对院内外紧急事件的反应能力,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4.8.3 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4.8.3.1加强急诊检诊、分诊,及时救治急危重症患者,有效分流非急危重症患者 【C】

有急诊检诊、分诊制度并落实。【B】符合“C”,并

1.检诊、分诊人员经过培训,熟悉急诊检诊、分诊业务。2.检诊、分诊准确率不断提高,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抢救。3.非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妥善处置,有去向登记。【A】符合“B”,并

主管部门对检诊分诊工作有监管评价,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

4.8.3.2有急诊留观患者管理制度与流程,控制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72 小时。【C】

1.有急诊留观患者的管理制度与流程。

2.有对急诊留观时间原则上不超过 72 小时的要求。【B】符合“C”,并

对急诊留观时间超过 72 小时的患者有管理协调机制,及时妥善处置。【A】符合“B”,并

主管职能部门对急诊留观制度有监管评价,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措施并得到落实,无超过 72 小时留观病人。

4.8.3.3有急诊患者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保证急诊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C】

1.有急诊抢救患者优先住院的制度与机制。

2.定期与不定期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流向情况进行分析,有相关制度。

3.有措施保证急诊抢救患者经处置后需住院治疗的患者能够及时收入相应的病房。4.职能部门管理人员知晓相关要求。【B】符合“C”,并

1.主管部门履行协调与监管责任,有收住科室无床位时的应急管理办法,有改进措施。2.急诊住院病人滞留急诊观察比例下降。【A】符合“B”,并

急诊需住院病人均能及时通过绿色通道入住相关科室,无急诊住院病人滞留急诊留观。

4.8.4 实施急诊分区救治、建立住院和手术的“绿色通道”,建立创伤、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需紧急抢救的危重患者可先抢救后付费,保障患者获得连贯医疗服务。

4.8.4.1实施急诊分区救治、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与规范,各科室职责明确。【C】

1.有与医院功能任务相适应的急诊服务流程(急诊→医技检查→住院→手术/介入)与规范。2.明确界定急诊科、临床科室、各医技科室与药房等科室职责与配合的流程。

3.实施急诊分区救治,有患者分诊体系,能够按照患者的主诉和生命体征进行分诊,分区救治。

【B】符合“C”,并

主管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对需要紧急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可实行先抢救后付费。

4.8.4.2 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能落实到位。【C】

1.医院对急性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重点病种的急诊服务流程与服务时限有明文规定,并且在技术、设施方面提供支持。2.急诊服务体系中相关部门(包括急诊科、各专业科室、各医技检查科室、药剂科以及挂号与收费等)责任明确,各司其职,确保患者能够获得连贯、及时、有效的救治。3.有培训与教育,措施落实到位。4.主管部门管理人员知晓履职要求。

5.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用关键质量指标与服务时限来管理与协调各个相关科室的服务。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重点病种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多科疾病的患者得到连贯、及时、有效救治,无诿现象。

4.8.4.3有保证相关人员及时参加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其他科室接到急诊科会诊申请后,应当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急诊会诊。(★)【C】

1.医院有急诊抢救和会诊的相关制度。2.有明确的会诊时限规定。

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B】符合“C”,并

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有会诊实施记录,会诊人员具备相应资质,会诊时限符合规定,会诊记录完整,持续改进会诊质量。

4.8.5 开展急救技术操作规程的全员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制度。

4.8.5.1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标准 【C】

1.仪器设备及药品配置符合《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基本标准。2.保障急救用的仪器设备及药品满足急救需要。【B】符合“C”,并

1.急救设备有专人保养维护。2.急救药品有专人管理。

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急救设备完好率 100%,处于应急备用状态,有应急调配机制。

4.8.5.2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掌握各种抢救技能,包括高级 心肺复苏技能。【C】

1.有各种抢救设备操作常规随设备存放,方便查询。

2.经培训后,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急诊科内的各种抢救设备。3.医护人员具备高级心肺复苏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4.急诊医师具备独立抢救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能力,熟练掌握高级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深静脉穿刺、动脉穿刺、电复律、呼吸机使用、血液净化和创伤急救等技能。

5.急诊护理人员除具备常用的护理技能外,还应具有配合医师完成上述操作的能力。【B】符合“C”,并:

1.有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技能评价与再培训相关制度并组织实施,对于培训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培训。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急诊人员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急诊人员设备操作与技能考核 100%合格。

4.8.6 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能用质量与安全管理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

与质量安全指标来加强急诊质量全程监控管理与定期评价,促进持续改进。

4.8.6.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质量控制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并有开展工作的记录。【C】

1.由科主任、护士长与质量控制小组负责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并有工作记录。2.有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保证医疗服务质量。3.急诊科所有员工熟悉并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B】符合“C”,并

对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等管理文件定期研讨与修订,并有培训、试用、再完善的程序。【A】符合“B”,并

能运用管理工具开展质量管理工作,有完整的质量管理资料,体现持续改进。

4.8.6.2医院对急诊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医院与科室能定期评价,有能够显示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C】

1.医院对急诊有明确的质量与安全指标。

2.科室能开展定期评价活动,解读评价结果,有持续改进效果的记录。3.有相关工作统计指标:

(1)接受急诊诊疗总例数与死亡例数。(2)进入急诊抢救室总人数与死亡例数。(3)急诊分诊与急诊就诊患者例数之比。

(4)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血肿、外伤性胸、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等)在“绿色通道”停留时间。(5)急诊高危患者收住院比例(%)。(6)对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B】符合“C”,并

1.科室能定期统计与分析质量与安全指标,评价有记录。2.急诊创伤患者实施“严重程度评估”,结果有分析。

3.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对急诊工作存在问题与缺陷有改进措施。【A】符合“B”,并

1.急诊高危患者(符合住院指征的外伤性脑血肿、外伤性腹腔内出血、开放性骨关节损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在“绿色通道”平均停留时间小于 60 分钟。2.经“严重程度评估”属严重创伤患者的比重逐年提高。

信息管理与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第6篇

版本: D 《信息管理与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SDZS/GCD23—2012

修改码: 0

信息管理与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目的

为了识别、收集和分析各方面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寻找契机,做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分析和评审、项目策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和分析、对发现的问题或隐患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特制定本办法。2 使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各部门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信息的管理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3 职责

3.1 办公室为信息管理和持续改进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信息的综合分析和利用管理工作;负责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分析和评价的日常工作;负责公司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改进的策划、组织和协调工作。包括: 1)员工培训及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的管理;

2)法律法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文件有效性等有关信息的管理; 3.2 安全生产部负责工程质量信息的管理;负责施工过程信息和分包相关信息的管理;负责施工机具、建筑材料、构配件、设备采购和管理有关信息的管理;负责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有关信息的管理。

3.3 预算合同部负责招投标、合同管理、顾客意见和顾客满意信息的管理;

3.4 项目经理部负责本项目有关信息的收集、分析、评价和利用,负责项目策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和分析评价;

3.5 所有管理部门和项目经理部负责本部门和本项目相关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改进措施的策划和实施。4 管理过程和要求 4.1 信息收集和评审

4.1.1 办公室通过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程序》、《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获取人力资源有关信息;通过识别和获取法律法规、实施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文件管理获取相关信息,每年初将上年上述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4.1.2 安全生产部依照《工程质量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实施项目质量检验,每年终通

8天津塘沽渤海建工有限公司

版本: D 《信息管理与持续改进管理办法》

SDZS/GCD23—2012

修改码: 0

4.5.2 各部门依照信息分析、评价提出的结论,确定的改进和创新的目标,制定并实施改进或创新的措施。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执行《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4.5.3 公司通过实施绩效量化管理、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改进或创新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4.6 各部门应保存体系改进和创新措施的实施记录。办公室组织对改进或创新措施实施结果进行验证。5 相关文件

5.1 《人力资源管理程序》 BHJG/CXD08—2012 5.2 《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程序》 BHJG/CXD11—2012 5.3 《工程质量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BHJG/CXD16—2012 5.4 《管理评审程序》 BHJG/CXD07—2012 5.5 《内部审核程序》 BHJG/CXD15—2012 5.6 《沟通参与和协商控制程序》 BHJG/CXD06—2012 5.7 《顾客满意度测量管理办法》 BHJG/GCD21—2012 5.8 《员工绩效考核管理办法》 BHJG/GCD05—2012 5.9 《工程质量问题控制程序》 BHJG/GXD19—2012 5.11 《管理体系自查管理办法》 BHJG/GCD22—2012 5.12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BHJG/CXD21—2012 6 记录

6.1 改进措施记录表(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表格)6.2 上述文件的相关记录

麻醉管理与持续改进目录 第7篇

4.7.1实行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制度与规范,有定期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机制。4.7.1.1.1、有麻醉医师资格分级授权管理相关制度与程序。

2、各位麻醉医师资格与授权(表格式)

3、麻醉医师独立开展麻醉级别汇总表

4、各位麻醉医师技术资格证书复印件 4.7.1.2

1、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制度

2、麻醉医师定期执业能力评价与再授权的档案资料。

3、各位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表:合格学历,年资,职称,技术专长 4.7.1.3

1、理论培训班:名称、参加医师名单

2、技能培训班名称(选拔进修),参加医师名单

3、心肺脑复苏指南及具体内容

4、麻醉科临床医师培训计划 5、2014年麻醉科质量与安全培训计划 4.7.1.4

1、麻醉科人员材料表(包括姓名、年龄、学历、职称)2.各级医师岗位职责

3.科主任及护士长技术职务证书及复印件

4.7.2实行患者麻醉前病情评估制度,制订治疗计划/方案,风险评估结果记录在病历中。4.7.2.1 1.麻醉前评估制度

2.麻醉前访视制度 4.7.2.2

1、医院制定麻醉计划制度

2、麻醉师术前访视制度

3、麻醉前准备及术前预核制度

4、麻醉方式变更制度

5、科室回顾总结、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的记录 4.7.3患者麻醉前的知情同意,包括治疗风险、优点及其他可能的选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4.7.3.1 麻醉前知情同意制度

4.7.4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实施麻醉操作的全过程必须记录于病历/麻醉单中。4.7.4.1

1、手术安全核查制度

2、手术安全核查表

3、麻醉记录书写规范

4、质控人员记录,职能部门检查、反馈记录 4.7.4.2

1、麻醉过程中的意外与并发症处理规范与流程

2、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记录 4.7.4.3

1、麻醉效果评定的规范与流程

2、科室对麻醉效果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总结记录 4.7.5设致麻醉复苏室,以保证病人安全。全身麻醉后的复苏管理措施到位,实施规范的全程监测,记录麻醉后患者的恢复状态,防范麻醉并发症的措施到位。4.7.5.1

1、全麻患者复苏管理措施及流程

2、麻醉恢复室的管理制度

3、相关培训

4、设施、设备维护记录 4.7.5.2

1、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

2、职能部门检查反馈记录

4.7.6建立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管理的规范与流程,应按医嘱执行。4.7.6.1

1、术后、慢性疼痛、癌痛患者的镇痛治疗规范

2、相关培训

3、职能部门检查、反馈记录

4.7.7建立麻醉科与输血科的有效沟通,严格掌握术中输血适应证,合理、安全输血,合理安全用血。4.7.7.1

1、手术中输血制度及流程

2、麻醉科-输血科沟通流程

3、临床输血评估及输血效果评价制度

3、自体输血(或放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4、职能部门检查、反馈记录

4.7.8科主任、护士长与具备资质的人员组成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能用麻醉与镇痛质量和安全管理规章、岗位职责、各类麻醉技术操作规程、质量与安全指标来确保患者麻醉安全,定期评价质量,促进持续改进。4.7.8.1

1、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 4.7.8.2科室计划 4.7.8.3

1、麻醉科医疗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2、麻醉科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 4.7.8.4

1、麻醉质量数据库统计表

2、麻醉质量安全报告

持续改进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第8篇

一、积极推行持续改进管理

这一管理模式以目标管理、绩效管理等现代化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依据,以追求更高的整体效益和效率为目的,以求存于市场为改进动机,不断寻求对企业运营有效性和效率的改进机会,通过全领域、全员、全过程的持续改进,并采取渐进的日常改进和战略突破性的改进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行业领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在企业内被称为ECI (E-every,全领域、全员、全过程;C-continue,持续不断、坚持不懈地;I-Improve,改善、改进和创新)管理。在开展的持续改进项目中,制定以改进目标为核心的管理细则,按照企业领导讲的“持续改进的落实那才叫创新,是真正的创新”,坚持用持续改进的思想,运用PDCA管理循环经常总结,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能力。

二、全员参与,组织持续改进

1. 更新观念,树立全员持续改进的观念。

一个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重视持续改进工作,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改进,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持续改进管理认为管理不是少数领导者的事情,而是企业全体职工共同参与的、旨在实现一定目标的实践活动。而且自始至终坚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每一个职工的聪明才智,通过宣讲、培训等形式,把持续改进的理念融入到职工的思想中去,使各级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持续改进的重要性,领导树立全员持续改进的观念,把广大职工动员起来,组织到持续改进的活动中来。

2. 多种形式组织职工参与,日积月累持续改进。

职工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促进管理和技术进步最活跃的因素,把持续改进作为各项工作的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让职工积极参与持续改进。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开展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班组自主管理、课题攻关、QC、“职工先进操作法”等群众性创新活动,设立劳动竞赛奖、个人项目奖等多种奖励方式,使职工充分参与到持续改进中来,为持续改进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持续改进长效运作机制

1. 以降本增效为目标,实施厂、车间、班组三级持续改进。

为了保证持续改进管理灵活、高效地运行,企业建立厂、车间、班组三级组织网络,设计工作流程,将持续改进的运行体系运用到多个管理环节中。工作流程分为自我分析、确定目标、制定措施、最佳实践等四个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要求。持续改进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其起点是改进目标的设立,以满足顾客需求和赢得市场竞争力为终极点,以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为标杆,以实际生产过程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制定出持续改进的起始和递进目标,在需要与可能、理想与现实之间取得平衡。按照系统化运筹、阶段性推进的持续改进思路,实施厂、车间、班组三级持续改进计划制度,找出持续改进的切入点,制定优化的措施计划,使过程处于不断的改进之中,以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2. 经常进行阶段性总结,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运作机制。

把管理创新活动纳入经营管理重点,对管理创新项目的组织、进度、效果等情况组织自查,通过经常总结阶段性工作,运用PDCA管理循环模式,查找不足,分析原因,制定各自的改进措施,在制定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各个层面进行充分的讨论与沟通,坚持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持续改进评价体系,坚持激励性、导向性原则,将持续改进的评价结果与单位、个人奖惩挂钩,从而建立起持续改进的长效运作机制。

四、设立改进目标,创建持续改进平台

创建一流的目标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也不可能逾越其必经的发展阶段,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科学地进行每一步的持续改进。因此在设立改进目标和改进项目过程中,以成本、质量为核心,将持续改进的运行体系运用到多个管理环节中。

1. 认真研究分析,制定分阶段改进目标。

通过持续改进计划,以PDCA管理循环、目标管理等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分析原因,找出持续改进的切入点,分阶段制定改进目标,坚持成本与质量这两个核心,不断拓展改进的目标对象,进行目标的横向扩展,直达影响竞争力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并且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和持续改进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固化,以实现持续改进分阶段目标。

2. 抓住重点突破“瓶颈”,带动全方位持续改进。

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持续改进管理是全领域的,但在工作安排上,以当前水平为起点,针对企业的薄弱环节,每时期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突破口,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大力抓好,以带动全方位持续改进。因此,企业将优化生产组织和执行工序自动服从原则两大措施作为突破口。为实现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目标,在企业内执行工序自动服从的原则,即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上道工序服从下道工序”、“协办者服从主办者”等原则,实现单位与单位、专业与专业、工序与工序、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流畅的交流互动,按照相互之间的地位和作用,在处理业务和工作时,自动以实现工作目标为原则。自动服从已成为全体员工认清自己位置、把握公司大局、强化服务意识的共同价值取向,并通过实践不断修正,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从而成为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持续改进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3. 依靠科技进步持续改进,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解决成本高、效益低的重要手段是科技进步,重大的工艺、设备改进能使持续改进跨出一大步。企业的持续改进不仅要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更要注重依靠科技迈大步。在实施清洁生产工程时,注重生产效益与环保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注重全领域、全过程的改进。在加大节能技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注重把节能减排工作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技术革新改造、清洁生产等措施,切实做好污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工作,有效地提高能源和资源的整体利用水平。

4. 以降本增效为目标,不断攻关,持续改进。

为了降本增效,不断开展科技攻关,不仅对不同的工艺、设备不断攻关,而且是在同一工艺设备上攻关取得效果后还继续攻关。随时寻找自身的弱点和弱项,采取措施、持续改进。在制定改进方案的过程中,各个层面进行充分的讨论与沟通,坚持在比较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只有持续地实施改进,暂时没有解决的问题,其后逐步解决,与过去相比进一步提高,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促使企业进步的改进机会。

5. 按照“车间是第一责任者”的管理思路,深入推进持续改进。

按照“车间是第一责任者”的管理思路开展工作,对整体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开创了企业发展时期管理工作的新格局,促使工作程序更加合理、工作流程更加顺畅,形成了谁的范围谁负责,避免和减少推委扯皮现象,深入推进持续改进。同时,结合“车间是第一责任者”的管理思路,在全厂范围开展“优秀班组创建”活动,不仅仅是在硬件上做好,还下大力从软件上下功夫,将优秀班组创建的落脚点放在提高职工素质上,从职工的日常行为上入手,通过抓住某一点,见到效果后,推动其它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持续改进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企业通过统一思想、组织发动、实际操作和总结改进,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持续改进管理在企业全面展开,形成制度,有力推动各项基础管理工作。

1. 成本指标大幅度下降,经济效益良好,企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通过实施以降本增效为目标的持续改进管理,企业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能够大幅度提升。在成本管理方面逐步形成纵横约束、全员参与、奖罚分明的新机制,实现了成本目标明细化、成本管理全员化、成本控制制度化、评价考核定量化,成本指标大幅度降低,经济效益快速增长。

2. 科学经营管理机制基本建立,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规范了企业行为,堵塞了管理漏洞,使管理更加精细,提高了企业管理素质,提高了经济效益。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考核机制的逐步建立,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机制,夯实了管理基础,使各项管理实现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现代化。

3. 社会效益明显。

上一篇:青年志愿者协会公卫分会骨干考核制度下一篇:东升镇2014年小学科学“小小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