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2024-07-08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精选10篇)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1篇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作者单位:云南省永仁县永定镇中心小学

作者姓名:王加泽

邮编:651499 电话:***

【摘要】:科学知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知识,也是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本人几年投身于农村小学科学科学课的教学,初步摸索出适应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点滴方法。

【关键词】:农村小学 科学 教学方法

科学知识是人类生活中重要的知识,也是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科学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科学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科学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科学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索农村小学如何上好科学课,已成为科学课教师的重点研究课题。这是,本人几年投身于农村小学科学科学课的教学,初步摸索出适应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点滴方法。

一、利用地理特点,开展科学课教学

我校位于川、滇交界方山脚下,永定河畔,四面环山,一依带水,有着十分丰富的科学资源。诸如田园溪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鳖虾蟹„„这一切无不给科学教学提供了优势资源,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让学生至身于大科学,以玩促学、寓教于乐。

教育心理学家洛克说:“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该做的事也变成一种游戏似在玩中寓教”。在《太阳与彩虹》教学中,组织儿童到校门前的小河边,背对着阳光做“拨水”游戏,在愉快地玩耍中,使学生意外的发现了与彩虹类似的景象,于是因势利导,非常轻松地揭开了彩虹形成的奥秘。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

1、到河边去考察水质是否被污染,观察河里生物的种类、形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和卵石的形态;

2、到田园去考察分析土壤成分、种类、保水性及农作物生长状态情况;

3、到山坡上去观察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性态构造和生长环境,并适当采集制成植物标本;

4、还有目的组织学生开展捉鸣蝉、捕蝴蝶、斗蟋蟀、学鸟叫等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科学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大科学的思想感情,达到了科学课程标准中从知识、兴趣、能力和德育四个方面的教学目的。

灵活选用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科学课的主阵地仍是课堂教学,合理、灵活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更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动手操作、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

1、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再如在《凸透镜》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

3、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的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适时采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精要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多媒体也走进了农村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已尝到了甜头,特别是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更佳。它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形的画面,通过媒体使形、色、美、光、静、动有机融合,更快、更准确、更形象地传递教学信息,使潜藏的形象显现出来,变得更生动、更直观,强化了感知,促进了理解,有效地把感性认识转化成理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在〈生物进化〉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自制的课件,把学生带到距今6亿多年前到距今7千万年前的生物世界,浏览了从古到今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各个时期生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生物的事实进行了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非常轻松地认识了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生物界从古到今总在不断变化,变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的过程是极其漫长的,环境变化促使生物进化和灭绝。由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打破了时空界限,把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情况生动、形象、全面、逼真地展示出来,实现变古为今、变远为近、变静为动、变无声无色为有声有色。扩展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走向立体化,这一点其它教育手段是无法实现的。

四、学生动手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合作实验教学

科学课的教学质量好坏,还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不成功,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出实验结论,一味的空洞说教,学生难以得到感性认识,更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每一种科学现象都必须通过成功的实验来实现。

要实验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具或仪器,而农村小学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只配备了部分仪器和教具,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使相当一部分实验无法开展,严重影响了科学教学质量,针对这一实际问题,我想尽千方百计,以保证实验教学的开出率。经过摸索,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例如:我根据各册科学教材实验,把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制作出一个组合教具---多用科学教学实验箱。此箱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操作方便,能缩大科学于箱内,形象直观地展示科学现象,效果明显等特点,成为科学教学用途最广的教具,也可当做学具使用。它可以解决炉灶模拟实验、空气流动实验、风的形成实验、小孔成像实验、凸透镜聚光实验、光的直线传播实验、眼球成像实验、近视眼形成实验、近视眼的矫正实验、土壤保水性对比实验、雷电成因等十几个实验。坚持利用课余时间自制教具或学具,确保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等

论文字数:2780字。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2篇

新课改下小学科学教学的重点及教学方法

河北省大名县埝头乡前刘胜小学王社房

【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激情。而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构建创新环境,扶持创新意识。

【关键词】科学;创新;好奇心;巧设情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07-0048-0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而在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对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总结如下经验:

一、好奇心是推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对科学有了好奇心,就能主动的去钻研,这种好奇心如不培养和扶持,就会逐渐衰退和枯萎。因此,当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而提出各种古怪的问题或做出某些荒唐的事情时,作为教师,应该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给予指导。如教学《电产生热》一课时,要求学生用一根铁丝把一节电池的正负极连接起来,并摸一摸铁丝,手有什么感觉?这个实验本身效果不明显,可是有的学生的效果却很突出――手很烫,原来他是用了三节电池。虽然他与实验的要求不一致,但恰恰由于这一个不一致,使他发现了电热效果明显的一种方法。因此,这时教师切不可训斥否定学生,否则就把学生创新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教师应该大力表扬,并以次为契机进行启发,唤起创新意识:“除了增加电池,还有哪些办法也能使电热效果更明显呢?请你自己设计实验动手试试。”这时学生创新的意识则更强烈。正像“苏科版”自然教材主编徐康毅同志所说:“孩子能想别人没想过的,说别人没说过的,做别人没做过的,这是一种创新行为的表现,我们不仅不能批评,反而应大加称赞……”

二、巧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科学的发现始于疑问,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巧设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扶持创新意识。如教学《大气的压力》一课时,为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特意构建创新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向学生们出示了“马德堡半球”,合上两个半球抽掉其中的空气,让学生用力向两边拉开,一个、两个、四个,直到最后到全班同学像拔河似的一齐拉,但仍拉不开。此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现在最想说些什么呢?”学生对这一现象感到奇怪极了,纷纷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问题:这两个半球为什么拉不开?用什么办法才能把这两个半球拉开?如果两个班的同学一起拉,能不能把它拉开?恰当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之门,教师为学生构建创新情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扶持,深入探究的愿望油然而生。学生创新思维的启迪。

三、营造良好氛围,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良好的教学氛围,不仅能促进求知欲的滋长,激发解决办法的兴趣,而且还会刺激新思维的开拓。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重视营造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如教学《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热喷泉”实验,学生对实验现象感到非常惊奇,并产生极大的研究兴趣,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出来,有个学生说:“如果我把做的‘铝皮风车’装在上面,不就是成为一个新型的自动风车吗?”这不正是表明:小学生也有创新潜力,完全可以培养起一定的创新精神。

四、注重于学生思索,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法理论认为:一切知识既是探索的结果,又是重新探索的起点,创新思维不仅体现在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而且还体现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并能在某些知识间建立联系,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果学生在发表不同观点的同时能启发其创新思维的发挥,对某一事情如果能亲手实践一下,更能促进其创新思维的迸发和创新能力的显露。如教学《空气占据空气》一课时,有一个实践题: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倒立放入水中,不从水中拿出杯子,怎样才能把杯子中的水“赶”出去,让空气又占据杯子的空间。准备的材料是一根玻管,一个烧杯,一段橡胶管,让学生讨论利用这些材料,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常规的几种方法解决后,继续启发:“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呢?”同学们苦思冥想起来。猛然,一位学生站起来指着橡胶管说:“可先在塑料杯底戳一个小洞,然后把橡胶管插进去,接口处不要漏气,再向橡胶管吹气,这样可能会使空气占据杯子的空间。”边说边上实验台进行演示操作,果然成功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是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培养他们。

五、立足于学生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产生于动作。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如教学《沉浮的秘密》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后,要求学生实践自制“潜水艇”。有的学生找来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把大口连接起来做成船体,再在两端小口各套上一段自行车上的气门芯,一段插入水里,一段露出水面含在口里。想让它沉,就吸出瓶里的空气;想让它浮,则用口吹进气体,使水排出。在这个实践制作活动过程中,无疑增强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与能力。当然,创新能力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形成和增长。所以,突出学生的实践性,让学生经历“搞科学”的过程,比获取最终结果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更加重要。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3篇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平时所观察到的某些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 笔者提出以下几种具体的农村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方法与大家探讨。

一、在趣味性活动中教学语法

新教材所选的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语境真实, 为我们充分运作任务型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课堂上,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语法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 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的同时发展语言能力。

在学习祈使句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时, 教师可布置任务, 要求学生采访同学或警察了解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 并组织讨论, 要求根据讨论结果设计防止事故的调查表, 对如何避免事故提出合理建议, 并把它变成间接引语。如:He told/asked us to/not to do… (见表1)

二、在语境中进行语法教学

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 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所以, 教师可利用真实的环境或设计模拟的情境进行语法教学, 使语法教学更趋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例如在学习句型结构“be+adj.+enough to do sth.”和“be too+adj.to do sth.”时, 教师可让班内一高一矮两位学生A和B站在讲台前, 然后指着日光灯对他们说:“Try your best to reach the light, will you?”学生A很容易地触到了灯。教师便指着他说:“A is tall enough to reach the light.”而学生B跳了几次都碰不到, 教师可指着他说:“B is too short to reach the light.”在以上情景活动中, 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 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 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使他们学得快, 记得牢, 用得活。

三、在语篇中进行语法教学

语法教学应与听、说、读、写紧密结合。如果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在单句中操练某个语法点, 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将语法点放入语篇中,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文章中的语言现象首先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就能引导学生根据语境归纳和总结出语法规则。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又不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如《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6 Reading这个语篇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动词过去时, 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要求学生仿照此短文描述刚开展过的活动, 然后让学生口头交流。这样让学生动手写作的活动, 既能让学生通过语篇来学习语法, 又可提高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在实践体验中学习语法

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应围绕话题创设与所学语法内容相似的语境, 让学生参与其中, 并在实践中体会所学语法项目。教师引导他们分析、归纳、总结。如教学被动语态时, 教师可先向学生呈现课本上已经出现过的例句, 通过这些句子向学生简要说明如何把主动句变为被动句, 然后设计活动, 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把他们碰到的事情用被动式写出来, 通过这样大量的练习, 熟练掌握其句型结构, 最后再创设情境, 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4篇

1.按部就班的实验过程,学生主动性不高

实验教学时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实践的内容。但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总是把实验的步骤写在黑板中,让学生按照黑板上写出的步骤一步步进行实验,不能够自己随意地更改实验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下,部分学生还不明白这堂课要进行的实验内容,就按照老师给出的步骤机械地进行,对其中的反应以及其中的原理都不知晓。

在这样的科学实验中,学生没有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乐趣,反而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步骤相同,没有自己的创意,也没有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部分喜欢在科学实验课程中说出自己不同看法的学生不但不会被教师表扬,反而会认为是扰乱了课堂纪律,使得学生更加不敢在实验过程中违背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例如,在进行观察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时,教师所给出的实验过程是让学生观察已经准备好的小草叶子、花、果实等,并根据观察的内容在纸上画一画自己观察的特点,然后再观察大树的特点,找出小草与大树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对不同的小草有不同的疑问,希望观察的小草果实、叶子也不相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实验器材,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会得出同样的结论,没有进行创新,学生也会认为,大家观察的都是一样的,到时候看看别人的就知道观察的结果了。

2.教师不重视科学实验课程

科学课程是小学课程中的兴趣课程,安排的课时少,学校对科学实验课程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在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时,会敷衍了事,认为只要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实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述教材中的内容,忽视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教师的不重视也会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例如,在六年级的科学实验中,要进行显微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实验过程时,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进行实验,但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以及观察细菌玻片时,没有正确的操作容易观察不到细菌的形态,学生看到教师在课程中的敷衍时,也会不愿意询问教师自己在操作中存在哪些误区,使得学生没有看到实验结果。

二、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的改革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对于科学实验教学来说,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对科学实验产生热情,能够在实验过程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进行“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时,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酸奶带到课堂当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在课堂中分享自己喜爱的酸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然后,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设立一定的悬念:你想知道你们喜欢的酸奶是如何做出来的吗?我们这堂课就亲自来做一做你喜欢喝的酸奶吧!学生听到可以做自己喜欢的酸奶一定会很感兴趣,不同学生喜欢的酸奶口味不同,所以在进行酸奶制作时,要准备不同的器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看自己喜欢的酸奶口味,对照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自我创造。

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是原味酸奶的做法,学生要将原味酸奶做成自己喜欢的味道需要进行怎样的改进呢?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思考,要怎样才能够做出风味不同的酸奶口味。在思考过程中,学生会想到利用不同的水果加入,或是将水果味的糖进行融化加入到酸奶中,就能够形成不同口味的酸奶了。教师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也提升了课堂趣味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步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按部就班的步骤使得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兴趣不高,教师给出的实验步骤也让学生能够想到实验的结果,这样容易使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时敷衍了事,脑中已经知道了实验结果对实验过程就会马虎了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新课程的改革中,教师可以利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写出实验步骤,转变为与学生一起探究实验过程,并与学生一起合作实验,通过自己在实践中的过程,自己写出实验步骤。3.开展课外科学实验,让学生明白生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科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实验的例子,教師在教学中不能够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融入生活,进行课外教学,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科学的能力,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例如,在进行“太阳和影子”实验时,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讲述不同时间段太阳光照射的影子长短不同这个概念时,学生的记忆力不深,可以让学生自己在阳光中感受,进行课外科学实验。

针对“太阳和影子”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早上上学过程中记录太阳的方向,时间以及你自己影子的长短,中午的时候与下午的时候再进行记录,通过自己的观察,明白实验结论。这样将生活融入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也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仔细地观察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结语

创新是民族发展的灵魂,只有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不断创新,才能够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科学实验中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与自身的科学素养。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5篇

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重点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即“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而这一教学模式的亮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一、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探究源于问题。有问题才会引发探究活动。

1、让学生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首要环节。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让问题引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因此首先要把学生引向自然事物,同时还要诱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引导学生从自然事物中发现问题进行创设问题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学习、诱发求知欲望、培养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解疑和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历史经验表明,学生有兴趣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够眼前受益,甚至是终身受益,还有学生头脑中的的问题,可能成为他日后成才的原动力。让学生自由使用实验材料,并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从而激发质疑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思,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优化提问的时机。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的方式、时间的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尤其是在扩展延伸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更应把握好提问时机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只要能立足教材,把握好重点,精心设计问题,并选择好最佳提问时机,就能使学生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3、从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将概念具体化,深化对科学知识的认识。具体化是将抽象概括出的概念返回到具体实际思维过程。具体化不仅可以加深加宽对事物的认识,避免死记硬背概念,而且能在引导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使思维得到发展,这是认识的第二飞跃。例如,“摩擦力”概念形成以后,教材中提出“下面这些做法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少摩擦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并附有鞋底、拖拉机轮胎、自行车、滑冰鞋等的图片。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时,应避免学生将作用力与摩擦力混淆,同时不局限教材中的例子,可提出“你们还见过哪些增大摩擦力或减少摩擦力大小的做法”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最后让学生用一些简单的材料设计制作玩具汽车,坦克等。这样的制作设计,不仅巩固运用了摩擦力的概念,而且也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大胆地提出对科学现象的假设。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假设”作为科学认识过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诱发他们“我要学”、“我要发展”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使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获得教学的成功。确立了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在教学《用纸造桥》一课时,与学生设定研究的假想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由于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他们在学习时也特别认真,思维十分活跃,神情也十分专注。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轻地商量同时进行修改实验获得成功,使每一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由此可见,提出假设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未知到已知的桥梁。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为此在脑海中即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的答案。即使学生提出的假设可能不够合理与深刻,但教师还是应给予肯定,因为这毕竟是学生源于他们已有的认识与经验而对其未知现象所做出的推测;当然,这也是从问题此岸过渡到答案彼岸的桥梁。即便学生走了弯路,可是这种体验与经历也是难得的,它将促使学生反思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实现探究学习对孩子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发挥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使自主探究变得更主动、更生动。

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是科学学科探究的重要一环,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学实践证明,学生所以能归纳、概括出科学结论,是由于他们对有实验过程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此,提供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能启发学生思路朝着建立某种概念,归纳某种规律方向发展。在教学《流动的空气》一课中,为揭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产生空气对流而形成风”这一科学现象,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器材,并让学生多方式的进行试验观察验证,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向热空气的空气流动规律,而且能轻易地理解自然界风的形成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实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得出来的,因而是真实、生动、具体的,也是学生终生难忘的。对发展儿童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发展能力有着积极作用。可是有些实验难度较大,如果只让学生看图、看文字说明或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往往会因记忆不清造成步骤错乱,甚至操作失误等。在教学《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中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生物切片标本的方法等实验活动,操作步骤就是比较复杂的,而且注意事项很多,如果把实验过程变成有计划地活动,学生就能够很快知道操作要领,这样,既增强了实验效果,避免了时间上的浪费,又能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实验方法,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有目的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归纳,认识事物的本质。

抽象与概括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思维过程。在引导学生抽象与概括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知识、经验不足,观察精确性、坚持性较差,表达不够完整的特点让学生反复多次地进行观察,完整准确地表达。这样,不仅发展了儿童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哺乳动物》一课,引导学生观察,提出:“其中几种动物外形比较相似”的问题,再次引导学生观察;继而引导学生找出这几种动物在外形上的共同特征,第三次引导学生观察。经过以上由表及里地学生反复多次观察,最后引导学生抽象出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概括出哺乳动物的概念。这种概括是由个别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推理,这种将归纳推理与概念的形成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大有好处,他可以隐性地、潜意识地使学生初步了解概念与推理这两种逻辑思维形式的辩证关系。应引导学生再观察认识另一些哺乳动物(如蝙蝠和鲸等),使学生正确认识哺乳动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哺乳动物的概念,进而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使科学的学习走出了课堂。

五、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充分利用积极评价。

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涉及到许多方面,考试只是一个方面。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评价就不能仅在学习过程结束后再进行,而必须伴随于教学过程之中”。所以,科学探究能力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参与的过程。是评价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试卷所不能体现的。只有注重了探究过程的评价,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平时及时记录学生的各种变化,从发展变化的程度上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可以通过实验竞赛等多种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评价时,应让教师、学生、家长甚至社会成员参与。总而言之,应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应有一个公正、积极的评价,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6篇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成效会对学生的整体语文成绩造成影响,因此需要得到教师的重视。立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重点分析了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创新合作意识的养成,特别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转变教学理念,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语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变更阅读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基于新课改,转变课堂角色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大多是以教师为主,由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阅读内容,特别是在阅读散文时,教师先通读一遍散文内容,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节奏和停顿,再进行朗读,这种教学模式过于死板生硬,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易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主动阅读文章,之后由教师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促进学生进步。

二、基于新课改,创设教学情境

要想真正达到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不断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春天的景象时,教师就可以选择课外教学的方式,带领学生去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气息,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获得写作的灵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基于新课改,提高教学素养

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教师的教学素养,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和开展课外进修课程,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给学生带来更好的教学服务。

总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和自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7篇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把课堂当成讲堂。虽然新课改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传统教学模式仍旧在课堂教学中大行其道。尤其是对于一些年长的老教师而言,传统教学模式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讲解为中心。这些老教师穿着传统的“老衣服”走过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穿新鞋走的却是老路。

2.教学空间封闭,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新课改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此,小学阅读教学应建立开放的教学空间,教师应熟练、灵活地驾驭课堂,善于抓住学生质疑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通过一定的互动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有效的阅读课中,学生应充满激情,令思维迸发契机。但当前“一言堂”的传统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还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3.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生硬、呆板。在语文课堂教授新课程目标前,教师纷纷认真备课,并对教案进行认真设计,但就阅读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会出现许多教案之外的情况,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完全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上课。对于不少教师而言,因缺少教学经验,遇见此类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对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不管不顾,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将设计好的教案一字不落地读一读,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它不以学生为中心,不以具体的实际情况为根据,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际,自然受到学生排斥,因小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缺乏,势必会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4.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在新课程改革中,不少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的局限性,试图改变当前陈旧僵化的教学模式,尝试改变封闭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普遍认为,给学生留足大量的语文阅读时间便万事大吉,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在教学中进行自我学习,自由阅读,但这种教学模式开始从教师“一言堂”变为“无声堂”,从“满堂灌”变为“满堂学”,没能起到相应的阅读效果,使学生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严谨的规律教学型变为放任自由的无规律自学型。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还使得学生学习定位缺失,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创新

1.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禁锢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个人素质问题,一方面是现行区域性考试的结果。这些原因使得教师不敢大踏步地放开教学,害怕因自己的创新教学,使得学生考不出满意分数。分数的下降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荣誉和教学效果。他们认为,学生应该准确无误地掌握教科书的内容,甚至还应该一字不落地背诵。此外,不少教师自身懒惰,让学生背诵记忆教科书的讲解思路,认为只有死记硬背才能抓住小考出题人的出题题库,不仅自己省事,还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小学生阅读的培养目标。小学生阅读并不是为了获得高分,而是一种积累知识、认知世界的渠道,这种本末倒置的阅读模式不仅起不到预期效果,还会伤害学生。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小学生阅读回归到健康成长中来。

2.采取自主教学的模式。小学生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会生成多种阅读体验,他们迫切需要与人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体会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应让学生自主选择沟通对象和沟通方式。例如,教师讲解新课文时,应该让学生在课下仔细阅读课文,并让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段落进行有感情地阅读,与此同时选择一种学生自己最喜爱的表达方式将阅读成就展示给全班同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钱学森》为例,一部分学生对钱学森的履历感兴趣,让学生针对这些内容向全班同学诵读,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一部分学生对火箭、导弹研制这部分感兴趣,让擅长绘画的学生用图画的方式来表达对课文的领悟。可以说,这一自主选择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长处,于是更投入学习。

3.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拓展课外读书活动。小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能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有效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在积极拓展课外阅读活动时,充分利用教室资源,将墙面进行改造,粘贴一些古今中外名人贤士的读书事迹,以此激励学生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历届学生的读书感言与读书收获粘贴在感言墙上,感召小学生。

4.阅读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阅读是一种自由的活动,是个性解读的教学活动,因而语文阅读不能按照死板的教条阅读,可以说这一教学束缚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活跃思维,禁锢学生的思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考,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成长。阅读过程中的个性见解,能够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阅读教学过程,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重要性。例如,《农夫和蛇》这则寓言中,教科书中的参考是为了避免受害,不要去救那些品行恶劣的人。这一主题虽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将其定义为思考的绝对权威。教师不能为了功利的分数和荣誉杜绝遏制学生不同的思想见解。在笔者看来,参考答案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学生会有多种想法和认识,教师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应鼓励他们找出更多答案。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遵循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原则,积极鼓励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逯宝和,汤铁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中小学电教(下),,(9)。

[2]张明林。走向生本,走向生活,走向创新――从六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看阅读教学的走向[J].科教文汇(中旬刊),,(8)。

[3]陈树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3)。

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语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思考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以作文教学为教学难点,可以说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更是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农村学生不善表达,写作内容相对空泛,且写作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农村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全面分析农村学生写作困难的原因,进而探究出有效解决的对策。

一、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

1. 学生方面

与城市里的学生相较而言,农村学生的生活较为单一,缺少可供感知的新鲜事物,眼界过于狭小,阅读方面也缺乏书籍,故而,学生匮乏口语及书面的表达能力。但作文则是具体的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可谓综合性的字词句篇训练,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范畴。在实际中,不少农村孩子对作文都表现出力所不及。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描绘家乡景色的作文,通常教师会利用课堂前10分钟左右进行指导,之后便让学生自行写作。然而,在接下来的近40分钟里,真正能写出一小段作文的学生人数往往寥寥可数,其余学生则不知该从何处下手。而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写和写什么。

2. 教师方面

学生害怕写作文与教师指导息息相关,就以上述案例来说,如果教师不懂得如何写该主题的作文,就很难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从某种程度来看,语文教师的作文水平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若是教师作文水平较高,则能够有条理、有章法地指导学生;若教师作文水平较弱,自己亦不懂得如何写作文,自然就不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其教学效果也就无法提高。

二、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 培养学生积累习惯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文习作也是一样,如果学生不了解写作内容,自然所写文章会显得空洞。为此,语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情景,使学生积累大量知识,课下则尽可能多布置可积累知识的作业,加强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例如,过中秋节时,要求学生多观察我国过中秋的习俗,并记录观察到的内容,再根据记录内容写关于“中秋”的主题作文;还有《我的家乡》写作,要求学生放假后观察自己的家乡,或是多阅读、背诵范文,记录其中好的字词句,通过大量的积累,提供给今后更多写作素材资料。

2. 深入挖掘教材素材

目前,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择的课文几乎都极富典范性,具有极强的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辞藻华丽。文章丰富多彩的体裁风格及题材,对学生的吸引力异常强烈。学生不但喜欢读、乐于读,更爱模仿文章内容进行写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模仿是他们的天性,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更能在模仿中充分发挥美文的垂范作用。

例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对大榕树茂盛枝叶描绘的一段话。教师可在这段文字教学后,要求学生模仿写作,来描绘校园内或田野乡间枝繁叶茂的大树。其中某位学生写道:“夏季的榕树迎来它最茂盛的巅峰时段。那一层层的树叶,一簇叠一簇,每当太阳照射下,总是发出鲜亮、可爱的绿光,给人带来舒适感,心中充满希望与活力。”学生在没学习该文时,虽然每日都能接触苍劲雄伟的参天大树,在树下玩耍嬉闹,但却不知该如何形容、描写,而现在只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稍加点拨,便能明确描写的方向了。

诸如上述这些例子,均表明教材中存在大量写作素材和聚焦点可供挖掘,包括美的字句、想象、构思、细节、修饰等,只要教师认为这些内容具有值得学生模仿练习的价值,就可以深入挖掘指导学生模仿,让学生在不断仿练中获得新知识的提升。

3. 培养学生构思能力

通常来说,学生写作的首要任务便是进行中心思想构思。而对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作文知识储存量,语文教师必须以感性材料为切入点,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中提炼作文的中心思想。然后再根据中心思想选择组织材料,但由于小学生写作经验不足,更多时候是边想边写,缺少定性,易造成重点、层次、细节、主次等的缺失,较为倾向平铺直叙的形式。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加强学生写提纲的能力培养,让学生明确先写、后写、再写和最后写的内容等问题。

作文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其方式方法呈多样化并不固定,为此,一名合格的农村语文教师,要对作文教学规律特征全面认识掌握,以书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从而逐步解决作文教学过程中的疑难点,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与学生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臧荣琪.谈新课改下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4,(20):61.

[2]何丽萍.新课改下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考[J].学苑教育,2015,(12):33.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方法探索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使他们具有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和写作等能力。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考验学生驾驭汉语的综合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近年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不容乐观,那么,新课改下如何有效抓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呢?

一、当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分析

写作文既要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也要充分发现写作素材,但是,在多年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常感受到学生的作文少、慢、差、废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怕写作文

农村小学生在作文时,由于写作经验不足,刚开始写作,感觉自己辛苦写完一篇习作,到了老师的手上则成为文题不符,难免有害怕之感,再加上小学课程增多,门门课都要考试,减少了课外阅读的时间,知识积累不够,有的连语句都没法表达清楚,更不用说写好作文了,无形中部分学生对作文失去了兴趣,提起作文课,就畏惧起作文来,影响了写作文的参与意识,导致写作文能力差。

2.学生作文思路打不开

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就按照老师所讲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可作选材单一,有一次习作,要求写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按说此题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洗衣,做饭等等,固然是一种尝试,如果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和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学到的知识应加以应用,可帮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数学,让他们在探究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此问题,这样学生的素材就有了,思路也打开了。

3.抄作文现象严重

现在的学生手中都有同步作文书,有的学生走捷径——抄作文,把人家的或作文书上的文章改头换面,为我所用,这样的文章能有真情实感吗?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吗?

4.作文素材贫乏

由于农村小学生生活的单调,学生的业余生活不丰富,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少,大多都是被家长束缚在家里,直到现在仍旧保持着家庭的生活模式,再加上课外阅读量跟不上,因此,作文素材范围小,词汇量少,这就便得写出的文章空洞乏味,记流水账。

二、提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

1.培养农村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首先得让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评改时注重激励机制。学生写完作文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评改,而且在课改中,要注重激励机制,即使学生的作文写得一无是处,他也要找到他的优点之处,并写上几句鼓励,赞扬语,以提高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他们才会想写作文,而不是怕写作文。

(2)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懂得如何写作。在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后,懂得如何写作,写作的方法啦,例如:学生打扫卫生之前,布置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注重留心观察其他同学是如何搞卫生的,特别是他们的语言,神态,动作,在完成大扫除之后,再让学生与小伙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最后将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同时教师可以先用一些好观察的事物,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有时也可创造一些情景,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

(3)给学生创设各种情境,为他们提供写作素材。现在很多学生写不来作文,就是因为无参考,他们每天都过得平平常常,整天为考试有写不完的作业,因此觉得无事可写,因此,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搞形式多样的活动,为我们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比如朗读比赛,绘画比赛,写字比赛等,在搞活动前布置学生用心感受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认真去观察活动中各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活动它及时就军民一致下来,老师再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完善。

(4)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学生作文过于简单,不够生动具体,就是因为平时的语言太贫乏,因此,我总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并懂得如何积累好词佳句,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专门用来积累好词佳句,并且在班上开展“比一比谁的好词多”活动,激励他们主动去积累词句,并让他们在写作时尽量用上这些好词句。

2.引导农村学生感受生活之美

作文教学往往从观察、生活指导入手,这实际上就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训练。我们生活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自然的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我们,影响我们,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都在我们的身边演绎,这就需要我们正确在审美观点和情趣。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学会怎样正确的去认识美、发现美和审美,有了正确的审美方式,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学会构造美。当今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目的是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成长,小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处于一个不稳定阶段,他的审美指定向不确定,审美情趣较肤浅也容易偏离,因此,教师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作文真实,不加杂任何思想,他们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有的同学写了社会上不文明一面,我对学生说;不是不能写丑,甚至审美中就包含审丑,但我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写作目的,但到底要让人们感受到什么?我坚持引导学生往“进步、健康、高尚”的路上走,以“真、善、美”为作文教学审美的基础,实际上坚持“教书育人”的原则,我总是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发现感受美的世界,并且鼓励他们把这些美写下来,用这些美打动自己,叩动读者的心。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快乐和幸福的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它们一直都伴随在我们身边,比如:明媚的阳光,绿色的草坪,清澈的流水等,同样也有很多美好的情感围绕在我们身旁,真挚的友情,浓浓的亲情,甜蜜的爱情,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作文来表达出来的美,我始终坚持写作文启发引导学生用心来感受,用心去构思,用心去写作,没有自己的创作思想,没有自己的审美角度,没有自己的构思,没有自己的表现方法,那就很难写好作文的。

3.让学生成为自己的读者,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一篇作文,并不是老师评改就算结束了,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学生能自己动手修改作作文。俗话说:作文不嫌百遍改。从某种程度上说,好的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要提高学生的素质,还得给他们自由的空间,让其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在思想意识上不断创新,因此,可采取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真正能修改的并不多,且修改大多是比较轻率的,或听教师的,并不是自己很好的考虑,可见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我们要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这种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决不能让学生满足于把会说的话写出来就行,这样会影响作文的提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可采用各种修改作文的有效途径,生生互改,师生评改,佳作批改,典型面改,师生齐改,佳作共赏,自我再改,以期作文完美。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要了解他们,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作文才会越来越好,这也是小学作文教学指导的一种艺术。

参考文献:

[1]徐美兰.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小学时代.2009年12期

课改下农村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方法探索 第10篇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科技、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古诗词就是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世界文化史上永放着瑰丽夺目的光彩。在新课改背景下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本文尝试提出几点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意在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小学古诗教学的现状――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

古诗由于音韵齐整、结构简洁、富有节奏感与音乐美这些特点,因而便于朗诵,是一种朗朗上口的语言材料,历来受人欢迎。也正因此,学生学习古诗并非开始于小学阶段,一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便已接触古诗了,背诵古诗被很多家长当作是培养子女的一项具体措施,很多家长把子女会背多少诗当作“教子有方”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孩子是否聪明的一个重要参考。但只需稍微冷静思考,这种古诗学习只是停留在“朗诵”的层面上。当然,限于幼儿的认知水平、理解能力也不宜作过深要求。可是,对于古诗创作原意――诗以言志,表现一种意境、境界,这种古诗学习无疑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花费了家长的诸多精力,倾注了家长满腔热情,牺牲了儿童诸多玩耍嬉戏时间,有的还可能是以违背儿童自身意愿为代价,却仅仅得到这种低水平的效果。这样的投入和这样的教育,可谓事与愿违。

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因现今的教学评价体制得不到根本变革,考试仍是主要手段,大多教师还处在“考什么就教什么”的水平。教师们不得不将精力放在与考试有关的教学内容上,如要考默写故要求背诵;要考重点词意故要求个个词语掌握;要考诗句意思故要求学生一句一句将其抄下来并背出;要考中心思想故要求死记“表现了什么”“歌颂了什么”,等等。至于龚自珍为什么会写《已亥杂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为什么要倒装,这些不会考的内容,则忽略去教。?@样的教学势必带来这样的后果:生吞活剥、肢解诗意。

其实,古诗作为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最讲究的是在简练的区区几十字中必须蕴藏着丰富的意境,用司空图的话来说就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很多诗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千古传诵,就是因为诗内蕴含了丰富的意境,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所以学习古诗,仅会背诵诗句,机械地记住意思,而不去考虑寓于实境中的虚境和化为景物的情思,从审美角度看,显然达不到目的。把握诗歌的竟境不仅仅在于感知,主要靠感悟,只有“悟”才能透过诗歌形象的“形”见出“神”,透过“境”见出“情”,那种要求学生记住什么、背出什么的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领悟到神形兼备、虚实相生的意境的。

这种多了肢解、少了整体意境感悟,只求“是什么”而不顾 “为什么”的古诗教学现状,不能不说是古诗词教学的一种遗憾。

二、新课改背景下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

新课改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培养小学生感受古文魅力的能力。小学生年龄尚小,古诗词对他们来说显得比较晦涩难懂,久而久之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将古诗词编成故事

听故事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鉴于小学生不易理解古诗词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古诗所述内容,发挥想象力,将诗歌编于一个小故事内,以讲故事的形式将古诗内容描述出来。如教学《登鹳雀楼》一诗,可编成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时,有个诗人叫王之涣。有一天傍晚,他去登游黄河边上的鹳雀楼。站在楼上,诗人极目远眺。向西看,只见一轮红日已经接近了山头,并且正在逐渐往山后落下去;向东望,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不息,一直向遥远的大海流去。于是便得到了两句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此时可及时向学生指明诗句中的“白日”“入海流”等词语与所述故事内容的对应处,并简要介绍之所以用“入海流”而不写“流入海”是古诗在用词的对仗、音韵平仄上的要求所致)诗人在楼上看到了这么壮观的景色后想,如果还想看得再远些、看得再多些,就像自己在学习上、工作上要再取得更大成绩,该怎么办呢?那就得再爬上一层楼,于是他又得了两句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时须向学生交待“千里目”并不仅指看到的景物,还隐含着事业方面的积极进取)教师以这样的故事将《登鹳鹊楼》一诗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了解诗句是如何写出来的,然后再根据诗歌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远离生活实际的古诗创造了一个感性的环境,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中隐含的道理和韵味,在这“故事引入”的基础上,再进行“熟读理解”和“品读背诵”这两步教学环节,所花力气不大,学生却学得饶有趣味,远比一开始就“就诗歌进行教学”的效果好得多。

2.引导学生进行绘画

绘画是小学生的天性,为了提升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所写对象以图画的形式再现出来,化文字为图像、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利用学生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较强这一心理特点来为古诗这一抽象学习材料的学习服务。画图可以由教师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去进行;可以在“引入”“讲授”等过程中出现,也可以在学完全诗后作为“巩固”手段而采用。如学完《咏鹅》一诗,我便让学生画一幅简单的彩色画,学生都能在画中表现出“曲项”“向天”“浮”“白”“绿”“红”等词的意思。学生的绘画过程,不仅是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的过程,更是一次进行感受美、表现美的审美教育过程。又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我结合自己的介绍、讲述,在黑板进行简笔画:柳树上的黄鹂、青天上的白鹭、窗外可见积雪的西岭、门口停泊着的船只(要注意所用粉笔的颜色必须和诗中所述一致)。此时我的板画首先可让学生感知诗歌所涉及的具体事物形象,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记忆表象,在两者的同化中获得成功感,产生愉悦感,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图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首诗以区区28个字容纳了这么多事物,感受到中国古诗巨大的容量,感受到中国古诗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中国智慧。

3.引导学生进行表演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纷呈、气象千万,有不少诗歌内容充满生活气息而富于童趣。在这一类诗歌教学中运用表演法,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表演法指的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表演动作,充分利用直观动作思维来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如《咏鹅》一诗,所描写的对象为深受学生喜爱的动物――鹅,它长而弯的脖子、雪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在水面自由自在游泳的形象为学生所熟悉。在学诗过程中,我结合自身的肢体语言(如向上伸手臂为鹅的脖子;并拢的五指为鹅头;大拇指与其他四个手指微开微合为鹅在唱歌;双手前后轻轻拨动为鹅掌拨水)来表现“曲”“向天歌”“浮”“拨”等动作,这样的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在学完后让学生一边念着古诗一边以动作表现,这种操作实践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主体精神的培养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至于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则是调动了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其效果当然是远远超过死记硬背了。

4.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古诗的特点,运用范读、齐读、串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诗文合辙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深入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如我在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第一、第二、第四句的“晓”“鸟”“少”押韵,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我强调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教学无法,贵在得法。加强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值得小学语文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小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基。

上一篇:平法识图钢筋算量报告下一篇:林则徐鸦片战争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