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2024-05-26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精选9篇)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第1篇

《散步》说课稿

这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文章通过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描述,讴歌了亲人间的挚爱之情,并象征性地表现了中年人尊老爱幼、承前启后的人生责任。同时,本文又是一篇写作训练课,根据单元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初步学会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来表达真情真感。基于以上课型特点,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平常小事感人化。下面仅就有关教学设计和教学环节作简要说明。

首先为突出原文的感染力,我把原文中那些具体生动而含有深意的描写和耐人寻味之言都作了删改,把它修改成一篇只有三百多字的简单文章以让学生作比较阅读,并使两文的比较成为这节课的主线。具体环节设计为:1、读《散步》修改稿,你认为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2、比较两文,在原文中划出那些被删改的文句。3、你从这些被删改的文字中读出了什么?简要说明理由。4、那么课文为我们描绘的究竟是怎样的一次散步?用“这是一次普通的散步,也是一次

的散步”的句式回答。5、经过比较,发现原文要比修改稿丰富深刻得多,为什么?6、原文是怎样实现小中见大的?以上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按照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循序渐进。相信通过如上的阅读比较,学生既能把握课文的主题,也能领会原文写作上的特色。

其次谈谈导入的设计。这节课是以课文中的插图开始的,把插图显示在屏幕上,提问:你从这幅画中看出了什么?请你为它取个名并简单说明理由。这一环节意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兴趣,并自然地导入这篇课文的学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我作了如下的过渡:

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茶余饭后与家人一起散步或共处,都是一件那么平常而又让人感怀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把那些平常小事用我们的文字写下来,怎样写才能让自己感动,也让读者感动呢?然后亮出这节课的探讨目标:平常小事感人化。我觉得这样一来,能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本文的学习状态,并且明确写作训练课文的学习重点。

最后再说说由读到写的过渡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实现以小见大的写法的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在完成原文学习后,我给他们印发了一篇类似的短文――台湾作家林文煌写的《三代》,并设计两个思考题:1、文中所说的“一幅感人的画面”指什么?2、找出此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理由。安排此文,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于如何实现以小见大加深印象,是对课文阅读的巩固。在此基础上,出示一幅生活画面,要求学生观察此图,用两句话进行画面描写,并写一句含意隽永的话。写作训练必须有针对性,一篇课文或一节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能有一得已经很不错了。

《散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点:掌握重要字词:祷、征、散、背、转、累。了解小中见大的写法以及合理的详略安排。

2、能力点:抓住重要词语体会情感,分析语句。有感情朗读课文。

3、教育点::感受课文尊老爱幼的人生责任,培养学生关心、体贴他人的爱心,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与健全人格。

二、教学重点:能从平凡小事中捕捉细节来表现亲人、师生、朋友间的真挚感情,做到以小见大。

三、教学难点:作文选材能以小见大,材料安排能详略得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散步》中课文插图),问:你从这幅画面中看出了什么?请大家给这幅图片取个名称,简单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如《温馨》、《亲情》、《爱心》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过渡: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茶余饭后与家人一起散步或共处,都是一件那么平常而又让人感怀的事情。如果我们要把这些平常小事用我们的文字写下来,怎样写才能让读者感动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二、1、齐读《散步》修改稿,思考:读完此文后,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散步?为什么?

学生回答诸如“一般的、平淡无奇的、没什么意思”等。

2、过渡:那么我们课文是怎样来写这一次散步的呢?请比较两文,在原文中划出被删改的那些文字。

3、思考:你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什么?同桌配合,一人朗读,一人

说体会。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完成板书。大致总结

(一)表现互敬互爱的句子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我’叫、时候是个乖孩子,很听母亲的话;母亲现在老了,而“我”已到中年,母亲很尊重“我”。母子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充满骨肉之情。

“我的母亲老了”到“她总是听我的。”——母亲老了,尊重“我”的选择;儿子还小,习惯听“我”的话;妻子呢,往往听从“我”的意见。一家人互敬互爱,非常和谐。

表现互敬互爱的细节有: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大路平坦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母亲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广——小路崎岖,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老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

(二)渗透着“我”对生活的使命感的语句有:“一霎时我感到厂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此处作者用了一个类比,在严重关头,民族领袖往往决定着民族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家庭中也是这样。“我”作为家庭的主脑,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这是一种责任,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于是我感到责任重大。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到最后——这是一种比喻说法。“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说明“我”和美于意识到自己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三)描写春天景色。第4段是对初春的描写。新绿、嫩芽、咕咕的冬水,写出春的气息。在这样的气息中,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

命的召唤。正是因为感受到冬去春来,气候转暖,生机萌动,全家人才一起出来散步。这是对全文的铺垫。

4、那么课文为我们描绘的究竟是一次怎样的散步呢? 生答:表现敬老爱幼;渗透人生责任。

三、显然,经过比较我们发现同样一则材料,写成文章后原文要比改文丰富得多,深刻得多,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文用了小中见大的写法。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小中见大呢?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归纳为两点:一描写要具体生动有深意;二要穿插些耐人寻味的话。利用板书小结。为突出“敬老爱幼”的中心,详写分歧后略写分歧前部分;详写散步的缘由、所见的景色,略写母亲年老体衰;详写“我”作出决定时的心理活动、母亲同意孙子的要求、“我”背母亲与妻子背儿子的情景。

四、一生朗读台湾作家林文煌写的《三代》,请找出

1、文中所说的“一幅感人的画面”指什么?

2、此文中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说说理由。

五、出示图片2,请为此情此景作番具体描写,并写几句含意隽永的话。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第2篇

一、教材分析

Powerpoint是微软办公自动化软件office2000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件,它可以将文字、图象、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汇集在一个作品中,用它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简单方便,较容易微学生所接受,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Powerpoint也将成为学生今后进行其它学科的学习展示作品、学习成果的强有力工具。而且,四年级学生已经学过Word2000的操作,对Powerpoint的许多菜单、工具的操作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轻松进入Powerpoint的多媒体世界。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Powerpoint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选择版式的方法;掌握幻灯片上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能力目标:能用Powerpoint制作两页幻灯片;具有一定探索新应用软件的能力;培养自主、协作能力。情感目标: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感受信息技术的魅力而产生愉悦并受到感染;感受信息技术的价值,教学重点:初步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教学难点:“新建”命令和“新幻灯片”命令,背景颜色设置。

二、教法阐述

对于新的应用软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对象迅速产生亲近感,Powerpint与word同属一个家族,非常利于学生比较发现它们相似的地方,基于本课内容的特点,本课主要采取“情境法”、“比较发现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注重从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接受位主动获取,力促课堂教学在生动有趣、愉悦的气氛中展开。

三、学法指导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建构为核心,便学生为知识的灌输对象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协作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在不断探索,不断交流、不断评价中自然达成学习目标,改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四、教学准备

硬件:PIII级别以上标准机房。软件:Windows98操作系统、多媒体教学软件一套(也可等同于此的其他软件)、Powerpoint2000、集图文声像于一身的优秀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为学生展示Powerpoint生动实例让学生感受Powerpoint的广泛应用和魅力,在欣赏、赞叹之余,教师顺势提出:这都是Powerpoint的功劳,这里面既有文字、图片、声音,又有动画,效果非常好,你想不想也来用Powerpoint做一个电子幻灯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相信大家一定能制作出更精美的幻灯片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必将力排外界各种干扰,发挥个体强大的内驱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二)、任务驱动,自主探究任务一:启动Powerpoint。学生机广播,教师介绍Powerpoint与Word都是微软公司出品的Office2000办公组件,有很多相同之处,你能联系Word的启动方法来启动它吗?交流启动的几种方法。任务二:新建幻灯片。教师紧接着启动界面,在“新建演示文稿”的窗口演示建立“空演示文稿”,在弹出的“新幻灯片”对话框内选区自动版式中的“标题幻灯片”,学生比较“新建演示文稿”和“新幻灯片”,讨论交流;学生操作,在第一张幻灯片上的相应框内输入文字(以“我的焦小我的家”为题作为本课任务,介绍自己的母校,本页添加校名、班级、姓名等文字),设置字体、字形、字号、颜色、对其方式等完成本次任务。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学生评价。

(三)、引导自学,探索发现任务三:插入新幻灯片。说明优秀的演示文稿要充分表现某一主题往往需要多张幻灯片,学生自学课本P156页第二节,同桌合作,交流,完成插入第二张幻灯片,指名完成的出色的组选派一名代表上前演示,全班交流。任务四:给幻灯片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内容为美丽的校园、敬爱的老师、亲密的伙伴等,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小标题)由于学生已有在Word中插入艺术字和文本框的基础,因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是独立自学课本,可以是4人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主动邀请老师加入探讨等。选派代表演示,学生总结评价。任务五:设置背景颜色。对初步完成的作品进行美化。这一部分对于学生熟悉的Word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可把操作录制成教学软件让学生自学尝试,也可直接演示。任务六:保存文件。

(四)、个性练习,提高技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让学生制作两页简单的演示文稿——个人简介。这个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题目可以自拟,幻灯片内容可以自定,充分体现个性,展示学生个性。教师巡视指导。

(五)、评价反馈、指导激励指名学生展示作品,然后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评价先由学生自评,再由其他学生评,教师从主题鲜明、内容生动、色彩协调、操作正确、叙述有条理等方面指导学生评价,最后教师评价(还可进行优秀协作小组评选)。纵观全课,以任务驱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适时点拨指导,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初识Powerpoint2000》教案

一、教材内容简析:

PowerPoint是小学信息技术中的重要教学内容,用它可以制作各种优秀的演示文稿,它可以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特别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电子作品提供平台。所以学好PowerPoint至关重要。

二、本课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PowerPoint 2000,学会启动PowerPoint 2000选择幻灯片版式的方法。

2、学生掌握在幻灯片上文字输入、格式设置的方法。

3、学生理解建立新幻灯片和插入幻灯片的不同命令。

4、能用PowerPoint 2000制作两页幻灯片。

(二)能力目标

1、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设计出不同形式的幻灯片。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作品以及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分小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

2、在设计过程中注意他人的版权。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制作两页含有文本和艺术字的幻灯片。

2、小组合作、研究、制作出作品。

四、教学准备

课件——初识PowerPoint 2000.ppt

五、教学对象分析:

本案例教学主要面向的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自我调节以及控制能力都相对比较差,注意力也比较容易分散,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由于PowerPoint的趣味性浓,动手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乐于探索、勇于创新。该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初步自学PowerPoint。基于以上思考,我拟采用情景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法,利用建构主义的理论,创建学习环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校的科技特色吗?是风筝。每年的三、四月间,我校都要举办“风筝节”,大家亲手做了许多漂亮的风筝,老师把它们放在了电脑中,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观看课件)

你们看到的画面有什么特点?(回答问题)它们都是用PowerPoint 2000这个软件制作的,它的中文名字叫“电子幻灯片”。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内容。

(二)教学新课

1、启动PowerPoint 2000

PowerPoint 2000和我们前面所学的Word 2000都属于office办公软件之一,它们在操作上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学们能不能用启动Word 2000的方法找到它?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给学生看。(板书:启动)

2、新建第一页幻灯片

(1)师说明:这时,屏幕上显示的是“PowerPoint”的对话框,我们一般选择空演示文稿,再单击“确定”按钮,就弹出“新幻灯片”对话框。

在这个框中列出了各种幻灯片的版式。今天,我们选择“标题幻灯片”版式,师用鼠标单击左上方的“标题幻灯片”版式,再单击“确定”按钮。这时,在“PowerPoint”窗口的编辑区中就出现了所选版式的第一张幻灯片,师介绍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等,现在就可以制作幻灯片了。

(板书:新建)

(2)我们单击“单击此处添加标题”框,输入文字“李老师欢迎您!”。再单击“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框,输入“作者:城北学校 李老师”。我们还可以选定文本,单击格式工具栏中的按钮,对字体、字型、字号、颜色、对齐方式等进行设置。这样,第一张幻灯片就完成了。大家有没有看明白了?想不想试一试?下面请大家自己动手作一张幻灯片。

三、总结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第3篇

我国长河流域出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人民解放军用忠诚奉献和血肉之躯构筑起一道道铜墙铁壁挡住了洪水袭击。

为再现我军将士与“洪魔”殊死搏斗的壮观场面,本次课模拟解放军抗洪抢险的情境,教学中以游戏、比赛的形式使学生在有趣的练习中发展身体素质,培养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从中让他们体验做一名军人所具备的良好身体素质和保卫家园的品质。

二、场地布置

结合农村,场地布置做到小场地大容量和一场多用。布局面做到规范合理,便于教师的操作和学生的练习。(图略)

三、教材内容

1.跑:快速跑

2.跳:单脚跳、双脚跳

3.搬运

四、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对游戏的好奇心强,喜欢模仿,学习积极性高,但兴趣易转移。

六、游戏的规则

每个游戏必须听到口令方可出发。第二个队员出发前必须与返回队员击掌后再出发。游戏中的抢险、搬运,每人每次只能拿一块红砖,且按要求放好。任务完成快、质量高,协作精神强的为胜队。

七、教学目的

通过跑、跳、搬运等练习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一定负荷的活动,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同时整堂课贯穿游戏,教学内容结合游戏的思想性、趣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畏难,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和奉献精神。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对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学情等进行分析估测,因此本课能达到所制定的教学目标。

教 案

学校:杭州长河中学

年级:初一 人数:48人 执教者:虞烈铨

课题

搞洪抢险

教学内容

一、抢修铁路

二、列车运送抗洪物资

三、堵管道

四、抢运物资

五、修筑子堤

六、人墙防浪

七、撤除子堤

八、重建家园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95%以上的学生了解游戏的基本方法;

2.技能目标:发展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

部分

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情绪

要求

教育结合因素

时间

导入目标

1.宣布课的内容要求

引导:空降兵某部红军连接上级抗洪命令后奔赴第一线参加抗洪抢险,保卫家园。

成四列横队听教师讲解

兴奋

精神饱满 认真听讲

组织纪律

情境教学

2.乘火车到抢险地带,各排在排长带领下,一手搭前一队员肩上,另一手握住后面队员的腿,迅速到指定地点。

教师提示动作,引导学生到抢险第一线

听口令后,成一路纵队到抢险第一线

兴奋

动作形象 自然放松

组织纪律

模仿能力

目标实施步骤

3.抢修铁路:战士把枕木(红砖)有序地铺地、在事先打好的点一

1.教师讲解游戏方法和要求 2.组织各排迅速抢修铁路

1.听清游戏的方法和要求 2.按要求进行抢修3.排长挥旗示意任务完成 热烈

遵守规则 积极参与

集体主义精神

4.列车运送抗洪物资:按指定路线,由排长带领依次用双脚、单脚跳越红砖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教师语言提示,鼓励

1.理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各排在排长带领下依次进行3.以班为单位回本班营地待命

高涨

遵守规则

组织纪律

5.堵管涌:每班的第一位队员迅速出发把沙包(红砖)堆放在管涌处,然后返回击第二名队员的手掌,第二名队员的沙包堆在第一名队员的沙包上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教师提示

1.理解游戏方法和要求

2.依次堆放沙包

高涨

积极参与

组织纪律

6.抢运物资:按“5”的相反方向进行把物资搬回

1.教师讲解规则和方法 2.提示,鼓励

1.听清规则进行比赛 2.分四组进行

高涨

积极参与

组织纪律

7.修筑子堤:当发令开始时,按“5”的办法,把沙包堆放在大堤上

1.教师讲解示范 2.教师提示

听清规则进行比赛

高涨

积极参与

组织纪律

8.人墙防浪:各排手挽手一道人墙,组成随音乐作左右移动

1.教师讲解示范 2.语言鼓励

在音乐<团结就是力量&伴奏下进行

高涨

放松

思想教育

9.撤除子堤:按“5”的相反方向进行

教育讲解要求方法

听清规则进行

愉快

积极参与

组织纪律

目标反馈

10.重建家园:以排为单位用红砖建房屋

教师讲解提示

在<希望有田野上&伴奏下进行

高兴

同心协力

发展智力

场地器材

14米左右正方形场,50块红砖,录音机,彩旗四面,磁带

预计运动心率:120次/分

预计练习密度:40%

点评:

虞烈铨老师的《保卫家园》的设计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全课以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人民解放军与洪魔殊死搏斗的壮观场面为情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敢于进取的精神,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本课的最大特点和创意有:

1.以模拟“抗洪抢险”为场景,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教案设计新颖,教学内容丰富。

2.教学方法、手段运用巧妙、合理,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3.通过抢修铁路,列车运送送抗物资,堵管涌,抢运物资,修筑子堤,人墙防浪,撤除子堤,重建家园等情景组合,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既紧张、热烈,又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育,从而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银河》说课稿与教学反思 第4篇

一、说教材

《问银河》是小学苏教版第四册中的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描写了少年儿童在天气晴朗的夜晚,仰望银河引发许多瑰奇想象,提出了一连串富有意趣的问题。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2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作者向银河提出了哪些问题。

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志向。

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

本课的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作者对银河的想象,感受童真。

2、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大胆展开想像。

二、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树立大语文观,从课外引向课内,再从课内引向课外,变课堂为交流会,为展示台。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诗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更是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颂读诗歌、编写诗歌的兴趣。由此制定了以下教法:

1、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2、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相关的网页,让学生通过浏览,了解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把课读通,把字写好。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小朋友们,还记得识字六中我们认识的小丁丁吗?这天,天气真热啊,一吃完晚饭,小丁丁和爷爷奶奶就来到院子里乘凉,小丁丁仰望星空,想着爷爷讲过的银河,不禁好奇起来,他好奇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二)、范读课文,揭示课题

1、老师感情朗读课文。

2、揭示课题

小丁丁课真会想象啊,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问银河》。

3、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个体自读,要求将课文读通顺。

2、出示生字新词,检查是否读准。

3、指名个别逐段朗读,检查个体朗读情况。

4、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积累词语

1、出示要求掌握的四个生字:轮、郎、相、拦

2、开火车认识新字

3、观察字型,交流识记方法

4、指导写字

5、交流组词,随机板书并朗读词语

6、学生作业,师巡回检查指导

第二课时

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于:1、理解语言,感情朗读

2、大胆创想,续编课文

3、识字背诵,积累语言

一、深入阅读,体验情感

1、提问导入:小丁丁对银河充满了好奇,仔细读读课文,丁丁在好奇些什么?

2、自由朗读课文

这一过程的设计理念是:【本诗采用猜想提问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老师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逐渐丰富意象,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帮助学生进入诗歌境界。】

3、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A/抓住“清澈”感受银河的美,体会戏水的快乐。

B/感情朗读第一

4、学习第二小节。

(1) 借助网页了解“宽阔的河道”、“客轮”“伸着大鼻子的货船”、“航标灯”

(2) 交流认识

(3) 指导朗读。

5、学习课文第三、四小节

(1) 网页浏览,了解“宽广的河面”“雄文的斜拉桥”、“拦河大坝”“葛洲坝发电站”

(2) 交流看后感想

(3) 感情朗读课文

6、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指名读课文

(2)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课文。

(3)感情朗读这一段。

这一过程的设计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尤其是理解、鉴赏课文时。课堂上,老师应充分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因此,课堂上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内容,通过浏览网页自主学习,交流感知语言。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二、熟读课文,积累语言

1、分组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课文

三、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1、出示生字:坝、宇、宙,交流识记方法

2、选择组词

3、指导写字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第5篇

《精彩的马戏》是二年级的一篇选学课文。它是一篇看图学文,讲的是一场精彩的马戏。杨老师设计了层层铺垫:精读第一段,让学生明白写法;创设情境,仿说第二段让学生学会运用。这样的处理,缩短了说和写间的差距,不但让学生产生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最后写也就水道渠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杨老师摒弃繁锁的分析,在不讲读的情况下,变着法儿激发学生反复地朗读课文。围绕“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描绘的内容,在读中理解和感悟马戏节目的精彩之处,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做到以读代讲,以读激情,以问带读,以读促思,展开想象,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场马戏十分精彩,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作者在遣词造句中用词的讲究,以及作者的写法。最后,进行总结,板书要点:课文在给我们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先给我们介绍了节目名称、节目怎么样,又介绍了猴子是怎样表演的(动作神态),最后介绍了观众的反应,让我们如同亲眼看见一般,真切地感受到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的精彩。

杨老师让学生再次观看马戏后,提供词语,开始仿写。之后进行交流,学生评评议议,老师适当点拨指导。为了让学生有进一步地提高,老师还指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使学生理解如何连段成篇。最后,留下分层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题做做,力求每个学生都学有所获,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说课稿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第6篇

1、教学设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2、说课稿: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

二、教学目标不同

1、说课稿

(1)知识和技能:举例说明生物学特性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特性的延续。并举例说明不同性状与相关性状的差异。例如,生物特性由基因控制。

(2)过程和方法:以图片数据、文本数据和实验数据的观察和分析为主线,学生可以自己得出什么是性状和基因控制性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2、教学设计

反比例说课稿与教学设计 第7篇

南康市第五小学

刘本香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反比例》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反比例》内容是前面学习“变化的量”,“正比例”等比例知识的深化,是以后学习函数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阶段比例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反比例关系是数学中比较重要的数量关系,而学生理解反比例的含义往往比较困难。为此,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创设了三个情境,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着共同之处,使学生从常量的世界进入了变量的世界,开始接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反比例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变化的量”和“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对比例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时依据教材特点,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原有正比例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去建构新知,最大限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交流、比较、归纳等数学教学活动,探究新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

(2)、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初步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方法与途径:在互动、探究的合作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与评价: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具体情境认识成反比例的量,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的

方法。

二、说设计理念及意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主动探究,自己去发现。为此,教学时先复习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使知识间发生迁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知,最后深化新知。

三、说教法

1.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出示课件﹚

1、复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 ﹙2﹚、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

﹙3﹚、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行驶的速度和时间

2、谈话引入:汽车行驶的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这就是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出示课题:反比例﹚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共同探讨反比例的变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巩固学生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学生从中发现第3小题不成正比例,那么它成不成比例呢?又会成什么比例?引入课题。通过设疑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也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条件并激发了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引导,自主探索

﹙一﹚初步感知理解两个变化关系的不同。﹙出示情境﹝1﹞﹚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加法表,学生自己总结出:和不变,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乘法表”中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学生感知积不变,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对于“加法表”和“乘法表”中的两个变量,都是一

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变化,但是它们的变化关系是不同的。“加法表”表示的是和一定两个加数之间的关系,而“乘法表”表示的是积一定两个乘数之间的关系。所有和为12的数都在同一条直线上,积为12 的数成一条曲线。﹙二﹚探索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1、出示情境﹝2﹞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把表格填写完整。

﹙2﹚观察发现:一行一行地看,发现了什么?再一列列地看,又发现了什么?

﹙3﹚寻找规律:你是怎么知道路程不变的?用表中的数据说明。﹙同桌合作交流﹚

学生讨论反馈:10×12=120 40×3=120 80×1.5=120 … ﹙4﹚小结:速度×时间=路程 ﹙一定﹚

2、出示情境﹝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流,并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填表:

﹙2﹚表中有哪两种量?

﹙3﹚分的杯数是怎样随着每杯的果汁量变化的? ﹙4﹚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用表中的数据说明。

每杯的果汁量×分的杯数=果汁总体积 ﹙一定﹚

3、学生合作交流比较情境﹝2﹞和情境﹝3﹞的共同点,比较概括反比例的概念。﹙1﹚比较一下情境﹝2﹞和情境﹝3﹞,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一下,互相说说这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2﹚学生归纳概括反比例意义的概念:

反比例概念: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4、学生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主要是看它们的积是不是一定的。

﹙三﹚练习:讨论“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观察情境﹝二﹞和情境﹝三﹞,在学生思考、交流合作、比较的基础上,归纳反比例的概念。归纳总结判断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最后又对“加法表”和“乘法表”中两种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解决了开始提出的问题,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三、模仿应用,解决问题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出示课件﹚ 指名学生口答,要求说出数量关系式判断。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张伯伯骑自行车从家到县城,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4﹚跳高的高度和她的身高。

﹙5﹚苹果的单价一定,购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例子?

﹝设计意图:通过五道练习题,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关系,进一步加深了对反比例关系的认识,又巩固了正比例的知识。最后又通过找一找环节,学生说出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了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让学生反思本课学习所得,把自己的收获告诉同学。这一过程,是知识再现的过程,又是再次学习、巩固的过程。﹞

《散步》说课稿与教案 第8篇

虎家小学

张宏亮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的暖色》。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说教学方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课标

小学美术的课程总目标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表述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是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以人的个性发展”的出发点,催生着一个美术教育新的理念。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学生应该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人文性”依然是美术课程所要追求的重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材第七册第二课,本节课是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和回忆来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提高学生色彩的审美感受。四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已经认识色等美术语言,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和造型能力,基本能积极主动地能通过观察、讨论、绘画等方面表现自己的感受。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造型表现的阶段目标,结合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教学难点是: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五、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四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六、说教学准备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七、说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来说教学过程:为了使学生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1、教学活动

2、教学准备

3、组织教学

4、研究活动

5、美术实践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初识暖色

1、出示暖色为主的风景图片。(1)图片中大面积出现了哪些颜色?(2)谈谈暖色给人带来的感受。学习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

2、板书课题:

2、生活中的暖色 第二环节:探究活动,研究暖色

1、出示色卡,找出冷暖色。

你知道红橙黄是暖色,在这个色相环上那种颜色也属于暖色呢?

2、大自然是色彩的创造者,它五彩纷呈,大家能不能找到生活中和自然界的暖色呢?暖色调中的部分冷色在画面中起什么作用?

3、暖色不仅我们喜欢,美术大师也非常钟爱。下面来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房间》。

(1)这幅国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大了大量的什么颜色,给你产的感觉?(2)除了暖色外还出现了什么颜色?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4、欣赏以暖色为主的作品。(1)大师的画(2)同龄小朋友的画

第三环节:实践活动,运用暖色

天气比较冷,你不想画一幅暖暖的画吗?

1、作业要求:

尝试运用暖色画一幅画。也可以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品。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1)及时纠正学生画幅过小的问题;

(2)及时展示表现好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联想; 第四环节:作业展评,展示暖色

1、作品展评

(1)学生互评、自评。(2)师小结

2、拓展思维

有所新建的医院要刷墙漆,你帮着想一想,刷什么颜色最合适。第五环节:教学评价 在评价过程中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感受。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补充 小结:总结本节课作业情况,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印象

《生活中的暖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学生: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识暖色

1、出示暖色为主的风景图片。(1)图片中大面积出现了哪些颜色?(生:以红橙黄为主的色彩)(2)谈谈暖色给人带来的感受。(生:温暖、温馨、明亮、轻松、快乐)

师小结:这些颜色都能给我们温暖的感觉,因此我们称这些颜色为“暖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

2、板书课题:

2、生活中的暖色(二、)探究活动,研究暖色

1、出示色卡,找出冷暖色。

你知道红橙黄是暖色,在这个色相环上那种颜色也属于暖色呢?

2、大自然是色彩的创造者,它五彩纷呈,大家能不能找到生活中和自然界的暖色呢?暖色调中的部分冷色在画面中起什么作用?

3、暖色不仅我们喜欢,美术大师也非常钟爱。下面来欣赏法国画家马蒂斯的作品《红色的房间》。

(1)这幅国表现的是什么内容,用大了大量的什么颜色,给你产的感觉?(2)除了暖色外还出现了什么颜色?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4、欣赏以暖色为主的作品。(1)大师的画(2)同龄小朋友的画(三、)实践活动,运用暖色

天气比较冷,你不想画一幅暖暖的画吗?

1、作业要求:

尝试运用暖色画一幅画。也可以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品。

2、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1)及时纠正学生画幅过小的问题;

(2)及时展示表现好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联想;(四、)作业展评,展示暖色

1、作品展评

(1)学生互评、自评。(2)师小结

2、拓展思维

有所新建的医院要刷墙漆,你帮着想一想,刷什么颜色最合适。

(五)教学评价

散步说课稿 第9篇

《散步》是莫怀戚先生一篇精美散文。散文选择的素材可谓小,即一家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但作者却在这么中的素材中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这一主题。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怎样处理好家人关系,使一家人和和美美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解说

这篇文章是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文,而第五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圈点勾画这一精读方法。根据单篇课文教学要得服从单元教学这原则,以及课文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确定以下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进一步感知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新的学习方式。

3、通过文章主旨的学习,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一情感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的确定得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堂的目标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定;而教学难点,则是就学生的接受而言的,也即是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疑问,理解中存在困难的地方。据此,我确定的重点和难点为:

重点:

1、品味文章隽永秀美的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这一情感价值观,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难点:对文章主旨句的理解,即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四、教学设想

1、用充满激情而富有亲和力的语言给学生创设一个文采飞扬的课堂氛围,让他们自觉和不自觉的融进课堂,使其感到语文课堂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是一个赏心悦目的殿堂。因而我努力的使极具文化色彩的语言伴随着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比如教学中的几处过渡性语言:

①导语部分家是温馨的港湾,家是温暖的晴空。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像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这一家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

②家庭犹如一面池塘,有时平如镜,有时也有细浪涌伏。在散步过程中,这个三代之家就像平静的水面同样会涌起波澜。

③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小事--散步来颂扬了“尊老爱幼”的美德。它如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魄。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的一个人是谁?理由是什么?

④好听的歌总是由优美的旋律传送;美丽的花儿得靠鲜绿的叶儿来衬托。同样,美文得依托于妙语来表达。这篇文章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读来犹如提着花篮与作者边散步边交谈,于不经意间采撷几朵并不名贵但却极雅致的小花放进篮中。那么请你速读课文,与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来,并择其一说说它为何美。

⑤同学们,家是温馨美丽的港湾,是心灵愉悦的空间。家庭成员应相互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其乐融融,幸福美满。不是有那么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吗,它不仅唱出了父母的辛劳,也唱出了做儿女应尽的孝心。请你们以“我爱我家”为题写一篇练笔,讲述家庭生活中表现浓浓亲情的故事,抒发你对家庭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我相信这样的语言会象一股股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在情感上激起他们共鸣。在这样语言的引导下,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会显得轻松自然。)

2、充分而实在的预习是学生领会文章主旨,保障有良好学习效果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节课得以顺利有效完成的保障。所以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然后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细细咀嚼品味,领悟文章内涵,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

㈠导入

刚才我在教学设想中已说了导语内容。我在导入语言中创设了三个生活实景--全家中秋赏月,共进晚餐,共同欣赏电视。这些会很快唤起学生生活的积累,尤其是那种亲情被激活了。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有了鲜活的背景,这为我们下一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㈡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我只讨论了两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和“理清文章结构线条”。感知文章内容是进一步探究文章主旨的基础。那么在这里我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都有话说,所以我只是设计这两个只要学生认真读文就能完成的问题,让他们在回答中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就为下面的师生对话搭建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基础平台。

㈢深入挖掘,探讨主旨

这里我是这么设计的:首先,抓住散步中的波澜--在岔路口的分歧来探讨,揭示出主旨--尊老爱幼。这一主旨的引出是由教师从“我”作者的角度先揭示“尊老”,而后由学生从“母亲”角度答出“爱幼”。其次,我让学生与同桌合作对培根的“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文明之举”这句话的讨论来进一步挖掘“尊老”的内涵,并由此而及“善事父母”这一美德情感外化的话题。然后,提出他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尊老”内涵,把中华民族“善事父母”这一美德传承下去的希望。

(在这里,我主要是引导他们通过与同桌的合作交流,以致最终挖掘文章主旨,体会文章散发出的人性美。而对学生的讨论,我会给予相应的鼓励和肯定。)

㈣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语文科的学习我认为关键的还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因为一切的思想都得借助于语言文字这一载体来传承。所以我一直把语言文字教学作为语文科教学的重点。这一点不仅在我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准绳,而且在将来可能从事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我固守的原则。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仔细品读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劲道。这里我设计的问题是:速读课文,与你的同桌共同找出你们认为写的最美的词句,并说出理由,然后择其一在全班交流。

这一环节我会注意一个问题,即文中的佳词美句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解决,那么就要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发言,把更多的句子放在课后让学生互相评析。当然这一策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我巡视过程中的适当点拨,适时表扬,以充分调动学生合作讨论气氛的基础上。

㈤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这里我会带动学生对节课要点予以回顾。然后鼓动学生来唱那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来营造一个好的气氛,在此基础上布置作业--以“我爱我家”为题写一篇练笔。

(要知道,音乐是最能撞击人的心房的,让音乐再次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感悟,让他们在此时有种想说想写的欲望。这样,这篇练笔也就会很自然的成了他们表达的空间了,同时也把课内的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

㈥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既要简洁、形象、直观,又要体现教学内容的要点,突出教学难点,因此本节课的板书为:散步

莫怀戚

“我”劝母亲散步

全家一起散步

——尊老

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走小路(母亲)——爱幼

“我”决定委屈儿子

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一、说教材:

本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意蕴却十分丰富。虽然作者只选取了一个平凡的镜头:一家人散步,但一家人敬老爱幼,互相关心的那种深沉的爱已得到了充分体现。教学本文,首先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学会品味文中感人的细节,优美的画面,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以小见大),并在写作中借鉴。

二、说教学目标:

我制定的目标如下:

(一)能力目标: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品味本文优美的句子。

学习本文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三代人互相体谅的亲情。

指导学生本文的写法,学会选取独特的角度来写作。

本课难点:

①体会一些关键句子的深沉含义,学会在语境中加以理解。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美。

四、说教法:

明确目标,减少学生学习中无效思维。

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美,感情动人,可以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

讨论法、点拨法。(本文写的是成年人的感受,学生或多或少与家长之间有“代沟”,对课文的理解必然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加以点拨。)

探究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己学会去品味优美句子,在初一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小结巩固,帮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采用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拓展延伸。(让学生把语文用到生活中去。)

五、说学法:

朗读感知,感受细节中的亲情。

讨论探究,理解文章关键语句。

活动延伸,学习本文写法,培养优良传统。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具准备:录音机(歌曲磁带、朗读磁带)多媒体课件。

八、说教学过程:

首先,师生互动,创设宽松的氛围。(3分钟)

两种安排: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教师导入。

2、让学生自己唱有关妈妈的歌曲。

导入词:妈妈,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黑暗里,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有一天长大成人了,我们应该如何报答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教师板书)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投影生字词,让学生解决。)(5分钟)指导学生朗读。(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请其他同学点评,教师适当指导,侧重停顿、重音、语气等)(6分钟)

播放朗读磁带。(在两次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一个总结性示范朗读。)(5分钟)

整体感知:读完后请学生文中的人物。(3分钟)这个问题比较简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后面做准备。

教师板书:

儿子

幼小生命 母亲

年老生命 爱护 尊敬

责任 我和妻子

成熟生命

(六)学生自由品读课文优美句子,教师点拨。同桌互相讨论,教师从用词生动,句式精美,修辞手法,描写细腻,情感丰富等角度去品味。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出总结的问题,如有的问题学生已经在讨论中找到并解决,教师加以表扬。(18分钟)

投影内容:①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用的好不好?

(提示:我们对母亲的牵挂,母亲身体状况不好。)

②后来发生了“分歧”,……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作者用大词写小事,有必要吗?

(提示:作者借小事说明一个大道理。)

③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的那么郑重其事呢?

(提示:具有象征意义,写出了中年人的责任。)

④为什么我的母亲早已习惯听从“我”的,儿子还习惯于听从我的?

⑤“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了什么?

(提示:孩子天真,家庭温馨。)

小结:(重点对本文写法做写作引导)(2分钟)

莫怀戚先生以敏锐的观察力,抓住生活中一个平凡的细节,写出了一家三代的浓浓亲情。同学们想一想你平时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细节。(引导:比如每天早上妈妈的一声嘱咐“路上小心”。)等学生纷纷发表以后,教师加以肯定,请学生把这些感人的细节写到作文中或者周记中去。

拓展延伸:(1分钟)

布置活动,请学生回家替母亲洗一次脚。把经过记下来到课堂上讲给大家分享。(该活动在学生受到触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使用,培养学生的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机动时间:2分钟。

《散步》说课稿

德圣中学 杨于方 教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七年级上第五单元的第三课。这个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文在学习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亲情。本文题材平凡,但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善善。文章浅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尊敬老人这个传统美德。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感悟课文内容,注意字词的积累,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根据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指导学生读书,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批注阅读心得,积累相关字词和优美语句,提高阅读能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读书,理解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词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通过教师泛读、学生仿读、分角色读、品读、美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培养语感。

2、品读教学法。为了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自由有创见的阅读意识和能力,采用品读的形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教师不会架空分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把本课的教学设计成四个教学板块。

1、整体感知。(1)联系学生的家庭生活如散步等导入,引起学生对家庭亲人的亲情的回忆,为本文的教学创设教学的氛围。(2)教师泛读,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并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人散步?(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相关字词。要求学生注意“粼粼、分歧”等词语的读音和意义。(4)学生个别朗读段落,教师点评。从重音、停顿、语气等对学生进行指导。(5)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认认真真读书,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并进行有效的训练,才能起到效果。

2、探究研读。(1)问题1: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问题2:从处理散步“分歧”可以看出文中人物的什么特点? 问题3:假如你是文中的“我”,你会如何作出选择?为什么?

设计意图:文中的“我”在矛盾中的选择,展示了人物的美德---敬老。学生结合个人的体验更能提升自己的道德取向。

3、品读词句。

(1)教师示例:理解“……整个世界”结合课文相关内容理解。学生品读“背”。结合语句和人物的身份性格理解。(2)教师示例:两两相对的句子“有的浓,有的淡” 学生找出文中类似的语句品味情趣。(3)美读。

设计意图:圈点勾画,结合语境理解词语,需要教师的示范。在品读的基础上的美读,就能深入文本人物的心灵,与文本中的人物一起呼吸和心跳,就能做到有感情的朗读了。

4、比较阅读。

结合课后练习三,速读《三代人》,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两文进行比较阅读后,以小见大的写法,表达的情感、景物描写等,学生就能自己探究感悟,从而为阅读写作打下基础。

5作业:片断作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个片断,表现家人的亲情。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学习以小见大的方法,表现亲情。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感慨课文的内容。

在朗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通过分析人物性格来体味其中包含的亲情之爱。初步学习人物刻画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品味揣摩语言,把握文字背后体现的亲情之爱。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莫怀戚的《散步》。请大家先不要把课本打开,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有哪些问题呢?(你会从这个题目中得到什么信息?)

可能:什么时候去散步的?到哪里去散步?有哪些人去散步?散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先不急着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再来回答(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学生的目的性就会更明确)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出示刚才提到的问题,请学生回答

参考:初春 田野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发生了分歧,最后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从这件事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可能:亲情、母爱、孝顺……(不做具体展开)品读语言,感悟情感: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接下来我就具体来看看文章的四个人物。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

请最喜欢母亲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最喜欢母亲? 找文章中有关于描写母亲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和话,就象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

(生读,师引导,这句是对母亲外貌的描写,写出了一个年迈的老母亲、听儿子的话)第六段: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信任与依赖)

第七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生读,注意语气语调,师引导,这是对母亲语言动作的描写,体现了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请最喜欢“我”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 找文章中有关于描写我的地方。

第二段:“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因该多出来走走。”(对母亲的关心,孝顺)

第三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又为母亲又坚持下来了感到高兴、激动。引导学生读这一段,注意“太”、“总算”、“又熬过了”等词语的重读)

第六段:“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读,“走大路”读的坚定,体现我的毫不犹豫。运用语言、心理描写,突出我当时内心的矛盾,但最后还是决定走大路,更能体现出我对母亲的孝顺)

第八段:“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的动作描写,特别强调“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整个世界”这些词语的意味,说明母亲和孩子是我们的全部,体现了中年人的责任意识。学生比较难理解,让学生多读几遍,再引导)

请最喜欢儿子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

第五段: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语言描写,儿子的聪明活泼天真)

第六段:“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懂事,听话)请最喜欢妻子的同学举手,说说为什么?

第五、八段:“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妻子的直接描写虽然很少,但是从这些句子中我也可以看出妻子的性格来,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写出了妻子的贤惠,识大体,明白事理,是一个贤妻良母)

5、出示人物性格特点: 我:孝顺、有责任感

母亲:年迈、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儿子:懂事、聪明、天真

妻子:贤惠,明白事理、识大体

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家庭?

可能:和睦的家庭、团结的家庭、美满的家庭……

师总结:刚刚同学们讲的我们可以概括起来说就是一个有亲情之爱的家庭。拓展延伸:

亲情,是人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感情。我们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感受到了吧,接下来就请同学拿出纸和笔,写写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亲情故事吧。

学生开始写,写完课堂交流

结束语:家庭的幸福大厦就是由美好的亲情支撑起来的,散步所体现出来的温馨与幸福就在于此。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与父母在一起散步,去感受美好的家庭生活。

散步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1.给加点字注音:

熬过()嫩芽()分歧()粼粼()

2.“分歧”、“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决定”、“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等处可谓是大词小用、小题大作,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3.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4.这篇短文语言很精美,从哪些方面去学它的语言呢? 5.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6.“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7.文中的景物描写共有两处,第一处的作用是,第二处的作用是。

8.请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下面的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⑴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⑵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第二部分:阅读分析

(一)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未,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疲,自然不尊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多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9.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10.我决定走大路的理由是什么?

11.母亲为什么要“变了主意”呢?

12.从这一文段中,这一家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二)①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 ②而我的眼前,我的心中,也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放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久已没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父亲捎来口信,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自忖1.68米的块头,抬根部“小儿科”,就要去抬。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拾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_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父亲却不同意。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天还早呢。”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海”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的一口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立了,虽然大树压得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几十年来,父亲为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

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1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镶嵌()佝偻()

笼罩()兢兢业业()14.文章第④段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15.文章第⑤段主要通过(动作)描写,细致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这一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选出理解准确的一项()

A.“我”看到了父亲在夕阳余辉下渐渐高大的身影,心情十分激动,因为“我”过去从未看到过这样动人的情景。

B.“我”看到了父亲为“我”承担重任的高大身影,感到了父亲对“我”的挚爱。

C.“我”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在生活中不屈不挠的性格,看到父亲充满力量的形象。16.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这是为什么?

17.“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三)虚度的时光(意大利)迪·布扎蒂 埃斯特·卡西拉买了一幢豪华的别墅。此后,他每天下班回来,总看见有个人从他花园里扛走一只箱子,装上卡车拉走。

他还来不及叫喊,那人就走了。这一天他决定开车去追。那辆卡车走得很慢,最后停在城郊的峡谷旁。

卡西拉下车后,发现陌生人把箱子卸下来扔进了山谷。山谷里已经堆满了箱子,规格式样都差不多。

他走过去问:“刚才我看见您从我家扛走一只箱子,箱子里装的是什么?这一堆箱子又是干什么用的?”

那人打量了他一眼,微微一笑说:“您家还有许多箱子要运走,您不知道?这些箱子都是您虚度的日子。” “什么日子?” “您虚度的日子。” “我虚度的日子?”

“对。您白白浪费掉的时光、虚度的年华。您曾盼望美好的时光,但美好时光到来后,您又干了些什么呢?您过来瞧瞧,它们个个完美无缺,根本没有用过。不过现在……” 卡西拉走过来,顺手打开了一个箱子。

箱子里有一条暮秋时节的道路。他的未婚妻格拉兹正在那里慢慢走着。他打开第二个箱子,里面是一间病房。他弟弟约苏躺在病床上等他归来。

他打开第三只箱子,原来是他那所老房子。他那条忠实的狗杜克卧在栅栏门口等他。它等了他两年了,已经骨瘦如柴。

卡西拉感到心口被什么东西夹了一下,绞疼起来。陌生人像审判官一样,一动不动地站在一旁。

卡西拉说:“先生,请您让我取回这三只箱子吧,我求求您。起码还给我三天吧。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

陌生人做了个根本不可能的手势,意思是说,太迟了,已无法挽回。说罢,那人和箱子一起消失了。

夜幕悄悄降临,把大地笼罩在黑暗之中。

(选自《世界微型小说荟萃》)

18.纵观全文,卡西拉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小说的第一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20.最后一段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1.卡西拉说“我有钱,您要多少都行。”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卡西拉在虚度时光的日子里在干什么?他又是怎样想的?

22.假若卡西拉再打开第四只箱子,箱子里会有什么呢?

23.学了这篇小说后你有什么启发?

24.小说的题目是“虚度的时光”,卡西拉虚度了哪些时光呢?

25.你认为卡西拉会产生怎样的改变?《散步》答案

上一篇:公司党支部党建品牌创建实施方案下一篇:汽车4s店七夕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