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2024-07-13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精选9篇)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1篇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培智学校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开展。如何才能够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经验,对此问题展开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体验式教学

不断深入的培智学校课程改革,使得生活化以及适用性的语文课程正在不断地寻找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使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已经成为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认为,在培智学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对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开展,使得智障学生的积极探索和主动参与意识能够得到引导,使得学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让培智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一、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在培智学校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理论作为指导,重视学生的直觉经验,并对语文教学情境有目的性地进行创设,使得学生的情感能够得到激发,并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做一做等方式来进行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领悟升华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获取,语文素养得到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对主体建构主义的应用,能够将智障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得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激发,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

如何将体验式教学在培智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进行开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探讨,并对体验式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一)激发兴趣,准备体验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师本身的作用以及位置,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利用多种方法进行调动,在课程的初始导入环节中,对学生兴趣的调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应该与班级当中学生的实际特点相结合,在课程当中导入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情感体验,利用简单的生活经验或者是生动的实例作为切入点,从而开展新课程。例如,在对课文《今天我做饭》《学切萝卜丝》等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对自己参加家务劳动的体会以及经验进行表达,使得学生的内心情感共鸣能够得到加强。而在对《迷人的西双版纳》《桂林山水》等课文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应该对这些风景的特点进行介绍,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当然,同样的课程在每次教学过程当中都可能出现不同的导入方法,但是优秀的导入方法则能够使课堂具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更好地对课堂氛围进行营造,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心理体验的环节。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验

智障学生并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情感,也没有较高的文字感悟能力,因此,要求学生能够一字不落地准确阅读课文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朗读做到声情并茂很不容易。然而,语文教学的性质使得我们难以降低对智障学生的朗读要求,“生活化”的课本只能够作为语文教学的载体,而并不能够改变语文课的性质,也就是对语言进行品味、感悟、运用仍然在语文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朗读以及朗读指导的重视,使得学生能够在对课文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更好地对词句的意思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领悟,使得学生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感受作者、文中人物对世界的理解、思考,最终唤起学生的爱憎情感。

在对智障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的过程当中,就应该分层次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需求,从而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有的放矢。例如,课文《钉纽扣比赛》,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先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自由的通读,从而对课文当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在朗读过程当中对文中主人公的心理活动进行初步的体验,并对其中的重点语句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体验性的阅读过程当中学到知识。

(三)创设情境,加深体验

在培智学校当中,较强的实践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而体验式教学则能够与实践性较好地进行结合。体验的产生需要体验者能够切身对体验对象进行感受,因此直接经验以及亲身经历对于形成体验来讲意义非凡。在课文《超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除了要开展朗读教学,还应该对多种教学情境进行精心的创设,使得学生的体验能够得到加深,并保证知识自然迁移的实现。与此同时,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智障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得到更好的调动,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1.利用实物对情境进行演示

语文源于生活,生活当中很多的事物都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学习到的知识并不需要进行二次转化,因此,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得到更加深切的体验。例如,在学习课文《四季的花》时,教师可以分别准备一束塑料花以及一束鲜花,让学生通过观察、闻等方式来对两束花进行了解,虽然两束鲜花看起来较为相似,但是与鲜花相比,塑料花并不能够发出香味,而这样的对比则能够使学生了解鲜花为什么能够吸引蝴蝶。

2.利用视听对情境进行再现

智障学生往往比较缺乏生活经验,同时也缺乏足够的想象力,而对于身边难以接触的事物,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本身来了解这些事物。例如:学习课文《学洗碗》时,对教师在家洗碗的录像以及图片,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展示,则可能使学生得到更佳的体验。

3.利用音乐对情境进行渲染

在教学过程当中,对适当的音乐进行适时的播放,能够使情境得到良好的渲染。教师可以哼唱与课文相关的歌曲,使得大家在对课文朗读时,仍然能够沉浸在音乐当中。在对课文进行理解的过程当中,熟悉的音乐也能够更加凸显教材事物的鲜明特点。例如,在对课文《春游太湖乐园》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对相关歌曲进行播放,使得学生能够在歌曲的氛围当中更好地欣赏太湖乐园的美景。

4.利用表演对情境进行体会

在阅读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当中的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进入文本当中,对课文中的对话以及情节进行演绎,给予角色足够的生命力,使得学生通过足够的体验来加强对课文的认识。学生可以戴着代表自身形象的头饰,利用简单的道具来对课文当中的角色进行模仿并表演,在表演过程当中,学生能够与文中角色心灵相通,使得学生获得真实的体验。学生在表演过程当中进行体验,一方面能够对课文当中的思想感情进行领会,还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得到有效的加强。例如,在对课文《上医院》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医生、青青、妈妈的角色,在情景扮演当中体会不同人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2篇

分享。

一、备课讲究实效

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与老师备课的深入程度有关,这就要求授课者在备课时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把备课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应该细致地挖掘教材,如,要正确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明确每一自然段写什么,整篇课文的大意是什么;找出文中最难理解的词句,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考虑如何创设情境;研究如何从课本上的内容延深、拓展到课外等。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研读课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熟悉起来,甚至熟悉到会背诵。这样之后,再去参考语文教参书,尽可能使教学既不偏离参考书的主体和实质,又不至于生搬硬套专家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我将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精神实质与自己备课所得相互渗透、交融,使其合二为一,便对课堂教学充满了自信心。尽管课堂上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超出我的预设,但我仍然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步伐,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悟中运转自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这与老师精心备课密不可分。

二、问题设计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怎样总离不开问题,但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地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人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果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塘死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花了长时间独立思考后对问题还是一筹莫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对答案一头雾水,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可见,如果问题设计走上这两种极端,课堂的质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怎样的问题才算难易适中呢?

我认为难易适中的问题必须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提取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像这样的问题不宜多,一节课中问题的数量要少而精,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可以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也可以将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好几个问题合并、梳理、生成新的问题。当然,课堂上学生参与生成的新问题更具有价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重依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完成,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旅》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的疑难处提问题。我把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合并成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周游世界为什么选择一本书作为伴侣?(2)作者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如果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完成,如果完成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最后,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答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适当地提示、补充。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炼,冲出重重阻力,最后才到达成功的彼岸。这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多么令人振奋呀!每当此时此刻,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似乎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是呀,有什么比这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成果更鼓舞人心呢!

三、精读讲求策略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不可能整篇课文段段俱到地精讲,应选择重点语段作为研读、体悟的对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以达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对儿子坚守诺言、永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应让学生入情入境精读一些重点段落。我是这样引导的: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好多学生说道是第十二自然段。我就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自读自悟。其中一个学生说道:“父亲坚持在废墟挖掘了38小时,终于得到孩子存活的消息。”我顺藤摸瓜,“你刚才说时用到‘终于’这个词,能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词吗?”他继续回答:“能得到儿子存活的消息是父亲坚持到底、付出艰辛的结果,所以用‘终于’。”我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他回答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我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板书:时间);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板书:外貌)。”“大家想象父亲在38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学生1:他挖得口很渴了,但他顾不上自己,片刻不停地挖着。

学生2:他挖得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但满脑子都是儿子在等着自己的念头,他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学生3:他挖得已经没法站了,只好膝盖跪在瓦砾分秒必争地挖。

学生4:他挖得身上每一处都磨破了,血迹斑斑,手已经疼得抓不住工具了,但他仍然艰难而吃力地挖着。

……

学生学习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昂,越说越精彩。我乘胜追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38小时,而是具体写出不同的时间段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永不放弃;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切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心里只有儿子,爱儿子胜过爱自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越学越兴奋。学生的潜能能够极大地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乐学的激情,处处焕发熠熠光彩。

总之,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迫在眉睫。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才能激发潜能,激活思维,让学生快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3篇

一、重预设, 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的预设是课堂生命的本源, 也是课堂生命生成的土壤和催化剂。只有充分的预设, 才有足够的生成底气, 才能为课堂的生命成长提供原动力。这就需要教师清楚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探究学习的活动, 作为一个引导者,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挖掘教材的内涵,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教师对教材挖掘不够深, 就不能成功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教学, 势必将学生引向“悬崖虎口”;反之, 则能引导学生走向貌似山穷水尽, 实是柳暗花明的又一村。尽可能深入地钻研教材, 教师在课堂上才能有备无患, 才能准确及时地把握、处理课堂生成信息。

二、重倾听, 及时捕捉信息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教材之间的相互作用, 又是充满各种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 受自己教学理念和认识水平的制约, 而学生又各有自己的意志、情感、智力发展等不同特点。在这个看似矛盾的过程中, 如何才能师生和谐互动, 在课堂上奏出优美的圆舞曲?首先需要教师唤醒自己的耳朵——善于倾听, 并在倾听中及时捕捉、生成信息。

善于倾听, 一方面可以为自己赢得一些思考的时间, 以便及时准确地作出反应;另一方面又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让学生自己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开放心态, 彰显个性。

三、重宽容, 平等对待孩子

我们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把他们真正地当作课堂的主人, 真正地当作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个体来看待。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不应责怪他们, 更不应冷嘲热讽, 而应该及时地为学生搭建平台、巧妙诱导、改正错误。例如:I’d like____ (play) basketball.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填playing.”面对这样的错误, 我没有大声训斥, 而是对她说:“Thank you.It’s a good mistake.”当说出这句话时, 孩子们都笑了, 她也笑了。我发出倡议:“Who can help her?”班上立即有无数只小手举了起来。而那位同学也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立刻说出了正确答案。如何灵活地来处理学生的犯错, 以及对于错误的生成教学, 的确值得我们去好好地研究, 但总离不开这两点:一是宽容错误, 二是转变错误。

四、重观察, 巧抓生成契机

课堂上有时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 经验不足的老师可能会因错过良机仓促处置而留下不少遗憾。而敏感和富有实践智慧的老师则会抓住这种机会, 变偶发事件为教育良机, 使之成为教学教育的生长点。动态生成、流程灵活的课堂, 需要教师强有力的引领, 需要教师对纷至沓来的生成信息进行筛选、点化。在教学5A第四单元重点句型时, 我用图片问:“I like masks.What do you like?”“I like Miss Wang.”这个答案实在出乎我的意料, 于是我笑着说了声“Thank you”, 但这时感觉告诉我:学生已经对于这个语言材料很感兴趣, 因此才会回答得如此积极。我接着趁热打铁, 说了句“I like all of you.You can answer questions actively in class.”全班都笑了, 竟然还有一位同学自主地站起来说“I like you.You从来都不骂我们。”全班都笑了, 纷纷举手表达自己想说的。我在备课时并没想到设计的这一问题会打破课堂的平静, 引出如此多的奇词妙句。这关键还是在于教师是否能把握时机,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来进行有意义的生成性对话, 这样的对话和交流才是最真实的, 才是最有价值的。

五、重拓展, 丰富课堂资源

英语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 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英语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在教学5A Unit 9《Shapes》时, 我出示各种形状的饼干问:“What shapes are they?”有些学生在下面按捺不住, 用中文说:“They are:圆形、正方形等等。”也有些预习得比较好的同学能把相应的单词读出来, 我顺势就把这些单词教给他们, 并且让他们把各种图形自由组成一幅画, 第二天让他们用英语指挥:Use two circles…考小组内其他成员, 看谁能画得跟主人的最像。孩子第二天一看到我, 就拿着画先给我看, 嘴里还念叨着:“他们肯定画不出来, 哈哈!”可见, 适度随机拓展, 能充分体现体现英语教学的丰富性。当然, 拓展不能离题太远, 要避免过度发挥。

总之, 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一点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多一点对学生独特感悟的关注, 多一点对学生错误的关注。在课堂生成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 适时地做出反应和调整, 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资源和即时生成的资源, 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使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

摘要:课堂教学不应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捕捉、筛选信息, 把握动态生成的机会, 巧妙利用生成出来的有价值的资源, 进行生成性教学, 从而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里焕发光彩 第4篇

语文新课程、新课改,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确定“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作为主要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去探索研究,落实新理念,构建新课堂,使高中语文课堂不仅成为知识建筑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焕发光彩。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样追求充满生命力的“现场化”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让生命在高中语文课堂里焕发光彩?

一、课前预习的学习氛围——生命涌动的“前奏”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是学生在语文教师引导下,听语文、说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活动,是学生练“语”习“文”的“训练场”。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下,从课前预习、当堂训练、有机拓展,以平平淡淡的教学心态、清清楚楚的教学形态、扎扎实实的教学常态、轻轻松松的教学生态把学生领到无边快乐的知识海洋,观知识海洋的浩瀚,听知识海洋的乐音,悟知识海洋的真谛。学生在乐学、会学、善学中,不知不觉提高思想情操,提高语文素养,丰富文化底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知识学不胜学,记不胜记。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是老师详细说过的,但结果学生像没有听过;明明是学生做过的,但结果跟没做差不多,这让笔者反思个中的原因:学习是实践的过程,学生没有对文本接触,没有对文本独立的理解,课堂没有独立的参与,独立的体验,独立的思考,他们学习的记忆就不深刻。笔者深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确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只有经过亲身实践体验,才可能刻骨铭心,变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才智。因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就显得尤为重要。读文本、查生字、画问题、赏析句段、提问题,让学生对文本有大致的理解。学生的自学目标和要求明确了,准星瞄准了,有了导航灯,思想也会变通了,自学起来也就顺畅自然,效果也很好。叶圣陶曾说过:“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叶老还有更为直接的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是学生加深读文本理解的基础,是课堂中更好地进行深层训练的“通行证”,是课堂中更好地拓展知识的深度、广度的有力保证。

二、教师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生命涌动的“主旋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的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场化”的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这种课堂教学中能得到有效发挥,课堂也有了真正的生活。然而要使这个“课堂现场”真正的自由,还要求教师敢于放手,懂得放手。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老师一直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长此以往,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而“现场化”的教学主要是师生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谈话,教师要随时倾听学生的声音。甚至应当允许学生在兴奋紧张的思维中,把疑问、答案在情不自禁中脱口喊出来,不必受传统课堂纪律的压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如在上巴金的《小狗包弟》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后,笔者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想对小狗包弟说什么?有的同学说:“觉得包弟很可怜。”但是同学们能理解当时的作者有多艰难。有的说:“小狗包弟,是多么的有灵性啊!”有的说:“假如我是小狗包弟的主人,我一定会好好喂养它的。”瞧,同学们说得多好啊!这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为老师,要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把新课程理念实践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生命之花开得更鲜艳,更灿烂。在这里,开放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个体的“生命”状态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三、搭建沟通的平台,让高中语文课堂流光溢彩——生命涌动的音符

和同学们友好相处,拉近距离,这有利于笔者工作思路的贯彻。和同学交流谈心时,笔者经常会说:“教好书,教育好学生,是我们的本职。授课的方法,态度,艺术性,以及对重难点的把握与处理固然重要,但教师自身的魅力,魄力更不容忽视。”一句欣赏学生的话很重要“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一味地对学生批评呵斥,始终用自己的思想去武装学生,用自己的观念来训服学生,不去了解学生,不会欣赏学生,没有心情与学生沟通,就不善于沟通,势必造成师生之间产生隔膜,造成教与学的脱节现象发生,这也就是课堂效率低下的因素之一。通过与同学们交流谈心,笔者深有感触,表示认可,自觉地去实践,去实验。于是笔者在每一节课前安排演讲,每一个阶段定一个演讲主题。如“感恩”“我的心声”“说给语文老师的话”等等。一次有一个学生这样说道:“老师,我是一个不善言语的学生,成绩也不理想。我始终认为,老师只会关心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所以我很自卑,对自己的学习也不抱什么希望。一次语文教师与我的谈话和作业本上鼓励我的评语,改变了我以前的看法。我感谢老师对我的关心与鼓励。我认识到了老师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决不会自暴自弃的,我决心努力改变以往的不足,勤奋学习,来回报老师给予的关爱。”听了学生的心声,笔者心生感慨,这便是笔者搭建的第一平台,即和学生沟通,交流思想,设立“心声”,倾听学生心声,收到良好的效果。endprint

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生命涌动的“摇篮”

“课堂教学现场化”注重课堂与生活的交互转化,课堂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和谐共进,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和学生个体的进步与发展。它要求教师事先不设定教学思路,不能一味遵循教材、教参,就课本教课本,而是在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享受语文、感受世界、感受生命。这就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备课时,不只是备教材,而要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现场化”的课堂,既不要教师的口若悬河,也不要学生的群堂雀噪。它是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所以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进行公开、平等、自由地对话,完成不同思想的碰撞、互补、融合。这不仅需要教师有开阔的视野,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笔者认为教师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注重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让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而是动态的、生成性的,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在于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自己体会,思考,学习。

总之,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形式,注重课前有效的预习、尊重学生成长的规律、搭建心灵沟通的平台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使课堂容量更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学生在自学中有所提高,有所发现,又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心智,尽情地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当堂训练中不断学习与修正,不断增强自信心,不断找到学习方法,学生的阅读与评价能力、水平突飞猛进;在拓展延伸,师生交流更深,心灵得到洗礼、净化,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走进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境。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因此,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发展时空。

让培智学校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5篇

有人曾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作为学校教育当中的数学学科来说,它虽不同于其它文学艺术,没有浪漫的情调,没有英雄的壮举,也没有伟人的豪情,更没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柔风温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逸境、“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朦胧秀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神奇和万里长城巍巍不倒的雄风、广袤大漠苍茫悠远的情怀……然而,数学课堂中的“美”确实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我们的学生学习数学觉得非常枯燥无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之美、之奇、之快乐也。同时,他(她)们也不懂得怎样去欣赏数学美或缺少欣赏数学美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中的美育因子,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教育。这样,定能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光彩,有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深挖教材,发现美 。

美,到底是什么呢?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1、美丽;好看(跟“丑”相对)。2、使美丽。3、令人满意的。4、得意。数学之“美”应是数学中能带给人愉悦的东西,满意的效果。它有助于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在学习中获得愉悦感、成就感。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挖掘教材,善于在教材中去发现美、认识美和运用美,从而赋予数学课堂“美”的生命,给人以“美”的启迪。那么,数学美表现在什么地方呢?数学美是简单、对称、完备、统一和谐奇异的美,是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1、奇异而简洁的灵巧美。

数学中简洁与灵巧的美到处可见。如通行当今世界的阿拉伯数字符号,可以说是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用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不仅全世界的儿童都能认识,而且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表示出无限多的数。这与绘画时利用3种原色可以绘出众多色彩缤纷的图画,与作曲中凭7个音符能谱写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又如在学生中间传为佳话的高斯问题:1+2+3……+98+99+100=(1+100)+(2+99)……+(50+51)=101×50=5050,更是令人为这种构思的巧妙和方法的简捷而拍案叫绝。这样巧妙的解题思路,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

1、统一而对称的和谐美。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具有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对称美不仅表现在一些运算和数表中。如平均分具有和谐匀称的美。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对图形的平均分这种和谐的美所引起的形象思维,来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相反,任意分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匀称,这又从反面强化了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分数概念平均分的意义。

3、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数学不仅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观察、实验、模拟、猜测和调控等等,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发展数学、应用数学的重要策略。正是由于有上述特点,构成了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数学中的这种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与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如在分数运算中,由于倒数的建立,除法可以转化为乘法、乘法可以转化为除法,乘和除这一对矛盾于是达到了辩证和统一,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内在美。数学中的内在美在于它的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人类在数学创造活动中所显示的智慧、意志和才能。当我们看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矢志不移地追求,这不正是数学美的力量的真实写照吗?

二、创新教学,运用美。

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美的资源,创新教学,在教法上体现美的因素,在活动中发挥美育效应,做到以美激趣,以美益智,以美育德,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从而创造美的能力。

1、创设情景,以美激趣。

鲜艳美观的图案,简洁大方的板书,亲切生动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悠扬动听的音乐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妙方”。因此,在教学时,应经常创设一些美丽动人的情境来导入。如一位在教学《认识平面图形》时,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阳光明媚的早晨”画面,再通过学生边观察边欣赏,“说说漂亮在哪里”,把冷冰冰的知识与美结合起来,这样导入,瞬间就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接着让学生通过动手描一描,拼一拼,画一画等一系列活动来获得知识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2、联系实际,以美促智。

许多数学知识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平面图形”这部分知识源于现实生活,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感性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合作、交流,寻找生活中物体的图形这一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活积累。在讲到众所周知的黄金数0.618时,在明确它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后,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许多著名的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这时人的体温(37度)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一些名画的主题大都在画面的0.618位置;乐曲中较长的一段等于总长度的0.618……这都能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3、积极评价,以美育德。

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不随意的表扬、一手不经意的抚摸……教师的每一次动作,或是动情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多会记忆犹新,激情高潮。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爱表扬是他们的天性。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及时,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如掌声、小红花、智慧星等。应多鼓励,少责怪,多表扬,少批评,以无声、有声的方式对学生及时评价,营造舒心、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和持久的学习兴趣。

让生命焕发光彩 第6篇

第二课、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第三节、让生命焕发光彩 上海市闵行区文来中学

徐枢清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懂得生命扎根于平凡,并且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 “寻找生命中的点”、交流自身成长经历、故事情景剖析等课堂活动,让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发现平凡生活中的闪光点、积极面对挫折,使生命更有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观察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以及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每一天的好习惯;正确看待人生中的挫折,热爱生命,积极向上。

二、教学准备:

1、观察学生生活特征,设计生命曲线和生命中的点;

2、准备相关故事情景材料,制作ppt。

三、教学过程:

导入:残奥中的生命之光

有这样一个男孩子,5岁开始打篮球,8岁市级小学生篮球赛冠军,13岁特征入伍成为职业球手,后进入国家青年队,参加了1995-96赛季全国篮球甲级联赛,并获得最佳扣篮奖。

当时他有一个很好的队友,表现不及他出色,后来却变得很优秀,那队友的名字叫王治郅。他说他最最向往的就是像乔丹一样,在扣篮的时候能够享受一种飞起来的感觉,因而练习得总是很刻苦。

就在他前途似锦的日子,有一天却因为搬动过期灭火器发生爆炸,右手失去一节手指,双目失明,右眼珠被摘去。

接着,他的父亲被晚期肺癌夺去了生命,母亲整日以泪洗面,痛苦万分。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觉得他的生命还有没有希望?(学生讨论回答)大家都说得很好,然而在真正面对这样的命运的时候,是需要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因此,这男孩子付出了很多。

比如在盛夏,他为了训练敏锐的触觉,手上的汗把凸起的盲文都浸湿了,因此,他只用了15天学会盲文读写,创下了当时省里的记录。当他完全掌握盲文后,用盲文写下的第一段话,就是给他母亲的:“从今以后,你不要哭,我要让你永远笑,让你为我骄傲。”

于是,他开始了对自己人生的探索,虽然失去了手指,失去了眼睛,但是他训练有素的身体和双腿是完好的,于是,他将目光聚焦到了一项自己能够参与的运动上,那就是三级跳远。

然而训练的过程也是辛苦的,甚至练起跳力量时,他让母亲把两个沙袋绑在他的小腿上,除了睡觉外,整天绑着,走路、上学、训练,当有一天他习惯了这样沉重的负担以后,解开腿上的沙袋,顿时他发现自己又开始能够飞翔了。

他叫李端,在这次的残奥会上,是男子三级跳远的金牌得主。李端用这样一句话时时刻刻地告诉着自己:“失去了光明,灵魂不能坠入黑暗;看不见道路,脚步不能停滞不前;战士可以受伤,但受伤的战士仍然是战士;军人可以倒下,但军人的意志不能被打垮!”

我们看到,命运让李端在他18岁的日子,虽然遭遇了苦难却也成为了他生命另一个光辉的开始。(作为导入,故事太长,描述性应少一些,至少要缩少一半文字。还有,他18岁是不是获奖,具体辉煌在哪里要讲清楚)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审视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生命线中的亮点,当我们看到了自己生命中的亮点之后,就能够通过努力来让这些亮点焕发出更大的光彩。

(打出题目:让生命焕发光彩)

我们现在看到一个坐标,纵向的数轴代表了“生命的高度”,如果你认为你生命中的某件事情很重要,那么你可以把它放得很高,如果你认为这件事情对你来说不重要,则可以把它放得很低;横向的数轴代表了“生命的进度”,也就是你的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的生命进程也会越来越长。

而我们刚才看到的李端,他就在18岁拥有一个影响生命的亮点。而我们也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亮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但每个人的生命又都是有限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心理学家通过大量调查获得的数据。材料一:人生的不完全统计

人的一生如果按照80岁计算的话,可以分为以下各个部分: 0-20岁:共约20年,为一生中懵懂和求知时间。21-60岁:共约40年,为一生中主要工作和娱乐时间。61-80岁:共约20年,为一生中的养老时间。0-20岁中的20年大约可以细分为:

黑夜(休息、睡觉)约8年; 白天(工作、娱乐)约12年。白天(工作、娱乐)的12年中,其中: 婴幼儿时期:12960小时,共约1.5年 吃饭时间约:12960小时,共约1.5年; 上卫生间约:

4320小时,共约0.5年; 发呆发愣约: 6480小时,共约0.75年; 拨打电话约:

2160小时,共约0.25年; 娱乐玩耍约:

4320小时,共约0.5年; 最后还剩下了多少时间?大家能不能算一下? 剩下的7年,成就了你20岁以后的样子!

提问:我们对于这20年中的7年,有什么样的看法?(学生回答)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家同样拥有的不多的时间,收获的东西差距却如此之大?这在取决于是否珍惜时间之余,还有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时间,有的人,会把娱乐的时间用于汲取更多知识和经验,有的人会把发呆发愣的时间用于练习自己的技能,这样的人,必然比那些用很多时间来娱乐、发呆的人更加容易成功。(应该提及具体典型事例或人物)因而,请大家一起来思考自己的人生:

提问:什么时候,做到了成功地充分利用时间?

或者什么时候因为某些原因浪费了时间?

(学生回答,边回答边把“点”黏在屏幕上,予以保留)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我很聪明的,想要用功的话,一定马上可以进步的。”、“从明天开始,我一定努力读书。”或者“我差别人太多了,想要赶上是来不及的。”„„等等,然而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知道,所谓的珍惜生命每一天,就是努力地不要为自己的懈怠找借口,不要拖延自己的时间,当你想开始好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今天开始”。

因此,只有珍惜了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才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天,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珍惜生命。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对时间利用的合理与否,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否。

接着我们所看到的生命中的点,是发生在我19岁的时候的事情。材料二:我生命中的点——19岁

进了大学以后,大家都开始想要找一份能够兼职的工作,我也不例外。于是去参加了一个著名媒体的实习生面试。只需要六个人,却有一百多个学生等待着面试,而且其中多半是交大复旦等名校。因而对于我这个非名校的学生而言,十分惶恐。

面试的地点是一个能容纳所有面试者的会场,要求是叫到被面试者的名字和号码以后,被面试者到台上去回答主考官的问题。面试者一个接一个地上台,当轮到我前面一个人的时候,我觉得,是否应该先走出座位以避免前一个人下来以后,所有人都看着我慢慢踱上台。于是在那人快结束的时候,我等在了演讲台前的第一个座位。等到面试结束以后,负责面试的人说了一句:“我们面试的人很多,时间也很紧,然而你们中间几乎每一个人都浪费了几分钟让别人等你们离开座位。意识到这一点的,在场的只有一位而已。”

最后,我成为了唯一被录取的不是名牌大学的学生。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看似充斥着一件件平凡的小事情,然而当你能够把许许多多小事情都注意到并且做好的时候,就已经很不平凡了。

因为生命是扎根于平凡之中的。在大家的生命中,有没有过一些点:

在你的生命中,有过哪些你觉得感觉不错的小事?(学生回答)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个人身上都会发生许许多多小却一直能够记在自己心里的事情。然而很多时候我们会看不到它们散发的光芒,才会去感叹生命的平淡。然而生命是平凡的,却绝对不会是平淡的。只要我们有一颗快乐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就能够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乡村邮递员是怎样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彩的。材料四:当一块石头有了愿望

这是一个我听到过的最美丽的事情之一。

看着照片的话,难以想象那个孱弱的叫西瓦勒的法国乡村邮递员,会做出这样惊人的东西。就在他每日徒步在村庄间的时候,突然被一块石头绊倒,然而就在他回头看那块石头的时候,却发现那块石头样子是这样的好看。于是他把石头放进了自己的邮包,向路人炫耀着石头。

路人都笑了:“这样的石头山上到处都是,够你拣一辈子了。”这个邮递员却出现了一个一般人不会出现的逻辑:如果山上到处都是这样美丽的石头,我为什么不全部收集起来造一座城堡呢?

于是日复一日地,他开始了推着独轮车送信的生涯。此后他再也没有过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运送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一个建筑师,按照自己的想象,天马行空地构造着自己的城堡。他变成了小镇里有名的怪人,大家以为他的大脑出了问题。当地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性格偏执沉默不语的邮差,干着一些如同小孩子建筑沙堡的游戏。

33年后,法国一个报社记者偶然发现了他和他的城堡,于是,西瓦勒出名了,很多人接踵而至慕名参观,最有名那个,叫毕加索。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法国最有名的景点,名叫“西瓦勒的理想宫”。在城堡的石头上,西瓦勒当年刻下的一些话还清晰可见,有一句在入口处的一块石头上:“我想知道,一块有了愿望的石头能走多远。”

据说,这就是那块在当年绊倒过西瓦勒的石头。

提问:了解了西瓦勒的经历以后,大家有什么感想?(这个故事主要体现生命扎根于平凡之中,平凡中见伟大)

我想一个法国郊区邮递员的生命应当说已经是相当平凡的了,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做出了这样了不起的事情。这无异于告诉我们,要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色彩。因此:生命扎根于平凡中。而大家身为学生,最为主要的生活环境就是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简单的社会生活,因而我们要善于在这些生活环境中有一双慧眼,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与此同时,除了善于发现平凡生命中的美好之外,我们还要有敢于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因为生活本身就是成功和失败各占一边的,敢于克服困难,就能够看到更多生活中积极向上的内容,更加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应该结合开头的事例,有典型性)

那么,在大家的生命中,有没有一些点,关于你曾经克服过的困难?(研读教材,结合教材“寻找宝藏”,让学生讲生活中的快乐事或者是从困难中找到快乐的事例)(学生回答)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充满了成就和阻碍、充满了喜悦和悲伤的生命中,一个拥有积极态度的人,一定是懂得,无论生活中的喜悦还是悲伤、成功还是失败,都是自己生命中最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留在屏幕上,有那么多的亮点,这都来自于同学们的生命当中,如果 我们能够记得自己所拥有的这些生命中的亮点,一定能够让生命焕发出最美丽的光芒。

因此,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在平凡的生命力创造不平凡,无论快乐或悲伤,都热爱自己的生命,让生命焕发光彩。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想一想,从今天起,自己能做些什么,找到更多生命中的亮点,让生命焕发出更多的光彩? 师生互动:许愿树

我们现在看到一棵许愿树,大家每许一个愿望之后,这棵树是会听到的,愿望越多、树就会变得越漂亮。

首先老师来许个愿,从今晚起,每天我会复习20页的专业课和背50个英语单词,因为我将要参加研究生考试,如果我做到了,我想我会成为更加优秀的老师。大家有什么愿望吗?

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

四、学习训练与评价

1、对学生上课问题的回答给予积极引导和鼓励性评价;

2、引导学生积极分析和探讨问题,重视学生表达的独到见解;

3、借用班级同学的赞许(如掌声)对发言学生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将课堂上的许愿贯彻到生活中去。

五、教学设计说明

针对一些学生尚不懂得时间的宝贵、体会不到发掘生命中的不平凡对于提升生命价值意义的状况,以学生熟悉并且结合时政以及爱国情感的残奥会题材导入本课能激发学生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中感悟和认识生命的价值,激发学生热爱生命、勇于直面挫折的情感。

让生命焕发光彩作文 第7篇

我经常看见小区里有一只小狗,它可能曾经被车撞过,只有三条腿,走路有时不稳,但它每天依然很快乐,和那些健康的小狗一起玩耍,一起奔跑,一起围着人们转悠,撒娇……我不知道曾经的那段痛苦的时光,它是凭着怎样的意念挺过来的,至少,它没有被伤痛打趴下,现在依然坚挺地站立着。

去过黄山的人,都见过那斜插在贫脊的岩石缝里的“黄山松”。可以想像当年,一颗小小的松子,意外地落在那些岩石缝里,没有肥沃的土壤,没有人们的辛勤浇灌,有时甚至没有充足的阳光,但它,依然突破重重阻力,破土而出,牢牢地扎根在那岩石堆里,任凭风吹雨动,也不动摇,从而成就了黄山的“三奇”之一。

我们经常看到新闻里说,有牛从屠宰场里,疯狂逃出,不论人们利诱还是暴利驱逐,都难使它轻易回屠宰场。我想,这些牛,也一定是一个热爱、珍惜生命的生物吧,虽然也许最后,它还是终难逃脱被宰杀的厄运,但它至少为活下去,在尽力争取。

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第8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焕发,光彩

如今,全国各地小学六年制语文课程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语文教学课时减少,而语文教科书中的内容没减少。语文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课堂效率迫在眉睫。让每一节语文课堂焕发光彩,是老师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的目标。下面就我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得出的点点滴滴,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与分享。

一、备课讲究实效

课堂的教学质量如何与老师备课的深入程度有关,这就要求授课者在备课时要舍得花时间和精力,把备课当作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我们应该细致地挖掘教材,如,要正确理解文中的每一句话,明确每一自然段写什么,整篇课文的大意是什么;找出文中最难理解的词句,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挖掘其中隐含的深层含义;画出需要积累的词语;考虑如何创设情境;研究如何从课本上的内容延深、拓展到课外等。通过这样一遍又一遍地不断地研读课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老师就会对课文的内容逐渐熟悉起来,甚至熟悉到会背诵。这样之后,再去参考语文教参书,尽可能使教学既不偏离参考书的主体和实质, 又不至于生搬硬套专家权威的所谓标准答案。我将语文教学参考书中的精神实质与自己备课所得相互渗透、交融,使其合二为一,便对课堂教学充满了自信心。尽管课堂上有时候学生的思维和表现超出我的预设, 但我仍然能够及时调整教学步伐,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感悟中运转自如,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光彩,学生越学越有兴趣,这与老师精心备课密不可分。

二、问题设计适中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怎样总离不开问题, 但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难易度要适中。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不需要经过深入地思考就能轻而易举地找到答案,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人们称之为“假问题”。如果整堂课都是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就会停滞不前,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惰性。这样的语文课堂像一塘死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花了长时间独立思考后对问题还是一筹莫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仍然对答案一头雾水,这样的问题也是没有意义的。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就会失去信心。可见,如果问题设计走上这两种极端,课堂的质量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设计怎样的问题才算难易适中呢?

我认为难易适中的问题必须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密切相关,学生需要提取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后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像这样的问题不宜多,一节课中问题的数量要少而精,否则就会流于形式。问题的设计可以是老师备课时预设的,也可以将学生质疑问难时的好几个问题合并、梳理、生成新的问题。当然,课堂上学生参与生成的新问题更具有价值,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着重依靠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去完成, 必要时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老师起着指点迷津的作用。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旅》这一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后,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的疑难处提问题。我把学生提的问题进行筛选、整理,合并成如下两个问题:(1)作者周游世界为什么选择一本书作为伴侣?(2)作者与众不同的读书方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设计的,如果学生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就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先通过自学完成,如果完成仍然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完成。最后,我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反馈答案,再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进行适当地提示、补充。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炼,冲出重重阻力,最后才到达成功的彼岸。这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历多么令人振奋呀! 每当此时此刻,整个班级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课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他们似乎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孩子!是呀,有什么比这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成果更鼓舞人心呢!

三、精读讲求策略

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不可能整篇课文段段俱到地精讲,应选择重点语段作为研读、体悟的对象,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情感得到陶冶、升华,以达到触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为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对儿子坚守诺言、永不放弃的伟大精神,应让学生入情入境精读一些重点段落。我是这样引导的:课文的结尾写道“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了不起”? 好多学生说道是第十二自然段。我就以这一自然段为突破口,让学生自读自悟。其中一个学生说道:“父亲坚持在废墟挖掘了38小时, 终于得到孩子存活的消息。”我顺藤摸瓜,“你刚才说时用到‘终于’这个词,能说一说为什么用这个词吗?”他继续回答:“能得到儿子存活的消息是父亲坚持到底、付出艰辛的结果,所以用‘终于’。”我进一步刨根究底:“那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他回答道:“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38小时。”我体会到时间的漫长(板书:时间);另一个学生补充说:“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体会到(板书:外貌)。”“大家想象父亲在38小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的? ”

学生1:他挖得口很渴了,但他顾不上自己,片刻不停地挖着。

学生2:他挖得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但满脑子都是儿子在等着自己的念头,他爱儿子胜过爱自己。

学生3:他挖得已经没法站了,只好膝盖跪在瓦砾分秒必争地挖。

学生4:他挖得身上每一处都磨破了,血迹斑斑,手已经疼得抓不住工具了,但他仍然艰难而吃力地挖着。

……

学生学习的火花被点燃,激情高昂,越说越精彩。我乘胜追击:“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挖38小时, 而是具体写出不同的时间段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实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艰辛;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父亲挖掘过程的永不放弃;有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让人们更真切感受父亲在天灾人祸面前心里只有儿子,爱儿子胜过爱自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越学越兴奋。学生的潜能能够极大地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课堂处处洋溢学生乐学的激情,处处焕发熠熠光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光彩 第9篇

自1990年7月登上梦寐以求的讲台,笔者从事语文教育工作已有24年,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成长为山东省教学能手、山东省优秀教师;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晋升为学校教导主任、副校长。无论身份如何变化,始终不变的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满腔挚爱。一走进课堂,就会激情飞扬;一走进课堂,就感觉进入了一种忘我的状态,即使是从未见过面的学生,也能很快产生情感的共鸣。

满腔挚爱演绎激情课堂

在教学中,笔者经常反复地研究文本,深入地了解学生,寻找能连接文本、学生、编者和教师这四者之间的结点和桥梁。“文章不是无情物。”在无数次的教学实践中,领悟了阅读教学的根——真情。没有真情,难有激情;没有激情,碰撞不出真情。课堂是笔者用真情和爱心搭建的舞台,并用激情召唤学生,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感动;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全然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

在笔者的眼里,每个词语从来都不是孤零零出现的,每个词语都流淌着感情。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引导学生这样读词语:

师:(课件出示洛杉矶地震图片)先来看看这场大地震。昔日繁华的洛杉矶,一刹那间天崩地裂,房屋倒塌,幸福的一家人瞬间失去了生命。此刻的洛杉矶到处都是废墟、瓦砾、爆炸,一片混乱。(在相应的画面下,依次出示词语,学生相机读词语)

师:请同学们看着画面说一说什么是“废墟”、什么是“瓦砾”?

生:废墟就是房屋倒塌后很荒凉的地方。

生:瓦砾就是破碎的瓦片。

师:同学们看着画面,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些词的意思。请你们看着画面,再来读一读这些词。(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为“砾”字正音。学生读得特别有味道)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有一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图片的引入加上教师入情入境地讲解,有效地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借助图片理解了废墟、瓦砾,感受到混乱的场面。这样很快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真是“未成曲调先有情”。使词语教学也有了浓浓的情感,为整堂课奠定了感情基调。

我这样依托《黄河象》的生成资源,和学生一起触摸“爱情”。《黄河象》是一篇富有推理性的说明文,科学家根据发掘的骨骼化石的样子推想了它的来历,想象合理有科学性。课后“金钥匙”栏目有这样一段话:“《黄河象》是根据推想写出来的。阅读文章时,我们还可以问问自己:如果不是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师:请小组同学互相讨论一下,待会儿交流。

生1:老师,是豹子追大象,大象慌不择路……

生2:老师,一头老年公象带着一群小象来河边嬉戏。这时,河对岸出现了一头母象,长得好温顺好漂亮。那是老年公象青梅竹马的伙伴,老年公象一眼认出了它,忘情地飞奔过去,没想到踩到了河底的淤泥里,深深地陷了进去……

师:好美的爱情故事!(男同学顿时哈哈大笑起来,有的女同学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师:(极其认真地)孩子们,其实,爱情是非常圣洁而又美好的。爸爸爱妈妈是爱情,爱情是大人之间的事,你们现在还不懂,所以,你可以先把它藏在心里,等你长大了的时候,再去欣赏它,再去采摘爱情的果实。

教室里静极了,男同学不再笑了,女生也抬起了头,一脸严肃地听着。为什么要避开“爱情”二字不谈呢?其实,“爱”是无处不在的,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在感受着,享用着,所以完全不必要谈“爱”色变。相反,我们应该把爱的花朵及早地种植到孩子的心中,让美好伴随孩子的一生。通过我饱含激情的讲述和师生间心贴心的交流,学生不但感受到爱情的神圣和美好,而且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随心所欲转换着多种角色,有时是卖火柴的小女孩、可怜的凡卡,有时是危难关头舍己救人的哈尔威船长……在不知不觉中,把真善美传递给了孩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让爱成为课堂的底色,用激情在课堂上演绎着“浓墨重彩”。以情激情,以爱育爱,用激情去进行教学,用激情去吸纳和传播知识,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以激发,从而达到课堂的优质高效。

一颗恒心铸就睿智课堂

语文教学的思潮层出不穷,从原来的一味强调工具性,到后来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带来的泛人文现象,迎来了今天关于“教课文”与“教语文”的热议。在纷繁变化的思潮中,课堂上只有激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心沉静,培养独立思想,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于是,笔者把“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开始了更大胆的课堂改革——单元统整备课。单元统整,不仅是内容的统整,更重要的是目标统整,沿着教学目标的路径,围绕“重心”,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聚合功能的教学模块。这一模块不仅明确“教什么”,还应看出“怎么教”“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进而确立了如下单元教学目标:一是读懂导语,整体感知单元目标;二是解决生字词,重点指导几个笔画多易出错的字;三是略读课文抓重点段落,精读课文精讲精练,学习概括主要内容,欣赏品味语言;四是领悟表达方法,积累运用。通过此方法的运用,既高效达成了讲读课文的教学目标,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运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每周都能节余出时间引导孩子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实施的载体是课文,无论是将课文看作例子还是范文,都需要分析这篇文章的学科价值,也就是教师要具备针对文本特质定位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的素质。笔者总是用心备课,从学生的“学”入手,以学定教,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明晰学生学习的难点以及学习的发展点。看到课题的第一件事就是反复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第二件事就是反复解读单元教学目标。读着读着就有了设计灵感,读着读着就捕捉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每一篇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而每一份教学设计都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十几遍后产生的教学思路。

大道至简,有人说笔者的课堂充满教学智慧,质朴之中流露着大气,豪放之中书写着细腻,其实是在以下几方面动了几番脑筋的:

词语教学匠心独运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在检查预习时一般有字词教学这样一个环节,往往是一读带过,只起到正音的作用。在这方面,笔者可谓匠心独运,把词语的教学与积累运用巧妙结合在一起。要么利用与课文情节联系性强的词语引导孩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要么取其中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词语借助语境理解从而突破全文,要么音形义结合学写几个字。简简单单2分钟的教学环节,孩子们或收获理解的方法,或者牢牢记住了字的书写。

读悟写结合浑然一体 小学高年段的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总会敏感地捕捉到一个个读写结合点,引导孩子积累运用语言,提高表达水平。《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抓住文本空白,巧妙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抓住总分的段落结构,引导孩子巩固这种构段方式。

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借助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悟重点句子,体会表达方法。

(大屏幕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生练读,指名读)

师:这样写不是更简洁吗?文中这么写你能体会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句子对比: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1: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时间之长。

生2:这样写更能表现出挖掘过程艰难。

生3:父亲挖了8小时,没看到孩子;他挖了12小时,没看到孩子,他就不停歇地挖,能看出他的坚定不放弃。

师:(声音哽咽,流下了眼泪)孩子们,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一次我的老母亲病了住院做手术,看着母亲的手术车被推进了手术室,1个小时过去了,1个半小时过去了,2个小时过去了,母亲还没有推出来。我们姐妹几个都坐不住了。你听出了老师的怎样的心情?

生1:你为母亲焦急担心。

生2:你害怕母亲有个三长两短。

生2:母子连心,那是生你养你的母亲,那是你对母亲的爱!

师:这些情感,因为有了这样的表达就更深刻了。你有过等待的体验吗?能不能说一个句子。(生思考片刻)

生1:有一次母亲下夜班没回家,我给我打电话没接。10分钟后打过去没人接听,20分钟打过去没人接听,我都急得哭起来。

生2:妈妈出差了,3天过去了没回来,5天过去了没回来,一周过去了还没回来。我想她都想疯了。

生3:我爸爸腰椎间盘做手术。我和妈妈在手术室门前等,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2个小时过去了没有出来,3个小时过去了还没见爸爸的影子……(学生哭得说不出话来)

师:同学们,这里面不仅是时间长、过程艰难、不放弃,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的爱啊。请你们带着刚才的体验,再来读读这句话。

通过将生活实际中的教学资源,等待母亲手术中的焦急心理的感受适时、恰当引入,学生的情感与教师和谐共振,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得一次比一次深沉直至背诵,父亲大山一样的形象在朗读中不断明朗化。学生对课文主旨——爱的领悟也水到渠成。

教学设计得意得言又得法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满足于文本意义的获取,忽略了对文本语言的获取。学习一篇课文,相当于了解了一个故事,只记得文中的人或事,未曾留意形成文章的语言材料,是典型的“得意忘言”。每一个语文老师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语文意识”,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文本内容),又要关注怎样写的(话语形式),做到得意不忘言。教师应让语文教学回归“以阅读理解为基础,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以言语表达为重点,理解和表达并重”的学科本真上来,让学生既得意(理解思想内容),又得言(关注语言形式),贵得法(习得方法和能力)。

执教《枫叶如丹》一课,笔者根据这篇散文的结构特点,匠心独运地实行变序教学,从文中叙述的具体事件切入,及至重难点处再自然地引入课文第一部分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易于排除学生因缺少生活阅历带来的理解障碍,使他们获得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同时实现了对相关语言文字的深度学习。

“课后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艺术的一个妙招。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和不同层次的孩子交流课堂的收获和感受。倾听他们最真实的体验,从而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更从容地投入到新的课堂教学之中。

情智交融打造润泽生命的课堂

人们常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把那些没有生命的文字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智慧架构变得鲜活,变得富有生命张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找到学生兴趣的生发点,巧妙地诱导激发,让学生学得尽兴、学得开心、学得有趣有益。这样的课堂就会流光溢彩,就会不时迸发出灵感的火花,就会有创造力,有生命力。一个教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能胸有成竹地在课堂上教学,在使学生得到一生受用的能力的同时,自己也获得教育创造带来的满足——“师和生的神交”!

镜头一:弯下腰

围绕重点句段圈划批注是阅读教学很重要的环节,每当这个时候,笔者便开始巡视,走到学生中间,弯下腰,低下头,微笑着,指点着,更多的关注着那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孩子。因为,没有绝对的差生,只有做教师的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

镜头二:故事开讲了

“孩子们,想不想听老师童年的故事?”笔者的课堂不拘形式,不知什么时候,就会来一段小插曲。看似随心所欲,实则都是有备而来。学习《小桥流水人家》,就给学生讲自己的童年,讲放学后拿着窝窝头、挎着篮子去田野里挖野菜的情景;讲钻进果园偷摘苹果被看林人发现追逐的心惊胆战。学生听得一阵阵唏嘘短叹。学习梁晓声的《慈母情深》,就给孩子讲贫穷年代母亲对我关爱的点点滴滴,孩子听得泪光闪闪。实际上,这都是运用课文的范例给孩子“说”作文听。

的确,笔者的语文课,每个环节的设计,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具,凝聚了情感与智慧,展示出语文的厚重与美丽,彰显了语文本身的魅力。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意义的构成部分。”并提出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师在课堂上应赏识、尊重、鼓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沐浴阳光雨露,舒畅自由地生长,让每堂课都能聆听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师生的每次相遇都成为美丽。

多年来,笔者充满激情地栖居在语文课堂上,实现了由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获得了实现自身价值的幸福感。课堂,因激情而熠熠生辉;人生,因激情而分外美丽。

上一篇:邯郸和大名县成语和歇后语下一篇:夏 天 的 广 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