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三类人才迈上

2024-08-03

助力三类人才迈上(精选3篇)

助力三类人才迈上 第1篇

助力三类人才迈上“快车道”

内蒙古开鲁县在创先争优活动中,积极推进人才强县战略的实施,突出对党政综合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和使用,为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强化培育执政能力,助力党政综合人才迈上快车道。坚持以县委党校、乡镇业余党校培训为主,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课堂培训与远程教育培训、实地操作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办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抓好党政干部的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知识更新培训。在县委党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学习档案,将领导干部学习情况纳入干部实绩考核目标体系当中。近年来,在县委党校累计举办主体班次7大类18期,共培训党政人才2083人次。建立了干部大讲堂和干部教育讲坛,积极聘请域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学,每年组织一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与市青干班赴外并班学习,并通过选拔优秀年轻党政人才挂职学习,选派干部交流轮岗等手段,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先后选派和选拔34名后备干部分别到镇场、信访部门和县内企业挂职锻炼。采取镇村两级干部“双向互挂”的方式,选派89名嘎查村干部到镇场党委政府上挂培养,选派119名镇场后备干部到嘎查村挂职锻炼。选派14名领导干部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组织308名正副科级干部分别到北京、大连、山东等地培训,进一步开拓干部视野、增长干部才干。

强化引入先进理念,助力“经理人”队伍迈上快车道。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的培训方式,由相关部门牵头,企业参与,对全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短期封闭式培训。采取“送出去”的方式,确定专门院校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固定培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派素质较高的企业中层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接受培训。两年来,已选派3名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到大连民族学院进行培训,举办企业老板创业培训班5期180人,外聘高科技人才——昶辉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销售部经理廖小雪,先后完成了芝麻素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芝麻素专利受理通知书;完成了棉籽糖、苦荞黄酮、叶黄素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棉籽糖专利受理通知书,她所完成的芝麻素提取分离新工艺的开发项目,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棉籽糖项目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百年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清君组织企业科技人员进行ISO9001:2000质量攻关,并一次性通过了认证,实现了企业管理和质量体系的管理与国际接轨。

强化提高创新精神,助力专业技术人才迈上快车道。依托全县主导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以培养造就科研领军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的科技专家为重点,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411”工程和“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工程”:通过领导干部包联、投入研发经费、到先进地区挂职锻炼、外出学习培训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全县各行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层层把关,共选拔5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通过整合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县职业教育学校等培训资源,建成实训基地,采取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通过“校校联合、校企联合”等方式,培训出一支以以255名技师为骨干,280名高、中级技工为主体的技能型人才队伍,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立足企业实际,采取“订单”培训,举办了酒精发酵、市场营销、司炉、电工、焊工、木工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班11期,现在已经培训2430人,87%以上被县内企业聘用,极大地缓解了企业用工的不足。(吴宪亮 陈光宇)

校企合作助力会计人才培养 第2篇

1.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实践的必要性。

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会计专业毕业生更能满足行业需求, 缓解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与行业所需人才的矛盾。设想, 企业参与到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来, 学校为主导、企业全程参与, 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前三年让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堂学习, 并参与校内的模拟实践活动等, 培养该方向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以及大学生的基本素养。最后一年, 让学生进入企业参与一年的实际会计工作, 进行实战能力、专业胜任能力、对行业认知和认同能力以及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培养。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用人需求, 切实全程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 实现校企人才培养一体化。而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可以真正接触会计实务、切身感受会计环境, 培养对会计行业的认同感, 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

2.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在搜集的文献研究资料中发现, 由于国外高校教育中只是按大类设置会计专业, 并不单独设置会计专业方向, 所以国外研究中看到的是会计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些成果, 尚未发现专门针对会计培养方面的研究成果。而在国内, 自开设会计专业以来, 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会计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但多数研究都是局限在某一方面, 没有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研究, 且研究多从学校对本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 缺乏对行业需求的分析, 忽视行业环境的影响, 相关研究建议都是对已有政策制度等的修补, 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很难达到提高培养质量的目的。

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有必要研究和讨论企业参与人才培养, 提高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而会计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也非常有必要借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的相关培养经验并汲取其过往的培养教训, 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引入会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上来, 以弥补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

二、校企合作可能面临的问题

1. 合作观念瓶颈。

高校在寻求校企合作的过程当中, 更多的是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 如, 通过合作能够更好的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在合作中提高办学质量;力争通过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在合作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助于学生毕业就业等, 很少能注意到学校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的观点。因此, 我们会发现校企合作显现出“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

2. 企业方面动力不足。

从企业的角度讲, 同样为企业性质, 更加关注较高的经济利益。他们会认为培养和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他们只需在毕业生中挑选合适的人选进入行业工作。这样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不一致, 学生或者进入行业后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新培训, 或者因缺乏实践经历和行业认同感而在毕业后选择从事其他行业的工作。谈到校企合作, 他们并不陌生, 因为企业也与许多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但是企业认为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干出一些成绩, 并没有真正从企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或者是企业碍于社会关系及情面很难拒绝签署合作协议, 如果让学生进入实际工作不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 还会耽误正常工作, 而且也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等。

三、如何采取措施解决相关问题

1. 扭转校企合作观念。

高校应首先从互惠共赢的角度出发, 多为合作企业长远发展着想, 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要设法满足合作企业的需求, 为其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双方应在合作运行机制、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政策制度等相关合作管理中共同商定决议, 协作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等, 对全程合作培养会计行业后备人才达成共识。同时, 高校必须纠正只从合作企业索取的思想, 要学会利用自身资源, 与合作企业优势互补。将与实习基地签订的合作协议切实落到实处, 实现实实在在的校企深度合作, 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基地中获益, 从而提高实践能力, 不再高分低能, 也不再对行业毫无认知感。

2. 挖掘企业的合作动力。

企业作为经营单位, 其核心利益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 若要与其实现深度有效合作, 就必须从其经济效益角度出发, 调动合作单位的积极性, 挖掘其合作动力。高校教师中有许多人都具有会计资格, 这是一部分很有潜力的优势资源, 企业可以聘请这部分优秀教师作为兼职经理, 让其参与到会计实务当中, 结合其系统掌握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应用和升华理论, 并可以结合实务经历做些相关研究分析, 解决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问题。这另外, 高校具有高质量的培训资源, 企业可利用这种天然优势, 将合作高校作为单位的培训及后续教育基地, 既解决了学习环境及场地的问题, 也解决了师资问题, 而且高校基地具有长久稳定特性, 可以有效保证培训及后续教育质量, 有助于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能更贴近行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增加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会计专业毕业生对行业的认同感。行业也需要作出许多努力来吸引行业后备人才的加入, 如改善会计的薪金福利和休假政策、改进行业人才管理机制等。只有企业、高校、会计行业管理单位共同携手努力, 才能有力推动会计行业的壮大发展。

摘要: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会计行业发展, 解决行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 目前盛行的“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培养会计专业人才, 而让企业与高校一同参与到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来, 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行业认知感的培养, 实现校企合作全程参与人才培养, 这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能够弥补传统培养模式的不足?在实施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障碍?校企双方如何去面对实施难点?本文将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以期对会计专业方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所帮助。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赵俊霞, 刘红军.校企合作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价值工程, 2011 (2) .

扎实工作,助力集群迈上新台阶 第3篇

行业运行总体平稳

2015年我国纺织行业纤维加工总量达5300万吨,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7万亿元。另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万平方米以上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达862家,市场商户数量超过107万户,市场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同比增长2.60%。

互联网快速崛起背景下,我国纺织服装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2015年服装家纺网络零售额达8310亿元,占全国比重21%;据测算,2015年纺织服装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为3.7万亿元,同比增长25%,占全国比重为17%。

横向比较,2015年纺织行业在全国工业行业中属于运行不错的行业。一季度,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774.92亿美元,同比下降2.67%。夏令敏表示,未来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也不必过于担心,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竞争力毋庸置疑,我国纺织服装的内需消费也是增长的。为此“十三五”期间,纺织服装的出口仍旧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016年一季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流通分会重点监测的43家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总成交额达到2114.51亿元,同比增长4.28%。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一季度全国各地代表性区域指数,如中国·常熟男装总指数、叠石桥家纺景气指数、中国·柯桥纺织景气指数、盛泽丝绸化纤市场景气指数、大朗毛织企业景气指数,不同地区不同产品的价格走势虽各不相同,市场景气度均呈现回暖的趋势。夏令敏强调,各产业集群地应突出自身的特色产品,结合各自产业的特点和优势,在统计、数据、指数方面有所建树。

集群发展举足轻重

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的重要支撑,成为我国纺织产业结构化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基础。截至2015年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经确定206家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现为207家)。2015年我国纺织产业集群地实现主营收入达4万亿元左右,约占全行业的40%。

产业集群工作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常抓不懈。2015年,中纺联各单位及各专业协会与各集群地一道,通力合作,开展集群地区企业服务工作,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5年纺织产业集群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抓基础,重调研。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每年都组织对产业集群的调研活动,坚持深入产业集群一线,了解集群发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以便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不断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并为集群发展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如春季调研、专题调研、数据采集等都已成为中纺联各部门和各专业协会常态化的工作。

推品牌,拓市场。中纺联举办国内外展会,宣传产业集群,推广集群的区域品牌,扩大集群企业的影响力,为集群企业的国内外市场拓展提供了有效平台,在展示地方区域品牌的同时,集群企业也获取了合作信息与发展机遇。

促创新,提技术。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在集群地组织各种技术推广、交流和培训活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棉纺、麻纺、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等协会在集群地还组织了技术创新联盟,对广大中小企业技术提升发挥了很大作用。“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参与”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产业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搭平台,促合作。2015年,各产业集群不断完善和发展服务平台,深入挖掘内部潜力,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提升各类服务平台的层次和服务能力,从信息、政策、物流、研发、检测、市场、会展、人才等多角度提供平台服务。特别是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方面,各产业集群地通过电商产业园的建立等手段收获颇丰。

制规划,明政策。规划咨询是中纺联对产业集群地重要的服务内容,中纺联各部门及各专业协会为行业、集群和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区域规划、投资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为产业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项工作助推集群转型

为更好地响应国家号召,紧握政策机遇推动纺织产业发展,中纺联在产业集群中将继续推进科技转型、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特色转型、品质转型和管理转型,并重点推动六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开展产业集群复评工作。复评不是目的,而是要在总结集群经济发展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试点共建的效果和不足的同时,结合当前的形势,明确下一步工作发展思路。

继续深化集群统计调研工作。产业集群统计工作是把握行业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基础。中纺联高度重视产业集群调研和统计工作。今年要表彰的先进产业集群,不仅是在集群经济发展上表现突出,其集群经济统计工作更是基础扎实。今后,在完善统计制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各行业要重点选择3~5家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继续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发展情况。

促进信息技术与行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信息网络技术与纺织行业的深度融合,实现“互联网+纺织”的转型,科学地整合资源要素,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不同环节的智能化,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引领行业信息化发展,推动纺织产业向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化等方向发展。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自主创新。中纺联将选择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应用技术研发的组织引导,逐步减少模仿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从过分依赖投资和要素驱动,转向加强自主科技创新,用产业化带动生产力的提升。

重点集群推广实施纺织企业社会责任。特别是CSC9000T纺织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与推广,目前已有一批优秀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社会责任建设中,取得了诸多成效并率先发布了社会责任报告。未来,希望更多的集群企业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当中来,推进纺织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提升,实现企业责任发展和绿色发展。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对接,互通互联。组织协调具有产业链上下游或关联关系的产业集群之间、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的交流对接,形成集群经济的聚合优势。

上一篇:遭遇挫折笑对失败下一篇:邵家老年人活动中心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