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2024-05-22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精选6篇)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第1篇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摘要: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处理好河源市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资源的关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走出一务适合山区特点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这是河源市人民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作 者:肖建成 作者单位: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期 刊:商场现代化 PKU Journal:MARKET MODERNIZATION年,卷(期):,“”(29)分类号:关键词:河源市 经济发展 对策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第2篇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文章以河源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了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现状;问题;发展路径

一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

河源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如下表是河源市这几年的经济生产总值和增长比率,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经济生产总值每年都在增长,而且一直处于高增长比率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快。具体来说表现在十个方面,即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园六区”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发展。

河源市的经济要继续发展,要依赖于其本身的优势,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的潜力比较大。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温泉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金、木、水、火、土”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是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境内京

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惠河、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陆桥”,为绿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三是人文优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初步建立,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以上述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四是产业优势,目前河源市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钟表产业集群和模

具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一园六区”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河源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六大产业”、“六大基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五是生态优势,河源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

二 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

河源市与广东的其他市相比经济总量小,在全省的排名是倒数的,是“后无追兵”的落后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据2009年3月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按人均收入2000元一年的贫困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30万人。[1]若按1994年联合国制订的一人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2500元人民币/年),贫困人口更多。按现在的美元汇率和物价水平,联合国一人一天二美元的贫困标准(4964元人民币/年),则全市农村人口263.62万人全是贫困人口。因此,解决庞大的贫困人口是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艰巨的任务。

2相对缺乏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

河源市有各类企业和经营单位,数量很多,但是基本为中小企业,称得上龙头企业的屈指可数,只有西科通讯、龙记模具、农夫山泉、万峰陶瓷、丰达科技、力王实业、美平家电等七、八个。只有一个河源电厂是本市的自主品牌。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与“工业立市”的战略不相适应。

3专业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河源市科技、管理、技能型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河源市现有劳动力总数17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的约占4%,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农村劳动力素质更低,如农村实用人才37965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1.47%。[2]而且因为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吸引其他地方的高端人才过来就业。河源市的教育在全省的排名也是在末尾的,高考入学率低,只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大专院校,缺少高等教育院校和相应的科研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劳动力素质偏低,既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社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河源市至今仍未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无法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至今也无独立的办公场所,靠租借场地办公;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社会治安力量也明显不足,警力配备比例较低。办事经费不足,警车每个月的运转经费还不够一个月正常运转所需油费的一半,维修保养就基本谈不上了。同时,发展环境也有待优化。个别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有待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5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高

如下表,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三大产业在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业总值每年都在增加,产业结构也在逐年优化,但是优化的程度不够高,虽然第一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逐年在减少,但是第三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却没有上升,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需要继续提升。

三 河源市的发展路径

1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生态农业

河源市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资源大市,农业发展中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按“优势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与基地化—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的思想,走出一条“产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子。具体来说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选择适宜河源的重点产业。这需要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加快发展“三高”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增加和增强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大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认证,集中抓好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推动标准产业化生产。

二是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创建生态产业品牌。在确保农业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对水果产品初加工、蔬菜产品初加工、肉类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设,着力改变目前农产品加工率低的状况,利用加工体系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拉伸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创建生态绿色的产业品牌。

三是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根据农产品流通现状,在各主导产业区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流通功能,建立畅通高效、卫生安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建立权威的农场品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为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2发展具有积聚化、高端化效应的生态工业

河源发展以生态特色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应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集聚发展新兴制造业以及培植培育“四新”生态工业;充分利用河源已有的工业基础以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辐射,强化工业内部联动,实现工业产业从“低端分散”到“积聚化”向“高端化”的转变。

在工业企业中,实行品牌联合战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入知名品牌的生产链、营销链等环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项目,延长产业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发展,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在工业区域发展中,做好“两个链接”,一是衔接好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河源工业产业集群的引进发展;二是衔接好广东对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实施的重点突破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3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

利用河源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构建既能为工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娱乐性服务的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发展生态融合型旅游业。这需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商贸旅游。加强旅游业规划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点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将河源建成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与农业、工业以及商贸有机融合”的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物流产业。利用河源市优良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物流业及配套产业,是河源市成为珠三角城市的“后勤”基地以及交通内陆的重要要道,建设成为粤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三是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布局,强化功能原则,不断优化河源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指导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强化承接珠三角、辐射粤东北的作用和影响,加快“商贸河源”工程的建设,推进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河源成为珠三角发达地区通往内陆省份的重要经济走廊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四是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河源具有满足创意、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这种新兴产业形态的独特优势,而且环境幽静、绿水青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河源的产业层次。河源应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的战略为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力争把河源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集聚区。

五是重点构建信息服务业。这需要以服务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发展为方向,在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和技术资源,积极稳妥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构筑包括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肖成建.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月总第626期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第3篇

1. 求高、求大、求新、求远。

“求高”就是积极引进, 力求大规模, 寻找世界500强, 国内上市公司及知名企业, 选择大企业、大财团, 争占大市场。“求新”就是开创新领域, 探索新途径, 把眼光既盯准国内外企业界, 瞄准国内外科研、专利、金融机构、大专院校和学术领域。“求远”就是要确定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谋求长远利益, 既搞好长远规划, 又抓好“人才”工程, 充分把握河源市经济现有的基础设施、人文景观、自然优势, 扩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2. 集中培训各部门、各单位负责招商引资工作人员, 强化全员招商的意识, 树立人人是招商环境, 事事关山区经济发展的理念。

通过学习培训, 让每一个负责招商引资的工作人员都对本地区了如指掌, 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既有抢抓机遇的敏锐眼光, 又有思维周密的分析能力;既有较为广博的专业知识, 又有不计得失的博大胸怀;既有超长魅力的公关才能, 又有善待客商的良好信誉。

3. 多渠道多方式新招商, 突破重点。

明确招商重点, 坚持引进内外资并举的同时, 重点加大国内招商引资的力度, 尤其是国内上市公司招商引资力度。在稳定原有招商网络的基础上, 重点加强港澳台、东南亚、韩国等地区的招商, 坚持直接招商和间接招商并重, 既要直接外出招商, 又要通过媒体招商;既要派出人员在外设立办事处招商, 又要通过海内外中介机构进行代理招商;既要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会式招商, 又要以外招外, 以商引商, 以侨引商。

二、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河源市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民营企业哈中小企业创新潜力大, 正在成为河源市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出口的生力军;三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台柱子;四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是新的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发展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是增强河源市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后劲之所在。因此, 要为民营企业低成本扩张创造条件, 对民营企业要实行“政治平等、政策公开、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 消除对民营企业的歧视。认真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知道方针和政策措施, 贯彻落实好鼓励河源市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以自然资源为依靠, 以客家文化为亮点,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旅游业对河源市经济发展有不可估量带动作用。随着旅游的发展, 带来的将是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带走的是山区的绿色产品、绿色品牌、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带动的将是山区人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生产经营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样就将大山与城市的距离拉近, 就能在资源与市场之间架起一道桥梁, 河源的绿色产品就会源源不断地走向大市场, 同时, 还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二、三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 特色旅游是河源市经济发展的希望之一。要重点面向珠三角地区和省内大城市, 发展休闲、避暑两日游;温泉游;休闲农家游等旅游项目。

四、打好“恐龙”这张名牌

河源市恐龙资源与其他地方相比, 化石种类丰富, 分布范围广, 并具独特性, 可谓得天独厚、举世无双。自1996年3月发现第一窝恐龙蛋化石以来, 到目前为止, 已出土馆藏10536枚恐龙蛋化石, 河源市博物馆因此获得“世界最大恐龙蛋收藏”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据推测, 在河源市区的恐龙蛋化石埋藏量在30万枚以上, 分布面积之广、品种和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权威杂志《化石》称河源市为"南国古生物宝库"和"南国恐龙之乡"。我们要从培养恐龙文化产业观念入手, 加快培养恐龙文化产业市场, 把发展恐龙文化产业尽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以恐龙遗址公园建设为龙头, 做大做强恐龙文化产业, 力促恐龙文化产业早日成为河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常州无恐龙资源, 但他们“无中生有”建造了中华恐龙园, 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河源有如此丰富的恐龙资源, 我们可以很好地借鉴他们的经验, 开发利用这个载体在市区石峡恐龙遗址投资兴建世界一流的集科研、观光游览多主题于一身的恐龙主题公园, 以此打响“恐龙之乡”品牌, 经营好恐龙文化产业链, 打好“恐龙”这张名“牌”。

五、充分利用林业资源, 是处理好保护资源与开发利用的有机结合点

河源市林业资源极为丰富, 天然林禁伐前, 人们“靠山吃山”, 靠掠夺式的生产方式, 拼资料、卖原料发展经济。禁伐后, 一切以保护资源为前提, 以养山护水为目的, 山区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要摆脱这一困境, 就必须转变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下资源, 探索一条发展林下经济的路子。充分利用林地郁蔽度好, 土壤肥沃的有利条件, 发展适合林下培植业, 在在各种果树和经济树园中种植中药材, 既不破坏植被, 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

六、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河源经济

20世纪80年代,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 审时度势,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 为我国90年代乃至跨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在经济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科技投入回报高, 持续作用长, 连带效益显著。纵观世界各地, 那些尊重知识、重视科技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优胜于那些不尊重科学的地区。为此, 河源市经济发展中如何依靠科学技术, 加速河源经济发展等若干问题, 进行探讨, 以寻求迅速发展河源经济之道。

七、加强执政作风建设, 改善投资软环境, 打造服务型政府

针对当前河源市各级政府及部门中存在的执政作风问题, 必须加强河源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改善投资软环境, 打造服务型政府。河源的落后不言而喻, 河源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只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抢抓机遇,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河源就一定能实现跨越发展。

摘要:如何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处理好河源市保护生态环境与开发利用资源的关系, 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 走出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这是河源市人民长期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

河源市社区体育发展状况及对策 第4篇

关键词:社区;居民;体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21-03

收稿日期:2016-04-20

作者简介:宋国清(1972-),男,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广东 河源/51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市级课题成果。(编号为:hysk2011029)

我国城镇化正如火如荼进行着。城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居住环境,也意味着整个社会全方位的变革。这种变革突出地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由此,中国的社区体育得到爆发式的发展。在河源,休闲体育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社区体育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重视体育实施和场馆的投入与建设,使社区体育的发展有一个物质基础。

一、河源社区体育的特点

(一)以体育锻炼和娱乐为主要目的

社区体育在场地上限于社区内,在参与的人群方面也是限于社区居民,是社区居民在工作之余进行的身体锻炼、休闲放松活动,他们既不是为了提高运动水平或参加什么竞技项目而进行的体育训练,更不是为了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只是为了提高身体素质与工作后的放松娱乐。

(二)业余时间进行

社区体育往往是社区居民在下班后所从事的体育锻炼,当然,社区内的老人在忙完家务闲暇时也会参与这种锻炼与娱乐,是在人们主动坚持锻炼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具有随意性

在参与对象、时间、与运动项目上社区体育都体现随意性。社区体育参与的个体,不管老幼、男女、干什么工作、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等等,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娱乐健身时间以及社区体育体育健身实施条件,任意组合,参加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

(四)体育运动形式灵活自由

社区居民运动方式受到社区体育设施的限制。有的社区体育设施较完善,人们选择运动的方式就多一点,有的社区体育设施较简陋,供人们选择就有限,参与运动的项目就受到限制;社区体育纯粹是锻炼身体与娱乐,因此人们运动起来就轻松多了,可以是比赛,可以自由锻炼。每到年节,居民较多的社区也会组织正规的比赛,有奖金和颁发荣誉证书。

二、河源社区体育存在的不足

(一)社区体育专业人员匮乏

社区体育专业人才匮乏是目前河源社区体育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由于社区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导致人们的社区体育活动处于无人指导状态。据统计,河源市社区共有2341个,政府层面配备体育专业人员却没有一个,有些社区只有一些学校体育老师或健身教练,但他们不担负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指导,他们也是社区体育活动的参与者,不是指导者,这就使社区体育运动的指导力量极其薄弱。进行体育健身活动要讲究科学,盲目运动不但不能健身,提高身体素养,而且可能会适得其反,造成身体损伤,因此,科学指导指导是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人科学进行运动,机体将会产生一系列适应性变化,促进人体机能向好的方面转化,科学运动能健身防病。但运动量过大,就可能导致伤害;运动量太小,又达不到改善体内机能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要想获得健身效果,必须注意科学性。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河源社区体育指导人员的匮乏,正是河源社区体育发展的硬伤。

(二)社区体育缺乏组织和计划

社区体育是居民自觉、自发的体育健身活动,往往缺乏统一的组织,处于分散自由发展的状态。社区体育活动的运动项目往往以常见、实用项目为主,像广场舞、太极拳、自由散步、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等都是社区居民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的居民参与身体按摩类的运动,如利用社区设施按摩颈椎、腰椎,活动肩周等等。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进行身体锻炼,基本谈不上有“组织”、有“管理”。社区体育活动缺乏计划性,即使有些社区做了社区体育发展的规划,但也是做做样子,应付上级检查,并不会根据方案认真去执行。因此,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管理人员缺乏规划意识,没有从大处或者较长远的角度来统筹安排,甚至很多社区根本就没有社区体育工作的发展规划,一些社区为了应付上级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检查落实,定计划写方案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做做样子而已。居民的体育活动就更随意了。(2)社区没有专项资金来鼓励社区体育活动,要组织居民搞活动,资金不足,自然难搞起来。(3)居民的体育锻炼在时间和人数上也难统一、确定,社区组织起来很困难。

(三)社区体育重视不够

目前河源市政府还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管理社区,社区的管理主要由领属于各个社区的物业负责,更没有资金的投入,因此政府对社区的管理不够重视,更别说对社区体育重视了。社区体育成为社区工作中最被忽略的一项工作,基本处于无人管理、无政府部门过问状态。

(四)场地实施、资源不足

(1)实施不足

河源社区体育存在致命伤,就是活动场所、体育设施严重不足。根据河源市体育局2014年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统计,河源市共投入资金13亿用来建设和维护体育场馆和设施,但专门用来改善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资金不足8%,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基本上是开发商建成的用来吸引居民买房的噱头,数量有限,质量也是打了折扣的,小型开发商资金不足,更舍不得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体育设施,因此,相当多的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不足,而且各自为政,呈现条块分割与自我封闭的状态,不能满足大众健身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源城区的老城许多小区正在拆迁或面临拆迁,这些地块往往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寸土寸金,这样的小区开发后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开发商舍不得拿出地方来建设健身场所。如建设大道某社区一群有3000多居民的建筑群,楼下设置体育锻炼器材的场地只有12平米,都是一些供小孩玩的滑滑梯,为老人提供的活动颈椎和腰肢的按摩器械。周边处于城市中心较远地带的新建小区,开发商为了使楼盘好卖一点,在开发建设规划时兴建了一些用于社区体育健身场所和器材,但投入很少,形同摆设。场地设施、活动资源等条件严重不足是河源发展社区体育的硬伤。其次,社区体育活动场地、活动设施无钱维护无人管理的状态。一些社区有一些活动场地、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但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场地破损无人过问,器材损坏无人修理。已有体育设施管理和维护不及时到位,一些设施和场地带“病”运行,影响使用和效能发挥,甚至还存在一定的潜在危险性。

(2)资金不足

河源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投入到群众体育的经费非常有限,社区体育的经费就更紧张了,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几乎考虑不到社区体育这一块,某个社区要举办体育赛事,只能专项向政府或某个部门申请经费,社区体育经费成了“一事一议”式的。企业和个人等“民间”资金因为投资收益见效慢而很少投入。一些社区隶属企、事业单位,有体育场地和设施,却不对外开放,致使体育设施和场地利用率低。因为这些单位的体育场地资源如果向社会开放,就会增加成本,于是干脆就不开放。

三、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健全机构,完善制度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规章制度,把社区体育工作列入政府社区管理范畴。河源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制订社区体育发展中长期纲要,把加强社区体育建设作为推进社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社区体育专门机构,下设社区体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指导社区各项体育赛事或活动,使社区体育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制定社区体育工作计划,使社区的体育工作有条不紊,协调发展。同时制订、完善相关制度,使社区体育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组织上有机构负责,在制度上有保障。

(二)专业人员进社区

社区体育要做到有序和有效,专业人才必不可少。针对社区体育活动专业人才匮乏问题,解决问题方法很多,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径:(1)通过多种途径引进社区体育专业人才,按照社区的大小配备足额数量的社区体育指导人员,从政策、福利上加以保障。(2)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热心社区体育工作的体育毕业生参加、指导社区体育活动。比如利用暑假、寒假大学生的支教活动让专业学生来指导,可以借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模式选拔体育专业大学生大社区任职。(3)聘请辖区内学校的体育教师兼职负责社区体育组织、指导工作。(4)发挥社区内的退休教师、体育健身方面有特长的骨干人员的作用。

(三)筹措资金,保证经费

经费是保证社区体育发展和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没有足额的经费,社区体育就会停滞不前。筹措经费的途径有如下几种:一是政府投入,河源市财政部门应抽出部分经费专门用于社区体育,专项经费专项支出,使社区体育有专门经费保障;二是社区居委会向社区内的共建单位寻求支持,解决活动经费问题;三是社区居委会通过拉赞助的方式获得活动经费;四是体育参与者自筹,参与人员自愿掏腰包。有了经费保障,社区体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有效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

(四)整合资源,优化设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和场地一直是制约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实现社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层面应高度重视,应有专门组织机构管理,经费应有足额保障,同时政府主导整合各种资源,开拓体育场地,给社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更高档次的体育设施和场所。社区层面应制定“资源共享、共联共建”的发展战略,打破体育设施和场地的各自为政的局面,做到资源共享,发挥社区内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和设施的作用,让能够利用的场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实现社区体育跨越式发展。

社区体育是在中国城镇化大背景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社区体育的发展利国利民,能够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不但是专业机构要重视,针对现状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政府层面更要高屋建瓴,高瞻远瞩,站在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

参考文献:

[1]王宏亮.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31.

[2]武云亮.我国制造业集群升级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08(1):53-54.

[3]喻坚,孙有智.我国城市休闲体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45-48.

[4]喻坚冲.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的瓶颈与路径[J].中国商贸,2012(9):253-254.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

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第5篇

http:///index.shtml河源市人民政府网

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打造“四个河源”、争创“五个城市”、完成“八大任务”,全面推进我市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这一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河源市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深化改革,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乃至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和机遇

(一)“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河源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五”计划,开拓进取,积极推进各项教育改革,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我市教育事业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全市有各级各类学校 1813所(其中普通中小学1579所,学前教育215所,特殊教育1所,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12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所,成人高等院校5所),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 660148人(其中大专学生5790人,中职学校在校生14096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640262人)。由于“十五”时期我市基础教育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对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减少24所,但在校生增加37367人。

2.学前及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和提高。

2005年,全市有幼儿园215所,比2000年增加93所,在园幼儿61287人,幼儿入园率为48.74 %。2005年,全市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99.88%,比2000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8.02%,比2000年提高1.63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5.24%,比2000年提高14.97个百分点。

3.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的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十五”期末,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53%。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50476人,比2000年增加23217人,净增长85%;每万人口普通高中在校生151.48人,比2000年增加66.82人。同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4096人,比2000年增加2582人,净增长22%。

4.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01年,老隆师范学校升格改制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招收全日制大专生。2004年,占地1500亩、位于河源市区的河职院新校区正式落成。2005年,河职院实现了办学规模的飞跃,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5790人。

5.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全市教育系统大力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高校“特聘教授岗位计划”和“千百十工程”,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学历水平明显提高,职称结构渐趋合理。2000年至2005年,全市小学专任教师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由 14.38 %增加到61.31%;初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79%增加到20.39 %;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从34.85%提高到67.08%。2005年,全市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2.46%,比2000年提高22个百分点;高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67.08%,比2000年提高32个百分点。

6.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办学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办学主体日趋多元化,民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全市已批准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185所,其中高中2所(含1所中职学校),初中3所,小学5所,幼儿园176所,在校生(幼儿)31603人。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的突破,“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7.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2005年,全市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410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357万平方米增加53万平方米。小学生均图书13册,中学生均图书22册。全市教学仪器总值达 10595.7万元,比2000年增加5805.2万元;拥有电脑室405个,计算机17641台,语言实验室253个,电教室158间,多媒体教学平台550多个,基本配齐教学仪器学校962间,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1%。2005年,全市拥有省一级学校 13所(含2所省重点中职学校),市一级优质学校 70 所,市一级幼儿园11所。中小学在市一级以上学校就读的学生115198人,占中小学生在校生数的19.9%。“十五”时期,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进一步得到推进。2005年,河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正式开通,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8.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2001至2005年,全市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共48842人,其中升入本科院校13436人。2002年,我市启动源城区、连平县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秋季,我市全面启动普通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稳步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和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05年底,全市拥有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校企合作办学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的特色更加鲜明。9.教育投入明显增加。

教育经费逐年增长,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呈较快增长趋势,“三个增长”基本上得到落实。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由2000年的16.2%上升到2004年的23.3 %。积极贯彻执行教育收费政策,全面实行“一费制”,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二)“十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五”期间,全市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从规模、质量、水平和效益来看,仍然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需求不相适应。具体表现在:

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区域、城乡、校际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全市高质量、高水平“普九”工作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依然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异较大。

2.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

高中阶段教育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2005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仅为65.2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为53 %,远远落后于先进市。普通高中教育资源短缺,优质学位依然紧张,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规模质量仍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其普通高等教育规模仍然偏小,层次结构有待调整,学科专业不尽合理,办学、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偏弱,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率亟待提高。

4.师资队伍总体素质亟需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数量不足,老龄化问题较严重,整体水平不高。中学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仍然偏低。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缺少高水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5.教育投入仍然不足。

“十五”期间,我市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增长较快,但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稳定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渠道单一,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保障水平较低;普通高中发展资金缺口大;职业教育投入少,机制不活;高等教育经费不足,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6.终身教育体系有待健全。

县城以上城市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尚不健全。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与物质投入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三级成人教育网络有待健全。终身教育观念尚未真正深入人心,尤其是未能真正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非功利性的终身教育内涵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在面临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国力的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教育战略地位必将越来越突出,国家的财政和投资政策也必将进一步向教育倾斜;提高国民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是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加快教育发展必将摆在现代化建设的优先位置,推进我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必将为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政策和经费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市工业立市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必将推动教育结构的调整,为教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的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构建适应我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加大对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着重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高中等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加大培训力度,打造素质优良师资队伍,加强教育督导,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

(一)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2007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5%以上。至2010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100%,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小学和初中入学率分别入学率达到98%以上;全市建立6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每个县区各1所)。

(二)加快普通高中教育发展

2010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全市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5000人,市一级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普通高中在校生的90%以上。至2010年,全市新建或扩建完成12所符合《广东省普通高中办学基本标准》、在校生2000人以上的普通高中学校(市区2所,各县各2所)。至2010年,全市省级以上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12所(其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所以上)。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至2010年,通过政府投资办学和吸引社会力量办学等多种形式,在市区新办2-3所学生规模3000人以上,学科设备齐全,教育装备现代化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各县区重点办好一所学生规模1800人以上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至2010年,全市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6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3所。“十一五”期间,全市中职学校每年招生力求增长15%以上;至2010年,全市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人数之比力争达到4:6。

(四)努力发展学前教育与成人教育

积极发展0-3岁幼儿教育,规范3-6岁学前教育。至2010年,全市学前三年适龄幼儿入园率达到70%以上。

努力办好市县各级电大,初步完善成人远程教育网络。至2010年,全市电大在校生达6000人以上,其中普通大专班在校生达2000人以上,业余大专班4000人以上。全市所有镇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达标率98%以上,其中30%以上要办成市级以上的骨干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五)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继续完善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力争在2010年全面完成新校区所有基建项目。招生人数逐年递增,至2010年,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全日制大专生达到8000人,2020年达到12000人以上。

(六)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

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政策和体制,建立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的继续教育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全市初步建成7个学习型社区(市直1个、每个县区各1个)。

(七)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至2010年,全市普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达到5%,省一级学校和示范性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1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95%以上,本科学历要达到30%以上;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100%,专科学历达到60%,本科学历达到10%。至2010年,全市完成10名名校长、40名省级以上名教师的培养任务。

(八)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

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 第6篇

1—7月,河源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张,内需增长有所加快,财政大幅增收,金融形势稳健,但工业生产增速有所放缓、重点项目推进缓慢、通胀压力仍较明显等问题有待改善。

一、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但增速有所放缓。河源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97.51亿元,同比增长17.6%,增速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3位,增速有所放缓,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低2.1和0.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82亿元,增长23.2%,增速比河源市高出5.6个百分点;分所有制看,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5.21亿元,增长27.6%,增速比河源市高出10.0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河源市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分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8.58亿元,增长23.7%,增速比河源市高出6.1个百分点,企业规模效应明显。河源市“一区六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35.66亿元,增长22.0%,其中,六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共实现工业增加值68.15亿元,增长28.9%,增速分别比河源市规上工业高出4.4和11.3个百分点,园区经济加快发展。

二、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扩张,但重点项目推进缓慢。河源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1.15亿元,同比增长39.2%,增速同比提高15.3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22.1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第3位。其中工业投资81.32亿元,增长139.5%,增幅同比由负转正大幅提高150.9个百分点。房地产市场平稳。河源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55.45亿元,增长17.9%,商品房销售面积97.97万平方米,增长1.8 %,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4.00亿元,增长5.1%。重点项目投资推进缓慢。1——7月,河源市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59.56亿元,仅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6.2%,与时序进度反差较大。

三、内需增长有所加快,但物价上涨压力仍较明显。河源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03亿元,增长11.7%,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上半年加快0.6和0.2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仍是消费市场的主力军,实现零售总额122.41亿元,占河源市的比重达79.5%,同比增长11.8%,增速比乡村高出0.6个百分点,对河源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80.1%,拉动其增长9.4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仍面临明显的通胀压力。1——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累计上涨3.0%,已连续7个月处于通胀临界点(3.0%)之上。其中,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幅度较大,涨幅分别达到5.5%、4.6%和3.9%。

四、财政大幅增收,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河源市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26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居全省各地级以上市首位,但对比上半年,增速放缓4.3个百分点。国、地税完成税收收入55.49亿元,增长17.4%,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放缓1.7和0.3个百分点。河源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为108.96亿元,同比增长30.6%,其中,用于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节能环保、农林水等民生方面支出同比分别增长54.0%、41.0%和53.4%,民生支出增幅明显高于河源市财政支出平均水平。

上一篇:南湖水上乐园作文下一篇:信托计划书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