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2024-09-12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精选6篇)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第1篇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课件:古代诗歌鉴赏

古诗词鉴赏共收集著名唐诗宋词元曲等七万余首,包含先秦,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唐诗,宋词,辽,金,元朝,明朝等作品,一起来做一下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试题:古代诗歌鉴赏吧~

1.(20××·河南郑州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旅居安南

杜审言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

(1)请简要解说诗歌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围绕首联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与杜审言《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中的后两句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回答问题,注重把握诗句描写的景物,然后分析景物的特点和与首联的关系。先分析颔联的具体内容,上句写安南因为是亚热带气候,所以在冬天的时候还2)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写作手法和抒发情感两个角度分析。写作手法方面,《旅居安南》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即故意夸张安南与京都的距离;《渡湘江》使用了反衬的手法,比如“南”“北”的反衬,人、水的反衬等。抒发情感方面,《旅居安南》主要表达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渡湘

答案(1)颔联描写的山果、野花是对“寒迟”“暖复催”的具体化表述,颈联描写的积雨、昏雾、震雷是对“交趾殊风候”的具体描写,中间两联围绕“殊风候”表现交趾四时不同的景色和气象。

(2)不同点:《旅居安南》尾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渡湘江》的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的手法。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遭遇贬谪的悲凉情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20××·安徽省合肥市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州宅堂前荷花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从:①描写手法(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白描、工笔、点面结合、衬托、渲染、触觉和视觉等);②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③结构方式(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景结情、伏笔照应、铺垫);④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比拟2)本题考查古代诗歌对比鉴赏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要联系周敦颐的《爱莲说》的相关内容,相同点都是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本诗中“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展现了荷花的高尚品格,与《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一致。不同点,还应该看到本诗的尾联“想得

答案(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地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

(2)相同点:两首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

3.(20××·山东省淄博市一模)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2)题。

春日游北园寄韩侍郎

周 朴

灼灼春园晚色分,露珠千点映寒云。

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冷酒杯中宜泛滟,暖风林下自氛氲。

仙桃不肯全开拆,应借余芳待使君。

(1)请对颔联“多情舞蝶穿花去,解语流莺隔水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赏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内容上可以从表达的情感、诗人的主旨、塑造的形象、烘托的氛围、营造的意境等方面来答题。结构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①是否照应标题;②是否承上启下;③是否存在转折;④是否存在蓄势、伏笔,是否前呼后应;⑤是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⑥是否为下文抒情(揭示主旨)作铺垫;⑦是否以2)本首诗的情感是思念亲友的情感。解答此题先简单地翻译一下: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然后再总结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

答案(1)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蝴蝶多情、流莺解语,作者把蝴蝶人格

(2)表现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喜爱和对友人韩侍郎的思念。诗人春日游园,面对艳丽的春色,见蝶舞,听莺鸣,暖风氤氲,表达出喜爱之情;桃花不肯全开,像是在等待着韩侍郎,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4.(20××·东北师大附中等三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丙寅①秋社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

张元幹②

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③。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还知否。燕将雏去。又是流年度。

【注】 ①丙寅,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当时秦桧执政,张元 ②张元,南宋主战派,曾入仕途,后因词得罪秦桧被削除名籍,长期闲居。③“暝鸦接翅啼榕树”,指傍晚乌鸦啼声不断,一个接一个回到榕树宿巢。

(1)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干问的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故人何处。一夜溪亭雨’的妙处”,本2)题干问的是“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概括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

答案(1)①以“故人何处”设问,以“一夜溪亭雨”形象作答,含蓄不尽,意味深长(或耐人寻味)。②寓情于景,词人在溪光亭一夜未眠而听大雨之声,间接回答了因不知故人何在而产生的深深的惆怅、忧虑与思念之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2)①对时局黑暗的感慨。前两句写秋云暗山,暮鸦归巢悲啼,是社会时局的象征;②“故

5.(20××·江西南昌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注】

孟浩然

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

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

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

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

【注】 “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

(1)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抓住诗句的主要意思和意象分析,有樵夫、草虫,环境是寒冷的夜里,樵夫和草虫都消失在夜色里。从中透露出诗人情感上的失落之情。(2)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前两联描写了诗人不到中午时去干活,到晚上才回来;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清淡的图画。

答案(1)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暗示朋友还未到

(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

6.(2015·河南六市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2)题。

【黄钟】人月圆

倪 瓒

伤心莫问前朝事,重上越王台【注】。鹧鸪啼处,东风草绿,残照花开。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当时明月,依

【注】 越王台: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为当年越王勾践点兵复仇处。

(1)简析“明月”这一意象在全曲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曲在写景上很有特色,请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明月”是当时的,寄寓作者对故国往事的追怀;作者用明月的亘古不变反衬世事的变迁、朝代的更迭,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

(2)①一句一景。“鹧鸪啼”“东风草绿”“残照花开”

【诗歌鉴赏】 这是一首吊古抒情之作,写作者重登越王台所引起的怀念故国、追忆往事的惆怅心情。开头两句记登临吊古事和因之而引起的“伤心”感情。“鹧鸪”三句是描写句,寓情于景。作者登上越王台,听见鹧鸪的悲啼声;放眼望去,只见残阳下的衰草、暮色中的山花,全笼罩着。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第2篇

一、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思想内容:(1)边塞征战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2)怀古咏史 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3)写景抒情: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二、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A、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直抒胸臆)B、描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明暗相衬、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远近、上下)C、记叙(赋)、议论、问答、说明(2)修辞方法(表达技巧): 包括: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结合、正侧结合、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画龙点睛/铺排、幽默、含蓄、象征、联想、想象/比喻、起兴、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用典、叠词、婉辞等。(3)篇章结构:层层深入、首尾呼应、先总后分、先分后总、详略得当、巧妙过渡、铺垫

三、语言特点: 朴素自然(陶渊明)、沉郁顿挫(杜甫)、豪迈飘逸(李白)、豪迈雄健(苏轼)、委婉含蓄(李商隐)、婉约缠绵(李清照)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然后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如2002年试题中“折柳”的寓意,说要知道古人折柳赠别的习俗,才能理解诗人的思乡之情。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待储光羲不至 [唐]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2分)答: 评分标准:(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答案: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4分)答案: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分)东栏梨花(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诗人见“东南一株雪”而“惆怅”的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你同意他的主张吗?为什么? 答案:(6分)感伤春光易逝、慨叹人生短促(3分。意思对即可。柳树由浅绿变深青,暗含春色已暮,梨花盛开满城漾白,也暗伏盛极将衰,一、二两句写景中满蕴了伤春之情。答到这一点的给1分。最后一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如寄之慨。答到这一点的给2分。只摘抄“人生看得几清明”而分析的,得1分。)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1分)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清平乐 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答案:(6分)“卧”字确实使用最妙,(1分)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2分)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3分)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注释】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因为虽然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分,答出“六朝如梦鸟空啼”,而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种物是人非的对比关系,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1)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诗人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案: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伤今。(3分,答出诗人怀古伤今的晚唐情结,表述流畅连贯即可,错别字、病句酌情扣分。)

五、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玉楼春

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红杏枝头春意闹”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其中的“闹”用得尤为精妙,为什么? 答案:用一“闹”字,夸张地描绘出红杏花盛开怒放,绚丽鲜艳,热烈如火,唤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将生机蓬勃的烂漫春光描绘得淋漓尽致。(意思对即可)②下阕即景抒情,“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手法。作者把斜阳当做朋友,举酒相劝,希望斜阳在杏花丛中多加逗留,表达了惜春(惜时)的感情。(意思对即可)

六、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1)这是作者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2分)答案: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4分)答案: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解题指要 第3篇

古代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形象的语言美, 成为高考测试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素材。纵观数十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题型在不断变化, 分值在逐步增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个,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两大内容, 试题的考点分布共有五个板块:

(1) 鉴赏诗歌的形象, 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 赏析诗歌表现的内容。

(5)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尽管“诗歌鉴赏”这一考题由来已久, 考点十分明确, 学生也做了大量的训练题, 但临场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

(1) 主旨把握不准。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 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主旨, 致使“一步走错, 满盘皆输”。

(2) 审读不准。主要表现为对命题意图把握不准, 答非所问, 即答不到点子上。

(3) 拟写答案不规范。拟写答案时常见的失误是语言杂乱, 语句不通, 没有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 提高得分率, 在此, 我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要领做一叙述。

【考点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 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 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我”的形象) , 也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大多为主观性试题,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 (词)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常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形象特点, 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最后指出形象的意义。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变通, 不拘泥于模式。

解题指导:第一, 关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 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 注意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第三, 烘托渲染。烘托渲染的目的在于凸显形象, 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第四, 对比衬托。通过对比, 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 (201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 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 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 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 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 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 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写景, 尾联抒情, 所以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雨过天晴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 写雨过天晴, 路上尘土涤净;颔联, 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 雨过日丽;颈联, 写红花沾雨, 绿柳轻拂马匹。拟写答案时, 要注意对所写之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例2. (201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 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 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 太清:指天空。③ 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 “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 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 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 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 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二、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等,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这类试题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逐步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并基本固定下来, 考查形式一般为简析题。这类题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两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变式提问是:这首诗 (词) 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这首诗 (词) 中的 × 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语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品味词语。一是精练传神的字, 俗称“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 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二是妙用的叠音词。叠音词可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三是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四是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诗歌除了有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讲究平仄和对仗, 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常采用倒装句式。

(3) 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答题模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 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 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 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 大通河由此入长江, 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 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炼字”技巧类试题, 要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本题中,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两句, 描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诗句把视觉、触觉融合在一起, 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 让人感到软绵绵的, 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 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 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示例二:“软”字一语双关, 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 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 微波轻漾。

例4.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 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 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 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 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驿站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分析“荒”“瘦”二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 “瘦”字含有贫瘠之意, 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 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 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 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 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 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上看:数缕荒烟, 几户人家, 在暮色笼罩之下, 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 狭促如刀, 瘦瘠之至。“荒”“瘦”二字, 乃寻常字眼, 但在此十分贴切, 显得自然而工稳, 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上看:“荒”“瘦”二字, 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 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 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也包括艺术构思。鉴赏表达技巧,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性试题。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重点, 命题形式上或单独设题, 或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态度综合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试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再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 最后答出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 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掌握常见类型, 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是解答鉴赏表达技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①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诗歌鉴赏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②表现手法。包括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③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反问等。④行文结构。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第二, 掌握高考设题的模式, 寻求答题启示。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 一类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 考查的针对性强, 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答题时只要按照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 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 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 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三, 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这类题的表达程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写出了×× (意象) 的××特点, 表现了 × × 思想情感, 起到了 × ×作用。

例5.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 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 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 唯馀松桂心。

题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有手法运用分析、内容分析、作用说明等意识。具体到本题, 应该指出诗句运用的相关手法 (如“衬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 再联系诗句中的关键内容 (如“风声彻”与“谷静”, “月色深”与“山空”等) , 具体指明如此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 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例6. (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下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 将雅调, 寄幽情。尽百喙春和, 群喧夜寂, 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 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 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 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 律吕, 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 如筝。③语溪, 溪水名, 在今浙江桐乡。

题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 解题时, 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 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 对其描写角度进行准确概括。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高考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分析的对象上看, 有词语, 有句子, 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 有心情, 有心境, 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 有表层更有深层, 有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 有直接概括题, 也有深度分析题, 更有情感评价题。在复习备考时, 考生不仅要把握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更要适应试题的各种变化, 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情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简析题, 也有少数选择题和探究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 诗歌×句 (联、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本诗的感情, 印证前人 × × 的评价。

(4) 试比较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不同。

(5)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再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诗歌意象或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鉴赏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是:

(1) 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 把握思想感情。试题中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 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 “注释”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 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 对解题大有裨益。

(2) 利用诗歌中的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意象又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 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 与诗中的意象有密切联系, 从这里出发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 便可略知一二。

(3) 知人论世, 发挥想象, 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是洞察诗人心扉、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4) 拟写答案时要遵循基本格式:这首诗 (×联)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通过诗中描绘的× × 景物 (或通过 × × 词语) , 表现了这种情感。

例7.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上文例5中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 是诗人的心绪与思想;志向, 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 可先浓缩描写之景, 揣摩作者的情感, 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 体味其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 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 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 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8. (2015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 堆积案头, 谓文书甚多。

题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歌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 为抒情铺垫蓄势, 诗末触景生情, 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 在充分铺垫之后, 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 作者流连忘返, 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 也偷得半日清闲, 想要长留此间了, 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五、鉴赏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划分, 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有: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山水田园诗、惜春伤春诗、民生诗、节令诗、题画诗、哲理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等。诗歌内容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 自然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鉴赏思想内容的考查形式, 常常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诗中的×字、×句、×联或整首诗含义的理解,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诗中的×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怎样理解×句?请结合全诗分析。

(3) 作者 “开心 (失落、愤懑)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主要有五条途径:

(1) 从诗题入手。从题目看题材, 看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

(2) 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歌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序”, 或交代创作年代, 或交代创作缘由, 或交代创作经过, 或交代创作背景, 这些对理解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 从“注释”入手。“注释”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

(4) 从诗句入手。散文有文眼, 诗歌有诗眼, 分析诗歌时要善于抓住诗眼 (重要词句) 进行分析, 弄清诗句的含义。

(5) 从意象入手。要抓住诗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等, 这些意象构成意境, 反映诗歌内容。

例9.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上文例4中的《劳停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目提示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是“前两联”, 要分析的对象是“景物描写”, 答题的角度是“时”和“空”两个方面。第一联, 从“山曲”“平川”可见地点 (空间) 的变化;从“豁尔见平川”可知这是白天所见。第二联, “月正圆”说明已经到了晚上, 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 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 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联为舟行之时 (白昼) , 第二联为泊舟之后 (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 一句一景, 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 远、近、高、低, 布置巧妙。

例10.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上文例3中的《早过大通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诗题的“过”字贯穿全诗始终, 解答本题就要从整体入手, 紧扣“过”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 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水湾的情景, 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 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 “过”的行程。

示例二:“过”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时间、景物的变化, 移步换景, 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初散, 朝阳将出未出, 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 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 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 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 遥看景物变化, 体现出 “过”之意。

【备考建议】

1.克服畏难情绪。

可以说, 大部分考生都对诗歌鉴赏知识知之甚少, 面对诗歌鉴赏题都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 在心理上人为地拉大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距离, 导致做题时知难而退, 不能正常发挥。所以, 我们首先要卸下包袱, 克服畏难情绪, 主动地、积极地、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诗歌, 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

2.探究选题规律, 训练有的放矢。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 高考到底考什么, 选题从哪里来, 有没有什么规律, 这是复习备考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对2013—201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 诗歌鉴赏所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唐宋诗、词, 三年来的考题中唐诗15首, 宋词11首, 宋诗14首, 另有少量的清诗、清词、元曲等;其中诗共33首, 词共16首。因此, 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要以唐宋诗词为重点, 要把诗作为重中之重, 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做一定数量元、明、清的诗词练习。这样, 可以有效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3.全面训练, 有备无患。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 诗歌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对这些考点自然应该多加训练。除此之外, 对形象、内容类试题也不能忽视。只有全面训练, 才能全面开花、结果, 在考场上从容应对, 游刃有余。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其他阅读题一样, 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阅读。要学会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释, 更要细心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做到“四面出击”, 这就是诗歌鉴赏的“四步阅读法”。

5.精准审题, 明确问题核心。

诗歌鉴赏主要有五大考点。每一个试题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面对题目不要着急答题, 而要划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 看看这道题包含了哪几个要求, 分别让我们做什么。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再进一步解答试题才能够不偏不倚, 一语中的。

6.规范答题, 提高得分率。

湖北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策略 第4篇

一、对湖北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认识。

综合分析湖北近五年(2010—2014)的诗歌鉴赏题,可以得出如下几个结论:

1、从朝代来看,唐、宋平分秋色,时代与体裁大致交替出现。

2、从文本呈现形态来看,有1次同主题文本的比较阅读(11年),说明在以诗歌为阅读材料时,相对偏好于在比较中理解。

3、从具体试题来看,有2次涉及比较鉴赏,尤其是比较同一描写对象在不同文本中的不同内涵。2010年考两首“七夕”词的感情不同,2011考两首诗中“雨”的不同特点概況。

4、从命题角度看,考查手法和思想情感要偏多一些,近几年开始重视对具体语言的品味鉴赏。2012年、2014年都涉及对炼字的考查,这在前几年比较少见。

5、从题干语言看,指向具体,表述明确,范围限定清楚。

6、手法提示欠明确,涉及术语的题目得分率低,不被看好。

二、对诗歌鉴赏复习的几点思考。

1、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多下功夫。古代诗词的语言具有独特性,许多地方的理解难度不在文言文之下,而表意的含蓄性更是古代诗歌的基本审美特质之一。如果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能准确理解,必然影响到答题质量。理解是鉴赏的前提与根本,但因为《考试说明》中只提出了对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四个方面的鉴赏与评价,而并没有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提出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往往就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项基础工作。其实,从实际训练情况来看,很多问题恰恰都是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诗意造成的。

2、跳出《考试说明》对考查点的描述,立足于文学本体的角度,更宏观、更本质地来看待诗歌作品,眼界要更开阔一些。《考试说明》的表述是对命题考查的角度的界定,但它和对文学作品本身的认识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我们在尊重《考试说明》的同时,不妨换一种眼光,也从诗歌的本身特点出发来把握这一专题。但现在我们的复习现状是老师研究的点越钻越细,一些不具有代表性的技法也被大量发掘讲授。只要模拟题中出现一种手法,就为学生归纳一种,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其结果是学生对诗歌的认识越来越零碎,基本不能从宏观上对诗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其实,各类文学样式,小说也好,诗歌也好,散文也好,都是借助故事或者景物等等为媒介来传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或人生感悟。各体裁的手段与目的具有共同性。诗歌讲“一切景语皆情语”,散文也是借景抒情;诗歌常研究景物的写法与作用,小说的环境描写也与此相类。2010年江苏卷的小说阅读《溜索》,就要求分析环境描写的表现特色,与诗歌鉴赏中分析景物写法的答法基本一致。

3、复习要化繁为简,以一总万。任何方法,越复杂越难以掌握运用,在复习中,我们要把在复习训练中提炼、归纳出来的一些方法进行归类整合。比如,从诗歌本身来看,在研究所写的内容时,那么写人物无非是从正面、侧面进行分析。写景无非是研究从什么角度写、用什么手法写。在研究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妨先从大的方面看看是描写还是议论、抒情,描写是工笔细描还是白描勾勒;再看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手法;然后看有没有精彩的词语。这样经常从宏观的层面为学生理一理思路,帮学生把零散的认识分层次联系建构起来,我想,这可以使一些学生在面对本专题时不再茫然无措,不知头绪。

三、复习的基本做法。

1、加强对历年高考试题与《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的研究。这一点我在上面已经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比如,通读了湖北的诗歌鉴赏题,就可以发现从来就没有考查过生僻的手法,而且都指向都比较明确,那些大而无当猜谜式的试题就不符合我们湖北省的特点。

2、将考点复习与重要类别的分类复习结合起来。在复习中,我们一方面从考点的角度对诗歌的要素进行逐一训练,还对常见的、重要的诗歌类别就其共性进行研究突破。

3、精编高质量的练习。现在网络发达,各地模拟题浩如烟海,但问题是质量也就参差不齐。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时全部选用精编的近年来各省的高考试题为训练材料,因为高考试题命制最为讲究,是经过了专家长时间反复推敲、打磨过的。难度的把握最为恰当,细节的设计最为严密,题目的表述最为规范、准确,相应的训练的针对性也就最强,效果也就最好。

4、强调读题能力。前面说过,高考试题的表述指向明确、要求具体,因此,克服读题的粗放随意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概况”,是“简析”,是分析感情还是概况形象,都说得清清楚楚。善于读题的学生往往能根据题目明确答题的方向与大致内容,根据分值还能基本判断出答案应包含几个要点。尤其要强调的是,如果碰到那些难度太大,一时难以下笔的题目,一定要在读题上打开突破口。比如2013年的5分题:“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即使我们对“飘逸”不甚理解,但从这两句诗入手,根据诗句来相对把握其内涵,答题时解说诗句大意,再相应扣题作答,料想仍会有不错的分数。

5、反复强调答题的规范性。提出这一点,是从考试实战的角度出发的。主观题有主观题的相应特点,因此答题的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答题的规范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卷面的布局整洁与书写工整;二是分点作答,做到要点分明;三是结合文本分析,语言组织规范,不光是贴上标签。这一点也是说起容易做起来难,但不反复强调不行,我们希望学生呈现给阅卷老师的是卷面干净、条理明晰的答案。我们在月考中也影印张贴过漂亮的和糟糕的文面。

从我们训练的实际情况来看,有几点还做得不够:一是对诗歌复杂情感的把握。二是整合诗歌信息进行深入理解的能力。三是对于一些难以下手的题目合理回避难点的“取巧”的方法还研究指导不够。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第5篇

1、了解古代诗歌从内容的角度的大致分类。

2、掌握各类诗歌的共同特征。

3、学习并掌握各类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和规律。

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第6篇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等,主要目的是符合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一)、关注词性改变

例1、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使动,把春天来到的情状写出来了,它使江南两岸一下子变得一片翠绿。

例2 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明确:第一句“下马饮君酒”的“饮”字应理解成使动,君准备行走,邀请君下马喝酒,然后才发生了那番对话。

例3、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明确:“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历代被誉为炼字典范,均是使动用法。而上联还是倒装句式,应调整成“危石咽泉声”,意思是高大的石头,使泉水发出呜咽的声音。

(二)、关注语序倒装

课内学习过的诗词中,出现了好多的倒装语序句,

1“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该是“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应该是“千古江山,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3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4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6《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锦官城的花重)

(三)、关注四类语言

从内容的角度可以分为: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1、意象语言:诸如松、竹、梅、菊一类事物

2、情感语言:“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万里悲秋常做客”

3、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 “鸿雁”指书信。它们大多源于典故或前人诗文,这方面需要平时加强课外阅读,提高文化修养。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的故事,《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中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的诗句。

(四)、特殊语言形式及表达效果

1典故 把作品所要抒发的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

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效果: ⑴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

2谐音 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

例: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友情

效果: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3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效果: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4纯用名词组合(列锦)

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效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三、读诗及鉴赏的总体要求

1、首先要看清诗歌标题,有些标题就显示或暗示了诗歌的内容或诗人主要思想感情;还要看看作者是谁,熟悉的可以通过他的其它诗来帮助读解。有的注释也不容忽视。

2、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

不管题干有没有问这方面的问题,这一思考步骤是少不了的。因为它是解答其他鉴赏问题的前提和入门。如果是比较熟悉的诗人的作品,还须知人论世:通过诗人的生平和诗风,类推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3、审读题干,弄清要求,认真细分鉴赏要点,要求答什么就答什么。抓准答题的角度和切人点。直奔鉴赏中心话题。作答时一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会既简洁、又充实。

4、读诗流程歌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四看意象析主旨;

上一篇:学校办学条件目录档案下一篇:拍卖船舶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