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尊重范文

2024-07-26

演讲稿尊重范文(精选6篇)

演讲稿尊重 第1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国以才兴,人才为本》。

朋友们,今天,当你穿着流行的服装,神采奕奕的穿梭于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时,当你坐着汽车、渡着轮船、乘着飞机饱览着这个世界的美丽风景时,当你沉浸于神州飞船在浩瀚的太空对接、玉兔号月球车行走于月球和一件件国之重器通过天安门广场的兴奋时,你可曾想过,是什么让我们的社会如此丰富?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活如此便利?是什么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日新月异?没错,是知识、是科技、是人才。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民族,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印刷术,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我们成为了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想不出来更好的承接这两个句子)我们也曾一度轻视知识、轻视科技,轻视人才,对外国的科技发明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把科技创新讥为雕虫小技。这种故步自封、狂妄自大、目空一切、不思进取的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阻碍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进步,成为我国近代积贫积弱的原因之一,成为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成为我国长期落后于西方大国的原因之一。(想不出来更好的承接这两个句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敦促我们要尊重知识和人才。

20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其实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的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影响综合国力的第一资源。能否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上的优势和竞争中的主动权,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否立足于世界之林。一个没有一定数量人才支撑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今天的欧美国家之所以强大,是因为他们长期以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尽可能地在世界范围内选拔优秀人才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一支强大的前沿科技人才队伍。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重视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培养,就会制约该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落后的国家之所以贫穷,除了侵略主义者的掠夺,更多的是由于缺少知识、人才的正确引导。由此可见,知识和人才就象鸟的双翼,要用强壮的翅膀才能冲破云霄,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长才靡入用,大厦失巨楹。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1977年,(有点怪怪的)邓小平同志在和中央同志谈话时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要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2010年,在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上,胡景涛同志强调:“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环境,既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前提和保证,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织部分。它对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人才知识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民主革命时期,党吸引、凝聚和团结了大批人才在自己的旗帜下,从而使党和人民军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进而推翻了压追人民的三座大山,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历史性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共和国的风雷激荡,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莫不与人才息息相关。正是依靠正确的人才政策,充分调动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当前,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人才作为支撑科学发展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潜力的战略资源来看待,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不拘一格选用人才,使各类人才在本职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社会价值。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置之则愈匮。这不仅是历史的昭示,更是现实的呼唤。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需要人才并且能够人才辈出的时代,我们只有从当今世界和中国深刻变化着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地推进人才强国战略,树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坚持德才兼备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积极营造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创造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我们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

朋友们!知识、人才之于社会,如同脊梁之于高山,屹立不摇;如同春雨之于生灵,润物无声;如同地基之于大厦,厚积薄发。科学在飞速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这些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和人才的创新与奉献。让我们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创造一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资源繁荣时代,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与复兴。

谢谢大家!

演讲稿尊重 第2篇

尊重,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在古代,尊重一直被人们所称颂。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请得卧龙出山,商得天下大计,这就是尊重;杨时程门立雪,只为老师不受打扰,这亦是尊重。

要学会尊重别人,必须先学会尊重自己。试想,连自己都不尊重的人又怎么会去尊重别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体现了自我尊重。学会尊重自己,做事情认真负责,行为举止符合规范就是自尊的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尊重亦不可少。当我们面对“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是否考虑过要尊重他们。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无私的春蚕。当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迷失方向,老师指引我们。当我们取得令人可喜的成绩时,老师以我们为傲。尊重他们吧!在上课时做到认真听讲,在课后认真独立地完成作业。在这些简单的行为中体现着对老师的尊重,这也是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

作为儿女的我们,应该尊重父母。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赋予了我们生命,付出着他们的关爱。在他们的细心呵护下,我们健康成长。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于是,我们学会了叛逆。有时候,考试考得不理想,父母想找你谈话,只听见“砰”的一声,1 房门被踢上了,他们被一扇门挡在了外面。当这一扇门关上的同时,他们的心也瞬间凉了。尊重他们吧!当他们找你谈话时,侧耳倾听;当他们忙碌了一天下班回家时,奉上一杯暖茶。也许只是这些简单的动作,但是,他们的心却得到了极大的慰藉。

同学之间也同样需要尊重。我们在校园中朝夕相对,难免会产生一些不愉快。这时,我们要学会尊重同学,理解他,体谅他。在同学请教问题时的耐心解读,在同学精彩发言后的热烈掌声。就是这样小小的尊重,我们之间的友谊之花就会再次绽放出最绚丽的色彩。“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也是一种美德。但是,尊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忽略,所遗忘。作为青少年,作为省熟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美德。我相信有了尊重,天空会变得更蔚蓝,阳光会变得更灿烂,心情会变得更愉快!2篇二:尊重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兄弟姐妹、亲爱的同学们:

一声问候,一个笑容,甚至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它可以带给我们愉悦的心情,甚至会产生莫大的动力,改变人生方向,成就经典,创造辉煌。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关于尊重的话题。在场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尊重是多余的,没有一个人会排斥被他人尊重、拒绝尊重。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知道是非黑白的正确标准,都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都有强烈的被尊重的需要。

有一现象,在场的部分老师真真切切的感受过。每年我们送学生到新郑参加会考和高考,为了避免过于高调,考试期间,学校建议学生穿自己的衣服,除个别学生可能对校服情有独钟外,其余学生均着便装。散布在每个考场的数百名甚至上千名各所学校的学生,除个别学生可能是自己教过外,北附老师几乎都能准确的判断出,哪些是北附的人。甚至被老师准确认出来的学生自己都感到不解。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你们的形象气质、特别是看到送考的北附老师时的眼神、表情,甚至是不知觉说出的“老师好”,这些已清晰的告诉我们每一位的送考老师,你便是北附的学生。纵使有个别同学因买点东西而延误了时间,但一听到老师们的催促,便不断应道“好了,快了”,然后一脸笑容的上车。这是什么?这是已经融入你们行为习惯中的尊重。

一个成功商人在街上看到一个非常贫穷的推销铅笔的人,顿时产生了怜悯之情,决定帮助他。他塞了一些钱给他,走了几步后突然又觉得不妥,连忙返回去,抱歉地对他说,“对不起,我忘了拿笔,希望不要介意。”然后又把手放在了推销商手上:“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一年之后,在一个重要的社交场合上,一位风度翩翩的推销商拉住了这位商人的手,说:“您给了我自信,要不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乞丐。” “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这一句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话却有无穷的威力。这句话,让一个已失去自信并认为自己是乞丐的人重新找回了自信。要是当初没有人鼓励他,那么还能在社交场合里见到风度翩翩的推销商吗?这便是尊重的力量。

北大附中河南分校,能屹立中原大地,这是因为我们培养了大量的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北附,如果是一所到处是粗言秽语、纸屑乱飞、污水横流、满墙涂鸦,同学之间,轻则恶言相讥,重则拳脚相加,我们能成就“清华北大梦工厂”的美誉?我们能将数以千计的人送入国内外重点院校?在场的每一个人还愿置身于此?

08年我来北附,从门卫同志到校办的张际超老师,再到听我课的崔保朝、刘冬梅,到当时的徐校长,以及完成面试后,我漫步校园在灯光球场处遇到的一个清理垃圾的长者,无一不是友善的;而2年的北附生活,更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无处不体现出友善与尊重。

当然,在场的同学们甚至老师们也许会有疑义。不错,虽然我们已经不断创造奇迹并传承着奇迹,身边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自己的现象。我们的任校长不止一次的说过:“办一所高考成绩优秀的学校容易,但办一所校园处处文明用语,时时礼貌待人,没有果皮纸屑,墙上没有涂鸦的学校难”。

11月12日晚,学校组织了高中部学生露天观看亚运会的开幕式,2个半小时结束后,场地一片狼藉。如果时间定格在了那时那刻,没有人会相信这就是传说中的创造奇迹的北大附中河南分校。宣布学生散场时,王校长说了二句话:“高一学生留下来清理场地,高三学生做做收尾工作”,话音刚落,在场的每位学生,便拾起身边的垃圾,当学生离开场地之后,偌大的广场,已经是干干净净。这才是咱北附的校园。欣慰的同时,也在想,如果王校长不要求,我们还会如此迅速的清理场地吗?不论清理的及时与否,都不能回避一个问题:我们糟蹋了保洁员的劳动成果,把原本干净的广场扔了遍地垃圾。

尊重,与其说是一种修养、一种品行,不如说是一种习惯。与人相处,一言一行,无不体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程度如何。也许有同学会说,我见了校长、领导,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自然会尊重,某某人又不是我的老师,跟我又没什么直接关系,我干嘛尊重他们!在场的全体同学,还有老师们,我们是不是一视同仁的尊重了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偶尔见到或听到有同学和保卫科同志、餐厅师傅、生活老师发生冲突,甚至出口伤人。同学们,学校领导、朝夕相处的师长同学固然要尊重,而那些你认为和你没有直接关系的人,更应该值得你去尊重。保卫科和餐厅的一些同志,和我们高中部的一些同学年纪差不多,你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他们稚嫩的肩上已经扛起生活的重担,学校的保洁员和清理垃圾的员工,一年四季,不论什么天气,都是在不影响我们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把全校的卫生清理干净,当我们还在梦乡之时,他们已经在默默的打扫,甚至此时此刻他们正在各个楼层打扫卫生、清理垃圾,看看他们的双手和他们的身影,你那随手丢下的垃圾,还能丢得出?生活老师督促我们起床就寝,而有些同学对其极不耐烦,甚至辱骂。他们在起居方面,已经超过了父母对你们的关照,而却没有得到起码的尊重,更不要说感恩。

如果。如果北大附中,保卫科大意一些,偷懒一点;如果保洁员们怠慢一些,垃圾晚清理一点,餐厅的师傅们少花点时间,饭菜生一点;如果生活生活多睡一会;如果同学们之间脾气再暴躁一点,克制少一些,北附将是什么景象,我相信已经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勾勒出来。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很幸运,因为我们将迎来十周年的校庆,我们将拿出什么来奉献我们的母校?我倡议: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尊重,不需要我们大手笔,只需一声问候,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份理解,一份包容。但愿:

温馨和谐处处文明用语示范学府时时翰墨飘香 尊重理解时时礼貌待人北大附中处处君子风范

谢谢大家。篇三:学会尊重—美与尊重同行演讲稿 学会尊重

曾经听说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位高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的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的走开了,走了没有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子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并抱歉的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对方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你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没有想到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竟使一个自卑的人重新找回了自尊,是一个处境窘迫的人树立起了自信,正是有了这种自尊和自信,他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优势,终于通过努力获得了成功,不难想象倘若当初没有那么一句尊重鼓励的话,纵然给他几千万也无济于事,也不会出现自甘做乞丐到自信自强的巨变,这就是尊重的力量。

尊重,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抑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我们没有理由以高山仰长的目光去审视别人,也没有资格用不屑一顾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悄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有些地方不如他人,我们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应的尊重,一个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以平等的心态,平常的心情,平静的心境,去面对事业上的强者与弱者,生活中的幸运者与不幸者。

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常常与真诚、谦逊、赞美、善良、友爱相得益彰与虚伪、狂妄、苛刻、嘲讽势必水火容,给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给失败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对别人失败的同情,安慰与鼓励,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间的真情在,就有未来的希望在,就有成功者的继续奋进,就有失败者的东山再起。

演讲稿尊重 第3篇

(一)现代劳动制度的缺失使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处于弱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关系形态正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当前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已经基本完成,劳动关系基本面的特征已演化为劳资关系,但体制转型时期的制度真空使劳动者的一些基本权益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他们对自身所享有的收入分配等权益几乎没有发言权,导致社会劳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目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最低工资制度没有得到全面执行,拖欠工资现象时有发生,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超时加班现象比较普遍,劳动条件差;社会保障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欠缴保险费现象严重;劳动保障监察力度不足,劳动争议处理周期长、效率低。

(二)分配制度中重资本、轻劳动的倾向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收入分配方面已经基本确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了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的原则。目前,在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有三个分配主体,即劳动者、企业、政府。劳动者以工资的形式获得劳动收入,企业以盈余的形式获得经营收入,政府以生产税净额的形式获得纯收入。这种初次分配形式和格局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形成“新剪刀差”,导致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影响了劳动在分配中的地位。首先,政府部门作为国有资本的管理者,由于管理和监管缺位,失职和渎职现象严重,寻租行为普遍,致使国有资产和政府在初次分配中获得的纯收入大量流失,加上一些国有企业经营的短期化现象较为突出,造成本应为广大劳动者所共有的财富被少数人利用职权划归己有。其次,企业作为资本的代表者,在劳资关系的冲突中企业具有极大的决定权,尤其是目前民营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在如何划分企业盈余与劳动收入的比例过程中,企业占有明显的主动权,劳动者在与资方进行工资的讨价还价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加上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较多考虑吸引资本,看重资本的作用,使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社会保障都难以得到有效保护。再次,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仅体现在工资收入上,虽然工资收入的高低体现了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但企业究竟在盈利中划分多大比例作为工资尚缺乏明确的规定,存在许多劳动者的工资尚难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现象。同时,在保证资本盈余后的净剩余的分配中,劳动者并未能参与分配,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目前仅体现在按劳发工资上,劳动者不仅不能参与净剩余的分配,更未能体现按劳分配为主的参与净剩余分配上。

这种情况反映在现实中,就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现了过分偏重资本、轻视劳动的倾向,造成收入和财富快速向少数资本要素拥有者集中,而作为价值源泉的劳动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却一直在下降,劳动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具体表现在:首先,在GDP所占份额中,劳动所得占比下降,资本所得占比上升。1978年至1983年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从42.1%迅速上升到56.5%,上升了14.4个百分点,但1983年至2007年劳动所得占GDP比重从56.5%下降至39.7%,下降了16.8个百分点。与一些相关国家相比较,2003年一些工业化国家雇佣者的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分别是:美国57.5%,英国55.9%,法国52.7%,加拿大51.1%,澳大利亚46.7%,韩国44.0%。日本2002年的数据则是53.3%。我国现行分配体制下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明显偏低,并呈现不断降低之势,资本回报的比重却节节上扬。其次,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一直偏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资料,“十一五”期间,与城镇职工工资水平的增长速度相比,农民工的工资增长微弱,2005年农民工人均年收入为8520元,仅相当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5%。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月平均工资12年来只提高了68元,平均每年仅提高5元。第三,与世界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价值低估特点明显。世界劳工组织的统计分析指出:如果把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定为1.0,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香港为4.6,印度为2.5,韩国为2.6,南非为3.4,日本为2.9,美国为2.6。显然,与世界一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相比较,中国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几乎被压到最低水平,而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也几乎达到最高水平,劳动力价格被严重低估,使劳动力再生产难以持续,所以才有近年来出现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工荒”等现象。

二、像尊重资本一样尊重劳动是现实要求

(一)收入差距加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现象突出要求尊重劳动

伴随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却表现出扩大之势。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为例,截至2007年底,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79元,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36的3.33倍;城乡人均收入差为9645.4元,增大到1978年城乡人均收入差209.8元的46倍。如果从地区间、城镇内部、农村内部以及行业之间的居民收入比较来衡量,居民收入差距更呈扩大之势。居民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和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现象的形成,除了与历史条件、资源禀赋、体制性因素、行业垄断和市场竞争等因素有关外,由于资本的稀缺性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较为突出,劳动的作用被忽视,资本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获取剩余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则在收入分配中处于弱势地位,获取的剩余份额越来越小,这种“强资本、弱劳动”现象的出现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原因。世界银行数据显示,从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目前已超过0.48。收入差距过大导致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受到制约,也影响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显然,要改变目前居民收入差距加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的格局,尊重劳动,提高劳动者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便成为必然。

(二)扩大内需要求改革目前的分配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

投资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极为明显,投资和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50%~60%以上,2005年投资和出口的贡献率达到63.9%,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6.1%,与钱纳利的标准模式即绝大多数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保持在70%以上相差甚远,即使与储蓄率很高的东亚国家最终消费率在65%以上相比也低许多。伴随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发展,世界经济均受到很大的冲击,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出口受到极大的制约,我国政府也迅速调整经济发展的思路,在加大政府投资的同时,扩大内需也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举措。而扩大内需首先面临的是普通劳动者的消费能力相对不足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家庭年均收入在8000元以下的人口约达7亿人,这些低收入人群约占全国一半以上人口,尚处于温饱有余、奔小康的起步阶段,在全部人口中的消费倾向最强,对生活必需品最具消费和购买能力,对万元以上大宗商品的购买尚需不断积累和培育。这一消费群体是最讲实惠的消费群体,其需求与现有的供给能力较为适应,他们的收入快速增长是扭转目前消费不振、最终消费率低位徘徊的重要动力。因此,要扩大内需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使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尊重劳动,尊重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广大劳动者的收入水平。

(三)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要求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人类社会进行再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就是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而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又是以劳动者能充分就业并有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基础的。长期以来,由于资本在价值分配中处于强势地位,普通劳动者的劳动在价值分配中的主导地位未能体现,普通劳动者又普遍缺乏资产性收入,从而造成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表现为资产性收人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双缺失,表现在农村消费市场难以提振,有效需求明显不足。我国经济的拉动过度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也导致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人力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充分利用,民众的不满情绪不断增加,使社会离心力加大,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发展。2009年的“两会”把解决充分就业问题放在首位,面对2009年我国需要安排就业的总人数2400万人,其中应届毕业大学生为611万人这一现实,国家不断推出改善民生的各种举措,特别是在就业、医疗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政策的制定和修改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政府对普通劳动者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认识在提高和强化。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重视普通劳动者的地位,完善对普通劳动者的基本社会保障,不断提高普通劳动者的劳动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

三、在制度安排中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统一

(一)重塑初次分配制度,充分体现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

重塑初次分配制度,关键在于完善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净剩余的分配,并逐步扩大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的比例,充分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的根本形式和主体方式的特点。其实,在分配制度中提高劳动者的地位使劳动者参与分享企业价值增值方面,国外已经推出了一些新的制度安排,如企业利润分享制度、企业价值分享制度、企业所有权分享制度、企业管理权分享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虽未改变这些国家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和企业主与职工的雇用关系,但反映了劳动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重视。我们目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使劳动者参与企业净剩余的分配制度,从理论上看也具有基础。资本分享企业净剩余源于资本的稀缺性,但资本必须获得报酬不等于资本独占净剩余。企业所有的职工在企业净剩余的创造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企业职工提供的劳动与净剩余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联,他们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的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而且可以生产出剩余价值,让他们分享自己参与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劳动积极性。问题是净剩余的确定应按什么标准,资本和劳动参与净剩余分配中又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从数量上看,按劳分配的最低标准是维持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的费用,否则连简单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是银行的利息,否则便无投资动力。确定企业净剩余的标准,便应是在企业盈利中至少要扣除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最低标准后的企业盈利。至于劳动和资本在净剩余中的分配比例,则应根据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劳动和资本对财富创造的贡献以及社会稳定发展的要求来确定。总之,要通过制度完善,提高劳动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贯彻和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原则的前提,也是目前分配制度改革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构建公平分配的制度基础,实行统一国民待遇

目前,我国劳动者地位未能受到重视不仅表现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形成“重资本、轻劳动”的现象,而且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性质的企业间劳动的报酬和资本效用问题上。尊重劳动,不仅要尊重劳动在分配制度中的主体地位,还要尊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企业中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劳动者公平竞争和充分就业的市场环境。首先,统一制度安排,统一国民待遇。国民待遇意味着全体劳动者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享有同等权利、机会和自由,同等的分享公共产品。从劳动的角度看,就是要使每个劳动者在大致平等的条件和规则下享有平等的参与竞争的机会,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具有参加劳动平等地获取收益的机会。通过统一的制度安排,在户籍管理、迁徙自由、市场准入、义务教育、劳动就业、公共物品使用等各方面取消不合理的制度限制,使广大劳动者具有同等的参与就业竞争权力,享有公共资源、公共服务的权利和获取社会保障的权利。其次,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创造公平竞争、公平分配的条件。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均衡是造成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重要原因,而这种生产条件的分配不公又受到体制和地方政府的强化。除了地区环境差异和经济基础差异外,我国行业垄断现象也极为突出。尊重劳动,创造劳动者公平竞争的环境,就必须打破市场分割,消除非自然行业垄断和市场进入壁垒,通过有效的政策和制度来调节,促进生产条件在不同生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均衡分配,进而促进收入在不同部门和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均衡分配。再次,建立平等竞争、自由流动、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分割特点,不同地区的劳动者就业进入条件和就业成本存在较大差别,后期生活成本区别更大。东南沿海和一些中心城市等发达地区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具有工作稳定、工资和福利待遇高、升迁机会多、发展前景好等特点;而中西部边远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工作环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低、升迁机会少,缺乏养老、医疗和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要建立平等竞争、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使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能自由合理地流动,就必须打破城乡分割,清除各种制度性壁垒,消除城市二元用工制度,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按市场机制运行,劳动力的收入和报酬能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三)建立和完善鼓励创业和创造就业机会的制度体系,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

尊重资本,尊重劳动,在目前的环境下体现在使劳动者充分就业。而要实现劳动者充分就业,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体系,鼓励企业和资本拥有者不断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主寻找就业机会。首先,建立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大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低成本实现就业,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鼓励劳动者创业的政策包括: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如成立劳动者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消除垄断和经营壁垒,降低创业准入门槛等;为劳动者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如对创业者提供资金和场地支持政策,进行税收优惠,减免创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简化创业审批手续,帮助创业者寻找好的创业项目,以及帮助创业者与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出台差异性创业扶持政策,满足不同创业群体的创业需求。其次,建立和完善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政策体系。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发展经济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资本拥有者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如对企业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来改变劳动者的就业理念,并完善劳动者的就业培训机制和政策,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素养,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第三,建立和完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和社会保障的制度。目前,我国低收入人群的比例比较大,从分配制度上向这些低收入人群进行倾斜,是改善这类居民收入的现实选择,也可以有效调动这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同时,完善低收入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尤其是作为现代打工者的农民工,不仅许多企业没有给劳动者办基本的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即使一些企业给劳动者办有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也因缺乏全国性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一旦回到居住地便无法延续办理社会保障。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要使城市和农村低收入居民享有社会保障制度,使全社会的所有居民都能享有社会保障制度,而且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求。

(四)构建企业利润分配宏观指导和监控机制

企业利润的分配,不仅要体现对劳动者劳动的尊重,也要反映资本在企业利润创造中的作用。进行企业利润分配时,劳动者在获取工资后是否参与净剩余分配以及参与分配的比例确定,都需要国家提供一个相对明确的规定和制度安排。尤其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实施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时是否有所区别,这些都需要国家有一个宏观指导意见。对企业工资收入的确定,国家也应有宏观指导意见,对不同地区和行业企业划定一个工资指导线,划定最高指导线、最低指导线和平均工资线,并发布地区性和行业性工资增长指导标准;完善国有企业工效挂钩的工资分配制度,在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实行企业工资总额与企业经济效益挂钩;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同时,国家也应建立一个相应的监督指导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和参与净剩余分配的权利和份额。如在确定劳动者参与净剩余分配的制度后,为确保制度的实施,管理层应对国有企业利润是否真实、经营者和生产者的劳动报酬是否超分配进行监控,防止虚增利润和超分配现象发生;对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劳动者是否参与净剩余分配以及分配比例是否达最低标准进行监控等。通过宏观指导和监控,确保资本与劳动两要素在价值分配中的利益得到体现,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和谐统一。

摘要:目前,劳动在我国未像资本一样得到应有的尊重,“强资本、弱劳动”分配格局要求我国应像尊重资本一样尊重劳动。我国应从基本国情特点出发,在初次分配中建立充分尊重劳动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原则,使劳动也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统一国民待遇、建立和完善就业体系等途径,实现尊重资本与尊重劳动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尊重劳动,尊重资本,按劳分配

参考文献

[1]沈卫平.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尊重劳动[J].学海,2007,(6).

[2]卓勇良.关于劳动所得比重下降和资本所得比重上升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3]刘建强.论尊重劳动[J].湖南社会科学,2003,(4).

[4]杨大威.关于“尊重劳动”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3,(2).

[5]李克实.论尊重劳动的道德价值[J].河南社会科学,2003,(3).

[6]王萍.尊重劳动必须客观认识劳动的新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3,(9).

[7]袁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的长效机制理论研究——兼谈《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条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尊重语文 尊重文本 尊重学生 第4篇

语文课堂的拓展延伸,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社会、世界的窗户,让学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开阔了视野,引发了更为深刻的思考,这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语文综合素养,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教材不是孤本,教学需要拓展。有了网络与搜索引擎的今天,不怕没有资料,就怕资料太多,所以关键在于如何拓展。文本教学是不是以文本拓展为其终极目标?课堂教学的拓展是否意味着以牺牲文本深究为代价?如何紧扣教学目标拓展?这些困惑都与教学息息相关,如果得不到解决,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工作就只能停留在理念的层面。

综观时下的语文课堂拓展,天马行空者有之,令人眼花缭乱者有之,表面热热闹闹包装豪华目迷五色,实质上空空洞洞糊里糊涂,对文本内涵的分析有时如蜻蜓点水、木偶探海。于是就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拓展的前提:尊重语文

语文课除了开拓思维这一点与其他各学科相通之外,还有培养听说读写和高尚情操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独有的特点。如果忽视了语文课的这些特点来进行拓展,就容易上成非语文课。

课堂镜头一:

拓展思考题:

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

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

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

如果没有告诉你,这是《三峡》一课的拓展训练,你会知道这是一堂语文课吗?这样的“探究”看起来很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让人更多地觉得是在上“地理课”“环保课”或者是写作资料整理课。

这是对拓展延伸的一种曲解。拓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不能因为课文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探讨、整合,使语文课上成知识常识拼盘课、五花八门杂烩课。长此以往,语文学科必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应该为语文教学服务这一宗旨不能改变。

我们可以为《三峡》一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拓展题: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已变成了永远的回忆,现在想为三峡建立一个纪念碑,请你为其写一段碑文。虽看似简单,但它紧扣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既从写作上考量学生,又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发他们对三峡工程建设更为深刻的思考。

二、拓展的基点:尊重文本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总是建立在某一基本点上。语文拓展的基点应该建立在学生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这样的拓展才会有意义、有效果。

拓展应立足课本由此及彼,沟通生活开阔视野,培养语文素养。在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最大限度地张扬阅读个性的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一个文本多元解读的底线问题。对文本的拓展阐释要以尊重文本为基点,我们既反对被作者原著牵制过多,又反对无视文本过度拓展,不能让多元解读成为错读乱读的借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还是唯一的,要视具体的问题而定。凭读者个人的感情和现实生活的体验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视作者创作意图于不顾,远离、曲解文本的主旨,就失去了阅读的根本意义。我们在设计拓展训练题的时候,应该更多地关注文本内容所包含的逻辑,哪怕是在学生拓展训练时所呈现的思路,也应基本遵循文本的轨迹,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有更多更好的拓展。

拓展也不能颠倒与文本的关系。目前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引进文本之外的音像等资料,把文本拓展这一环节当成语文课堂改革的金字招牌,在学生尚未真正接触文本时就动用大量时间去进行所谓的拓展,而缺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联系和整合。

教学镜头二: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学习。导入新课后,教师进行了知识竞赛:《水浒》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一个朝代的事?书中的108条好汉中哪些你能说出他们的绰号?……接着多媒体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断,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最后问学生,如果你是电视剧的导演,你会拍摄《水浒》的哪一集?为什么?

我们的教学任务是学习文本《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虽然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这种改编已经是导演阅读和再创作的结晶,与施耐庵的原著已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当然允许在课堂上播放由名著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替文本的阅读。不可否认,影视作品的声响效果的确极具感染力,但这种感染力是影视作品产生的而非文本本身。我们不能挂学习某课的招牌,行学习另一文本之实。那种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过早或过多补充内容,甚至偏离文本而大谈从网上查阅到的资料,使教材受到冷落、教学活动失去认知支撑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果教师在学生观看了电视剧后,提出这样的问题:电视剧的剧情那些是小说中有的?哪些已经作了改编?电视剧的改编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不成功的?为什么?……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以文本为基础,在认真体会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发言,这样的学习才有的放矢,教师的拓展安排才落到实处。

拓展还要少一些功利色彩。有些教师仅仅将拓展作为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这一手段达到自己想要教学的某一目的。学生并没有真正从文本本身去体会,阅读思维成了让别人随意拨弄的摆设品。

教学镜头三: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湖心亭看雪》作品的诗意时,补充一段介绍人物生平的文字,文字揭示的是作者张岱怀念前朝的孤独与苦闷。有了这一段拓展内容,学生似乎一下子“开窍”了:教师要我们回答的作者诗意,无非就是孤独而已,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有一个“独”字。于是利用拓展完成了体会作品诗意的目的。

如果将拓展的材料形成所谓的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本文的答案也是这样,这实际上是换一种形式呈现标准答案。文本作者要表达的深刻内涵一般是隐藏在字里行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从文本学习的本意来说,应该首先让学生尊重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不能有丝毫偏颇或曲解。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湖心亭看雪》文本阅读时注意,天寒地冻作者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这是不是矛盾?然后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作品充分展示的作者遗世独立、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俗人为伍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之感。在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才可以借此拓展,或出示背景资料、人物生平,或出示作者的其他作品、或将同时代的相关作品等加以印证。最后使学生把文本学习所体会到的东西与相关拓展的内容加以融合,达到文本学习的最终目的。千万不要在学生文本学习尚未深入之前,就急于抛出预先准备的材料告诉学生。这样的拓展既不符合文本学习的本来目的,也有太强的功利性。

三、拓展的重点:尊重学生

教师凭借自己的阅历与学业水平,对文本的理解比学生更深,因此教师愿意将自己的心得说给学生们听,这本无可非议。但如何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拓展,应由学生的认知实际来决定。否则,哪怕教师的理解深度已经获得大家的公认,深入的分析也已经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还未达到一定水平,教师就不必也不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拓展给学生看。

教学镜头四:

《唐雎不辱使命》的教学。教师通过背景介绍进入课文、结合情节理解词语、扣住文本了解人物等教学环节,学生们已经对于唐雎不畏强暴、冒死与秦王抗争的精神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然后老师问了:唐雎的“布衣之怒”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会是真的吗?秦王是那么好对付的人吗?堂堂的秦王嬴政,千古一帝,扫灭天下,统一六国,岂会在一个安陵小国的使者面前色厉内荏,前倨而后恭?唐雎又是如何持剑上殿的呢?施教老师很认真地拿出他自己精心研究的成果,这些材料最有说服力的一句是:此时的唐雎已经是一个一百三十多岁的“朽然老丈”!最后的结论是:基本情节不合事理,人物形象有欠准确,重要细节严重失实——唐雎出使并无其事,因而这个故事也不会发生。

也许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是稚嫩的,也不具备教师的开阔视野,但对唐雎人物形象的把握,是他们在文本阅读中得到的真实可喜的收获。教师拿出的研究成果(也许他出示的是历史真实),一方面已经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学习文本的需要。当一个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史料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时,我们所认识的应该是作品中的“这一个”,而不是去考证他是否真实存在(这些都应该让史学家们去引证索典)。唐雎即使是“虚托”的人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也反映了久受贵族压抑的平民愿望,虚拟人物反映感情比虚假的说教更富于真实性,更何况《战国策》创作特色是“实事求似”(当然从历史学的眼光看这是缺陷),所以文章就显得比以前的历史著作更加活泼而富有生气。如果不明确这一点,我们将无法引导学生去读《三国演义》等名著,也无法让学生去阅读《离骚》(因为关于屈原真伪的讨论古来有之)。学生还是应该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这就够了。至于教师拓展的唐雎是否出使过秦国,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实在没有多大关系,也没有多大作用。这样的拓展实际上让学生学习的是历史的考证方法而非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律。没有拓展的文本教学是静止的、孤立的、单薄的;但丢失语文学科的特点、丢弃文本的研读、抛弃学生实际的过度拓展也同样是没有意义的。尊重语文、尊重文本和学生,语文拓展教学才会显示其真正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充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

尊重演讲稿 第5篇

你们好!很高兴我能成为这次讨论会发言人之一,在这,我将发表我对纳瓦罗对待埃斯特万的事情上的看法,“

在这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埃斯特万那般好运,拥有一个尊重自己的对手,毕竟不公平的事情多了去了。在比赛上,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扛着自行车往终点方向狂奔。而他身后的竞争对手拒绝超越,慢慢地跟随在埃斯特万的身后,让埃斯特万获得了铜牌。

纳瓦罗自认做了一件道德的事,却让埃斯特万陷入了两难之地。有一句话我觉得说的很对:我们人生必须像连绵不绝的山脉一样,总是有无数险峰需要我们去征服,而一旦我们登上险峰后,生命中无限的风光就会展现出来,整个世界都尽收眼底。假如埃斯特万没有获得铜牌,但他仍然坚持比赛完,那他获得的是比赢了比赛还要热烈的掌声和称赞,700字作文《“尊重”≠尊重作文700字》。比赛的理念是公平、公正、公开,纳瓦罗的作为在其他时候可能是对的,但这个是比赛,他让落后在后面的选手感觉到了不公平。也有可能让埃斯特万觉得这是一种蔑视,所以我说他做得不对,此“尊重”非彼尊重。

我讲一个现实的例子,孙杨,我国著名的游泳选手和韩国的游泳名将朴泰桓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在赛场上的他们也是竞争对手。在仁川亚运会上,孙杨赢了朴泰桓,恰逢那天是朴泰桓的生日。赛后,孙杨帮朴泰桓过了生日。他们就是,比赛场上不分朋友,只注重规则,但赛场下却如此要好,不会因为彼此认识而做出什么不尊重对方的事。

尊重演讲稿 第6篇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xx年级xx班的xx,很高兴能够有这次机会在国旗下进行讲话,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尊重父母”。

旭日揭开雾沉沉的暗影,为大地带来了新一天的光芒,又是一日晴空万里。同学们,在这样美好的一天里,我要讲的便是尊敬我们的父母。父母是这个世上最亲近我们的人,也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们。我相信很多的同学都是在爸爸妈妈的关爱下长大的,每个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同,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就是深爱着我们,他们的孩子。每每看见电影,小说,课本中描述亲情,我们总能够被那简单朴实的剧情,华而不实的文字所打动。明明只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却能够让我们留下最真挚的眼泪。因为,这是亲情,血浓于水的深情,哪怕没有华丽的文字,我们只需用心体会就能够感受到,这便是我们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

想必各位同学都见证过自己父母年轻时候的样子,不论你父母的年龄如今处于什么阶段,但是我知道的是,我们之中的所有人都见证了他们的变化和老去。时间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我们便从亲戚口中咿咿呀呀的小朋友,走过了小学,初中的时光,现在的我们,已经是一名高中生了,同学们,回忆起过去的那段时光,是不是又觉得父母年轻了许多呢,我想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但是印象中,父母的模样早已模糊,不再年轻,而是出在我们现有认知的印象里。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在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它便匆匆走过。相信有很多同学早就发现了父母头上出现的银丝吧,他们也会老,每每我们都会感动的哭,但是实际上我们很少会付出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和我们的父母产生意见分歧,我们正处于青春期,也许有的时候,父母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甚至出现争吵,但是他们的出发点一定是为了我们着想的。其实绝大部分时候,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懂事,某件事情上,我们是真的犯了错误,只不过自己没有意识到,面对父母的教育和教诲产生抵触和反抗心理,从而发生争吵。其实这都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我们每一次对父母恶语相向都如同一把把尖刀刺在他们的心口,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真的好吗,父母是这个世上最疼我们,最关心我们的人,也是我们最坚强有力的后盾,产生意见分歧是难免的,但是不要对父母恶语相向,那是非常不正确的行为。

上一篇:退休支取住房公积金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暑期家教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