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2024-09-06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精选11篇)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第1篇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这是一个教师不可能替代但能施加有力影响的过程。为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要求“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这一作用和角色的定位符合当今世界幼教发展的潮流,同时让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12月2日那天,我到红太幼儿园为小班上了一堂关于“动手做,游戏乐”为主题的课。这堂课我给我们班的小朋友也上过,效果不错。我想不管是哪里的小朋友对于玩水,大家都是一样的都喜欢玩就是在玩的过程中怎样让幼儿获得快乐的体验同时获得知识。因此,我将上过的游戏《瓶中乐》带给了红太的小朋友,可是没想到同样是小班同样的课程镇上的幼儿与乡下的幼儿会有如此大的区别,可能小朋友对于我这样的新老师到他们班里不熟悉也有一定的关系吧!这也让我看到了我班幼儿与别班幼儿相比较有那些地方比较突出那些地方做的还不够。

红太小朋友有42位其中有几位是小班年龄不到的幼儿,到了他们那儿,我熟悉了一下他们那里的小朋友,他们看到我也都很开心。上课的时候,我提问让小朋友回答问题,可是他们一个也没回答我,我也只好自己一人说,但到后来到户外让幼儿自己拿瓶子大家都很开心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到最后一环节给学校的树木浇水使活动达到高潮大家在老师喊“让瓶宝宝休息一下”……小朋友才依依不舍把瓶子交给老师。我很高兴这次有机会给他们上课,也让我看到红太的小朋友都很朴实,天真,他们的常规较好,同伴之间关系较为融洽。但是我觉得他们缺少外界获得知识的机会。教小班的凌老师告诉我,每次给小朋友讲故事,他们连简单的松鼠、蛤蟆、青蛙等,小朋友都不认识,总要先让他们认识一下这个叫什么,缺乏创新意识,照着老师的思维思考问题,很少想出与老师不一样的;而且这里的小朋友的父母平时都很忙,虽然很重视小孩的教育但是他们认为把小孩教给老师就可以了。在课外我与孩子们开玩笑“陆老师,带你们去王江泾好不好?”我听到大家都说“好”没有一人说不好。我想:这里的家长平时肯定很

少带自己的孩子出去玩,现在的孩子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应该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次的活动也让我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2004年12月12日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第2篇

看着学生们沿街到学校,没有疯疯癫癫的吵闹,只见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去。偶尔有学生交头接耳说着悄悄话。他们衣着朴素,眼神澄净而恬淡。

坐在教室里,黑压压一片,什么颜色和样式的衣服都有,分不清哪个学生穿的是校服。男生女生倒是很容易区分。看着那些青黑的短头发,还有那随处飘逸的长发,心中无限感叹:山乡的学生还真像学生。

学生时不时打量教室周围的几十位老师,对站在讲台上的胡波老师更加好奇。胡老师毕竟见过大场面,经验老道。一上课,他就利用看讲学稿的学生人数,巧妙地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函数关系。这个问题简直就是神来之笔:既拉近了陌生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还引导他们快速进入老师预设的教学情境中,更妙的是不着痕迹地开始了以旧引新。

胡老师为了过渡二次函数的概念,选择了两个典型问题。一是正方形面积,一是边形对角线的条数。问题的设置和分析都由浅入深,充分体现了老师的意图:训练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为了加深对二次函数的理解,他还精心设置了探究问题:函数(1)当为何值时,函数是二次函数?(1)当为何值时,函数是一次函数?这个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思维,巩固对二次项系数≠0的理解,突破难点。

整堂课学生主动配合,积极思考,认真解答,尤其是上台板演的学生,显示出较高的数学思考水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她们严格规范的书写,完整流畅地表达思维过程,得到胡老师诚恳的表扬和肯定。无论是思考题还是巩固练习题,胡老师的点评都简明扼要,没有半句多余话,对学生的解答补充和对问题的扩展延伸都恰到好处。

我正沉浸在对师生表演的欣赏中,胡老师开始了小结和下课。我深感意犹未尽,无奈地望去对面楼,只见学生三三两两,却听不到喧哗,看不见追逐打闹。哎,连下课的铃声都格外静悄悄。怪不得胡老师事后说,听到隔壁上课了自己就上课,看到学生走出来了就下课。原来他也没听到铃声。难道他和我的感觉相同:快乐美好的时光总是容易流逝!

xx一中的张校长对这节课做了很中肯的评价:“……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学生想得多,练得多,教师讲得少。”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第3篇

那是一个春意融融的下午, 我和学校的几位同事在领导的带领下奔向慈利县最偏远的三合口九年制学校举行送课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的第七个目的地了, 连续两周的送课下乡, 每天送两个乡镇, 确实觉得有点累。坐在时而颠簸的车上, 我打开车窗, 呼吸着大山里清新的空气, 望着漫山遍野绿得发亮的茶叶, 听着路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心里默默地想着:在这山青水秀的地方一定养育着一群纯朴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吧!面对一个陌生的老师, 他们能接受我吗?我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吗?这样想着, 车子已开进了三合口学校的大门。

紧接着就是两节课……

不知不觉下课铃响了。我松了一口气, 今天的送课任务终于完成了。当我走到教室门口就要离开他们的时候, 门口第一组第一个同学是一个小男孩, 他突然叫住了我, “朱老师”, 我停住了匆忙的脚步, 望着这个忽闪着明亮的大眼睛的小男孩, 他的眼睛里仿佛有话要说, 我意识到。我笑着问:“有什么话要对老师说吗?”于是, 他接着说:“朱老师, 我今天对您的印象很深, 因为您的亲切, 因为您的温柔, 因为您的热情, 因为您的知识面广……”说完后, 那双会说话的眼睛又望着我, 我不由心头一怔, 他的这段话让我感到有点意外, 有点激动。我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对他说:“谢谢你, 你今天的表现也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完, 我向他们挥了挥手, 同学们也都向我挥手, 我感受到, 从他们的眼睛里面感受到, 似乎有一点依依不舍。

更让我意外的是, 没多久, 我又收到了32封孩子们的来信, 不, 是一颗颗最纯朴、最真挚的幼小的心灵。我又一次被孩子们感动了!他们这样写道:

生1:您一走出这间教室, 我不知怎么的心中就是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总是觉得像我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 我想您可能也对我们有这种感觉吧。

生2:在平时上课的时候, 我从来不敢举手发言, 生怕说错了什么, 但是, 这次在您的课堂上, 我勇敢地举起手来了, 并且还在课堂上发过言, 因为您在上课的时候总是带着微笑, 仿佛是朋友, 心里就没有了恐惧, 您的这种笑容不是苦笑, 而是发自内心的笑。能在您的课堂上读书, 使我感到非常的光荣, 无比的开心。我在平时上课时, 也爱动脑筋, 就是缺乏胆量而没有举手, 但是, 在您的课堂上, 我的手竟然奇迹般地举起来了, 像不听我的使唤, 这只手好像在说:“这么好的老师提出问题, 还带着微笑, 不让我们紧张, 不举手真是后悔到极点!”

生3:老师, 虽然您给我们只上了90分钟的课程, 我觉得您更有征服力, 您征服了我们。

生4:今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 因为您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与微笑, 当您给我们上课时, 我最喜欢看您的笑, 听您讲话的声音, 您给我们带来的微笑是温暖的, 带来的声音是美妙的。您离开了我们的教室, 可是您的微笑, 您的声音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

我相信, 孩子们的话是真的, 情是真的, 因为孩子的心是最真挚的!读着孩子们的来信, 我的心已经被这一份份浓浓的情意感染了!我感动了, 感动着孩子们的感动!

二、反思孩子们的感动

感动是不能忘记的。在感动之后, 还得静下来思考:孩子们是因为什么感动了?是什么力量让孩子产生像妈妈要出门打工那么依依不舍的感觉?是什么力量让那只平常不敢举起来的手勇敢地、奇迹般地举起来了?是什么力量征服了那群纯朴可爱的孩子?是什么力量让我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回到我们的课堂, 看看以下几个教学片段。

片段一:我想问———在质疑解疑中找到自信

生: (齐读第二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 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 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 不断发问, 不断解决疑问, 追根求源, 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

师:读了这段话, 有什么疑问吗?

(沉默片刻, 终于, 一个小男孩怯怯地举起了手)

生1:我不明白“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这句话的意思?

师:你能像科学家一样善于发问, 真不错!

(接着, 又一个男孩子迫不及待站起来)

生2:我不知道这句话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

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不仅善于发问, 还能自己解决疑问, 是吗?谁能解决刚才提出的疑问?

生3:我认为这句话中的“?”指的是科学家提出的问题, “!”指的是科学家经过探索后得到的真理。

师:同意他的意见吗? (大部分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生1:我现在明白了“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意思是科学家提出疑问后, 反复研究, 不断探索, 最后解决了疑问, 找到了真理。

生4:我还有个疑问, 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

师: (露出惊讶、疑惑的神态) 是呀, 为什么要说一百个问号, 而不说二十个、十个, 甚至去掉“一百个”, 直接说“真理诞生于问号之后”呢?

生5:一百个问号并不是说真的问了一百次, 而是说科学家问的次数多。

生6:一百个问号说明科学家问了很多次, 不断发问, 不断研究, 才能找到真理。

生7: (抢着站起来, 自信的地说) 我认为, 问的次数越多, 得到的答案就越成熟。

师: (激动地说) 是啊, 科学家正是不断发问, 要经历一个漫漫探索的过程, 才能找到真理, 所以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百个”读得很重) 请齐读课题。

生: (齐读, 学生也重读了“一百个”)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反思:好问, 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常常是将学生推向深层次阅读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 要千方百计满足学生质疑的需要, 保护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促成学生的多向反思。

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而理解“最后把‘?’拉直变成‘!’, 找到了真理”又是难点。在学习这一段时, 我采用了让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方法, 相信孩子能够质疑, 能够自己解疑。这一环节中, 有三个学生提出了疑问, 通过生生交流、合作, 明白了“?”“!”在本文中的含义。特别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题目中要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而不说‘真理诞生于二十个问号之后’呢?”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但正是因为这个问题的提出, 把其他学生引入了深层次思考, 在不断解答“为什么不是二十个问号、十个问号而是一百个问号”中体会到科学家探索真理的艰辛。

我想:学生自己质疑, 自己解疑, 带来的不仅是快乐, 更多的是自信!

片段二:我会读———在自读自悟中体验成功

生1:“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 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这句话写出了谢皮罗教授的探索过程。

师:对, 谢皮罗就是这样把“?”拉直变成“!”的。你能把这句话朗读一遍吗?

生1: (朗读, 吐字清楚, 但没有轻重音, 有点平淡)

师: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生2:他读得很好。

师:好在哪里?

生2:他读得准确、流利, 声音也很洪亮。

师:你能读得更好吗?

生2: (点点头, 朗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3: (大部分同学说“好”, 可一个男孩子站起来) 他们都没有读错字, 可是没有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

师:是吗?你来试试看!

生3: (朗读, 显然把“紧紧抓住”“反复”这两个词音加重了)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 其中刚才朗读的生1和生2也举起了手)

生1:我觉得他比我读得更好, 他把“紧紧抓住”“反复”读得很重。

师:是吗?你太谦虚了!你想再读一遍吗?

(生1再读一遍, 故意把“紧紧抓住”“反复”读重了。)

师:你觉得自己有进步吗? (生1使劲点点头)

师:你不仅谦虚, 还很自信。你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因为从“紧紧抓住”“反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做实验的辛苦。

生3: (又一次主动站起来, 生怕机会被别人抢去) 从“反复”这个词可以体会到科学家不止做一次实验, 可能经历了许多次失败。

生4:从“反复”这个词可以知道科学家们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次失败, 可是失败了, 他们绝不放弃, 而是继续研究下去。

师:这种不放弃的精神用这篇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锲而不舍”)

师:我们读这句话时就要读出科学家的辛苦, 读出锲而不舍的精神。大家有信心读得更好吗?

(“有”,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生5: (一个有点害羞的女生也举起了手)

师: (望着这位腼腆的女孩, 微笑着) 你想读吗?老师一直等待着你!

生5: (会意地点点头, 终于鼓起勇气站起来, 读得字正腔圆, 突出了“紧紧抓住”“反复”, 读完后, 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 女孩自信地笑了)

师:有敢于挑战的吗?

生6: (朗读, 又是一片掌声)

……

师:大家读得这么好, 老师也想来试试, 听完后一定要给我提出建议。

(师读, 掌声)

生7:老师, 您吐字清楚, 从您的声音中我感受到了科学家的辛苦。

生8:老师, 我给您的朗读打满分。

生9:老师, 如果总分是100分, 我要给您打120分! (教室里一片欢笑声)

师:谢谢同学们给老师的自信!

反思: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 自己领悟。”强调的是“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采用了在读中悟、悟中读的读悟结合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从“紧紧抓住”“反复”悟出科学家探索过程的艰辛, 锲而不舍的精神, 再通过“紧紧抓住”“反复”读出科学家的艰辛与执着。在读悟的过程中, 组织学生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在评中找到了自信;用期待的眼神、满意的微笑、动情的话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朗读, 在读中体验成功。

片段三:我要辩———在说说议议中享受快乐

师:洗澡是件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谢皮罗却敏锐地捕捉到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这种本领就叫……

(教室里一片沉默, 终于坐在最后的一个高个儿男孩举起了手)

生1:这种本领叫“追根求源”。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我认为用“见微知著”这个词来概括更准确一些。

师:为什么?

(生2沉默, 似乎只能意会, 不能言传)

生3:我和第一个同学的意见一样, 我认为用“追根求源”好一些。

师:除了“见微知著”“追根求源”这两个词, 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又是沉默) 那么, 同意用“见微知著”这个词的同学请举手?

(有多数同学举手了, 看来只有少数同学认为用“追根求源”比较合适)

师:到底是“见微知著”还是“追根求源”呢?不管你是哪一种观点, 都得用充分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 说服别人, 对吗?

生2:因为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非常平常、非常细微的事情, 而谢皮罗教授却能从这一事情中看出问题的本质, 所以应该用“见微知著”来概括。

生4:我也同意他的意见。“见微知著”中“微”是隐约的意思, “著”是明显的意思, 谢皮罗从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一隐约的细节中找到了真理。

师: (赞赏地点点头) 说得很有道理。

生1: (不服气地站起来) 我还是认为“追根求源”是对的。

师:为什么?

生1:因为谢皮罗在发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之后, 还要不断发问, 不断探索, 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最后才找到真理。所以应该是“追根求源”。

生5:可是刚才老师说的是谢皮罗敏锐地捕捉到洗澡水的漩涡这一个细节, 并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把这个本领用一个词语概括出来, 这里强调的是谢皮罗善于捕捉细节, 我认为“见微知著”是对的。

(很多学生微微点头, 看来原本认为是“追根求源”的同学观点在动摇了。)

师: (问生1) 你现在认为呢?

生1: (坚定的语气) 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老师真佩服你!是的, 认为自己对的就要坚持!但你得说说理由。

生1:如果谢皮罗教授仅仅只看到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这个细微的现象, 而没有追根求源, 苦苦探索, 就不能发现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这个问题的本质。

生6: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科学家发现了一个细微的现象, 还要追根求源, 不断解决疑问, 才能找到大道理。

师:是的, 也就是说先要“见微”, 还要“追根求源”, 最后才能“知著”, “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都是科学家的本领, 对吗?相信同学们也有这种本领!

(同学们满意地笑了)

反思:这一环节, 我的本意是想学生掌握“见微知著”这个词, 没想到节外生枝, 冒出一个“追根求源”, 更没想到的是碰上一个“固执”的学生, 偏偏要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正是因为“节外生枝”, 正是因为这位“固执”的学生, 把课堂气氛又推向了一个高潮。我没有因为担心教学进度而草草地统一结论, 而是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 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 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 鼓励学生自己辩论, 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 学生辩出了自信, 辩出了精彩。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 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 有时他们独特且离奇的想法甚至会扰乱你的教学思路。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 是把学生拉回你所预设的轨道, 还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挖掘, 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的考验。牵着学生走, 那么课堂可能会因失去这些无法预约的精彩片段而缺乏生机;反之, 如果能适时把握这样的契机并将之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 那么就有可能与学生一同体验到意想不到的教学乐趣。

新干线组织名师“送课下乡”活动 第4篇

为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日,该县组织6名中小学名师分别来到三湖中学、三湖中心小学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来自河西片区学校——荷浦乡、界埠镇、沂江乡、金川镇、三湖镇所属中小学校教师130多人参加了听课活动。

此次名师“送教下乡”活动,采取名师讲课、教师观摩、评课交流方式进行。在活动中,各位名师精心准备课例,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创新教法。名师们丰富的文化底蕴、高超的教学智慧、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蠃得了听课教师的赞誉。

参与听课的教师认真听、仔细记、积极评,交流教学中的困惑,畅谈听课中感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听名师讲课,不仅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更加深了对现代教学理念的理解,希望多听这样的课!”前来听课的年轻教师刘老师感慨地说道。

送课下乡活动听课心得体会 第5篇

当我听着范教师的课时,首先让我最为深刻的是温柔、亲切的话语,不但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同时也让我反思。范老师在教学《泉水》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谁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认真倾听,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没有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回答,但范老师很有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并总是鼓励学生,让学生不畏惧,比如说:“你说的很好,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或者“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

会读的更好”。我相信课堂上只要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学生的表现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这次送课下乡活动,我们吸收了很多有点之处,但我认为每个老师都有她的闪光点,但闪光的同时也会出现不足之处,针对范老师的课而言,我觉得老师在提问题的时候,要把问题先交代清楚,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老师交代的任务,然后再发出命令,由于老师提问的问题不明确,导致孩子出现了小小错误,例如:在多音字组词时,孩子既然听成了造句,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的改正过来,老师应该举例说明,以免以后还会出现错误。以上提出的意见仅仅是我个人听课的感受,也希望有机会能互相听课交流。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第6篇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第二次客串参加语文学科的教研活动。一天的活动下来有三点感受,一是很高兴能参加活动,二是收获很多,三是惊喜。

本次活动的关键词是“简约而不简单”,理科课程就是太“简”而会枯燥无趣,但带着理科“简”的思维来参加这次活动,刚好合适。既然是教研活动,“课”必须是正事,我就谈一谈几堂课。再次申明,我是数学老师,对语文课程不太熟悉,以下观点如有不对甚至语文常识性错误,请忽略。

首先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认识。《陶罐和铁罐》是略读课文,这一节课有两个目标:

1、知识性目标是识字词、获取文本信息并表达;

2、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从语文课程来讲,课堂要渗透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

第一堂课,实验小学陈益老师的课堂大气,有范儿。有以下几个优点:

1、课前“用不同的表情和语气说话”环节,有效的帮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时更快进入状态。

2、能及时抓住学生朗读“拖音”的缺点,通过自己示范和利用自身语言的魅力进行纠正,这一节课学生语感方面进步不少,再让陈老师上几节课,这些学生的朗读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3、将课文分成四次对话,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读来感悟。这四次对话感情上是层层递进的,恰好有机的与学生的情感发展相结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再就是分角色对话,让学生在意识里有一种代入感,把自己代成陶罐或铁罐,从而更好的体会“陶罐”、“铁罐”语言里一句话所表达的感情,甚至体会出一个字、一个省略号的差别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4、学生分组分角色对话。课堂时间有限,要通过小组让更多的学生分角色对话,照顾大部分学生,同时让一个学生有时间体验多种角色,对学生整体情感的把握有帮助。

5、将“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只罐子?为什么?”这个问题更改为“如果你是国王御厨里的筷子、盘子,你想对陶罐或铁罐说些什么?”设计很高明,这一改动将学生的偏见(问题1肯定大多数学生喜欢陶罐)扼杀在摇篮里,潜移默化的让学生学会全面的看待事物。

亮点罗列完之后就是两点小建议:

1、课前时间不是很长,安排学生休息又马上叫醒,不算太好,这体现不了老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议借鉴去年12月份的语文“省级送教团体罗田讲学”活动中陶佳喜老师的那种方式。

2、在教学新词时,称新词为“生词宝宝”不恰当,课堂语言要精炼,不相关的话不说,“生词”和“宝宝”八竿子打不着就不要无意义关联。我们的课堂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但不是用这些无意义的词体现。一堂好课,确实找不出什么毛病,只好鸡蛋里挑骨头找两点出来,好在人微言轻,不至于一堂好课提两点建议就能定调子为有缺憾的课堂,而且又是同学,瞎批评一通又能奈我何。

第二堂课,义水学校冯颖老师的课堂灵动,有风格。有以下几个优点:

1、将课题“陶罐和铁罐”依学生更改为“铁罐和陶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下,将错就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而让学生敢于思考和表达。

2、将课文提炼成顺口溜,顺口、简洁、易懂。

3、教师示范朗读。三年级学生情感的表现没有问题,但是通过文本体会情感并用语气表达出来的能力还不够,老师进行范读之后,学生通过聆听感知,这样在分角色朗读时会更有感情。

4、“‘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这个环节老师提供一些词语供学生选择填词,充分考虑了三年级学生目前词语积累不足的现状,可以启发学生思维,避免学生还是依然用书上的几个词来补充。

5、教学过程中以“读”为载体,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6、课堂教学上有个人的魅力和风格,这是冯老师直率个性和平时教学理念的体现,这种风格我很欣赏。

整堂课看得出来是简约课堂的框架,但有些地方学生跑偏了并且思维绕进去了,所以还不能算是简单的课堂。中间为什么会跑偏?我仔细想了想,还是冯老师课堂中问题提得不好,举例来说:

1、在教师扮演铁罐,学生扮演陶罐分角色对话时,问扮演陶罐的学生“你为什么不生我的气”,学生答道“因为我和你是兄弟”,学生并没有答错,但离更深层次的“谦虚”品质尚有差距。所以,问完陶罐的扮演者之后,应该更换提问的对象,问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同学才可能会根据课文中的旁白“陶罐谦虚地回答”将感情进行升华。问题一:提问对象没选好。

2、最后,铁罐消失不见了,冯老师问学生“铁罐为什么消失不见了”,这是科学常识,让学生了解没有错,但不问才能简约,学生自己没有提出来,可能是学生本身知道这个现象,也可能学生没有注意到,终归老师还是不问的好。而且我记得冯老师好象问了两遍,还解释过多,只需要说“铁会生锈,最后氧化消失不见了”一句话带过就行。问题二:提的问题没有精选。

3、在教案上看到的:“第三部分、新授——学习10至17自然段。

4、当初狂妄自大的铁罐想到过后来的下场吗?为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太泛,本身不好答甚至根本就无法作答。你是问“为什么铁罐没有想到后来的下场”还是问“你怎么知道铁罐没有想到后来的下场”。我到底是答“因为铁罐目光短浅”、“因为不懂科学知识,不知道铁会生锈”还是“他要是想到过后来的下场,当初就不会奚落陶罐了”。恐怕连冯老师自己都迷糊了吧。问题三:提的问题目的性不强、针对性不强。关于课堂语言和提问这一点冯老师若是深入进来,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稍加注意,那你的课堂就真是“简约而不简单”了。

就这堂课而言,还是有几点小建议和看法:

1、整堂课偏重于情感的激发与表达,少了一些理性思维的火花。这也是三堂课共同的缺点。

2、“顺口溜”是亮点,但没有体现出来。可以这么设计:出示顺口溜,让学生读(不强调感情,就让学生随意的读)。衔接语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顺口溜所描述的故事”。我相信课文学完以后,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带着感情朗读顺口溜了。

3、冯老师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代入角色对话。优先考虑学生自己分角色对话,再考虑老师示范读,学生再对话,学生实在不能完成老师才能参与进来。而且这节课分角色对话恰恰需要学生略带夸张的语气和动作,这一点冯老师还没有学生做得好。

4、板书在教学设计上有,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没有(好像是没有按照这个较好的设计来板书,记得不太清楚),这一点值得大家注意,PPT上呈现的内容一晃即过,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重点内容的板书还是必不可少。

第三堂课,三里畈小学雷蕾老师的课堂扎实,有效。有以下几个优点:

1、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在学生自学环节,雷老师说道:不动笔墨不读书。做记号、摘抄可以让学生积累词语,对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极有帮助,养成这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长远发展也有很大影响。

2、注重了学生阅读基本功的训练。课堂教学第二部分、质疑探究,深入了解。第一个环节是:概括内容。既是阅读基本功的训练,也是一种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

3、拓展延伸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材料仿写类似的故事。不至于一句空话:仿照课文,创编故事,让学生无从下手。

这堂课讲得很好,作为门外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说出具体好在哪里,也看不出来哪里有什么问题,只是在时间安排上有一个小建议,把多的10分钟安排给学生分角色对话,那么这堂课就很完美了。

听了三节课,个人也有些感悟。教学要紧扣文本材料,“奚落”,是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教学“奚落”一词,要联系下文铁罐说的“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这样尖刻的话就是对陶罐的奚落。还有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陶罐和铁罐》文本赏析与教学设计”: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怎么叫奚落?奚落就是专门说人家的短处,取笑对方。“你敢吗?”不是铁罐不知道对方敢不敢,而是明知对方不敢而故意发问,其实是在揭短啊。这就是奚落。而且,铁罐将对方称之为“陶罐子”,加上一个“子”跟“陶罐”,有区别吗?在这里,这“子”在表达着对对方的极度瞧不起、不尊敬对方啊。这是对铁罐人格的入骨刻画。铁罐“更加轻蔑”,“我就知道”跟“我知道”,语气是不一样的。“就知道”,是原本的,而不是刚知道的,“就知道”将原本轻蔑的语气加重了。所以作者说“更加轻蔑”,在这里,作者用了“懦弱的东西!”这样的句子,表现铁罐的人格特点──不单单是瞧不起、揭短了,他开始羞辱对方。细微之处见真章,这上面就对文本的研读比较仔细。

送课下乡体会 第7篇

送课下乡体会

——马金玉

2016年4月18日 ,宋春晖名师工作室的全体成员在市教师进修学院吴副院长的带领下,到盖州万福镇送课、研讨。我有幸和宁绪波老师上了一次送教下乡的研讨课。现场,我们深深感受到了盖州教育局和万福学校的领导、老师和学生们的热情和信任。在这里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本节课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第一课时,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已具备解一元一次方程和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基础,因而学生有能力自主探索出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学习和研究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化归思想。

整体教学过程如下:

1.从问题入手,由学生列方程求解,要求学生列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种。引导学生对比一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根据相同的等量关系所列的方程,发现谁代换了谁,从而探索归纳出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

2.授新课采用学生自学,学生小组内交流合作,学生展示,反馈,巩固提高几个环节。学生展示前师生共同用代入法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同时规范每一步的书写要求。

3.展示环节由学生独立用代入法求解一道二元一次方程组,其中一名学生板演,()目的在于发现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强调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及注意点。

4.反馈环节由学生自由总结本节课的所得,困惑。

5.巩固提高环节由学生独立练习,达到完全掌握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目的。

课后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够,整个课堂气氛较和谐。由于课前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所以整节课教学过程流畅,讲解例题时由简到繁,由易到难,逐步加深。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学生能较好地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较好地体悟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的步骤和方法。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1、课堂上,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纯计算问题,学习解方程组的方法,似乎没什么可让学生交流的机会,但是做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交流机会,例如: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由此让我感受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启发,但启发的人不一定一直都是老师,而且学生的思路往往比老师们 的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地多为学生创造这种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

2、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速度与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尤其在问题情景教学中,学生必然有一个摸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难免遇到许多困难,或多或少会走一些弯路,在这个时候,教师的态度非常重要,教师若以亲切和蔼的话语鼓励赞许的目光面对学生,就能创设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给予学生无穷的探究热情,激活整个探究过程,否则就会扼杀学生的探究意愿。因此,今后在课堂还要善于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不同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需要有针对性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问题,使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实验活动中去,让他们自己有主人翁的感觉,切实与同学真诚合作,体验完成一项活动任务的成功喜悦。让他们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真是受益匪浅,首先,自己精心准备,准备的过程中就会引发思考,包括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其次,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从未谋面的学生,我该怎么上这节课呢?课前就有了预设的思考。同时,我被万福中学的孩子们感动着:他们朴实、真诚;他们都认真的听讲,适时做好笔记,并积极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名师工作室成员也是市数学教研员孙连彬老师为我评课,做了指导,我受益匪浅。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宋春晖老师做了《凸显数学思想方法,追求数学本真课堂》的专题报告,使我收获很大。

送课下乡活动体会 第8篇

为找到影响芒市农村教育质量提升的症结,芒市教育科研部门多次深入全市农村小学调查研究,着力破解提升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的瓶颈。经调研了解,近年来,芒市新教师数量急剧增多,部分农村学校都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执教,由于没有老教师的传、帮、带,新教师缺乏教学经验,而且部分教师还是近年来新招聘的非师范类教师,不了解新课程教育的理念,没有掌握好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上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专业素质提升较慢。针对江东李子坪小学年轻教师多,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的现状,芒市教育部门专门组织了这次送教下乡活动。

本次送教下乡采取送课、评课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芒市教育科研中心组织教师分语文组和数学组分别听课;由学科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并在专题讲座中进行听课点评。小学语文教研员蒋丽丽老师以《漫谈怎样上好语文课》为题,从上课的艺术、语文课的教学基本功以及语文教学设计进行了专题讲解。听课教师认为:本次活动集听课、评课、交流和培训辅导为一体,弄清了一些以前在理论上和教学实践中感到困惑的问题,从优秀教师身上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明确了今后教学的努力方向,是一种务实高效的教研形式。

芒市教育局将此次活动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组织部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真正把专家送进课堂,把培训送给老师。本次送课下乡活动,为李子坪小学的年轻教师的教学课堂提供了示范,分析和解决了学校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对年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昆明市盘龙区多措并举 促进学前教育增量提质

本刊讯 昆明市盘龙区按照“发展、规范、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在努力办好现有公办幼儿园的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园,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园途径,基本满足城乡适龄儿童的入园需要,幼儿保健、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学前教育初步形成以政府公办幼儿园为骨干和示范,社会力量办园共同参与,多种所有制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一是规划先行保发展。盘龙区区委、区政府把解决“入园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在盘龙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专项的教育事业五年发展规划中,明确了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目标、任务、措施,并配套制定了《昆明市盘龙区中小学、幼儿园区域布局调整规划》《盘龙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三年行动方案》《盘龙区学前教育增量提质三年规划方案》《昆明市盘龙区扩大学前教育资源规划(2011-2015年)》,按照“发展、规范、提高”的总体工作思路,认真做好规划,同步编制公办、民办幼儿园布点规划。

二是积极扶持助发展。自2010年开始,设立了每年不低于500万元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诚信办学的优质民办学校、幼儿园给予奖励资助,其中对学前教育的扶持资金不低于200万元。为支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盘龙区政府每年拨款,对获得省、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表彰奖励的进行区级配套奖励;对幼儿园投资超过300万元的给予一次性10%的奖励;对获得市、区级教育督导评估优秀单位进行奖励;对完成教育目标的先进集体进行奖励;对农村幼儿园给予经费补助。

三是“先建后拆”,配建小区幼儿园。以城中村改造为契机,让优质教育资源更科学合理的配置。盘龙区区委、区政府对每个项目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都要进行专题研究,要求学校、幼儿园建设方案必须由参改企业、规划部门、教育部门、辖区街道办事处共同研究,并按规划指导意见配足配好教育设施,做到新商业楼盘、回迁安置房及学校、幼儿园同时规划配建,执行“先建后拆”的原则,优先完成学校、幼儿园建设,确保学生的学习不受影响。2010年至2013年,倍特·滨江幼儿园、上东·迪佳幼儿园、金色俊园幼儿园、都市枫林幼儿园、海贝中英文幼儿园、苏斯幼儿园、巧童趣幼儿园等城中村改造和新建小区配建幼儿园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四是“名园带民园”,发展普惠幼儿园。在创新学区化管理工作中,将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纳入管理,促进公、民办幼儿园加强沟通,共同发展。2010年以来,通过“名园带民园”方式,由公办省一级幼儿园领办的上东·迪佳幼儿园、金色交响家园幼儿园成功开办。公办13所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建立协作学区,帮助民办园创建为省一级示范幼儿园。目前,全区省一级示范幼儿园已达27所。

五是积极谋划,补齐农村学前教育“短板”。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利用中小学集中办学后闲置的校舍,引导普惠性民办教育投资人到农村举办幼儿园,大力普及乡镇学前教育。2011年以来,开办了中所、西燕、双玉、智慧树、童心、麦地塘、金太阳、龙潭营快乐、阿达龙七彩、德馨牧羊10所普惠性幼儿园,使农村幼儿园达15所,小学附设幼儿园达13所。2013年,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对利用闲置校舍在农村举办的麦地冲贝乐幼儿园、双玉幼儿园、育智幼儿园、中所幼儿园、童心幼儿园、麦地塘幼儿园进行加固改造并交付使用。

送课下乡体会(曾竞) 第9篇

曾竞

对于一个刚上班两年的我来说,在教学水平上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正处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每次的尝试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所以我抓住这些机会来锻炼自己,当“送课下乡”的活动在茅箭区开展起来的时候,我参加了我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作为一名承担送教任务的老师,我的内心充满了使命感和责任感,短短的一天送课生活,带给我的感受却是很多、很多。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给了我这么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送课下乡”,这对我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虽然在小学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几年了,但是在许多专家面前我觉得自己还只是一个学生,又怎么能承担起这样的重任呢?接到任务的我诚惶诚恐,是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及时地给了我鼓励和自信。在准备这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得到了他们的热情帮助,在这里,我要真诚地对他们说一声:谢谢!

初次来到大坪学校,我感受到了那种乡村学校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格外亲切。但是毕竟是乡村学校,学校的孩子数量是相当少的,当我看到班上只有仅仅十几个学生,我感到有些紧张了,我怕课堂上他们不回答我的问题,但是事实证明我的想法是错的,乡村的孩子同样充满了活力。我执教的是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小小的船》。这次的送课下乡让我感动,感动的是大坪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好客,对我们的欢迎。感动的是老师们听课时那专注的眼神、时而思索,时而认真地做着笔记。还有感动的是进入课堂的一刹那,孩子们的热情、可爱、还有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进入课堂时的一刹那,我深切地感觉到了孩子们的淳朴、热情、可爱。上课期间,他们那种求知的欲望,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真的让我从心里感动。我感觉我比以前任何一次上课都更有热情、更投入,更希望和学生交流。上课学生的表现令我很满意,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时刻都充满着童真,所以课堂仍然比较活跃。

这次下乡送课,我也有很多的收获,首先收获到了一种精神。在我们到达之前,小学的老师们就早早在等候了。在听课时,他们用心地听着,时而思索,时而认真地做着笔记。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表现出了一种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年纪大的老师,还是年轻的老师,他们都能投入到这次学习中来。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不断进取,求学上进的精神。我被他们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还有那评课的氛围,其实送教下乡不仅仅是讲一堂课,听一节课,课后的说课、评课才是真正意义的大课堂。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好的地方加以高度肯定,不足的地方给予中肯建议。说的是送教下乡,其实对于送教者和接受者都是收获者。评课就像照镜子,让我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后及时改正。

这次送教下乡活动,使我更进一步感受到,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只有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相互的交流、沟通、启发、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此次的送教下乡活动,对我来说真的是受益菲浅。是一次难得、难忘的经历,更是一段值得珍藏一生的记忆。让我在教学层面上又有了新的领悟与提高。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业务上得到了领导的指导和鼓励,这对我的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件难得的财宝。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学习,借鉴、灵活地运用各位老师授课艺术和教学方法,认真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

送课下乡活动 第10篇

冷江二中积极开展送课下乡活动

11月29日至30日,冷江二中派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科目教师12名赶赴金竹山中心学校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副校长朱连希亲自带队,各方面反响不错。这是我校继10月份与金竹山中心学校开展教学联谊活动后的又一大举措。

本学期以来,为了贯彻市教育局的城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政策,我校与金竹山中心学校结成联盟,积极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认真探讨课堂教学改革,可谓手牵手,心连心,互促互进,共同发展。本次活动派出的教师涵盖初中的每一名学科,且都是课改的先锋、教学的骨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到农村中学锻炼,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的提升,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送课下乡心得体会 第11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真聆听了曹小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课的伊始,曹老师便抓住了当前的热点新闻——兽首的拍卖为切入点,很快让学生与圆明园拉近了距离,这样的导入形式是成功的。同时,对于距离学生生活年代较为久远的历史题材课文的教学,姜老师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让抽象的文字变换成一幅幅直观形象的图片,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让学生尽享视觉大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大脑和眼睛,能够让学生尽快了解圆明园的辉煌过去,激发民族自豪感,这点无疑也是成功的。

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可是,文中却用大量的篇幅在讲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只有最后一段,聊聊数语谈到了圆明园的毁灭。曹老师把这一段的教学提到了前面,我想也有她的道理。曹老师在导入部分出示了目前被拍卖的两个兽首的图片,我们都知道,兽首问题是最近一段时间的热点新闻,孩子们从电视或者家长的口中已经获得一些关于圆明园的知识,而且对于两个兽首的拍卖,新闻节目已经做足了渲染,激起了国人强烈的爱国情绪。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殊新闻背景做铺垫,把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前面上,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能够让孩子们带着一种惋惜、愤恨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但是,我认为,最后一段的教学不应该只是提到前面,挖掘出“掠、搬、毁、烧”就算完成了此段的教学任务。我个人认为应该在学习完“建筑宏伟”,孩子们充分领略了圆明园的殿堂、楼阁、名胜等各种建筑、各色景观,他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接着再进行“珍贵文物”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关于圆明园文物的第一手资料,这个时候补充资料会让学生惊叹于圆明园的价值,确实是不可估量的,从而对“万园之园”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们心中的那份骄傲自是不可言说。此时,再拿出最后一段,通过引读或者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渲染,再次朗读体会,我想孩子们的小拳头在此次阅读中已经攥得紧紧的了,肯定是有话要说,此刻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你有什么话要说?我想孩子们肯定会表达出他们内心最炙热的那份情感,侵略者的贪婪,清政府的软弱,会点燃孩子们心中熊熊燃烧的愤怒之火,要振兴民族的愿望一定会成为孩子们前进的动力。

上一篇:市道路交通安全大教育行动方案下一篇:学生会中的辞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