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2024-06-10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精选8篇)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1篇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我不能算是个正常人,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认在现实里面随波逐流便是正常人,我不是也不愿意是正常人。

那么,什么是正常人?这个问题好难,难到根本没有答案,这个词汇有着笼统的概念,范围很大,却不包括我。我看见老太婆买菜讨价还价便是正常,看见别人掉钱捡起来归为己有便是正常,看见红灯前成对过人便是正常,可我都不觉得正常。人之最初,性情纯善,是什么让这些细节变得如此不堪,如果非要我说,还不都是为了正常和私利。看过近期较红电影--《后会无期》,难道真的.‘’小孩才分对错,成人只看利弊‘’吗,我只能默默地让自己幼稚呀,因为我是小孩,所以我分对错。

这个社会,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一些是我见过的,一些则是听说过的,我以为每个人都像一个几何物体,处事圆滑的人是球体,宽容和煦的人是正方体,而个性分明的却只能是不太好看的不规则体。我希望大家都能够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不需要每个人都变成圆,但奢求每个人都能变成正方体,这样我们一群人紧紧挨在一起,谁都没有菱角,和谐到不留缝隙,如果社会变成了这样,我定愿意变成一个正常人,和你们,和大家一起,做个正方体,你不推我我不倒,我若倾倒有菱角。

这个现实,是允许你做梦的,可并不允许你活在梦中,如果每个人都有梦想,那当然是件可喜之事,但为什么有的人空留一梦不拼搏,在正常人眼中,这是正常的,在我眼中,这并不然。如果有了梦想不去奋斗,那就不叫有梦想,不过是爱做白日梦罢了,你没有所谓的动力,你不曾付出太多的努力,这样的人,多该被社会废弃。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2篇

消费主义(consumerism)始于19世纪,科技革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使西方资本主义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了过剩时代,生产对消费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消费不仅决定着生产,而且更决定着生产循环和再生产。刺激消费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促销花样手段不断翻新,使得19世纪末以美国为代表的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首先步入消费社会,作为一种主流价值取向,20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登峰造极地步,遍及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消费主义逐渐蔓延于世界各个角落。20世纪80年代,随着各种西方思潮涌入,消费主义逐步开始影响我国,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论文下载。

消费主义的内涵与特征

(一)消费主义的内涵

消费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马克思说过“人从出现在地球舞台上第一天起,每天都要消费,不管在他开始生产以前和在生产期间都是一样的”。消费(consumption)长期以来理解为“用尽”、“耗费”。十八世纪中期后,成为与生产(production)相对而言的概念。如今,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消费指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劳动力和劳务进行消耗的过程,它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程远,2003)。生产消费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材料、燃料、人力等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消耗,是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个人消费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对各种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消费,是人类生存和实践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狭义消费指个人消费(江林,2007)。个人消费具有两重性,即具有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性质。一方面,人们消费各种消费资料和劳务来满足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消费食物来解除饥饿,消费衣物来预防寒冷等,这反映消费的自然过程。另一方面,人们消费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下进行,它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进行,因而人们的消费活动具有社会性,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会性质”。

通常人们所讨论的“消费”指狭义上的消费,即个人消费。在个人消费中,生活消费是最终消费,也就是马克思说的“原来意义上的消费”,消费真正目的所在,即人们每天消费已经生产出来的消费资料(包含劳务资料)来满足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消费行为,它直接与劳动力再生产相联系。通常情况下“消费”指生活消费,这里所指的消费主要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继续生产所进行的消费活动的总和,它是一种需求得以满足和实现的过程。

消费主义是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的占有和消费来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既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观念,也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实践,而是两者的结合(卢嘉瑞等,2005)。作为一种推崇消费之上、享受之上的社会思潮,以追求过度消费作为满足自我和人生目标的价值取向,并在此价值观念支配下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者王宁(2001)认为,在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中,消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的需求与满足,消费主义代表了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

现代消费社会中,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关系已经背离的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载体”,不断刺激着人们的欲望,实现着一种欲望的满足,而不再是单纯需求的实现。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认为,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功能。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消费本身就是目的,因此它是自我推进的。

(二)消费主义的特征

一是鲜明的物质主义特征,物质主义把人的全部需要都建立在对物质的追求和渴望之上,表现为享乐主义和对物质的无限追求。特别重视对物的占有和消费。

二是突出的象征符号特征,消费主义除把物质商品看成“物质”外,更多把商品看作是一种代表身份或者地位象征符号。物质消费是自我表达和社会认同的主要形式,看作是高质量生活标志和幸福生活的象征。三是极强的感染特性。通过有形物质消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外显行为很容易引起人模仿,且一旦接受了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人们就难以摆脱,容易失去理性判断力和批判力,把物质消费这种虚假的需求(desire)当作人类和个人的生存本质。

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

正常性消费是为需求而消费,是一种必需,是生产和生活得以延续的根本;而消费主义,已不仅仅是为了需求的消费,更侧重于为了消费而消费,以便通过这样的消费达到一种身份的彰显和虚荣的满足,是一种欲望膨胀的表达,消费不是一种生存和生活的必需,消费成为了一种手段,满足的是一种意义的空虚状态以及不断膨胀的欲望和消费激情。比较两者之间的区别,关键看是否超过了“度”,消费中超过了 “度”就是消费主义,否则属于正常消费。怎样认识和把握消费主义中的“过度”,卢嘉瑞认为,就个体而言消费中的“过度”包括:超过本人或家庭支付能力(包括信贷力)的消费;浪费性消费,包括占用大量物质财富而不消费或很少消费和某些少数人侵犯了大多数人利益的消费;超过规定标准的消费;影响和危机到了人们正常工作和身心健康的消费。只要没有超过上述限度的消费,均属正常消费,理应得到支持和保护;而过度消费才是消费主义,必须反对。

笔者认为,消费主义与正常性消费临界点的“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心理需求过度,另一方面消费行为过度。消费心理过度指消费心理超过实际的`消费需求,即消费满足的已不仅是实际需求,而且是为了满足一种欲望的膨胀,一种虚荣心的增长,一种身份的彰显。“传统心理学

把‘需求’界定为一种状态:一旦需要得以满足,这种紧张状态就会最终消灭。在消费社会中,社会成员的需要恰恰相反,它即使得以满足之后也不会消失—如果可能的话,它将变的更加强烈”。在消费社会中,消费目的已经不限于需求的满足,穿衣不仅仅为了御寒,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当丰衣足食之后,人的需求并没有得以实现,或者说人的消费需求已不再是这些,而已经膨胀到消费本身就是目的,消费成为了满足异化需求的手段。 消费行为过度指消费行为超过了自身实际消费力。马克思对消费力有两种解释,一是人们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劳务的能力,称为绝对消费力;二是人们购买消费品的支付能力,称为社会消费力。绝对消费力指人的实际必要的需求,就像人必须穿衣遮体御寒,必须吃饭维持生命体的健康运行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社会消费力是符合个人购买力的消费,就是指与个人的收入水平相符的、在个人支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的消费。符合个人消费力的消费在合理消费的“度”之内,均属于正常性消费,必须同时满足绝对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个条件。很多有钱人具有充足的社会消费力,但属于挥霍浪费的消费,这种消费导致社会资源闲置,造成了社会供需的结构失调,造成社会贫富悬殊之间矛盾的激化,是一种典型的消费主义,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予以杜绝。合理消费指在自己的支付能力或者信贷偿还能力承受得起的范围内,而且是自己的绝对需求或者真实所需,所占有的消费品不会闲置,也不至于挥霍浪费。

消费主义与消费行为分析

(一)消费主义与刺激消费

在我国,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放缓,国家明确提出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方式带动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然而有人误认为,政府提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是在提倡消费主义。其实,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并不是提倡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不是提倡人们不顾自身消费力(实际需求和消费力)盲目消费。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所采取的诸如“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一系列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有效激发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潜力,促进了家电、汽车、住房、节能环保产品等行业的生产和结构调整,使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我国经济稳步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出口没有明显回升前提下,扩大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对于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有着重要意义,这对解决生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刺激消费实际是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障国家经济稳步回升的战略举措。

(二)消费主义与品牌消费

品牌消费在消费主义中的突出体现是以符号消费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符号消费是消费主义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之一,指在消费中忽视商品的实际效用,更多地把商品当作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这种符号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人的身份或社会经济地位。消费此时作为一种交流体系,承担着一定的“自我表达”和“身份认同”的功能。而在实际消费中,这种符号的具体化身就是品牌。以符号为载体的炫耀性消费和为追求品牌自不量力的盲目消费都是消费主义的表现,是不合理消费。

通过正常性消费与消费主义的区分标准来衡量判断,前者属于消费需求的过度,而后者则是消费行为的过度。所以,这两种消费都是应该反对的。笔者并不是反对所有的品牌消费。品牌本身是一笔价值巨大的无形资产;品牌往往又是质量的象征,因而名牌产品特别是国际名牌都有着耀眼的光环,受到消费者趋之若鹜的追捧,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人们偏好或享用名牌产品,是一种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物质丰富、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体现。所以,品牌消费不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确实让人们感到放心和舒心的消费。在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都适度的情况下,消费者追逐名牌才是大势所趋,必须正确区分品牌消费与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与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拿将来挣到的钱提前进行消费。借贷消费是最典型、最普遍的超前消费。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是消费主义的显著特征之一。消费社会的符号性、物质性和享乐性的本质使得人们尽情陶醉于消费带给他们的虚荣心、攀比心理满足,人们通过符号消费彰显身份、地位和价值,在这种消费理念下,大多数人在透支、负债的情况下过着一种纸醉金迷、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这种消费方式就是应该反对的超前消费。

然而并不应该反对所有的超前消费,在经济繁荣时期,借贷消费有一定好处,在消费者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贷款提前享受自己所期望的生活,它又可以刺激消费,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消费者一般也能通过固定收入来源还贷,因为经济增长了,消费者的收入增加,偿还贷款不成问题。但即便是在经济繁荣时期,也不能盲目提倡超前消费,必须把握政策消费与消费主义之间的“度”。除了满足消费需求的度外,更重要的要符合消费力方面的度,尤其是社会消费力的度,要量力而行。这个“力”就是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突破了购买力和信贷力的约束盲目追求高消费,这种超前消费会对个人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必须反对。而在符合收入约束和信贷约束下形成的购买力和信贷力并不应该反对这样的超前消费。

消费主义与高消费

消费主义宣扬“消费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的文化思想,视消费为自我满足的根本途径,把自身愉悦建立在无节制地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的新潮和前卫。在消费社会中人们往往通过消费的高低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大小。然而,高消费并不一概都是消费主义,不能一概反对和限制。高消费是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继续扩大所产生的一种现象。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然而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两级分化已是不争事实,社会分层因此而加剧。社会经济结构多层次化决定了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而消费群体的多层次化又必然表现为消费水平、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的多层次化。

初三议论文分析论证的几种方法 第3篇

一、夹叙夹议法

所谓夹叙夹议法, 就是在叙述事实论据的同时, 结合论点对论据作必要的评论, 使之更好地为论点服务的一种方法。例如, 教材《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作者就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首先, 文中议论:“人家说了再做, 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 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接下来就叙述闻一多先生前期怎样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 数十年如一日, 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叙述完后, 又进行讨论。接着再叙述, 最后又议论总结, 这样不但使文章结构严谨,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一种气势, 加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二、逐层深入法

所谓逐层深入法, 就是通过分析使事实材料一层一层深入、一层一层推进, 从而证明观点, 使观点和材料联系起来的一种方法。例如, 毛泽东的《反对自由主义》一文中用对比的方法提出问题之后, 先摆出自由主义的表现, 然后层层深入地剖析自由主义的危害、根源及其本质, 最后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积极精神克服消极的自由主义, 从而使观点和材料取得联系达到高度的统一。”

三、正反对比法

所谓正反对比, 就是在摆出事实论据之后, 正反分析对照, 达到确定论点的目的。例如, 《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来增强说理性。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与“不少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相对比, 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相对比, 一正一反就使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 更加难能可贵, 也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精神的必要性。

四、比喻法

所谓比喻法, 就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 结合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例如, 《论求知》一文中也运用了比喻法:“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习尝试则可检验知识本身的真伪而修正。”这些比喻法的运用就把抽象的事理阐述的形象具体, 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

五、阐释法

所谓阐释法, 就是对论点做必要的解释或剖其本质或指其原因。例如, 《谈骨气》中“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英雄气概, 我们今天叫做骨气。”这部分中就运用了阐释法, 对“骨气”含义进行的阐释使读者对论点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认识。

六、归纳分析法

所谓归纳分析法, 就是对做论据的事实材料, 加以归纳分析, 从而使论据与论点相联系的方法。例如, 《论求知》一文中就运用了归纳分析法, 在文中的第10段先列举具体学科的作用:“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思维精密, 哲理使人思想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最后引用名言归纳出论点。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由于前边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 最后得出的诊断就很令人信服。这样就使论点具有不可辨性。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4篇

【关键词】初三议论文 新授 复习 高效

议论文在中考试题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初三年级面临着时间短,授课任务重、复习的内容广的现状,如何增强授课的效果,提高复习的效率是我们每位初三教师所焦灼的问题。我自己在议论文新授与复习方面的如何结合,如何实现高效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议论文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部分,在中考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中考说明中要求①能阅读议论文。②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在文章中的作用。③区分简单议论文中的观点和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④能写简单的议论文,做到有理有据。

分析近几年考试题型。议论文主要的题型有: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段从那些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论据)③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④分析××段的论证过程。

针对中考说明的要求和历年的考查题型,结合我们学生基础差认识能力受限的现实情况采取了循序渐进,多方位突破的方式:

(一)从新授课入手,形成对议论文的整体感知,掌握议论文的基本要素。初三学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比较陌生,如何让学生很快的熟悉了解这种问题是第一要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以课本的经典范文为准,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一篇标准的议论文有那些部分构成。把议论文的基础知识与文本内容一一对应。让学生真实可感的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和议论文的结构在具体可感的文本中是如何一一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尽量化繁为简,例如在讲《敬业与乐业》,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尽量把重点放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与思路上。让学生感知规范的议论文是如何行文的。在新授的过程中要注意首先一定要以学生为主题这是高效课堂的保证,给学生真切感知的经验是打好议论文学习的第一步。其次所选的文章要经典、规范,不宜过多。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遵循细致全面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对议论文形成整体认知,留下深刻印象。

(二)拓展阅读,强化练习。整体的感知议论文的行文过程只是第一步。要想使学生真能分辨议论文的要素和结构还需要强化练习。在练习时我选取的大量行文经典规范的议论文并分项进行练习。首先进行寻找中心论点的训练大概选取了6篇文章,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中心论点的特征,在文中经常出现的位置,作者经常用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论点。帮助学生识别并找出论点。其次要求学生进行梳理论据的训练。同样给出5-6篇文章梳理每一篇文章围绕论点用了那些论据,论据的找出有利于论证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最后选取重点段来分析这些段落的论证思路,交给学生阐释论证思路的方法,运用方法在题中进行实践。拓展阅读的过程是一个量的积累,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进入到对议论文文章结构,行文方法的深入感知中,最终形成学生自己辨识,提取,文章结构要素的能力。

(三)整理归纳议论文的知识体系和做题方法。做题方法是根据知识体系的特点解构出来的。要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例如:论点的表达方式,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和呈现的方式,找到寻找论点的方法。要实现好这一过程,首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做题方法的真正获得是基于多知识体系的理解。

(四)中考链接,真题演练。真知的获得要靠实践。方法的掌握还得多加演练。中考题出题严密,具有典型性。中考真题的练习即能提高能力又有利于学生熟悉中考的出题动向,提高阅读成绩。在练习时针对每节课的授课重点精心筛选题型,一节课尽量重点讲授一个知识点,围绕一种题型集中训练。练习的最终目地是掌握。通过演练的掌握最终形成自己对题型、方法、知识点的熟练掌握及运用。

(五)议论文的学习最终还要转化为议论文写作能力的实现。同时议论文写作的实践对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有重要作用。试想一名学生如果能完成议论文的写作的话,那他对议论要素的驾驭能力不是更进了一层吗?再做阅读题,对议论文的熟悉和感知把握能力会更强。在议论写作的训练上也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训练者要求达到能正确布置三要素,文章结构完整说理清楚。第二次要求使用一定的论证方法。第三次能运用并列结构、递进结构这两种结构。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承的写作的实践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对语言特点的掌握。要想学好一种文体写作是不可偏废的一步。

在初三的与论文教学中,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新授必须要做到精。时间安排精,课文选择精,知识点讲解精。要精而集约。复习的过程多方位突破。方法的突破,练习的突破,写作的突破。多维度全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新授是基础,复习掌握是目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初三议论文的有效,高效的学习。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5篇

关键词:供热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技术

当前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迅猛发展,供热领域自动控制应用越来越广泛,供热系统的电气设备组成结构越来越复杂,元器件安装密度明显增大,一旦有问题出现,故障的诊断和维修难度非常大。电气设备故障和事故的发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征兆,比如,电气设备非正常运行,电气设备维修人员需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存在的故障和缺陷,同时还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设备故障和类型,掌握相应维修方法,采取针对性技术措施,将事故隐患扼杀在萌芽,维持整个供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本文就此展开了研究分析。

1供热电气设备的常见故障类型

1.1根据故障出现指示分类

根据故障出现指示,可以将故障分为有指示故障和无指示故障。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进步,现有的自动化系统中都会设置有自诊断程序,实现对整个系统软件和硬件性能的实时监控。一旦有故障问题出现后,发布报警信号,同时在屏幕上有保障供热电气设备正常运行的技术方法程中岳西安沣东华能热力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00简要的文字说明,与系统所配备的故障诊断手册相结合,能够及时明确故障出现的部位和原因等,找到故障排除方法,实现对故障的有效排除,故障排除难度相对较低。无指示故障主要是设备投资受到限制和压缩,影响硬件线路设计的完善性,这类型故障的排除需要做好故障产生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同时维修人员需要对控制系统有熟练了解和把握。

1.2根据故障发生部位分类

根据故障发生部位,可以将故障分为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其中,硬件故障包含印刷版电路故障、电缆故障、插接元件故障等,必须要对其更换和维修,才能实现故障的有效解决处理;软件故障包含启动器故障、PLC故障等,出现在应用软件控制程序中,必须要通过输入程序等方式才能实现对故障的有效排除和解决。

1.3根据故障产生的条件分类

根据故障产生条件,可以将故障分为系统性故障和随机性故障,其中,系统性故障主要是自控系统一定条件下所出现的故障,随机故障主要是工作过程中偶尔出现的故障,随机性故障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故障分析难度大,容易受到线路局部松动、元件工作特性漂移、可靠性减低、装置内部温度过高等因素影响,必须要经过反复性试验,才能实现对故障的准确分析和排除。

2故障诊断方法

到达故障现场后,详细查看现场故障记录,与操作者所提供的信息核实,对故障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在完成故障调查后,结合已知故障情况明确故障类型,确定故障排除原则。很多故障的出现都会出现指示,可以根据设备说明书等,明确故障出现的原因,之后进行故障的排查,明确故障真正原因。

2.1故障设备的直观性检查

检查故障设备是否存在报警指示,同时注意检查局部是否存在熔断器烧毁等情况,以及元器件的开裂、电线电缆脱落等,保证各个操作元件的位置正确。在断电情况下,通过触摸电路板安装状态以及插头连接情况、信号线连接情况等,明确故障出现的原因。

2.2信号和报警指示分析

在软件报警指示方面,变频器故障、软启动器程序故障等一般不存在报警显示,结合报警内容以及诊断说明手册,可以及时找到故障出现原因和排除方法。在硬件报警指示方面,包含软启动装置、PLC装置的状态指示灯和故障指示灯等,可以根据指示灯说明分析故障的原因并排除。

2.3仪器仪表检测

利用万用表等电工仪表检查电流、电压,同时测量脉冲信号等,找到其中存在的故障隐患。

3供热电气设备故障处理的要求和原则

3.1在人员要求方面

当电气设备出现异常情况时,运行人员需要对故障进行准确、迅速处理,严禁未经思考随意处理,避免故障的进一步扩大。故障现场除了维修人员和领导等,其他人员需要及时撤离现场。值班班长作为故障处理的临时指挥人员,重要操作必须要得到值班班长确认,值班人员有权先行进行人员解救以及设备挽救等操作。在故障处理过程中,需要有明确的分工,详细记录故障发生和处理过程。针对交接班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需要由交班人员进行处理,接班人员辅助,故障恢复后正常交接班。值班人员需要在运行过程中做好设备运行状况的检查,及时发现设备存在的异常情况,一方面要结合现场故障现象,同时还需要与仪表指示、控制屏光字信号等迅速明确故障类型和性质,制定故障解决和处理方案。在根据自动装置动作情况判断故障性质时,还需要对继电保护的灵敏度和保护范围有充分考虑。故障出现后,如果存在一些相互矛盾信号,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对故障的准确分析和判断,还可以先消除故障对人员、设备的威胁等,降低故障影响。供热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情况后,会对这个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和威胁。每一个运行人员都需要具备故障分析和处理的基本能力,明确故障分析和判断的原则、方法,增强自身事故处理和分析水平,更好地满足设备运行管理实际需要。在故障原因分析时,还需要与故障部位相结合,做好事故现场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各类原始数据,为故障的分析和处理提供重要参考和支撑。

3.2故障处理的措施和原则

供热电气设备出现故障后,需要先采取相应措施限制事故发展,最大限度降低故障的影响和危害。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主机和电力的正常运行,避免事故进一步扩大。采取一切可能方法,维持设备的正常运行,为用户提供持续性的热力供应。如果系统出现振荡情况,尽量提高发电机无功功率。当有电气火灾等情况出现时,还需要先将电源切断,使用电气灭火器灭火。

4供热电气设备故障的排除

4.1参数调整法

自动控制系统中很多参数都可以进行修改,这种设置方式能够满足不同电气设备以及工作条件要求。这些参数的设置能够提高控制系统与电动机之间的匹配性,同时保证电动机驱动设备等功能达到最佳状态。供热电气设备正常运行情况下一般不允许出现参数的变化和丢失,电动机在长时间运行情况下,电气或者机械性能发生一定的改变,会对初始匹配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设备整定后对相关参数进行调整,能够实现对故障的有效解决和排除。

4.2备件置换法

在故障分析后,如果故障集中在印刷版电路时,在有备件情况下,可以先更换备件,之后对故障版进行检查并修复,使故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备件更换时需要注意:第一,备件的更换需要在断电情况下进行,保证安全性;第二,备用板更换时,还需要详细记录故障版开关位置和设定状态,完成备件更换后采取相同设置方式,避免因为报警等影响正常工作;第三,PLC的CPU完成更换后还需要下载转件,建立软件和模块参数。即故障版拔出后,备件更换前,还需要仔细阅读相关资料,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避免出现更为严重故障。

4.3交叉换位法

如果无法确定元器件是否存在故障,且没有相应备件,可以选择更换系统中相同类型或者互相兼容元器件方式检查,根据是否会出现相同故障情况判断该元器件的完好性。交叉换位法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注意正确交换硬件接线,同时做好相应参数的更换,否则将无法达到排除故障目的,还容易有新的故障出现。因此,在应用交叉换位法之前必须要充分全面分析考虑,提高硬件和软件交换方案设计合理性。

4.4应急处理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当前自动化系统正处于开放化发展阶段,软件种类越来越多,不仅包含系统集成软件和PLC编程控制软件,同时还有用户自行编写的应用程序。软件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兼容性问题,影响故障分析有效性,很难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故障的排除和解决,为了维持供热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将故障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还可以通过整体断电、重新启动等方式紧急处理,使设备运行尽快恢复。

5结语

在完成对供热系统自动控制故障的分析和处理后,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和专业性,更好地支撑供热工作开展。一旦有故障问题出现,需要对故障分析、判断以及排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记录,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结合电路图和软件等,详细记录错误分析和故障排除方法。针对有条件的技术人员还可对典型故障展开讨论和分析,总结经验,提高自身专业性,使故障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解决,维持供热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6篇

引言: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地直冲云霄。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希望迫切改变传统的教学,于是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比如CAI课件评比,观摩多媒体演示公开课,CAI教学论文评比,各市、地之间的交流考察等等不一而足。我区也于前年和去年相继举行了各学科CAI课件评比活动以及展示会,到会的有各地区、各学区、各学校的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领导。针对于此,我调查了我校及外校、外区部分教师对CAI的态度和看法、教师利用CAI课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评价,对制作教学课件与正常工作之间的看法,并结合网上的调查数据(数据来源于我校主页的调查表)草成此文。

一、CAI的优越性得到一致公认。

很多老师听说过CAI一词,但是对它的具体名称和意义的了解比较含糊。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找到了它的比较全面的解释: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该术语是一种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CAI程序采用辅导,练习及提问与回答形式来阐述问题,并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CAI是非常好的工具,能描述实际物体,并允许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它涉及的学科和复杂性来说,包括初等算术,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历史,计算机研究,特殊专题等。现在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Premiere。还有许多学校已经在用FLASH等。POWERPOINT适合于开发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则用来开发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FLASH则主要用来制作网页形式的课件,更多的优点是占据磁盘空间少,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很强。多媒体课件具有效果明显、直观性好、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信息量大,易于控制、交互性强等特点,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CAI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们普遍认为有了CAI,他们上课时更灵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们则认为有了CAI,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或者是一些静态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声情并茂的“闪光”世界!比如语文课《长征》,学生对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知之甚少,难以入情入境。这时放上一段录像,让学生在看影片的同时顿悟文章的感情和尊敬革命前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数学课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比较弱,但是通过看课件的具体演示,化抽象就为具体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其他的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科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CAI课件在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是不辞辛劳,不怕困难地学做CAI课件。但是教师毕竟是教师,他们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电脑课件制作人员,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就与正常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二、课件制作与正常的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

1、CAI课件制作过程消耗了教师大量的休息时间。现在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最热的要数CAI课件的评比,就我区而言,就开展过语文课件评比,数学课件评比,音乐课件评比,思想品德课件评比、英语课件评比等等。既然评比,就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模范作用,所以也就有了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美的CAI课件,这样的老师占了95%以上。很多获奖的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一个课件占据磁盘空间少则数十兆,多则上百兆;有的32兆内存才能运行。为了能获奖,取得骄人的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也是几个人花费了几十天工夫。(有的则是请校外专家帮忙,我校教师1999年到2000共完成比较优秀的课件48个,其中每个课件平均花费都在一周以上,个别课件超过一个月)。让许多学科教师望而兴叹。另外在比赛的时候有的学校领导感叹到:“ 人家已经是三维动画了,我们还没有二维动画,真是落后了。”回头则是让计算机教师领头成立学校课件制作小组,购置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要“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于是老师们又更努力地继续学习。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几乎个个废寝忘食,夜不能寐,坐在电脑面前,形容枯槁。我校曾有三位老师为了制作课件,连续四天三晚没有正常休息,每天大概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眼窝都深深地陷了进去。

2、课件制作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因为现在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材料,因此老师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加之很多老师并不是专门的电脑老师,有80%的老师是在完成本身的教学工作之余去制作课件的,所以工作时间大大地延长了,工作量也大大地增加了。有85%左右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那一段时间里,睡眠不好,饮食欠佳,视力减退,个别老师还出现贫血症状,还有的老师因为长期坐着,以至于长了痔疮。尤其值得人担心的是,有很多制作课件的老师中是女老师,将来对生孩子都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一位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女老师就产下一个不健康的婴儿)

3、课件制作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如我校一名语文老师为了制作一个课件参赛,她的语文教学工作就临时请了一位代课老师代课。再者,学校的信息也不灵通,往往造成重复选题。最主要的是现在市场上已经有那么多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我们可以拿来用,学校再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应付这些事情,真是劳民伤财!在此笔者引用王珏先生的话“教师的主要工作应是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

三、解决矛盾的方法试探。

1、正确树立CAI课件的制作观。打破传统的CAI课件的制作方法,以积件为基础。今年4月26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有关CAI教学研究会也指出: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运用各种课件积件就行了,单纯的为一堂课去设计一个40分钟的课件只能算是CAI发展过程中初级阶段的一种特有现象。

2、端正它的“辅助”地位。CAI一般应定位在“辅助”上,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应该在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不让计算机反客为主,让计算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少了一个可以百问不倦的“引路人”。

3、它的制作应有专门的制作小组,教师应学会“拿来主义”。让众多的软件应用和设计交给专门的设计小组,而让教师在CAI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应用、消化者的角色,在平时注意积累各种材料,充分发扬鲁迅先生所提的“拿来主义”。学校或者是区、市教育部门可以和专门的软件制作公司联合开发适合各种课型的交互性和实用性比较完美结合的课件。解决现有的科利华、彭博士等软件和本地区不相容的情况,还能有效地解决普通老师在技术上的难题。

初三议论文 第7篇

谋生,不仅在术业之内,更在术业之外。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局限于小小的井底,做只看得到一方天地的青蛙,我们要做振翅飞翔的大雁,天地万物皆在眼前。行万里路,观天下事。只有这样立足于现实才能为心中的鸿鹄大志打下坚实的基础,徐霞客足迹遍布祖国各地,游历几十年,他见过我们听都没听过的东西,他的所见所知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深厚。在这些东西的加持下,他写下了《徐霞客游记》,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新鲜事物,也让自己有了见识和远见,在全面发展中,他收获了术业之内的成功,也在术业之外有建树。

谋生,要立足于全面发展,不能固守一方,时代是在不断推进的,亘古不变早晚是会被时代所淘汰。在幼时,从末想对有一天我们会使用智能手机,更别提什么5G时代了,更甚者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竟然可以吃到各地美食。这是时代的进步,我们不能妄图去改变发展主流,我们只有在洪流中不断学习,去适应这个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知创新,看实践,从不同方面去不断激发我们的潜力。立足于时代,我们要顺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前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拿科学研究来说,袁隆平把毕身精力都奉献给了事业,他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更新,改进他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领域,他还从不同方面思考问题,用全局意识看待问题,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用一己之力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全面发展,让自己成功的同时亦让他人因自己可以感受到幸福。

初三议论文:正常人 第8篇

关键词:眩晕,静态姿势图

眩晕是自身或环境的旋转、摆动感, 是一种运动幻觉, 常伴有站立和步态不稳、眼球震颤、恶心、呕吐等症状, 平衡功能障碍是其典型症状[1]。视觉、深层本体感觉与前庭系统三者是保持身体平衡的基本器官, 也称"平衡三联", 三种感觉之一受到损害即可出现平衡障碍。长期以来, 由于对平衡的认识不足, 对于眩晕的诊断也都是依据患者的主诉, 尚缺乏客观的评测手段, 如何更客观、定量地评价眩晕患者平衡功能, 能够明确病因诊断并给予有效地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为此, 本研究采用PK254P平衡反馈训练仪观察了不同类型眩晕患者静态姿势图, 以期为客观评价眩晕程度和助于定位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01~2014-05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脑病科的眩晕患者74例, 其中周围性眩晕40例, 男1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 (47.93±3.36) 岁;中枢性眩晕34例, 男17例, 女17例, 平均年龄 (53.21±4.05) 岁。同期门诊健康体检人群75例作为对照组, 男64例, 女51例, 平均年龄 (49.12±5.03) 岁, 分为青年组 (20~39岁) 、中年组 (40~59岁) 、老年组 (60岁~) 。

眩晕诊断标准依据2010年《眩晕诊治专家共识》[2], 周围性眩晕:发作性, 症状较重且持续时间短;眼震幅度小, 多水平;倾倒方向与眼震慢相一致, 且与头位有关;常伴有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病灶部位在脑干、前庭神经核以下, 多由耳部疾患引起。中枢性眩晕:症状轻, 持续时间长;眼震幅度大, 形式多变;倾倒方向不定, 与头位无关;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不明显。病灶部位在脑干、小脑神经核及前庭神经核以上, 可伴有脑神经损害表现。每个患者经过临床诊断证实。排除标准:受试前48h内服用药物或摄入酒精, 恶性肿瘤, 结缔组织病, 未完成检查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且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在急性眩晕症状缓解1周之内检查。

1.2 方法

应用意大利产PK254P平衡反馈训练仪的静态模式进行测试, 受试者站立位标准姿势: (1) 以A1A5为中心轴左右对称站立; (2) 双足内侧缘相距10cm, 双侧足弓最高点位A3A5轴上; (3) 双上肢自然垂于身体两侧: (4) 抬头挺胸。测试环境安静明亮, 每次测试睁眼闭眼各30s, 重复测试2次。观察指标:ProKin软件的静止稳定性模块下计算压力中心 (center of pressm, COP) 相关参数, 包括重心动摇类型、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

1.3 重心动摇类型判定

根据Tokita等[3]分型, 分为中心型、前后型、左右型、弥漫型、多中心型5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 (t') 检验、LSD检验, 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重心动摇图形比较

正常组重心动摇以中心型为主, 多中心型最少, 其他几型居中;周围性眩晕组重心动摇以弥漫型为主, 左右型次之, 前后型、多中心型居中, 中心型最少;中枢性眩晕组以弥漫型为主, 多中心型次之, 其他几型相等。正常组与眩晕组重心动摇类型分布的正常组与周围性眩晕组、正常组与中枢性眩晕组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周围性眩晕组与中枢性眩晕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2.2 正常人与周围性眩晕、中枢性眩晕患者静态姿势图参数比较

无论睁眼或闭眼情况下三组受试者静态姿势图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两比较:周围性眩晕组与中枢性眩晕组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均大于正常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中枢性眩晕组前后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均大于周围性眩晕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为与正常组相比P<0.05;**为中枢性眩晕组与周围性眩晕组相比P<0.05。

2.3 正常人不同年龄组静态姿势图参数比较

青年组前后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最小。无论睁眼还是闭眼, 青年组与中年组比较, 前后运动速度、运动长度有统计学差异 (P<0.05) ;青年组与老年组比较前后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有统计学差异 (P<0.05) ;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3。

注:*为青年组与中年组相比P<0.05;**为青年组与老年组相比P<0.05。

3 讨论

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 平衡功能障碍是其典型症状。由于眩晕发生涉及到神经科、老年科、耳鼻喉科等多个领域, 目前诊断多依据患者主诉, 而相应的客观阳性检查依据较少, 故客观评价眩晕的程度以及定性诊断一直是临床的一个难题。已知, 人体的平衡功能受中枢神经系统支配, 中枢神经系统将视觉、前庭、本体感觉的信息传入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然后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相应地发出信号到相应的肌群, 来保持身体在足底提供的支撑面上的重心以维持身体的平衡[1,4]。如果哪一部位或系统出现病损, 都可以引起眩晕、平衡功能障碍。静态姿势图的相关参数能从总体上对眩晕患者平衡功能进行综合的评价, 对于眩晕症的定位诊断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静态姿势图压力中心参数有不同的意义。运动速度主要是指重心的移动速度, 速度的增加表明身体需要代偿性通过加速移动维持身体平稳, 因此速度越大, 越不稳定。运动长度是指重心动摇轨迹的长度。运动面积则是运动轨迹包络的面积, 面积越大表明重心动摇的范围大, 身体稳定性越差, 其比运动长度更具有实用价值。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对判断平衡功能障碍的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5]。

本课题组通过观察正常人与眩晕患者的重心动摇类型发现, 正常人重心动摇类型以中心型为主;周围性眩晕组以弥漫型为主, 左右型次之;中枢性眩晕组以弥漫型为主, 多中心型次之。不同病变部位的重心动摇类型不同, 研究表明一侧迷路障碍, 以左右动摇为主;双侧迷路障碍、小脑蚓部损害以前后动摇为主;广泛小脑损害、脑干损害患者重心动摇幅度大, 多以弥漫型为主;视觉、前庭及本体感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损害者, 大多表现为多中心型[6]。两眩晕组与正常组重心动摇类型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 但两眩晕组间重心动摇类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这与国外研究相同[4]。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情况下, 中枢性眩晕组、周围性眩晕组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均大于正常组。同时发现, 中枢性眩晕组前后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长度、运动面积大于周围眩晕组。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为:正常人由于视觉、深层本体感觉与前庭系统的完整性, 重心不停地绕平衡点晃动, 轨迹以中心型为主。中枢性眩晕病灶在脑干、小脑神经核及前庭神经核以上, 常导致前庭小脑通路、前庭脊髓通路、前庭大脑皮层通路等多条传导通路损害, 发生方向不固定自发倾倒, 身体通过加快移动速度来维持平衡, 晃动幅度较大, 多表现为弥散状运动图形。而周围性眩晕常见于内耳前庭感受器的病变, 由于受到病理性刺激, 躯体的肌张力改变具有"一致性规律", 多表现为方向一致的自发性倾倒, 为左右方向或前后方向的图形[7]。晃动幅度及面积较中枢性眩晕小。因此中枢性眩晕患者运动速度、运动长度及运动面积可高于周围性眩晕患者。温彦华[8]等研究认为外周面积及轨迹长对鉴别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具有重要的价值。Mc Caslin等[9]研究提示当运动面积增大至正常值3倍以上时, 需考虑中枢性病变可能。而Lawson等[10]研究结果则认为外周面积在鉴别有无平衡功能障碍以及平衡障碍程度方面临床意义不大。分析不一致原因可能与病例的选择、检查的时机、前庭中枢功能的代偿等差异有关,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不同年龄组的静态姿势图观察发现, 青年组静态姿势图的相关参数比中年组、老年组稳定, 表明年龄是平衡功能的影响因素, 提示随年龄的增长, 平衡功能下降。这与张建国等研究一致[11]。关于随年龄增长平衡功能下降的原因, 可能与人体视力下降、前庭系统功能及本体觉功能减退、控制体位的神经肌肉反应性减低等因素有关[12~14]。本研究中还发现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均较前后平均运动速度低, 表明左右较前后的平衡力强, 分析原因可能与踝关节左右向的稳定性高有关, 这与黄小兵、Baloh等[15,16]究结果相似。75例正常人比较睁眼与闭眼情况下姿势图的相关参数发现, 闭眼情况下平衡姿势的稳定性下降。Vanden Heuvel等[17]测试健康受试者的姿态稳定性表明, 提供视觉反馈的受试者的稳定性比不提供视觉反馈更好。提示视觉在人体保持姿势稳定中起重要作用。

上一篇:给舍友的生日寄语下一篇:保险销售话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