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2024-07-26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精选5篇)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第1篇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摘 要:在美术教学中,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但使用范画不当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关键词:美术教学 范画 利弊 应对 商榷

发表在《中国美术教育》(200 6年第1期)上的宋东梅老师的文章《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宋文),较详尽地阐述了在美术教学中,选用不同类型的范画,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但读后仔细揣摩,总是感到文章只是说出了事情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另一面。也就是说该文遗憾地只讲了范画在美术教学发挥作用中好的一面,有利的一面。而对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和弊端却尚未提及。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又处在变化之中,有时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得出的答案难免片面。

作为一名大学的美术教师,在以往的许多课程中,我也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要求,采用了不同类型的范画,确实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同时我也发现,有时因使用范画不当也带来一些问题。尽管有些问题是潜在的、微小的,但它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是不能低估的。尤其是作为教师,不能清醒地、理性地认识这些问题,不能在向学生提供范画的同时,“免疫性”地向学生说明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真正地“防患于未然”,那么就可能在给学生带来正面引导的同时,使这些“负面影响”逐步扩大。我们应该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思索、分析和认识范画,赋予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新的内涵,发挥它的正面作用,克服它的负面影响。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体验,就这个方面的问题作进一步阐述,并介绍一下自己的应对措施。对宋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不同见解和质疑,-兼与宋东梅老师商榷。

一.范画是“临摹教学”的产物,片面夸大其作用,单一地用范画临摹代替对物写生和记忆想象创作,将不利于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学随着科技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在加强对学生写实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其对学生创造才能方面的重要教育功能,越来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我们应当看到,目前各高等艺术院校在专业基础训练中,比较重视创新思维的训练,加强了以创造性表现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而在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美术基础教学中,受传统中国书画传习方式的影响,仍然沿袭着临摹教学的落后教学方法。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缺乏美术启蒙教学的引导,不要说进行记忆和想象创作,就是直接进入对物写生的基础训练难度都非常大。传统的临摹教学比较省力而有效,课堂教学也好组织,于是长期沿用借助范画进行临摹教学或变相的临摹教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在临摹教学中,老师把范画(或步骤图)当作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挂图一样的最直观的辅助教具,成为学生模仿的样板,用范画临摹代替了对实物的观察与写生。

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其引导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正如宋文所说:“它能最直观地将绘画的知识、技能有序完整地展示给学生。”但是如果片面夸大范画的作用,真的把范画当作了“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成为美术教学中唯一的、至高无上的教学方法,那就可能使事情走向反面。

学生在临摹中,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物体的体验,认识不到其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量感、空间感。临摹中,他们不需要对画面中构图、图形、色彩、线条等造型元素作出自己的审美选择,他们只是从平面到平面,间接地感知形体。这种平面上的“纸上谈兵”,使学生思维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临摹训练如长期、单一地进行,必然导致学生视觉感官能力的退化,限制学生手和大脑的发展。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即使成绩再好,也只能“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一旦离开范画样本,面对实物写生和进行记忆画创作,就将一筹莫展。单一地临摹,使他们有眼睛不会看,有脑子不会想,有手不会画,只能照着老师和古人的范本模仿描画,在作画过程中缺乏创意,逐渐失掉自我。

要克服这一弊端,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一是只把临摹范画当作美术启蒙教育的开始部分,而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和创作结合起来;不能用临摹教学替代写生教学和创作教学,注意引导和保护学生创作才能的 发展。二是指导学生面对范画作反向思维,临摹时设想一下画面中的物体在真实生活中应该是怎么样的?范画作者是如何将生活中的对象“翻译”成画面的形象的?现在再把它“翻译”回生活中的面貌加以认识。三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直接还原生活。比如,根据范画的构图样式,摆一组相同的静物;或者把学生带到范画中描绘的实际景物面前讲解范画。通过将自然景物与范画形象进行参照对比,让学生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区别和差异,感悟范画作者创作中的独特处理技巧,这样从临摹中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二、范画如果搞成老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势必严重束缚学生的创作思维,影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将使学生作业出现“千篇一律”的雷同。

正如宋文所述,“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需要通过教师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美术方面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范画‟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通过范画,向学生形象地贯彻教学意图,明确教学方向,提出教学要求;学生则通过范画理解和把握教学要点,正确认识作画过程,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对范画在教学中的有利作用我也是认同的。

问题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答案。艺术表现和探索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具有多种可能性。学生作为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其图形、色彩、明暗、线条的运用,是其精神的产物,而非机械性的对自然的简单照搬,它是传达情感的一种视觉性的表现语言。不同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差异不同,对生活的感受不同,作画时的情绪不同,在画面上所呈现的表达方式也必然会有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恰恰是每个人的艺术个性不同使然。

面对老师提供的范画,学生作为观赏者,亦同样存在着差异。因为人的美感由于审美观点、审美标准、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审美对象产生的审美感受就会产生差异。而美的因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呈现在人的面前也会引起不同美感。不同的学生在观赏同一作品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质和不同修养的影响,审美情趣和能力也是有差别的。

由此可见,学生不论作为创作者还是观赏者,他们之间的差异性都是普遍的、明显的、绝对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老师作为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通过教学,不是把他们循规蹈矩地训练成同样的模式,而是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引导他们尊重自己的艺术个性;作画时鼓励和强调他们的个性表现;既要掌握普遍的艺术创作规律,又要寻找自己的独特的艺术语言;提倡独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国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早已习惯于在学习中寻找一个“标准答案”,或等着老师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而老师提供范画,恰恰应和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他们眼中,范画无疑是老师提供给他们的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学生长期形成了依赖心理和服从心理,使得他们对“范画”不敢提出任何质疑。于是范画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便会形成一个艺术“模式”。如果老师在提供范画或者亲自作课堂示范画时,对其艺术上特点和成败不作一个全面的剖析和介绍,而是一味强调临摹,而且要求“临的越象越好”,过分追求教学成果上的同一性、统一性和目的性,那么由此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严重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消磨学生自身的个性,使学生的作品变得僵化、呆滞、毫无生气和“千篇一律”的雷同,这无疑与美术教育的大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要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关键在老师讲授课程的要求, 向学生介绍范画(包括老师自己的示范作品)时,必须客观地向学生指明:范画仅仅是“一家之言”或者是“一派之言”,有它客观的局限性;提供范画,意在引导,不是提供“标准答案”和“结论”;启发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顺着这个思路,有所发现和创新;对范画中的一些表现技法,也要讲清楚哪些地方是运用了普遍的艺术规律,哪些部分是作者独特的个性处理,使学生能够有借鉴地选择,有分析地接收,在学习范画的长处的同时,对自己的独特感受予以珍视。三.老师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范画作出“正确”与“错误”的不客观、不准确的判断,将会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宋文中提出:“教师只展示正确的范画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展示错误的范画。把正确的与错误的范画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对范画中的正确与错误认识明确,加深印象。”

这个出发点是非常好的,但操作中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件美术作品,孰“优”孰“劣”,孰“雅”孰“俗”,是很难有一个统一标准,也很难用“正确”与“错误

”来严格界定和区分。对一件作品的评价,反映出评价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对同一幅作品,不同的人评价会不同,有时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教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个体,也有他自己的审美取向和价值取向,他的评价标准也将受其自身的艺术修养所制约。比如,一个崇尚古典主义表现方法的老教师,就可能把西方现代派艺术视为“怪异”和“荒诞”而感到“不可思议”;而一个很“前卫”、很时尚的青年教师,又可能认为古典写实主义有些“古板”和“老套”而感到“兴味索然”。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范画(或者作现场示范画)时,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上,比较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向学生介绍该作品(或自己画法)的得与失,而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喜恶偏好对作品作出评价,或者非常武断地要求必须按照范画或自己示范的画法作画,轻微的可能导致学生对某一件作品的审美欣赏产生偏差,严重的可能就把事情完全搞颠倒了,就有可能给学生审美观上带来严重误导。

学生都处在学知识、长身体的阶段,审美观基本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他们的求知欲以及对老师的尊重,都可能导致他们对老师的引导毫不怀疑,甚至盲从。尤其是老师推荐的范画,或者目睹老师作范画,他们更是崇拜有加。如果老师个人的审美上出现问题,其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在给同学提供范画时,明确把选取范画的标准界定在课程的基本要求上。而且向学生展示范画时,都反复地向学生讲清楚,“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这幅作品有哪些可资借鉴之处”。而所谓“错误的范画”,我认为,只能是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背离教学要求的技术上的问题,提醒学生加以注意。而绝不应该把老师自己不喜欢风格的画,轻率地定为“错误范画”当作教学的“反面教材”。而对范画中涉及作者的艺术个性和画面特殊追求、特技处理上的问题,更不该以教师自己的好恶而决定弃取,而应尽量站在中外美术史的高度上给予客观地评介,让学生用自己的审美眼光参与鉴赏,减少和避免因老师个人的原因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后果。

四.老师如无视少儿的心理特点,提供范画不准确、不合理,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对象,会给学生的艺术成长带来不良影响。

宋文中明确提出要“合理运用课堂范画”。这的确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既然提出要“合理”运用范画,就说明在运用范画上确实存在许多“不合理”、“不准确”的现象。诸如有些中小学校和少年宫的美术教师,在课堂上,或拿《芥子园画谱》、或拿著名老画家的“梅、兰、竹、菊”、或拿他们自己画的“葡萄牡丹”……总之拿一些传统国画当作示范画让学生临摹。他们全然无视少年儿童的接受心理和艺术教育阶段的发展特点,强使一些几岁大的孩子,循成年人之规,蹈成年人之矩来作画,用成年人的、甚至是古人的审美观来抑制、取代少年儿童的审美观,把成年人的模仿规范模式强加给学生。他们一心想把学生迅速培养成“小齐白石”、“小李苦禅”,其用心何等良苦,但实际上却干着“拔苗助长”的蠢事。他们向学生提供这类范画的本身,在客观上就是苛求中小学生按照成年人的观念和审美来表现对象,追求、模仿成年人的表现主题和表现形式,自觉不自觉地在误导学生用成年人的眼光观察生活,表现成年人深思熟虑的思想和情感,迫使学生完成在他们那个年龄段无法达到的技术要求。还有些美术老师,不顾学生的年龄、喜好和接受能力,一味安排临摹外国经典石膏素描的长期作业,并谓之曰“寻找素描感觉”。可实际效果“素描感觉”没找到,却给这些少儿心灵上带来了极大的扭曲。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会和各类少儿书画大赛中,堂而皇之地展出少儿摹仿成人作品画出的“小大人”国画并获得奖励,对中小学生又会产生新的误导。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带给学生的必然是严重的心理影响,作画时的童心、灵气、悟性和意愿都逐渐会在临摹范画中慢慢褪失殆尽。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切体会到,老师在给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提供范画时应该特别谨慎,要特别注意根据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来科学、合理地选择范画,应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并通过范画能准确反映出你的教学要求,教什么?怎么教?要达到什么目的?临摹范画时,也要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更多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而不要只会拾人唾余,学其表面。要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天性,使他们逐步在掌握表现技巧的同时,成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

参考文献:

孙永惠 《美术教学不宜从临摹入手》(《美苑》1985年第3期)

纵观当前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既是学习的稳固阶段,也是教育的再塑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逆反情绪,外界新鲜事物的侵入,使得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同学们的艺术热情,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进行捕捉再加工。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外观形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观察细节。如高三年级的快速写生,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低头自画,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扮演各种角色,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真正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相应的录像片段,再借机把一些生活中的艺术的有关知识介绍给学生。等到他们亲自动手时,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像个艺术大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上学生的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了解了一些简单知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愉悦。

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上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

第三,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高中二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中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行人及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是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约束,这正是孩子们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创作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我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到同学的嘲笑。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他看了一张“梵高的自画像”。于是,那个学生自信的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好的开端。我们在指导学生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他们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他们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同学们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导航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同学们心灵的苍穹,激发起艺术的热情,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第2篇

溧阳市实验小学张莉

刚踏上教师岗位没多久的我,一直以来都认为范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可以根据教师的范画进行创作。经过教研组的一些学习,我发现范画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旦准备了较详细的范画,幼儿的潜意识就会跟着范画走,画出来的作品就会受局限得不到很大的拓展。但范画仍然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它在美术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该什么时候出示范画呢?

一,对于幼儿熟悉的、就在自己身边的题材,可以不出示范画。

有一天在课堂上,我既不在黑板上示范,也不给他们看示范图例,而是让他们观察一下班上的三位老师,有哪些特征,并说一说他的发现,然后选一个老师把她画出来。大部分孩子拿起笔就画,但也有几个孩子不敢动笔。我知道,这些孩子中有的曾经在幼儿园或是培训班学过那种一笔一划照着临摹的概念模式的绘画。学画就是照着画,或是只要画得像就是好画的观念,已造成了儿童的心理障碍,他们自由创作的精神被成人所谓的“像”与“不像”的精神压力所破坏,他们不相信自己的绘画能力,非得有范画或是老师的示范才敢动笔。艺术能讲出来的只是知识的一部分,好多感觉的东西是很难讲出来的,只能靠幼儿自己去感悟。如果这个幼儿在学画上先入为主,之前接受了简笔画的教育,习惯了老师画一笔,幼儿跟着画一笔的被动的教育方式,这样的学生就更难教了。还有的小朋友则不管是表现什么样的题材,他的画面上出现的都是原来所学的概念画图形的组合。对这样的孩子则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去鼓励和帮助他们冲破那种概念绘画模式和“像”与“不像”的精神禁锢,以恢复儿童自我表现的创造本性。自我表现的源泉是情绪和意境。感受和思考就是这种原动力。“我知道你能画。”我摸着孩子的头肯定地说,并耐心地给他讲述各种人的特征等等,鼓励他拿起笔。任何孩子只要拿起笔,按照自己的方式在纸上画出第一笔时,他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启动了。不管他画得怎么样,都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过了一会儿,孩子们的“老师”画好了。有的把头画成一个大圆圈,身体却很小,有的衣服上的扣子画得比脸还大,还有的则把手和脚画成了鸡爪爪,其中也有类似概念画的因式,但更多的是儿童们的随意创造,孩子们很满意。面对这么多的“老师”我也很满意。不

管是原始意象的遗存,还是儿童表象的再创,或者是别的,只要能表达儿童的情感,就是好的儿童画。看儿童画不光是了解他们的知觉程度,更重要的是须在感情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儿童中有对内容注入了感情才能开始真正的认识和表现,尽管可能画得一点都不像。但是往往有些成人,每当看到一幅儿童画,就简单地用“像”或“不像”作为标准来衡量它的好坏,并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绘画就应当是对客观对象的视觉描绘,将儿童局限在成人的概念之中。模仿和创造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模仿单纯靠概念处理事物,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对简单物象的摹写。这种偏见和作法忽略了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感情流露,并意味着让儿童放弃自我的创造意识,压抑了儿童自我表现的进取精神。

二,在绘画前,可让幼儿多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在画《秋天的树林》前,我经常趁散步的机会带幼儿到学校去观察树到了秋天,有哪些变化?是不是每棵树都是一样的形状?站在树的前面,可以发现后面的树被前面的给挡住了,被挡住的那一部分怎么样了?细心的幼儿在我的引导下,马上就发现了树的秘密!我还让幼儿在回家的路上去观察马路上、社区里的树!有了前期工作的铺垫,在绘画时,尽管我出示了一副范画,但多数细心观察过的幼儿能在画纸上表现出树的远近,重叠!而没有认真去观察的幼儿则还是只能画出三棵并排的树,没有远近、重叠之分!可见,对于树被挡住的部分就不需要画出来这一知识点,有的幼儿在教师的引发之下,主动地把这一知识点与其内在的相关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做出了较好的理解,并在画纸上表现出来。而有些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的体验,无法在现有水平上脱离形象而直接在教师的讲授之下把这一透视原理掌握好,故在表现上弱于那些认真观察的幼儿,处于机械作画。观察细致的幼儿画面较为丰富,场景选取的角度,画面的构思、布局成个性化。而另一些幼儿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基本和范画内容差不多!他们的能力只停留在临摹的阶段,自身想象力,创造力,思维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仅如此,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师就能较易把握传授与引导的尺度,从而提高整个活动的效率。

三,对于一些绘画技法,教师可以临场示范。

在学习色彩的渐变这一绘画技法时,我先出示了一副很漂亮的花,这时,小朋友的兴趣已经被引起了!他们从来没画过有色彩渐变的画!于是,就着这副画

讨论开了!“花瓣好象是由两种颜色涂出来的!”“不是,好象是三种颜色的!”“叶子也有两种颜色的!”“不对!叶子好象有好多种颜色的!”„„经过很热烈的讨论,小朋友提出了新问题:“老师,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呀?”小朋友都好奇地看着我,等着我宣布答案!我没有直接说,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能不能把它画出来!经过尝试,幼儿都表示“没有老师画得好看!”“怎么看上去就是两种颜色堆在一起,不那么自然呢?”这时,我再开始介绍这种绘画技法!并且仔细地示范了绘画方法!怎么样可以让色彩衔接得更自然,更漂亮!

经过我的解说和示范,幼儿又开始尝试绘画!这下子,他们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慢慢地,也画出了色彩的渐变!并且不满足于我画的那种颜色,而去尝试更多颜色的渐变!发现了,哪些颜色可以渐变得很明显,哪些颜色不怎么看得出来!

在这次活动中,范画引起了幼儿的兴趣,教师的当场示范则让幼儿掌握了这一技法。并在掌握的基础上有了一些他们的创造!

四,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不同评价形式的尝试。

评价作为一个信息反馈的环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教师可“教”的技能知识等方面,相对能用“好”与“不好”来评价。笔者认为,这部分的评价可由教育者来掌握,基本上以教师的讲评为主。且在活动中宜采用集体讲评为主,个别讲评为辅的形式。因为通过教师的评价,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幼儿找到提高其美术技能的契机。而对于幼儿自己“学”成的部分,最好的评价方式就是请幼儿来解释画面。从时间上分析,可放在活动后如餐前安静活动环节上,以便较好地控制幼儿的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效果。从根本上来说,儿童画是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其思想的表现,内涵着他的情感的变化,反映着他的经验和感受,体现着他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幼儿用图画表达的东西远比用语言表达的深入,丰富,幼儿自由表现的内容以及所创造的表现形式,都不是成人能想象和传授的。让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正是发挥了他的主体性。不妨听听幼儿的心声:

有一次,在《拾穗子》的美术活动中,要求幼儿画出自己和同伴拾穗子的样子!很多幼儿由于缺少此类生活经验,感觉无从下手,我便让幼儿自己去摆一摆拾穗子的动作,并观察一下同伴的姿势!经过实际演练,幼儿的画面上出现了

各种拾穗子的人。这时,我发现了一个小朋友的画面上站着一个人,我有些好奇,便问他:“我们今天要画的是拾穗子的人,你怎么画站着的人呢?”他看着我说:“拾穗子的人总不能一直弯着腰吧!他不累啊?我画的是他休息的样子!”我楞了一下,完全没有想到他会这样与我“据理力争”,但细细一想,这不正体现出了他内心的生活体验了吗?我立即肯定了他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看起来,他颇有几分得意。

由此可见,配合语言,整张画面立刻显现出了生趣,也足以让成人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绘画意图,从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此外,也可组织孩子之间互评。因为孩子的心灵是相通的,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评价标准来评赏,对评价双方都能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让幼儿在互动的氛围中体验到另一种乐趣,从内心品位到成就感。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利弊谈 第3篇

一、范画是传统美术教学的产物, 片面地夸大其作用,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艺术的不断发展, 美术教育从过去单纯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逐渐转变到“陶冶学生的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但是, 传统的绘画教学主张“画从谱出”, 凡是学画的人, 无论画山水、花鸟, 还是人物, 对画谱或教师传授的技法都要反复地模仿。

当然, 在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 教师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范画, 使学生以最直观的方式对绘画的知识与技能有系统和全面地了解,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如果因为这样就片面地夸大范画在美术学习中的作用, 把它作为美术教学中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手段, 效果未必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学生在临摹过程中, 是通过范画来认识形体的, 他们没有直接观察和触摸真实的物体, 认识不到真实的结构和物体的质感、空间感。临摹对于他们来说, 只是从平面到平面, 间接地感知各种造型元素。这种方法训练出来的学生, 即使能够顺利地完成绘画,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依葫芦画瓢”。这种临摹训练如果长期、单一地被拿来使用, 学生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功能会逐渐退化, 将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为了克服“范画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第一, 只在学生接触美术创作的初级阶段采用临摹范画的教学形式, 并且注意把临摹范画与写生、创作加以有效结合, 不把临摹“范画”作为唯一可以采用的教学形式, 关注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第二, 在学生面对范画时, 尽量提供更多真实的参照物, 让他们在临摹前对实物与范画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对比, 使学生可以在临摹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技能技巧。第三, 引导学生从一些优秀的“范画”中体会创作者独特的审美角度和表现方法, 使自己在临摹范画的同时, 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从而令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范画不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标准答案”, 完全的服从和照搬, 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形成

人们往往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事物的。运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 更能体现美术学科作为视觉艺术的特点,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使用范画, 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作画过程, 加深他们的理性认识并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它除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之外, 更要注重过程中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个性形成。从这一点来说美术创作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和标准的答案。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的同时也是一种表现与传递情感的过程, 作为美术表现语言中的形、色、质都是人情感的载体, 而非机械地对自然的简单照搬。不同的学生, 由于自身差异, 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感受也会不同, 受到各种情感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创作也应该呈现出风格各异的效果。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上的统一性和目的性, 一味地强调“临摹的越像越好”, 长此以往, 学生的创造才能被扼杀了, 情感交流被抑制了, 作为美术教育中尤其被强调的艺术个性也被磨灭了。

要避免以上尴尬局面的产生, 我认为, 教师在展示范画的同时, 要明确地向学生指出:范画仅仅是创作者根据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认知创作而成的, 具有一定局限性, 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必须完全按照其模式照搬。美术创作不存在“标准答案”, 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勇于表现自我。

三、教师根据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偏好评价、选择范画, 会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

一件美术作品, 是很难用“好”与“坏”、“优”与“劣”来严格界定的。对一件作品的评价, 往往反映的是评价者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取向。教师作为一个单独的审美个体, 也有他自己的审美取向, 他的评价标准也会受到自身艺术修养的制约。而初中阶段的学生, 大都处在身心尚未发育完全的时期,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他们往往对教师的引导毫不怀疑, 甚至盲从。教师向学生介绍范画时, 如果不能站在一定的审美高度上, 比较客观、全面地分析该作品, 而是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和偏好对作品作出评价, 可能导致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产生误导作用。

浅谈范画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第4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范画;直观

不久前,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向维米尔致意》 的个展。整个展览只有他的3件作品,皆为临仿17世纪荷兰艺术巨匠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写实油画,分别是《惶恐的带珍珠耳环的少女》《新戴尔夫特风景》和《戴尔夫特老街》。這个展览引起了热烈的议论,主办方还在雅昌艺术网开设专题论坛,荟萃截然不同的评论观点。由此,也引发我对范画的思考。

一、慎选美术范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优秀的范画可以给学生一种心境,可以创造一种氛围,可以产生一种情绪,可以激发一份冲动。选用不同类型的范画,恰当的出示,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作画积极性,引导学生完成正确的作画过程,增长他们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绘画技巧,提高整个美术教学的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量丰富的今天,到处都是美术作品,因此选择一幅好的,具有示范性的画给学生观摩是非常重要的。优秀的范画,不仅能吸引学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水平,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步骤示范,提高教学效率

掌握正确的作画步骤是传统素描教学模式的一项基本训练要求。标准的素描步骤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构图起稿、塑造形体、深入刻画、统一调整。四个阶段都遵循整体的作画原则和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作画方法。各阶段目标明确,要求严格。因此,学生必要要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即对整体中各种关系的敏锐感觉。

对于一个初学者,要对学生作画进行指导,就不能光靠一枝粉笔一张嘴,而老师进行步骤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亲眼看到作画的全过程,教师的思考和作画的全过程,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养成良好的作画习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三、巧妙运用对比范画,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教师在分析、讲评学生作业时如果能够把学生的作品与优秀的范画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如构图问题、远近虚实问题、物体的刻画等等问题就能一目了然,一方面使学生印象深刻,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在以后的学习中就能“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在比较中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逐渐对于如何创作优秀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

四、局部、单个物体示范,启示思维

“范画”是不是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呢?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当我们的学生在面临不同的形体的时候,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局部、单个物体的示范是启发引导学生的思路,开拓学生的视野,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用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素描基础知识之后,教比较难的内容了。

如画长期作业时,在大关系都处理好的前提下,学生遇到哪个物体塑造不好,教师一定要停下来,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导”的作用,作局部或单个物体示范讲解,让学生在教师示范的过程中体会正确的观察方法,理解方法、刻画方法。当学生思路理清了,眼睛提高了,手里的功夫就跟着快了。在示范一个物体的时候,教师一定要用不同的素材来启示学生,指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扩散成新的思维,找共性,存差异,使他们在范画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构思,这样才算是真正发挥了范画的启示作用,使学生做到了学用结合。

五、临摩优秀范画,提高表现能力

前面说到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靳尚谊临仿17世纪荷兰艺术巨匠约翰内斯·维米尔的写实油画,虽然引起了褒贬不一的讨论,但足可见临摹的重要性。

临摹别人的作品是最直接和有效地学习别人的经验、观察及表现的一种方法。可以整体地去临摹,也可以局部地去临摹,着重形体、空间、表现技法上的学习。临摹的时候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方向,而不是一味地抄袭,到头来也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东西。如学习塑造形体的时候,最好将临摹品和物体对照一下,观察分析别人是如何把握和处理形体的大块面及细节上的变化,哪些可以忽略,而哪些要深入刻画。一开始画手绘的时候,最好着重线条方面的训练,对形体的准确把握很有帮助。临摹是一种锻炼,目的是让你学到别人的一些绘画技巧,长期的临摹会有助水平提高,但临摹只是手段,重要的是要把临摹所学会的运用到自己的画中,培养自己的风格。

六、示范在美术教学中的情感价值

俗话说,不见不识,见多不怪,一个通过耳濡目染熏陶的人会有着广泛的视觉经验,今后不管他们在什么领域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其获得的美术文化涵养都会起着潜在的作用,反之,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也会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从而实现美术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

[2]张华.经验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浅析范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范画;体验;审美;教学

今天世界日益进入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教学方法也逐渐日新月异。在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电化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轻松、愉悦,充满美感,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但是,一些教师认为,有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从前的方式、方法似乎都可以摒弃,范画也可以不要了,从电脑里或从网上就可以调出所需要的任何东西,既轻松了教师,也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在最近的听课和自身教学实践中,越来越感觉范画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创造美的环境,培养审美情趣

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好的美术作品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感受。形象教育是儿童最易于理解、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之一,几乎任何学科的启蒙都离不开图画,人生认知常常是从看图开始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所授知识精心绘制的范画,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愉快地进行敏锐的观察,再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常能较快地从范画中体验美、感悟美。美术课的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常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不同内容,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感受不同形式的美。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在美的教育中受到熏陶,发现生活中美的点点滴滴,逐渐培养起感悟美、认识美、追求美的情感,这对于学生今后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都能打下较好的心理和认知基础。

笔者曾在贵阳听到一节手工课“剪贴瓶花”,当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范画的时候,不仅学生,连听课的教师都为授课教师范画的美而赞叹。因为教师的范画不仅仅是简单的瓶花剪贴,通过自己的制作,给学生更形象具体的感受,不仅让大家从中感受到插花美,更得到多种愉悦的、美的情感体验。有了这种美的认识,我们就会在生活当中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逐渐培养对生活的美、对大自然的美的感悟和热爱。看到插好的瓶花,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品评花是否插得美观,哪儿好,哪儿差,怎样会更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插花的美有了更丰富的认识。“美术教育在促成学生的美感形成、审美观念以及感受美和发现美的功能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学科不能代替的”。

二、进入美的世界,启发创作欲望

好的范画,不仅能让学生在欣赏、观察、理解的过程中欣赏美、发现美,更能让学生从心底萌发试一试的念头。当然,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如果毫无目的地放任学生自由发挥,会使他们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无谓重复,踟躇不前。教师要讲授必要的技法,如画面的安排、人物的动作、物品的特征等也是在美术的教学中不可忽视的。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法,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自信,从而大胆地去尝试、去创新。

例如:在上手工课“剪团花”时,笔者课前精心制作了几幅剪纸团花,上课时一经展示,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紧紧吸引住了。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团花的对称美,团花是将纸反复对折后画上纹样剪刻而成。这时学生兴趣高涨,跃跃欲试,根据自己的喜好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团花,有人物的,有动物的,有花卉的。学生看到自己也能做出美丽的团花时,大受鼓舞,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团花的制作中去,创造出了花样繁多的新奇的作品。这时,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美就有了更多的认识,就能够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剪纸作品来。

三、范画需要教师深入思考,精心准备

范画在美术教学中有这样大的作用,是不是随便画一幅就可以了?如果教师出示的范画是一幅随意的、无趣的、引发不起学生注意力的画,学生就会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因为他会觉得,这有什么稀奇,不用教师教,我也能够画出来。由于在这堂课上,范画没有带给学生美的认识和感受,学生就会缺少创作的欲望,随便乱涂两笔就交差了事,这样的范画是失败的示范。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和审美品位,一节课没有带给学生美的感受,便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学。

制作好的范画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美术修养,不断学习、思考和进步。如果对教学内容没有美的认识,没有更深的理解,教师拿什么东西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继而创造美呢?

参考文献:

[1]盖凤丽.浅议美术课堂范画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知识经济,2012(13).

[2]杨开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新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0(6).

上一篇:平安林区工作总结下一篇:客户服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