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2024-06-25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精选6篇)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第1篇

十八大报告必背考点解读

1.十八大报告的主题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4.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伟大成就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5.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使我们国家快速发展起来,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起来。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2.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八个坚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第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第二,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五,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第六,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第七,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第八,必须坚持党的领导。13.三个“没有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必须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扎扎实实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14.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15.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提高抵御国际经济风险能力.16.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17.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是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国家权力机关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提高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比例,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设立代表联络机构,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健全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制度,优化常委会、专委会组成人员知识和年龄结构,提高专职委员比例,增强依法履职能力。

二是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深入进行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

三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四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五是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六是要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七是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巩固统一战线的思想政治基础。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人士担任各级国家机关领导职务。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更大贡献。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

1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具体任务是: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9.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一是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三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是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六是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20.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具体要求如下: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21.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同各国加强军事合作、增进军事互信,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22.丰富一国两制实践与促进祖国统一

香港、澳门回归以来,走上了同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宽广道路,“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必须把坚持一国原则和尊重两制差异、维护中央权力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发挥祖国内地坚强后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能偏废。

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实现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23.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主张构建和谐世界

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中国致力于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中国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我们将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我们将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我们将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我们将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24.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三是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五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

六是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七是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八是要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第2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大代表名额共2270名,由全国40个选举单位选举产生。2012年11月14日12时许,在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一、十八大召开的背景

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为了人们所能拥有小康生活。

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二、十八大三个重要议程

政治报告、修改党章、领导层换届

(一)党代会报告:承前启后划定蓝图

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报告,是党代会的重要环节。其主旨是概括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阐明今后的工作方针,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它是政治宣言,也是思想总结,亦是行动纲领,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在党史上,不少党代会报告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政治文献,也能从中寻觅出历史的脉络。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党代会报告,从十四大到十七大,党代会报告题目中都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词,无疑勾画出了时代主线。党代会报告中新提法、新表述往往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因为可从其中索引出时代的特征。如,十六大报告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非劳动收入”等新提法引起舆论关注。

回顾五年前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表述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等均具有深刻历史内涵。此外,十七大报告中出现的新名词如“软实力”、“思想库”、“票决制”、“人文关怀”、“自治机制”、“精神家园”、“生态文明”、“亲和力”等也是引起广泛热议。十八大报告又确定了怎样的大政方针,又有哪些新提法、新表述,引人关注呢?

开幕式当天,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作十八大报告,在约一个小时四十分钟的时间里,这份共12部分、近3万字的报告赢得30多次掌声,其中的10个关键词格外引人关注。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其中的新意包括: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中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报告还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开幕的中共十八大上,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这是中共党代会连续6次在报告标题中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中共十七大报告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六大报告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十五大报告题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十四大报告题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十三大报告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五位一体”是十八大报告的“新提法”之一。中共党代会报告首次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建设并列,将为中国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以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事实上,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迫在眉睫的挑战。今年7月以来,四川什邡、江苏启东、浙江镇海陆续发生民众因担心环境被破坏而反对工业项目上马的群体事件。

环保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年均增速约30%。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单光鼐将环境问题与违法征地拆迁、劳资纠纷一起,称为中国当下引发群体事件的“三驾马车”。大家注意到,十八大报告中表示,要“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总布局不是凭空的理论创造,而是中共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邓小平首先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两个文明”建设,此后,中共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三位一体”。在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提出后,中共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上重要日程。五年前的十七大上,中共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的章程。“五位一体”的新布局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产生的,更加强调均衡、可持续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胡锦涛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首次完整阐述了“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引起党的理论家的关注。

一个有代表性的专家观点认为,这五大建设是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大建设要协调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单兵突进”。比如,要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双重角度来看待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问题,以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为发展方式的转变奠定基础。专家在受访中也指出,要“五位一体”地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需要第六大建设——党的建设,这是关键。“执政党要首先把自身建设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领导干部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否则,‘五位一体’可能落空。”

3、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小康社会”是由伟大领袖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社会”是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提出的战略构想,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概念,并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而十八大中,胡锦涛同志为小康社会的建设确立了新的目标——“建成”!这个改变不仅仅是一个字,而是中国共产党对于未来建设的决心、对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的坚定信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8年后更美好的生活、更辉煌的中国。

“小康”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在党的带领下走过了多少荆棘的旅程;10年“全面建设”,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康社会”不是一个狂妄而虚假的口号宣言,从小康水平到小康社会,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早已深入每个中国民众的内心,我们用自己的双眼见证了这些变化的发生,胡锦涛同志更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温暖人心的收入指标,笔者确信,在今后的几年里,党必将带领我们以优雅的舞步迈进真正的小康社会。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了中国人口比重的主要部分,而落后的农业生产力牵制着整个中国前进的步伐。新农村建设因此成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政府对于农田水利建设大大加强,“村村通公路”不再是农民的幻想,机耕道、灌溉系统已形成了有规划的网络系统;农村沼气、电力、饮水等多个环节也更加完善。改革的农村医疗保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国家也加大了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医疗保障,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落后的中国农业已经出现了新的气息,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回顾过去小康社会建设的历史,有辛酸更有收获。党带领我们成功完成了前面的建设,而“建成”这一未来的发展目标是一个更高的重任,也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们坚信,在共产党的带领下,2020年,我们一定会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4、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这里的翻一番到底该怎么算?

(1)“翻一番”按扣除价格因素计算

规划专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代表说,“这个‘翻一番’,就是以2010年为价格基期,按不变价格来计算。”“按照规划惯例,这个‘翻一番’目标自然是扣除价格因素,这是货真价实的倍增计划。”其实历来在经济统计方面,无论是经济总量指标,还是人均收入指标,都考虑了物价上涨因素。权威部门专家也证实,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目标总要求,相关具体部门在操作执行上,要考虑物价因素。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但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人均收入就是简单“乘以二”的结果。“考虑到通胀因素,到时人均收入数字会超出38218元和11838元,扣除价格因素计算,实际收入应达到两倍的标准。”此外,报告中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是指所有人——即全体人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总体概念,并不意味每个人都在目前水平上翻一番,可能低收入者增加的还要多,高收入者增加的要少,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难点和重点在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出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半程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最鲜明的体现。根据历史数据,从1979年至2011年我国城乡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4%,2002年至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速分别为9.2%和8.1%。测算,只要今后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2%左右就可以实现到2020年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关键是要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增长,是货真价实的增长。”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要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在过去很长时期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要高于农村收入,尽管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未来任务还很艰巨。而不同行业之间也存在着收入差别,一些垄断行业收入过高的现象也较为突出,社会对此呼声也较大。

(3)靠发展、靠制度确保“翻一番”目标实现

确保人均收入增加,首先要靠经济发展。没有经济增长,改善生活就难以实现。“居民收入要改善,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改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更加注重投资与消费的协调。”十八大报告提出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同步发展。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目标,年均经济增速需要略高于7%。要通过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劳动者收入不断增长的坚实基础。

确保人均收入增长,还要依靠制度保障。经济学家认为,应该加强建立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企业对农民工的工资机制;要从制度上保证劳动 收益,缩小收入分配差异扩大化趋势,保证和提高劳动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蛋糕份额;税收制度要做调整,既然要提高居民收入,又不能过于影响企业经营,政府要 采取措施,适当给企业和个人减税。

5、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在“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论述中提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们注意到,自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来,我们党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强调“更公平”,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三个公平”从制度设计的角度传递出社会公平新希望。

权利公平: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不同而区别对待。

不管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享受的权利应该是平等的。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权利”的认知与诉求从生存层面上升到发展层面,对户籍制度、劳动合同、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等“权利公平”更加关注。“权利‘无添加’,起点要平等,基本权利不能因为出身、职业、财富等附加条件不同被区别对待。”作为出席十八大的26名农民工代表的一员,广东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职员闫文静仍在期待更多的“权利公平”温暖他们的心。

机会公平:苦累都不怕,就怕没机会。机会不公平在普通人生活中最突出的表现可能就是教育,农村的孩子受教育的条件比城里孩子差,而家有学区房的孩子也有更多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力有高低,结果会不同,但机会公平了,心态就平和了。

规则公平:消除特权,打破“潜规则”。一些领域,民营企业想进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有可能遭遇贷款难、融资难,最后又被挤出来。不仅是国企民企的不公平竞争,群众普遍认为,找工作“拼爹”、看病找门路等规则不公平很容易引起群众不满。按照学者界定,“规则公平”的重要性往往超过“权利公平”和“机会公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更公平”三个字写进党代会报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进一步深化,也是执政党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收入分配改革并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平均主义”“大锅饭”,而是要打破不劳而获的“金饭碗”。十八大代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长卢希说,收入公平不是收入相等,不同人的能力、经验及所付出努力不相同,劳动报酬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修改党章:确定党的行动指南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从二大制定的第一部正式章程算起,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先后十几次修改党章。现行党章是1982年十二大通过的,从十三大到十七大都通过了党章的修正案。

对党章进行修改,把重大方针政策、理论创新成果和重要经验写入党章,是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最近几次党章修改,均及时体现了执政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如,“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党章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十七大”党章还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多方面任务作为总体布局固定下来。另外,关于党的领导、党的建设许多内容也做了充实。

为了修改党章,2012年1月,许多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向中央提出了修改党章的建议。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决定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并成立由习近平同志任组长的党章修改小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工作。7月23日,中央发出通知,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

7月25日,北京中南海。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改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习近平同志阐明了修改党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时,距离党的十八大召开,仅有短短105天时间。8月中旬,按照中央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先后报送了121份关于党章修改的书面报告。共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1490条,扣除重复意见,共有119条实质性修改意见。党章修改小组形成了40多万字的意见汇总本。采纳或体现了各地区各部门提出的119条意见中的90条。8月23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讨论党章修改工作,审议党章修改方案,提出重要意见。8月31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并同意党章修改方案。

9月4日,中央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8月下旬至9月上旬,胡锦涛同志先后在北京主持召开6个座谈会,同大家就党章修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9月中旬,各地区各部门又向中央报送了121份报告。党章修改小组进行逐条梳理,适当吸收比较集中的意见,提出了修改方案,涵盖23条、50多个单位的意见和建议。10月22日,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再次召开会议,研究并通过了拟提请党的十七届七中全会讨论的党章修正案稿。11月8日至11月14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期间,38个代表团的代表、特邀代表,对党章修正案进行了认真审议。代表们普遍认为,把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重大成果写入党章,顺应时代潮流,集中全党智慧,体现人民心愿,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又进行了修改。17000余字的党章,内涵丰富;30处的修正,意义重大。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章一共经过两次制定、15次修改,党章修改要经过哪些程序?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党章修改的大致历程是什么?为何党章修改主要是增加内容而少有删减内容?

1、为什么要修改党章?

为什么要修改党章?随党所处的环境等变化而变动。党章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党所处的环境、任务及内部状况的变化,相应地要有所变动、更改,借用法学用语就是进行“修法”。党章的修改历程,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党的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也是以法规特有的浓缩和凝练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党的状况怎样,党章就会怎样;党在理论、政治、组织上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会成熟到什么程度。

党章修改的原则是什么?只修改必须改的和形成共识的

保持党章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综合媒体报道显示,十六大、十七大党章修改的原则也是如此。

中共十五届七中全会向十六大提请的关于党章(修正案)的说明中提到,“现行党章总体上能适应指导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对党章宜作小改,不作大改。对各方面提出的修改建议,坚持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

十七大修改党章的基本考虑是,“现行党章总体上适应指导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需要。因此,这次对党章只作适当修改,不作大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普遍要求修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就改,不成熟的不改,可改可不改的原则上不改。”

这样的修改原则可以一直回溯到十二大。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拨乱反正后通过的第一部党章——十二大党章,以后党章的历次修改都是在其基础上的调整。

这样做的目的,既有利于维护党章的权威性和保持党章基本内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能够使党章及时反映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规范和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

为何“写进去”多“拿下来”少? 防止出现猜疑、误解

历次党章修改中,多数是增加内容,而很少有删除党章中的内容,这是为什么?

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与时俱进,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以新的论断(或表述)和新的规定来取代原来的,或是已经过时、或是并非准确、完善(含错误或根本错误)的论断和规定。二是,针对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新规定或是提出新要求。三是,原来没有确认或没有规定,现在增加或作补充。

对于上述处理,党章研究专业人员常以口语方式,表达为“写进去”和“拿下来”。一切都是以需要和可能为前提,前者是把党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结论、新经验、新规定以法规条文的形式写进党章(其中,总纲部分通常是论断性的语言),后者是把过时的、错误的或存在某些不切实际的、难以执行的内容、表述删掉。

“写进去”容易,“拿下来”审慎。这是因为一旦规定了的东西或者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要变,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有认识不一致,甚至出现猜疑、误解,个别情况下有人会认为是“废法”、“削法”而不认同。显然,在修改党章时,这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当然,实际修改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增删之外,兼有补充、调整以及润色文字等等,即使上述“写进去”、“拿下来”,往往也是重合或交叉的。

历经修改反映何种变化?再现党从幼年走向成熟全过程

党章经过一大和十二大两次制定,其余15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间,党章历经修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党章的修改每一次都非常重要,几次重大改革影响比较深远。

一大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奋斗目标,已具有党章性质。二大对党的纲领作了重大修改,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包括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分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和附则”。

1982年十二大上通过的党章,对原来的党章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中心是适应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总任务、党的领导基本原则都作了规定,被认为奠定了新时期党章的一个基础。以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的修正案,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改。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2、党章新意:

这次新修订的党章,2012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其新修订的内容有:

(1)在党章中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的行动指南,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上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道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大会强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并作出阐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客观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这些内容写入党章,丰富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内容,对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写入党章。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把这方面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全党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5、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十七大以来,随着党的建设实践发展,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正视党面临的考验和风险,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据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新要求。适应新的形势,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切实做到求真务实,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大会同意把这些新成果、新认识、新要求充实到党章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中,使党的建设的主线、总体布局、总体目标更加完善,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 自2011年起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自下而上集中进行换届,而十八大则将实现中央层面的换届: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作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

根据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14日在京闭幕的中共十八大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这表明有91年历史、8200多万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实现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

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在未来五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力迈进,把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由376名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组成,新成员中有将近一半为新提名的。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由130名中央纪委委员组成,有超过四分之三为新提名。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习近平和李克强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还有王岐山、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汪洋、张高丽、张德江、俞正声进入了十八届中央委员会。

新任军委副主席范长龙、许其亮进入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

王岐山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同时,还进入了新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规模比十七届略有扩大。从组成人员看,他们的主体为省部级和大军区级以上领导骨干,也有一些地市级领导干部以及金融机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领导人员,适当数量的各行各业专家学者和在基层工作的优秀代表。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组成人员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平均年龄56.1岁,一批出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人引人注目;女干部33名,少数民族干部39名;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占95.7%,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7.2%。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在严格遵循党章和组织程序、充分发扬党内民主的基础上产生的。据中组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考虑建议人选时,经过了认真的考察和广泛征求民意,强调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强调先进性、纯洁性。“只有党员、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好的,才有可能进入建议人选名单。”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正值中国进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委员们表示,他们将继往开来,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一定会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前推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

在这个新领导集体中,205位中央委员尤为引人瞩目。他们的决策思维、政治思想和执政风格,将深远地影响中国未来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我们分析发现,通过党内一系列规范程序选举产生的这个政治精英群体,具备了一些新的特质,这些新特质,将使他们更好地承担重责,带领中国人民走向下一个美好的5年,乃至10年。新的领导集体的特点分析:

1、中央领导集体实现制度化更新。

新一届的中央委员集体,呈现出流动率高、更加年轻化、更具包容性、更加高知化的特点。

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共有205名中央委员,其中留任委员91名,新当选委员114名,流动率高达56%。这体现出,在坚持党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五年一次制度化更新的基础上,同时兼顾了平和过度、稳定交接的理念和安排。事实上,从1982年中共十二大以来,中共中央委员的流动率在过去的25年里非常之高,在此期间召开的五届全国党代会中,中央委员新成员比重平均高到62%,流动率比一些西方的权力机构还要高。

据统计,在这205位中央委员中,“40后”31人,“50后”165人,“60后”9人,分别占比15.1%、80.5%和4.4%。换言之,在这个党的最高决策群体中,“40后”逐渐推出,“50后”占据主导,“60后”开始崭露头角。另外,在这个特殊群体中,有10位女性领导干部和10位少数民族干部,增强了这一群体结构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政治史上首次有“60后”干部进入党的核心权力机构——中央政治局。这体现出,党在不断增加自己的开放性、时代性、包容性。

据初步统计,约95%以上的中央委员具有大学以上学历,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委员高达65%,更有14%的委员获得了博士学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具有留学经历的领导干部开始进入中央决策层。例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刘鹤,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获得公共管理学硕士学位。这凸显出在新的国际形势和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唯才是用、唯贤是举。这样的人才观既拓展了决策层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增强了党的执政能力。

2、人文社科背景成为群体特征。新一届中央委员群体的一个醒目特征,即具有更加明显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这将深远地影响他们的执政认知和决策思维。

统计发现,在这205名中央委员中,除21人(占比10.2%)是理工科背景外,其余具备大学以上学历的委员均是人文社会科学背景,或是具备理科、文科复合背景。其中,最集中的专业学习背景是经济管理、法律、政治学领域。可以说,这是一个具有全新背景的中央决策群体,预示着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将全面进入一个经济学家、法学家等具有人文社科知识背景的经营治理时代。一般认为,理工科背景出上的优势在于执行的效率。人文社科背景出身的优势在于注重分析探讨决策的合理性和恰切性,可以尽量避免决策失误。

有专家认为,由更多具备人文社科背景的政治精英治国,符合现代国家治理的趋势。尤其是法政型精英人才的崛起,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另外,他们绝大部分在改革开放时期成长、接受教育,具有完整的教育背景,对不同观点、不同观念较包容,更具有开放意识。

3、知青经历,练就务实风格。

这个中央决策群体,还有一个鲜明的时代特征,即相当一部分人具有知青经历,这段经历在磨砺他们性格的同时,也锻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风格,同时使他们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

据统计,205名中央委员中,有65人有过知青经历,占这个群体的31.7%。其中,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有7位是知青一代,占比28%;而在高层的政治局常委中,则有4人有知青经历,占比57.1%。分析认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会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和未来的走向。

可以说,知青一代是不幸的一代,同時也是收获了宝贵财富的一代。在那个特殊时期,艰苦恶劣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底层疾苦的了解,更懂得了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更易亲近百姓,务实做事。

有长达近7年知青经历的总书记11月15日的“述职演说”,就被外界认为强调与人民之间的对话,凸显“亲民平实”的清新风格。《澳门日报》评论说,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岐山等新一代领导人的知青经历,造就了他们的平民情怀,这种政治素养将深刻影响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导向。有知青经历的一代领导人,在治国理政方面会更灵活,兼具务实与开明两种特质。这种特质无疑会影响未来中国。

4、执政实践,经验异常丰富。

在这205名中央委员中,无论是来自中央部门,还是地方部门,亦或军队、人民团体,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几乎都有过基层锻炼经历,执政经验丰富,应对危机能力出众。

大部分中央委员都是扎扎实实一步一步从基层干起,对国情民情了解清晰,把握准确。翻阅新一届7位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简历,每个常委都有在几个地方不同履历的工作经验,有的还处理过重大的危机。一定程度上,这显示出中国政治精英培养模式的优越性。中国是一个儒家传统的国家,推崇贤人政治。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保证了选出来的政治精英,都有较出色的执政素质和治理能力。

相对于5年前,新一届中央委员有更加丰富的任职经历,经受了诸多危机考验。例如,胡春华便有多省任职经历。1983年胡春华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主动申请远赴西藏工作。在西部砥砺20余年后,他先后到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任领导职务,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和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

另外,在这各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有交叉任职经历。他们经过多重锻炼后,视野和思维往往更加开阔,专业才能更加凸显。一个典型例子是孙政才,这位农学博士先是在北京基层工作,2006年调任农业部工作,2008年又到东北农业大省吉林主政,近日调任重庆市“一把手”,专业才能得以发挥,治理经验逐渐提升。

5、肩负重任,必将大有可为。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新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上任,深知全党寄予的厚望以及人民的期望。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人民形成了一个隐形契约。党的承诺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硬任务。但平心而论,这个任务非常艰巨。这不仅要求中国未来几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更要改革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一系列影响收入分配公正的制度机制如果不改革,收入倍增计划就很可能无法实现。因此,新一代领导集体将面临能否坚持科学发展观、锐意改革严峻考验。

不过,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员多数经历过物质贫乏和社会动荡的“文革”时期,接受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切身体会到“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他们在面临转型挑战和人民的新期待时,只会在如何进一步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方面去努力,而绝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三、十八大的历史意义

十八大是中共历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它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十年成就经验的科学总结

十八大报告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总结过去五年和十六大以来党领导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从中汲取胜利完成新的历史任务的思想启示和精神力量。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认真总结历史对于成功开创未来更为关键。十年发展,成就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十年成就,靠的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正确指引,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深厚基础,靠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最重要靠的是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有力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二)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理论指导的党。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世所罕见。这就迫切要求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创新不停滞,理论创新不止步,以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党的十五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的一大历史性贡献,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全局,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是这次大会的重大历史性贡献。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这就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形成全党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自觉行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信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是回首近代以来民族历史、瞻望实现民族复兴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形成的共同意志,是十八大的鲜明主题。十八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刻揭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全面回顾了党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历程,系统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着重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伟大动员。高度自信来自于历史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高度自信来自于实践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扎根于亿万人民的实践之中,扎根于发展创新的实践之中。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第3篇

随后, 姚忠龙副主任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了解读性讲话, 并对省联社机关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提出了明确要求。姚忠龙副主任说, 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 内涵丰富, 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报告的主要精神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即高举旗帜, 科学发展, 转变方式, 建成小康。姚忠龙副主任指出,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 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省联社机关及直属公司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 结合工作实际, 做出周密部署, 制定具体安排, 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引向深入。

一是集中开展三次活动。即11月19日召开机关干部会议通读报告;11月23日召开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及离退休老同志会议传达全省领导干部大会精神;12月中旬举办省联社机关学习十八大精神报告会, 选取机关3名在职干部和2名离退休老同志作中心发言, 其他同志展开讨论。

二是要在通读报告原文的基础上, 进行精读。主要是做好“三学”。第一, 抓住重点学。根据工作需要, 我们要把十八大报告的第一、二、三、四、五、七、八、十二章作为学习重点。第二, 联系实际学。我们是省直机关干部, 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从事经济工作中的工业经济、集体合作经济工作。学习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展开。具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全省联社系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四是建设生态文明, 倡导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五是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步伐。第三, 带着问题学。十八大报告博大精深, 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一些重要论断、重大理论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归纳起来为“一个目标、两个结论、三个自信、四个特色、五位一体”。“一个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人道路”, 第二个结论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三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四个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不断丰富创新的理论成果, 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回答了时代提出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 其中, 经济建设是根本, 政治建设是保障, 文化建设是灵魂, 社会建设是条件, 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第4篇

关键词:艰辛探索;成功实践;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01-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引发共鸣,令国人兴奋,使世界惊叹。本文拟以历史的眼光阅读“中国梦”,理解“中国梦”,以便我们坚定对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

一、雄关漫道真如铁

始于19世纪中叶的近代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蚀和压迫,而封建专制主义的清朝末期则腐朽无能,不能采取有效的自强和抵抗措施,反而压制一切使中国政治和社会有所进步的趋势,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愿,听任它们宰割,中国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国家失去主权,经济命脉被他人控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正如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所述:“中国人是带着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的。那时,展现在中华民族面前的仿佛只是一片濒临毁灭的悲惨黯淡的前景。”“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1]2。鲁迅这样的诗句喊出了当时多少爱国者满腔悲愤的心情。如何抵御外强入侵?如何推翻清朝的统治?如何争取民族独立?如何使贫穷落后的国家臻于繁荣富强的新境?这是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的先进分子苦心思索的课题。从那时起,中华儿女就有一个梦想,一个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已经有了许多献身于民族进步事业的人民英雄和进步事件。但历次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太平天国的农民革命、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都以失败告终而成为泡影。

孙中山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3,完整地提出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且努力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在国人面前树立起一个新的目标。毛泽东曾经这样评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1]3从那时起,中国人民开始自觉地为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进行斗争。在孙中山领导下的1911年辛亥革命和它取得的成功,证明帝国主义列强毕竟不能任意支配中国的命运。辛亥革命取得的胜利是巨大的,其意义深远。但辛亥革命毕竟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失败告终,革命果实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篡夺,中国的旧面貌并没有改变。那时,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沉浸在极度的苦闷和彷徨之中,原来的幻梦破灭了,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曾概括地描述出当时的情景:“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民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2]1470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兴起,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建设一个新社会,中国共产党创造过使举世为之震惊的人间奇迹,也面对过许多棘手的难题,遭受过严重挫折,终于克难攻坚,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打倒了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从此才实现了自己国家独立民主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充分展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3]

二、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怎样建设新中国?什么是社会主义道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全党全国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事实上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经历的并非一条平坦笔直的道路,正如党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历一样。新中国成立后,以7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任务,我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这个成就非常的了不起。我们党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并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但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的道路如何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到底怎样实现?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任何一国的历史都不可重复另一国的历史。中国又是一个与任何国家不同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这种情况下,曾经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许多方面学习了前苏联的经验,虽然没有完全照搬,但由于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遭受了十分痛苦的教训。我们党及时发现问题,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如同民主革命道路一样,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找出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许多正面和反面经验的实践证明,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由于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事业,所以这种结合是十分艰难的。直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年“文革”使我国经济临近崩溃、政治动荡、积重难返、人民吃饭都成问题的颓势下,党中央果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基本命题。进而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团结凝聚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风云变幻中,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曲折和国内政治风波的严峻局面下,党又坚决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且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在世纪之交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及南海撞机,中国面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的战略抉择,美国发生“9·11”事件,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国内重大自然灾害,这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和考验,我们党沉着应对,趋利避害,紧紧抓住并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党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奋力推进实践、理论、制度的创新,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重要理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同时,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大力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从而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探索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真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

三、长风破浪会有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我们得出一个坚定的结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深刻认识到这条道路使我们国家在新时期空前活跃起来,快速发展起来,日益繁荣富强起来,并在与那些或经历“城头变幻大王旗”变局,或深陷“山重水复疑无路”危机的种种“主义”的国际比较中,彰显了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又深刻指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面对党的十八大确定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笔者感慨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勇敢担起实现“中国梦”的重任,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迎来了民族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如此贴近。同时我们异常清醒而冷静,自豪而不自满,以不懈的奋斗精神去实现“中国梦”,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有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不仅全面回答了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在实践中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是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中国梦”,必须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二是要有党的基本路线做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三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如期实现。三是要有经济建设的成就作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新形势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30.

中共十八大会议精神必考知识 第5篇

民族和宗教界政协委员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

昨天下午,市政协组织民族和宗教界委员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市政协副主席赵文芝、蔡国雄出席。

座谈会上,市政协民族和宗教界委员一致认为,中共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继往开来、团结奋进的大会,对凝聚党心军心民心、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持爱国爱教,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全力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进一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积极元素,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十八大会议精神 第6篇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二、党的建设的主线:

一、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党建工作提出八项要求。报告谈到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创新,有利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三、如何认识十八大报告:这个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报告;这是一个反映全党意志、体现人民心愿的报告;这是一个突出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报告;这也是一个激励全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共同创建更加幸福美好未来的报告。

●四、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四个根本问题:报告从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的高度,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的根本问题。

五、“五位一体”总布局相互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合为一体。经济建设是前提,它为其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物质是基础,这是基本理论问题。政治建设是根本,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它为其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建设是纽带,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它为其他建设提供有利的客观环境。

六、:把握一条主线:就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实现一个目标:就是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着眼两个面对:就是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

七、探索两大课题:就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坚持两个原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创建三种模型:就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

增强四个能力:就是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做到四个必须:就是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必须增强宗旨意识;必须增强使命意识;

注重五个建设:就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

落实八项工作: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执政骨干队伍;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上一篇:“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作文下一篇:创意创新创业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