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2024-06-11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第1篇

《刮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刮出来的画》是一年级的一堂绘画表现课,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感受色彩变化的美感,增强审美能力。在课堂上我采用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功的学习到了刮画的方法,掌握了刮画的形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学习的全过程中,这种动力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觉得本课的导入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以“一支神奇的笔”拉开了新课的导入。将学生的吸引力一下子牢牢抓住,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再设问“是不是真的是因为笔在起作用呢?”,“如果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都急于解开这个谜底,积极投入学习中去,也就使得我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本课由于面对一年级孩子,所以把原本的1课时分作2课时完成,重点教授孩子怎样均匀涂色。我交代学生可以涂单色也可以多色,但孩子的天性总是喜欢漂亮的颜色,因此所有的学生无一例外的涂上多姿的底色。在示范涂色过程当中我重点强调涂色要重些,涂完整,不要留太多小白点,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没有做到,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我进行个别指导,尽可能让画面涂色均匀完整。

在此堂课发现有些学生涂色不均匀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用尽涂,而是因为蜡笔的问题,蜡笔不够油性,质量不好,导致涂的干巴巴的,所以对于这部分孩子我让其借用别人的蜡笔去画,效果和之前完全不同,并建议以后买蜡笔尽可能买好一些的。

在本教学过程中自己觉得在上第二层底色时还可以让色彩更多样些。除了黑色之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深色,如深红、深蓝、咖啡、墨绿等等。这样让作品的内容能更丰富些。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习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以及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2.尝试运用不同纸材、涂色工具创造不同的底版及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学习制作底版及刮画的方法。教学难点:尝试运用不同媒体创作刮出来的画。

教学准备:范作、课件、常规及特殊的刮画工具。教学过程:

1.引出课题。

出示范画(或者民间艺人制作的有关相近于刮画的作品和有关刮画方面的录像),指名要学生述说看到的这幅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异同点,自然地引入课题。

2.学习创作。

(1)出示课件(学生和教师的优秀作品):学生欣赏时,提醒他们注意底版的制作及刮画的技巧。

(2)学习制作方法:观察书本中刮蜡画底版制作以及刮画的方法,学生说说制作步骤。(3)师生互动讨论:涂色、刮画的方法以及注意点,特别讨论作品的创意。(4)提供创作建议:①创意:构思与众不同、材料有自己的特色、涂色有变化、刮画充满热情、整体富有意境;②涂色:涂双色时,先淡后深(或反之),一层盖一层,还要考虑到刮画时的效果(不一定都很均匀);③刮画:可轻可重,刮得轻重不同,效果也不同,特别要注意根据画面的需要,轻重适当;④工具材料:针对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可以利用一些废旧的东西,变废为宝)。

(5)教师示范: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进行示范,着重讲述制作的方法、涂色和刮画的注意点、构思和创意等(要求速度快、精讲和粗演结合、动作到位、抓住要点等)。

3.学生作业。

(1)确定主题:让学生分组说说或独自思考刮画的内容,主要选择自己身边熟悉的题材(教师可以提供如开心一刻等为主题的有意思的内容)。(2)提醒注意:大胆构图与想象,画出自己喜欢的人、事、物;利用特殊工具创作;体会用不同材料制作底版和用不同工具刮画的感觉;适度地表现自己的感情和创意(可合作完成作品)。

(3)评价建议: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是否选择了合适的纸材;是否涂了和谐的色彩;是否自如地运用了刮画的技法;是否创造性地刻画了主题等。

4.课外延伸。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第3篇

艺术源于游戏说,是人类过剩精力的发泄,这本身就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动画的艺术取向更趋向于动态的游戏感而不是单张画面的美感,所以动画作为艺术形式的产生,基于人们对于其“动态艺术”的选择,而不是“静态艺术”;从动画的本体来看,快速的播放速度更趋向于使得观众关注动态而不是静态的单幅画面,其对单帧的关注,也是基于其在动态效果上所营造的相对静止的感觉。

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来看,从顾恺之的传神论——写形的目的是为了写神,再到吴道子被评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吴带当风”,再到宋代崔白的花鸟画中描绘动态中的动物的运动表达,中国视觉艺术的内在追求是“意在画外”1,一直在“动起来”“生动”的工夫上玩味与琢磨;再到石涛《苦瓜和尚画语录》中“不似之似”2,又提出超越生活真实的思考,那就是说不仅要“生动”得颇有生趣,还必须得超越现实,按照这个脉络来思考,不仅需要“动”起来,而且对动的艺术性表达更是中国视觉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动画这门艺术上来看,正如中国早期的动画家,都是出身于国画家、连环画家等,他们是本着丰富和提升国画的“超越的生动性”,去进行动画研究的,所以,“动”的意趣、“动”的情调,才是动画追求的根本。

而无独有偶,西方的艺术发展从动感表达的侧面来看,也是符合了从静到动的发展线索,从埃及时期的全景布局式构图,到希腊化时期雕塑的动态表达,从古典时期的稳定构图,再到浪漫主义的激烈动感表现,从摄影术发明以后的特殊角度取景,一直到当代电影动感视效层出不穷的年代,也是充分证明了动的意趣,也是西方视觉艺术追求的内在线索之一。从西方动画史来看,自摄影术发明以来,真人表演的电影已经喜闻乐见,动画不仅作为真实世界的补充,更应成为真实世界向想象世界延伸的桥梁。白雪公主当时就应用了“转描”手法,将真人演员表演的拍摄画面转绘为动画,所以受到了一些动画家的质疑,讽刺其为动画家的“拐杖”。正是因为缺乏对动画是一门动态艺术的认知,所以导致了这一现象。

再从动画本体来看。动画艺术家都发现,在连续运动的动画序列帧中,单帧的效果(除了极张帧)是相当无力的,如果按一拍二来算,在十二分之一秒的时间里,单帧除了能够造成画面的残影印象,没有任何实在的影像要素会存留在观众眼中。所以动画师需要控制一整套(也许是几百张)画面的整体运动轨迹,而不是单张画面效果,来控制动作的艺术表达。所以动画是关于动的艺术。

其中,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卡通形象也许作为动画明星,会凸显出来成为动画的主要形象产品,它是静态的。可是它们给人的印象难道不是跃然于纸上,表演着他们的标志性动作吗?它们因动而生,它们的魅力也主要在于他们的精彩表演留下的印象而非形体本身,消费者买它们就是消费动态艺术。所以无论如何,“动”的影响才是动画对观众的本质影响力。

那么动画对“动”最有效的本质研究应该着眼于哪方面呢?作为欣赏者可能会更强烈的关注动画角色表演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讯息;作为创作者可能更专注塑造动画视觉的节奏,如起承转接、角色表演滑稽感与力量感表现;这些讯息都揭示一个原则,动画的动态研究应着眼于最能体现画面本质美学特征的方面,即两方面:视觉构成的运动与角色表演的运动。

视觉构成的运动,是从整体布局去安排一段动画时间,元素在画面里划过的轨迹,与其他轨迹构成的搭配美感,相当于平面构成的动态化。在这一方面,动画要求动画师对构成知识有相当理解。

角色表演的运动包含的方面,包括角色如何动得合理、如何动得有感情、如何动得有风格化,共三个层级。动得合理,在动画课题里叫做运动规律;动得有感情,在动画课题里是熟知运动规律后对表演学的融入;动得有风格化,是在前两基础上对当代艺术的融入。风格化包括多种方式,第一是美术风格造成的运动风格,如亚历山大·佩特罗夫的《老人与海》中缓慢细腻、光影迷幻的油彩运动,与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苍蝇》中疯狂粗犷的素描笔触运动;第二是材料选择造成的运动特征,如《两姐妹》中胶片直接动画的眩晕感运动;第三是创意表达,如比尔·普林顿的《你的脸》中一镜到底的镜头中线条的连续感运动等。

那么正是因为“动”的终极里有当代艺术的研究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动画不仅要研究本体表现方法,在外部播放方式和呈现手段上也有了很多相关研究,其中并不一定是用视频播放,它也许是现场表演,也许是科技媒介营造的新媒体作品,也许是光媒介,也许是临时性无法保存的绘制过程,从这些意义上来讲,动画并不从属于影视学科的视频播放局限,从其独立艺术性来讲也并不从属于传媒学科,从其创作手法的多样性也不属于设计学科,所以笔者认为影视、传媒、设计,只是在某些动画的特性上对其进行了诠释。从其研究动态美感的本质研究诉求上,应属于纯艺术的研究范畴。

动画艺术创作的根本,在于如何使用夸张、象征、比喻等文学手法,对它的动态表演性进行无止境想象力的创造性表达。诺曼·麦克拉伦在上个世纪就对动画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将其与其他时间艺术链接起来,研究其动态规律,如《彩色鸡尾酒》《马赛克》;英国动画大师菲尔·莫洛伊通过简陋的形象,以及生动诡谲的动作与叙事表达,传达了对人性深入的思考和辛辣的讽刺,如他的作品《十诫》等。

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将动画作为影视、设计、传媒的方面去研究其叙事性、画面形态构成,传播美学,但是究其本质,动画是动的艺术,对于其“动态”这个表现媒体,应该摆在动画艺术的研究首位,这样才能在动画艺术的本体论研究上有长足的进展。

摘要:动画是动态的艺术,从艺术起源、东西方艺术史、动画本体论来看,动画都是以关注动的美感为其研究根基。所以,动画是纯艺术的研究范畴,但是我们可以从影视、设计、传媒的方向去研究它的特性。

吃出来的胃痛不防刮刮痧 第4篇

《黄帝内经》讲:“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古人说“存谷者为仓,存米者为廪”。也就是说,仓廪是存粮食的库房,而脾胃就是管仓廪的官,相当于现在的仓储业。不过,从脾胃功能分析来看,除了存储的作用之外,脾胃还有加工以及运输的功能。也就是说,脾胃同时兼有仓储、加工以及物流三个行业的功能,这三者协调配合,脾胃功能才算得到充足的发挥。

从这个角度来看,胃有点类似于军队中的后勤部长,主管粮草的组织、仓储、加工以及运输调配,将所有的粮食安排好了供部队使用,所谓“兵马末动,粮草先行”。对人体来说,粮食之重要性无与伦比,所以脾胃有“后天之本”的美称。

这样说,可能还不好理解。这里给大家具体讲一下胃的两大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就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腐熟,是指食物已经进入胃,胃经过初步消化之后形成食糜。胃好似一个容器,把经过牙齿切碎处理的食物盛装起来,再在食物中加点胃酸等添加剂,进行搅拌。

由于脾胃具有消化饮食物、摄取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的作用,所以中医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黄帝内经》说:“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也就是说人体五脏六腑的营养都要靠胃来供给。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为“水谷之海”,胃将经过初步处理的食物混和物,一起“倒”进小肠,等小肠去发现能够营养全身的“宝贝”。中医将这种“下倒”功能称为“通降”作用,其功能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将糟粕排出体外,即整个消化道的畅通都与胃的“通降”作用有关。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与腐熟水谷,以通降为顺。如受纳饮食方面出现问题,可出现没有食欲、恶心,呕吐、呃逆(打嗝)等症;如腐熟饮食方面出现问题,可出现嗳气酸膳;如通降出现问题,可出现口臭、胃脘及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不通等病症。

为什么人的胃会出问题

胃病是现在人最常见的疾病,那么为什么胃病这么高发呢?这和现代人过于喜欢美食有关。生活中,很多人吃饭是无肉不香。其实,大鱼大肉与人的消化道很不“匹配”。人的消化道对于高能量的食物难以消化,天天吃大鱼大肉,难免会加重消化器官的负担。胃承受不了,运转出现问题,大量的营养物——津液就会堆积起来,变成中医听说的“痰浊”。“痰”为百病之源,痰浊过多会引发多种疾病。而且,痰浊还会进一步影响胃的功能,导致胃功能的弱化。

胃痛:吃出来的问题刮痧能解决

记得我第一次出国,坐国际列车从北京出发,经过边境城市出境,横跨一望无尽、白雪茫茫的西伯利亚,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终于到了目的地,暂住在当地一位开宾馆的朋友家里。平安夜,朋友请他在当地的几位本国朋友到自己的宾馆吃中国菜,我也在其中。当地人生性豪爽,尤其喜好杯中物,酒可谓是每日不能少。中国菜和二锅头对他们而言,是平日不可多得的美食。

我的朋友酒量也非常不错,与当地的客人不相上下。适逢佳节,大家很高兴,都说要尽兴而归。我也喝得有些飘飘然,趁着空当,悄悄溜回房间休息去了。没多久,就倒在床上睡着了。

晚上12点多钟,厨师急冲冲地跑到我的房间把我推醒,说:“我们老板胃疼得不行了,手边没有药,王大夫,你赶紧去看看。”

我和厨师以最快的速度到了朋友的卧室,只见他蜷缩在沙发上,一只手按住胃部,表情非常痛苦。

我赶快用刮痧板刮拭他背部的脾俞和胃俞穴,刚刮了几下,就出了一片黑紫的痧斑,皮下有一块大硬节,压痛非常明显,随后在此处留罐;然后在腹部的鸠尾、中脘穴留罐。鸠尾在胃的上部、中脘在胃的中部,具有和胃降逆、理气调中的功效,都是治疗脾胃病的要穴。最后在腿部的伏兔、足三里穴刮痧。伏兔、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治疗脾胃病症的要穴,治疗胃脘疼痛有很好的效果。这两个穴位刮痧时都有明显的痛感,刮痧完了再留罐。

过了20分钟,起罐之后,朋友的疼痛就完全消失了。刚才还痛苦万分,转眼就平安无事了,他有点像在做梦似的,直呼不可思议,说这事如果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他是不会相信中医有这么神奇的。原来,他胃痛的老毛病还是20多年前在东北下乡时留下的,痛起来根本没法治,吃药都要疼好长时间,难受的感觉最少持续一周。今天没有吃药,在这么短的时间就好了,太出乎意料了。

朋友很高兴,似乎忘了20分钟前,他还痛得死去活来的,还想喝酒。我强烈阻止了。这以后,朋友更是把我敬若上宾,在他的宾馆待了一个多月。这期间,我又把他20多年的老腰痛治好了。

《小技法 刮出来的画》 第5篇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小技法:刮出来的画》是第三单元《造型广场》中的第五课。利用绘画的小特技,在刮画的过程中,有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画面的点、线、面处理的装饰效果,提高学生作画能力。学习课本上《瓶里的花》运用线条的疏密对比手法,欣赏其装饰美感,另一 幅《大象》则用黑白画的块面处理方法,粗犷、有力、装饰感强,与印章中的白文印有异曲同工的效果。活动一:

1、制作底子,先上蜡笔色,要求涂满、涂匀,然后用黑色水粉颜料合肥皂加以覆盖,待干备用。(底子的制作可在课前布置,也可让学生在等底子干的时候,用上一班级学生做的底子,打个时间差。)

2、起稿,刮画。活动二:可采用植绒纸作底,进行刮画,则另有一番情趣。刮画,是绘画中的一个特技,工具简单,容易上手,适应少年儿童的造型表现能力,并深受他们的欢迎。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

二、学生状况分析

初中预备班(六年级)的学生好问、好奇心强,他们对绘画中的特技——刮出来的画,特感兴趣,手中的刀,象魔术师那样刮到哪里,哪里就出现彩色的线条,真是不可思议,画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新鲜的东西感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点、线、面”在绘画中重要的作用,掌握刮画的制作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装饰画的特征及画面的处理方法,通过刮画实践来增强自我情感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和表现装饰画的美感,引发对刮画纹理所具美感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认识装饰画特征,能用合适的手法刮出美丽的图画。

五、教学难点 能恰当地处理画面,将点、线、面较恰当地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使画面具有装饰味。

六、解决难点的建议:

1、画素描小稿,或黑白的或线描的;

2、块面的处理,建议用印章阴刻的构图法,较容易着手;

3、线描的处理,先把主要的轮廓线及结构线确定好,再添加其他纹理线。

七、教学资源

学生准备卡纸或铅画纸、铅笔、画笔、黑水粉颜料、刀片等; 教师准备范画、学生作品、演示课件等。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小技法:刮出来的画”

1、教师当场在预先制作好的底子上作减笔画,或线、或面的,在画面上奇迹般地出现彩色的线条和块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在实物投影仪下实施此项操作,其效果最佳。)

2、出示课题《小技法:刮出来的画》 教学切入口建议:

1、刮画上的线、面,通过观察、比较,有感受后再画(刮): A、观察入手:在画面上能刮出彩色的线、面,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做?(刮画的原理、及制作方法。)

B、比较入手:课本中,上下两幅范画有何特点,归纳出装饰画的画面处理的方法。(1、以线为主;

2、以面为主;

3、线面结合)

C、感觉入手:通过刮画的过程,感受刮画特有的意想不到效果及美感。

2、制作画纸,通过刮画,感受装饰画的美感:

A、在卡纸或铅画纸上,用蜡笔任意地均匀地涂上几种颜色。(颜色选择以明度高的浅色为佳,与黑色的底子反差大效果好)B、用黑水粉颜料合肥皂覆盖,要求不露底色,涂匀。C、等干透后再进行刮拓制。

(二)探索特点 实践尝试,发现刮画的特性。先请学生用刀角在老师预先做好的“纸上”上作画,提问:

1、同学们看一看、想一想,为什么用刀刮一下,它会露出颜色来?

2、这个绘画底子是怎么做的,五彩的颜色和黑色哪个先上?

3、黑色水粉颜色不加肥皂,行吗?为什么?

说明:学习、掌握刮画的特性,采用鼓励学生尝试实践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做做、画画,在尝试中发现刮画的小技法,总结使用过程中该注意的几个问题,都由学生尝试后总结得出。这样做等于提供给学生实践体验的学习经历,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好方法。

(三)探索方法

1、刮画可分两个步骤:一做底子;二刮画。

2、在刮画中可分:一用线造型;二用面造型:三用线、面结合的造型。

(四)作画练习

1、出示范画若干,分析方法

2、今天,你想画一幅什么内容的作品?

3、教师巡视辅导

说明:学生作业前对范画的思考分析,破解了作品制作的难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绘画出高质量的作品起到了示范、指导的作用。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能激发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互相影响,相互激发,共同提高。

(五)作业评价

1、小组内学生相互分析作品的成功之处并选出最佳作品。

2、展示所有的作品,从中寻找相同特征的手,巩固知识,联络感情。

3、集体讨论学生作品的成功,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更多的练习与探索尝试。拓展活动建议:

1、选用彩色植绒纸,可直接在植绒纸上刮画,露出白色的线条或块面,通过不同的刀法,会出现不同深浅的白色,有一定的层次感,可以表现较细腻的画面。

2、在浅色的卡纸上,涂黑的水粉色或油画棒,(或相反,在深色底上,涂浅色),然后再刮画。

3、在白色的卡纸上,涂黑的水粉色或油画棒,这样的刮画,还有点版画的味道呢。

4、做成纪念卡并同学签名交换,增进友谊。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第6篇

第四课:刮出来的画

预计(1)课时

第(1)课时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欣赏、比较,了解刮画的特点和画面的处理方法,在实践中增强体验,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新型刮画纸带来的意外效果,享受制作中的新奇感和快乐,提高绘画兴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刮画的特点及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工具,处理好粗细线条的排列及画面中点、线、面的关系。

各种刮画小工具、刮画纸、范画、刮画工具、实物投影、学习

一、链接目标:

出示刮画纸:你们仔细看看,这张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揭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用刮的方法来把它变成有趣的画。

二、明确目标:

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三、挑战目标:

1、学生欣赏有趣的刮画作品与黑笔直接画的作品,请大家边欣赏边思考:刮画与我们平时画的画有何不同?

2、学生探究材料工具的使用方法。

3、学生分组尝试使用工具,谈体会。

4、学生思考:不同工具刮出的线条不同,怎样才能合理地使用这些工具呢?

四、检测目标:

1、学生欣赏作品:说出喜欢的作品及理由。

2、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及线条、块面的处理方面加以总结。

3、学生自由创作一幅刮画作品。

4、各组推选优秀作品,展示于黑板上。

5、请小画家介绍、评价自己的作品。

五、回归目标: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制作,体验到了刮画艺术的装饰趣味与独特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一小技法,创作出更多富有新意的美术作品。

教师示范用牙签刮画,让学生说说感受。

刮出课题。

课件展示。

学生欣赏作品、讨论不同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刮画的特点:刮蜡画因为表面一层是黑色的而里面一层底色是鲜艳的色彩所以色彩对比很强烈。

实物投影。

发现能创造性使用工具的学生大力表扬。

及时表扬构图完整、点、线、面处理比较好的作品。

作业

刮出一个人物。

刮出来的画

目标:了解刮画作品的特点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上课时间:

《剪出来的画》教学反思 第7篇

一、备好每一节课,在课前有所思

教师的备课绝不是应付差事,除了一般意义理解上的备教材,重要的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上会在哪里出“坎儿”。已经是第二年教这个班级,绝大部分孩子喜欢画画、敢画敢表现,但是,还是有几个孩子非常胆小,比较畏惧画画,怕画错,因此,这节课在作业环节,我预期设置了两个不同环节:模仿大师与超越大师,对于能力弱的孩子,我要求他们能模仿马蒂斯作品中一个舞蹈的人物,剪贴成一幅画;同时,我准备了一些特殊的图形,供能力较弱的孩子选用。而对于大部分孩子,鼓励他们“超越大师”,能学习运用马蒂斯夸张、概括的剪纸方法,大胆地表现自己喜欢的舞蹈小人。

课上下来,绝大多数孩子都根据了自己的想法进行创作,作业效果都不错,部分学生能利用我提供的图形剪贴,也加入了自己的改动,也保证了时间。

二、能紧扣教学目标,层层递进,解决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参与欲增强,推动学习兴趣。

马蒂斯剪纸特点是本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3次比较一层层的解决这个教学难点:第一次,通过比较我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剪纸这两类中西方的剪纸,使学生在语言交流和直观的视觉形象中,得出:马蒂斯剪纸——简洁、流畅、夸张的特点,初次了解教学目标。第二次,通过猜人物剪影,比较真实人物与它的剪影,使学生学会如何观察、概括物体外轮廓,将外轮廓的概念直观地输入脑海中。第三次通过比较剪影和简化后的剪影,让学生对“舍去其里,注重外轮廓,简化夸张“有具体体验。

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简化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我精剪了几个教学环节,首先我让孩子欣赏杨丽萍表演的独舞《月光》。舞台背景是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在月光下舞蹈家以独特的肢体语言勾勒出“迎风挺立”、“跳跃旋转”“展翅飞翔”等一幅幅黑白剪影画,我是想通过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物的肢体动作所带来的不同的外轮廓特征,对他们能更好的理解马蒂斯的剪纸人物概括、夸张的特征有所帮助。

刮出来的画说课范文 第8篇

教师:郭燕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刮出来的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刮出来的画》是浙美版二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本课是以刮的方法来作画,通过作画工具、作画方法的改变,使学生懂得绘画创作不仅在画面上要不断创新求异,在工具、方法上也可以不断动脑筋想出新的方法来创作,以获得不同的创作效果。刮出来的画其步骤是:第一步是涂底版。(底版可涂一种色或多种色)第二步是刮画。因此,结合本课特点,依据三维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初步学习单色和彩色底版制作的方法,以及学习运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刮画的方法。

2、尝试运用不同纸材、涂色工具创造不同的底版及体会不同材料刮画的技巧。

3、培养学生大胆细心的创作习惯,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由于本课的特点,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制作地板及刮画的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本课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演示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动手操作用刮的方法来作画,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

1、引入课题,我的设计是欣赏两幅不同的画,进而谈话,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

2、欣赏感受,尝试练习,首先让学生共同欣赏一些刮画。之后以一朵花为例,演示刮画的方法。之后让学生试画,看看哪一种工具比较方便、效果好。环节

3、色彩指导、制作探究,首先比较两幅画的区别,一幅单色刮画,一幅多色刮画。之后讲解单色刮画和多色刮画的区别和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欣赏作品,加深学生对学习刮画的兴趣。环节4是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用刮的方法进行作画,创作时要求大胆想象,并给刮画取个好听的名字。

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剪出来的画[范文模版] 第9篇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运用大师概括夸张的剪纸方法剪出舞蹈人物的动态。过程与方法目标: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体验大师剪纸风格。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大师的艺术创造精神,体验和感悟简约的艺术美。教学重点:剪出舞蹈人物身体的动态。教学难点:人物形象简练、生动。

教学准备:相关PPT课件,实物投影,彩纸,剪刀,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一、展示马蒂斯的剪纸作品、简单介绍

出示马蒂斯的剪贴画《克里奥尔的舞者》。问:你能看出这幅画是用什么方法完成的吗? 谁能用你的身体把他表现出来?

简单介绍20世纪的法国著名艺术大师——亨利-马蒂斯 引出课题:剪出来的画。

(二)初步了解,欣赏感知 引发学生通过自身肢体语言,感受舞蹈动态,提高兴趣,培养其自主探索的能力,初步感受马蒂斯艺术风格。

(三)探究制作,教授剪法

比较一:比较中国民间剪纸和马蒂斯剪纸

马蒂斯剪纸

中国民间剪纸

师: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类中西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 讨论比较:

马蒂斯剪纸的特点(利用轮廓,简要夸张地表现人物,色彩搭配对比强)。讨论比较得出结论:马蒂斯剪纸—— 造型上:概括、夸张。

色彩上:色块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

步骤:先观察外轮廓,舍去其里,然后简化、夸张。

(四)交流分享,深入研究

要求

1、模仿大师:模仿马蒂斯作品中一个舞蹈的人物,剪贴成一幅画; 学生开始按照教师所讲的步骤来制作剪纸。教师巡视指导。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作品展示:重点从造型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色彩方面与底版搭配和谐)从造型和色彩上谈谈自己或评价他人的作品。

中班美术教案:泼出来的画 第10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作画,并学会通过想像来描绘画面的内容。

2、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讲述能力,使之萌发爱美和表现美的情趣。

3、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尝试的精神。

活动准备:

1、水粉颜料或国画颜料。

2、宣纸、水粉画笔、绵签、小木棒、小勺子。

3、玻璃或正方形瓷砖。

活动过程:

1、通过欣赏作品引入主题

出示布娃娃木偶,提问:

(1)“小朋友们好,那天我到你们班作客的时候,看到小朋友都很会画画,你们能告诉我你们会画什么画吗?”(通过提问,让幼儿讲述已学画种类型)

(2)“今天,娃娃我带来了一些很特别的画,想和小朋友一起欣赏。你们想看吗?”(带幼儿欣赏“泼出来的.画”,让幼儿发挥想像讲述画的内容,激发幼儿作画的兴趣)

(3)这些画好看吗?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制作这种“泼出来的画”呢?

2、幼儿尝试第一次作画

(1)教师介绍作画的工具(宣纸、水粉颜料、正方形瓷砖、小勺子)。

(2)让幼儿利用已有的材料进行第一次作画。

(3)教师和幼儿一起评析第一次作画的成果。

3、幼儿尝试第二次作画

(1)教师小结第一次作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第二次作画的要求。

(2)教师示范,启发幼儿利用水粉画笔、绵签、小木棒等用具把画面绘制得更加好看。

(3)告诉幼儿地绘画时要注意泼上适量的水,让颜料和水任意流动,效果会更好。

(4)幼儿进行第二次作画

4、教师对活动进行小结

咬出来的画小学生作文 第11篇

今天作文课,语文老师一进课堂就微笑着拿起粉笔“刷刷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节课的题目――《咬出来的画》。

看到这个题目,全班同学一片哗然,议论纷纷。我想:嘿,老师这回出的题目可真有意思!画有剪出来的,画出来,刻出来的……可没有咬出来的`呀!再说,“作文”和“画”有什么关系?简直是八杆子也打不着呀!经老师一解释,我们才知道是让我们用饼干作材料,用嘴做画笔“画出”自己要画的画儿。我想:用饼干咬画,真有意思!同学们也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第一轮咬画开始了,老师让两位同学先来试试。只见罗尚一边把手高高举起,一边高声嚷着:“我!我!”她可是我们班上的绘图大师,老师让罗尚上来咬画,她兴奋得像小鸟蹦蹦跳跳地跑上讲台表演,真不知道她又会使用什么花招。只见她一口咬下去了饼干的一小块儿,接着她津津有味地嚼着吃下去。她又咬了第二口……我猜想那饼干一定很好吃,正想着,口水都流出来了。她想咬成一只老鼠,正当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只听“啪!”的一声,原来是不小心把尾巴咬掉了。哈哈真好玩!“可爱的老鼠”变成了一只“害羞的秃尾巴小狗”。小狗可爱的样子引得全班同学一阵哄堂大笑……

第二轮咬画开始了,只见刘若怡站在前面一口、一口小心翼翼地咬着……但是时间到了,她觉得她咬出了个四不像, 结果最后同学们发现她咬的“画儿”像一件T 血衫。

最后,老师发给我们每人一块饼干让我们创造自己的“大作”。大家兴致勃勃各显神通,我也兴奋不已。我小心翼翼地拿着饼干,脑子里想着在大海上空海鸥飞翔的英姿,嘴不由自主地向饼干咬去。结果咬一口碎了一块,剩下的饼干不多了,我不能咬成海鸥了。我一看,还够咬成一只小鸟的。于是,我就小心翼翼地把它咬成一只展翅飞翔的小鸟。

《刮出来的画》 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蒂斯任务剪纸造型的特点,学会剪出简洁夸张的人物动态并选择运用对比强烈的色彩。

过程与方法:

在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及自己剪纸的过程中学习简洁,概括、夸张的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剪纸人物的动态美,培养学习剪纸艺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剪出夸张简洁的人物动态

教学难点:动态如何简洁夸张

教学过程:

一、游戏与导入

1.玩连连看小游戏,引入“剪影”概念。

2.介绍大师马蒂斯

3.引入课题《剪出来的画》。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地引入“剪影”的概念并介绍大师及其作品。

二、观察与比较

1.出示马蒂斯剪纸作品以及中国传统剪纸作品进行对比,学生分别交流感受其特点与区别

2.教师小结:马蒂斯剪纸作品特点:造型简洁夸张、色彩对比强烈;

3.出示实景照片、剪影及剪纸作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模仿大师马蒂斯的创作风格。

4.学生进行初步尝试,在学生完成后选取学生作品与大师作品进行对比。

5.教师小结:大师剪人物的方法是:细节没有了;动作更大了;手脚更长了。

6.学生再次尝试,出示作业要求:

1)

人物外轮廓简洁

2)

人物动作夸张

3)

人物形态变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发现两种剪纸艺术的特点及区别,借助纠错法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大师的剪纸艺术特点。

三、想象与创作

1.再次观察大师作品,除人物以外,你还发现大师的作品上有什么?

2.引导学生关注大师作品中的装饰及色彩运用部分,可以运用各种不同形状(星星、水滴等)表现背景。

3.出示作业内容及要求:

1)

人物外轮廓简洁

2)

人物动作夸张

3)

人物形态变形

4)

用不同的形状装饰画面

4.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关注大师作品,引导学生再次巩固对比色知识,培养学生想象力,为自己的剪纸人物创设相对应的场景。

四、展示与评价

1.展示作业及评价用语,学生自评与互评。

2.教师总评并拓展。

上一篇:伤寒论序言读后感下一篇:美丽的双月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