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

2024-07-06

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精选11篇)

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 第1篇

二甲医院复审资料台儿庄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台儿庄区人民医院

麻 醉 科 风 险 评 估 制 度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生命安全,使患者麻醉效果得到科学客观评估,麻醉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体差异的不同,制定出适应每个患者详细、科学麻醉计划,当患者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改麻醉方案,使患者得到及时、科学有效的治疗,我院特制定患者麻醉风险评估制度。

1、医师对麻醉的患者都应该进行麻醉风险评估。

2、医师对病人进行麻醉风险评估时要严格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影像与实验室资料、临床诊断、拟施麻醉风险和利弊进行综合评估。

3、术前主管医师应对病人按照麻醉风险评估表内容逐项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根据临床诊断、病情评估的结果与术前讨论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麻醉治疗计划/方案。医生必须做好必要的术前知情告知,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麻醉方案、麻醉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嘱患者签字。

4、临床医生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心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面衡量患者的心理状况,对有需要作心理辅导的患者进行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随时请心理医生给予必要的心理治疗。/

2二甲医院复审资料台儿庄区人民医院麻醉科

5、对病人术前评估级别超过ASAⅢ级,应及时向科主任请示,请科主任再次评估,必要时可报告医务科申请会诊,在进行评估。

6、病人在入院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7、所有的评估结果应及时告知患者或其病情委托人,病人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病人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并签署患者或委托人的姓名。

假如存在疑问或者困难,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行科内甚至院内会诊,由科主任报告医务科。/ 2

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 第2篇

麻醉前评估与讨论是保证手术病人安全的首要环节,应视为常规,决不可缺少或忽视。访视一般由住院医师负责,如遇特殊病人或特殊手术必须由主治或以上医师负责。麻醉前讨论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和总住院医师主持。主管的麻醉医师报告如下内容:

1.病人的疾病诊断、拟行手术方式和要求

2.病人的全身状况、重要内科并存及主要治疗经过及转归 3.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4.以往的麻醉手术史、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特殊情况 5.估计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 6.选定麻醉方法,制定麻醉方案

7.提出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相应的处理措施

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 第3篇

1 仪器设备的风险

1.1 环境污染

麻醉科手术室的仪器设备偏大, 种类繁多。如血管造影机、体外循环机、C型X光机、G型X光机、胸腔镜、腹腔镜、B型超声机、左心辅助机、麻醉机、呼吸机、监护仪和电温毯等。外壳的灰尘可能对仪器有污染。仪器设备其应用环境, 如湿度、温度、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电磁干扰、放射线等都会对仪器设备造成影响。

1.2 不良操作

每一台仪器设备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式和使用注意事项, 当前常见问题有医护人在缺乏相关的知识以及信息储备, 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没有接受规范的培训等。不良的操作方式 (如不按规定顺序关机;长期将氧电池置于回路中) 往往会影响机器的稳定性, 某些配件过早损耗, 尤其要注意麻醉机活瓣、橡皮胶圈、传感器、导联线、各类探头和碱石灰底座等配件是否损坏。

1.3 维护不当

没有对设备建立动态的详细档案, 不完善的管理、使用、保养、计量、维护、维修和报废等工作, 做不到定期更换耗材控制诊疗的偏差。我国的医院每一个科室基本实行二级成本核算[3], 仪器设备的维修费也在核算的范围之内, 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存在隐患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维修。

2 仪器设备的风险管理

2.1 风险评分

医疗设备在使用中因自然磨损和不合理操作, 会影响仪器设备的稳定性, 甚至发生故障。风险评分用于制定出每月的维护计划。风险评分分为动态风险和静态风险, 动态风险评分项目包括已使用时间、月累计使用时间、维修史和正常工作项;静态风险分为4项, 包括属性、用途、特征和安全自检报警。参考David.Yadin[4]的评分方法, 当风险值<20分, 表示该设备出现故障的几率较低, 暂不考虑仪器维护;当风险值为30~40分, 表示该设备有可能出现故障, 该月需要维护;当风险值>40分, 说明该设备在使用中存在风险, 需马上维护。

2.2 日常保养

每日擦拭仪器设备的外壳灰尘, 对可能被污染的仪器需消毒处理。塑料管道如麻醉机、呼吸机管道的消毒用75%乙醇浸泡24h。精密仪器如体外循环机特殊管件等的表面用2%~4%戊二醛擦拭和浸泡。心电图导联线、压脉带、压力传感器和血氧饱和度探头等配件用36%甲醛熏蒸。待消毒管道在消毒前管道必须用清水冲, 晾干, 保持通畅。消毒后的物品放在通风处或用无菌蒸馏水冲洗, 消毒气味消失后方能使用。清洗仪器设备上的散热风扇上的防尘网, 确保仪器散热系统的正常运行。对传感器、监护仪定标, 如麻醉机流量传感器, 氧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和其他气体浓度。用电安全检查, 如检查地线接触是否良好, 插头插座是否松脱等。对麻醉机人工回路与机械回路进行漏气试验。

2.3 建立动态档案

建立医疗设备动态档案, 对设备的使用、维护、计量和报废等情况要动态掌握, 同时对麻醉科的医疗设备的验收入库、出库发放、财产账目、技术资料建档[5]。还要建立使用责任人制度, 合理安排工作任务, 合理正确地使用设备, 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设备积压、闲置和浪费, 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2.4 人员操作规范

每台仪器设备都有其特定的操作方式和注意事项, 对每台机器根据说明书制定仪器操作规程, 将仪器常规操作规程悬挂在仪器上, 避免发生误操作而导致仪器故障。建立医疗设备使用技师和维修技师准入制度[6], 加强质量控制人员的学习和培训, 培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设备计量和维护队伍。

2.5 维护管理

设备维护包括设备外观检查、清洁除尘、机械件润滑、机械件加固、电源系统检查、管路系统检查、光学系统检查、软件系统测试、报警装置测试、数据整理和备份等。仪器设备会附有整套的用户手册, 包括用户操作手册、用户维护手册、电子线路图、电气图。目前, 仪器设备的大部分厂家在当地都设有维修站, 维修过程也有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科室应能随时为维修人员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关注国家主管部门发布淘汰的仪器设备品目和种类[7,8], 对未达到国家计量标准, 又无法修复和校正的仪器设备, 超过使用寿命的仪器设备予以报废处理。

3 小结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 人们对医疗的需求不断增长, 对麻醉安全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麻醉相关仪器设备的发展给临床麻醉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保证麻醉科手术室仪器设备在麻醉、手术和急救中的正常运行十分必要。麻醉科的仪器装备多而且复杂, 麻醉科室的医护人员是仪器的操作者, 也是仪器的维护者。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管理制度, 对仪器的工作质量及使用效率是一种保障。对麻醉科手术室仪器设备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 采取相应的技术保障措施, 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对麻醉科手术室仪器设备进行管理。同时, 完善设备管理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 提高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隐患。医疗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减少了仪器设备相关医疗事故, 为患者提供可靠的诊断和治疗, 深化了医疗改革。针对仪器设备的管理风险, 完善仪器设备的管理制度是医院麻醉科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保障医院稳步发展, 提高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超红, 汪兵, 鲁品德.我国医院麻醉科发展存在问题分析[J].医学信息, 2010, 5 (23) :1522-1524.

[2]李云.医疗事故与设备缺陷管理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9, S2 (24) :21.

[3]宋孝花.医疗设备规范化管理的现状和改进措施[J].黑龙江医学, 2013, 12 (37) :1250-1252.

[4]果旭, 黄作本.麻醉科手术室仪器设备的风险管理[J].中国医疗设备, 2009, 6 (24) :69-70.

[5]钟忠健, 刘小毛, 曾维安, 林文前.麻醉科常用仪器的维护与管理[J].医疗保健器具, 2008, 2 (37) :20-21.

[6]刘清容.浅谈手术室仪器设备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3, 6 (11) :344.

[7]潘寰.在用医疗器械安全监管的法律规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 2014.

麻醉科风险评估制度 第4篇

麻醉是一項高风险的技术,麻醉安全问题始终是麻醉学科的头等大事,近年来随着患者医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医疗官司的不断增多,麻醉安全一直是医患双方共同关注和顾忌的问题。但现有教科书对此涉及不多,或虽有涉及但内容过于简单。为了强化麻醉安全意识,重视麻醉安全问题,提高麻醉医疗质量,降低麻醉风险,减少和杜绝麻醉意外与并发症的发生。本人认为应结合工作经验和实例,并归纳成条理性,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以下介绍本人的体会。

1 完善准备工作 不打无准备之仗 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即使很有经验的医师如果在某一台麻醉前准备不充分,当出现紧急情况时就不可能做到争分夺秒,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如麻醉前做好麻醉病人的访视工作,了解麻醉病人的术前各种检查结果和病人的身体状况是否饱食等;麻醉医师要对麻醉手术中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所预测,有所准备,在处理时才能从容不迫。任何麻醉前均需先开放静脉,都必须有麻醉机和适当的监护设备,必须准备有一定的抢救药品和器材。

病人情况是千变万化的,病人只要交到了麻醉医师手上,都要对病人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安全负责,这就要求麻醉医师不仅要有很强烈的应急意识,还要有充分的准备。例如有一例小儿患者系上腹壁肿块,行上腹壁肿块切除术,患儿上午10时已进食了一小碗米粉,下午3时入手术室行离解麻醉,麻醉后5分钟时患儿出现呕吐,吐出未消化的米粉,有幸麻醉前已准备了吸引器和气管插管等抢救器材,给予吸引和气管插管供氧,病人转危为安。从这病例值得教训有:虽然患儿麻醉时离进食已有5小时,但有个体差异,对于进食的病人,麻醉时间要适当推后,并要准备好一切的抢救器材,以策安全。

2 严格执行三查七对 除应查对病人病情,麻醉前还应对麻醉机、监护仪、吸引器等进行功能检查,在抽药时校对药品名称,吸药时安瓿面上的药品名称面对自己,以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在初次用药时,一定要核对病人的姓名、药名、剂量、用法,方能注入患者体内。本院曾有由于三查七对不严,把阿拉明误当成可拉明使用的案例。

3 不能过度依赖监测设备,要加强个人积极的主观能动性。现在是科技暴炸的时代,各种监测设备广泛用于临床,这本来是好事,但有些医师在麻醉过程中,过度地依赖监测设备,而放松了对病人的神志、脉搏、呼吸的强弱度、皮肤粘膜及弹性、尿量和颜色等的观察,本人曾做过观察试验,把血氧饱和度的探头从手指上拿走,监测仪上血氧饱和度有5~15秒左右才出现“0”或报警,有些使用监测项目不全时,报警还不会响。所以在麻醉过程中不单要使用监测设备,也要加强对病人生命体征的观察,这样才保证病人生命的安全。在麻醉过程中,麻醉医师也要根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输液速度的调控,以免肺水肿的发生。

4 加强呼吸管理 任何手术的麻醉,呼吸的管理仍然是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也是最容易造成医疗差错的环节。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几个环节是(1)气源 在非中心供氧的情况下仍会有将氧气瓶和其它气瓶搞混的可能,应特别小心。(2)流量 机械通气后忘记打开氧流量的情况很常见,主要是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习惯。例如在气管插管完成后很多医师忙着去记录,而没有将整个呼吸机系统作一全面的检查,很容易出现问题。(3)要经常检查钠石灰的作用,如麻醉中有不明原因的血压增高和病人心率增快、脉搏洪大、皮肤潮红等,不要忘记了检查钠石灰的功能,不要一昧增加潮气量和呼吸频率。(4)作为一个麻醉科医师,要熟练掌握使用麻醉机,在使用麻醉机时,不要光听麻醉呼吸机的响声,还要注意检查麻醉机的功能,特别要注意检查麻醉机的连接管道是否有脱落,活瓣是否失灵等。

5 规范操作 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在麻醉操作中一定要规范,否则将增加失误率。本人在外院手术室曾见他人在行硬膜外麻醉时,不按硬膜外操作规程硬膜外导管断入病人体内。这就提醒我们在麻醉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规范化操作。

6 加强容量治疗 容量是维持血压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持麻醉平稳的重要条件之一。近几年来由于代血浆的使用,术后患者很少再出现低血压的表现。容量治疗不应千篇一律,应根据病人情况、手术时间、大小等制定合理的计划并依据监测准确的判断处理。特别是新生儿及小儿的容量问题,一定要多加小心。个别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行胃肠手术,心功能和容量往往是一对矛盾,术中的低血压有可能是容量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心功能的问题,若判断错误往往使患者雪上加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

7 手术中引起高、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查找、分析问题的原因,在问题的原因没找到前,不要盲目用药,以防不测。

8 要注重多沟通和协作,一台手术的成功不是那个人的功劳,是一个整体与一个团队默契配合的结果,不要相互斗气,更不能拿病人作为牺牲品,这是一个医师和医德和素质修养的品德问题。但也不能过于自卑和过于听从手术者的指挥,例如,在术中病人的肌肉出现了一些紧张,术者叫打麻药,麻醉医师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听从了术者的指挥,出了问题还是麻醉医师和责任。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

9 现在在术中使用的各种药物越来越多,这也要求我们对各种麻醉药物适应症、禁忌症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一个充分的了解,术前一定要了解患者有无特殊疾病和药物的过敏史,根据病人的病情与实际情况来用药,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10 在使用了肌松药后,一定要注意肌松药的残余作用,在麻醉结束后,要常规给予抗拮剂,以防不测。

11 麻醉记录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文件和法律文件,要完善麻醉记录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如实详细地记录。记录的内容为:⑴、术前访视病人的结果,⑵麻醉的操作与麻醉的整个过程,⑶、术中所有的一切用药的量和不良反应与用血的量和血型,⑷、麻醉结束后病人离开手术室时的情况等。

医院麻醉科手术风险评估表 第5篇

姓名 性别 年龄 住院号

拟施手术________________ 拟施麻醉方法_________________ 风险评估 低危 Ο 中危 Ο 高危Ο

一、ASA病情分级

Ⅰ级 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 Ⅱ级 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在,功能代偿健全

Ⅲ级 并存病较严重,体力活动受限,但尚能应付日常行动 Ⅳ级 并存病严重,丧失日常活动能力,经常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 无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持续24小时的濒死病人

二、病人状况及手术因素

1、病人特殊情况:年龄(小于4岁/大于70岁)、合并严重内科疾病(高血压/心脏病/慢阻肺/糖尿病/内稳态失衡/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术因素:高危(Ⅳ类手术,心、肺、脑、等生命重要脏器手术)中危(Ⅱ~Ⅲ类手术,头颈、上中腹部手术,骨科及泌尿科手术)低危(Ⅰ类手术,下腹部、体表、眼科等手术)

评估医师

麻醉计划书

根据患者手术性质及患者本人具体情况拟实施以下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 Ο 椎管内麻醉 Ο 神经阻滞Ο

1、按照操作常规实施麻醉(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神经阻滞)并做好风险防范措施。

2、做好麻醉前准备:麻醉机、监护仪、麻醉包、药品、插管用具等。

3、根据手术及患者具体情况需做如下又创监测: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

4、全身麻醉病人麻醉诱导及维持应平稳,应用气管插管、喉罩等方法应确保病人气道通畅,通气功能正常。注意循环功能的稳定,合理的容量治疗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5、椎管内麻醉操作要仔细,避免神经损伤,麻醉平面要满足手术要求。注意循环功能的稳定,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6、神经阻滞麻醉需要避免神经损伤及麻醉药中毒反应。

7、其它特殊防范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医师签名

麻醉科会诊制度 第6篇

普通会诊:

1.普通会诊由麻醉科总住院医师负责,于接到纸质会诊单后24小时内进行会诊,并详实记录会诊情况,给出会诊意见,完成会诊记录。

2.若邀请会诊科室指定会诊医师级别,则由当日各线值班医师中相应级别医师负责。急会诊:

1.白班急会诊由当日值班的二线医师负责,接到急会诊邀请电话后10分钟内必须赶到邀请会诊科室。

麻醉科质量控制制度 第7篇

一、目的

规范医疗行为、提高麻醉质量、保证病人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南京邦德骨科医院麻醉科全体人员。

三、定义(无)

四、标准

4.1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麻醉质量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质控制度、标准、办法和程序。

4.2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分析、评价并结合典型病例等进行质量意识教育。

4.3对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规范、技术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质量保证,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负责。

4.4按照麻醉质控要求,每月进行麻醉质量统计、分析,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麻醉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4.5对麻醉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调查、处理。并提出整改意见,除在科室及时贯彻执行外,应向医院医疗质量管理部门报告,真正做到问题以调查清楚,当事人已接受教训,整改措施已完全落实。思想认识已得到提高。

4.6提高麻醉前访视和麻醉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麻醉记录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浅析麻醉风险的防范 第8篇

关键词:麻醉风险,防范

近几年, 医疗行业面临着生命安全保障的挑战, 其风险程度之高位居行业之首。在市场经济及新的医疗形势下, 麻醉专业既处于外科救治中的重要环节, 又置身于变化和未知状态之中, 其风险程度远远高于同行业中的其它专业。因此, 麻醉医师在保证病人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及生命安全的前提下, 如何防范麻醉风险, 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 是我们当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1麻醉风险

麻醉风险是指麻醉过程中所发生的病人生理功能遭受严重干扰而危及生命的事件。麻醉风险可发生在整个围手术期的任何时间, 如发现及时并处理得当, 可不产生严重后果, 否则可造成死亡、残疾、功能保障或重大并发症。

1.1 麻醉风险的原因

麻醉风险造成的因素主要有:准备不足、选择不当、救治不力和药物过量。其中不能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的年龄大小、手术方式、急诊与否、有无麻醉意外史、抢救设备条件、操作者的经验等;能够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指围手术期病人的生理病理状态是否已调整到最佳情况。

1.1.1 病人因素

1.1.1.1 年龄

小儿机体尚未发育成熟、器官功能不全, 对麻醉的耐受性弱于成人, 麻醉死亡率常高于成人。根keenan和Boyan报道, 4岁以下小儿因麻醉所致心博骤停的发生率为12岁以上的3倍。Tiret等报道, <1岁的小儿麻醉所致心博骤停的发生率比年长儿大10倍。成年人的器官功能已衰退, 其贮备与代偿能力降低且并存疾病较多, 故麻醉风险亦大。Beecher和Told于1951年已提出, 麻醉死亡常见于老年人, 70岁以上病人的心源性死亡, 高于常人10倍。

1.1.1.2 疾病

许多疾病本身即是造成死亡的原因, 休克、心衰、严重心律失常、内稳态失衡、嗜咯细胞瘤、动脉瘤、脑疝等均可增加麻醉风险, 尤以心血管疾病为多, 若为如此危重病人实施麻醉, 死亡率更高。

1.1.1.3 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 (ASA分级) 在麻醉死亡中占重要地位, 对评估麻醉风险意义重大。Ⅰ级死亡率为0.1%, Ⅱ级0.2%, Ⅲ级1.8%, Ⅳ级7.8%, Ⅴ级9.4%。

1.1.2 麻醉因素

1.1.2.1 麻醉准备不足 未全面了解病情, 在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手术, 或对术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认识不足并末考虑相应对策, 临危时慌张失措或用错药物。

1.1.2.2 麻醉选择不当 包括麻醉方法与药物。如休克或低血容量未纠正而行椎管内麻醉;气道不畅未作气管插管而行全麻;高血压患者用氯胺酮;凝血障碍者行硬膜外麻醉;截瘫、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或高钾血症者应用琥珀酰胆碱等。

1.1.2.3 麻醉操作失误 气管插管误入食管、硬膜外麻醉局麻药误入蛛网膜下腔、局麻药大量入血、臂丛神经阻滞或深静脉置管导致气胸等。

1.1.2.4 麻醉管理不当 椎管内麻醉平面失控及呼吸管理不妥, 钠石灰失效, 气道阻塞通气不足或过度, 输液 (血) 不及时或过量, 突然改变体位, 呕吐误吸以及空气栓塞等。

1.1.2.5 麻醉机械故障呼吸机失灵, 气体流量计和挥发罐刻度不准, 环路阻塞或漏气, 电器设备漏电等。

1.1.2.6 麻醉处理错误 错用药物、氧源错误、药物逾量、误输异型血。

1.1.2.7 难以避免的因素 恶性高热、药物过敏、心血管意外等。

1.1.3 手术因素

1.1.3.1 手术时机不当

如严重贫血、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严重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未予控制和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痰多、哮喘、低氧血症未予治疗。张力性气胸未处理及心梗未超过6个月即行择期手术等。

1.1.3.2 手术操作

用力牵拉胃肠或胆囊、长时间压迫重要脏器、翻动或探查心脏、阻断与开放循环, 出血不能及时控制、误伤大血管或心内传导系统等。

1.1.3.3 手术体位

坐位、俯卧位、头低脚高位, 使呼吸循环受累或发生气栓。

1.1.3.4 不良习惯动作

全麻诱导末插管前进行腹部触诊检查致反流误吸, 助手以肘部或器械压迫病人胸部而影响呼吸与循环功能等。

1.1.4 环境因素

通风不良, 温热流汗、灯光刺眼、声音嘈杂、谈论与手术无关事宜等, 致使医护人员精力分散。

1.1.5 缺乏监测与监危处理不当

手术室内缺乏心电图机、血压计、脉博氧饱和度监测仪等, 不能及时发现险情, 或者遇紧急情况末能及时处理。

上述诸多原因中, 因病人本身的因素发生风险者占83%, 手术因素占10%, 麻醉因素占4%, 术后处理不当占3%。就麻醉因素言, 风险的排位应为:准备不足→选择不当→救治不力→药物过量;就麻醉过程而言, 诱导期与恢复期的风险发生率高于维持期。

1.2 后果

1.2.1 麻醉死亡

目前对麻醉风险尚缺乏总体性的准确统计, 仅对麻醉死亡有大体估计。造成麻醉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和处理不当。据报道,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监测手段的完善以及麻醉医生水平的提高, 麻醉死亡率在逐年降低, 但目前在英美等发达国家仍有1∶10000的死亡率。

1.2.2 麻醉致残及器官功能障碍

无论国外或国内, 均无统计。

1.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心率失常 (60-80%) 、低血压 (80%) 、类过敏反应 (0.15%) 、高血压 (70%-80%) 、心肌缺血 (8%-78%) 。

1.2.4 重大并发症

威胁生命的重大并发症 (心衰、心梗、肺水肿、肺炎、昏迷、瘫痪等) , 约占0.7‰。

2麻醉风险的防范

据统计, 在麻醉事故中约70%系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等所致。在造成死亡的常见原因中, 也至少有50%是可以预防的。麻醉医生应针对以上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才能有效降低麻醉风险, 防患于未然。具体措施包括:

2.1 提高风险意识, 落实工作责任

2.1.1 麻醉专业人员应认识自我, 积极调整心态, 热爱本职工作, 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 克服一些不良情绪, 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

2.1.2 随着外科领域向纵深发展, 外科专业化趋势明显快于麻醉学科的发展进程, 许多手术已经打破人体禁区或非生理状况, 而给麻醉医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麻醉医生除了要弥补外科医师知识局限化的缺陷外, 还应有必要的机械和仪器设备来保证病人的安全。

2.1.3 遵章守纪, 加强协作。手术治疗 (尤其大手术) 并非一人能完成, 常需手术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等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 工作中必须制定、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和诊疗常规并严格遵照执行, 尤其强调工作中应坚守岗位, 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如确需离开, 应由胜任者接替且详细交待病人情况。同时, 参加手术的各个成员彼此之间应互相尊重、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遇有异常情况应从病人安全出发, 各自从本专业角度分析病情, 商讨对策, 尽快排除险情, 确保病人安全。

2.2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应远离公路和闹市, 手术间温度 (22~26℃) 、湿度 (45%~65%) 适宜、空气新鲜 (气压25pa) 、灯光透明 (300~2000勤克司) 而不刺眼、避免日光直接照射和机械噪音 (<60分贝) 、麻醉废气由专用管道排出室外或降至地面25cm以下。医生应始终保持精力旺盛和头脑清晰。所有电气设备均应与中心地线连接, 并应防止静电。房间物品应摆放有序, 既不妨碍工作又可在临用时取之立就。

2.3 装备必要的仪器和设备

麻醉医生单凭手工操作和靠自己的感官观察病情变化是不够的, 为能保障工作质量和病人安全, 必须提供必需的机械和仪器设备并定期核准与维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规定的最低标准为, 全麻须有心电图、血压计、氧饱和度、吸入氧浓度、呼气末CO2和呼吸频率监测仪, 局麻和区域阻滞麻醉应备有心电图、血压计、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监测仪。

2.4 加强术前准备

据报道, 术前准备充分可显著降低死亡率。术前准备的总体要求是尽量使病人的异常状态达安全范围。在全面掌握病情、熟悉手术方式与步骤并充分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 制定麻醉方案, 准备麻醉用具、药品及应急措施, 做好病人或 (和) 家属的思想工作, 给予恰当的术前用药并履行签字手续。

2.5 选派合格的麻醉医生

出台手术至少应有一名麻醉医生负责麻醉与监护, 重危病人可派2—3名医生。主要责任者应经过系统培训并在麻醉全程始终坚守岗位, 如必须离开 (长时间手术) 应指派能胜任者接替且详细交班。术中严密监测病情变化 (至少5min测量一次) , 不谈论与手术麻醉无关问题。一旦发现病情异常应予果断而正确的处理 (必要时请上级医生协助) , 使之转危为安。

总之, 麻醉医师应充分认识本专业的高风险性,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掌握现今医疗纠纷的特点, 针对当前可能存在的麻醉风险制定相关措施来进行积极防范。只有这样, 麻醉医生才能在工作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并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安刚, 薛富善, 主编.现代麻醉学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386~1388.

[2]刘英杰, 赵俊, 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98~499.

谈如何有效降低麻醉风险 第9篇

关键字:麻醉风险;防范;监测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191-02

有句俗话说“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这句俗语很到位,它形象地描述了麻醉医生在一台外科手术中的重要作用。麻醉在临床医学领域中是一个高风险的专业,这从麻醉科医师的工作职能——“创造最好手术环境的设计师、患者生命的守护神、无痛诊疗的缔造者”中可以看出,一个好的麻醉科医师始终把“患者安全(patient safety)、患者舒服(patient comfort)和方便手术(surgical access)”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麻醉风险客观存在,为了不让众多麻醉悲剧故事重演,我们有必要对麻醉风险有多大、影响麻醉风险的因素进行思考,以期找到有效的防范措施。

麻醉不仅为手术病人消除疼痛,而且为手术操作提供方便条件、保证病人安全,并为术后康复奠定基础。然而,麻醉的实施并非总能恰如其分。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难免会发生一些风险。

一、麻醉风险的概念

所谓麻醉风险,系指麻醉过程中所发生的病人生理功能遭受严重干扰而危及生命的事件,如发现及时且处理得当,可不发生严重后果。否则将造成功能障碍、残废甚或死亡。

随着医学发展和监测手段的完善以及麻醉医师水平提高,麻醉死亡率逐年降低。尽管如此,目前在发达国家仍有1:10000的死亡率。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心衰、心梗、肺水肿、肺炎、昏迷、瘫痪等)发生率为0.7%~22%。

麻醉医师是手术病人的保护神,应切记手术有大小之分,麻醉无大小之别,任何一个手术,一种操作,无论其麻醉方法简单或复杂,其危险性和意外情况的发生概率均存在。因此,麻醉风险是麻醉专业特有的职业风险。

二、产生麻醉风险的因素

麻醉风险虽然是偶然事件,且往往突然发生。然而,必有其病理基础和诱发因素。造成麻醉风险的原因甚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1.病人本身因素

病人是麻醉的对象,也是麻醉风险的承受者。麻醉风险程度,与其年龄、疾病严重性以及并存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儿童和老年人一个是身体发育不全,一个是生理机能衰退,在承担麻醉的能力上都存在熏天的缺陷。还有病人本身的病情对麻醉的适应也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在ASA评估体系中各种级别的死亡率区别非常之大。

2.麻醉因素

(1)麻醉选择不当,包括时机、方法、药量等方面的选择;

(2)麻醉准备不足,包括麻醉前访视、制定麻醉方案、意外处理预案等;

(3)麻醉管理不当;

(4)麻醉机械故障。

3.不X因素

如恶性高热、药物过敏、心脑血管意外等非麻醉因素。

4.环境因素

手术室通风不良、湿热流汗、灯光刺眼、声音嘈杂或谈论与手术无关事宜,致使医护人员精力分散。

三、麻醉风险的防范

造成麻醉死亡的常见原因为低氧血症、低血容量、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用药过量、误吸、准备不足、观察不细和处理不当。其中70%系人为因素和机械故障所致,至少50%可防免发生。

1.麻醉前的病情评估

参考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病情分级:

Ⅰ级:正常健康。

Ⅱ级:有轻度系统疾病。

Ⅲ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日常活动受限,但未完全丧失工作能力。

Ⅳ级:有严重系统性疾病,已丧失工作能力,且面临生命威胁。

Ⅴ级:不论手术与否,生命难以维持24小时的濒死病人。 急症手术在每级前加注“急”或(E)。

Ⅰ.Ⅱ级病人的一般性麻醉耐受力良好,Ⅲ级病人麻醉有一定危险性,应做好充分麻醉前准备和并发症防治,Ⅳ级病人的危险性较大,应做好积极抢救,围麻醉期随时都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术前必须向手术医师和家属详细交代清楚。

2.麻醉医生必须具有调试的责任心。每个人都应有一颗负责任的心,作为掌管病人生命大权的麻醉医生更是如此。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是干不好麻醉工作的并是危险的,这正是麻醉的高风险所在。在临床麻醉工作中,始终保持对差错的警觉性,认真对待技术操作的每一步,应当成为麻醉医生的基本素质。这是起身预防差错,防止事故发生的第一步。

3.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设备

把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成为每位麻醉医生的自觉行动,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减少或避免麻醉失误的发生。现代外科早已打破人体禁区,常在生命重要器官施行手术而突然发生惊险场面,仅凭手工操作和肉眼观察,难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保障工作质量和病人安全,应提供必要的机械和仪器设备。我国三甲医院的标准规定,每个手术台应有全能麻醉机、心电图、无创血压计和SpO2监测仪。特殊需要时,还应配备体温、肌松、血药浓度、血流动力和血气监测等。

4.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

培养和训练良好的快速反应能力,麻醉医生应具备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和准确的判断能力。遇事不慌,忙而不乱,要谨慎心细与大胆果断有机结合。遇突发事件的第一紧急反应是喊人帮忙,让足够的同事来帮助查找原因、纠正异常、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不失为转危为安的良策。在临床麻醉中,不乏当事人绞尽脑汁,反复多时找不出异常情况的原因,而前来帮忙者则很快发现问题。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注重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苦练基本功,认真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同样的失误(错误)发生在另一个病人身上。

5.遵章守规加强协作

手术治疗并非一人所能胜任,多需外科医生、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有时还需灌注医生参加方能完成,各方均应互相了解以便主动配合。麻醉方案由麻醉医生制定,其他人可提出意见或要求而不应强求。参加手术的人员必须同心同步完成各自任务,彼此互相尊重、密切配合,遇有异常情况首先应从本专业角度分析病情、商讨对策,尽快排除险情,以确保病人安全,完成手术。

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每一个病人都应在具备基本监护的条件下进行麻醉手术。既然麻醉风险大,那我们就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只能正视风险、认真去识别风险、管理风险。当风险真正来临时,我们才能规避风险,处理风险,使病人转危为安。

参考文献:

[1][美国]EmilioB Lobato.麻醉并发症[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

[2]张野.麻醉风险与并发症[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

麻醉科工作制度 第10篇

麻醉科工作制度

一、负责麻醉者,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在手术前一天到科室熟悉手术病员的病历、各项检查结果,详细检查病员,了解思想情况,确定麻醉方式。重大手术,与术者一起参加术前讨沦,共同制定麻醉方案。

二、麻醉前,应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械是否完备,严格

执行技术操作常规和查对制度,保证安全。

三、麻醉者在麻醉期间要坚守岗位,密切观察,认真记录。如有异常情况,及时与术者联系,共同研究,妥善处理。对实习、进修人员,要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四、手术完毕,麻醉终止,麻醉者要把麻醉记录单各项填写清楚。危重和全麻的病员,麻醉者应亲自护送到床,并向值班人员交待手术麻醉的经过及注意事项。

五、麻醉后应进行术后随访、对全麻及危重病员、新开展的针刺和中药等麻醉,应于24小时内随访,并将有关情况写入麻醉记录单。遇有并发症,应协同处理,严重并发症要向上级汇报。

六、术后应及时清理麻醉器械,妥善保管,定期检修,麻醉药品应及时补充。

麻醉科工作制度 第11篇

1、麻醉前要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体检,认真检查麻醉药品、器具准备情况和仪器能否正常运行。

2、实施麻醉前,认真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诊断、手术部位、手术名称等。

3、根据病情与麻醉方法实施必要监测,随时注意监测仪是否正常运行。

4、实施麻醉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无菌操作制度。

5、麻醉期间不得兼顾其他工作,不得擅自离开岗位,必须保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准确诊断,妥善处理。

6、如病情发生突变,应迅速判断其临床意义,并及时向上级医师报告,同时告知术者,共同研究,积极处理。

7、认真及时填写麻醉记录单、术中每5分钟记录一次血压、脉搏、呼吸、氧饱和度,必要时予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尿量、体温、呼末二氧化碳、血气等监测,每30分钟记录一次,如病情不稳定时应反复监测并记录之。术中应详细记录麻醉期间用药、输血输液量、丢失量、主要手术步骤及有关并发症等。

8、严格掌握病人麻醉恢复标准,不达标准,不离病人。全麻及危重病人,须待病情许可后由麻醉者或恢复室医师护送病人回病房,认真做好交接班。

9、麻醉中使用过的药品空瓶,均应保留至病人送出手术室止。

10、术毕写麻醉后医嘱及按规定写好麻醉分析小结。

术前访视会诊讨论制度

1、麻醉前一天由专人或实施麻醉者到病房访视病人。

2、详细了解病情,进行必要体检,如发现术前准备不足应向手术医师建议和补充实验室检查或特殊检查,并商讨最佳手术时机。

3、估计病人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力,进行ASA评级,选定麻醉方法和麻醉前用药,开麻醉前医嘱。

4、向病人介绍麻醉方式及围手术期必须注意与配合的事项,解除病人思想顾虑,使之增强信心。

5、向病人家属介绍病情和麻醉有关情况,填写麻醉知情同意书,并办理家属或患者本人签字手续。

6、认真填写术前会诊单。

7、手术当天早会由会诊者向全科报告会诊情况,决定麻醉方法,遇有疑难危重病人,应重点进行讨论,制订合适的麻醉实施方案,对麻醉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积极的防范对策。

8、麻醉前讨论在科主任主持下认真进行,必要时向医务科汇报备案,并记载入病程录内和通知经治医师。

手术室麻醉安全制度

1、以病人为中心,经常开诊医疗安全教育,增强服务意识;以质量、效率、效益为目标,提高麻醉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药品管理,保持设备的完好率。

3、麻醉前必须访视病人,充分做好麻醉前药品、器械的准备工作。

4、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严格查对制度。用药后的安瓿(或瓶、袋)应保留之手术结束,以便查对。

5、各种麻醉气体(氧气)钢瓶颜色规范,标志醒目,分类分区存放。连接和使用前必须查对,严访查对。

6、坚持执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和各级麻醉人员职责,努力提高麻醉成功率,降低意外和并发症发生率,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7、手术结束后麻醉者应护送病人至病房或麻醉恢复室(PACU)。

交接班制度

1、遵守“接班不到,当班不走”的原则,特别是危重病人正处于危险中不交班,应协同处理,直致病情稳定。

2、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工作岗位,履行职责,保证各项工作及时准确有序进行。

3、每班必须按时交接班,接班者提前10分钟到科室进行交接班,在接班者未明确交班内容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不允许背靠背或电话交班。

4、交接内容包括:病人情况、麻醉经过、特殊用药、监测和输液输血,抢救气管插管用品的功能,管理药品等。

5、接班者如发现病情、治疗、器械药品交待不清,应立即查阅。接班时发现问题,应由交班者负责。接班后如因交接不清,发生差错事故或物品遗失,应由接班者负责。

术后访视制度

1、一般应在术后24小时内对麻醉后病人进行首次随访,特殊病人特殊情况随时加强随访,以了解麻醉后医嘱执行情况和有关麻醉并发症等。

2、将随访结果详细记录在麻醉记录单上,必要时在病程录上记述。

3、遇与麻醉有关的并发症,应会同经治医师共同处理或提出处理意见,随访至情况好转。

4、发现麻醉后严重并发症,必须在科内进行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措施,吸取教训,并向医务科报告。

5、如发现麻醉意外、事故、差错按医疗安全管理规定执行。

论坛公告:新青年麻醉考试中心上线,助考中高级职称考试!(←点击查看详情)

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

1、遇有疑难危重病例,由科主任主持,组织全科进行认真讨论,订出麻醉方案和并发症或意外的防范措施。

2、讨论前必须作好准备,由负责医师介绍病情,提出麻醉方案。

3、对讨论情况要作好详细记录,并有资料上交医务科。

4、参加手术科室组织的术前讨论会,应从麻醉学科角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详细记录,回科后作汇报。

5、危重病人(包括术中病情恶变者)应组织术后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理论和技术水平。

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

1、由专人负责麻醉用具的请领、保管。

2、在每个病人进行麻醉操作前后,麻醉者均应用肥皂或消毒剂及流水洗手。入手术室前应按规定着装。

3、麻醉机、回路、抽吸设备等处理:

⑴每个病人麻醉结束后,所有可废弃的物料如吸痰管、气管导管、牙垫、螺纹管等一次性用品,应按感染质控管理要求处理,不能废弃的物品如呼吸囊、双腔导管待应用流水冲洗后放入薰箱进行消毒。⑵所有不废弃的金属器具应进行高压灭菌消毒。

⑶咽喉镜在每次使用后,用水及消毒液冲洗,酒精擦净,遇有传染病者,必须用消毒水浸泡。检查电源处于备用状态。⑷麻醉结束后用去污剂抹洗麻醉机、手推车、监护仪等。

4、椎管内及局部阻滞设备处理:

⑴ 使用一次性穿刺包,使用前检查有效期,包装完整情况,及消毒标志,不合格者应更换。

⑵ 硬膜外导管、连接器、注射器等使用后应废弃不用。

5、药物及液体:

⑴ 一般来说,麻醉科使用的药物大多是单剂量,如一病人未用完原则上应废弃不再使用。⑵ 静脉输液的液体及输液管、针头输液完毕应按医院有关规定处理。⑶ 二氧化碳吸收剂钠石灰,当不再有化学活性时,应废弃。容器在使用前用清洁剂浸泡后再用水冲洗,然后放在架子上晾干。清洁容器应放回麻醉机。

6、隔离的结核病人、乙肝病人等按规定特殊处理,尽量选用一次性用品。

7、物品定期作细菌培养,并把报告单粘贴在执行记录本内,超标者应分析寻找原因及时纠正。

差错事故防范制度

1、经常开展医疗安全教育,加强麻醉科全体人员的工作责任性和安全意识。

2、严格遵守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定期检查实施情况并进行奖罚。

3、充分做好麻醉前准备,不论施行何种麻醉都要求做到思想、组织、药品、器械四落实。熟悉紧急用品的位置、熟练掌握气管内插管等应急能力和心肺脑复苏技术。

4、凡遇危重疑难病人,上级医师和科主任要亲临第一线,负责医师要密切观察病情并随时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严格查对制度,熟悉使用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用药需二人核对药品、浓度、剂量。熟练掌握麻醉机、呼吸机及各种监护设备的使用和具备正确判断伪差及排除故障的能力。

6、使用易燃麻醉药品时,严防起火爆炸。室内各种气体钢瓶要有醒目标记,用后空瓶应移出手术间并挂牌表明。接触病人的电器设备严防漏电。

7、疼痛治疗和术后镇痛是新开展的技术,应加强管理,要有相应的质量和安全保证制度,不断总结经验,确保病人安全和止痛效果。

8、凡发生重大事件,应在24小时内报告所属市(地)麻醉质控中心,一周内书面报告省麻醉质控中心

药品管理制度

1、麻醉中消耗的药品,于麻醉结束当日,由麻醉科医师书写处方,专人领取或录入电脑统一管理。

2、毒性药品、精神药品按有关管理办理执行。

3、麻醉药品包括PET片类,可卡因类如哌替啶、吗啡、芬太尼等实行“六专”(专人、专柜、专锁、专册、专处方、专交班)管理,班班交接,定期清点。(专册:包括病人姓名、手术名称、麻醉方法、用量、残药处理等)。

4、抢救用药定量并按规定地点和顺序放置,保证供应。及时补充消耗药品和清理过期失效药品。

5、麻醉药品不得外借,其他药品外借需经科主任批准并按时如数还清。

业务学习制度

1、平时以自学为主。每月定期进行小讲课一次。并作好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主讲人、参加人员名单和主要内容等。并定期考核。

2、使用新技术、新药品时应首先通过有关部门认可,并认真组织学习,包括管理、适应症、使用方法、副作用、并发症与意外处理等应急措施,同时要有书面材料。

3、疑难危重病例麻醉后和发生并发症意外的病例,应认真组织讨论,提高理论技术水平。

4、阅读国内外麻醉专业杂志,关注相关学科杂志。

5、积极参加学术活动、岗位培训、继续教学、参观学习、进修等,不断更新知识。

6、按不同职称规定每年撰写论文。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点击查看详情)

麻醉恢复室工作制度

1、麻醉恢复室是密切观察麻醉病人苏醒的场所,对手术、麻醉后危重病人进行监测治疗,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手术麻醉后病人的安全性。手术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作用尚未消失,常易发生呕吐、误吸、缺氧、高碳酸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紊乱。因此,在麻醉恢复室内应进行密切的监测和治疗,并及时记录。

2、恢复室病人常规监测一般项目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量、补液量及速度和引流量等。

3、恢复室内应给予病人充分镇静、镇痛以减轻各种并发症。

4、病人离开恢复室应符合下列标准:

(1)全麻者需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稳定,血氧饱合度下降不超过术前的3-5%。(2)椎管内麻醉病人通气量满意,一般状况稳定。

5、恢复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麻醉科医师主持日常工作,其职责范围同麻醉科三级医师负责制。

活动公告:论坛高级会员群开放,欢迎申请!(←点击查看详情)

麻醉质控制度

1、建立健全麻醉质量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医疗质量为生命的质控制度;

2、强化质量意识,定期开展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分析、评价或结合典型病例、差错事故等进行质量意识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3、对进修医师、轮转医师和新上岗医师,必须进行岗前教育和培训,重点是医德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质量保证。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执行;

4、按照麻醉质控要求,每月进行麻醉质量统计、分析,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的麻醉质量检查、评价,并通报全科;

5、对麻醉质量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抓紧时间调查、处理、纠正,并提出整改意见,除在科室及时贯彻执行外,并向医务处报告。真正做到问题已调查清楚,当事人已接受教训,整改措施已完全落实,思想认识已得到提高;

6、提高麻醉前小结和麻醉记录单的书写质量,保证麻醉记录单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整洁性和一致性;

7、科室成立室内质控小组,在科主任领导下,按照质控标准,完成质量监控任务,并将麻醉质量管理作为奖金分配的重要指标。

-恶性高热处理对策

1、定义:恶性高热(MH)是一种家族遗传性骨骼肌疾病,当与诱发因素作用时发生骨骼肌异常,且以高代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综合征。

2、诱发因素:主要是全麻时麻醉药物激发,以氟烷和司可林多见。以小儿多见,男性多发于女性。

3、病理生理:

(1)高热的原因:受诱发因素激发后,骨骼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急剧上升,并引起代谢性连锁反应,使肌肉中高能磷酸盐储备大量消耗,迅速水解,产生高热;导致骨骼肌高代谢状态,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显著增加---血中乳酸大量增加,乳酸在肝脏内降解和儿茶酚胺进一步升高促进肌糖原分解。

(2)肌细胞中钙离子大量释放,导致肌肉痉挛性收缩、僵硬。(3)高热和酸中毒进一步使肌细胞通透性增加,使钾、钙和一些生物活性酶从肌细胞中逸出----酸中毒、缺氧、高热、高钾血症----心、肝、肾、神经系统继发严重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1)骨骼肌异常:最初见于咬肌痉挛强直(插管困难),直至扩展到全身肌肉痉挛,肌松药不能缓解。伴随spo2下降,气道压力增加。(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与体温急剧升高:骨骼肌代谢大致二氧化碳和体温升高(达到41度以上),呈持续性,出汗多。钠石灰罐温度升高而烫手。

(3)皮肤改变:呈大理石花纹状、发暗、温度升高,出汗。(4)血清电解质改变:钾离子升高,钙离子先高后低(后因转移至细胞内而致)。

(5)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增快,心动过速、心律失常、血压先升高后期下降。

(6)血液改变:可出现溶血、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酶学改变: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均升高(GOT)。

(8)尿液改变:有肌红蛋白尿、少尿甚至短时间内无尿。(9)血气分析: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呼吸性与代谢性酸中毒。(10)实验室检查:尿中出现肌红蛋白尿,最可靠的方法是将肌肉组织浸泡于氟烷、司可林、咖啡因中可见肌肉过度收缩。

(11)晚期表现: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肺水肿、肌红蛋白尿、左心衰、惊厥、甚至昏迷及肾功衰。

5、治疗处理:

(1)立即停用吸入性全麻药和司可林,暂停手术。

(2)更换麻醉机的管道和钠石灰罐,用纯氧过度通气,排除二氧化碳,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动脉血气的变化。(3)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输注5%碳酸氢钠溶液2-4mg/kg,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

(4)降温:酒精擦浴、冰袋、冰盐水洗胃或灌肠、反复腹腔冰盐水冲洗,静脉输冰盐水,必要时用体外循环降温。体温要求降至38度左右停止降温。

(5)纠正高钾血症,用30%Glu50ml+胰岛素10单位静脉输入,禁用钙剂。

(6)纠正心律失常:可选用利多卡因(目前已证实利多增加肌质网钙离子的释放作用很微弱)。普鲁卡因和普鲁卡因酰胺(3-8mg/kg静脉滴注)有一定的预防心律失常和治疗作用。必要时强心(西地兰—强心、减慢心率)和血管活性药物运用。

(7)补充血容量,补偿转移到受损肌肉中的液体丢失。(8)监测尿量,补液、利尿,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9)尽早输注特效对抗药物:丹曲林(2.5mg/kg),机制是通过抑制网内钙离子的释放,在骨骼肌兴奋收缩偶联水平上发挥作用,使骨骼肌松弛。(目前国内罕有此药)

(10)加强DIC和肾功衰的预防和治疗,运用较大剂量的激素类(地米和氢考)

(11)加强监测:心电图、中心静脉压、动脉压、动脉血气分析、电解质、凝血动能检查、支持治疗、预防感染。

(12)该病死亡率高,约70-80%,患者多半死于DIC、高热复发和循环衰竭。

过敏反应处理对策

临床麻醉中,约1/4000个病人会发生“变态”反应。过 敏反应和类过敏反应,各其发生的免疫机理不同,但发生后的临床症状和处理,完全一样。1)过敏反应,在组织内的巨大细胞或血液内的嗜碱粒细胞表面,如具有免疫球蛋白的抗体,只要一遇上抗原(例如某些静脉麻药),两者立刻结合在一起,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就能激活肥大细胞或嗜碱细胞,释出组织胺、白细胞三烯(过去称此为“超敏反应的缓慢反应物质)、前列腺素及激肽。这些反应物质能引起人体的支气管痉挛、血管扩张,并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加 [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至于巨细胞及嗜碱细胞表面的抗体产生,是过去曾接触过具有抗原特性的外来物质,从而产生抗体,再遇似物质就能引出过敏反应(这就是所谓的”交叉致敏)。

2)类过敏反应,此类反应,与过敏反应不同,是由于外来物质(主要是静脉麻药)与肥大接触后,是肥大细胞错认而未通过免疫的中间过程,就直接释出组织胺。所以,这类反应毋需经历初次接触而生成抗体、再次接触即成过敏的免疫步骤。其次,这种反应只有肥大细胞参与,而且也只释出组织胺。这就是与过敏反应的相异之处。资料来源 :医 学 教 育网

3)超敏反应的症状,不管是过敏反应还是类过敏反应统称为“超敏反应”。它们的临床症状,却完全相同: a)荨麻疹。

b)面部浮肿;喉头水肿;喉痉挛。c)心率增速;低血压。

d)严重时,可致呼吸衰竭或心血管虚脱。死亡,都由此两种原因。单纯从症状区分类反应,较为困难。[医学教育网整理发布] 4)哪些麻药能引起“超敏反应”?下述麻醉药物,曾有过引发过敏反应或类过敏、甚至两类反应同时出现的报道: a)巴比妥类;依托咪酯及异丙酚。

b)司可林及管箭毒,是最易引发的两种;此外,茄位明(亦称加拉碘铵)、二甲管箭毒、潘可罗宁、阿屈可林、万可罗宁、杜什氯铵及美维松。

c)可台因、杜冷丁、吗啡及芬太尼。摘自: 医 学教 育网

d)局麻药中的普鲁卡因、为可疑的超敏反应药物,但无肯定结论。e)不少与病人接触的橡胶制品,如面罩、麻醉机皮管、橡胶手套、注射器、输液管道,甚至输入液体,都可能对病人具有引发超敏的反应的作用,应加重视。

反应的出现,多较快,龙其静脉注入麻药,注入后几分钟内,即可发生。橡胶制品,则较慢。

5)如何处理 处理要求快而有效。重点在:脱离致敏源并作积极的症状治疗。

a)立即停用引发反应的药物;如怀疑为手套或注射器等应加撤换、停用。

b)手术暂停,对反应严重的病人,甚至应加速手术的结束。

c)喉痉挛或喉水肿,可致气道堵塞,须立刻面罩纯氧吸入或辅助压入。必要时,作气管插管(紧急情况,气道已堵住,即刻气管切开);有呼吸衰竭现象时,应作机械通气。d)出现血压下降,静脉注入肾上腺素50~100ug(将肾上腺1mg用生理盐水9ml相混合,则每ml液内含肾上腺素100ug),随即静脉点滴肾上腺素(5%葡萄糖500ml内,加入肾上腺素1mg),以每分钟0.05ug/kg的速度滴入,以后根据血压随时调整滴速,遇严重反应,可引起心跳骤停,立即心肺复苏,必要时肾上腺作为复苏药加以应用。e)从静脉输入平衡液,以20ml/kg的液量输入,同时注意病人的中心静脉压或颈静脉充盈度以判断病人是否有容量欠缺。经上经处理,低血压可能有所好转。

f)氢化考的松100~250mg(症状严重,用量须大),必要时第6h可适量或同量再用,共用24h。有时,也可用长效糖皮质激素以代替氢化可考的松,如甲强的松龙(首次用量可按氢化考的松折算),因其作用可持续6~12h,在后就可免重复)。

g)用组胺拮抗剂,H1及H2两类都须同用,前者可用苯海拉明50mg,后者用甲氰咪呱300mg(皆为成人量),静脉注入。拮抗剂虽不能阻止肥大细胞及嗜碱细胞的释出组织胺,却能阻断组胺与其受体之间的作用。

h)遇支气管痉挛,用舒灵0.5mg或异丙喘宁0.3ml,加于生理盐水2.5ml内,和匀后,喷雾吸入。已作气管插管的病人,则可通过插管喷入。也可应用氨茶碱,以6mg/kg的用量,在20min内静脉滴入,随之,以0.5mg/kg/h的输速,作静脉点滴以维持。此药不仅松解支气管痉挛,还具有抑制肥大细胞及嗜碱粒细胞的释出血管活性物质、增强心肌收缩力及肾上腺的作用。i)血压不稳的病人,可考虑用高血糖素,初量5~10mg,静脉;接之静脉点滴高血糖素,滴速1~5mg/h。此药除具心脏变力及变时性效果外,对已用丙种肾上腺素能拮抗剂的病人,更为适用。j)发现病人有代谢性酸中毒,须用碳酸氢钠以纠正。6)术前的主要预防措施,下述各点,可据情考虑。

a)对曾有特异反应或过敏反应病史的病人,如不易分清是病人对麻药高敏反应还是过敏反应,应问清引起反应的药物加以避免;如不能获得明确答案,则麻药的应用,先以微量注入,等待3~5min,观察有无反应;同时手头准备抢救过敏反应的用药及用器。

b)有人发现:过敏反应等引发,与术前病人有无应激反应存在有关,故对此类病人,术前应作好心理疏导及必要的消除焦虑药物的应用。c)必要时,术前可考虑应用H1及H2受体阻滞剂。d)对易有高度反应发生的病人,可在术前应用皮质激素。e)术前亦可考虑应用色甘酸二钠以作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局麻药毒性反应处理对策

1、轻者仅有兴奋、多语、面红或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肌肉小抽搐等症状。

处理: 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iv ,鼻导管给氧。

2、严重者则出现胸闷,头痛,心悸,全身肌肉抽搐至惊厥,因惊厥不能有效呼吸、发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处理:① 利多卡因导致中毒: 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面罩给氧;

②长效局麻药导致的中毒: a)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面罩给氧; b)20%脂肪乳100 ml iv

(2 min); 20%脂肪乳150 ml ivgtt(15 min)(总量<4mg/kg)

③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改全麻后继续手术。

3、心脏毒性: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性、室性早搏、室扑、室颤)、QRS增宽、血压下降。

处理:① 20%脂肪乳100 ml iv

(2 min); 20%脂肪乳150 ml ivgtt(15 min)

(总量<4mg/kg)②溴苄铵

③异丙肾上腺素;

④请求支援,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

⑤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改全麻后继续手术。

4、心跳停止: 处理 ①

标准化心肺复苏;

肾上腺素1mg iv;

20%脂肪乳100 ml iv(2 min),如果在心跳停止前已输脂肪乳,总量已达4mg/kg,则直接到步骤(7);

除颤或肾上腺素 1mg iv(2 min)

重复步骤(3);

重复步骤(4);

20%脂肪乳300 ml ivgtt(15 min)

(总量<8mg/kg)

⑧ 继续治疗,向医务科汇报;

⑨终点:

a)病情好转,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返病房;

b)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尚不稳定或未清醒送ICU;

c)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困难气道处理对策

对于每个需要麻醉的病人,至少在实施麻醉前(手术室内)要对是否存在困难气道进行评估。根据是否预料为困难气道,将处理流程分为两类,以便明确目标,区别对待。已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存在困难气道时,分析困难气道的性质,选择适当的技术,防止通气困难的发生。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告知患者这一特殊风险,使病人及其家属充分理解和配合,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2、确保至少有一个对困难气道有经验的高年麻醉医师主持气道管理,并有一名助手参与。

3、麻醉前应确定建立气道的首选方案和至少一个备选方案,当首选方案失败时迅速采用备选方案。尽量采用操作者本人熟悉的技术和气道器具,首选微创方法。

4、在气道处理开始前充分面罩吸氧。

5、尽量选择清醒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防止可预料的困难气道变成急症气道。

6、在轻度的镇静镇痛和充分的表面麻醉下(包括环甲膜穿刺气管内表面麻醉),面罩给氧,并尝试喉镜显露。

7、能看到声门的,可以直接插管,或快诱导插管。

8、显露不佳者,可调换合适的喉镜片结合插管探条(喉镜至少能看到会厌);纤维气管镜辅助(经口或经鼻);或传统的经鼻盲探插管等;也可采用视频喉镜改善显露,或试用插管喉罩。

9、在困难气道处理的整个过程中要确保呼吸和氧合,密切监测病人的SpO2 变化,当其降至92 %时要及时面罩辅助给氧通气,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为首要目标。

10、反复三次以上未能插管成功时,为确保病人安全,推迟或放弃麻醉和手术也是必要的处理方法,待总结经验并充分准备后再次处理。对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重要的是维持病人的自主呼吸,预防发生急症气道,其处理流程见图1。

图1 已预料的困难气道流程图

未预料的困难气道

麻醉前评估未发现困难气道时,也不能排除困难气道的发生,而且未预料的困难气道在全麻诱导后更具危险性,因此麻醉医师应该做到:

1、预防急症气道的发生,可以将快速诱导分成两步给药,首先是试验量的全麻药使患者意识消失,但保留自主呼吸。

2、常规行通气试验,在主要的全麻诱导药物和肌松药给入之前,测试是否能够实施控制性通气,不能控制通气者,不要盲目给入肌松药和后续的全麻药物,应唤醒病人,行清醒插管,防止发生急症气道。

3、对能通气但显露和插管困难的患者,选择上述非急症气道的工具。要充分通气和达到最佳氧合时才能插管,插管时间原则上不大于1 min ,或SpO2 不低于92 % ,不成功时要再次通气达到最佳氧合,分析原因,调整方法或变更人员后再次插管。

4、对于全麻诱导后遇到的困难通气,应立即寻求帮助,呼叫上级或下级医师来协助。

5、同时努力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通气问题:首先是改善面罩通气,如采用口咽通气道、扣紧面罩、托起下颌、双人加压通气;有喉罩经验的立即置入喉罩。

6、没有喉罩时,立即由现场相对有经验的麻醉医师用喉镜再试一次插管(不可反复试),不成功的继续采用上述急症气道的工具和方法。

7、考虑唤醒病人和取消手术,以保证病人生命安全。

对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患者,重要的是改善通气,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随手可得的急症气道工具和训练有素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础,其处理流程见图2。

插管成功的鉴别应采用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肉眼、纤维气管镜下或视频喉镜下看见气管导管进入声门也可帮助确定。麻醉科医师应当熟悉多种困难气道的工具和每种工具的适应证,同时还应了解每种工具的禁忌证。在处理困难气道时,要选择自己最熟悉和有经验的技术。当插管失败后,要避免同一个人采用同一种方法反复操作的情况,应当及时分析,更换思路和方法或者更换人员和手法,动作要轻柔,要有微创意识。反复数次失败后应该考虑终止操作,通气和氧合是最主要的目的,以确保病人生命安全。

上一篇:我爱祖国国旗下讲话演讲稿下一篇:写人的作文7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