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2024-09-22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精选8篇)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1篇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02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共20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3.学校、教师认识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以,当代世界教育越来越注意促进人的精神解放、独立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国内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爱的教育,都无不把侧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主动精神和能动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辅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辅导本身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目标的,在辅导过程中,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确立目标,恰当地表现自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发心理辅导这块领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同伴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则绿化了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将难以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德育工作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方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和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掘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次,在德育,我们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靠德育包打天下的。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如视多动症儿童为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加强教育的同时给予行政管理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原来的多动行为。实践证明,学生这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精神的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

由于德育在价值取向上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方面,较多地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要求,对如何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和发展个性,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如何协调学生的心理生活使之达到平衡,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注意不够。

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上述的不足,它注重解决个人成长中出现的身心问题,注意在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开展有的放矢的谈活,更易被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近年来,有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自觉地吸收心理辅导的某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运用心理辅导有关情绪治疗与行为改变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遵循心理辅导所强调的对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原则,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所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判断,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去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信心。

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社会学研究表明,有些人虽然成人,但还不具备在社会和集体中生活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人格上出了毛病,是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病态现象。精神和行为扰乱、反社会行为等就是这种病态现象的具体表现。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其社会化,并顺利步入社会的基础。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初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4)高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发展健康心理入手,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发展性

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不仅是分析总结他们的特点、人数的多少和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帮助,利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积极地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国内一些专家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锻炼,其着眼点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的说法。

心理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培育,它贯彻到学科教育、班级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同时,心理教育又是“熏陶”的教育,它对教师以及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又相对较高的要求。生存压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时候,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一句话,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就影响了某个孩子的一生。同时,心理教育又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高尚的情感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都根植于基本的情感品质中;而道德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以心理教育目标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这些部门教育中的人本价值和人文色彩是贯彻心理教育理念和达到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的起码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性辅导

诚然,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明显的“个体独特性”,但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大部分心理问题是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我们过分地给予“关注”,或见“症”不见“人”,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严重化。这样一方面容易使我们对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估计严重化,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但若仅仅停留在以“适应”为取向的“调适性辅导”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无论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还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象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辅导的对象是人,而不是问题。)发展性辅导都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强调发展性辅导,目的不仅在于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现时的生存,更在于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能不断得到适时调整,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相适应。社会适应标准与发展标准并不矛盾,我们注重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发展性辅导是在当今时代发展大背景下提出的,人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展性辅导适应了当今学校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教育机会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促使个体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这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性辅导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逐步确立起来的。

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整个心理科学的理论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辅导方向的发展性辅导正是这些理论、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发展性辅导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辅导为所有学生所有,辅导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发展性辅导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冲突,为协助学生成功地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并达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使学生熟练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发展性辅导虽然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平时学校向学生提供与解决本阶段发展任务有关的各种辅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以发展为取向的辅导除了做好矫治工作外,同时还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及设法增进学生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辅导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目标、矛盾和个别差异,开展相应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从而使个体具备与阶段相适应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人一生每个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其应达成的任务,因此发展性辅导计划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内容包括:职业辅导、学业发展、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道德发展、情感教育、自我概念、生涯辅导、死亡教育、婚姻与家庭计划等等。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学业发展、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人际关系、自我概念、生涯辅导等最为重要。为此,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学校发展性辅导的基本框架可以是: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

学习辅导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潜能,并学会学习,发展其学习能力。人格辅导应该成为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题。根据发展性辅导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各领域的发展是发展性辅导的重心。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这样就导致学生对学校、学习、同学产生疏离感。这些负向态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自我概念。事实上,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人格发展与认知学习有密切的关联性,并且唯有认知与人格发展达成平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实施人格辅导对直接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减少学生对学校、学习的负向态度和培养学生对他人、自己和学校的正向态度,对增强其学习动机,提升其自我概念和改善其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人格辅导的内容可包括情绪发展、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价值澄清、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等五个主要方面。

总之,发展性辅导对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他们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说来是属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加以纠正。就是尚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指导与教育,防止出现偏差,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就有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内在需要,从学习、生活,交往、择职、做人等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机会得到所需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

2、主动性

中小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难以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难以确定自身需要哪些心理指导与教育。从当前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情况来看,学生中主动向教育者寻求心理指导的是少数人,许多人对自己内在的心理冲突是讳莫如深而不愿启齿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坐等学生上门求教,而应主动地送到学生面前,送到学生的心灵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地面向学生提供发展健康心理的指导与教育。

3、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它纳入学校整体运作机制之中。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或潜在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产生正效应。反之,则产生负效应。教师间相互矛盾、相互干扰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得 不到正确的、一致性的指导,甚至会扭曲学生的心理。因此,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应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

4、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使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达到内化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凭讲解、灌输,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及其它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内化为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五)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在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不到学生总数的1%。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况且,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孩子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2篇

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源一是对健康、心理健康的理解有问题,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认识不清.文章对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阐述,分析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洪顺刚 作者单位:蚌埠市第五中学,安徽,蚌埠,233000刊 名:淮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NAN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5(4)分类号:B849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问题 对策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3篇

一、当代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状况

同其它专业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相比, 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 艺术类学生更加注重追求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 崇拜流行趋势等, 性格趋于单纯化个性发展, 对于外界的刺激和影响反应较为敏感, 心理应激能力较低, 情绪不稳定, 常发生角色差异性大、心理矛盾性强, 对于自身的价值和对社会的理解逐渐趋于多元化。针对这些特点, 探究它们的形成原因, 准确把握艺术类学生的心态和行为规律,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让艺术更好地服务社会, 成为艺术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重要使命[2]。

二、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方法

对在我院学习的艺术类职业教育学生进行分析,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和自行编制的开放式问卷调查,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并且制定对应的策略。

三、艺术类职业教育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对于心理问题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心理问题主要为:1.适应问题:自我规划能力弱, 在中学的学习过于紧张, 进入高校学习后没有了紧张的学习氛围, 同时高校的教育同中学差异性较大, 学习模式完全属于自立性学习模式, 没有了家长、老师中学式的督促和监管, 学习上的松懈, 导致学习成绩降低甚至出现多个科目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发生。2.生活过于理想化:在艺术类院校生活和学习与现实存在的差异性, 导致学生心里失落, 对在校生活和学习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出现。3.经济问题:学生的家庭状况不同, 导致学生在校的生活质量不同, 部分贫困的学生在高质量学生面前存在自卑感, 从而对家人、室友、同学和社会产生抵触情绪和不健康心理。4.感情问题:在中学生活中对感情的禁锢, 使大学中的学生更加渴望爱情的发生发展, 一旦遭受拒绝或是受到伤害导致学生心理受到严重打击, 也会引起心理健康问题。5.其它问题:家庭环境的影响, 单亲家庭会导致学生的多疑、烦躁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发生。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中存在腐败等负面现象的理解偏差。同时社会上部分人对艺术类学生的偏见、蔑视、甚至欺辱等, 均能够造成学生心理伤害以及产生不良心理状态[3]。

(二) 艺术类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针对于以上艺术类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以下策略:1.评估学生的心理情况, 对在校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准确的统计和分析, 对引起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明确后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制定不同的干预策略。2.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对新入学的学生增加引导和管理措施, 使其能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逐渐建立自主的学习模式, 创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可在学校中创办多个兴趣爱好小组或是社团, 增加学生都业余兴趣爱好, 增加对于学生的引导和管理。增加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爱好, 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视。3.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通过举办各种社团活动和班级活动, 使学生尽快进入和适用大学生活。4.增加自信心, 对贫困学生进行帮扶, 设置特困岗位增加贫困学生的经济收入改善学生的生活。5.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 举办各类专题讲座。根据艺术类学生专业特点和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 开设艺术心理学、审美心理等课程或专题讲座, 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4]。6.编辑心理健康专刊和宣传手册, 将心理方面的知识向更多同学宣传, 使心理辅导工作在学生中的辐射面得到更好扩大。建立心理网站以提高宣传效果, 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同时关注学生网络心理等新动向和新问题, 给予学生正确合理的引导, 疏导网络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 使学生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7.重视新生心理健康普查, 为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与分析提供有关的信息资料, 通过了解这些信息资料来着眼于大学生的适应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和潜质[5]。

四、结语

每年都有因心理压力大, 导致精神负担重的同学, 以各种形式自残、自杀或者危害其他同学的事例出现在各种媒体舆论之中, 在艺术类高校中也有类似的情况出现, 因此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辅人员关注的重中之重, 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影响学生在校的生活, 对于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也具有较高的价值和意义。

摘要:伴随着近些年来高校的扩招, 大学生的比例显著增加, 其中艺术类院校的学生比例显著提升, 面对浮躁的社会, 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产生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的原因主要来自于社会问题、经济压力、情感因素和大学生的心理承压能力脆弱等方面, 因此面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较为重要。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葛雷.艺术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再思考[J].艺术探索, 2010, 03:100-101.

[2]冯绍君.高等艺术院校班主任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研究) , 2010, 07:70-71.

[3]苑冀, 钟向阳.关于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J].大舞台, 2010, 07:185.

[4]于见伟.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5, 01:86-90.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4篇

据2010年统计,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其中中小学生因心理障碍导致病患的几率为21.6%~32%,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长沙市心理学会2009年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排在前五位的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分别是: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困扰、情绪失调、职业理想和未来取向不明、青春期成长烦恼等。我们该如何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准确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切忌将开设的课程学科化

1999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了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于是,各地中小学纷纷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课程的设置、人员与设施的配备等显性情况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也仅仅是一门学科而已。

随着现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出现几率逐年增加,中小学校越来越重视并切实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由于对其缺乏深入的、系统的、规范的了解和把握,在实践中,仍存在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现象,出现了课堂上的简单说教、硬性灌输,仅仅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的做法。其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制度化、专业化、系统化的育人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应该运用多学科的教育教学技术和理论,运用恰当的心理教育方法与手段,有效地保障、促进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就这一层面而言,多数中小学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仅是一门“应景”的学科,形同虚设。

二、科学解读心理健康的内涵,防止衡量标准规格化

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生命活动,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应充分解读心理健康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心理健康是消除了一切可控与非可控因素而存在的一种理想状态。正如人的生理存在亚健康状态一样,心理健康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测量学生心理是否健康时,应更加注意这种中间状态,不能以硬性标准将健康与非健康赋予规格属性,将学生心理一刀切地归结为非健康或健康的范围,因为人很多时候会处于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人临床上不会显现精神疾病状况,行为上也不会出现异常,但如果不对这种中间状态加以调控,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趋向于疾病状态。

三、正确区分心理与思想品德问题,避免心理教育工作德育化

心理性的行为问题多半由生理问题导致,不会对他人造成深层次的影响,这种行为多数情况下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消失;道德性的行为则不然,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性因素,在一定范围内影响恶劣,非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相反会更加根深蒂固。所以,在处理心理问题带来的异常行为时,不能将之想当然地上升到道德层面,简单地归结为道德品质不良,甚至加以恶劣的语言评价,否则易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不必要的摧残和伤害,久而久之,后果不堪设想。这种做法是将心理问题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并施以不当的解决方式,我们称之为“心理教育工作德育化。”

当然也不能把本属于道德品质的问题一味地看作心理问题。我们知道,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说服、引导,目的在于助人自助,即:使当事人能够自己意识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育者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并不再反复。道德品质问题需要刚性措施来解决,必要时,可采取强制性的,甚至是惩罚性的手段解决问题。教育工作者在处理学生身心成长阶段自然显现出现的问题时,一定要将二者区分开来。

四、灵活运用多种手段或形式,避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化

中小学校的学生,年龄处于跨越两次心理迅速变化时期,如教育方法不当,会造成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偏颇。所以,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促使学生身心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在课堂上系统地了解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了解在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可采用什么样的求助手段。

2.设立心理咨询处,开展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是针对个体的需要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第5篇

施殿岐、龙立荣

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要求。然而,我国现实教育对此十分麻木,许多人仍沉湎于习惯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天天围绕升学圈子转,其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惧学、意志力薄弱、经受不了挫折、缺乏远大理想、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等,甚至者患有神经与精神病症。据有关心理调查表明:中学生存在心理困难人数约为20%,小学生约为10%。因此,把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已是刻不容缓。

心理素质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它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面向未来的人才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

定向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可把学生心理发展纳入健康轨道,使其从小就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动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接受革命人生观和世界观教育,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与学校规章制度,并以意志力约束自己,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共产主义方向。

二、可开发学生智力

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集结着150亿个神经细胞,其功能相当于一台10攩14攪的电子计算机,正常人的脑力够用三百万年。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有待开发,而唯有心理素质教育能担当此任,它能按照心理发展规律,善于发现学生智慧的闪光点,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尤其是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智力发展,如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动机、健康而稳定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成功之路。

三、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

心理素质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四、可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形成

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能对学生良好品质予以正强化,对其不良意志品质予以负强化,从而使学生的意志品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并养成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坚韧性和顽强性。

五、可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高尚的情操,是人们从事工作、进行学习的巨大动力。良好的积极情感体验对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发展个性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反之,那些品学不佳的学生,往往是缺乏积极情感体验的学生。因为人的高级社会情操,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因此,根据情操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可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理智情操、美的情操。

六、可塑学生的个性

研究表明,个性主要是由环境和教育决定的。前苏联科瓦列夫曾对一双胞胎女大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发现她们外貌酷似,但个性迥异。究其原因,是他们的教育要求有别所致。原来小时候母亲指定,姐姐要照顾妹妹,作妹妹榜样,对妹妹行动负责;而妹妹必须听姐姐的话。久而久之,姐姐形成独立、主动、果断、善交际等个性特征,而妹妹却养成顺从听话、性格内向等特征。由此看出,个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影响下,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因此说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塑造个性的功效。

第二教室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1.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由于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基本生存和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心理问题便显示出来;同时由于医学科学的进步、人类卫生习惯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些严重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得以有效控制,心理状况对人的生命质量的影响越显突出;再加上现代社会变化急剧、发展迅速,生活节

奏与工作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更沉重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出现频繁、不断增长。显然,社会发展速度越快,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就越突出,因此这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

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2.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近年来国内大量的调查研究说明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相当严重的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从以下摘录的部份调查结果和数据可见:国家教委“八五”重点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课题组在东北地区的18所中学和58所小学,运用SCL-90心理健康量表随机检测万余名学生,结果表明约有32%的中小学生存在心理异常表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于1987 年对上海市中小学生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浙江省在1989年对该省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大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16.9%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1994年广州市穗港青少年研究所对广州市四个区1000多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53.2%的中学生有心理危机。(以上数据引自周燕:《关于我国学生研究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1995年第一期)上述数据因采用的工具不同或未经修订,有些可能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同时调查对象与内容也各异,故所得数据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尽管如此仍可以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普遍存在问题。

没有健康心理的学生是很难甚至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学校如果只从生理的角度理解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将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未来社会日益表现高度变化、竞争、创新、合作和冒险的特性,只有富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成功和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也在于此,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应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社会激剧变化与飞速发展的。青少年在成长发展过程中,要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心理素质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因此,在素质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被摆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传统教育中忽视得最多的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片面的应试教育使青少年产生角色的片面性,误认为自己就只是一个学生;加之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导致青少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其实,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全面提高都是看是否能够全面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之下完成的,而心理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整个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们国家在21世纪中的兴旺发达。因此,现代教育呼唤良好的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促进他们能够正常生活。通过对学生有计划地施加影响,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和认知风格,培养学生的毅力、兴趣、习惯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对自己的全部行为和思想起调节作用的自我意识。从而发挥学生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和主要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升学与择业的心理教育。其重点是:

1、情感心理教育:

要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给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经验。教会学生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远大的志向。

2、学习心理教育:

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消除学习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懂得科学用脑,注意保护脑细胞和大脑的活动高潮期,注意左、右半脑的协调发展。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焦虑的作用,恰当地调节自己的焦虑程度或焦虑水平,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和情感,而应当适当地宣泄,学会消除过度焦虑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记忆规律,通过重复将短时记忆转化为网络化的系统储存型的长时记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掌握良好学习的策略,注意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参与,将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在操作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主动性、独立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会学习。

3、性心理教育,亦称青春期教育:

性不仅是一个个人现象,自然现象,而且是一个社会现象。要正确看待儿童、青少年的性意识,不要过分地渲染学生的性心理和性意识。而应把性教育纳入心理教育的轨道,从心理教育的高度来认识性教育,从提高心理素质的高度来看待性教育。性教育的原则是:遇物则诲。即是抓住一切合适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但又要淡化性教育的痕迹。以疏导为主,注意堵塞,疏与堵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参加男女同学之间的集体活动,淡化男女同学之间的界限。

4、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

自我意识的心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知、情、意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教育,其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尊重个性,自我发展,自我奋斗。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自我教育,其价值取向是群体本位,尊重权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我国在文化大革命以前,强调了群体的利益,压抑了人的确正常需要,人格遭到了扭曲。文化大革命中,人格的扭曲达到了极点。文化大革命后,强调了个性的解放,强调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但过多地夸大了自我,甚至于发展到以我为中心,忽视了自我约束,忽视了群体利益。因此,今天的自我教育:应该取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地修身养性。既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奋斗,自我表现,自我实现;又崇尚尊重群体,尊重他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适当的对象进行比较,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既不自我膨胀,也不能自我萎缩;不断进行艰苦的自我锻炼,保持正常的自我展示和恰当的自我归因,努力缩小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的差距,使之健康地成长。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6篇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将进入知识、人才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面对竞争,我们深深地认识到:今后的竞争将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教育的竞争。特殊教育如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残疾学生培养成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残而有为的建设者。这是摆在我们聋教育工作者面前重大课题。21世纪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高度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近年来,我校教育工作者在全面育人中作了大量有益探索,但实践越来越使我们感受到,聋生心理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中十分突出问题。需要我们足够的重视和认真的研究。

一、在聋生中开展心理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正在进行着政治、经济的伟大变革,市场经济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生活,多元化的价值观,复杂的人际交往,都为生活在这个年代的聋哑青年增加心理负荷,而家庭结构的变化,单亲家庭增加下岗群体的出现又为聋生心理教育带来了不利的环境影响,值得人们重视的是随着聋生接受文化教育层次的提高,他们在智力、情趣、道德休养、意志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向自己、向学校、家庭、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渴望得到信任和理解,希望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近年来常听到家长反映:一些高年级聋生常以书面形式向家长提出许多自己无法解答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伦理道德、理想、前途等方方面面。有的学生为了求得家长的回答,还采取了关起门来不吃不喝的作法。最近笔者在对聋生高二班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中,当问其喜欢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和什么样的老师时,90%以上的学生都提到对自己的信任和理解,还有50%以上同学回答喜欢知识经验丰富、文化素质高的老师。当问其希望老师怎样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时,80%的同学在回答中提出希望老师给他们讲道理,指出错误的原因。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到聋生心理发育急待需要“营养”。而多年来聋生心理教育一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之聋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带来的`心理缺陷未能等到积极应有的补偿,至使聋生在接受教育,全面成长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它不仅干扰了教育任务的实施,也导致部分聋生走向了教育的对立面,成为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二、引起聋生心理障碍原因的思考

1、听力残疾是聋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主要障碍道德品质由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的心理要素构成。由于聋生语言发展迟滞,势必对形成理性道德认识产生不利影响,务80台,平分给现在的5天来完成。这样的分析省略了许多步骤,思维有很大的跳跃性,对于学生这样的创造发挥,应该给予肯定,以保护学生运用直觉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这不仅表现在聋生学习抽象概括的道德知识的困难,还表现在理解和运用道德知识容易产生的偏差。如“爱护公物”、“关心集体”,由于聋生认识的直观性,对于“公物”“集体”这样概念是不能在短时间理解其内含,因而入学后聋生在很长时间都难以养成起“爱护公物”“关心集体”道德行为。道德评价是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途径,由于聋生语言的贫乏,常在评价别人和自己行为时只能用“好”与“不好”的手语来表述,而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动机、动机产生的原因、行为的结果却难以讲清。这不仅阻碍聋生从道德评价中去提高自身的认识,也常使教育工作者不能准确地了解其心理活动,无法开展道德行为的分析和诱导。

2、聋生心理发育滞后,生理发育超前是产生心理障碍的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在13-14和17-18岁存在着两次“心理断乳”

[1] [2] [3]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7篇

专 业 调 研 报 告

2009 届

题 目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学生姓名 苏梦霞 学 号 09223117 指导教师

唐龙云

完成日期

2010年11月26日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求 真 学 院

对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研究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应用心理学专业 092231 苏梦霞

摘 要: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宁波市和杭州市两个地区的11所中小学校200名教师进行了调查,以了解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校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认识上有待加强,领导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各方面投入也不多;目前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和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上,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培训;大部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生

引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根据已有研究表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已严重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表现为经济实力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我国能否在未来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竞争是关键,而人才的心理素质在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在六七岁到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是21世纪国家建设事业的主力军,为此,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之适应。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自己,提高心理承受力和自身心理调节能力,以适

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目前,中小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或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其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青春期和异性交往的烦恼与迷茫;自我的把握和控制能力差,理智与冷静的缺失等心理问题。

学校及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发展中的矛盾与冲突、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维护心理健康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不可取代性和独特的重要性。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在宁波和杭州地区的11所中小学校的教师中共发出2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1份,有效率为95.5%。

调查对象的取样涉及到不同性别、教龄、职务的老师,有校领导、心理老师、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等,取样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具体调查样本统计如下表。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资料(n(%))调查对象

性别

教龄

校领导

10年以下的 8(4.19%)

58(30.4%)

116(60.7%)心理教师

11~25年 12(6.28%)

133(69.6%)

62(33.5%)班主任

26年以上 80(41.88%)

13(6.8%)其他任课老师

91(47.65%)

2.2 调查工具

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

问卷由指导语、正卷34题组成,以单项选择为主,也有多项选择,其中最多的选项为5项,最少为2项。另有5题开放式题,允许被调查者在有关项目下写出符合自己的答案。

问卷通过对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了解目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

问卷调查了教师的基本情况,性别,教龄,职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置情况,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情况,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形成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情况,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认识,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支持程度等情况。2.3 统计方法

调查所得数据运用Microsoft Excel进行处理与统计。调查结果和分析

3.1 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设置情况 3.1.1 调查情况

3.1.1.1 是否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9所学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78%;有2所学校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22%。

13%的学校有3名或3名以上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的学校有2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5%的学校有1名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3.1.1.2 是否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9所学校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78%;有2所学校没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22%。

31%的学校有5名或5名以上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7%的学校有3-4名;25%的学校有1-2名。

3.1.1.3 是否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38%的学校有较详细的规章制度;34%的学校有较笼统的规章制度;28%的学校只有号召和提倡,没有制度。

3.1.1.4 是否有要求一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

34%的学校有较详细的要求与规定要一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1%的学校有笼统的提倡;15%的学校没有相关要求。

3.1.1.5 是否已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21%的学校已完成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55%的学校已在准备中;21%的学校还在考虑中;3%的学校表示不打算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3.1.1.6 目前学校各班级是否有心理联络员或心理互助小组

43%的学校各班级有心理联络员或心理互助小组;而其余的57%没有配备。3.1.2 分析

调查情况显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已建立心理健康工作体制,有78%的学校都已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说明大多数学校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在这些学校中,仍然存在着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现象。另外只有一部分学校有较详细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班主任、3

任课老师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只有笼统的制度或提倡,说明在目前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仍缺乏硬性的规定,这也使得有些活动无法顺利开展。调查结果还显示,目前只有21%的学校已完成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43%的学校各班级有心理联络员或心理互助小组,说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进展程度不理想,有些措施仍需加紧实施。

3.2 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关注程度 3.2.1 调查结果

3.2.1.1 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视程度

23%的老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非常关注;59%的老师比较重视;7%的老师不清楚;8%的老师不太重视;3%的老师很不重视。4.2.1.2 是否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38%的学校有较详细的规章制度;34%的学校有较笼统的规章制度;28%的学校只有号召和提倡,没有制度。

3.2.1.3 是否有要求一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

34%的学校有较详细的要求与规定要一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51%的学校有笼统的提倡;15%的学校没有相关要求。

3.2.1.4 教师是否曾通过一定平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30%的教师经常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8%的教师一般在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25%的教师很少会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7%的教师到目前为止还未和家长共同探讨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4.2.1.5 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13%的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当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才需要心理咨询”;16%的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29%的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接受心理咨询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6%的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心理咨询就是替人解决问题,给来访者提供建议和忠告”;36%的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自助”。3.2.1.6 教师是否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42%的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较多;51%的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一般;7%的教师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很少。

3.2.1.7 相比之下,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哪方面

22%的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升学率、统考名次、优秀率等;38%的教师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40%的教师更关注学生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发展。4.2.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还是比较关注的,有将近3/4的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表示较大关注,也会经常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给予帮助。但由于只有一部分学校有较详细的规章制度及要求班主任、任课老师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只有笼统的制度或提倡,所以很多教师没有给予很多实质性工作,在这方面的关注仍需不断加强。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超过1/5的教师更关注学生的成绩,相比之下,关注学生个人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教师占大多数。说明教师的观念正在慢慢转变,正在由应试成绩为主慢慢转向素质为主。在教师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方面,有36%的教师认识最为透彻,理解了其最终目标或实质是帮助来访者自助,其他人理解则相对片面,不够深刻。3.3 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储备和掌握技巧情况

3.3.1 调查结果

3.3.1.1 教师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21%的教师受过一个月以上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48%的教师受过一个月以内时间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31%的教师没有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3.3.1.2 教师是否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而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

21%的教师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而经常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41%的教师很多时候会自学的一些心理学知识;32%的教师很少会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6%的教师不曾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而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3.3.1.3 教师有多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

9%的教师有10本以上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13%的教师有5-10本;44%的教师有3-5本;34%的教师有3本以下。

3.3.1.4 教师自认为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多少

9%的教师自认为自己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40%的教师自认为比较了解;45%的教师自认为自己有些了解;6%的教师自认为不太了解。3.3.1.5 教师自认为是否掌握了一些心理辅导技巧

12%的教师自认为已经非常了解并熟练一些心理辅导技巧;33%的教师自认为较了解并会使用一些心理辅导技巧;49%的教师自认为不是很了解,只会使用一点点心理辅导技巧;6%的教师自认为不了解也不会使用心理辅导技巧。

3.3.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70%的教师有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60%左右的教师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而经常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基本上教师都有几本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说明大部分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但是对于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有超过1/2的教师不是很了解也不太会使用心理辅导技巧,说明在实际操作方面,大部分教师仍需加强训练。

3.4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观念形成情况 3.4.1 调查结果

3.4.1.1 认为教师(不止是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的程度如何

25%的教师认为教师(不止是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很大;48%的教师认为帮助较大;25%的教师认为帮助只有很小一些;2%的教师认为几乎没有帮助。3.4.1.2 在课堂中,教师是否会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0%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53%的教师偶尔会提到一些;27%的教师很少会穿插一些。

3.4.1.3 是否对学生心理问题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影响

23%的教师较多时候对学生心理问题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影响;59%的教师在一般比较严重情况下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17%的教师很少会主动采取措施;1%的教师表示不曾对学生心理问题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影响。

3.4.1.4 对学生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心理等青春期的心理现象的关注程度。

56%的教师表示对学生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心理等青春期的心理现象会非常关注;37%的教师表示一般关注;7%的教师表示很少关注。3.4.1.5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收效

16%的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收效很大;52%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收效一般;3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工作收效很少;2%的教师则认为几乎没有工作收效。3.4.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帮助还是挺大的,也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是他们觉得自己本身在这方面取得的效益还是有限的,有待加强;有相当大一部分的教师针对学生心理问题会主动采取措施加以影响,对一些

常见的、比较敏感的现象也很关注。说明大部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有部分教师也会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3.5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及途径 3.5.1 调查结果

3.5.1.1 学校大约多久会举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9%的学校一个月举行一次;29%的学校两个月举行一次;23%的学校三个月举行一次;19%的学校三个月以上举行一次。

3.5.1.2 教师是否会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或进行思想教育

17%的教师会经常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或进行思想教育,大约半个月一次; 43%的教师大约一个月一次;24%的教师几个月一次;16%的教师很少,几乎没有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或进行思想教育。

3.5.1.3 在课堂中,教师是否会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0%的教师经常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53%的教师偶尔会提到一些;27%的教师很少会穿插一些。

3.5.1.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会采取的途径

① 举办相关讲座、进行团体辅导:8个学校有开设,占73%;3个 学校没有开设,占27%。

②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9个学校有开设,占82%;2个学校没有开设,占18%。

③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6个学校有开设,占55%;5个学校没有开设,占45%。④ 给教师、学生分发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 :4个学校有开设,占36%;7个学校没有开设,占64%。3.5.2 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这些中小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上有较大不同。在学校的活动安排或者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或思想教育上,有些半个月一次,有些一个月一次,还有的几个月一次。说明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学校要略作调整。有大约70%的教师会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其中只有20%的教师有经常穿插这方面的内容。说明目前有大部分的教师能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知识。

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举办相关讲座,进行团体辅导;设立心理咨询

室,开展个别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给教师、学生分发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其它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学校都有从不同的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是不乏有一些学校没有很好的实践。尤其是开设心理健康课,部分学校因为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或不够,而无法有效开展,说明学校应该重视这个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结论

4.1 很多学校虽然比较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在认识上不够准确。有些学校领导也缺乏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不够,各方面投入也不多,更多时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提倡。

4.2 目前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在其重要性的认识上也有所改善,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也不断加强在这方面的渗透于影响。

4.3 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储备和心理辅导技巧的掌握上,有待加强,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培训。

4.4 大部分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观念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4.5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当务之急是解决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编制和配备问题。5 措施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学校要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

首先,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问题,要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以及心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确立心理健康教育观,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人事部门应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政策, 给学校编制、配齐师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在人员、场地、设备方面的保证。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评估、考核学校业绩的一项标准。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置于同等的地位,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组织机构的建设阶段,个别没有专人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没有组织机构的

学校,应尽快建立健全起来。已有专人负责和组织机构的学校要切实把工作抓起来,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外出培训,要获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同时搞好本校培训,加强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使每位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能力,要加强班主任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影响。

其次,要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要求全体教师都能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尤其要转变观念,调整教育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角色的特殊性,加强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改善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予学生更多关注,并加强与家长及学生的沟通与接触,形成一个互相联系、影响、渗透的循环。尤其是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

此外,学校要不断地加强对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培训,也要给老师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以强化培训的效果。培训学习既是一个学习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交流经验的过程。除此以外,还可以组织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坊,或组织全体班主任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考试等等。在对教师的培训中,要重视引导教师树立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人性的层面理解尊重学生成长中产生的问题,以学生发展、成长为中心。同时对教师进行共情、倾听、理解、心理分析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技能技巧训练,提高教师的辅导水平。对于那些比较常见的、敏感的现象,教师则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对学生施加引导和影响。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目标管理法等来让学生对某个现象建立恐惧或消除焦虑等等。

在教学中,要鼓励全体教师都要学会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而有关知识来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如文科教师可以通过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理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探讨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体育教师则应在重视学生运动知觉、整体思维、动作思维、协调能力的训练外,还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矫正恐惧、胆怯、畏惧、怕苦等不良心理。

最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面,要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领导也都要加强重视,积极配合心理健康教师举办各种活动,同时也要给予行政支持。在学校或老师安排心理健康教育时间时不可太过频繁,也不可间隔太长时间。要从自身的状况、条件出发,计划、选择好最符合学生发展的时间间隔,这样既有助于正常教学的进行,也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较大的效果。同时也要鼓励教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改进课堂教

学,增加乐趣,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对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展望

目前,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得。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证,如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等。今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突出表现在: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将进一步加强与支持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政策、投入经费、加强培训师资。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的“双向调整”。第三,加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进程。借鉴西方心理辅导与咨询理论,注重研究我国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并开发适合我国情况的咨询和测量技术。第四,大力开展师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第五,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学术交流。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今后加强在这一领域国内与国外的各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对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不仅势在必得,而且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郑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专题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2]刘维良、齐建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7 [3]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 [4]田宝、戴天刚、赵志航.教育心理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69-377 [5]王俊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4.8:149-150 [6]孟楠.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88-89 [7]蒋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有关问题的思考[J].教育革新,2009(9):19

附:

对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情况的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调查旨在了解目前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基本情况,调查结果只作为本人相关研究的参考资料,不与学校奖惩及个人业绩挂钩,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我们将对您的回答完全保密,请您不必有任何顾虑,按您的真实情况填写下列问题。打扰您于百忙之中,先予致歉!谢谢您的配合与支持!

基本信息:性别

、教龄

职务: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打钩)

1、您认为贵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重视程度如何?()

A非常重视 B比较重视 C 说不清 D 不太重视 E 很不重视

2、贵校是否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A 有3名(含以上)B 有2名 C 有1名 D 没有

3、贵校是否有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A 有5名以上 B 有3-4名 C 有1-2名 D 没有

4、贵校是否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章制度?()

A 有较详细的规章制度 B 有较笼统的规章制度 C 只有号召和提倡,没有制度

5、贵校是否有要求一般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制度?()A 有较详细的要求与规定 B 有笼统的提倡 C 没有要求

6、贵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采用哪些方式?()

A 举办相关讲座、进行团体辅导

B 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咨询

D 给老师分发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刊

C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7、贵校大约多久会举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A 一个月一次 B 两个月一次 C 三个月一次 D 更久

8、贵校是否已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档案?()

A 已完成 B 还在准备之中 C 还未考虑 D 不打算

9、目前学校各班级是否有心理联络员或心理互助小组?()A 有 B 没有

10、您是否曾通过一定平台,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A 有,经常 B 一般出现问题时才会 C 偶尔 D 没有

11、您觉得学校老师(不止是心理老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的程度如何?()A 有很大帮助 B 有较大帮助 C 有很小一些的帮助 D 几乎没有帮助

12、学校或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学生的态度或反映如何?()A 很积极,很投入 B 随便,可有可无 C 满不在乎,不关自己的事 D 反对,排斥

13、学生是否主动找老师或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14、据您了解,在哪个时间段,学生会主动来找老师谈心或寻求帮助?()A 经常 B 有压力时,如考试之前 C 遇到困哪无法解决的时候

15、您是否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

A 受过一个月以上时间的培训 B 受过一个月以内时间的培训 C 没有受过培训

16、您是否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而自学一些心理学知识?()A 经常 B 较多 C 很少 D 没有

17、目前,你有多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书籍?()A 10本以上 B 5-10本 C 3-5本 D 3本以下

18、您自认为自己对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多少?()A 非常了解 B 较了解 C 有些了解 D 不太了解

19、您自认为是否掌握了一些心理辅导技巧吗?()A 非常了解并熟练 B 较了解并会使用

C 不是很了解,有点会使用 D 不会

20、你对学生心理问题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影响吗?()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21、您对学生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心理等青春期的心理现象会非常关注吗?

()

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22、当您发现学生出现某些不正常行为时,你采取的方式是()A 先观察并了解情况,平时给予更多关注,找机会提供帮助。B 马上找他谈话,进行思想教育,并且提供一些帮助。C 把情况反映给心理教师或家长,由他们来解决。D 对他不闻不问,不加关注。

23、对于特殊家庭(如单亲家庭)的学生,你是如何对待的?()A 了解情况,平时给予关爱,相信并肯定他们,找机会提供必要的帮助 B 像对待一般学生一样,没有特别关注 C 对他不闻不问,不加关注,不管自己的事 D 对他存有偏见

24、以下描述中,哪项最符合你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A 当有心理疾病的时候才需要心理咨询

B 如果心理问题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就不需要咨询 C 接受心理咨询可能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D 心理咨询就是替人解决问题,给来访者提供建议和忠告 E 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来访者自助

25、您是否会定期召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班会或思想教育?()A 经常,大约半个月一次 B 一般,大约一个月一次 C 较少,几个月一次 D 很少,几乎没有

26、平时课后,您是否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27、您觉得老师和学生沟通有哪些有效方式?()A 谈心 B 外出活动 C 网络聊天

28、在您的课堂中,是否会穿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

29、除了学习成绩,您对学生的了解有多少?()

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有些了解 D 不太了解 30、您是否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思考并理解他们的行为?()A 经常 B 较多 C 很少 D 没有

31、以下是对学生的发展性辅导,您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那个方面?()A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培养 B 人际交往的技巧训练 C 学习认知策略的开发与培训 D 情绪、情感认知与调节能力训练

32、相比之下,您更加关注于学生的哪方面?()A 学生的成绩:升学率、统考名次、优秀率等 B 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各方面素质的发展 C 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发展都挺重视的

33、对于一些成绩不是很好,有没有突出特长的学生,您是否会帮助他们树立信心?(A 较多 B 一般 C 很少 D 没有、你觉得你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收效如何?()

A 很大 B 一般 C 很少 D 几乎没有

以下题目为访谈提纲

1、您觉得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哪些心理问题?

2、目前贵校是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哪些好的做法与经验?

3、目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34

4、您认为贵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第8篇

一、绘本作为系统性心理健康教育素材的可行性分析

对于绘本,我们首先应该有一些概括的认识。绘本一词源于日文,原意指图文并茂的书,通过图与文相互关系起到共同叙述故事的作用,图片不是辅助和诠释文字,而是成为叙述主体和文字相比较,图画给予读者以更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Kiefer(1982)认为,绘本是一种艺术品,它通过页数不多的图画和文字来传达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由图画呈现,也可以透过文字与图画两者联合起来表达。Nikol aj eva和Scot(2000)指出,绘本是依靠文字语言和视觉图片的相互关系来共同起到叙述故事情节作用的图书类型,绘本的图画作为书的内容在每一页中都出现,并对故事叙述的完整性起到不可缺少的工具性作用。日本著名儿童绘本研究专家松居直以加法和乘法的概念来解释绘本:文字+图画=带插画的书,而文字×图画=绘本。这一简单而直观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到,绘本是文字和图画交互作用的产物。

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绘本,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使学生与其对绘本的理解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发生改变,形成良好的生活适应。

1. 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7-12岁年龄阶段,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期,其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能在面对问题时循逻辑法则进行思维推理,但此种推理思维能力只限于眼前所见的具体情境或熟悉的经验,即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来解决问题。而故事绘本,就是通过一定的人物,经历一定的事件,表达相关主题。通过故事将小读者带入情境,根据主人公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为读者提供相应的经验以供借鉴。

从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来看,小学阶段学生需要处理的发展危机是勤奋进取与自贬自卑两极间冲突的化解。小学教育阶段的五年,也是正规教育的第一阶段。儿童们接受学校教育,在生活上受到团体规范的约束,在知识学习上受到达标及格标准的限制,在精神上受到成就感与失败感的压力。按照埃里克森的解释,如果儿童在求学过程中,所体验到的经验是成功多于失败,他将因而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敢于面对困难情境的挑战,以后便能继续追求成功。以绘本为教学载体的心理健康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对主题有侧重地选取(例如,消极情绪的管理、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的技巧等主题,都可以使学生通过跟着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发展而获得成长),逐渐学习到诸如消极情绪管理的策略、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掌握一些人际交往中的技巧等。掌握这些有益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用技巧,将更有助于学生勤奋进取性格的养成,这一阶段的成长危机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综合以上两个理论流派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的研究,选择绘本作为教学载体,应该是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发展规律的有效教学途径。

2. 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内容分析

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明确的说明。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小学中、高年级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克服厌学心理,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时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形成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重点强调对学生的适应性、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积极情感等方面的关注。而这些模块主题,在绘本中均能找到相应的资源加以利用。我们通过前期梳理,形成了一定的绘本系列目录(见下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规定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几乎都可以找到一些涵盖相关主题的绘本,可见绘本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在绘本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在心理活动课中灵活而切实地应用,需要经过教师的教育“转化”,这需要心理教师具备很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从学科融合的教育合力角度分析

绘本的教育元素是多元的,由于绘本是具有很大的拓展性和自由度的艺术形式,这一具有丰富教育内涵的载体已经在很多学科中得以应用。小学语文学科可以应用绘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朗读的练习,小学美术学科可以应用绘本作为绘画的素材。可见绘本的教育价值正在逐步被学科教师所重视。

从绘本的文化心理基础来看,它是兼具文学气质与绘画意蕴的新的书籍形态,它充满孩子的特质,与图书的教导式说理不同,是语言文化向视觉文化的转向。优秀绘本兼有四个基本特征:图画叙事性、绘本故事性、内容趣味性和主题教育性。针对这几个基本特征,我们可以选取能够引入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绘本。特别是针对绘本的主题教育性特点,选取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一类绘本。日本著名临床心理学家河合冢雄也曾经对绘本有精辟的解读:绘本与人类心灵的深层联系是最为深入的。

一本优秀的绘本,除了可以让学生学到如何处理问题和如何在体验中不断思考的能力之外,还可以欣赏到不同的绘画风格,例如绘本《嘟嘟和巴豆》的水粉风格;《老鼠、老鼠》中的传统剪纸风格等。而《大脚丫游巴黎》和《阿黛拉和西蒙在巴黎》两本绘本可以与地理学科相互渗透,让孩子在阅读之余了解法国巴黎的风土人情。《神奇校车系列》和法布尔《昆虫记》能使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一些科学知识。很多绘本都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去剖析其应用的价值。可以说,绘本兼具德育、智育、美育等功能,将绘本引入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良好途径。

儿童绘本的选题包罗万象,如情绪、人际关系、生命教育、性别教育等等,它集教育性、文学性、创意性、美感等为一体。因此,我们在选择适合心理活动课授课主题的相应绘本时,可以兼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挥教育合力,发挥绘本最大的教育功效。

二、利用绘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我们以国外绘本《生气汤》的心理课堂教学设计为例,来初步探讨如何具体运用绘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下案例由闵行区实验小学王晨骊老师提供)

1. 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生气(愤怒)是人的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

(2)让学生理解在生气的时候可以采用合理的、适当的方式来宣泄和调节。

2. 教学过程

教学围绕绘本的故事叙述层层展开。绘本内容如下:

霍斯今天有一箩筐不如意的事情:他想不出第三题的答案;琳达给他一封情书;还有同学带来的一头名叫露露的牛,表演的时候踩了他一脚。好像这些加起来还不够倒霉似的,放学时,妈妈居然找珍珠阿姨来接他。珍珠阿姨开车横冲直撞,一路吱吱嘎嘎,差点压死三只贵宾犬。霍斯气得想打人,他用力踩了一朵花。

教师提问:你觉得霍斯怎么了?他用力踩了一朵花之后,效果怎样呢?

(设计意图:学生开放式回答,让学生了解这是生气的情绪)

教师小结:看来霍斯踩了一朵花之后,生气似乎并没有减少。你生过气吗?你遇到什么事情会生气呢?你会采用什么方法来让自己觉得好受些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从绘本情节中投射到自己本人的实际)

过渡:刚才小组交流的时候,老师听到许多不错的处理生气的办法,那么,现在就请你将曾经使用过的办法,用简单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例如你觉得踩花的办法挺好的,就写“踩花”。以小组为单位上黑板书写。

(设计意图:书写代表小组意见,学生不会有压力,通过大家的汇总,了解目前学生处理生气的具体办法)

学生讨论:哪些方法比较适合自己,哪些方法不可取,并说明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将应对生气的方法大致分为有益的和有害的,并引导学生学会用对别人无伤害、对自己无伤害的、适合自己的方法应对生气。小组之间提出的不同的方法,也可以形成同伴学习。例如,有的小组提供的缓解生气的方法是大量吃东西,这就需要教师引导,让学生懂得用这种方法来处理不良情绪对自己的身体有害,并向学生介绍听音乐、运动等既不损人又利己的方式。在此处,心理教师需要有价值取向的引导,尤其是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这点区别于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原则)

继续绘本故事如下:

霍斯用了什么方法让自己的生气缓解呢?妈妈对他说:“嗨!”霍斯发出“嘶“的声音。妈妈问他:“今天好不好啊?”霍斯吼了一声。妈妈说:“你有没有谢谢珍珠阿姨啊?”霍斯咚的一声趴在地上。“我们来煮汤吧!”妈妈说。霍斯一动不动。他正在生气呢,才不想煮什么鬼汤。妈妈把锅子装满水,放在炉子上。水热了,她撒进一些盐。然后她深深吸一口气,对着锅子尖叫。“该你啦。”她说。于是,霍斯爬上凳子,也对着锅子尖叫。妈妈叫得更大声。霍斯吼了好几声,还对着锅子龇牙咧嘴。水开了,妈妈对着锅子吐舌头。霍斯也吐舌头,吐了20下。他拿起汤勺乒乒乓乓地敲锅子。他喷出最大一口火龙气。然后,他笑了。妈妈也笑了。霍斯问:“我们到底在煮什么汤啊?”“生气汤。”妈妈回答。他们就这样肩并肩站在一起,搅散了一天的不如意。至此,全书内容全部结束。

(设计意图:根据主人公的处理方式,再一次告诉学生不良情绪需要合理地宣泄出来。结合上述学生自己提供的方法,强调合理宣泄的途径)

3. 教师提炼总结

引导学生遇到不良情绪时思考一下小组提供的比较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关注自己的情绪,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每天愉悦的心情。

上述课堂教学中呈现了完整的绘本,但这堂课又不同于阅读课。心理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去体验绘本主人公的情绪,进而投射到学生自身,同时,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引导学生认识生气这种不良情绪,并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宣泄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即学习到情绪管理的策略。心理教师需要在绘本心理课上具有较强的课堂引导能力,能够通过设问、开放性提问、故事叙述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绘本的情境,帮助学生产生认同,将自己投射到情境中,进行自我省察。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教师要着力于使学生理解绘本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适切的提问引导学生,使学生反复对作品进行投射,从而能实现情感融入和领悟应用。

一本绘本,如果没有心理教师的设计引导或有针对性地发问,学生通篇阅读之后很难深刻地与自身相联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

三、运用绘本进行心理活动教学有待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闵行区小学心理教师在运用绘本进行心理活动课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简要归纳总结如下,以便于进行深入探讨。

1. 截取绘本片段还是整本绘本引入课堂?

日本绘本研究专家松居直对绘本有过高度的概括:用书这一形式来呈现文字和图画的绘本,是一种综合的艺术。绘本里有两个语言系统。一是以文字来表述的文章,另一个是绘画。所有的绘画都能作为语言被阅读。因此,要发挥绘本最大的教育功效,需要我们将这一综合艺术完整呈现,防止断章取义。

多数截取绘本片段环节都安排在课堂的起始阶段,如果截取部分很少,则截取片段实际上起的作用近似课堂的导入环节,倘若学生和绘本没能进一步产生体验和共鸣,也就没有发挥利用绘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效能。有研究表明:情感融入阶段是联结绘本与儿童自身的关键,而绘本的图画、角色、情节等组成要素是儿童产生情感融入的依托,他们能够从这几个方面诠释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诠释,体现出他们所受到的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有目的地引导儿童关注绘本图画、人物、角色等部分,有助于儿童自我探索,也有助于成人了解儿童的内心。研究儿童关注画面的结果显示:儿童较为关注图画的色彩,并感受图画带给自己的美感。不论是整幅的画面还是画面中色彩的变化,都能引起儿童的心理感受。

儿童会以图画为依据对情节进行想象和推论,这些依托图画和语言进行的心理教育,需要画面保持完整,发挥其视觉冲击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进一步产生情感链接。

2. 阶段式提问还是结尾提问

首先,从儿童注意力的角度来看,阶段式提问可以保证在绘本的每一阶段中,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其次,可以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即时反馈,引导学生反复投射,根据自我投射回答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反应和心理活动。和文化课不同的是,心理课在课堂进行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和学生的文化知识掌握多少关系不大,即使是成绩偏差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体验发言,与教师和绘本不断互动,表达自己的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依托绘本进行的教学做到了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授课教师的提问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技巧性。何时问,怎样问,都需要反复推敲。

上一篇:公司助理个人实习工作下一篇:浅谈校长的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