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2024-06-12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精选5篇)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第1篇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贵州既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民人均不到一亩耕地,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生产,增收渠道单一。要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常规思路已很难筹划。198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调研后明确指出:向省外输出劳务,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闯出一条路子来。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扶贫工作的整体框架,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子,使全省的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目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一批批外出打工者带着资金与技术回乡创业,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总结20年来贵州省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一些干部群众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许多疑虑。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县乡党政干部,使他们充分认识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同时,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在全省农村营造打工光荣的氛围,大力宣传外出打工增收的事例,帮助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实际困难,调动他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另外,省里还根据农民外出打工遇到的新情况采取新对策。如在新世纪初,农民工维权问题凸现。为了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省委办公厅组织10多个省直部门的干部,分头到全省9个市、州、地深入调查农民工问题,同时在省和各地县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培训和维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就成立了省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县也相继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负责劳务输出的协调

工作。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纳入各地、县、乡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地县又将这些指标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层层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有措施,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还在全省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对各村劳动力造册登记,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学历、特长等,以随时掌握劳动力的流向。这些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规范培训,跟踪服务。跟随亲友自发外出打工,是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期的一个特点,但是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便难以提高。省委省政府发现这些问题后,在1997年决定加大投入力度,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推进农民工由自发转移向培训后有序输出转变。首先是统筹安排培训资金。从2005年起,每年在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培训10万名贫困地区农村转移输出的劳动力。其次是建立省、地、县三级培训网络。仅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达30万人。第三是推行订单培训,保证培训就业率。2005年省扶贫系统的培训就业率超过85%,2006年阳光工程的培训就业率达92%。第四是搞好跟踪服务。许多县市在输出农民工集中地区设办事处,培训机构还经常派人到沿海用工单位回访农民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遵纪守法,苦练技术,勤奋工作,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回乡创业。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和打工者年龄的增大,农民工回乡的越来越多。2005年贵州回乡农民工达86万人,占当年外出打工农民的16.6%。为了使返乡者有所作为,一些地县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提供资金扶持。贵阳市早在2001年就制定措施,每年用30万元,扶持100名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目前已扶持600名回乡创业者。二是进行技术指导。如各地农、林、畜牧部门,热心帮助回乡人员选择当地优势种植和养殖项目,传授种养技术,并及时为他们提供防疫治病等各种技术服务。三是总结经验。各地有关部门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情况,通过召

开大会,交流创业经验、表彰先进。省有关单位还联合编辑了《贵州省回乡创业一百例》,介绍这些回乡创业者的创业经验。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外出打工光荣,回乡创业有功”的社会氛围。

无论是组织劳务输出还是组织回乡创业,都对贵州农村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省农调队测算,2000—2006年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254万人次,如按年人均劳务收入5000元计,7年累计劳务收入为1627亿元。二是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民外出打工,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致富门路。大批外出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回到农村,又使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得到提升与优化。三是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说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是加法效应,那么回乡创业则是乘法效应。农民工回乡后,一般都是选择开发当地有优势、市场有销路的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有效地改变了贵州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据罗甸县调查,全县回乡创业的5526人中,有351户成为养殖专业户,有3940人投资种蔬菜、办果园。四是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回乡大都选择在小城镇创业,这就为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者不仅带亲属住进小城镇,还吸引大批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使小城镇日渐繁荣。

20年来,贵州省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手段,增加收入是目的。随着制度性障碍的消除,农民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哪里最能体现自身价值,就往哪里转移。尊重农民的选择是做好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外出打工不是转移就业的唯一途径,回乡创业是农民工在长期打工中对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与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行为,是农村劳动力在更高层次的转移就业。外出打工是

回乡创业的基础,回乡创业是外出打工的发展,应将两者统一纳入转移就业的工作范围,给予有力支持。

第三,农民工回乡不等于回家当农民。相当多的农民工回乡后在小城镇买房、开店、建厂、办公司,举家到城镇成为城镇居民。还有不少农民工回乡后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种养业专业户,不仅自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还带动大批农民就地转为农业工人。

第四,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不但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等问题,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浅谈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第2篇

一、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计量单位:元

资料来源:http://www.stats.gov.cn

从表1可知, 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4.6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04元, 增加到原来的9.7倍, 增长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按来源可包括三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据绝大的比重, 从表2可知, 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从1985年的18.15%上升到2006年的38.33%, 我国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50%, 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的74.41%下降到2006年的53.8 3%, 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 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1985年的7.41%发展到2006年的7.84%变化不大。由此可见, 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取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多, 耕地少, 目前我国大约有4.85亿农村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4亩, 富裕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 根据当前生产力水平, 据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有1.5亿农村富裕劳动力需要就业。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就成了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 发展劳务经济既关系到建设新农村, 提高农民收入, 也是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 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成效

1. 外出劳务增加了农民收入, 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 农业比较效益下降, 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的增加, 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 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 河南省2 0 0 7年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了1 9 4 7万人, 劳务收入已达到1 3 1 6亿元, 约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2. 外出劳动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部门测算, 改革开放以来, 约有1 5%~2 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 农村劳动力功不可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地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 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 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 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是脏、累、苦等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 既满足了城市用工需要, 又城镇建设和。

3. 外出劳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劳务收入促进了城镇建设, 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和收入, 并购房落户, 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在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过程中, 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比例, 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打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 转变了观念, 在积累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后返回家乡, 开始投资创办各种实体, 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 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4. 外出劳务有利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外出劳动力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 其技术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 其中一部分实现了务工成才。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 促进新农村建设举足轻重。在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 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 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1.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是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 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经济环境下, 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 各地应因地制宜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一些投资小、见效快, 无污染, 劳动密集型产业, 这样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 既分流了富裕劳动力, 又启动了农村市场。

2. 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 特别是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 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 逐步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网络, 内容包括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合法权益保护等, 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 以减少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其次, 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 为用人单位择人和农民工择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 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成本

要逐步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及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 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取消各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政策, 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 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 严惩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 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 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 破除体制障碍, 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医疗, 保险、居住、子女上学等难题, 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

4. 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提高劳动者素质, 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前提条件

目前, 我国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水平低, 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 这就导致了缺乏市场适应能力, 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就业。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 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 逐步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 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 积极参与农民工的培训,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及培训基地, 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 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和人数。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实用技术, 法律知识等, 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 逐步实现转移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除次之外还要逐步普及义务教育, 在农村发展职业教育, 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5. 发展订单劳务和特色劳务,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发展订单劳务可以是农村劳动力及时就业, 减少流动的出本。各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联系各类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中心, 与城市和企业建立对口劳务输出协议。在劳务输出前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本人就业要求, 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安全、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培训, 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 农村劳动力能够及时就业, 取得了更高的收入, 用人单位也可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时, 可根据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培训特点, 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 只有具有特色, 才具有长久的竞争力。

6. 拓展劳务经济的发展空间, 积极发展劳务输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日增。2 0 0 3年末, 我国在外的各类人员仅52.5万人, 我国的国际劳务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随着加入W T O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不断扩大,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把国内转移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同时, 采取有效措施, 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7. 大力实施“回归工程”, 发展工业园区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

让航天科技反哺化工 第3篇

特种纤维、隔热涂料、密封材料、火箭推进剂、高性能催化剂��化工科技对于神舟系列飞船成功发射所做的贡献我们已耳熟能详。今天的这则消息则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航天科技对化工的反哺。

目前, 世界各国都将目光聚焦在纤维素乙醇的研究上, 但是生产成本高一直制约着其产业化, 而菌种的优劣对降低纤维乙醇生产成本至关重要。与目前常用的自然选育、杂交选育、代谢选育、基因选育等微生物菌种育种方法相比, 太空诱变选育不仅诱变率高, 而且具有突变率高、育种周期短、可出现常规育种不易出现的变异等优点, 能够获得更多的目标产物——正突变菌株, 待这些菌株稳定后投入生产可获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这些上过太空的菌种分量可谓既轻又重。轻的是它的总质量不足百克, 重的是它承载了纤维素乙醇行业育良种兴产业的殷殷期望。

半斤一个的“太空青椒”, 含铁量增加69%的巨穗谷子, 早熟高产的红薯和大葱��这些经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培育出的农产品目前已经进入市场, 为农业增产增收铺就了一条新路。我们希望, 经过太空诱变的微生物菌种也能为纤维素乙醇行业开创一条低成本高产率的新路。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第4篇

一、农村劳务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务经济认识不到位。

长期以来,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商人做生意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至今还有人认为,农民不种地,进城打工抢了城里人的饭碗,农民不本分。

(二)农村劳务管理工作滞后。

目前,各区县虽然均有劳动就业办公室和劳务办公室,但对劳务开发利用工作的深度不够,大多数镇乡目前还没有专设劳务开发机构,更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较为系统的农村劳务开发管理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定一系列的奖励办法和措施,导致在劳动者权益保护、外出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社会治安管理、社会养老保险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三)农村劳动力在转移中的障碍。

一是一些企业在用工上,明确地设定了在就近居住限制;二是在农村劳动力的子女上学读书上设定户口所在地限制。因为进城务工农民工的户口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如要在城区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一定金额的“择校费”或“赞助费”,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转移。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就业受到限制。

目前,农村普遍劳动力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是较低的,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50%以上。就永川而言,据资料显示,目前46.52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基本上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在已转移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及其以下的约占40%,初中文化约占40%,高中及其以上(技工、中专、大专)的约占20%。这说明,虽然农村人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偏低,不能适应现代高技术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

(五)各地中介组织的发展不平衡,缺乏一体化管理。

就永川而言,全区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机构仅有10家,农村劳务经纪人也不足20家,加上用工信息网络不健全,又缺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的专业机构,一体化、一条龙式的输送劳动力的专业性管理部门尚未健全,不能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客观需要。

二、解决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建立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健全机构,落实人员。在现已成立农村劳动力开发领导小组和设立办公室的情况下,应充实办公室力量,形成由当地农办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工作机制。通过建立机构、落实人员,形成区县、镇乡(街道)、村、社四级联动的工作网络。二是建立区县劳动力储备信息和用工信息库。各街道、镇乡对所属村社劳动力状况(年龄、培训情况、劳动技能、求职愿望等)摸底统计、分类汇集,在此基础上,以区县为单位,建立信用信息化数据平台,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档案库,形成系统的劳动力信息网络。同时,广泛收集和发布劳动用工信息,建设用工信息平台,形成既与全国各地劳动力市场联网,又与区县内各街道、镇乡和企业联网的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就业信息。三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相关服务工作。劳动等相关部门对外出务工人员,要进行跟踪服务。特别是对集中输入地的人员,要经常了解他们生产生活状况,协调解决诸如工伤事故、工资拖欠、子女入学、社会保险等纠纷,切实维护外出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劳务经济多元发展。

首先是结合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民劳作特点,有目的地培育和发展新的优势产业和产品,使之成为辖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的亮点。同时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效益。以培育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产品、创名牌产品为重点,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农业产品优势产业带或优势区域。其次是可在当地主要公路沿线、区域公路主干道附近两旁,以及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培植新的旅游观光景点,增加农村劳动力投入的密度。

(三)加大创业支持力度,拓展二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各地结合辖区实际,以实施辖区支柱性的二三产业为龙头,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工业发展规划,着力规划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逐步形成区域性产业优势。调整充实产业结构,多方引进和发展其他门类的工业企业,繁荣辖区基础工业的种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企业实施技改和产品上档升级,加快企业技术、管理、机制创新,把现有的特色工业企业做大、做强。同时搞好市场布局规划,发展现代物流,培育和发展连锁经营、专业特色街、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发展汽车美容、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娱服务等社会服务业,进一步增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面。

(四)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劳务经纪人,为市场化劳务输出提供中介保证。

各地的劳务办、工商局、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等要积极探索与职业院校等联合办学、委托办学、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劳务经纪人培训,增强培训的实效,对经过培训考试合格的颁发经纪人《资格证书》,在政策上大力支持,为农村劳务经纪人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农村劳务经纪人上规模、上档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大的空间。

(五)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第5篇

1、政策反哺

所谓政策反哺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种反哺方式, 是国家通过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政策的区别来实现反哺, 并非减少工业和城市的既得利益, 是国家政策的区别。如:国家取消针对农民的农业税、城乡户口分管、城乡“同命不同价”等歧视性政策, 着力打破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农村医保、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等。这种反哺的实质是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并针对性的向“三农”予以倾斜。

2、投入反哺

投入反哺是以国家为主体, 通过对工业和城市上缴国家税收在再分配环节重点向“三农”倾斜。它包括国家增加对“三农”的各种投入。如:中央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增加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农业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各类设施建设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 国家基本建设的投入重点要向农村转移。国家投入重点的转移是两个反哺的重要举措, 是惠及农民的民心工程。投入反哺是实现“两个反哺”的主要形式。

3、产业反哺

牺牲农业和农村利益支援工业和城市发展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下进行的, 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和定价权 (价格剪刀差) 较易实现哺育政策;而当前倡导的“两个反哺, 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 无疑加大了实施反哺的难度。笔者认为, 市场经济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反哺依然存在, 关键是找准反哺的结合点。这种反哺主要以产业反哺为实现形式, 是在市场经济下实现”两个反哺”的最直接体现。它是通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互补、互惠来实现。如:工业企业保护价 (市场价) 收购农业提供的原材料, 城市居民消费农村蔬菜农副土特产品, 城市和工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 这些都是实施产业反哺的好形式。

4、社会反哺

目前, 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程度、接受教育和现代文明程度都较低;农业基础薄弱, 农业生产受自然力量影响较大, 抗风险能力较弱, 农业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难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 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作为中国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 也是最集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 理应得到全社会呵护。社会反哺就是要动员社会各类组织和广大成员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如社会助学、助医、扶贫等。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程度的提高, 应大力倡导。

5、精神反哺

上一篇:设计大赛新闻稿下一篇:青干班培训集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