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

2024-07-05

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精选8篇)

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 第1篇

——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

在经营实践中,稻盛先生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稻盛哲学,这套哲学在公司推行的同时,也在向世界传播。《活法》从人生磨砺、创业之路、经营哲学、用人之道、自我修养来介绍人生与经营的体验,工作四年后再读《活法》,领略经营之圣人格魅力的同时,也深刻的体会着稻盛先生的人生箴言,指导我们如何在职场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稻盛先生是极具影响力、成功的企业家,是日本四大“经营之圣”之一,成功的缔造了两个世界500强企业;先生是哲学家,他运用很多哲学思想于工作生活之中,并深究中国儒家道家哲学,创造了事业的辉煌,体悟到生活的真谛;先生还是位80岁伟大的老人,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将其一生悟到的企业经营的原理原则、安身立命的哲学,娓娓的说给世人,让人们修炼灵魂、崇尚美德。

经济工作报告中提出三个导向,即目标导向、市场导向、结果导向,读了稻盛先生的《活法》,我想这对我们实现目标作用。

乐观地设想、悲观地计划、愉快地执行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树立目标,把目标渗透到“潜意识”

稻盛先生第一次创业,创立了京瓷公司,京瓷没有专业的技术、先进的设备、足够的资金,稻盛先生“思考、思考、再思考,直到把梦想渗透进潜意识”,相信自己“将来的能力”

能够完成一件新工作的人是坚信自己的“可能性”的人。所谓可能性,是指

“将来的能力”。如果根据现在的能力判断自己,那就永远也做不成新的事情或困难的事情。

相信自己的可能性,给自己规划一个超出现有能力水平的更高目标,并为在未来某一时刻实现目标而倾尽全力。此时你所需要的是使自己的“愿望”像不来的火焰一样持续燃烧。这样成功或成绩就会如期而至,自己的能力也能够得到提高。

京瓷公司在第一次接到IBM 公司大量元器件采购订单时,IBM 对规格要求异常苛刻,京瓷当时技术做不出来,多次试产因不合格而被淘汰。稻盛先生意识到,对于毫无名气、中小企业规模的京瓷公司来讲,为了提高技术、提高公司知名度,这是前所未有的机遇。稻盛先生带领员工竭尽全力,投入所有技术,反复努力,终于成功开发出满足水准、要求极高的产品。此后二年多时间里,工厂满负荷运作,巨量订单都在要求的供货期内出厂。

因此,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只要毫不畏缩,倾注最大热情,就能使得我们自身的能力得到惊人的提高,或者说让沉睡中的巨大潜能迸发出来。哪怕是无能为力的事,那也只是现在的自己无能为力,将来的自己一定能行,用“将来进行时”考虑是很重要的。应该相信自己还有潜能,等待机会唤醒、迸发出来。

人生和企业的方程式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惨烈、节奏加快,信仰缺失,利益的驱使,使得一些人已忘记了人之根本。如何拨开迷雾,重塑自我,《活法》给了我们启迪。稻盛和夫先生全书都在诠释自己的“活法”,先生提出了“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在于提升心性、锻炼灵魂”;“是为了做一个比降临人世之初更好的人”;先生提出了“人生要怎样才能过得更好,怎样才能尝到幸福的果实”-----先生给出了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x热情x能力,并形象的给出了分数区间:思维方式分数区间:-100~100分,热情分数区间:1~100分,能力分数区间:1~100分。先生把人生如何能活好这样一个多少年来困惑了不知多少世人的问题,通过一个方程式,几个因素分数区间及因素间的乘法的关系,很直观的告诉人们每个因素在结果上占得的权重。

读稻盛和夫活法有感 第2篇

最近读了稻盛和夫的《活法》,他做人的哲学和经历对我有很大的激励。随之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感触。

作者开篇就说“为什么如此闭塞的状况充斥着整个社会?那难道不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吗?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正是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恐怕不只我一个人这么想吧。”

读书得道。水击石穿,绳锯木断。只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持之以恒。那么,即使你现在平凡普通,没有过人的天赋,或身陷逆境,你同样可以通过量的积累创造质的飞跃,开创辉煌壮丽的人生。不管你有没有打算去为远大的理想去不懈奋斗,但你也要为活着而出力,生活是个万花筒,同时也弥漫着各种的酸甜苦辣涩,甚至还有你道不出说不明的滋味。但每个人的生活可能都不一定一样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我很认可作者说的:“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衣食充足。而且,需要有保证能自由自在生活的金钱。”所以活着就必须去为生活而争取!我相信活着不等于生活。其实每个人都能够活出精彩,活出自己的特色。同时也只有每天进步一点点,你才有可能逐渐突破现状,改变命运。而那些好高骛远,企图寻找捷径一步登天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今天比昨天更好,明天比今天更好,为此,不屈不挠地工作、勤勤恳恳地经营、孜孜不倦地修炼,我们人生的目的和价值就是这样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虽然别人的成功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我,但成功的思维方式很值得我们去思索。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就会实现大转弯。因为大脑就是你身体每部门的CEO,也是你人生梦工厂的CEO。作者对于成功的公式是: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这个方程式的关键在于是乘法。大家早就熟知木桶的最短板决定水位高度,还有“成功=1%的灵感+99%的汗水”是打小就熟知的,还有很多对于成功的公式,它们都是不同领域或工作岗位的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我觉得《活法》中的这个公式是一个更综合的,更贴近身在每一个工作岗位的我们。

人生就是每一个“今天”的积累。我非常赞同作者说的“通过每天的工作磨砺心智”,“无论什么工作,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就能创造佳绩,从而渐渐产生乐趣、兴趣。一旦感兴趣,积极性将更高,就会成果频出。在良性循环中,就能感觉自己在某一个时间里爱上了这项工作。”作者大学毕业后就职的公司是一家随时都有可能倒闭的破烂不堪的公司。很多一同进去的同事相继辞职,只留下他一人。他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由此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期。尽管作者感觉厌烦工作,仍坚持再做一些努力,忍辱负重、积极向前,当时的只是京都极小的电瓷公司的毫无名气的一个研究员,没有使用精密设备反复进行理论性实验,只是赤手空拳地从事研究,竟然取得了与跨国公司GE匹敌的成果最终导致人生的根本大转变。可以说,当年的作者和今天的我们此时最重要的是不断“战胜自己”。其实这个名词并不像听起来那么遥远,如寒冷的冬日早晨昨天你懒床了,今天你

按时起床了,那么今早你就战胜了自己。所以我们所有人都能不断进取。

劳动有苦涩的根,甘甜的果实。喜悦是从艰辛和痛苦中一点一滴渗透出来的。工作的快乐就隐藏在跨越痛苦的另一端。全心全意的去为你的生活去工作。在此我不禁想起了每天上下班时常听的刘欢的《从头再来》那首歌。昨天已变成遥远的回忆,珍惜和把握今天才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不能随波浮,局部的竞争是保持良好流动性的源动力和必要条件,毕竟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去争取,但知足者常乐,我们还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进步,生活才有动力。为了我至爱的亲人,为了我们的生活和梦想,再苦再累也要坚强。心若在梦就在,相信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努力做到最后一刻,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读《观书有感》有感 第3篇

《观书有感》初一读来, 诗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清新淡雅的风景画:半亩方塘, 一泓池水, 水光清澄, 波平如镜, 没有一丝涟漪;红日、白云倒映其中, 美不胜收, 天上云卷云舒, 日升月落。一位诗人在方塘边静坐深思:方塘的水为何长年这么清, 这么深?也许此时诗人在方塘边小径上徘徊, 当他看到方塘的水的源头处有一条小溪, 顺着小溪, 眼光再沿小溪上溯, 发现远远的溪流也许来自一座山, 也许来自一道瀑布, 站在方塘边也许还能听到瀑布的一点响声。此时作者也许心中有一个惊喜:方塘之水之所以这么清, 这么深, 原来是有源头活水来啊!

但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一美景竟然和读书的感受极其自然的结合在一起。塘边的朱熹, 捋着长髯, 手中拿着一本书, 忽有所悟:一页书, 一卷书, 不就是半亩方塘吗?打开书本, 面对的就像半亩方塘;阅读书的内容, 简直就是池中的天光云影。那么, 读书为何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呢?荀子《劝学》上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一个人时常的不读书就会言之无味, 面目可憎;一个人时常的读书, 就会与古今哲人交流, 人生的境界, 自身的觉悟就会日有所进。书上的知识就是源头活水, 滋润着自己干涸的心田, 使自己的内心就像半亩方塘一样澄澈清明。会心的朱子顿悟后挥毫写下了这首小诗。老实说读这首诗, 使我想到了释迦牟尼菩提树下悟道的情形, 而这首诗就是朱子的读书悟道。是因为有长期读书积累的丰富知识。举例说吧:红学家们读《红楼梦》, 那是一种享受, 因为他们拥有广博的知识, 如果让一个小学生来读, 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情景了。

今天我读这首诗, 一方面使我领略了朱子的读书之乐, 读书境界:书光悦人性, 理趣空人心;一方面使我仿佛置身于青岛崂山龙潭的潭边, 潭水清而深。上有龙潭瀑布的水长年注入, 下有龙潭水库大坝的阻拦, 不过不是完全的阻拦, 而是多余的水可从大坝上流过。这样进出收支平衡, 潭中的水四季总量不变, 可谓流水不腐, 否则光有源头的水进, 没有水出, 最终就会像“死海”一样没有生机。一个人光读书, 不进行知识的思考梳理, 不断的扬弃一些浅见陋识, 就会成为一个书橱式的书呆子, 只有多读多思, 继承一些, 扬弃一些, 方能步入读书的圣境, 成为一个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人。当年的朱子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位书海中的弄潮儿, 令我们后人仰视。

读稻盛和夫《干法》有感 第4篇

对于《干法》这本书,其实我已经读过两遍了,然而每次品读都有着不同层次的感受或觉悟。在看这本书前,我又去了解了一下稻盛和夫先生,他的经历丰富,整部书的语言也很朴实厚重。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感悟他给我的工作人生真谛,让人沉淀灵魂,静心明志。

本书由前言、六章正文和结语八部分组成。前言为“幸福工作法”;第一章“磨练灵魂提升心态”;第二章“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第三章“以高目标为动力”;第四章“持续就是力量”;第五章“追求完美主义”;第六章“创造性工作”;结语“人生、工作的结果”。

我觉得《干法》这本书不仅是让管理者“提高心性,拓展经营”,拥有“热爱的力量”的读物,同时也是希望读者能够把《干法》书中的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传递给周围的人,即使不能够立即化解部分人“投机取巧”、“逃避工作”的心态,也能够让他们磨炼自己的灵魂,让他们拥有“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性和笑对人生的从容心态,为自己理想付出自己应有的努力。

虽然我还是在校的大学生,还未走上工作岗位,但稻盛先生结合自己70余年的切身经历所获得的工作经验,所探讨工作真正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取得成绩,不仅为身在职场的读者点燃了指路明灯,同时也对我非常有用,能够让我静心去思考很多。在学校我也参加了很多的活动,虽是学生工作,但性质是一样的,都能使自我能得到锻炼,不断提升。在看《干法》这部书之前,我总是认为,成功人士的成功会有很多的幸运在里面,读完之后才切实体会到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理论和工作原则在支持着这个人以及这个人背后的团队。书中将我们为什么要工作,我们如何工作,在工作中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如何享受我们的工作,工作和人生如何结合的天衣无缝等等问题进行了非常到位的阐述。稻盛和夫先生根据自身的创业经历和工作心得,举了很多实例,虽然都是些案例,但是我能够真切感受到他想告诉我们每个人,想要成功就要持之以恒,用心工作。

我自认为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让我兴奋的是稻盛和夫也认为许多事情的成功,都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不管多么细小的工作都要用心去做,投入100%的力量,这也许是稻盛和夫成功的秘密之一。在任何工作中,要求越高,质量也会越高,只有保持高标准的要求,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工作。要勇于创新,敢走别人走不通的路,要相信任何事物都可以有创新的阶梯,充满热情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大事、小事,只要信念在,梦想就在。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这也是稻盛和夫先生所重视的。是自己选择的,无论多苦多累都要坚持走下去。人生之中总是会遇到很多的烦恼和困苦,但是我们应该静心去分析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分析的彻底了,总结的经验多了,那么挫折或失败也就少了。书中也写到了“潜意识”,只要我们全身心投入了一件事,有一种坚强的意愿,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慢慢渗透到你的潜意识当中,平时它可能不出头,但在无意识之中它会突然闪现,并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我们不仅要全身心的去工作,同时也要时刻静心去自我反省,只有这样我们每天才能够不断减少犯错,并且有利于提升我们的心志。

稻盛先生认为,要想拥有一个充实的人生,你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另一种则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一个人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几率,恐怕不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 ”,再者,即使能进入自己所期望的环境,能分配到自己所期望的职位、从事自己所期望的工作,这样幸运的机会几乎没有,因此,就要努力让自己喜欢上这份工作。当下我们还是学生,也许还没有工作,但是学生的工作就是学习,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就要喜欢学习,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一个好的开始。

我们要像稻盛先生那样悟懂:平平庸庸的过每一天还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工作,抱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去学习,用自己的辛勤来给自己创造机会,用这种踏实的步伐,让自己从平凡到不平凡,努力走出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

通过对《干法》这本书的品读,让我从中总结了三条觉悟:首先,人生之中将会遇到很多的困境或烦恼,但对于我来讲,它是幸运的,因为它的存在即是历史的必然,又是自我改变或发展的新起点。其次,劳动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工作,这不仅仅是自我实践的方式,更是提升人格魅力、提高心志的基础,在劳作中寻求新觉悟、新起点。最后,面对繁华多样的世界,世人很难逃脱“贪”“欲”“痴”,但是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善思”“善行”“善悟”。

读 稻盛和夫 的《活法》有感 第5篇

——褚天舒

这本书里阐述了很多工作、生活中做人做事的哲学原则原理,哪怕领会其中一条,也足够受用终生,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稻盛和夫《活法》读书心得。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活法》的确是一部人生和心灵修行的灵魂之书,是独白式的关于人生在世苦修行,升华灵魂的修行之道。在这里,我就其中的几条谈谈自己的感悟。

一、敬天爱人,人生的王道

所谓“敬天”,就是按事物的本性做事,“天”是指客观规律,也就是事物的本性,也就是稻盛和夫一直强调的“作为人,何谓正确”的哲学原点,“做正确的人、事,正确的做人和事”,这与政府提倡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致的。稻盛和夫的理念是坚持将正确的事情以正确的方式贯彻始终。作为企业,其所生产的产品要顺应社会、市场、客户的需要,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作为企业里的质量管理部门,要保证产品符合法律法规,符合养殖动物对营养的科学合理的需要,加工质量指标符合养殖动物采食特点,以便生产出符合消费者各种需求的动物蛋白。所谓“爱人”就是“利他”。对于企业来说就是“利他 经营”,这个“他”是指客户,广义的客户包括顾客、员工、社会和利益相关者。企业要从“企业本位”转向“客户本位”,一切从顾客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顾客的要求,特别是质量要求,这就是“原理原则”。

二、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提升心性,磨炼灵魂”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今天比昨天做得好,明天又比今天做得好,每一天都付出真挚的努力、不懈的工作、扎实的行动、诚恳的修道,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体现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现今社会,物欲、名欲、权欲充斥进我们的生活,人们感到累了,为名权财所累。但即使累了,却不甘心的想去获得更多的“欲”。殊不知“欲壑难填”,欲不会轻易的得以满足,日日生活在痛苦的挣扎中。我们如果按照稻盛和夫的哲学思想,抛弃物欲、名欲、权欲,去提升心性,磨炼灵魂,那么大到社会、企业,小到个人,就充满和谐,我们就会活得很轻松、满足、快乐。

有人曾问稻盛和夫,企业经营成功的秘诀,他说“经营首先是由人来经营的,因此经营者的人性、人格至关重要。经营者必须要有高尚品德,如果没有高尚品德,他就不可能展开很好的经营。经营者要有高尚的品德,就要提高自己的心性,提高心性,他的经营才能有所拓展。因此我经常说,经营的秘诀就是提高人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我想,作为一名 部门主管,要想带领好一个小团队,同样需要提升心性,磨炼灵魂,提升自己的人格和品德,并把这些思想传播到下属那里,和他们一起去提升心性,磨炼灵魂,去为企业经营成功努力“修道”。

三、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100~+100)×热情(0~100)×能力(0~100)“稻盛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哲学的核心,它简练朴素而又精深博大,突出了人格、哲学、思想和理念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作用,而且三要素中,只有思维方式可能是负数,即思维方式错了,工作激情与能力再强都只能加重损失与失败,“思维方式决定人生方向”。所以,我们要有正面的“思维方式”,我认为所谓正面的“思维方式”,就是坚持“敬天爱人”,“作为人,何谓正确”,“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这些最基本原则。人生如同登山,经营企业亦如此,首先要确定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是把自己的目标仅仅定为小企业还是想创立一个大企业,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才有可能基业常青。落实到自己工作中,就是先做人,后做事,积极向上,有创新性,有建设性,有感恩心,有协调性,有爱心,勤奋、知足、不自私、不贪欲等,这就是人生成功的王道。我们要在工作中使下属树立正面的“思维方式”、正面的热情,进行必要的培训、激励,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一起为企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努力。

四、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原则

“单纯的原理原则就是不可动摇的人生指针”。“作为人,何谓正确”,做人准则是否正确,这是类似父母给子女言传身教的那些简单而朴素的教导,是人类自古培养起来的伦理、道德。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随波逐流,死守原理原则”,抵制住诱惑,守住“简单的原则”,其实就是不简单。

“思考至关重要”,“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真谛”,若没有强烈的愿望,就“看不到”办法,成功也就不会向我们靠近。首先需要有强烈的愿望,这很重要。只有这样,愿望才能成为新的起点,最终一定能够成功。无论是谁,人生就如你内心描绘的一张蓝图,而愿望就是一粒种子,是在人生这个庭院里生根、发枝、开花、结果的。所以,如果自己没有成功,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被认可,永远不要去责怪他人,因为也许你本身就没有强烈的愿望,你的热情没有激发出来,你的潜力没有释放出来,我坚信“从人的头脑中挖掘出的黄金远比从地下挖掘出的要多得多”,应该自我反省、思考,从而作出改变,改变心态,改变精神状态,改变行为习惯,顺应企业发展需要。

读《活法》有感 第6篇

《活法》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

一、人为什么要工作

真正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已的心志,工作能够锻炼人性、磨砺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贵、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行为。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全神贯注于自己的工作,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磨炼自己灵魂,铸就美好的心灵。有了美好的心灵, 就会很自然地去想好事,做好事,为社会、为他人着想,并落实在行动中,你的命运就一定会向好的方向转变。

二、如何喜欢自己的工作

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与其追求梦想,还不如爱上眼前的工作。

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的指示办,就会有自己制造漩涡的,自主努力的冲动。纵使是自不量力的梦想,是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标,还是要在胸中牢牢立下这个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在同仁展示这个目标,这一点非常重要。

请为自己的每一步小小成功而感动,并把它当作动力,更加努力的工作。

愚直地,认真地,专业地,诚实地”投身于自己的工作,长此以往,人就能很自然地抑制自身的欲望。此外,热衷于工作,还能镇住愤怒的心,也会无暇发牢骚,而且日复一日努力工作,还能一点一点提升自己的人格。

三、如何高目标、持续地、完美的、创新工作

每天坚持认真地、不遗余力地工作,应该是我们做人最基本、必要的条件。

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工作,聚精会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这本身就是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做就能磨炼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成长。

对今天做过的事,老老实实地进行反省,发誓从明天起认真改进。这样度过反省的每一天,我们不但能避免工作上的失败,而且有利于在人生中提升心志。

要完善一个产品,99%的努力是不够的。一点差错,一点疏忽,一点马虎都不能允许。任何时候都要求100%的完美主义。完美主义不是更好,而是至高无上,这就是我在工作中不断追求的目标。

第一,必须注意细节。第二,比道理更重要的是重视经验。第三,不厌其烦、持续、专业地工作。

想要成就某项事业,就应该时时描绘这一事业的理想状态。同时,对于实现这个理想的过程也要反复思考。直到“看得见”这个过程为止。

持续改善:即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在每天的工作中时刻思考这样做是否可行,带着“为什么”的疑问,今天胜过昨天,明天胜过今天,持续不断地对工作进行改善与改良,最终定能取得出色的成就。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读《活法》有感 第7篇

看到《活法》这本书我想到的就是人生在世活着是为什么?应该怎么样活?怎么样让自己活得更有意思?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闻一多也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奥斯特洛夫斯基也曾是过:“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我对我的活法也有了新的看法。

《活法》这本书里面,到处都渗透着做人的原则及基本的方法:寻找人生的目标,找准定位,脚踏实地的工作,心灵的培养,真诚,创新,乐观,绝不放弃的精神。书中说:“活着就是要修练自已的灵魂,在死去的一刹那能够无怨无悔,能够为社会有所贡献。”读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从我们刚刚上学开始,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不要计较这个世界会给予我们什么,而要去思考我们会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那个时候我同意,现在我也同意,但是如何去做又有谁知道呢?可能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就算他们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就算能做到也不一定能一辈子都坚持。这个时候我也思索自已活着的意义,我觉得首先要有一个合理的人生目标,然后不断的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拼搏、奋斗、坚持。这样的人生可以说就是成功的,就是有意义的。

我没有那么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不会说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不可能说我是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工作,以我的现在的实际情况和位置,我只能说我的目标是为了让我爱的人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我这不是自私,而是我觉得这样更加真实。起码我有我的人生指南,我知道我的目标和方向,我不会迷失,这也是我活着成功的地方。

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不缺乏努力拼搏、奋斗的精神,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坚持呢?坚持,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同时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拿每天坚持跑步这件事情来说,说它简单是因为你只要穿好运动服出去就可以了,没有人会阻止你;说它困难是因为真的很难做到每天如此,几十年如一日,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简单的道理大家都知道,只是我们要既知又

行,把我们懂得道理都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年轻的我们为了是我们自己把握的。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地成长。我非常喜欢我大学的时候,学院办公室的黑板上的一句话:今天你进步了没有?书中说: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人生与实业的成果,是由这三个要素“相乘”的结果,而绝非“相加”而来。在工作中,很多工作都是重复性的,工作的激情会随着工作的重复逐渐消失,多数人一开始总是充满热情,到了一定的程度,热情却消退了,缺乏持久的热情。我们要能不断找到工作岗位的价值甚至是使命,才会有持续的热情。

能力是可以后天开发和培养的,千万不能给自我设限,认为自己不行,做不了,失去成长的可能,每个人都有着巨大的潜力,只是没有得到开发。所以我们要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持续开发自己的能力。我很庆幸我是个不轻易放弃的人,就算脸丢光了,我也会不断的向前进,因为我的路是要我一步步靠自己走出来。

就现实情况来说,惠泉的未来要靠我们年轻人,所以我们更要认清自身责任的重大,从现在开始就要不断的成长,努力奋斗、坚持,才会在未来承担起我们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作为财务的我,我一定会找准我的方向,更好的为同事们服务,更好的实现我的人生价值。也希望通过我的激情带动起一股惠泉人的热血,让我们的企业变得更大更强。

有的时候书读一遍两遍并不能领悟其中深层的含义,现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还是找不到一个好的表达方式,说的有点乱。我觉得现在如果让我对这本书做简单的一句话或几个字来概况的话,我想说的是:真善美之道!真正的认识自已,找准定位,脚踏实地,因为只有这样才是梦想成真之道,真诚友善的对待自已的家人、朋友、同事,多学习,多让自已提升,同时能影响到周围的人一起进步,多努力的工作,能够服务于社会,要有公德心,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看了一本书是吴龙写的《活法:为人处世的智慧》,综合两本书,我对我的优缺点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坚持走正确的定位,我的人生将更家的美好。我一定要好好的为我的人生而活。

“稻盛版”日航的新活法 第8篇

希望经营管理层和现场每名员工统一方向,为客人提供比过去更加优质的服务,将日航重新

建设为受广大顾客信赖和爱戴的企业”。

官气十足的日航,将大量资源成本投注在了无利可图的领域。

稻盛和夫认为: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如果你闭上眼睛想像成功的

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

2010年1月19日,美国夏威夷。

盛和塾的第61家分塾——夏威夷分塾的开塾仪式在这里举行。演讲过后,盛和塾的创办人稻盛和夫正在惯例地接受塾生们的提问。

看起来,似乎和稻盛最近的一个惊天决定无关。但是,又怎么可能无关呢?

“在这种情况下接手日航,您有什么高招吗?”一个塾生问。因为和日航有生意往来,他急切想知道答案。过去,他曾为攀上日航这个高枝而感到荣耀,而现在,只剩下了忐忑。

“你这个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我没有什么特别的高招,我到日航去,就是要把我的经营哲学渗透到日航的员工中去,再没有另外的技巧。”稻盛和夫淡定作答。

事实上,稻盛和夫选择这个日程本身,就已经隐约昭示出了这位“经营之圣”在风口浪尖时的独特心境。

因为就在同一天的傍晚,航线规模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日本航空公司(Japan Airlines International Co., Ltd.,简称“日航”或“JAL”)在苦苦挣扎多年而回天乏术之后,终于向东京地方法院递交了申请破产保护的手续,成为日本战后最大一宗非金融企业破产案。而日航今后惟一的救命稻草,就是“门外汉”稻盛和夫。

但已经决定接手日航烂摊子的稻盛,依然按照既定行程飞去了夏威夷,去见自己的海外塾生们,就像过去近26年他所一直做的那样。

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变化。但是,一切又都已经改变了。

迷途的日航巨舰

自从美国雷曼兄弟轰然倒掉、通用汽车宣告破产、日本丰田汽车连遭重创之后,人们对企业神话的破灭似乎已有了心理准备。然而,日航破产案还是让全日本乃至全世界感到震惊。

创建于1951年的日航,作为世界级的航空公司,全球五百强企业,其优质服务曾获得全世界交口赞誉。甚至曾几何时,在不少日本人心中,日航就几乎等于“日本株式会社”,是日本战后经济繁荣的骄傲象征,是与新干线、丰田汽车比肩的日本经济奇迹三大标志。

1966年,当举世闻名的甲壳虫乐队抵达东京时,乐队四名成员是穿着日本的传统“号衣”(在领上或后背印有字号的日式短外衣)面向世界传媒的。而当时的衣服领上,正印着日本人当时最为自豪的国际品牌“JAL”的字样。

然而时过境迁,从1990年代起,日本经济连续20年陷入困境,且似乎对其继续衰落无可奈何,而在实质国有体制下管理日益官僚、经营日益畸形、架构日益臃肿、成本日益攀升的日航,在苦撑多年后在此时不支倒下,无疑又是对低迷的日本经济重重一击。

但是这一次,带有浓重政府行为痕迹的日航,在大企业病的折磨下,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日航病危,绝非始于今日,而是已有多年。关于此次日航危机的历史源头,有分析家追溯到了20年前。

与如今的中国非常相似,当时美国也因为贸易不平衡问题给予了日本政府“无法承受之压”,而开出的药方,也是“货币升值”和“拉动内需”。时任日本首相海部俊树,选择了妥协。那么,内需如何拉动?只好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而重点,便是大量建设国内机场。有了机场,便需要有航线。当时虽然已经在1987年进行民营化,但却始终受到政府深度影响、以致于其干部多出身于政府的日航,自然责无旁贷。当然接下来,也就意味着大幅度增加飞机购买和人员雇用。而又恰恰是这些本来就不挣钱的航线,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前后,由于油价高企和客户锐减,成为了日航无法承受的梦魇。

可以想像,在国有体制下“政治挂帅”的日航有经营麻烦,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但这次与以往又很不同。以往一遇困难,日航就向政府伸手,而心知肚明的日本政府,就不得不拿钱支援。日航很有些“大到死不了”的味道。但这一次,日航负债已达两万亿日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而如今的日本政府,也早不复当年的富庶,实在埋单不起了。

而一旦中断了政府的无偿输血,重病缠身的日航便只有宣布破产。

于是,因遭遇投资者疯狂抛售,日航股票几成废纸。日航市值一度仅为区区1.5亿美元,竟还比不上一架全新的波音787客机!

日航何以沦落至此?

诊脉日航危机

日航自称全球经济危机引发的客流锐减是祸水源头。但这显然是文过饰非,因为其同处“寒冬”下的主要竞争对手、纯民营化的日本全日空(ANA),却只是首次亏损,与日航的难以为继截然不同。

野村证券分析师认为,日航经营不善有三大原因:

一是劳动力成本过高。日航不仅规模巨大,拥有5万名职员,而且劳动力成本是行业内最高的,其职员平均工资水平是SKY航空(日本另一家航空公司)的一倍,是其他普通企业同等学历同等年龄职员的两倍甚至还多,同时每年还要领取6个月工资额的奖金。而且日航职员各方面福利标准,也是其他公司无法相比的。比如:其8000多名退休职员享受的退休金,就比全日空高出好几倍!而经营效率方面,日航则比全日空要低得多。

二是经营缺乏效益导向。“政治企业”日航一直以航空路线的“大而全”自豪,忽略了取舍和优化,不愿意放弃很多无利可图的航线。至倒闭前,日航有150余条国内航线,而搭乘率超过70%的航线,却不足20条。另外,日本有20多个机场只有日航一条航线——而起因正如前文所述。而且日航此前几次改组,还接收了一些国内赤字航线,考虑到离岛的交通问题和机场的就业问题,在政府的要求下,日航始终维持着超高成本的航线运营。

日航现有274架飞机,其中37架波音747等大型飞机,燃油效率低,搭乘率也无法保证。另外,日航机种众多,这就要求每个机种都要有不同的维护人员和驾驶员,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人工费的支出。

三是管理官僚僵化。几年前,日航内部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与竞争对手全日空相比,日航存在着诸多不足,比如:全日空决策快,日航决策慢;全日空重视公司外部环境,而日航则重视公司内部环境等等。但这些“市场”调查结果,并没有改变“政治”日航的经营方式。以上一切的严重弊端,日航决策层只需对政府说一句:“不能改!因为我们要安全第一”,就足够搪塞了。即便是员工层面,也是人浮于事。很多职员已经习惯于“大锅饭”,对业务效率化的建议,一直都采取抵制态度。

也有分析认为:日航最大的对手也许不是全日空等同行,而是日本新干线。面对高铁的竞争,日航几乎丧失了国内市场,被迫转向国际市场,开拓生存空间。而长期以来,居高不下的日本国内劳动力成本又让日航的国际化之路步履蹒跚。

就在这样的多重压力之下,日航就像是吃了慢性毒药,终于一步步走向绝境。

78岁第三次创业?

那么,谁来接这个烂摊子?

一段时间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日本战后第一位民主党内阁首相鸠山由纪夫。

最终,他接受了执政的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的建议,邀请京瓷公司名誉会长稻盛和夫来出掌这一家落魄大企业。

当2009年年底,鸠山首相托人请稻盛和夫出山时,稻盛也曾冥思迟疑,只含糊允诺一周后答复。毕竟,从65岁退出经营第一线、皈依佛门算起,至今已长达13年了;毕竟,连傻瓜都知道这对一位岁月不饶人、专业不懂行、更成功到输不起的暮年“经营之圣”,将构成怎样巨大的人生风险。没有人愿意轻易拿一世英名在人生夕阳时下如此赌注。说白了,犯不上。事实上,之前也已有多位“更靠谱”的业内企业家断然拒绝趟这池浑水。

但是,2010年1月13日晚,当与鸠山首相当面深谈后,78岁的稻盛和夫却当场答应出任日航新任会长兼CEO!而且,他不取分文酬劳,只求换来每周仅工作3~4天。

走出首相官邸的稻盛和夫,对记者们慷慨激昂地说了一段话:“如果日本航空公司彻底破产,日本的经济将会更加糟糕,因此必须阻止日本航空公司彻底破产,协调各方面力量,尽快使日本航空公司渡过难关,获得重生。”

很多人对此大感意外,但不是所有人。

其实早在稻盛宣布出山前48小时,就已有一位中国企业家通过个人博客,断定稻盛肯定会接受邀请!

曹岫云,无锡人,在经过多年企业实践后受到了稻盛哲学的强烈感召,曾翻译过多本稻盛著作,如今重点担任无锡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并正在筹建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曹更传奇之处,在于他作为中国人,其对稻盛哲学的心得写成日文,甚至超过了很多日本人而深得稻盛和夫本人的赏识,进而成为好友。

“我坚信稻盛一定会义无反顾出山的!”带有无锡口音的曹对《中外管理》自信地说,“根据我与稻盛先生接触的经验,根据我对他性格的判断,挑战精神已融入他的血肉!只要是对世人、对社会有利,哪怕死在岗位上,他也会在所不惜!”

当先驱不论成败,皆不可学……

但是再往后走,可就远没有下决心这么简单和乐观了。

稻盛和夫虽然一手创立了两家世界500强企业,但是他已经于1998年离开经营一线。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承担起拯救者的使命呢?悬疑和困难一样重如泰山。

况且,重振日航不乏失败的先例。1985年8月12日晚上7时,日航波音747客机失事,520人罹难,这是日本航空史上空前的惨祸。此后,当时的中曾根内阁曾从日航外部邀请日本著名企业家伊藤淳二出任日航会长,借以扭转颓势。伊藤曾为重建日本大企业“钟纺公司”立下汗马功劳,以处理劳资关系的铁腕著称,并被誉为多元化经营高手。但伊藤却不敌日航内部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力,不到任期的一半便黯然退场。

有此失败的先例,同是民间企业家而且已经年迈的稻盛和夫,就能做到不重蹈伊藤淳二的覆辙吗?

而且同伊藤时代相比,现在日航面临的局面要险恶许多:世界经济整体萧条,航空业竞争空前激烈,911恐怖劫机事件阴影不散,日航破产再建的消极影响等等。

当然,成功的拯救故事,也曾在日本上演。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卡洛斯·戈恩。他扛下有史以来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企业整顿大任,仅以两年时间便让岌岌可危的日产汽车,脱离了破产边缘,扭亏为盈。

1999年10月18日,戈恩上任后的第7个月,复兴计划全盘发表。其内容的严酷震惊了全日本。复兴计划准备在三年内裁员2.1万人,关闭五家工厂,卖掉非汽车制造部门,将13000多家零部件、原材料供应商,压缩为600家,将占尼桑汽车成本60%的采购成本降低20%。

消息发布后,和日产汽车多年来互相参股、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零部件供应商大惊失色,形容自己是“受惊的小鹿”。而许多员工则“止不住流出了眼泪”。

最终,卡洛斯·戈恩成功拯救了日产。一位西方人,成功改造了一家观念闭塞、作风保守的日本巨型企业。

但这并不能让质疑者对稻盛拯救日航的未来给予更乐观的联想。因为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先例,他们认为:拯救日航,如果没有戈恩式的激烈铁碗,而是用所谓虚无缥缈的哲学,必将无功而返。更何况,稻盛和夫的经营理念,与西方惟股东利益马首是瞻的做法恰恰大相径庭。他更看重员工,他反对裁员断臂,他讨厌资本投机,以致于他自己在随后的记者会上也坦陈:“若要我在日航主导裁员,我会感到十分困惑。”

然而,这一回的严峻现实,还由得了稻盛的一贯作风吗?他能否在自己完全不懂的行业里找到一条适合日航的复兴之路?那你还要首先看看他曾经做到过什么。

稻盛的跨行创业传奇

稻盛和夫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有一套“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利他竞争力”。

当1980年代“单枪匹马”闯入电信业设立“第二电电”(也就是现在的KDDI),挑战行业独大的NTT时,做陶瓷出身的稻盛和夫在世人眼中就像唐·吉诃德,手持长矛冲向巨型风车,是个疯子。社会舆论普遍认为京瓷参与,必败无疑。

当时,对通信领域,稻盛也是个十足的门外汉。他回忆说:“在通信领域,我没有知识,没有技术,一无所有。如果我在这个领域内挥动令旗,取得成功,就能证明哲学的威力……反过来讲,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仅靠哲学不能经营好企业。”经过半年长考,稻盛做出了决定。

当董事们举手通过参与通信事业的决议后,稻盛和夫走到会议桌前,突然跪下磕头着地:“拜托大家了!”所有人都大吃一惊。稻盛和夫懂得人心,他清楚虽然大家表面上同意了,但内心仍有疙瘩,并不由衷赞成。而这么大的事业,如果没有一帮铁杆派铁了心团结奋斗,肯定要失败。开拓新事业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意料之外的困难,难以对付的问题,到时就会有人说风凉话:我一开始就说不行的嘛!

上司在下级面前做出这么一个大动作,所有在场的人不但惊奇而且感动:稻盛和夫没有私心,为了实现自己一种高尚的目标,他居然跪下来恳求大家,这个人未免太可怜了……我们除了全力辅助他,难道还有其他选择吗?

今天,已经贵为“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不需要下跪来唤醒大家的热情了,相反,据朋友说,日本的许多企业家在拜访稻盛和夫时,都是单腿下跪之后,才递上自己名片的。

但问题又出现了。这一次,显然不可能是KDDI的翻版。虽然都是跨行业,但重组一家重病垂危、关系复杂的大型国企,和在白纸上初创一家民营企业,可是完全不同的。稻盛既往的经验,可供复制的能有多少?

重生的希望与磨难

“虽然在航空事业方面我是门外汉,但长期来,作为经营者,我在经营企业的经验中归纳出了正确的经营思想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同时,我在自己的人生中总结出了作为人应该持有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我希望将这些传授给日航的每一位员工,我希望全体员工想法一致、齐心协力投入日航的重建。我认为,日航重建成败的关键,就在于能否有效地建立起上述这种体制。”稻盛和夫说。

稻盛认为:经营成功的必须条件是建立起“每名员工都热爱公司,为了公司的发展不惜一切”的企业文化,拥有这样企业文化的公司必定能够持续发展。换句话说,稻盛认为对于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产其实是员工的心,如果每名员工打心底盼望公司成功重建,愿意尽自己最大努力的话,公司的前途将是光明的。

因为有如此想法,所以稻盛打算尽可能多地去现场视察,和每名员工近距离接触,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并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们,“希望能建立起‘想一直在日航工作’,‘愿意为企业重建出力’这样的企业文化。希望经营管理层和现场每名员工统一方向,为客人提供比过去更加优质的服务,将JAL重新建设为受广大顾客信赖和爱戴的企业”。

但正如IBM(中国)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所分析的:稻盛哲学是一种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企业使命愿景和宗旨角度帮助你纠正,但过程不会立竿见影。

根据现有的规划,稻盛和夫到日航以后,业务和组织架构的调整、人员的优化组合,这些事他也会做,但稻盛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这之后他还会考虑企业如何长治久安的问题,考虑如何让企业在正确路上发展的问题。比如:在调整业务或优化员工队伍时他始终会回到做企业的基点和原点,回归到企业宗旨和使命,以及对利他的思考。

至于结果,正如稻盛在《活法》一书中所写:只要思考达到每个细节,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如果你闭上眼睛想像成功的景象,如果它在你头脑里能形成清晰的、符合逻辑的印象,那么你就一定能成功。不仅在工作中需要这种态度,在我们的人生中,想要做成某件事,我们首先要描画它的理想状态,然后把实现它的过程在头脑里模拟演练,一直到“看见”它的结果为止。这就是稻盛哲学中的重要一条。

1月15日,承诺接手日航之后不久,出现在同仁面前的稻盛和夫,已显得神情轻松、胸有成竹,似乎心中已经“看见了”日航重建的过程,以及新生日航的美好前景。也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天降大任、风口浪尖之际,依然飞去夏威夷继续和学生们席地而坐,传业布道。

稻盛救日航,除了质疑声之外,更不乏拥戴者,认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实践足以证明稻盛哲学的威力,所以,既便工作千头万绪,但只要让日航干部员工共有并实践稻盛哲学,一切难题必将迎刃而解。

比如曹岫云。他对《中外管理》表露了比日本方面对稻盛更强烈的信心:“我相信,这次稻盛拯救日航肯定是成功的!”和他强烈共鸣的,还有另一位中国管理学者、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的王育琨:“稻盛和夫有一个心愿,要在更多新的领域证明稻盛哲学是可以行得通的,要在其他国家证明稻盛哲学是有效的。”他们都是稻盛哲学的忠实信徒,他们都相信:企业经营一定有着凌驾于运作之术的哲学之道!而稻盛独有的哲学高度,一定可以跨越行业的沟沟坎坎。

而当《中外管理》担心稻盛既往成功经验,会不会恰恰成为他在日航“创业”的“失败之母”时,曹岫云显得胸有成竹:稻盛和夫多少年来一直信奉的,就是“绝不重复”——他从来不会去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也绝不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就是每天要有新的做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只是他的哲学体系。

当然,商界从来没有保险箱。我们所了解的无非是企业成功的一些必要条件,比如:果敢睿智的CEO、市场需求的恢复性增长、积极的政府产业政策。这些条件是必须的,却永远不是充分的。除了上帝之外,没有人知道企业成功的充分条件。

事实上,当2010年2月1日,刚刚度过自己78岁生日48小时的稻盛和夫,正式入主日航办公大楼时,据说随行者只有两人,一人是他的“总裁办主任”,一人正是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的操盘者。但很快,我们又获悉了据说稻盛已发现日航的问题远比预计的要严峻得多,稻盛正在和工会就降低退休年金进行艰难谈判,甚至有了“这次稻盛肯定要为日航掉一身肉”的说法……而这,几乎是任何一次拯救所必然的。

稻盛的日航起飞,过程注定是崎岖而艰难的。为此,我们只有瞪大眼睛关注日航的走向,并默默为稻盛老先生虔诚祈福。

这不仅仅是出于对一位企业经营大师敢于担当的由衷尊敬和善良祝愿,更是因为当今的中国企业界乃至整个中国社会,更加需要稻盛和夫这种对哲学、对社会、对责任、对普世价值的信仰和执着。

上一篇:公文筐案例答案下一篇:初中生物复习计划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