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2024-09-17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精选6篇)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第1篇

浅谈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梁父中心校姜荣水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疑”即是问题.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就其认知过程而言,就是学生从有疑到无疑的无限循环的反复转化过程.“学起而思,思源于疑”.只有发自内心的疑问,才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动机和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科学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有了问题才能探究问题,才能推动学生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因而,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努力的去鼓励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当然,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真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新课标下的科学这门课程,提倡“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探寻中孕育一种问题意识.可以说:“问题”是科学探索的出发点.而学生的“问题”的则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有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对身边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引导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提出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动机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从不想提问,不会提问到学会提问,善于提问,这需要教师进行有目的地培养和训练.首先,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导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学会从多角度去深入体验,认真思考,促使学生面对司空见惯的事物多问几个为什么 同时还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问题讨论会等方法,给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要重点突出事物的矛盾,造成一定的思维障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问题.由此,来培养学生可贵的问题意识.我们必须承认,让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无疑可以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正如巴尔扎克所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的确,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因素.一旦学生发现了某种问题,便是他们对知识学习和研究的开始.所以,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作为探究活动的出发点,为学生主动投入到了科学课的探究学习之中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二,提供学生提问的途径要多样

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变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在活动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同时也要为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能使学生在多种途径下产生一系

列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让学生在以下几种途径中提出问题:

(一)在材料准备过程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是一系列的“活动”贯穿而成的探究课,进行科学探究少不了一系列的探究材料.有些有形的结构材料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但是科学探究中更多的材料必须由学生他们分组自行筹备,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布置好下节科学课所需的材料.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机会!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不妨再给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把准备材料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写在“问题卡”上,跟材料一并带回课堂.“问题卡”的任务促使学生不仅仅为准备材料而准备,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提问的意识,让他们感悟到“其实问题就在我们的身边”.如:我在《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各种各样的叶”教学时,课前布置学生带各种各样的树叶,同时还让学生上交“问题卡”.问题卡上有关树叶的问题很多:1,树叶为什么很多都是绿色的2,为什么秋天会落叶

3,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黄颜色

4,为什么松树,仙人掌的叶子像针一样

5,树叶有的椭圆形,有的像我的手掌……自然界有几种形状的树叶......又如:在动物单元教学“蚂蚁”这课时,课前让学生自己寻访蚂蚁.现在很多学生不需要我提醒,他们就习惯在寻访蚂蚁的过程中记录下问题在“问题卡”上.在他们上交的问题卡上,有诸如此类的问题:

1,为什么蚂蚁找到食物后,同伴会跟着来

2,快下雨了,蚂蚁为什么成群结队的搬家

3,蚂蚁为什么不会迷路

4,蚂蚁和蚂蚁之间为什么用头上的触角打架

5,蚂蚁爱吃什么

......可见,在课前组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时,培养他们提问的习惯,无疑是课堂探究的一首前奏曲!可以把许多有价值的问题直接带入我们的科学课堂.这是个好机会,建议教师把握好!

(二)在学生观察,实践中提出问题

新教学理念下的科学课提倡要让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历亲为.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往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下册“搭支架”这一课时时,上课伊始,我就要求:“在25分钟内,每组用自己带的材料设计并建造一座高而稳固的塔”.学生兴趣高涨,个个投入到塔的设计和建造中.25分钟过后,形形色色的塔诞生了.“下面让我们比一比哪组的塔最高并且最稳固 ” 比赛下来发现大部分塔都没有学生设计时预想的效果.这时,我在多媒体上投影了埃菲尔铁塔 ,高压电线塔等,让学生观察并结合刚才自己建造的塔提出问题.通过比较,问题就产生了:

1,我建立的塔各面是实体,实际的塔是框架,有什么差别

2,我的塔用大小相同的矿泉水瓶子搭建成,实际的塔“底大头小”,如果我选大小不同的矿泉水瓶子建造塔,有没有更稳固的效果

3,实际的塔下面材料粗重,我的塔没有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影响塔的稳固

......诸如此类的问题自然而然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这时我让学生用这些发现继续进行塔的改造,再与先前的比较,学生的成就感得到了满足!全班同学在一系列活动中,不但初步了解了塔的结构,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设疑中改进了自己的塔,使得活动达到了高潮.正如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他们在观察,实践活动中提出的初始疑问,有时不一定能找到答案.许多问题在成人看来显得很幼稚,不成其为问题,但从儿童的眼光来看确实是充满童心童趣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有些问题很难找到答案,甚至连科学家还没有解决.但小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善于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本身是十分有价值的,因为只有儿童头脑中有了疑问,才会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三)在听取汇报时提出问题

学生在科学课堂这一阵地中充当的是主体角色,因而教师留给他们汇报自己的研究方案,展示探究成果的时间也很多.教师要抓住机遇,鼓励学生对别人的研究方案或者探究成果有意见分歧时敢于质疑,并予以反驳.如:我在教学”纸的抗弯曲能力与形状有没有关系“这一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时,有学生汇报他们组的方案”把纸折成V形,U形,∏形,△形,□形……在纸上放上重物实验“.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他们的方案有问题.他们没有说是不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因为不同材料的纸抗弯曲能力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字用的纸和硬纸板就不一样.“ 他一说完,班上其他同学脱口而出:”对,要用同一种纸“.接着又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要是用同样材料的纸做实验,用来折成各种形状的纸的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比较.“ 在后面的争论中,学生还提出”不同形状的纸架起来的跨度不一样,对实验会不会不公平“ ”没有折成任何形状的纸也要做实验, 不然没有比较对象.“ ”把重物放下去的时候不能扔,要不我们扔的力也影响实验“......在不断的质疑中,把实验需要控制的变量逐步明朗化了.对他人的汇报提出质疑,这比简单的提问更进了一步,学生在质疑时已经通过思维活动自我完善探究过程.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他的问题是错误的,我们也要首先肯定他勇于思考的勇气和胆量.(四)在查阅资料中提出问题

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经常需要学生课前或者课后去查阅一些跟科学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查阅资料是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让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通过积极思考,也能提出问题.如:我在教学”我在成长“这课时,课前安排学生查阅有关”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资料,学生带回来的资料非常详尽:1,小衣服,2小鞋子,3小照片,等等.除了带回这些资料外,值得可喜的是:学生同时也带回了许多的问题.诸如:

1为什么头大身子短?

2,为什么声音不一样?

......学生不仅仅从资料中吸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查阅资料的同时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善于从资料中提取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提问无需局限于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领域!

三,注意问题的后继效应

学生能通过各种途径提出问题,固然是可喜的!但是,假如只停留在学生能对

周围的事物提出问题,而不推动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究,久而久之,学生对提问也会失去兴趣.所以,当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尽可能的发动学生利用小组的力量,想方设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适当时候,教师予以点拨,为他们的探究提供机会.如:凤仙花种植过程中,一位学生发现:小院子里总共有9珠凤仙花,靠墙角的3珠凤仙花植株矮,叶片小而且有点枯黄.我告诉他有了问题想办法去寻求答案,建议他不仅观察凤仙花本身,还得观察周围的一切.第二个礼拜学生回学校报告说:”老师,我知道了,我猜测是因为墙角阳光不充分.我家用过的水又都从那地方排出去,那三株凤仙花常常泡在水里,可能是这个原因.“我并没有就此给予他肯定的答案,而是鼓励他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在我的协助下这学生果真做起了两组对比实验:特地挑选了四株生长情况差不多的凤仙花,一株种在土壤浸泡大量水的花盘里,一株种在湿润的土壤里;一株放在阴暗处,一株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凤仙花的生长需要阳光充足的环境,忌水涝.后来,我发现这位学生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很喜欢提出问题,并且用实验去说明自己的问题.暂且不说他的实验能不能寻求到准确的答案,至少这种科学态度值得我们科学教师欣慰!建议科学教师不要忽略了问题提出后的”后继“效应.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则是学生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显”山“露”水".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所学内容初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过程,其中必然伴随着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科学教学中,问题的产生只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走好第一步至关重要.对以后的科学探究活动:猜想,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铺下了前进的道路.教师应积极努力的为学生创设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尊重学生的权利,运用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有创新精神的新人.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第2篇

自从2002年秋季学期以来,国家课程改革实验落户恩施以来,语文教师就阔步走在课改前列。我们深知: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而课堂的载体离不开讨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成了语文教师校本研究的课题。虽然在课改前一时间的教学实践探求中,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活动,因只注重了形式,忽视了实质。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收效甚微,正如学生日记所写:讨论课成了部分同学谈论电视剧剧情或交流打游戏机心得的课,那是“扯蛋课”。那么,今天的课堂讨论应是培养学生学会质,学会补充,学会发表不同意见的能力课。我们语文教师应如何去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展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呢?

一、语文课堂讨论的形式

1、中心式讨论与板块式讨论

中心式讨论就是围绕一个中心议题进行讨论,它适合于内容比较集中,主旨比较突出的课文教学。

板块式讨论是教师同时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的不同板块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法适合于并列性式对比性的文章。

2性讨论和碰撞性讨论、补充

补充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的以互相补充为特征的相容性讨论。这种讨论在课堂讨论中所占份量较重。它6能启发学生把问题理解得全面深入。碰撞性讨论是引导学生围绕一个议题所进行的反驳式、对元式的讨论。有时,学生碰出的智慧火花。会成课堂的亮点。

3、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小组讨论是讨论的基本形式,四人或六人一组。这样既能保证讨论的深入,又能保证每个孩子都充分发表意见,这也是小组 讨论的优势所在。集体讨论。它一般是教师引导全班同学有秩序地针对一个问题举手发表意见。这种讨论交流面广,影响面大,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生生讨论生生讨论就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学生之间可以 互相 启发,互相补充。师生讨论就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伙伴,具有浓烈的民主氛味。

二、引导课堂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1、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讨论必须围绕问题展开。问题来自哪里?最好来自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题,讨论要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形式引发其思考,促使其思考。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有兴趣性、要有发展性。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理解能力和个人经历的差异。问题不能简单化,也不能复杂化。

2、要保障讨论有序地进行、全员实质性地参与

一旦讨论开始,学生一定会各抒己见,甚至是滔滔不绝,激烈处甚至忘我争辩,这是好现象。为了保障讨论能有序进行,全员实质性参与,能力从不同层次上得到锻炼,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引导:

a、注意讨论习惯的养成 训练和保持,语文中心学习小组一般都是比较固定的四人或六人,那么要教师给学生分好工,谁做笔记,谁主持发言,同时,还要要求学生在发言中要有礼貌,要合作,要做到以理服人等。

b、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包括准备时间 和讨论时间。需要预先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的问题应在课前早告知学生准备。课堂上能及时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应留给充分的自我思考 的时间,讨论到各小组 基本结束 为止。讨论时间仓促则使讨论流于形式,等同失败。

c、读议结合,以读为本。语文课必须以读为本,问题的讨论应围绕课文需要而展开。讨论应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不能脱离文本而“高谈阔论”。d、深入群体,予以必要的指导。学生积极 准备和讨论过程中,老师并非等闲视之。而应深入到多个讨论小组,加入他们的讨论。同时予以必要的指导。只言片语,或一个点头,或一个微笑。或一个比划动作,都 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e、关注胆小和基础差的小组。鼓励他们敢于说、善于说。使他们也有机会锻炼自己,充分认识到自我。

三、正确评价讨论结果

讨论必须要有结果,也必须让学生明白结果。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这一点。教师在深入讨论群体和听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必须高度集中精力,力求迅速全面 的把握各种意见,根据 课文内容,生活实际和学生特点作出果断的判断,并给予孩子以肯定和鼓励。其结果 大致分为三种:

一是有确定的答案,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

二是有多个答案,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三是没有答案 也是答案。那将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和老师一起去研究,去探讨。课前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课中有保障的 讨论和鼓励性的评价,还应加上课后的课堂讨论反思,才能构成引导学生课堂讨论的环节.在课堂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地讨论呢?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主提问”为课文学习的切入,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我们理想的课堂学习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进行探究,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活动中,这种问题式的探究性语文学习的操作存在诸多问题,教师或感到困惑,或感到无所适从,或者在认识上、行为上都存在偏差。我以为,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只有真正悟透“自主提问”这种学习方式的内涵,才能积极地探索学生“自主提问”的课堂策略,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实的教学生活却

中存在着以下几种现象:1、学生不敢问、不善问。2、学生提问只是过过场。3、学生讨论“自由散漫”。

学生自主提问探究性学习是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从某种角度讲,问题的提出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问题的解决是课堂学习的结果,问题的探究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教师则要在其中起到积极的引导、组织作用。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在阅读活动中,真正地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母语学习规律的课堂教学策略。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参与中培养自主提问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理念呼唤学生的自主提问。作为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乐问

首先,师生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认识活动,教师在与学生打交道时教态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热情鼓励、积极启发引导学生,防止学生产生紧张、局促不安的心态,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作为教师要相信“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只有相信学生,才能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其次,积极评价,及时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提问。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教师对于学生提问的积极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一颦一笑,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往往都能对学生产生作用。教师可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画上五角星,一段时间后比一比,谁的五角星多。教师还可在班上设“智慧之星”、“问题之星”,对爱提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此外,教师还可在家长面前表扬他的孩子敢问、会问,这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2、要让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就应保证学生的提问空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在预习时,让学生把问题写在练习本上,开始上课时让学生提出;在课中,鼓励学生随时提问;教学内容结束,留一段时间让学生提问;下课后,鼓励学生继续提问。这样,为学生提问保证了足够的时间,提问的形式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保证了人人都有更多的提问机会,从而及时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问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聪明而乐于提问。

3、引导学生善问

当学生提问积极性提高时,往往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一些抠字眼、钻牛角尖这类的问题并不是课堂所期待的,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善问。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在上课时把最有价值的问题与师生共同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时时有问题可提,处处能提出真问题,教师要做好示范导问,因为学生的提问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教师可以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积极引导,提供思路。当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学生经常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就会逐步悟出“提问”的思路与方向,提出有思考性的问题。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难懂的问题,教师在指导阅读中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具体方法有:围绕课题提问启疑;课文难点处设疑,课文重点处引疑;找矛盾、提问题;定范围、提问题(教师在课文中定一个范围,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调动情感因素,暗示有疑等等。

二、在讨论中提升自主学习的质量

这种自主提问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起初学生不愿提问、不会提问,令我们困惑,但当学生真有一大堆问题时,教师感到课堂组织、调控的困难。如果教师无视这种课堂生成,按自己的预设进行组织学习,这无疑是扼杀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课堂也显得不伦不类,这时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因为讨论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克服学生语言障碍,使学生的心理处于“自由”状态,思维自由奔放,易激发每个人活动的潜能,使每个学生所获的形象更丰满和完整,使探究中所观察到的形象内化成概念,从而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但如果真是任凭学生自主讨论,又会感到课堂的“杂乱无章”,发现学生的思维活而乱,广而缺乏深度。我们不妨可以这样做:、深读后进行讨论

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后,发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往往是比较感性的,可以说是肤浅的,有的根本算不上问题。面对学生提出的一大堆“紊乱”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教师可以先不组织讨论,让学生用足够的时间再次深入读课文,给学生个体思考的时间。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用心去悟,去贴近、融合、揣摩、感悟文本,让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有所感和思考;让他们读出自已的感受,去解决问题,并不断产生“新”问题。例如:我在教学《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时,学生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但有一部分问题非常的肤浅,我把这所有的问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同学们在深入地读课文,比较问题,说说哪些问题无足轻重可以不提,哪些问题是关键。经过读——讨论,同学们终于把那些问题筛选成为两个主问题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蝌蚪的不合群?

2、为什么不合群?这两个问题综合、集中、覆盖面大。

理解文本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深入读文章以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新问题,就会发现学生所提的都是真问题,基本紧扣文章的主旨,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增强,学生所参与的是有效讨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学到了方法,体验到了成功。、合作中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在预习阶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梳理、讨论。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积极、有序、有效地组织伙伴学习。、点拨中深化讨论

在学生自主提问探究学习中,教师应及时做出评价,但要多民主,少批评,不能放弃和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提问与讨论,必要时给予点拨。如当学生所提问题解决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路线,通过师生互动,引发学生深思;当学生的意见徘徊在一些无意义的谈论和与教学无关的问题时,或者学生各持一词,甚至偏离课文内容,因认识偏激出现争论时,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点进行讨论。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提问 第3篇

有时课堂的一番提问, 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并急切地想找到答案, 这样就能有效地提高效率。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提问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做法:

一、注重导课的艺术, 打好“问”的心理基础

以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导入新课, 如音乐、电影、生活等话题, 可以迅速引起学生兴趣, 很快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提问有了信心, 开了个好头。

二、注重提供“问”的机会

语言的输出——写的训练, 既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更提供了提问的素材, 每次书面表达或遣词造句之后, 学生都会出现诸多错误,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就会寻求解决的途径, 课堂提问为他们提供了适宜的平台, 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注重引导“发问”, 深入拓展延伸

课堂延伸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问题也就油然而生, 有了问题,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被充分调动起来, 教师的教学也就自然展开,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 也能激励学生努力寻求新知, 积极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之中,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 使其敢于提问

在教学中, 我发现许多学生有了问题却不敢提出来, 而且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害羞心理, 怕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所以课堂上, 我们应做到以下两点:

1.消除学生的提问畏惧心理。教师应和蔼亲切, 消除学生心理顾虑。同时告知学生应互相尊重, 在别人提错或提简单问题时, 不能鄙视或嘲笑。课堂上给每一个学生创设“心理自由”的氛围, 使其敢于大胆提问。

2.创设多种情景, 使学生善于提问。创新源于提问, 提问源于情境,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 能否提出好问题, 关键要看教师是否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提问的情境。在英语教学中, 我根据英语科的特点来创设情景, 激发提问热情。在呈现新对话和短文时, 我常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培养合作探究精神。共同讨论得出的问题往往更有质量, 效果明显。

五、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问, 教会提问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创新精神

课堂上, 我以鼓励为主, 只要敢于提问, 不管对错, 都给予表扬, 因为他们积极思考。同时我会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思路和方法, 引导他们从书本中找问题, 通过观察找问题, 通过对比找问题, 通过想象找问题……要发展思维能力, 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生成问题, 发现, 提出, 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 课堂上要打破教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提问形式, 让学生问学生答, 这样学生没有心理负担, 就更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合作, 质疑和探究的能力。英语作为交际的工具, 只有在质疑的基础上, 才能求得创新。

放手让学生去做, 才是“我的课堂我做主”。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个班级四五十个学生, 怎样让每个学生做他们的主人呢?作为教师, 在学生提问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全班学生。在发问环节, 教师眼睛不能只盯着“好学生”或前排的学生, 这样会使后面的学生产生被冷落的心理, 不想主动参与课堂。后进生提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 教师不能不屑一顾, 要耐心倾听和解答, 老师的耐心与鼓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2.多样化、个性化的学生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对活跃课堂气氛非常重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课堂才能活;而评价活了, 学生才更爱表现。在提问环节, 不能每个学生回答后都用掌声, 因为整体划一, 缺乏实质的评价, 会让学生的表现欲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递减, 而个性化的评价是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法宝”。学生在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后, 可以说, Good, Great, You’re so clever.’等。

3.不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走马观花”。Group work是英语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讨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更有质量, 当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教师应参与其中, 聆听其讨论内容, 提供个性化指导, 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和提出有见地的问题。

实践证明, 一堂好课离不开掌握提问的艺术。课堂上教师要提供有趣的教学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每个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敢于质疑, 善于发问, 合作探究, 在质疑过程中学和练。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提升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惠瑜.营造学习气氛, 培养学习兴趣[J].福建教育.1999.

[2]沈爱臻.我的课堂我做主[N].英语辅导报 (初中教师版) .2004.

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提问 第4篇

1.努力营造“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或“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更优秀的表现和发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亲和力,营造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培养学生敢说敢问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消除“我提出的问题是否过于简单了?”“有没有研究价值?”“会不会被同学讥笑、被老师批评?”等顾虑,更好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的愿望、勇气和热情。

2.教学中设法激趣,创设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诱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冲动

创造条件。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例如在讲“光的反射”时,若教师只口述让一束光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会将这束光反射出去,针对这一现象让学生提问题,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很少。若改为教师拿一平面镜和手电筒演示这一现象,让学生观察,学生提出的问题明显增多,有的学生甚至还想到了“反射光的强弱和入射光的强弱相同吗?等问题。再如在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可先通过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经验与事实相悖的实验现象面前,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实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比如对着喇叭口向下吹气,把手移开,乒乓球会掉下来吗?用吸管从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时,两个乒乓球的运动方向如何?当用吸管靠近一个乒乓球外侧吹气时,它又向哪个方向运动?通过观察讨论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提炼出“乒乓球为什么总是向空气流动速度快的一侧运动呢”这一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同样能享受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受年龄和知识面所限,学生对有些知识知道的很少,这时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例如在讲“照相机”时,由于现在学生接触的大多是“傻瓜型”照相机,多数学生都会使用,让学生提问题有困难。这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光圈”、“调焦环”、“景深”、“滤光镜”、“变焦镜头”、“叶片式和卷帘式快门”等知识,再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

3.引导学生观察、质疑、释疑,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从熟悉的现象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的撞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例如在“压强”。教学中,为提出“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和受力面积有关”的问题,可提供给学生一定的素材作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背景:如提供一幅照片,在寒冷的北方,有两个小孩在厚厚的雪地里玩耍,一个穿着棉靴,一个踩着宽宽的滑雪板……针对这个情景,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小孩对雪地是否有压力?”“为什么穿棉靴的孩子的脚印要比踩滑雪板孩子的滑板压痕深?”等一系列问题,从而提出:“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新的问题。

在实验中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好的课堂不仅仅是解决了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提出了多少问题,引起了多少思考,激发了多少智慧。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根据教材上安排的实验方案,很难使学生联想到烛焰通过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与物距和焦距的大小有关,在学生发现像的大小会随物距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享受快乐的同时,及时在光具座上换上焦距不同的另一凸透镜,学生立即惊奇地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从而引发学生联想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否还与焦距的大小有关呢?……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会觉得其乐无穷,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欲望也油然而生。

如何引导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第5篇

摘要:《语文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着重使学生在倾听,表达和应对等能力方面有所发展,提升学生人与人之间友好交际的素养。”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现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实行新课改的今天,落实有效的课堂发言策略已迫在眉睫,这不仅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同时也是学生、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积极性

课堂发言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课堂发言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从本质上说,每个人都有显示其存在价值的基本需要和自我表现的动机,而课堂发言可以使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得以及时显现。另外,学生的发言还起到了反馈的作用。一来,孩子对所教的知识是否理解了,要靠他们的发言反馈给教师,我们通过孩子的发言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及时地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其次,课堂教学需要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很多教学环节的完成,需要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学生的发言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应加以赞同肯定。对不正确或片面的回答,教师应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课堂就会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营造轻松课堂氛围,鼓舞学生积极发言

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形成时期,教师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对小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教师要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形成正确教学观和学生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在与教师接触时有安全感而不是害怕的感觉,争取和学生形成朋友关系,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以此建立师生互动平台。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互动平台,带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自身修养,以博学、宽厚、自信、敬业的形象感染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避免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心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通过播放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可通过设立一些演讲活动鼓舞学生发言。通过上台演讲,锻炼学生的勇气,克服害羞害怕心理,从而使其在正常课堂教学中养成爱发言的好习惯。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兼顾各个水平的学生,使学生有均等的发言机会。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使其自主发言。同时也可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互动发言。

二、以提问引领

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将这门艺术拿捏地恰到好处,提问的效果才会显现。

首先,提问难度应适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问题时,应首先考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如果提的问题太深奥,学生答不上来,不仅会导致语文课堂出现冷场,而且长此以往会降低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相反,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学生无需动脑就能立马回答,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提问的意义也无从谈起。

其次,设问应有吸引力。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3]例如,在讲授《一棵橡树》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橡树为什么会被狂风刮倒”类似的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这一环节在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第三,提问应有启发性。提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力。语文教师的提问应充分体现启发性,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具体可以通过设置问题“阶梯”来层层诱导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由于教师与学生思维水平的差异,教师的提问遭遇冷场是常有的事,遇此情况,教师需要做的是,静下心来,耐心引导学生思考,层层启发,帮助学生慢慢理解问题、寻找答案,切不可神慌意乱,不知所措。

三、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

四、改革评价方式,排除学生心理障碍

在教学的中,当学生发言后,教师要多用鼓励、表扬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积极发言。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减轻发言的压力,从而激发其学生兴趣。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因人而异,针对学生性格特点,采取针对性的评价方式。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要努力发现其优点对其进行表扬,发扬基础差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学习冲动型的学生,要对其思维习惯进行重点培养,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点出这一点,使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注重培养逻辑性。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多对其进行鼓励,鼓励其不断创新。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引导其宣泄自己的情绪,打开自己的心扉。采用直接暗示法、交叉比较法和强化训练法,使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建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展心理辅导课程以及活动课,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互动的过程中,使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生活中的趣事,从而克服交流障碍。对学生之间的交流进行适度的评价,避免用否定的词语给学生心理造成创伤。运用?e极、肯定、表扬等词汇对学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到释放,从而爱上语文课,养成开朗爱发言的性格。

浅谈情知课堂如何教会学生提问 第6篇

育新小学 杨菊红

“情•知教学”是冷冉先生提出的教学理论,概括地说就是把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辩证统一起来进行的教学。他主张教学目标应当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和谐共进,从而实现学生的素质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只有问题的提出,才有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更没有创新,而问题才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眼于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学会到会学,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关键,而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则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开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志。那么在情知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前提。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因此我们教师尽可能做到:让课堂有热烈浓厚的气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具体说明了提问题的范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地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因为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这样学生的心情舒畅,能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乐于思维,敢于提问。

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多进行换位思考,甚至要做到“蹲下来看孩子”,即从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把微笑带进课堂带给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进而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微笑,是让学生身心愉悦的的最好方式。如果整堂课教师都懂得用心去微笑:从微笑地进入教室,微笑地问好,微笑地提问,微笑地启发,营造了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精神上是愉悦的。可以说一举多得!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信任、尊重的信息,让他们时时刻刻感到老师是最值得信赖的、是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我会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起激励的作用。

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时出错,这是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敢于提问的前提。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要轻易地全盘否定,可以采用默许的眼神、肯定的手势、激励的语言等手段对学生的质疑行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赞赏,并鼓励其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领悟正确的结果和答案。学生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我也投以鼓励的神情,做到善待学生的提问。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树

立榜样,我们都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可以模仿,如果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就会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而实践证明,小学生在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他们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逐渐学会提出问题。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基础。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会真正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在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而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中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认知活动多以兴趣和好奇为取舍标准。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我们在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必须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去创设各种新颖的、与众不同的、贴近学生生活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好的教学情境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情境的创设可以多种多样,如:小游戏引入,设计问题引入,结合课件运用精彩的语言引入,结合生活实际、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入等等。具体的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情境。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问题,特别是精巧问题,能够吸引学生、他们会集中精力,积极思维。因此,提问的设计不仅要以知识点的落实为依据,还要善于在解决问题中创设境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打造高效课堂。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卫星运行时间》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乘法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小朋友,你们了解卫星吗?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你们想去看看吗?教师出示图片及时补充,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卫星运行时间。

出示情境图:让我们快来看一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卫星绕地球一圈要144分钟。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1)绕2圈需要多少分钟?(2)绕8圈需要多少分钟?(3)绕21圈需要多少分钟?(4)绕34圈需要多少分钟?

再提供时间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格外感兴趣。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愉悦的情感体验,效果较好。

三.教给方法是关键。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小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课堂上往往不敢提问,感觉无从下手,也不知道提什么问题,还可能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同学们笑话。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想问、敢问,更应该会问、善问。因此在教学中我更注重交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学生知道“问什么”、“怎么问”,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在教学中,做好示范。作为小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如果平日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教师就应该从头做起。在课堂上,我经常做好示范,面对情境图,我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谁听清楚了老师刚才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有意识让学生学说,重复我提出了什么问题,久而久之,我这种注意提问的“言传身教”,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生活和教学内容,经常这样有意识地为学生做示范,启发学生体会老师是如何提问的,学生耳濡目染,渐渐地学会了提问,而且问题精准、有价值。

其次,在学生中寻找榜样。当学生有了提问的意识以后,我会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每当学生提的问题有一定的价值时我会及时表扬,让学生意识到,提出什么的问题就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许。适当让学生重复学生的问题,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比较有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学会提问。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边看边想。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看情境图、看课本,当自己有所发现时,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掌握技巧学会学习是动力。

你知道吗?“教会学生学习”是“情·知教学”理论的落脚点。教会学生学习的定义中明确指出:要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运用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而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标志。如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四下第二单元《图形分类》这一课时,教师注重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复习旧知提出问题。先出示“图形”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将这些图形贴到黑板上。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图形这样摆放比较乱,可以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板书课题。继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图形怎样分类?为什么分类?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等。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有价值,教师及时表扬。因为适时适度的评价是学生质疑能力形成的重要保障。课堂上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的去尝试,去思索,去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合作空间,通过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来进一步深化探究过程。这节课我特别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这些图形,引导学生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教师适时进行巡视指导,汇报时,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提醒学生说清为什么这样分?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是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新课标倡导的不但重结果,更重视过程。所有学生有思考、有探索、有发现,有交流、有成功的体验。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

五.评价形式多样化是保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然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它需要一个完整的思考过程。为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努力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当学生提出问题后,刚开始我对学生的问题给予评价,后来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尝试着进行评价哪个问题提得好,好在哪里,对那些有创新性的问题,我适时引导点拨,给予表扬和鼓励。“你真了不起!”“你真会思考!”“你的问题太有价值了!”“你的想法超过了老师!”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进而也增强了学生提问的自信心。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敢问到想问,爱问到会问,最后再到善问的过程。只要教师主动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条件,并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带着有趣味和有价值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学

上一篇:党委办公室接待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创新工作举措,实现社会综合治税工作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