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2024-05-29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精选8篇)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1篇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日前,中共中央制定的十二五(2011-2015年)规划建议全文首次公布。十二五规划建议称,十二五规划期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十二五规划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与居民的工作生活都有怎样的提示作用?本报记者进行了全面解读。

原文要点一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要点:

可通过国企利益分配来实现

花旗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彭程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也就是提高劳动者的税前收入,即要涨薪。诚然,在这方面政策会起到一定帮助作用,但是工薪主要是由市场决定。

另一点,规划建议要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意味着要调整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利率决定系统。

宏源证券高级研究员范为告诉本报记者,我国GDP总量已居于全球第二,十二五规划将标志着我国从制造型大国向消费型大国转化。

第二,提出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十二五规划提出将扩内需放在首要位置,对于实现由“国富”向“民富”的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提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第四,提出稳妥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收入分配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将直接决定未来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回升速度。

另有业内人士指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可能意味着在国有企业利润分配方面会有实质性改革。此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下滑,而国家收入和国有企业利润占比则大幅上涨。数据显示,近些年居民的消费率(消费/可支配收入)一直在70%~72%之间,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居民的消费在GDP中的比重降低到了40%左右,原因是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在GDP中的比重由过去的70%降到了现在的60%左右。而与此同时,政府收入的占比却从10%涨到24%左右,企业的未分配利润比重也大幅上升。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指出,提高居民收入占比,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利益分配来实现,建议国家参与国有企业的分红,然后进行再分配。原文要点二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进外汇储备经营管理,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银行体制改革。健全国有金融资产管理体制。

解读要点:

人民币利率决定将逐步市场化

人大财经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利率市场化、存款保险制度、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些内容,在十二五规划里面正式提出,意味着在未来5年里,这些工作是必须做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比如存款保险制度,估计在未来5年内会正式实施。利率市场化方面,也会尽早推进。赵锡军表示,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利率和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未市场化。未来5年,估计在这些方面会不断加快步伐。

中山大学金融系主任陆军表示,由于国家提出2020年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估计未来5年会在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有较大进展。对于存款保险制度,陆军表示,十二五规划简洁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估计会在未来5年内建立。

彭程表示,目前我们的存贷利率差太大,资本市场将居民的存款转入银行,银行再以较低的价格转向企业,从而得以压缩资本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要改变这种局面就是要改变利率的形成体系,最终走向市场化,从而缩小存贷利差。其中存款利率最迫切需要上涨,以扭转当前长期的负利率状况,贷款利率也要小幅上涨。

原文要点三

开征环保税 研究房地产税改革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

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继续推进费改税,全面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

解读要点:

财税收支依据将更明朗

一位税务专家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提到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这是很重要的财政改革方向。相信随着十二五规划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税收依据与监管的问题会更加明朗化。彭程称,地方政府收入要多元化,房地产持有税迟早都要实施。如果中国经济改革转型成功,中国税源的重点要逐步从企业税收转向消费税。比如现在的个人所得税只占总税收的6%,太低了。

原文要点四 抑制投机需求

加强土地、财税、金融政策调节,完善符合国情的住房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增加中低收入居民住房供给。

加强市场监管,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抑制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解读要点:

未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

业内专家表示,作为指导性建议,至少说明未来五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行为是严加控制的,还原房屋的民生功能。

加大保障性住房投入

不过,记者注意到,在建议当中,没有提到“遏制投资”和“稳定房价”。对此,易居中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杨红旭表示,“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只提到抑制投机需求,这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内,合理的投资可能不会遭到政府的严厉打压,现在有两三套房的,一套自住,其他的放租作长期投资,这种情况政策可能会有所放松”。另外,“稳定房价”在建议中也没有出现。杨红旭分析认为,现在政府是在以时间换取空间,加大了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投入。

不过,有专家表示,目前房产税主要是在旧税种上修改,准备工作也基本完成,“因此,未来五年税收改革主要还是围绕着物业税。”杨红旭称。

原文要点五 进口和出口

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适应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下一步国家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现有出口竞争优势。

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同时要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

解读要点:

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部主任李钢对本报记者表示,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关注“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新形势”,这是未来五年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新构想,下一步国际贸易结构将向这个方向积极转变。

李钢称,对外贸易投资结构变换也将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据了解,商务部方面将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制定重点国别和行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有关国家商签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相关部门将做好海外投资环境研究,强化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对外承包工程国别产业导向目录》等指导性文件。今后,落实安排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外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专项资金、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资金,扩大对东盟、上合组织、非洲等地区优惠信贷支持规模。完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

范为表示,这意味着我国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再像过去那样只倚重投资和出口两驾马车。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2篇

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订“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是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总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体人民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宣言和纲领性文件。

党的理论建设方面:全会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规划建议对“十一五”时期的总体判断是:这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始料不及的许多问题,应对从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是以前不曾提及的。

在国际环境分析方面,基于这一时期国际环境比较复杂,“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了“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新优势的形成需要有新的创新与产业的支持。

在国内环境分析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在作出“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判断的同时,强调了有待解决的许多问题,这些矛盾都是与发展方式、空间结构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因而会成为未来五年的着力点。

过去突出强调的是增长方式转变,而“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张可云认为,这一指导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未来包括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在内的全面转型开始。与之相应的要求可概括成十个字,即“协调、创新、民生、低碳、改革”。

“与过去比较,„十二五规划建议‟没有提出数量目标,对未来发展只提出了原则性的开放目标”。

将扩大内需上升到战略高度,是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后的必然选择。在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后,中国必然会降低对外依存度,因为对外依存度过高会存在风险。国外市场需求受金融危机冲击而萎缩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一个重要外因。由重外生发展向重内生发展转变,意味着增强城乡居民购买力特别是农村居民购买力,将是重大的战略任务,因为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在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与改革分配制度方面的具体政策的出台是可预期的。

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突出了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以及新能源汽车共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一次将海洋经济提到了战略高度”。他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关系到中国在举世创新动力增强的背景下能否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或在全球占领先机。张可云表示,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是充分利用资源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过去对这海洋经济重视不够。

社会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突出强调了改善民生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由于国家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央政府有能力在改善民生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民生的改善会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发展激情。突出改善民生,可进一步增强国力,而国力增强可为改善民生提供更多的资源,这样便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在文化发展方面,“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将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到了战略高度。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国家的强盛需要文化创新,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3篇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对我区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深入调查和系统研究基础上制定出来的, 规划纲要草案共十一章, 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围绕布局优化、转型升级, 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人才战略、制度建设、文化氛围的创造、深化改革、提高开放水平并以此为基础, 提出了保证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 是一个系统、细致、客观的规划报告。

规划比较重视新项目的建设。在实施新项目投资拉动的过程中, 需要重视新建项目对已建项目的升级带动作用, 加强提升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解决节能减排等问题, 实现新项目带动现有产业升级的发展路径。需要增强自治区企业、研究机构、大学对主要产业发展相关技术的引进吸收能力与再创新能力, 真正建立与我区产业发展实质相关的产学研基地、中心, 扶持科技中介产业的发展, 避免创新的口号化与泡沫化。在重视技术的同时, 重视流程、职能、制度等管理创新, 提高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同能力。增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与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相匹配性, 教育内容、方法改革实现常态经常化, 有效提升自治区的内生成长动力。要重视对地方与领导的绩效评价, 建立简单有效的多维绩效考核评价体系。除此之外, 对已建的大型项目、重点园区, 自治区应建立与加强监控评价与后评价机制, 防范未来的发展风险, 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

规划方案对于推动我区科学发展, 实现以人为先的转型轨道优化有前瞻性指导价值, 体现了民生优先、创新发展、促进绿色发展、开放共赢发展的先进发展理念, 这为自治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奠定了基础性和全面性的框架。整体而言, 规划是统筹的和切实可行的。

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4篇

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是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编制的纲领性文件。从“七五”计划开始,中央已经提出了六个中长期规划《建议》。“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第一,《建议》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六大确定,我国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根据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的新变化,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新世纪的头十年已经过去,现在到2020年还有十年时间,“十二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新世纪头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特别是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当前,我国发展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也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未来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战略任务、重大举措作了全面部署,这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建议》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党的十七大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2010年初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建议》提出,“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在各项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部署中,全面贯穿了这一主题和这条主线,这必将有力地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三,《建议》对于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国外贸出口总值已居世界首位,境外投资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开放面临新的形势,即由出口和引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如何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开创互利共赢的格局,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建议》对未来5年的开放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等项任务,必将推动与围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四,《建议》对于各级政府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在“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胜利完成之际,围家有关部门正在研究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各地党委正在研究提出指导当地“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建议》,各地政府也正在开展当地“十二五”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科学分析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明确了今后五年我国发展的大政方针、奋斗目标、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这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全国和各自实际制定好中长期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为什么说“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看,“十二五”时期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做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一,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已经过去,目前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剩十年时间、两个五年规划期,“十二五”时期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对照“十一五”规划的执行情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可以看出,总量指标完成得比较好。甚至可以提前、超额完成任务,而结构性指标完成情况存在差异,一些指标完成的难度较大。2001-200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 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这已超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速度要求。与此同时,服务业比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与规划要求相比还有差距,缩小城乡、区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任务相当艰巨,特别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社会发展一条腿短的问题仍较明显。“十二五”时期,我们在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能否在解决结构性问题上取得重大进展,关系到为实现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从深化改革开放来看,“十二五”时期是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和经济体制的要求,各项改革积极推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必须看到,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还不到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十二五”时期在不少重要领域都面临改革攻坚的重大任务。财税体制改革牵一发动全身,涉及多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要改革税制,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要吸取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金融体制,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同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垄断行业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需要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还要推进社会领域的改革,包括如何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兼顾好提高效率和促进公平;如何把握好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推进基二公共服务均等化;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总之,改革的任务繁重而艰巨,需要精心谋划、稳妥实施。

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第5篇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昨日全文发布。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财税改革

房地产税又添变数

●行政体制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成亮点

●收入分配

初次分配也要强调效率公平

●产业升级

新兴产业“支柱化”再提速

指导“十二五”规划制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昨日全文发布。

十二五规划建议不提GDP指标主攻调结

来源:金融界网站

接近2万字的篇幅中,只字未提未来5年GDP的具体指标,与5年前“十一五”建议中明确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形成对比。

《建议》明确提出,将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消费位列“三驾马车”之首

如何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议》提出,将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仔细对比5年前的《建议》即可发现,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消费”首次被提到了第一的位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三驾马车”顺序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经济结构的调整,除了“三驾马车”的调整,也要靠科技创新。

官方酝酿一年有余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被《建议》数次提及。

《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而“服务业大发展”则被定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

《建议》提出,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并将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经济的清洁发展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建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不过,这份纲领性文件并未给出具体下降指标。

关注民生

“十二五”是中国提出的要在2020年(即“十三五”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被《建议》认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1-

为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等,在《建议》设置的“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被提到了最为靠前的位置。

在周一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部署今年第四季度工作时也明确提出,当前将采取措施稳定市场价格,并加强对重要商品供求价格信息发布工作,有效引导社会预期。“十二五”要求维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可谓与当前经济一脉相承。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也是今后5年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

《建议》称,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

《建议》还提出,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建议》强调改革是一大亮点,在改革问题上态度非常明确,且对于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领域直点其名,和以往的表述有所区别。

《建议》摘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解读:收入分配改革的宗旨和要求进一步明确,不仅如此,调整收入分配已经融入到多项改革的内涵当中。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中,《建议》进一步提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在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兼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看来,在收入分配改革未来五年的推进过程中,“普遍”、“较快”、“同步”、“明显”这八个字体现了“十二五”期间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关键点。“„普遍‟体现了居民收入增加的面要广,尤其让低收入群体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体现公平的原则;而„较快‟则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在纵向比较方面要更加快。”苏海南说,“两个同步更是第一次提出,这就意味着未来经济增长10%,居民收入也要相应增长10%,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而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则更是抓住了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在十二五规划建议当中,收入分配改革已经融入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以及农村建设等重要领域的规划和工作安排之中,这样的写法同样是具有新意的。体现了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全局高度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的决心。”苏海南说。

近期,围绕改革路径选择的讨论和争议连日来再度成为学术界的聚焦话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初次分配领域和再分配领域孰为重;二是调低和限高孰为重。

五中全会对此的定调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建议》摘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解读: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同时,《建议》强调要加强城镇化管理。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大城市要加强和改进人口管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根据实际放宽外来人口落户条件。注重在制度上解决好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此前北京频频发生道路堵塞,如何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引人关注。

《意见》要求,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城市规划和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安全实用、突出特色、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强化规划约束力,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

《建议》摘要: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开征环境保护税,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解读:“十二五”期间,改革工作仍任重道远,多项新的改革议题被明确提出,其中环境保护税位列其中,中央和地方的财税资源有望得到重新分配。

按照此前参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专家接受采访时透露的信息,所谓环境税,是一个税系,而非单独的某一税种,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征税首要目的不是增加财政收入,而是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节能减排。

针对目前亟待完善的中央和地方分税体制,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状况,《建议》提出,在合理界定事权基础上,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逐步健全地方税体系,赋予省级政府适当税政管理权限。

在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来源大头上,《建议》提出,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完善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同时,为了补充政府公共支出的来源,《建议》提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同时,为能进一步放开国有经济领域,鼓励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建议》提出,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值得关注的是,在楼市“二次调控”之际,市场关于房产税的推出又现浓厚预期。

《建议》中的提法是:研究推进房地产税改革。由此,似乎已箭在弦上的房产税前景又添变数。《建议》摘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解读:“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再次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规划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在“三驾马车”中,消费排在第一。

事实上,“扩大内需”一方面是为了稳定我国经济增长,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另一方面也是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建议》明确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

在这样的目标下,“扩大内需”更有了熨平经济波动、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的内涵。

“过去强调的都是„增长‟,以供给的思维来发展经济;但现在强调的是„内需‟,以需求的思维发展经济。”经济学家樊纲近日表示。

他认为,居民消费需求主要从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来着手,而投资需求,宜将重点放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近日的表态展示了国内市场的前景。

他在视察第108届广交会时表示:“相信经过几年时间,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结构会有很大的改变和提升,内外贸市场会连成一体。我认为,未来中国的国内市场会明显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内市场。”

《建议》摘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解读:人保部给出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

尽管已经超额完成全年900万人的目标,但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这依然是我国发

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中的一个突出点。

《建议》中明确,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特别提到,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未来五年将是攻坚扩内需的五年,怎样让老百姓没有后顾之忧地消费投资?除了完善收入分配及社会保障等领域的工作外,增加就业岗位也是一大要务。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这是《建议》明确强调的。

《建议》要求,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充分就业。

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提法同样值得关注。

在当前西方施压人民币升值,频挥保护主义大棒的背景下,中国外贸未来几个月的表现如何,沿海广大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订单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就曾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主管部门在就业和经济发展这样一个总体的目标之下,会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证就业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之间的平衡。

《建议》摘要: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解读:随着近两年来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一些地方政府同老百姓之间的信任度、政府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

2004年3月,国务院制定并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就是要求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在今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实现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

这表明我国政府对依法行政的约束机制越来越完善,对政府提高公信力越加重视。

在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相关内容中,《建议》明确,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有专家指出,实现政策、决策和各项举措的公开公正,是提高政府工作公信力的关键所在。《建议》摘要:对于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将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解读:近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其中,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建议》的定调预示着未来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新兴产业中,新能源是重要的一员。

如果要达到中国已经定下的气候减排目标,以及极富进取心的清洁能源发展目标,积极发展水电和核电成为最便捷的道路。

《建议》提出,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

按照国家能源局此前的预测,到2015年,中国的水电利用规模可能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

中国已经提出了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这个目标,必须加快水电和核电的建设。目前,西南地区是我国水电最为丰富而将在未来集中开发的地区,而核电的规划布局方面,中国已经在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区加快发展核电,稳步推进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中部省份内陆核电项目,一条“东中部核电带”即将形成。

这将是一个伟大的时期。从2011到2015年,中国将步入“十二五”阶段;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改革开放30年之后,在全球金融危机余烟未散的背景下,从世界各地投来的交织着期望和担心的目光中,中国正经历着一次新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文化转型。

昨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了10月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通览《建议》全文,信息非常丰富,意义极其远大。

《建议》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也指出:“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这种对改革的强调,引人关注。而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大历史重任在“十二五”期间汇集在一起,则需要加快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正是深入推进改革。

改革已经进行了30多年,但离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一定距离。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言,市场经济并非保证经济昌盛和人民幸福的充分条件,许多国家陷入了坏的市场经济,或者权力支配市场的经济。中国必须走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法治是规制权力的唯一正途。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在矛盾的积累、暴露过程中逐步改革。但到了今天,有些问题可能没有太多回旋的时间和余地,又涉及重大利益格局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下更大的决心和勇气。

改革的实质在于利益格局的重构,必然会遇到利益集团的阻挠。更重要的是,正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的“俘获理论”所告诫的,立法者和管制机构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特殊利益集团“俘获”立法者和管制者,使政府提供有利于他们的管制。

在我国当前的改革中,由于规则的制定者与一些被改革的对象之间存在很大的重叠与交叉,更使得改革需要“灵魂深处的革命”。例如,收入分配改革、央企改革、证券市场的改革、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改革等,之所以难以突破,症结就在于此。

《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作者奥尔森认为:“各种社会组织采取集体行动的目标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争取重新分配财富,而不是为了增加总的产出——换句话说,他们都是„分利集团‟。”因此,各利益集团都会为了利益而展开分利竞争,通过各种活动影响政府决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集团的活跃存在将成为常态,而且制度越不健全、寻租空间越大,利益集团就越趋于活跃。与上世纪80年代的双轨制相比,中国如今的寻租活动在方法上更为隐蔽、在规模上更为惊人。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PE腐败,在公司上市前快速入股,利用关系帮助企业上市,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惊人的无风险利润。

另一个寻租的热点领域是房地产。最近被股东方公开举报的某市一中心城区房地产项目中,约400户业主中,50余户曾获得一成以上的购房折扣,其中22名买家所获折扣高达三至五成,折扣金额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其中多数是政府官员。这揭开的只是冰山一角。

改革的另一障碍在于改革的成本和风险在当期,而主要收益则在远期。这种收益与成本的跨期分配,往往是导致改革不作为的主要负向激励。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6篇

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什么是科学发展?就是4个更加、一个促进:„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是主线中的主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只有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认真落实相关要求,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具有转折意义的五年规划

“十二五”规划将与以前的规划不同,过去更强调“国强”,而现在则十分注重“民富”。

在经济增长方面,未来5年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首次未提GDP增长目标。

没有出现GDP指标,而是说平稳较快发展,意味着在下一步经济发展中要兼顾增长和稳定两个方面。对发展速度的要求在降低,对发展内涵的要求却在提高。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这是中国应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矛盾和挑战所需要的新理念,也是对中国未来发展明确的方向性描述。

此外,“十二五”将更加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毋庸讳言,现在,社会上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些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

“在强调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时,加了一条要„普遍较快增加‟,强调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是近年来中央一直在倡导的发展方向,此次特别强调„普遍性‟,是对胡锦涛总书记前不久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回应。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个程度,已到了抓紧解决“民富”问题的时候了。“不解决这个问题,很多社会问题可能都要激化,而且我们现在也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在专家们看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既是一件民生大事,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我们这么多年来提出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效果不明显,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老百姓钱不多。”辛鸣说,这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长期依靠投资,依靠出口,缺乏可持续性。

“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结构调整以产业结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调整为重点。“而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收入分配的改革。只有民众普遍性地增加了收入,才有可能改善消费结构,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

所以《建议》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把消费摆在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首要位置上。

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成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2015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

显然,“十二五”成为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受到中央高度重视。2009年5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财政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不失时机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危机都孕育着新的技术突破,催生新的产业变革。我们必须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选择那些潜在市场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加以培育,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国家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到空前的高度。“金融危机过后,不仅仅是中国,全球经济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开始朝着以新能源等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

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齐头并进

“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仍然是“三农”工作的重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没有改变。与此同时,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最大的内需在哪里?经济发展的最大潜力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城镇化。”据预测,中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还能持续相当长时间。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将为扩大消费和投资需求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支撑。

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余地和空间很大;新农村建设需求也很大。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不仅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别的国家没有的、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发展优势。只要把握好方针政策,扎扎实实向前推进,这“双轮驱动”就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是中国的特有优势。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民生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却严重滞后,就业难、收入低、房价高、看病贵、保障弱,成为百姓面临的突出难题。“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社会建设明显加强”,发出了解决问题的积极信号。

加强社会建设,首先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中央党校教授认为,本次建议更加关注民生与共同富裕。“在政策上体现为两个比重的提升:居民收入占社会整体财富分配比重提升,劳动收入占整个收入比例提升。„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更多”。

对于社会普遍关心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具体建议:首先,通过建立工资协商制度,提升劳动者的地位,为提升劳动收入在整体财富分配中的比重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建立国民财富增长机制或者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再次,通过税收缩小收入差距。降低中小企业税收,鼓励创业,提升中小企业劳动者收入水平,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建设,才能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7篇

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摘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11%、18%以上,至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500亿元以上,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经济总量保持全省首位。

【解读】在去年全市GDP突破3000亿元大关后,今年泉州经济总量预计可迈上3500亿元的新高,有望收获福建经济总量的12连冠。在迈向经济强市的征途中,5年后,泉州地区生产总值有望再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的增幅将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争取达到18%以上,总额力争突破1000亿元。(记者 林绿波)

超千亿元“产业航母”增至5艘

【摘要】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等5个千亿产业集群„„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继续实施“百千万亿倍增计划”。

【解读】继纺织服装成为泉州第一个千亿集群后,泉州产业集群的千亿版图有望不断壮大。未来5年,“百千万亿倍增计划”将继续指引泉州产业进步。其中,“百亿企业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超百亿元企业15家以上;“千亿产业集群倍增计划”,即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化、装备制造、建筑建材5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其中,纺织服装、鞋业、石化3个产业集群要超过2000亿元,装备制造、建筑建材2个产业集群要超过1000亿元;“万亿固定资产投资倍增计划”,即力争“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以上。(记者 林绿波)

泉州港目标瞄准“主枢纽港”

【摘要】港口地位日益显著。港口开发建设加速推进,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开放功能明显增强,以港口为取向的现代化集疏运体系和港口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主枢纽港地位基本确立。

【解读】现代港口已从不同运输方式的换装功能,向现代化物流重要节点和商贸组织功能转化,对城市、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日渐成为泉州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港口建设,将泉州港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东出西进的综合通道和区域性现代专业物流中心,成为“十二五”时期港口发展的重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统筹港口规划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公用深水泊位,完善港口综合配套设施,突破深水公共航道瓶颈,健全港口服务体系,优化通关环境,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同时着力培育国际航线,大力引进大型港口企业、航运企业和国际化港口服务企业,积极推动泉台港口紧密合作,力促泉州港口与国际大港对接。(记者 黄小玲)

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摘要】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和我国重要的石化、装备制造业、体育产业和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解读】世界第一的“茄克之都”,中国最大的石材出口基地,世界20%运动鞋的制造地„„这些动人的记录彰显着泉州建设世界纺织鞋服、石材产业基地的巨大潜力。此外,泉州石化、装备制造、体育和光电等产业近年来的突飞猛进,也成为全国焦点。

未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将是泉州产业的一大目标。泉州市将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以产业集聚为主要特征,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保持基地建设的主导产业特色鲜明、水平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在产业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区域品牌发展等方面成为全国的示范。(记者 林绿波)

先进生产方式托起“泉州创造”

【摘要】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

【解读】未来5年,泉州市将突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建设产业信息系统,推广一批先进制造生产方式。

其中,集成制造是指将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力求达到产品上市快、高质、低耗、服务好、环境清洁的目的。敏捷制造是指充分集中高素质劳动力,注重应用灵活的生产管理方式,力求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柔性制造是指通过灵活配置生产设备、生产环节,灵活调整生产周期,力求快速生产出低成本、高质量的不同品种产品。精密制造是指将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超高速加工技术综合集成,力求形成以精密制造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方式。(记者 林绿波)

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摘要】建设海西重要物流节点城市„„争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重点发展建设了5个物流园区,6个物流基地,9个物流中心和6个物流配送中心,以及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逐步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运行机制,基本建成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

下一个五年,泉州市发展物流业的思路包括:加大奖励力度引进重点物流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逐步建立以农资物流和粮食物流、果蔬物流、冷藏物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代理制等现代商务模式,促进全市物流资源有效整合。(记者 叶舒雯)

风电产业“随风起舞”

【摘要】加强石油、煤炭等能源储备转运基地建设,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解读】泉州市现有煤电、天然气电、水电,风电尚是一片空白。而发展风能的理由充分:首先,种种资料显示,今后泉州生产、生活用电将更为紧张。2015年,泉州市电力市场最高负荷将达7980兆伏,用电量将超490亿千瓦时。开发新能源对于泉州市这样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地区来说,无疑具有深远意义。其次,泉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风能资源,据介绍,泉州市沿海风能资源储量为陆地上的3—4倍,是今后可开发的主要能源资源。

如果说“十一五”是风能产业的前期准备时期,“十二五”有望成为该行业“见风就长”的迅速发展期。目前,泉州市已生成了惠安赤湖风电场、晋江金井风电场等项目。惠安赤湖、小岞的风力发电厂已通过审批,预计今年可以动工。该项目建成后,赤湖将有24台风机、小岞将有11台风机,生产的电能可有效缓解惠安县的用电紧张现状。此外,泉州市还规划在惠安崇武、走马埭海堤,晋江、石狮等地设立风电厂。这些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预计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就有多个项目可陆续开工。(记者 陈淑华)

新建扩建一批水利工程

【摘要】新建扩建一批蓄水、引水、供水和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

【解读】泉州市水资源总体紧缺,随着一批批工业项目相继上马和城市化水平的加快,供水紧张局面将日益加剧。日前,泉州市成立了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强化水资源功能区管理。全力推进碧坑水库建设前期工作,规划新建泉港双溪、洛江八峰两座小

(一)型水库和晋江、石狮两座平原水库,对山美水库和桃源水库进行扩蓄,通过以上措施,预计可增加年蓄水库容约6000万立方米;完成湄洲湾南岸供水二期(含洛阳桥闸改造)、晋江引水第二通道、石狮市引水第二通道、南安市沿海片区供水等四处引水工程建设,总引水规模约32.6立方米/秒(约282万吨/日)。(记者 曾聪虹)

求突破 谋跨越 推动泉州现代化

“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

陆上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摘要】集中力量建设“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加快环湾区域城市轻轨、快速干道建设。

【解读】“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着力打造“一环两纵三横六联”高速公路网,实现所有县城15分钟、大多数乡镇30分钟、边远乡镇60分钟可上高速公路。“一环”即环城高速公路,二纵即沈海高速公路泉州段、沈海高速公路复线泉州段;“三横”即泉三高速公路泉州段、莆田至广东梅州高速公路泉州段、厦(门)沙(县)高速公路泉州段;“六联”分别是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惠安支线、泉厦漳城市联盟高速公路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石井支线、泉三高速公路安溪连接线、泉港龙头岭至肖厝码头疏港高速公路、泉金联络线。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拟新建铁路里程约392公里,包含约92公里客运专线、200公里快速/普速铁路、100公里铁路支线/专用线,打造“一横三纵六支”铁路网格局。“一横”指长(汀)泉(州)铁路;“三纵”指福厦铁路泉州段、宁漳客专泉州段、宁漳货专泉州段;“六支”指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秀涂港区铁路支线、肖厝港区铁路支线延伸线、中化泉州石化专用线、石井港区铁路支线、南安官桥粮食/建材专用线。

环湾轻轨方面,目前由上海市市政工程设计院和同济大学共同编制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景由6条线组成,采用以环泉州湾地区为核心的放射式线网结构,总里程326.3公里。(记者 黄小玲)

晋江“陆地港”年底运营

安溪“陆地港”启动建设

【摘要】加快晋江、安溪“陆地港”建设,纵深拓展港口腹地。

【解读】目前,泉州市主要规划了晋江、安溪两个“陆地港”。晋江内坑“陆地港”是全省规划建设的4个“陆地港”之一,规划用地面积49.5万平方米,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五大功能区域,包括海关监管区、集装箱服务区、采购交易区、物流配载区和商务配套区。首期将建设出口监管仓、保税仓、海关检验检疫大楼等,晋江内坑“陆地港”预计年底试运营。自3月初泉州海关调研组赴安溪县专题调研后,日前,安溪也启动“陆地港”建设,明确提出在安溪建立“陆地港”的目标。泉州两个“陆地港”的建设,将成为闽南地区主要的现代物流平台,全省重要的外贸物流节点和内陆集装箱运输的重要枢纽,可吸引周边县市区和周边省份企业将货物出口到“陆地港”退税、集拼后,通过铁路、公路等多式联运直接运抵港口出口,实现进出口货物在沿海港口与陆地城市之间的直接流通。(记者 黄小玲)

泉州晋江机场力争对台直航

【摘要】加快泉州晋江机场改扩建,力争泉州晋江机场对台直航,推进新机场前期工作。

【解读】根据泉州民航建设发展目标,“十二五”期间泉州晋江机场建设规划主要以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为主,工程总投资7990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0—2013年。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扩建停机坪及跑道调头坪55000平方米(其中停机坪52300平方米、6个机位),新建航站楼40159平方米、货运中心8692平方米,改造旧航站楼等。扩容的同时,泉州晋江机场将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尽早将机场列入对台直航点和落地签证点,开通对台直航航线航班。(记者 黄小玲)

“多轮驱动”促进泉州大都市圈发展

【摘要】统筹2980平方公里泉州大都市圈发展。

【解读】所谓2980平方公里的泉州大都市圈,将泉州市辖区、晋江市域、石狮市域、惠安县域以及南安市的12个乡镇和街道(溪美、柳城、美林、省新、洪濑、洪梅、康美、丰州、霞美、官桥、水头、石井)揽入怀中,规划区内的空间布局结构,将完成“一湾两翼三带”的华丽蜕变。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十二五”期间,29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处处萌发着新的生机。整合泉州湾,建设区域强中心吹响了城市发展的冲锋号角。整合和培育泉州城区、晋江、石狮的专业化、高端服务职能首当其冲,将构建面向区域的、高水准的城市服务平台。东海片区、洛秀张坂片区、城东双阳片区、江南池店片区、北峰丰州片区等重点片区的开发建设将齐头并进。晋江滨海区域、石狮环湾区域、南安城市新区、霞美片区、惠安崇武山霞片区的建设将促进周边县市区的发展向环湾区域靠拢,以“多轮驱动”的态势,全面提升泉州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支撑带动作用。(记者 朱娟娟)

“互动一体”突出“980”区域规划建设

【摘要】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加快泉州环湾沿江发展,推动环湾区域城市一体化发展。

【解读】展望“十二五”,泉州市将构建资源充分整合、功能分区定位准确、产业集中布局的现代化城市。突出“980”环湾区域规划建设,将是加快城市建设的破题之作。在环湾城市规划体系的指导下,东海、城东、北峰和江南等城市组团、片区将成为着力打造的核心片区。

一幅幅美好画卷正徐徐摊开。由泉州古城和古城东部平原区域组成的中心组团,将成为古城整体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大舞台;围绕着福厦高铁泉州站,北峰丰州组团将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竞技场;东海组团将重点完善市级行政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商业、文化、商务办公、生产性服务等综合功能;城东双阳组团将依托华侨大学,提升科研、教育服务职能;江南池店组团将依托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发展轻污染的相关产业;仙石西滨组团承担起未来高端金融信息服务、商务办公等区域职能;蚶江祥芝组团将重点培育大型市场和物流业;洛秀张坂组团将打造海西中部台商投资聚集区;河市马甲组团将成为泉州的后花园和生态屏障;崇武山霞组团将重点培育旅游服务职能„„(记者 朱娟娟)

五大总部经济区将初具规模

【摘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高端服务业等都市型产业。

【解读】目前,泉州市级总部经济区一共有五个,分别位于东海、城东、江南、福厦高铁泉州火车站和晋江。东海总部经济区主要包括两个区域:一是蟳埔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沿海大通道北侧;二是滨海总部区,选址于东海组团,目前已经确定11家入驻企业并动工建设。城东总部经济区位于城东组团东侧,主要以高级商务办公为主,正在加紧推进。江南总部经济区位于晋江下游江滨路西南侧,规划建设集商务办公、金融贸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主要针对中等规模企业的商务运营中心,已基本确定招商政策。晋江总部经济区位于滨江商务区,已经出台了招商政策。福厦高铁站前商务区位于北峰—丰州组团内的启动区,正在规划中。今年“9·8”投洽会,几个总部经济区已联袂招商。泉州力求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总部企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吸引一批符合条件的企业集团及现代服务业企业、研发机构等入驻,基本形成总部企业集聚、科技含量高、现代服务业发达、功能配套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总部经济区,在5—10年内初具规模。(记者 黄小玲)

吸引“背包客”来泉体验闽南生活

【摘要】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保护古城历史风貌,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解读】泉州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后,泉州市将结合古城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全面实施古城保护、利用、改造、复兴工程,彰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重点打造开元寺、台魁巷历史文化街区,旧馆驿历史文化街区,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府文庙、后城历史文化街区,城南聚宝街历史文化街区等5个历史文化街区。

同时,泉州市还将进一步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珍贵遗产,通过创新不断赋予文化旅游业新的灵魂和风采。重点开发利用传统特色民居,对这些古大厝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将其改造为家庭式大厝旅馆、商务文化休闲会所或者组织南音表演、经营泉州小吃、茶馆、工艺品展示销售等,恢复各种各样民俗活动,吸引在泉客商特别是全国现存数千万“背包客”前来体验闽南文化和闽南生活;大力发展名人故居、名人足迹考察游,对这些故居进行修缮、保护、周围环境整治及名人资源旅游产品开发,配合旅游业的发展。(记者 陈智勇)

“一湾两江四山”撑起滨海宜居城市

【摘要】深化“一湾两江四山”城市系统规划建设„„建设宜居宜业城市。

【解读】所谓“一湾”指泉州湾;“两江”指晋江和洛阳江;“四山”指清源山、桃花山、大坪山、紫帽山。泉州市将建设一批城市景观项目,深化“一湾两江四山”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将为泉州滨海城市的招牌再添新辉。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强化景观规划建设,开展环湾城市与山体、水体空间关系规划研究。今后,泉州市将建设与预留“一湾两江”滨水公园及生态绿地,加快位于泉州湾中心的东海滨海公园建设、泉州滨江商务区外侧的晋江下游南岸滨水湿地公园建设,启动洛阳江滨江公园绿地建设,形成现代城市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宜居城市的内涵还远远不止于此。“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营造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为市民提供开阔、舒适的生活环境。这包括高起点规划建设南翼新城、北翼新城、东海组团等城市拓展区;在危旧房改造和新区拓展中做足做靓城市广场和公园;继续推进城市大公园、公共绿地和小区绿地建设,如在北峰丰州组团建设西华洋滞洪区公园,城东组团建设青莲寺公园,东海组团加快建设观音山公园、滨海公园等。(记者 朱娟娟)

高标准推进15个试点镇建设

【摘要】按照“具备较强的产业依托、发达的交通联系、完善的城市功能、优美的生态环境、相对规模的人口集聚,以及较高的政府管理水准”的要求,高标准推进省、市试点镇建设,有序推进中心镇、建制镇规划建设,形成一批新市镇。

【解读】目前,3个省级试点镇和12个市级试点镇的总体规划均已完成并通过评审。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实施以来,15个试点镇共确定539个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逾1000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逾100亿元。

“十二五”期间,试点小城镇力争在3—5年内,着力建设一批“规划先行、功能齐备、设施完善、生活便利、环境优美、保障一体”的宜居城市综合体,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生态优美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和配套保障政策。一是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础,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二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小城镇居民基本享有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三是建立有利于发挥小城镇特色优势的体制机制;四是基本建成生态环境优美,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宜居城市综合体。(记者 曾聪虹)

65个道口通联经济命脉

【摘要】积极发展“道口经济”,形成县域经济的新增长极。

【解读】根据规划,“十二五”初泉州市将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十二五”中期将基本建成环城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十二五”末将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充分发挥全市65处高速公路互通的道口效应。据悉,65个道口覆盖了泉州各个县(市、区),届时,大量的客流、物流、资金流将涌上高速公路网,大量的工业区将环绕道口而设立,实现县域经济新的飞跃。为了让道口尽快成型,泉州市将全面建设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内项目,即:续建南惠高速公路、沈海复线南安金淘至安溪段、泉州环城路二期、泉州环城路三期、泉州环城路南安张坑至石井、莆田至永定泉州段、莆田仙游至南安金淘泉州段、泉三高速公路南安至安溪连接线8个项目,新开工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厦沙线安溪至沙县泉州段、肖厝港支线、沈海复线安溪至长泰泉州段等4个项目。至2015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约726公里。此外,泉州市还将加快开展泉金联络线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记者 黄小玲)

近海治污规划明年春节前完成初稿

【摘要】继续推进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制革、电镀、建陶、漂染等重点污染行业及工业污染集控区整治。

【解读】2006年,市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治理的决议》。近海治污成为市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成为市人大常委会这五年间检查的重点。五年来,近海治污成效喜人,相继完成污水处理体系工程等五大工程;近岸海域环境质量逐年上升,今年丰水期和平水期平均水质达标率为75%;2007年开始,泉州市连续三年实现主要污染物“双减排”。

目前,泉州市正在编制“十二五”近海治污规划,将于明年春节前完成初稿。节能减排方面,泉州市将严格控制生产企业主要污染排放物排放量,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跟踪监管,坚决淘汰造纸、皮革、纺织染整、化纤、食品、建材等行业的落后产能;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先进技术运用,禁止新建污染严重的皮革、印染、电镀等行业企业;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步伐;探索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和交易市场,推进节能服务市场化、产业化。(记者 陈凌鹭)

绿色通道联起城市村镇

【摘要】加强城乡绿化,积极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工程。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植树造林亮点颇多。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不断向城镇村庄、乡村公路、沟渠两旁、农田林网等延伸,向房前屋后及多年未复耕的坡耕地、园地拓展,树种结构也不断调整和优化。深入实施的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和绿色屏障等“四绿”工程,正让泉州一天天更靓丽。

未来五年,泉州市关于全市营造林的初步设想有:继续优化树种林种结构,加大力度发展珍贵树种、速生树种,着力营造阔叶林、混交林,定向培育大径材、珍贵用材、工业用材等,并制定低产低效林分改造规划,通过采取全面更新、补植补造、抚育管护等措施,提高低产林蓄积量和生态功能。同时加强中幼龄林抚育管理,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成材一片,实行质量责任到人的全员质量管理,贯穿于育苗、整地、栽植、管护等每个环节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落实到每个部门的全行业质量管理。此外,泉州市还将抓好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丰产竹林、名特优花卉和经济林、生物质原料林等基地。(记者 叶舒雯)

东海经济适用房

预留200套公租房“筑巢引凤”

【摘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计划,完善人才政策,创新人才服务保障和激励机制。

【解读】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正加速在泉州的投资布局。泉州对高层次人才的渴望,从未像此刻这般迫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计划被列入“十二五”规划建议。今年市政府第81次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在东海经济适用房中集中预留200套公租房,用于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问题,这批公租房计划年底开工建设,分9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两种户型,建成后将为泉州市部分重点企业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过渡性用房。

据市公务员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实施“人才安居工程”,鼓励支持各级政府、工业园区、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住房的投入,通过建设人才公寓、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立起“梯度分明、配置合理、配套齐全、生活便利”的人才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才能逐步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问题。要吸引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不仅要为他们解决人才落户、子女就学、家属就业等后顾之忧,还要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创业、居住、教育、学习、交流的“小环境”,这成为当前泉州市人才工作的重要课题。(记者 谢曦)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城乡

【摘要】努力实现每个县有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每个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的目标。

【解读】“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扶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去年,泉州、晋江、石狮、南安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评,鲤城新获“全国文化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市有“全国文化先进单位”5个,“全省文化先进县”4个。今后,泉州市将进一步鼓励、引导各地做好、打响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努力营造良好环境,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争取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馆、纪念馆、文化馆、文化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机构免费或优惠向社会开放;大力加强广场文化、村镇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公园文化、军营文化和家庭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多姿多彩、群众踊跃参与的文化活动。(记者 陈智勇)

建设闽南文化核心区

【摘要】推进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闽南文化核心区。

【解读】按照今年出台实施的《泉州市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泉州市将规划建设点面结合的省、市、县、乡村(社区)四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基础网络。通过实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即建立1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1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中心)、1000个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全面建设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目前泉州市已正式公布了13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示范区、2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传习中心)和197个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泉州古城区展示点,保护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积极推动“海丝文化”、“闽南红砖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继续做好 “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积极参与和促进闽南红砖建筑群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成功入围后将作为国家项目正式申报“世遗”。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寻求新时代背景下文化遗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记者 陈智勇)

历史文化游 蓝色滨海游 绿色生态游 工贸旅游

旅游品牌主推四大板块

【摘要】以建设海西旅游中心城市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打造历史文化游、蓝色滨海游、绿色生态游、工贸旅游四大板块。

【解读】当前,旅游业发展已步入品牌时代。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进一步发挥各县(市、区)各自的文化、海洋、生态和工业等资源特色,重点打造历史文化游、蓝色滨海游、绿色生态游、工贸旅游四大板块,充分带动和辐射本区域的旅游发展,并实现泉州市各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泉州市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将以“海丝文化”、“闽南文化”与“海峡文化”为基本支撑点,重点打造环城海丝文化圈、惠安滨海文化区、安溪铁观音文化区和德化瓷文化区。蓝色滨海游项目将作为“十二五”泉州旅游业重点发展产品系列和旅游业的重要增长级,倾力打造“惠女风情”滨海度假板块、“商贸运动”滨海休闲板块和“金色海峡”滨海观光板块三大主题鲜明的滨海旅游板块。绿色生态游项目将重点发展“桃园生态休闲游”、“瓷都揽胜游”、“茶乡休闲游”、闽中绿色金三角自驾车游等旅游产品。工贸旅游项目将以重点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为抓手,加强旅游集散中心和网络建设,打造一批精品乡村旅游和工业旅游精品品牌。(记者 陈智勇)

幸福指数也有量化指标

【摘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读】“幸福指数”是衡量百姓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的概念。据研究,幸福指数大体有五个方面构成:l.物质丰裕感;2.精神充实感;3.政治清明感;4.社会和谐感;5.生态舒适感。既包括就业、收入、保障、居住、安全、医疗、教育等可以量化的程度,也包含情感范畴、心态状况和情绪愉悦等精神因素,还包括人际关系和谐等状态。

“十二五”规划将如何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幸福呢?据了解,城镇登记失业率、衡量居民家庭总体消费水平与结构的恩格尔系数、反映收入分配差别的基尼系数、生态环境质量,以及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等,都是幸福指数的量化指标,也将是今后五年泉州市让百姓更有“幸福滋味”的几大努力方向。□本报记者 叶舒雯

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

【摘要】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灵活就业„„把解决大中专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解读】“十一五”期间,泉州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先后形成两轮促进就业政策体系。2006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7万人(增量约占全省的1/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2万人。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泉州就业率居全国首位。泉州市连续多年举办泉州市企业劳务合作洽谈会,组织企业外出招工,与国内150多个城市建立长期劳务协作关系。通过降低社保费率为企业减轻负担1.69亿元。

未来五年,泉州市将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优势,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建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保障企业用工需求。多形式开展以“企业招工,政府帮忙”为主题的企业劳务招聘系列活动,完善跨区域劳务协作长效机制。鼓励企业到外地建立劳务协作培训基地。充分发挥泉州市外向型经济发达的优势,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境外就业和劳务输出。加大对城镇“零就业家庭”的帮扶力度。(记者 叶舒雯)

社会保障实现“一卡通”

【摘要】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实现社保卡“资源共享,一卡通用”。

【解读】“金保工程”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中央、省、市三级网络为依托,支持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等核心应用,覆盖全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十二五”期间,泉州市将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综合管理,提高整体信息化水平,实现对各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业务、服务人群、信息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应用“四个全覆盖”。同时,在全面完成社保卡发放、完善社保卡系统建设基础上,建立起面向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保卡服务体系与运行管理机制,有关部门基于社保卡开展各项应用,实现“资源共享,一卡通用”。□本报记者 叶舒雯

加快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

【摘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解读】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和社会效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医疗服务成本,是公立医院改革的出发点。市第一医院城东新院区一期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市医疗中心一期传染病医院竣工启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东海院区、市第三医院新院区开工建设„„随着卫生重点项目不断推进,未来,泉州市公立医院将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满意的医疗服务。(记者 叶舒雯)

上市企业有望达到百家

【摘要】大力推进企业改制上市“121”工程,打造资本市场“泉州板块”。

【解读】如今,攻略天下的泉州上市英豪上升到59家,他们的资本脚步迈向亚洲、欧洲、美洲等,在世界经济舞台书写傲人的泉州记录。目前,泉州市还有8家企业已向中国证监会申报发行上市;7家企业已上报福建证监局辅导备案;一大批企业正加速改制重组。

对于未来,泉州的期待是,力争用3—5年的时间,全市累计完成改制企业1000家,纳入上市后备企业200家,实现境内外上市企业100家,真正崛起“泉州板块”。(记者 林绿波)

办事机构为泉企“上岛”搭桥铺路

【摘要】拓展泉台合作空间„„力争泉台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推动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有序引导企业赴台投资。

【解读】今年5月,泉州市经贸文化交流团前往台湾签订两岸对接项目23个,27家企业参加赴台采购洽谈会。这是泉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一个里程碑,更为“十二五”期间泉台合作空间的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后,泉台经贸社团互设办事机构,推动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将成为泉台合作的新方向。

在此前27家参加赴台采购洽谈会的泉州企业中,已有2家企业在台成立子公司或办事处,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泉州企业正力争申请在台湾设立办事机构。其中,台湾中泉国际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在台湾注册的国有全资陆资企业。中泉公司在台湾设立独立全资子公司后,可以以独立法人的身份在台进行经贸活动。无独有偶,日前,商务部已正式批准闽台农产品市场在台设立办事处,这是大陆首家在台设立的农产品公司办事处。今后闽台农产品市场可以根据台湾农产品的产量、品种、品质和报价直接在产地下订单、看货和提货,为台湾农产品开辟稳定的销售渠道,也有利于大陆产品拓展台湾市场。“十二五”期间,越来越多的泉台经贸社团办事机构的设立,将为泉州企业“上岛”建立营销网络搭桥铺路,今后还将成为泉州良好投资环境的展示平台,提升泉州在台湾的知名度。(记者 朱娟娟)

专家解读“十二五”规划建议 第8篇

2011年6月8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在北京组织召开《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新型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五个子规划专家论证会。来自行业协会、专业院所、重点企业、咨询机构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的14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规划进行了论证。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和产业司参加了会议。原材料司巡视员贾银松、副司长高云虎到会并讲话。

专家组听取了起草组对规划内容及编制过程的说明, 对规划进行了认真审议。专家组认为, 规划贯彻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和要求, 是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 》的具体措施, 规划整体结构合理, 定位准确,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上一篇:2009秋季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下一篇:真假闺蜜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