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缘诗范文

2024-06-02

情缘诗范文(精选14篇)

情缘诗 第1篇

情缘诗三首

(一)

王母簪下浪千层,难阻金鹊彩虹桥。

王侯将相门相当,真情湖畔不堪少。

情比金坚誓相见,葡萄树下说悄悄。

欠尽半生红黑豆,今世才来把缘了。

朝朝暮暮几生情,恩恩爱爱醉今宵。

若问情缘有几许,清风相思吹不老。

天荒地久路迢迢,另有红线巧牵到。

相思若成云和雨,生死相许情直教。

(二)

百日相思盼相见,银河两岸遥凝眸。

郎才女貌天生缘,王母一簪难相守。

天宫冰冷泪有温,化作相望暖心头。

天上地下朝夕间,痴念成风心相投。

你成风我便化雨,生死相依不苟且。

清风细雨韶华逝,两情久长心相侯。

天寒岂能久长时,一日相见还红豆。

前生分离几轮回,今生今世念红楼。

(三)

百日愁肠百日醉,身旁伊人水两侧。

昨日老柳今日新,千条万条是离别。

东岸相思泪轻弹,西宫殿里亦呜咽。

一曲霓裳难复旧,半边瑶池是苦涩。

古道多少有情人,恩爱难掩苦离别。

王侯终须低首时,情比金坚是本色。

银波金雀彩虹桥,相逢一处美如蝶。

回眸前尘似昨昔,情缘姻里终有得。

情缘诗 第2篇

风,有着看似温柔其实刚毅的个性,美丽、聪慧,对艺术有高度鉴赏力。处女座的关系,使得她骨子里保有清纯的特质,女人味的服装,更时尚的手机与手表,是她生活中最重要的伙伴。

风还很清晰地记得与他的第一次对话,是通过TOM的“无限情缘”手机短信聊天。

用手机发送一个A到“800188”,获得确认后再输入昵称、性别和年龄,风刚刚成为注册用户,就有人来“敲门”了。

“嗨,知道什么是风花雪月吗?”一条有些突然的`短信闪烁在风新买的诺基亚8250手机上。不知道是谁,也许是熟人,也许只是网站速配的一个陌生人,“短信情缘“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的神秘感。

“一个成语而已。”只是因为她叫风,而问题的主题里也有个“风”字,风回了消息,而不是如以往那样把不确定对手的短信都删掉。

“不是。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此谓大理四景也。”

“哦,好象很美,”风有些神往,想了想灵机一动,“可不可以换种解释呢?”

“什么,说来听听。”

“风花雪月是一年四季。风是春风拂面,暖意洋洋,花是夏日之景,绿肥红瘦,雪是冬日精灵,洁白无瑕,月是秋之光华,宁静高雅。”

那时候他们俩还只是对方手机上一个统一的ID号,风却已经决定今生要去云南。

三个月后,ID号变成了真实的手机号……

一年之后,在丽江小而空荡的候机厅里,风来了。拜见父母、参加纳西族的迎亲仪式、在结婚证书上摁下手印……

中午时分,风喜欢坐在大石桥靠溪水边的位置,面对阳光,眯缝着眼睛,隔着金黄的树叶抬头仰望那片蓝得让人心跳的天空,感受被树枝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影。

到了晚上,他们就穿过古城的每一条小街,搜寻白天淹没在人群中的特色小店,一起走在四方街打跳,在那些古老的青石板铺就的路上,一边聆听潺潺溪水,一边诉说各自的爱、梦想与期待。

新婚第五天,他们相约去登玉龙雪山。

新婚第七天,他们去了“小巴黎”。这是古城里新开的一家酒吧,名气不算大,温暖的壁炉和火盆却让人在冰冷的冬夜有了家的感觉。

情缘 第3篇

女人已经骨转移了, 全身的疼痛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可从未听她呻吟, 只从她额前的汗水和轻皱的眉头中读懂她的坚忍。每到这时, 男人便会用半湿的毛巾轻轻擦去女人额前的汗水, 轻轻为女人按摩着瘦峭的肢体。或扶着她坐起让她靠在自己怀里, 悄声的说些悄悄话, 逗得女人轻笑或羞红了脸。这时的我总不忍打扰, 只希望这稍纵即失的快乐能多些再多些。

女人已不再能坐起来了。男人便用些软枕垫起来让女人半靠着。女人的身下已有了褥疮。尽管有我们护士和男人无微不至的照顾。可恶液质状态的她已经不起一点点的刺激。哪怕接尿时轻微的抬动, 也会擦破点皮。她已如瓷娃娃。透明而易碎!

女人已时日无多。一天我和越当夜班。男人约来了主任和健。他说女人最喜欢我们四人, 今晚男人请来了摄影师, 要为自己和儿子留下女人最后的美丽。女人执意要同我们一起录, 她说最后的日子里, 因为有了我们的陪伴才不会那么辛苦, 可她又怎知她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感动!那晚的女人薄施脂粉, 一身新衣, 如新娘般明艳动人。男人紧靠着她, 满脸的怜惜与不舍。从奶奶家接回的儿子快乐地依偎在他俩身边, 好一副幸福的合家欢。那一刻我们只盼时间能从此停住。

最后的时刻还是来了, 正是我和越的白班。女人的生命迹象在一点点的消失, 男人说让她走吧, 她太辛苦了让她解脱吧。看着男人仔细的擦拭着女人的身体, 默默为她换上新衣, 而女人的笑容已变为了永久的定格, 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们决定送她最后一程。临上车时男人说, 女人是他今生唯一的妻。这话既像说给我们听的, 又似对女人的承诺。泪眼朦胧中仿佛又见女人羞涩而甜美的笑。我知道男人定会用一生去守侯他的爱, 会用一生去重温过往的点滴。同女人生活的短短六年, 却是他一生的情缘!

诗情缘境发 第4篇

关键词:皎然 意境 取境 意象 审美特征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诗歌的意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初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发展。王昌龄的“意境”理论是刘勰的“意象”说到唐代“诗境说”的中间环节,他把诗歌意境创造提到了一个非常突出的地位,为意境理论的深化和扩展奠定了基础。之后,诗僧皎然又将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皎然是唐代诗人以“境”入诗最多的诗人,也是用得最活、最好的诗人,由此他提出了“诗情缘境发”、“取境”、“采奇于象外”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

皎然是中唐时代的一名诗僧,俗姓谢,名昼,字清昼。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唐大历、贞元年间,是谢灵运的十世孙。他的诗文著作有《杼山集》(《皎然集》)十卷,论诗著作有《诗式》、《诗评》、《诗议》等。其中《诗式》皎然论诗的主要著作,皎然的诗歌理论主要就见之于这部著作。

皎然论诗着重于对诗歌的审美特征和艺术规律的探讨,他在《诗式》开头就指出:“夫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认为诗是一切自然美和人文美的最高表现。而皎然诗论的中心,即最有价值的则是论诗歌的意境创造。他认识到诗歌的情与境的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境发。他强调诗中之情是蕴藏于境中的,是由诗人所创造的诗境来体现的。正如他在《五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扬上人房论涅盘经义》诗中所说:“诗情缘境发,法性寄筌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诗情与诗境的有机统一关系。

皎然论诗重视“意境”,这与佛教有密切的关系。“境”是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佛学原有自己的境界说。佛学境界说大致以心为境,以“心之所游履攀缘者”为境,故以心感物便叫做“以镜照境”。皎然从佛经中拈出一个“境”字,写入诗歌中,创造一种诗境与禅境合一的诗歌美学理论。他理想的诗歌审美境界,是创造一个清新秀丽、真思杳冥的诗歌艺术境界来展现禅家寂静空灵的内心世界限。故在他的《皎然集》中,含有“境”字的诗句,约有三十首。皎然认为诗与禅是可以互相促进、和谐统一的,禅境对诗境的含蓄深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皎然对于“意境”理论的特殊贡献提出了“取境”说。为了使诗歌具有诗的审美特性,他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诗歌创作中的“取境”问题,即竟境的创造问题。在《诗议》中,皎然阐释了他对于“境”的理解:“夫境象非一,虚实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无定质,色也。凡此等,可以偶虚,亦可以偶实。”从皎然的文集中还可窥知皎然对于“境”的几种看法,一是“禅境”,也就是能够体现佛理禅趣的事物,多为自然景物。二是“物境”,也叫“外境”,是以心外之物,特别是以自然景物为境。如以风、烟、云、石等物为境。三是“心境”,也叫“内境”,是以“意象”为境。这是一种审美意象,也是审美心境。四是“意境”,这是物境与心境的审美统一。对于皎然来说,“禅境”是“意境”的思想源头之一,“物境”是构成“意境”的客观因素,“心境”是构成“意境”的主观因素,而“意境”则是“物境”与“心境”的审美统一。所以皎然认为构成“境”的“象”是多种多样的。诗人通过“心”的作用,将“众象”凝为一体而形成“境”,此时的境就不再是某一确定的客观景物,而是诗人意中之象,意中之境了,因而它既是实的,也是虚的。

“诗缘境而发”,因而意境的创造对于诗歌的体格起决定作用。皎然在《诗式》的“辨体有一十九字”一节中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便阐明了取境是诗歌的全局性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取境之偏高偏逸,影响所及是整个作品举体所呈现的艺术风格的迥异,艺术水平的高低。因而诗思初发,便要取境。

皎然基于他的“意境”美学观,提出取境的方法。皎然认为“境”有“物境”、“心境”,所以取境时就不仅要到现实生活中去取,也要到诗人自己的心理世界中去取。取“物境”的方法是“取象”与“取义”的结合。所谓“取象”即到现实生活中取“凡禽鱼草木人物名数”之“万象”,皎然强调到自然风景中去捕捉诗情,如月、风、云、峰、水等便是诗家常取之象。而所谓“取义”则是取“万象”所含之义,而义则有客观之意,即“象下之意”,也有主观之意,即诗人心中之意。将“取象”与“取义”结合,便能取到“物境”。取“心境”的方法则是“苦思”与“灵感”的结合。皎然认为诗境创造应当由人工之至极而达到天工之至妙,须经“苦思”而臻自然,强调“取境”要进行艰苦的艺术构思。他在《诗式》中说:“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则而得乎?”诗歌意境的构思过程中常常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静神王,佳句纵横”的情况,这似乎是“神助”一般,然而实际上却是平素的积累在神思兴旺时的一种爆发。意境形成之后,就有如自然天成,不思而得了。因而“心境”必须在“至难至险”的苦思状态和“意境神王”的灵感状态中结合取境,才能达到至美的诗境。

皎然的诗论中对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的作了相关阐述。皎然认为诗歌的审美品位、风格和价值都取决于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因为诗歌意境的创造是关键。首先,诗境要“采奇于象外”,造境要藏意于“象外”。 这是强调诗歌意境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外,必须使人联想起许多更为丰富的象外之奇景。这也就是后来司空图将其发展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理论。皎然在评谢灵运诗时说:“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词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风力虽齐,取兴各别。”皎然认为谢诗最富有“文外之旨”这种审美特征。

其次是“明势”。皎然在《诗式》开宗明义第一条即是“明势”:“高手述作,如登荆、巫,觌三湘、鄢、郢山川之盛,萦回盘礴,千变万态势。或修江耿耿,万里无波,欻出高深重复之状。古今逸格,皆造其极矣。”势,即文势,体势,就是作品总体上所呈现出的风格倾向。皎然以“山势”、“水势”形容两种基本“文势”,要求诗歌所创造出的意境具有一种动态之美,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境界。

另外,皎然还在诗论中提出,诗境的创造虽是人为的,却要有真率自然,天生化成之妙感。他在《诗式》总序提出:“放意须险,定句须难,虽取由我衷,而得若神表。”皎然对于谢灵运的高度评价,也正是出于欣赏其诗作的“出水芙蓉般的自然之美。”

在“意境”的创造中,皎然还力主艺术创新。他在《诗式》卷五的“复古通变体”中,就明确指出:“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皎然将这种思想用于诗歌的意境创造,自身不仅精通“复变之道”,同时也继承传统。在诗歌意境的创造上,师法屈原与谢灵运两人,从而他创造出了成熟的诗歌意境。

皎然的“意境”论以其独特新颖的观点发展了中国古典文论的“诗境”史,大大促进了唐人对诗歌意境的探讨,皎然“境生于象外”的提出,将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的研究推进新阶段,并直接启发了司空图“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说的提出。皎然的“意境”理论内容丰富,衣被后人,成为“意境”史上的一个辉煌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古风.意境探微[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

[3]谌兆麟.中国古代文论概要[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4]董丁武.皎然《诗式》浅说[A].唐代文学论丛总第六辑[C].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等待一世情缘散文 第5篇

周围的同学、朋友大都已结婚生子,有些早婚的小孩都已读小学了,而我依然是孤身一人。旁人不解,总叫我不要眼界那么高,过得去就可以了,还在等待什么?对于她们的劝说,我总是笑而不语。她们不知道,我在等待,等待属于我的、与我有一世情缘的人。

来这已三年了,以前从没想过寻找一段缘分会成为我现在这么大的一个难题,在这样一个年龄,很多的人都会你操心。每次回家,亲戚朋友总会问起这类的事,为什么不找朋友成家呢?我只是一笑,说缘分这种事是可遇不可求的,其实这只是我的一种脱词,我不想让别人为我担心而已。

近来,我特别怕从菜场经过,那条路我走了三年了,以前我也走过,但从没想今天这样畏惧过,我怕别人问起我,怎么三年啦你还是一个人呢?是啊!为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很想逃过别人的眼光,逃过别人的追问。

前一段时间,我表弟给我打来电话,说今年不想回去了。我听后哑然,我知道他心里的.苦楚。他只比我小一个月,今年二十八了,一直在外打工,没读多少书,家又在农村,在农村看来,他这是大龄青年了,记得每年回来他家里都会给他介绍对象,每次父母都期盼他回来成家算了,但总是因为种种原因,那个很简单的愿望一直没实现。

记得有句话说,缘是天注定的,分却要自己去创造。在你的生命中会遇见那一个人,往往都不是你能左右的。但现实却是上天可能给了你们认识的机会,却不一定给你们相识的机会,给你们相识的机会,却不一定给你们想爱的机会。于是这世上就有了许多的痴男怨女,你喜欢他,她不喜欢你,有的人走出来了,有的人却陷进去了。那些走出来的人又重新找到了幸福,那些陷进去的人只能活在一个人恋爱的痛苦中。

突然想起今天看的一个节目“相亲进行时”,相亲的男女主角刚开始对彼此的感觉都很好,似乎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在观众看来,他们也很般配,可是在谈话中突然出现的一句话让双方的谈话一下子陷入到尴尬之中,原来男主角是一个中专生,现在在一个工厂当乒乓球教练,而女方却是一个大学本科生,在一所小学当语文教师,看到此处我为这个男孩担心起来,我知道可能危机来了,果然,后来那个女孩就找一个理由离开了,明眼人都知道挡在他们中间的是到无法再逾越的墙,那就是学历。尽管后来他的爸爸也出来为儿子支招,谈到他儿子有房子,很本分,脾气很好,如果结婚的话,什么都不用愁,甚至还给他们规划了将来,说以后她可以教他们的小孩文化知识,她可以教小孩体育,但一切的挽留都无剂于事。

想起自己曾经也相亲过几回,但每次都只是见过面,吃过饭,尽管也留下了联系方式,但结局大多是一去不复返,个中原因,无法说清。也许只能用一句太俗的话来解释了,没缘分吧!

这世上要找到一个能够有缘的人为什么那么难呢?

山水情缘作文 第6篇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对山水情有独钟,从而一往情深。山水各有性格:山,高峻博大而志存高远;水,灵动温柔而厚德载物。山寓意正直高大,水寓意机智灵动。山水情缘,不因时间的流逝而消磨残损,不因岁月的车轮匆匆而消失殆尽。

“三山半落青天外,绿水中分白鹭洲”。山,是静的,水是动的,动静相宜。山间,云雾缭绕;水中,鱼虾嬉戏。清流淙淙,水一直流着,却永远也流不出山的目光。山虽然高大巍峨,但水依然环绕腰身流淌。山沉醉在水婉转空灵的歌喉中,水羡慕着山的高大挺拔。山水互不分离,有山无水,山便显得愚钝;有水无山,水便显得单调。于是,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山歌唱林涛雾海,水低吟清风明月。“水光潋滟晴方好,山水空�饔暌嗥妗薄K�天一色,山花烂漫,碧波荡漾的湖水会使人们心静气和,雄伟高山的险境胜地,使人们心荡神驰。人们一旦进入山水,过滤了私心杂念,荣辱皆忘,同时可以荡涤人心的浮躁、苦闷、不平……

山是秀的、润的、刚的.、重的。山高大巍峨,如一个伟人,代表着阳刚与力量。山又如一位老者,每一道沟壑里都埋藏着数不尽的沧桑与艰辛。有时,细雨迷�鳎�山又似一位蒙着面纱的女子,神秘,迷人,令人向往。其实,我最想说,山间云翳遮掩,树木青翠葱郁,俊逸秀婉,山最似一位无言的禅者。试问,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高高的额头,镌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荡漾着清澈的禅心,你的智慧与博大融入了清山秀水。

水是清的、蓝的、柔的、曲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离情别绪,伴随着水滔滔流向远方,绵延不尽。水尽头的那抹残阳,亦承载了不少离愁,坠入水中,惊起一层层波浪。“杨柳岸,晓风残月”。情的起点是岸,情的过程是水,情的终点是山,处处是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情如滚滚江水流淌不尽,绵延不断。鸟啭莺啼,杨柳依依,执手相看泪眼,面对此情此景,令人黯然神伤,泪下沾襟。

有人说:“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随意读水能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是的,山和水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充满了灵性和情感,一山一水间,寄寓了他们多少的豪情和壮志、希望与感慨……

读书情缘作文 第7篇

书是海滩上的一颗耀眼的贝壳,在我的学习生活中大放异彩;书是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在我迷失方向时指引方向;书是伤心时的一个知心朋友,在我孤单时陪伴着我。

七岁时,我的生日快到了,我那时还是一个小孩子,想要礼物的心情那是一个迫不及待。在我的生日晚会上,我心急地打开了爸爸送我的礼物,看到后我不禁大失所望,竟然是一本书,我的天啊,我一点儿也不喜欢。我把那本书放在了一个小角落,不去看它,因为我没有兴趣。一天,我一个人在家闲着无聊,就把它翻了出来,刚看了几页,还觉得不错,又接着看了几页。我好像上瘾了,一页一页地翻着,津津有味地读着,竟然把那本书读完了,我感到不可思议,甚至还有些留恋。就这样,我爱上了书。

与书相处

在感受了书的奇妙和趣味后,我缠着爸爸又给我买了好多书,只要我一有空,就开始了疯狂的阅读模式。这几年算下来,我差不多读了好几百本书了。这些书不仅仅让我感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也让我获得了许许多多真理。从《背影》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爱的感人;从《疯娘》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而从《蜡烛》中,我明白了爱是没有国界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告诉我要坚强;《鲁滨孙漂流记》告诉我不要对未来的生活失去希望。读书使我懂得如何在人生道路上正确地面对生活;《骆驼祥子》告诉我要努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

与书对话

我的年龄在不断增长,阅读的书量也不断增加。我不只是在读书,而是在书中体验人生,在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在书中明白父爱母爱的伟大与无私。书早已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生活中的一部分,书也早已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早已分不开了。

人鸟情缘 第8篇

(一)

蔡长敏, 细高的身材, 浓黑的长发, 是个美丽、开朗, 快言快语的女子, 也许是因为每天和这些小鸟在一起的缘故吧, 她身上也充满了小鸟的灵气。

1975年7月, 蔡长敏出生于秦皇岛市卢龙县石门镇团山子村, 家中兄弟姐妹三人, 排行老二, 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丫头, 除了地上跑的鸡、枝头飞的雀儿, 也没见过啥珍禽异兽, 何种机缘, 让她与驯鸟世家的传人相识、怎样的经历, 让她成为优秀的鸟艺主持人呢?

1995年夏, 20岁的蔡长敏应聘到秦皇岛市野生动物园做专职导游。9月17日这天, 一位女伴兴冲冲地告诉她:“一位姓赵的老人刚到我们园里举办鸟艺表演, 听说他的鸟儿一个个能说会道呢!”蔡长敏闻言兴奋地跳了起来。

在现场, 她看见一位五旬长者正拿着一根金属棒指挥一只葵花鹦鹉推独轮车, 蔡长敏感到十分神奇, 她的眼睛都直了!正在这时, 长者对观众高呼:“我的鹦鹉马上给大家送糖果, 谁愿第一个接受它的甜蜜礼物?”

“我要!”蔡长敏一下子跳到台上, 将手伸出去, 好奇地等待着这份神奇的礼物。果然, 一只漂亮牡丹鹦鹉摇头晃尾地叼着一块糖果放到她手掌心, 蔡长敏双手一合, 将鹦鹉捧入怀中。

后来经打听, 这位长者叫赵作明, 竟是大名鼎鼎的皇宫驯鸟嫡系传人。蔡长敏拉着赵师傅的双手撒娇道:“赵伯伯, 我想给你当个跑堂的客串客串, 不要一分钱报酬, 好吗?”赵师傅被这位美丽少女如此爱鸟所感动, 答应为她提供一个“客串”的舞台。

从此, 蔡长敏成为鸟艺表演不领薪水的“钟点工主持人”。半个月的时间里, 她在客串主持表演中妙趣横生, 令观众捧腹大笑。

在赵师傅离开秦皇岛那天, 蔡长敏将一份辞职报告的副本递到他手上, 恳切地说:“赵伯伯, 我想跟你走南闯北。”赵作明不禁一愣:“傻女孩, 你辞掉那么好的工作, 跟着俺四处流浪为个啥?”蔡长敏傻乎乎地回答:“啥也不为, 就图个好玩!”赵作明拗不过“好玩”的软施硬磨, 收留了这个天真烂漫的女弟子。

有一次外出表演, 赵师傅对她说:“长敏呀, 我们光有嘴上功夫还不行, 还得拿出自己的绝活才好啊!”于是, 赵长敏便开始琢磨起主持鸟艺的“绝活”。一天晚上, 她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一对恋人相拥的镜头, 突然来了灵感:“要是人鸟接吻那才叫好玩呢!”赵师傅对女弟子这个大胆的节目创意拍案叫绝, 但同时心存疑虑:因为古今中外的鸟艺文献记载中, 尚无人鸟亲嘴的案例, 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吗?蔡长敏笑嘻嘻地说:“师傅别担心, 让俺试试吧!”蔡长敏挑选了一个叫“亮亮”的调皮鹦鹉做“恋人”, 它是蔡长敏一手养大的, 可谓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谁知“亮亮”像个还没开窍的少男并不领情, 由于反复训练这个动作, “亮亮”生了气, 它不仅不配合, 而且用力将“女友”的嘴啄出血。蔡长敏用手绢擦干血迹委屈地说:“难道本小姐还配不上你吗?真是个傻哥!”在亲嘴训练多次啼血的初吻后, “亮亮”渐渐进入了角色。在北京北辰环岛百鸟花演出那天, “亮亮”抛开最后一点羞涩, 终于大大方方地上台与美少女蔡长敏亲密接吻。八百多名观众掌声如潮, 沸腾的欢呼声此起彼伏。

(二)

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和北京办了两个鸟艺表演馆, 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后, 这让赵作明对开发鸟艺表演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他打定主意要到南方去, 把鸟艺表演推广到大江南北。

南方发展第一站定在福州, 由于驯鸟是祖传绝技, 赵家人向来只传本家不传外人, 但蔡长敏却成了一个例外。1997年, 蔡长敏随赵家人一起前往福州, 开始了长达十多年“人鸟奇缘”, 到了福州, 赵家人就毫不保留地教她驯鸟。

鸟艺表演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 真可谓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啊!蔡长敏回忆说:小鸟生来就胆小, 而且随意性特别强, 想驯好鸟, 第一步就要培养感情, 营造母亲工程, 每天24小时不能离开它们, 早上五六点钟起床, 刷牙、洗脸后带着小鸟出去锻炼身体, 跟鸟对话, 清洗鸟笼、喂食, 帮它们洗澡, 教它们各种动作, 晚上和鸟住在一间房子里, 虽然鸟粪有味也管不了那么多, 晚上还要起来多少次, 观察情况, 耐心的程度比伺候小孩子还要难, 小鸟间接性健忘, 对它们由浅入深的驯化, 教好之后, 一段时间就忘了, 这就要耐心反复教, 对小鸟不能打, 不能骂, 打一下就记仇, 再也不会听你驯服, 强行驯它, 它还咬人, 开始驯鸟的时候, 手上伤疤不断, 总结经验就是, 遇到它健忘的时候, 不要着急要更多接近它, 过一个时期让它慢慢恢复记忆, 再教下一个动作, 有时一个动作要2~3个月才能全部完成, 比如小鸟骑独轮自行车踩钢丝是一个比较高难的动作, 首先要带鸟锻炼跳高, 增强腿部肌肉发达, 然后教它骑独轮车, 把鸟放在车上教它掌握方向, 保持平衡, 多次练来回的表演流程, 和鸟在一起的时间长了, 懂得鸟语和鸟的习性, 多诱导和刺激它, 表演对了给它食物, 鼓励它掌握更多的动作, 小鸟骑独轮车踩钢丝要练几个月时间, 一点一点上, 用手指一步一步指导, 如果稍一疏忽小鸟从半空摔下来, 就会前功尽弃, 因为小鸟胆小, 一旦摔下来, 它会永远也不会表演这个节目。

2000年, 蔡长敏的鸟艺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除了在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景区、北京鸟艺表演获得极大成功,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发展, 如今夫妻俩事业已如日中天。在福州、武汉、成都、南京、河南、湖南、长沙等十多个城市都设立了鸟艺表演馆, 并斥资从国外引进了葵花鹦鹉、金刚鹦鹉等大型鸟, 每只价格都在七八万元左右。鸟艺表演的节目也开始推陈出新, 骑自行车、举重、推车拾垃圾等, 节目的数量由最开始的十几个一下子增加到30个, 牢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在国内同类表演很多, 但不少都是模仿我们, 因为我们在不断推出新节目。”蔡长敏骄傲地说。

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接触中, 蔡长敏不但爱鸟, 而且也爱上了赵家。赵师傅儿子的年龄与其相近, 于是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赵师傅的儿媳妇, 成就了一段因鸟而生的姻缘。

(三)

“师傅, 我想一个人出去闯一闯。”一天, 蔡长敏羞羞答答地向赵作明表露了“单飞”的愿望。

“你不是经常单枪匹马地巡回主持鸟艺吗?闯一闯是啥意思?”赵师傅有点困惑。蔡长敏说:“闯一闯不再是单纯逗鸟儿玩, 我想创业, 开个鸟公司过把瘾。”蔡长敏的想法让师傅吓了一跳。

原来, 在多年的鸟艺主持玩乐中, 蔡长敏深深感受到“鸟文化”的博大精深, 她萌生了一个念头:运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将鸟艺事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强。经过多方考察, 她把鸟艺大本营定都武汉东湖鸟语林。

东湖鸟语林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东湖边, 占地30亩, 其中人造鸟类活动网面积18000平方米, 是湖北唯一的集鸟类鸡类、驯养繁殖、科普教育、救护救治为一体的主题公园。人造的网笼景区内, 从世界各地征集鸟类有涉禽、水禽、鸣禽、攀禽、走禽、猛禽、飞禽等七大类十三个科目, 200个品种8000余只极其珍观赏价值的鸟类, 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达二十多种。园内飞瀑横流, 雄伟壮观, 湖水荡漾, 波光粼粼, 亭台楼阁, 错落有致, 绿树成荫。其规模之大、鸟类品种之全、数量之多堪称全国鸟类观赏乐园之最。1998年初, 蔡长敏带着两个小姐妹和二十多只鸟儿“飞”到武汉, 在这儿安营扎寨, 成立了新时代鸟艺表演剧团。作为团长的蔡长敏从一名演艺人员摇身一变成为“老板娘”。

蔡长敏很快与东湖方面洽谈好合作方式, 剧团开张后生意红红火火, 每天表演十多场, 场场爆满, 钞票哗啦啦地进账。亮亮、丽丽、豆豆等鸟儿精英们由过去的“鸟演员”变成了为公司创造利润的“鸟员工”。蔡长敏因鸟制宜, 充分调动“鸟员工”们的积极性。对于喜欢占小便宜之鸟, 蔡长敏采取贿赂的方式, 经常送瓜子给它们作奖赏;对付“傻哥”这个黏糊多情的鸟儿, 蔡长敏经常和它“聊天”, 然后还用手给它抓痒, 这可是“傻哥”软肋;对于那些小姐脾气任性的鸟儿, 蔡长敏则宽容迁就, 避免人鸟合作劳燕分飞。

蔡长敏对鸟员工们分类管理的方法产生了奇效, 鸟儿们不仅干劲十足, 士气高涨, 而且技压群芳。有的模仿手机彩铃惟妙惟肖, 而且女的教它说话它学的是女声, 男的教它学的就是男人的声音。如果让小孩教它, 它的声音听起来又像小孩声;有的能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唐诗宋词, 还有崇洋媚外的鹦鹉动不动还来几句英语。更令蔡长敏感动的是, 有些觉悟较高的鸟儿在工作之余还特别喜欢义务劳动, 给她脸上贴金。比如一只鹦鹉在表演蹦迪节目谢幕后, 余兴未消, 在台下还即兴跳一曲优美的舞蹈, 其憨态可掬的模样逗得观众捧腹不止。

蔡长敏在商业运作鸟艺主持中, 不断增加文化元素。她在节目中穿插鸟类知识有奖答题竞赛, 让丰富多彩的鸟文化“芳香四溢”。最为经典的是, 一只鹦鹉一边推着三轮车, 一边把丢弃的易拉罐和果皮一一叨进车斗。当它拾完垃圾, 便一摇一摆地竖起一块宣传牌“请爱护环境!”

蔡长敏在商业运作中, 注重开发“附加值”, 除了不断增多鸟儿表演节目外, 还讲鸟儿的故事, 用故事吸引小观众。每到星期天, 前来观看的孩子特别多, 于是她搜集并编撰鸟儿的故事及趣闻, 在主持节目时讲给孩子们听:“在北极格陵兰岛上, 有一种鸟儿叫母子鸟, 假若你逮住了母亲, 它的孩子们一定会千方百计地寻找母亲;假若你逮住了孩子, 它的母亲便啼鸣着营救孩子。千百年来, 岛上的居民从不伤害和射杀母子鸟, 因为哪个家庭的母亲不爱孩子, 孩子不恋妈妈啊!”台下孩子观众们听得眼睛眨也不眨, 然后蜂拥着上台恳求这个又会逗鸟又会讲故事的漂亮主持大姐姐签名。

随着“鸟文化”的广泛传播及鸟艺主持的影响扩大, 蔡长敏的野心也开始膨胀:她要在全国开第一家“鸟艺表演连锁店”。她四处筑巢引凤, 与全国各大中城市洽谈入股、合演、联营等, 整合各种资源, 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和利润, 让现代都市更多人的精神绿洲荡漾在美丽的“童话世界”里。

功夫不负有心人, 随着一份份协议的签署, 蔡长敏以中部湖北为中心辐射鸟艺文化, 与秦皇岛、石家庄、杭州、福州、长沙、成都等全国12个城市的动物园、鸟语林连锁经营网络成功运作。一千多场的鸟艺主持表演和媒体的推波助澜, 让蔡长敏名气如日冲天, 财富滚滚而来。成为百万富姐的蔡长敏像鸟儿一样从一个城市飞到另一个城市, 在全国十多个城市间穿梭往来, 演绎着人鸟情缘的美丽故事。

主人公名片:蔡长敏

电话:13785911888 0335-3044376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香格里一栋一单元2102室

但愿忘却的情缘 第9篇

我和她青梅竹马。从小住一个村,后来又随父母一块儿去锡城逃荒。土改时,我们家舍不得将要分到的几亩地几间房,打道回了“府”,她们家则在苏南蹲下了。然而,我们两家人仍一直以亲家来往。每年,她都要回苏北玩几天,我一年寒假,也以小女婿身份去她家作了十几天客。直到双双成年,才因“一个在苏南,一个在苏北”的诸多困难和误解,通过书信“和平”分了手。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这次难得有机会去夕城开会。一住下旅社,我便急匆匆寻到旧址。多亲切的小巷人家!可我在她家门前转了几圈,终没有勇气跨进去,是啊,这里仅是她父母、弟弟的居处,她在不在这里?见了面又会不会理我……切切不可莽撞,理智使我拔腿又返回旅社,从服务台查出“小舅子”家的电话号码,“呼呼”地先来个不见面的试探。想不到,正巧这天她来看望父母,正巧又看到那张没头没尾、仅有“苏北来人在南城旅馆”的留条,更难为她,一打听到我,立马找来了。

思念着的人往往就是这样。想见面时,似有许多话要说,乍一见面,又竞相对无语了。

从苏南回老家的人中已隐约听说:她很苦,丈夫十几年前患癌症去世,丢下3个男孩,而大小孩又生了一种怪病,长期住在医院。为了孩子,她至今未再嫁……看她苍悴、疲惫的样儿,显然这“传说”不会有假。

旅馆房间不断人。我应邀一同来到了她的家。这是由一间屋隔成两室的工厂宿舍,虽小些,但收拾得井井有条。里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带黑框的男人大照片,不用问,这一定是她的他了。我边看边安抚她:“本来您应该也是很幸福的,只可惜他……”

“別提他了,当初嫁给他就知道身体不大好……”她一边忙着给我倒茶、抓果,一边故意避开这令人不快的话题,甩了甩头发说:“刀山火海已闻了过去。现在好了,大小伙身体大有好转,二小伙也已上了厂,只有一个三子读书,我蒙厂里照顾,提前退休,做做服装生意,每月上一两趟广州,收入还是可观的。”

她问我的情况,我如实告诉她,自那年分手,我已人高马大,父母为亲事着急,便草草在乡下给我找了个对象。她田里忙到家里,累得一身病,我在城里上班,星期天、大忙时赶回家帮助收种,同样拖得精疲力尽。这几年,4个孩子陆续参加工了作,老伴进了城……

拉开了话匣子,我俩也就无拘无束谈起心里话来。她说:“当初,厂里正在搞‘下放’,苏北有亲人,更首当其冲。我让你不要来信,哪知你当了真。其实心里——”她说着顺手拿起一团毛线结起来:“也怪我信没写好,更没有去苏北与你当面谈谈……”,我连忙接过话茬:“这怎能怪你呢?只怪那时的‘气候’条件,摆在现在,我完全可以调到这里来,你也可以到我那里,找份工作准没问题。”

接着,我们又扯起从小一起捉迷藏、走亲戚,一道儿爬惠山、逛梅园的情景,不知不觉到了傍晚时分。她忙里忙外硬留我吃了晚饭,又留我晚上就不要走了:“二子当班,你就同三子睡在外一间好了。”

面对她那动情、难舍的眼神,从感情上说,我确实可以住下来,更痴情地想,住下来,也可以待小孩睡熟,夜里爬过去与她温存一番,以补上这许多年她对我的一片情,我欠她的一笔债?然而,这行吗?不行,绝对不行!住下来,这一夜,她和我都不可能好好安睡。若“深一步”,对她、对我均不会有什么幸福,而只能是给已受伤的心灵以更难愈合的重创。

我执意地去了。临散会,她又穿着一新地赶来送我。借着车站门外淡淡的灯光,就着她偎依的身体,我一再拍拍她的双肩,劝她保重,有机会到苏北玩……她含着晶莹的泪花点了点头,喃喃地说:你也常来……

转眼几年又过去了,这中间,我除收到她一封“大小孩已出院成家”的喜信,终未见到她的倩影,我也不忍再去“干扰”她。其实我想这样也好,与其是续不起来的情缘,不如干脆让它断掉。

读书情缘作文 第10篇

与书初识

小时候,与其他每天在楼下奔跑玩耍的孩子不同,我不喜欢热闹,总爱自己独自一人窝在家中,在那时候无聊极了。无意间,在家中的书架看到一排排整齐的书,我瞬间被吸引,立马拿来小椅子踩上去抓这些“玩具”。要知道,当时我连话都说不清啊!看到一行行方方正正的楷书,瞬间蒙了眼,不过并没有阻挡我看书的热情,晚上吵着闹着让父母给我读,在令人憧憬的童话里,我进入了梦乡。

与书相处

稍大些,书店成为我最常去的地方。小学课程较松,晚上做完作业后,我总爱捧上一本书,靠在椅子上,遨游在故事的海洋。每次周末,书店成为我不可忽略的去处,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图书令我向往,让我陶醉。一本书看上三四遍都不厌其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保尔·柯察金顽强的意志力,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深深触动着我;《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神通广大让人着迷。

与书同行

上初中后,课程繁琐紧张,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只能在周末时稍微读上几页,但这也阻挡不了我对读书如饥似渴的追求。语文课本上一篇篇课文深深吸引着我。《老山界》等文章,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长征,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枣核》让我倾听到风烛残年的海外游子的心声;《最后一课》我深刻体会到被剥夺使用母语的亡国者的痛楚。一个背影,融注了深深的父爱;甜甜的泥土,蕴含着和暖的春晖;人琴俱亡,展现了兄弟的手足之情;优厚的条件,割不断父母对子女的情愫……

情缘初中作文 第11篇

――题记

天边不知是谁不小心打翻了墨坛,那墨水便铺天盖地地袭卷天空,又厚又黑的云层,将这天密不透风的遮住,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闷闷的感觉,让人喘息不过来。

盼望已久的放学铃声终于响起,我收拾好书包,斜挎在肩上,大步流星的迈出教室。天公仿佛与我对着干似的,我刚踏出第一步,那一颗颗豆大般的雨珠便从天空中砸下来,我慌忙的从书包中抽出雨伞,打开,在黑丫丫的人群中踮起脚尖寻找着。

突然一个黑影从远处慢慢的靠近,在泛着黄晕的路灯的照耀下,我才模糊的看见她的脸。

“呜呜呜呜”摩托车开动了,它以光的速度奔驰着,迎面吹来一阵凉风,调皮的雨滴也夹杂在里面刮到我的脸上,我闭上眼。

突然风停了,以为到家了,睁开眼却望见,原来到了红路灯的十字路口,看着前往指示灯一分一秒,慢悠悠的走过,我不难烦的等待着,然而就在下一秒,发生的事情让我震惊。

站在路口的交通员大妈,左手持伞,嘴里含哨,突然从人行道的小台阶上走下来,那“啪”的一声脆响在耳畔回荡,溅起来的水花飞到了她的裤腿上,像一颗颗小珍珠嵌在她的裤腿上,很快就像开了一朵花似的,沾湿了她的衣服。没错,她往前移了一小步,但也为那个没有伞的学生短暂的撑起了一片天空,只见那个学生,刺猬的平头,每一根头发都托起一粒粒圆滚的雨珠,他向那个大妈望了一眼,在那个眼神里充满了谢意。

“吁~”的一声哨响,那个少年,便骑着自行车朝前方驶去。我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行渐远,慢慢的`在我的视线中变成了一个黑点,逐渐消失。

这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一种缘。

情缘的句子例子 第12篇

1、人都是有感情的,人的感情是丰富多彩、缤纷绚烂的。情感是一种说不清的东西,在情感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在网络里漫游久了的人,都能够深深的体会到“网络虽虚拟,但人的感情却真实”这句话的含义。

2、网络情感,更需要呵护,需要用心去经营。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相识到相知,从兴奋到淡化,从新鲜到厌倦,任何事物都要经历的过程,这种过程都不会始终处于一种不变的状态。网络情感需要一个很好的尺度来把握,不要把网络情感看的太重而让他存在压力,也不要把网络情感看的太谈让他感觉可有可无而怀疑对方;不要象PP虫一样粘着他,这样会让他觉得累;不要怠慢他,让他时常体会到至始至终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人在关心着他;虽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恋人,但要有恋人般的关心和了解,这种情感会比好朋友再亲一点,比切切实实的恋人要远一点。

3、网络情感,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操纵每一个角色的确是真实的人,角色与角色的对话实际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也许会比现实中来的更真实,这种交流不参杂现实的因素,不用考虑现实中的利弊影响,这种情感谁能否认它是不真挚的呢?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聊的来,遇到性格相似、脾气相投的人很难,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习惯性地对他说出自已的喜怒哀乐,开心的时候喜欢与他分享;委屈的时候喜欢他的安慰,就算他不会提供主意但期盼着他会给自已一点点面对困难的勇气。彼此相处久了便会有牵挂有思念,也会随之而来的产生一种期待,不在时,期待着彼此的出现,出现时,又会期待着彼此的关爱。

4、网络中的相识是一种缘份,网络中的爱情便成了穿越时空的爱恋。不管空间的距离有多遥远,屏幕上对面的距离永远是那么亲近。也许有人说:“上网聊天的人,都不可能只有一个网友,当你和他聊得很开心的同时,他会和很多人也会聊得很好。”我觉得有一句俗语说的很好“亲情有薄厚、友情有远近”。对待每一个人的感情不会完全一致的,遇到让自已心仪的人时便会把这份情感淋漓地表达出来,在乎他的感受,关心他的生活。脑海里经常会出现他的模样,回想说过的每句话,不经意间嘴角就会出现甜甜的笑容。心里面装载着他的故事,慢慢的享受着他所带来的幸福。网络人生里的喜悦可以使人变的神采奕奕,网络里的心酸同样可以让人心痛难过,这种情感是网络之外的人无法体会到的。

5、无论是现实还是网络,每一段情感的终结都会让人心痛不已。知道会痛为什么还要去伤害彼此呢?知道自己已经付出了真心那为什么不去善待呢?网络人生的情感同样需要慎重选择,把自已的情感区分开来,选择一个真心爱自己的人做为网络恋人,选择一群忠心祝福自已的人做为网络朋友。

我的服务情缘 第13篇

我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人, 见生人不会说话。来到部里, 我有一个愿望, 争取在服务岗位上锻炼锻炼, 让自己快些成熟起来。虽然我没有干过这项工作, 但我利用一切机会观察部里老同志如何接待服务。每当我听着她们热情的问候、看到她们周到的服务以及群众满意的笑容时, 都觉得她们是那么高大、那么可亲可敬。我暗下决心——有机会, 我一定要做服务工作。

干上服务工作后, 我模仿老同志的样子进行工作, 学习她们的接待用语、服务规范和接待程序等。这一年, 是我成就感最强的一年, 我得到了部门老同志的倾心帮助, 让我完成了由后台工作向前台接待服务的转变。尽管我没有什么显赫业绩, 但是能够与部里同志一道为群众服务, 我的心总是最充实的、最温暖的、最惬意的。

为了增强服务手段, 我还学会了设计数据库及现行文件网页, 学会了文件的整理登记及数字化处理工作, 我还可以熟练地利用网络回复查阅者的预约, 运用复印机、打印机为群众提供复制服务, 现在我正努力掌握群众查阅热点信息内容, 期盼做好服务工作。

不解的情缘 第14篇

科学家们震惊了,全世界恐慌了,仿佛世界的末日来临了。一时间,原子弹又成了一些大国侵略和威胁的外交语言,国际政治、军事和外交谈论的焦点。

蒋介石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蒋介石召见了著名的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名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到美国留学。

1946年,国民党政府决定派数学界、物理界、化学界的三位著名教授华罗庚、吴大猷、曾昭抡去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教授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美国培养深造。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先,吴大猷则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24年12月25日,朱光亚出生在湖北宜昌。少年时的朱光亚饱受战火的灼烤,几次迁居易地。1938年,武汉抗战形势危急,刚刚初中毕业的朱光亚和两个哥哥被迫转学到“大后方”四川重庆。在沙坪坝的南开中学,朱光亚有幸受教于几位好老师,学习数、理、化,特别是物理学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41年,朱光亚考入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物理系。第二年夏天昆明西南联大在重庆招收大二插班生时,朱光亚在几位南开中学校友的关心和帮助下,顺利地转入西南联大物理系,使他有缘先后受教于周培源、赵忠尧、王竹溪、叶企孙、,吴有训、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众多名师的栽培下,朱光亚不仅在学业上有了较坚实的基础,而且导师们的学术思想、人格风范也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时,朱光亚从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被遴选留校担任助教。他的优异成绩和出色才能,得到吴大猷教授的赏识。

1946年9月,朱光亚随吴大猷等教授组成的考察组前往美国进行考察。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早已决定不向任何国家开放原子弹研制技术,对蒋介石派出的中国学者也不例外。考察组只好解散,各奔东西。为了掌握研制原子弹这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吴大猷教授把朱光亚安排在自己的母校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从此,朱光亚与核物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核物理这门迅速发展的尖端学科里,他刻苦地钻研着,勤奋地学习着,终于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密执安大学核物理博士学位。

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声,蒋家王朝覆灭了,蒋介石的原子之梦也破灭了。朱光亚经历过国民党的黑暗统治,看到了新中国希望的曙光,他与52名留学生联名给留美同学写了一封饱含激情的公开信。在信中他们大声呼唤:

“回去吧!让我们回去把我们的血汗洒在祖国的土地上灌溉出灿烂的花朵。我们中国是要出头的,我们的民族再也不是一个被人欺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回去吧!赶快回去吧!祖国在迫切地等待着我们!”

1950年4月,朱光亚冲破重重阻挠毅然踏上归途,投入了新中国创业的伟大洪流之中。他担任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所长钱三强的领导下,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几所大学筹办了核物理专业,为新中国原子能事业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

1950年冬和1951年夏,他先后参加土改参观学习团和赴革命老根据地访问团,受到深刻的革命历史教育。1952年,朱光亚参加了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朝鲜停战谈判代表团秘书处任外文秘书,在板门店参加了举世瞩目的朝鲜停战谈判。他亲眼目睹了美帝国主义利用手中的高科技和雄厚的军事实力,肆意屠杀中朝人民的惨剧,看到了科学在正义和邪恶上的殊死较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为中国强大的国防科技献身的坚定信念。

50年代,新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包围和威胁之中。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1955年1月,毛主席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号召,并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党中央决定利用苏联提供的援助发展新中国自己的原子能工业,研制自己的核武器。

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为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朱光亚被钱三强调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任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专门从事中子物理和反应堆物理研究工作。他先后发表了《研究性重水反应堆的物理参数的测定》等研究论文,领导设计、建成了轻水零功率装置并开展了堆物理实验,跨出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核反应堆的第一步。

一份绝密文件

1957年10月15日,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后不到两年时间,苏联就背信弃义,于1959年6月20日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专家。我国原子弹的科研项目停顿了,正在试生产的企业瘫痪了,凛冽的寒潮席卷着中国大地。

“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开国领袖毛泽东发出了向国防尖端技术进军的伟大动员令。

一个凝聚着屈辱和愤怒的“596”工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程代号)开始了,一个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新战役打响了。

1959年7月1日,35岁的朱光亚奉调来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担负起中国核武器研制攻关的技术领导重担和中子点火等主要技术课题的攻关指导工作。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三位科学家奉召前来助战,程开甲、陈能宽、周光召、于敏等一大批优秀科技骨干投身于这一神圣的事业,一支中国核武器研制大军诞生了。

1960年6月15日,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朱光亚向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研工程技术骨干进行了一次技术交底,并向他们讲解了一份“绝密文件”。

那是根据1958年7月,苏联专家聂金、戈夫利戈夫、马斯洛夫的一个报告记录整理的文件。1958年六七月间,苏联派了三个核武器专家来华考察工作,他们先参观了核武器研制基地厂址,而后回北京作了报告。这次报告尽管只是讲了一种教学概念,还不是工程设计,而且有的数据根本不对,但毕竟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对我国研制原子弹初期的工作起到了引路的作用,缩短了研制进程。

中国原子弹艰难的理论攻关就从这绝密的“碎片”上开始了。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在继承和否定交织的科学探索中,中国的原子弹理论设计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两个纲领性文献

1962年9月,二机部拟定了《关于自力更生建设原子能事业情况的报告》〉,提出争取1964年下半年或1965年上半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奋斗目标——“两年规划”。

研制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它是动用几乎全国所有的科研、生产、交通,人力、物力、财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的一场大会战,举足轻重,事关大局,牵一发而动全身。为进一步论证其可行性,朱光亚在部、所领导下起草编写了《原子弹装置科研、设计制造与试验计划纲要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与《原子弹装置国家试验项目与准备工作的初步建议与原子弹装置塔上爆炸试验大纲》两份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当时在科学和工业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很快完成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的研制起了重要作用。纲要明确提出核爆炸试验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以塔爆方式,第二步再以空投方式进行。后来的实践完全证明了这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对于中央正确决策起了关键作用。

11月3日,毛主席仔细审阅了报告,十分高兴地批示:“同意,很好。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

12月4日,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主持召开了第三次中央专委会议。中央专委主任周总理和贺龙、李富春、聂荣臻、薄一波、罗瑞卿等专委会领导同志一起审议二机部提出的研制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商讨这一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

会上,二机部副部长刘杰、钱三强等同志汇报原子能工业进展情况和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问题,朱光亚列席了会议并作了补充汇报。当朱光亚汇报实现原子弹研制两年规划的两个纲领性文件的具体情况时,周总理亲切地招呼他:

“请坐到前边来!”

这是朱光亚第一次面见周总理。他在周总理对面坐下,显得有些激动。当时他只有38岁,身材高大,精力充沛,思维敏捷、谈吐清晰,给周总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讲得很好,很好!”周总理赞赏地对朱光亚说:“核武器研究所的同志们做了艰苦的努力,党和人民是清楚的。”由于“两年规划”涉及许多重大问题,会议从上午一直到下午。最后中央专委批准了“两年规划”,周总理作了重要指示。

临别的时候,周总理紧紧地握着朱光亚的手诚挚地说:“请捎个话,毛主席和中央的同志们感谢你们,人民感谢你们,你们要不懈地努力!”

朱光亚激动了,一种共商大计、共建大业的崇敬和豪迈之情油然而生。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和普通的科技人员、和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同心同德,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呢?朱光亚坚信,他梦寐以求的原子之梦一定能够实现。

大漠里的庆功宴

1964年7月,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艰苦奋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研制成功了。在全面完成现场各项准备工作之后,首次核试验进入预演阶段。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大军云集,连营千里。

起爆代号“投篮”的密码命令是15日发出的。这一代号是基地的篮球运动员们提议的,意思是:把铀部件和点火装置放进爆炸装置中。从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的运送,到试验基地地下装配车间的装配检查,从几千名试验人员疏散,到该装置向铁塔起爆位置提升,朱光亚始终工作在第一线,严密监视着作业的全过程。当塔顶上的技术人员将核弹安装完毕,完成最后一次检查确认准确无误后,他们才撤离到距试验塔23公里的试验控制室内。

百米铁塔高耸入云、巍然矗立,像一个东方巨人俯瞰着千古大漠,大战前的宁静预示着中华民族开天辟地的伟大壮举。朱光亚沉默着,思索着,等待着……随着起爆的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巨大的蘑菇云,伴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

试验区上空,一架专用飞机掠过正在上升的云雾收集样品;炮兵部队的火箭穿过巨大的蘑菇云采集样本;特种装备部队的车辆箭一般冲向爆心,检验效应物和核爆炸条件下作战能力……试验和效验的一切都是按照预定计划那么有条不紊。

成功了!看到那惊心动魄的壮景,看到整个试验的圆满成功,指挥所里的人们欣喜若狂。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了,中国的原子弹在经历了十数载艰难的寻觅之后,终于在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时代、世界的东方爆炸成功了!

当晚,在试验基地的庆功“宴会”上,朱光亚喝醉了,喝得酩酊大醉……

震惊世界的“三级跳”

在中国核武器发展的进程中,朱光亚处于高层决策的中心,对一些重大的关键科技问题总是亲临一线,及时作出正确的科学决策。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组织实施研制原子航弹、核导弹弹头到氢弹弹头的“三级跳”计划。

1965年5月,我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成功,1966年10月,我国东风2号甲导弹运载核弹头的爆炸试验又获成功,核武器研制的“三级跳”一步接一步地快速而稳健地实现着。

1965年2月,根据毛主席和周总理关于加快氢弹研制的指示,二机部向中央专委呈报了《关于加快发展核武器问题的报告》,提出一方面要抓紧原子弹武器化工作,装备部队;一方面要尽快突破氢弹技术,向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阶段发展。

在朱光亚和彭桓武主持下,邓稼先、周光召组织科技人员总结前一段的研究工作,制定了关于突破氢弹原理的工作大纲:第一步继续进行探索研究,突破氢弹原理;第二步完成质量、威力与核武器使用要求相应的热核弹头的理论设计。

1966年12月28日,朱光亚参与指挥了在中国热核武器发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意义的氢弹原理试验。随着起爆“零”时到来,在离铁塔20公里处的掩体里,朱光亚和参试人员透过墨镜,看到了那充满希望、意义重大的闪光,看到了那冉冉升起的“核聚变”蘑菇云。

焦急守候在总指挥部的聂荣臻元帅、国防科委副主任张震寰一听到这一喜讯后,立即高兴地用专线电话向周总理汇报。周总理代表党中央向全体参试人员发来贺电。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经周总理亲自审定的新闻公报,宣布我国又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新的核试验。

一切都在有计划、有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着,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终于顺利地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中国的“三级跳”创造了世界奇迹。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三个月,英国四年七个月,法国八年六个月,苏联用了六年三个月。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朱光亚参与领导了我国原子弹、氢弹、中子弹以及同近程、中程、远程、洲际导弹相配套的核弹头几乎所有的研制工作,为铸造中国强大的核反击力量,为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创立和发展,建树了不朽的丰碑。

1970年,朱光亚调任国防科委副主任,在负责核武器研制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了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的筹建、核燃料的生产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等项目的研究开发。

1991年5月,朱光亚众望所归地被推举为中国科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在5年的任期内,他继往开来、殚精竭虑,在更广泛的科技领域,为建设和发展中国最大的科技群众团体,开拓中国新的科技事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4年3月,朱光亚被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如今已连任两届。在中国最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最高层,公务和社交活动非常繁忙,但几十年从事国防科技特殊生涯所形成的独特气质和精明干练的工作作风,使他始终显得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朱光亚当选为第一任院长,开始领衔中国最高工程技术学术机构。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这位谦逊的长者一再表示要向工程院的院士们学习,请教,从而努力做好这一为人民服务的新工作。他带领中国工程院全体院士充分发挥科技研究、咨询、建议、协同和交流的职能,为我国工程技术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熟悉朱光亚的人都认为,谦虚是他一贯的美德。他从不以权威和领导自居,在学术上他严肃认真,非常注意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在工作中他一丝不苟,对事业精益求精。每当人们提到他在中国原子能事业上的成就时,他总是温和地一笑说:“已经取得的重大成就,是许多同志共同做的。我个人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严肃而不失温和,严谨而虚怀若谷,功勋卓著的朱光亚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位勤奋而严谨的科学家,朱光亚对生活同样也充满着情趣。他喜欢欧洲古典音乐,他的书柜中除了众多专业书籍和文学名著外,还珍藏着大量的世界名曲唱片和录音磁带。他喜欢体育运动,年轻时打过乒乓球,参加过篮球赛。他还喜欢骑自行车,尤其喜欢爬山。他曾不无遗憾地说:“当年参与核工业大西南三线建设选址,我到过四川好几座大小山头。只是至今还没有上过峨嵋山,也没去过九寨沟,因为难得分身游览名山。”

朱光亚虽已是世界知名人士,但个人生活仍十分简朴,他几乎没有什么个人的特殊嗜好,无论是服饰还是饮食。他至今仍住在70年代分配的房子里,二十多年里有多次调房他都没有接受,在他的眼里房子够住就行。他家里的那台21英寸彩电,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之际才更新,而且还是一台国产的29英寸彩电,为的是要看清楚澳门回归的盛况。

从1945年出国考察原子弹,到跨世纪的今天,朱光亚与原子弹已经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如今,他仍清醒地认为,在新形势下核力量的战略地位仍没有改变,战略核武器仍是大国实力与地位的象征,和平不是乞求得来的,而是在力量的抗衡中取得的。为此,朱光亚正用他自创的“避开交通堵塞法”,每天早上7点30分即走进办公室,继续在国防高科技战线上辛勤地耕耘着。

上一篇:六一节作文二年级下一篇:区计划生育个人工作总结

全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