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2024-08-15

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5篇)

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第1篇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冷战序幕拉开的标志——富尔敦演说,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杜鲁门主义”的主要内容。知道“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知道“北约”和“华约”是如何形成的,知道柏林危机和朝鲜战争的基本情况。结合“雅尔塔体制”及本课内容,理解“冷战”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基本特征。理解冷战对二战后世界发展的影响。

2、技能:

通过理解历史事件归纳历史概念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从冷战开始的诸多历史事件中提取关键要素形成“冷战”历史概念,使学生初步掌握根据史实归纳历史概念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格局对于世界整体化发展的阻碍,使学生加深对于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情感与价值观认同。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处理国际争端的理念与实践在进步与发展,使学生认同人类文明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基本观点。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及苏联相应的反击措施。难点 :对战后美苏之间冷战对峙状态的理解。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冷战的开始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下图是1946年3月丘吉尔在杜鲁门陪同下前往富尔敦发表《和平砥柱》演说是的情景。

这一演说为美国冷战发出了信号。二战后,美苏冷战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是什么?。由此导入新课学习。学案导学

一、盟友关系的破裂

1.原因:(1)盟友基础的丧失:二战后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2)战后,美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与其政治野心急剧膨胀,为了限制苏联的“扩张”,美国制定了“遏制战略”。2.盟友关系的破裂——冷战的实施

(1)铁幕演说——冷战的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演说,号召所有西方国家联合起来,依靠美国的实力反对苏联和东欧日益强大的“红色恐怖”,这一演说揭开了冷战序幕。

(2)冷战的含义:冷战是二战后在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0年—1932年,每天有大量的美国人聚集在苏联大使馆门前,要求移民苏联。

——美联社报道(1932年)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人民对苏联的支持迅速减弱,1945年9月的一次全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相信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美国人民》下卷 第887页 请思考:

(1)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一中的现象?(2)二战后,美国人民为什么迅速失去了对苏联的兴趣?

答案:(1)该时期美国发生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而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没有受到影响,且有一定发展。

(2)①两国共同敌人—法西斯势力已被打败,维持合作的基础已经丧失,同盟关系不复存在。②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重新显现。③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处于绝对优势,军事力量超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中心。

二、冷战之门的开启

1.政治---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开始对苏联发动冷战的标志。

2.经济---马歇尔计划,它解救了一些西欧国家的燃眉之急,促进了经济恢复,巩固了西欧的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借此把从政治经济上控制西欧、“遏制共产主义”与维护本国制造商、出口商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3.军事---成立北约组织,它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包围圈,使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北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的军事同盟,是其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

【问题探究】下面是对“冷战”局面形成责任的不同看法:

观点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负主要责任,以苏联为首的东方国家也有一定的责任。

观点二:责任全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请思考:

根据你的理解,你同意哪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答案:同意第一种观点。美国负主要责任:因为“冷战”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而特意制造的。①1947年美国以希、土受到威胁为由,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②1948年“马歇尔计划”出台是冷战在经济方面的表现。③1949年分裂德国。④1949年建立北约,使“冷战”局面恶性发展。

苏联也有一定责任:对西方政策作出强烈反应。①1949年导致德国分裂。②1955年建立“华约”组织,与“北约”对抗。③1961年,支持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三、苏联的对抗措施

1、政治——成立情报局,它在反击美国冷战政策方面起了一定作用,苏联也通过它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2、经济——成立经互会,经互会的成立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的成立,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问题探究】想一想:如何评价华沙条约组织? 提示:华沙条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相抗衡的欧洲两大军事集团之一。它使东西方之间最终形成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华约组织在成立之初,在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它也是苏联控制东欧的工具。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

1、原因:(1)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1948年6月美、英、法宣布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的币制改革,苏联也立即在苏占区实行了币制改革,随后又封锁柏林,全面切断西占区与西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和货运,这一做法引发了战后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2、影响:(1)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2)在亚洲,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及东方。

3、对冷战形成的认识:(1)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2)冷战的局面不断升级,导致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不过,双方在争夺的重点地区欧洲并没有兵戎相见,但在世界其他地区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3)冷战造成了国际的紧张局势和世界的动荡不安。【问题探究】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柏林空运

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请思考: 柏林危机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影响?

答案:(1)原因: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美苏冷战的逐渐激化,美、英与苏联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

(2)影响:柏林危机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宣告成立,定都波恩;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在原德国的土地上出现了两个德国。小结:

战后初期,美国凭借其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但是,美国要实现霸权主义野心却遇到了严重的障碍,美国把这一障碍最终归罪于共产主义和苏联,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最终导致了美苏同盟的破裂。为此,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遏制”苏联。与此相对立,苏联同东欧国家成立情报局、“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建立了华沙条约组织。这样,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相对峙的两极格局便形成了。“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重难点释疑:

对“冷战”政策的全面认识

1.原因

(1)战后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大,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障碍。

(2)鉴于苏联的强大,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划定的双方的势力范围。

(3)美苏双方都不愿意重燃战火。

2.表现

(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杜鲁门以维护美国安全为幌子,公然把干涉别国内政作为既定方针,这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为此,苏联及其东欧九国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2)经济上:为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美国实施了马歇尔计划,它使西欧受援国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为了与马歇尔计划对抗,苏联联合东欧5国成立了“经互会”。

3.性质

(1)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战后,共产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

(2)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彼得大帝的俄国而不是社会主义的苏联,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

4.影响

(1)美苏长期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都不敢轻易动武,在战后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美苏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动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

(3)冷战也导致了美苏战后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破坏民主与法 制的行为,如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美国迫害进步人士等。

(4)冷战在人们的心理文化方面也投下了阴影,冷战思维至今余毒未消,如美国借人权、台湾、西藏等问题。

(5)冷战所造成的一些地区冲突至今没有解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动荡不安,地区冲突频发。

(6)冷战期间,双方研制了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至今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总之,冷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消极作用是主要的。典例 阅读下列图文资料:

图一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图二杜鲁门在发表演说 请思考:

(1)说明图

一、图二历史信息与美国冷战政策的形成关系。

(2)图

一、图二演说内容的共同主张是什么? 思路分析:第(1)问图一中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公开了美苏之间的矛盾,揭开了“冷战”的序幕,图二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

答案:(1)“铁幕”演说拉开了东西方冷战的序幕;杜鲁门主义则标志着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开始。

(2)都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受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严重威胁,并主张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规律技巧】“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产生过积极作用。跟踪训练:杜鲁门说:“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这意味着美国要

A.征服全世界

B.充当世界警察 C.维护世界和平

D.与苏联争夺霸权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是杜鲁门主义的内容,反映出的含义是干涉世界事务。答案:B 备课资料:

六、德国分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如何处置战后德国的问题上,苏联同美英发生了严重分歧。这些分歧便成为战后苏联与美英战时同盟发生裂痕的导火线——美苏“冷战”的引爆点。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和柏林。美国出于霸权政策的需要,极力采取分裂德国和扶植西德的政策,苏联也针锋相对,由此引发了l948年的“柏林危机”。这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高潮。双方对抗的最后结果是德国的分裂。显然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美国昀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两个德国成为欧洲“冷战”的前沿阵地,不仅对欧洲,而且对整个国际形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优化训练

课堂小结

二战后“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冷战”的全面开始。为了取得世界霸权,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实现统治世界的野心,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形成了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对峙的局面。冷战这一用语是二战及战后时代的产物。所谓的冷战,就是一种在战争威胁下的军事、政治、经济的较量。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军备竞赛仅仅是其表象,政治与经济较量才是其主要的战场。

课后习题 “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实质都是要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但是杜鲁门主义是在政治上公开的反共反苏,而马歇尔计划是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

板书 冷战的开始

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第2篇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一、“冷战”政策的提出 ㈠原因

1、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对立

2、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 ㈡提出 1、1946年,凯南八千字电报 2、1946年,邱吉尔发表铁幕演说——“冷战”第一枪

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的富尔敦发表演说,称苏联进行扩张,“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后面,座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

二、美苏展开冷战 ㈠美国“冷战”政策

1、“冷战”的含义:

冷战是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涉及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

2、“冷战”政策的表现

⑴政治方面:杜鲁门主义出台

①背景:英国无力承担对土耳其、希腊的援助,希望美国接管 ②内容:

③影响:美国发动冷战的标志

阅读并回答: 材料一:“在目前世界历史中,几乎所有国家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择一种” 材料二“美国的政策必须支持自由国家人民,反对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材料三:“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它现在宣布,不论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

——杜鲁门咨文(节选)

问题一:材料一二中“两种生活方式”、“少数武装分子”和“外来压力”是指什么?

两种生活方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少数武装分子、外来压力:来自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威胁

问题二:材料三当中“转折”是指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转折”? 转折:美国外交政策从原来的孤立主义,转变为称霸世界的外交战略。原因: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及战后美国面临的经济转型的问题。问题三:杜鲁门咨文出台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何影响?

目的:宣告美国在全世界的扩张,目的把苏联势力遏制在其本土和东欧范围,不准苏联干涉其他地区的事务,干涉美国的扩张行动。影响: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

⑵经济方面: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⑴背景:

①西欧各国的经济困难

②无产阶级革命威胁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⑵内容:P71 ⑶影响:P71 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借出席哈佛大学毕业典礼并接受名誉学位的机会,提出美国帮助欧洲复兴的建议,即“马歇尔计划”。讨论马歇尔计划的经济会议于7月12日至15日在巴黎举行,除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及西班牙外的16个欧洲国家参加了会议。

马歇尔计划决不仅仅是一项经济援助计划,它是实际上是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

(3)军事方面:北约组织的建立(冷战政策的支柱)⑴背景:

①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威胁的阴影挥之不去和“恐苏症”而寻求美国的支持

②第一次柏林危机

1948年,西方国家将在德国占领区合并,实行货币改革。苏联切断西方占领区同西柏林间的水陆交通,并发行了新货币,这就是“柏林危机”。⑵内容:

1949年4月美国联合加拿大、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成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成北约NATO)设在布鲁塞尔的北约盟军总部。

任何一个缔约国的领土完整、政治独立或安全遭受威胁,各缔约国应共同协商。“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之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各缔约国可以“采取视为必要之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⑶影响:p72 ㈡苏联的对抗措施

⒈政治:建立九国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反击冷战政策,加强对东欧的控制。⒉经济:建立经互会

建立目的:反击马歇尔计划,发展经济,巩固东欧。

建立概况:为了与西方咄咄逼人的经济封锁和遏制政策相抗衡,1949年1月,苏、保、匈、波、罗、捷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的经济会议上协议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49年4月,该组织正式宣布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促进会员国的经济发展。

建立作用:对促进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但苏联的一些不平等交易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3、军事: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苏联的目的:加强与东欧各国的合作,与美国抗衡。

1955年5月,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等8国在华沙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成立了华沙组织,总部设于莫斯科。

(三)北约和华约建立的影响

标志着二战后欧洲出现了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以美国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

三、冷战政策特点:

以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意识形态,至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对峙和竞争,这种对峙和竞争不是直接的武力对抗,而是除此之外的一切方式。

四、冷战局面的评价

㈠冷战局面是美国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政策的结果; ㈡美国发起冷战和苏联的回应使之不断升级,形成了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

早已开始的美俄“新冷战” 第3篇

作为对北约行动的回应,俄罗斯则宣布增加40多套洲际导弹,普京甚至强调,俄罗斯会将武器对准威胁俄罗斯安全者。

近期,北约和俄罗斯相继在波罗的海举行军演秀“肌肉”,乌克兰东部战火重新燃起,各方陷入对话僵局,“口水战”方兴未艾,新一轮军备竞赛正在上演,世界政治再一次聚焦到“冷战”这一时代符号上。

无形的“基辅墙”

2015年6月18日至20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谈论乌克兰问题时,毫不隐晦地对美国进行了批评。虽然俄罗斯正面临西方的制裁,但本次论坛依然吸引了来自64个国家的千余名政商界精英人士。

普京认为:“苏联解体之后,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开始研究‘自由地缘政治空间。乌克兰危机出现的原因就是美国地缘政治野心造成的。”他还提醒人们对比伊拉克、利比亚的情况,而现在同样的情况出现在乌克兰。

自2009年3月美俄关系“重启”以来,两国关系明显升温,但乌克兰危机的发展表明,美俄关系重启“失败”,苦心经营了多年的美俄关系被宣告跌到“冰点”,而双方之间的冲突则“高烧不退”。

其实,美俄之间的恩怨从解决叙利亚问题时就已经开始,乌克兰危机只是双方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阿若夫认为,当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积极参与叙利亚化学武器的转运和销毁的时候,西方表现出一种傲慢与冷漠,让拉夫罗夫“热脸贴冷屁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切都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西方一步一步地摧毁着双方二十年来苦心经营的关系,矛盾和冲突愈演愈烈,最后在乌克兰问题上喷发。他还认为,乌克兰问题颠覆了现有的地缘政治观念和版图,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世界可能重新回到两极世界。

事实上,美俄双方的地缘政治利益和战略冲突,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矛盾无法在短时间内进行调和。相反,如果双方处理不当,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地缘政治形势将更加恶化,“冷战”有可能走向“热战”。

美俄双方都存在着战略不信任和战略误判。俄罗斯的海外扩张和国内政治已经改变了早前西方政策的基本假设,莫斯科错误地判断了欧洲对入侵乌克兰的容忍度以及卢布“过山车”式的贬值;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评估俄罗斯核心国家利益上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试图吸收乌克兰成为未来扩大后的欧洲的一部分,进一步推进欧盟和北约的地缘边界,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

但西方的战略考量似乎没有明白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相互关系。乌克兰不能轻易地脱离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距克里米亚两个小时车程的“布里格斯”汽车厂主任伊戈里·舍斯里果夫说:“虽然这(俄罗斯)是我们的敌人,但是我们没有必要和它切断经济联系。在工厂里还有上千的工人,他们需要养家糊口。”

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上一年同期相比,仅在今年第一季度,乌克兰东部战火和冲突已经使乌克兰对俄罗斯的出口额减少了60%,达到数十亿美元,乌克兰对欧盟的出口额则减少33亿美元。此外,乌克兰第一季度GDP锐减17.6%,工业生产总值减少五分之一。

乌克兰亲西方政府竭力脱离俄罗斯,与欧盟签订协议,获得数十亿贷款和西方其他国家的援助;同时,乌克兰政府极力弱化社会上残留的苏联符号。但是,乌克兰经济转向西方比强化与俄的联系要困难得多。因为其大部分的重工业,都是在前苏联时候建立的,与俄罗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欧洲市场却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美俄敌对的原因有很多,背后体现了各自从国家利益出发的战略考量。

一是核武器。俄罗斯在最近几十年都是少数能使用核武器摧毁美国的国家,至少,能给美国造成不可恢复的军事打击。美国的军事利益需求决定了其必然要削弱俄罗斯的核力量。

俄罗斯的利益,从另一个方面说,需要保留自身的核盾牌,因为如果俄罗斯削减核力量,那么就等于削弱政治影响力,而美国就会对俄罗斯造成直接的军事威胁。

二是能源。当前全球经济建立在能源基础之上,大部分产品都是能源的衍生产品。俄罗斯的油气产量居世界第二位,这不仅仅让俄罗斯影响到世界经济,也影响到世界政治。美国的经济利益需要对俄罗斯的油气加以控制,而俄罗斯当然希望保留对自身资源的自我掌控。

三是意识形态。俄罗斯不是建立在当代西方文化基础之上,但是俄罗斯的文化又与西方接近。这样就出现了传统的俄罗斯东正教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的比较。这样的一种比较对于西方来说是毫无益处的,因为这可能给西方精英提供一种替代方案。因此,西方竭力促使俄罗斯接受它的文化。

如果西方成功地在俄罗斯推行了自己的文化,那么这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当西方的文化成为俄罗斯的主流文化时,那么亲西方的精英就很可能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代领导人。

四是美元。美国的经济实力依赖于美元霸权,而所有的军事力量又都基于经济实力。对于美国来说,保持自身经济实力的方法就是让国际贸易都使用美元。但对于俄罗斯来说,使用本币受益更多。美国则认为,放弃使用美元就意味着窃取美国的资产。

围绕这四大核心因素展开的地缘政治博弈使美俄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并在乌克兰危机上集中爆发。地处地缘政治断裂带上的基辅自然成为了新冷战的前沿阵地,第聂伯河将乌克兰东西部自然隔开,天主教与东正教在此相汇。文明冲突和地缘博弈交织在一起,虽然冷战时代的“柏林墙”已倒下,但一座无形的“基辅墙”却又被建起。

权力的转移

在出席今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时,普京还指出,导致新冷战的不是区域冲突,而是全球决策。俄罗斯一直努力强化自己的标准,并且俄罗斯不会与任何国家建立针对第三方的关系联盟,世界需要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换言之,需要改变当前的地缘政治游戏规则。

俄罗斯学者维克托·克里斯杨吉科夫认为:“G7峰会的召开进一步证实,乌克兰危机进入了外交死胡同。用俄罗斯人都懂的象棋术语来说,就是乌克兰复杂局势已进入逼和的状态。”美国《华尔街日报》写道:“俄罗斯人需要的不是新的经济波动和制裁,而是重建。需要向他们解释,作为一个预设中的大国应该怎么样来表现自己。”

对于《华尔街日报》的评论,维克托·克里斯杨吉科夫回应说:“这样教学式的幻想只会招致俄罗斯的笑话。美国不期待很快的和平,因为冲突可以使美国有理由对俄罗斯进行持续的制裁,这样或迟或早就可以削弱现在这个难以对付的(俄罗斯)政府。”

他还认为:“从现实来看,基辅已经失去了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克,即使华盛顿、伦敦、柏林联合起来也保护不了他们的‘附属国。对于俄罗斯而言,面对这样咄咄逼人的政策,一般都是以军事打击来终结”。

当西方在谈论新冷战的时候,俄罗斯的主流观点认为,新冷战早已经开始。正如俄学者谢尔盖·古尓金所说,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没有战争,但是,不能说俄罗斯没有参与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俄罗斯外交部与西方进行着外交层面的政治争斗,而在顿巴斯克则进行着地面战争。西方对俄罗斯已经发动了经济战争,尽管大部分俄罗斯居民对此表示漠不关心。

“普”式政治在西方学者看来,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在韩国釜山大学任教的美国人罗伯特·E·克里副教授认为,普京充满着冷战时代的仇恨。但他同时认为,普京对克里米亚的吞并以及乌克兰影子战争,是冷战结束后欧洲最重要的地缘政治事件。

这话深刻地印证了俄罗斯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普”式爱国情怀。俄罗斯曾在几个世纪里都是强大的国家,这滋生了其“权力的傲慢”的心态,而传统“影响力的范围”被认为是国家的权力和尊严,俄罗斯自然会死守到底。

历史上美苏之间的冷战是发生在两极争霸的时代背景下,与之相比,当前的新冷战最大的不同则是,它在多极世界里国际权力转移的背景下发生。

乌克兰危机正在加速各方权力的转移,也改变了地缘政治游戏规则。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以地缘政治的胜利者自居;美国联合欧洲正在逐步以更为强大的姿态与俄展开博弈;北约更加强调加强集体防御。这些变化正在重塑新的全球格局和国际体系。

但是,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毕竟不是美苏争霸时的情形,俄罗斯采取“以牙还牙,一软一硬”的方式逐步分化西方,再加上西方内部之间的矛盾,美国的这些“小伙伴”都有自己的打算,西方阵营也不再像从前那样“团结”。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历史教案 第4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通过美国空袭南联盟、发动伊拉克战争,认识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阅读“9.11”事件、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史料和热点时政,围绕多极化趋势下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话题展开讨论,提高学生评价时政热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俄国综合国力和战略目标的对比,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将教材“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与当今地区冲突(叙利亚战争、美朝会晤)链接,培养学生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流,但是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时有发生,因此我国要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时代青年要肩负历史和时代使命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教学难点: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惊人相似的一幕】

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借口南斯拉夫联盟军队屠杀科索沃地区阿尔巴尼亚族人,首次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对南联盟进行空袭,造成中国驻南使馆破坏和人员伤亡,给南联盟带来严重人道主义灾难。

4月13日晚,美国借口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与安理会成员国英法一道对叙利亚实施军事打击,已造成多名平民伤亡。俄罗斯总统普京指责美英法空袭叙利亚,没有经过联合国安理会授权,违反了国际法,这就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侵犯。

当今世界格局下,为什么说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为什么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不断?面对如此威胁,中国该怎么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的原因和推行霸权主义的表现。

1.结合教材和相关图文材料,分析地区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归纳总结:地区矛盾冲突的背景和原因

(1)背景: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2)原因:①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②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③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④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2.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举例说明霸权主义的表现。

设问:图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图一中国学生为什么如此抗议美国的暴行?图二漫画揭露了该事件什么本质?

提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进行轰炸;因为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使馆,造成3名中国记者牺牲,20多人受伤;揭露了美国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践踏联合国宪章,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嘴脸。

目标导学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设问:漫画反映了当今世界怎样的变化趋势?这个“跷跷板”为什么不平衡?

提示:出现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因为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俄罗斯、中国、欧盟和日本在短期内还无法超越美国(或者与美国抗衡)。

归纳总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2 冷战的开始 教学设计 教案 第5篇

要求掌握的知识:

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理清三条线索:第一,亚洲的振兴与崛起;第二,非洲民族独立浪潮与影响;第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与成果。

通过本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以下知识点: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独立及其振兴;非洲民族独立的进程及其胜利的意义;古巴革命和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收复;

要使学生认识:通过本课的教学及其对殖民体系形成与崩溃原因的分析,启发学生得出以下认识: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标志着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变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与它的出现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殖民主义在当今世界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赢得独立的人民要进一步扫除殖民主义的残余,为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继续努力。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对非洲独立运动原因和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史的回顾,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比较历史事件、概括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印度的独立与经济发展。非洲民族独立浪潮。

难点:印巴分治。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讲授新课:

回顾二战中美、苏联合打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情况,如:1944年6月,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西线配合苏军对德作战;1945年4月双方在易北河会师。在打击法西斯的同时,美国、苏联的实力得到了加强,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悬挂《二战形势图》,指出二战快结束时,西方国家、苏联控制的领土。战后,双方根据实力确立了势力范围,形成美苏对峙的局面。引用英国人的外交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同盟关系变成了战后敌对关系。

一、冷战政策

分析美苏对峙的原因。“冷战”政策的定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为,以“遏制”共产主义。着重指出“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

冷战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杜鲁门主义”)杜鲁门政府上台后,改变以往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政策,认为强大的苏联是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障碍,强调要对苏联采取强硬政策。1946年3月,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信号。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表示要援助受到共产主义“严重威胁”的希腊、土耳其,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美国对外政策的转折点,它公开打出了fangong、反苏的旗号,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有利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杜鲁门主义”出台后,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也叫欧洲经济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的最初对象是欧洲国家,后来为苏联、东欧各国所拒绝和抵制。“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一方面是帮助当时极为困难的西欧各国迅速恢复经济,防止革命的爆发;另一方面,美国通过援助西欧各国,不仅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联系,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联盟,而且打开西欧的门户,控制西欧。

上一篇:消防员廉洁自律述职报告下一篇:奥尔夫音乐游戏库乞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