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2024-07-05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精选6篇)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第1篇

宋 江 的 人 物 性 格 赏 析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水浒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水浒传》这部书着重写了宋江、鲁智深、林冲、杨志等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汉的个人传奇故事,其中详细写宋江的有十回,宋江人称“及时雨”,他也同样经历了被逼上梁山的道路的过程。从七十二回至八十二回,写宋江率领起义军同官军对抗作战,后来又合伙受招安;从八十三回至一百二十回(有的是一百回)写宋江率领义军受招安后奉命征辽国、打田虎、打王庆、征方腊直至最后失败的经过。

宋江这个人物在《水浒传》中举足轻重,自从《水浒传》问世以来,一直对宋江的评价褒贬不一。宋江是《水浒传》中最复杂的人物形象,也是最经得起琢磨的一个人物形象。宋江有四个绰号:黑宋江、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他的每一个绰号,都表现了他在这个方面的特点,也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他与其他英雄好汉一样都是被逼上梁山的,所以“逼上梁山”是宋江和其他英雄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因为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城市经济和都市社会以及相应的文化建筑等,但高度集中的城市经济必然会导致人们在权力、金钱、利益以及与之相关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等方面需求的无限增大和残酷斗争,从而引起许多社会问题,其结果必然是弱肉强食,遍地不公,其中的弱者被逼造反也是在所难免了。所以后人以“逼上梁山”作为说明被逼无奈而被迫采取极端手段的成语,足见它所包含的绿林文化精神底蕴。

一、通过宋江形象看绿林人格崇拜

宋江在《水浒传》中不仅是条好汉,而且还是梁山“好汉”杰出的头领,他不但具备好汉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管理好汉的能力。那么能将绿林好汉凝聚起来,使这些形形色色的好汉听命于他的“法宝”是什么呢?那就是一个“义”字,因为当时社会江湖人士无不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各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话自己不是好汉。那么什么是“义”呢?“义”的内涵非常复杂,首先,它指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否适宜;其次,它还与人们对待利益有关;第三,“义”还被内化为强调道德责任的理论准则。在朝廷忠信节义,在野则忠诚信义,在宋江身上具体表现为:

(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宋江私放晁天王、宋江带兵三打祝家庄,杨雄、石秀救出石迁,攻打高唐州救柴进,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等等。

(二)仗义疏财。如果说抱打不平是对受害者生存安全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是对他们物质经济的援助,在起义军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都得到宋江的援助。在第二十回,宋江当时给阎婆寿木使用钱,当时是不图回报的,就连在郓城县当押司时,赶在县前早市的卖汤药的王公,也得到过他的资助,“王公,前日我曾许你一具棺木钱,一向不曾把得与你,今日我有些金子在这里,把与你,你便可将去陈三郎家,买一具棺木,放在家里,你百年归寿时,我却再与你些送终之资”①。宋江仗义疏财,挥金如土,再加上“及时雨”的英名,所以很多人听说,都要随他起义,莫不情绪激昂,死心塌地。仗义疏财的人格精神,使宋江及起义军对外扩大组织,对内保护自己起到了实际的作用。宋江的仗义疏财的行为,它与儒家的仁者爱人,有相似之处,但二者动机有很大差异。儒家的“仁者爱人”的观点是维护贵族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宋江的这种精神正是墨侠乃至绿林人的仗义疏财之举,是同类人的同舟共济,他不仅是绿林人格的象征,也是绿林集团得以成立的重要内聚力,因为绿林所代表的是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下层民众利益,这些人大多数经济上入不敷出,又经常受到剥削,绿林好汉的资助,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温饱和生存问题,更使他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光明,他们不仅为绿林人的义气所感动,而且也十分乐意过上这种生活,他们逐渐感觉到如此“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官司,论秤分金银,一样穿稠锦,成瓮吃酒,大块吃肉,如何不快活?”②,因而不断有更多的人投身到绿林事业中来,这里没有剥削的痛苦,没有阶级的压迫,只有死生相托,吉凶相救,患难相扶。作者在“单道梁山好处”那篇四六文中,热情地赞颂了这种精神理想“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是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死生可同,相貌语言,南北西东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其人则有帝子神孙,富将并三教九流,乃至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哥弟称呼,不分贵贱„„”③,从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它当作封建社会农民理想化的社会组织来歌颂的。他们的这种空想主义当然远不及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这除去时代条件不同之外,规模时间上,也有很大差异。宋江领导的义军时间很短,在聚义期间没有远离他们的根据地,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目标是打击贪官污吏,打击恶霸地主,反抗压迫,为人民报仇雪恨,却没有提出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要求,没有觉悟到必须推翻封建统治才能改变农民的命运。特别是由于“忠义”观念,渗透着他们的反抗行动,义军首领宋江的妥协路线又占据着统治地位,从而最终酿成这次起义失败的悲剧结局。

二、从宋江身上体现墨家思想及绿林奉行的‘以贤为能,纪律严明’这一原则的胜利实践

《水浒传》中聚义厅前在空中悬挂着一面杏黄大旗,上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这是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的政治行动纲领,它本身体现着墨子的天罚思想,对以墨子为首的小生产者阶层并不否认。他认为天子的行为本身并不是评价其自身的标准,在天子之上还有小生产者利益所在,墨子说“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赋,必得罚”。这就是说,评价天子好坏的标准,是看他是否顺应天意——小生产者自身的意志,顺应者便可受到奖赏,忤逆者便会受到惩罚,这就是古代墨侠集团扶弱除暴之举的动因所在。而《水浒传》中梁山“替天行道”的大旗,无疑是受到这些流落到民间的墨家思想影响的产物,在他们看来,“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布满贪官污吏,陷害天下百姓”,书中以宋江为首的好汉被逼梁山的全过程,都是身受其害的过程,这些足以使大宋 皇帝具备墨子所说的反天意的暴天子的条件,因此,理所当然地应受到惩罚。他们聚义梁山顺应天意,以力抗天命的表现,因为他们感到有天意、神明和开展抗争精神在给自己撑腰,所以能够气壮如牛。下面看看“替天行道”中的“道”的含义,这个“道”就是墨子所提倡的“兼爱”“尚同”等乌托邦理想,在这个乌托邦中“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富,富不辱贫,贵不袄贱,诈不欺愚,老而无妻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无父母者有所依,以长其身。”,这就不难实现梁山“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理想社会,与墨子的乌托邦设计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当然这个理想社会的实现,还有待于他们的努力奋斗,像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踏平曾头市、两赢童贯、三败高俅等辉煌胜利,都是为向着这个理想社会迈进打下基础。

在“尚同”思想的规定下,墨家及绿林所奉行的是一条“以贤为能,纪律严明”的组织原则,鉴于无主则乱的教训,墨子提出:“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天下”④,天子一旦确定,其下就要绝对服从,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提出的这一套选举办法,明显地带有原始部落推选酋长的痕迹,虽然它质朴得近于原始,但却因其公正,而能为追求大同世界的绿林侠士所接受。晁盖就是在火并王伦之后登上寨主宝座的,王伦被火并就是因为他妒贤嫉能,心胸狭窄,“本是个落第穷儒,胸中又没有文字,怎做得山寨之主?” ⑤,而宋江先杀阎婆惜(二十一回)后又闹江州,直至晁盖中箭受伤至死,屡次周折但最终登上寨主宝座,实现了墨家及绿林奉行的“以贤为能,纪律严明”这一原则的实践胜利。

三、从招安看宋江的形象

《水浒传》中第八十二回,梁山分金大买市,宋江全伙被招安。对于宋江的招安政策,在1975年就在全国开展评论《水浒传》运动,是“王、张、江、姚”一伙将学术问题政治化的非正常现象。但毛泽东同志关于《水浒传》写了梁山起义的投降主义路线,和宋江投降派人物的论断,未尝不可以成为研究《水浒传》主题思想的一家之言。梁山起义的事业的最后必然结局是接受招安,这在宋江身上体现最为明显。墨侠的政治社会理想,尽管公正美好,但很难付诸实施,墨子思想被排挤至民间本身,就已经预示受其影响的绿林事业悲剧的结局,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系统内部儒、道、墨的互补性是这种悲剧结局的宏观上的文化根源,相对而言,墨家所注意的主要是生存和温饱问题,而儒家则更好地注意温饱后秩序和名分问题,所以有自下而上和温饱危机的下层民众更容易接近墨家思想,而生活优裕的贵族则更注意秩序和名分的稳定,但二者又并非井水不犯河水,随着人们的地位和境遇的变化,人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也就会不断地游移在二者之间。在梁山起义事业初期,人们主要面临的是被官府所逼活不下去的问题,所以“贼”的名份和“忠君”的意识暂时被抛到脑后,去赴汤蹈火,拯救自己和天下,随着人们生存状态的好转,那些以前未来得及顾及的问题,便自然而然地凸现出来,而解决名份和忠君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接受招安,所以宋江的做法就是梁山事业的典型代表。

宋江他胸怀大志,却患得患失,如第二十三回里他逃到柴进庄上,结识武松,拜为兄弟,临别并未嘱咐话语。到第三十二回,离怒杀阎婆惜已经一年,宋江看到全国性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没有形成,推翻北宋王朝需要长期斗争,起义失败的风险很大,不敢冒造反失败的风险。他与武松分手时道“......入伙(二龙山)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⑥

按《水浒传》记年,第三十二回记公元1108年冬的事,第七十一回英雄排座次是公元1120年夏的事,第一百二十回结束于公元1124年夏。宋江的这种腔调一直持续到最后,体现了他虽然胸怀大志,但面对现实又患得患失的衷肠。这块反贪官不反皇帝的自相矛盾的招牌,体现了宋江的政治动摇性,使天下多少英雄好汉望而止步,使多少梁山好汉心灰意冷,既大大削弱了自己在天下的政治号召力,又大大削弱了梁山义军的斗志,注定了失败的命运。这在第七十七回至第八十回里表现很多,朝廷派往征剿梁山泊的很多高级将领被梁山泊捉了又放,极大地削弱了义军的斗志。特别是第七十九回里,李俊活捉统制官刘梦龙,张横活捉步军校尉牛邦喜,恐宋江再放,就地格杀。从宋江的家境出身以及所受的文化教养和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可以判断,他的家境出身使他有一定的正义感,他的职业养成他处事谨小慎微,随机应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喜欢玩弄权术的手段。

从宋江受招安,看当时的“忠君”思想。宋江自从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之后,时时记挂招安之事,不时流露言表,尤其在第七十一回梁山英雄排座次之后,一次菊花宴上,乘着酒兴,作满江红一首:“喜遇重阳,更佳酿今朝新熟,见碧水丹山,黄芦苦竹,头上尽教添白发,鬓边不可无黄菊”。“愿樽前常叙兄弟情,如今玉统豺狼,御边幅,好令明,军威肃,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日日常悬忠烈胆,风尘障却歼邪且,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 ⑦。写完后让乐和单唱这首词,当唱到“望天王早招安”时,武松叫道:“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 ⑧。黑旋风李逵便睁圆怪眼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摔做粉碎。虽然其他兄弟都反对,但宋江的投降妥协路线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第八十二回,全伙受招安成功,鲁智深对朝廷的认识是明澈的:“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怎说得干净?”⑨。他坚决反对招安,被迫招安后,始终郁郁寡欢,当捉住方腊后,宋江向他祝贺时,还愤愤地说“只得个囫囵尸首,便是强了”。在血泊恨海里,横刀而出的林冲不仅在斗争中表现得最坚决,最勇敢,后来在大势所趋的招安局里也是持反对态度的,他曾提醒宋江说:“朝廷中贵官中有多装么,中间未必是好人”。然而在不可避免的悲剧结局中,他还是无声无息地瘫痪而死。宋江他始终寄希望于皇帝的招安,这种现象,在《水浒传》中虽然表现得错综复杂,但它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但是宋江的投降路线,在当时社会环境下占据统治地位,属于众兄弟又都是以“忠义”观念忠于宋江本人,这样《水浒传》中的“义”和“忠君”思想是混杂在一起的,终于不得贯穿始终,以《水浒传》义军的反抗行动里可以看出,他们深切痛恨的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等那些直接剥削压迫他们的人,却不反对他们的祸根子——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他们和官府的最后一次冲突中阮小五和阮小七曾唱过这样两首歌:

“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全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

“老爷生长石碣村,秉性生来好杀人,先斩何涛巡检首,京师报与赵王君。” ⑩

“酷吏赃官全杀尽”和“忠心报答赵官家”本来是相互矛盾的,可在他们看来,却是统一的,这种矛盾而统一的思想,一直贯穿在他们的行动中,一方面同封建王朝作斗争,另一方面又寄希望于皇帝的招安,他们拥护皇帝,反对贪官污吏,正是封建时代普通农民思想,因为在封建统治下,“天高皇帝远”,他们身受其害的是酷吏贪官,在他们的心目中,这些酷吏贪官并不是封建剥削制度的产物,只是个人品质的好坏,而皇帝老官仍是真命天子,朝廷不明乃是“奸臣闭塞的结果”,即使有的起义英雄失去了对当今皇帝的崇敬(如李逵撕诏谤徽宗),也是为了他的哥哥宋江来当皇帝而已。

宋江作为梁山的好汉,不但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仗义疏财的好汉特点,同时在他的身上体现着墨子的思想和绿林豪侠的阳刚之气。正因如此,使众多的绿林好汉和英雄豪杰听命于他,不仅如此,宋江也是绿林奉行的“以贤为能、纪律严明”这一原则的实践胜利者。然而在当时社会环境影响下,宋江还不能把“忠义”与“忠君”思想严格区分开来,他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未能看到问题的实质,只是痛恨直接压迫他们的人,却依然依赖着使他们遭到最终灭亡的祸根子——至高无上的皇权,致使宋江率领的梁山义军全伙受招安,投降最后导致魂丧蓼儿洼的悲惨结局,这也是他们所谓“忠君”思想的必然结果。

注释:

①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60页 ②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63页 ③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254页 ④ 宁稼雨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 第35页

⑤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65页 ⑥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113页 ⑦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255页 ⑧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255页 ⑨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255页 ⑩ 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63页

参考文献:

1、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6月第一 版。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宁稼雨 《〈水浒传〉与中国绿林文化—兼谈墨家思想对绿林文化的影响》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第2篇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概括,而中国人的谦虚是中庸思想最浅化的表现,作为一名儒生,在他身上也会寻找到这一点。如《水浒传》第六十二回中有这样一段话:

“……次日,宋江杀羊宰马,大排延宴,请出卢员外来赴席,再三再四,谦让在中间坐了。酒至数巡,宋江起身把盏,陪访道“夜来甚是冲撞,希望宽恕。虽然山寨窄小,不堪歇马,员外可看“忠义”二字之面,宋江情愿让位,休得推却……”。

单从这简单的对话足以看出谦虚内敛这一特点。也许有人会说,宋江此番话完全是容套之意。试问宋江既然想做第一把交椅又为何要请卢俊义进梁山呢?

宋江作为一个封建知识分子,难道他就没有抱负,没有理想吗?其实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中,宋江的那首言志诗《西江月》足以看出他的抱负:

心在山东身在关,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好一个“凌云志”道出了他的心迹,道出了招安的一个原因,道出了那时知识分子的心愿。卓越的军事才能

梁山泊的发展壮大与战斗取得的胜利是分不开的,而取得胜利的关键又与宋卓越的军事才能是分开的。

在《水浒传》第六十四回合中,宋江率领将士攻打大明府时,已猜出关胜将采取围魏救赵一计,于是不得不退军。同时,他又想到敌军定会反攻,于是将计就计,在途中做好埋伏,采取引狼入室,再用关门打狗的方法,当敌人进入埋伏圈时,一战告捷。这既保全了梁山军队的实力,又打破了敌军反攻计划。

在《水浒传》第五十六回中,有这样一段对白:

徐宁道:“……家中妻少,必被官司擒捉,如之奈何?”宋江道:“这个不妨,观察放心,全在小可身上,早晚便取全到此完聚。”

这寥寥数语足以见得宋江在军事上考虑周全细微。

又如第七十六回,面对童贯雄兵压境,宋江泰然处之,用九宫八挂阵把敌人围的水泄不通,最后一举歼灭了所用敌军。

这些都充分证明宋江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正是由于这一点,我们才可以看到好汉们的英雄气魄。

宋江除了这三方面的特点外,仗义等其它性格也是其具有的。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招安,选择了归顺朝庭,的确在今人看来,招安这步棋确实是走错了,错在哪呢?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他的阶级本性与保守这一性格决定的。封建大一统的思想和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他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他有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兄弟千古名声着想,他对朝廷抱有着幻想,幻想着在那里实现理想。

《活着》人物形象分析 第3篇

余华的长篇小说 《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这部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建国前至70 年代末三十年的时代浪潮中命运的跌宕沉浮, 并通过主人公一生的生存状态告诉世人活着的自为性与终极性。“《活着》作为现实主义小说, 福贵不仅具有生动具体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亦是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作者在文本中让我们看到了对传统的人性价值和道德信念的坚持和固守。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关于一位普通中国农民福贵一生的故事。这部有12 万多字的长篇, 虽然只是刻意突出了几个农民的个人命运和细碎生活, 但于平凡中达到奇妙的效果, 几近写出了一种民族苦难史和民族生命力。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 出身于地主家庭, 在旧时代吃喝嫖赌, 把祖上的家产败光, 他的这一行为气死了老父亲, 接着又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兵, 回来时老母亲已经死去。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后放了回来, 还赶上了分土地, 洗心革面的他一心要和家人守在一起 “好好的活着”。可是, 公社化和随后的大饥荒、文化大革命、包产到户, 都波及到了这个普通的农家, 劳累过度而又营养不良的气质家珍患了不治之症, 最后死去, 儿子友庆为了给县长的老婆输血被医生抽干了血而死去, 女儿凤霞终于嫁了一个知冷知热的丈夫二喜, 让福贵感到生活的幸福, 却不料凤霞在分娩时难产而死, 随后女婿二喜在劳动中死于意外事故。包产到户后。衰老的福贵体力不支, 他的外孙苦根小小年纪就帮助他干农活。先是淋雨得了病, 又因为吃了过多的青豆胀死了。最后只有可怜的福贵孤独终老。

《活着》中的人物都不经意地 “遭遇”死亡, 死亡意象似乎构成了这部小说最鲜明醒目的一道风景。通过密集而频繁的死亡叙述, 我们不能不说作家具有一种对死亡的偏爱, 在余华笔下, 死亡只是作家达到自己创作目的的一个阶梯、工具或手段, 它不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形式, 作家将其还原为一种生命的真实, 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存方式, 并以死亡为跳板, 以达到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雷维奇曾指出: “只有能够死亡的才是有生命的。” “不死亦不会有生。”死亡是活着的参照, 它为活着的生命提供意义。不能设想无生无死的生命, 那样的 “生命”就是死亡。

在 《活着》中, 福贵的亲人一个个相继死去, 唯他孤零零活在世上。面对 《活着》时, 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一种尖锐的疼痛感。从表面上看, 福贵的败家是苦难的开始和根源, 是性格因素使然, 这只是一个个人的故事。死亡是自然生命的固有特性, 每人最终都逃不过死亡这把利刃的屠割。而在 《活着》中那一遍遍死亡的重复象征了人对终极命运一步步靠拢的艰难历程。可以说, 人生就是苦难, 生命就是受苦。

《活着》在深沉地 “叙述死亡”以后, 又回到生命的原点去吟唱 “活着”。为何有此转变从生命的过程看, 生与死紧密相连, 生命的延续是以消耗生命本身为代价的, 生命在时间上愈扩张也就愈来愈接近死亡。正如阿尔贝·加谬所言: “面对着这个宣判着死亡的世界, 宣判着生存之境的死一般的黑暗的世界, 反抗坚持不懈地提出自己的对生命的要求, 以求彻底的透明性的要求, 这种反抗不自觉地重新寻求一种道德和神圣的东西, 它虽然盲目却是苦行。”于是余华这种冷漠叙述渐渐地出现一些变化, “开始包含了对于世界的容忍, 对于人物自己的声音的尊重, 对于排斥道德批判的真理的追求, 对于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 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面对死亡, 活着就是一种抗争。在 《活着》中, 余华极力关注底层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 以及他们面对死亡和生存时的选择。他向我们昭示了生命本身的要求就是对死亡的抗争和好好的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人的生命的惟一要求就是 “活着”。

余华对死亡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类生存的关注, 通过死亡表现了人的生存苦难和困境, 直指人的内心疼痛。 “死亡是福贵生命中无法摆脱的悲剧, 但每一次亲人死亡, 对福贵而言都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都是福贵生命的一种直接体验。”可以说, 这种死亡原型有着作家个人的生命投射。

2

在小说的讲述中, 富贵的口气一直平平淡淡, 似乎在讲述别人的故事一般, 而他是旁观者。那里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切, 但他自己却没有很强烈的感情投入。甚至故事里还有了许多让人忍俊不禁的场面。富贵的讲述很直白, 却很吸引人, 不知不觉就被他的故事牵住, 不断想知道接下来的事。他做地主少爷时的放荡、颓败, 现在看来只能是他人生的一段黑点。那些富有却不会珍惜的日子早如流水一去不返, 只能成为脑中回忆。余华说福贵应该有比别人更多的死去的理由, 但他却好好的活着, 送走了家里一个又一个亲人, 一次次的经历死别, 到最后只有他还勇敢的活着。或者正如作者余华自己说的那样: “或者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所以到最后, 谁也不知道富贵的活着到底是何种行为, 他活着的意义的是什么? 仅仅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从作品里不难看出, 福贵是一个有着相当豁达心态的老者。在极其悲惨的厄运的打击下,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 看似柔弱的福贵却一次次顶住了打击, 一次次走在死亡的边缘, 却又一次次跌破读者眼镜, 坚强而又快乐的活了下来。或许经历的太多, 晚年和老牛相依为命的福贵依然善待生活, 才会在遇到 “我”时能在大树底下娓娓诉述, 回忆他自己的一辈子。作品里很多描写福贵的文字, 但没有给人很沉重之感, 这和作者的用词有很大关系。

3

悲凉的悠悠曲调, 悲凉的漫漫人生, 个人的命运就如蝼蚁那般渺小, 唯有自我珍重, 自我坚持, 才能擦拭岁月中的尘土, 磨平生活中的棱角, 抹去苦难后的痕迹。 《活着》中家珍是一个富人家的千金, 是福贵的妻子, 她是福贵破产后最不想失去的人。最后因软骨病死去, 福贵陪她到最后一刻。首先, 家珍是一个为自己的男人而活的典型。中国有句俗语, 叫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似乎男人永远是女人的天, 即使自己的男人猪狗不如, 也要做牛做马侍奉着, 这似乎就是女人的命, 女人就应该这么活着。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 福贵全然不顾家珍的感受, 而家珍依旧在家做好饭菜, 服侍福贵。福贵把家产败光了之后, 家珍依旧不离不弃, 陪在福贵身边, 即使她的父亲找人来把她接了回去, 最后还是回到了福贵身边。这体现了当时女性以丈夫为中心, 遵守三从四德的女性道德的现象。即使生病, 却依旧想为家里添点工资, 最后, 终究难逃死神魔掌, 文中福贵说道 “家珍死得很好, 死得平平安安, 干干净净, 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 不像村里有些女人, 死了还有人说闲话。”最后家珍葬在了凤霞, 有庆的墓旁。

从抗日战争, 国共内战, 土改, 大跃进, 文革到改革开放之初,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家珍都陪福贵走过。抗日战争时期, 福贵破产, 沦落为民, 家珍依旧留在福贵身边。 “家珍是你的女人, 不是别人的, 谁也抢不走。”这是家珍被接走后富贵的母亲对福贵说的, “爹, 一张桌子有四个角, 削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凤霞高兴的格格乱笑, 她说: “错啦, 还剩五个角。”听了凤霞的话, 我想笑却笑不出来, 想到原先家里四个人, 家珍一走就等于是削掉了一个角, 况且家珍肚里还怀着孩子, 我就对凤霞说:“等你娘回来了, 就会有五个角了。”后来家珍真的回来了种种迹象表明家珍最后一定会回来。因为她是福贵的女人, 生是福贵的人死是福贵的鬼。这表明了家珍对福贵的忠贞, 体现了旧社会女性的家庭理念。家珍对生活几乎毫无要求, 她只希望一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地在一起, 但苦难的命运让她的这点愿望也破灭了。

福贵为娘去城里请郎中, 结果被抓了壮丁, 这一去就是两年。两年中, 福贵杏无音讯, 家珍对他的去向一无所知, 福贵娘也死了, 她一个人抚养着两个孩子。小说中虽未对家珍的这段生活进行描写, 但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两年后, 解放军放了福贵, 福贵回到家, 看到凤霞立即跑了过去凤霞也认出了福贵, 可惜却说不出话来。这时有一个女人向我们这里跑来, 哇哇叫着我的名字, 我认出来是家珍, 家珍跑得跌跌撞撞, 跑到跟前喊了一声: “福贵。”可见, 家珍自福贵走后就一直在原来的茅草屋带着孩子, 等着福贵回来。本来她可以回到父亲家过着舒坦的日子, 可是她没有。即使时代动荡, 战乱纷飞, 家珍依旧陪在福贵的身边。走过了内战, 大革命期间, 到处闹饥荒, 家珍为了家人带病去娘家讨米, 解救了一家。大跃进期间, 家珍不幸得了软骨病, 为了不成为福贵的负担, 家珍从到田地里干轻活、挖野菜, 打扫卫生、到躺在床上给别人缝补衣服, 最后连针线也拿不起时才放弃了劳作。她无时无刻不在为家里减轻负担。最后, 离开了福贵。在最后一刻, 家珍都是拉着福贵的手, 因为她不想离开这个男人, 随着家珍的身子一节一节的凉了下去, 家珍死了。安安静静的离开了。家珍, 一个千金小姐, 陪着福贵尝遍了这个动荡时代的所有疾苦, 虽然与华仔小说中没有过多的描述, 但从家珍一直都在福贵身边, 从未想过离弃, 可以看出, 在旧社会时期, 家珍就是当时的女性典范, 她的忠贞, 对家庭的不离不弃更是当时代女性的本分所在。这也是福贵活下去的理由之一。

《活着》中家珍这一女性形象, 给我们传递了一种真善美, 对命运的不屈不饶, 对生命的顽强, 对家人的珍惜。家珍是一个为了子女而活的母亲典型。母爱的力量是很伟大的, 一个女人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而舍弃自己的幸福, 付出所有的一切, 家珍也不例外。当福贵把已经送人的女儿凤霞重又带回家时, “家珍轻轻地笑了, 笑着笑着眼泪掉了出来”, 可以想见家珍不愿离弃女儿的心情, 可以想见家珍多么珍惜一个家的完整。家珍病了, 可她心里只惦记着凤霞和有庆。她病得重, 没力气干活, 却硬撑着, 将自己的衣服拆了, 给凤霞和有庆都做了新衣服。她对福贵说: “凤霞大了, 要是能给她找到婆家我死也闭眼了。”对于乖巧懂事的凤霞, 家珍心里藏着深深愧疚, 因为她当时无力给凤霞治病, 才使得凤霞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 所以, 她的意志不让自己死, 一直苦挨到看着凤霞风风光光的出嫁。对于有庆, 她也放心不下, 她交代福贵 “有庆还小, 有些事他不懂, 你不要常去揍他, 吓唬吓唬就行了”, 打在儿身疼在娘心, 家珍眼见有庆屡次被打, 心里的痛可想而知。余华对痛失爱子的家珍有这样一段行为描写, 家珍 “扑在了有庆坟上, 眼泪哗哗地流, 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 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 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家珍一直扑到天亮……”由此可见家珍的无奈和悲凉。在勉强承受住失去儿子的悲痛之后, 身患重病的家珍又遭到了女儿凤霞难产而死打击, 她的世界一下子崩塌了。因此, 没了子女的家珍, 很快也随着女儿去了。这些都是对母爱的诠释。余华没有用过多的辞藻来描写家珍的母亲形象, 仅仅通过简单的叙事就放大了家珍的母亲形象。这进一步体现了旧社会时期女性的母爱, 通过家珍来透视在旧社会中女性的母亲形象。这个也对福贵的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让福贵更加坚强的活下去。

4

总之, 《活着》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向我们呈现了一种生存状态, 底层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 《活着》就是一部电影, 演绎了主人公的悲欢离合, 痛苦哀愁。少年时代的纨绔子弟, 不懂世事艰难; 经历人生变故后浪子回头的福贵, 开始懂得活着的不容易; 而立之年后的福贵灾难始终不离其左右, 命运残忍将完美的生活撕裂的四分五裂, 厄运接踵而至, 而主人公福贵向我们展示了他博大的胸怀, 在那些灾难的岁月里, 所有的灾难都被福贵温情而默默的化解在他那如大地般宽广的胸怀里。此时, 他的形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农民形象了, 而是中华民族苦难的本身的象征, 无论多么大的灾难都无法将其摧毁, 这就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摘要: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作家放弃先锋探索重返写实之路的乡土力作。作家对死亡的偏爱使死亡意象构成了文本最醒目的一道风景, 他以死亡为跳板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 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从而达到了升华主题和剖析人生的目的。

浅谈《水浒传》中宋江的人物形象 第4篇

关键词:宋江 人物 形象 忠义 假仁假义

中图分类号:I2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04-122-02

《水浒传》中,宋江是核心人物。“各路英雄好汉在梁山泊聚义,聚集在‘替天行道’的杏黄旗下,是宋江之功;梁山好汉征剿方腊,农民起义军自相残杀,革命事业被淹没在血泊之中,毁于一旦,是宋江之罪。”一部《水浒传》离不开宋江,那么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形象的人呢,英雄?草莽?仁义?自私?

自古以来有很多的文人学者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过对宋江的看法。鲁迅先生在《谈金圣叹》一文中指出“宋江据有山寨,虽打家劫舍,而劫富济贫”;在《水浒传》中也有很多对宋江的赞誉之词,“且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及时甘雨四方称,山东湖保义,豪杰宋公明”,“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等等。而郭沫若在为关良的画作《乌龙院》(即《坐楼杀惜》)的题诗中却写道“别人并不爱你,但偏要卖你的老气。我实在不高兴宋江,他并不是英雄,也不侠义,彻头彻尾只是个假仁假义、欺人欺己的浪子”;萨孟武认为,梁山泊的构成分子是以流氓为主,是流氓组织的团体,宋江是一群以流氓为主的帮会的会长。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来,自古以来的文人学者对宋江的看法褒贬不一,当然,很多文人学者对宋江的看法有的带有个人主观思想,有的受到时代特征影响。那么,以忠实原文为基础,从原文事实来看,宋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一、宋江的生活背景和所受的教育

从原著来看,宋江“姓宋名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祖居郓城县宋家村人氏。”“且于家大孝”,“下有一个兄弟,换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宋江出身平民之家,父亲及祖上皆为善良及讲求忠信仁义的人家,深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宋江既善良好心同时又胆小如鼠。他“私放晁天王”、施棺材钱财于阎婆卖汤药的王公等都说明他是“做好事的押司”。当他听说晁盖梁山称王,州府发下公文时,他又想“如此之罪,是灭九族的勾当,虽是被人逼迫,事非得已,于法度上却饶不得”;当晁盖派“赤发鬼”刘唐前来感谢宋江的救命之恩时,他又寻思“早是没做公的看见,争些儿惹出一场大事来”。原著中也在“宋江怒杀阎婆惜”中批语说“宋江小胆翻大胆,善心变做恶心”。

宋江生活在这样世世代代单纯质朴的家庭背景下,那么所接受的教育一定是当时影响最广最深的儒学。儒学提倡积极进取,入世济民的思想,因此宋江从始至终都想进入仕途,才会在做押司之时“疏财仗义”结交江湖人士并“谨慎小心”(实际上就是胆小),在他杀阎婆惜犯案以至最后上梁山后,他也想通过发展壮大梁山使朝廷招安,最后因征讨方腊,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的时候,宋江等人都要衣锦还乡,图个封妻荫子,光宗耀祖,最后他明知被御赐毒酒,却说“我死不争”,并怕李逵“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而邀李逵同饮毒酒。借用宋江死前所说:“我自幼学儒,长而通吏。不幸失身于罪人,并不曾行半点异心之事。”因此,从这些可以看出宋江一生深受儒学影响。

既然宋江从小生活在平和、单纯、质朴的家庭里,又从小受到儒家思想影响,那么宋江又为什么会走向他所不认同的“灭九族的勾当”——上梁山为“匪”呢。

二、宋江为什么“反”,走向梁山

1、宋江的“二反”道路——宋江“反”是他从走投无路为保性命的自身利益的一个最后选择

“宋江怒杀阎婆惜”之后,成通缉犯,四处逃跑投靠他人,他投靠过柴进、孔太公、清风寨知寨花荣,一路寄人篱下,饱受风霜之苦,但却从没有想过去投靠他曾帮助过的晁盖,因为他不愿意落草为寇,因为他怕会影响他的一生仕途,因为在他儒学忠孝的思想中,这是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万劫沉埋”。后来,他连累花荣杀了刘高,他才实在无路可走勉强落草为寇,才想着要去投奔梁山,“自这南方有个去处,地名唤作梁山……我等何不收拾人马,去那里入伙?”这是宋江“一反”,但没想到宋江却被父亲宋太公以“因病身故”骗回家而“拟定罪犯”“刺配江州牢城”,此时,因再无性命之虞,宋江又开始不愿落草而想要回到“正途”,所以当梁山好汉刘唐、花荣等人来救他时,他是万般不肯落草去梁山。他说“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甚至“把刀望喉下自刎”,花荣要给他开枷,他也说“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后上到梁山,晁盖再劝宋江留在梁山,可宋江却以家中老父为名推托,并且说“前者一时乘兴,与众位来相投。天幸使令石勇在村店里撞见在下,指引回家。”从“一时乘兴”和“天幸”就可以看出在宋江的思想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落草为寇,背弃他的儒学思想。后来“浔阳楼宋江吟反诗”,他才落草投靠梁山,走上“二反”的道路。所以,从这些可以看出来宋江“反”而走向梁山实际上是走投无路为保性命之举,一切都是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

2.“反”是宋江的最后的“后备胎”,在最后实在无路有性命之虞的时候,他想通过“反”来引起朝廷重视,从而接受朝廷招安,然后回到他的最初目标——进入仕途,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耀宗祖

宋江在有路可走的时候是一定不会“反”的,所以当他和武松离开孔家庄时,武松劝他同去二龙山落草,他不去,并劝武松“兄弟,你只顾自己前程万里,早早的到了彼处。入伙之后,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撺掇鲁智深、杨志投降了。日后但是去边上一枪一刀,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可见,宋江在“怒杀阎婆惜”之后虽四处飘荡投靠,但已经把落草“反”朝廷作为了他的“后备胎”,所以他才在和花荣杀了朝廷清风寨知寨刘高“一反”之后设毒计骗秦明入伙,“坏了百姓人家的房屋,杀害良民。”结果了秦明“一家老小”,如此的残忍狠毒,连秦明也说“只是害得我忒毒些个!”宋江为了拒绝晁盖等人拉他入伙,不惜“把刀望喉下自刎”,可是当他要秦明入伙却这样毒辣,为什么?因为秦明的入伙可以增强他们的势力,威慑朝廷,可以让他多一份让朝廷招安的信心。因此,宋江只是把梁山当作“后备胎”,只是权借水

泊梁山暂时栖身,心中却日夜盼望招安。

三、宋江上梁山后在梁山的所作所为

1、宋江上梁山后的争权

宋江一落草之后就屡立战功,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第四十七回“宋公明一打祝家庄”,第四十八回“宋公明二打祝家庄”等等,虽然在此之前晁盖才是梁山的首席领导,但宋江为了能在晁天王之后顺理成章的当上梁山的大当家而不惜如此努力。宋江初落草梁山时,“晁盖便请宋江为山寨之主,坐第一把交椅。”宋江因初到梁山未立寸功怕人心不服而再三推让,甚至说“若要坚执如此相让,宋江情愿救死。”后来宋江坐了第二位,说道:“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从这些可以看出宋江不是不想坐梁山山寨之主,而是时机未到。所以宋江落草梁山后就积极展现自己的勇敢、智慧和教强的指挥领导能力,后来“晁天王曾头市中箭”伤中不愈而亡,本来这正是宋江当梁山头领的最佳时机,可晁天王死前却说:“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于是宋江在吴用等人的劝说下假意暂任山寨之主,后来“卢俊义活捉史文恭”,宋江又假意在忠义堂上和众兄弟商议立梁山泊之主。“并虚情假义作让贤状,如此做秀。”甚至自比自己有三件不如卢俊义之处,他明知手下吴用、李逵、武松、刘唐、鲁智深等人会不愿卢俊义坐头领而推举他,他却故意虚情假意推脱,他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当上梁山泊之主,于是又找一梯子下,借山寨钱粮缺少之名说“如先打破城子的,便做梁山泊主”。金圣叹评论说:“第一把交椅既以之自据,又以之媚人,彼晁天王誓箭,竟安在哉?”

宋江之所以上梁山后努力的建立战功,是为了能当梁山之主,然后带领梁山走向招安,而他却又故意谦让,先让晁盖,后让卢俊义,这样的虚情假意、做秀让闲目的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兄弟们心目中的“仁义”“谦让”的美名,让兄弟们更加听从自己,从而为自己的顺利接受朝廷招安打下基础。

2、宋江掌权后吸纳人才对梁山实力的扩大

宋江一掌权梁山后就加大对人才的吸纳,扩充自己的实力,目的是为了对朝廷形成威慑,迫使朝廷招安。第六十回“晁天王曾头市中箭”后,宋江暂代头领之职,就在第六十一回开始设计赚取“玉麒麟”卢俊义,后又招降了“急先锋”索超、“大刀”关胜等人。而宋江对这些人才的吸纳“时刻不忘‘厚黑’二字真诀”。

“黑”是因为他为了能扩大自己的实力,让这些人才加入梁山不惜乱杀无辜、祸害百姓,直至逼得这些人走投无路。

《水浒传》中先后有秦明、卢俊义、安道全等都是被宋江设计逼上梁山。这些计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陷害他们与梁山勾结造反或是陷害他们杀人,以至于他们走投无路,只好附逆梁山。为此,秦明一家惨遭灭门(第三十四回),为逼卢俊义上山,甚至不远万里派吴用设计陷害,终至玉麒麟家破人亡、身陷囹圄,九死一生,性命几乎不保,若非燕青侠义救主,卢俊义又安在?连燕青也说:“当初都是宋公明苦了主人。”(第六十一回)神医安道全也为此被陷害,不得不舍情附逆(第六十五回)。

“厚”是指宋江在用“黑”的计谋逼迫这些英雄好汉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后又虚情假意宽慰这些人,并为自己的这些行为解释,甚至用言语贿赂他们。如宋江对秦明说:“总管休怪,昨日因留总管在山,坚意不肯,却是宋江定出这条计来,……因此杀人放火,先绝了总管归路的念头。今日众人特地请罪。”宋江对卢俊义的做法最能反映其“厚”的程度,“宋江见了卢俊义,纳头遍拜。”他还说:“我等众人,欲请员外上山,同聚大义,不想却遭此难,几被倾送,寸心如割。皇天垂佑,今日再得相见,大慰平生。”(第六十七回)并虚情假义作让贤状。萧瀚评价宋江“如此做秀,实在让人感到恶心。”

宋江在他未反之时,晁天王让他上梁山,他是“若是如此来挟我,只是逼宋江性命。我自不如死了。”可是看前面他又是如何逼迫秦明、徐宁、卢俊义等人上梁山落草的呢?难道当时他就没有想到自己以前的百般不愿、以死相逼吗?原因是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考虑,他要朝廷对梁山招安,那么就必须让朝廷对梁山感到畏惧;要让梁山对朝廷形成威慑,那么就必须充分扩大梁山的实力,多吸纳智勇双全的猛将。所以宋江才会不顾他人是否愿意的千方百计的使用“厚黑”法增加梁山实力,为了最终的招安做准备。

四、宋江接受招安到底是为了谁

宋江从始至终心中都记挂着招安,所以宋江对当时的皇帝宋徽宗忠心不二,梁山提出的口号也是“反贪官反奸佞不反朝廷”;所以宋江在捉了高俅以后,在高俅面前表现出谨小慎微、毕恭毕敬,深恐得罪朝廷要员的奴才相(第八十回);所以宋江在梁山兄弟们听完朝廷招安诏文后都义愤填膺时不顾兄弟们的想法,把兄弟们“都骂下关去了”,甚至对招安的陈太尉说:“我等尽忠报国,万死无怨。”(第七十五回)宋江对招安这样尽心尽力,难道真是像他说的为了梁山的兄弟为了大家的利益吗?

宋江接受招安,梁山的好汉几乎都不赞成。先是李逵从梁上跳下来把诏书“扯得粉碎”,并“楸住陈太尉,拽拳便打”;鲁智深也“提着铁禅杖,高声叫骂”;赤发鬼刘唐“也挺着朴刀杀上来”;连行者武松都“掣出双戒刀”;还有穆弘、史进等。(第七十五回)可想而知,梁山上的大部分兄弟都不愿意接受朝廷招安,所以,宋江接受朝廷招安并不是像他所说的是为了梁山兄弟。

宋江在带领梁山接受招安之后,梁山的兄弟在宋江的带领下为朝廷东征西讨,招安之后的梁山人马成了朝廷手中的一把利剑,奉命破大辽,讨王庆,伐田虎,征方腊,白白断送了十万人马,几乎都命丧战场,难道这就是宋江为他的弟兄们设计的美好前程吗?宋江明明知道在接受朝廷招安后要为朝廷卖命作战,也知道既然有战争就必定有死亡,可宋江仍然不顾兄弟们的反对和死活而接受朝廷招安,所以,宋江接受招安根本就不是为了梁山兄弟。

那宋江接受招安是为了谁呢?当然是为了自己。

从前面宋江的生活背景和所受的教育、宋江为什么“反”和宋江在梁山的所作所为我们就可以看出宋江所有的选择和行为都是为了自己,都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他受招安也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光耀宗祖。

刘备和宋江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第5篇

——刘备与宋江形象的对比分析

众所周知,刘备和宋江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中十分关键的人物。所以,对刘备和宋江的评价当然也是如洪水般倾泻,当然也是“源远流长”。这两个人物的形象给予地非常立体,生动可触。他们共有的特点是性格上的复杂性,有内在外在的因素,这些因素把他们层层包裹,勾勒出表面看似简单却又最难以捉摸的人物特征。这两个人物虽然出现在不同的小说里面,但是他们的许多特点确实值得让人去对比分析的。本文分为几个大点来一一评述。

一、仁义

细看刘宋二人,在“仁义”方面可谓是各自小说里面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做得最好的两人了。在古时可谓怀“仁义”之心的人,便是拥有最大人心的人。《三国演义》中,“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是刘备和他的兄弟关张结义时定下的目标。这也成了后来刘备所一直奉行的道德依据,是他事业做好做大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水浒传》中,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举动非常之多,无论是对待不相识的路人还是对待结石的好汉,能够帮上忙的一定会伸出援手。小说中多次可以看到宋江给予别人的“十两银子”,救他人于困苦之中。同样宋江这般的“仁义”也是他后来得以笼络人心的法宝。刘备被誉为“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宋江“及时雨”的称号,便是两人在“仁义”上面的默契使然。但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刘备的举动涉及的范围要比宋江的广,时代的不同造就的英雄也会有差异,刘备的“仁义”大体是面向他的百姓的,或者说是面向他所管辖的地域的,不论是新野还是蜀川,刘备的仁义施加的对象宽而广。而宋江的“仁义”从刚开始的在其乡里乡间的施行到后来的梁山,所以施行的范围相对来说小了很多。施行的对象也与刘备有较大的差异(因为宋江没有自己真正的百姓)。总得说来,他们两位因为“仁义”得人心,因而得各自自己的事业。

二、忠君

刘备所奉行的是“兴复汉室”,就是忠君的体现。他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外人对他的尊称乃是“刘皇叔”,从这看来他的忠君也是有历史的原因。但是古时宣扬的便是忠君思想,故而即使不是皇室后代,我想刘亦能如他后面所行。从他的仕途“剿灭黄巾”、“征讨董卓”、“对峙曹操”便可以看出他忠君的坚持和决心。宋江,出身押司,在衙门中管理文书案牍。可以说宋也是当时社会一个小小的公务员,他所接受的思想也便是“忠君”了。在行事上以“忠”、“孝”为先,时时想着要忠于君主。他的上梁山之路是经过内心强烈的挣扎的,他不敢也不愿意对抗正统的朝廷,宁愿忍辱受苦也不干“灭九族的勾当”。在“无奈”地选择上水泊梁山后,他虽然表面与朝廷为敌,但是内心还是非常期盼招安的,这也是后来他为什么不顾梁山这么多兄弟好汉的反对,接受朝廷招安的原因。刘宋两人以不同的方式选择了“忠君”的道路,他们内心所经受的欣喜、挣扎、彷徨从某种意思上来说是一样的,虽然方式不同,却是天下知音。

三、“虚伪” 在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时,很多时候会对刘备和宋江的重情重义大为赞赏;会为他们的犹豫而“恨铁不成钢”;会对他们两人的“虚伪重名”而唏嘘。

刘备、宋江和一般的英雄人物性改革上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别,一般的英雄豪杰生性刚猛,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却是常常可以看到他们两位“痛哭流涕”。有人说这是真性情的表现,但是有人认为有时候他们真性情的表现未免太“煽情”,动不动就哭鼻子,这不是男儿本色,所以就觉得有作秀之嫌,不免扣上“虚伪”的帽子。其实不能单单从这个方面来讲“虚伪”,一个词语——性格使然,就也挑不了多大的刺。那么真正被认为是“虚伪”的是什么事情呢?

先说刘备,《三国演义》中,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刘备丢下妻子南奔,赵云于百万人中求得幼主刘禅,刘备感慨万千,说道,为了这个不成器的小阿斗,差点损失了我的一员大将,然后要把阿斗摔了,众将领劝之方罢。好歹是亲生儿子,好不容易失而复得难道会自己亲手摔死?那么可以看出刘备在这里肯定有作秀的嫌疑了,简而言之就是收买人心。再看一个也是经典的故事,就是刘备在白帝托孤于时孔明,那么刘备快不行了,叫左右的人扶起,一手掩盖眼泪,一手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有心腹的话要说。诸葛亮问:有甚么事吩咐?刘备说: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实在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历史上没有一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一个异姓人来当,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或者残疾,他都不会这样干。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权,又有这句话,蜀汉就要灭亡在他的手里)诸葛亮听到这话,立即哭拜在地说: 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刘备确实有“虚伪”之嫌,他明明担心孔明会夺权,却这般说了,目的是为了让其在他面前许下诺言,永不存异心。

再说宋江,宋公明生平仗义疏财,因而结交了许多英雄好汉,这样就为自己编织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在断配江州途径梁山泊时,他完全能上山如伙。表面上宋江害怕落得不忠不义之名,实际上他仍嫌此时上山实力不足,因为威望还不如晁盖,故而继续为自己造势。当上了梁山之后,收服吴用,亲征战场,从而达到架空晁盖的目的。最后晁盖为了巩固自己的威信,冒失攻打曾头市,断送了性命。可以说此刻宋江是最大的受益人。刘宋二人由此看来也有“虚伪”的时候,但是英雄,尤其是站在顶峰的英雄,在其上位的途中难免会使用计量,来增加自己的收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四、总结

宋江人物形象分析 第6篇

《水浒传》中宋江形象的人物美学分析

摘要:宋江,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是被世人评论得最为细致也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是一个非凡的英雄人物,也是一个注定失败的悲剧人物。作者对宋江其人的塑造充满了矛盾性、复杂性,集中体现了英雄与悲剧人物的对立统一,也是宋江形象的人物美学之所在。因而从性格、能力、道德等多方面对宋江其人进行综合分析评述,是我们理解这位悲剧式英雄人物及《水浒传》内涵的关键。关键词:宋江

乱世英雄

悲剧

价值意义

一. 引言

宋江其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倘若说《水浒传》讲述的是一百零八将的起义故事,倒不如说是宋江一个人的英雄人物传记。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冲动鲁莽的黑旋风李逵、嫉恶如仇的武松、隐忍英武的林冲····在《水浒传》中,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中我们几乎找不到性格相同相似的两个人,可见施耐庵塑造人物的艺术之高超。然而,依我看来,一部《水浒传》,却是宋江一人的传记历史。梁山好汉聚众起义,替天行道,四处征战,全然都是宋江一手掌舵。作者对宋江的浓墨重写以及后世之人褒贬不一的评价,使得整部《水浒传》成为宋江人物的注脚。宋江,是封建时代忠君仁义的典型,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百员勇将心目中敬重的“公明哥哥”,是扶贫救弱的“宋押司”,是动荡乱世之中的一位英雄人物;同时,他也是世人口中的“投降派”,是“招安”的主导者,作为梁山好汉的领袖,他将梁山泊这艘挂着“替天行道”旗帜的农民起义之船驶进了灭亡的深渊。他不顾梁山兄弟们的劝阻,一意孤行,让众位梁山好汉为没落的社会、佞臣当道的朝廷殉葬!整部《水浒传》,让人不禁感慨——梁山聚义,成也宋江,败也宋江!

二. 乱世英雄之过人之处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推动时势。宋江原本只是郓城押司,万千官吏中一员。然而,当动荡不安的社会与宋江个人的满腔抱负抱负相激荡,就造就了宋江这样一位乱世英雄。梁山好汉个个英勇无比,兼有一身好本领,唯独宋江,看似书生一个,却成为梁山好汉之首,可见宋江其人,却有英雄不凡之处。

/ 6

中国古代文学史Ⅳ课程作业

1、侠义之绝。宋江一出场,作者便将他的侠义之事概述说来。“那押司姓宋名江····若 要起身,尽力资助,端的是挥霍,视金如土。人问他求财物,亦不推脱。且好做方便,每每排忧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时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作为及时雨”。书中又写道“于家大孝,为人仗义疏财人皆称他做孝义黑三郎”。从他两个绰号便可看出宋江为人侠义。以至于后来纳阎婆惜为妾直至杀妻,都是源于仗义相助受苦大众而招来的祸患。北宋末年,宋江生活的时代,是封建统治极为腐朽堕落的时期,其中由高俅的变泰发迹就可见一斑。更不用说奸佞之臣当道,其恶势力盘根错节,由中央延伸到地方去,政治腐败可谓官官相护、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在这样的时代下,宋江一个小小的县押司试图以个人力量尽力资助他人,不以物质为先,乐善好施,的确是乱世中的侠义之绝,难怪其声名远播,受各路之人敬仰。即便后来领梁山众位好汉聚义起事,却也不曾轻易伤平民大众性命。宋江出生于农民,生活于市井,对老百姓的劳苦生活亲身所历,自然能够体味百姓疾苦。他的仁爱宽厚,体现了中国古代士人“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理念;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江湖儿郎,宋江重情重义。当得知晁盖劫生辰纲而将受到缉捕时,他提前知会放走了晁盖;当得知柴进深陷牢笼时,他即刻领导众位兄弟攻打高唐州。在松江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士人仁爱宽厚品质与江湖男儿重情重义的集中反映。

2、广泛交友。施耐庵在小说中介绍宋江说“平生只好结识江湖上好汉;但有人来投奔,若高若低,无有不纳,终日追赔,并无厌倦”。从中我们便可看到,宋江的交友观,无论高低贵贱,只要是江湖好汉,宋江都予以接纳,愿意与他们相交。《水浒传》的前四十回,几乎写尽了宋江的交友史:与晁盖交好,杀婆惜后得朱仝私放,后与李逵结识,在柴进处避难时与武松相识,投靠清风寨花荣,因而结识燕顺、王英、郑天寿,收得秦明、黄信,发配江州途中结识李俊、穆弘等多位好汉·····直至浔阳楼题反诗,众位好汉法场相救,因而逼上梁山。到小说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其中前来劫法场救宋江大多是与宋江交往甚好、或者得宋江之恩者。倘若没有如此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众位好汉任由其生死,宋江当时必然要血溅法场,一命呜呼了。直至逼上梁山,晁盖中箭身亡后,宋江实际意义掌握领导梁山泊大权,与他和众位兄弟们过硬的交情也是有一定联系的。极广的人脉使得宋江在梁山甚至江湖上都有着绝对的影响力,因而他问鼎梁山泊主的宝座更是顺风顺水。当然,《水浒传》中柴进柴大官人也是凭着广泛的社会关系而著名,但是柴进出身名门,多结交“英雄豪杰”。而宋江对于平民百姓况且乐善好施,对于江湖兄弟更是以义相交,用自己的仁义宽厚去广泛交友,达到让所有结识之人敬佩之效。换言之,宋江以义会友、以心交友,令各路江湖兄弟对其心悦诚服。此般交友,史上绝无仅有。历史的实践证明,一位英

/ 6

中国古代文学史Ⅳ课程作业

雄的背后都有无数位朋友的支持。宋江也许深谙此道,他最终能够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人物,与其社交能力、广泛交友有着不可脱离的联系。

3、领袖风范和军事才能。毋庸置疑的,宋江是梁山一百零八将之首,是梁山泊起义的 灵魂人物。作为农民起义的英雄领袖,宋江的确展示出了不凡的领袖风范和军事领导能力。首先,是宽阔的胸襟。作为梁山泊领袖,宋江不妒贤、不忌能,反而求贤若渴,将梁山泊的大门向所有的英雄好汉敞开。即使是在与朝廷作战中,他对于所有的能人好汉都采取“礼贤下士、先礼后兵”的做法,例如义释双枪将、礼待呼延灼等等。当然,后世评论者有认为宋江暗弄权术、阴谋算计之人。实际上,我并不同意评论家们将宋江定义为一个阴险、腹黑的阴谋家。我想,作者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塑造宋江这个典型人物的意图也并不在于此处。倘若施耐庵极力塑造的宋江是如此工于心计、表里不一之人,《水浒传》也就失去了其在文学史上的至高地位;其次,宋江具有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单单从《水浒传》目录中的章回名中便可窥见一斑:“宋江三打祝家庄”“宋江大破连环马”“宋公民三败高太尉”“宋公民两赢童贯”等等。宋江第一次显示出军事领导才能在第四十一回“智取无为军”,他巧妙地对穆太公、张顺、李俊、三阮等人进行安排,以侯家兄弟、白胜等人里应外合,石勇、杜迁等人趁势埋伏,取得了真正意义上梁山泊的第一次胜利;此后,在三打祝家庄中,宋江也依据各位好汉的特长与优势进行军事指挥,充分体现出了用人的魄力。当然,宋江领导的几次战事告捷离不开军师吴用的锦囊妙计,其他兄弟的奋力奔走。然而,作为一个领导式的人物,宋江的确表现出了过人的领导风范和指挥才能,上场调兵遣将皆能得法,下营里从谏如流。在梁山泊中,唯有宋江能够担当首领大任,唯有他有此等气度与胸怀,唯有他有此等胆识与见识。

4、满怀抱负却天意弄人。宋江原本只是一名押司,倒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过着平凡 的生活。奈何乱世动荡,封建统治腐败黑暗,个人性命如似飘零之浮萍。自私放晁盖伊始,宋江的命运便发生了重大的逆转。怒杀阎婆惜,四处避难逃亡,后刺配江州,令宋江的反抗之欲不断滋生。所谓酒后吐真言,浔阳楼醉酒后,一首反诗真真实实地泄露了宋江的反抗与野心,也断送了宋江的正路。“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在这首反诗中,俨然透露出宋江自视甚高,对自我的学识、权谋颇有自得之意。而命运捉弄,朝廷不察,英雄豪杰重罪受罚,可怜满腹凌云壮志无处施展,英雄无用武之地,令宋江心中极为不满与压抑。宋江自比黄巢都更胜一筹,却是气急之语,他骨子里还是希望能够建功立业,实现士人的正道理想。而一

/ 6

中国古代文学史Ⅳ课程作业

首醉后反诗,却将宋江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唯有上梁山,方能安身立命。因而,他将梁山泊大业作为自己再次建功立业的基础,作为与朝廷相抗衡的资本,为归降朝廷、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做一个体面的回归。

北宋末年,宋徽宗荒淫无度,朝纲混乱,蔡京、高俅、杨戬、童贯四大奸臣当道,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宋江其人,以个人之力,集梁山众好汉,与残暴腐败的朝堂政治作斗争,试图杀出一条生存之路。以上种种,皆是宋江此人一代乱世英雄的超凡之处。

三. 宋江悲剧之所在及其原因

宋江的悲剧即是整个《水浒传》的悲剧,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悲剧,农民起义的悲剧。宋江不顾众兄弟们的阻挠,在梁山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毅然接受朝廷招安,成了体面而有尊严的投降派。招安招安,实际上就是一个骗局,将所有人网罗其中一网打尽。宋江将梁山起义这艘巨大无比的船舰驶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葬送了梁山事业。可以说,招安是宋江一手促成的,宋江是造成梁山泊兄弟分崩离析、死伤无数的罪魁祸首。那么宋江苦心孤诣投靠朝廷,千方百计促成招安的原因何在?简而言之,我认为从宋江个人出发看招安的悲剧原因,可从宋江的思想上进行分析。

1、传统士人忠君爱国的愚忠的思想禁锢。后世之人看完《水浒》之悲剧,为众位梁山 好汉之悲惨结局扼腕叹息的同时更是免不了直骂宋江的迂腐、愚忠。宋江至死都怀抱着“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的心愿离开人世,其忠于皇帝、忠于朝廷之心可谓是可昭日月。倘若不是命运弄人,让他与江湖亡命之人产生瓜葛,或许他能够在朝廷仕途上青云直上。然而,命运一波三折,在面临生存危机之时他选择到梁山落草为寇。但是,在宋江的内心中,封建传统文化模式——遵守忠君孝义之伦理纲常始终根深蒂固。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宋江受招安的本质原因。梁山众兄弟大多是亡命之徒,潇洒自由,一群江湖儿女,豪放不羁,他们或对腐败的封建统治绝望、或是求一方安身立命之所,或无宏图大志,他们本身就与极为压抑的朝廷政治不相融合。而宋江却是一个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下怀抱“忠君爱国”思想的封建统治的捍卫者。当梁山众兄弟选择松江为头领时,就预示着他们走向招安的必然结局。

2、传统士人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价值追求。后世之人常评论宋江此人性格和思想上 都几句矛盾性,不可否认,人是矛盾而复杂的动物。即便是宋江此等英雄也不例外。宋江出生于平民百姓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文化教育,正如孔子所提倡的“学而优则仕”一样,宋江也希望通过仕途施展自己的抱负,能够兼济天下。即使成为梁山泊贼寇之首领,他骨子里毅

/ 6

中国古代文学史Ⅳ课程作业

然没有放弃过作为一个士人封妻荫子、青史留名的价值追求。历代草寇多是千夫所指、骂名留存,而宋江作为封建正统儒家思想的接受者始终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史上留名的英雄。

3、宋江试图寻找一条梁山长久的模式,低估了朝堂之腐败、小人心之恶。所谓盛极必 衰,倘若宋江不招安,梁山泊也不可能长久地繁荣。盗寇土匪,永远都是非主流形态。古今中外历史何曾有过贼寇政权长久存在?即使不受招,梁山泊也必定淹没在历史洪流中。宋江也明知盘踞梁山、占地为王、发动起事毕竟不是长久之计,试图为众兄弟寻求一条无后顾之忧的安康之路。落草为寇始终不是英雄好汉生存之正道,只有得到统治者、朝廷的承认,梁山众兄弟才拥有一张合法的生存证明。梁山兄弟,大多是犯案在册、人命在身,受招安后所有兄弟均可华丽转身,将所有的罪案、耻辱一雪而去,重新开始做一个清白的好汉。倘若是开明盛世尚且英雄还有用武之地,无奈奸臣当道、积怨已深,最终梁山好汉为朝廷多次征战损兵折将,几近被奸臣迫害至尽。

后世之人,多以梁山好汉之悲剧问责宋江,诟病宋江为投降派,全盘否定宋江其人。依我看来,一个英雄人物必然有其致命的弱点。悲剧之所以让人产生痛觉更是因为将美好的东西撕毁给读者看,梁山好汉血淋淋的结局更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宋江,一位悲剧的乱世英雄。

四. 宋江形象的价值和意义

《水浒传》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宋江又是《水浒传》中的灵魂人物。单单从宋江一人身上,我们可以对《水浒传》的内容和意义有一番大概的了解。那么作者施耐庵塑造宋江其人物的价值和意义到底何在?他试图通过宋江这位悲剧的乱世英雄表达什么思想内涵呢?依我个人阅读而言,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宋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忠义,是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的强烈批判。在《水浒传》中,我们可以看到,皇帝昏庸无能,但从高俅的变泰发迹便可知一二。小说在前几回中就描写了一个被人厌弃的泼皮无赖高俅通过踢球被提拔为太尉,与蔡京、童贯、杨戬等构成朝堂上实际的掌权者。在他们的统治下,贪官污吏遍地,土豪恶霸欺压良民,如西门庆、高廉、蔡九知府等,从朝堂到地方,他们狼狈为奸,迫害忠义之士,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与欺压,如林冲、金翠莲父女等皆受迫害,可见政治之腐败残暴,百姓生活艰苦。而宋江之人,总是在他人落难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济危扶贫,为身处困境之人带来一场“及时雨”。他帮助阎婆母女、私放晁盖,广交江湖好友,但凡是谁家落难,他必倾囊相助。在这样黑暗腐朽的社会中,宋江凭一己之力来帮助劳苦百姓,对受难之人仗义相助,其忠义与封建社会

/ 6

中国古代文学史Ⅳ课程作业 的黑暗与腐朽、统治阶级的罪恶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次,反映了黑暗社会中矛盾尖锐下人们的反抗与斗争。纵观宋江的前半生,实际上也是“官逼民反”的典型代表。私放晁盖,是宋江人生中的第一个转折点,当然,这种反抗源于他对江湖好汉的重情重义,并具有真正意义反抗朝廷的性质。作为朝廷的官吏,不服从上级的命令,反而给朝廷缉捕的罪犯通风报信,私放罪犯。但是,这毕竟是宋江在反抗的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也对给他日后与梁山泊的渊源埋下伏笔。再后来,醉后浔阳楼题反诗,宋江无意识地将自己的反抗之意全部显露出来,同时也招致了杀身之祸。在这首反诗中,宋江感叹自己一身才华,本为经世之才,却遭灭顶之祸患走到穷途末路,吐露出上梁山造反之意,是宋江走向反抗的第二步。直到梁山众位英雄好汉劫法场将宋江救出,宋江此时对黄文炳的陷害耿耿于怀,带领众兄弟攻陷无为军,杀黄文炳以报陷害之仇,宋江的反抗才走向极致。这种反抗是在宋江面临生死关头作出的极端一步,这种反抗更是带有极强的个人复仇性质因而具有狭隘性。梁山聚义之后,宋江以“替天行道”的名义带领众兄弟多次征战,杀贪官污吏、土豪恶霸,都反映了黑暗腐朽的社会下人民的反抗与斗争。当然,由于深受传统思想的禁锢,宋江的反抗又是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的,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宋江的确有其反抗性的一面。

最后,宋江的悲剧暗示着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历史的实践证明,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是复杂多样,当然并不能只归咎于领导者个人失败。但是,施耐庵在《水浒传》的创作中将梁山起义的失败归咎于宋江一人的领航失败,也预示着农民起义失败的必然性。英雄如宋江,却陷入成为背叛起义的罪人,起义失败宋江难辞其咎。作者以塑造宋江的悲剧形象,暗示着农民阶级的起义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革命与起义的大任,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的存在正如昙花一现,始终将会以失败告终。

五. 结语

以上探讨了宋江作为一位乱世英雄的过人之处,悲剧原因及其人物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集中体现了一位悲剧式英雄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多方面。通过对宋江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宋江人物的塑造是极其成功的,他的反抗与妥协,他的忠义与背叛,他的才谋与局限,他有着坚持终身的价值追求,有着仁爱关怀于民的胸襟气度····无论何时,宋江都是我们读不尽、说不完的英雄人物!

上一篇:贯彻落实情况下一篇:重庆汇科包装有限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