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习题解答测度

2024-07-28

第三章习题解答测度(精选6篇)

第三章习题解答测度 第1篇

图11所示铰链四杆机构中,已知各杆长度lAB=42mm,lBC=78mm,lCD=75mm,lAD=108mm。要求

(1)试确定该机构为何种机构;

(2)若以构件AB为原动件,试用作图法求出摇杆CD的最大摆角,此机构的极位夹角,并确定行程速比系数K(3)若以构件AB为原动件,试用作图法求出该机构的最小传动角

min;

(4)试分析此机构有无死点位置。

图11 【分析】(1)是一道根据机构中给定的各杆长度(或尺寸范围)来确定属于何种铰链四杆机构问题;(2)(3)(4)是根据机构中给定的各杆长度判定机构有无急回特性和死点位置,确定行程速比系数K和最小传动角问题。

解:(1)由已知条件知最短杆为AB连架杆,最长杆为AD杆,因 lABlAD42108150mmlBClCD7875153mm

(2)当原动件曲柄AB与连杆BC两次共线时,摇杆CD处于两极限位置。故AB杆为曲柄,此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适当选取长度比例尺l,作出摇杆CD处于两极限位置时的机构位置图AB1C1D和AB2C2D,由图中量得=70°,=16°,可求得



1801.19

180′′(3)当原动件曲柄AB与机架AD两次共线时,是最小传动角min可能出现的位置。用作图法作出机构的这两个位置ABC″″D和ABCD,由图中量得27,50,故 min=27(4)若以曲柄AB为原动件,机构不存在连杆BC与从动件CD共线的两个位置,即不存在0的位置,故机构无死点位置;若以摇杆CD为原动件,机构存在连杆BC与从动件AB共线的两个位置,即存在0的位置,故机构存在两个死点位置。

【评注】 四杆机构基本知识方面的几个概念(如有曲柄条件、急回运动、传动角等)必须清晰。机构急回运动分析的关键是确定极位夹角的大小,本题曲柄合理转向的确定依据就是机构存在慢进快退的急回特性;而传动角和死点的分析要特别注意它与机构原动件有关。如图12所示,连杆BC的长度lBC及其两个位置B1C1、B2C2为已知,试设计一铰链四杆机构ABCD,使得AB杆为原动件时,机构在此位置时的传动角相等,并满足机架AD的长度为lAD。

图12 【分析】 由题意知,本题为实现连杆预定两位置要求的四杆机构设计中,确定固定铰链A、D位置的问题。解: 分别作连线B1B2的中垂线b12和连线C1C2的中垂线c12,即得固定铰链A、D所在的几何位置线。

为使机构在此位置时的传动角相等,则应取b12和c12的交点作为固定铰链D;然后再在b12上截取AD的长度为lAD,可得另一固定铰链A,则机构ABCD为所求之机构。

由于A点也可在b12上D点的另一侧截取,故本题有两个解。

【评注】 此类问题中常常要满足给定的一些附加条件:如要求设计成为某一种四杆机构,或者给定A、D安装位置的某些限制,或者给出某杆的长度,或者给出传动角的要求等等,即使满足这些附加的条件,其设计结果仍为多解的。因此,此类题目求解的正确性是以设计方法正确和满足设计要求为原则,而不能追求唯一答案。本题的附加条件是机构在此位置时的传动角相等,并满足机架AD的长度为lAD。图13示为一铰链四杆机构ABCD的固定铰链A、D,已知主动件AB的三个位置和连杆上K点所对应的三个点。试求:

(1)确定连杆上铰链C的位置和连架杆CD的长度;(2)验算其主动件是否为曲柄;

(3)指出最小传动角min的位置并确定其数值。

图13

图14 【分析】由题意知,(1)实际上是已知连杆的三个位置B1K1、B2K2、B3K3以及固定铰链A、D的位置,设计四杆机构问题;(2)(3)属于根据机构中给定的各杆长度来确定属于何种铰链四杆机构和确定最小传动角问题。解:(1)见图14,先取相应比例尺l,分别连线B1K1、B2K2、B3K3,用反转法作图如下:

作B1K1DB2K2D和B1K1DB3K3D,求得D、D点; 分别作DD、DD的中垂线d13、d23,其交点即为C1。连B1C1及C1D,则AB1C1D即为该机构第一位置的机构简图。由图可知,lCD42mm。

(2)由图可知,lABlBC68.5mmlCDlAD86.5mm且连架杆AB为最短杆,所以AB为曲柄。

(3)作AB1C1D和ABCD两位置,经比较,机构在ABCD位置时其传动角为最小,由图量得minBCD44。【评注】本题的求解正是利用了已知连杆上两点(即B、K)的预定位置来进行设计,因给定了3个位置,故仅有一解。为求活动铰链点C的第一位置C1,用到反转法设计,要注意刚体是由每一对应位置的已知铰链中心间的连线和预定的标线所组成,之所以要反转就是要将活动铰链中心的问题转化成求固定铰链中心的问题;铰链四杆机构中是否存在曲柄和最小传动角min的位置和数值的确定也是本题考查内容之一。图15示为一曲柄滑块机构OAAC,当滑块从C1移到C2时,连架杆OBB上的一条标线OBE1转至OBE2;当C从C2移到C3时,OBE从OBE2转至OBE3。现欲将曲柄OAA与连架杆OBB用一连杆AB连接起来,试求铰链点B1的位置,并画出机构第一位置的机构简图。(写出简要作图步骤,保留作图线)

图15 【分析】初看起来本题好象比较复杂,但从题设条件,我们很容易将曲柄OAA对应于连架杆OBB的三个位置OBE1,OBE2和OBE3的三个位置OAA1,OAA2和OAA3求出来。这样就可把原来的问题归结为已知铰链四杆机构OAABOB的两连架杆的三个对应位置,设计该四杆机构的问题。

图16 解 : 如图16所示,(1)求A2,A3

以OA为圆心,OAA1为半径画圆,则所有A点都应在该圆上。以C1A1为半径,以C2为圆心画弧交圆与A2点,以C3为圆心画弧交圆于A3点。

'(2)利用反转法求A2,A3点

'作A2E1OBA2E2OB,得A2;作A3E1OBA3E3OB,得A3; '(3)求B1

''' 连A1A2作A1A2的中垂线a12;连A2A3作A2A3的中垂线a23,则a12和a23的交点为B1点;

(4)求机构第一位置的机构简图

连A1B1和B1OB,并将OBE1与OBB1固结在一起,则C1A1OAB1OB为该机构第一位置的机构简图。

【评注】 此题虽为设计六杆机构,但实质为已知两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铰链四杆机构问题,问题的关键是将曲柄OAA对应于连架杆OBB的三个位置OBE1,OBE2和OBE3的三个位置OAA1,OAA2和OAA3求出来。另外,对于多杆机构的设计,常常将其划分为几个四杆机构来设计,要注意四杆机构的划分及其各部分的连接关系问题,以便正确确定四杆机构的设计次序和相应的设计条件。

5设计曲柄摇杆机构ABCD。已知摇杆CD的长度lCD=290mm,摇杆两极限位置间的夹角ψ=32º,行程速比系数K=1.25,连杆BC的长度lBC=260mm。试求曲柄AB的长度lAB 和机架AD的长度lAD。(解法不限)【分析】 此题属于已知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问题,因此可先作出固定铰链A所处的圆,再根据C1C2及角,由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解得lAB,作图求出lAD。

解: 180(1)/(1)180(1.251)/(1.251)20 取相应比例尺l作图17;

取一点D,使C1DC232,C1DC2DlCD/l,连C1C2,作C1C2P9070, 作C1P⊥C1C2交C2P于P点。作△C1C2P的外接圆。在C1C2A中, C1C22(lBClAB)2(lBClAB)22(lBClAB)(lBClAB)cos

其中C1C2解得:2lCDCOSC1C2D2290COS74159.87mm

lAB67mm

以C1为圆心,lBClAB为半径作弧交C1C2P的外接圆于A点,故:

lADlAD250mm

图17

【评注】 已知行程速比系数K设计四杆机构,可先作出固定铰链A所处的圆(即以C1C2为弦,圆周角为的圆),然后再依据其他条件确定出A点的确定位置。6 在曲柄摇杆机构,曲柄为主动件,转速n160rmin,且已知曲柄长lAB50mm,连杆长lBC70mm,摇杆长(工作行程平均速度<空回行程速度),试问: lCD80mm,机架长lAD90mm,(1)行程速度系数K=?

(2)摇杆一个工作行程需要多少时间?(3)最小传动角min=?

【分析】 由题意知,本题属于根据机构中给定的各杆长度确定行程速 比系数K和最小传动角问题。

图18 解: 如图18所示

(1)ACD1中:C1ADarccos22(lBClAB)2lADlCD2(lBClAB)lAD41.81

AC2D中:C2ADarccos22(lBClAB)2lADlCD2(lBClAB)lAD54.31

C2ADC1AD12.5

K(2)Kt1t21.15 t2t1K t60n1s t1t(1(3)曲柄与机架重叠共线时:

18018012.51.15

18018012.51)0.535s K22lBClCD(lADlAB)21arccos30

2lBClCD曲柄与机架拉直共线时:

22lBClCD(lADlAB)21802arccos137.82

2lBClCD 242.181 所以

min130

【评注】 本题在解题过程中,有两点需特别注意,一是行程速比系数和机构最小传动角的计算运用了三角形的余弦定理,而未采用作图法,在未要求解法的前提下,这种方法节省画图时间,计算结果也更精确,但数学基础要扎实;二是机构急回运动的定义要牢记,并能灵活运用。7 图19所示为齿轮变速装置的手柄操纵机构,杆AB为操纵手柄,通过连杆由CD杆拨动滑移齿轮进行变速。已知lAD100mm,lCD40mm,手柄AB的两个位置190,2180,对应拨杆CD的两个位置1292,2248,试用解析法设计此机构。并校验此机构为何种型式的机构。

图19 【分析】 本题属于按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置用解析法设计四杆机构问题。解: 已知11190 12218000 00 311292322248cos(1i0)0cos(3i0)1cos(3i01i0)2

式中 而 0mm1nm2n21l2 22nlbamcand acos900cos2921cos(29290)2 cos180cos248cos(248180)012因1mcac0.402.02ndadlABa20.3896 cc19.8mmm0

lBCbalam2n212n2102.3mm

校验机构类型:lABlBC122.1mmlCDlAD140mm且手柄AB最短,所以此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评注】 建立方程式时必须将机构中各杆组成封闭矢量多边形;在两连架杆初始角位移为0时,位置方程式只有3个待定参数0、

1、2,最多只能列出三个位置方程式,求解连架杆三对对应位置要求。现在题意给出连架杆两对应位置,位置方程式数目少于待定参数数目,而题中给定c、d,故可解。若给定其他辅助条件,如最小传动角min,可再建立一个方程式,也可解。

第三章习题解答测度 第2篇

特征;

1、维护公众利益,谋求与公众利益一致的共同发展是公关管理的伦理前提。

2、建立、维护组织的“公众关系”是组织公关管理的核心内容。

3、信息传播沟通是公关管理的基本手段。

4、公众舆论、组织的品牌、形象与信誉是公关管理的工作重点。

5、构建有利于组织生存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公关管理的目标。

学科特点:

从学科的性质、学科所反映内容、所包含的知识、学科的结构体系及学科的研究倾向看,有3个特点:

1、具有突出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

2、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特点;

3、具有内核小、外延大的学科结构特点。

其形成与公关学科的研究历史特点及公关研究对象的特点密切相关。

历史数据:

1906年,艾维·李发表《原则宣言》――最早的公关研究

1923年,爱德华·伯内斯发表《舆论明鉴》――公关学科研究的开始 1947年,波士顿大学公关专业的设置――公关学科的形成 50年代以来,公关教育在全世界普遍开展

我国现阶段发展公关的意义:

1、更好地适应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商品经济社会的环境,适应全球化环境下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

2、适应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3、提高我国国际地位、改善我国国际形象,优化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需要。

公关学科的发展

公共关系学是一门以管理学、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研究公关的社会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学科史不长但发展很快。是随着公关职业的兴起,为适应公关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需要,对公关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1906年,艾维·李发表《原则宣言》――最早的公关研究 1923年,伯内斯发表《舆论宣言》――公关学科研究的开始

3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公关教育的兴起,各类公关研究刊物、专著的出版,推动了学科研究的迅速发展。

1947年,波士顿大学公关专业的设置――公关学科的形成

50年代以来,公关教育在全世界普遍开展,数以千计的公关著作的出版,显示出这一新生

学科正从不断地自我跨越、自我完善走向成熟。

不同学术视野中的公关定义 管理学:关注公关这种管理行为在组织中所起作用及其管理职能。着眼点是揭示公关区别于其他管理职能所具有的独特性质特征。

美社会学家莱克斯·哈罗博士;公关学者卡特里普

传播学:关注公关作为一种管理行为本身区别于其他管理行为的本质特征。从公关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和手段的独特性来界定公关。公关是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管理。格鲁尼格;亨特

弗兰克·杰弗金斯(英):《实用公共关系学》,把公共界定为“传播方式”。

社会学:关注公共管的社会关系情况及其对组织的意义。探寻揭示公关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独特性质特征入手,进而对这种关系的本质进行探讨。美国哈伍德教授;台湾祝振华教授

现代公共发端于有一定目标、计划和规模的经常性的公关活动的出现。萌芽标志:

1、北美独立革命活动中政治宣传运动;

2、美国近代政治竞选方式的确立;

3、企业界的新闻宣传代理活动的出现和发展。

公关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经济、制度、科技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诞生标志:20世纪初,现代公关咨询代理公司在美国的产生。产生的直接原因: 1、20世纪初,爆发“扒粪运动”;

2、新闻代理业暴露出自身的严重缺陷,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产生的历史原因:

1、从经济发展看,是近代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2、从人类社会制度发展看,是社会民主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3、从科学技术的发展看,是传播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

艾维·李的主要贡献

1、首创现代公关事业的模式;

2、改变新闻代理人只注重新闻界关系的偏颇;

3、倡导以事实为根据进行客观报道;

4、通过积极沟通,促进企业的改革,达到改善企业形象的目的;

5、提出“说真话”的思想和“公众应当被告知”的原则,奠定早期现代公关理论的基础。

二战以来国际公关的发展趋势

1、快速发展

2、确立公关管理的战略习惯地位

3、不断强化“平等、互动”的传播关系

4、公关管理日益全球化、国际化

5、强调公关管理的科学性

6、强调公关管理的伦理标准

中国大陆公关事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1、引进拓展阶段:1980-1985

2、蓬勃崛起阶段:1986-2000

3、持续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公关的功能

1、守望:监察社会环境变化,确保组织决策适应社会变化,反映社会发展变化趋势。

依靠日常公关信息收集、舆论监测分析等日常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

2、协调:协调各种力量,协助决策层解决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消除偏见与误解,为组

织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

依靠提供公关咨询建议、传播沟通管理、关系协调管理扥更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

3、教育:将组织的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组织文化、优良传统、先进思想、科学知识贯彻

传承、发扬光大。

依靠公关传播沟通、员工公关教育、公关市场教育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

4、效益:增进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效益,确保组织经营管理活动的社会效益最大化。

依靠做好公关管理的每个环节,以及公关策划、形象管理、品牌管理、信誉管理等具体公关工作职责来实现。

公关的基本观念:

人们在公关实践中逐渐丰富、不断完善形成的,对社会组织如何处理与公众关系的基本认识,是如何开展公关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公关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公关基本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公关活动客观规律和要求而提出的基本工作方法和准则。是公关基本观念在公关实践中具体化。

主要内容:

1、树立公开性的观念,坚持提高透明度的工作原则;

2、树立珍视信誉的观念,坚持公关传播工作的真实性原则;

3、树立制度化的观念,坚持立足平时的工作原则;

4、树立平等沟通的观念,坚持双向交流的工作原则;

5、树立注重行为的观念,坚持首先自我完善的工作原则;

6、树立科学的观念,坚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工作原则;

7、树立公众利益的观念,坚持公关工作的互惠原则。

社会组织:

公关活动的主体,是一个群体,是人们按照一定的目标、任务和形式建立起来的协调力量和行动的合作系统。

组织的特点:

1、具有能动的目标导向特性;

2、具有与环境、目标向适应的结构特性;

3、其能量需要输入与输出,反馈是其固有的特性。

社会组织的类型:

营利性的组织:工商企业、金融机构、旅游服务业等

互利性的组织:各党派团体、职业团体、群众社会团体、宗教团体等 服务性的组织:公共学校、医院、社会福利工作机构等

公益性的组织:政府部门、公共安全机关、消防队、公共事业管理机构等

公众:

公关工作的对象,客体,“任何面临着某个问题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同质性 群体性 可变性

初级社会群体:

人们在面对面交往中形成的具有亲密性的人际关系群体。

公众的分类

1、横向分类:按公众对象的性质特征划分

2、纵向分类:按面临某个公关问题时公众的状态及其可能的发展过程划分

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3、其他分类:

1)按公众组织构成特点划分:组织型公众/初级社会群体组合型公众/非组织的同质公众

2)按公众稳定程度的特点划分:临聚型公众/周期性公众/稳定性公众 3)按公众对解决公关问题的重要程度划分:首要公众/次要公众 4)按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边缘公众 5)按组织对公众的评价划分:受欢迎公众/不受欢迎公众

公众心理:

公关活动中所面对的一种普遍存在的群体或个体心理现象,是在特定环境中公众对某一对象所具有的心理反应与行为倾向。

影响公众行为的心理因素:

1、需要

2、知觉

3、价值观

4、态度

5、性格和气质

6、兴趣和能力

心理定势:

由一定的内外因素所形成的某种心理准备状态,决定着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是一种内在思维过程。深潜在人们意识中。具有一定的动力性。

公关传播的四种模式: 宣传型 公共信息型 双向非对称型 双向对称型

公关传播的目的: 在分享信息、传播沟通的基础上,促进组织与公众的相互了解,促使公众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促使公众采取与组织的公关目标一致的行动。

公关传播的原则:

1、坚持公关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2、符合公众利益、注重社会效益的公关传播伦理原则;

3、符合公关活动总目标的原则;

4、自觉尊重传播的科学性原则。

组织机构的主要公众关系:

1、员工关系:组织的内部关系

2、股东关系

3、顾客关系;组织在充分尊重顾客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以健全的管理政策、良好的服务行为、持续不断的双向沟通、建立起顾客对组织的信赖与支持的活动。

4、社区关系:组织机构在所在地的全体居民和各种社会组织、团体的关系。

5、媒介关系:组织与媒介公众的关系,是组织与新闻媒介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

6、政府关系:组织与国家管理机构及其人员的关系。

7、国际公众关系:一个社会组织与其他国家的社会组织以及相应的公众之间利益而产生的非国家的、非官方的、民间性质的关系,是社会组织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要遇到和处理的一种特殊的公众关系。

公关整合传播

1、横向整合:在某一阶段对各种传播工具、媒介的整合;

2、纵向整合:对不同阶段的信息主题、形式进行整合。

公关状态:

在某一时期内社会组织与公众所形成的关系情况。主要通过公众对组织整体形象和具体行为所持态度的评价不判断。

消极型公关状态:各方无意识中形成的公关状态

积极型公关状态:组织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各种活动之后所形成的公关状态。

公关活动:

组织有意识策划、实施的活动,目的在于影响、改变公关状态。

公关活动类型:

1.宣传性公关活动:

2.交际性公关活动: 3.服务性公关活动: 4.公益性公关活动: 5.征询性公关活动: 6.建设型公关 7.维系型公关 8.防御型公关 9.进攻型公关 10.矫正型公关

公关活动模式:

1、轮盘模式(纳格和阿伦)

2、螺旋模式(马斯顿)

3、环状结构模式(柯特利普和森特)

公关策划类型:

1、某一时期的战略规划

2、公关工作计划

3、公关战役计划

4、公关活动项目实施的计划

公关传播的战略:

1、信息战略

2、媒介战略

公关调研的内容:

1、组织基本状况的调查

2、组织公众基本状况的调查

3、组织开展公关活动基本状况的调查

4、组织目前开展公关工作条件的调查

公关调研的程序

确定调研方案-数据收集-数据处理与分析-展示调研成果-作出判断

公关调研原则:

1、扩大看问题的视野

2、由表及里,透过表象看本质

3、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

制定公关策略方案:

1、确定公关活动的目标:建立起一套以公关活动的结果为标准的管理体系

2、确定与分析对象公众:直接卷入组织所面临问题,或对这一问题能产生影响,或将受到这一问题影响的公众

3、制定公关行动战略:常规/非常规策划

4、制定公关传播战略:信息战略;媒介战略

5、编制公关活动执行计划:甘特时间表;项目流程表;工作程序表

6、编制公关计划方案的预算、成本-收益分析:把公关活动的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结合起来考虑

公关实施的具体内容:

1、由经理层执行的有关加强或调整组织的政策、行为的活动;

2、有公关部门执行的公关的传播活动。

公关实施管理要则:

1、统筹管理和分权管理配合;

2、组织行为和组织传播配合;

3、注意对信息制作质量的管理;

4、注意对媒介购买的管理。

公关效果评估的5个内容:

1、组织采取的新政策、新措施的落实情况;

2、组织的新闻和传送出的信息为媒介所采用的数量;

3、调查分析接收到信息和注意到信息公众数量;

4、调查分析公众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态度变化、行为变化情况;

5、评估达到的预定目标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组织形象:

社会公众心目中对一个社会组织机构的总印象和总评价。个人或群体对组织机构的整体观念。

良好组织形象的作用:

1、拓展市场

2、吸引更多优秀人才

3、吸引更多资金

4、有助于建立与原料供应部门及销售系统的稳定供销关系,使组织占有原料和销售渠道等

方面的优势

5、使组织受到社区邻里的支持与爱戴,减少纠纷和摩擦

6、使组织在危机中得到各方及时的帮助或谅解,顺利渡过难关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

一种通过规范组织、企业在传播中所运用的组织形象符号显征系统,如标志、色彩、字体、口号、行为等,从而使组织、企业的信息实现统一高效的传递,并在对象公众的心目中形成对组织、企业的形象识别,进而产生心理认同的组织形象管理方法。

CIS的主要内容

1、理念识别系统(MI):是整个CIS的核心,主要负责确立企业的定位、存在的价值等,是属于组织内在的精神实质,是“企业人生观”层面的东西,指导BI、VI两部分作业的开展。

2、行为识别系统(BI):建立在企业的行为规范与制度之上,以具有独特性和符号化的企业行为,动态地彰显组织、企业的理念与内涵,并由此确立区别于其他组织的行为识别。

3、视觉识别系统(VI):整个CIS中与公众关系最为直接、接触最为普遍的部分。它是CIS作业完成后最明显的成果,也是直接帮助公众识别组织的最具体因素。

危机管理:

组织根据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对可能发生的危机的分析预测、监控预防、干预规避,对已发生的危机的处理、控制、化解、转化等一整套系统管理机制。

危机管理的三个阶段

1、预防阶段

1)强化危机意识,落实全员危机管理 2)建立危机管理状况审查制度 3)建立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4)制订危机处理预案

5)建立危机的处理支持网络、预警机制以及风险管理

2、处理阶段

3、重建阶段

风险管理:

组织和个人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处理技术,以一定的风

险处理成本有效地控制和处理风险的过程。主要措施:

1、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2、分散转移危机风险

3、确立危机管理的伦理标准

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

1、反应迅速

2、坦诚待人

3、人道主义

4、信誉第一

危机传播的基本原则(3T原则)

1、以我为主提供信息

2、尽快提供信息

3、提供全部信息

道德:

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所提倡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过各种教育和舆论的力量,使人们具有善与恶、荣誉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等概念,逐渐形成一定的习惯和传统,以指导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道德选择的依据:

1、凭直觉:认为某些行为从本质上说是好的,存在着一种理性、抽象的“好”,因此在道德选择是可以找到确定的、绝对的标准。其理论基础是“义务论”(deontology),它认为,有些行为,无论它导致的结果如何,都是正确的和必须执行的。

2、自然主义:主张就事论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强调造成行为的因素和行为导致的结果。其理论基础是“目的论”(teleology),它认为,一项行为的正确性是由它的原因和结果所决定的。

影响道德选择的因素:

1、宏观的社会、行业的道德氛围;

2、规模因素:雇员数目及组织的资产;

3、不同的工艺和技术;

4、公司制度的文明程度:规章制度、奖惩制度及层级;

不道德行为的个人因素:

1、支配权

2、经济倾向

3、强烈的赚钱欲望

4、政治倾向

5、处事哲学

CIPRA的道德规范基本内容(七个方面)

1、信息传播

2、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3、为客户保守机密

4、化解利益冲突,建立信任

5、行业竞争

6、人力资源开发、人才流动

7、维护、提升本行业职业地位

PRSA、IPRA及IABC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1、从业者与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关系;

2、从业者与法律、公共政策的关系;

3、从业者与处在客户控制之外的外部公众关系;

4、从业者与所属企业、客户的关系;

5、从业者与自身的关系,需要对他人及自己的诚实。

两类公关机构的利弊:

1、从看问题的客观性看:

2、从服务的专业水平看:

3、从社会联系的广泛性看:

4、从意见受重视程度看:

5、从管理的灵活性看:

6、从服务的及时性看:

7、从职工的参与感看:

延展应用设计所涉项目:

1、产品

2、办公用品

3、招牌、旗帜和标牌等指示系统

4、制服

5、建筑景观

6、交通工具

7、广告

第三章习题解答测度 第3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测度,模糊聚类分析

随着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不断推进,核心企业的业务外包模式所引起的成本洼地现象更加明显,而由此所导致的链条中中小企业资金瓶颈问题也愈加严重,从而直接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和财务风险成本。调查显示,在过去的两年中,供应链金融与定制化的授信额度成为国际性银行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两个业务增长点[1]。2008年的金融危机更加重了这一现象。供应链金融作为金融业、物流业和制造业联合研制的一项产品,其存在和发展不但对业务主要参与方有多方面的利益和好处,而且对于整个社会和经济都有积极的影响。国际国内学者已在供应链金融理论方面做了很多研究,但大部分都是从供应链核心企业或银行的角度出发[2]。本文试图从供应链金融的另一个主要参与者,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该类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中所实际遭遇的风险,然后尝试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这些风险进行测度,以使风险测度更加准确高效。

1 业务风险分类

根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以及企业业务风险评估原理,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角度出发,透视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主要参与主体、关键业务环节、外界环境以及标的物固有属性,形成业务风险分类如图1所示。

自身风险大部分源自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以及员工操作的失误。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主要表现为货物的错发错送、单据制作错误、装卸事故、交通事故等。

来自银行方面的风险包括主观转移风险和客观风险,前者是指银行工作人员的疏忽、过失乃至故意导致的风险,后者是指银行业务流程中固有的潜在风险。

按照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要求,出质人通常是货物的所有权人。来自货物所有权的风险可以分为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前者是货物贸易的市场风险,后者是货主企业自我管理缺陷所引致的风险。

质物风险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控制的货物自身的风险,包括货物自然属性风险和社会属性风险。前者是货物的自身性质所带来的财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后者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环境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各方共同面临的,包括三个方面:自然环境风险、人文环境风险和其它。

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风险,仅凭经验判断或初步定性分析等方法来制订风险防控措施和操作方案是远远不够的,如此发展下去不但业务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制约,客观存在的风险隐患积累下去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因而,要想使业务得到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对于风险进行科学的定量分析以形成周密的风险控制方案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需要。

2 风险评估建模

风险评估方法,包括知识分析法、模型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3]。根据本次研究的数据特征,特选择模糊聚类分析来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设所考察的风险项目样本集X含有n个样本,要将这n个样本划分为c类。针对集合中的元素应用谱系聚类法,选取发生频率和损失程度两个指标,将各样本元素按距离准则逐步聚类,类别由多到少,直到满足合适的分类要求为止,该算法由以下步骤迭代实现[4]。

设:

其中,α表示风险发生概率,β表示风险损失程度,τ为评估因子,i表示所考察的风险项目序号,j表示考察年份序号,s表示风险发生次数,t表示项目个数,l表示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金额,m表示项目收益。a表示考察年份数,k表示指标序号,r表示指标总数。

步骤一:令n个样本元素各成一类,应用式(1)~(6)即建立n个子集

采用欧式距离计算公式来计算各样品元素(即子集)之间的距离:

可得到一个n×n维的对称距离矩阵

此时,Dpq=dpq。其中右下角标号表示聚类开始运算前的状态。设定迭代次数计数器为b=0。

设Gp,Gq分别表示两个类,设它们分别含有np,nq个样品。若类Gp中有样品则其均值

称为类Gp的重心。类Gp与Gq之间的距离记为Dpq

步骤三:令b=b+1,跳转到步骤二,重复计算及合并,可一直将全部样本聚集成一类。

3 实例应用

根据A物流企业供应链金融业务2006~2009年的开展情况,通过对4年的业务数据的整理,按照风险发生频率和造成损失程度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从图1按照风险源来划分的各类中选取了如表1的9种常见风险,再使用上述模糊聚类分析法,将风险进行再分类,并针对各类的特点设计风险防范方法和选择风险控制技术。

根据表2和表3,应用式(1)~(10),按照上述计算方法,反复执行计算步骤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创建系统聚类树,可得到表4。每次聚类由配对序号1与配对序号2中所表示的业务风险项目来完成,一共进行了8次聚类得到系统聚类树。

通过聚类分析,A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经常遇到的风险分为四类,并针对不同类别的特点,提出风险宏观管理模式及控制技术选择方案如表5所示。

4 结论

本文所采用的模糊聚类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如下两个问题:(1)明确需高度关注的风险类别;(2)找出各类别间隐含的分界线。此种尝试不但进一步扩展了模糊聚类分析的实际应用领域,更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测度与防控方面提供了科学的定量化评估、分类和分析依据和方法,这将对此业务的持续发展和业务升级产生有利地推动作用和积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2]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42-45.

[3]张瑛.新兴技术企业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11):12-14.

习题解答重在价值挖掘 第4篇

[习题]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

[第一次尝试]

三年级的学生拿到这个题目,有些学生觉得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尝试后能够得出: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25。

如何呈现学生的思考过程,让所有学生都明白呢?

师: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分别是几?

生1:这两个数不确定,有很多的可能性。

师:可能是什么?

生2:可能是3和7,可能是2和8,可能是4和6,可能是1和9,还可能是5和5。

师:这么多的可能性,也记不住呀!谁能让大家记住这些可能性?

生3:这两个数可能是1和9,可能是2和8,可能是3和7,可能是4和6,还可能是5和5。

师:这样的有序表达能让大家记住,其实这就是有序思考的价值。

生4:这就是我们很小的时候学习的10的分解与组合。

师:你真会联系!数学就需要这种联系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我们怎样写出来更清楚呢?

生5:我们列表吧,可以把这些答案一一呈现在眼前。

这样的题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之间是有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学习的基础。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有序思考,这样才能不遗漏、不重复;学会了思考还远远不够,更要学会表达,让别人看清楚自己思考的过程。尝试列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为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次尝试]

上面的解答让我欣喜过,在解题过程有学生对“有序思考”的诠释,有对旧知识的关注。难道这样的解答就能让所有的学生明白吗?学生的已有认知中只有“10的分解与组合”支撑他们对这道题的学习吗?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找出两个加数的可能性,让学生列表写出思考过程,找出了最大的积是25后,我又给学生呈现了《乘法口诀表》进行教学:

师:请你找出符合此题答案的乘法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算式有1×9=9、2×8=16、3×7=21、4×6=24和5×5=25。

生2:这些算式的积越来越大。

生3:一个因数越来越大,另一个越来越小,它们相加得10。

师:同样是相加得10的两个数,乘积有大有小。你们能判断出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大,什么时候乘积比较小吗?

总结:和一定,差小积大。

下面大家先看一个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4:我看到一个长方形的长是9,宽是1,面积是9;还看到一个正方形边长是5,面积是25。

师:你是从面积的角度来观察的。

生5:我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都是20,但是正方形的面积大。

师:所以“两个数的和是10,这两个数的积最大是多少?”这道题随着新知识的学习,又可以换成“两个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其实,我们今天的这道题还可以转化为“周长都是20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

在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之后,教师并没有停留在答案本身,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进行合理的建构——把学生倒背如流的乘法口诀进一步进行开掘,作为学生对这个结论理解的另一扇窗户,这样不仅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让学生觉得许多知识万变不离其宗。除此之外,学生思维的凭借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形象的思维,一种是基于动作的思维,一种是基于符号和逻辑的思维。这里考虑了学生思维的特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师能够挑出数论中的习题,和空间与图形领域巧妙结合,在变中求不变,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模型。

[第三次尝试]

学生会列表了,也能从原有认知中找到乘法口诀这个旧知识点作为进一步学习的支撑,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迁移到另一类有关周长一定、面积大小比较的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能不能让学生自己探究此类习题呢?

首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接着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

有的学生真能想到用乘法口诀作为例证,说明“和一定,差小积大”;有的学生能列表枚举出所有的答案,还有的学生能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来说明:当两个加数差最小时,积最大,当两个加数差最大时,积最小。

我们既然可以用二维(面积图)来诠释“和一定,差小积大”,能不能用一维的数直线来表示呢?

数直线虽然是一维,没有数形结合的形象直观,但是,数直线中这种对称的美让学生感受到也是不易的。没有这样的工具,学生根本体会不到。数学的本质是对数学美的追求,其中对称是数学美的核心。由此看来,这三次尝试,每次都有价值,每次都有拓展和新的视角,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必要的。

做完题后:我们并没有满足学生会做这一道题,而是向这一类习题扩展和迁移。这是学数学的价值所在。于是我进行了又一次延伸的尝试:

师:“和一定,差小积大”这个规律只适用于表内乘法吗?你还能找出这样的一个算式来说明这个规律吗?

生1:11×9和12×8,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20,因为11-9=2,12-8=4根据“和一定,差小积大”的规律,所以11×9>12×8。

师:这个例子举得好!会举例说明规律是理解规律或概念最重要的方法。我们的规律真的适合较大数相乘的大小比较吗?

生2:老师,肯定适合。这两个算式,我都口算过,11×9=99,12×8=96,和我们的规律是吻合的。我还能举出更大的数,如113×7和114×6。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都是120,而113-7=106,114-6=108,所以113×7>114×6

生3:我还举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例子。如23×57和24×56,这两个算式中因数的和相等,都是80,因为57-23=34,56--24=22根据“和一定。差小积大”的规律,所以23×57<24×56。

通过复习乘法口诀表,对笔算乘法进行了梳理沟通,并在乘法口诀表中发现新问题,提炼新方法,提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由此可见,不断地尝试和探索,让教师不在习惯中行走,每一天都有新的想法,每种做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运筹学习题解答 第5篇

3.3写出下列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再写出对偶问题的对偶,并验证其即为原问题对偶。

本题没有单纯形法。

5.3 没有答案

5服装工艺习题解答 第6篇

1、面、辅料的选配原则是什么?

答:现代服装都由一种以上的材料所组成,尤其高档服装更是由多种材料所组成的。各种材料之间在组合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着,‘同时也影响着服装的效果,因此,多种材料之间的组合必须具有合理的匹配性,并且应以面料为主进行匹配,遵循以下原则。

1.伸缩率的匹配

任何服装在选配里料、衬、线等辅料时,都应选用伸缩率相一致的材料。若必须选择伸缩率较大的里料和衬料时,则这些材料必须进行预缩处理。

2.耐热度的匹配

任何服装在选配里料、衬、线等辅料时,特别是必须经过需要高温塑型工艺的胸衬、缝纫线,它们的耐热度不能低于面料的耐热度,以免高温工艺产生烫焦或熔化变形现象。若必须采用耐热度小的里料,熨烫里料时则需降低温度。

3.质感的匹配

不同的服装面料有厚薄、轻重、软硬等不同的质感和风格,在选配服装里料和衬料时(特殊设计除外),其质感(特别是软硬度)以及厚薄,必须服从面料的质感及服装的轮廓造型。

4.坚牢度的匹配

服装所配用的辅料若耐洗、耐用性不好,就会降低服装的穿着寿命;反之,则会保护面料,减少面料的摩擦,延长服装的使用寿命。因此,即使是低档服装,选用辅料时也应考虑到其耐洗、耐用性。

5.颜色的匹配

任何服装除款式需要之外,所选配的辅料,特别是里料及缝纫线的颜色,应与面料的颜色相同或相似。浅色面料绝对不可以选配深色里料或衬料,以免服装的表面出现色差或污染浅色面料。若无相同颜色的缝纫线,对于高档服装在选配时宁深一色,不浅一色。

6.价格和档次的匹配

服装材料无论是面料还是辅料,都有价格高低、档次高低的区别。若高档面料选配低档辅料,会影响服装的效果或档次;若低档面料选配高档辅料,则会提高服装的成本。因此,在里料、衬料、纽扣或线等辅料的选用上应考虑其匹配性。

2、熨烫工艺应注意什么?

1.温度

熨烫的工艺条件中,最重要的是温度的控制,它与织物的性能有关。因此,在熨烫。之前,要运用所学的服装材料知识,根据面料的性能及受热的允许温度,确定该面料的正确熨烫温度。温度过高,超过面料允许受热温度,面料易烫黄、烫焦、变形,甚至熔化掉;温度过低,虽然不损伤面料,但达不到熨烫效果。熨斗温度的控制,可按自动调温装置的刻度调整,也可以用目测、耳听声音的方法来鉴别。

2.湿度

熨烫时的湿度对熨烫的效果影响很大,它与织物的性能与熨烫方法有关。一般的熨烫,都要对面料喷水或水蒸气,以提高纤维的可塑性。特别是纯毛织物的吸湿性和保温性好,弹性好,导热性差,因此,必须加湿熨烫。但是,即使加湿熨烫,在熨烫衣料的正面时,也必须加盖水布。加湿熨烫时,可在干烫的基础上,适当提高熨烫温度。熨烫时湿度的多少,要根据面料的吸湿性、回弹性以及熨烫方法来确定,如归拔重点部位时,需湿度高。

3.压力和时间

熨烫除掌握适当的湿度外,还要控制压力与时间。熨烫压力的轻重和时间的长短,是依据面料厚薄和回弹性而决定的。通常薄而疏的衣料和回弹性差的衣料,熨烫时所用压力轻,时间也稍短。厚而密、回弹性好的衣料,熨烫时间较长,压力也相应加重,但也不宜在某一部位停留的时间过长或过压,以免烫坏衣料或留下熨斗痕迹。熨烫的四个工艺条件是相辅相成的。熨烫时的湿度高时,熨烫的温度可偏高,但温度高时,时间应短,压力应小。反之,温度低或干烫时,熨烫温度应偏低。温度偏低,则可以放慢熨斗移动的速度,停留时间稍长,同时加大压力.

3、常用手缝工艺有哪些?

答:(1)打线钉——用白棉纱线在衣片上做出缝制标记

(2)缲针——缲针起半缝合作用,用于布片与布片间的折叠缝合,正面露出有规律的明显线迹。

(3)打线结——做手缝时,开始时要打起针结,缝至结束时打止针结,这样可以防止缝线松动,保证手缝质量。

打起针结:右手拿针,左手捏住线头,并将线在食指上绕一圈,顺势将线头转入线圈内,并拉紧线圈。要求打得光洁,尽量少露线头。

打止针结:当缝到最后一针时,左手把线捏住,在离止针2—3cm处,右手将针套进缝针的圈内,左手钩住线圈,右手将线拉紧成结,使结正好扣紧布面上,如果露出布面过多,缝线就会滑动,影响手缝质量。

2、手缝针法及工艺要求有哪些?

(1)缝针 1.用途

缝针又称拱针,是一切手缝针法的基础,是针距相等的手缝针法,其针法练习目的是使手指配合协调、灵活。缝针可分为短针和长针,用途广泛。例如,短针可用于袖山头吃势(抽袖包),圆角处抽缩缝头;长针可用于假缝及车缝前的固位。

2.操作

右手在捏住针的同时用无名指与小指夹住布料,左手拇指放在布上面,食指、中指、无名指放在布下面,将两层布夹住、绷紧。右手拇指、食指起针,根据线迹要求一上一下向前移动,同时左手向后退移,在连续5或6针后,将针顶足并拔出,如此循序渐进。

(2)寨针 1.用途

擦针又称擦缝、绷缝,是用来临时固定两层或两层以上的衣片,为下一道工序做准备的。一般用于覆衬布、擦贴边、擦腰里、攘缝份等。

2.操作

左手压住缝物,右手拿针从右向左进针,每针扎入和拔出时,反面露出的线迹要小,边缝边整理衣片。与拱针原理相同,区别是面上线迹长,底层线迹短。一般针距为0.5~l cm,线迹3~5 cm。面料薄,线迹密小;面料厚,线迹疏长。明寨针线迹0.2cm,针距0.5。m;暗擦针针距为0.5—0.7 cm。

3.工艺要求线迹长,针距短,长短要一致;缝线顺直,缝线松紧要适宜。(3)环针 1.用途

环针又称绕缝,是将毛缝边口环光的针法。在衣片的边缘部位或衣片的剪开部位,用缝线环绕住毛边以防纱线脱出,常用于省道开剪部位,见图2—8。

2.操作

一般选用单根白色棉线,以边缘端点处开始,顺毛边从下向上插针,依次向前移动针距,缝线呈斜向均匀地环住毛边,使纱线不能脱落。距边0.4 cm,针距1 cm左右,针距小时,距边也小,根据需要而定。

3.工艺要求 缝线松紧适宜,不能太紧,环缝斜向排列一致,针距大小相同,毛边要环住。(4)缲针 1.用途

缲针分为明缲针和暗缲针两种。明缲针是线迹略露在外面的针法,多用于中式服装的贴边处;暗缲针是线迹在底边缝口内的针法,常用于毛呢服装下摆贴边的滚边里侧上。

2.操作

(1)明缲针操作:先把衣片贴边折转扣烫好。第一针从贴边内向左上挑出,使线结藏在中间,第二针在离开第一针向左约0.2 cm挑过衣片大身和贴边口,针距为0.3—0.4 cm,针穿过衣片大身时,只能挑起一两根纱丝。从右向左,循环往复进行。明缲针线迹0.2 cm,针距0.5 cm。

(2)暗缲针操作:整个针法自右向左进行。先把滚边翻开一点,在滚条缉线旁起针,然后针尖挑起衣片的一两根纱线,接着挑起滚条边并向前0.5—0.7 cm,使缝线藏在滚条内,缝线不能拉紧。暗缲针针距为0.5~O.7 cm。

(3)工艺要求:明缲针、暗缲针的正面都不能露线迹,反面线迹要整齐,针距相等,线松紧适宜。

(5)三角针 1.用途

三角针俗称黄瓜架。在服装的贴边处绷三角针针法,使贴边和衣身固定,常用于裤脚、袖口、衣片下摆,裙摆贴边等处,也可用于装饰。

2.操作

三角针距边0.6 cm,角与角的距离为0.8 cm,呈正三角形。整个针法自左向右进行呈“v”字形。第一针从贴边内挑起,距边0.6 cm,针从贴边正面穿出。第二、三针向后退,缝在衣片反面紧靠贴边边缘处,挑住1-2根纱线,线迹为0.8 cm。第四、五针再向后退,缝在贴边处,正面距边0.6 cm,第一针与第四针的距离为0.8 cm。第六、七针继续向后退,操作方法同第二、三针。如此反复循环操作即成三角针。如果三角针针距密集,呈“×”形,称为花绷三角针。用途与三角针相同,还用于商标边沿。

3.工艺要求

拉线松紧适中,针迹整齐、距离均匀,三角大小一致,衣片正面不露针迹。(6)倒钩针 1.用途

倒钩针呈倒钩形针法,又称倒扎针,主要作用是加强牢度,使服装斜丝部位不拉伸、不还口。常用于衣片的斜丝部位,如袖窿、领窝等处,有时也起归拢作用。2.操作

进针方向由左向右,或由前向后。第一针距毛边0.7 cm从反面扎到正面,第二针向后退1 cm将针扎入反面,同时向前0.3 cm针再从衣料正面穿出,这是第三针。如此反复循环即为倒钩针。注意每针拉线时,要使线将面料略拉紧些,起到不还口的作用。缝线的松紧可按衣片各部位归紧多少的需要,灵活掌握。

倒钩针为重叠线迹,线迹为1 cm,针距0.3 cm,斜纱部位针码要小,全部线迹在缝份内。

3.工艺要求线迹平整、均匀,拉线松紧适宜。(7)星点针 1.用途

星点针常用于西服挂面止口处,防止挂面反吐。此针法用在衣片正面时,做装饰用。

2.操作

第一针距止口边O.5 cm 从反面向正面挑出,线结留在夹层中,第二针退后一根纱,在夹层间扎在缝份上,向前约0.7 cm挑出,运针方向自右向左,循环往复进行,注意西服正面止口处不露针脚,做装饰用,衣片正面呈星点状。针距0.7 cm左右,可根据需要而定。

3.工艺要求

针距相等,星点整齐;拉线松紧适宜、一致;衣片正面不露针脚。(8)贯针 1.用途

贯针是缝份折光后对接的针法,能直观解决斜纱部位的缝合。一般用于西服领串口部位,又称串针,贯针在正面不露线迹。

2.操作

运针方向自右向左,起针的线结藏在衣片折缝里,针迹在衣片折缝内,上下对串针脚为0.15~0.2 cm,正面不露针迹。此种针法尤其适合于领面和驳头对格、对条的处理。

3.工艺要求

上下松紧适宜,不涟不涌,串口缝直顺,拉线松紧一致。(9)拉线袢 1.用途

拉线袢是用单线或多股线编成线带,用在衣领下角作纽袢,或连接衣身面和衣身里贴边起固定作用。

2.操作

操作要点为套、钩、拉、放、收五个环节。第一针从贴边反面向正面扎线结藏在中间,先缝两行重叠线,针再穿过两行线内形成线圈,左手中指钩住缝线,同时右手轻轻拉缝线,并脱下左手上的线圈,用右手拉,左手放,使线袢成结。如此循环往复至需要长度,最后将针穿过摆缝贴边,在贴边里端打止针结。

3.工艺要求

线袢均匀、直顺,拉线松紧一致。(10)打套结 1.用途

打套结是一种增强封口牢度的针法。用于开衩口、裤袋口的两端和裤子门里襟的封口部位,即牢固又美观。套线长度根据需要而定。作业二

1、简述立体外贴口袋工艺制作流程及工艺要求。

(1)备料:

①袋布:袋口加放2.5 cm,其余边各加放0.8 cm。②侧布:长为袋身三边之和加5 cm,宽为5.6 cm。

③袋盖:长为袋口加1.6 cm,宽为2×袋盖宽+0.7 cm。(2)操作: ①缉袋口贴边:将袋口贴边2.5cm向袋布反面折扣后进行缉线,明线宽2cm。②做侧布:先将侧布袋口处贴边2.5cm扣光烫平,并缉2cm明线使之固定。再将侧折,在反面中间缉0.1cm止口,最后将侧袋一边的毛缝扣光烫平。

③做袋盖:将袋盖反面相对,两边封口,袋盖里略紧。再将正面翻出,缉0.1cm止口。注意盖里比袋盖面短0.7cm,使之绱袋盖时缝份处平薄。

④绱侧布:把侧布与袋布正面相对,将未扣光缝头的一边缉上袋布边,两角处各剪一刀再把侧布翻折,沿袋布边缉0.1cm止口。

⑤固定袋布与袋盖:把袋布放在衣片上,沿侧布扣光缝头的一边缉0.1cm止口。再把袋盖放在袋口上方,离开袋口2cm处缉线固定。

⑥缉袋盖明线:把袋盖翻下,缉0.6cm明线。(3)立体外贴口袋工艺要求

袋盖要盖住袋布,袋盖平服,不反翘;各处明线顺直,宽窄一致,袋布四角方正,与侧布位置对正。

2、简述侧缝直插袋制作工艺及工艺要求

1.侧缝直插袋用于侧缝上部的直袋口裤袋,也用于裙装。由于直插袋是做在侧缝处,故此袋具有隐蔽性。

(1)备料:

裁袋布:袋布可用棉绸布或涤棉布,长为30cm,宽可根据臀围大小,臀围大者,宽度加宽,一般为16-18cm,经纱,但袋口边上下差1cm。

(2)缝制工艺

缉侧垫布:将裤片摆正,袋布上口和侧边分别固定在裤片上,缉线宽不能超过实际缝份。

(3)工艺要求:袋口明线圆顺美观,无链形。袋布不反吐,侧垫布平服,袋口位置准确,袋口弧圆顺。

作业三:简述单双嵌条口袋制作工艺及工艺要求

1.单嵌线口袋简做工艺

单嵌线袋在袋口装有一根嵌线,此袋广泛运用于上装和下装开处。(1)备料:裁剪袋布、嵌线、垫布,嵌线衬布。

①裁嵌线:嵌线用经纱面料布,长为袋口长加3cm,宽为6cm。

②裁垫布:垫布用经纱或纬纱面料布,长度同嵌线布长,宽4-6cm。③裁袋布:袋布用涤棉布或薄棉布均可,长为20cm,宽为袋口加4cm。④裁嵌线衬布:嵌线衬布用薄无纺衬,长为袋口加2-3cm,宽为4cm。(2)操作:

①固定袋布:在衣身的反面,将袋布固定于袋口处,上比袋位多出3cm,左、右分别多出2cm,可用手针暂时固定,也可用双面胶条贴牢,注意袋布上口要与袋位平行。

②缉袋嵌线、袋垫布:在面料正面画准袋口位置,先将垫布一边与衣片正面 相叠,要和袋上口位置放齐,左、右居中,垫布缝份为0.6cm。嵌线粘衬,反面相对,沿嵌线中心线折烫,后把嵌线放于袋位处,中心折叠线比袋位向下0.8cm,将嵌线缉在袋位处。注意两条缉线平行,长短一致。

③开袋口:沿袋口缉线中间剪开,距两端0.7cm剪三角形,三角形剪距缉线2~3根纱线处止,不能剪断缉线,但也不能离开太多。

④固定嵌线:将嵌线翻入袋口,并将其折转,三角布塞进里侧,再将嵌线下端与袋布固定。

⑤装袋布:把垫布摆正,再将另一片袋布比齐放好,把垫布下端缉在另一层袋布上。三角布用倒回针固定3-4道。封三角布时,嵌线要带紧,袋角要方正,最后将袋布兜缉一周。注意上、下层袋布松紧要一致。

3.双嵌线口袋简做工艺 双嵌线袋是口袋上有两根嵌线,常用于男裤后袋,上装口袋等

双嵌线口袋也分简做和精做两种

(1)备料:裁嵌线、垫布、嵌线衬布、袋布等。

①裁嵌线:嵌线为一片,长为袋口加3cm,宽为6-7cm,经纱。②裁垫布:垫布为一片,长为袋口加3cm,宽为4cm。③裁袋布:袋布为两片,一片长,一片短。

④裁嵌线衬布:嵌线衬布用薄无纺衬,一片,长为袋口加3cm,宽为4cm,(2)操作(以后裤袋为例):

①确定袋位:在后裤片反面的袋口处粘一层薄粘合衬,以防止袋口毛漏,然后按线钉标记将袋位画出,此袋位为袋的中心线。在正面再画出袋位,注意画粉不能太粗。

②固定下袋布(小片):在裤片反面,把下袋布升上袋口线2cm,袋布两端进出距离一致,在袋位处用少许糨糊或双面胶将两层粘合。注意:袋布斜势和裤片腰口起翘斜势相同,袋布横丝要放松。

③扣烫嵌线:上、下嵌线为一块布料。在嵌线布的反面粘上无纺衬,沿一边放齐,不用粘满。粘好衬后从无衬布一处进行折烫,第一次折烫距边1.2cm,第二次折烫距第一次折烫2cm,把衬布折在里面。注意两折线一定要平行,折线为经纱。

④缉嵌线:将嵌线与后裤片面面相对,嵌线的中心线要与袋位重合,左、右余量相同。第一次折线放在上方并沿边0.5cm缉第一条嵌线,然后折上第二次折线,距折边0.5cm缉第二条嵌线,两缉线间距为1cm。注意缉线要平行,长短一致,上下松紧一致,嵌线缉线一定要缉准。

⑤开袋口:将上、下折线打开,沿袋口缉线中间开剪,方法同单嵌线口袋。⑥固定下嵌线:先将上、下嵌线翻进,三角折好后进行熨烫,熨烫时注意上、下嵌线分别为 0.5cm,袋角方正,不毛漏。最后翻开裤片,将下嵌线的下端距边0.8cm处与袋布固定。

⑦缉垫布:将垫布固定在另一层袋布上,垫布距袋布上口6.5cm,垫布面朝上,与袋布对,沿垫布下口缉线,注意上下松紧一致,垫布斜度与袋布腰口斜度一致。

⑥装上袋布:将缉好垫布的上袋布与下袋布对齐,垫布上口超过袋口1.2cm,上袋布的要与腰口放齐或略长,但不能短,其他各边均对齐,最后用针暂时固定。

⑨封门字线、固定袋布:将袋口两边的后裤片翻转,袋上口的后裤片翻下,用门字形线袋布与后裤片。注意嵌线略拉紧,缉来去针3~4道,并把上口向下 推成弧线,使袋口不豁开后,将上、下袋布放平服,沿边0.4cm缉线固定袋布,如果上、下袋布有误差,可重新进行修上、F袋布松紧一致。作业四

1、简述男士衬衫领的制作工艺及工艺要求

1.做翻领

(2)贴翻领衬:将翻领衬贴于领面的反面,左右缝份间歇相等,贴好衬好再用净样板检查一下衬布是否变形,若变形,再按净样板重新调整好。

(3)缉合翻领:将贴好衬的翻领面与翻领里正面相对,领衬向上,以领衬外沿0.2cm缉合翻领面与翻领里,下层领里拉紧,使其做出里外容的窝势。

(4)修剪缝头并整烫翻领:先将缝头修剪成0.5cm,尖角处修剪成宝剑头形,留缝头0.2cm,将缝头向领衬方向折转上口和两边,再将翻领翻出。领尖用锥子,从里向外翻足,不能毛出。最后将领里朝上,进行整烫。注意领里向里0.1cm不能反吐,烫时要有窝势。在正面缉领止口时要将领面向前推送,以防止起链形,转角处不能缺针,止口不能反吐。

(1)裁底领衬:按底领净样将领衬裁出,无纺衬用两层,涤棉树脂衬用一层。(2)贴底领衬:将底领衬粘于底领里的反面,要粘牢。粘时从衬布中间开始向两侧移动,有条格的面料条格要粘顺直,最后将其领下口扣烫0.7cm缝份。

(3)缉底领下口明线:下口扣净后在底领正面缉0.6cm明线,最后将底领余下的三边画净线标记。

(4)缉合翻领、底领:翻领夹在底领面与底领里的中间,底领里与翻领面的正面相对,沿底领里上的净线缉合,三层刀眼分别对准,由于翻领比底领长出0.3cm,所以底领在肩缝处要拔长一点,或翻领在颈肩点处略有吃势。

(5)缉底领止口线:先将底领两端圆头内缝修成0.3cm,用大拇指顶住圆头翻出,圆头要圆顺,后沿翻底领接合处底领里侧缉一道明线,明线宽为0.1 cm,两端3—4 cm处不缉,可以再长些。注意底领面一处不能有坐势。

(6)修剪底领缝头:将底领面下口留出缝头0.6cm,后做出对肩刀眼和对后领圈中心刀眼,三个刀眼。

工艺要求:领子两端对称、等长,并有窝势。明线顺直,宽窄一致,无漏针,无链形。领里不反吐,各边沿要顺直。

上一篇:创业结课报告范文下一篇:教师述职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