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2024-07-25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精选8篇)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1篇

河南省农机技术推广机构 的技术推广及管理人员情况统计分析

省农业厅:

按照《河南省农业厅关于开展全省农业科技人才统计工作的通知》(豫农明电〔2011〕51号)要求,我局及时下发文件到各市农机局,并对有关事项做了详细说明。各市农机局在接到通知后,指派专人进行统计工作。现将统计有关数据分析如下:

一、全省农机推广机构人员基本情况

2010年农机技术推广机构从业人员2268人,相比2009年2245人增加23人。学历情况是:大学本科422人,专科984人,较2009年有所增长。职称情况是:正高9人,副高65人,中级491人,较2009年有所增长。

二、人员结构呈现的特点

1、人员结构不尽合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大专以上学历占从业人员的39%,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占从业人员的9%,整体素质仍然偏低。

2、由于各县区推广部门都存在超编情况,所需的专业技术人员近几年不能引进。

三、几点建议

第一、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分流人员,减轻单位严重超编带来的负担,为进一步引进技术人员做好准备。

第二、立足现有人员,根据需要对在职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建议省局能从全省农机事业的发展,重视农机人才队伍的建设。

第三、建议省局能同农科院校联系,将最新的农机科研成果同各级农机推广事业联系起来,这样,既有利于知识上的更新,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工作上的创新,从而使农机技术推广事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2篇

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2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5%;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5000件和85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500件;新建“三创”载体200万平方米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增科技创新型试点企业20家。引进初创式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及其团队(即“530”计划引进人才)150个以上,嫁接式科技领军型创业人才、海外留学归国(来锡)科技领军型创新人才50人以上;新增国家“千人计划”5人,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30人;组建30个海外引才工作站,聘请10名海外引才顾问;新增“三站两中心”80家,其中建立“院士工作站”10个,柔性引进10个院士科研团队,新建10个国家级和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海外人才创办企业30家。

三个一:

第一生产力——科技

第一资源——人才

第一驱动力——科技创新创业

四高联动:

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高端服务业

集聚高层次人才

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准确把握市委对科技和人才工作发展的新定位,确定人才、科技“两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科技为要,放开眼界、放开思路、放开胸襟,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做到人才与科技资源优先开发,人才与产业结构优先调整,人才与科技资本优先积累,人才与科技体制优先创新。

一要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理念

二要树立“人才开发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开发”的理念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3篇

“惠农政策暖人心, 科技下乡献真情”。近日, 由惠州市农业局、财政局、惠东县农业局、农机局、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惠州分公司、多祝镇政府联合举办的惠州市“农机服务集市”暨2010年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在惠东县多祝镇隆重举行。市委书记黄业斌、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挺青, 副市长杨灿培,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局局长刘仕启, 市直有关部门、惠东县、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惠州分公司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仪式。

活动内容形式多样:一是设置了办理农业机械化购置补贴“一条龙”服务的“农机服务集市”, 共展示了耕整地、栽植、中耕管理、植保、收获等130多种型号的农机具;据统计, 活动期间共售出农机具61台, 其中插秧机13台, 收割机5台, 微耕机6台, 中型拖拉机1台, 手扶拖拉机2台, 起垄机3台, 旋耕机3台, 植保机械28台, 补贴金额55万元, 拉动农民投入385万元。二是开辟了农业科技咨询区, 组织了市、县农业部门的几十名农业技术专家, 为农民朋友们提供各种咨询, 并向农户赠送农业科技技术资料。三是举行放心农资下乡活动, 组织了一批农药、化肥生产企业现场为农户解答有关农资产品的使用常识和正确使用方法, 并为农民送上放心农资。本次活动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参加群众约2000人。据统计, 活动派发各类农业科技资料2万多份。“农机集市”大大地方便了农民, 也促进了农民的购机热情, 有效的带动惠州市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4篇

摘要: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2001--2010年共60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进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刊10年来共刊载论文1800多篇,平均年载文量为180篇,篇均页码为5页/篇,篇密度平均值为0.2篇/页;《学报》的基金论文率稳步提高,至2010年达到了48.44%;2001--2010年共有作者3376人次,分布在我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其中94.43%来自高等院校;以31--40岁年龄段者居多,比例占45.86%,职称以中级和副高级为主,分别占29.09%和21.82%,且有68.41%的作者为在读硕士、博士或已经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平均合著率和合作度分别为59.47%和1.87,合著类型以同单位合著为主,比例占67.79%;论文的引文质量较高,篇均引文8.11条,中文引文占87.22%,引文中属于期刊的占50,14%。

关键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载文分析;作者分析;引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G3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1)01--0135--06

前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2001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经济与管理学、旅游业、哲学、政治与法学、社会学、语言文学、历史学、中外文化以及交叉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创新性或实用性、能反映本学科研究前沿或热点的学术论文。《学报》曾获得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学报一等奖、全国农业期刊一等奖以及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全国农业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陕西省权威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等荣誉称号,并入选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本文以该刊2001—2010年共60期为调研的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分析方法,对其载文、作者和引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可供《学报》的读者、作者、编辑参考,为进一步提高《学报》的论文质量提供依据。

一、《学报》载文量及基金论文率

1.载文量。载文量是衡量学术期刊信息输出能力或信息含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篇均页码(总页数除以年载文量)反映了期刊单篇论文的信息量,篇均页码越高,其单篇论文的信息量越高。篇密度(年载文量除以总页数)反映了期刊的信息量,篇密度越高,其信息量就越大。对《学报》2001—2010年各卷48期载文(消息、通知、简讯、稿约、书评、书摘、作者介绍、分类总目次等均不在统计之列)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2003年《学报》的页码从96页增加至140页,其载文量也有所增加,年载文量由原来的140篇左右增至180篇左右;期均载文量由24篇左右增至30篇左右,篇均页码也较为稳定,平均值为5页/篇。篇密度同样比较稳定,平均值为0.2篇/页。说明《学报》的载文在数量和篇幅上已形成较为固定的范式。

2.基金论文率。基金项目论文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期刊的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学报》2001—2010年刊发基金论文率的统计结果(见表2)表明:2001年(创刊年)的基金论文率最低,为8.33%。“说明来自社会科学类研究科研课题的论文较少,因此,应鼓励从事社会科学方面研究的科技工作者积极申请科研课题”。在《学报》编辑和广大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报》刊载的基金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基金论文率稳步提高,至2010年,基金论文率达到了48.44%。《学报》10年中共刊发基金论文516篇,其中85%以上为省部级以上基金课题。另据统计,在所有的基金论文中,92篇获得了2项基金的资助,32篇获得了3项基金的资助,3篇获得了4项基金的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证了《学报》载文的创新性,提升了《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二、《学报》作者分布与年龄、职称及学历结构

1.作者的地区和单位分布。经统计,10年中《学报》的作者遍布除西藏自治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外的全国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由表3可以看出,《学报》10年中共有作者3376人次,其中94.43%来自高等院校,0.98%来自国家科研院所,4.59%来自省市地县有关单位。且10年中作者机构分布数据高度稳定。说明来自高等院校的师生是《学报》的主要作者,这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统计数据基本一致。

另由表4可以看出,《学报》10年共刊发论文1801篇,其中校内论文611篇,比例占到33.93%,校外论文1190篇,占66.07%。但整体呈现校内论文逐年递减、校外论文逐年递增的状况。说明2001年创刊时,“《学报》作为学校展示自己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的窗口,主要是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内论文为主”。但经过10年的发展,《学报》已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来稿也愈加广泛,以致刊发的校外论文数量逐年递增。

2.作者的年龄结构。对《学报》10年刊载论文第一作者的年龄结构统计见表5。可以看出:1801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发表论文时年龄在31—40岁的最多,占到46.17%,其次是20—30岁,占25.17%,再次是41—50岁,占21.14%。20—30岁和31—40岁两个年龄段的作者合计占第一作者总数的7.68%,表明20—40岁的中青年作者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显示《学报》注重培养年轻作者。

3.作者的职称结构。表6是对2001—2010年《学报》第一作者职称结构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学报》论文作者以中级职称者最多,比例占到29.09%;其次为副高职称者,比例占到21.82%;再次为正高职称者,比例占14.43%;初级职称者最少,比例占5.49%。可见中级和副高职称者是《学报》的主要作者群。另据统计,第一作者中,博士研究生或已取得博士学位者有669人,硕士研究生或已取得硕士学位者有563人,共计1232人,比例占第一作者总数的68.41%。这一比例较高,说明《学报》作者的学历层次较高。此外,值得一提的是,2001—2010年10年中《学报》共刊载了12篇在读本科生的论文,这说明《学报》选稿坚持以论文质量为标准,不拘一格降人才,注重青年作者的培养。

三、《学报》论文的合著状况

1.合作度与合著论文量。合作度是衡量期刊科研产出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又称篇均作者数或作者系数。由表7可以看出,《学报》的合作度为1.87,且10年中无显著的增减变化,但明显低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78的合作度。说明社会科学研究合作较少。论文平均合著率为59.47%,合著论文的比例呈现增长趋势,说明《学报》作者的科研合作意识有所提高,但仍待加强。

2.合著类型。由表8可以看出,《学报》的合著类型以同单位合著为主,比例占67.79%,但其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次为跨省(市)合著,比例占16.43%,再次为同省(市)合著,比例占18.39%,两者均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学报》的学术研究日趋多元化,作者问的学术交流日益加强,这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并提升《学报》的科研成果质量。

四、《学报》引文分析

1.引文量。引文量是指期刊在一定时域内的引文总条数。学术期刊的引文量常被用作引文测度指标。,它可以反映期刊所发论文与已有成果之间的继承性、连续性和相关性的大小,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论文的质量和所含的信息量。对《学报》10年来刊载的1801篇论文引文的统计结果(表9)表明,引文总数为14 612条,平均每期引文243.53条,篇均引文8.11条。而且篇均引文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学报》论文作者利用文献资料开展研究的能力不断提高。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5篇

1.1外部环境分析

2010年,国家将加大对于垃圾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特别是湘江流域治理的力度,在垃圾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河道治理方面将有大量环保工程上马,为我公司2010年的业务开展提供了机会。

1.1.1 国家宏观政策

环保市场规模在今后几年将有较大突破,目前国家的环保政策开始惠及污水治理企业。主要的政策作用体现在:强化指标约束与污染监管,拓宽环保企业运营空间;政府投资与税收优惠力度加大,改善企业运营环境;价格调整开始启。

1.1.2市场

从行业周期来看,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从排放量方面来看,剔除降雨及水循环利用率的变动影响,近几年我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稳定在城市供水量的70%左右。城市供水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度,城市供水量比较稳定,近5年来复合增长率为1%左右。与之相对应城市污水排放量也相对稳定,5年来复合增长率为1.2%左右。

1.1.3竞争对手

目前在湖南省内开展业务的水务公司中,湖南首创水务和湖南北控水务在BOT、TOT项目上已走在我们前面,长沙国祯、湖南湘牛环保、湖南恒凯环保是我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首创水务、北控水务为国内大型国有企业,资金和技术力量比较雄厚,但均为外省进入湖南不久的企业,在省内政府资源上比我公司要相对薄弱,在人员配备、运作机制没有我们灵活。长沙国祯、湖南湘牛环保和湖南恒凯环保为省内企业,公司规模较小,项目操作上灵活性较大,但是在大项目运作和政府高层关系运作上不及我公司。

1.2内部环境分析

公司的优势:

(1)公司隶属于省内环保行业的龙头企业的永清环保集团,在省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公司开展项目有帮助。

(2)与省内政府机关具有良好的关系基础,特别是在长株潭地区,能有效利用政府资源开展大项目的运作。公司与部分地市环保部门的协作正在深入,为拓展地市级环保市场打

下基础。

(3)公司依托集团公司的信誉和资金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取银行贷款。公司的劣势:

(1)环保相关资质等级低,受制于招标准入。

(2)公司缺少大型水务的运营业绩(10万吨/日以上)和垃圾处理业绩,不利于争取大型水务及垃圾处理工程。

(3)公司人员较多,管理成本高,在中小项目操作中缺乏价格竞争力。(4)公司注册资金偏低,争取银行贷款不利。(5)公司技术实力一般,缺少垃圾处理方面人才。

(6)销售人员队伍不稳定,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运作项目经验不足。1.2.1经营情况

宁乡项目以BOT模式操作,已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

因为水务公司在资质和业绩上与同行相比并不具备绝对优势,为更好的竞争项目,2010年营销操作拟以BOT和BT方式争取订单;然而BOT和BT方式需要公司拥有足够的资金实力。而水务公司为新成立公司,注册资金一般,公司无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从银行贷款能力有限,如果大量以BOT或BT方式争取项目,可能导致公司资金链断裂。出现两难局面,如果不以BOT和BT方式建设,可能难于获得业主支持,而已BOT和BT方式开展建设,又存在金融风险。

公司从2008年开始在战略上制定了不接收小型项目,不做垫资的项目,致使出现略小的项目不做,大项目又做不了得局面。从09年下半年至今公司尚未开展业务,致使公司财务状况紧张,出现只出不进、银行还贷紧张。人员信心不足,公司业绩出现零的状况。1.2.2管理状况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许多规章制度已不适应公司快速发展的需要,有可能造成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出现公司办事效率下降,人事动荡等风险。公司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体制,致使管理跟不上发展,形成“前人一走,后人尴尬,工作处于无序”的状态,重复工作,浪费资源,不是制度管理而是典型的个人管理。1.2.3企业文化

公司的使命:提供专业的、创新的环保技术、产品和服务永续经营 回馈社会、愿景:做中国环保行业的持续领跑者。但是公司员工如果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使有这个

文化,也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和价值观 1.2.4员工关怀

公司做得好的方面: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拓展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关心员工健康状况,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和开展疾病防治知识讲座。年底开展春节文艺汇演,丰富了员工们的娱乐生活,同时也提高了公司的形象和影响力。

人员年龄结构年轻化,使得团队及人才建设缺乏领头人的有效指导,造成工作中经验获取时间过长,人员成长速度过慢,人员凝聚力不强。1.2.5薪酬福利

公司给予员工的有过节费、中餐补助、电话费补助、员工生日贺卡和礼金,五险一金。在劳保福利方面相对来说处于中低标准,从表面看,公司为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已经最大限度保障员工利益,但是却在细节上出现不协调的音符,出于对试用期人员的不稳定性考虑,公司没有为试用期员工购买保险,这一点上是存在用工风险的。这样给新进员工对公司的信心和认同感有着相当的影响。2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2.1员工总量分析

2009年底公司政策性人员核减计划完成,由原先的103人(截止到2009年12月31日)减为现在的88人(2010年3月31日),其中宁乡污水厂19人,炎陵污水厂14人,公司本部人员55人)。截止2009年11月30日,人员流失量超过50%,截止至2010年3月31日止核减人员为总人数的19%。截止至2010年3月31日止工作超过1年以上的仅16人,占现有总人数的18%,即82%的人员在公司服务不超过一年。由此可见人员流动的速度与数量。2.1.1人均产值分析

此表格人均产值有误,未减成本,需财务提供数据,此数据待定 2.1.2人力成本分析

从人力成本上看,截止3月31日,人力成本(工资、餐补、公积金、社保)为3608.3元/人。

同时就公司在资质办理中出现的相关资质人员缺乏的情况,因为公司对证件挂靠这一块出价远低于市场价,缺乏有效的竞争,所以相当一部分在职人员都不愿意将自己的证件放在公司,而是挂靠到外面。目前在人员资质方面公司处在一个非良性循环中,内部的人员因公司的费用远低于市场价而外挂,公司方面却不得不花大力气大价钱到外寻找挂靠人员。2.2员工结构分析 2.2.1年龄结构分析

2.2.2学历层次分析

2.2.3职称构成分析

2.2.4职位比例分析(管理类:技术类:操作类)

2.3员工异动分析

2.3.1新进员工分析(需求较大的是哪些方向)

2.3.2离职员工分析(哪些岗位离职相对较多)

主动离职13人:污水厂4人,工程部3人,营销部2人,原因为:寻求更好的发展(认为其他的地方更适合自己,认为薪酬比外部要低)3潜在风险与改进建议

年后公司人员流动主要为高层人员,总经理一职空缺,造成公司管理层的真空。虽然现在由集团副总裁和总工程师代为管理,但是终究缺乏领头人,形成群龙无首的状态。回顾上任总经理在行使权限中出现的问题,在公司决策方面、用人方面权限不够,受多重领导限制。不能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拳脚。目前由于公司缺乏领头人,从去年到今年尚未开展业务,员工工作士气低迷,公司财务运作紧张,人员动力不足,部分员工处于观望状态,对公司信心不足。人员用工风险较大,与劳动法相违背处较多,部分岗位,特别是工程部员工累计加班天数过高,最高已达92天,如有离职则牵涉到加班工资补偿事宜。

建议:鉴于股份公司拟上市,公司在劳动用工上需要从源头上避免风险,而不是事后补救。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从源头上避免用工风险,在管理上仅单方面的考虑公司利益并不能给公司带来效益最大化,员工是企业有效运转的内动力,只有采用双赢的管理举措,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才能使企业成员素质不断提高,业务不断熟练,从而保持旺盛的工作干

劲,才能使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3.1关于人力资源战略

从公司目前的情况看,公司除了招纳部门空降精英,更需要从内部培养骨干人员,提升内部提拔制度,稳定公司人员核心力量。同时从源头开始规范(人员编制、组织架构、人员配置—岗位说明—用工制度— 统一标准<薪酬>—管理制度)。统一管理层与员工的共同目标。3.2关于招聘

公司上的人员流动量超过50%,本季度虽然人员流动量比较低,但是公司不得不持续、长期招聘的现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其中的两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岗位设置随意性高,部分岗位工作量不饱和,尤其是部门项目之间员工调配不得当;公司管理制度滞后,影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及信心。

建议:根据岗位的职能和公司发展方向,制定人员编制及详尽的岗位要求,严格在编制内进行招聘,任何对编制的改动都需经过集团审批。根据招聘计划分解到季度,月度,根据岗位级别对招聘周期进行考核,这样招聘计划才能得到落实,也明确了负责招聘人员的考核方向。同时通过考核新员工试用期内离职率考核各用人主管,提高面试官选人的质量。3.3关于培训

公司做得好的方面:开展了消防知识培训、疾病防治知识讲座、一体化知识培训、后勤人员培训等。定期组织员工开展新员工拓展活动,增强员工凝聚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公司应开展更多类似培训,以增强员工的综合素质。部分专业方面的外部培训可增加,让员工感到在公司不仅在工作方面增加经验还可以在公司学到跟多的专业知识。3.5员工关系

员工之间关系良好,但公司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链接不强,甚至断层,容易影响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6篇

能源资源消耗统计分析报告

自治区公共机构节能领导小组:

2010年,银川市政府办公厅紧紧围绕节能工作目标,按照《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安排》,以建设节约型机关为目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严格监督,扎实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办公厅2010年公共机构能耗统计报告如下:

1、节水率较2009年同期下降6.60%

我们加强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及时检查更换老化的供水管路及零件;在用水区域设置节约用水标识,使机关干部职工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发现阀门损坏、及时报告修理,杜绝“长流水”,切实减少耗水量。从去年的7414吨用水量减少到今年的6922吨,不仅做到了目标制定的5.0%的下降率,更让我们的机关人员养成了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2、节电率较2009年下降5.80%

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室内温度的控制标准,合理设置空调温度。除特殊用途外,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夏季不得低于26℃,冬

季不得高于20℃,把“每天少开1小时空调”作为一项节能制度,落实到每个办公室。各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自觉执行室内温控标准,做到室内无人时不开空调,开空调时不开门窗,坚持定期清洗空调,提高空调能效水平。办公室、会议室等场所尽量采用自然光,尽可能少开灯或不开灯,室内亮度足够时不开灯;离开办公室要随手关灯,做到人走灯灭,杜绝“长明灯”、“白昼灯”。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及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不用时,随时关闭,在长时间未使用及下班后自觉关闭各类电器电源、减少待机消耗。将去年的122766千瓦时的用电减少到了115613千万时。

3、加强公务用车的节能管理

公务用车耗油量由去年的56814.8升增加到57271.9升,比去年增长了0.79%,因公车数量由原来的19辆增加到今年的21辆,所以用油量增加,整体看来我们的公车耗油量较去年相比是减少的。公务车辆统一实行定点维修、定点保险和定点加油,推行一车一卡、专卡专用的加油制度,严格执行单车油耗定额,努力降低油耗。坚持科学、规范驾驶,按时保养,减少车辆部件非正常损耗,降低车辆维修费用支出。合理安排车辆出行线路和用车人员搭配,尽量减少车辆空驶里程。对集体公务活动,提倡集中乘车;非紧急情况下城区范围内外出尽量步行,不使用车辆。加强日常管理,严禁公车私用,努力做到公共结构节能条例的规定。

4、节约用气较去年下降8.7%

我们在天然气使用上严格按照规定,合理用气,定期观测定量分析,安排专人定期抄录燃气表,比较分析用量,发现情况异

常,立即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管网检查。并及时实施燃气设备的更新改造。采用高效节能环保型燃烧器具,燃料充分燃烧,防止燃烧的热量流失。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节气培训教育,杜绝空火燃烧,使其燃烧热量利用效率最大化,使天然气用量由去年的26141.65升下降到今年的23871.43升。

5、节约办公经费支出

我们充分利用网上办公系统,文件起草、修改发放尽量在电子媒介上进行,减少纸质文件印发和使用传真的频率。加强办公经费和办公用品的使用管理,规范办公用品的配备与发放,严格控制文件的发放范围,准确核定印发份数,实行双面印刷。文件能传阅的尽量不复印,减少重复清印次数。在大量节能措施的合理应用下,我们的办公费用由去年的205387.60元减少到174841.48元,较去年下降15%。我们将在今后更好的利用节能措施,将经费支出减少到预期目标。

2011年,市政府办公厅将进一步完善节能管理体系建设,有针对性的制定新措施,每年实现节能5.0%,逐步建立健全职工自觉参与的良性运行长效机制的目标,保障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2010年农机监理工作意见 第7篇

2009年9月17日,国务院颁布了“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条例拓展了农机安全监管的范畴。由过去侧重于农业机械的操作使用、事故处理的重点监管转变为对农业机械生产、销售、维修、操作使用、事故处理以及安全教育的全程监管。同时要求农机监理不仅要做好上道路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的登记注册和检审等工作,同时要做好对危及到人身安全的六大类农业机械开展免费的实地的性能检测,强化对农业机械田间作业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通过认真的学习,结合南京农机监理的实际,现对2010年全市农机监理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市农机监理工作要始终坚持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学习贯彻“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契机,按照“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保障安全和促进发展”的原则,加快农机监理的装备设施、人员素质、执法方式和监管机制的升级和转型,通过改进服务手段和服务质量,强化多部门、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建设,实现“一个规范、两个提高”(规范农业机械的源头管理,不断提高上道路拖拉机的交通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农业安全生产水平),保持全市农机安全生产态势平稳,促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重点工作安排

围绕上述的思路,在正常做好农业机械的牌证管理、检审、农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平安农机创建等工作的同时,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快农机监理的基础建设,夯实农机安全监管的执法基础。在“农机监管条例”中,明确提出了县以上农机主管部门对农机安全监管负责,财政要保障农机安全生产的公共财政投入,要对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实施免费的实地检审。省政府2009年11号文件中取消了农机检审的收费项目,由各级财政实行公共财政保障。因此全市各级农机监理机构要抓住条例的实施和当前机构改革的契机,加快监理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步伐,明确单位性质,为农机监理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动力。争取财政更大的支持力度,把农机免费实地检审、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经费纳入到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农机监理工作所需的工作经费。同时按照规范化所的要求,加快农机监理机构的基础建设步伐,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把原老五县的农机监理所建成具有“六有”的农机监理所(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自动化的农机检测设备、有标志统一的农机监理车辆、有业务素质工作作风俱佳的监理队伍、有严格规范的工作制度)。

2、转变监理工作模式,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转型。新的条例中明确要对危及人身安全的农业机械实施免费的实地检验,这个要求一是改变了我们监理工作的原有模式,由过去我们坐在家里等机手上门,我们对机具进行收费检审转变为监理人员要到农村去,上门对机具进行免费检验;二是拓宽了农机监理的范围,过去我们只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及其驾驶操作人员实行安全监管,现在扩大到机动插秧机、机动植保机、碾米机、铡草机等各类农业机械。这就要求我们监理人员带着检测设备开展送检下乡活动,早布局、早谋划、早准备,一个镇一个镇地开展农机检审。在送检下乡的过程中,努力扩大农机监理的服务内容,把农机政策性保险、农机优先加油卡的发放、农机跨区作业证的发放、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宣传、农林局各项新政策、新技术的宣传发动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我们的服务内容,提高农机监理服务的质量,成为农机手的真朋友。

3、改进监理工作方法,构建基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在认真总结近几年来农机监理紧紧配合农机具购置补贴工作,把农机的牌证管理、性能检审、农机驾驶人的技能培训和警示教育工作和农机推广紧密结合,双促进、双提高的工作经验,把农机监理的各项工作都能融入到农机化的各项工作中去。农机监理人员要有甘作配角的胸怀韬略,主动配合农机包括农林的中心工作,把农机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在创建农机合作社、扶持帮助农机大户的发展中,要有农机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要有农机监理人员的身影和声音;在农机维修网点的建立和审定、农机强制报废更新等工作中,农机监理机构主动与农机管理、农机推广等部门配合,把农机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把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已经创建的农机平安示范镇、村、户作为基层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此为抓手和平台,推动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农机作业的安全生产水平。

4、加大警农配合力度,形成新型实用的安全监管新机制。在总结六合区建设公安驻农机警务室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快公安驻农机警务室建设步伐,通过警务室这一平台,建立起农机、公安信息共享机制和农机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即将投入使用的“农机平安通”的作用,把农机安全生产的信息及时与公安、机手之间作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公安部门的执法手段和资源,共同加强对上道路拖拉机及驾驶员的安全监管。通过警务室的建设,充分调动各级监理机构开展联合执法的积极性,改变重源头,轻监管的模式,从而达到压降偶然事故、遏制重大事故,杜绝责任事故的目的。

5、加快监理队伍建设,形成农机监理执法为民的新形象。一是完善制度建设。完善和细化《南京市农机监理岗位责任制》,结合各单位实际,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细化具体措施,制定奖惩办法,全面推进农机监理岗位责任制的贯彻落实,合理设置岗位,科学配备人员,并明确各岗位职责,落实监管责任。二是加大培训力

度。切实抓好对农机安全监理人员的法律法规、业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遵章执法教育,并将其制度化,要通过举办业务培训,技能竞赛,开展行风评议等活动,全面提高我市农机监理人员的执法水平和整体素质。三是加强督促检查。全市将建立专(兼)职监理执法监督员和工作日网上督查制度,定期开展执法监督及整改,适时组织执法监督评议,以全面监督各监理机构业务办理程序和要求,对不按照规范进行网上业务操作或不按规定办理相关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坚决停办业务和予以查处。

2010年农机科技人才资源统计分析 第8篇

参加会议的有部分省 (区) 农机化主管部门、部属农机事业单位、农机相关协会、科研院所和部分生产企业的负责同志共40余人, 部发展计划司也派员参加。会议由农机化司副司长刘恒新主持, 司长宗锦耀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会议代表从全国、全行业的高度审视形势, 结合自身实际踊跃发言。与会企业和协会的代表普遍反映,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下, 今年农机工作继续保持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大马力、高性能农机产品增长较快, 农机新产品亮点凸现, 适合丘陵山区的农机产品需求旺盛, 农机产品出口回升, 农机购置补贴促进了农机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农机企业建议要继续扩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规模, 加快资金结算, 采取措施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省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代表认为, 今年农机化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总量、结构和质量都有了新的提升, 多数省份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增量高于上年, 重点作物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 薄弱环节机械化取得突破, 预计2011年农机化将继续稳定增长, 作业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 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宗锦耀总结了2010年农机化发展亮点和“十一五”农机化标志性成就, 分析了“十二五”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并提出了“十二五”及明年农机化工作思路和重点。他认为, 2010年我国农机化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 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制造水平、服务水平、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 主要表现出了四个亮点: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机化快速发展, 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 提高了粮食单产, 抢收抢种, 争得了农时, 减少了损失。

二是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 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机社会化服务规模日益扩大, 农机户的经济效益明显增加。

三是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 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四是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机械化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

宗锦耀指出, “十一五”农机化行业主要取得了四个标志性成就:

一是农机化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深入实施, 《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相继公布施行, 部门和地方法规逐步配套, 基本涵盖了农业机械化各领域。

二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效果。2004—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354.7亿元, 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约1187亿元, 补贴购置各类农机具1108万台套, 拉动规模以上农机工业产值年均增增长超过20%。

三是农机化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十一五”期间农机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迈入了发展的中级阶段, 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 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中国特色农机化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走出了“农民自主、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益”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上一篇:暑假致家长一封信下一篇:九年级化学下学期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