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文明

2024-08-03

传统与现代文明(精选8篇)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1篇

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交汇——浅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党的十八大被提出。这24个字包含着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的内容。简简单单的二十四个字,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却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精神层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遥相呼应。以传统文化为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汲取了传统精华而生长出的与现代文明相对应的价值体系。

提到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自近现代以来,对于这一问题的态度,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提出了批判继承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又说:“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新民主主义论》)对于历史遗产和一切进步的文化,都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应该“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同志的这些论述,正确地解决了对待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伦理道德的态度和方法问题。而总书记也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及协调发展。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估量。而传统文化正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们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是要弘扬爱国主义,这是民族魂。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等等。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这些民族精神的精华,必须通过认真的梳理、挖掘,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热情,使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文化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传统却面向现代社会的新型道德观尚,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未来的中国是今天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今天我们所选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是走向未来的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开创并不断得到坚持和发展的。薪火相传,继往开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会成为现代中国文明的主流,引领中国人民重拾民族信心,走向新的辉煌!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2篇

——推动社会进步是移动通信的主题。

每种文明所负载着的信息交流方式都是特殊的,富含历史意义的,古时的人类交流由于经济、地域、交通状况等的限制,先后出现了飞鸽传书、驿马捷报以及后来普遍流行和通用的交流方式——书信,上述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各自的利于弊,在今天看来,这些交流方式除却传递信息的相同功能外,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信息交流是属于无声的。

古时聪慧的科学界的先辈们也许已经憧憬到若千年后的某一天,人类信息的交流会从无声的交流变成有声的.交流。于是,中国移动横空出世了。移动通信的出现,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从此,这种交流从最开始的个人、家庭网络迅速普及延伸至社会层面的各个细胞,移动通信实现了人类交流沟通的有声梦想:人们不必再在跋山涉水,鞍前马后地为了传递或获取信息而来回奔波,只一个按键就可以将千里之外的声音拉到你的耳根,全球发生的各种大事也是迅雷不及掩耳,这种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不可思议。

除却移动通信的方便快捷之外,随之所带来的移动效应也逐步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这种移动效应覆盖到各个方面,大到信息媒介领域的重大突破研究,小到温暖亲情友情爱情的一段通话或一条短信。

——力推经济发展是移动通信的核心。

记得在四川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突然发生后,印象最深的就是移动通信,它不仅准确地向外界随时反馈着灾情,同时也坚强和挽救了无数面临崩溃的温情家庭,一个短短的电话,一条极其普通的短信,不仅报了平安,也让一个个生命再次显现出他的奇迹,难以想象,通讯设施恢复前的灾区犹如一个无声的空谷,生命稍纵即逝,对外却哑然得令人窒息。在移动通讯遭到破坏的灾区,救援和重建工作变得异常艰难,对于灾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而拼命奔跑在大爱边缘上的最快的时间非移动莫属,那时,亿万华人的目光聚集在通信的全力恢复上,因为有了通信,医疗、电力、卫生、交通、能源等其它领域也就逐步有了相应的供给和保障,在无情的灾难目前,移动通信展示了其强势的一面,这种强势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它在市场经济潮流中迅猛发展的力度。

通信的保障对灾区的恢复重建简直就是一盏启明灯,时时给灾区的无数灾民以希望和温暖。在运送救灾物资的过程中移动通信的便捷也再次华丽地展现在了人们面前,试想:远古时期的先民们在信息闭塞、交流方式单一的环境中是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的,由此,我们这个有声的时代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当前社会下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移动通信业的发展,毋庸置疑,今天的社会,离开通讯能方便快捷地可以完成的事情真是寥寥无几,市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空间是通信业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连通信业都不能正常普及和健康发展前提下的经济一定是萧条和脆弱不堪的经济,其稳固程度可想而知。移动通信的发展贯穿社会经济发展的始终,我们甚至可以这样定义,今天的现代社会文明中有一种文明被称之为——移动通信文明。它不仅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优化了人类信息交流的途径和渠道,也席卷了社会组织的方方面面,使之迅速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明模式,从此,人类文明之船空前地由无声史驶入了今天的有声史。

——自身创新是移动通信的灵魂。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3篇

一、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传统民族艺术是通过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逐渐缓慢积淀所形成的, 既是我们国家的瑰宝, 更是我们国家引以为傲的财富, 但是由与其形式较为保守而老旧, 而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而现代文明的发展, 却是一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发展速度快而迅猛, 内容更新快而迅捷, 所以, 这两种文化相互冲突是可想而知的。那么, 这些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本人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 性质上的差异

传统民族艺术是一种传统文化, 是一种在思想上、行为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的、有着自己的要求的一种文化, 是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 是人们心中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但是, 现代文明只是在新世界的展开过程中所形成的, 只是一种为了摆脱传统文化中的“糟糠”而提出并得以发展的文化, 其发展的时间短而快。所以, 这两种文化在性质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冲突的出现也就是必然的。

(二) 生活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文化的渗透以及旅游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开始侵入少数民族的生活领域。面对新鲜的事物与思想, 各民族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 开始跟随现代生活的发展步伐, 而逐渐地开始抛弃自己原有的一些传统民族艺术形式, 而只是把这些艺术当做是赚钱的工具, 最终导致传统民族艺术的流失, 使得国家失去了一项引以为傲的“瑰宝”。导致我们的现代文明在生活上与传统民族艺术出现冲突。

(三) 思想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始深入人心, 如何发展中国经济, 如何提高中国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则成为了每个中国人所关心的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 我们开始忽视了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的发展与保护;面对如此强烈的物质需求, 使我们的精神领域开始出现腐败、俗化, 而消磨了我们原有的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 最终于传统民族艺术开始出现思想上的冲突。

(四) 行为方面

每一个民族都拥有属于自己本族的行为, 是自己所要遵循的规定。但随着现代文明在少数民族的深入和影响, 一些民族开始变得不满足于传统艺术的发展速度, 开始放弃自己本族的传统艺术, 而开始兴起了现代文明中的一些快餐文化, 淡化了传统艺术中的一些有利的因子, 导致了传统民族艺术在行为上与现代文明间的冲突。

由此看出, 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并不小。那么, 面对现在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是全社会的要求。

二、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的介绍, 可以看出, 促进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的相互和谐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强烈要求, 那么,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完成这项任务呢?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呢?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一) 加强政府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

要做到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 最为根本的前提就是要得到政府的全力支持。所以, 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要发挥他们的作用, 加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保护力度, 实施一系列的奖励政策, 来鼓励少数民族对本族艺术的保护, 并可以通过对该艺术人才的选拔, 将传统民族艺术搬上国家性的舞台, 同时让现代的“文明人”看看真正的传统民族艺术, 让所有人都领略到传统民族艺术的精髓。

(二) 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发展相结合

虽然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有冲突之处,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之间就没有相互关联之处。那么, 我们在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 就可以利用这些相互关联之处将二者结合起来, 发展真正地拥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明。例如, 中国传统民族中的文字与现代书写的融合, 传统民族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的相互结合, 再如将传统的民族服饰融合到现代的服装设计上等等, 通过这些形式的融合, 不仅能够促进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与发展, 更能够在世界上展现出真正的属于中国的美。

(三) 加强传统民族艺术的教育

想要将传统民族艺术真正地传承下去, 就一定要做到紧抓教育。因为, 教育人类之本, 通过教育, 才能够让下一代认识到、并传承上一代的知识成果。那么, 为了能够让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相互和谐发展, 就一定要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 让他们从小就建立起与传统民族艺术之间的联系, 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出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要求的人才, 为社会文明发展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相互和谐发展的建立培养出更多建设性人才。

三、将传统民族艺术与日常生活相融合

现代文明之所以与传统民族艺术相冲突, 还有一大原因就是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互分裂, 而使得现代人无法感受到民族传统艺术的气息与渲染, 而少数民族的人们也无法适应现代生活所带来的冲击。所以, 我们可以将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的生活相互结合起来, 使二者融合为一体, 这样既能够不断地促进现代人对传统民族艺术的认识与接收, 还能够帮助少数民族适应现代的生活, 逐步走上文明发展的道路。

(一) 建立名族传统艺术保护区

当然, 面对各族文化发展的同时, 也绝对不能够忽视传统民族艺术的保留, 因为这些都是国家的瑰宝, 是不可以流失的, 是要不断传承下去的。那么, 当地的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民族传统艺术保护区的形式, 将一些即将流失的艺术保护起来,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及发展了现代文明, 又传承了民族传统艺术。

(二) 传统民族艺术对于现代文明建设重要性

传统民族艺术是我们国家不断发展过程中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 更是整个社会的瑰宝和文化中的精华。虽然在现在看来, 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之间显得冲突不断, 但是若没有传统民族艺术为基础, 我们又将怎样发展起现在所谓的“文明”呢?所以, 本人认为, 传统民族艺术对于我们的现代文明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1) 传统民族艺术为我国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的现代文明是从“五四运动”中所提出的“反对儒家文化”所开始的, 但是这里所说的“反对儒家文化”并不是指要抛弃传统, 而是要“去其糟糠”, 也就是说, 我国的现代文明是在传统民族艺术的“去其糟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然后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入, 毛邓思想的提出, 一直到今天的“高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试问, 若没有这些传统的民族艺术的保驾护航, 这些先驱们要怎样找到这样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的呢?所以, 传统民族艺术为现代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思想的基础与保障。

(2)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是中国的代表:现代文明不论发展的多么辉煌, 多么成功, 它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代表, 因为它是全世界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 传统民族艺术不同, 他完全可以代表中国, 就比如说一提“京剧”, 有谁不会想起中国?一提起“丝绸”, 有谁会怀疑那就是中国呢?所以, 传统民族艺术是不容忽视的, 因为他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为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在中国现代文明建设中, 正是因为传统民族艺术中所表达出的思想与情怀, 为我国的建设者们提供了一系列的思想保障, 不断地维持着他们的思想, 使其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 从而保证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性以及发展方向的正确性。若没有这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约束, 我们还能够建设出现代的中国吗?

民族传统艺术是我国发展的思想保障以及软实力培养的前提, 所以, 在现代文明的发展中, 重视传统民族艺术的发扬与传承是极其重要的, 且更是必要的。

总结: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由于性质以及发展速度间的差异, 导致二者难以平衡发展, 但是, 二者能否得到和谐发展又切实地关系到了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与经济的建设。所以, 要如何才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民族艺术与现代文明建设间的相互和谐发展就成为了现代专业人士们所应该努力去探索的问题。我相信, 通过我们各界人士的努力, 一定能够出去他们之间的冲突, 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为我国的建设提供更为强而有力的保障。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不仅是推动我国的社会发展, 贯穿古今, 更是贯穿着整个世界的历史。身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传承中华文化, 不断发展与延续这些神奇而美妙的文化则是我们这些中华子孙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之一, 只有不忘历史, 才能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发展。但是,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的传统民族艺术开始与现代文明产生冲突, 面对这种状况, 我们该怎样做呢?本人将在此就该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冲突,和谐发展,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智文, 那炎, 韩淑英, 马兵, 穆德惠.吉林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1999 (04)

[2]、马寿春.拒绝现代文明的爱米希人[J].丝绸之路.2005 (12)

[3]、张锦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J].大众文艺 (理论) .2008 (09)

传统文明的流亡与现代家园的守望 第4篇

【关键词】邹联安 传统文明 现代生存 抗争

《邹联安诗选》是中国知名诗人邹联安(1958—)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强的艺术个性,而且在展现诗人对当下中国文化与生存自我的深刻认识等思想内容上具有很强表现力。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短诗集集中地揭示了商业文明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摧残,对人的精神的异化,表达出诗人要以时代的敏锐和诗意的眼光去穿透麻木的现实生活,做一位精神荒原的守望者的信念。

一、传统文明之崖上注定的坠落

邹联安是一位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熏陶的诗人,他对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他也是一位深具人格力量的诗人,他用犀利的诗句割开了当今商业文化横行的世界,孕育了整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的消弭。如在《犯愁》中,他写道:“一颗干扁的麦穗/在风的追杀中/一颗久病不愈的汉字/厮守着祖宗的坟墓/为今天的事物痛哭流涕”。

“麦穗”是秋收季节的成果,因为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常常用来年作为冬春季节播撒的种子。因此,海子在他的《麦子熟了》《五月的麦地《讯问》《答复》《雨》《四姐妹》等都用到了与麦穗(麦子)的意象,用以指代人类人类的希望和力量,象征人类存活的精神食粮乃至人類生存的根基。“汉字”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典型代表,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犯愁》中,邹联安已经看到,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一切以金钱为衡量标准的社会,人类的精神的“麦穗”已经“干瘪”,它们将无法播种,无法养育起现在的以及以后的人们。在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之下,文明民族生长了五千年的大根,在物欲之“风的追杀”中,已经伤痕累累,只能痛哭流涕。

历史走到现在,似乎已经到了断臂悬崖,倘若没有身后巨大的文明之根的拉车,前进一步,现存世界的“我们”将无可避免地跌入万丈深渊。邹联安深切地知道,在这个文化多元社会,这个景观社会,失去了文化传统之根,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以巨大的力量,迅速掏空人们的灵魂,使现世存在的我们都成为T.S艾略特笔下的空心人。

那么,应该如何改变灵魂沦亡的命运呢?有着敏锐的文化触角的艾略特认为,人类要想改变现在和过去,必须深入到现存的境界,具体来说,需要从认识现在的真实开始:“时间在现在和时间在过去/也许都存在与时间将来/而时间将来包容于时间过去”因此,“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可能发生过的和已经发生的/指向一个目的,始终是旨在现在。”(《四首四重奏》) 邹联安应该与艾略特有着相同的思维,因此,他用自己的诗歌编织了一座古今一体的文明幽林,在那里,现在的我们与古代的先祖们共同振翅飞向明天:“祖先们是史前的一群蝴蝶/他们在飞翔中呼唤着我的名字/我感动于他们的飞翔/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只/和他们一起飞翔/在史前的幽林中飞翔/我们的翅膀/混淆于花朵的翅膀中/我和花朵一起飞翔/在史前的幽林飞翔/与风一起飞翔/与时间一起飞翔”(《脸面朝西》)

深深地让20世纪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着迷的蝴蝶,长时间以来一直有着真理的象征意味。在邹联安这里,应该也是如此,它们指代过去时间的先辈们掌握着的真知灼见,人生哲理,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在过去的召唤下,象征现代的“我”意欲融入到过去当中,“成为他们中的一只”(员),如此,实现现实与过去的连接乃至融合。“花朵”是美的象征,更是生殖器的象征,因此,它除了审美功用外,更重要的是繁衍作用。因此,在繁衍万物的传统之“花朵”中,现在和过去融合,形成彼此的翅膀相互“混淆”的“我们”,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风”与“时间”一样,有永恒的意味,在这里,完全可以视为飞向未来,让未来、现在和将来在没有界限的水乳交融中(幽林)向前发展。

由此可见,邹联安历史文明之花干瘪成一颗瘦弱的果实,虚挂成“一个凄美的图腾”的时候,他想让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时间大容器,取代西方启蒙运动以来工具理性的线性时间思维。在邹联安看来,传统文明这“一盏黑夜中的灯”如果被擦亮,它将让过去照亮现在,继而照亮未来,如此将很好地对抗狂躁不安的现实,对抗人们擅长的对历史的遗忘。

然而,邹联安对于自己伟大愿望的守望无疑是很不自信的,所以,他在《哭泣者》中写到理想中时间的混沌与融合,这“一场梦,不过一尺之遥”,很容易就可以实现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这场梦要的实际终点“却远在天涯海角”。在现实生活中,为免成空心人的现代人除了“哭泣着手握自己的拳头/行为乱成了一锅粥” 外,就只能在深深地希冀他国的人们能将生存的残羹冷炙般的经验施舍出来,以供他们哄抢。但是,他们似乎永远看不见如影子一般悬挂在他们身后的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看不见它们的曾经的灿烂以及现在的“忧伤”。现代的愚昧的中国人们,注定只能在物质文明繁荣的废墟,“在时间的荒原沦落为乞丐” 。

在此基础上,守护文明的责任可能更多地落到了个人的头上,比如有着极敏锐的时代感受力的诗人。所以,邹联安用自己的文字支起守望文明家园的大旗,珍惜人类宝贵的精神食粮。

二、荒原上灵魂的深情守望

一百五十多年前,狄更斯曾在他的《双城记》的开篇写道:“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的论断,无疑适用于现在。在物质文明极端繁荣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食粮显示出同样的贫瘠。对于这一现象,邹联安显然与狄更斯具有共识,他深刻地认识到了伴生于社会之美的日渐显著的社会之丑。晏杰雄说,“邹联安的内心是允满焦虑和迷惘的。他的‘湘西忧郁诗人称号并不具字面上的风花雪月和时尚性,严格意义上说是一种对精神急速下滑的时代的悲凉和悲愤,在热闹浪漫的诗歌风格后面透出的是对现实的强烈批判性和决绝态度。” 晏杰雄的评价无疑是中肯的。因此,秉持社会批判的精神的邹联安会写下:“在城市臃肿的身体里/隐藏着大量恶性的肿瘤细胞/原因是大桥诞生以后/引桥下面就没有了阳光照耀/你看,一群拾废品的农民/把拾来的废品堆积成一座小山/那是他们屋前那座/被推土机推导的青山的仿制品”(《飞越湘江的大桥很宏伟》)。

在邹联安的眼中,“飞跃湘江的大桥”只是一座“谦卑地躬着腰”的“宏伟的大桥”,因为,这桥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它带来的是广泛的“吃喝拉撒嫖赌逍遥扯皮吵架”,更多的“飞过大桥的铁器”、“还有饱嗝、胭脂粉、欲望”“战略思想之类的意识形态”以及更为广阔的贫穷和人类生存的异化。在这座闪着机械黑光的社会荒原,诗人自己无可避免地也在被吞噬:“黑夜嚼碎了城市/城市嚼碎了我/我嚼碎了满城繁华/满城繁华嚼碎了一万个梦/一万个梦只嚼碎了一个阴谋/而一个阴谋却嚼碎了整个世界”(《黑夜》)。

在社会的食物链上,“我”只是很小的一团很小的肉,一片无关紧要的叶子(也许是锯齿形)。面对这片恍若哈代的爱敦荒原的强大社会,人太渺小,一切都无能为力,因此,我只能被“嚼碎”。

这是一个失去了春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麻木、恶毒和腐败盛开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在这个时代,正是畜生(狗)当道的时代,人成为了丑陋权势的附庸;这个时代,工具理性張开比“数理逻辑”更为巨大的血盆大口;这个时代,“政治经济的术语”像一只无处不在的苍蝇,喧嚷不已,一点一点消磨掉人的理想和诗意(《关于春天的事物》)。在这个最残酷的年代,诗人能做的是什么呢?成长为一个拜伦式的英雄?接受异化,做卡夫卡笔下的一只鼹鼠或者甲虫?或者坐着吉普赛人的飞毯升上天空?邹联安的回答应该是:在没有英雄的年代,“我”只能做一个人,做一个一面生活于俗世,一面又不断地反复地寻找自己灵魂安放之处的人:“一曲音乐/浪迹在夜的旷野/它的脚步声轻了又轻/月光从天而来”,“恬恬低吟的夜色/在我的耳朵里悄然发芽/我的目光击退了黑暗”,“大地没有了引力/在意识之外的流动中/我找到自己的轨迹/在天体的某一隅/亮起了我透明的身体”(《聆听佛乐》)。

可见,宗教是邹联安心灵安放的重要之所。佛教在我国发展已有两千年历史,它滋养和慰藉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在世风日下的当下,佛教显得更加重要。诗人在倾听佛乐的过程中,心灵的尘垢得到洗涤,内心深处的光明得到唤醒,整个人归于平静和透明。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之家。”作为一位诗人,一个以语言和文字来擦亮自我存在的人,邹联安守望自我灵魂自然离不开诗歌创作:“突然,我渴望有人叫我一声诗人/因为此时的我已经是自己了/我想为我写下一个孤独的特写/不过,仔细想来又不对劲/在这样的定义里/我还有什么必要写诗?”(《一个人坐在茶馆》)

邹联安的诗歌不仅仅是抒写孤独的,他不像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那样,认为“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认为诗歌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事物具有的某种形而上的神秘。邹联安注重将自己的内心安放于佛乐的细腻与宁静,但是更愿意放置于批判社会的激烈的洪流或者体味人间的脉脉温情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邹联安的心灵之家是漂 泊的,就像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所崇尚的游牧思想,就像生生不息的生命本身。从这个意义上看,邹联安对自身灵与肉的平衡处理是独到的。

概览之,邹联安《邹联安诗选》每首诗歌各具艺术特色,它们共同构成了表征现代文明的无根性和社会现实生活的黑暗性等普遍内容的不同侧面。而这些侧面又共同地展现出邹联安给予荒原中生存的现代人以拯救自我、完善自我的提示与启示。

【参考文献】

[1]邹联安.邹联安诗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2]艾略特.荒原:艾略特文集·诗歌[M].汤永宽 裘小龙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3]狄更斯.双城记[M].宋兆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4]特朗斯特罗姆.特朗斯特罗姆全集[M].李笠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2.

[5]吴广平编.终极救赎:邹联安诗歌解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5篇

一、单选题(题数:70,共 70.0 分)1希尔斯认为,()是本民族传统变迁的重要因素。A、民族传统B、外来传统C、文化传统D、政治传统 正确答案: B

2()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A、理论B、经验C、科学D、真理 正确答案: D

3关于义和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义与利不是对立的B、因小利、短利而损害大利、远利,属于恶 C、小利、短利与大利、远利相统一,属于善D、义可以抽取利而存在 正确答案: D

4经验主义哲学容易导致()。A、肯定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B、否认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C、只承认直接经验,不相信间接经验 D、只承认间接经验,不相信直接经验 正确答案: C

5理性哲学的意义不包括()。

A、实践离不开理论的指导,离不开人的活动B、易于走向极端道德主义

C、可以补足中国人思维习惯上的缺陷D、有助于人们在实践中对理想的追求 正确答案: B

6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的传统政体具备政策革新能力。A、权力高度集中 B、权力高度分散 C、长期确立民主 D、从未确立民主 正确答案: A

7影响我们生活的三个传统不包括()。A、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B、革命的文化传统 C、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D、国外的文化传统 正确答案: C

8自从近代以来,特别是()以来,人们为了争取平等的斗争称为西方社会进步的主旋律。A、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运动 D、法国大革命 正确答案: D 9德的本意是()。A、仁 B、道 C、义 D、礼

正确答案: B

10“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著作中提出的观点。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D

11孔子主张以()区分君子和小人。A、政治地位 B、经济实力 C、道德修养 D、社会影响 正确答案: C

12展开学术批评最关键的是()。A、尊重历史

B、有一个正确的观念 C、寻找不同论点 D、结合客观现实 正确答案: B

13()时期被称为文化的轴心的时期。A、夏商 B、西周 C、春秋战国 D、秦汉

正确答案: C

14()说过,经典都需要真正是新的解释和发挥,才能够解决新时代的问题。A、朱光潜 B、冯友兰 C、王国维 D、陈寅恪 正确答案: B

15西方文化中,神话的转向主要是()。A、天国的神转向人间的神 B、人间的神转向天国的神 C、由多神转向一神 D、由一神转向多神 正确答案: C

16科学和真理的问题实际上是()问题的延伸。A、政治 B、制度 C、经济 D、哲学 正确答案: D

17人类生活的三个层面不包括()。A、精神 B、文化 C、制度 D、物质

正确答案: B

18()主张性善论。A、荀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C

19中体西用是()的观点。A、戊戌变法 B、太平天国 C、洋务派 D、五四运动 正确答案: C

20圣治思想对民主思想起到的作用是()。A、无关 B促进 C、阻碍

D、因情况而异 正确答案: C

21从义离不开利这个角度上说,利就是()。A、善 B、恶 C、真 D、假

正确答案: A

22关于人与传统的关系具有()。A、两重性 B、三重性 C、四重性 D、五重性 正确答案: A

23文化传统转换主要有()途径。A、2个 B、3个 C、4个 D、5个

正确答案: C 24一分为二的说法问题在于()。A、经不起质量互变规律的检验 B、以抽象来代替事实

C、在统一的时空上进行了区分 D、滥用容易导致是非不清 正确答案: C

25科学包括()三个要素。A、理论、逻辑和经验 B、概念、逻辑和经验 C、理论、逻辑和实验 D、概念、逻辑和实验 正确答案: B

26唐玄宗时期的通知政策主要结合了()的思想。A、法家和墨家 B、儒家和墨家 C、法家和道家 D、儒家和道家 正确答案: D

27()提出“至仁无亲”。A、《论语》 B、《庄子》 C、《道德经》 D、《韩非子》 正确答案: B

28诸子百家中,最强调实用的是()。A、韩非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A

29离开了个人的私,抽去每个人的私而成就的公是()的公。A、虚伪 B、真实 C、主观 D、客观

正确答案: A

30实行()是整个社会民主建设的第一步。A、制度改革 B、组织民主 C、全面民主 D、党内民主 正确答案: D

31中国的科学传统缺少()。A、理论支撑 B、经验总结 C、技术发明

D、完整的科学体系 正确答案: D

32务实哲学传统的积极意义不包括()。A、有利于接受唯物主义

B、有利于促进树立全民宗教信仰 C、使中国人具有天然的革命传统 D、有利于中国的改革开放 正确答案: B

33传统转换的具体途径中,首先是要()。A、加强教育 B、政府提倡 C、鼓励学术批评 D、打造文化精品 正确答案: A

34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

A、对传统有个清醒的认识,要对这一传统作出价值的判断

B、破除、发扬、转换传统的条件、环境、步骤,避免空谈对某一传统的取舍

C、在选择传统的过程当中,要注意传统的相互制约,避免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D、注意各个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性 正确答案: A

35()的诗称为文天祥在狱中的精神支撑。A、李白 B、孟浩然 C、杜甫 D、李商隐 正确答案: C

36杜威是美国()哲学家。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实用主义 D、经验主义 正确答案: C

37传统是动态的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A、总和 B、一部分 C、对立面 D、提炼

正确答案: A

38公和私与善和恶是()。A、无关的 B、对等的 C、不对等的 D、相互独立的 正确答案: C

39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A、仁 B、义 C、忠 D、孝

正确答案: A

40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民主因素不包括()。A、有民主的理念 B、有民主的制度 C、有局部的民主政治 D、有民主的运动 正确答案: B

41《论美国的民主》是()的著作。A、维特根斯坦 B、托克维尔 C、布热津斯基 D、爱泼斯坦 正确答案: B

42商朝人们与神沟通,主要是通过()。A、祈祷 B、甲骨占卜 C、献祭 D、法会

正确答案: B

43()主张人经过教化也不能向善。A、荀子 B、韩非子 C、孟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B 44在先秦各家中,()特别强调自由。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正确答案: C

45《大明宫词》中皮影戏《踏谣娘》的原型发生在()。A、北齐 B、北魏 C、北周 D、北宋 正确答案: A

46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主权在()。A、国 B、民 C、君 D、臣

正确答案: B

47民主对近代中国革命起到的作用是()。A、因情况而已 B、无关 C、阻碍 D、推动

正确答案: D

48关于人格的善和行为的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善主要是指人格的善 B、善主要是指行为的善

C、善应该包含人格的善和行为的善 D、善应该摒弃人格的善和行为的善 正确答案: C

49按照主讲老师的理论,人性是()的。A、善 B、恶 C、不一致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C

50()从社会治乱出发,认为应该“兼而爱之”。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正确答案: B

51“吾有大患,是有吾身”是()的观点。A、孔子 B、老子 C、庄子 D、墨子

正确答案: B 52()认为《三国演义》“写刘备之仁义而近伪”。A、鲁迅 B、胡适 C、陈独秀 D、谭嗣同 正确答案: A

53民粹主义主张以()为中心。A、个人 B、国家 C、政党 D、群众

正确答案: D

54关于公与私的问题,避恶扬善的重要做法是()。A、存私灭公B、存公灭私C、公私平等D、公私兼顾 正确答案: D

55要正确地对待传统,首先要有一个()的态度。A、辨证B、客观C、主观D、谦虚 正确答案: A 56关于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说法正确的是()。A、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是正好相对的 B、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正好是相对的 C、彻底的理性主义即为经验主义 D、彻底的实用主义即为经验主义 正确答案: A 57()将各民族难以改变的传统称为原始的花岗岩。

A、许苏民 B、夏维中 C、丹纳 D、李泽厚 正确答案: C

58实践哲学是()的哲学。A、主观 B、客观 C、开放 D、封闭

正确答案: C

59一般来说,西方社会中的博爱一直是和()联系在一起的。A、政治 B、经济 C、社会 D、宗教

正确答案: D

60民本思想的核心是主权在()。A、国 B、民 C、君 D、臣

正确答案: C

61下列不属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是()。A、柏拉图 B、康德 C、亚里士多德 D、斯宾诺莎 正确答案: C

62善恶应该根据()具体判断。A、获得结果 B、个人标准 C、具体环境 D、行为主体 正确答案: C

63西方完整的科学体系不包括()。A、归纳方法 B、经验方法 C、演绎方法 D、实验方法 正确答案: B

64法家主张()人的欲望。A、刺激 B、限制

C、刺激限制并用 D、舍弃刺激或限制 正确答案: C

65中国人崇尚真理的悲剧精神最初体现在()。A、儒家经典 B、远古神话 C、唐宋诗词 D、明清小说 正确答案: B

66自由的分类粗略地来说不包括()。A、经济自由 B、政治自由 C、物质自由 D、精神自由 正确答案: A

67李约瑟在()中提出,现在我们几乎每一项发明都可以在中国找到渊源。A、《中国科技史》 B、《中国传统文化》 C、《世界发明与传统》 D、《中国与世界》 正确答案: A

68《礼记·中庸》认为“义者,()也”。A、仁 B、长 C、道 D、宜

正确答案: D

69国外关于传统的代表性著作《论传统》是()的著作。A、巴特勒 B、希尔斯 C、庞德 D、弗罗斯 正确答案: B

70民主的本质是保护()的利益。A、大多数人 B、少数人 C、所有人 D、特定群体 正确答案: A

二、判断题(题数:30,共 30.0 分)

1鼓励学术批评强调要摒弃尊重经典的思想,避免经典对人思想的限制。()正确答案: ×

2人的七情六欲是与生俱来的,本不是恶,当不受限制时则可能发展成恶。()正确答案: √

3民主政治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好的办法之一。()正确答案: ×

4给个人私利带不来好处的公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公,公要达于集体主义至上。()正确答案: ×

5传统拥有强大的力量,是不可变的,不可被选择的。()正确答案: ×

6所谓善就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一致性。()正确答案: ×

7公私兼济并不等于公私平等。()正确答案: √

8不论是利己还是利他,合于义的就是善,不义的就是恶。()正确答案: √

9科学发明的方法中,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正确答案: √

10中国的务实哲学传统主要包含实用和崇尚变化两个方面。()正确答案: √

11西方的博爱传统来自于社会经验。()正确答案: ×

12以人为本其实是一种民主思想。()正确答案: ×

13中华民族在从神话向宗教的过渡中,理性思维获得了巨大的进步。()正确答案: ×

14法家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利害关系。()正确答案: √

15文化传统不等于传统文化。()正确答案: √

16从本质上来说,惩恶就是扬善。()正确答案: √

17没有一个无善的恶的世界,也没有一个无恶的善的世界。()正确答案: √

18民主的建立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正确答案: √

19鲁迅认为,不能革新的民族也是不能保古的。()正确答案: √

20道家认为人想要获得自由就要远离社会。()正确答案: √

21《卧虎藏龙》是传统转换中通过“打造文化精品”这一途径诞生的优秀作品,以武术阐释了儒家的精神。()正确答案: ×

22逻辑思辨是理性主义哲学的长处,这正是中国人的哲学所缺少的。()正确答案: √

23吴相洲认为《曾国藩家书》不属于传统文化。()正确答案: √

24真理寻求事物之间的部分确定的联系,而科学是这些确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 ×

25平等要达于公正,是最彻底的平均。()正确答案: ×

26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说,如果按照民主的原则,少数服从多数,会形成不利于社会进步的决议。()正确答案: √

27国家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不一定是矛盾的,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正确答案: √

28司马炎在《论六家要旨》中提出“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正确答案: ×

29中国不存在平等的传统,只存在自由的传统。()正确答案: ×

读传统文化经典 做现代文明学生 第6篇

做现代文明学生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

读传统文化经典

做现代文明学生 也许有人会问:“你读的是哪部传统文化经典呀?与做现代文明学生有关联么?”是的,有大大的关联。因为《弟子规》是古代学童的言行规范,是古代少年的行为守则。《弟子规》序言开宗明义——“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天性未染前,善言易入„„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由此可见,《弟子规》与我们现代《中学生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功效。

读《弟子规》,做文明人,势在必行。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她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践行诺言。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就是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

《弟子规》让我懂得了孝敬父母。母爱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爱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常念念不忘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常常想到如何去慰藉父母。

《弟子规》让还让我懂得了感恩。感恩给我生命的人、感恩给我知识的人、感恩给我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其实,《弟子规》让我懂得的还有许多许多,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呢,就不一一备述啦。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们,读了《弟子规》后,你们是否也有好多的感想呢!有好多话想说,有好多事要做呢!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7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稳定则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比翻两番,更意味着生态文明的进步。会议报告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同时为我们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立足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现代生态理念,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生态伦理传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汲取“天人合一”思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自然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有着深刻的影响。近代以来形成的机械自然观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自然是人类可以任意驱使和宰割的对象,从而对自然采取横征暴敛、竭泽而渔的态度。可以说,这种自然观是导致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紧张、生态危机重重的思想根源。因此,为了防止全球性生态灾难的到来,使人类文明得以持续下去,必须从哲学的层面认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自然观的变革,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总结现代生态科学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界的征服者改变成其中的普通一员,人类和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上是平等的,人与自然之间要协调发展、共同进化。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

我国传统伦理强调“天人合一”、“民胞物与”,把宇宙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有机整体中,人类追求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包含着对自然系统本身秩序的维护和对生命物种生存权利的尊重,以及对其他非生命的自然系统的关心。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直观地把握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的整体图景,与建立在生态学和其他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生态自然观有共同之处。但是,由于缺乏现代科学理论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各种复杂规律的深刻认识,只能从总体上被动的适应自然生态规律、局部上利用经验积累的生态知识,实现的是较为原始的“天人合一”状态。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是在经历了工业文明的洗礼、生态状况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情况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回归。这要求我们在全面深刻地把握生物圈的规律和人与自然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前提下,主动地适应生态规律,既用科学的生态理论来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服务,又利用它来恢复和重建被工业文明破坏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争取在更高的相互作用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因此,构建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生态自然观,应当深人挖掘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以现代复杂性科学知识对其进行阐释,以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存为价值取向发展生产力,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建立生态化的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从而促进人类的世代延续和社会自然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吸取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观

科技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竭尽所能地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激增,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种传染病得到有效的控制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它既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没有高尚的价值理性引导,科技的盲目发展就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毁灭,而没有明智的科学理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不能得到强大的物质支撑,也就谈不上真正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为了防止技术滥用给人类社会带来种种恶果,需要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相互协调作为引导。继承中国农业文明所形成的人文主义的价值观,同时吸取西方生态伦理中较为先进的科学理性,促使科技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挥作用。

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合一”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以和为贵的和合观念,为人们更新科技观念提供了重要启示。与价值理性发达的情况相比,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倾向于人文领域的德性之知,偏向于以自然人文主义的态度对待自然,强调尊重和保护,忽视利用和开发。这种倾向与农业文明中的经验技术和自然经济形式结合起来,不能适应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还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理性地看待中国的生态伦理传统,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起来,将人类生存价值的实现与工具价值的发挥统一于对生态系统整体价值的维持,同时发挥科学技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作用,促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加速全球信息化趋势以缓解人类对自然的需求压力;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工业生产朝着高效率无污染的方向转变……

三、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科学理性的改造,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模式

会议报告提出,到20,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实际上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文明模式”,它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消费模式”“生态生产方式”等生态的文化理念和生态的生活生产方式。

传统工业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大量释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是产生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以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为主的生产技术方式包含着许多合理化的因素,值得我们今天去继承和完善。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是在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天时、地利,同时发挥人力的基础上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验形态的技术方式,它与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相适应,基本上是与自然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但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业化水平突飞猛进的科技时代,这种适应型的农业生产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在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来实现人类健康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技术方式是在谋求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要求既能够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发挥正常功能,以保持生态过程的可持续性,又能够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的健康发展道路。它的发展方向应该有利于知识和信息含量的商品不断增加,有利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知识型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需要我们在继承传统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产业—现代生态农业;在克服传统工业生产“末端治理”弊病的同时,发展新型的绿色工业;保持经济发展的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平衡。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资源类型也要求多样化的生产技术方式。因此,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中国传统的生产技术方式,我们不能简单的移植过来,而应当通过借鉴和改造,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各个地区的特殊条件,挖掘传统思想中所包含的合理资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探索出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人类必须摒弃现在追求物质的生活态度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实现从高消费向低消费的转变,才能更好的达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的增长推动了消费的增加,而消耗的不断增加就只能是不断创造消费时尚,改变人类原有的、自然的生活方式,使之成为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并不代表高质量的生活水平,相反会给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带来压力。人类必须探索适合于人类长远生存利益的低消费的生存模式。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中遵从“合于义”的节俭生活方式以及“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节用、爱物的思想对现代人类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仍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人类的发展只有建立在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基础之上,形成一种“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才能既顺应自然规律又符合人类长远的发展利益,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四、克服传统专制等级制度思想,建立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制基础

社会体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制度,直接约束人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行为,它的政策导向和实际效果,影响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性质和规模。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条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制度,为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所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应该包括维护人民健康生活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有一个安定和睦的社会关系环境,平等地共享保障个人发展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又对如何实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加详尽的发展道路。这一切都表明,中国正在开辟一条不同于西方工业化,更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优越性的独特的发展道路。

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表现在伦理道德领域,而且向法制领域延伸和扩展,形成了渗透生态伦理思想的法制理念,从而使生态伦理思想深人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发挥更强有力的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尽管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采取了许多自然保护的具体措施,如建立川虞、林衡等保护机构,制定森林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保护、动物保护等相关的法规,以及一些具体的管理措施,但这些措施只是要求人们通过自律,以提高内心的道德修养为目的,相对于封建的专制统治来说,它们的作用是极其微小的。传统思想中单纯强调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迎合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实行人治与专制的根本要求,与现代社会中民主制度实行法治的要求相背离。而目前,我国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仍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某些政府部门为了各自利益,盲目开发资源,以牺牲环境来实现自己短期的经济业绩,甚至对环境违法现象采取纵容的态度,从而导致了我国许多地区生态状况急剧恶化、环境事故频繁发生的情形。

传统与现代文明 第8篇

在影片中, 冯先生 (冯远征饰) 是一个看起来精神不正常的疯子, 而搬家工人 (耿乐饰) 则是现代都市社会中某些唯利是图的代表。一个看似是疯子的人流利地说着自己家的地址 (宽街儿奔西, 地安门儿大街奔北, 见着鼓楼第一条胡同就是) , 却在面对大马路、高楼大厦时惶恐、不知所措。而搬家工人是社会普通的工薪阶层, 为了生存什么都会做 (行啊, 给钱的活都干) , 面对冯先生这么礼貌的口气也不会抬头看一眼, 手里只顾着记账。他们代表着传统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矛盾。历史在不断前进着, 但这也揭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种消逝。导演陈凯歌以一种喜剧幽默的方式讲述了一个悲伤、沉重却不得不面对的话题——“搬家”。本文将主要从语言、音乐、音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并试图通过分析, 引起读者对现代生活中种种不良现象的反思。

一、语言——暗示特定时空下现实的喘息

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假若语言运用得不妥, 人物形象塑造也会背道而驰, 甚至破坏影片整体的艺术构想。《百花深处》整体以一口正宗的老北京味儿出现, 说话时鼻音重, 尾音上扬, 让观众一开始就不由自主地进入到老北京人特定的环境中, 点出了故事的开端。这是一段关于老北京的故事, 剧情的发展和镜头的衔接平缓流畅, 不露痕迹。

影片是以工人们的一声“起”并伴随着搬床垫的画面为开头的, 紧接着就是大家一起急急忙忙搬东西、搬新家热闹的放炮声及小孩追逐等画面。接着, 影片以一种俯拍的角度迎接男主人公冯先生的出现, 他以极其礼貌加小心的口吻询问搬家工人可不可以给他搬家。这时候搬家工人头也不抬地说道:“搬, 给钱的都搬。”随后, 冯先生又以一口老北京的味儿说出北京经典的胡同地址——百花深处。这样特殊的语调和台词的设定为影片奠定了生活气氛, 使故事更具真实性和生活气息, 而搬家工人的态度也侧面反映了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节奏之快, 底层工人只要有利可图, 什么钱都会去挣。

片中台词虽然不多, 但是简单明了的话语为影片画龙点睛, 深化了主题。搬家工人们答应冯先生去百花深处胡同搬家, 在途中, 冯先生看到数之不尽的高楼大厦、宽阔的立交桥, 以及奔驰在路上的各种小车时, 他似乎变得糊涂了, 不认识了。而搬家工人却用一种鄙视的语气对他说:“如今就是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一句看似嘲讽嬉戏的话却让人听了心头一紧, 以简单直接的方式点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矛盾冲突:北京一天天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甚至丢弃了以前所有的旧文化;为了跟着时代的脚步, 人们忙于生活, 早已忘记过去是怎样的, 而年轻人更无法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时代。这种一语双关的设计表达了老北京人对现代化建设的惶恐及城市化生活逐渐掩盖传统文化的血一般的事实, 戏剧化的冲突也表现出陈凯歌导演面对这种现状的无奈和沉痛的心情。

二、音乐——悲喜交加下的虚实人生的无奈

根据影视声音艺术中音乐的分类定义和属性要求, 本文对影片中的音乐内容进行多方面、多内容的分析。音乐本身不仅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和烘托环境气氛, 对影片的叙事和主题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冯先生开始搬家时, 影片的音乐节奏带着戏弄、玩耍的态度。伴随着鼓点出现, 观众看了不禁一笑:这个人怎么是个疯子, 没东西搬什么搬。当冯先生拿起铃铛时, 笛声出现了, 干净, 美妙, 悠扬, 就像净化心灵剂, 带着鸟语花香的感觉。虚实的对照让受众有一种恍惚、不知是真是假的感觉。但是灯座的打碎声出现时, 音乐基调是悲伤的、沉痛的, 剧情正式发生大反转。冯先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那些搬家工人不再看笑话、像玩游戏一般, 他们也和冯先生一样融入了这段历史里。灯座摔碎的那一瞬间, 大家才开始反应过来:他们不单单是货物的搬运工, 而更像是记录者。这时候矛盾冲突也出现了最大化,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究竟是谁战胜了谁?

当第二次发现铃铛时, 原来一切都还在这儿。紧接着水墨画也出现了, 笛声再次响起, 而且每一次响起都比前一次更加强烈有力, 可最终一切都还是停止了, 虚拟的动画还是消逝了, 仅剩下冯先生一个人孤独地跑向树下。音乐情绪达到了高潮, 故事的发展也被引到了顶端。虽然一直是简单的音乐旋律, 但这种韵律实在耐人品味、深入人心。

影片的最后, 冯先生独自一人拿着捡到的铃铛跑向了大槐树, 嘴里一直喊着:“搬新家啦, 搬新家啦。”这样不断重复的台词深入人心, 新家的的确确是搬了, 但是以一种孤独落魄的方式结束的。影片没有过多的语言来表达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但陈凯歌导演希望影片最后达到的效果是, 年轻的一代人真正理解传统文化, 老一代也不得不去接受“搬家”这个事实, 不论心中有多么不舍。

三、音响——笑泪下无处依托的惨淡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 音响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声音。绝大部分时候, 画面与音响都是出入相随的。在剧中, 声音信息中主要也是由主观语言、客观音乐、主观音乐、特定的音响等贯穿。本片对音响的运用算是一大亮点, 无论是有源音响还是无源音响, 都为故事的发展和影片整体的气氛添彩。

影片是以鞭炮的响声开场的。紧接着, 众人搬家的画面出现, 渲染了一种热闹、红火的气氛, 同时也在叙说“搬家”这一事件。在去往胡同的路上, 又响起了广播声、警笛声、街道的热闹声等, 这向大家展现了现代城市的真实生活——忙碌, 做什么都要求快。警笛声的出现更是画龙点睛, 像是警示世人, 凡是要有度。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却想过着更好的生活, 这会造成更多的困扰。

在音响的运用中, 最活灵活现的当属“搬家”这一段。搬家具时“咯吱咯吱”的声音, 搬鱼缸时出现的金鱼在水中跳跃声, 把紫檀的衣橱往车上搬时候“咚”的声音, 发现铃铛时“叮叮当当”的清脆动听声, 伙计抱住“花瓶”的时候衣服和物体发出的清脆的摩擦声等, 影片以虚拟音效的方式将这些声音展现了出来。直至前清的灯座被打碎, 双方角色互换, 影片正式迎来高潮。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直接显现, 冯先生也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一群人以一种仰望的角度看着他, 不再以为他是疯子。搬家工人也从最初的看戏变得认真参与并融入其中, 开始理解并同情冯先生。观众此时也能够随着导演的安排理解冯先生怪异的举动, 体会到冯先生内心对胡同的深爱。“胡同”, 正象征着传统文化。音响在细节上的运用不仅为影片增添了一种趣味性, 也为影片剧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让演员的动作不会显得那么空洞无力。

《百花深处》是一部具有人文情怀、批判与反思的影片。陈凯歌导演十分巧妙地运用语言、音乐、音响等声音艺术, 推动了影片剧情的发展, 也使故事的主题最后得到了升华。百花深处好, 只是人不惜。小小的胡同深处藏着大大的人文情怀。老一代人民其实不是在悔恨现代化建设的加快, 而是无奈为了现代化建设不断丢失了历史产物。精神家园都丢失了, 再丰富的物质又有何用?心中的信仰被丢在了哪里?我们应该追求进步, 同时不忘历史, 不断找回遗失的曾经。

费里尼曾经说过:“一个人唯一能做的记录, 永远是为了自己所做的记录。”我们应以一种理性的、谨慎的、审视的态度去还原影片想表达的真实面貌。导演陈凯歌带着对曾经的怀念创作出这部作品, 这是十分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部经典也有瑕疵。影片最后出现的水墨画, 音乐和画面勾起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但显得有一些突兀, 使整个影片的基调不太协调。既然片中已有无实物搬家的虚拟音响, 为何不能在结尾再留个憧憬?有时抽象会比直接表现更好。假设最后依旧是这段背景音乐, 然后冯先生跑过去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拍摄时间变长, 去掉繁琐的动画画面, 就是冯先生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会不会更有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呢?

摘要:时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 文明也随之不断革新, 可昔日让人们骄傲的历史却逐渐在消逝, 这是一首多么令人深思的进行曲。百花虽好, 但还是因为现代化的进程逐渐被忽视了。在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取舍中, 是否一切都还可以力挽狂澜?本文将从语言、音乐、音响等方面分析陈凯歌导演内心对历史发展变化缅怀又矛盾的心理。

关键词:《百花深处》,音响,音乐,反思

参考文献

[1]阙一都.百花深处藏笑泪——从《百花深处》看陈凯歌矛盾的历史文化情结[J].今传媒, 2013 (02) :99-100.

[2]汤烨燕.虚实相生悲喜交加——由《百花深处》谈观影者欣赏角度[J].新闻世界, 2013 (06) :282-283.

上一篇:公司创安工作总结下一篇:意外的感悟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