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2024-05-30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1篇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上周,我带着小小班的小朋友们进行了一场音乐活动,活动的名字叫做《小猪操》,其实可以说这是一个律动教学,但是对于小小班的孩子来说,听音乐做律动还是有点难度的,既要听节奏,又要做动作。但是一个活动下来,孩子们对这个律动掌握得还是很不错的。我认为孩子能掌握得这样,还是有原因的。

第一,对音乐做了处理。因为觉得一个老师一边弹琴,一边教律动的话,有点困难,所以采用了下载录音的方式,通过播放录音的方式,省去了弹琴,这样就能很好地示范动作,使整个律动很有连贯性,包括前奏、间奏。另外,我下载的音乐是有歌词的.,比起纯音乐来,这个就相对简单了点,降低了难度。

第二,对动作进行了加工。音乐增加了歌词,孩子们学得很快,动作也根据歌词进行了改编,这样对孩子来说记忆比较深刻,也容易理解。在练习的时候,采用了各种形式,给孩子们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所以孩子们一直乐在其中。

第三,对活动环节的改编。因为发现孩子对小猪这一动物比较熟悉,能很快根据小动物的特征进行模仿,也能很快地进入角色,所以我在开始环节省去了让幼儿戴头饰的环节,不刻意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这样更显得自然。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2篇

活动目标:

1.愿意参与小猪盖房子的创编游戏,感受游戏的快乐。

2.探索搭建不同房子的肢体动作,并在音乐的伴随下生动地表现。

3.能大胆创编动作并在集体面前表现。

4.在感受歌曲的基础上,理解歌曲意境。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有搭房子的基本常识。

2.物质材料准备:图谱9张,草房子、木房子、砖房子的图片,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进行曲片断,放松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三只小猪图片,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都听过《三只小猪》的故事,故事里都有谁?它们分别盖了什么房子?

二、幼儿创编,并在音乐伴随下整理幼儿的动作

1.引导幼儿创编盖房子的动作。

师:你们最想盖什么房子?

师:盖砖房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样盖砖房子?(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你们做给大家看一看吧?

(1)幼儿创编盖砖房子的动作。

(2)教师出示图谱整理幼儿的动作。

师:我这还有一段音乐,听着音乐盖房子一定会很快乐吧!我们一起来听听看。

引导幼儿发现动作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师:听完这段音乐你感觉怎么样?为什么这有两张图片上的动作是一样的,和这段音乐有什么关系吗?

再次欣赏音乐并加上动作。

小结:原来音乐重复的地方,动作也就重复了一遍。

(3)分析音乐节奏

(4)请小朋友上来放图谱。

(5)再次听音乐做动作。

2.教师引导幼儿创编盖木房子的动作。

师:接下来我们要帮谁盖房子了?那盖木房子需要哪些材料和工具呢?怎么样盖呢?

师:有哪些动作可以来表现盖木房子?

幼儿创编,教师提炼三个动作,引导幼儿伴随音乐一起盖木房。

3.编盖草房子的动作。

师:猪老大是用什么盖房子?怎么盖草房子呢?有哪些动作可以来表现盖草房子?

幼儿创编,教师提炼三个动作来盖草房子。

三、幼儿自由分组,合作完成1.幼儿按意愿分组。

2.幼儿对照图谱分组表演。

师:我们看看草房子在哪里?木头房子在哪里?砖头房子在哪里?

3.分组表演,幼儿评价。

小结:原来表演得好的小秘密是,动作整齐、优美、表情生动。

4.幼儿再次表演,请不表演得小朋友做评委。

四、活动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帮小猪们盖了三间房子,辛苦了,快回去休息吧!

教师带幼儿伴着舒缓的音乐渐渐放松离场。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能运用教具很好地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帮助他们感知、理解,并在和谐的师幼关系中鼓励孩子大胆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音乐,体验表演的快乐;通过表演,促进幼儿良好合作能力的养成。虽然在合作表演环节个别幼儿表现的不那么尽人意,但整体还是挺好的,能达到预期目标。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3篇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音乐本身对幼儿是否具有吸引力, 幼儿情感体验与游戏经验对幼儿的学习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在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活动前, 教师应充分担当起观察者的角色, 了解幼儿的需要和兴趣, 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 包括幼儿获得经验的方式, 这样才能寻找到音乐素材的“生长点”, 并据此确定相应的音乐主题活动, 从而让科学的、启蒙的活动内容与自然事物现象密切联系起来。如我发现平日里孩子们对科探室的哈哈镜非常感兴趣, 他们乐此不疲地照着、笑着、逗乐着……幼儿照哈哈镜的游戏经验赋予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歌曲《哈哈镜》是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的说唱歌曲, 它体现的是人的丰富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 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因此, 我选择它作为音乐主题开展的音乐主线。

二、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为音乐主线服务

整合的理念, 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 它提示我们教育内容要全面, 即同一个内容的学习可以实现多种价值, 既要关注认识的价值, 又要关注情感的需要, 避免过于单调的知识传授, 从而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也提示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 即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 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 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主线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哈哈镜》歌曲教学后, 根据活动需要与幼儿的兴趣, 汲取各领域相适合的内容, 我们整合了语言活动“狮子照哈哈镜”、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和亲子活动“有趣的哈哈镜”等领域的内容, 进一步创编并生成了“哈哈镜”的主题活动。

三、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

要体现整合教育的观念, 教师就应该克服单一化的思维方式, 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鼓励幼儿从多方面来认识和表现。

1.让音乐材料“说话”

音乐活动可以利用其特有的艺术性, 将音乐的优美旋律、变化的节奏和不同的音色与幼儿生活情境有机整合, 最大限度地让音乐材料“说话”。通过多种途径, 引导幼儿与各种音乐材料互动, 从而提升审美情感。如亲子记录“有趣的哈哈镜”, 发动家长协助引导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哈哈镜, 并用图画、标记、文字等方式记录探索结果;引导幼儿把自己照哈哈镜的模样用好听的词汇编成说词, 帮助自己记忆……在这些活动中, 幼儿可以经历一种更为丰富也更为主动的学习。又如, 围绕音乐主题开展, 我在探索区投放了平面镜、放大镜等材料, 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探索放大镜镜像产生的神奇效果。在活动过程中, 幼儿拿着镜子在自由交流着:“放大镜一面是鼓鼓的, 另一面是扁扁的”“镜子会反光, 放大镜也会反光的”“鼓鼓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小了, 扁扁的这一面照的东西变大了”……在自由的科学探索中, 幼儿不仅认识了放大镜镜像变化的特性, 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歌曲内容。

2.让幼儿用音乐“说话”

要培养幼儿的乐感, 就必须让幼儿自主探索, 以自己的方式用音乐“说话”, 进行个性化的表现。活动不限定于一次完成, 而是在一个连续的过程性活动中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 并将经验迁移到新的材料中, 让幼儿结合自己对新材料的理解, 运用动作、创编和合唱等多种方式尽情地用音乐语言表达个人感受。

(1) 为歌曲配动作

根据该音乐素材的特点, 即双声部说唱的地方有问奏音乐, 感受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听辨歌曲中的问奏, 创编照哈哈镜的滑稽动作。借助幼儿间的思维互动, 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如在思考用什么滑稽动作表现照哈哈镜时, 幼儿开始只是用诸如踮脚尖、半蹲等动作来表现形态上的变化, 但是随着活动的深入, 幼儿的创意越来越多, 从身体动作到面部表情都表演得妙趣横生。同时, 在为歌曲配动作时, 有些幼儿一个接一个地做滑稽动作, 结果出现了混乱, 但我并没有加以制止, 而是及时找到了原因——幼儿过于热衷滑稽动作而忽略了音乐。于是, 我肯定了幼儿在动作上的创意, 同时引导他们关注、倾听乐曲, 并根据音乐的变化逐步控制自己的动作, 使动作与音乐相协调。

(2) 为歌曲编歌词

根据节奏创编歌词, 将创编歌词的学习融入到变化橡皮筋的“魔术”当中, 有效地激起了幼儿创编兴趣。如圆滚滚、胖墩墩, 长又细、瘦又高;小小的、肥肥的, 高高的、短短的;宽宽的、扁扁的, 瘦瘦的、长长的;长又细、圆又胖, 高又瘦、短又小;长又长、厚又厚, 扁又扁、粗又粗……创编完歌词后, 以游戏“照镜子”的形式说唱歌曲。

(3) 双声部合作演唱歌曲

运用小组合作演唱的形式, 一组用歌词伴唱, 另一组有节奏地说歌词, 两声部同时合作说唱歌曲, 将歌曲教学画上圆满句号。

贯彻整合教育理念, 实施音乐主题教育教学, 是一个不断实践、思考、审视、反省而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深刻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所蕴涵的“以幼儿发展为本”思想, 在音乐主题教学组织中真正做到:尊重幼儿、发展幼儿的个性, 让幼儿主动学习, 让幼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最终实现“审美与快乐”的音乐教育理念。

摘要:从根据幼儿的兴趣选择音乐主题活动主线, 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为音乐主线服务, 采用整合的教育教学方式让音乐“说话”三个方面, 对幼儿园整合理念下音乐教学活动实践进行反思。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4篇

【关键词】 教师音乐教学;学生伤害;音乐教育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最近的中国社会,学生被伤害事件频发:海南小学校长带学生开房(1)、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林森浩投毒、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互殴(2)等。如何还学生一片蓝天,呵护学生的生命,是每一位教育者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者的良知所在。我们从学生作业中、从校园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学生受伤害的蛛丝马迹,与那些焦点、热点事件相比,发生在身边的这些小事虽然性质不同、伤害程度不同,但毕竟都是伤害,而且从事情的性质而言,这些小事与热点事件相比并不是截然不同、毫无关联的。教育教学如果不能避免对学生的伤害,还遑论什么教学成绩、学生的成长?避免伤害是教师职业职责与道德的底线。因此,笔者拟从音乐教育社会学角度就教师音乐教学行为中的伤害问题,加以系统地分析讨论。

笔者在开展“规避音乐教学再度伤害学生策略研究”过程中,调查收集了相关材料,以下是学生的自述:

学生甲:“上午十点,我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琴房的门,进去后在老师的允许下开始弹上周布置的作业曲目,像每次回课时一样,第一遍我弹得十分拘谨,而声音效果也十分僵硬,特别是拉威尔的一首小步舞曲被我弹得如进行曲一般沉重呆板。”

学生乙:“有一位老师,几乎从没夸奖过我,没给予过我肯定,即使有,我的闪光点也是跟在我的诸多问题后的,所以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很沮丧、很有挫败感,虽然我内心知道他说得其实都对,他是为我好,但是每次面对他,我心里都有很大的压力,会没有信心。”

学生丙:“我来北京求学住了四年的地下室。住地下室的日子真的是与世隔绝,没有白天,没有人管你做什么。我常常想,如果我死在这里,多久会有人发现我?自己坐在屋里,周围是漫无边际的寂静。……后来,我上了大学,不再一个人住,开始的日子是热闹的,然而,渐渐地我意识到,我仍是孤独的。我的上铺也许能看到我生活的一切,甚至脱衣服的时候都没有避讳,然而,他们不会想了解也没办法了解你的内心。”

这些真实的文字撞击着作为研究音乐教育学的我的内心,把我带入深深的沉思和反省之中。我一遍遍问自己,在自己音乐学习经历中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自己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我有没有不经意地在学生身上划过这样的伤痕?我有没有以爱的名义伤害过学生?我有没有以教师的强势故意跟学生过不去?回想起来,答案是不容乐观的。

一、警惕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

从理论上讲,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充满爱的、帮助学生不受伤而成长的良好行为。但在实际上,若追问教师音乐教学行为有没有可能伤害学生?有没有已经造成了对学生的伤害?事实是,有学生不同程度地受了伤害。也就是说,如何真正规避音乐教师在自己的专业教育教学行为中,有意或无意地对学生不公平、不友爱、不真诚、不民主、不宽容造成的伤害,这是当下学校音乐教育教学一个不容回避的、亟待阐明的问题。

在大家普遍的认识中,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都是作为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净化灵魂、愉悦心灵的手段和工具,这种观点在教育界不断地得到普及和推广:音乐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精神佳酿,饮的人越多越好,饮的量越多越好。与此同时,一个现实问题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那就是音乐教学中的伤害历来有之。一种是看得见的肉体或生理上的伤害,也叫硬伤害。比如有意的、惩罚性的身体伤害,戳脑袋、打脸、打手。比如无意的、过失性伤害:出生于德国汉诺威的钢琴家、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1928-)搬琴不慎砸断了手;一位钢琴专业同学因练琴方法不对,引起腕关节腱鞘炎;一位手风琴专业的同学,因长时间练琴,经常大汗淋漓、浑身湿漉漉,得了风湿病;某大学一位吴姓学生声乐练习方法不对,造成肺泡破裂[1]32。

与此相对的是更严重的另一种看不见的伤害。那就是音乐教师的不当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心理或精神的伤害,这种具有持久性毒素效果的伤害,也称软伤害。其方式多种多样,或是歇斯底里的语言攻击,或是冷漠无视、停止交流,或是教育不公平、另眼相看、好恶性歧视等等。比如,让唱跑调的学生闭嘴不出声、按成绩高低给学生排序、以不练琴为由不给或少给学生上课、当众斥责辱骂学生、把学生当作奴隶般对待、让学生没有人格尊严,等等。还有一种伤害是内隐伤害,即音乐教育行业中的潜规则。在招生、录取、教学、升学、就业中的不公平经历,会导致学生社会生活的无力、无助感,有些甚至会留给学生终生的伤害。比如:花钱上学、非平等的师生性关系、非常规渠道的获奖、就业,等等。

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有社会、家庭、学校管理、教师职业素养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从音乐学科角度而言,音乐教学的技艺性、情感性、经验性特征,却可能遮蔽了音乐专业的不当教学行为造成伤害的事实。这是需要研究者和管理者关注、鉴别、讨论和解决的教学现实。

首先,音乐教学是需要亲身实践、具体操作的技能训练活动,是需要通过千百遍重复练习,日复一日循序渐进,假以时日才能有所成效的艺术实践。如果练习过度,方法不当,揠苗助长、急功近利式的音乐教学,都是违背人的生理规律的,极易造成学生演唱、演奏肌能的伤害。音乐伤害“一般都是过度使用,超过组织所能耐受程度,而引起的发炎状况”(3)针对音乐专业学生在技巧训练中可能受到的伤害,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大学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程《身体伤害预防》。除了防范日常训练的伤害之外,还就个别病状严重的学生,如小提琴演奏者左肩胛抽搐、大提琴演奏者腰椎酸疼、大管演奏者颈椎不适、双簧管演奏着牙关脱臼等,进行专门诊治。

nlc202309041606

其次,音乐教学是情感愉悦的精神创造活动。不论演唱、演奏、欣赏、创作,如果没有兴趣,缺乏热情,勉为其难,兴味索然,都可能造成学生的厌倦、排斥心理,长此以往可能导致他们精神扭曲,形成心理障碍。恰如文章开头的学生甲所述:“我像往常一样怀着忐忑的心情敲开了老师琴房的门,……拉威尔的一首小步舞曲被我弹得如进行曲一般沉重呆板。”这种心灵戕害短时间难以察觉。笔者的一位朋友,在小时候学习二胡时,被教师不当的教育而导致心灵留下了创伤,以至于成年后多年见到二胡就生讨厌之心。除此之外,音乐教学内容、音乐教学时机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不当,也都存在伤害的可能。比如,要求沉浸于失恋中的学生演奏欢快的乐曲,要求活泼好动的少年做长时间慢速曲目的练习等等教学行为,都会直接伤害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音乐教学尤其要注意和关照学生现实生活情绪与音乐作品情绪的同步一致性,避免发生练习音乐作品与学生心灵状态之间的硬冲突。

最后,音乐教学离不开口传心授的直接经验教学。音乐艺术不是借助逻辑推理就能认识掌握的,直接经验教学不可或缺。在教师口耳相传、耳提面命、手把手的音乐教学中,音乐焕发出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从而实现直观、形象、有效的教学。与此同时,口耳相传也容易形成师生不平等的依附关系。有的教师言行简单粗暴,行事专横跋扈,他们不顾学生的意愿需求而独断专行,甚至体罚歧视学生,扼杀了他们的个性、妨碍了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塑造,使他们的性格变形,造成学生身心伤害。比如:习琴多年的学生讲:“多次因为弹钢琴而挨打,也因为被迫做一些不愿做的事情而与母亲发生争执。”

如果要警惕、避免和杜绝“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那么,音乐教育者就需要加强对音乐生理基础的科学研究,做到遵循演唱演奏生理规律,避免因音乐教学技能训练不当而造成的对学生的伤害。完全避免“以音乐之名的伤害”,还需要加强对音乐神经心理、音乐医学、音乐心理学的科学研究,遵循音乐神经学与心理学规律而实施教学,避免音乐审美过程造成的心灵创伤。总之,只有加强音乐教育教学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避免“以音乐之名对学生伤害”的事件的出现。

二、避免以音乐教学之名对学生的伤害

如何避免师生之间不平等、杜绝生成非善意的音乐师生人际关系呢?这是需要进一步讨论解决的问题和议题。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为了表达对学生练好琴的愿望,就把乐谱劈头盖脸地甩到学生身上,让学生心生恐惧,这样的行为是过失的,还是主观故意的伤害呢?教师明知自己发火会令学生难堪,还是颐指气使、一意孤行,这是主观故意的,还是过失的?这些实在的、也许还是司空见惯的日常音乐教学行为,是有必要在音乐教育社会学视野进行认真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因为,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主体性、精神性,[2]5-11使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呈现出丰富复杂的特征。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性特征,使得音乐教学导致的伤害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并导致人们认知上的麻木性。因此,应辩证地分析和认识教师音乐教学活动的教育性、主体性、精神性特征。

(一)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行为的教育性功能显现

现代教育是一种由国家举办、管理和监督的公共事业。教师根据法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实施教育活动,执行的是国家的教育公务,教师是国家意志和社会愿望的代言人,拥有令全社会尊敬的公共身份和形象。教师职业具有公务性质。[3]10学生是需要通过教育教学逐步社会化的个体。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帮助与引导学生成长,使他们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教师教学工作既有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强制性行为。师生是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信任、服从、听信教师,是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的基本条件。

必须看到,教师职业的这种正当性、权威性,让音乐教师教学行为具有了表面的正当性。似乎有一个这样的逻辑,那就是无论教师如何实施教学都是“对”的,包括适当的与不当的行为。比如,不停地打断学生的演奏或演唱,对学生的演奏演唱作业很少完整地聆听;上课从头到尾只有教师自己一个人说话,从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图;不断批评学生,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等等。如前文的学生乙所述“老师几乎从来没夸奖过我,没给予过我肯定”,但学生“内心知道他说得其实都对,他是为我好”。可见,不当的音乐教学行为也可能被披上了正当的外衣。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教学前提,也是一个严重的教学误识。

对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一定要认真分析、谨慎运用。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也可能让教师的惩戒行为失去分寸。“练!继续练!不练好不要吃饭睡觉!”“迟到了站到教室外面去!”“考试没考好不要来见我!”等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似乎习以为常的不当或有害的专业教学行为,是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研究解决的问题。因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惩戒成为教学的家常便饭,惩戒的力度不断加码,以此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和控制,这样的专业教学行为的后果,是让学习变成了学生为家长学、为老师学的精神负担,学生越学越无兴致,越学越不堪重负。另一方面,音乐教学的强制性也会给教师的过失惩戒行为以借口。“老师骂得好”,“老师打得对”,“老师发火都是为我好”,等等如此颠倒是非的认识结论与价值观,给了音乐教师行使不当行为的正当理由,反而使音乐教师在伤害学生的时候变得更肆无忌惮、更加变本加厉,也令受伤害的学生失去抗拒与谴责教师的理由,有的甚至产生自责内疚、自我作践的自卑心理与自我毁灭行为。

未成年人被性侵、校园软伤害等恶性事件发生,与教师职业形象的这种外表正当性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在被伤害之前缺少应有的警惕、防范心理,甚至把教师的另眼相待视为格外关注和关心,甚至将师生性关系视为学生的荣耀。还记得上高中时,一位大学刚毕业分配到中学的男青年教师对发育比较成熟的一位女学生态度暧昧时,其他女学生其实内心是既妒嫉又羡慕的。也就是说,校园内教师对学生的伤害设计更容易得逞。因此,高校音乐教育的校园性侵案时有发生,这足以令人心寒。

nlc202309041606

(二)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行为的主体性功能释放

教育是人的生产行为。教师通过音乐教学帮助学生从不知道到知道,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弱小变得强大,从单薄变得丰富,将具有可塑性的学生变为现实的、成熟的社会人。教师作为教学主体,既是传道授业的实施者,也是传道授业的工具,他以自身品行人格、行为能力言传身教促进学生成长。学生需要通过自我愿望和意志的参与、知识能力的自我建构才能达成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学既要发挥教师主体性,也要发挥学生主体性,是师生双方知情意同步协调的互动活动。但是,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相较于学生的不成熟、弱势,教师在生活经验、知识能力、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势、成熟的地位。师生信息资源不对等,使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其情态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态,学生的个性性格也会反映出音乐教师的教学情态。

首先,音乐教学具有很大的弹性和自由空间。音乐教师既可以高密度、真情传授,促使学生学识能力更快进步,进而升学就业,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以致改变命运;也可以懒散懈怠,走过场走形式,敷衍塞责,听任学生自生自灭。比如,有一位音乐学院“大二”学生就反映,考学前专业老师如何想方设法追加上课时数,入学后这位教师如何“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应付专业课。对此情形,学生除了抱怨运气不佳,几乎无能为力。

其次,音乐教学效果依赖教师身体力行的示范作用。音乐教师玩忽职守,向学生吼叫,学生就会心生恐惧;教师耐心克制,控制情绪,学生就会安静平和;热情洋溢的教师,会把学生引向开朗真诚;细腻严谨的教师教会学生专注克制;师生相互尊重,则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师生和谐平等的对话交流生态。学生就像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对学生笑,学生就会对教师笑,教师对学生哭,学生就会对教师哭。严格地说,带入到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个人生活、个人情绪、个人态度、个人喜好,如果对学生成长无益,都可能造成教学的不利或无效,造成对学生的伤害。

(三)辩证认识教师音乐教学的精神性特质

教学是教师通过传递观念意识、改变和塑造学生精神世界而达到促进学生成长的理想社会行为。教学是用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师的教学效应大小,体现为对学生精神影响力的大小。

首先,音乐教学的精神性体现教学质量与教学形式的内在统一,尤其表现为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增长。有的音乐教师言行一致地示范,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地指引学生;有的教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要求学生一套自己另外一套。美国“Shakeshaft and Cohan (1995)发现那些对学生性虐待的老师,常常是家长和学生最受欢迎的老师,也是学校里某一领域最好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带着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并且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4]305。可见,同是教学不仅存在质与量的差异,而且存在履行职责与侵害学生的边界模糊性问题。

其次,教师音乐教学的精神影响力体现为学生观念意识的变化。当音乐教师施以正确的观念意识时,学生就会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当教师施以邪恶错误观念时,学生可能形成邪恶错误观念。如果怀有不良企图的音乐教师利用教学封闭空间,释放有利于自我罪行的语言措词、言语表白,对学生进行洗脑,那么学生不仅深受其害而不自知,而且可能协助教师实施共同犯罪。McCormack研究发现,女生受教育程度越高,遭到教师性骚扰的几率越大。[4]305受过教育的青年学生往往被理想观念冲昏了头脑,以至于对那些自称无私实则贪婪、貌似关心他人实则冷漠无情的教师服服帖帖,无法分辨其中的凶险。也就是说,由于音乐教学的精神内在性,教学与教唆的边界模糊,教学存在极大风险性。表现在校园性侵现象上:教师可能将性侵行为解释为恋爱,一方面可以主导学生对性侵的认识,模糊学生对性侵与恋爱的区分辨识度,逃脱学生对性侵的可能追查、追究;另一方面可以自欺欺人,逃避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对自我的谴责。其他宗教信仰、政治立场、学术原则等等方面,莫不存在以教唆误导学生而造成精神伤害的可能。

综上所述,以音乐教学之名的伤害具有不为人察的隐蔽性、严重性。换而言之,一名音乐教师如果对自己的教学缺乏清醒的职业道德认识,缺乏严格的专业道德自律,学生伤害事件可能随时发生。

从以上分析,“警惕以音乐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避免以音乐教学之名对学生的伤害”都说明: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学校音乐教育教学都存在学生伤害的可能。这个结论对于任何一个热爱着和从事着音乐教育教学的工作者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音乐艺术之善美如此,何以成为伤害之器?

三、辩证认识音乐教学伤害的学科历史背景

自先秦孔子倡导音乐尽善尽美的审美观念以来,“善”“美”一直不离中国音乐教育教学左右。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音乐教育片面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音乐课程及其教学的德育意味较浓。在改革开放之后二三十年间,音乐教育一度成为开发智力的辅助手段,音乐的认知功能得到强化。然而,无论是教化还是认知功能,音乐教育都是作为实现另一个目的的工具——政治的或智力的,音乐学科自身的本质属性和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难以体现。在整个国民教育中音乐教育更像一个可有可无的花瓶,难以确立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独一无二的作用。

在这种学科危机的背景下,关于音乐学科的本质属性的学术讨论不断深化,并逐渐达成共识。1970年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出版,他指出:“对音乐本身的体验——声音如何影响人类生活——是有生存力的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石,也是卓有成效而且堂堂正正的音乐教育课程的基石。”[5]3他的理论“不仅左右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音乐教育的观念,而且通过他两次来华访问、讲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音乐教育”[6]156。随之,我国的《21世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出台,明确提出了“音乐审美”的音乐课程理念,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价值观念。审美是聆听、感受、体验音响而获得愉悦,并改造音响以表现自我的高级精神活动。当确立音乐审美的核心价值观时,也确立了以音乐要素及其表现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和围绕音乐要素及其表现而展开的感受与鉴赏、表演、创作等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真正展开了一场围绕音乐本体、揭示音响之于人的感受体验、宣告音乐学科独立的教育教学活动。音乐教育有了根基,音乐教学有了着力点。教师们纷纷从注重音高节奏听觉训练、关注作品要素和结构分析、强调歌唱演奏轻重缓急对比、加强音乐知识概念的准确记忆与运用等方面拓展开发教学内容和方法。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5篇

教学目标:

1、在成人的陪伴下,通过歌曲感受音乐的固定拍。

2、能在成人的陪伴下,配合音乐用简单的动作进行歌曲表演。

3、感受歌曲的趣味性。

活动准备:

1、小猪的手偶1个;

2、《胡椒小猪》图片1幅;

3、胡椒小猪肚兜胸卡每人一个;

4、蛋沙铃。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出示手偶小猪,想小朋友介绍好友“胡椒小猪”以及它的职业(厨师)

2、出示胡椒小猪的图片,讲述故事。

二、基本部分:

1、全体围坐,欣赏全曲,教师带领妈妈和宝宝一起在膝盖上轻轻拍出固定拍。

2、教师带领宝宝回顾歌词,并尝试在成人的帮助下用肢体动作表现出歌曲的内容。

3、教师和宝宝们一起讨论自己喜欢吃什么食物,鼓励幼儿多吃蔬菜和水果。

4、教师清唱歌曲,带领宝宝在成人的陪同下一起做动作。

5、在老师的引导下,请宝宝和妈妈一起听音乐,传乐器(蛋沙铃)

6、在教师带领下,引导宝宝和妈妈一起用蛋沙铃为歌曲伴奏(固定拍),提示宝宝和家长可以拍打不同的肢体部位(肩膀、膝盖、脚等)。

三、结束部分:

1、请宝宝佩戴上胡椒小猪的胸卡兜兜,和妈妈一起在教室内进行表演。鼓励宝宝可以把蛋沙铃当做调味瓶进行道具表演。

2、听音乐,请宝宝在成人的带领下降乐器送回到筐中。

教学反思:

在角色表演过程中,孩子们可随着音乐举手投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流露真情,在动中感受体验、表现美。活动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

中班音乐活动教案《爱丽丝梦游仙境之胡椒小猪》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782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毛毛虫啃苹果》含反思》:中班教案《毛毛虫啃苹果》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音乐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尝试随着节奏用肢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苹果被啃的动态,感受并掌握歌曲中啃苹果的节奏(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嗞咔-),能够快乐的演唱,在毛毛虫啃苹果的情境中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毛毛虫啃苹果》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教师音乐活动《小猪操》的教学反思 第6篇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掌握歌曲中**** * 的节奏,能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

2.能愉快参与活动,用自然的声音唱歌。

3.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4.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电脑,动画《小猪睡觉》

活动重难点:

熟悉歌曲旋律,学会唱歌曲。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这座房子里住着一只可爱的小猪,他特别爱睡觉,一起来看看小猪是怎样睡觉的。”

2.幼儿观看动画片,回答问题,理解记忆歌词。

幼儿观看动画,教师边讲述。

分段看动画“请你们把小猪的动作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幼儿尝试说出每句的歌词。)

“小猪睡觉时会发出什么声音呢?(幼儿重点学念咕噜噜噜噜并学唱旋律)

“我们一起来说说小猪睡觉的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不看画面,你们能记住吗,那我们蒙起眼睛?”(幼儿练习完整,有节奏的念歌词)

3.幼儿聆听歌曲。

“我们一起来听听小猪睡觉的事。”“这首好听的歌曲叫做《小猪睡觉》。”

4.幼儿学唱歌曲。

(1)“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小猪睡觉的事。”(跟教师学唱并练习咕噜噜噜噜的乐句)

(2)“小猪想请你们唱歌,这次我们唱时,把小猪打呼的声音唱的象一点。”

(3)“小猪打呼噜的声音真象,这次我们摇着猪宝宝来唱一唱。”

5.幼儿根据歌词做相应动作,进行歌表演。

“我们跟着小猪一边唱,一边表演,找一个空的地方。”“找一个好朋友一起去表演吧。”“小猪们天亮了,起床了。”(自然走出教室)

教学反思:

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孩子们的表现真是太棒了,觉得音乐真正地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孩子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能跟上老师有序的开展活动.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能将活动中的重难点在环节里一一的体现。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我发现自己有许多值得肯定的方面,但同时也有许多值得改进的方面。

上一篇:关于做好督查督办工作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教书育人,什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