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2024-06-10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精选13篇)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1篇

认识角1 教学内容:

角的表示、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角的表示方法,会读角。

2.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读量角器的度数的方法。3.会用量角器度量角。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思考、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会用量角器度量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问题1:角由什么组成?

问题2:两条边是线段?直线?射线?

师:知道了这些,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这几张图中共有几个角吧!出示数角的一系列图片。

二、新授

(一)角的表示

师:每张图中都有这么多的角,我们该怎样区分它们呢?

师:给它们各自取个名字,好吗?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表示一个角,怎样去读角。角的表示方法:

(1)可以标出三个大写字母,写作∠ABC或∠CBA读作:角ABC或角CBA(2)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字母B在中间)

(3)所以,在只有一个角的时候,我们可以写作:∠B读作:角B(4)为了方便,有时我们可以标上数字,写作:∠1,读作:角1。

(5)注:区别“∠”和“﹤”的不同,请同学们随意画几个角,训练一下这三种读法。

(二)角的度量 1.引入

展示图片《比较角的大小》 个别回答,集体核对。

师:我们以前学过用米、分米、厘米等计量线段的长度,大家能不能想出一种合适的计量角的大小的单位呢?

分小组讨论、汇报。2.介绍量角器 师生同时拿出量角器。

你看到了什么?这个量角器像一个大迷宫,一点也看不明白,是不是?老师告诉大家在这个迷宫里有4座大城堡: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板书)现在请同学们走一走这迷宫,看看你能找到几座城堡。

反馈:请找到中心点这座城堡的小朋友,指着它(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总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内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内刻度线, 外半圆的数所在的刻度线称为外刻度线。

以右边的0°为起点,起点处的0°这条刻度线是内刻度0°的刻度线。

3.认识1°角 课件演示。

把这样的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通常我们用1°表示1度。

4.学习量角

(1)出示一个直角让学生量 师: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 分组讨论,汇报。师生共同小结方法:

量角器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板书)零度刻度线与角的边BC重合---线对边(板书)所要量的角的另一条直角边对着90,所以是90°。复述量法。(2)试一试 出示40°和140°角

师:当看另一边时有二个数,应该读哪一个数呢?

小结: 角的一边对着里面的零度刻度线, 就应当数内刻度线了

当角的一边对着外面的零度刻度线,就应当数外刻度线了---0在内数内,0在外数外(板书)学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教材41页“试一试”

四、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本小节所学内容。

五、作业

教材47页练习二第4题。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1.知道1升和1毫升的容积有多大。

2.知道1升=1000毫升。

3.会进行升和毫升单位之间的化聚。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已经学过那些计量单位?

说说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等的用处。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计量单位。

(出示2个装有水的杯子)哪只杯子的水多?

但是要知道每个杯子里究竟装有多少水,就要用我们今天要学的容积单位。

板示课题:升和毫升的认识

二、认识升和毫升

1.认识量筒和量杯

要知道两只杯子里的水究竟有多少,可以用量筒或量杯来测量。量筒和量杯标有刻度,一般用毫升作单位,毫升用字母ML来表示。

板书:毫升 ML

2.毫升

(1)1毫升水是多少呢?

出示:注射筒、针药水

在注射筒内注入1毫升水。

针药水中告诉学生是几毫升。

(说明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积单位)

(2)量筒里的水是多少毫升?量杯里的水是多少毫升?

(3)看看你的容器,说说它们的容积是多少?

3.升

(1)盐水瓶里可灌500毫升水。

(2)1000毫升=1升

看1升有多少?

三、升和毫升的化聚

1.例1

5升=()毫升

填几?为什么?

因为1升=1000毫升,5升就是5000毫升。

练一练:

6升=()毫升 10升=()毫升

4000毫升=()升 12000毫升=()升

小结:

注意是大单位化为小单位,还是小单位化为大单位。

2.例2 2升250毫升=()毫升

因为2升等于2000毫升,2000毫升加上250

毫升就是2250毫升,所以,2升250毫升=2250升。

练一练:

10升100毫升=()毫升

3升50毫升=()毫升

小结:

先把大单位化为小单位,再把两个数加起来。

3.综合练习

6升=()毫升 4000毫升=()升

2升420毫升=()毫升

四、总结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3篇

“认识角”这一内容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 也就是小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的P64—68内容。让学生初步认识角,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针对低年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不足的特点,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 引导学生自主获得角的图形形状、顶点、边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扇形、剪刀和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构成的角, 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感悟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的关系, 让他们能够对角大小有一定的认识。教材中, 联系教学重点提供了“试一试”、“想想做做”练习题, 巩固学生新知的掌握和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准确在生活实物表面和平面图形中找出角的顶点与边;能够体会角的大小和两边叉开关系, 区分角的大小。

2.技能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获得角的认识, 能够掌握到角大小比较的方法, 增强动手实践与操作能力。

3.情感与价值:认识角、感受角, 获得平面图形中角的意义, 能将形象化抽象, 提高空间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角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并能够知道角大小的由边的叉开程度决定的, 理解角的大小与其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分别准备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图形, 带2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运用趣味引入, 激发学习思维

以“尖长嘴, 铁刺骨, 咬一口, 走一步”猜谜语导入, 在黑板画出剪刀图形。指出剪刀的角, 引导学习教学重点之一“认识角的含义”。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猜谜引入能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 能够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感知表象入手, 引导他们发现“角”的特征和含义。

二、生成学习情境, 推进问题探讨

1.我们同学见过剪刀, 也用剪刀做过一些手工, 我们看看课本上两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说说你从他们的活动中看到了哪些啊? (剪刀、三角板、钟面上的角, 手里拿的五角星)

2.我们数数图片上有哪些地方是角呢?它们有些什么相同点呢?引导学生学习教材, 认识角构成要素, 对角的概念自主理解掌握。

3.开展比赛, 让学生画画角, 写出角的顶点、边, 并且提醒他们标出角。

4.完成P65—66的1、2题。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氛围中, 获得角的认识, 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二年级的小学生能在实际问题中观察角这一图形, 通过分析逐步形成数学学习的能力, 认识与理解角概念, 学会画角。

三、开展自主实践, 提升操作能力

1.让学生们分组合作, 拿出自己带的学具, 讨论学具上的角, 让他们自主合作用两根小棒搭角, 说说自己搭的角和同桌以及小组其他成员搭的角的异同, 相互考一考对角的顶点、两条边的指认。

2.小组合作汇报, 开展对角的区别、判断等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角的基本特征。

3.引导学生做活动角, 学习P65上角大小的比较认识, 让学生形成比较角大小的意识和能力, 强化顶点对齐, 对齐其中的一条边, 通过另一条边的移动确定角的大小。 (板书:角的大小———两边叉开程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角概念和特征的认识和理解, 让他们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动手动脑能力, 提高他们对角的大小和两条边之间叉开的程度有关这一教学重点的认识和把握。

四、想想做做练练, 及时巩固提升

当堂巩固能够提高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效果,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检验所学知识。

1.分析第3题, 让学生观察, 说出两幅图角的大小, 想象折扇、剪刀的开合, 强化角有大小、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引导学生掌握角的分类。 (板书:直角、锐角、钝角)

2.研究第4题, 训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老师将示范角贴到黑板上, 让学生观察、思考折法, 并能在自主折叠之后, 交流互动, 获得对角的深入认识。

3.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如何让自己做的角变小, 让学生上讲台展示,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设计意图:对折扇、剪刀的开合观察, 让他们形成角的大小的变化认识, 再通过折角比大小的动手实践, 让学生边思考边操作, 进一步感受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五、发挥主动性, 提高小结能力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认识角”的学习中的收获? (注重课堂学习知识点的掌握)

2.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感受。 (注重知识的延伸与应用)

【课后反思】

“认识角”内容虽简单, 但二年级学生抽象思维、数学思考能力不足, 该内容相对还是比较抽象。因此, 重视观察, 透过表象把握角的特征,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 反复让学生认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程度的关系, 获得对角大小的认识和理解。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4篇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3.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并进一步学会与同学交流。

教学过程:

一、理解概念: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倍数和因数”,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答略)

师:什么是倍数和因数呢?我们先来动手操作一下。

1.实践操作(操作略)

2.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谈话:3的倍数有哪些呢?我们来找找看。

2.议一议:你有没有发现找3的倍数的小窍门?

3.填一填:2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的倍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上面的几个例子,你有什么发现?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指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5.判断练习。

(1)17的最小倍数是34。„„„„„„„„„„„„()

(2)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3)6是倍数。„„„„„„„„„„„„„„„„„()

强调:在说倍数和因数这两个概念时,必须说成谁是谁的倍数或谁是谁的因数。

三、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找36的因数。

2.交流和评价。

(1)想乘法算式。(2)想除法算式。

1×36=36

36÷1=36

1和36都是36的因数。1和36都是36的因数。

2×18=36 ┉┉

┉┉ 36÷6=6

6是36的因数。

36的因数有()。

怎样找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在小组里说一说。

3.用这样的方法,找找15的因数和16的因数。

4.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征?

指出: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四、课堂练习

1.填空

9的因数有(),从小到大9的5个倍数分别是()。10的因数有(),从小到大10的5个倍数分别是()。

2.你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30的因数()。

40以内6的倍数()。

7的倍数()。

3.连一连。4 8 12 16 32 48 56

8的倍数 48的因数。

五、全课总结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5篇

学习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目。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万级和亿级的数。

3.记住数位顺序表。

4.能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

5.善于与他人交流学习过程与结果。

6.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勇于实践,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数感

1.感受1万的大小

2.感受更大的数

3.学生举例

(二)

动手操作,认识数位

(三)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比万大的数,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并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5万、7千万、8百万、9亿。

2.在计数器上出7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地边拨边数,数到1300万。

3.一千万一千万地数,数到一亿。

4.填一填。

(1) 十万里有( )个一万,一百万里有( )个十万。

(2) 一千万里有( )个一百万,一亿里有( )个一千万。

(3) 万位的左边是位,右边是( )位;千万位的左边是( )位,右边是( )位。

5.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这个数。

观察计数器上的数,同桌互说这个数的2、3、4、5、6、7、8、分别在什么数位上,各表示多少?

6.算一算。

(四)全课总结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6篇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量角器和三角板画角的过程。

2.会用量角器画指定角度的角,会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3.在画图的过程中培养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的方法。2.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按指定度数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 一个60°的角 谁来说说如何测量它的度数?

指名回答时强调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

找一位同学上黑板实际测量,重点说一说如何读度数。这是一个特殊角,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验证它的度数? 三角板各个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

用60°的角验证所出示角的度数,强调验证方法。

二、新授:

我们可以用量角器、三角板测量角的度数,也能用它们画出角的度数。板书:画角

1.如果要求我们用量角器画一个60°的角,你能说说应该如何画吗? 找学生试着猜想一下应该如何画一个60°角的画法的角的画法。师生共同总结角的画法,教师演示画出一个60°的角。2.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40°的角。画完后同桌用量角器检验画的是否正确。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画的。

3.提出画一个开口向左的40°角的要求。提问:这个角怎样画开口才能向左? 学生自己画自己检验,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交流时指名回答开口方向和角的度数是否有关。4.如果画一个45°的角,不用量角器你能画吗?

要求学生用三角板画45°的角,用量角器检验度数是否正确。提问:在画的过程中你发现什么问题了? 师生共同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做书上练一练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做书上练一练第3题,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怎样用三角板拼这些角,然后再动手尝试画角,并交流。

学生用三角板试画150°、15°的角。说一说画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7篇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初步掌握利用“四舍五入”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试商进行有关计算。3.培养同学们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教学难点:

通过试商,正确判断商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生谈话,引出鞋价问题,呈现情景图,让学生了解图中的信息。

二、自主探索

1.提出帮小明妈妈估算是多少倍的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估计。

2.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了解23接近20,可以把23看作20来试商。

3.用竖式计算。

重点使学生理解除数23接近20,把它看作20计算比较方便。同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商3的书写位置。

三、尝试应用

(出示试一试)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集体订正。

四、综合应用

第1、2题,是实际应用题。

第3题,按题目要求,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完成。老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问题讨论:

这是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给学生尽量多的交流机会。

五、小结。

师:同学们,愉快的暑假结束啦。假期里你们不但学到了许多课外知识,而且身体也长高了是吗?

师:真为你们高兴!身体长高了,衣服和鞋子也小啦。这不,小明的妈妈就来到商店准备为小明买一双鞋。下面就请同学们看一看小明在商场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出示情景图)

师: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呀?

师: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现在就来帮小明妈妈算一算:(提出问题1)

师:同学们根据掌握的信息估计是多少倍呢?

生答:3倍。

师:你们是怎么估计出这个数的?这样,我们4人小组先讨论讨论,一会儿跟大家说说你的想法(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大家讨论的真热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在学生交流估算的想法时,只要估算就要给予肯定)。

生:23+23+23=69因为一双1号鞋23元,两双就是46元,三双正好是69元。所以估计2号鞋的单价是1号鞋的3倍。

生:69—23—23—23=0说明69里有3个23。所以估计2号鞋的单价是1号鞋的3倍。

生:因为23×3=69,所以估计2号鞋的单价是1号鞋的3倍。

生:把23看作20,20×3=60,60接近69,所以估计2号鞋的单价是1号鞋的3倍。

师:同学们想法真不少,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

那怎么列式呢?生列式:69÷23=

师:请同学们用上节课学的知识试着用竖式计算出来。(生自主探索计算)

师:谁来把你的算法说说。

(生在实物投影上讲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生:除数23接近20,我把它看作了20,因为

20×3=60,所以商3。

(这里如果出现学生在竖式中把商3和20来相乘,教师要重点讲解)

师:商3写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生:个位。表示69里面有3个23。

师:那么3应该和几相乘?

生:23×3

师:同学们真聪明,刚才你们共同探索出了除数接近整十数除法的笔算方法。那么,我们用这种笔算方法帮小明的妈妈解决第二个问题好不好?

(提出问题2,生列出算式)

师:把69看作几十试商比较合适,为什么?

生:把 69看作70来试商,因为除数69接近70。

师: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出来。

(生竖式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纠正)

集体订正。

师:你们表现的真棒,帮小明妈妈解决了问题。老师这里也有几个题,需要你们帮助算一算,你们愿意吗?

(出示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三道题的除数各看作几十来试商,再独立完成。教师根据出现的问题进行全班指导。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8篇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2.通过探索活动使同学们掌握用计算器探索出的一些计算规律。3.培养同学们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活动,使学生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活动一。

(1)出示活动规律。

任意取三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用最大数减去最小数,得到一个新的三位数。

用新的三位数中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三位数和一个最小的三位数 重复上面的运算。

师:我想你们都应该得到495这个数字。(2)学生依据以上规则进行探索活动。如:选5 1 4 这三个数字。541-145=396 963-369=594

954-459=495 完成后,再提出另一个问题。

(3)任意选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和一个最小的四位数,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过程要求:

①学生任选四个不相同的数字。②按以上规律进行探索。③同学之间互相交流。④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结果都得到“3996”这个数。

如:选3 1 5 8这四个数字。

字。

8531-1358=7173

7731-1377=635

6543-3456=3087

8730-3078=5652

6552-2556=3996

9963-3699=6264

9963-3699=6264 2.活动二。

(1)出示活动规则。任取一个两位数

是双数,除以2;是单数,乘3再加1 ↓

得出结果,如上反复进行 ↓

最后得出结果

师:最后结果是多少,你们去探索。

如:选7 2 3 9这四个数

5553-3555=1998 9981-1899=8082 8820-2088=6732 7632-2367=5265

6552-2556=3996

7732-2377=5355

(2)学生探索活动。(3)发现规律。①最后结果等于1。

②说一说什么是双数,什么是单数。

(4)如果任取一个三位数呢?你猜猜结果是多少/ ①学生自己说出猜想。②探索活动。③发现规律。

计算结束后,将结果与刚才的数比较,你看看是否猜对了。3.活动三。

师:将上面程序中的单数“乘3再加1”改为“乘5再加1”,结果会怎样? 生:我想结果也应该等于1。师: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回答以下几点。

(1)双数除以2,这样一直除的结果是1。

冀教版2年级上数学角的认识教案 第9篇

石家庄市柳辛庄小学

王诗意

课题:角的认识

石家庄市柳辛庄小学 王诗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知识与技能: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教学重点: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教学难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能在多种图形中找到角。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交流法

学习训练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法 课前准备:小棒、活动角、彩纸……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

1、用4根、3根、2根小棒拼成一个图形。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和你们一起玩拼图的游戏,你们想玩吗?(想)师:请大家用4根小棒或3根小棒拼一个图形。可能出现:用4根拼成四边形;3根拼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拼的又快有美观,真不错。那么现在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出什么图形呢? 学生自由拼图。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你拼的图形呢? 投影展示。

师:同学们拼的图形都有一个张口,而且张口的方向不同。

2、观察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和3根、4根小棒拼成的三角形、四边形有什么不同。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和三角形、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是张口的,有一个尖儿。生:三角形和正方形是封闭的图形。

师:像这样用2根小棒拼成的图形就是角。(大家一起说这是什么图形。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认识。

板书:角的认识。

二、初步认识角。

(一)认识角

1、教师出示2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展示做活动角的过程。

师:老师有两个硬纸板,现在老师用图钉把硬纸板的一端固定起来,这就形成了一个活动角。

2、教师示范转动活动角的一边,形成不同角,画在黑板上。学生转角并学习画角。师:固定角的一条硬纸板,转动另一条硬纸板,这样形成了许多的角。

师: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活动角,转一转将你转好的角放到桌面上,迅速坐好。生自由转角,教师巡视,关注孩子们转出的角。

师:这位同学你的角转的真快啊,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学生展示角,教师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能转出这样大小不同的角,老师还能把它们画出来呢。下面仔细观察老师画角(师口述画角过程:先点一个点,再从这个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

师:这个点叫做角的顶点(板书),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教师指出角的顶点和角的两条边,学生说他们的名称。

我们给这个角起个名字叫角1。那么这个顶点就是角1的顶点,这两条边就是角1的两条边。

师:看,这个活动角的张口变大了一点,仔细观察老师是怎样画出这第二个角的。师:谁来说一说老师是怎样画的?

生:先顶点,再用三角板从顶点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了一个角。师:我们给这个角起个名字叫角2,谁能到黑板上指出角2的顶点和边在哪? 指名到黑板上指一指、说一说。

师:现在,这个活动角的张口变得更大了,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按照老师画角的方法,把这个角画在练习本上,自己动手上画一画吧。

生画角,师巡视。找一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好的同学请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对于学生画的有问题的图形,教师投影展示并纠正。)

师:根据活动角我们会画角了,那如果没有活动角你还会画角吗?下面请同学们任意画一个角并和同桌说一说角的顶点和边在哪?

实物投影展示。

(二)认识角的大小。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这三个角,你知道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吗? 生:角3大。

师:那么你是怎么判断的呢?

交流。老师移动角3与角

1、角2比一比,观察角3的张口大,因此角3大。引导学生了解“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边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师:同学们看老师这个角和角1一样大吗?(1)生:一样大。师:为什么?

生:角的张口没有变。(2)生:不一样大。师:为什么?

生:老师的活动角的边长。

师:既然我们有了疑问,那我们就一起验证一下。(教师移动活动角和角1比一比)角的顶点和角的边重合了,这说明角的张口一样大,角就一样大。

引导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师:现在老师把角2的两边延长,观察一下,这个角的大小变了吗?为什么? 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三)学生活动:尝试用彩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师:看老师手里有一张彩纸观察老师是如何折出角的。师展示折角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动手折一折角,并向同桌展示自己折出的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指名展示。

三、找一找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画角、比较角的大小、折角,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有角?

学生发言,指出角及角的各部分。

四、课堂练习

师:我们现在既然认识了角,那么老师想要考考你们。

(一)观察下面各图,是角的在()里画√。

1、出示各种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学生说说哪些是角,指出角的顶点和边。其余的图形不是角,为什么?

(二)判断下面的图形分别有几个角?

1、出示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2、师:这些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

3、交流,重点说第三个图形有两个角,为什么? 板书设计: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10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能正确的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角,知

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生素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形成角的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它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接受起来较为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些数学活动,让孩子在实践活动中经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认识角,发现角,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角。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一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接触到的一个抽象的图形概念。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感知角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角、画角等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演绎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图形王国走一走,大家准备好了吗?

由上面几个图形及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学生心中形成角的概念,并引出——角。自主学习,找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利用手中的三角尺,让学生用视觉和触觉来总结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课堂练习,巩固角的概念。

二、学画角

利用幻灯片,并在老师的带领下画出学生最喜欢的角。找学生上台展示,可以随时指正。

三、比一比

利用折扇让学生感受角在变化,它是有大小的。

比较幻灯片上的两个角,引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利用活动进一步验证这个说法,用活动角告诉大家——角的两条边分开越大,角越大;相反,两条边分开越小,角越小。

四、巩固练习

利用练习巩固本课内容。

五、总结提高

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想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张口不看边。

板书设计:

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两边张开越大,角越大;张开越小,角越小。

课后作业: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11篇

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体会“容量”的含义。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增强空间大小的量化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操作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2.指名口答。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看书质疑、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知道了容量的概念和认识了测量工具,还知道了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表示。并学会了怎样读量杯和量筒的液体。)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板书设计:

五、布置作业(略)

认识升与毫升

容量: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升和毫升分别是用字母“L”和“mL 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毫升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实际,体验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究、讨论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评、互评、师评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课题:毫升)3.请几位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你找到的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

4.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可见,毫升是在讲师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板书:mL,ml)6.师拿出装有1毫升水的量杯。这个量杯里的水大约是1毫升,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实验,我用滴管向量杯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与毫升的进率:

1.请每个组长拿出课前老师发的量杯。请小组里的同学仔细观察量杯上的刻度,并依次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自制量器中的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提醒学生注意倒入量杯时到500毫升是就算一杯)3.通过实验,请小组里的同学讨论,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回答后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指名读题后指名口答。全班集体订正。

2.再请同学们拿出你的容器,以毫升做单位,在小组里说一说它们的容量各是多少。

想想做做3 1.指名分别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说一说,每一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为什么? 试一试 升 =()毫升5升 =()毫升4000毫升=()升 8000毫升=()升

四、购物游戏

1.(1)1瓶酱油和几袋酱油同样多?(2)那种酱油便宜?便宜多少?

2.(1)1瓶洗衣液有750毫升,4瓶洗衣液有多少升?(2)每瓶洗衣液的售价是12元,买4瓶需要多少元钱?

先让学生认真读题 清楚题中有那些数学信息,需要解决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试着做一做,并指名说一说思路

五、看书质疑,师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略)板书设计

毫 升

毫升也可以用“mL”或“ml”来表示 1升=1000毫升

升 =()毫升5升 =()毫升4000毫升=()升 8000毫升=()升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12篇

教材简析: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教材尊重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注重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建构方位知识,并且在运用知识、服务生活环节中,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方位,已能辨别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但学生的这些知识仅仅停留在经验的层面上,因此从东、南、西、北的方位,拓展到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位是必要的。在自主探究、运用知识环节,注重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成功愉快的情感体验。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为此,我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发现,尝试说一说,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并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依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数学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具准备:课件一套、指南针、正方形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如果你外出旅游,迷失了方向怎么办?(生答略)

2、你们的方法很好,谢谢你们!你能指出教室的哪一面是北吗?借助指南针我们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指一指,北面在哪儿?南面呢?西面、东面呢?

二、做游戏,辨认方向。

1、让学生一齐依次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师说出方向,学生指出相应方向。

3、贴卡片。师手中有四张分别写着东南西北的卡片,让四名学生任抽其中一张卡片贴到相应的墙壁上,其他同学做裁判。

4、游戏。把学生分成四组,分别面向不同方向,然后听口令做游戏。(1)面向东的同学请站起来;(2)面向西的同学请拍拍手;(3)面向南的同学请举手;(4)面向北的同学请挥挥手;(5)依次听口令坐下。

(设计意图,贴卡片和做游戏都是用学生乐意做的方式看学生对方向的辨认速度和巩固对方向的辨认,在游戏进行的顺序上渗透方向的相对性和固定性)。

5、体验方向的固定性、相对性。

(1)给一个方向,指出其它三个方向。

认真听老师说话的规则。师示范:老师面向东,那么我的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我说对了吗?让同学们按规则说一说,再面向另一个方向说一说。

(2)师要求同桌面对面而坐,按刚才的规则说给同桌听。(3)指名按以上规则说一说。

(4)不看着这四个方向,给出一个方向,说出其它三个方向。

师:老师把你的眼睛捂住,不让你看着周围的事物给出一个方向,你还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谁愿意和老师合作表演?喜欢这个游戏的可课下和你的小伙伴玩一玩,注意别把眼睛捂疼了。

(三)、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真棒!老师被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难住了,请大伙帮帮忙,行吗? 师:我好朋友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也在上二年级,一天,我碰到她,她说:“阿姨,我搬新家了,我好开心,你知道现在我家在学校哪边吗?”我说:“我也替你高兴,那你家在学校哪边啊?”她是这样说的:“我每天早晨迎着太阳去上学。”咦!她家在学校哪边呢?

(四)、课后练习。

1、有一个学生告诉我他每天早晨背着太阳来学校,傍晚放学对着太阳回家去。他说的对吗?

2、一次我去邢台,下车后迷失了方向,我看看时间正好12点,我一抬头,太阳正向我微笑,我一下子找到了东西南北。同学们,猜猜我是怎么做到的?

(五)、评价、自我评价。

1、我们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好吗?

2、太阳公公常常给我们指明方向,自然界还有许多事物能告诉我们方向(如:北极星、树的年轮„„),课下同学们再搜集一下自然界的哪些事物还能告诉我们方向?他们是怎么告诉我们方向的?(六)板书: 认识方向:

东、南、西、北。

教学完本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非常重要。本课教学,通过有效的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如果你外出如何辨别方向?

2024冀教版数学四上《认识角》教学设计 第13篇

【教材简析】:《认识周长》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生活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建立周长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教材特别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背景,在编排时先引导学生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然后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过渡到认识规则图形周长。这样安排贴近生活实际,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认识周长的不全面性,有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同时设计教学时,教材强调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体验。鼓励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等多种活动去进一步感受、体验周长的含义,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测量、计算出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听说常熟有好多好玩的地方,昨天,老师去了一个地方,是哪儿呢?一起看大屏幕。(播放虞山公园视频。)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出示虞山景区图。

3.设疑:吴老师去了虞山公园,想知道我的游览路线吗?(显示游览路线)从虞山门城楼出发,绕了景区一周,还回到虞山门城楼。那这一周红色边线的长是这个景区的什么呢?你知道吗?

4.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这一周边线的长,在数学中就叫做这个景区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揭示课题并板书)

【设计说明】:现实中,很多学生对周长的认识都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那是什么,但却无法清晰的描述,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边线”的理解。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游览虞山公园这一情境引入,既贴近学生的兴趣,又通过景区平面图上对游览路线的介绍,自然引出边线的概念,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初步建立起“边线”和数学中“周长”的联系。】

二、探索体验,认识周长

(一)认识实物表面的周长。●认识游泳池口的周长

1.谈话:游泳池口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出示游泳池画面),2.指名学生到图上指一指。3.交流:

①他是从哪儿开始的?他指的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②一定要从这点开始指吗? ③引导学生明确:可以从池口边上的任意一点开始,绕一圈,只要还回到这一点,那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显示游泳池口一周边线行进过程)●认识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出示数学书的封面)

1.提出要求: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度呢?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同桌听一听。2.指名学生汇报。

3.启发学生辨别:他从这里开始,绕一圈,还回到这里。指的对吗?回到这里行不行?(没到一圈)回到这里呢?(过了一圈)这两种情况下指的都不是周长。4.学生跟着电脑一起指一指!

5.小结:这一圈边线的总长,就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教室里找一找周长的例子,指一指,说一说。

1.谈话:刚才,我们认识了游泳池口的周长,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出示图画板书)在这个教室里,你还能找一找周长的例子吗? 2.学生交流。

3.全班一起指一指课桌面、三角尺表面的周长。

(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1.谈话:小朋友,刚才你们指的说的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显示之前的游泳池 图和数学书封面图)其实,我们都可以把它看做相应平面图形的周长。像游泳池 口和数学书封面就可以看做这样的两个平面图形。(显示实物的涂色平面图)2.独立探究:像这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呢?请你拿出桌上的作业纸,用红色水彩笔描一描。(出示数学书62页第二题)

3.展示展示学生作业,启发交流:仔细观察,刚才你们描的这些图形边线的长其实就是这些图形的什么?

4.小结:我们所描出的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描出的它的四条边的总长!(图例板书)

【设计说明:我把对周长概念的建构过程分解为认识边线、认识周长两个阶段。把对边线的认识融于学生熟悉的儿童游泳池,数学书,课桌面之中,并通过“指一指”“描一描”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实践、思考、感受。然后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的边线的长的基础上,试着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周长”,学生们从 “看”到“指”从“指” 到 “描” ……如此丰富的感受之后,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三、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探索多边形的周长(出示教材61页三角形和四边形)

1.谈话:这是什么图形?他们的周长你会指一指吗?他们的周长究竟是多少呢?你有办法知道吗?

2.学生独立探索: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图形,尝试独立解决。3.分别交流求得三角形和四边形周长的办法:

4.提问:像这两个用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我们都是怎么知道它们的周长的? 5.小结:用尺量出每一条边的长,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就得到了它们的周长。6.试一试:它的周长是多少?(出示给出四边长度的平行四边形): 7.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4+3+4,3+3+4+4,3×2+4×2 „„)

8.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方法各不相同,但求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因为求的都是围成这个图形的四条边的和。

【设计说明:通过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描出的该图形边线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认识了周长是什么,这时抛出“周长到底是多少”的问题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加上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知道了三角形就是三条线段组成,那么这里就可以利用测量出三角形三条线段的长,再相加得到三角形的周长,四边形则类同。通过测量、计算,学生掌握了方法,既是进一步对周长概念数学化的深化,同时,也为以后的学习正方形、长方形等周长的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探索实物表面的周长 1.探究树叶表面的周长

①谈话:瞧,一片绿叶飘来了,你能说一说绿叶的周长是什么吗?(电脑显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树叶一周边线行进的图。这片绿叶的周长究竟有多长呢?你知道吗?

②启发交流:要想知道这片绿叶表面的周长可以怎么办? ③根据学生的回答提供一段绳子,软尺。

④学生活动:测量绿叶和神奇宝贝卡表面的周长。

活动要求:(播放录音)

1.同桌合作,测量出信封内物体的周长。

2.先讨论测量方法,再动手测量。3.将测量结果记在表格里。4.音乐声结束,马上要停止活动哦!

⑤学生活动时,老师用相机抓拍学生用不同方法求得周长的照片(围、拉、软尺)(将学生活动照片放到电脑里,利用图片中的“放大镜”放大画面,让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具体的操作方法。)

⑥交流求得绿叶表面周长的方法(用线围,再量一量)

表扬:小朋友,你们真了不起,想办法把弯曲的边线变成直直的边线,这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⑦交流测量神奇宝贝卡表面周长的方法。(多媒体演示其中一种:在神奇宝贝卡上任意找一点,将这一点和尺子的0刻度线对齐,滚动一周,读出这时点对着的刻度。)

【设计说明:课堂的生命活力体现在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实践,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周长概念已经建立和探索出得到多边形周长的方法之后,设计这样一个小组活动,要求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测量树叶,神奇宝贝卡的周长,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周长含义的理解,又发散了学生思维。特别是嵌入了“相机抓拍学生操作的照片”的细节,把学生的现实活动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交流变得更立体更有趣。体验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成功和快乐。】

上一篇:童眸读后感800字下一篇:关于发展对象培训班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