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2024-08-23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精选10篇)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1篇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是数码图形艺术审美中的一大特征。迈可尔·海姆把人们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的活动方式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身临其境、互动、人造性、网络化的交往等七个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这七个方面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二是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完全自主的,享有最高的审美活动权限。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必将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第一,多通道参与的审美。这种崭新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它们分别对应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音乐以听觉为主导;电影、电视或戏曲则为两者的综合。在虚拟现实艺术审美领域,全方位多通道的交互方式大大突破了这一局限。除了常规的眼、耳方式,鼻、舌、身都可以实现共同参与。虽然嗅觉、味觉和触觉只占人类从外界获得信息总量的5%左右,尤其是触觉,主要靠皮肤、肌肉和体内器官与外界直接或间接接触所产生的痛、冷或热等感觉的交互审美方式,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反而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这势必大大丰富人类的审美感受。

第二,数码图形艺术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审美梦工厂。由于真实的个人生存从来就是建立在他的有限性上,真实的人际交往,从来也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但是,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这就形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人有各种主观愿望,如改善自身或自然状况,追求完美的理想人生境界等。但由于人类个体力量的局限,这些愿望始终无法实现或难以实现。于是产生了通过求助他人或借助其它方式达到实现理想的愿望。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

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相关的虚拟数码图形艺术软件的设计条件和交互功能允许,体验者可以任何方式,任何目的,扮演任何角色,体验任何方式的生活。总之,人间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都可以在这里集中而短暂地得到体验,并且找到了一种能够让自己打开心扉的方式,让人性中的黑暗与光明、善良与险恶、残忍与仁慈都在这里得到实时的剖析,在长期、不断的交互体验与审美欣赏过程中,身心、性情有可能因此而改变,其审美活动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落实。这些都是其它的审美体验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也有某种程度的角色“代入”感,但欣赏者意念中的代入角色只能被动地跟随情节的进展而进展,没有自主余地,更谈不上与视景中的其它角色互动(交互)。由此可见,虚拟数码图形艺术才是一个可以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梦工厂”。

(摘编自《美学研究》有删改)

1.下列不是围绕关于“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区别”表述的一项是( )

A.多通道和自主的审美方式成为虚拟视景艺术审美与传统艺术审美的主要区别,开拓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新视野。

B.眼视、耳听是人类几千年以来欣赏艺术的两大主要审美通道,如绘画以视觉为主导;而音乐则以听觉为主导。

C.触觉在传统艺术的审美领域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但在虚拟现实的艺术领域,触觉却成为交互审美方式的主要通道。

D.观看电影、电视、戏曲或小说,欣赏者没有自主余地,而虚拟视景中的其它角色可以互动,实现完全自主的真正审美。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活动几乎涉及了人类身体的所有部位。在虚拟视景中的活动可以说是完全自主的。

B.多通道参与审美的交互方式大大拓展了审美的体验方式,人类的整个意识活动离不开身体的眼、耳、鼻、舌、身各个部位的分工合作.

C.真实的人际交往是建立在彼此的有限性上的,而人们对自身完善、发展的要求是无限的,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

D.虚拟视景中的各种交互活动都是属于安全的冲突、无害的危险和不必担心的死亡,只要条件许可,体验者就可扮演一种角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视景中的活动是全方位、多通道的,是因为其可以概括为模拟、远程展示等七个方面,并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

B.解决人类现实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对自身发展要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须借助虚拟数码图形艺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C.人们在虚拟影视中,可以扮演人类或动物、侠客或盗贼、皇帝或平民,可以驾驶汽车或轮船、坦克或飞机,可以体验富裕与贫穷。

D.欣赏者也许穷其一生的努力都无法实现的梦想,却可能在虚拟数码图形艺术中实现,于是他(她)的心愿得到满足,自我得到释放。

参考答案

1.B 解析:此项只是讲到传统艺术的特点,没有提到虚拟视景艺术的特点。

2.C 解析:“两者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与解决的矛盾”错误,通过数码图形艺术中的审美活动,可以调和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

3.B 解析:犯了绝对性的错误,原文说“虚拟数码图形艺术往往是这种情形下所能求助的最佳方式”。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2篇

由此原理、原则的探索,自然引入关于汉字美学、汉字文化精神的探讨。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相关的。例如,一 个“中”字,一个“道”字,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内核,需要多少部论著才能阐释清楚?西方文字也有类似情形,汉字之不同则在于字形、字音的分析中已经包含着深 刻的文化史的内容,这种对中国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成为汉字美学又一深刻的方面。若深究“文”①之含义,则“文化”本身即为“审美化”的重要体现。所以,在 汉字中积淀的文化史,包含着许多美学的内容,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每个汉字都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还是一种哲学。而这些内容,与其他文字不同,是 深刻地蕴涵于汉字的训释之中的。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②之所以重要,显然并非“识字”那么简单。或者说,广义的“识字”,正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而审美的 感悟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比如,汉字“偏旁”的构成,形成了一个稳定而持久的谱系。这当然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相关,但是,汉字之所以 能够长久地应对物质世界的变迁,灵动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自是与汉字的特点相关。汉字本身内在的美学谱系与汉字观照世界的方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 联。许慎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这里的“俯仰”“观 象”、“观法”,“近取诸身”等,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却在文字本身中如同活化石般被凝定。

汉字美学的蕴涵,不 妨说是无尽的。中国文化的蕴涵,在汉字美学中具有相当充分的体现。从汉字到汉语,当是一个更广远、更深邃的美学境域。可是,“汉字美学”的独特性,却可以 自成一体,与“汉语美学”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我们瞩目于“汉语美学”,但更注重“汉字美学”的奠基性。(选自《文史知识》《汉字蕴涵的美学》,2015年4期)

【注】①文:许慎《说文解字序》:“文者,物象之本。”

②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1.(3分)下列对汉字美学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美学要注重研究汉字构造的原则,即研究汉字美学就要关注汉字的这种独特的美学创造体现的智慧,要从美学的思维层面来探索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美学的真正起点蕴涵在汉字创造的美学原点之中,也就是说,汉字的这种以象形为根基,图象先于声音的构造原理使汉字蕴涵了美学要素。

C.汉字美学的一个深刻方面体现在汉字在文化史内容的积淀方面,比如人们探讨汉字的字音、字形时,这种分析本身就包含着深刻的中国文化史的内容。

D.汉字美学的中国文化蕴涵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在美学领域有着充分的具体体现,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

2.(3分)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的汉字造字原理“六书”说十分的经典,但是从现代人的角度思考还需要进一步归纳和补正,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

B.汉字造字的美学探究与不同书体的变易以及汉字最终的方块字的形态、书写的物质变迁和技术要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最重要的是汉字造字的美学原则问题。

C.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并不单是为了“识字”,从训诂学或传统的小学中可以透视出汉字中蕴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即汉字中的美学内容蕴涵在汉字的训释之中。

D.许慎认为古代的包羲氏治理天下时,用“仰俯”来“观象”、“观法”,并“近取诸身”,昭示了文字与世界建立关系的过程,作者认为这个过程现如今还在汉字之中凝定。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造字原理在甲骨文方面体现得比较复杂,因为在原初的汉字形态甲骨文中体现了远古的蛮荒气息、野性思维,让人们更容易从美学思维层面探究。

B.深入探讨汉字蕴涵的美学、汉字体现的文化精神需要从汉字造字原理、原则切入,因为汉字之中的文化积淀,是与汉字的构成息息相关的。

C.无论从造字原则还是从“文”的角度分析,汉字、西方文字都蕴涵着文化特点,都有审美化的重要体现,不过汉字与西方文字的美学表现方式不同。

D.汉字偏旁的构成与汉字创造时的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汉字能够长久对应物质世界的变迁,并且灵活自如地承担复杂的表达任务,与汉字美学等有密切关系。

参考答案

1.D(文本最后一段有五句话,由第四、五句可以看出,“与其他美学相比,汉字美学是自成一体的,是其它美学无法比拟的”是错误的。)

2.A(A项,“不然就不能够揭示汉字蕴涵的美学”说法绝对。原文说“其无疑已为探讨汉字美学提供了一种深刻的致思方向”,意思是说“六书”说为探究汉字美学提供了思考方向,已经揭示了汉字的一些美学。)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3篇

一、“读者中心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阅读能力就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读者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接受从而形成的审美经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也具备这种审美经验,它既是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累积起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认知习得,也是对阅读对象的进一步选择、认知的基础。语文阅读教学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审美经验的积累,从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结构出发,尊重学生阅读的自我体验,关注学生的个性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氛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是多个维度的,尤其是那些内涵丰富的文本,其解读更为丰富多样。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灌输式地一股脑把所谓的“标准答案”都塞给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要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包容性的态度对待学生的错误理解,集中归纳学生的阅读思考,提供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循序渐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知理解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

二、“期待视野”———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

接受美学提出的“期待视野”理论为初中语文阅读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切入点。接受美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会在个体和其所在的群体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对文学作品投射出固有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是人的思维惯性作用的结果,会带有阅读者主观认知因素的影响,也会在人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促发阅读者进行文学改良与创新。因此,期待视野会帮助阅读者选择阅读的价值取向和具体内容,还会影响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的阅读感受和评价。同时,期待视野会随着阅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文学素养的丰富而不断提升。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期待视野”就反映为审美期待,即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进行阅读之前和阅读之中,会受到其自身的主观经验、文化素养、情感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种影响驱使下对文学作品产生一种潜意识的的阅读期待。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期待,并善于利用阅读期待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低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就会出现困难;当学生的阅读期待远远高于作品的文学属性时,阅读活动又会寡然无味。教师应主动了解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素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的阅读期待,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文本,同时在难易程度上要挑选等同于或略高于学生阅读期待的作品,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设计教学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三、召唤结构———师生共同参与阅读交流

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地位,应充分发挥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观点为加强阅读教学提供有利契机。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阅读教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文本的接受者,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会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在传统课堂中,长期盛行“独白式”教学———只有教师一直在阐述文本、对话文本,而学生则出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严重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革新教育理念,建构对话式的阅读课堂。可通过积极设疑发问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审美体验与作品的文学属性交流、碰撞、融合,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义。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交流与对话。教师的任务也绝非是课堂提问式的言语对话,而要在教材文本和学生以及自己之间架起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的桥梁。接受美学提出的文本“空白”和“未定性”给这座桥梁的建立提供了基石。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丰富和填补作品的潜在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多留下进一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舍得给予充分的时间保障,适时的放慢脚步,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断沉淀、积累。

四、“第二文本”———增强学生创造创新能力

接受美学的文本理论强调“第二文本”的重要性,“第二文本”是读者主观意识的体现,是包含读者主体思想认识的文学加工、再创作。将其引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则可以看出,教材文本是“第一文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感悟、创新是“第二文本”。从这一意义上来看,学生的“第二文本”是语文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反馈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强化阅读教学的“第二文本”意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生成“第二文本”的能力呢?笔者认为,“第二文本”是脱胎于“第一文本”基础之上的文学再创造,那掌控学生对“第一文本”的理解与接受则是优化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除了要在准确把握“第一文本”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善于发现不同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不同解读,并抓住这种课堂生成,及时反馈总结,加以引导。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激发学生对“第一文本”的解读兴趣、提高阐释水平、培养创新能力,丰富“第二文本”的生成。

接受美学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带来诸多启示,对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视读者地位、加强读者和作品联系等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重新建构文学作品存在价值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最原本的目的就是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建构阅读教学课堂新的生态才有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华彪.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3).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4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高中语文;阅读

接受美学提倡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才能展现出文学作品的价值观、社会观,呈现出本身的美学意义和欣赏价值。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字作品的微妙变化,从而感悟作品中复杂的情感变化,促进学生对文章全面深刻的理解。

一、定向期待,引发自我解读和深思

引导学生定向期待,可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地在高中语文阅读中有意识地解读文章内涵,感受文章情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敏锐的感知和理解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例如,在学习《项链》一课时,学生对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本身有所期待,感受着马蒂尔德幸福依托在外界的物质身上,然而在丢失项链后,学生的期待随着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而转移,主人公并没有丢掉自己的尊严,而是用十年青春去弥补一时虚荣带来的后果。这样的阅读模式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同情和自我的深思,从感受文章到审视自己再进一步升华自身。美学产生共鸣的基础是先要对文章中的情感有深刻见解,如果不能欣赏何谈美学,这里的美学是一种意境上的美,很多时候美的关键点是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现,比如看见妈妈在厨房里面做饭是一种美,看见孩子在草场上踢球是一种美,看见夕阳西下是一种美,看见碧波荡漾是一种美。但是这些美需要有人欣赏和有人发现,只有挖掘出来这种美才是真的美。

二、体验感受阅读美好,激活创新思想

学生通过深层次的阅读可以激活创新意识,展开阅读的新视角,对作品做出自己独特的思考,还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和结构意象中发现意料之外的见解。在作品中增强阅读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并且通过对作品的多元化理解,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感受到特殊的体验。

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心灵的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也可以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耿起航.接受美学在高中語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5(04).

《生态美学》阅读答案 第5篇

生态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和内容也越来越广,人们常爱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好的、和谐的、生机勃勃的事物均可冠以“生态”来修饰。所谓生态美学,其实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生态美学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人类与生活环境的关系,从审美的情感观照出发来关怀现实人生,以人和自然环境关系的重构来扫荡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人是机器”的观念所产生的荒诞感。在自然生命原本和谐统一的意义上,重新确立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重新赋予自然万物以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哲学的意义和价值。

生态美学“是一种以扬弃与建设为基本品性的美学形态”,它突破了长期在美学领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转向“生态中心主义”。在生态美学看来,大自然和自然美是造物主提供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人的职责就是爱护它,欣赏它,利用它,让自然之美自由自在地“绽放”出来。大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它自身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其本身就是美的,只不过对于那些无审美能力、被世俗眼光和狭隘功利目的遮蔽的人来说,他们往往只看得到利益、效用和金钱,却看不到美。只有具有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欣赏以形式的优美出现的春花秋月、苍松翠柏、风花雪月等自然美,也才能欣赏以崇高美形式出现的大漠荒野,高山峻岭、狂风暴雨等壮美景象,还能欣赏包含理性精神、体现人性真谛、展现人类思维和智慧的精神之美。只有具备这类审美能力的人,才能主动自觉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理性而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更高级的“人化的”自然美。

生态美学是一种关怀万物生命存在的美学。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提醒人类,在这个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事物都要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命自然的和谐状态。庄子也认为,美并不仅仅是人的专利,天下万物都有自己的美,这种美就是万物对自己生命本性的顺应或伸张,简称“适性为美”。庄子主张人要站在不同物种生命本性的立场,追求和维护天下万物顺应各自本性之美的共生共在,达到天人和谐,万物共荣。

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美学不同于过去的传统美学,它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它认为,在生物圈大家庭中,所有生物和实体作为与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的生命价值是均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是相同的。人类作为众多生命形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凌驾于其它物种之上,可以对天地万物任意宰割剥夺的特权。生态美学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并将生命视为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从生命间的普遍联系来强调对生命的肯定。它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来探究美的内涵,提倡要顺应自然,尊重每一个生命,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天地万物。

17.下列有关“生态美学”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态美学由生态学和美学结合而成,它用审美的眼光审视,用审美的情感观照,重构了人与自然相互一体的和谐关系。

B.生态美学“生态中心主义”的建立,否定了西方自启蒙以来崇尚的“人是机器”的观念,突破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

C.生态美学认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欣赏以优美形式和崇高形式出现的自然美,并能通过劳动实践创造出更“人化的”自然美。

D.生态美学独特的价值观和价值立场,表现为它认为生物圈中所有生命的价值和权力都是相同的,生命是人与自然万物共有的属性。

1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常用“生态”一词来定义美好的事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工程、生态农业、生态住宅、生态餐厅等词语将陆续进入人们的生活。

B.“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后者则强调人类要以爱护、欣赏和利用大自然为自己的职责。

C.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和庄子就提出了对生命万物本性的维护、顺应和伸张,这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

D.生态美学与传统美学是有区别的,它爱天地万物,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且注重各种生命的关联;在探究美的内涵上,是从自然与人共生共存的关系出发的。

19.请从上述阅读材料之外,任举一例阐述庄子“适性为美”的观点。(3分)

答:

参考答案:

17.(3分)C(逻辑关系错误,原文为“只有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的人,才能……”,题干偷换为“只要具备了生态审美能力,就能……”)

18.(3分)C(“开创了世界历史上生态美学的先河”在原文无依据)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6篇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丑在美学之中的定位阅读和答案 第7篇

滑稽让令人不快的丑转变成为令人快乐的喜感之笑,其要义在于,由丑的消极性畸形转变为具有喜之特点的“不伦不类的组合”而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伦”与“类”都是正常(具有历史尺度和理性尺度),而“不伦”是低于正常之伦序,“不类”是低于正常之类型。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同时就产生了正常的正方向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和负方向的低于正常的丑。这些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夸张的功能,是用典型化的方式让整个文化意识到丑的标准,而丑的建构又是为了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面对被夸张了的滑稽之丑,使本来略为低于正常的人,在比较中有了宽慰感且认同于文化的正常和理想。

滑稽之喜充斥于文化的方方面面。有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尤为重要:一是知道正常但不由自主地跌进了偏离。法国美学家柏格森讲了大量这类的事例。如,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不小心跌了一跤。成人是不该跌跤的,跌跤者本人也知道这一点。但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这造成了成人实体和小孩行为的不伦不类组合,引出笑声。二是知道何谓正常,何谓偏离,但通过偏离正常,把文化之正常对自然本性压抑而造成的紧张心理释放出来,从而让人在自嘲中保持心理的健康。这主要来自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理论,他认为,笑是一种心理紧张的释放。在文化正常规范的压抑中,人常常处于心理紧张状况,而不少的有意或无意的偏离(如笑话、笔误、隐喻等)正是人释放自己紧张心理的方式。在这样的偏离中,人一方面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暂时逃离出来,有一种由之而生的轻松感;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而自己能够自嘲,又是自己优越性的体现。正是在这一复杂的心理转换中,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两个方面的偏离内容复杂,都是以喜感之笑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12.下面对“滑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滑稽是丑,但却能给人带来美感。

B.滑稽是丑,但却能进入美学范畴。

C.滑稽能进入美学范畴是因为作为审美对象,它能使人快乐。

D.滑稽具有审美意义也在于它能产生文化的积极意义。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伦不类”,是指文化在历史中建构起正常尺度时,与产生了正常的正方向榜样即理想性的美同时产生的负方向的低于正常的丑。

B.低于正常之丑,作为正常的偏离和畸形,在艺术中得到夸张性的体现能突出文化的正常和作为正常理想的美。

C.一个身体健壮灵活的成人在街上因不留神不由自主地跌倒了而引人发笑,这就是滑稽的表现。

D.生活中的笑话,都是在有意或无意的偏离文化正常规范,人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暂时从理性认同的强制性中逃离出来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偏离,因此产生轻松感。

14.相声是我国一种民间说唱曲艺,用说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方式引起观众发笑。试结合文章对“滑稽”的阐述,谈谈你对相声作为一门艺术的理解。

参考答案

12.A。【解析】A.滑稽是丑,但却能给人带来喜感。喜感不同于美感。

13.D。【解析】“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偏离”不符合原文意思,与原文“另一方面又知道这一释放紧张的偏离还是属于偏离,有了一种自嘲感”矛盾。

接受美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第8篇

一、接受美学运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 功利化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

在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与教学质量都是以考试分数为准的,承担着高考的压力与重任。在此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功利化的性质,严重的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重视标准答案的讲解,其关注的焦点也是所谓的考点,因此,这就限制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二) 教条主义束缚了学生的视野,无法调动起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自由的阅读空间,能够使学生以自身的情感以及经历来构建文本,从而在轻松的阅读中获得快乐感与满足感。但是,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即使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但教师还是摆脱不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常以阅读中心思想概括等概念性的词汇对文本进行分割,从而破坏了接受美学为阅读带来的美感,致使无法充分的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 过于重视对文本的解读, 致使接受美学的运用偏离了轨道

接受美学这一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在于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且个性化的解读能力,从而建立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接受美学的运用虽然确立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但是,教师过于重视对文本的多元化且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忽略了自身引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当前接受美学下的阅读课堂教学,其表面上符合了这一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构建,但实质却使接受美学的运用偏离了轨道。

二、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更新教学理念,以接受美学理论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的实质意义远不仅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应战高考并取得优异成绩。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将接受美学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首要前提是: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重新定位教学目标。只有首先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以素质教育要求为核心, 教师才能意识到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的重要性,才能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而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仅能够为学生积淀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能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提高学生的阅读期待视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在实际阅读过程中,学生通常都会受到期待视野的影响,并在惯性思维的指引下,从自身情感经历的角度主动构建文本,从而完成对阅读作品的赏析。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使学生积累阅读经验,提升学生的阅读视野;第二,将阅读付诸于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举办阅读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书法等,以将阅读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并强化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 以文本留白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阅读材料中,很多文本留白的形式会作为题目之一,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留白这一教学点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鲁迅先生的 《祥林嫂》 一文中,通过对祥林嫂生平遭遇的描述,表达出作者对黑暗旧社会的不满与批判,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祥林嫂在新年的祝福中孤独的死去, 但是究竟是谁害死了她就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针对这一文本的留白,教师可以将祥林嫂的死因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力的发挥, 为祥林嫂之死续写。

美学研究的阅读答案 第9篇

【关键词】接受美学 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应用

一、前言

我国教育形式正在不断地创新之中,因此,高中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也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做到与时俱进,以此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使接受美学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接受美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接受美学要求教育活动要充分围绕学生的基本需求来展开,明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和内涵进行理解和感受,从而打破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下过分重视作品中心思想所导致的思维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1]。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才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理论,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相关的语文技能,进一步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三、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应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功利化现象严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多年来,中国应试教育以考试为主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仅仅是为了在高考中能够取得好成绩,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不是对于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能力。这样的教育思想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走入了误区,使教学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没能真正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相关的知识技能得到提升,致使高中语文阅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将语文阅读的答案标准化、统一化,使学生对文章形成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阅读是一项具有主观性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学作品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如果教师不顾学生这种个体之间的差异,一味地强调答案的标准性和准确性,就会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维的发展,久而久之使学生丧失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整体能力[2]。

(二)对学生的期待视野不够重视,无法激发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

我国当前的教育模式虽然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在多年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着重强调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而忽略了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没能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仍然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同时也忽略了对学生视野的拓展,常常会使学生感到语文阅读课堂十分的枯燥乏味,并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这是制约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发展和学生能力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3]。

(三)过度追求对文本的解读,忽略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进行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解读能力,充分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但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没能系统地对所要教学的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致使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面,不能深刻地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涵,这样就达不到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四、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

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需要高中语文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水平,以接受美学作为理论基础。同时,教学手段要始终做到与时俱进,严格遵循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始终确保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基本需求而展开的。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课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摒弃传统的围绕教师和教材而展开的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新型教学模式来辅助教学,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

高中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思维体系,对于文学作品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赏析能力[4]。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通常会从自己熟悉的、容易产生共鸣的方向入手,以自身的情感作为出发点,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进行解读。高中生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知识体系,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为目标,适当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主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并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解决,鼓励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困难和障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要想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期待视野,就需适当地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接受美学能够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出它的优势和作用。

(三)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一些中心思想较为开放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留白为学生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情感经历对文章的留白处进行填补,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语文阅读的趣味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从根本上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5]。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要对文本进行详细的理解和分析,抓住文本的中心思想及情感表达,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逐渐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五、总结

综上所述,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增强语文阅读教学的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各方面的能力水平,为其全面发展和思想个性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1]贾文娟.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杨荔.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3]耿起航.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品牌,2015(04):212.

[4]於亚东.试论接受美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语文,2014(33):28-29.

中西美学比较阅读附答案 第10篇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答案: D 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答案: A 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世纪以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上一篇:学校重阳节讲话稿下一篇:灵乡镇子山村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