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2024-07-07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精选9篇)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1篇

摘要: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则最为直接和深远。在经营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在管理理念创新上,要建立知识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基本理念,企业管理者应该十分关注无形资产的投入;在管理模式创新上,应该将知识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人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在管理组织创新上,要实现从金字塔型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向网络型扁平化的水平管理的转变;在管理方式的创新上,则应从消极地适应市场转向积极求变、创新,将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推进到科学加艺术的管理的新境界。

人类进入新的世纪,“互联网”成了当今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在人们感到惊诧、甚至来不及作出反应之时,它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开始融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及不同层面。互联网是信息与管理技术的最佳结合,其爆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和最深远的。面对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技术及文化的广泛应用和普及,企业管理必须适应这种新的经营环境,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本文着重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新等几个方面略作分析,以期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讨论。

一、管理理念创新:知识资本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

人类的经济活动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到“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与此相适应,在企业管理理念上,也正在经历一个新的转折:相对于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知识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的最重要的资源。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以其未来学家的深邃眼光较早地洞悉到这种变化的趋势,并将这种由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知识的“赋值”称之为“符号财富”。他甚至深刻地提醒世人:没有人会因为苹果计算机公司或IBM公司的物质资产而购买其股份。起作用的并不是这些公司的建筑物或机器设备,而是其市场推销能力和社会关系、其公司管理的组织能力以及雇员们头脑中的那些突发奇想。它们所代表的不过是另一些象征性符号而已,而且已达到令人惊异的地步。

托夫勒的话绝非一个未来学家的奇思妙想,更非要到遥不可及的将来才能在一般的企业中变成现实,在IT行业以外的一般制造业中也早已被富有创造精神的企业家们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的耐克(Nike)鞋业公司,在市场上可谓独占鳌头,但它并不直接生产和制造鞋,它的资产是“耐克”商标、生产许可证、市场销售能力和设计开发能力。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敢夸下海口:“如果可口可乐公司总部被烧毁,它可以凭可口可乐的牌子重新起家”。在新的企业兼并浪潮中,许多企业就是为了获得无形资产而进行兼并,或以无形资产作为兼并其它企业的本钱。

这一事实表明,传统企业本身的结构、内容和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服务业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发展迅速。

面对互联网的冲击,正如美国进步政策研究会(ppI)技术创新和新经济项目小组主任罗伯特·D·阿特金森(Robert D.Atkinson)博士与该会技术政策分析家拉诺夫·H·科尔特(Ranolph H.Court)在其合著的《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美国联邦及各州的新经济增长状况后指出的:“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对这一点存在广泛的认同,这也是对新经济认识的一个确切的方面。”“知识日显重要意味着无形资本的净积累(如教育、研究与发展等方面)比有形资本的净积累(如建筑物、交通、道路和机器系统等方面)增长的更快。在联邦财政资助方面,无形资本占联邦财政资助有形资产的比重从70年代的60%提高到现在的93%。在商业中也有同样的趋势。在60年代和70年代,平均股票溢价收益中约有25%应归功于已报告利润的变动。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下降到低于10%。这个变化部分地可归功于公司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传统会计无法核算的无形资产(如研发、商标和雇员专利知识等)这个事实。无形资产的重要性至少已经和有形资产旗鼓相当,而且有形资产价值中的更大部分取决于无形资产的投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教授更是早就明确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资源,并一语道破真谛:“知识是唯一的经济资源。”

二、管理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

传统的企业管理主要是将注意力关注于人、财、物、供、产、销等环节,此一时,彼一时,无所谓轻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从物品生产转移到以智慧为基础的服务,从根本上改变了占据经济学思想最长久的一个假设——报酬递减。实际上,在互联网极大普及的经营环境下,以知识为基础的工作和传统的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在行为上有非常不同的特点。传统的物品生产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随着有形资产的消耗而逐步缩小。与之有别的是,知识在其自身作用下(生产、分配、使用)是在不断增长的,它可以创造以前从来不存在的市场,引起并产生更多的创新,因此,应该是“报酬递增”,即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特定市场中的企业,其获得的优势在竞争中也是不断增强的。这些企业在管理行为、管理风格和企业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了有别于传统企业的新特色,在管理模式上事实上正在进行知识管理的新尝试。

借助网络技术,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中的环球网进入数据库,还可以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获取公司的专业技术知识。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太容易将数据与知识、信息技术与信息相混淆。随着资产无形化的日益发展,随着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战略地位的日益突出,随着人们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对数据进行筛选、分享及利用的困难也变得更加尖锐了。于是在许多企业纷纷出现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人员,其头衔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知识资本经理”、“知识管理经理”,等等。一些著名公司(尤其是知识型公司)在知识管理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从管理模式的角度看,面向知识管理的公司决策者面临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为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一个有能力支持沟通、建立交际网络、在工作中学习等内容的系统上来,以行动和知识的创新更快地反馈循环来对全新的经济环境作出反应。”

在企业内部,知识管理应该在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限度地促进企业知识共享、促进企业知识流动。企业还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知识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资源。在新的管理模式中,企业管理者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个人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是一种特殊资源,企业应该针对其在知识开发中的独特性,实施有效的管理。

三、管理组织创新:从金字塔型的等级化的垂直管理到网络型的扁平化的水平管理

美国经济学家钱德勒在其颇有影响的著作《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一书中曾经写道:“美国现代企业制度的成长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过程;二是资本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过程。”“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单位企业,就可恰当地被称为现代企业”。这种被称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形式成了当今美国工商企业制度中的标准形式,也被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参照系。

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是以庞大的规模和集中的管理来更好地控制原料供应,以此来获得较高的效率。但在互联网广泛应用和普及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管理是靠不断找出市场需求以及解决办法之间的联系。成功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大多来自有待解决的市场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研究、工程和设计服务,识别问题所需要的专门销售和咨询服务,以及把上述两个方面连接起来的专门化战略,加上金融和管理服务。只有这种价值才不易被模仿。所以,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创新和服务将代替控制和管理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管理的许多做法。“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若沿用那种按职能分工、条块分割形成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那就无法对外来信息做出快速反应。基于此,1993年出现了‘企业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它的核心思想是把原来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扁平化、信息化,形成以任务或合同为对象的有关职能专业人员的组合。而这种变革的技术基础是信息网络在企业内部的普遍覆盖。”这样的发展趋势,导致企业纷纷压缩纵向距离,造成了企业结构向水平化、横向化的构造运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管理层次必须减少。“而首当其冲的便是经理阶层。”中层经理的职责是协调下层部门的工作,从下级收集信息,转给其它的下级或向上级汇报。由于传统体制下等级森严,信息往往难以迅速反映到高层。正如国外有的研究者注意到的,最糟的情况是:报告被净化了,数字被修饰了,信息被隐藏和隐瞒,甚至被伪造。而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计算机可以代替中层经理的搜集、传递、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无创造性或低创造性的工作。互联网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一个普通程序员可以将有关信息直接传送给远隔千山万水的总部的CEO,一下子跨越了传统管理的许多层级和诸多需要汇报、请示的环节,加快了企业信息的反馈速度,更消除了金字塔型等级制的官僚作风,使得高层与基层直接对话成为现实可能,从而某种程度地使中层经理成为多余。

在中层管理削弱的同时,新的企业形式,如网络型企业应运而生,某些虚拟企业的成功运作为人们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思考空间。这样的企业结构象网而非金字塔。与传统企业根本不同的是,网络型企业中网络上的每一个结点都是创新的源泉,其成员既是项目的参与者,也是利润的分享者。这样的网络结构一方面极大地刺激了每一个结点的创新,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中层管理,降低了管理成本,对解决传统管理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剂良药。

四、管理方式创新:从消极地适应市场到积极求变创新

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计算机科学家张亚勤先生最近曾经说过:“计算与通信的有机结合是网络革命的最大特征。Internet的蔓延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于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的无限联通。”张先生的话是不无道理的。在这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企业经营的内外部环境的前景充满着不确定因素。互联网正在覆盖管理空间,管理的范围已经从本土进入全球,管理文化从同质交流进入与异质共存,管理对象从现实世界进入虚拟世界,管理组织从垂直进入水平状态,管理指令从日常语言到网络语言,管理内容从主要对生产要素的管理到对知识要素的管理,这对企业管理方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营环境中,企业的兴衰成败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经营者能否具有审时度势、举重若轻、应付自如的素质。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经营者必须破除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的保守思想,消极地适应市场,企图守业,已难以维继。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机遇存在于变革之中,其核心在于创新。要主动地去推进变革,甚至主动地进行“创造性破坏”,成为变革的先行者,而不是被动地在变革出现之后才去应付经营环境的变化。比尔·盖茨在微软成立二十五周年之际曾充满激情地写道:“纵观商业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司,他们的行事方式僵化死板,满足于自己的成功,而没有意识到世界不论有无他们都将变化。所以,对微软来说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适应变化的能力,我们能迅速抓住新的行业方向,随着技术的进化,不断重塑了自己,从而始终保持了成功。”

处在激变时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常规阶段进入创新阶段。新世纪的企业管理,从根本上讲,将是强调跳跃和变化、速度和反应、灵敏和扁平,将注重平等与尊重、创造与直觉、主动与创业精神、远见与价值控制,将依靠信息共享、虚拟整合、企业间相互依存,从而不断创造优势,为赢得未来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管理应该是从科学走向科学加艺术的管理,是求变和创新的管理。

参考文献:

[1][2] 罗伯特·D·阿特金森,拉诺夫.H.科尔特.美国新经济——联邦与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 p.E.Dyucker:The Information Executives Truly Need,Harvard Business Review [J].January——February,54— 62,1995.

[4] 王德禄等.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中的经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987.

[6] 潘承烈.“重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座谈[N].光明日报,1997—07—12,(7).

[7] 周敦仁,马磊.知识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探索与争鸣,1998,(5).

[8] 卫思·贝克.构建情报网络[A].保罗·S·麦耶斯主编.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C].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9] 张亚勤.没有藩篱的21世纪[J].IT经理世界,2001,(1).

[10] 比尔·盖茨.蓦然回首——回顾微软的25年[J].环球企业家,2000,(11).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2篇

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企业预算的数据平台,根据预算工作的职能等级可以将数据平台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将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数据,全部以分类的形式归纳到大数据平台中,以此提高企业数据资源的可视化程度。这种方式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编制和执行效率,在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预算编制的数据收集和整理工作都变得更加简便快捷,同时,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和监控当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进展和效率,并能实现与同期企业管理和预算情况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能够及时提出更改意见,这对于提高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3.2加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数据

“互联网+”时代提倡企业管理者与预算管理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到企业全面预算的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工作人员要通过信息技术或网络平台不断获取数据并将其输入到企业预算的数据系统中,系统借助云计算的`技术方法对数据进行自动的整理和归纳,最后成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数据参考信息。“互联网+”时代下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能够有效克服数据搜集和整理存在的困难。另外,企业全面预算所用大数据信息全部来源于基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数据信息的准确度,这种方法的使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全面预算的可信性。

3.3加强对全面预算工作人员的考核

“互联网+”除了可以应用在企业全面预算的编制、执行和评价方面,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员工的考核上,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和避免预算松弛现象的发生,考核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调取有关预算的相关信息,通过定期对预算人员工作的考核来判断是否出现预算松弛现象,如果存在,则需要及时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进行解决,这其中包括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处理,以此避免预算松弛现象的重复发生。另外,企业管理者要转变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积极带动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预算管理工作中,并发挥自身在预算工作环节的监督和审核作用。

4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全面预算管理是“互联网+”时代下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的主要路径,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此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更好实现,这也是企业完成业绩,达成竞争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麻莉.“互联网+财务”时代的报业财务转型及发展方式[J].经营管理者,(28).

[2]董晓雪.全面预算管理对通信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探讨[J].知识经济,2017(12).

[3]吴凡.互联网+时代的全面预算管理[J].财会学习,2017(10).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3篇

1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应对合力

市网络办、网安大队和市文化执法局、信息产业办等有关职能部门联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加强对属地网站的日常监管。发挥网安大队的桥梁纽带作用,与舆论危机涉及较多的部门加强沟通,及早发现危机苗头,预判危机走向和规模。对发生涉及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不良舆情,将网下调查事件真相、查找不良信息源头与网上舆论引导、澄清事实等工作有机结合,迅速化解矛盾,在最短时间内防止不良信息扩散,降低网络舆论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完善的网上网下联动处置机制,达到最佳处置效果。市网络办还与群工办等部门联动配合,探索完善网上在线回复,制定下发《网上民声在线回复通知》,要求各部门网上受理网民诉求,并限时在线处理回复,2014年以来,共回复2 100余条,回复率达81%。

2 建立队伍联建机制,有效引导舆论

先后建立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网络评论、新闻发言人等四支人才队伍,队伍间本着“团队合作、专兼结合、内外联动”的原则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健全网评体系和新闻发言人制度,提高舆论引导和应对能力。社区民警网评员在网上开设博客,加强了与社区居民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警民关系,为社区居民服务探索新路径、搭建新平台。新华网曾以《山东省诸城市:社区有了“警察博客”》为题进行报道。鼓励全市网评员争做“意见领袖”,积极参与网友聚会和“版主沙龙”等论坛活动,加强与资深版主和网民的交流,增进理解支持,制定相应的考核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网评员的积极性。

3 建立资源联用机制,推进共建共享

整合软硬件设施。2008年,诸城市引进互联网舆情监测分析系统,2010年又进行扩容升级,进一步提升了信息采集、分析和智能预处理能力;2010年,在全市安装即时通讯系统,加强与镇街、单位、社区及网评员之间,特别是与公安、信访、群工办、维稳等部门间的互通联系;网络办与网安大队统筹协调,做到24小时双人双岗值班,实现监测、通讯平台、服务器设备等资源共享,建立起横到边、纵到底的网络舆情预警体系。采取合理措施,有效整合组织和政策资源,调动各级各方面的力量,探索惠民政策与互联网政策的结合点,积极回应网民诉求,以服务为宗旨着力解决民计民生问题。全市初步建立起“市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乡镇(街道)属地管理”的领导体系,形成“以统筹协调为前提,部门落实监管职能为基础,强化联动管理机制为保障”的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新格局。

4 建立阵地联管机制,强化舆论监督

市网络办、网安大队积极帮助属地网站策划主题宣传、规范行业协会、协调网络群体活动和网上民声回复等工作,以提高网站知名度和影响力,用服务促进阵地的建设和管理。重点培育壮大一批重点网站,这些网站和网络办、行业协会之间密切联系,相互监督,不仅能发挥协会作用,还引导网站和网络服务商遵守行业规范,另外在市内网站设立举报信箱,让网民监督网站,加强了行业自律和舆论监督,净化了网络环境,推进了网络文明建设。摸清网上虚拟组织的发展情况,在市内网站为他们开设专门活动版块,因势利导扶持自发性的网络活动。截至目前,诸城市已发展组织了“龙城拍客团”“爱心小屋”“义工之家”“诸城圈”等10多个虚拟组织,这些虚拟组织成员积极发帖、扶危救困、奉献爱心,不但维护了网络秩序,还为促进提高社会管理服务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5 建立活动联办机制,拓展宣传载体

网络办调整升级后增加了网络宣传科,主要任务是网络宣传、网络活动组织和网络群体服务等。宣传科在抓好新媒体舆论宣传、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互动的基础上,注重联合部门网站办好做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每年策划举办“网民年会”活动,推出系列网上网下活动,让网民分享网络成就,去年成功举办了诸城市第九届网络年会,对“感动诸城我身边的好人”和“优秀网络通讯员”“优秀版主”等进行了表彰奖励。先后在市内网站开展了“龙城红火过大年”“防微杜渐警钟长鸣廉政自律党性长存”“节约在行动”“感动诸城十大人物、百名诸城好人、千名孝星网络评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等10多次主题宣传活动。市网络办联合市文明办举办了“诸城市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网络展播”,共发布视频公益广告80余条,图片公益广告200余条,引起广大网民关注和参与。

摘要:诸城市先后创造了一系列闻名全国的“诸城经验”,以为民服务联动为基础,以服务促管理的网上网下联动处置机制顺势而出。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诸城市建立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创新了运转顺畅、配合有力的“五联”协调联动机制,从而保证了互联网宣传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互联网思维与企业创新管理 第4篇

到场的嘉宾有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朱希铎,北京金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润峰,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及企业应用专家朱玮,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夏惊鸣,华通国际副总裁、总规划师、华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梁伟,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卫汉青,搜狐焦点产业新区总经理陈雪源,北京福泉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星华等。

这场沙龙的主题是北京D崛起·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创新管理。

今天的中关村创新中心区被称为CID,这些D描绘了北京多中心发展的格局,也承载着北京新兴区域的成长梦想。

“赶硅谷、追筑波、得天地灵秀、领时代发展”,CID正以迅猛之势崛起于首都西北部——海淀北部地区。CID位于海淀北部地区,面积226平方公里,涵盖西北旺、温泉、苏家坨、上庄四镇。它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首都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带的重要构成。

可以说,CID诞生之起就有互联网基因,这种互联网基因已经深深扎根企业发展脉络中。那么,互联网思维下企业有怎样的切身感受?园区又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主题。

互联网思维已经深入企业骨髓

“全球著名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未来的十年里,最具有影响力的十大颠覆性的技术之一就是移动互联网。2013年海淀区首先在海淀的北部新区提出了建设中关村创新中心CID这样的一个概念,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新兴的产业将占CID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0%左右,将培育一批具有创新力的跨国企业。”北京福泉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星华认为,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的基因已经深入到企业的骨髓,企业也将与CDI一起跨入移动互联的新时代。

不管创业者从事什么行业,在当今这个时代,互联网一词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但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互联网思维的定义。

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协会秘书长朱希铎,在中关村工作了30年,目睹了从互联网诞生到移动互联网兴起的整个过程。他的体会是互联网思维要把握几个“化”。第一是数字化。互联网让一切物质都可以用0和1表达,并且都可以放在芯片里进行传输,数字化是互联网技术当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新的识别方式。第二是虚拟化,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虚拟的方式表达,而不受空间和地理的限制。第三是网络化,所有的点分布在一个链条上的所有环节,不管以什么形态、怎样的分布,都可以用一种网络的方式连为一体。正是在这种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的集成创新日益突出。

在朱希铎看来,中关村30年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创新阶段。第一个阶段以产品创新为特色。“当年我在四通,标志性产品是打字机,还有联想凭借汉卡一款产品、方正拥有一个激光排版系统就可以成就一个大型科技企业。到了第二个“十年”,即90年代以后,企业创新成为创新的主要话题,创业者都想把企业办成现代化的国际企业。到了21世纪,集成创新成了创新舞台上的主要角色,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有协同创新、创新要素集聚、资源整合、产业链整合,这些概念都在指向同一个题目,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进入集成创新时代。这个时代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链的创新、产品链的创新,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创新、管理体系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创新等。

今天的创新是集成创新,它是系统创新的概念。那么,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给创新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都有哪些?这个话题值得全行业的人来思考。

“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首先催生了移动互联网新兴服务业态。今天有很多创业者做云计算、做软件、做智能终端、做宽带通讯、做SNS、做O2O等,冒出了一大批聚焦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下的新的服务产业。其次,移动互联网的新技术使传统产业遭遇了经营模式、发展模式方面的新的机会与挑战,这是对传统产业升级的挑战。第三,移动互联网技术让整个社会的服务和管理体系发生了新变化,包括新的手段、新的机会、新的模式、新的发展空间。”

“总而言之,移动互联网是一场颠覆性的产业革命。”

互联网思维的概念解读

北京金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栾润峰抛出了一个问题,移动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思维?

2014年初,栾润峰在美国硅谷发布了金和软件APP免费平台。新闻发布会上有国外记者问他什么是移动互联网的思维和精神?栾润峰的回答出乎所有人意料,“移动互联网的精神就是毛泽东精神”。

“移动互联网的精神是让我们以120%的努力,打造出120%极致的产品;我们要给尽可能多的用户来使用,最重要的是免费,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精神,重在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与为人民服务有一致的精神内核。”

对于移动互联网的思维解读,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合伙人夏惊鸣的观点更加具象化,也比较传统。

“这其中包含三个主题词:第一个是时代,第二个是信息,第三个是极致。”

首先,移动互联网思维是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有无穷多的机会,创新才能够不断的涌现。

其次,无论是什么时代,一定有一个主要元素。互联网时代的主要元素是信息,未来的机会也好,创新也好,都是基于信息的形式做改变。“整个商业世界包含物流、商流、资金流还有信息流。概括起来其实只有两个流,即物流和信息流。信息占到整个世界的60%。一个企业整个价值链的交易就是信息的交易。”

第三个主题是极致,例如成本极低甚至免费,生产的内容极多,信息传输极快,交换范围极广等特点。

新技术正陆续打破各种边界

nlc202309041909

华通国际副总裁、总规划师、华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梁伟是海淀北部新区规划的亲历者,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也在这一行业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新技术改变了梁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他猜测,移动互联网让各个行业都在发生着转变,这种力量不可逆的。原来看似不可能的事情,现在变得皆有可能。移动互联网给世界带来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可以在一夜间成就他的梦想,而那些所谓的大佬很可能在一天内轰然倒地。未来一定是科技决胜未来,一个行业的颠覆往往是外行人“始作俑者”。

北京瑞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互联网及企业应用专家朱玮从技术角度阐述了互联网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中的思维,它与商业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互联网要互联、互通,要开放、共享,这也是商业文明发展的方向。它打破了空间和时间的界限,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战场,进化极其迅速。

一个小微企业是否能超越BAT等巨头?答案并部都是否定的。在当今时代,云计算的出现给企业提供了一个契机,它可以成为企业新的发力点,给互联和互通提供了可能性,企业应用和大型的节点将来都会实现普遍的互联,这是云计算带来的最伟大的变革。移动是物联网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深刻的变革。

归根结底,不论是企业创新,还是商业文明,抑或是互联网思维,都强调竞争,允许创业者不断地试错,然后在进化中得以前进。让我们感受比较深刻的是,企业边界正在逐渐被打破,谷歌允许员工拿出20%的时间进行自己的工作,这是企业鼓励人力资源进化的行为。“虽然企业创新与互联网思维还有一些相互抵触的元素,但我相信未来企业将会更多地尝试用打破便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难题。”

面对互联网思维的大潮,如果你接受了它,你会发现很多新的商业机会;如果你去屏蔽它,你极有可能会面临生存的危机。移动互联网的威力正逐渐显现。

朱希铎认为,移动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这种新思潮促使企业不得不用新的方法去管理企业,例如营销系统建设、商业模式建设。

“早年的中关村企业做营销创新,就是把店面装修好,把样品摆好,把广告打好,把价格策划好。成本降低了以后,使得产品销售的毛利能够覆盖企业的运营成本,有利可图。”

“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不要店面,可以不做一个硬件产品本身的批发、销售、毛利的收入,而更看中的是服务带来的价值。今天的商业销售是在卖服务,卖为客户提供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与从前不同,现在最有利可图的可能是卖资源配置,资产重组,卖企业品牌,卖超前的文化理念,卖标准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如果一个企业不懂得网络营销,这个企业可以说就不具备任何的市场竞争力,迟早会被淘汰。”

互联网思维下企业的新玩法

在栾润峰看来,企业只有两种,一类是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企业行为的企业,另一类则相反。

传统产业如何嫁接移动互联网?例如一家做酒的传统企业如何变成移动互联网企业?这是栾润峰举的例子:某个酒品牌在北京要开5个专卖店,这专卖店即使一天没有一个人来也得开,5个服务员,一个不能少。这是酒厂原来的管理思维。而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营销成本将会大幅降低,由原来的70%降到10%左右。

朱玮更是认同这一观点,所有企业都离不开网络营销,因为成本低,而且见效快。“我们给汽车厂做了大量社交网络的监测和语义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如果企业有把自己封闭起来,让别人上网找不到我的想法,这是荒谬的,也是落后的表现。”

“逆向成功思维很重要”,夏惊鸣总结到,“以前认为不可能的事情,都有可能是未来的商业机会。过去马车时代,要把海南的菠萝运到北京来卖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航空时代变成可能。比如说以前小的东西做不成大的东西,五块钱、十块钱能干什么?众筹出现了,五块钱也能干大事。”“原来搞个呼叫中心,要建一栋楼,找一群人坐在里面接电话,现在美国出现了一个商业模式,不需要楼,我们人人都可以做,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原来中间商很重要,但现在出现了去中间化的过程,将遥不可及的事情变得近在咫尺。”“手机时代更多的是基于个人化的管理。如果个人管理是我的朋友、我的图书馆、我的学校、我的医院等,就可以成立一个个人管理中心,如今APP的出现,已经把这一想法变成现实了。”

夏惊鸣还认为,“对于消费产业来说,新时代有新机会,就有新玩法,弯道超车非常重要。很多大公司就是在转折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出路,建立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例如小米。新时代的核心特点是对品牌与渠道的颠覆,这两点恰恰是企业经营当中最难的两个事情。通过互联网上的参与,小米很快形成了自己的粉丝群,建立了自己的社区。另外,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了去中间化,颠覆了以往买手机的渠道。”

“第三点,不管是什么思维,经营的本质是不会变的,包括对客户的价值、参与服务的价值等要素的考量。经营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符合经营规律的。”

梁伟认为,“移动互联网业是这样一个存在,它将来很有可能会变成我们呼吸的一部分,就像空气和水那样,我们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它。所以很多的传统行业如果不去关注和使用它,企业最终将走向灭亡。或许像设计院这样一种传统的组织方式,也很有可能有一天会被移动互联所颠覆,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种颠覆可能是外部人干的,而且与技术进步有关,与后面的资本运作有关。”

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园区

2013年7月海淀区政府宣布打造CID,以创新产业驱动将建成新型产业创新区、转、精、特集群区,以及产业集成的集成区。目前CID汇集600多家大型企业,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力的跨国企业,云中心作为CID的构成部分,也将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家园。云中心揽三山、傍五园,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从地理位置看,园区地处海淀区温泉镇,北京路和温阳路的交汇处,是北清路产业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上。比较独具特色的是,云中心建筑是以浓厚的学院派风格,营造一种科技、人文、艺术的园区氛围。

nlc202309041909

截止2014年3月,一期入园企业共有31家,主要围绕移动互联、下一代互联网以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环保科技等高成长性战略新兴产业分布。这31家企业2013年年营业收入全部达到上千万,其中营业收入过亿的有9家,入园企业年总营业额达到36亿元,78%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二期正在建设中,很快将正式开放。做为中关村唯一坐拥自然生态资源的科技园,翠湖科技园必将成为北部区创新发展的引擎。

朱玮回忆,“我们于六年前搬到云中心,云这个概念特别好,尤其对于创新型园区来说,云有集中运算和自由访问的概念在其中。园区提供各种各样的设施,有助于各种类型的公司进行创新,不同的创新性的想法在这里得到碰撞。”

“一个园区能否做成功,首先要问入园企业及其员工的需求。所有公司都是理性的,他们的聚集是向要素凝聚的地方聚集的过程。在中关村北部新区的宏观定位上,对新区的服务有非常完善的考虑。但在目前,北部新区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要实现既定目标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例如要解决交通、员工居住等问题。但这个时间点上,园区出现了,园区自身应该是一个小而全的东西。一个园区可以在局部范围内把很多的要素尽可能地提升一个水平,从而带动这一区域的平均服务水平,这样也有利于有着相似需求的群体凝聚于此。”

“对于互联网行业来说,它能够提供一种园区的氛围,拥抱创新,反应敏捷。现在的园区也应该有这样的一个风格。例如硅谷,硅谷有一个氛围,让年轻人们自己去玩,在玩的过程中创新,还有大量的资金涌入。为什么年轻人能够有机会去颠覆行业?原因是年轻人有创新精神,还有大量的资金在背后提供支持。园区要想发展,也要有配套的这种产业链存在,给大家一个进化的舞台。”

“一切以客户为中心,园区要注重价格、平台和服务,前期只要把势造出来,未来就会前途无量。”夏惊鸣的观点还是有传统理念在其中。

栾润峰提出了一个建议,“移动互联网的精神之一是提供免费便利的产品给客户,园区也可以借鉴这一概念,每天拿出一个平方米的房子免费给入住企业,从而聚集更多的人气。”

朱希铎以云中心为例,“要想在这里真正形成云的中心,让云产业集聚,就要讲好云故事,做一个统一的规划和梳理。做好产业链的设计、产业结构设计,聚集更多与云有关的产业和项目。”“还要搭好一个云平台。做云产业,特别是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尤其需要公共服务来支撑。所有企业的管理行为统统是在云的公共平台上。这好似一个理想化的结果。”“第三,要建立云中心的支撑系统。移动互联网产业特别计较风险,以及金融资本的支持和政策的扶植。真的要建云中心这么一个园,应该有若干有影响力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各种各样的基金和管理公司,包括企业顾问存在于此,否则云的企业起不来。”“最后,一定要立足于打造云产业的集聚,最后形成集聚效应。云的产业集聚效应一定要包括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要有若干领军企业,有影响力的企业在这落地。在领军企业带领下,还要有足够数量的早期中小微企业,聚焦于此形成产业凝聚的氛围。”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5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是一种必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信息化带来的物质追求和身心健康。无例外,旅游管理信息化在“互联网+”的浪潮中也要适时应务、革故鼎新。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梳理出“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强调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作用,并针对性的提出策略建议,旨在进一步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创新管理,助推实现当地经济的快速良好发展。

旅游管理信息化是指旅游行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进行适度的投入以达到获取最佳效益的目的,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需要借助系列手段和工具整合旅游行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多方面资源,并进行高效的运用。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旅游信息化是手段,运用信息化管理旅游是关键,管理当中所涉及到的相关业务开展流程的深层次优化是核心,最终达到增强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目的,帮助旅游业实现价值最大化。

一、“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旅游产业在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同质化竞争、运营管理不合理等方面原因,造成旅游管理信息现代化滞后等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性差

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现有的旅游网站数量众多,提供了大量的出游信息,网上旅游信息的总量很大,但其呈现的信息分散、共享力差。如果企业与旅游部门之间缺乏网站信息共享,这必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对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进行重复建设,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该问题是当下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进行中相当棘手的问题。此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部分计划经济时代的因素仍在左右现代人们的思维,对待“互联网+”背景下加速减速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认识角度有偏差、认识深度不够,各地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的建设旅游信息化系统,由于相关单位闭门造车的自主建设,相关旅游信息难以做好信息共享,大大降低旅游信息实用性,不能为旅游信息化管理提供一个通畅的“信息源”。

(二)信息建设投入不足

就像很多人会主观的认为互联网就是几个网页拼凑而成的网络模式,习惯性的把旅游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单纯的看作是一个网页建设,其功能就是发几条简单的信息而已。殊不知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等存储媒介支撑,而且在日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涉及到旅游信息更新维护,这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我国现有的旅游企业90%为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宏观性运营理念缺失,加之当下旅游业在电子商务运营中收入不理想,导致电子商务在旅游企业的普及率低。人们会无意识的认为在互联网上的旅游企业无大小区分,所面临的可营销顾客与机会是均等的。但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上述的意识急需转变,因为在实践过程中小企业因为资金投入的缺乏,导致相关旅游信息的更新滞后,不能形成旅游信息化管理系统,营销收益甚微。但是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如果单单依靠几个资金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去做,忽略90%的中小型企业,不利于整个旅游行业的管理信息化的提升。

(三)信息管理人才缺乏

“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懂技术的专业性人才,而且需要全面懂行业、懂营销、懂管理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在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对旅游管理信息化课程重视度不够,往往只涉及到一些软件基础性操作和文字处理等领域,培养出的人才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下旅游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需求。由于缺乏一支既懂旅游业务也懂技术的现代化旅游信息化管理队伍,使相关旅游企业的网站页面宣传出的信息不能真正意义上满足游客所需,不能让企业实现扩大宣传的目的,更不能因时、因势的对相关旅游线路、旅游景点进行及时的动态更新,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实现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意义

互联网经济时代的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所涵盖的信息密集度高,涉足的行业领域广,如:在旅游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吃、住、行、游、购、娱必不可少,这一多层次需求必然需要餐饮、住宿、交通、景区、商品等相关行业的支持。旅游业具有及时性,不能进行储藏。同时,旅游产品的交易讲求的是旅游企业与旅游消费者的信息沟通交流后以实现最终交易。“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开展,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优化旅游行业结构的目的。与此同时,作为服务行业的旅游业,信息的高速、准确流通是确保此行业健康运行的关键所在。对旅游信息的传播、旅游产品的宣传,是推动旅游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旅游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所在。游客只有在获取真实可靠的旅游信息后,方能产生消费动力,帮助相关旅游企业做出科学决策。所以说旅游管理信息化可对旅游业从运营管理、业务设定、交易选择等方面进行规范,进而促进整个旅游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拉近了我国与世界的距离,所以也要求我国旅游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管理系统逐步接轨。旅游业要想在“互联网+”大的背景下快速崛起,并屹立不倒,必须实现相

关信息的及时性和高效性,为系统链条下的各行各业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因时、因势的做出相应的旅游决策,促进自身发展,助推旅游行业整体性发展。

三、“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一)加强政府调控作用

针对互联网快速崛起背景下,旅游信息鱼龙混杂,难以寻找统一口径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必须发挥其宏观调控作用,承担起全国旅游信息管理者的重任,从多角度、多维度规范旅游信息,为旅游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就我国旅游信息呈现出的散乱现象,政府主管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予以整治,为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基础性资源的支撑,为旅游企业提供信息平台,同时也要从全局着眼做好旅游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我们知道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量大,单独依靠旅游企业去做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阻碍,这就需要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同时,国家应进一步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立法工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旅游电子商务市场的`管理,适应互联网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运用差异帮扶原则

“互联网+”背景下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工作,很大的关键在于资金的投入,然而如前文所述很多旅游企业很难拿出专项资金开展此项工作。我国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因所处的地域、企业不同,导致他们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互联网+”背景下的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消除这种差距。一方面国家要给予发展较差的地域政策支持,从人力、物力等要素着手,帮扶落后地区、企业的旅游信息化建设;当下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西部大开发等战略机遇期,对旅游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中小旅游企业,应坚持走抱团发展的道路,因为其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有限,可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为该群体提供第三方网络平台,帮助他们在网络上进行宣传,以提升他们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此项工作的实施不仅为此类企业节约了资金,而且有利于区域内相关旅游企业产生组团效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名片,方便游客运用互联网进行个性化选择,提升他们的旅游愉悦度。

(三)注重关键人才培养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6篇

1物业管理概述

物业管理在我国已经存在了30多年,它的运行带动了多区域之间的连接,构建了丰富的发展网络,促进了社会的快速运行。但是在新时代洪流的席卷下,物业管理企业也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这需要不断学习、积极面对。互联网技术为物业管理提供了很好地助力,成为物业管理的新模式,也给社会重新认知物业管理提供了好的契机。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7篇

一、互联网及物业管理

互联网1995年进入中国,在这三十年里飞速发展。现代企业都在经历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在于提升沟通效率,消除距离,这正是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最大冲击。

二、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面临各种环境的巨大变化,物业管理行业面临着大的变革,行业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行业内公司整体设施运作不理想,维修保养不得力。物业所服务的建筑的建设与物业管理脱节,没有从物业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全过程来通盘设计和全方位运作,配套设施运作不理想,物业管理公司不能够预防、及时发现问题。

(二)经营模式单一,物业管理经费难以为继。大部分物业公司仅有基础的物业服务项目,收入来源仅靠收取少量的物业费。既限制了企业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壮大,又制约了企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开展全方位服务的可能。

(三)服务水平偏低。大部分物业公司缺乏良好的自主服务意识,物业公司以“管理者”自居,引起物业公司与业主的纠纷;业主不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和信息反馈,导致物业公司和业主的矛盾不断激化。

三、物业管理转型与互联网思维

在新的市场形式下,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已刻不容缓。物业管理公司运营模式的建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物业管理企业转型的基础

1、转变物业管理方法。运用现有的互联网技术,应用于物业管理的设施系统和管理系统,比如车辆管理、楼宇对讲、安全监控、车位管理、互联网服务平台等,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代替人力,压缩管理成本。

2、通过互联网拓展服务内涵。通过拓宽服务领域、项目服务多业态化、利用物业资源开展经营服务、积极介入资产经营服务等。创造更多的价值,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3、物业服务模式更要转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服务主要依靠人工的实际操作,需要的人力资源较多,服务流程复杂、滞后、收缴费用与设备维护繁琐,运营困难。物业服务企业通过社会化、市场化的.途径分工合作实施专业化、精细化服务,开展无限的衍生或定制服务。

(二)物业管理经营引进互联网思维

1、互联网+物联网打造智能社区。对于物业行业转型的方向,一个云端服务器,N个终端APP,通过物联网技术,将人与物连接起来。手机APP呼叫物业服务、缴纳各种费用、评价物业服务、预约电梯等功能,提高物业服务企业的服务水平。

2、引进电子商务,打造社区020。物业服务企业根据自己的业主资料及信息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数据库。物业管理企业互联网平台及相应的APP系统,集成包含业主的衣、食、住、行、娱、购、游在内的各领域商户服务资源,构建社区信息系统商圈。社区电子商务可以进行线下体验,线上交易,送货上门。

3、物业管理企业运营互联网模式系统构建。针对现代物业管理公司所面临的环境,物业企业信息系统把每一个传统物业管理内容分为单个模块,主要包括以下模块:(1)设施设备管理模块。新型智能小区照明控制系统运用了自动化技术、远程监控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的照明自动化、远程集中控制的功能。对小区的灯光、楼宇控制、电梯等进行集中的网络控制;(2)治安消防管理模块。安全是物业管理公司最基本的承诺。每户和门卫处的电脑信息连接,把好人员、车辆、物品等出入的管控关。建立租房、售房的网络连接登记;车辆出入的刷卡系统。设立监控,加之不能电子化的正常巡逻过程;(3)绿化管理模块。通过装具一体化的专门摄像头、温湿度计、连接电脑,随时对环境进行监控。定期对小区的绿化进行监督,系统中预先设定好较为经济且实际用途高且美观的各季度绿化模板,随时能够根据各项具体实物的网络报价进行成本效益分析;(4)车辆交通管理和其他公共管理模块。设置小区停车位管理模块,主要包括:远距离读卡系统、停车位管理、业主固定车辆信息管理、车辆进出登记、历史记录、停车场收费计价设备,从而实现按要求收费、车辆管理等目的;(5)客户服务模块。系统中设置客户服务模块,建立各家各户的客户服务信息存档,能够通过业主的相关需求对客户进行相关业务的推送;设置相关的网络调查表,定期对业主进行调查推送,了解业主的最新信息以及对本公司运营管理提出的意见和建议;(6)经营性多种服务(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服务)。除以上几种传统物业管理内容之外,系统内还应增加资产管理、物业顾问、代领代购商品等特色服务。

四、小结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8篇

一、“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概述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催生出的一种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 是互联网思维在经济社会领域不断深入的实践成果, 能够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通俗来说, “互联网+”可以理解为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融合, 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 让传统的行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生产力。“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创新, 新闻档案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因此, “互联网+”时代为新闻档案管理带来了一些重要挑战, 但是同时, 也为该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二、“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档案管理的挑战

(一) 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新闻档案工作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纸质、磁质档案管理媒介, 而是要积极应对目前信息化的现状, 从而获得更高的管理效率。在调查者, 笔者发现当前“互联网+”时代对于新闻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一方面, 当前档案信息资源在管理上受到了空间、资金、权限的限制, 全国范围内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另一方面, 由于档案管理中产生了一些电子文档和文件, 其存储、管理、使用和修改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 这也是当前“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之一。

(二) 要有必要的服务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广大人民群众对新闻信息的快捷性、真实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新闻档案管理开展广泛的创新。而且, 相当一部分新闻档案信息是对人民群众立场的反映, 其档案的管理也是为了人而服务的。基于此, 要想保证新闻档案资源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系统性, 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还需要管理者素质的提升, 需要依托管理服务水平的提升来进一步增强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

(三) 要有充分的技术支撑。从新闻档案的内容来看, 很大的比例都是在记录当地的发展历史过程, 具有非常重要的保存价值和学习价值。基于这个背景, 全国各地都要高度重视新闻档案管理工作, 为今后的各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但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闻档案工作也开始呈现出了信息化趋势。光盘技术、微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 我们必须要正视信息安全问题, 共同促进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

三、“互联网+”时代为新闻档案管理创新路径

(一) 开展统一规划和设计。为了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 今后要大力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和统一化, 进一步实现新闻档案信息的优化整合。一方面, 要加快对现有分割数据和信息的归档, 在可控的区域内实现文档的共享。另一方面, 要加快对现有新闻档案系统的利用, 共同推进新闻档案信息的设计。例如, 可以将数字档案馆建设和优化提上日常, 引导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 (图书馆等) 大力推进体制改革和职能转变, 为今后的新闻档案加速信息化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 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今后, 要想将新闻档案管理工作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浪潮, 就要从提升服务水平角度入手, 提升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含金量。一方面, 要增强管理人员的全局意识和观念意识, 要充分认识到新闻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研讨会、集体学习等方式, 提升新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完善。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 必须要加强新闻档案工作的安全性保障, 依托先进的制度来保障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三) 加强安全技术改进。要做好新闻档案管理工作, 不仅需要我们在整体规划和服务上下功夫, 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安全技术的改进。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 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的主流发展趋势, 更需要安全技术的支撑。例如, 要对一些信息平台发展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定期排查, 并加快建立一支专业的信息安全技术人员队伍, 鼓励更多的安全技术人才和计算机人才投入到现有的信息管理工作中去, 通过多种手段共同推进我国新闻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 “互联网+”时代已经对我国的新闻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 我国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的新闻档案管理创新, 不断提升规划和设计的统一性, 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 并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技术改进, 使得我国新闻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实现科学化、有序化和现代化!

摘要:作为我国各项事业有序推进的重要动力和源泉, 创新能够积极应对“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 并为我们做好新闻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和分析法, 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互联网+”时代对新闻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 并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几个新闻档案管理创新路径, 为我国今后的新闻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新闻档案,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飞雪.信息时代新闻档案的创新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 2013 (23) .

[2]肖娅姝.报社新闻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时空, 2012 (10) .

互联网与企业管理创新(工商管理论文) 第9篇

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角度讲,“互联网+”传统产业,代表一种经济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的核心是创新,它促进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服务业的融合创新,在生产要素配置中发挥着重要的优化、集成作用,它甚至颠覆了某些企业思维、传统理论和生产流程。同样,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也改写了某些经典的企业管理理论,更给企业文化管理提出了崭新的课题。互联网+企业文化,意味着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传播方式的全面创新。

今年3月30日,收到《企业文明》采编部罗志荣主任的邮件,他就如何认识互联网、全球化、多元化交织的时代条件下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向我约稿。4月3日又提出了他所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如互联网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生成、传播有何特点和规律,如何运用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企业文化建设;互联网对企业文化多元、思想多元产生了何种重大影响,这些影响对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负作用,以及如何做到兴利除弊,等等。说实话,说清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不过,我与志荣是老朋友,盛情难却,只能勉为其难,试着以《互联网+企业文化:规律探索与管理创新》为题,对其中部分问题谈一些初步看法,算是完成任务,同时也想引发企业文化学界同仁们的一些思考。

相关文献探索

有关互联网时代企业文化创新问题,学界已有不少人开始重视。宋伟、潘力较早注意到互联网对企业组织变革的影响,从网络时代企业经营环境新变化出发,提出了应加强高度信任文化、开放合作文化、学习型文化、团队文化和灵活适应型文化的建设。①谢梅在分析企业文化与网络经济本质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文化与员工行为的互动模型和企业文化再造模型。②杨洁建议,在互联网时代,应增强企业文化各要素传播的完整性、针对性和互动性。③韩树杰认为,应对互联网时代挑战,企业文化应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企业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在深刻理解人性、为用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企业文化精神内核的外化形式应是多样化的,能够且需要与时俱进。④

我在2014年发表了一篇题为《互联网冲击:企业文化管理新视界》的文章,初步阐述了我对此问题的一些观点。⑤我提出,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以其系统的开放性、内容的共享性、成本的低廉性、传播的交互性、竞争的公平性、沟通的有效性和速度的快捷性等优势,大大推动了企业的社会化和民主化进程,彻底改变了企业文化生态。它对推动管理变革、文化创新的影响之大、之深远前所未有。纵观历史,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手段和方法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引发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和企业文化革命也是预料之内的事。

互联网背景下的

企业文化起源与积累

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具有规律性,它是在企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积累、传播、冲突、选择、创新与变革的过程。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断推动企业文化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

互联网+企业文化,从整体看,增加了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子,加速了企业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

首先看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的起源。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与企业相伴而生,自从企业创立那一天起就开始孕育、生长。在工业社会,企业文化的起源,首先与企业创始人的创业理想、经营理念,以及意志、胆量、魄力、个性风格等有着直接关系。由他们所处的“核心地位”所决定,他们的目标信念与行为方式、风格,往往通过他们的决策、指挥、组织协调以及为人处世等活动表现出来,容易被人感知、感受,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中的每一个人,形成一种无形的文化导向和潜在推动力。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多数是由企业创始人埋下的种子生发出来的。英国塞恩斯伯里公司创始人约翰·姆斯·塞恩斯伯里,是个典型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工作作风严谨,讲究有条不紊、一丝不苟,信奉刻苦工作、节俭和自我约束。1869年,约翰开始经营奶制品时,就坚信“高质量的东西也可以做到低价”,要保持食品的“清洁和新鲜”,时至今日低价和卫生仍然是这家公司的首要准则;约翰临终遗言是“保持店堂灯火通明”,这一传统保持至今。

当然,一个新企业包含了各色文化背景的人物,有些文化背景是相同的,有些是相斥的。企业的主流文化是在创始人的引领下,员工逐渐形成的共同理解、共同理想以及共同情绪反应、行为方式基础上,在不同文化相互融合过程中孕育成型。海尔企业文化的形成,1985年张瑞敏导演的“砸电冰箱”事件在其中起了“定格”作用,海尔员工正是在汲取教训中取得了共同的理解,找到了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标准。

互联网背景下诞生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由于企业生产要素、生产流程的巨大变化,企业创始人和合伙人显然在企业文化起源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一线员工“被文化”的现象在减少,员工在文化起源中的作用相对增强。企业文化不再是企业“内部文化”,相反,企业客户文化加入企业文化,甚至成为企业文化起源的重要影响因子,决定着企业文化的特质与方向。

再看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的积累。

任何一个企业的文化从雏型到成型都有一个发育、健全、完善的积累过程。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文化积累呈现的主要特点是,在企业文化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企业文化积累的速度都在加快。

企业文化积累速度与科学技术、市场变化的速度,与企业发展速度和物质财富积累的速度,都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社会,文化积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厚重的文化传统往往滞后于技术与市场的变化,比物质财富增长的速度慢半拍。在信息社会,由于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市场急剧变化,物质财富出现井喷式增长,知识信息呈爆炸式增加,因此带动文化积累也逐渐加速。尤其是企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是最活跃的;互联网的出现又为企业文化的加速积累提供了可能。

互联网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积累,一是更多吸收了因新技术出现带来的新思想、新思维;二是更多吸收了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新观念、新时尚。因此这种积累多数属于文化新特质的积累。这种企业文化新特质的加速积累,也会伴随着加速遗失的现象,有的遗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的则是人为选择所致。企业文化积累规律表明,积累总比遗失的多,且总是因循优胜劣汰原则,使企业文化越来越丰富,优势与特色越来越鲜明。这也就是说,传统企业较为漫长的文化积累过程,在互联网时代被大大压缩了。

nlc202309042030

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文化亦然。企业文化加速积累,所形成的新鲜时尚文化,很有适应性,但往往根基不深,比较脆弱。因此,互联网条件下,加强企业文化积累的必要引导,既要注重通过文化交流吸收社会异质文化中适合于企业自身需要的成分,也要注重企业原有文化特质的巩固,筑牢根基,加深传统,创新提升,这是一种更重要的积累。同时,要把控文化积累的方向和速度,避免负向积累或拔苗助长式的“泡沫文化”积累。

互联网背景下的企业文化传播

文化具有交流、传播性质,企业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其特质也会从一个群体或个体,扩散到另一个群体或个体。企业成员在文化传播中使群体的行为得到协调,进而产生出共同的信念与目标;新员工进入企业会带来异质文化,也是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慢慢与企业价值融合,成为企业的一员,这是企业文化的内传播。除此之外,还有企业文化的外传播,即企业与外部其他企业以及社会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通过企业文化外传播,一方面吸收优质外来文化,丰富本企业文化;另一方面输出本企业优质文化,贡献社会。

企业文化传播存在两条规律:其一是同构易播规律,即相同或相近企业结构的企业文化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大,易于奏效。不论是整体同构还是部分同构,这条规律均适用;同样,相同或相近的民族文化背景,也利于企业文化的相互传播。其二,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即相异甚或全然不同的企业文化体,企业文化在其间的传播速度慢,影响小,不易奏效;同样,不相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也不利于企业文化的相互传播。实际上,企业文化传播规律,在企业内部不同群体、个人之间也是适用的,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同构易播规律和异体或异构抗播规律仍在发挥作用,但因传播媒介和目的的变化,使企业更加开放,企业文化内传播渠道更多、范围更广、频次更高、内容更多样,特别是传播方向更加趋于网络化。互联网在职工生活现实空间基础上,增加了他们的虚拟空间;有形的非正式组织也拓展到无形的同学圈、邻居圈、亲属圈、朋友圈以及各种群聊、网上论坛,等等,形成了各种各样非正式网络组织。文化传播随时随地、随心所欲,而且内容更加多元,工作、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国内国外,大千世界,无所不及。更为重要的,在自媒体条件下,企业每一个人都是企业文化传播主体,打破了企业领导者文化传播主体的垄断地位;改变了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方向,增加了文化(信息)传播的对称性。

企业文化的外传播,同样发生了巨大变化,企业原有的“文化围墙”被拆除,企业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时时受到外来企业文化(信息)和社会文化(信息)的冲击,不管这些文化与信息对企业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企业均没有更强的屏蔽能力。不过,企业文化的传播互动,通常遵循着由文化发达的高处流向文化不发达的低处的规律,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对流甚至逆流,不好的文化也会流传和扩散,不过,多数情况下得到流传和扩散的是相对先进的文化特质,人们愿意学习、攀比的文化也多是优秀的。

这种变化意味着:第一,职工的生活丰富度不断在提高,他们可以在虚拟空间里找到很多新的角色、新的自我价值和生活意义,缓解了正式工作的压力,释放了不平衡感和不满意感;同时也使职工事业心受到不同方向的影响,对有些人来讲增加了正能量,而对另外一些人,也许淡化了对事业的追求,甚至产生新的不满。第二,部分人与人的交流被人与机器的交流取代,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淡化趋势。第三,职工的视野更加开阔,更加关注例如环保、公益事业、社会道德等社会问题。第四,互联网优化了企业信息对称性与共享性,在网络空间里没有级别,大家地位平等,这种平等诉求直接延伸到正式组织内部,职工的组织层级观念和服从意识被淡化,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明显增强。第五,互联网带来的海量信息,打开了职工的眼界,使之想法更多,思想更加开放。网络没有了国界,思想也打破了疆界,职工价值追求更加多样化;由于信息刺激加大,因此职工物质要求更高,企业激励的难度更大;由于信息多了,工作、薪酬可比较的对象多了,工作选择余地大了,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受到影响,忠诚观变化,流动率提高。同样,人们进入互联网虚拟世界,追求新鲜刺激,容易迷失自我,不谙实际,好高骛远,仰望天空而不能脚踏实地,使职工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受到不良影响。第六,职工逐渐形成互联网思维,即“我献人人、人人助我”的思维。互联网把文化传播媒介垄断性打破了,职工成为媒介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和受益者。每个人都在网络生活中得到大量的“消费者剩余”,因此也愿意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价值。第七,企业面对的消费者,在互联网时代拥有了真正的消费主权,“好评”变成了有价值的资产,使企业原来自我标榜的诚信必须变成真心所为,职工顾客意识与服务精神得到提升;同时消费者也关心自己喜欢的企业与品牌,也愿意传播企业的文化和品牌,进而影响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文化形成的一种外在力量。第八,互联网搜索的便捷性大大缩短了职工获取文献、资料和各种有用信息的时间,提高了人们的学习能力、联想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也促进了职工创新力和创造力的提高;也因为大量知识与信息的刺激,提高了职工创新活动的冲动,推动人人成为创新主体的文化模式的形成。

有了互联网,企业文化内外传播真正成为双向、内外的网状传播和互动传播,这种文化传播对企业而言优劣并存,企业只有主动适应这种传播特点,改变企业文化建设的思维,既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又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条件下企业文化的民主性、互动性、共享性和社会性,发挥新媒体、自媒体的积极作用,讲好企业故事,树好企业文化标杆,定好企业规矩和礼仪,做好企业内外宣传,弘扬企业主脉文化传统,才能把互联网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建设好。

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冲突、

选择与创新变革

企业文化冲突是企业文化发展过程中不同特质的文化在相互接触、交流时产生的撞击、对抗和竞争。其产生是由不同特质文化所构成的基本价值观之间的过分悬殊造成的。

nlc202309042030

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文化加速传播,冲突不但不可避免,而且处于一种常态。常态的文化冲突,总体看是好事,它能推动文化进步。因为如果企业没有文化冲突,静如一潭死水,企业文化也就失去生机和发展的动力。企业文化冲突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融合不同质的文化,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二是变更文化的特质,原有企业文化完全被新的文化所取代。

互联网+企业文化,不仅使文化冲突成为常态,而且冲突的范围更广,冲突的激烈程度不断升级,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首先,对于一些老企业(尤其是老国企),面对社会的迅速变革和市场的急剧变化,年轻人的加盟,消费者的参与,企业原有居于核心地位的经营理念不断受到冲击,尤其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企业和重组后的企业,企业内部原有文化与新质文化、重组中的不同企业文化以及内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文化和个体文化之间的冲突变得异常复杂,加之社会文化以及其他企业文化的影响,加剧了这类企业文化的冲突与对立,要求变革的呼声和创新的愿望均较为强烈。认真分析,这类企业文化的冲突,有些是因原有企业文化确已变成病态文化,破旧立新是必然的;有些是原有企业文化已达到高度成熟状态,正慢慢地失去优势,打破既定稳定状态,加入新的文化因子,并不断促进有可能代表企业未来价值观、未来文化范式的亚文化的成长,也是必然选择。

其次,对于一些年轻或较为年轻的企业,从总体上讲,它们的文化与社会文化大体保持同步,企业内部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的冲突和对立,表现相对弱一些。但是,在这些企业中,职工较为年轻,80后、90后占主体地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观与50后、60后甚至70后都有很大差异。80后和90后从小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是处于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的一代。他们有理想更重现实,重精神也重物质,他们崇尚自由,个性张扬,喜欢无拘无束,对实现自我价值有比较强烈的渴望。尤其是他们往往把工作与生活分得很开,其价值取向与传统崇尚的加班加点、无私奉献等价值是有冲突的。所以,在这类企业,亚文化和个体文化中的民主意识、个人价值、物质主义在不断滋长和上升,与企业追求的整体价值和未来利益产生冲突。中国传统企业文化强调个体的依附性,忽视个体的创造性,强调群体的“内聚”,忽视个体的“发散”,强调群体的至高无上,忽视个体的特殊价值,强调群体的权利,忽视个体的权利。从根上说,年轻企业的文化冲突也是新旧企业文化的冲突。企业文化冲突因为互联网变得直接、快速,解决这种直接、快速出现的企业文化冲突,也应该更好利用互联网,形成直接、快速的信息共享、决策透明、民主参与机制加以解决。

企业文化冲突遵从优胜劣汰原则,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自觉的文化现象,也需要主动选择,即在冲突中有选择地支持并积累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反对并摒弃不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部分。企业文化选择的客观标准无疑是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企业基本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宗旨,是企业文化个性的深层特质。

但在社会、市场快速变革和互联网冲击下,简单地用企业已有的基本价值观作为文化选择的唯一标准是不可行的。首先要看企业基本价值观是否适用,适用者,继续坚守,并把它作为文化冲突中进行价值判断与选择的标准;部分适用者,就要吸收一些优秀文化特质,不断革新与完善原有价值观;不适用者,就要敢于淘汰、摒弃,及时用文化冲突中占主导地位的新质文化,替代已经落伍的价值观。当然,企业基本价值观的改变应是十分审慎的事,好的文化传统是企业的传家宝。多数情况下,企业文化选择是本着“尊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进行的。

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选择过程就是企业文化整合、创新和变革过程。传统企业文化的整合、创新和变革,往往需要孕育发酵较长的时间,需要寻找恰当的时机,比如企业所面对的技术环境、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导致企业流程再造、企业并购与重组、企业经营出现严重危机、企业创始人或主要领导人更迭等,企业文化的整合、创新和变革,往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在互联网条件下,虽然整合、创新和变革时机仍很重要,但利用便捷的文化网络,可以及时发现文化冲突,修复整体文化的缺陷,避免问题的积累,大大降低每一次文化整合、创新和变革的强度,减少文化整合、创新和变革所付出的代价。

互联网+企业文化:管理的

深刻变革

理解“互联网+企业文化”,关键是要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本质,针对工业化思维——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大规模传播而言,坚持用户至上,去中心化,实现互动、开放、共享。这种思维在商业上带来的主要是颠覆性创新、免费商业模式和用户超期待体验。

互联网+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是有革命意义的。

其一,企业整体价值至高无上,压抑个性、限制自我价值的文化受到空前挑战。过去个体离开企业不能获得资源,现在个人离开企业也能获得资源。因此,企业文化“去中心化”,以人为中心,以个体为中心,崇尚自由、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文化受到推崇。

其二,人人都是文化创造、创新主体,人人都是文化消费、享受主体。企业文化管理中的民主意识空前高涨,追求平等、互动、互利、共赢的文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其三,企业文化中的情感因素在下降,理性因素在上升。传统企业价值观和道德标准面临重塑与再造。

其四,企业文化的社会化程度大幅提高,企业因此改变相对封闭状态,与社会文化交流沟通更加紧密,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更大。企业处于动态竞争状态,文化也处于不断的动态调整中;企业经营开始跨界,文化也在跨界。社会先进文化的标准逐渐成为企业文化的评价标准,企业社会责任感与员工社会责任感,逐渐由“外加”文化演变为“内生”文化。

其五,传统企业文化建设目的受到质疑。单纯把建设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员工的手段,作为激发员工积极性、提高企业效率与效益的“工具”,这种单纯“企业利益观”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提高职工道德素质,满足职工的精神需要,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nlc202309042030

互联网+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管理方式一次脱胎换骨的变革。

面对新的企业文化变革,新老企业都在探索如何适应互联网+企业文化的新特点、新趋势和新规律。海尔是靠文化成功的企业,海尔的文化贵在创新与变革。从组织形态上看,海尔实现了由传统的正三角到倒三角、再到网络经济背景下的利共体平台“小微”形态的转变,形成平台型组织构架和新的企业生态圈,真正做到了小微以用户为中心,人单合一,实现企业与用户的无缝对接。这种组织变革本质上是基于“互联网+企业文化”的思维,是“去中心化”和发挥个人创新主体作用的有益尝试。在阿里巴巴的商业帝国里,淘宝、支付宝和天猫等明星产品的背后,最有价值的是有创意的人,尤其是马云和他的18个联合创始人,还有其产品和市场加盟者。小米也是合伙人制,品牌背后是各个独当一面的合伙人。小米人都喜欢创新、快速的互联网文化,以及平等、轻松的伙伴式工作氛围,享受与技术、产品、设计等各领域顶尖人才共同创业成长的快意。还有,也许是更重要的,他们将“用户”变为“选民”,并将他们被压抑已久的参与感、平等感释放出来,这是小米胜于其他对手的撒手锏,也是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文化最生动的实践。

推动互联网+企业文化,我们需要探索的是:

第一,打破单一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建设架构和路径,建立上下互通、互动文化发展机制。适应企业组织扁平化的变革趋势,为个体文化、小群体文化成长留下充足的空间。

第二,改变企业文化管理单一“工具属性”,建设“精神家园”式的体验型文化。设计有吸引力能使人们乐在其中、触动情感,又能回味无穷的企业文化现场礼仪、活动;把现实体验活动与健康的网络体验活动结合起来,虚实互动,推动体验性文化创新,全方位满足职工体验性精神需要。

第三,在发展企业利益共同体基础上,建设员工价值共同体。创造更多平台和机会,有效发挥个体价值,并善于找到个体价值的契合点,以此为基础建立企业价值体系和价值共同体。

第四,推动管理方式的变革。在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结构和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与生产方式受到巨大挑战的背景下,积极推行扁平化组织结构和柔性生产方式,改变层级结构和部门分割的状况,以便使更多的实体贴近广泛的市场,更加敏捷、灵活地满足市场快速多变、个性化的需求。同时,改变传统的层级管理和制度管理等刚性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应知识性职工参与管理、参与创新的柔性管理模式。

第五,伴随着互联网对生产流程的颠覆和消费者主体地位的提高,改变关起门来建设企业文化的做法,将传统企业文化建设的物理空间延伸至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吸收用户、供应商乃至社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并直接分享企业文化成果。

互联网+企业文化,是一个需要企业界和学界共同探讨的全新课题。可以预见的是,它的影响,不亚于企业文化理论的创建;它的破解,将颠覆部分传统管理理论、理念与方法,将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推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责任编辑:罗志荣)

上一篇:小学生优秀作文开头与结尾摘抄下一篇:友谊的诗句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