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2024-08-25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精选12篇)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1篇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沙坪坝小学

杨顺洲

有人认为:计算学来没什么用,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是这样吗?其实,计算是人在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我们在购物的时要计算,算什么呢?最简单的就是计算找补,还有吗?当然有,例如:大多数人在购房时,得计算自己的收支情况,购哪种价位的房合适,如果要按揭,还得算算自己以后每个月的收入是否足以承担银行的贷款,若盲目购买,显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便之处。买了房之后,还得算,算装修,就拿买瓷砖为例,我们得进行测量,计算出大约买多大面积的瓷砖合适,还得根据瓷砖的单价,计算花钱的总价。再以上班为例,你得计算自己坐车时间,步行时间,加上中途可能耽搁的时间,从而估算出合适的出发时间。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计算来帮助你,很显然,一个在生活中能处理好各种事物,会生活的人,必然要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更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计算能力,也是为以后深入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

计算如此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传统教学中反复机械的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好办法吗?很显然,这样做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是应对考试的好办法,但是,这样会深深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枯燥的重复,只会一次又一次的让学生厌烦。那么课改初期提倡的算法多样化,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这种方法好吗?这样做,好处在于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是,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一定合适吗?我们想想,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己的判断能力如何呢?如果他选择了一种复杂、耗时的计算方法,而导致完成作业时间延长,优化的方法没掌握好,后来又重新改过,这些弯路,价值大吗?是否会打击到他的自信心呢?那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做到些什么?真正让每个孩子在计算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呢?

在此,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导。

一、做好计算教学的多样化。

这里的多样化,是教学的多样化,而不是算法多样化。什么是计算教学的多样化呢?就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既能传授知识,又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不会觉得乏味。举个例子说,今天要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我们不能走进课堂就说,今天我们来这习小数的加减法,学生的反应一定是“哎,真没劲!”、“我早就会算了!”„„,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我们可以采取情景的方式呈现数据,让学生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自然的引入到小数的加减法计算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计算教学。这样,既学习了知识,又解决了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在设计计算练习的时候,也应采用各种形式,避免单一的笔算练习。

二、在教学中处理好算理与算法的关系。

我们往往只重是算法,会算就得了,在作业和考试中,看到的就是算法,算理嘛,谁管你呢?这是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学生要明白“怎么算”,还要明白“为什么这样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说出“为什么这样算”,其实就是数学知识产生过程的一个再现,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环节,也是学生继续学习下一个知识的基础。同时,只有理解了算理,才能明白算法的精妙,进而巩固算法的掌握。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运用算法进行练习,以形成技能。总的来说,算理花的时间较少,而掌握算法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算理的教学,更要重视算法的运用,达到技能的熟练。

三、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教学中提倡算法多样化,既能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又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更能使学生能在交流中学习先进、取长补短。但是,在教学中,过于注重算法多样化,容易使算法多而不精,更耗费课堂教学时间。因此,一定要处理好,我们可以在学生提出了几种有特点的算法时,首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肯定,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对算法进行优化,找出最合适、合理的方法。学生通过努力找出的方法,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四、做好计算教学的细节之处。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我们有认真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要求学生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等细节的地方。

总的来说,做好计算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存在诸多不足,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2篇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但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逐步掌握一定的方法,获得一定的技能,并在练习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在计算教学中有必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并随时反馈练习中的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解决。

如:在教学除数是两位的笔算除法时,由于受前面类似85÷40的影响,在计算420÷40这一类题时,一开始出现了用除数去乘商算出了400。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一起观察、分析,说说商的最高位表示的意义,从算理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的思考 第3篇

一、计算教学的基础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 计算教学的改革方向是逐渐重视口算、心算, 加强估算, 提倡算法多样化;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和差异;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使计算得以简化。

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可能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发现计算内在的规律, 使学生在经历和体验这些规律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算法。

提高计算准确率主要源于口算。一二年级计算教学的主体是口算, 笔算竖式乘除法哪一步都离不开口算, 口算也是一切计算基础的基础。例如:642×38, 需要六次乘、九次加的准确口算, 才能得到准确的最终结果, 这十五次运算当中只要有一次失误, 结果都是错。因此, 口算的熟练程度对于其他一切计算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笔算, 不必过高地提出速度的要求, 重要的是让学生正确计算, 逐步提高速度。另外, 混合计算要注重计算顺序和计算定律的掌握, 几何图形部分的计算还要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的计算公式等。

二、计算教学的五个策略研究

1. 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 计算教学要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 为感知新知、理解算理提供帮助。现在教师都在运用情境, 但有时会出现运用不当的情况, 如有些非数学因素过多, 反而干扰了学生学习。因此, 情境的创设一定要有“数学味道”, 运用情境就要思考是否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否有现实性、是否易于接受、是否有利于促进新知的学习、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已有基础和生活经验, 进而有效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这才不失为有价值的问题情境。

2.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算法是告诉学生“怎样算”, 是人们实施四则运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是在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 是算理的具体化, 具有可操作性。而算理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算”。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从算理的直观到算法的抽象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归纳算法必须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 用算理指导算法, 算理要明、算法要活。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 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算理了, 才能举一反三, 灵活运用算法, 才能通过算理的理解逐步提高算法的掌握水平。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关注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挖掘其错误的本质并究其根源, 这是最宝贵的。教师如果处理得当, 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利的。

3. 鼓励算法多样化并合理优化

算法多样化已成为课改之后计算教学最明显的特征。为什么会出现算法多样化?因为学生通过主动观察、实验、验证、交流、推理等有效学习活动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中, 会产生各自不同的个体体验, 必然会产生不同的算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并且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 鼓励他们的信心, 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广泛交流, 探讨怎样算和为什么这样算, 并关注他人的做法, 丰富解决问题的视角, 让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比较各自算法的优势, 为算法的优化做好准备。要提倡算法多样化, 更要提倡算法的优化。当把多种多样的算法呈现出来后,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的多种算法提供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自己去交流、比较、反思和感悟各种算法的优势, 甄别并选择适合自己且具有广泛意义的算法。学生只有充分参与体验, 才能自觉自愿地运用优化后的算法。

4. 科学设计练习, 提高练习效率

练习的安排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般是先单项、后综合, 先基本、后变式, 先尝试、后独立, 有坡度、有层次的设计。练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练习, 把学生易错的知识点通过一些细微的对比、辨析进行练习。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式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学数学中有许多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可以运用比较练习的方法, 帮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新知识。练习伊始应该先给学生正向引导, 巩固正确算法。在建立了正确表象之后, 再针对性地进行错题诊断与辨析,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另外不要盲目加大练习的量, “题海战术”必然会造成效率的递减和学生的逆反心理, 应在保证质的前提下, 适度增加练习量。

5. 培养学生善于估算和验算的良好习惯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在日常生活中, 估算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事实证明, 估算在一天活动中所运用的次数远比精确计算的次数多得多。估算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预知计算结果,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 在计算之后, 还可以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检查, 通过实际计算结果与估计的数值比较来确定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方便实用。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 比较各自估算的结果, 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与策略”。

验算的习惯关键是靠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培养出来的。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 通过鼓励和表扬,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 促进整体推进。

三、实施计算教学策略,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上述五个教学策略不是孤立存在的, 要结合使用, 落实到位, 运用过程中应循序渐进, 做到课课过关;

(2) 教学策略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在运用中不断感悟和提升, 真正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 重视教学的反馈、反思,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即时对症下药, 查找原因, 为改进教学作好准备;

(4) 计算教学要做到要求规范化、纠错及时化、测试经常化、做到算法人人过关、算理人人会讲、人人能认真、人人能算准;

(5) 重视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要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利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提升计算兴趣, 提高学生在计算中克服困难的信心和毅力, 从计算中寻找乐趣。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点思考 第4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67-02

我们都知道数的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知识,因此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定的计算能力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新的视野,反思自身和同仁们的教学,我以为目前计算教学出现了三个基本矛盾,现加以分析,以求较好的处理策略。

一、情境创设与复习铺垫。

目前大多计算教学的一般流程常常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算法、发现交流算法、自主选择算法。为此,许多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开始,就是到“逛商场”结束。上课时首先关注的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如何挖空心思创设新奇诱人的所谓“情境”。现在的计算教学,很难再看到过去的复习铺垫了。难道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真是水火不容吗?情境创设和复习铺垫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为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来源都可能成为我们教学的背景。

问题的另一方面,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新课程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存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人为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的问题,甚至有人为了设置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只要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

例如,一年级“9加几“时,有老师精心设计如下铺垫:

①. 4 6 9 ……

/﹨ / ﹨ / ﹨

1 ( ) 1 ( ) 1 ( )

②. 9+1=( )

③. 9+1+5=( ) 9+1+6=( )……

其实,计算9加几时,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同的学生会想到不同的方法。教师应允许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不必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把另一个加数分成1和几的这一种所谓“凑十法”。显然这种把知识的嚼烂再喂给学生的“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并不是对立的矛盾,并不是所有的计算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的起点。

二、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

过去有些教师认为,计算教学没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要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反复“演练”就可以达到正确、熟练的要求了。结果不少学生虽然能够依据计算法则进行计算,但因为算理不清,知识迁移的范围就极为有限,无法适应计算中千变万化的各种具体情况。

算理是指四則计算的理论依据,它是由数学概念、性质、定律等内容构成的数学基础知识。算法是实施四则计算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通常是算理指导下的一些人为规定。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知识,算法使算理具体化。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现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案例:“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首先出示情境图——两只猴子摘桃子,每只猴子都摘了13个。____________?(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桃子?并列出乘法算式2×14。)

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有的学生看图知道了得数,有的学生用加法算出得数,有的学生用小棒摆出了得数,也有少数学生用乘法算出了得数。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计算方法。老师在分别肯定与评价的同时,结合学生的汇报,列出了这样的竖式:

13

× 2

6…… 3×2=6 13

20……10×2=20 × 2

26……6+20=28 26

同时,老师结合讲解,分别演示教具、学具操作过程,又结合图片进行了数形对应。

最后,老师引导学生观察这种初始竖式,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简化竖式的写法,再让学生用简化竖式进行计算练习。

上边案例反映了现在计算教学中的又一对矛盾——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图片对照等直观刺激下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算理的理解可谓十分清晰,但是好景不长,当学生还流连在直观的算理中,马上就得面对抽象的算法,接下去的计算都是直接运用抽象的简化算法进行计算。我以为上边在让学生充分熟悉算理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研究探索出简化的竖式。所以上面右边的竖式不急于出示给学生。

我认为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架设一座桥梁,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

师:(在学生理解13×2的初始竖式后)我们一起来用这样的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其余自由尝试)

13 11 32

× 2 ×7 × 3

6 7 6

20 70 90

26 77 96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地方?

生1:都是两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生2:第一次乘下来的得数都是一位数,第二次得数是两位数。

生3:我发现第二次乘的得数是整十。

生4:我发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的的数,得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数。

师:大家观察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怎么样?

生1:比较清楚。

生2:清楚是清楚,不过有点繁,有些好像不要写两次。

师:是啊,要是能简单点就好了。

生3:其实这个竖式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动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可以擦去的。

师:哦,你的想法挺好的,我們一起来看看屏幕——(动画演示竖式由繁到简的过程。)

师:老师也来写一次。你们看这样写是否简单些?

14

× 2

28

生:(齐)是!

师:以后列乘法竖式时,可以选择简单的方法来写。刚才写的三道竖式,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改成简单的写法?

在以上教学工作中,教师没有简单地让学生观察所谓简化竖式计算,而是在实际计算中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同时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这些初始竖式的共同点,进而产生简化竖式的需要,在此上自然而然引出简化模式。

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明白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程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次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三、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标准》中不再设置专门的“应用题”领域,而是注重让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问题”。

现在的计算课,如何处理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技能形成之间的矛盾?计算本身的问题如何解决?

我们发现,为了体现计算教学与应用问题密切联系,在计算教学时不少教师总是从实际问题引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后,马上就去解决大量的实际问题。表面上看,学生的运用意识得到了培养,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学生常常是算式列对了,计算错误率很高。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计算能力并未达到目标,于是再反过来进行大量训练,使得不少学生短时间内似乎计算正确率和速度提高不少,但实际上违背了学生认知和规律,学生的计算技能并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更为糟糕的是,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认为,计算是一种智力操作技能,而知识转化为技能是需要过程的,计算技能的形成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即:认知阶段、分解阶段、组合阶段、自动化阶段。认知阶段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算理,明确方法,这比较容易做到,而后三个阶段常常被老师们忽视。一般来说,复杂的计算技能总是可以分解为单一的技能,对分解的单一技能进行训练并逐渐组合,才能形成复合性技能,再通过综合训练就可以达到自动化阶段。

诚然,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大量重复的过渡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联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再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的策略。

总之,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的平衡对于教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有重要的影响,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对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起着缓和或激化的作用。计算教学的基本矛盾也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应该从数学教育本质出发,在大胆创新的同时,吸取传统教学中的优势,以计算教学基本矛盾的平衡为导向,促进计算教学的深入改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素养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孔企平.胡松林:《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东北师大出版社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光树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5篇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的,不是抄错数字,就是忘记进位,不是记错口诀,就是忘了写出得数。至于多写0少写0那一类就更多了。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说过: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甚至有时还要“创造错误”。 为了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可以适当地设计一些改错题,让学生在找错、改错中不断提升。

如在教学完简便算法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经常会与按运算顺序计算的题发生混淆,有的明明不能用简便算法的,为了计算方便也用了。比如像这一类题:25×4÷25×4,学生经常分得出等于1的结果。这时,我让学生观察算式,进行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的计算结果。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几点思考 第6篇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我在教学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时,针对198+269、503-498、202+357、865-302,部分学生不知道最终应该加上还是减去,我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意义,在明确多加还是少加,多减还是少减的基础上进行计算,正确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7篇

计算是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它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始终,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还是数学问题的解决等都依赖于计算活动的参与。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就感到很困惑,觉得计算教学枯燥,学生不感兴趣,老师总是在感叹计算太难教了,计算的正确率太低了。学生的计算水平愈来愈差了。其实只要我们在计算教学中多动脑,多思考,多想办法,学生的计算水平是可以得到提高的。

一、增强运算定律和计算技巧的应用.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在四年级教学了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大多数孩子对于简便运算的题,都能掌握了。如计算430×25×4,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结合律可以得出430×(25×4)。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恕不知孩子是不会将这些运算定律,计算技巧加以应用的。例如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在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时候。当孩子们用短除法得出16和20的最小公倍数为2×2×4×5时,眼看就要成功了,许多孩子却在计算着几个数的积时出现了错误,又如 4×4×5很多孩子等于90,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错误除了计算不过关,更重要的是不能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学以致用,知识与知识之间缺少联系,知识无法得到迁移和应用。实际上这两个连乘用乘法结合律再简单不过了。孩子们只要是题里说要简便计算的都会简便计算,但在其他的时候就不会想到,更不会用到简便方法。

二、加强计算中的反思

在日常教学中我注重孩子反思自己错误的原因。许多孩子在对错误的反思时,往往是以句简单的“计算错误”,在教学中对于孩子计算的错误,我会进一步让孩子寻找计算错误的原因,例如:是口诀背错了,乘法看成了除法,或运算顺序错了等等。一定要让孩子找出具体的错误所在,许多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恍然大悟,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错误问问为什么,正确也要问问为什么。例如在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在课堂上练习下面这道题时:

有一个孩子计算得又对又快,我追问道,你为什么算得又对又快?孩子说:我都是口算的,比如3000×,我先算3000÷15=200,再想19份比15份多4份,又用200×4=800,800+3000=3800 …….原来这个孩子利用自己对分数的理解进行了巧妙的计算。一番话也让其他孩子受益匪浅。在问什么中让孩子的思维真正的动起来,而不是停留在事物表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加强口算与生活的联系。

口算教学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口算是计算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口算是笔算、估算的基础,笔算和估算是在准确、熟练的口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定的口算基础,笔算、估算能力的培养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次,口算在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任何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而且,计算的合理、简洁、迅速、正确也日常生活的需要。在口算教学中我注意做到:

1、注重口算的方法,口算是教学计算的基础。许多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丢分。对于口算题也要求孩子在草稿本上用笔算,而忽略了口算方法的教学。这样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也有许多孩子认为口算就是不列竖式的笔算。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口算算理和算法的教学。例如在口算92÷2时,很多孩子就在心里列竖式,有的干脆笔算,实际上可以想80÷2=40,12÷2=6,40+6=46.口算能力的提高对于孩子计算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加强表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练习,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听算、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这样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四、补充计算中的一些技巧方法

中国优秀算术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也可以在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进行“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算术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也极大的提升了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

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计算都是层层递进,承前启后,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一定要打好坚实的基础,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没有过关,那么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存在隐患。表内乘法掌握不牢,后面的两位数的乘法就举步维艰,乘法又是除法的基础,总之计算教学应从一年级开始,每一步都扎牢,步步为营,形成一个牢固的计算系统。

六、注重训练计算方式的多样性,1、形式的多样化

例如:低段可以开展听算的练习。教师念题,学生只需要算出结果。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对于一些计算速度太慢的孩子也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同时方式的变换也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中高段可以进行计算的竞赛,方式也是很多,例如1分钟计算,看谁做得又多又对。或每节课坚持练习几道计算,看谁一周不出错,这样也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有针对性的练习:

在计算教学中,除对一些易错题坚持反复练习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以便排除各种干扰因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式题,可组织对比练习,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例如:25×4=100,24×5=120的区分,16×5=80,15×6=90的区分等等

七、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一、引言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各方面都没有成熟, 这就要能充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教学进行加强, 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自主能力方面得到有效提升, 只有在这些基础方面得到了加强, 才能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质量水平提升, 对学生的发展才比较有利。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要性和问题分析

(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重要性分析

小学的数学教学中, 计算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教学, 让学生对数学的一些基础技能进行掌握, 对其学习数学的能力水平就有着促进作用。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教学, 能让学生在日常当中得以有效的应用, 方便学生的生活, 让学生对四则计算的灵活运用有着积极作用, 对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观察力以及注意力和记忆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培养都有着积极意义, 通过计算教学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敏捷和灵活。

另外, 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的计算教学的内容比较多, 通过在这一教学内容上得到了加强, 让学生在计算的方法上能得以掌握, 这就比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呈现,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1]。也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得以有效激发等,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独立思维的能力的提升。总之对小学的数学计算教学要能得充分重视。

(二)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问题

小学的数学计算过程中, 受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没有注重, 在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过程中, 没有让学生对实际的问题独自去解决, 学生在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在计算教学过程中, 没有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就不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从小学的数学计算教学的问题来看, 也有着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从心理方面的因素来看, 主要就是在心理上没有得到充分重视, 在感知上相对比较粗略, 一些学生对计算比较轻视, 所以常常会由于一些小的失误而造成整体上的错误[2]。再有就是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比较严重, 在消极的定势下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就有着很大的影响。

三、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为能够使得学生在计算能力上得以提升, 以及对教学的计算教学水平的提升, 就要从多方面进行充分考虑, 在策略的科学化实施上得以重视。笔者结合实际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 就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的水平。

第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要对学生的运算思维加强培养。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看, 就要能对学生的口算能力进行加强, 让学生在口脑并用的能力上进行加强, 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这些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就有着积极作用[3]。老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采用口算训练, 对学生口算的成功率以及准确率进行提升, 并要能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口算技巧的掌握, 可通过相应的游戏应用来加强学生的口算兴趣。

第二, 对学生的数学计算兴趣的培养要能得以充分重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数学计算的兴趣培养进行加强, 这样才能将学生的计算能力水平得以有效提升。传统的教学过程中, 对数学的教学就没有采用科学化的方法, 对数学知识的教学没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的体现, 这就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水平的提升, 只有从多方面得以充分分析考虑, 对学生的计算兴趣的培养得以加强, 对学生的计算能力提升才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 计算教学的方法形式要能多样化的呈现,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学生的计算积极主动性才能得以有效提升[4]。数学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也要能注重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在教学的模式上要能科学化的应用, 可将情境教学的模式在数学计算教学当中加以应用, 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提升。让学生在情境当中进行计算, 对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的调动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第四, 对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的加强, 还要能充分重视课堂练习的情化。在具体的教学中,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进行加强是对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总而言之, 对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 这就对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有着积极作用。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思维的培养等, 都有着积极作用。此次主要从理论层面对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进行了分析, 通过对其实际教学的问题和策略的分析, 就能有助于实际教学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中红.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新课程 (中) , 2016 (04) .

[2]张欢笑.数学计算教学与问题解决教学整合研究[J].成才之路, 2016 (11) .

[3]万达.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路径分析[J].新课程 (上) , 2016 (04) .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9篇

思考之一:情景的创设是有效的,但适切的铺垫不可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不该创设情景,创设怎样的情景,是用情景导入好,还是充分地运用铺垫引入来得自然,或者就选择直接进行教学等等,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应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计算教学中铺垫的运用也是非常有效的。人教版数学4年级上册,在学习3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时,就需要进行3位数除以1位数笔算知识的复习铺垫;又比如学习“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时,就需要已学的口算知识及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知识等等。这些计算知识的探索是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计算教学前的复习铺垫可以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所以,笔者认为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其实并不矛盾,并不是因为要创设情景而否定传统而有效的复习铺垫,课堂教学中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主要是取决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起点。

思考之二:算法多样化的倡导是应该的,但算法的优化不可无

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旨在改变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方法过于单一、技能培养过于侧重”的现状。要真正落实好算法多样化这一教学理念,首先必须消除对算法多样化的片面理解。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将算法多样化简单地理解成为算法多样化而多样化,同时也要避免只强调算法多样化,而不及时引导算法优化的做法。

我们看到,在多样化的算法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的思维是凌乱无序的,有些方法并不有效甚至是不太合理的,这就需要进行“算法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要把优化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与感悟下自觉地进行优化,并且这种优化是每个个体的优化,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而应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来促成。还必须指出的是:“算法优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有时并不一定在某一节课内就能做到优化,优化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发展的过程:其实有时所谓“最好”或“最简便”的方法是相对的,而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思维,以人为本,才是对传统的一个突破。 所以,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之间并不矛盾,两者是统一的,都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

思考之三:繁难的计算是没价值的,但日常的基本訓练不可停

课程标准对计算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调整,降低了计算教学的要求,删去了繁难的计算题。因为这些计算是没有价值的,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很少用到这样复杂的计算。虽然在六年级教材中,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以及利息等计算比较复杂,但这样的计算是允许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现在,繁难而复杂的笔算可以说已经没有了,但由于高年级的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因此,基本的计算训练必须要强化。如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每道题都要有几道一步计算的算式题合并而成,但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注重基本计算的训练,随之带来了学生计算正确率不断下降的事实。

我们在教学时,首先,要激励学生,消除浮躁心理,养成耐心细致计算的良好习惯。其次,要通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计算,避免学生急于求成,让学生学会一定的验算方法。第三,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口算训练。基本的口算训练要每天进行,每堂课都用三至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练习,做到基本的口算结果能脱口而出。第四,要通过学生错例的反馈,寻找错误的具体原因。第五,要熟记一些常用的计算结果。

思考之四:增加计算器的使用是必要的,但学生的笔算不可取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知道,计算器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概念和法则:因此,《数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计算器的使用,其目的是通过使用计算器让学生从繁琐的纸笔计算中解放出来,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以前,学生比较厌烦大量机械重复的计算,也不喜欢那些复杂的习题计算。所以新课标对计算降低了要求,稍复杂一点就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这样的安排,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但有时又会遇到新的问题,学生为了方便和省事,上数学课常常带着计算器,偷偷地使用,用计算器代替了大多数的笔算。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计算器的计算方式可以代替笔算呢?当然不是的。一些复杂的计算可以使用计算器,但作为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的笔算要求是必须要达到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以及计算技能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一些必要的训练基础上。所以,在适当范围内的一定数量的训练和练习是必要的。否则,对学生所学矢口识的巩固;技能技巧的形成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也会逐渐降低学生的笔算正确率,导致学生笔算能力的明显下降,因此,计算器的使用是不可取代学生的笔算的。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思考 第10篇

赣县区莲塘中心学校

一、问题的表现

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计算教学值得深思的现象,以往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如计算方法、技巧与速度等,现在很少提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比以前下降了,主要表现在计算正确率下降,口算速度减慢等等。而学生对计算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培养。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我认为有以下一些方面。

二、计算教学的误区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偏面认为,计算教学离不开情境,缺少了情境,似乎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堂上情境设置是牵强附会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等到从情境引出算式,已经花去了10多分钟时间,影响了教学的进程。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适时优化。在计算时,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有的甚至于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主要表现在,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偏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就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反来复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口算不讲速度。主要表现在,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这样势必影响计算速度。

三、计算教学的对策

(一)引入形式多样

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如果创设一定的情境,通过情境开展学习,学生能把计算当作一种工具,通过计算解决一些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计算教学从情境引入,并就此展开有效的教学,这是可取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任何方法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计算教学中创设情境也不例外。创设情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解决情境中的计算问题,还要通过计算,形成计算技能。

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是在原有知识上的迁移、变化、综合而成。因此,计算可以由情境引入,同样可以单刀直入。许多时候没有必要去花较多的时间通过情境来教学。根据学生学习建构特点,让学生主动学,把新知通过比较等方法纳入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之中,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2250÷12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

(二)培养思维能力

计算要经过观察、比较、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过程,便体现了思维过程的顺与逆,思维水平的高与低。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提倡独立思考。新课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是为了提倡学生的独立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展示学生的不同层次思考结果,老师不能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进课堂的,他们不仅有原有认知结构作基础,还有自身的思维潜能作基础,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要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要舍得放手,要相信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尽可能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计算遇阻时,再让学生互议互启,老师尽量做问题的共同研究者参与学生的探讨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尝试所得。

2.关注“质”的提高。目前,计算教学在方法上大都注意了量的增加,即引导学生找出尽可能多的方法,但往往忽略了有序思维,从质的方面提高。鼓励算法多样化,它为我们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能有的放矢地采用各种手段推动儿童的思维发展。

如何从质的方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呢?第一,对于学生的不同方法,要认真分析,不能只看形式,而更要看实质——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样。引导有序思考,善于换一个角度去思考。第二,需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要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作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

(三)保证适量练习

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2)进行针对性练习。口算训练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学习“46×37”等进位乘法,练习4×7+4,3×4+1等口算,有利于学生在计算中正确地进位。

2.加强课堂练习。目前的数学课堂,在情境引入、算法多样化上面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往往是前松后紧,匆忙收场,学生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足,有的甚至下课铃声一响,教师才布置练习,导致练习不到位,所以有必要加强课堂练习。(1)留有足够的时间。学生的练习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就会成为“夹生饭”,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课堂练习,要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也就不大可能了。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每节课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进行纠正。(2)提高练习质量。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回到机械重复的做法。而是要在保证有一定数量的前提下,从提高质量上下功夫。首先,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包括封闭性问题,半开放性、开放性问题等,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

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教材上的、教师、学生设计的题目都要有,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注意练习的趣味性。在练习时添加一些新颖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第三,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回顾、分析、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浅析 第1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45-01

一、引言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分量也最重。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笔者也深刻体会到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习数学的质量,因为数学中有些概念的引入需要通过计算来进行,数学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也要通过计算来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涉及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推导与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一直在寻求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在探索实践中也有了一些心得,与大家共勉。

二、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门枯燥、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对数学计算提不起兴趣,继而导致学生“望数生厌”,对学习数学彻底失去信心,具体表现为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够理解课堂所教授的内容,计算能力下降,不能够灵活应用简便运算方法等,这些都是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积极性的表现。

2、概念不明确、算理不理解。在数学计算中,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学生只需掌握数学运算的基本方法,无任何数学道理可讲,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这样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会生搬硬套数学计算规则,无法构建数学知识框架,不理解数学概念,不明白算理,因此无法在数学计算中应付各种题型。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相关知识的匮乏,继而影响往后深入学习时对数学的准确理解。

3、忽视口算练习。小学数学计算中,口算是学习数学计算的基础。部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忽视口算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课程中较少展开口算练习活动,认为口算就是简单的笔算,两者无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基于口算功底而发展起来的,口算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笔算。然而数学教师对口算的重视度不够,导致学生在计算中通过繁琐的笔算进行,口算不熟练,在快速计算中错误百出,从而影响到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4、估算意识薄弱。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忽视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在课堂计算练习中多要求学生进行正确的运算,并且很快说出计算的正确结果,不注重教学过程中估算的重要性。教师认为估算方法片面,答案精准度要求不高,从而无法计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教学理念导致学生无法认识到估算算法,虽然学生在估算过程中简化了原有的数据,却无法体验其中的简化思想,触及不到估算的灵魂所在。

三、改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周围新鲜的事物好奇心重,求知欲强,因此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学生能够将其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在生活中充分利用,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切实体会到数学的精妙和意义。由于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学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实际的主题情景,转变计算的枯燥和乏味,将数学知识带入到生活中,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注重策略的优化、引导学生领悟算理。学生学习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本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很重要。准确的数学计算是基于对数理的理解基础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教学必须从算理开始,教师要做到对学生计算道理的正确启蒙,帮助学生领悟计算的道理,从而正真掌握计算算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从生活中找寻数学的真谛,将抽象的算理算法化解为现实的意义,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重视口算、加强笔算、学会估算。数学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因此口算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智活动,在口算过程中,学生需集中注意到数字的罗列计算中,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口算训练中,要注重适度和适量,使学生从基本数学式的口算提升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保护好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切勿一心求快,使学生对数学感到厌烦,从而降低计算的准确率。

笔算是现实生活中的竖式计算,笔算不受数字大小限制,在计算过程中只需一步一步求证,笔算能够培养学生细心,认真求证的习惯,而且笔算要求学生在列竖式过程中,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因此笔算能够规范学生的书写,锻炼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计算质量。

估算是对数学计算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近似和粗略估计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一种技能和手段。估算在数学运算中能够起到计算大致结果,估计取值范围的作用,估算能够培养学生主动迅速运用直觉思维做出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反应更灵活,思维更敏捷,有助于增强学生数学计算的计划性,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

关于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思考 第12篇

学科: 小学数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标题: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若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对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摘要】

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生活、学习、科研和生产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进行了一个阶段的实施后,大家发现学生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了,课堂显得热热闹闹,但是学习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有不少学生对算理并不理解,课堂上缺乏必要的练习,结果作业的计算错误率偏高,计算速度也大大降低。如何在新课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提高有效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关键词】计算教学 解决问题 有效性

数与计算是人们认识周围事物和客观世界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事情。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学,其中计算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现在的计算教学虽然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计算兴趣,然而很多教师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主导作用,课堂上经常听到“你喜欢怎么算就怎么算”,“还有其他不同的算法吗”。有的甚至开展小组讨论,40分钟的课堂教学经常都是你说我说,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缺乏必要的实际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却下降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如何切实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使计算教学达到高效低耗,以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粗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培养学生计算兴趣,这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们都谈到了兴趣的重要性。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要让他们爱上计算,乐于去计算。只有这样,我们的计算教学才是成功的。为此,我在教学中要结合教学的内容,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寓教于乐,使枯燥的计算教学富有生机。如:可以借用多媒体、卡片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学具、教具等,对学生进行视算、听算、抢算、游戏中计算、计算竞赛、自编计算等方式训练,充分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由厌计算转变为爱计算和乐计算,逐渐形成一种持久的计算兴趣。

二、重视算理和算法的教学 大纲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为什么要这样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任何内容时,都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维活动的习惯。计算的算理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依据和合理性。计算的算法是说明计算过程中的规则和逻辑顺序。学生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明确了算理和算法,就便于灵活、简便地进行计算,计算的多样性才能有基础和可能。因此,在计算教学中重视算理和算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正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1、如我在教学“乘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时,考虑到学生对于口算方法的掌握没有任何难度,而算理的理解有一定思维高度,怎样让学生在正确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算法成了我孜孜不倦追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教法,起到了不同的效果。第一次执教: 6×40,让学生说你是怎么算的。大部分学生都说先算6×40=24,再在24的后面添上1个0,所以6×40=240,我想要学生出现的算理始终不能顺利引出,这样做虽然能使很多学生进行口算,但是对算法的理解学生始终不能很好去体验。第二次执教,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作如下修改:6×40为什么可以这样算,引导学生把40看成4个十,这样6×40就可以看成4个十乘6等于24个十,所以6×40=240。这样一改在6×40这道题中收到了 3 很好的效果,在练习6×800时很多学生都能合理迁移把800看成8个百,8个百乘6等于48个百,所以口算结果是4800。第二次教学,学生能在6×40的基础上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且在6×40这个环节顺利形成正迁移,在练习6×800时,既能口算出结果又能说清楚算理,把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真正达到理解算理促进算法,最终形成口算技能。

2、如我在教学《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 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②计算过程中还要强调数的位置原则,“用乘数个位上的数去算”就是求3个24得72,所以又要和乘数3对齐写在个位上。“用乘数十位上 的数去乘,就是求10个24个得240,(也可看成24个10)所以4要写在十位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数位对齐的道理。这样通过反复训练,就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法则。

三、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的有机结合

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以往的教学,是强调训练学生程式化地叙述算理,注重模仿和记忆算法,重视单纯的技能训练,通过繁杂的计算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技能和熟练程度。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来分析,可以看出这样的计算教学忽视了计算的现实背景,削弱了计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计算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这方面获得感受,体验、认识运算的实际意义,并利用问题的现实背景经历、体会探索算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现实的问题,体会计算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在计算教学中需要把计算和实际问题的情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计算的意义,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计算教学,才能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使学生感受现实生活里蕴涵着丰富的数学信息,体会计算的价值和数学的应用,发展数学意识和应用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到的知识都是有用的。

例如,“混合运算”。(媒体出示情境图)小明买4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学生分步算式解答后引导学生写出综合算式:6×4+15;15+6×4,尝试算出结果。接着引导学生对照情境图说说为什么在这个算式里要先算乘法“6×4”。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再次让学生针对算式和问题情境,总结运算顺序。

本节课的内容是“混合运算”,掌握运算顺序为重点。但在理解时,也必须建立在解决问题上。为此在新知探索中不断从情境引出算式,再将算式回到情境,使“算”与“用”紧密结合,这样既加深了运算顺序的理解,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又突出了运算顺序的技能训练,从题组的对比到独立计算,再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一定时间和数量的训练中,逐步形成和提高计算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是计算教学的一个亮点。它要求学生在研究数的基本运算方法的同时,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提倡算法多样化,实质上是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提倡个性化的学习。但叶澜教授认为:“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由此可见,“算法多样化”离不开“算法优化”。在计算教学中,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既要重视算法的“多样化”,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一道题出现了多种算法后,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组织和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并让学生进行优化选择,实现“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和谐统一。

五、把计算教学与动手操作结合起来 思维是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表象,概念,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在操作时要让学生看懂,并把操作和语言表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新课标提出的学习方法之一,小学生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而抽象思维需要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数时,为了使学生更深入透彻地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构建“平均数”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注重加强直观动手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分苹果、分组、摆小棒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丰富感性认识,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让他们的实践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上常给予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自主探究,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六、重视口算,加强估算

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凑整的训练一定要加强,如:63+37=100,45+55=100,253+ 747=1000,25×4=100,125×8=1000等,要教给学生迅速观察,判断、凑整的能力。这些要求到了中、高年级 也不应忽略。同时要加强乘、加的口算训练,如两位数乘三位数176×47,当用7去乘被乘数的十位时,还要加上6×7进上来的“4”,所以“7×7+4”这类的口算必须在教学之前加以训练。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二、三位数的除法,试商是难点,如果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不过关,试商就困难。估算是日常生活和测量中无法也没有必要进行精确计算或判断时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可以发展学生对数的认识,促进学生数感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猜测、推理、判断的能力及对事物进行综合性和概括性认识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口算、估算的方法外,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处理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也是培养学生口算、估算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如让学生在买菜时计算应付款、应找回款,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到停车棚估计自行车的总数,在公园时估计游玩的人数„„通过这样的口算、估算实践活动,让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看待生活,逐步掌握口算与估算的方法,养成估算习惯,提高数学素养。

总之,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较强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多思考、多尝试,让学生理解的更彻底、学的更扎实,使枯燥无味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更加高效而精彩!

主要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

2、吴正宪、张丹,《小学数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小蒲公英的心愿说明文下一篇:资格标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