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2024-06-11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精选12篇)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第1篇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Web2.0从技术上既保障了网络传播中更多的信息量,又推崇由用户自行发布、管理信息内容,同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进化了的、强化了的互联网.Web2.0的开放性、多元化等技术特点,一方面为后现代主义理念的`现实化提供了媒介平台支持,一方面能让后现代理论发展具有规避其偏颇空想的现实可能性.如此一来,在构建当代社会和谐文化的进程中,后现代理论将成为愈加重要并值得借鉴的思想.

作 者:林汉霏 LIN Hanfei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41刊 名:武夷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PI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8(4)分类号:G1201关键词:Web2.0 互联网 后现代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第2篇

Web2.0时代的网络把关人

一、Web2.0时代“把关”理论的发展 从1950年怀特将“把关”的概念正式引入新闻传播的研究领域,到上世纪90年代初,休梅克(Shoemaker)和里茨(Reese)提出了著名的五层面“把关”模式(个人层面、行业规则层面、组织层面、媒介制度层面和社会体制层面),“把关”理论已经从个人层面发展到了体制层面.当然,五层面模式是一个普遍性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并非针对网络(更非Web2.0)传播提出,缺乏对它的个性化思考,而这种思考便是五层面“把关”模式之于Web2.0的运用及指导.“Web2.0”可谓是近两年网络界仅次于“博客”(blog)的第二流行词汇.Web2.0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一个人能给它作出最权威的.定义.但是,它相对于1.0鲜明的特征却是毫无争议的:交互性、个性化以及去中心化.稍作思考,我们不难发现Web2.0时代的“把关人”,相比上述五层面“把关人”,既包含了所有,同时还出现了一群新的、重要的“把关人”--网民.因此,我们可以对原有的五层模式进行一下调整,归纳出Web2.0条件下新的五层面“把关”模式.

作 者:张玲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刊 名:新闻记者 PKU CSSCI英文刊名:SHANGHAI JOURNALISM REVIEW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

浅谈Web2.0的文化意义 第3篇

Web2.0这个术语是O'Reilly Media公司的Dale Dougheay和Mediahve公司的Craig Cline在2004年的一次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头脑风暴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关于Web 2.0, 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中国互联网协会给Web2.0的定义是: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 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客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1]可以说Web 2.0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

二、web2.0与web1.0的区别

Web2.0是在Web1.0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形式与特征等方面和传统的Web1.0有着相当的不同, 详见表1。[2]

通过表1, 我们可以看出, Web1.0是静态超文本格式加万维网, 它是单纯通过浏览器浏览超文本网页这样一个“超级报纸”的模式。这一阶段上, 虽然网民也可以通过点击及在BBS上留言等表达自己的喜爱和意见, 但Web1.0赋予网民的技术手段很少, 网络媒体与网民的关系是传受角色划分鲜明的传统关系。Web2.0是对Web1.0的集成与发展, 是一系列新思维在网络中的应用, 形成了新的服务理念与模式, 带来了更强的社会交互性和受众参与性。其总的思想是:开放分享, 用户参与。Web1.0到Web2.0的转变, 可以归纳为:从互动模式上看, 由单纯的“读”向“写”发展, 从单纯的网站使用向“共同建设”发展;从基本构成单元上看, 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 从信息发布平台向交互场所转变;从工具上看, 由单一的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社会性软件 (包括网络游戏、博客、维客、即时通讯和其他的拥有多对多社群系统) ”发展;从运行机制上看, 由“客户服务”向“网络服务”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1]

三、Web2.0的文化样式

Web2.0的文化样式其实就是它的应用内容。目前, Web2.0的文化样式主要有:

Blog——博客。Blog是Weblog的缩写, 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它是一种特别的个人网络内容发布形式, 其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并且由所有者不断更新。它使得互联网用户很容易发布他们的思想, 或者对别人的思想做出回应。

RSS——站点摘要。RSS为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 (简易供稿) 的缩写, 是某一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共享内容 (也叫聚合内容) 的一种简易方式。它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 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 例如Blog。

WIKI——百科全书。Wiki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在Wiki页面上, 每个人都可以浏览、创建和更改文本, 系统可以对不同版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所有的修改记录都会被保存下来。

SNS——社会网络。SNS是英文社会交往软件 (Social network sofwaret) 的缩写。其逻辑是通过老朋友, 认识新朋友, 不断扩展自己的人脉, 使自己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P2P——对等联网。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 peer在英语里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 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 也称为对等联网。

IM——即时通信。即时通信 (Instant Messenger, 简称IM) 软件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上网用户使用率最高的软件之一。聊天一直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网上聊天的主要工具已经从初期的聊天室、论坛变为以MSN、QQ为代表的即时通信软件。

四、Web2.0的文化意义

Web2.0是一套可执行的理念体系, 实践着网络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理想, 使个人成为真正意义的主体, 实现互联网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 这个理念体系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并且会越来越清晰。[1]

1.个性化。

Web2.0的信息活动以个人的主动性为核心, 因此有人把Web2.0称之为“个性化张扬的时代”。在Web1.0时代, 用户主要是网络信息的接受者。但是现在随着博客、维基等的兴起, 用户也有了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Web2.0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工具 (如博客、维基百科) 发布内容, 用最简便的手段 (如网摘、标签) 组织内容, 用最快捷的方式 (如RSS订阅) 获取内容。较之传统的BBS等大众参与方式, 博客的方便性和个性化的写作方式更加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2.社会化。

今天和未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有开放, 才有交流, 才有社会行为和形态产生。Web2.0正好满足了用户的这一需求, 将“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 并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 实践并推动网络社会的和谐。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米格兰姆 (Stanley Milgram) [3]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认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专家们研究发现, 人际网络和互联网的架构几乎完全一样, 通过超文本链接的网络和经济活动中的商业联系网络有着极为相似的组织结构。“六度分隔”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是通过“社会性软件”的方式实现的。社会性软件是互联网上帮助人们建立社会网络和自动组织群体的软件, 是对真实社会中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的反映。其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传统的个人软件主要是让计算机完成文档处理或者获取信息, 而社会性软件的功能主要是为了网络中的人与人之间进行对话。用户使用其他软件的时候, 感觉到的是一种工具;但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过程中, 感觉到的是社会关系, 使信息与人的联系更加可靠, 更切合于实际。

3.平民化。

Web2.0的文化意义还在于粉碎了“专业壁垒”。众所周知, 正式出版的百科全书, 需要有认证资格的各个领域的权威人士, 耗费大量时间完成, 其推崇的是一种封闭式的精英写作文化。但Wiki (维基百科) 打破了这个规则, 其源代码完全公开, 在内容编辑方面汲取了Linux 的开放宗旨, 使用门槛低, 内容边界广。目前, Wiki百科全书有150万个编辑入口, 76种语言。单单一个英文版本, 就有5万个编辑入口, 维基百科全书中用英语编写的条目就有50万个, 规模远远大于《2005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6.5万个条目。[4]Wiki百科没有最终的正确条目, 永远都处于不断丰富和完善中, 每个读者既是其中的创作者也是信息的共享者。没有功利目的的网民合作使得Wiki百科内容日臻完善。再比如, P2P的出现改变了网络中内容所在位置, 网络内容不再存在于几个主要的服务器上, 而是存在于所有用户的个人电脑上。

4.便捷化。

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大杂烩”, 搜索引擎满足了人们从这个“大杂烩”中提取对自己有价值内容的需求。但传统的搜索引擎多以网站编辑选择的或者事先建立好的专业数据为主要数据, 无法处理大众产生的海量知识;仅对客观的、基于事实的检索有很好的检索结果, 而对于主观的、基于个人观点的检索, 显得无能为力。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网络搜索变得更为快捷。其中尤以RSS搜索引擎的应用最为突出。RSS技术是一种由网站直接把新闻推送到用户桌面的技术, 用户可以通过RSS阅读器订阅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RSS服务自动浏览和监视定制网站的内容。当网站内容更新时, 将新内容在服务器数据库中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被“推”到客户端阅读器中, 用户利用RSS阅读器就可以方便地读到送上门来的信息, 享受“一站式”服务而无需到这些网站一一查看。

摘要: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 它整合了Web1.0现有的诸多服务和技术, 形成了不同于Web1.0的特点, 是互联网史上的一次革命。Web2.0的文化样式主要有博客、站点摘要、维基百科、社会网络、对等联网、即时通讯等;具有个性化、社会化、平民化、便捷化的文化意义特征。

关键词:Web1.0,Web2.0,文化样式,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2005-2006中国Web2.0现状与趋势调查报告[EB/OL].http://www.internetdigital.org/report/Web2.0.reportintro.pdf, 2006-08-28.

[2]王伟军, 孙晶.Web2.0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情报科学, 2007, (12) .

[3]吕欣欣.Web2.0体验全民上网到全民织网[N].电脑报, 2005-07-11.

陨落的Web2.0 第4篇

方兴东最先感觉到了冬的严寒:先是博客网裁员,而后是出现欠薪事件。被称为“博客教父”的方兴东,于2002年8月创立博客网,后改名为博客中国。2005年9月,博客网获得来自GGV、Mobius Venture Capital以及软银亚洲等风险投资机构共1000万美元的投资。这在当时成为国内Web2.0领域最大的一笔投资。

但时隔4年之后,业界甚至传出了博客网已经解散的消息。对此,方兴东的解释是:自己的经营状况确实是出了些问题,有五六百万的广告款没回来,资金吃紧。但是,

“现在有人在系统地折腾博客网,反正是有人在系统地制造负面的东西,你花时间和他折腾也没那个必要。”除了无奈之外,方兴东最近说得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风投的冬天”。

来自华尔街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美国由风险投资支持的企业IPO数量为6家,是1977年以来30年之内的最低数量。其中第四季度更是颗粒无收。2008年有40家准备IPO的企业最终不得不撤销了申请。而在国内。不断有风投撤资的消息传来,尤其是美国风投已基本停止在华业务。据称,风投们闲得都去打高尔夫了。

“当初提起Web2.0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是未来的趋势和方向。一拥而上的机构使得这个行业的泡沫被吹大,现在是破灭的时候;未来许多视频网站也极可能步其后尘”,一位风投界的人士告诉记者,“Web2.0,可能已成为过去的故事了。在国内,所有针对Web2.0的投资基本上已经停止了。”

博客类网站之兴衰

Web20的概念诞生于2004年O’Refilly公司和MediaLve国际公司的一次头脑风暴中。当时,互联网行业刚从4年前那轮泡沫带来的低迷环境中渐渐复苏。之后,该词的发明——O’Reilly公司总裁提姆·奥莱理逐步廓清了它的定义。简单来说,其特指让用户分享和自主创造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创新。

当然,这种全民参与的革命,生背后则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带宽的飞速发展,电脑硬件价格日益低廉,数码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以及网民自我意识的觉醒等等。但无论这些新兴网站采用何种形式、何种内容——无论是YouTube、MySpace还是Facebook——它们都依然指向了一个继互联网诞生以来的唯一终极目的:让数据更加丰富、更加易得。

博客网的兴起就是在海外Web2.0概念盛行之际在国内的一种表现,另外,譬如视频领域的优酷网、土豆均是如此。自博客网融得1000万美元后,据记者粗略统计,风投在Web2.0概上的投资已有近50亿元人民币。

眼下的博客网,正在行业的冰点和沸点间轮回。在方兴东看来,博客网现有的30人规模虽然比不上最大规模时的300人,确实“瘦身”不少,但还不算是最差的。2002年创办博客中国时,只有方兴东一个人,服务器带宽都是朋友赞助的。

时下的方兴东依旧认为,博客网站不会消亡,而且经济危机对博客网站的冲击尽管有,但不大。“我们也就是增加些服务器、带宽,但我们在带宽上的压力远没有视频网站那么大。”方兴东的观点是,博客是完全可以通过低成本模式进而快速达到收支平衡的,博客网站可以慢慢来,问题不会太大,而且博客网站出现大面积倒闭的状态也不太可能,更何况现在所谓专业的博客网站已经不太多了。

不过,方兴东无法不面对的是,主要依靠网络广告、收费博客、无线增值、出售网络虚拟物品等几个路径进行收费的博客类网站,却一直无法形成稳定的现金流。

导致博客网“瘦身”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新浪与搜狐等门户网站,依靠其强势地位,通过广泛邀请知名人士与专业人士开博等诸多方式,吸引了更多的流量与关注,迫使其它的专业博客网站逐渐让出前几名的位置。而业内普遍的观点是,因为受众对于像新浪、搜狐、和讯等此类网站的新闻需求是相对刚性的,因此这一相对持久的粘性会惠及其博客频道。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博客类网站在粘性上显然难以相抗衡。

但方兴东对于这种观点仍不予认同,“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把博客做好。从国外的相关模式看,独立的博客网站一定是有很大前景的,有好几个博客网站都已经拿到钱了。在美国,SNS冷却了,但博客网站,比如Wordpress拿到了好几千万美元,去年下半年已经有三四家博客网站获得了风险投资。”

Web2.0失宠

无论如何,博客网的颓势是摆在眼前的事实,而这引发的担忧是,中国所有以Web2.0概念为噱头、尚未上市的网站将何去何从。

“博客网的衰落,除了商业模式并不明朗外,财大气粗的门户网站介入竞争是加速其衰退的另一主因。而在SNS社交网站、视频领域、生活搜索网站、网页游戏等四个领域同样存在类似的情况。一旦这些Web2.0概念的网站盈利前景相对明朗后。新浪、搜狐及腾讯等门户网站的介入必将引发行业的洗牌。”一位门户网站的高管向记者坦言。

这些创业型的网站往往是依靠一个创意或在中国国内的领先优势而生成,但目前他们的盈利模式仍不明显。也许过去有风投机构乐于花钱包装一个像YouTube这样的基本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然后以超过16亿美元的价格卖给Google,轻松赚取8亿美元,但现在随着美国金融机构的陆续倒闭,其所持资产大幅缩水,风投机构已自顾不暇,甚至连原先承诺的分期投资现在也需要进行重新评估,从而大幅缩减甚至终止。美中基金会一位理事证实,风险投资机构目前基本已停止在中国的业务,不再进行项目投资。

Chian Venture的一位分析师指出,相较其它类型网站,视频类、SNS网站目前受影响的风险更大。对任何一个类型的互联网公司来说,金融危机只是加速了它可能倒闭的进程,如果网站一直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终将遭到市场的遗弃。

对于SNS领域,华登国际总经理李文飚认为,SNS从诞生以来,就在不停的演变过程中,目前SNS领域的风险很高,赢利模式并不成熟,未来4-5年内会出现很大的变数。

近日易观国际的一份报告也给视频网站拉响了警钟。报告称,由于失去了奥运会这样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刺激,去年第四季度,中国视频用户数大幅减少9.4%,网络视频市场规模也没有像人们此前预期般快速增长,仅小幅攀升0.5%。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许多规模比较小的视频网站已经退出市场,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视频网站在较高的成本压力之下,也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与专业博客网面临的情况类似的是,门户网站在视频网站萎缩的同时却在大幅扩张。报告指出,各大门户的视频新闻用户正在急剧上升。易观分析师指出,“这是今年的一个新趋势,门户网站正在凭借其品牌优势抢夺互联网视频广告市场。”

盈利模式的不明朗以及门户网站的围追堵截,成了所有以Web2.0概念为噱头的创业类网站的噩梦。

教育与Web2.0 第5篇

教育与Web2.0

Edu2.0的Google Groups中,正在讨论着什么是Edu2.0,里面的发言个个都很精彩,让我忍不住也要思考这个问题来,于是回了些初浅的想法。

转到这里来记存,希望对教育有兴趣的朋友看到,一起来做些“头脑风暴”。

――――――C

早前的互联网时期,因为不存在个人,所以也就没有社会性,它只是一个信息库,一个数字图书馆而已。

但是现在,互联网上有了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各种平台、工具、机制,获得了社会性的互联关系,互联网不再是机器与机器之间的互联,而发展到了人与人之间在数字化网络中的互联,这个社会性关系网络组成的互联网里,网络本身既是媒体,也是一个社会性计算/过滤的`平台,每个人都能透过这个无远弗届的社会性网络,互相的影响着。

这是技术早就的层面。

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传播中的高成本导致的权威、规制体系正在被瓦解,为什么要长篇大论,要符合规矩,要被所谓的编辑核审才能在公众媒体那里得到发表,社会性网络让每个人的声音都有他/她自己的受众,由此也就有了价值。

价值是因为我从中得到了东西而产生,而不是某些人认为有价值而产生。

这是Web2.0时期一个重要的本质,也是用户贡献内容得以发生的一个前提。

回到教育上,我们也应当让这种观念在教育者、学习者中间生根发芽,应当让社会性网络的技术和平台渗透到教育、学习的方方面面。

因为无法避免,社会性网络已经在发挥着学习、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当这个网络在教育、学习者中间铺展开来,就是Edu II了。

摘自:郑云深 www.klogs.org/

--------------------------------

未来风暴团队【学习无处不在】点击了解>>>

web2.0术语解释 第6篇

Blogger Don在他的“WEB2.0概念诠释”一文中提到“Web2.0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前言

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时代,web2.0这个概念在各个网站中传播推广,特别是欧美的网站,像Google的ig、Microsoft的live、yahoo的360都很好的贯穿了新的技术概念,因此web2.0逐渐成为一个主流的网站建设模式。

Web2.0站点主要提供给用户更多的交互,实现站点之间更多的数据共享。下面介绍一些web2.0里面常用的技术功能以及和网站应用之间的整合。

XHTML+CSS2

以往我们制作站点主要使用表格来控制整个网站的框架结构。随着内容的丰富,可能页面的表格嵌套越来越复杂,使得页面载入速度很慢,浏览器处理效率也无法提高。使用XHTML也就是基于XML重构的HTML语言构架的站点,会比表格嵌套的页面更简洁一些,而且读入效率高,调整结构或者色彩也很有逻辑性。因此推荐使用XHTML+CSS2技术来构建站点,并且兼容IE、Firefox等主流的浏览器,为用户提供一流的浏览体验。

RSS聚合

RSS 是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的简称,随着很多Blog网站而出名的一个技术名词,主要提供一个网站之间信息同步共享的方法。Atom也是类似的一个技术,是 google收购了blogger.com以后重新推出的类似rss的.一个同步协议。因为网上陆续出现很多RSS的信息源,所以在去年也推出了很多RSS Reader,这些阅读器有点像email的客户端工具,可以添加很多RSS数据源,这样打开这个阅读器,就可以同步很多信息到客户的桌面,客户不需要到各个网站就能看到这些网站每日的信息更新。

随之,微软这样的公司提供了web版本的RSS Reader,用户不用安装什么软件,直接在一个站点上面定制,就可以设定出自己的个人资讯首页,每日可以关注自己需要关注的内容,而无需到处寻找信息了。更大的方便客户浏览,真正做到信息为用户而提供,网站不再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最近Google提供的ig,微软提供的Live都是这样的产品,而且结合了下面介绍的一些技术,使得整个应用更易于使用。

使用这样技术可以分两步建设一个有RSS功能的站点:

1、使用网上众多的RSS源,建立一个咨询聚合的信息库,编辑设定的内容可以让用户很轻松的浏览众多的内容但是不会增加编辑太多的工作量,排除了原有copy & paste的操作。结合智能的spider(网页抓取分析工具),可以将没有提供RSS源的内容也自动转换成RSS数据源。

2、给用户提供类似IG这样的产品,允许用户通过简单的模式定制自己希望看到的资讯页面,例如某客户喜欢在自己的页面上左面显示CNN的头条新闻,右面看到NASDAQ的股市行情,这些位置和内容都是可以自己选择定制的,而且操作相当简单,通过拖拽就可以轻易完成。

AJAX

Ajax 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缩写,是指javascript以及HttpXMLRequest配合完成的一种异步传输编程模式,虽然是一些旧的技术,但是因为像google 的gmail这样的产品所推崇,今年的二月份开始火热起来。它主要可以简化用户交互的过程,原来需要提交很多次的页面,现在只需要在一个页面上就可以完成,数据更新都是暗藏在页面中通过异步传输的方式提交到服务器的。用户无需等待提交到反馈的结果,而瞬间能感受到修改后的结果。

在所有交互的应用上都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来提高用户体验。并且减少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量,从而减少交互带来的速度影响。尽量做到每个页面都可以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做到个性化的浏览。

不过在安全方面应该是有隐患的,现在大家讨论这个话题的不多,可能需要一个额外的话题来讨论它。

P2P传输的多媒体资讯

随着客户网络带宽的增加,很多网站都开始提供更多的多媒体资源,视频、音频的展示已经不受任何的限制,但是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占用服务器端的带宽,使得运营成本高居不下,而且也影响用户的体验。

随着P2P的技术(点对点传输)完善,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流媒体播放的领域。客户使用特殊的客户端或者网络插件,可以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分担服务器的流量,将已经下载的数据共享给其他用户,这样既减少了服务器的带宽压力,也提高了用户的观赏体验。

根据国内网络的情况,逐步的应用这样的技术,提高用户的体验,并且使用一些客户端的工具来完善用户向服务器提交他们自己的流媒体资源时的体验,解决网络中断或者不稳定导致的上传失败。

Tag标签技术

Tag标签技术会提高多媒体资源的检索性能。普通的文字搜索技术已经完善,目前图片、流媒体等信息的检索还有待提高,如果使用标签技术的话,会给用户体验带来很好的效果。举例说明:

客户不管是内容提供方还是内容浏览方都可以为内容添加关键字标签,内容的拥有者确认添加的标签就可以成为默认这个内容的标签。系统可以对一些相同标签关注的用户进行撮合或者聚合。也可以将同样标签的内容进行聚合,不管这些内容是什么形式,谁来提供的。

使用标签技术来完善内容搜索功能。另外结合智能的内容分析引擎,可以将文本的内容自动添加对应合适的标签,而减少编辑或者用户的操作。

Traceback Ping

Traceback 在blog系统中引用广泛,它也是一种实现站点和站点之间互联的技术。用户对站点中任意的内容都可以发表他的看法,评论的内容是保存在他自己的blog系统中的,通过Traceback ping就可以通知被评论的内容,有人评论了它。被评论的内容就可以在它自己的页面上面有所体现,列出所有评论的内容。

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提高用户对站点内容提出看法,增强交互性。

Smart Client

智能客户端应用也是一种趋势,它是web应用的升级,解决交互性和兼容性,脱离浏览器的束缚的新一轮革命。主要特点是,应用都和网络有关,使用客户端软件的方式安装使用,可以智能的判断是否需要更新版本,如果需要则通过网络自动完成更新,用户无需考虑升级安装的问题。因为脱离了浏览器,界面效果可以做得更加绚丽,给用户更好的访问体验。

总结

仍想投资web2.0 第7篇

我们会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的与众不同的优势在哪里?”。太多的新老公司在做新事情,几乎总会有一些听起来和你的很像。一个有竞争力的模型幻灯片很有帮助,但是我们真正想听到的答案是结构性的一些事情,比如采用某种形式的深层技术、专利内容或一次独家生意,这些答案会更有帮助。精巧的用户界面和新的实现语言并非有助于可持续的差异化,虽然少数公司遵循该准则并成功了。

这里是一些有关差异化的一些好例子(和我们理解的那样):Riya在脸部识别和图片识别方面有雄厚的技术实力,这一点不可能被另一家创业公司在几个月内就复制过去。Pandora创造了独特的、并作为专利内容的“音乐基因组”概念,这个是他们花费好几年才创造出来的。Zillow和Yahoo签订一个合同来为Yahoo房地产网页提供房地产评估。这些是VC注意到的并使这些公司区别于许多潜在“类似”公司的特征。

下一个问题可能是:“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一件技术型创业者常作的事情是把产品或服务免费公开,计划以后再加入商业模式,

但商业模式常常需要和特性集合一样快的发展,可能过很长时间才能形成。我们是最终的财务投资者,当一些公司成功的把巨大的读者数和微薄的输入转变为伟大成果时(对比 ),我们寻找真正的收入模式来进行投资。

我们可能问到再一个问题是:“你是一个特性还是一个产品?”。如果你的服务依赖于另一个服务或社区比如myspace,那么你要面对的问题是,为什么myspace不会只把你的功能复制过去呢。“煮沸海洋”(意思是尝试做太多事情)和仅仅是一个特性之间有一条细线,那正是你的自我定位。

最后有两个确定有助于你的案例的特征。一个是对你的短期方向和具体的里程碑有个清楚的理解-比如,访问者的数量、下载量,等等。另一个是有快速原型开发和快速学习的能力。web上的重要事情是如何有效的权衡进度,以及你能如何快速实现、测试和提炼新的特性以及商业模式的变化。你不可能在你最初计划的地方停下来,但是如果你能收集并快速回复反馈,你才更有可能发现哪些努力已经奏效了。

这些问题是任何企业家在创业之前应该扪心自问的,但它们对web2公司尤其重要。我们的大门总是打开的,有了这些稳操胜券的筹码,你也可以让我们打开钱包了。

论Web2.0下网络文化的传播 第8篇

1 Web2.0下的网络文化

1.1 网络文化的含义

网络文化是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信息文化。它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上网者为主体,以虚拟的赛博空间为主要传播领域,以数字化为基本技术手段,为人类创造出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2]。

1.2 Web2.0下网络文化的特征

Web2.0的不断发展,用户的广泛参与,为网络提供了内容更丰富、更自由、可利用度更高的资源,网络文化也逐渐由虚拟空间融入现实社会。Web2.0下的网络文化也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1.2.1 参与度广泛性与虚拟性

Web2.0带来了一个没有中心的、开放的网络世界,没有单一的权力机构对它负责[2]。这样就使得网上交往完全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目前的Web2.0平台界面都是人性化的,便于用户操作,而且,在其中用户不会因种族、经济实力、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等而有任何特权或受到任何歧视,因此用户参与度广泛。Web2.0的这种特点给网络文化的传播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它的不真实性与虚拟性。大多数用户都不愿意用真实的姓名,由此提供的交互信息真伪难辩,所有活动都在虚拟状态下进行。

1.2.2 内容多样性与反馈及时性

在Web2.0中,用户的地位是平等、自由的。在这里,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发布自己的生活体验、新闻点评、观点方法、日记、小说、图片等,以满足自己的各种目的,包括共享资源,靠奇闻轶事、花边新闻增加点击率,宣泄情感、发泄不满情绪,满足写作欲,了解别人生活,增加沟通、了解以及娱乐、休闲等。当然,这也使Web2.0下的网络文化内容多样复杂,比如博客,按内容就可分为日记类、新闻类、视频类、文摘类、技术类、专家类、群体类等[4]。另外,由于Web2.0的开放性与用户的广泛参与,用户发布的内容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便于交流。

1.2.3 交互性与影响双向性

Web2.0带来了信息传播、人际交流的互动性,开辟了新的信息空间。一方面用户可以通过Web2.0向大众传播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用户也会通过Web2.0接受来自其他用户的信息,这种传播与交流不受时间、地域、身份的限制,用户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这种传播交流是双向的,改变了传统信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方式,用户可以自由地参与网上交流与对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真正达到了主体之间的平等性。但是,由于Web2.0的公众效应明显,给不良信息的转播以及不良目的的信息传播也提供了条件。

2 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它对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远。Web2.0下的网络文化催生了新的生产方式、价值取向、社会精神、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Web2.0为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新生元素,增加了人们信息知识来源,扩大了人际交流范围,为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渠道。但是它也是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2.1 网络文化内容本身带来的问题

Web2.0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了规范人们行为的管理方式方法。Web2.0为人们提供了较为充分、快捷的新闻信息和自由、平等的言论空间。但是,由于Web2.0中信息传播方式的虚拟性、传播者身份的隐匿性、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以及传播者的趋利性等网络传播自身的特性[5],也会造成很多不良影响。比如,某些用户可能会将道听途说的消息编发上网,转发或者引用虚假新闻信息和有害信息,误导其他用户;也有一些用户为了利用博客等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传播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以提高点击率,这些信息不仅会混淆视听,损害用户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还可能导致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混乱。

2.2 网络文化传播中知识产权问题

由于Web2.0的高度开放性以及用户在其中使用和发布信息的自由性,引起的知识产权问题也是不可避免的。以Web2.0技术的一种,P2P文件共享为例,人们利用它交换的绝大部分电影、音乐、软件等都没有获得版权人的许可,已经严重侵犯了内容制造商、软件发展商和游戏供应商的版权,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盗版”行为,而且P2P文件共享中存在的版权侵权行为给版权人带来的损失大大超过了其他版权侵权行为[6]。保护知识产权与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要维持一个健康持久的信息网络,就必须解决知识产权问题。

2.3 网络文化传播中隐私权问题

在传统的Web1.0中,用户隐私权受到侵害主要是由于网络运营商为了获得用户的个人信息而采用的Web挖掘技术引起的。Web2.0是一个分布式、没有中心控制的开放式虚拟环境,在这里,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言论和意志,传递信息。没有哪一种媒体能像Web2.0一样,可以让人们随心所欲地表达意见和看法[7]。但是正是这种充分的言论自由性,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某些不法用户侵害其他公民的隐私权提供机会。比如当前的热门事件——“艳照门”,正是由于Web2.0网站的高度开放性与自由性,才给不法分子侵害众明星的隐私权提供了便利。

3 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模式

Web2.0不应该是失控的自由空间,实现Web2.0环境下网络文化优化传播,必须实施有效的措施。技术、道德和法律是三种有效控制手段[8],它们如同网络空间的三道防线,技术是第一道防线,道德是第二道防线,法律是最后的防线,三道防线结合为一个相互支撑的整体,对Web2.0环境下信息传播实施有效的控制,以保证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认为对于网络文化内容本身和知识产权的监管可以从技术、道德、法律三个层次进行,而对于隐私权的保护主要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如图一所示:

3.1开发和加强技术手段

早期,对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是过滤软件及分级制度的使用。这些过滤软件类似于电影分级审查制度,能将互联网上的信息分为性、暴力、语言和裸体镜头4个方面,每个方面的信息又分为0-4级,0级表示无害,级别越高,危害越大,用户可设定这种软件的“过滤”标准,如果计算机在调阅互联网时遇到超过这一标准的信息就会拒绝显示,从而保证所获取的信息是安全无害的[9]。目前,对于Web2.0中的淫秽信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越境信息主要采用以防火墙为主体的多重信息保护措施予以避免。

另外,针对Web2.0中的网络文化传播,也可以开发内容过滤模式[10],但目前这方面的发展的还很欠缺,典型的就是digg.com,通过用户对内容进行好和差的评价,来发现内容。但是,目前,digg.com仅在小范围内比较有效,作为一个更广泛的服务,则容易出现“众口难调”的问题。对于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文献[2]构建了一个模型,本文不再赘述。

3.2 普及和提高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它是信息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准则[11]。信息道德不是由国家强行制定、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舆论力量、教育力量以及人们的传统、习惯和信念来维持的。发展普及信息道德学有助于促进信息载体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速度、信息处理效率以及信息利用率。通过信息道德建设,提高网民的综合素质则可使网民在发布利用信息时就自觉地防治信息污染,保护网络文化环境,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坚决杜绝虚假、失效、淫秽信息的产生和蔓延,为净化信息市场、维护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尽一份社会责任。

3.3 制定和完善法律规范

制定专门的网络文化法是不现实的,较为理性的选择是应对网络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遵循立法整体思路,弥补立法空白,积极推进网络文化产业立法;而对于涉及的大量不同领域的现有法律加以调整,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3.1 对网络文化内容本身采取相应的管制措施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对文化产品内容的具体规定,严格内容审查标准;法律明确规定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不良信息的信息制作者、ICP及ISP等的责任;为制止犯罪等有关信息,可以在刑法等相关法律中作出更完善的规定。

3.3.2 加强网络文化传播中个人隐私权的法律约束

由于Web2.0下隐私权的侵害主要是由于用户的言论自由引起的,因此Web2.0下隐私权的保护就区别于Web1.0中以技术为主导的保护模式,而更多的是依靠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而法律约束又起着决定性作用。我国目前对隐私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名誉权的保护来实现的,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法[12],随着Internet应用的普及,Web2.0的广泛应用,隐私权纠纷日益增多,尤其是考虑到网络隐私权与电子商务发展关系密切,使得网络隐私权具有比传统隐私权得到更加严格有效保护的必要性。

3.3.3 完善网络文化传播中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是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法律保障。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并不完整,尤其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保护还有许多法律空白。Web2.0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网络文化传播的巨大进步,也给网络知识产权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我国应把握时机,立足本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充分认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问题,处理好权利人利益与网络应用所带来的公共利益的关系,寻求一条有效的解决途径,为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13]。

摘要:Web2.0是相对于Web1.0的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统称,它强调用户的广泛参与,正是由于这种特点,使其在短短的几年内得到飞速的发展。但是随着Web2.0的广泛应用,也出现很多问题。本文从Web2.0下网络文化的特点展开,探讨了Web2.0下网络文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技术、道德、法律三个方面提出了Web2.0下的网络文化的监管模式。

关键词:Web2.0,网络文化,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志国.Web2.0,以个人为中心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J].农业网络信息,2005,(12):97-98.

[2][3]毛为忠.网络文化利弊谈[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15-18.

[4]互联网仿真现实监管任重道远.http://www.cnii.com.cn/20071008/ca452039.html

[5]张晓玲.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J].情报杂志,2007,(1):85-88.

[6]张敏,马海群.P2P文件共享技术对网络知识产权的影响探讨[J].情报科学,2007,25(6):881-885.

[7]李建国.浅谈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督和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3,23(3):48-50.

[8]戴维民.网络信息优化传播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柳丹枫.论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及其对策[J].中共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02(,5):79-81.

[10]WEB2.0思考:内容的制造、传播与过滤.http://www.20ju.com/content/V7954.html.

[11]宋蓓玲.试论我国信息污染及其治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4(8):5-6.

[12]黄贺方.Web挖掘中的客户隐私权保护浅议[J].图书馆学研究,2008,(3):27-29.

轻松实现web2.0渐变效果 第9篇

先来看看效果:

做法如下:

1.用矩形工具画一个长方形按钮。

2.添加样式-->渐变叠加-->改变左边滑块的颜色值(这个颜色你自己选,注意如果你选的颜色的H S B中的B的值大于84,则用于右边滑块)

3.改变右边滑块的颜色值(同样输入左边的那个颜色)-->别动,关键就在这步,

将这个颜色的值的H S B属性中的B的值加上16!

4.添加样式-->描边 色彩依然是渐变色的值。然后改变这个值的H S B 中的B的值减去8!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第10篇

看着他们的风光,你是不是很羡慕呢?其实要”制造”一个中文web2.0网站并不困难,这里教你几招如何快速制造出一个成功的中文web2.0网站。

1、选题

目前市面上的web2.0网站涉及很广,书签、理财、旅游、图片、求职等等数不胜数,你首先要从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材,这个题材最好在之前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同时最好有类似的英文范例网站正在快速崛起,当然也要根据你的技术实力去抉择,如果技术实力强,大可以搞一些有深度技术含量的网站,一般人很难模仿,你也有充足时间去”制造”,如果技术不强,就找一些特别而有创意的题材,不需要太多特别技术就可以快速实现的。这就需要你经常逛逛国外的网站,同时还要具备独特的眼光,总之要在别人模仿之前更早发现,那就迈向了成功的第一步;

2、制作

如果已经选择好了题材,那么就要以最快的速度制造出来。当然,如果你依葫芦划瓢都还不会那就别做这个梦了,另外最好加点ajax技术以增加网站噱头。不过在这之前最好先注册一个好的域名,如果你选用了国外某web2.0网站的创意,那么最好注册其同样名称的中文域名(.cn)或者是类似名称的.com域名,这一步可能成为你成功的最关键之处。

3、beta化

甭管你的网站是在α测试,还是β测试,统统挂上beta标签,这种创新性web2.0网站都会挂这个标签,而且还得长期挂,一年半载不算多,光beta这几个字就能成功吸引别人的眼球,

Beta化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就算你的网站有问题甚至出了大状况,也可以解释为正在beta测试,大家都会原谅你的。

4、炒作

当你做出这个网站以后,最重要的就是炒作。一定要标榜自己是第一个xxx概念的中文web2.0网站,甚至直接宣称是国外xxx概念的中文版,此举可以迅速获得别人认同,同时也印象深刻。最好找业界的几个牛人或者网站帮忙推介一下,要么就写抢手文章,让别人去。如果你的炒作能频频见诸各类网络媒体甚至传统媒体上,就成功了一半了。

5、合作

影响扩大以后,就要选择几个知名的合作伙伴,来加强实力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就算没有,也在首页挂几个知名网站的LOGO或链接。

6、做排名

虽然影响上去了,知名度大了,但是网站还是需要一个量化的指标去进行比较分析,这个指标就是网站的alexa排名,一般来说10万名以内应该很容易达到。但最好要进入1万名以内,这样站着说话才不会腰疼。具体手段大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发挥吧。

7、找投资

Web2.0的后现代文化意义 第11篇

提问:我有次在路上买书,看到一本翻译的新书,本以为原作也是新的,后来才知道实际上已经国外几年前的书了,只是刚刚翻译而已.现在会有很多新的外文书及时发布到网上,如果有盗版商从网上copy下来出书谋利,你们等于对他们起到了助力作用,在这方面你们怎样想?

赵嘉敏:首先,内容翻译过来是有原文作者的,但我们并没有去和每家原文作者去接触.最初我们也和一些作者进行过接触,他们也是比较开放的,很多人对版权问题不是很在意.就先做着,如果有人反对我们再来处理.对与译者的版权问题,其实我们不太主张作品被拿去商用,到目前为止还真没看到有人拿去做盗版,可能对这些译作对他们来说也没有什么价值吧,他们需要的是畅销书.

另外我觉得国内的大环境还是越来越好了,版权问题越来越受关注.从网络来看其实是一样的,例如年初时,腾讯网转载了我们的作品,我们会和对方谈版权问题.现在一般会我们主动去和转载方接触,看有没有恰当的合作方式,至少转载内容要经过我们同意.我们也在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尝试,比如得到一些知名博客媒体的授权等等.

提问:关于运营方面的问题,你们开始翻译一本书时,如果这本书在国外已经非常畅销了,现在需要和他们沟通,可能版权费用比较高.你们现在的定位,或者说最关注的是已经畅销作品还是相对低端的作品?网上翻译的两个属性一个是互联网,另一个是译者,比如我是一个翻译工作者,对网络方面不是很了解.译言网对译者有哪些基本的要求?产品方面,我们既然是在网上做的事情,但我们要推广有时还是要通过传统媒体,例如和出版社谈判,是怎么沟通的?

赵嘉敏:从大的角度来说,我们也把自己的业务分了一下.其实和传统的产业是一样的,原材料、加工生产、销售.内容来源就是我们的原材料,就我们目前接触的作品来看,坦白讲,还谈不下畅销的作品,现在主要是非畅销书、高质量的博客这类,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内容生产是我们最核心的东西,我们最核心的价值是就是这个生产环节.译言网大概有5000个译者,其中有很多人是非职业译者,他们可能是自己领域中的专业人士,比如金融、医药等.他们是靠一种热情的、非商业的目的来翻译的,他们的翻译质量不敢说比大师,但比普通职业翻译还是要好很多,网上藏龙卧虎的人有很多.大家还是希望通过网络的方式直接贡献,能够把他的价值发挥出来.内容方面也涉及质量控制的机制,例如挑错等等.每篇文章都要有这么个过程,最后也会打分.这个过程并不是要设立门槛,刚开始时有些译者的技术是不够,不断翻译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再结合专业背景效果会就好很多.从质量上来讲,我们的内容还是不错的,比如《失控》这本书仍在翻译中,最后质量能到什么程度,我们也很期待.

我们翻译一本书时是这样,首先会在小圈子里挑几个译者,然后再大范围做广告,会有更多的译者报名,经过筛选后参与到我们的协作中来.我们有一个wiki平台,大家知道这是专门用来协作的,在这个平台上大家一起来做.

出版社的问题,我刚才说了这么多别给大家一个错觉,我们是翻译书的.实际上我们是社区的一种协作.我们现在是这样,一个是选固定的出版社,来结成伙伴;另外就是开放的,和其他出版社的合作,我们也希望建立一个通用的接口.

提问:译言网开始时只是一个博客,发展到现在,有专门做推广吗?

赵嘉敏:没有,直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下功夫去做过.只是多少做过些SEO,还是博客自带的seo功能.主要的推广都是靠口碑.SEO开始时非常有效,但做到一定程度后绝对不能只依靠他.我们60%的浏览量是新用户,说好听点是SEO做的好,但却反应出另一个问题,就是用户粘度比较差,当然也是多方面的原因.

提问:在这种专业性网站上一般都各种形式的圈子、小组等等,你们为什么选择了Digg?

这不是选择的问题,我们只是做成了现在的样子.我们还在不断的进行调整,最早的时候我们也试过分类、小组,但都没有成功.因为开始时内容量是不够的,小组等形式要求内容生产量能撑起来,所以我们选择了聚合.还有一个问题是内容来源,我们会找比较集中的几个来源来做,也是在尝试.只要用户不满意,我们就继续改.

提问:最初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内容生产量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用户之间的沟通不够多.我觉得一直以来是你们的一大问题,更多的人在是浏览,讨论比较少,用户粘度确实还是用些问题.对与web2.0来讲,可能有很多地方名不副实,您怎么看?

赵嘉敏:从我们的角度来讲,译言网是一个web2.0网站,在内容生产方面还是基于大量的用户.去年我翻译过一篇文章,有一条提到web2.0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交给用户去做.wiki大家都知道,它崛起之前也曾做了很多的组织或者叫协作管理,在它的背后做了很多的功夫.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当用户发生冲突时,会有人来处理,这些都是背后的.所以web2.0并不是抛弃了网站方的领导,这个我觉得还是应该分清楚.另外,从站方的领导,其实我们恰恰是希望通过这种领导最后达到一种失控的状态,把架构先搭建起来,有了机制和流程,成型之后才会真正由用户来不断得促进网站发展.但这个过程中需要网站方来进行一定的引导.

WEB2.0的理论研究 第12篇

“WEB 2.0”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在O'Reilly出版社和Media Live举办的一次国际会议的头脑风暴中。O'Reilly出版社总裁Tim O’reilly认为WEB 2.0是一种新的理念, 在《什么是WEB 2.0:下一代软件的设计模式和商业模型》[O'Reilly, 2005]一文中, 他概括了WEB 2.0所代表的下一代软件的特征:

1. 互联网作为平台;

2. 利用群体智慧;

3. 数据是下一个Intel Inside;

4. 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5. 轻量型编程模型;

6. 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7. 丰富的用户体验。

文中还绘制了一张WEB 2.0的观念关系图。在图1中, 以WEB 2.0为核心, 对Web2.0中的各种原则、特征、理念进行了综合。图的中心部分给出了WEB 2.0的战略定位, 把WEB作为平台以及让用户自己控制自己的数据等;并列举了WEB 2.0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包括是服务而不是打包软件、参与体系、高成本效益的可伸缩性、复合数据源和数据转换、软件高于单一设备层、利用集体智慧等。

图的上部是代表性的具体系统实例及特征设计, 包含:Flickr和del.icio.us中相对于普通分类的自由标签设计, Gmail和Google Map中的AJAX设计带来的丰富的用户体验, Google上的Page Rank、eBay中的商务声誉等社会评价系统中的群体参与的评价计算, Google Adsense中体现的用户自服务和“长尾理论”, Blog系统中的自己控制参与而不是出版, Wikipedia中体现出的对用户根本的信任, BitTorrent中的完全去中心等。

虽然Tim O’reilly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WEB 2.0, 然而却不能使我们很清晰地界定WEB 2.0。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WEB 2.0的特征属性。

二、WEB 2.0的特征属性

2005年, Brandon Schauer在其《Crucial DNA of Web 2.0》[Schauer, 2005]一文中, 发布了对WEB 2.0特征属性研究极其重要的“WEB 2.0的特征分析图谱”。图谱以时间维度通过对各个时期WEB典型应用的特征分析, 总结出WEB 2.0两大类关键的特征属性。

首先是描述WEB 2.0基础特征的“基础属性”, 包含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投入商业化运作的与WEB 2.0相关的网络应用属性, 也有人称之为“商业化属性”。亚马逊利用“长尾理论”获取优势, eBay利用“病毒式传播”创造多对多市场, 早期Blogs通过个人写作产生价值。这三个典型的例子反映出了WEB 2.0应用的一些基础属性:

长尾理论——由美国《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提出的网络时代兴起的新理论[安德森, 2006]。在互联网商务中, 由于关注的成本大大降低, 人们有可能以很低的成本关注正态分布曲线的“尾部”, 关注“尾部”产生的总体效益甚至会超过“头部”。

病毒式传播——依托互联网的互联特性, 利用用户自传播, 使网络应用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 价值随着新用户的增长而成倍提升。

用户贡献——网络应用吸引用户参与, 主动为其贡献自己的内容, 最终实现整体价值的提高。

基础属性是WEB 2.0商业模式的重要部分, “重要但不充分”, 因为基础属性也同样包含于一些非WEB 2.0的网络应用中, 并且也不足以独自地充分创造WEB 2.0的新价值。

真正“引爆”WEB 2.0流行的价值, 是WEB 2.0应用所独有的“体验属性”。Flickr、Google地图、Wikipedia的独特体验, 使我们了解到一种新颖的方式, 即使用体验属性引起价值。这些体验属性包括:

分权——用户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体验应用, 而不会遵照譬如公司这样的集权化模式。

共同创造——用户参与创造, 并传递应用的主要价值。

可再混合——创造出专门为用户定制的体验, 集成了多种应用和组织的能力。

新兴系统——在系统最底层的不断积累驱使了整个系统的形式和价值, 用户不仅从应用中获得价值, 而且从整体上也体现在应用从用户行为中继承了下来。

综上所述, 当体验属性和基础属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WEB 2.0的时候, 伴随着快速成长的商业模式, 便产生了有价值的新应用。所以, 通过对WEB 2.0特征属性的研究, 就更容易理解WEB 2.0的含义, 及其成功的奥秘。

三、WEB 2.0:以用户体验为念

通过对WEB 2.0来源与特征属性的分析, 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 WEB 2.0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或是理论, 而是一种模式。有学者这样归纳这种模式:“WEB 2.0是以Flickr、Google等网站为代表, 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会软件的应用为核心, 依据六度分隔、长尾、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目前各种WEB 2.0技术的应用, 都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因为WEB 2.0以“人”为中心, 其核心是“用户体验”。RSS:用户只要知道信息源, 就可以定向获取信息, 信息更畅通, 节省了门户的中转过程;Trackback:用户知道谁在引用自己的信息, 能更多地引起讨论并发现志同道合者;Tag:用户添加分类更方便, 查找更准确;WEB标准 (CSS+XHTML) :页面加载速度更快, 方便用户访问;URL Rewriting:用户可以很容易记住网址, 方便下次访问;AJAX:大大提升用户体验的技术组合, 实现RIA最好的技术之一;wiki:用共同创作和链接方式, 让用户在一个地方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

“Google斯巴达式的网站, 以精简的‘菜单’上线, 不收费, 不鼓励你流连忘返, 不用广告打扰你、不卖产品。设计的主旨是尽快让你查到信息链接, 尽快离开。”[罗耀宗, 2005]Google不重视用户?恰恰相反, 在各大网站拼命转型为门户的同时, Google却在搜索技术和用户体验上精益求精。在众多网站炫耀自身的WEB 2.0技术时, Flickr则专注于将技术、视觉平滑的整合在一起, 创造出极佳的用户体验。结果是, Google和Flickr依靠用户的口口相传, 在众多网站中脱颖而出, 远远超越了其他网站。

Google、Flickr等优秀WEB 2.0网站的成功, 都是归功于“以用户体验为念”, 甚至有人称WEB 2.0是“代指所有用户体验型的网络服务”。由此可见, 不管技术、应用、服务如何发展, “用户体验”都是备受关注的永恒主题。在具体的项目应用中, 我们要顺应着这个方向, 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选取WEB 2.0中的重要理论与技术, 来指导系统开发人员认识和理解WEB 2.0, 并将这些理论与技术完美地融合到系统之中。

四、WEB 2.0的软件架构

REST软件架构是当今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的超媒体分布式系统。REST让人们真正理解我们的网络协议HTTP本来面貌, 它正在成为网络服务的主流技术, 同时也正在改变互联网的网络软件开发的全新思维方式。今天的微软已经应用REST并且提出把现有的网络变成为一个语义网, 这种网络将会使得搜索更加智能化。目前WEB 2.0的大多数应用都采用了以REST体系构架为主的WEB服务方式。REST软件架构是一个抽象的理念, 是一种实现WEB标准的行动指南。可以这么说, 利用任何的技术都可以实现这种理念, 我们所要遵循的是REST所精炼的关键原则。

原则一:全局标识原则。在Web中, 代表标识的统一概念是:URI。URI构成了一个全局命名空间, 使用URI标识你的关键资源意味着它们获得了一个唯一、全局的标识。

原则二:超媒体原则。这一原则在业界称为“超媒体被当作应用状态引擎”, 其核心包含“超媒体”和应用“状态”两个概念。超媒体, 即链接, 可以指向由不同应用、不同服务器甚至任何人提供的资源——因为URI命名规范是全球标准, 构成Web的所有资源都可以互联互通;应用状态, 服务器端为客户端提供一组链接, 使客户端能通过链接将应用从一个状态改变为另一个状态, 链接是构成动态应用的非常有效的方式。

原则三:标准方法原则。在WEB应用系统中, 使用标准的GET、PUT、POST和DELETE等标准方法, 使客户端程序能与你的资源相互协作, 资源应该正确地实现默认的应用协议。

原则四:多重表述原则。由于HTTP采取的方式是允许数据处理和操作调用之间关系分离, 所以针对不同的需求要提供资源多重表述, 以实现客户程序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与HTTP应用交互。

原则五:无状态服务器原则。REST要求服务器端不能保持除了单次请求之外的, 任何与其通信的客户端的通信状态, 以实现服务器的可伸缩性, 避免大量的客户端交互而严重影响服务器的内存可用空间的情况。

如果在设计应用程序时能坚持这些REST关键原则, 那就预示着一个使用了优质WEB架构的系统的形成。

五、下一代互联网模式

Google已经提出了WEB 3.0概念, 可以看出这个从2005年就吹响的号角, 在WEB 2.0日趋成熟的时代, 逐步拉开了序幕。代表下一代互联网模式的WEB 3.0是什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摸索, 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WEB 2.0的内涵外延和发展方向。

Google认为WEB 3.0有两个特征:一是数据和应用可以全部存储在网络服务端, 不再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二是在任何一台电脑或终端上打开浏览器, 就能进入属于自己的世界。Google正越来越热衷于把微软的桌面软件移植到网上, 比如Google已推出的在线办公软件, 目前还传闻称Google可能研发在线操作系统。

不得不承认, Google已经从应用技术及用户使用方式上, 对WEB3.0提出了具体的实现目标。然而, 这里面还缺少了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概念——语义网, 未来的互联网络一定是“智能化的人与人和人与机器的交流”。就像某位美国计算机科学家所提出的, “WEB 3.0, 机器要思考”, 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执行指令了。所以, 下一代的互联网模式, 一定是向着广域的、跨平台的、更加细分、更加专业、更加兼容的方向发展, 最终形成任意用户使用任意终端通过任意方式接入并共同经营的社会化语义网络。

摘要:“WEB2.0给互联网带来了一场充满活力和巨大冲击的革命, 随着WEB2.0的出现, 我们迎来了互联网又一个崭新的时代。”虽然针对WEB2.0的讨论掀起了阵阵热潮, 但WEB2.0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WEB2.0这种涵盖意义十分广泛的概念, 不同知识背景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诠释和理解。

上一篇: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感言下一篇:给孩子适宜的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