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2024-08-06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精选8篇)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第1篇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作者:龙卓岩 最近在看百家讲坛之《曾国藩家训》,在这一系列讲座中将曾国藩一生待人处事之道以及他的人生哲理做了精辟的总结,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对人生的感悟,来和大家分享。曾国藩,一代理学宗师、儒学大师,一位西学先驱、中兴名臣,正因为有他,才使腐朽不堪的清王朝又得已延续了几十年;也正因为有他,才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宝典。

曾国藩,天生资质并不高,甚至有些愚钝,但他却在日后的人生中取得了诸多辉煌,成就了他非凡的一生,这其中的人生,给我们有哪些启示呢?我的感悟如下:

“穷”——做官第一要义。这是曾国藩的总结。当然,不是人人都会成为官员,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演过穷困潦倒的生活。在每一个的一生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诱惑,其中以名利为之最。但所谓名利场,但凡牵扯到权钱交易,场场都是危局。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在面对名利,面对荣华富贵时,应做到“勤俭自持”,这就是“穷”在这里的引申义。做到这一点,每个人就学会了保身之道与善身

之道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曾国藩有句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撑起两根穷骨头,就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位居高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勤俭自持伴他一生。他一生只穿过一件新的绸缎长袍,直至临终,依然崭新如旧。正所谓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静”——养的心中一种恬静。在当今社会,高负荷、快节奏的生活让人们离“静”越行越远。而越是这样,越要让自己在生命中找到一份恬静。只有静,你的生活才会完整,才会让自己在忙碌当中找寻快乐;只有静,人才会反思,才会让自己完善,才会让你沉着,做到临事不乱;也只有静,你的人生才不会空虚,才不会让你在忙碌之后感觉无所适从,以至于最后感觉碌碌无为。曾国藩的一生坚持两件事:

一、养成静坐的习惯,即每天都要静坐,来反思、提升自己;

二、临事要淡泊明志,淡定守静。于是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一定要静下来,考虑事情的处理方法。事越急越大,越要让自己静下来。诸葛亮有句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了静,你的人生便会少了许多转弯的路口。

“勤”——败人两字,非惰即傲。曾国藩有云“天下

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一生都十分勤快,每天都给自己规定了大量的工作量,他的勤快甚至有些过头,他寿命不是太长与他一生太过劳苦总有些许关系。他不仅要求自己勤劳,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家人要勤快。他一生坚持早起,他认为早起有三个好处:

一、学习时间多了,也就比别人多活了;

二、思路清晰,工作有效率;

三、可以养成一个人优良的品格。勤在个人,可以养生养品;勤在家庭,万事俱兴;勤在团队,可以让团队养成良好的风气。没有人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却很少有人珍惜自己的时间。只有勤,才可以让时间更有意义。“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得空闲之光阴”。珍惜时间,勤劳奋进,人生自有收获。

“恒”——人但有恒,事无不成。曾国藩给自己立了“日课十二条”,也就是每天必做的十二件事,他终其一生,完全做到,仅这个毅力,就叫人肃然起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这个心,就是恒心。一个人持之以恒,有三层境界:自立,树立自己的人生信仰,人生的志向,人生的价值观;自信,当自己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阅历之后能够处理事情,驾驭环境,拥有自控能力的自信;最后一层就是自省,当人到这个境界之后,便会生生不息,永不止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每个人只要坚持到底,努力到底,总会见到雨后的光明。

每个人做到以上几个方面,并不能保证会做到成功,但绝对会对自己的人生大有益处。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它取决于你走什么样的道路;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不一样,它取决于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活本复杂,把复杂的东西化解为简单,把简单的东西做到纯粹,自然有人生的成就。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第2篇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徐莺

以为《曾国藩家训》是和《傅雷家书》差不多的书。因此最初买《曾国藩家训》是为了希望能学一些为人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内容,以便在学校教育中弥补孩子们家庭教育的不足。谁知买回家粗粗浏览翻阅后却发现书中的内容与班中那些蓬头稚子的生活相去甚远。《曾国藩家训》多为曾国藩写给自己的弟兄的信函,说的是如何出世做人的大道理,与孩子们的生活差距太大,而且也实在是找不出什么写给年幼孩子的信。然而在失望的同时,我却意外地发现,这是一本值得成年人去阅读的书。

曾国藩,一个恶名与美誉参半,被章太炎评价为“誉之则为圣贤,谳之则为元凶”的显赫人物。却又是一个被年轻毛泽东佩服,被蒋介石奉为终生学习的楷模的特殊人物。暂且把他的政治功绩放在一旁不说,作为一代能善始善终的出世圣人,在他的修身之道、修心之道、劝学之道、交友之道、兴家之道中不乏精粹。

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中,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一个勤字和一个谦字。修身需勤。每日两餐饭后要步行;兴家要勤,每日要多劳动,不可睡懒觉。读书要勤,每日要阅读书籍。修心要谦,不与他人争名利。交友要谦,懂得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兴家要谦,与家人相处要和睦。

身处于浮躁的社会中,这两个字深深地震撼了我。已经不知道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看一本书了。这些为人处世的大道理,似乎在很早以前曾翻阅过,而在如今却已是尘封的记忆。

在书后的大千世界里的芸芸众生在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后,仍不爱摘下自己的面具。在浮世的繁华与喧嚣中弥漫了自负与虚伪。现在好象很流行自信,做什么事情都要自信,要懂得赞美自己,鼓励自己。好象说自己不会和不行是很丢脸的事情。于是悠悠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虚”被大多数人遗忘了。好象作为社会中的人,我们应该紧紧跟着时代进步的节奏,更准确地说是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才不会落于人后。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谦虚的人更受我们的欢迎。因为谦虚中有一份真诚,有一份恭敬,有一份积极向上在其中。学无止境,不耻下问,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我是否也做到了?我很惭愧。

而勤,离我好象更是越来越远了。喜欢睡懒觉,不爱运动,书柜中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就连看这本书看的都是白话文翻译,明明原文在每一段翻译前面,却没有毅力去看。身体日益臃肿而脑袋空空,每天忙忙碌碌,但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却发现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很空虚。扪心自问,已经有多久做家务了,已经多久没有学习了。为什么时间长了大家都能容忍懒惰了呢?懒惰会让人失去斗志,会让人不思进取。懒惰是可耻的,每天教育学生要象小蜜蜂一样爱劳动,要爱学习。自己呢?是否也做到了勤奋吗?

读沈复、曾国藩《浮生六记》有感 第3篇

关于太极拳,书中最后一篇《养生记道》篇专门有一段话,十分精辟,不妨抄录于下:“太极拳非他种拳术可及,太极二字已完全包括此种拳术之意义。太极乃一圆圈,太极即由无数圆圈联贯而成之一种拳术。无论一举手、一投足,皆不能离此圆圈,离此圆圈便违太极拳之理。四肢百骸不动则已,动则皆不能离此圆圈,处处成圆,随虚随实。练习以前,先须存神纳气,静坐数刻,并非道家之守窍也。只须屏绝思虑,务使万缘俱静,以缓慢为原则,以毫不使力为要义。自首至尾,连绵不断……”。

这段话仅157个字,但言简意赅,句句在理,仔细琢磨,其含义颇深,最起码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拳道拳理。

一、阐明了“圆”是太极拳的原理。

太极二字已完全包括了太极拳的全部原理。太极乃一圆圈。这个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圆是万事万物最本质的运动轨迹,是事物最合理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界永恒的主题。圆对生命最具活力,也最具适应性,圆的运动贯穿一切,一幅太极图就是一张反映宇宙奥秘的唯象思想结构图。这张黑白鱼构成的太极图,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它只有黑白两色;说复杂,它包含了天地万物的共同规律,它既含抽象的逻辑思维,又含具体的形象思维,有人说它是宇宙的模式,科学的灯塔,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门学科都能从太极图中解释,丰富复杂的内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研究传统医学的人说它是一张“人体系统的图像”;研究气功的人说它是一张“炼丹图”;研究绘画的说它是中国绘画的秘诀;研究太极拳的人说它是太极拳的全部原理所在。陈式太极名家马虹先生概括了太极图的九大内涵:①它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②它又是一个立体的圆形整体;③它阴阳相互对称;④它阴阳互包互孕;⑤它阴阳消长,此长彼消、此消彼长;⑥它的变化是螺旋式;⑦它的发展是左旋右转,呈折叠之态;⑧它是离心力与向心力的统一体;⑨阴阳交合才能生生不已。太极拳法圆象,与自然界之妙蕴相吻合,动作非圆即弧,其上下、前后、左右,皆为立体之圆的三维空间球体,触动一点而整体皆动,一动无有不动,一转无有不转,太极拳以腰为轴,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八段九节,处处是划圆运动,大弧带小弧,大圆套小圆,周身上下形成无数的平圆、立圆、斜圆、八字圆,这些圆外有张力,内有聚力,表示着一种没有穷尽的生机与活力。

二、阐明了“缓慢”这一太极拳的原则。

以缓慢为原则,这是太极拳的独特之处,也是与外家拳的重大区别。以慢为本,这是符合人体生理学和运动生理学原理的。太极拳是一种内家拳,它重点追求的是“内动”——即内脏的运动,而内脏运动又是受植物神经的支配,而植物神经的神经冲动慢,起动缓,它是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间接地、缓慢地作用于肌肉或腺体,只有慢动缓练才能对植物神经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而外家拳偏重于“外动”——即身体的运动,它重点是调节躯体肌肉运动的躯体性神经,其特点是神经冲动速度快,动作启动快,拳快练速,动作走直线,与内家拳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太极拳强调练架子愈慢愈好,只有慢了才能松下来,静下来,柔下来,呼吸才能深长自然,顺遂均匀,才能“用意不用力”,只有慢了才能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才能“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只有慢了,全身才能舒展,经络才能畅通,血液循环才会顺达,氧气才能保证滋养人的五脏六腑的需要。从而使神凝气聚,形神统一。

三、阐明了“毫不使力”是太极拳的要义。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重意不重形”,它是一种以锻炼调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为重点的拳术,而中枢神经系统在人体的其他各大系统中(包括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起着统帅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如果功能发挥正常,可以对其他各个系统起到整体调节的作用,如果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本身失调,必然导致其它系统功能紊乱。因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与否带有全局性,根本性。根据科学家估计,人类疾病的50-80%是中枢神经的失调而引起的。胃是人的精神、心情反应最敏感的器官之一,精神愉快时,食欲就旺盛,消化、吸收和代谢都良好;反之,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太极拳是把中枢神经系统的锻炼作为重点的健身术,它必然强调用意不用力,说它是太极拳的要义,一点也不夸张。

四、阐明了太极拳的基本境界。

“存神纳气”是练好太极拳的前提,也是太极拳的基本境界。“存神”是说心静意专,杂念不生;“纳气”是说呼吸要自然平和。打太极拳首先强调要入静,要静下心来,要锁心猿,拴意马,保持意念集中。武当赵堡太极拳把一开始的预备式叫做“静心”,也是这个缘故。如果心不静、意不专,神不守舍,心猿意马,心气浮躁,无论如何是练不好太极拳的。

五、阐明了太极拳的锻炼要领。

太极拳最基本的锻炼要领是六个字,即静、松、正、慢、匀、稳。沈复、曾国藩所说的“自首至尾,连绵不断”也就是要领中的“匀”字,即速度均匀,上下相随,圆活连贯,绵绵不断,从头到尾,如环无端。上一个动作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中间没有断续、停顿之象。它不主张忽快忽慢,而似行云流水,风摆杨柳,连绵不断,周流不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羽化登仙,欲罢不能之妙感雅情。正如我的先师赵斌先生有四句形象贴切的描述说:

意趣环生味无穷,恰似杨柳摆春风。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第4篇

众人都说曾国藩事业惊寰宇,功名震天下,小时候定是天纵奇才。不然长大后哪能有那么大名头,惹得后世那么多人崇拜。

毛泽东年轻时,最佩服曾国藩。读完曾文正公全集之后,说了一句名言。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曾国藩死后谥号是文正公,曾文正即是曾国藩。毛泽东那话是说,近代所有先贤,我毛泽东眼里只看中一个,那就是曾国藩。

说来也巧,毛泽东平生的对手,一生的生死冤家蒋介石,最佩服的人也是曾国藩。据说,蒋介石在床头只放两本书,一本书是《圣经》,因为宋美龄信基督教,那本《圣经》是取悦老婆的。另一本书,就是《曾文正公全集》。他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用曾国藩的治兵方略做教学课本。

但不能说曾国藩后来成就很大,不能说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佩服他,就得说他小时候是天生奇才,禀赋过人。实际上,他是一个笨小孩。不仅有史料证明,还有很多后人的评论,都有提及。(图2)

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是怎样成长为日后的中兴名臣、一代大儒?是谁拯救了这个笨小孩?又是谁成就了这个笨小孩的非凡人生?

用一个关键词来说,就是自我教育。教育家向来认为,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曾国藩资质平常,有跟普通人一样的各种缺陷。但他有一个大多数人不具备的优点,正是这个优点拯救了笨小孩,成就了曾国藩。这个优点就是,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对自己的不足、缺点,都能做到认真地反思、反省与学习。人们也许都可以这样做,但很少有人像曾国藩那样,做得那么自觉,那么实在。不仅反思、反省,而且以一个崇高的信仰为镜,严格要求自己,并身体力行。这个崇高的信仰,就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仁爱忠恕的道德精神。

梁启超认为,正是有这种反思和反省,正是有这种多数人不具备的自我教育精神,曾国藩的一生是一场华丽的转身。

梁启超在其撰写的文章中评价曾国藩是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原因是什么呢?他说,“文正以扑挫之姿,起家寒素,饱经患难……惟恃一己之心力,不吐不茹,不靡不回,卒乃变举世之风气,而挽一时之洗劫。”意思是说,曾国藩最大的长处就是终其一生,都能坚持不断地践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学习这条道路。所以他始终在人生道路上不停地进步,最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而且,最难得的是他能把反思、反省、自我教育的心得体会都记下来。记在日记里,写在家信中。在家书里,现身说法,立身垂范,教育家眷子孙,实为难得。他的家书不比卢梭的《忏悔录》差,而且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人生诸多方面。所以梁启超说,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家庭教育的精华之作,说曾国藩所记之心得体会,“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非唐宋以后儒先之言所能逮也。”意思是说别人所言大多为空话,曾国藩家书和日记里写的,都不是空话,实打实的,不是唐宋以来饱学之士、大儒之士所能望其项背的。对我梁启超来说,对我辈人来说,甚至对后人来说,都会终身受益,且得益匪浅。梁启超还认为,曾国藩不仅是清代中兴名臣,一代大儒,还是一位教育家。我们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来重新审视曾国藩家书与家训。事实上在中国教育史上,在中国家庭教育史上,曾国藩和他的家书都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在文牍学和教育学上,被视为标准家训。比有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影响还要广泛和深远。

曾国藩的家书、家信,主要是写给他的孩子的,还有一些是写给他的兄弟姐妹和族人的。写作时间大多是在他出去当官以后。家书内容主要是做人和做事两方面。

这正是儒家强调的核心。孔子讲,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什么?是仁。仁是什么?仁者,爱人也。仁者,二人也。哪两个人?人与己。所以仁讲的就是人与己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孔子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公共关系学家。

曾国藩之所以能成就伟业,和他以儒学为毕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开。一个人只有精神世界强大,才能在现实世界强大。

曾国藩原本不是天资聪颖的孩子,但为什么一个资质普通的曾国藩,后来会成为非凡的曾国藩呢?能培养出自己坚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来呢?这要从曾国藩的“高考”说起。

科举源头在隋唐,但发展完善到极致是在明清两朝。明清两朝的科举非常难考,有范进中举为佐证。范进一直考到50多岁,都考疯了,才中了一个举人。

有一个人比范进中举还不容易,谁呢?就是曾国藩他爹,曾麟书,别看名字起得很雅,看上去很有学问,但科举考试可要了他的命。不要说参加最低一级的乡试,就是取得乡试的考试资格秀才,考了16次都没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才总算考上,大概17是他的幸运数字。这时他已经43岁,曾国藩都20多岁了。实在考不动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为什么他爹把希望寄托在曾国藩身上?因为他明显比他爹强。23岁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20年。然后考乡试,运气甚好,第一次就过了关,考了个举人。这个笨小孩,平常考试不咋的,一大考就考得特别好。曾国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参加朝廷的会试。(图3)

因为势在必得,曾国藩提前半年就到北京温习功课。虽是农耕世家,但家里也给他备足了盘缠。

毕竟是农家孩子,到了北京曾国藩不敢住豪华客店,找了一个吃住便宜的地方,湖南驻京办。古人比较聪明,驻京办不由当地政府筹建,而由商会或者在京的原籍名人出资建设,当时不叫驻京办叫会馆,曾国藩就住在长沙会馆。

会馆虽然有在京打探消息的职责,另外一面,它和现在驻京办不一样,古人特别重乡谊,亲不亲,故乡人,但凡有老乡来,收费非常低。所以会馆还兼有关照乡亲的义务。曾国藩住到长沙会馆,后来证明这个选择非常英明。为什么呢?他熬了半年,踌躇满志地参加了会试考试,结果却给了他当头一棒,竟没考上。没考上就该回家,因为下次会试要等好几年。曾国藩的运气实在好,恰好第二年为庆贺皇太后60大寿增加一次恩科。曾国藩想,干脆不回家了,在北京再温习一年,不相信第二年还考不上。所以半年的费用,节衣缩食地住了一年半。要不是住在会馆,不是勤俭节约的孩子,还真做不到。

转眼一年过去,恩科来到。曾国藩想自己苦吃过了,难受过了,会试一开,好事自来。可万没料到,结果跟去年一样,又落榜了。说起来曾国藩算是复读生,两次高考落榜,身上又一文不名。这事搁别人身上,肯定痛苦得要命,但曾国藩与众不同,他痛苦并快乐着,收拾好行李,也不回家,云游天下去了。往好里说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难听点,就是散心去了。他打算先游天津、山东,尔后顺着运河到江浙,再从江浙沿着长江回湖南。东南形胜,他要到东南转一圈。

曾国藩走了一半,一分钱都没了。只好弯到江苏睢宁。干什么呢?借钱。睢宁知县叫易作梅,也是湖南湘乡人,而且跟曾国藩他爹有交情。曾国藩没办法,只好跑到易作梅这个世叔那里。

易作梅真是目光如炬。一看这小伙子,志向高远,谈吐不凡,将来定非池中之物。不等曾国藩开口,就主动借钱给他,一下子就是100两银子。易作梅一个知县,年薪才40两白银, 100两真不是小数目。曾国藩本想借几两银子做路费,没想到易作梅能借給他100两。腰包鼓了,底气也足了。他打算尽情游览山川,增长阅历,揣着100两银子来到南京考察山川地形。这真是命运,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其最大对头曾国藩却对南京十分熟悉。他年轻时除了北京只到南京考察过,这真是冥冥中注定的事。

在南京他很快就把100两银子花光了。农家子弟本应勤俭持家,怎么花得这么大手大脚?事实上曾国藩一生勤俭自守,不论什么事都注重节约,甚至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都非常节省。勤俭守家的一个人,唯独在一件事上肯花钱,买书。后来曾国藩笑称自己是个书痴,一辈子都喜欢读书。读到什么地步?到晚年,把左眼都读瞎了。在南京他书痴的毛病犯了,最喜欢逛书店。在一个书肆里,看中一套精刻本《二十三史》,非常喜欢。那时候还没有清史稿,没有《二十四史》,只有《二十三史》。这套《二十三史》价格刚好就是100两银子。这么贵,家庭不富裕,又是借的钱,花了连回家路费都没了着落,一般人绝对不会买。若实在喜欢,站在人家书店里头,天天白看几眼就行了。可小伙子脑瓜一热,100两银子把《二十三史》买了。本来借银两时就没钱,现在又身无分文了。

年轻就是资本,没什么能难倒年轻人。曾国藩赴京时带的被褥、各季衣服非常充足,现时刚好是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暮春已暖。小伙子一不做二不休,把所有冬服、行李全当了。

当来的钱做路费,水路便宜,于是走水路回湖南。驮着一大堆《二十三史》,和书里的五千年文明史,吭哧吭哧地回了老家。

到了家门口,曾国藩心犯嘀咕:两次会试没考取,花光了所有的钱,已不太有脸见人。借人家100两银子,还花光了,家里又不富裕,回家怎么跟爹说呢?曾国藩是近乡情更怯,不敢见老爹。你不敢见也得见,不敢说也得说,总得回家。硬着头皮进了门。跟他爹一五一十把考试怎么失败,怎么借钱,怎么一冲动买了一大堆书回来都说了,等着他爹一顿臭骂。曾国藩的爹那真是不一般,虽然科举考试不行,但教育儿子却是一个好爹。在听完儿子一番哭诉之后,只平静地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欠债。希望你不要忘记买书的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借来的钱就不算白费了。这爹多聪明,至少在家庭教育上有三点值得称道:(图4)

第一,他儿子两次“高考”没考上,是人生重大挫折。曾国藩心里最痛的也是这一点。但他爹只字没提,只提买书的事,一下就把儿子最重的心理负担化解了。

第二,曾国藩想,买书的事怎么着他爹也要埋怨几句,因借款数目不小。农民家庭,父亲教私塾,挣点钱不容易。就算不骂他,恐怕也得说,你借得也忒多了点。结果他爹说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替你偿还债务。一句埋怨都没有。这出乎孩子意料。越是出乎意料,越给人的心理造成巨大震撼。曾国藩后来经常回忆这件事,说他爹这句话,是他这辈子喜欢读史书最重要的起点。

第三,不仅没埋怨孩子,而且在孩子忐忑不安的情况下,说出了一句教育孩子最关键的话。就是你别忘记买书的初衷是为了读书,而且要细心研读,持之以恒。这是最重要的。这句话也说中了许多人的毛病,很喜欢买书,哗一下弄回好多书,其实没看几本。

曾国藩他爹真不愧叫曾麟书这个名字,真是书中的麒麟。轻轻巧巧的几句话,树立了儿子一生的读书习惯。

当时,他爹说完就转身走了,曾国藩突然跪下来,仰天发誓,不把《二十三史》认认真真地读完,作为一个儒生,我就是大不孝的畜生。发了毒誓。所以当爹的别凶神恶煞地对着孩子大叫,有时平平淡淡一句话,对孩子就有重要影响,这也是我们讲曾国藩家训的意义所在。

此后,曾国藩从没有一天间断过,每日坚持读几十页史书,而且做笔记,做札记。认认真真、细细致致地用两年时间把《二十三史》全部读完。毕竟他爹要替他还那100两银子的债,曾家那两年过得非常拮据。

两年之后,又要入京参加会试,家里没钱,找亲戚东拼西凑了几十吊钱。曾国藩到北京又入住长沙会馆时,身上只剩下三吊钱。上次考完才变成穷光蛋,这次还没考就已经变成穷光蛋。凭着坚强的信念,农村小伙子曾国藩两年苦读,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湖南曾家历史上第一个考中进士的人。后来,爱读书、爱学习的曾国藩也成为晚清开启洋务运动第一人。

有人可能会奇怪,曾麟书一个私塾先生怎么会这么聪明地培养了儿子一生读书的习惯呢?说起来这也得益于曾麟书的爹,就是曾国藩的爷爷。曾国藩的爷爷叫曾玉屏,对他一生影响很大。曾玉屏年轻时,是个纨绔子弟,整天游手好闲。一次在集市被一位长者耻笑,说他无知无能。人生都是辉煌的,只是在等待一个契机,长者的四个字就是曾玉屏的一个契机。从此,他痛改前非,洗心革面,努力发家致富,使曾家成了当地的富户。虽然家里有了点钱,他在当地也有些名望,但曾玉屏知自己不是读书人,家业兴旺也旺不到哪儿去。所以他许下弘愿:从我这代起曾家要耕读传家。请人写了四个大字:“耕读传家”,悬堂铭训。倾其所有培养儿子曾麟书考科举,还要把孙子也培养出来。

曾国藩教育儿子、孙子,始终以曾玉屏的耕读传家为家训之首。曾国藩经常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曾国藩家训认为,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图5)

最有说服力的例子,就是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曾纪泽是晚清最有名的外交家,也是最伟大的外交家。他年轻时,参加一次科举考试之后就不考了,跟他爹说,我不想为科举考试而读书。这在学而优则仕,通过科考才能飞黄腾达的封建时代,简直是骇人听闻。几个叔叔都说侄儿疯了,心想大哥曾国藩肯定不同意,因曾国藩就是靠科考混出头的,是科考的受益者。真是出人意料,曾国藩说:行啊,那你想学什么呢?曾纪泽说我喜欢西学,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文化。当时了解西学的人还不多,但曾国藩一听,好啊,我支持你,那就不考了,你去研究西学,研究英语。后来曾纪泽成为中国早期少数对西方文化非常了解的人。不仅精通英语,还精通俄语、法语,凭着过人的胆量和智慧到沙俄谈判,把伊犁从俄国人手里谈了回来。

老二曾纪鸿也不喜欢科举考试,尤其不喜欢文史。他爹是文史大家,儿子就是不喜欢文史,而特别喜欢数学。曾国藩对数学一窍不通,但全力支持儿子研读数学。后来曾纪鸿凭着自己创造的方法,把圆周率推算到了小数点后100多位,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领先。他还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电学专著。

所以,曾国藩所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是指读书仅为科举考试,如果那样认为,真是太小看了曾国藩的智慧。他说,“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意思是:读书可以帮助一个人树立人生信仰。曾国藩之所以虽千万人吾往矣,之所以身处逆境波澜不惊,就是因为他心中有强大的儒学信仰和信念。他认为只有靠读书才可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不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样的人生没有希望。这是读书最大的作用。第二个作用,叫以图自卫其身。是说你要在社会上立足,要存活,你就要有特长,有专业。你要解决温饱,怎么能没有特长、没有专业呢?只有靠读书才能构筑你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而且读书可以保养我们这具佛家讲的臭皮囊,可以养生。

曾国藩的这个观点极具前瞻性。前段时间一篇最新研究报告说,瑞典科学家在全球52个国家做了长达数年的跟踪实验,看哪一种社会因素和人类最大的疾病杀手心脏病关系最密切。在52个国家各个阶层、各个人种、各个民族中做了实验,结果非常惊人:和心脏病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因素既不是一个人的富有程度,也不是一个人的工作环境,更不是一个人的家庭环境,而是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32%。换句话说,读的书越多,患心脏病的可能越少。所以为了少患心脏病,不患心脏病,努力从今日开始多读书。

曾国藩还说过一句名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曾国藩是当世的相术大家。问题是怎么读书呢?曾国藩有关读书方法在家训中内容非常多,有三条他最为看重:

第一,读书要读经典。书浩如烟海,很多人弄一大堆书回来,东翻一下西翻一下,浅尝辄止。虽然好象看了很多,但看得快,忘得也快。经典是经过岁月检验,经过实践检验的前人的思想和智慧。知识随着时代前进不断翻新,但思想越经过沉淀,越有智慧。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其实是讲读书要精读。王国维说过,做学问要先入乎其内,才能出乎其外。所谓一书不尽不读新书,其实就是沉浸读书法,要能够沉浸其中。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弄回好多书,每本都翻一翻,一本都没读通读透。对于书中思想性的精华、智慧性的精华要读通读透才能完全把握。否则很难把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曾国藩主张沉浸其中,但从不主张死记硬背,且最恨死记硬背。他小时候背书一晚上都背不下来一篇。他给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用,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曾国藩又说,读书不要死记硬背,但也不是像看闲书一样。他主张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也是被后世特别推崇的,就是要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胡适先生对此法最为推崇。

第三,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不要随大流。他教儿子读书时,不要求和他读一样的书,但一定要有你个人的读书兴趣和方向。曾纪泽喜欢西学,喜欢语言学,曾国藩就很支持他。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要指导儿子读书,也找来儿子读的书来读。为了培养儿子,一个父亲这样做非常难得。后来曾纪泽写出《西学述略序说》和《几何原本序》两本书时,都是曾国藩先替他批阅一遍,然后才帮他刻版发行。

有人会问,曾国藩指导孩子读书,两个儿子都喜欢西学,他怎么能够指导呢?曾国藩确是一个海纳百川的人物。他的幕僚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但凡有一点才能的人,都被他搜罗府内,他的幕府号称网罗天下之才。像当时最杰出的科学家,李善兰、华衡芳、徐寿等全在他的幕府里。他教不了儿子,就让儿子跟这些科学家学。

曾国藩还有一个创举,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他主张,应该培养喜欢西学的孩子的兴趣,选拔一些优良的孩子,政府出资送他们到国外西学环境中去学习。于是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批留学生。天资聪颖,喜欢西学的孩子被送到西方读书。第一批曾国藩亲自选了40多人,里头有一个小孩,姓詹,名天佑,后来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学的奠基人。

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叫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曾国藩改了一下,叫不可一日不读书。晚年时他对曾纪泽说,我一生没什么值得骄傲的事,非要说有一件,就是我这一生无一日不读书。这话真是掷地有声,这要多大的毅力和人生的那种境界?(图6)

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一辈子能坚持无一日不读书,虽然很惊人,但也算不上绝对的稀奇。他作为晚清最重要的政治家,几起几落,风云变幻,却始终能坚持另外一个字就显得有些稀奇了。那么这个字会是什么呢?请下期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郦波,祖籍江苏丹阳,生于1972年。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专业博士,国内首个应用文体学研究方向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学、儒家教育思想与实践、应用文体学。

图1 备受推崇的《曾国藩家书》

图2 笨小孩曾国藩刻苦夜读

图3 年青的曾国藩赴京赶考

图4 聪明的老爹激励曾国藩立志读书

图5 曾国藩教育儿孙以耕读传家

图6 晚年的曾国藩仍“无一日不读书”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 第5篇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我有幸拜读了《曾国藩家书》,书上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他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对他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后世的中国社会,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本人才疏学浅,虽尚未领悟透彻,却也受益匪浅。现谈几点粗浅认识:

修身当“自强自立”。书中曾国藩在写给沅、季二弟的信中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强自立做出。”又说:“慎独乃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他认为慎独则心安。除了慎独之外,他还把自省作为每天必行的修身方法。他说道:“凡事必须逐日检点,一旦姑待,后日补则难矣”。正是因为他每时每刻的严于律己,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成为一代名臣,才能建立“立功、立德、立言”之三不朽伟业。

治家谨记“勤、敬、和”。他在写给四弟的信中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无有不败,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深刻地指出了“勤、敬、和”三个字对于治家的重要性。咸丰六年,曾国藩正指挥军队在南昌和太平军激战,期间还不忘写信给儿子纪泽,说陈吉生比曾纪泽只大一岁,因为他没有父母,家道清贫,因此他勤学苦练而少年成名,“学院批其诗冠通场”。由此,曾国藩“吾忧尔之过于佚也”,表示很担心儿子会因过于安逸而一事无成。谆谆教导其子:“尔今未弱冠,一刻千金,切不可浪掷光阴”。

为政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曾国藩在给弟弟的信中这样自勉和告戒:“余以名位太隆,常恐祖宗诒之福自我一人享尽,故将劳、谦、廉三字时时自惕”,且“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书信的字里行间可见曾国藩勤政、廉政和谦虚谨慎的为官之道。

他不仅如此要求自己,也以此来教育子女,他说:“盖子孙若贤,则不靠父辈,亦自觅衣食;子孙若不贤,则多积一钱,必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绝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以银钱予后人。” 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可谓位高权重,一生却能洁身自好,清廉为官,并能教育子孙个个作风正派,功成名就,着实令人敬佩。

求学当“发奋立志,念念有恒”。曾国藩在写给其弟国潢、国华、国荃、国葆的信中经常鼓励他们勤奋读书。他告诉四位弟弟,“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一者修业之事”。曾国藩还详细地阐述了求学的方法。他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此三者缺一不可。”为激励弟弟们勤奋读书,道光二十二年,已功成名就的他写信给弟弟们说:“余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以他每日亲自做的三件事来激励弟弟们,并告诫他们:“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通过书信里的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书信中可以看到,作为儿子他是如何孝顺父母,作为哥哥他是如何教导体贴兄弟,作为父亲他是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为子女做出表率。正是通过他的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他的后代政治家、科学家、学者辈出。

读《曾国藩家训》的启示 第6篇

读《曾国藩家训》的启示

一、逆来顺受:多化解、少拒绝。

二、“曾三戒”:戒多言、不纠缠、少争论。

三、先晓事,后做事。晓事:有判断(明事即高明、精明)、有原则、有灵活。充满驾驭的快感。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四、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即善于与人分名分利,打造人才团队。

1、忍是小境界,让是大智慧。

2、退让是小境界,进让是大境界。

3、共赢才是大智慧。

五、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当然这主要是针对团队中的核心人才而言。

1、激励是核心,防范是基础。

2、扬善(表扬)有利于个人成长,规过(批判)有利于社会进步

3、规过要讲究方式方法。

4、扬善对领导个人而言也是一种修行。

六、上场当念下场时。保身六法:

1、让功于人。

2、裁军。

3、劝弟辞官。

4、导演曾左失和。

5、自明心志(写家书)。

6、认真工作。

七、刚的智慧(《挺经》主旨):

1、临事之刚(非义气之刚),挺身入局,敢于担当。

2、自胜之刚(非刚愎自用),克服知识分子的非傲即堕。

3、克难之刚(非随意之刚),克服任性恣意。

4、克惰之刚,克服庸人(常人)的围观心态。

八、内断于心,自为主持。意即深沉。君子不重则不威,不重即不庄重、不厚重、不自重。如何重,关键是”六辔在手“,心有定见。

1、遇事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先站稳脚跟。

2、把握大原则、大趋势(舍枝叶、固根本),应时而动。

3、对人生信仰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信仰的坚持。九、五到与五勤。即眼到眼勤、心到心勤、身到身勤、手到手勤、口到口勤。总之,要做到“积苦思”——开,“致精诚”——通。挺深入局的智慧,五到五勤的精神。

十、男儿要倔强。即做人不可懦弱无刚,遇事必须有倔强之气。功业之道在倔强,文章之道在倔强,孔孟之道在倔强,励志之道在倔强。

1、挺住(天下哪有易处之途途,人生没有空闲之光阴)。

2、挺过去、挺到底(我行我素,不理他人的任何嘲讽)。

3、超越“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屡战屡败是承认失败的命运,而屡败屡战最终赢了神。

十一、困而知,勉而行。强大的行动力、执行力(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完美)。做事风格:高效率,雷厉风行;高投入,全身心专注。执行力含义:

1、要有忠实的行动能力(好的,先生)。

2、要有分析和策划的能力。

3、要有措施和细节操控的能力。

读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有感 第7篇

梁鸿燕

说到曾国藩,我对这位晚清名臣的了解只停留在上学时期学习历史时的一星半点,只知道在当时腐朽不堪的清王朝他参与了洋务运动,后来再无更深入的认识。说来也巧,大概去年深秋,我微信里的好友分享了一段关于曾国藩如何教育子女的文章,当时看了看觉得曾国藩在教育子女上竟然有自己独到的方法。放假又得到了能全面了解曾国藩一生经历的这一套书,虽然还未全看完,但所看之处都细细琢磨了,也算是重新认识了曾国藩,而且越看越想更多地了解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为何能让毛泽东和蒋介石等伟人所佩服?我看这套书的过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曾国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最为可贵。

一、无一日不读书

曾国藩一生酷爱读书,从开始上学就如此,虽然智商不高,但父亲看管得严,所以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这是我们如今的家长,孩子都应该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我们常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在曾国藩身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后来终其一生,不论再忙、再累,甚至仗打的再凶险,凶险到要丧命的地步了,他也要把书带在身边。并且边读边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可见他爱读书到什么地步,所以最后把左眼都读瞎了。

曾国藩在对后代的教育中把读书当成了最重要的事。从曾国藩的父亲以及曾国藩身上可以看得出来他们所主张的读书在当时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应试、为了科举考试,可见他们的远见。正因为如此,他的两个儿子才有了如此卓越的成就。他认为读书对于人生有很重要的意义。一是读书可以立志,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关键是可以培养人的信仰,从而使我们发现人生的意义、成就人生的价值。所以就这一点来说,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养成读书的习惯,做为家长和老师,读书,不再只是给孩子做个榜样;读书,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状态,改变自己,影响孩子。二是读书还可以立身。曾国藩不是说读书“以图自卫其身”吗?这个观点在今天这个时代来说,还真是具有前瞻性啊!后来经过实验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患心脏病的几率要小32%,可见曾国藩的思想在当时来说真是不一般啊。

二、我与我周旋

从曾国藩数十年的戒烟生涯中,不难看出他的决心,勇气。虽然说“男人戒烟,就和女人减肥一样,永远都有明天!”

还是先从“改名励志”来看看曾国藩戒烟的决心吧。虽然这次没有成功,也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那就是曾国藩戒烟的决定,几次失败之后他发现以前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监督上,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所以后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潜能真正地发挥出来了。

读曾国藩有感 第8篇

湖南湘乡,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双峰县荷叶乡)更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好地方。绿水环绕着秀丽的青山,青山的怀抱里郁郁葱葱。

高湄山麓山势雄伟,林木茂盛,涓水河从山脚下流过,河水滋润了万亩良田,养育了勤劳而又善良的湘乡人。他们祖祖辈辈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大地,大地则馈赠给他们丰富的物产。淳厚、朴实的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曾孟学以自己是曾参的后代而感到无比骄傲。在孔老夫子的弟子中,曾参被称为一贤,虽然曾参在世时并未享受过什么荣华富贵,但是他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以倚仗的资本。

曾孟学时刻告诫自己:“曾孟学,你必须牢记:你是贤人的后代!日子过得再艰难,也不能荒废了子孙后代的学业。只要一天能吃饱肚子,就要让孩子们读一天书,他们若能及第,便是我曾氏的光荣。”于是,湘乡的曾氏很重视后代的教育,男孩子们一过七岁便入私塾学习,女娃们则学习针绣。曾家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曾麟书对自己说:“不要气馁!不能退缩!你是贤人曾子的后代,前人能做到的事情,难道你就做不到吗?”爷爷、父亲经常教导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自己心里也想:“‘黄金屋’与‘颜如玉’一定很诱人,不然的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为之奋斗终生?”曾麟书记得小时候读过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哦!古人咏叹的是男女之间的愉悦之情。我还记得有一首古诗,写的也是男女之情,诗句好像是这么写的:‘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诗中描写的爱情真是太美了,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一位好女子,我也一定会倾心于她,好好地把握人生、享受人生。”自古以来,天下的男儿都渴望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曾麟书当然也不例外,不过,功名要靠自己去追求,娶妻还需父母来成全。知子莫如母,母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膀,接着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你一生追求的应该是功名利禄,娶妻后千万不要被儿女柔情所牵累。

儿子都会以学业为重的,这一点请母亲放心好了!儿子自知父母的辛劳,只有读好书才能光耀门楣,为曾家争气。儿子一定会接受父亲当年的教训,少走,甚至是不走弯路。”心急如焚,可是天色已晚,无处去寻马车。就在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时,“如果以后我们生了同龄的孩子,同性就结金兰,异性则成夫妻。”曾玉屏哈哈大笑,他搂着好友的肩膀,似乎十分认真地说:“一言为定!”“好!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光阴荏苒,转瞬间许多年过去了。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品味得出。尤其是曾玉屏,他走过一段弯路,如今回头来看看,不禁感慨万分。当他再次见到江良济时,他发现对方已两鬓染霜。从江良济有些惊愕的眼神中,曾玉屏猛然意识到自己一定也变化不小。

江良济拉住曾玉屏的双手,显得十分激动。正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于江良济很注重子女的教育,所以,她知书达理、善良温和,同时又勤劳俭朴,算得上好女子。曾玉屏回到家中时,满面春风、笑容可掬,不用问,他对自己此行的收获十分满意。一想到自己即将做公爹了,他就乐得合不拢嘴。他关心的不是是否勤劳吗、孝敬老人吗,而是她漂亮吗?温柔吗?在曾麟书的心里,那在水一方的“伊人”最有魅力。因为,轻易得到的不值得去珍惜,而找来找去那“宛在水中央”的女子才是真爱。

年轻人爱做梦,一肚子“诗”与“经”的年轻男子更爱做梦。他畅想着未来,想象自己心爱的姑娘该是什么样子:美丽又大方,温柔而善良;肤似凝脂,腮如桃花;婀娜多姿,态若仙子。曾麟书向上苍祈祷:“老天爷呀!请赐给我一位美妙、可人的女子吧!我将一生

1钟爱于她。让我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共度人生!”:“毓济,到我屋里来一下,有一件事情要和你说。” 曾麟书二话没说,一头扎进了父亲的房间,聆听父母的教诲。由于太激动,他显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满面通红。

曾玉屏瞅着儿子,他觉得十分可笑,堂堂七尺男儿在乡试考场上尚未如此紧张,但面临人生大事却显得如此拘谨。他伸了个懒腰,又打了个哈欠,想调节一下严肃的气氛,果然,曾麟书脸上的肌肉放松了一些。曾玉屏这才开口道:“毓济,你知道前几天我干什么去了吗?我去了一趟天坪村,见到了老朋友江良济,而且还办成了一件大事。儿子,你想不想知道详情?”曾玉屏居然在儿子面前还卖关子,逗得麟书的母亲直乐,她心想:“这个人有时也真风趣,只是平日里为生活所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少了许多情趣。”于是,她催促着丈夫:“快说吧!我们母子俩都想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又不是听书、看大戏,你别卖关子了!”曾麟书的心都快要跳出来了,他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尽量不让父母看出自己的失态。他红着脸低头说:“婚姻大事全凭父母做主,儿子从命便是。”说罢,偷偷地瞄了一眼父亲。曾麟书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用心良苦,他认真地回答父亲的问题:“请父母放心吧!儿子以前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成家以后,儿子不仅要继续刻苦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而且还要教育妻子共同孝敬父母、抚育子女,使曾家进一步兴旺发达起来。”曾玉屏笑逐颜开,他里里外外地跑着,一会儿招呼客人,一会儿去问厨子喜宴准备好了没有,直忙得他晕头转向,不知东南西北。当乡邻们给他贺喜时,他总是拱手笑迎客人:“里面请!谢谢光临寒舍!等会儿多喝几杯喜酒!”人们打趣地说:“曾三哥,我们喝谁的喜酒呀?” “当然是你大侄子的了!还能有谁的呀?” “曾大伯,明年的今天,能不能喝上你宝贝孙儿的满月酒?你催促儿子抓紧时间,早生贵子呀!” “喂!曾老弟,你亲自为儿子做的媒,一定见到江家女儿了,你的儿媳妇俊俏吗?能不能比得上她婆婆当年那么美丽?” 不管客人开什么玩笑,曾玉屏一律是笑脸相陪。这是湘乡的风俗习惯,别人家办喜事时,他也这么凑过热闹。淳朴的民俗、民风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尽管乡邻们的语言有些放肆,但是,这是对主人最诚挚的祝福。

大嫂解开衣襟,露出了白生生的双乳。她把孩子往怀里一塞,大声地描绘着:“老天爷太偏爱江家了,人家四个女儿个个赛天仙,老大美,老二俊,老

三、老四俏,那光彩照人的劲儿真让人想多看几眼。”:“大嫂,让我来形容吧!天上的星星千万颗,江家女儿就是那最明亮的一颗。特别是新娘子,只要她一出现在哪里,其他的小星星都会黯然失色。她的眼睛像黑瓜子,脸蛋儿像红瓜瓤。她的发辫长又长,就像那瓜蔓蔓拖到了地上。”:“一拜天地!”一对新人恭恭敬敬拜了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虽不是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但也算得上面容娇美。只见她如含苞待放的蓓蕾、初出水面的芙蓉,清清然、淡淡妆,天生一副女儿俏模样。虽然江氏没有浓妆艳抹的风情,也缺少流光溢彩的浪漫,但是她却散发着一种沁人心脾的韵味。这种书香门第之女特有的气质,很让曾麟书为之动心。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冷风的娇羞。一对新人只觉得时光在这里驻足,空气为之凝固!

那是初春的一个早上,春日的阳光格外明媚,院子里的大槐树早已抽出了新芽,南飞的燕子衔来泥土,准备筑巢孵雏。江氏和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做饭。她哼着小曲儿到河边去担水,清澈的河水映着少妇的风韵身姿。她担着水桶往回走。每当江氏要起身时,曾麟书都扯着她的衣襟不让动。江氏总是温柔地一笑,和风细雨地说:“别闹了!全家七八口人还等着吃饭呢!你也早一些起来读书吧,离乡试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再苦一苦,等考上了功名再享受吧!”江氏点了点头,她说:“自从嫁到你们曾家,我只回去过两次,并且每次都不在家里过夜,来去匆匆,我怎么能不想家呢?”曾麟书故作惊讶,他对妻子说:“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天天住在这儿你还想什么?”江氏平日里很少在丈夫面前撒娇,今天,她身子一扭嘴一撅,表示出不满来。曾麟书连忙哄劝道:“好老婆,刚才是开玩笑的,别生气了,好

吗?”说罢,他做了个怪模样,逗得江氏破涕为笑。中秋时节,稻花飘香,五谷丰登,人们在金色的土地上收获着希望。我娘家和曾家一样,都是半耕半读之家,老人们希望儿子们学业有成、光耀门楣。我是女子,父亲不让我读书,但我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他们不用像我这般辛劳,却比我过得好,所以,谁也不愿做女人。”乡试的日子越来越近,除了吃饭、睡觉外,曾麟书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时而朗诵,时而默读,时而疾书,时而凝思,往往到了深夜也不进卧房。卧房里的江氏苦苦等待着丈夫,可是,她等来的总是失望,多少担忧与不安只能憋在心里。潸然泪下。老人佝偻着背,曾竟希已年近古稀,他看到曾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兴旺,心中十分安慰。三儿子曾玉屏很能吃苦耐劳,他不仅修建了曾氏祠堂,还买了几十亩山地。如今,山坡上梯田层层、树木茂盛,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孙子曾麟书是块读书的好料子,他熟读“四书五经”,性格温和、为人忠厚,很让老人放心。特别是孙媳妇江氏,更让老人满意。孙媳妇不愧为书香门第之女,她贤淑、温顺、勤劳、善良,全家上下无不夸赞她。

今日事,今日毕,明日自有明日事。”无奈的毓驷高叫一声:“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皆蹉跎!”正忙得不可开交的曾玉屏猛然大吼一声:“臭小子,你竖起耳朵听清楚:曾家人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如果要是有什么不同,那便是勤劳、刻苦的人受到肯定,懒惰、浮华的人则要挨骂。即使是你大哥,如果他贪图享受、不思进步,我也会责骂他的。”:“我们曾家在荷塘二十四都也算得上殷实户,吃穿不愁,儿孙有书读,多少人羡慕不已。你们都知道,早年我放荡过一阵子,那时的曾家有今日兴旺吗?能有今天,靠的是什么?这些年来,靠的便是勤勤恳恳地劳动、踏踏实实地生活,离开朴实与勤奋,日子休想过好!你们兄弟几人切莫忘记一句话:儿孙不可纵,纵子如养虎!”不过,在田间劳动,我并不觉得太辛苦。你看,大自然多美呀:绿草茵茵,河水清清,小鸟儿在枝头鸣叫,蝴蝶翩翩飞舞。再说了,经常参加田间劳动,可以活络筋骨,使人保持旺盛的活力,劳动后获得丰收特别开心。我们曾家世世代代没有离开过土地,土地养育了我们,我们当然要珍惜土地,洒下汗水把田种好。这是我们的本分!”:“我记得《诗经》中有一首《蒹葭》,其中有几句,好像是这么写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麟书,对于这首诗,你是如何理解的?”:“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也许你竭尽全力去干了,但是,无论你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理想的境界。你的目标就像那美妙的女子,永远‘在水一方’。” 曾玉屏感慨万分,他心中暗想:“童年是人生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孩子那么天真、可爱,就像一泓清水没有被污染。古人说得好,‘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旦他们开始领略人生、融入社会,他们就要发生变化,变得虚伪、圆滑、狡诈、凶残,甚至是十恶不赦。但愿眼前这两个孩子永远纯洁无瑕,不要在污浊的社会中改变自己。”

曾麟书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突然间,他顿悟了。他深有感慨地说:“谢谢父亲的教导,您为儿子指点迷津,儿子没齿难忘!”曾玉屏欣慰地看着麟书,他以商量的口吻对麟书说:“你读了二十多年的书,参加过一次又一次的乡试,屡试不中,是不是该另辟蹊径了?”常言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成功的机会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除了努力奋斗以外,还要靠老天爷相助。若是老天爷偏爱你,你一切会很顺利;若是老天爷不肯帮忙,你怎么努力都不行。人生的机遇就像那‘在水一方’的女子,可遇不可求。”

“因为我有坚定的信念!男子汉大丈夫应以天下为己任,以考取功名为目标,以知识渊博为骄傲,以宽宏大度为准则,以勤俭节约为美德,以妻子儿女为心中之宝。这种男人才无愧于男子汉的称号。”

“诚、敬、静、谨、恒”是曾国藩的修身五字。修身,须以“诚”为本,要忠信、不欺,戒除浮躁之心,加强修养,做谦谦君子;要淡泊、豁达、宽容、勤俭、廉洁、忍让、恭敬,方能游刃有余,铸造精神,升华价值。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之业。我们两兄弟要常存一颗兢兢业业的心,将来如能遇到机会,就能抽身而退,这样才可以善始善终,这样应该能避免犯大的罪过了吧?至于担当大事,全凭“明强”二字。《中庸》中所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其要点就是要使愚蠢变为贤明,柔弱变得坚强。弟一向本性很倔犟,不可因为处在高位就立刻去改变。要知道凡事没有倔犟的志气是做不成的,没有刚毅的性格也不能成大事,即使是修身齐家,也必须以“明强”二字作为修身的根本。曾国藩认为:一个人要使自己做成大事,内心决不能缺少一股倔犟的精神,这一点很重要。在生活中,人人都想争强,因为都有血气。但遇到挫折,有人立即脆弱成一摊烂泥,望天长叹,退步不前。曾国藩终生的信条是:欲成大事,“明强”为本。古往今来,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正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之泰然,行若无事。弟弟性格十分偏激和暴躁,他主张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要少恼怒就必须忍。他的弟弟曾国荃脾气十分暴躁,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地去挑拨离间,而且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甚至会为了一点利益跟别人大打出手。所以,这种人是难以成就大事的。满招损,谦受益。桀纣的无道,说自己能力强,可以拒绝一切忠言,能言善辩,可以粉饰一切过失,说自己的命运受之于天,说敬重不必实行,这些都是傲的表现。谨言慎行的道路,在曾国藩看来,无论军事失败还是达官贵人家的落魄,都是因为骄傲和懒惰其中一点所造成的,所以他认为去掉傲字为第一重要。同时他还认为不论是聪明绝顶者,还是大仁大智者,都是有欠缺的,不可能完美无缺。相反,愚笨至极的人也有可取之处。因而更注意吸取他人之长,以补一己之短。他的幕府就像一个智囊团,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都让幕僚出高招、献良策。骄傲自满是人生的大敌,盛气凌人是人际交往中的败笔。以自满对己,则止步不前;以自满待人,则贵己贱人,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自满者必自贵,自贵者必贱人,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尊重,就不能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打掉傲气,谦逊待人。谦逊就是对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有高度的自觉,永远以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相比较,虚心向他人学习,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自满自足的人总是只见自己的长处和他人的短处,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好,而别人一无是处,于是自高自大,瞧不起任何人。而谦逊的人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虚心向他人学习,集众人之长,补己之短。谦逊作为一种美德,既能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不但做人要谦虚谨慎,为官更要戒除傲气,虚怀若谷,采纳他人谏言。位高权重并不代表自己一定强过手下之人。只有虚心纳言,才能聚众人所长补己之所短,为国家出力。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骄傲是军事上最忌讳的。诸葛亮挥泪将骄傲自满的马谡斩首,只因为马谡自恃熟读兵法,满于厚重的兵家书卷,不听取他人的良言,最后失守街亭。要知道,作战兵法多变神奇,又怎能因饱读诗书而满?可谓人满则亏,物无止境!官宦之家,因为手中有权有势,而比别人多了些许优越感,所以做起事情来,常常不会顾及很多,更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言谈举止则会表现出张扬和蛮横,处处给人一种仗势欺人的印象,时间长了,就会养成一种傲气和惰气,衰败也会逐渐显现。于是,孔子就叫子路取水来试验一下,结果确实如此。这时候,孔子叹了一声,说道:“世界上哪有‘满’了不倒的呢?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这里面一定有深刻的道理啊!”孔子则说:“不能自满啊!这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而恭敬,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一个富贵的人,要勤俭节约,财产才不会减少;为官的人要勤于职守,不能懈怠;做学问的人,则更要听取别人意见,不要固执己见。我想这个放在座右的欹器大概就是要告诉人们这些道理吧!”曾国藩就做到了

这一点,他处处自谦自抑,扬人抑己,虚怀若谷,无论治军还是公示都以谦字为先,从不与人争夺功名,贪图权势。相反,他还主动请求减权。顺境比逆境更能考验一个人。一个人战胜了逆境,那么他是一个强者,如果一个人战胜了顺境,那么他就是一个理智的强者。孟子说,上天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一个人身上时,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才能激发他的心志,磨炼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劈风斩浪,却在顺境中触礁搁浅。越王勾践在一次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只能向吴王屈辱求和。在吴王的威逼之下,勾践还到吴国宫廷中服了三年的苦役,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勾践被释放回国以后,为了奋发图强,报仇雪耻,他睡觉躺在硬柴上,坐卧饮食都要尝一下苦胆,以不忘国家破亡的痛楚,激励自己的勇气和斗志。最终,越王勾践忍人所不能忍之辱,受人所不能受之苦,卧薪尝胆二十年,终于打败吴国,使越国富强了起来。

上一篇:高考化学实验知识点下一篇:外科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