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2024-05-13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精选15篇)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1篇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1、医务人员在工作时间要衣帽整洁,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2、执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戴好帽子、口罩,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多个患者操作之间必须进行手消毒。

3、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换药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采集血标本,实行一人一带一枕一针。体温表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浸泡于1000㎎/L含氯消毒液中消毒。

4、治疗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消毒液擦拭操用台、存放柜及拖地,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有报告结果存档,治疗室的擦布专物专用且有标记。

5、观察室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室内物表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湿式清扫。每日晨间护理用湿巾扫床,一床一巾一扫;每日擦床旁桌,一桌一布,用后均浸泡消毒,清洗晾干。

6、各种无菌物品严格与非无菌物品分开,专柜放置,定期检查、定期灭菌,标明灭菌日期,无过期。

7、注射器、输液器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分类处理放置,针头、采血针等放置于锐物收集盒内密闭存放。

8、未用完的无菌溶液及无菌物品标记有启用日期、时间,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9、使用中湿化瓶每日消毒,更换灭菌水,用毕终未消毒,干澡保存。

10、器械消毒液及容器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高压灭菌2次,各种标识清楚。

11、各室拖布、抹布专用,标识清楚,用后消毒。

12、患者被服每周至少更换一次,并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更换,换下的脏被定点放置、清点。

13、使用一次性尿壶、便盆。

14、治疗中产生的垃圾须回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15、出院、转科患者的床单元,须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2篇

1、工作人员上班时必须衣帽整洁,禁留长指甲、戴戒指。

2、执行各项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护理前后均应洗手,戴好帽子、口罩,不同患者操作之间必须进行手消毒。

3、注射、输液做到一人一针一管,采集血标本做到一人一针一管,换药、清创缝合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清洗。

4、体温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干燥保存,并隔日更换消毒液一次。血压计及听诊器每周用75%酒精擦拭一次,如被血液及体液污染应随时清洗消毒。

4、治疗室、清创缝合室每日定时通风换气,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操作台、存放柜及拖地,每天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两次,每次半小时,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一次,治疗室的擦布专物专用且有标记。

5、病室内保持空气新鲜流通,室内物表每日用500㎎/L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用500㎎/L含氯消毒液湿式清扫。床单元用物做到随脏随换。

6、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专柜放置,标明灭菌日期,定期检查,各种无菌包应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灭菌。无菌储槽和敷料缸开启注明启用时间,24h后重新高压蒸汽灭菌。无菌持物钳及容器每周高压蒸汽灭菌,戊二醛消毒液浸泡过轴节,每周更换。所有无菌物品如有污染随时消毒灭菌。

7、注射器、输液器、吸痰管、氧管等一次性医疗用品用后按医疗垃圾处置存放,针头、采血针、玻璃安剖等放置于锐器盒内密闭存放。

8、无菌溶液及无菌消毒液开启有启用日期、时间,并在规定时间内使用。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3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4月 - 2014年4月于急诊科就诊的传染病患者62例,其中男性患者35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为14~65岁,平均年龄为32.8岁,所有患者都不存在传染病史。

1.2方法通过急诊登记记录与传染病报告登记记录,对急诊就诊的患者总数以及传染病的数目与种类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急诊科护理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对科室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其中检查的方法为:确定科室内消毒隔离的重点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最后总结并分析医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采取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2结果

2012年4月 - 2014年4月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共计11 752例,其中传染病发生的有9种类型,共计患者62例,占就诊总人数的0.53%。其中疾病类型主要包括甲肝、乙肝、细菌性痢疾、肺结核、麻疹等。对科室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具体结果见表1。

3消毒隔离管理

3.1加强医护人 员自身防护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医护人员“标准预防”[1]的概念以及意识,使每位医护人员明确并不仅仅是只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者是接触非完整的皮肤黏膜才需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患者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样需要及时地进行隔离等。因此,急诊室的护理人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1) 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全科室的所有医护人员进行安全普及性预防教育,通过定期考核的方式,加强他们的意识。同时,科室还选取数名监督员对医护人员的自我预防意识进行监督提醒,一旦发现有医护人员出现违规性工作,要及时制止,同时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其意识到自身工作被感染的危险性,进而加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尽可能的降低甚至是避免因为自己的防护不当而导致的自身感染情况发生。(2)普及性预防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时,很容易触及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因此,医护人员在医护操作中要求其尽量佩戴手套以降低皮肤黏膜的接触,必要时还应当佩戴防护镜;在医疗操作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洗手。(3)重视着装。工作时应当穿工作衣、戴帽子以及佩戴防护合格的口罩等。每4小时需要对口罩进行更换,工作结束后要做好个人的清洁工作,如洗手、沐浴等。(4)对预防接种给予重视。医院应当对医护人员进行及时的预防注射,例如甲肝、乙肝等疾病预防接种。(5)对锐器伤口进行有效处理。医护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当中,应当加强对锐器伤口的预防,在使用以及传递锐器过程当中需要佩戴防护手套,避免不必要的刺伤。

3.2做好患者消毒隔离管理工作

3.2.1加强与感染有关的消毒隔离管理成立专门的感染管理小组,对一次性医疗用品、医疗器械、医疗废弃物等物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的全面监督工作;对采购的预防感染、消毒的药品要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保证安全;建立严格的机制对感染消毒隔离工作进行反馈,一旦发现出现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以及人员进行处理;对一些传染患者或者疑似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对于一些特殊的物质在给予一定的消毒的同时还要进行必要的高压灭菌,避免细菌感染[2];对科室污水进行定期监测,只有在完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排放。

3.2.2加强隔离防护措施对于一些病情复杂、传染性强、病情严重的患者单独给予安排,避免疾病的大范围传染造成严重的损伤,同时还有利于对患者的抢救以及隔离。可以安排疾病类型相同的患者同住一室,但是绝对不能将疾病类型不同的患者安排在同一室中,需要特别的对待安排。要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要求,避免患者互串病房,互换食品、餐具、书报等,患者应单独使用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对饮食的餐具等进行高温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发生[3]。

3.3健全并落实相关的法律制度目前,一些综合医院急诊科虽然具有消毒隔离的各种相关制度,但是,在面对一些死灰复燃以及急剧增加的传染疾病,很多制度以及消毒隔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疾病控制的要求。因此,本院严格按照国家卫生部下发的《消毒技术规范》[4]中对疾病发病源消毒的要求,在急诊科原有的制度基础之上,继续完善以及补充了部分消毒隔离的制度,如《隔离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急诊科环境消毒隔离制度》等,给消毒隔离的实践工作奠定一个理论基础。

对于相关的消毒隔离措施,急诊科的管理人员应当做到有重点、有规律的落实监督,措施要落实到人、制度要落实到人、措施也要落实到人。医院的感染中心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急诊科进行检查,并且要将对急诊科的检查结果纳入到医疗质量评估当中,直接与科室的效益关联。

3.4避免医院内交叉感染急诊科应当设立隔离诊室,如果发现患者带有传染病应及时送到隔离诊室;对于疑似传染病患者要进行初步的检查,急诊科护士应当每天都对就诊患者进行提问测量、病史咨询,做到初步检查的目的,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对相关物质表面进行消毒,对急诊科的地面、桌面以及仪器表面等每天都进行2次的消毒,早晚一次。对患者使用过的轮椅、平车以及诊断床位等都要进行擦拭消毒,避免疾病的交叉感染;对急诊室的空气做好消毒,医护人员要对空气的消毒给予重视,空气消毒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风换气。每天利用过氧化氢等进行气溶胶喷雾消毒,抢救室、治疗室等每天用紫外线消毒[5];在医疗护理操作当中要注意无菌条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要注意无菌观念意识;对急诊科消毒灭菌的相关制度要严格的给予执行,对使用过的物品、仪器等要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等,传染病患者、死亡患者以及出院患者使用过的用品以及床单要给予严格的消毒,对患者使用过的垃圾要进行彻底的处理。

由于急诊科环境的特殊性,患者流动性较大,除了急性传染病之外,还隐藏着很多潜伏期的患者以及故意隐瞒病情的患者。此外,急诊科还存在来自于其他科室的出血性患者,这些患者因为来不及做血液检查,进而存在很多潜在的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因子[6],导致急诊科医护人员处于一种危险环境之中。因此,要想有效的控制传染性疾病在急诊室乃至医院内传播,就必须强化急诊科传染性疾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认真落实科室消毒隔离相关的制度以及措施,切断任何疾病传染的渠道。另外,还要大力加强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并通过一定的培训教育提高个人的防护手段进行自我保护,只有通过多种方式同时进行,才能在根本上避免疾病的感染。

摘要:目的 对医院急诊科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的综合管理状况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回顾2012年4月-2014年4月急诊科传染性疾病情况,同时对急诊科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总结并分析医院急诊科对传染性疾病消毒隔离的管理工作。结果 自2012年4月-2014年4月来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总数为11 752例,其中确诊的传染病有9种62例,占患者总数的0.53%。另外,通过对急诊科进行消毒隔离护理质量控制检查结果发现,98.6%护士掌握消毒隔离的规章制度,96.7%消毒隔离管理基本规范符合要求,85.8%感染监控护理体系较为完善,80.9%的医疗垃圾管理符合规定,91.2%的护士操作流程符合标准,科室的管理及环境管理符合要求的分别为88.3%和83.4%。针对科室存在的传染病问题,急诊科采取了一系列消毒隔离的管理措施。结论 急诊科疾病感染的预防关键就是进行疾病的消毒隔离管理工作,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应当落实到人,医护人员的预防意识需要加强。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4篇

【关键词】消毒隔离;病区;护理;运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29-01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病区是护理人员对病人施行治疗、护理的场所,也是病原微生物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与病员接触的机率最高,若护理人员没有较强的消毒隔离意识,使消毒隔离制度落不到实处,病区就会成为一个大的污染源,给病人造成伤害,直接影响著医院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们通过从抓制度落实这一关键着手,把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持续质量改进的重点,使消毒隔离制度逐渐落到实处,具体做法如下:

1、病区护理工作中消毒隔离存在的薄弱环节

1.1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院感控制工作不够重视,对护理活动中各项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比较消极、被动。

1.2有些护士消毒隔离知识欠缺,对消毒隔离措施不了解,未落实。

1.3个别护士认为医院感染管理增加了科室材料消耗,增加了护理成本,而且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故配制输液用的注射器 ,就未能做到一人一针一管。

1.4有些护士因为工作忙碌,缺乏慎独精神,将消毒措施简化,省略等等。

2消毒隔离制度在病区护理管理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我们针对病区护士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下述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使护士熟悉消毒隔离相关制度,并养成自觉执行的习惯。(2)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部核心制度培训,使护士人人能够熟悉消毒隔离制度,重视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3)组织病区护士参加院感科举办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知识培训,培训后并组织考试,使病区护士掌握手卫生规范和自身防护知识,掌握病区及治疗室院感管理规范。(4)各病区组织科室内护士业务学习,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等等知识,培养重视消毒隔离工作的意识。

2.2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和病区护理质量自查小组(1)护理部成立护理质量检查组,护理部主任任组长,成员由内科、外科、肿瘤科护士长组成,每月检查一次病区消毒隔离质量,并将检查结果汇总,在护士长会议上进行检查结果通报,提出整改措施,以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2)各病区成立护理质量自查小组,负责本病区消毒隔离检查工作,以病区护士长任组长,常白班护士及病区主管护师为成员,每周检查一次,将检查结果记录在消毒隔离考核表中,在次日晨会上作不提名的点评,让病区护士逐渐提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对在考核中多次出现相同错误的护士,由护士长找其谈话,了解其原因,并限期整改,必要时进行经济惩罚。

2.3制定考核办法和细则,组织护士学习,然后开始实施:我们从以下7个方面分18个考核点进行检查考核:(1)执行手卫生规范情况。(2)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情况。(3)无菌物品使用、保存和更换。(4)晨间护理方法及用品消毒。(5)治疗物品清洗消毒处置。(6)抢救器械清洁消毒。(7)病员安置、隔离标志。

3效果评价

通过三个月的检查考核,我们发现各病区护理人员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的意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大幅度上升,操作前、中、后,接触不同的病员之间能及时进行手消毒;病区无菌物品正确使用、保存、更换及时,无菌容器能及时更换灭菌,容器外贴有时间标识,无一例过期失效包;输液用液体能做到现配现用,加药用注射器能做到一人一用一弃;实行干罐干镊,4小时及时更换;晨间护理能做到一人一巾一消毒;治疗用品能做到及时清洁消毒后备用;抢救器械能定期清洁消毒,有记录;病员安置合理,挂隔离标识,并能及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等等。同时,由于护理人员消毒隔离意识的增加,其主动参与病区管理的意识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对工勤员的监督指导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而使病区的整体消毒隔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进而有效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第5篇

1、严格实施标准预防及无菌技术操作和规程,加强个人防护。

2、各诊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使用紫外线灯或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紫外线灯管表面必须保持清洁,每周用75%乙醇棉球擦拭一次。

3、各诊室均应设有符合要求的手卫生设施,并在相应的时机执行手卫生。

4、地面、物表面应保持清洁,遇污染时,先使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然后清洁,再采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作用30min.5、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体温计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洗晾干;听诊器使用后用75%乙醇擦拭消毒;体温计每次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75%乙醇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水冲净,干燥保存备用。

6、可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如氧气湿化瓶、止血带等,使用后由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回收处理。

7、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工作服、被服等织物,应立即更换。

8、每次出诊后的急救车及其抢救器材均要进行终末消毒。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6篇

感染管理是医院工作中重要的一环,且多体现在护理工作中,必须把好这一关,因此我们安排了这项培训内容。

一、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环境清洁:进行无菌操作前30分,停止清扫地面,避免不必要的人流走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

2、衣帽整洁:帽子应遮住全部头发,口罩须遮住口、鼻、洗手,必要时带无菌手套。

3、有效日期: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日,过期或包布受潮湿、应重新灭菌,无菌包外应注明消毒日期。

4、保持无菌: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内或无菌容器内,从无菌容器内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再放回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须放在固定的地方,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并按失效日期的顺序排列。

5、取用物品:取用无菌物时,应面向无菌区,须用无菌钳,手臂保持在腰部水平以上,注意不可跨越无菌区域。

6、无菌操作:进行无菌操作时,不可面对无菌区域谈笑、咳嗽、打喷嚏,用物疑有污染或以被污染,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物一人: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位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紫外线灯安全使用制度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每周用酒精纱布进行擦拭,若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3、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度或高于40度,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l00uw/cm2,使用时灯管不得低于70uw/cm2,低于70uw/cm2立即更换。

三、消毒药剂使用制度

1、化学消毒药剂的应用原则应坚持合理、少用的原则对医院所用的医疗器材及用品,能采用物理方法的(如压力、干热消毒灭菌)不用化学消毒剂。

2、凡一次性使用物品、不允许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后反复使用,医院内常规清洁扫除,无需使用化学消毒剂。

3、使用时应按产品说明配成适当的浓度,并准确掌握使用时间。

4、要熟悉化学消毒剂的毒副作用,使用具有腐蚀刺激的化学消毒剂应避免直接接触和吸人,必要时采取带手套等防护措施。四、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及用后处理制度

1、使用制度

A、使用前检查包装有无破损失效,穿刺针有无锈斑和污渍、衔接部有无漏气,检查产品包装的标识、消毒日期和有效期(常见问题小包装无标识)B、发生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留取样本送检,详细记录,报告相关部门……,C、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立即停止使用,逐层上报至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袋处理。

2、用后处理制度

A、首先进行初步浸泡消毒,浸泡时输液器剪断,注射器空筒与活塞部分分开浸泡,针头单独浸泡,浸泡的部分要完全浸没于消毒液中。

B、然后由供应室按数目收集,双方核对无误并签名,供应室进行毁型处理。C、严禁重复使用。

五、几点需注意的问题

1、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及管道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无菌水。

2、急诊抢救车、平车、轮椅、检查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3、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立即消毒处理。

4、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识明确,分开清洗,悬挂凉干、定期消毒。

5、戊二醛每周更换一次,戊二醛灭菌浓度为2%,加盖浸泡时间为10小时,一般细菌繁殖体消毒浸泡10分钟,肝炎病毒浸泡30分钟,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水冲洗干净,并无菌擦干后使用。

6、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黄色袋装医用垃圾,黑色袋装生活垃圾,红色袋装放射垃圾。

7、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液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8、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灭菌物品(纱布、棉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9、内窥镜及附件用后立即去污染、清洁、沥干水分后消毒,内窥镜的消毒须使用高效消毒剂如戊二醛浸30分钟。

10、压力蒸气灭菌不能用于凡士林等油类和粉剂的灭菌。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7篇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1、消毒供应中心布局应按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办公生活区,严格划分;路线采取强制通过的方式,不准逆行,各区人员不得随意在各区来回穿梭.2.、工作人员必须着装整洁.换鞋入室,按要求洗手,必要时着防护服.口罩.戴手套,严格遵守各区操作原则.3、严格划分去污区.检查包装及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区标志醒目,非灭菌物品不得与灭菌物品混放.灭菌物品应存放于灭菌物品存放间的货柜或架上.4、分别设置污染.清洁.灭菌物品的发放窗口和通道,不得交叉.回收的污染物品均应经过标准清洗流程后再包装灭菌.5、下送车和下收车应分开放置.分开使用.每天下送下收完毕回科室后应对车辆进行清洗消毒处理.清洗用具如拖把.盆.桶.抹布等严格按小区分开专用, 不得交叉使用, 不得污染环境和工作人员.6、去污区所有回收人员必须遵循标准防护原则和操作流程.被朊毒体污染的一次性诊疗器械应直接焚烧.接触污染物品后必须洗手.7、去污区、敷料室、无菌物品存放区的传递窗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一次.每日用空气消毒器照射或消毒溶液擦洗消毒一次.8、质量监测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监测工作.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8篇

1 严格划分三区[1]: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产房布局合理, 分区明确, 标志醒目。

2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 穿专用工作衣, 换拖鞋, 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 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 戴帽子、口罩, 换拖鞋, 拖鞋要求每日刷洗, 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消毒30 min, 晾干备用, 污染时随时更换。

3 保持产房清洁:

每日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抹布擦拭所有桌面及物体表面2次, 抹布使用后用25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各区专用。每班用浸有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拖把拖地1~2次, 污染时先用1 000 mg/L健之素适量倒在污染地面上, 30 min后用拖把拖干净, 清水洗干净, 然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悬挂晾干备用, 各区拖把严格区分, 有明显的标识[2]。每周大清扫卫生1次。

4 空气消毒:

(无患者时) 每日开窗通风2次, 采用紫外线循环风程控定时消毒, 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 若监测不达标, 立即寻找原因, 进行整改。

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 到期重新灭菌, 周二、周五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 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 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 碘酒、酒精消毒, 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 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 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 水溶性器械油擦拭, 包装, 高压灭菌。

6 根据标准预防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对无肝功能化验单或患有传染病产妇, 采取隔离待产、分娩, 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接产时戴防护镜, 穿手术衣, 戴双层手套, 戴脚套, 所有一次性用品及胎盘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密闭运送, 焚烧处理。产床、所有物体表面、墙壁用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抹布擦拭消毒, 抹布使用后用1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 然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悬挂晾干。地面用浸有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拖把擦拭, 有血迹污染时倒入适量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作用30 min, 用拖把拖干净, 拖把用1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 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消毒30 min, 悬挂晾干备用。

7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开展全员培训, 使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 并正确执行, 保证洗手、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达到规定的要求。

8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 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 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产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 消毒隔离工作执行不到位就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消毒隔离制度的认真执行, 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障了护理和医疗安全, 保障了产妇和婴儿安全, 使产科工作质量大大提高,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医院感染管理指南[S].山西省卫生厅, 1998:44.

急诊科观察室消毒隔离制度 第9篇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6-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也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感染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1 消毒隔离制度

1.1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1.2 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1.3 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1.4 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1.5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1.6 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1.7 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1.8 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1.9 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10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1 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12 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13 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14 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15 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16 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7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8 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2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2.1 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2 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2.3 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2.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4)手术间按常规消毒处理。

3 讨论

3.1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3.2 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3.3环境要求(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手术室消毒隔离与院内感染[J].实用医技杂志,2010,(2):99.

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第10篇

为了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规范学校管理,防止各种传染病在学校发生和蔓延,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有关规定,特制定学校消毒隔离制度

一、日常环境卫生

1.建立健全室内外环境清扫制度,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分片包干,定人、定点、定期检查。

2.教具要保持清洁,定期要消毒、清洗。

3.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内湿式打扫,冬天也要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室内有防蚊蝇、防暑设备。

4.厕所清洁通风,定时打扫并消毒。

二、消毒隔离措施

如果学校已出现疫情,对感染者进行隔离并第一时间上报,对发生疫情的班级停止去专用教室上课,停止兴趣课。

隔离时间以医学观察日为准,病愈后要有医院传染病科医生证明,由学校检查后方可进教室上课。做好教室、专用教室、办公室的消毒工作,用含氯消毒液喷洒、揩擦消毒(有效含氯量500mg/L),对发生传染病的班级要重点消毒,增加消毒次数,用紫外线消毒车消毒,中午用含氯消毒液揩擦消毒。

(一)有专用保健室、消毒器械室。

(二)呼吸道传染病处置

1.隔离病人后开窗通风,室内扫除,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室内空气:通风换气是关键,必要时进行药物消毒。过氧乙酸(原液20%):第一步:计算原液使用量=空气体积m×25ml/ m÷40或100;第二步:甲液+乙液倒入搪瓷缸中混合加盖静置24小时;第三步:加水40—100倍稀释为0.2%—0.5%,待用;第四步:用量25ml/ m,放学后(室内无人),密闭门窗,用喷雾器喷洒,完毕后30—60分钟通风。注意喷洒要到角到边,注意喷洒人员个人防护(戴口罩、胶手套、眼镜)。

物体和地面:湿式打扫是关键,必要时进行药物消毒。过氧乙酸(原液20%):第一步:计算原液使用量=物体或地面面积m×300ml/ m÷40或100;第二步:消毒剂配置同上;第三步:用量300ml/ m,放学后(室内无人),先用喷雾器由外向内喷洒,再由内向外喷洒。

2.对病人分泌物、污染物用84消毒液消毒;

3.学生根据疫情用盐水漱口或服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

(三)消化道传染病处置

1.病人隔离后,将呕吐物、排泄物需用1/5或1/4量的漂白粉或84消毒液充分搅拌6小时;

2.病人接触过的物品、用具用84(5%)消毒液擦拭;

3.病人用过的物品,可阳光暴晒4-6小时;开水煮沸30分钟或焚烧。特殊传染病由防疫站消毒。

儿科消毒隔离制度 第11篇

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煤一建岭医发〔2013〕33号《中煤一公司岭北职工医院消毒隔离制度》的相关规定,特制定儿科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一、消毒隔离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负责监督、指导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等制度,并进行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有关知识的培训。

(二)科室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检查督促本科室消毒隔离工作。

(三)护理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不戴戒指,不穿工作服、裤进食堂或离院外出。

(四)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先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五)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六)以下情况必须洗手:接触病人前后,进行无菌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新生儿病房、烧伤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前后,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等。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应戴手套,并记录。

(七)病房及各诊疗室应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应用液体皂,使用擦手纸巾。不便洗手时应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八)无菌容器及敷料钳每周灭菌1~2次,体温计用后要用高效消毒剂二步法消毒(最好一次一用或专人专用),盛碘酒、酒精等消毒液的容器应保持密闭,定期灭菌,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筒一带一垫。(皮肤消毒剂)

用手消毒液揉搓不少于15S,1-3分钟进行手的消毒。

(六)做好防护物品的交接工作,及时补充防护和消毒物品。

(七)参加呼吸系统发热病人转运的司机和医务人员要穿隔离衣,戴手套和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病人也应戴符合医用标准的口罩。

(八)垃圾处理:使用密闭的垃圾筒,内衬双层医用垃圾袋,装满至3/4后,逐层密封,专人运送,避免污染其他物品。

三、门诊、急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所有诊室必须设臵流动水洗手设备,或配备手消毒设施。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六)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七)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八)病人使用的吸氧装臵、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

(九)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

(十)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五、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二)患者的安臵原应为:感染病人与非干冉冉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臵。

(三)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每周进行一次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可消毒。

(四)病人衣服、被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心、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的被褥及病人用过的物品。

(五)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桌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六)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七)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八)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九)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十)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十一)治疗室、病室、厕所等颖分别设臵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十二)垃圾臵塑料袋内,密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臵黄色或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垃圾袋外填写科室、种类、斤数、时间、责任人。

(十三)每季度抽查一间病房,进行空气细菌培养。

六、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隔离制度 第12篇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

(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四)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上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按传染病常规隔离,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八、病人床单元、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房、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第13篇

1、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产房的衣、帽、口罩、裤、鞋,帽子必须盖住头发,穿戴符合要求后方可入内,私人物品不得入内。

2、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流动。除参加接产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3、严格履行消毒隔离和卫生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一切清洁工作均应湿式打扫,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一次,地面用含1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拖擦。产房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两次,每次30-60min,产房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4、产包及敷料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凡15cm×15cm×20cm的敷料包内投入指示卡,包外贴上3M胶带指示卡,以证实是否已消毒灭菌。灭菌后的消毒有效期为1周,到期未用者,重新灭菌后再用,无菌罐、无菌镊(钳),盛碘酒、酒精瓶,灌肠筒、冲洗壶等,每周高压蒸汽灭菌二次,干无菌罐及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一次。

5、用过的接生器械及物品必须一用一消毒,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若用2%戊二醛溶液,灭菌浸泡时间为10小时,消毒为30分钟,其浸泡器械使用前必须用生理水彻底冲洗,溶液每周更换。

6、氧气湿化瓶及吸引器瓶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传染病产妇用过的器械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min后取出清洗擦干,打包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后备用。一次性敷料送焚烧炉焚烧,非一次性布类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min或送环氧乙烷室消毒后,送洗衣房清洗。

7、产床、接送病人的平车、器械车、凳、用具及地面均以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拖擦)消毒。平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用后严格消毒,可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刷洗。

8、凡患有或疑有传染性疾病,应按隔离技术规程接生。所用器具应用含有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打包、灭菌。物体表面及地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溶液擦拭,并用过氧乙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9、手术废弃物品须置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焚化处理。

10、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空气中细菌总数≤200 cfu/m3,每月对工作

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一次。每半年对紫外线的强度进行一次检测。

11.分娩室要求无尘,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周大扫除,室内、家具、用品彻底消毒,对空气物品表面,每月作细菌监测,并记录。物品表面细菌少于8个/cm2。空气少于500个/m3。

12、每日通风2次,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1次,有记录。

13、每日用消毒液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每班用浸有消毒液拖把擦地面l~2次。

1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识。

15、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抹洗,然后才能重复使用。

16、接生用的臀垫,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的,用后应用杀菌剂浸泡,刷洗晾干再用。

17、各类物品如体温表、剃毛刀、毛刷、洗手桶等,均按常规进形清洗、消毒或灭菌。

18、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等冲洗用品,每周进行2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更换消毒液。

19、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

20、浸泡消毒手术器械,应标明时间,一切无菌物品必须注有灭菌日期。

21、产妇用卫生纸,必须高压消毒、灭菌,方可使用。

22、患者便器应固定使用,用后刷净、消毒后,方可再使用.母婴同室清洁卫生、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要求衣帽整齐、清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医护人员接触婴儿前要洗手,感冒时接触母婴带口罩,患传染病者及时调离,严格无菌操作制度。半年大便培养一次,一季度咽拭子培养一次。

2、病室保持清洁,地面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湿拖两次,湿扫三次。每日流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开窗通风换气,每日3—4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菌数低于200cfu/m3。

3、床头柜等物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洗一次。出院后母婴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并及时更换床上用品。

4、直接与新生儿接触的布类(包布、小儿衣、小毛巾等)要消毒后方可使用。换下的包布不得随便乱扔,要放在固定的桶内。、5、各种直接接触婴儿的检查器械如听诊器应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注射器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体温表,婴儿洗澡毛巾、用物高压消毒后备用,一人三巾(小毛巾、开刀巾、大毛巾)。

6、病室盥洗室、厕所、母婴室、治疗室、办公室的拖把、扫帚分别固定专用,并有标记,用后用消毒溶液浸泡消毒,并在太阳下晒干。

7、扫床毛巾、擦床头柜抹布,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布,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消毒,清洗晾干后备用。

8、产妇哺乳前要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产妇在传染急性期间应暂停哺乳。

9、室内日常清洁消毒,湿式打扫,病房地面与走廊每天用含氯制剂拖扫一次。

10、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治疗操作及接触产妇、新生儿前后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浸泡。喂哺前帮助母亲清洁手、乳头。

11、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多人次接触产妇及婴儿而引起交叉感染。

12、工作人员如患传染病及时调离。

13、隔离病房收住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如HbeAg阳性孕产妇)。

14、产妇与婴儿用物分开,直接接触新生儿的布类需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换下的尿布要放在固定的容器内。

15、控制陪护探视人员,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待产室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待产室要更换手术衣、口罩、帽子鞋子。

2、待产室整齐清洁,地面无污迹,每天用3-5%来苏尔液拖地,墙壁、无影灯与桌面等处,每日擦抹一次,晨晚均要开窗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浊。

3、消毒液浸泡,每周更换一次,各种消毒液浓度要达到要求。

4、每周彻底清扫一次,每日用紫外线定时消毒。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第14篇

一、医院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与预防知识培训,为其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医务人员应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二、医务人员上班应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进入手术室、产房应换专用鞋;不得穿工作衣随意出医院;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标准预防,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三、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可安置一室,特殊感染病人应单间隔离。日常工作中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五、治疗室应分清洁区、污染区,标识清楚,医务人员进入时应戴口罩、帽子;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h,并注明开启时间。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容器每周灭菌2次(也可使用一次性小包装消毒液,使用时间为7天)。开放式的储槽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置于储槽中的灭菌物品必须使用小包装。

六、医务人员应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的皮肤、粘膜、组织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皮肤、黏膜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七、根据物品性能选用消毒灭菌方法。耐高温、耐湿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可选用低温灭菌;用过的医疗

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八、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置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九、病人使用的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里应加灭菌水,每日更换。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等可拆卸部分应每周更换2次。

十、体温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血压计袖带应保持清洁,如有血液、体液污染应及时清洗,并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浸泡消毒。

十一、普通病区的物品表面、地面无污染时,需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污染时先去除可见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擦拭布巾、拖布按要求清洗、消毒,干燥备用。特殊科室如手术室、产房、口腔科、检验科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用含有效氯500-1000mg/L消毒剂湿拖或湿擦,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各室抹布要分别使用,不得混用。

十二、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各科室需监督检查保洁员的清洁消毒工作,有特殊要求时应向

保洁员交待清楚。换下的被服放入污物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十三、病房、治疗室、厕所应有专用拖把,标记明确,分开使用,悬挂晾干,并定期消毒。

十四、手部皮肤的清洁与消毒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医院消毒隔离制度 第15篇

为严格控制传染病的扩散,进一步落实传染病、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病例的隔离工作,预防相关疾病的医院感染,经医院研究,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隔离的管理

1.各科室应严格执行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规定,落实相关疾病的隔离工作。

2.在新建、改建或扩建时,医院感染委员会应对建筑布局进行审查,使其符合医院卫生学要求,具备隔离预防的功能,分区明确,标识清楚。

3.科室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

4.各科室应加强医务人员隔离与防护知识的培训,使其掌握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方式和防护技术。

5.各科室建立并保持科室个人防护用品的基数,随时补充,随时可取。6.科室应加强传染病患者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二、患者的隔离

1.针对所有的患者,采取标准预防措施。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3.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的病人应分开安置。条件受限时,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4.隔离病室应悬挂相应的隔离标识,并限制人员出入。5.常见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隔离预防措施(见附表)。

三、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1.医务人员在接诊所有患者时,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依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风险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已知患者所患感染性疾病时,应根据该感染性疾病传播的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参照《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要求。附件各种传播途径的隔离预防措施 附件

消毒灭菌制度

为保障我院医疗器械及环境的清洁、消毒、灭菌质量,预防因消毒不规范导致的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根据《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总体要求

1.采用集中管理的方式,对所有需要消毒或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均由消毒供应室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内镜器械的清洗消毒,可以根据国家有关的规定进行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先清洁,再进行消毒或灭菌。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

4.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5.不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物品(输液网兜、换药盘等)应保持清洁干燥,定期清洗,如遇污染及时消毒。

6.诊疗环境表面保持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

7.感染或疑似感染朊病毒患者宜选用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用双层医疗垃圾袋盛装,并贴上标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处理。

8.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按照《攀枝花市妇幼保健手卫生制度》执行。9.科室提供相应的防护用品,保障从事消毒灭菌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

二、日常管理细则

1.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原则: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相应的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1.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1.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1.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常见诊疗用品的清洁与消毒

2.1可重复使用的低度危险性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应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先及时清洁,然后采用中、低效消毒剂进行消毒。

2.2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2.3室内用品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当受到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

2.4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

2.5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进行床单元终末消毒。

2.6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室、产房、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羊水穿刺室、检验科等科室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5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 mg/L-2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3.使用中消毒剂和消毒用品的管理

3.1各科室使用的消毒剂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擅自使用未经医院相关职能部门审核的消毒产品。

3.2临床科室常用消毒制剂的使用应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科室自配消毒剂,如用于物体表面消毒的含氯消毒制剂,应现配现用,使用时限应=24小时。

3.3保洁使用的擦拭巾使用后应由保洁公司进行统一清洗和消毒;各科室自己使用的擦拭巾,使用后应清洗干净,在250 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3.4拖布使用后立即清洗干净,在500 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三、监测

医院清洁、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应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各项物理监测、化学监测、生物监测、B-D测试由相关科室按要求定期完成,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季度进行督导。同时,医院感染管理科应按相关规范的要求,开展针对空气、物体表面、手、暖箱(湿化瓶)用水等的卫生学监测。

四、术语与定义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植入物等。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流,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

3.低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墙面、地面;痰盂(杯)和便器等。

4.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5.高水平消毒: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6.中水平消毒: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7.低水平消毒: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化学消毒方法以及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如采用季铵盐类消毒剂(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消毒剂(氯已定)等,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制度

一、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消毒

1.普通科室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每日两次;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消毒1次,作用30分钟;当地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毛巾或纸巾等)去除可见的污染物,清洁后再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使用后的吸湿材料作为医疗废物处理。

2.普通科室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病房用品如桌子、椅子、卫生间等物体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每日一次;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1次,作用30分钟;当物体表面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处理方法同地面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并做手卫生,若戴手套应更换手套并做手卫生;各种擦拭布巾应分区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3.感染高风险的科室和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包括住院部的各护理单元、手术室、产房、计划生育手术室、羊水穿刺室、口腔科、检验科、急诊室、供应室等部门的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清洁,频次和方法同普通科室;每日消毒一次;地面和物体消毒均采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方法同普通科室。

二、患者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 1.科室应保持床单元的清洁。

2.床单元中涉及物体表面和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同上。

3.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如床单、被套、枕套等,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长时,应每周更换;遇污染应及时更换。

4.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床垫应保持清洁,患者出院后用“床单元消毒机”进行终末消毒,小面积污染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大面积污染、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患者、不明原因病原体感染患者等使用后的上述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置。5.病床隔帘应保持清洁,遇污染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普通科室每季度清洗一次,高风险科室(同上)每月清洗一次。

三、常见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

1.治疗车、护理车、治疗室的操作台等诊疗用品每次用后清洁、每周消毒一次,如污染时先去污染再清洁、消毒,清洁和消毒方法同物体表面。

2.患者床旁使用的医疗器械如:呼吸机、微泵、监护仪器等平时保持清洁,患者使用结束后进行终末消毒,用含消毒液(75%酒精)的布巾或棉签擦拭。

四、多重耐药菌株感染/定植患者的环境消毒按照我院多重耐药菌防控制度执行。

五、电梯的清洁消毒

电梯内应保持清洁,每日常规湿式清洁1次,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电梯内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明显污染时,采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擦拭消毒。

六、清洁用品的使用规定及清洁消毒

擦拭布巾和拖布头分区使用;擦拭布巾应每床一巾,拖布头应每间病房一个;用后的清洁用品包括擦拭布巾及拖布交由保洁公司集中清洗和消毒。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购进、使用及用后处理各环节的管理,避免对病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特制定本规定。

一、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由后勤保障部统一集中采购,使用科室不得自行购入和使用。

二、医院所用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必须从具有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批件》或《卫生安全评价报告》及备案凭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工业产品许可证》、《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等持有效证件经营企业购进合格产品;进口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具有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及原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

三、每次购置回的一次性医疗用品,采购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其订货合同、发货地点及货款汇寄帐号应与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一致,并查验每箱(包)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消毒或灭菌日期及产品标识和失效期等。进口的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应具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等中文标识。

四、医院保管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账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生产厂家、供货单位、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消毒或灭菌日期、失效期、出厂日期、卫生许可证号、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五、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科室。六、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应去除大包装后方可进入治疗室,科室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净等。七、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应严格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

八、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样本送检,按规定详细记录,向医务科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同时报告护理部、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和后勤保障部等部门。

九、医院发现不合格产品或质量可疑产品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及时报告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得自行作退、换货处理。十、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按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处置。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一次性医疗无菌用品购进、使用、用后处理进行监管,定期和不定期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采购、管理和处理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并对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三证进行审核。若因违规操作而引发差错、事故或纠纷,其后果科室自负。

消毒药械管理制度

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的监督管理。

2、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对医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存储和使用的监督、检查和指导。

3、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月对消毒、灭菌药械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分管院领导汇报,重大问题向主要负责人汇报,同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进行通报,并提出改进措施。

4、药剂科、后勤保障部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并按有关要求做好记录。

5、药剂科、后勤保障部应建立消毒、灭菌药械的采购、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6、药剂科、后勤保障部应将拟购进消毒液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计划,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进行资质审核,资料由药剂科、设备科保存。

7、使用部门应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使用;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相关部门。

8、禁止使用过期、淘汰、无合格证的消毒、灭菌药械。

手卫生管理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减少医疗活动中病原体在医务人员和病人之间的传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手卫生的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制定《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手卫生的管理制度》。

一、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全院各科室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教育,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并严格遵照执行, 加强所有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和预防医院感染的意识,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及方法,保证洗手与手消毒效果。

二、全院各科室应配备有效、便捷的手卫生设施:

1.设置方便医务人员使用的洗手与卫生手消毒设施:按要求设置流动水洗手设施,各诊疗区域均配备手卫生的五要素即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或抗菌皂液、干手纸巾、手卫生宣传图以及垃圾桶;治疗车上配置速干手消毒剂;每床均须配置速干手消毒液。

2.外科手消毒设施:按要求配置洗手池、清洁剂、清洁指甲用品、干手物品;配备手卫生的揉搓用品;手消毒的出液器应采用非手触式;应配备计时装置、洗手流程及说明图。

三、医务人员在日常医疗活动中应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和我院手卫生标准操作流程(见附件2),严格按照洗手卫生指征和手卫生方法执行手卫生。

四、加强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工作的指导与监督,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手卫生巡查,按计划抽查各部门手卫生设备设施情况和执行状况,将抽查情况列入科室考核指标。各科室应每月对本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自查,并将自查情况予以科内通报,记录于《医院感染管理小组活动记录本》上,并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五、手卫生效果的监测

上一篇:校园活动策划应急预案下一篇: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