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习论文范文

2024-06-06

管理学习论文范文(精选8篇)

管理学习论文 第1篇

创新管理论文理论学习论文

实施有效举措 抓好理论学习与创新管理提升区队管理

摘要:翟镇煤矿始终将区队建设作为矿井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同时在日常生产工作过程中基层区队员工积极发扬“团结拼搏、竞创一流“翟镇煤矿矿工精神,通过实施有效举措,抓好日常理论学习和班组长建设,保证了安全高效生产,为建设和谐矿区,推动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新一轮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实施有效举措 抓好理论学习发挥班组长作用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组建于2002年12月,前身为回采二区,工区在册职工215人,由三个采煤班组和一个机电维修班组成。组队以来,工区结合自身实际,着力于区队班组战斗堡垒作用,生产过程中发挥班组的能动性,联系、服务职工的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安全、和谐区队的建设。连年被矿及集团公司评为红旗区队、先进集体,实现了安全生产15周年的佳绩,为矿井的安全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实施有效举措,发挥区队班组能动性、优越性,保证安全生产

没有制度不成方圆,翟镇煤矿综采三队在制度建设方面,为认真落实执行好矿提出的安全自主管理模式,工区不但要求安监员、班组长抓好现场的安全管理,而且充分利用班组长在生产一线的模范带头作用,参与制定、完善完善岗位自律、班组自控、区队自管的安全自主管理考核体系,实行员工自律评估,班组自控评估。逐步依靠区队

自身为主抓安全管理,改变以往靠外部的安全监督检查的管理模式。根据现场安全实际,不定期给班组长和盯班副职制定安全指标。让每个班组中的党员同志都能积极的投身到现场的管理上来,形成安全管理工作全区上下齐抓共管。

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建立每周一次的班组长、安监员、员工座谈会制度。每逢周一由党支部书记或区长组织班子成员在工区学习室召开例会,主要是综合分析一周来工区在安全生产和群众工作中存在的班组和职工队伍思想问题,然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确保各项任务指标的顺利完成。

每月工区根据实施的违章心理自评,每月安全管理绩效档案评出的月度违章较严重的人员由技术副区长组织理论学习、考试、座谈、个人保证书等安全管理模式,降低个人违章次数,并通过学习教育让员工明白违章作业的危害性。每月月底技术副区长根据工区及矿统计的违章严重的人员带头组织针对本工种理论学习,并在学习时间内容组织闭卷考试,当考试合格后再有支部书记负责与违章人员进行座谈,通过技术副区长讲解违章对个人、集体、家庭等带来的危害,通过做思想工作,让违章人员认识到违章作业的严重程度和危害程度,让违章人员不敢违章、不想违章,并通过批评教育,个人自觉的写出保证书。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充分发挥党支部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战斗堡垒作用。抓好管理人员的理论学习充实理论水平

2.1 工区以加强班子理论建设和班组理论建设为重点内容,组织工区副职、班组长认真学习矿及上级的基本方针政策,并组织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法》、《技术操作规范》、《煤矿安全规程》、《手指口述系列》、《风险早知道》等书籍提高工区班子人员、班组长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文化水平。

2.2 在年初全国上下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过程中,工区党支部结合矿下发的科学发展观活动文件要求,及时下发《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毛泽东 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等书籍,每周有党支部书记利用每周四的学习时间分上、下午组织党员进行学习,并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和学习记录充分让党员同志学习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3 为开阔全区管理人员的视野,了解到党和国家在近一段时间的方向、指针及战略思想,工区还充分利用网络,将矿及上级新下发的文件、新闻知识等下载利用学习的时间带动工区管理人员、班组长等人员学习,通过实施充分武装了全区各级管理人员的政治头脑,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翟镇煤矿综采三队还认真搞好班子建设,按时召开班子会,坚持班前会、班后会制度,抓好正常的组织活动,相互交流学习,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查找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制定具体措施加以整改和落实。同时搞好廉政自律教育,使每个区队管理人员都做到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律和制度约束自己

的行为,增强了拒腐防变的能力和廉政勤政的自觉性。认真做好组织发展工作,制定组织发展规划,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树立典型,及时把工作能力强、思想品质优秀、群众威信高的优秀工人培养成班组长,将班组长培养成区队管理人员,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培养教育,经培养教育考察,有3名优秀工人提拔为班组长,2名优秀班组长提拔为区长助理。

同时,工区党支部还积极组织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各项工作争第一”活动,将党员的日常工作与工区的日常安全管理挂钩,划分党员责任区,制定党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签订党员联责联保合同,按照考核标准,每月一次总结考核,并在竞赛栏内及时公布党员考核得分及评比争第一情况。通过实施进一步发挥了党员的先进性,利用这个载体提高了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提高了党员队伍、群众队伍的整体素质建设。发挥优秀班组长的先锋模范作用,抓好现场的安全生产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在日常班组管理工作中提出“不安全、不争第一,就是落后”的竞争意识和工作作风,树立班组长正确的工作作风,开展“除隐患、杜漏洞”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按照“团结拼搏、竞创一流”的翟矿精神,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合理组织工区内部生产,仅今年上半年创出综采工作面月单产上10万吨的好水平,以“优质、安全、高效”的精诚业绩,创建区以来安全生产最好水平,实现了区队效益最大化,职工收入比

上年提高30%,为矿赢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结论

翟镇煤矿综采三队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有效举措,确保了区队的安全生产,为矿井安全生产3000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矿区”和企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极的贡献。

”的新一轮发展作出积

管理学习论文 第2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作者/ 徐 雷

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管理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一个好的小组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何才能选好小组长呢?从这一学年的实践中,我找到了一些方法。

一、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班主任在选用小组长之前先要“知己”,自己想怎样管理小组长?需要什么样的小组长?自己的性格是否会影响到小组长的发挥?……这些问题都需要首先考虑。然后才是“知彼”――即了解全班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分析,分别从家庭背景、过去任职经历、学习思想状况、在班上与同学相处情况以及个人性格等方面入手,尽量做到有的放矢。在这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把小组长的选择当作班干部的选择。在以往经验中,不管是班干部还是小组长的选择,都过分注重了学习成绩,甚至将其作为唯一的标准。事实上,成绩并不是小组长选择的唯一标准,小组长的选择是一个需要综合考虑的过程。

二、有进有退,竞争上岗

小组长是小组管理模式中的核心,也为这一模式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一个成功的小组长在班上是可以享受一些特权的,除了在德育目标考核中加分外,还可以享受比如优先评优评干等资格,甚至可以“将功赎罪”――抵消一些错误。当然,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当上小组长,在每一个学月的考核中,小组的考核也就是小组长“政绩”的表现,只有小组内一半以上同学同意的小组长才能连任并且加分,如果有一半同学不同意或是小组考核不合格,这一小组的`组长就应该“退位让贤”,但他们可以帮助新的小组长一起管理小组,作为下次小组长的后备人选。这样的目的,一是避免有的学生因为被撤换下来而失去信心,产生自暴自弃心理;二是有了这些后备组长的监督,可给新的小组长一些危机感,促使他们带领全组共同进步。竞争是一个团队进步的源泉,有竞争才有动力,有动力才有进步。只有竞争才能促使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句经验之谈,至今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芒。在中学生班级小组管理模式中,这句话依然适用。班主任对所选择的小组长要充分信任,大胆地让他们工作,使他们独立地负起责任。对班级中的小组长用而不疑,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安全感,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对班级,对工作的集体、小组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还能让他们产生期待感,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力量。班主任做到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小组长就能一展才华,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四、鼓励和信任是最美丽的花朵

班主任在小组管理模式中是小组长放开手脚大干的坚强后盾。学生年龄尚小,班主任给予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小组长的信心。因此,班主任要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鼓励小组长。小组长人选确定后,班主任应先与科任教师交流,请他们一起做工作,支持小组长,以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一有机会各科教师就可以向小组传递这样的信息“你比较具有领导才能”“这个问题你处理得非常好”“因为有你,你们小组的纪律和成绩都有进步了”等等,让小组长在不知不觉中逐步树立自信,为小组的进步尽心尽力。

总之,选择是一个需要充满智慧的决定,班主任对小组长的选择决定了班级小组管理模式的成功与否。但我坚信,只要你选择了,你一定会风雨兼程地去促使他成长,直到成功。

论文言文学习的现实意义 第3篇

关键词:文言文,现实意义,文化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现实是学生不愿意学习古文,认为学习古文枯燥乏味,难学难懂。而且学生在被动的阅读过程中过于注重机械的名句记忆,忽视整体篇章的理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文言文阅读的热情极有限。现代社会,文言文以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受到国民的重视,并且现代社会中的学习和生活也与文言相关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学习的重要现实意义就非常有必要。

一、文言文学习能够加深对成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成语经过几千年的创造锤炼, 融入中华民族语言思维系列。作为汉语词汇的瑰宝,成语语言精练,结构严谨,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在语言表达中,恰当运用词语,可以收到词简义丰、形象生动、透彻犀利之效。现代社会,成语在语言交际中的使用率很高,同时也是高考必考内容。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的,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成语的来源出处、确切含义和演变过程。在积累大量成语的同时,能够准确无误地使用成语词汇。

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可积累成语“钟鸣鼎食”“命途多舛”;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可积累成语“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学习《鸿门宴》,可积累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等等,不胜枚举。

另外,成语中的语素有许多保存了古汉语的意义。学到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句,知道“假”有“借助”的意思,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等成语。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现如今有谁堪摘? ”“堪”与成语“不堪假想”、“不堪入耳”中的“堪”意义相同,是“能够”的意思。《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胜”与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同义,有“尽、完”的意思。这样通过文章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加深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二、文言文学习能够提高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

当今学生作文最大弊病是内容空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言”之有物,必先“心”中有物。所以,积累丰富生动的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文言文是写作素材的储藏室,在学生生活阅历、课外阅读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如果能立足文言文,巧妙利用文言文,从课文中挖掘有用的写作素材,就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摆脱写作时搜肠刮肚、找不到写作素材的困境。

文言作品中的典型素材有高尚品德的作者形象, 如气节崇高的孟子,忧国忧民的范仲淹,不同流合污的屈原等。文言文还有生动的作品人物形象,如励精图治、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机智勇敢又宽宏大量的廉颇,巧喻进谏、妙语服王的邹忌等。这两种典型素材在文言文中比比皆是,如能将这些素材灵活运用于写作中,就可以摆脱写作找不到素材的困境。

另外,文言文中的名句俯拾即是,背诵积累文言文中的一些名篇佳句,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如“嵩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这样的句子就完全可以运用到写游记的文章中,为文章增添文采。

三、文言文学习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任何国家的文化都是有根基的, 中国文化的底蕴始于古代文学,文言文记载了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读不懂文言文,所谓继承、吸收和发展就无从谈起。文言文教材涉及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诸多内容,还涉及文体、修辞等语言学知识古代的姓氏名号、车马宫室、职官、乐律、天文历法等丰富的文化知识。以文字学知识来说,包括“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体字”等内容,给我们揭示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密切关系。还有一些关于古代的姓氏名号、服饰、车马、宫室、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空间就更大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已经不单是简单地将其作为文言文知识学习,而是对传统文化接纳、传承的过程,学生的知识空间扩大了很多。

四、学好文言文将有助于领悟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阅读文言文,能够学习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思想、知识、文化素质。学习庄子的《逍遥游》理解庄子那种“逍遥”的精神,了解道家“无为”的思想。学习《廉颇蔺相如传》,廉颇让我们学会大度做人。学习《劝学 》让那些有厌学情绪的学生有了指路的明灯。学习贾谊的《过秦论》能让我们懂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阅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了古人心系天下,先于民忧,后于人乐的传统道德观念。这些都是古人优秀的品质, 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这样的文言文,聆听先贤对我们的谆谆教诲,能使人切实接触感染到中国的气质。

议论文学习策略 第4篇

一、 辨析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认识议论文

有人把议论文的特征概括为“一”“二”“三”“四”。“一”指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二”指两种论据形式: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三”指议论文有三个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四”指四种常用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下面先来看看议论文的三要素。

(一) 把握论题,明确论点

生活中常常有对某一事件或现象,各执一词。有人能赢得别人的赞美:“说得有道理!”这是说他对事物或现象的见解、对问题的主张,较为准确、深刻甚至有独到的见地。所以说议论往往是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的议论总是围绕一个话题——论题进行。论点就是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论题往往显现为议论文的标题,直白的如《谈骨气》,含蓄点的如《错过》。论题的核心词或相关的近似词,大多会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使文章论述有机统一。

论点作为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和主张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确的句子。表述形式往往是个明确的表态,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有些论点直接落实在标题上,如《多一些宽容》,有些则藏身文本中,需要稍加辨析,如《创造学思想录》。

论点的位置,出现在开头结尾居多。开头提出论点可以统领全篇,结尾归结出论点是为有力收缩全篇。同学们常常可以在开头结尾,觅见存在论题中的关键词或者意思相当的词语的句子。那些态度明确表明主张的,往往是论点。

当然有些文章,不止一个观点,这时你需要判断哪一个是中心论点。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鲜明的统摄全篇的中心论点,其他则是围绕它展开的分论点。有时议论文开头由故事或事实导出,论点就在紧跟而出的分析论述中。

(二) 理清关系,选好论据

议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要想拿出的观点要让人信服,就要有充分的论据。什么是论据呢?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就叫论据。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即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论据有两种,一是事实论据,二是道理论据。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所以要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得很有说服力。要注意事例的典型性,表现的是本质的东西。千万不可选择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更不能事例本身有失偏颇。事实论据包括现实材料、历史事实、统计数字等。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还是具体事例的论据。初中议论文阅读常有“判断下面这一段话的论点,并为其补充一个(两个)事实论据”的题型,考的大多还是学生课内外获知的生活或书本上的人物事例。

多个事实作为论据,这些事例的选择是否有必然的依据?我们以《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为例,作者先后举了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一个少女的事例。仔细阅读你会发现,事例前后有“一切贤哲” 等“平庸”议论的句子。所以事例间的联系不难判断。至于前三“贤”的选取标准,同学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布鲁诺因坚持自己的学说,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广场。这例子同样能证明本文的论点,能否把第三段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例子换成布鲁诺的? 答案当然是不行。作者选取的三个事例分别是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非常有代表性。当然,我们鼓励同学们做其他先进人物事例的迁移训练。因为这对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发展课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并获得积极情感的体验是很有帮助的。

道理论据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义、规律、法则,社会科学的经典论述、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往往经过证实,其中的格言警句更因精辟警策广为传播。所以论证论点很有力度。

(三) 选好角度,分析论证

单纯地拥有论点,堆砌论据,分析论证不能到位,还不能构成一篇真正意义的议论文。没有分析,犹如不给米和水足够的热量却希望出现一锅热腾腾的饭一样。由论据到论点的过程,就是让米和水充分融合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论证。援引事实后要总结,概述要紧扣论点。运用道理论据时,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大多放在分析后做佐证。有深意的引用后一定要加以分析。季羡林老先生的《成功》引《人间词话》中的“三境”说。三种境界如何和“成功”关联?季羡林老先生紧接其后作了这样分析:“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

议论文要解决两个问题:论点是怎样提出的,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对这两个问题的分析解决构成论证。论证方法的划分有两种,一是“摆事实”(事实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还有一种是事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也包括作者自己的说理)、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当然一篇文章的论证,一般会综合且灵活地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证明其中心论点。

中考议论文阅读,要求判断论证方法的同时还要分析其效果。一般来说事例论证较为真实可信,道理论证中的引用更具权威性,对比论证是非对错旗帜鲜明,比喻论证则形象生动,深入浅出。这些同学们在平时阅读时都能体会。此外还可以尝试替换论证方法,加深体味。如学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多一些宽容》时,就如何“做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完全可以自行尝试写一篇以古今中外的事例来证明为主的议论文。

二、 掌握议论文阅读的技巧,有效提高议论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当下充斥报纸、网络诸多媒体的论坛、聊吧,甚至是平时听闻的家长里短,议论可以说跟我们的生活最为密切相关。对这一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同学们有没有产生尝试的兴趣呢?要想熟练运用议论,还需了解一下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特征。

(一) 议论文写作的框架相对记叙文要少变化。一般来说,基本的框架结构是三段式,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者叫引论、本论、结论。结合具体的论证过程,可分为横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总分式结构),纵式结构(层进式结构)。

在论点的引导下,有序的论证结构和适时运用不同论证方法的有机结合,使议论文呈现出纵横捭阖、恣意汪洋之态。加强议论文阅读,也是加强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训练,对提高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意义重大。

(二) 议论文语言从逻辑的角度要求准确严密,从说理的角度要求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要求鲜明、生动富有感情色彩。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准确严密。议论文中列举人物叙述事实,不可像记叙文那般洋洋洒洒,这里的“叙”只是为“议”所用。正因为不是写《白求恩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不到一百来字,就将白求恩的国籍、政治面貌、年龄、来华目的、经历和牺牲情况一一作了交代。

具体到议论文中个别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同学们除了要关注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还要分析词语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中考议论文语言的考察分析,一般考同学们对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的把握,以及语言逻辑性的感知。如某处词语是否可用其他词语替代,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我们平时练习议论说写时,也不妨如此多做推敲,以提高语言的缜密性,逻辑性。

此外,我们还能通过阅读不同文章,感知不同作家独特的个人论辩风格,体会语言的魅力。比如同是演讲,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慷慨激昂,马克·吐温的《婴儿》妙趣横生,鲁迅《革命文学》清峻幽默。先秦诸子的论述,庄子的《逍遥游》和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也是文风迥异,各擅胜场。

议论文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不简单又简单。说不简单,是因为议论所体现出思维的深度广度,逻辑推理,语言的缜密凝练,对初中生来讲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缺乏毅力和探究精神是很难从中体会奥妙的;说其简单,是因为议论和生活密切联系,是揭示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议论文的观点的集中指向性,思维的有序,语言的明确,使其阅读理解不比记叙文难取得满意成绩。

学以致用。再没有比适当的议论的说写练习更能提高对议论知识点的把握和能力的提高。在日常语言交流中运用议论,比如组织演讲和辩论活动,把自己的辩论发言写成文稿,并在此过程中注意思考如何运用所学使自己的论述更有说服力。相信只要有努力尝试的信心和勇气,同学们会做得很好。

管理学习论文 第5篇

1.1实现课堂互动化

实现“课堂互动化”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互动化教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结合合作学习理论,对小学班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以小组的形式在班里内开展学习问题与实践问题的讨论,构建班级管理负责人,通过分层讨论与探究,在学生的互动研究过程中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与学习兴趣。汕头市某小学在实行“课堂互动化”这一全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早读时间,以学习委员作为岗位负责人,在班里中实行分组,针对昨天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学习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然后由班主任对探讨结果予以评价,并且对解决问题的学生予以表扬和鼓励。通过这种互动交流的模式有效完善了该校小学班级的管理,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2优化学生成就动机

在小学班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的鼓励与赞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因此,在针对当下小学教学质量进行改善的过程中,优化学生的成就动机,成为教学优化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越高,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针对这一问题,相应的在办理管理过程中为学生营造更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更大的成功可能性,以此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上海市某小学在优化学生成就动机的过程中利用“利益共同体”这一全新的管理机制,有效改善了该校学生的学习状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校以语文课程为重点改革对象,通过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对每组学生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例如作文竞赛一等奖、诗歌朗诵比赛获得优胜、期中考试成绩获得提高等。通过对每个小组予以学习动机的制定,充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为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提供了正确方向。

1.3强化学习目标管理

在合作理论的实际应用过程中,通过在班级内进行目标管理的强化,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互进互助,共同解决问题。基于班级目标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强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小组制定相应的目标,以构建目标向导为主要研究方向,让学生在集体学习的大环境中有效树立自身的学习目标与班级的共同目标。淮安市某小学在强化学习目标管理的过程中,通过开展优秀班级的评选活动,在校内发起了合作学习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分组,再对每组学生进行学习目标制定,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独立解决学习问题,活动实施过程中还相应的评选出了多位学习组长,让小组长对每组学生的问题研究质量进行正确评估,以此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问题解决能力与目标管理能力,为该校今后的教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4培养学生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学习质量保障,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育工作者往往不会重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普遍存在的“照本宣科”与“应试教育”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对我国当下的小学教学造成了极大的发展阻碍,因此,在针对我国小学教学问题进行改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是正确有效的问题解决手段。长沙市某小学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该校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了相应改善,以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为主要改善目标,施行了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的全新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该校通过将合作学习与自主管理有效结合,施行合作学习小组的学习模式,通过让学生在集体学习中相互取长补短,有效弥补了自身的不足。同时,该校在实际教学中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制订符合个体学生的独立学习目标,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各个阶段的综合学习。该校还开展了学生风采展示的专项活动,将学生自身能力进行展示与发掘,通过将自主管理进行放大的方式,有效改善了以教师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使该校教学在合作学习理念的引导下,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要。

2合作学习理论下小学班级管理模式的优势

2.1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

在合作学习理论实际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上至关重要的引导者,在这一过程中有效的对学生起到了监督作用,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实现了学生间的相互监督与相互鼓励,为学生更好地完善自我与自我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学生群体相互交流与督促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自觉的遵守办理管理制度,极大的改善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我监督。

2.2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在合作学习理论实际应用于小学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各自相应的学习任务,在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自身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提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效帮助。同时,学生群体间进行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与学习能力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3结语

管理学习论文 第6篇

管理信息系统学习总结

大二上学期已过去,这半年通过学习管理信息系统课,获得了很多有用的新知识,特写此文总结本学期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内容很多,以下一一列举,以求巩固。

“管理”是管理者或管理机构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工作,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以实现组织预定目标的过程。“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整体的概念,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的部件为达成特定的目标,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整体。“系统的基本要素”: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输入输出、系统的部件、系统的结构、子系统、系统的功能和行为。“系统的部件”是指完成某种特定功能而不必进一步分解的工作单元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信息系统的组成”:输入(数据)部分、信息处理部分和输出(信息)部分 “诺兰信息系统发展的六个阶段”:初装、扩展、控制、整体化、数据管理、信息管理。(计算机时代、信息时代)。

“管理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竟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MIS的基本资源”:人、硬件、软件、数据。“MIS的三大支柱”: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组织协调。“管理信息系统”由四大部件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MIS的功能”:(1)数据处理功能:指对各种类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录入、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输提供等处理工作,是管理信息系统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功能;(2)预测功能:指运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的数据对未来进行预测的工作,这是管理计划和管理决策工作的前提;(3)计划功能 :指对各种具体工作合理的计划和安排。(4)控制功能:指通过信息的反馈,可以对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进行情况进行监测、协调、控制、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5)辅助决策功能:只运用运筹学的方法和技术,为合理配置企业的各项资源和做出最佳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MIS研究的四种基本方法”:信息学方法、系统学方法、管理行为方法、技术经济方法。“MIS与信息技术的关系”:一方面,Mis是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信息系统就无从谈起。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应用的发展。

工管三班 李冬 1521215147 另一方面,管理信息系统是用于一个组织的信息系统,组织的目标、组织的环境、组织的结构、组织的行为、组织的文化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的关系等,都是耐人寻味的课题。(1)从技术角度对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为了支持组织决策和管理而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存储和提供的系统。正式的信息系统是指具有固定的和众人公认的数据定义和过程定义,系统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数据时遵守这些定义。(2)电子计算机现在已越来越成为管理的重要工具,是现代管理的主要技术手段。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技术基础的,离开计算机技术的人工信息处理系统谈不上现代意义的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采用何种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是由管理需求决定的,不是为了使用新技术而使用新技术,而是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而使用新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对信息的研究,而且是对管理信息的研究,这包括许多非技术性的内容。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管理信息系统学科又区别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计算机、通讯、电子等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学术领域是管理科学的延伸而不是计算机科学的延伸。归根结底,管理信息系统是用来解决组织所面临的问题的系统,信息技术是用来为管理服务的工具。工作的中心仍然应该是为管理提供信息服务,而不是信息技术本身。因此,“为使用计算机而建立的系统”,“为信息化而建立的系统”都偏离了其宗旨。

“开发MIS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十二分数据”,这是每个有经验的开发者的深切体会,没有数据的信息系统就等于无米之炊。实际上,系统开发的全过程就是对数据的不断收集、传送、处理、存储,以及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的过程。因此,对各种数据,尤其是基础数据的采集、代码化、结构化、录入、存储和共享是系统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系统开发的瓶颈。将基础数据理顺,是一项工作量大、繁琐单调,认真细致的艰巨任务,需要企业各部门的众多人员的协调配合和艰苦努力,花费时间较长,通常贯穿系统开发的全过程,这的确是一件不容易但又必须完成的工作。因此,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应坚持以数据为主的原则,才能确保信息系统运转起来。

学习型社会图书管理创新策略论文 第7篇

一、构建学习型社会对图书管理提出一些新要求

(一)丰富图书资源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已经得到极大满足,因此转而有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随着经济水平的不但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对知识的渴求不断提升。当前我国市、县等都建有区域性的图书馆,但由于资金以及规模等条件的限制,地域性图书馆往往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其次一些大型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的高费用也是的一些小型图书馆望而却步,由此导致图书馆中的电子数据库资源有限。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远超过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因此各图书馆对图书资源更新的需求不断增加。

(二)加速图书馆管理信息的信息化

图书馆是为人们提供知识信息服务却又不注重收益的场所,因此在资源配置以及储存搜索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实现对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图书馆的运行效率,满足人们对特定信息的需求,实现人们的自身强化,发挥图书馆的根本作用。另外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还能通过人的管理,便于知识的拓展及传递,以此服务更多的人。通过对各种因素的管理实现图书馆在现代环境下的前进,便于图书馆更好的发展。知识管理是由信息管理发展而来,对图书馆知识管理来说,只有实现了信息管理,才能进行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创新建立在信息管理的稳定性以及全面性的基础上。知识管理能够促进信息管理的有效延伸,为信息管理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因此必须加强对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三)创新图书馆管理体制

传统图书馆管理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仅仅局限于当地,无法满足更大范围的需求;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管理理念过于落后,无法实现数据库间的有效连接,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无法达到学习型社会图书管理的基本要求,这些固有问题严重阻碍了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无法满足让人们对图书馆的需求。因此要建立先进的学习型社会体系就要对传统图书管管理进行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管理效率,使得图书管理行业能够与时俱进,满足学习型社会对图书馆的需求。

二、学习型社会图书管理创新措施

(一)创新图书管理理念以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为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必须改善当前图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得图书管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建立学习型社会前首先需要对图书管理理念进行创新,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传统的常规化管理向顺应时代的特色管理迈进,加强图书管理的特色建设,不仅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还要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提高管理效率。

2.实现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现对图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也是科技应用于实际的体现。

3.有传统的封闭式图书管理向协作化管理迈进,各图书馆见需要加强联系,共享图书资源,并在管理模式上互相借鉴,使各图书馆同步发展,避免局部图书馆出现井底之蛙的状况。

(二)创新图书资源配置以及时地传递新知识

当前图书馆的地域性较强,因此当某区域读者对图书资源有一定需求时往往无法在图书馆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图书资源。为改变当前图书资源比较匮乏的状况,首先需要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共享,在进行图书管理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最大限度的对图书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次需要对图书资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增加不同种类的图书资源,突破学术性信息资源开发的限制。最后通过网络加强对信息资源以及脑力资源的开发,向读者传递当前最新知识动向,为读者提供更为先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针

图书资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习型社会中对知识渴求的人们,因此对图书的管理应该围绕这一群体展开。首先需要对当前管理制度进行创新,规范图书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对行政管理进行创新。我国的图书馆大多为公益性组织,因此行政部门是图书馆管理的住到单位,在进行管理规章制度的创新时首先需要进行行政管理。

2.综合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图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模式,涉及到众多人员,因此需要建立先进的综合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促进图书管理的有效展开。

3.业务工作制度方面的创新。当前的图书管理制度仍旧局限于传统管理方式,很多管理制度存在先天性不足,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创新,提高管理效率。

4.读者服务规范方面的创新。读者是图书管理的服务对象,图书管理的效果主要通过读者的满意程度反应,为更好的提供服务必须对服务规范进行创新。

(四)促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升,高校逐渐遍布与全国各地。当前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其中的藏书多种多样,设甚至高于当地一些图书馆藏书数量。当前高校仅面对学校内部学生开放,未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价值,服务对象有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图书馆是一种未被充分开发的社会资源,在学习型社会为促进全社会的共同学习和共同进步,可以将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为社会读者提供图书阅读服务,逐步提升高校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为便于管理,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在图书借阅资格、借阅期限、借阅数量等各方面进行规定,并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建立专门对外的窗口,对有一定需求且信用度较高的社会学员可适当提高其权限,增加借阅图书数量以及借阅期限,将社会和高校图书馆紧密连接起来,促进学习型社会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渠道呈现多样化,学习型社会下的图书管理模式必须有所创新,建立稳定的发展基础。实现对图书管理的科学创新能够促进图书馆信息的有效管理以及学习型社会更好地发展。

管理学习论文 第8篇

(一)文化适应模式

外语交际的一个原则就是得体,也就是说交际要符合目的语的国情、言语行为规范和文化背景,这是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是由John Sch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自然环境下的第二语言习得,即学习者社团处于目的语社团中。Schumann认为文化适应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该理论旨在从社会环境和学习者个人的心理因素的视角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及学习者语言的洋泾浜化现象。文化适应一般被看做是个体对陌生文化的适应过程;Ellis认为文化适应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可以看出,以往对文化适应的研究主要还是局限在心理学、人类学等领域。受其影响,大多数语言学者也把“文化适应”范畴中的“文化”指向较为广泛定义上,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对语言流利程度的影响。

由于外语学习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在外语学习中,学习者本身所处的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巨大差异,容易使学习者产生一系列的文化冲突。文化适应的过程通常被划分为蜜月—挫折—调整—适应四个阶段,相应地,中国学生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也包含了这四个阶段:在蜜月阶段,学生对外语有新鲜感,觉得外语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随着学习的深入,各种语法、词汇的问题渐渐出现,不少人会选择消极回避的态度;经历了挫折之后,学习者开始调整学习的方法,通过各种努力达到对外语学习不同程度的适应。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学习者长时间停留在挫折和调整阶段,达不到良好的适应效果,因而学不好外语甚至有可能放弃外语的学习,也就实现不了用外语交际的目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适应过程出现了问题。对语言文化层面适应的研究应成为第二语言教学界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交际文化

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适应主要涉及语言交际文化层面的问题,因此在论述文化适应问题之前先要确认何谓“交际文化”。早在80年代,学者张占一等人就从第二语言教学培养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按文化在交际中的功能提出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的观点。所谓知识文化是指跨文化交际中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交际文化则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这两种文化都参与交际,但所起的作用不同。知识文化常以“知识”或“内容”的形式参与交际,交际文化则是指两种语言间规约性的文化差异,是以制约信息模式的形式参与交际的。“交际文化”的不足更有可能在交际中引起误解或偏差。张先生的“交际文化”虽然存在诸多问题,引起很多争议,但从实用性、可行性的立场来看,本文仍然采用张先生有关交际文化的范畴,将文化仍然限定在交际文化的范畴之内,主要研究外语学习中的交际文化行为及其适应情况。

二、交际文化的适应问题

国内外语学习者本身代表和体现的是汉语文化,在语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具有强烈的汉语交际文化意识,但要学习的是一种陌生的交际文化,这就使他们有时不得不“背叛”自己的交际文化而理解甚至接受“他者”文化的价值观念或准则。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就会产生文化依附的矛盾和文化适应的问题。

(一)语构文化

作为中国学生学习的一门主要外语,英语是用严格的形态变化体现语法关系和语义信息的,汉语的特点却是重意合而不重形式,这就经常会使学生以汉语语法进行英语的表达,比如,在用英语表达“我的作业做完了”时,学生可能会沿用汉语的结构说“My homework finish.”忽略了此句在英语中要用“be+p.p.”的被动句格式。毫无疑问,仅用汉语的语法概念和理论框架无法准确地、全面地揭示英语句式结构的规律,学生的很多中国式英语说明了他们在语法方面没有实现对目的语———英语语法的适应。因此,有必要引导学生在语构文化方面向外语文化进行依附,从而达到语构层面的适应。

(二)语义文化

英语文化中特有的概念并不一定会出现在汉语中,如果硬要在汉语中找到对等词,结果就往往可能会碰壁。或者,某一事物或概念虽在不同的语言中有对应词语,但词义存在很大差别,因而在语言交际中容易造成误解和障碍。比如,“uncle”不一定就是叔,也可能是舅;“农民”不止有“famer”的意思;有时道歉用“sorry”还不够,应该用“apologize”。可见,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对语义文化进行适当的了解,重点解决“文化词语”的问题。

文化词汇是从某一个或几个层面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方面的词汇。如,Bingo这词是起源美国60年代盛行的一种猜谜游戏,表示“我完成了字谜!”的意思,后来引发为“猜中了!答对了!”等强烈肯定的涵义。Bingo这个词就是起源于这一地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而新产生的词,具有地域独特性和文化性。文化词汇首先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它不是附加的,文化意义正是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语言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通过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进行审视,有利于判别一个词的文化意义,并具有什么样的文化意义。

在进行文化词语教学时,对不同的文化词语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尤其需要从异文化的角度审视汉文化,找出哪些是学生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文化迁移”现象的词语。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和汉文化模式相对应的异文化模式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文化词语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因其文化模式的不同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文化模式的差异,使得汉语学习者因为思维模式和学习风格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语言习得、文化习得顺序和过程。

(三)语用文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文化知识,经常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及文化角度揣度对方行为的合理性。但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一定的差异,就会出现一些不恰当的言行,从而产生语用失误。如中国人见面聊天时喜欢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西方人却认为个人的年龄、体重、财产、收入、婚姻状况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属于个人隐私,尤其询问妇女的年龄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经常讲“Good morning, teacher”及见到老师就叫“Teacher X”,这种称呼是汉化了的英语,说话人完全套用了中国文化里有关称呼的表达法。不同于汉语中的称呼,按照英语的规则,应该用Mr.,Mrs.,Miss, Ms加上姓来称呼他人。“语用迁移”是Kasper (1992)定义的一个术语,它指“在使用第二语言时,以第一语言的语用知识去理解或表达言语行为”,也就是指使用者的言语行为选择,语义形式或语言结构不符合目的语的语用习惯。对于如赞美及其回应这样的语用问题,大量研究表明,不同母语背景的英语学习者都存在着语用负迁移。在道歉、道谢、告别、赞扬等方面,英语也有着明显不同于汉语的特点,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学习者应尽可能了解英语文化,从而达到跨文化的语用适应。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一方所用的是对方的语言。尽管外语学习者可以通过接受外语教育或进一步培训学习理解外语并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只懂得词义和语法是不能顺利完成交际的,因此,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会由于语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对于语用知识缺乏的人来说,他们容易将对应的词语和语法、句型结构简单地从母语向外语迁移,从而造成语用失误;或将外语中的相似结构视作相同结构而混淆它们的语用功能,又或是对外语词语的言外之意知之甚少而误用了这一词语。

三、结语

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对文化适应的研究已非常深入,为语言学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界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第二语言教师对文化适应的关注应重点集中在交际文化的层面,尤其是在语构、语义和语用等方面,从而推动第二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效率。

摘要:外语学习是一个跨文化交际及适应的过程, 因此文化适应是较为理想的外语学习模式。由于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 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程度将会制约其第二语言的水平, 文化适应已被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对目的语社团文化的适应中, 语言交际文化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语构、语义及语用文化的适应水平将直接决定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 因而第二语言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适应第二语言中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交际文化,文化适应,外语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景岫.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8) .

[2]陈慧.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 .

[3]许菊.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外语教学, 2000 (3) .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5]张占一.试议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0 (3) .

[5]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6]Kasper, G.Pragmatic transfer[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8, 1992 (3) .

上一篇:六年级暑假生活指导下一篇:对中国武术文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