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2024-06-03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精选6篇)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第1篇

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2017年审核计划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二0一七年九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镇各级政府关于建立完善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具体要求,我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由安全部牵头各车间主要负责人及技术人员配合,对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管理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进行辨识,确定了安全风险点的存在状态,通过历时近两月的时间,逐个对公司平面布置、安全管理、各生产车间、维修、消防和后勤(办公室、财务、供应、销售、食堂)进行了设备设施和作业风险点再查找,并对查找出的风险点逐个进行了危险因素再次进行辨识、分析、评价、汇总,并验证已采取的风险管控措施的有效性,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级别重新审核制定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明确了管控负责人,制定了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根据各风险点的风险等级特点,明确了检查的等级、频次和责任人。

随着国家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的不断更新及公司进一步发展新的技术创新,公司将依据本办法程序对相关的风险点重新进行辨识、分析,不断完善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2号

关于成立“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审核”

领导机构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经公司研究决定成立关于两体系评审工作领导小组。

一、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公司成立两个体系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部,****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工作职责:

(一)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审核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1.审定公司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方案制定;

2.确定公司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总体目标、风险承受度,批准风险管控策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

3.了解和掌握公司面临的各项风险及风险分级管理现状,做出有效控制风险的决策;

4.负责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其他事项。

(二)办公室工作职责

1.组织协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日常工作; 2.研究提出公司决策、事件和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标准; 3.研究提出公司风险分级管理策略和隐患排查治理解决方案,并负责该方案的组织实施和对该风险的日常监控;

4.负责对风险分级管理有效性评估,研究提出风险分级管控的改进方案;

5.负责组织建立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 6.负责指导、监督各车间、部门开展全面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7.分析识别公司主要风险,负责组织内控制度的建立、完善、执行、评估工作。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年9月

主题词: 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字第09-003号 关于下发“****石化科技有限公司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

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的通知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安委会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工作部署,结合***安监局领导指示精神,现将“两个体系审核实施方案”下发给你们,望各部门积极落实文件精神。两个体系审核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

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在全公司各部门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基础上,本再次全面排查、辨识、评估安全风险,落实风险管控责任,验证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严格控制重大安全风险,对风险点实施标准化管控;进一步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全面排查、及时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排查治理实施闭环管理。提升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

(一)全面动员部署(9月1日-9月10日)

各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两个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目的和工作内容,通过召开会议、专题讲座、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向员工

宣讲“两个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广大职工立即行动起来,积极主动学习同行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先进企业的经验做法,按照鲁政办字〔2017〕36号文件和东安发{2017}4号文件要求,排查风险点、落实管控措施,排查消除隐患,防范各类事故发生。

(二)完善标准体系和作业指导书(9月11日-9月20日)下一步,我公司将联系上级部门,咨询中介机构和相关专家,系统总结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经验做法,制定出企业“两个体系”审核指导性的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文件,在此基础上,整理形成可借鉴、可推广、可套用的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标准,便于依照进行“两个体系”审核工作。

(三)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培训(9月21日-10月10日)按照分类指导、由点带面的原则,面向各部门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专题培训。编制培训计划,保障培训经费,抓好师资队伍,采取现场观摩学习、集中培训、上门授课、咨询答疑等多种形式,开展“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流程、实施指南、配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案例等内容的培训,同步进行信息平台工作方法、业务流程、应用系统操作的培训。公司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个部门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及职工骨干进行培训。通过深入、广泛的培训,使员工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使各部门负责人知道“管什么、怎么管”。

(四)全面督促推进(10月10日-10月31日)

各主管领导通过示范带动、分片包干推进、网格化实名制、检

查督导等方式,认真组织本部门进行“两个体系”建设与审核工作。要按照标准规范,参照同类型标杆企业的经验做法,积极做好“两个体系”建设实施工作。在“两个体系”建设方面有困难的,可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相关专家和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实施。要以监督推动工作落实,将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作为监督的重点内容,持续开展针对性检查,建立完善台账,掌握公司“两个体系”建设进度,对未落实相关要求的,发现一起,监督整改到位一起,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限和标准要求全部完成。

(五)总结评审阶段(11月1日-11月15日)

根据前阶段和工作,收集各车间部门的风险辨识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清单和相关台帐,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持续改进,安全部负责对“两个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总结工作,形成评审报告。

三、保障措施和相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建立完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省、市、县政府确定的解决“认不清”、“想不到”问题,创新安全监管模式,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防范事故发生,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促进我公司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一项重点工作,各部门和全体员工要充分认识“两个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主动作为,想办法、出实招、求实效,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抓好落实。

(二)加强领导。各部门要安排专门工作力量具体督促协调,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进度,建立情况交流、考核通报和跟踪督

办制度,精准发力,推动落实。要将“两个体系”建设与当前全镇集中开展的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快整治严执法集中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将“两个体系”建设情况作为重点内容进行督促检查。

(三)配合联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体系建设工作。各单位组织动员职工参与和监督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落实职工岗位安全责任,推进群防群治。

(四)专家指导。“两个体系”建设是一项创新性强、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建立专家咨询机制,邀请高层次、高水平专家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参与“两个体系”顶层设计、方案制定、标准研究、评估论证,提出一系列指导意见或工作指南,确保相关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五)严格考核。公司安委会办公室将组织制定工作考核标准,以各部门“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公司“两个体系”实际运行情况为重点,对各部门组织检查督导,对工作被动应付、体系建设落后的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并在评选安全生产先进班组中“一票否决”。对懒办怠办,工作进度严重滞后、影响全公司整体工作推进的,要按规定严肃处理。

****石化科技有限公司

2017 年9月

主题词:两个体系审核、通知

报:

总经理

送: 各部门

公司办公室

存档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第2篇

为切实有效指导企业建设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并有效运行,现制定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指导方案。

一、目的

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双重预防体系,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分类分级管理,把事故预防的“关口前移”向“纵深防御”推进,提升企业全员风险管理认知,形成标准化、信息化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体系。

二、依据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882-2016 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通则

DB37/T 2883-2016 工贸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4-2017 工贸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1-2017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1-2017 化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0-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DB37/T 2973-2017 用人单位职业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细则

DB37/T 3012-2017

三、实施指导方案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按照九步走工作法指导企业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1)准备 ①建组织、定职责

指导成立组织机构,确定人员职责。成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分管负责人和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仦表等各类与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双重预防体系”领导小组,明确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的职责,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为该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分管负责人及各岗位人员应负责分管范围内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②做制度

指导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方案、指南、相关作业指导书、风险点统计表、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隐患排查计划表、排查记录表、整改通知单、重大隐患评价表、重大隐患整改方案、隐患整改验收档案、重大隐患整改评价表、隐患整改统计汇总表等有关记录文件。形成一体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使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贯穿于生产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专业、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双重预防体系”目标责任考核及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

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执行通知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到各个部门,召开部门碰头会,传达文件相关细节内容,让部门各司其职,相互联动,确保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开好局。③培训

按照工作部署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员培训,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与标准、工作程序、方法等,并保留培训记录。(2)辨识 ①划分风险点

按照设施、部位、场所、区域、操作及作业活动对厂区进行风险点划分。

注意事项:

a.从利于管控的角度出发,包含的内容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

b.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如一套装置、一项活动。c.至少应包含一类能量或危险有害物质。

d.某风险应是企业需要管控的,低风险的活动或设备、装置、区域等可忽略,如办公活动、电脑。

e.同类别的设备、装置是否一并识别不能一概而论“合并同类项”;如同一区域的车床(机加工设备)、不同区域不同型号的压力容器,应考虑不同的位置、类型、危险程度等。②危险源辨识

辩识时应考虑:

两种活动: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 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 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

七种职业健康安全危害:机械、电气、化学、辐射、热能、生物、人机工程;

七种环境因素:大气、水体、土壤、噪音、废物、资源和能源、其他。

注意事项:

a.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班组、岗位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b.针对作业活动/设备设施类清单,采用合理的辨识方法对每个作业活动及作业步骤进行危险源辨识、分析。

c.通过调查和工程分析等方法识别各职业病危害风险点存在的粉尘、化学物、高温、噪声、电离辐射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接触方式及接触时间、可能导致的职业病和健康损害等。(3)评价

工艺、技术、安全、设备、生产等专门小组采用适合本公司的方法(包括直接判定法、风险矩阵分析法(LS)、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风险程度分析法(MES)、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危险指数方法(RR)、职业病危害分级法等)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会进行培训。

风险一般划分为1级、2级、3级、4级。分别用红橙黄蓝四个颜色表示。划分后输出评价记录。

注意事项:

a.风险评价准则应符合法律法规及企业安全生产实际。b.参与评价人员应熟知企业评价准则,合理评价,评价级别正确。

c.重大风险的确定依据细则、实施指南进行判定。

d.按照DB37/T2973-2017中5.5.1进行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4)管控

由操作工与设备、生产、工艺、安全人员、高层领导等专业人员现场现地现物,从工程技术、教育培训、个体防护、行政管理、应急处置五个方面讨论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单保险”或者“多保险”的方式控制危险源。

针对辨识出的危险源,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经过企业相关程序评审确定,控制措施应与实际相符,具有可操作性并得到有效落实。

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亍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劢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输出管控措施清单,清单需经主要负责人审批后发布。

企业应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起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规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5)排查

依据确定的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隐患排查项目清单包括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和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清单。

实施隐患排查前,应制定排查计划,明确排查项目、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组织级别及排查人员等。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或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可同时进行。输出隐患排查清单。

注意事项:

a.应按照排查计划,结合安全生产的需要和特点,由各组织级别分别按要求组织隐患排查,并及时、准确填写相关排查记录。

b.隐患排查类型、周期、实施主体应符合通则、细则等地方标准的要求。

c.查出的不能立即整改或危害较高的隐患应记录详实,如条件允讲应保留影像资料。(6)整改

将排查输出的问题点(隐患),由整改责任部门或者责任人按照要求进行整改,使其达到风险可接受程度。

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应保证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

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

隐患存在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治理完成情况反馈至隐患整改通知下发部门验收,未能及时整改完成的应说明原因与整改通知制发部门协同解决。

按照“谁排查谁验收”的原则,隐患排查组织部门应当对隐患整改效果组织验收并出具验收意见,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台账。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作结束后,企业应组织对治理情况进行复查评估,并将治理结果向当地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对整改过程记录进行存档。(7)评审

每年至少对“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将辨识、评价、预防措施制定、排查、治理情况以及公司相关制度、方案、规定、组织架构等进行适宜性、充分性以及有效性评价。

评审前,可根据不同危险源或风险点制定效果评价准则和标准。评审后可根据管理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资源分配,使危险源得到更有效的控制,使责任人将管控措施更加有效的落地。

另外,企业应适时、及时针对工艺、设备、人员等重大变更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更新风险信息与风险管控措施,编制、更新风险管控清单。保存评审及更新记录。(8)沟通

将评审输出的结果用有效方式(邮件,通知单,告知卡,宣传栏等)传达到相关人员处。

由高层或者主要负责人召集专项会议或者通过公司管理评审会方式。管理小组,推行小组,现场标杆班组长均可参加 并以述职报告模式进行总结与交流。

“双重预防体系”相关任何沟通应有记录(会议/活动/培训记录、邮件记录等)。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对人员进行培训,应有培训记录。(9)归档

四、实施建议

在“双重预防机系”中,风险管控是基础,而在风险管控中,风险识别又是基础中的基础,但无论风险识别做的再到位,风险评估做的再客观,如果没有对评估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那么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毫无价值。所以,风险管控工作,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估很重要,但风险控制才是关键,也是重心所在!

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建设 第3篇

1 医疗纠纷预防主要学术思想

1.1 国际主流学术思想

1.1.1世界患者安全挑战运动。1999年美国医疗研究院发表的一项名为《孰能无过(To Err Is Human)》的调查发现,通过医院病历回顾,美国每年医院的医疗疏忽造成98000名病患死亡,超过1万名病患受到伤害[1]。根据WH0数据资料显示,住院患者中大约3.7%16.6%曾经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其中约35%-50%的不良事件被研究者认为应该可以通过系统的介入加以避免[2]。这份报告后来被视为“世界患者安全挑战运动”的开端。它一方面警示医疗从业者和全世界,医疗领域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安全。在安全管理上,我们落后 其它高风 险行业 ( 如航空业)至少10年。另一方面,它提出了一种在当时看来崭新的思路,即错误的发生表面上虽然都可以归咎于某个人,但实质的问题不在人而在制度、流程与环境。所以,我们真正要改进的是医疗体系的运转,是工作制度、流程与环境。

1.1.2美国对策经验。据统计,美国医生平均每年遇到15例医疗纠纷,比国内医生人均遇到的医疗纠纷数量还要高,但由于法律相对健全,执业医生均投保了“医疗责任保险”。因此发生医疗意外后都愿意依法解决,很少有恶性暴力事件发生。其中原因是健全的法律环境和完善的医疗责任保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美国近几年也存在医疗纠纷高额索赔、高额判决等情况,但医疗责任保险在医患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地带,避免了医务人员与患者直接对抗。

1.1.3日本对策经验。据统计,日本每年大约只有11000-12000件医疗纠纷发生,平均每年每名医务人员发生医疗纠纷0.4件,但很少出现患者及家属与医务人员发生激烈冲突的现象。日本医疗纠纷防范的成功与其精细化医院管理、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以及医疗纠纷处理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日本主张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理念,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体现医院管理水平和人文关怀的过程,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1995年日本由日本医师协会、日本医院协会、健康保健联合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医疗评估机构,主要监督医院向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并根据评估效果进行评分。患者根据评估结果可自主选择医疗服务,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赖。此外,日本医院管理试行医药分开,医务人员均属于公务员,拿统一薪水,收入与接诊量及处方量无关,因而更容易取得患者信任。同时日本还建立了有效的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公平公正的第三方调解机构以及责任保险有效地分担了医疗风险。

1.2 国内主要学术观点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均在探索如何公正、高效且让医患双方满意的纠纷管理机制,从2010年7月实施的《侵权责任法》到近年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从地方政府规章层面颁布了各地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医疗纠纷预防研究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机构的重要课题,目前已有12个省市出台了各自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体现了对医疗纠纷预防的重视。

在医疗机构层面上,许多医疗机构内部采取措施,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进行事前控制。如制定“提前介入”机制,由职能管理部门参与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在高危手术或有创操作之前术前谈话,通过医务处对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的重视及手术风险的认识,增加了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有助于增进医患关系,防范医疗纠纷。

建立无过错医疗损害补偿机制。目前我国对无医疗过错导致医疗损害没有相应的救济途径,患方为了得到赔偿,就只能强调医院医疗行为存在过错,纠缠于医院,恶化了医患关系,激化了医患矛盾。强制推行的医疗责任险是针对医疗机构在诊疗活动中存在过失、过错或者医院发生医疗事故给予患者补偿或者赔偿的一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但是,目前我国针对无过错所致的医疗损害补偿机制还未建立和健全,因此构建切合我国实际、有效、科学合理的无过错所致的医疗损害补偿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1.3 呼吁建立完善的医疗纠纷预防理论体系

尽管医疗纠纷预防理论突破时有发生,国内在医疗纠纷防范管理实践中也时常有“亮点”出现,如某些医院通过学习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改进大量流程缺陷防范了事故发生,有些医院采取“12分计分法”为医务人员消极对待医疗安全的行为记分,达到上限分值强制离岗培训等。这些举措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取得了不错成效。但必须看到,国内医疗安全管理还很不成熟,缺乏与国情相对应的对医疗风险防范的顶层设计和标准化方法,学术成果有重大价值又可以方便转化为实际措施的更是凤毛麟角。

2 医疗纠纷预防主体责任

2.1 担负医疗纠纷预防责任的主体

医疗行为以及对该行为进行管理的所有主体,都对规范医疗行为、防范医疗风险、改进医疗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都是医疗纠纷预防不可或缺的主体。其中至少包括: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社会媒体等。主体责任的清晰化对于完善和落实医疗纠纷预防体系至关重要。

2.2 各医疗纠纷预防主体责任的清晰化

2.2.1卫生行政部门责任。卫生行政部门是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程序组成的一级政府职能工作部门,应属于享有行政主体资格的国家行政机关[3]。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以“建立和完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防范医疗纠纷的管理体系”为基本工作目标,按照准入管理、行为管理、权益管理、处罚管理思路,担负以下具体职责:依法规范和监督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准入和执业行为,制定和发布医疗安全管理规范、行业标准和预警信息,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及时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政府职责部门的一项新要求,是关于要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布“预警信息”要求。其理由在于政府通过强制报告要求掌握了大量医疗不良事件的信息,应当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发现具有普遍性、严重性或紧急性问题,以预警信息的形式及时向业界发布,避免该问题重复发生,从而达到预防医疗纠纷的效果。需要注意是,这里的预警发布不是指发布处罚决定,而是建议在去掉事件当事人后仅仅针对事件发生的客观规律找到根本问题并予以预警,这样才可以避免预警信息的接收者把注意力放在“谁犯了错误”上,而是让业界去关注“什么样的错误我们应当注意防范”。

2.2.2卫生行业组织责任。卫生行业组织应当充分发挥行业管理、自律和维权职能。具体要采取的措施有:制定行业指南、实施业务督导、组织教育培训和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工作。另外,“发布行业指南”是对行业组织比较具体的要求,这不仅包括像中华医学会这样的技术权威组织要发布各项诊疗规范性质的文字帮助指导临床技术工作,也包括像医院协会这样的组织发布医院管理方面的行业指南,提升医学界医疗安全管理水平。

2.2.3医疗机构责任。医疗机构预防医疗纠纷的责任具体可分解为两类防范。首先是“避免任何对患者产生伤害的不良事件发生”的第一类防范。其特点是以患者的绝对安全为终极目标,它秉承了希波克拉底誓言所崇仰的“不伤害”原则,希望通过运用各种管理举措和手段,规避医疗风险发生于具体患者的可能性,避免患者受到任何的医源性伤害。其次,医疗机构预防医疗纠纷的第二层级是“即使出现医疗不良事件也避免产生医疗投诉和纠纷“的第二类防范。理论上我们承认医疗不良事件存在无可避免地发生的可能性,但是发生医疗不良事件并不意味着医患之间必然爆发矛盾纠纷,如果在医疗行为实施前医患双方已经充分评估了医疗风险和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如果医患双方已经为避免风险的发生做了充分的努力,如果医疗行为符合现代医学诊疗规范与水准,如果患方权利已经得到充分尊重并在不良事件发生后有一定的救济方式,都可能避免医患矛盾纠纷的发生。

为达到第一类防范目标,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和严格实施:医疗质量监控和评价制度、医疗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学习型不良事件报告和医院流程持续改进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医疗赔偿分担和医疗过失处罚制度等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医疗安全培训。为实现第二类防范目标,要求医疗机构:设立医患关系管理部门负责促进医患和谐、防范医疗风险、管理投诉纠纷等事务,推动该部门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专业化。2.2.4医务人员责任。按照“人文关怀→技术能力→权利尊重→争议解决”的逻辑顺序,提出对医务人员职责要求:(1)医务人员应当具备人文素养、关心爱护病患;(2)为患者提供符合当时医疗水平的合格医疗服务;(3)尊重患者知情和选择的权利;(4)尊重患者隐私;(5)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争议。此外,当医务人员不能胜任以上职责时,相应的负面信息应当被记录和在关键场合展示,即“医务人员受到投诉、发生过失或引发赔偿的信息应当予以记录并应当在其定期考核、职称晋升时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予以展示”。

2.2.5患者及家属责任。按照“守法守规→配合义务→尊重义务→争议解决”的逻辑顺序,对患方提出责任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配合医疗机构的正常医疗活动和秩序管理,提供真实病情信息,尊重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合法权利,必须依法解决医疗纠纷争议。

2.2.6新闻媒体责任。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媒体日趋商业化,吸引眼球、制造事端似乎为许多媒体人乐此不疲。不可否认,目前的医患关系现状,部分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媒体应当反省自身的行为,做到:尊重事实,准确报道医疗事件;维护正义,不鼓励非法行为;促进和谐,不做矛盾激化的推手。

3 医疗纠纷预防制度创新

3.1 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在医疗纠纷预防体系建设中,尤其在当下医改进入深水区,医学界在许多方面面临制度、系统和流程改进的关键阶段,能否创新性地设计实施医疗纠纷预防的具体举措,由此找到问题的突破点,对于最终实现风险防范的真正成功至关重要。当然,所有的创新都不能纸上谈兵,而必须经过实践的真实检验。就如下文所列的已经得到局部检验的创新性医疗纠纷预防管理方法,值得在医疗纠纷预防立法中强化,在医疗安全管理活动中推广,以发挥其效能。

3.2 若干医疗纠纷预防创新举措

3.2.1发挥学习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作用。学习型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最先发源于美国,它是基于流程改进思想、海恩法则和PDCA理论发展起来的一套自愿性、非惩罚、着重于系统流程缺失的发现和改进的工作体系。在我国,原卫生部医政司委托中国医院协会建立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试行)”,并要求各医院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直报系统与卫生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建立网络对接[4]。

该报告系统为自愿、非具名、非惩罚性质,由医疗机构自愿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信息,利用报告系统进行研究、分析,向医疗机构提出医疗安全警示信息和改进建议,以增强医院识别、处理安全隐患和预防不良事件发生的能力,从而实现医疗安全的目标。

学习型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在北京协和医院和许多其它医院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体现在报告数量上,更体现在针对被报告的不良事件或隐患所做出的大量系统改进。这些系统改进已经成功避免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保护患者安全起到重大作用。但需要看到,虽然不良事件报告已经是医院等级评审的要求,各医院都有建立,但国内目前大部分医院流于形式,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通过立法和培训帮助医疗机构掌握这一现代管理手段 , 实现医疗 纠纷预防 的创新,应该大有可为。

3.2.2将医疗赔偿分担和医疗过失处罚的标准化作为医疗纠纷预防手段。这里所述的医疗赔偿分担,是指任何原因导致医疗赔偿发生后,都必须在医疗机构、当事科室和当事个人之间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担。这里所称的医疗过失处罚制度,是指当医疗过失被诉讼、鉴定等法定流程确认后,医疗机构必须依法和依据自己的规章制度进行相应的内部处罚。

创新聚合深化预防架构体系建设 第4篇

预防组织架构的组成分为三个层面:社会预防职务犯罪领导机构、外部合作预防机构组织、检察机关内部协调预防组织,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社会预防机制、外部合作预防机制、检察院内部组织协调机制等三大预防机制。

(一)社会预防领导机构

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的社会预防机制,即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参加、检察机关发挥职能作用的社会预防职务犯罪工作领导机构,将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党委领导下的反腐败和综合治理总体格局中。由市委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海城市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领导小组,为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深入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外部合作预防组织

建立外部合作预防机制。根据工作需要,由检察机关积极倡议,由市总工会、妇联、共青团共同发起,经市委同意、市民政局登记批准,成立了海城市检察工作联络员协会,协会下设13个分会,会员200余人,覆盖海城地区社会各界。借助于协会组织活动和检察工作联络员,全方位、动态地获取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信息并反馈社会对检察机关的意见,切实发挥社会共同参与预防职务犯罪的突出作用,客观地、准确地审视和评议检察工作,搭建起检察机关服务和保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有效工作平台。通过协会广泛联系法律界、教育界、理论界、科技界、新闻界、管理界等社会各界,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加强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基础理论和重大实践问题的研究和探索。

(三)检察机关内部协调组织

建立检察机关内部组织协调机制。海城市院内设立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负责指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和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职务犯罪预防局设立预防警示科、预防调查科、专项预防科,负责组织、调度、实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并实行向上级院预防部门报告制度,寻求上级院预防部门对基层预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检察院内设机构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共同负责、各负其责、互相配合。

1.侦防一体化内部协调组织。强化侦查和预防工作有效衔接、协调配合,增强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实效。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职务犯罪预防局组织、调度反贪污贿赂局、反渎职侵权局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派出检察室结合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落实预防责任(检察室书记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专职负责人)。职务犯罪预防局统一组织、指导和调度七个镇区检察室的预防工作,各检察室负责按要求落实完成。

2.其他内设机构的预防协作。强化有关内设机构与预防局协作联动,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信息情况交流、预防对策研究和大型预防活动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协作配合,做到打防结合、惩防一体,发挥检察机关的整体职能,增加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整体效应。法律政策研究室与职务犯罪预防局共同对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及预防调查资料进行研究和科学分析,准确把握职务犯罪的动态和趋势,提出关于职务犯罪专项预防调查的重点、方向和范围的建议。职务犯罪预防局组织、调度法警大队协助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法警大队予以通力协作。

二、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架构设计

(一)预防工作架构设计理论前提

目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通常作为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后置性手段,即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通过犯罪分析、预防建议、预防咨询、警示宣传等工作方法,开展个案预防、专项预防、系统预防,以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的工作目标。后置性预防手段的运行,虽然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因其具有滞后性特点,具有“亡羊补牢”之意,必然带来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预防效果的滞后实现,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预防。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架构设计主要基于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一前提,通过科学的预防工作架构设计,注重事前、事中、事后全程预防,实现预防效果的最大化,实现综合性预防效果。

(二)建立前置性、同步性、后置性预防三者并重工作架构

通过对预防理论的研究和预防实践的总结,探索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预防工作架构体系,其预防工作架构设计理论是:通过前置性的预防方法,消灭、减少职务犯罪发生的可能性;通过运行同步性预防手段,重点预防特定主体、特定事项的职务犯罪发生;通过后置性预防手段,防范职务犯罪再次发生,进而丰富前置性预防方法,实现综合性预防效果。

1.前置性的预防方法。就是采取职务犯罪预防信息收集和预防调查的工作方法,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分析,掌握职务犯罪状况,探寻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条件、特点和规律,查找出相关部门制度、机制、管理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从而提出对策研究,并提出开展专项预防调查工作的重点、范围和方向建议。

2.同步性的预防手段。就是对重大(重点)工程建设、专项资金同步跟踪监督,开展同步预防(即专项预防),以及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业务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对国家工作人员的公务行为进行同步考察、监督等。这种预防手段是伴随着特定的主体及主体的行为这一动态进行的。

3.后置性的预防手段。就是结合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开展个案预防、系统预防,以防止犯罪的再次发生、连续发生,同时形成心理强制力,对可能实行职务犯罪的主体起到震慑作用。具体工作手段是:结合职能以及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和其他执法活动,开展犯罪分析、预防建议、预防咨询、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

4.综合性的预防效果。一是查找出机制、管理漏洞,提供对策研究,建立健全防控机制;二是發现案件线索,提出侦查重点和方向建议,移送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并在举报中心备案;发现违法违纪行为或涉嫌普通刑事案件,依法移交有关部门。

(三)预防工作架构设计内容

1.职务犯罪预防信息收集。预防信息收集是预防调查的前置性工作内容。职务犯罪预防局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收集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及时把握职务犯罪高发易发领域、岗位、人员相关信息,建立全市各行业的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库。

nlc202309022143

(1)重大(重点)工程、专项资金的备案预防信息。职务犯罪预防局向重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和专项资金管理部门发出备案预防通知书,相关部门按照备案预防的要求送交备案预防相关材料。根据对备案预防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开展预防调查的项目或制定同步预防工作规划,报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或同步预防(即专项预防)。

(2)系统、行业、单位普遍信息。普遍收集金融、建设、卫生、税务、国土、环保、司法、民政、交通、水务、教育、保险、国企等行业系统及中介机构的单位基本数据,以及从业人员、业务工作的相关信息。加强与海城市检察工作联络员协会的联络,借助于检察工作联络员,为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信息情况;根据工作需要,联合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有关部门开展职务犯罪预防信息的收集;与反贪、反渎、侦监、公诉、监所、民行等部门建立职务犯罪信息通报制度。职务犯罪预防局对职务犯罪预防信息进行研究、分析,确定开展预防调查的项目,报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

(3)职务犯罪案件及行贿犯罪案件信息。公诉部门在收到职务犯罪、行贿犯罪的生效判决书、裁定书后,将判决书、裁定书和案件审查报告送交职务犯罪预防局,职务犯罪预防局将有关犯罪信息资料录入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库。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检察室等自侦部门对于立案侦查的职务犯罪案件,立案后将审查结论报告抄送职务犯罪预防局。对于典型职务犯罪大案要案、窝案串案、新型犯罪案件,确有实时同步开展预防必要的,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预防局指派专人参加办案组,介入侦查活动。对有延展性、放射性的情况,开展专项预防调查。自侦部门经初查不具備立案条件,但具有明显预防价值的,在不予立案后将审查结论报告抄送职务犯罪预防局。有专项预防调查必要的,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专项预防调查。举报中心管理的案件线索中,因不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初查而未决定初查的,将线索抄报职务犯罪预防局。经统计、研究、分析,认为有开展专项预防价值的,报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专项预防调查。自侦部门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终结后,将侦查终结报告及起诉意见书、不起诉意见书、撤销案件意见书抄送职务犯罪预防局。职务犯罪预防局结合查办职务犯罪典型案例开展个案预防、系统预防。针对发案单位在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检察建议,提供预防对策意见,推动建立健全防范控制机制。职务犯罪预防局结合职能以及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和其他执法活动,开展犯罪分析、预防建议、预防咨询、预防宣传和警示教育、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工作。

2.职务犯罪预防调查。职务犯罪预防局开展预防调查,根据职务犯罪发生的实际状况,或者围绕可能引发职务犯罪的隐患,通过专业化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寻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条件、特点和规律,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寻求有效预防对策。通过预防调查,扩大职务犯罪专项预防调查视野,明确开展专项预防调查的重点、方向和范围。预防调查实行立项审批制。对不涉及地区大局、无重大影响的局部行业预防调查,报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对涉及地区大政方针、重大决策、有重大影响的预防调查,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并报上一级人民检察院预防部门备案。预防调查结束后,由职务犯罪预防局制作《职务犯罪预防调查报告》。

3.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分析。法律政策研究室与职务犯罪预防局共同对职务犯罪预防信息及预防调查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和科学分析,准确把握职务犯罪的动态和趋势,提出关于职务犯罪专项预防调查的重点、方向和范围的建议。由法律政策研究室形成《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分析报告》,报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分析报告》的主要内容:预防信息基本情况,预防调查情况,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特点、规律、动态和变化趋势分析,专项预防调查重点、方向和范围的建议等。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对《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分析报告》进行讨论,决定是否开展专项预防调查。

4.职务犯罪专项预防(即专项预防调查)。职务犯罪预防局开展专项预防,运用专业性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查找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的漏洞,寻求有效预防对策,建立健全防控机制。通过专项预防,扩大侦查视野,明确侦查方向、范围和重点,为“抓系统,系统抓”的办案方针、践行加大办案力度、提高办案效率提供基础保障。

(1)职务犯罪预防局针对以下情形开展专项预防。一是法律政策研究室提请的《职务犯罪预防调查分析报告》,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讨论后,决定开展专项预防的。二是职务犯罪预防局在个案预防工作中,发现个案有延展性、放射性,发案单位在机制、制度和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可能存在窝案串案,有明显预防价值,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专项预防的。三是职务犯罪预防局对自侦部门经初查不具备立案条件,但在制度、管理上存在易发职务犯罪的漏洞和隐患,可能存在其他职务犯罪信息,具有开展专项预防调查必要,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专项预防的。四是职务犯罪预防局对举报中心管理的、未决定初查的案件线索进行统计、研究、分析,认为有开展专项预防调查价值,经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开展专项预防的。

(2)职务犯罪专项预防由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决定。专项预防立项后,职务犯罪预防局认真研究制定专项预防方案,开展专项预防工作。根据工作需要,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统一组织、指挥职务犯罪预防、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检察室、法警大队等部门开展专项预防工作。专项预防结束后,由职务犯罪预防局制作《职务犯罪专项预防情况报告》,提请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讨论决定。

(3)根据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对《职务犯罪专项预防情况报告》作出的决定,区别专项预防调查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一是查找出有关单位内部机制不健全、管理混乱,明显存在导致职务犯罪发生的漏洞和弊端,需要有关方面采取预防措施的,提出检察建议,提供对策意见,推动建立健全防范控制机制。二是把握职务犯罪的动态和趋势,掌握职务犯罪的行业分布、发案特点、作案手段,抓住可能存在职务犯罪的关键部位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查办职务犯罪重点、范围和方向的建议。三是发现职务犯罪案件线索,填写《人民检察院预防部门职务犯罪线索处置表》,经主管检察长批准,及时移交本院职务犯罪预防与查办指挥中心,并向举报中心备案。四是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或涉嫌普通刑事案件的,依法移交有关单位、纪检监察部门或公安机关处理。五是未发现以上四种情形的,立即终结专项预防调查工作,并将有关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单位。

(4)专项预防处理意见落实后,职务犯罪预防局制作《职务犯罪专项预防终结报告》,并立卷归档。

5.职务犯罪惩治与预防报告。立足检察职能,总结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客观分析职务犯罪发生发展变化形势,深入剖析引发职务犯罪的体制缺陷、机制漏洞以及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根本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究提出具体有效的防治对策建议报告,及时报送党委、人大、政府和纪委、政法委及有关部门,推动形成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合力,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三、预防效果的实现

预防效果的实现取决于预防组织架构的科学合理和预防方法、预防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的预防组织架构保证了预防工作模式的有效运行,而预防工作模式的组成有三种力量,即前置性的预防方法、同步性的预防手段和后置性的预防手段,采取合理的方法、有效的手段,就决定了预防内容的合理展开,确保了预防效果的实现。探索建立一个高效的职务犯罪预防架构体系,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能够充分实现综合性预防效果,这已为我院预防实践所证明。通过对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科学技术部门、农机部门、烟草专卖部门等开展职务犯罪预防信息收集和预防调查,查找出了在专项资金管理、动物防疫、专卖许可证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采取发检察建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研究预防对策,建立健全了防控机制,并且通过对农机部门开展预防调查,提出了关于专项资金方面的侦查重点和方向建议,自侦部门已立案侦查5人,并建立了防控机制。

海城市院探索建立的职务犯罪预防架构体系,通过半年来的实践检验证明,职务犯罪预防组织架构和工作架构作用充分发挥,能够高效地推动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有力开展,并取得了预防资源利用更加充分,预防方式更加合理有效,预防手段更加丰富完善,综合性预防效果更加突出的成效。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第5篇

近年来,我县按照省市双重预防体系推进工作安排,对部分企业开展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目前全县已有XX家工贸企业双体系工作创建完成并且有效运行,按照省市安排,我县第二批双体系创建工作即将展开。为提升我县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指导我县工贸企业双重预防体系的创建工作,印发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确保到2020年底我县工贸企业完成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并有效运行,企业切实把双重预防体系作为从源头上排查风险、消除隐患的重要手段,坚决遏制事故发生,保持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二、工作步骤

(一)摸清底数。

各镇街、园区根据辖区企业实际,摸清工贸企业的底数、基本情况等。发放《明白纸》(附件1),要求企业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掌握双体系建设内容及运行资料。填报工贸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清单(附件2),建立“一企一策”(附件3),明确企业的创建责任人、时间进度和任务目标,各镇街、园区要分别确定责任单位和人员,跟进创建进度。(4月底完成)

(二)创建培训。

县应急管理局将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我县企业开展双体系创建培训指导,并进行双体系验收。各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制定双体系培训计划,同步对企业各车间、班组,各一线人员开展创建培训,让每个员工了解双体系创建工作,并做好记录。(6月底完成)

(三)开展建设。

各企业建立以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各车间主任、班组长为代表的双体系组织机构;各企业以车间主任、班组长和岗位人员为重点,以“三项制度”、“八项清单”为抓手,自下而上对各自岗位进行排查,完善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所在岗位的风险点清单,并针对性制定隐患管控措施,制定风险告知牌,定期开展隐患自查。(8月底完成)

(四)对标提升。

各镇街、园区分别推荐一家实力强、基础好的企业作为标杆企业进行培育,安排人员盯上靠上,帮助企业开展双体系建设。创建完成后由县区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评分验收,县局选取双体系创建工作开展较好、评分较高的企业,作为标杆企业。各镇街要组织辖区内企业进行学先进、对标杆培训学习,全面提高企业双体系创建水平。县局将组织开展两次标杆企业观摩学习,帮助企业查找不足,对标提升。(10月底完成)

(五)验收考评。

县应急管理局组织第三方专家对各双体系创建企业开展验收。通过查阅资料、现场核查等方式,对企业全员责任落实情况、员工教育培训、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打分。对双体系验收不通过的企业,将跟进执法处罚。(11月底完成)

三、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专人跟进。

各镇街、园区要安排人员跟踪调度双体系工作。按照按照双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明确制定目标,阶段目标,细化分解工作任务,同时查找不足,分析原因,细化措施,进一步加大双体系的建设力度,提高双体系建设步伐。

(二)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企业是双体系建设主体,要以自建为主,外协为辅,要明确创建机构和责任人,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增强内生动力,建立落实全员责任制。“三项制度”、“八套清单”是双体系通则、细则、行业实施指南的精华简化,企业要以此为抓手,参照明白纸(附件1),主动建设。同时要积极参加县局、镇街组织的学习培训、观摩活动。

(三)创建标杆,积极调度。

双体系创建期间,市县将对企业的创建进度进行调度、通报。各镇街、园区分别推荐一家实力强、基础好的企业作为标杆企业进行培育。创建后验收评分前3名企业所在镇街将在年终考核中加分。评分后三名企业取消标杆企业称号,并对企业所在镇街年终考核进行扣分。

(四)执法跟进。

县局将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开展双体系专项执法,推动企业双体系建设。对双体系创建不积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不力、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的企业,将跟进执法处罚。同时,市局也将对部分企业开展明察暗访。

请各镇街、园区做好辖区内工贸企业摸底调查及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部署,4月22日前将附件2、3报县局,每月20日前及时调度本辖区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推进情况(附件2、4)并报县局。

联系人:XX;联系电话:XX;邮箱:XX@XX.com

附件:1.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明白纸

2.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清单

3.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一企一策”

4.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进展情况调度表

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明白纸

工贸小微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设备、工艺、环境和员工特点,建设符合企业实际的双重预防体系,要实事求是、务实管用、注重实效、真正运行。

成立一个机构:以正式文件建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主要领导(组长)的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领导机构或小组),组成人员还应包括分管负责人、各部门负责人及重要岗位人员,明确各成员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职责。

制定一个实施方案:方案应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分工、工作方法、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保障措施应从加强组织协调、保障资金投入、强化教育培训、实施督查考核等方面进行制定。

开展全员培训:制定全员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核方式和奖惩等内容,以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班组长和岗位人员等为重点,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培训,如实记录全体人员的培训教育情况。

建立三项制度:风险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应规定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的工作流程,明确各岗位职责,明确风险点的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管控措施、安全风险告知、隐患排查类型、排查主体、排查内容、排查周期(频次)、隐患治理整改验收流程、文件管理、持续改进及考核奖惩等内容,不能大而化之,不求多求全,一定要符合企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制定八套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点清单、风险管控清单(作业活动、设备设施)、风险告知(公示栏、告知牌、告知卡)、隐患排查清单(现场类、基础管理类)、隐患排查表(日常、综合、专业等)、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现场类、基础管理类)等。(根据本企业实际,可进行合并简化)

风险点清单:企业风险点的划分,应结合实际,综合考虑企业机构设置、岗位设置、工艺工序、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状况进行风险点划分。组织对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风险点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

风险管控清单:排查完成风险点后,发动全员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风险点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范围应覆盖风险点内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根据企业实际,科学选定方法分析判定风险,编制风险管控清单,列明管控重点(风险点名称、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等)、可能导致的后果(事故类型)、管控机构、责任人员和工程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培训教育、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等管控措施。(参照工贸通则、细则、《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XX省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办法》(省政府令第XX号)等)

隐患排查表:结合企业实际制定隐患排查计划,明确隐患排查的排查时间、排查目的、排查要求、排查范围、排查人员等。将《风险管控清单》中确定的风险管控措施作为隐患排查的内容,编制日常、综合、专业等隐患排查表。在隐患排查治理中,一定要实现隐患整改的“闭环”管理,重大隐患一定要清零。

确保真正运行。要将双重预防体系的关键环节、核心内容细化、量化成考核指标,与本单位各岗位人员的薪酬挂钩,形成上下相承、左右相连、彼此制约的考核体系,严格考核奖惩,确保真使用、真运行、真奖惩。

坚持持续改进:应每年至少对双重预防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或更新,并将结果对从业人员进行告知。

附件3:

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

“一企一策”

日期:2020年XX月XX日

企业名称

主要负责人及

联系电话

安全管理人员及

联系电话

专(兼)职安全

管理人员数

员工人数及

年产值(万元)

行业类别

如:轻工木材加工

是否标准化

达标企业

县局

挂包帮扶联系人

***

186********

镇街、园区

挂包帮扶联系人

***

186********

任务目标

1.5月X日前以正式文件建立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领导机构或小组),明确各成员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职责;

2.5月X日前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工作分工、工作方法、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等;

3.6月X日前制定全员教育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学时、培训内容、参加人员、考核方式和奖惩等内容,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培训;

4.7月X日前建立符合自身实际和具有可操作性的“三项制度”:风险管控制度、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奖惩考核制度等;

5.8月X日前建立“八套清单”: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风险点清单、风险管控清单、风险告知、隐患排查清单、隐患排查表、隐患排查治理台账等;(根据本企业实际,可进行合并简化)

6.X月X日前企业双重预防体系有效运行;

7.X月X日前实现双重预防体系运行信息化支撑。

(以上条目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简化)

工作措施

1.2.……

(可附页)

附件2:

工贸小微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清单

填表单位:

填表人:

审核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时间:

序号

县(市、区)

企业名称

企业地址

分类

行业分类

主要工艺、产品、产量

主要负责人及联系电话

安全管理人员及联系电话

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数

员工人数

年产值(万元)

标杆层级

建立双重预防体系组织机构情况

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情况

建立“三项制度”情况

全员教育培训情况

建立“八套清单”情况

是否

有效运行

分类填写:金属冶炼、食品加工类涉氨制冷、存在粉尘作业场所且作业人数10人以上企业、涉氨制冷、粉尘涉爆、一般工贸

如:轻工木材加工

如:市级、县(区)级、一般

如:已建立、正在建立中、未建立

如:已制定、正在制定中、未制定

如:已建立、正在建立中、未建立

如:已培训、正在培训中、未培训

如:已建立、正在建立中、未建立

填表说明:1.请填写辖区内工贸企业名单并如实填写建设情况,这个表里面的企业都要有对应的“一企一策”(附件3)于4月22日前报县局;

2.从5月份开始,每月20日前及时填报此表中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情况,与附件4一起报县局。

附件4:

工贸企业双重预防体系工作进展情况调度表

填报单位:

填报人:

审核人:

联系电话:

填报时间:

县(市、区)

小微企业

市级标杆企业(家)

县级标杆企业(家)

县级组织现场观摩点评活动

县级组织双重预防体系培训

总数

已建成数

比例

总数

已建成数

比例

总数

已建成数

比例

次数

参与企业数

参与人数

次数

参与企业数

参与人数

双重预防体系建设考核试题 第6篇

一、填空题

1、建立完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

2、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3、常用的风险评价方法有:(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 LEC法)、(作业危害分析法 JHA法)、(风险程度分析法 MES法)、(事故树法 FTA法)等。

4、风险暂定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级别最高。

5、事故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6、根据《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省政府令303号)隐患排查治理工作。

9、隐患治理应符合DB37/T 2883-2016 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的管控主体。A.公司、车间、班组、岗位 B.公司、部门、车间、班组 C.公司、专业、车间、岗位

5.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A.精神损害 B.健康损害 C.身心损害 D.心理损害

6.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A.个体行为 B.人为因素 C.环境因素 D.光线因素

7.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的组合。A.严重性 B.适应性 C.必要性 D.有限性

8.()是风险管控的基础。A.风险分析

B.风险评价 C.排查风险点 D.风险分级

9.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A.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B.必要性、实用性、安全性 C.安全性、必要性、可靠性 D.经济性、安全性、实用性

10.各企业的风险评价准则具体内容应()。A.应统一 B.同行业应统一

C.由各部门自己确定,无需统一

D.与企业实际情况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有关

11.()承担建立和实施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A.企业 B.中介机构

C.安监部门 D.主要负责人

12.企业应建立以()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A.主要负责人 B.分管安全负责人 C.安全机构负责人

13.风险信息包括危险源名称、类型、存在位置、当前状态、伴随风险大小、等

级、所需管控措施和()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A.基层单位、责任人 B.所在单位、责任人 C.责任单位、责任人 D.各级单位、责任人

14.风险分级管控程序四个阶段包括危险源识别、危险源分级、风险控制和()。A.效果验证 B.效果验证与更新 C.效果评价 D.效果验证与评价

15.风险分级是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划分等级。A.风险评价 B.评价结论 C.评价结果 D.风险评估

16.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

A.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B.风险越小,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C.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低;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D.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下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上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17.企业应在各岗位悬挂安全风险告知牌板,标明风险点名称及等级、危险源名称及等级、事故类别或后果、管控措施、管控层级、责任单位、责任人及()等内容。并分别用红橙黄蓝对风险等级进行标识。A.应急预案 B.应急电话 C.联系方式

18.企业应对()在醒目位置设置安全风险告知栏。A.一级风险点 B.二级风险点 C.三级风险点

19.对确定为重大风险的,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应尽可能地采取()的风险控制方法,并多级控制。A.较高级 B.相匹配 C.同级别

20.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教育制度应明确岗位员工熟知()的学习义务。

A.本岗位风险点及危险源 B.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措施 C.本岗位危险源及相应管控级别

21.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部署实施阶段包括宣传发动、法律法规学习、()、落实分工四个步骤。A.考试 B.培训 C.教育

22.危险源分级,遵循()的原则,对每一个危险源进行分级。A.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B.定量计算 C.定性分析

23.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落实分工阶段,企业要根据各职能部门、班组、岗位的职责,按照本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全面部署排查风险点、辨识危险源、制定管控措施、()的任务。A.制定风险管控责任制 B.编制风险管控清单 C.编制风险点管控计划

24.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各层级人员体系建设职责、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运行制度、相关概念、()等。A.风险点排查方法 B.危险源排查方法 C.风险排查辨识方法

25.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专业组负责本专业风险点划分、()、风险分级及管控措施编制。A.危险源分级 B.危险源排查

C.危险源辨识

26.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运行包括()等4个步骤。A.隐患辨识、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B.隐患排查、隐患汇总、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C.隐患排查、隐患分级、隐患治理、治理验收

27.综合性隐患排查应由公司级至少()组织一次;车间结合岗位责任制排查,至少()组织一次。A.每月、每周 B.每月、每日 C.每季度、每月 D.每季度、每周

28.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制度包括()。

A.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B.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持续改进管理制度

C.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培训教育制度、运行管理考核制度 29.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组职责:一是负责本工作组范围内风险点划分、危险源辨识、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编制;二是落实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具体工作,确保能够将所属范围的风险点全覆盖辨识,及时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汇报工作开展情况;三是()。

A.制订所有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B.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标准,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C.制订分管范围内各岗位及作业场所的风险告知排查表,并组织员工培训、贯彻落实

3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使企业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持续有效。B.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和提升。C.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得到提升。D.通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的建设,企业实现零风险、零事故。

31.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需要消减的风险,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风险等级为()。A.重要风险 B.关键风险 C.中度风险 D.低度风险

32.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及控制措施: 轻微风险可接受或可容许风险,无需采用控制措施实施期限为需保存记录风险级别为()。A.3级 B.2级 C.4级 D.5级

33.风险分级采用LEC法,中度风险色为()。A.红 B.橙

C.黄 D.蓝

34.1级风险(红色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A.无需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B.必须立即整改,可以继续作业。C.制定整改计划后,可以继续作业。D.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35.三、四级风险点可由()级监管,班组、车间管控;四级可由班组或岗位管控或因风险较小可直接忽略。A.公司 B.班组 C.车间 D.岗位

36.企业应根据排查组织级别,结合风险点及危险源特性,确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隐患排查()。A.责任人 B.周期 C.内容

37.车间、班组的隐患排查内容,可根据所管辖区域隐患排查的数量、风险等级、分布等因素,进行重点关注,侧重于(),并应确保区域内所有风险点及危险源均能等到监控。A.风险较低的风险点隐患排查

。)B.场所、部位 C.装置、设施 D.作业活动

12.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包括()。A.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 B.国内外事故案例和企业以往事故情况 C.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 D.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 E.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 13.风险控制措施类别包括()。A.工程技术措施 B.管理措施 C.培训教育措施 D.个体防护措施 E.应急处置措施

14.隐患排查依据主要有()。A.有关法律、法规要求 B.技术标准 C.事故教训经验总结 D.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

15.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A.岗位纠正)。(B.班组治理 C.车间、部门治理 D.公司治理

16.企业通过“两体系”建设应完成以下()成果。A.编制两体系实施指南

B.制定“两体系”创建工作实施方案 C.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汇总表 D.危险源辨识清单

17.风险分级管控基本原则可包括以下方面()。A.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性、有效性。B.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C.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D.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

1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安全风险等级判定,风险值为162分,则该危险源()。A.属于高度危险

B.应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C.需立即或近期整改

D.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19.以下情形()可判定为重大风险。A.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B.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 然存在的

C.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D.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20.企业应根据以下()情况,及时更新隐患排查治理的内容。A.法律法规及标准规程变化或更新 B.企业组织机构及安全管理机制发生变化

C.企业生产工艺发生变化、设备设施增减、使用原辅材料变化等 D.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预案演练结果反馈的需求 21.危险源辨识应充分考虑危害的()。A.可能性 B.根源和性质 C.能量和物质 D.后果

22.以下()措施属于管理措施。A.安全培训 B.制定操作规程

C.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D.设置危险及有毒企业的排放口

23.进行工作危害分析(JHA法)应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A.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

B.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 型。

C.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D.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24.发生事故的根本症结是()。A.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 B.安全过程管理不系统 C.不执行规章制度

D.企业缺乏安全管理专业人才 E.企业自主安全培训薄弱

25.各市、县(市、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广泛发动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排查本单位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点,包括生产系统、设备设施、输送管线、操作行为、矿山采空区、施工场所、()等方面存在的风险。A.城市垃圾堆场 B.安全管理 C.环境条件 D.职业健康

26.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方面进行评审。A.措施的可行性 B.措施的有效性

C.是否使风险降低至可接受风险

D.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

27.应结合企业可接受风险实际,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标准,明确风险判定准则,以便准确判定风险等级。A.可能性 B.严重性 C.暴露时间 D.风险度取值

28.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按时完成。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防止隐患发展为事故。A.资金到位 B.治理及时有效 C.制定整改方案 D.责任到人

29.以下属于重大隐患的是()。

A.违反法律、法规有关规定,整改时间长或可能造成较严重危害的 B.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C.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D.危害程度和整改难度较大,一定时间得不到整改的 30.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A.治理的目标和任务,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B.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C.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D.防止整改期间发生事故的应急预案或安全措施。

三、判断题(80题)(红色正确,黑色错误)

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

2.风险与危险源之间既有联系又有本质区别。风险是危险源的载体,没有风险就没有危险源。(✖)

3.任何危险源都会伴随着风险。只是危险源不同,其伴随的风险大小往往不同。(✔)

4.排查风险点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5.风险度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6.风险不可以避免,但是风险有大小。(✔)

7.隐患信息是指包括隐患名称、位置、状态描述、可能导致后果及其严重程度、治理目标、治理措施、职责划分、治理期限等信息的总称。(✔)

8.隐患的分级是根据隐患的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导致事故后果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

9.一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或者频率很高,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很大。(✖)

10.一件事件可能的后果造成多人伤亡,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个事件的风险就很大。(✖)

11.风险辨识是识别组织整个范围内所有存在的风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12.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

虑的过程。(✖)

13.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不必管控,但必须落实具体措施。(✖)

14.风险控制措施是指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企业针对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15.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中的D值越小,说明被评价系统的危险性越大。(✖)16.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17.安全检查表(SCL)的编制依据包括国内外行业、企业事故统计案例,经验教训。(✔)

18.风险矩阵分析法(LS)和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均是半定量的风险评价方法。(✔)

19.安全检查表法是一种定量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将一系列项目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系统、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出改进措施的一种方法。(✖)

20.工作危害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风险分析辨识方法,它是基于作业活动的一种风险辨识技术,用来进行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管理缺陷等的有效识别。(✔)

21.一级风险点属于重大隐患,应立即停产整顿。(✖)

22.一般隐患,因其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可暂时不予整改排除。(✖)23.对于一般事故隐患,根据隐患治理的分级,由企业各级(公司、车间、部门、班组等)负责人或者有关人员负责组织整改,整改情况要安排专人进行确认。(✔)24.重大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无法立即整改排除,需要全部或者局部

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25.重大隐患一定是重大风险,重大风险不一定是重大隐患。(✔)26.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应执行“五到位”,即: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

27.企业开展风险管控工作的目的是,实现零风险,杜绝或减少各种隐患,降低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28.企业应当根据隐患级别,确定相应的治理责任单位和人员,隐患排查治理应当以确保隐患得到完全消除为工作目标。(✖)

29.从企业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层,都应当参与隐患排查治理。(✔)30.公司级隐患排查由公司安全主要负责人负责,安全管理部门具体组织实施。(✖)

31.企业应在通则、细则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一套安全管理体系,是双体系贯彻于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成为企业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32.隐患排查主要是指中介机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标准和企业管理制度,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照风险分级管控措施的有效落实情况,对本单位的事故隐患进行排查的工作过程。(✖)

33.风险管控层级可进行增加或合并,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

34.持续有效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排查风险点是基础,对风险点内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然后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是风险管控的核心。(✔)

35.可接受风险是指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

许程度的风险。(✔)

36.企业应依据所排查出各类风险的全部控制措施和基础安全管理要求,编制包含全部应该排查的项目清单。(✔)

37.生产现场类隐患排查清单至少应包括与风险点对应的设备设施和作业名称、排查内容、排查标准、排查方法。(✔)

38.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包括报警、联锁、安全阀及液位、温度、压力等测量仪表和控制设施及消防、检查、检验等常规的管理措施。(✔)39.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等方面。(✔)

40.工程技术措施包括紧急切断装置、密闭采样系统、制定标准作业程序、监控、联锁、报警等。(✖)

41.风险控制措施应从工程技术(或工程控制)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识别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42.能立即整改的隐患必须立即整改,无法立即整改的隐患,治理前要研究制定监控、防范措施,落实监控责任。(✔)

43.隐患治理应做到方法科学、资金到位、治理及时有效、责任到人、按时完成。重大事故隐患必须立即整改,一般事故隐患可延缓整改。(✖)

44.隐患整改建议措施应采取“管理优先、工程其次、防护为辅”原则。(✖)45.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46.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的改变需及时更新风险信息。(✔)

47.隐患治理实行分级治理、分类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岗位纠正、班组治理、车间治理、部门治理、公司治理等。(✔)

48.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

49.企业应将风险管控相关信息录入山东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信息平台,并保障正常运行。(✔)

50.事故类比隐患排查是企业内和同类企业发生事故后的举一反三的安全检查。(✔)

5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小,而后果严重,则风险很小。(✖)52.危险源一定会演变成事故隐患。(✖)

53.企业应对存在安全生产风险的岗位设置告知卡,标明本岗位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后果、事故预防及应急措施、报告电话等内容。(✔)

54.建立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由以风险为重点向以事故为重点的转变。(✖)

55.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风险即可,无须将风险点的有关信息及应急处置措施告知相邻企业单位。(✖)

56.属地监管部门要将企业备案的“一企一册”中的1、2级风险点作为重大风险点进行管控。(✔)

57.对评估出的3级风险,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58.3级风险(黄色风险):中度(显著)危险,无需控制整改,公司、部室(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

59.企业通过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将风险降低到自认为可以,无需验证。(✖)60.“两体系”建设属于企业安环部的职责,与企业其他人员无关。(✖)61.风险分级的目的是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控。(✔)

6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机制,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排查,对排查出的风险点按照危险性确定风险等级,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对风险点进行公告警示。(✔)

63.将识别的危险源按照风险矩阵法或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进行分级,将所有危险源按风险度分为I、II、III级。(✖)

64.应急控制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65.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绿”标识。(✖)

66.隐患治理的唯一目标是彻底消除隐患。(✖)

67.设备设施清单可以不包括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68.对评估出的1级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

69.企业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成员主要包括安全、生产、设备、工艺、电气、仪表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70.企业应制定风险分级管控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掌握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方法,掌握风险管控信息,保留培训记录。(✔)71.安全阀、爆破片等安全附件设施未正常使用属于重大隐患。(✔)72.按照GB/6441的规定,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型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淹溺、火灾、环境污染等。(✖)

73.危险源辨识应由骨干技术人员参与,辨识要系统和全面。(✖)74.采用风险矩阵法(LS)判定为五级的风险,应由班组进行管控。(✖)75.消防及应急设施问题属于生产现场类隐患。(✔)

76.危险源辨识范围应包括规划、设计、建设、投产、运行等各个阶段。(✔)77.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

78.重复性隐患排查是隐患排查主要类型之一。(✖)79.重大隐患的治理应先编制隐患评估报告书。(✔)

80.企业双体系建设过程中,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宽从低的原则。(✖)

四、简答题

1、风险: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

2、可接受风险: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3、重大风险: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4、危险源: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5、风险点: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设施、部位、场所和

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风险评价: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6、风险分级: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一般分为红色、橙色、黄色、蓝色风险,其中红色风险等级最高,为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

7、风险分级管控: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一般风险越大,管控层级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8、风险控制措施: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9、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教育培训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10、选择风险控制措施应考虑:可行性和可靠性、先进性和安全性、经济合理性和经营运行情况、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11、风险控制措施评审内容有: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是否产生新的危害因素、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2、风险评价的一般程序:成立组织机构、实施全员培训、体系文件编写、风险辨识与评价、评审与审批、风险信息公告、落实控制措施、持续改进。

13、事故隐患等级:根据隐患整改、治理和排除的难度及其可能导致事故后果

和影响范围为标准而进行的级别划分。一般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上一篇:首要教学原理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下一篇:三-1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