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

2024-06-05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精选8篇)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 第1篇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梁平分公司吴正华我有幸参加了广电总局在重庆举办的2011年重庆市广播电视技术人才培训班,通过培训自己收获颇多,对现阶段广播电视技术及发展等知识有了更全面地了解,同时也感觉自己在广播电视技术知识方面还有太多的空白,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应积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知识水平。这次学习,我体会很深,感触很多,主 要有以下几点体会:首先感谢广电总局举办的这次培训,这次培训对我来说非常及时,我虽在县广播电视行业奋斗多年,作为一位广播电视技术工程人员,深感自己对本业务知识的匮乏,对工作中有些是事而非,对新时代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应该储备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术,以前不是很明白,好多时候都是遇到问题临时抱佛脚,请教别人,通过培训我了解到作为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应储备的常用的知识并为我今后学习提供了方向。我作为一名老广电工作者,通过学习,扩大了自己的知识范围,拓宽了视野,思想上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使我对安全保障播出、安保措施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其次,从事我们广电行业要勤学,现在信息发展迅速,原有知识在短时间内就会过时,不学就要落后、应该有真知灼见、真才实学。事实上,如果工作后不继续学习,将很快被淘汰。1994年我们县有线电视还处于大批安装时期,当时网

络为300兆有线电视系统,短短几年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网,网络升级到550兆再到现在正全面改为860兆双向HFC有线电视网络,现在又是光纤直接入小区、楼幢。有线电视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可以称得上是日新月异。

本次培训班课程设置实用、易学易掌握,授课教师认真负责,张老师介绍了很多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经验和方法,使我意识到基础很重要,安保制度更重要。需要一定的操作层面的知识和应急能力,需要一定的工具操作能力。张老师授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先了解广电总局62号令条例,安全保障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使自己能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掌握培训内容。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这几天广电总局的专家级老师的讲课,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更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有一些实际操作中的小技巧小窍门等。同时我们全体学员也深刻感到:培训班组织井然有序,上课一丝不苟,这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 第2篇

王梨娜

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一次暑假师德培训,目的是为了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为全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对优秀教师先进事迹的学习,作为一名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我深刻地明确到了自己身上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认识到了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我认为要切实地把握好自身的师德建设,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做到为人师表,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好榜样作用。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教师职业的示范性极其重要,再加上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别强,成年人尤其是教师的言行举止,会成为他的模仿榜样,所以要求教师必须时时、处处用模范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比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教师自己就不能迟到早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教师自己言谈举止切切不可粗鲁;要求学生遵守行为规则,教师应自觉遵守教师守则。否则,光要求学生,而自己又不身体力行,反而胡作非为,学生就认为这样的老师言行不一,出尔反尔而不可信赖。正如孔子所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起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是要做好一名教师必须要全心全意地去爱着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师爱是师德之魂。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把工作当成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作为一名老师,心中应该有爱。爱是一种由衷的热情,是铺垫师生关系的无声语言;热爱学生的老师,工作时是幸福的,而缺乏这种爱的老师,每天都面临新的苦恼。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心情好,情绪高,学习积极性高,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师爱效应。

罗素曾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学生无论品德还是智慧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爱的核心却是善。教师职业如何为善?从教师职业道德中更是难以尽数。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实践,从教师的身传言教到教师的自我修炼,从教师学而不厌的钻研进取到教师诲人不倦的忘忧情怀。当一个教师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使思想达到一定境界时,一切都变成了自然的行为,学生也会自然地感受到老师的爱。

三是要积极学习,不断地寻求自身的发展。所谓“学高为师”,教师对某一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注重创新,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然而,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更应该是一条清澈的,不断流动的小溪,吸引着学生到你身边来汲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

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

《电视技术》2011年稿约 第3篇

《电视技术》一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是电视技术业内唯一一本“双核心”刊物, 被英国科学文摘 (SA/INSPEC)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数据库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 被“中国期刊网 (CN-KI)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等收录。

2011年《电视技术》主要以“DTV观察”、“数字电视”、“电视中心”、“宽带网络”、“信息终端与显示”、“传输与接收”、“数字视频”、“器件与应用”、“视频应用与工程”、“标准、检测与仪器”等为主要栏目宣贯政策标准, 报道重大成果, 展示创新设计, 探讨技术革新, 推广先进经验, 聚焦热点问题, 剖析行业趋势, 记录重大事件, 阐发精英观点, 凸显企业力量, 速递技术动态、产品创新、厂商活动、会展信息等。

我们会继续关注:

1) 国内外有线、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研究进展;

2) 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进展与推广应用, 图像处理、识别等新技术, 云计算与应用;

3) 新媒体, IPTV, 网络视频;

4) 典型制播、播控系统, 高标清同播, 大型活动直播方案, 高清设备、方案选型, 高清制作经验。

以上并未全列, 欢迎广大读者、作者投稿。

5) 三网融合及新业务, 物联网, NGB, NGN;

6) 3G/4G宽带通信, 移动互联网, 无线视频通信;

7) 网络改造, 运营模式, 网络管理;

8) 新型信息终端, 家庭网络, 智能电视, 3D-TV;

9) 数字版权管理与内容保护;

10) 广电技术革新与先进经验。

附:投稿须知

1) 来稿应符合本刊的报道范围, 不涉及任何国家或企业机密。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 可对写作意图进行说明。稿件字数5 000字以内为宜, 重大课题研究及综述文章不受字数限制。若属基金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专利等, 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并提供相关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 本刊将酌情优先刊登。

2) 稿件应提供中英文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给出中图分类号和参考文献。

(1) 文题要求在20字以内, 中英文题名一致。

(2) 作者单位应提供全称和邮编及英文翻译。

(3) 摘要内容涉及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 (或) 结论等, 字数一般要求在50~200字之间, 关键词提供3~8个。

(4) 中图分类号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四版) 。

(5) 参考文献须按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著录格式参考国标GB/T 7714-2005或参照本刊网站 (www.tvea.cn) 明细。

3) 论文内容要求

(1) 基于作者创造性工作的论文, 应力求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文字精炼, 所列图表和数据及其结论应准确无误。

(2) 图、表的使用要得当, 尽量不要与文字表述内容重复。图、表要清晰、完整、规范。建议用三线表。

(3) 文中名词术语、数字、外文字母、量及符号、数学式等注意规范使用, 并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文中首次出现的非常用英文缩略语须用英语原文和中文解释说明。

(4) 对于综述性或介绍性的文章, 所用资料力求博采广集、真实可靠、信息量大、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时效性强。

(5) 翻译文章应附原文、注明出处, 并保证译文的中文版权。编译文章应注明参考文献。

(6) 本刊鼓励发表具有指导或启示作用的技术应用类文章。论文应注重对设计思路、实现措施、测试情况、最终结论等方面的记述。

4) 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信息, 来稿请声明无署名争议。

5) 本刊2011年将引入采编系统软件, 投稿稿件可由网络上传。目前仍采用电子邮件投稿, 稿件请采用Word等格式。

6)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 30个工作日内通知作者录用情况, 如需急审, 请来稿时注明。来稿一般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

7) 所投稿件不得抄袭, 请勿一稿多投。如经“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 发现已录用文章存在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本刊有权撤销其录用资格并通报。

2011年广播新闻扫描 第4篇

关键词:广播新闻 全媒体 微电台 民生 互动

2011年,广播一如既往地直面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形势,以积极的姿态改革突破,求新求变,始终紧扣时代脉搏。广播新闻进一步完善全媒体发展传播、资源整合利用、多元化报道的战略系统。以“微电台”为代表的新技术平台互动性的大大增强,让广播新闻的用户体验不断提高。广播新闻评论成为重点抢占市场,评论迎来3.0时代。与此同时,广播新闻落实“走、转、改”的人本精神,更加关注公益事业,体现出更深的社会内涵。

一、进一步完善传播系统,适应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受众结构、受众接受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多种媒介发展从竞争到合作,不断整合媒介资源、突破地区和渠道限制,以争取更多的受众和更大的利益,追求共赢。2011年广播新闻业已存在的全媒体融合发展、跨越式合作、报道方式多元化等趋势进一步加强,并形成较为稳定和不断完善的发展态势。

1.播出平台全媒体化

全媒体的传播模式,就是运用集群传播途径,调动多渠道力量,打造融合新闻,多角度满足受众视听需求。2011年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无不运用了此类传播模式,多箭齐发,扩大受众覆盖面。在两会及建党90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中央电台全面发动多套广播频率和以中国广播网、手机中广网、央广视讯为依托的新媒体,综合运用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对两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报道。

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合作进一步发展。7月21日腾讯微博与上海东方广播公司(ERC,下称东方广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腾讯将为东方广播旗下频率以及知名主持人开通官方微博。东方广播所有广播直播节目及大型线下活动将通过腾讯微博独家与听众开展即时互动。郑州电台与河南—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资源共享、宣传合作、商业推广等多个层面展开深入合作。

2.广播联盟纵深推进

广播联盟是广播新闻中常态合作机制,它在统一平台上调配资源,将松散的各地方力量拢合,形成聚合效应,做大市场、扩大传播影响。2011年第26届深圳大运会期间,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全国大运广播联盟”,整合采编资源,统一指挥、集团作战,组织20家成员台的100多名记者,发挥联盟“节目共享平台”作用,实现资源共享,节目互通,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跨区域合作,结合各地的特色条件,优势互补,以点带面,打破新闻事发地的狭小范围。4月25日,由西藏电台发起,全国17家援藏省(市)广播电台共同参与的《穿越西藏》大型联合采访活动,记者分成三路奔赴西藏自治区7个地(市)进行采访,沿途以行进式报道的方式发回反映西藏和平解放60年来发展变化的音频、视频、图文稿件。

3.报道呈现方式多样

广播新闻的报道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除动态消息、现场报道、广播评论外,还出现新闻背景分析、新闻故事、体验式报道等,还有利用新媒体进行的互动报道和即时报播等报道新样式。在广播新闻的日常运作中,综合运用各种报道方式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6月30日,京沪高铁首发车,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当天推出了特别直播——《跨越之路》,在列车上设立直播间,开创了中国广播历史上第一次在如此高速运动中直播的先例。除了主持人的解说介绍外,还邀请了乘车的普通听众走进直播间进行访谈,列车上同时有两位评论员进行精彩评论,另外派出记者从与京沪高铁同时出发的京沪快线飞机、从上海出发的对开列车等多条线路发回体验式连线报道,加上节目中设计精当、制作精美的音乐和片花,各种报道方式结合,生动鲜活,使节目的可听性大大增强。

二、重视“用户体验”,“微电台”大大增强互动性

随着社会多元化、受众主观参与性的日益加深,媒体生态越来越“去中心化”,受众从被动告知转为主动参与、甚至主动传播,“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广播长期以来“我播你听”的单向传输方式难以聚合受众。“用户体验”首先将媒体的内容提供和传播渠道视为产品,而把受众使用媒体产品之前、期间及其后的主观感受,作为产品生产的首要考虑因素。这些主观感受包括,受众在使用内容产品前中后的情感、喜好、认知、印象、行为以及愉悦度、价值感、有用性等。广播越来越重视“用户体验”,多数广播电台有意通过互动,增强“用户体验”,培养忠实、长期“用户”。

1.改版——更加突出互动

互动是广播节目的生机之源。广播互动的宗旨,是为了做活做优节目,只有在节目中以听众为中心,服务好听众,节目的生命力才能长久。2011年的广播新闻节目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程度地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提高“用户体能”,培养稳定的收听群体。

10月8日,中国之声再度改版,更加突出了与听众的互动。其中,《央广新闻晚高峰》每天推出“新闻调查”,寻找当天最重大主题,以20秒片花的形式向听众征集意见,3小时全程滚动关注,每个时段中主持人伺机与听众互动,在节目结尾公布当天听众调查结果。改版过后的《央广夜新闻》,所有节目环节均围绕互动设计,以互动方式呈现,把话语权交给听众——“你来说”。通过与新媒体合作等形式,与听众零距离贴近。每半小时同步跟踪一项重要事件或话题,同步展开当事方、评论员、听众网友的实时互动讨论,提供平台聚集各方声音碰撞,打造中国之声类似微博的崭新节目样态——“微广播”。

2011年,上海电台也全新改版。新版绝大部分节目由以前的录播改为直播,录播节目时间由过去每天16个小时缩减到平均每天0.5小时。每天6:00~00:00时段的重播节目比重由原来的近40%缩减到5%。其中9:00和13:00新开辟《直通990》节目,借鉴微博互动形式聆听听众反映的问题,使广播成为一个信息集纳、志愿服务的全新平台。本次改版录播转为直播最大的效果是增强了听众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听众的忠诚度。

nlc202309011319

2.“微电台”——边听边互动

微博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革命,它既有传统广播的即时性特点,同时又有强烈的互动性,是新的媒介环境和现实情境下增强传播效果的极佳策略。广播媒体开通微博主要用于内容链接、发布新闻提要、节目预告、话题收集、主持人及记者的推介、活动推广、进行实时互动等。以即时性为主要特点的微博成为重要的新闻源,同时成为与受众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微博,广播与听众之间可以形成个人接触,进而产生互动,最终以节目为中心形成听众社区。而“微电台”也带给听众“边听边互动”的全新体验,互动性更强。

新浪“微电台”5月10日上线,3个月就有28个省市的200多家电台开通微电台。中国之声新浪“微电台”也于8月10日正式上线。用户通过使用新浪微博“微电台”应用,可以一边浏览互联网一边收听电台广播,并可以随时对广播内容进行微博点评和讨论。同时,用户还可以通过应用界面轻松关注各电台频率明星主持人微博,既方便了微博用户在多家电台中选择收听,又大大增强了在线广播的互动性。

微电台成为主持人与听众互动的新阵地,从“你发短信我读”到“你发微博大家一起在线共享”,再到“边听边互动边共享”,通过微电台,广播节目与听众的互动在同一个页面完成。广播新闻与可以在这种互动方式中把握新媒体听众的需求,除了加强新媒体资讯整合播报以外,还可以在诸如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更好地实现主持人、嘉宾、听众三者之间话题讨论的实时互动。传统广播与微博全面结合的创新之举对广播电台的发展及其生存空间的拓宽无疑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评论进入3.0时代,建设“思想媒体”正成热点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张振华认为:“优秀的新闻媒体必有同时做好两件事:一是描述事实,一是评论事实。”他提出,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解读则成为争取受众的“强磁场”。传媒之间的竞争从信息竞争发展到观点竞争,社会进入“全民表达时代”“大众评论时代”,单向度的宣传说教难以让受众信服。这种背景下,办有思想的电台、办有观点的电台,是广播谋求自身发展、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法门。广播在传播理念上,由单一的信息传播向观念复合传播转变,做出更全面、更及时、更透彻的新闻解读和评论,不仅可以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需要,也会提高广播媒体的品质、地位和影响力。

1.评论3.0模式——广播评论发展的全新方向

2010年,杭州电台新闻广播明确提出“新闻立台、评论强台”的办台理念,推出一档原创性的评论栏目《连线快评》。栏目播出一年以来,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5月10日,由浙江省广电学会、杭州文广集团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主办的“评论3.0传播新闻时代——FM89杭州新闻广播《连线快评》开播周年研讨会”在杭州举行。会上,杭州新闻广播提出了评论3.0时代的传播新概念和“多对多”的传播形态,得到了业界和学界专家的充分肯定。从对《连线快评》的经验总结中,评论3.0被定义为以“多元化的评论员队伍、多视角的新闻观照、多频次的快评微评、多维度的传播网络”为特点的新时期的评论模式。

《连线快评》重在以快取胜,紧跟在资讯播报之后,第一时间发表独到观点,并且不断刷新视野。它一改评论节目的刻板播出样式,采用逢整点播出的模式,从早9点到晚8点,评论随时听。这种高密度滚动播发的形式,使广播“快”和“伴随性”的特点得以在评论节目中体现。它又以“微”见长,把全天新闻以小时为单位进行划分,每小时一事一议。每篇评论短小精悍,绝不超过两分钟,符合现代广播听众的收听习惯。同时,这种评论模式互动性较强,提高了“用户体验”的便捷度:通过广播、电视、纸媒、QQ、博客等全媒体布局,满足个性化需求;节目前在微博上进行话题预告,提醒受众收听也开放留言,在拓展节目影响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内容的来源。

2.办有思想的电台——打造吸引受众的强磁场

《连线快评》说明广播评论也可以像新闻资讯一样全天滚动插播,成为贯穿全天必不可少的“新闻点心”,广播新闻评论显示出新的发展空间和生命力。各种新闻报道中,各级电台广播新闻节目中,评论日益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巧妙利用。

深圳大运会开幕式上,中央电台首次在大型仪式庆典类直播中特约国内知名评论人杨禹作为直播嘉宾,与主持人进行现场即时互动,对开幕式精彩内容、相关背景、核心主题等进行评论和解读,一改以往全部由主持人大量的解说来完成的惯例,使现场直播更加轻松鲜活。这是广播评论的一次大胆创新,将启发广播新闻节目在评论上作出更多尝试。

中央电台在两会报道中也特别注意发挥评论优势。全新改版的经济之声开办了《主编视点》和《观点辩论》两个专栏,结合两会热点,发出多篇评论。此外,13套频率分别邀请著名评论员,以“博客心语”“播客心声”等形式,利用“外脑”的权威性和感召力,吸引听众关注。

河北电台新闻广播新增了一档叙、评结合的节目《新闻天下汇》,除了对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盘点,还选择热点进行点评、解析,并连线专家,请其提供权威解读,使新闻传播效应得以增强和延伸。江苏广电总台新闻广播2010年在午间12:00~13:00开辟专门的评论节目《新闻评谈》,邀请嘉宾结合热点新闻畅谈自己的观点,听众也可以通过热线与主持人、嘉宾互动交流。这些做法都使得广播媒体的节目传播力、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大大增强。

四、增强人文关怀,彰显新闻媒体责任意识

从媒体的特性、作用、功能来看,其天生就负有社会责任。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社会和大众服务。人文关怀是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一种思想体系,于新闻媒体,首先要强调以人为本的新闻观和传播理念。2011年,注重公益传播成为广播新闻的共同发展趋势。

1.关注公益,树立“责任媒体”形象

2010年10月8日,中国之声再次改版,新节目全力打造其“责任至上”的社会形象。其中,改革传统枯燥的时钟打点报时方法,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独创公益报时新形式。公益报时邀请一些公众人物或公益组织相关人员为大家报时,同时传递一些具体可观的公益理念,比如文明驾驶、节约资源、帮助贫困母亲、为山区儿童加餐等,十分富有感召力和提醒效果。这是中国之声联合全国性公益组织,依托公益项目和公益行动的创新。将整点和半点报时打造成宣传公益事业的固定窗口,不仅能唤起人们践行公益的决心,营造健康向上的公益环境,传递关爱互助的公益理念,而且能树立媒体的公益形象,做“责任至上”的国家新闻广播。

除此之外,2011年各地广播媒体都比较积极地组织、参与公益活动。5月15日,黑龙江电台举办了第二届龙广爱心节,为哈尔滨市筹募环保型分类箱、爱心候车座椅和公交站台排队围栏,价值300多万元。5月,湖北广电总台新闻综合广播与团省委联合策划《孩子,我们和你在一起》大型公益活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6月,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联手大连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东方航空公司大连营业部等共同倡议发起成立全国第一支由广播媒体发起的海洋环保义工队,激发人们关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

2.开展“走、转、改”,增强新闻“民生”意识

2011年,中宣部等五部门部署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全国广播媒体也纷纷投入到“走、转、改”活动中。此项号召体现了新闻“三贴近”的原则,是新闻本源的回归。社会公众的生活永远都是新闻的源头活水,下到基层、倾听民意,是民生意识的回归和进一步深化。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开办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栏节目,在《央广新闻》等节目中推出专题报道,持续播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制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通过“CRI中外记者·中国行”采访报道活动,组织中外记者深入田间地头、厂矿企业、百姓人家进行采访,透过中外记者的视角看中国,用普通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

安徽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频率所有记者和主持人奔赴全省公路、机场、铁路等交通行业基层,用“我当一天劳动者”的方式,感受交通行业一线工作者最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生活广播的大型系列报道《心系民生、传递民生》倾情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热点问题;经济广播进一步加强与群众的紧密联系,落实好听众投诉反馈机制,农村广播分别派出采访小分队深入基层,对新农村建设等进行调研报道。

总之,2011年广播新闻在应用新技术与受众新变化中实现了新的创造,传播系统上不断稳固完善,传播内容上更加深化,传播观念上更加富有责任关怀,体现出广播新闻一年中不断成熟发展,追问自己传播使命、践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种成长无疑将为广播新闻打下了更好的基础,引领广播新闻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跨越。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本文编辑:宁黎黎)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 第5篇

广播站在2011年中,贯彻落实学校领导围绕“在党旗下成长”等工作重点,在学生处赵文威处长,林广国处长和团委学生处老师的正确领导,以及全体广播站成员的努力下,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工作概况:

1.每年的开学初段,我们广播站都是按照往常的工作一样,头四周为工作准备,整理器材,调整状态等,以应对接下来的工作任务。

2.5月份,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了解DJ的风采,学习他们在广播中体现出的专业性,技巧性,以及表现出的对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我们的播音水平,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提高我院在主流媒体的曝光率,增加我校知名度,也为我院广播站成功加盟广东高校广播联盟而庆祝。特举办了飞扬88电台Dj见面会的活动,并且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受到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给予了我们全站成员工作的肯定。

3.九月份,迎接大一新生并协助我院在大一军训期间的一系列工作,成为了我们的工作重点。我们先后参与了相关的活动,记者,主持以及技术员的付出,让大一新生感受到了我们广播站对于他们的关怀。

4.开学前两个月,广播站由大

二、大三的播音员进行日常开播,在10月份中,大一新生军结束后,进行其下工作组的招

新和面试以挑选站内成员;并在11月份顺利完成交接,现以大二为主,大一为辅的工作模式完成日常的开播以及站内的相关工作。

5.2011年,我站参与了“校园十大歌手”、“红歌赛”、表彰大会、学院“第九届校运会”的筹备活动、“安全紧急疏散演练”以及应宣传部“书法和绘画展”活动、宿管部的“雅舍评比”活动、社会实践部的“大型招聘会”等等活动的申请,分别派出了主持人进行其活动的主持人进行活动现场的播音和主持、技术员对现场器材的调控及记者对活动的采访和后续报道。

6.12月初,我站应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播台之邀,为友台录制台庆祝福语,由记者组写稿、播音、技术组录制;并组织站内工作组成员代表出访其“九周年台庆晚会”,庆祝并向友台学习经验。

经验总结及分析:

院团委广播站全体成员一直以来都是以“为同学服务”为宗旨,本着“爱广播,乐做广播人”的态度开展广播站的相应工作。

开学至今,广播站迎新、招新和完成了交接,期间井然有序的进行并为站内注入了新力量组成了一支全新的团体;新站员在大二站员的带领下学习也逐渐接手,维持广播站的日常工作,但在广播站日常开播当中,仍旧存在因调音台而影响到开播质量的问题,对此,站内已尽量去调试但未见改善。除了站内的基本工作之外,我站积极参与配合学院和各个部门开展的联合活动活动,应申请出派相关工作人员和器材,但由于部分申请的部门对我站的申请规范还不是十分了解,对此,针对这个情况对我站已做出“关于通知和借出器材的规定”,务求让日后各活动的申请更加方便、更加了解。

诚恳大家在日后的工作中,对我站工作上的不足之处指出

来,我站会以最诚挚的心去努力,为同学们服务。

2011年公司管理培训心得 第6篇

我喜欢封闭式的培训,越严格越好,越累越好。有人说我是被虐狂~可能吧……因为这样才能看见自己的潜力和耐力。但这次的培训并不是很严格也不累,所以有一点一点失望。不过课程有被输入进我的大脑。

管理对我来说很重要,所以如果想有发展那么就先从管理开始吧。首先我学到的是:心态管理——心态就是内心的想法和外在的表现。心态有两种:积极和消极。那么任何事物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如果你是几级的你看到的就是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那么你的人生和、工作、人际关系及周围的一切都是成功向上的;那如果你是消极的,你看到的就是悲观、失望、灰暗的一面,你的人生就自然乐观不起来。积极的心态决定了成功的85%。发生任何事都要事缓则圆。摆正心态~

下一个目标管理。有人问什么是目标?目标就是你的目的和方向、你到底想要什么、你的梦想、你的愿望。每个人都要设定目标这样才会慢慢实现梦想走向成功。设定目标要分段,不能太遥远。然后有个终极目标。例如: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本年目标、近期目标(1—3年)中期目标(5年)远期目标(10年)终极目标(60岁)这样以终为始,从终极目标反推回来。

接下来是时间管理,好多人在无形当中就浪费了时间,时间是什么?间就是生命!时间是财富!时间就是资源!时间句是人生中最大的资本!算算我的时间值多少:

年收入(万元)

年工作时间(天)

日工作时间(小时)

每天价值(元)

每小时价值(元)

2万

254天

8小时

78.74

9.84元

3万

254天

8小时

118.11

14.76

4万

245天

8小时

157.48

19.69

这样算浪费一小时就是浪费金钱。用最快的时间达成最有价值的目标,实现均衡的人生。

下面是学习管理,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持续成功,每天保证读一小时书,先开始每月读一本书然后慢慢多读,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

最后一个就是行动管理,人生没有太多的机会和等待,做出决定,马上行动。执行也是很重要的一步。行动者的宣言:

从今天起我要向全世界宣布

我要做一个行动巨人

我要在行动中去学习,去成长

在行动中去尝试,去完善

在行动中去奋斗,去超越

在行动中去增添勇气,创造奇迹

我要马上行动,立即行动

快速行动,直到养成习惯

行动!行动!行动!

广播电视技术培训心得 第7篇

通过学习、网上交流等环节,我感到长了许多见识,教学思路灵活了,对自己的教学也有了新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讲求实效性,不能活动多多而没有实质内容;教师的语言要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再者在课堂上,教师只起一个引路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那样又成了“满堂灌”的形式;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但是不能全靠问题来牵引学生,让学生跟着老师走,这样便又成了“满堂问”的形式。

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教学中,我们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应该使学生在使用远教资源时能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合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方式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可以触类旁通地知道很多知识,扩大知识面,使他们增长见识。

远教资源是学生萌发创新思维、创新精神,走向世界的窗口,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电脑多媒体网络信息领域,可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促进教育制度的革新,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育质量。

《电视技术》2011年稿约 第8篇

《电视技术》一直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是电视技术业内唯一一本“双核心”刊物, 被英国科学文摘 (SA/INSPEC) 、美国剑桥科学文摘 (CSA) 数据库等国际知名检索机构收录, 被“中国期刊网 (CN KI)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全文版) ”等收录。

2011年《电视技术》主要以“DTV观察”、“数字电视”、“电视中心”、“宽带网络”、“信息终端与显示”、“传输与接收”、“数字视频”、“器件与应用”、“视频应用与工程”、“标准、检测与仪器”等为主要栏目宣贯政策标准, 报道重大成果, 展示创新设计, 探讨技术革新, 推广先进经验, 聚焦热点问题, 剖析行业趋势, 记录重大事件, 阐发精英观点, 凸显企业力量, 速递技术动态、产品创新、厂商活动、会展信息等。

我们会继续关注:

1) 国内外有线、地面、卫星数字电视研究进展;

2) 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研究进展与推广应用, 图像处理、识别等新技术, 云计算与应用;

3) 新媒体, IPTV, 网络视频;

4) 典型制播、播控系统, 高标清同播, 大型活动直播方案, 高清设备、方案选型, 高清制作经验。

5) 三网融合及新业务, 物联网, NGB, NGN;

6) 3G/4G宽带通信, 移动互联网, 无线视频通信;

7) 网络改造, 运营模式, 网络管理;

8) 新型信息终端, 家庭网络, 智能电视, 3D-TV;

9) 数字版权管理与内容保护;

10) 广电技术革新与先进经验。

以上并未全列, 欢迎广大读者、作者投稿。

附:投稿须知

1) 来稿应符合本刊的报道范围, 不涉及任何国家或企业机密。来稿请注明投稿栏目, 可对写作意图进行说明。稿件字数5 000字以内为宜, 重大课题研究及综述文章不受字数限制。若属基金项目或重点攻关项目、专利等, 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并提供相关证明复印件或扫描件, 本刊将酌情优先刊登。

2) 稿件应提供中英文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 给出中图分类号和参考文献。

(1) 文题要求在20字以内, 中英文题名一致。

(2) 作者单位应提供全称和邮编及英文翻译。

(3) 摘要内容涉及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 (或) 结论等, 字数一般要求在50~200字之间, 关键词提供3~8个。

(4) 中图分类号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第四版) 。

(5) 参考文献须按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著录格式参考国标GB/T 7714-2005或参照本刊网站 (www.tvea.cn) 明细。

3) 论文内容要求

(1) 基于作者创造性工作的论文, 应力求条理清晰、论证严谨、文字精炼, 所列图表和数据及其结论应准确无误。

(2) 图、表的使用要得当, 尽量不要与文字表述内容重复。图、表要清晰、完整、规范。建议用三线表。

(3) 文中名词术语、数字、外文字母、量及符号、数学式等注意规范使用, 并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文中首次出现的非常用英文缩略语须用英语原文和中文解释说明。

(4) 对于综述性或介绍性的文章, 所用资料力求博采广集、真实可靠、信息量大、详略得当、突出重点、时效性强。

(5) 翻译文章应附原文、注明出处, 并保证译文的中文版权。编译文章应注明参考文献。

(6) 本刊鼓励发表具有指导或启示作用的技术应用类文章。论文应注重对设计思路、实现措施、测试情况、最终结论等方面的记述。

4) 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作者简介等信息, 来稿请声明无署名争议。

5) 本刊2011年将引入采编系统软件, 投稿稿件可由网络上传。目前仍采用电子邮件投稿, 稿件请采用Word等格式。

6) 编辑部在收到稿件后, 30个工作日内通知作者录用情况, 如需急审, 请来稿时注明。来稿一般不退, 请作者自留底稿。

7) 所投稿件不得抄袭, 请勿一稿多投。如经“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 发现已录用文章存在抄袭和一稿多投现象, 本刊有权撤销其录用资格并通报。

上一篇:能源管理职责和权限下一篇:公冶姓的来源,姓公冶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