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2024-08-17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精选8篇)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1篇

一、课堂教学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就教学空间而言,教学组织形式有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现场教学。学生学习的是人类的间接知识,必须借助于课堂教学的环境,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到前人的经验总结,把握由复杂的社会现象、生产过程等改造为知识形态的理论体系。学校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是由教学过程的上述特点决定的。相对而言,社会实践是与课堂相对应的辅助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的“错位”现象。如在论及素质教育的实施时,一些领导和教师总是在剖析课堂教学局限性的前提下,大侃“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开展情况,而对“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如何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却谈的很少。在维持课堂教学“现状”的前提下,增添多样化的社会实践与现场教学,是目前许多学校推行素质的模式。“第二课堂”成了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囿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课堂教学中确实存在着“灌注多,启发少;分析多,综合少;同步多,异步少”等诸多与素质教育思相悖的做法。推行素质教育的主旨不是因此而“蔑视”课堂教学,而是运用素质教育思想深化课堂教改,在扭转上述“三多三少”做法,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在现有办学条件下,教育的这一“基本路线”决不能动摇。因此,能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能否通过课堂教改,使其学科教学真正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二、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操作原则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全面提高素质,发展个体特长。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建立起真正与素质教育协调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认知、技能、情感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结合。具体说来,就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目标具有多维性,要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协调等维度考虑,突破课堂教学目标的片面性,突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过程,即不仅要重视发挥德育、美育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意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达到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和谐发展。同时,全面性原则,还包含课堂教学目标要充分照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注意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学目标的层次化,将使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受到教育。由于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因此,从目标的制定到内容的安排,从方法的选择到结构的优化均应遵循全面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从认知过程的实质特点来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能够决定做什么和如何教,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学生以如何学的指导,但能否学好,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发挥,是学生产生内驱力的前提,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教育除了要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之外,更要促使学生自身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强调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即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和人格的主体,要求学生充分挥其自身的品德、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只有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课堂教学是师生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主体精神,引导他们克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这意味着教师的“导”就成为更高层面的“教”,这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3.民主性原则要求课堂教学中要树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以形成教学相长和民主和谐的氛围。

素质教育以尊重人为教学与学的前提,只有在尊重人的前提下去对待教和学、变师生关系为平等的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实现现代意义上的“人”的解放。学生尊重教师既是传统,也是普遍的现实,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接受;若要教师也同样尊重学生,虽然已经有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但作为一种教育机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要实现作为人的相互尊重,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心理素质,而这一点,正是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提出的起码要求。因此,师生交流是否民主,其实质是教师如何走下“神圣的讲坛”,更亲近学生,而不是以居高临下的“灌输式”制约学生自由交流的权利。

4.发展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课堂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学力成长。要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将着眼点放在学生的内部系统发展上,即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心理和认知结构等方面,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及影响力

如前所述,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乃是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问题。可以说,没有优良素质的教师就不能完成较好的素质型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素质培养和不断提高是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素质应该是多方面的,国外十分强调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要重视教师素质全面、整体而和谐地提高与发展,也就是说,教师也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在教师处理师生关系上还有一个转变角色念的问题。现实中,许多教师对自己承担的角色在认识上是有偏颇的,以为自己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纪律的管理者,其实,教师首先是学生的榜样、朋友和知已,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保健医生,是处理教育情境中人际关系的专家,能否全面正确认识到教师的这些角色内涵至关重要。

当前,从素质教育高度来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实现必须具备以下标准:

①教的主体性,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充分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方面;

②教的全体性,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③教的全面性,即要注意学生德、智、体、美和个性品质的养成;

④教的基础性,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进步,要为提高公民素质打好基础;

⑤教的科学性,即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按教育教学规律开展教育;

⑥教的高产性,即真正让全体学生在轻松自如的氛围中学会、会学、乐学。以上六个方面,要求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充分利用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让教师在新的教学观的指导下,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教学中自然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和能力强、素质高的可持续发展人才。这样,教师角色的坐标取向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发挥出角色应有的影响力。

数学课堂教学素质教育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一)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参与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整个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思想,真正地还学生一个课堂,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能阻碍学生对问题的参与,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应该给予积极的答复,从而获得新的体验和感受。并且,教师还要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这种教学方式应该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完成教学。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要想让学生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做好课前的教学准备,并在课后能够进行教学延伸。当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发挥良好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有学习方法正确,就可以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还应该给学生制定明确的任务,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能更加积极地学习。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并提高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回答给于赞许,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三)提高有效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在教师的设计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应该能为学生的思维性学习找到比较好的出发点。从以往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中,应该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不同思维,教师一定要给予肯定和鼓励性的评价。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使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同时,教师还应该注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改进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学生数学学习标准通常都是以分数来论高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存在一定的困难,同时也给小学数学的水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评价,就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学生一定的保障。不管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学生,都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训练。可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不能只从单一的方面对学生加强训练,而是应该转变学生的全面思考能力,在这样的发展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只以分数作为标准,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2篇

扬中市新坝中学 何美娟

生本教育的教学理念倡导教育要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开展探究性学习。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课堂教学并不是形式上的学生参与和交流,而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精心的组织和设计,有意识地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行为,并期望达到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最终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位。如何才能把生本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当今的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但自主学习的能力还没有得到完美发展,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利用视觉、听觉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听、看、想进入情境。通过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让学生沉浸在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了学生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情境性。“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例如,在《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中,我首先放映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无穷。利用声音、图片、文字完美的组合带来的一种艺术语言之美。让学生充分体会音乐、文学、美术所带来的韵律之美。

(二)利用环境情境,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人影响了环境,同样环境也会影响人,环境是学生成长,良好发展的前提,是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前提,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且极富感染力的艺术环境。如在《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我在美术教室周围布置了中国的年画、剪纸等一些民间艺术,让周围充满了热烈的年味氛围,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便更好的进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二、以生为本,实现角色转换。

生本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充分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掌握方法,自主探究

疑难;让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探讨、相互学习。

(一)学生先说话,教师后评价

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提高人们文化艺术修养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然而,我们现在的很多欣赏课,老师就是一幅接一幅的从作品的来历讲到作者的奇闻趣事,最后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学生却神色漠然。于是许多老师感叹:欣赏课难上啊!有人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怎能用教学参考用书上的简略文字代替学生们个性化的体会呢?美术《课标》也建议:“教师不要急于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情和认识。”其实我们的欣赏课完全可以让学生先说,老师后说。

教学设计:《欣赏·评述》教师出示欣赏作品。

师:请同学们自由欣赏,可互相聊一聊你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想法。学生自由读画5—8分钟。

师:同学们聊的很热烈,很开心,下面我们一起来说一说这些作品。课件出示话题:(1)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内容?(2)作品给你什么感受?(3)你喜欢或不喜欢哪几幅作品,为什么?

生:(摘录学生答案)

1.我喜欢《扎辫子的少妇》这件作品,画家通过色彩的柔和对比来表现女性的清纯美感。

2.我还是喜欢马蒂斯的作品,他是野兽主义画家,注重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3.我不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画中的自由女神袒胸露乳。我喜欢《自由引导人民》这幅作品,因为它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师:同学们谈的太精彩了,我还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学生们畅所欲言。有的说感受、有的说见解、有的提问题、有的做补充。他们宛若一群艺术评论家。这不正是欣赏课要达到的目的吗?这种方法胜于在学生毫无感受之前就输入某种概念,防止造成先入为主的不良后果,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得到了转变,变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

(二)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助教”

如今社会,可谓日新月异。我们这些在上个世纪接受教育的教师,如今要用

自己的“一桶水”来装满学生的“一碗水”是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不对学生“味口”,跟不上学生的步伐了。我国教育先祖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些知识,有些学生确实已经掌握,甚至比我们的想法更新颖、更独到、更优秀,不妨就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老师当“助教”。

教学设计:《综合·探索》。在学生充分欣赏、交流校服设计图片后,学生们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校服。

师:你们的校服设计稿样让老师大开眼界,老师都不知道你们是怎样设计出这些漂亮的校服呢?

生:(摘录学生答案)

1.请同学们看一看我设计的校服稿样„„ 2.我先说一下我的设计思路„„ 3.我可以用彩纸拼出我的校服„„

“小老师”边示范边讲解,老师当学生和同学们一起跟“小老师”学做,顺便帮“小老师”做一些准备材料、展示校服作品、提醒补充之类的助教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小老师们”总是争先恐后的把自己的方法教给大家,而且多有经典之作和出乎意料的惊喜。实践经验证明,这样做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各种才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学生当“评委”,老师当“嘉宾”

在以往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中,我们多采用展评优秀作业,这样的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有诸多弊端:1.它只对极少部分学生进行了片面评价,大多数学生不能获得发展性评价;2.评价方法单一,权威性过强;3.评价易脱离学生实际;4.强化了评价方式的甄别与选拔功能,打击了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课标》中这样阐述:“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唯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在作业展评和课堂小结环节中,可以采用全班集体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人人当“评委”,评自己的长短,评别人的优劣;自己给别人提建议,别人帮自己出主意。老师则可坐听“百家争鸣”,当“嘉宾”,在适当时候给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

教学设计:《设计·应用》学生各自设计的作品,进行课堂小结和作品展评。

师:同学们通过设计完成一件作品,有什么感受?

生:(摘录学生答案)

1.通过自己设计一件作品,使自己充满了信心。

2.我的壁报主题明确,考虑了栏目与栏目之间的关系„„ 3.他应该用蓝色、绿色、黑色来做才好看。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学生们的小结是何等的生动、丰富、自然、真实,达到了以下教学效果:这样的评价方式切合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全体学生参与评价,评价了全体学生;评价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强化了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及内在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弱化了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3篇

一、科学的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 首先在于它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我以前在制定教学目标时, 往往都是很随意的、模糊的和单一的。如我在教授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这一课时, 就简简单单地把教学目标制定为:通过欣赏这一乐曲, 让学生感受力度与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在以后的教学中, 改进了以往的做法, 先制定出全学期的教学目标, 再从熟悉教学内容入手, 明确具体的制定出课时的教学目标, 并对照以前的教学效果, 感觉确实有很大不同。

现在我把《动物狂欢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几点:通过欣赏乐曲, 让学生感受力度与音色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听辨出钢琴的音色, 并能在合奏中听出是否有钢琴的声音;通过欣赏《大象》和引子使学生能听辨出低音提琴的音色;介绍主题, 使学生认识力度标记“ff”和升号“#”, 初步了解它们的意义。这样根据以上几点再进行教学时, 觉得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以前的教学效果大不一样了。以前上过了这节课, 学生感觉上这节课老师就是让我们听一段音乐似的。而现在, 在新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 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是兴趣昂然、生机勃勃,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到了该学的知识, 我也轻松自如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灵活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和教学进程的外在表现。以前上《动物狂欢节》这节课时制定的教学结构很简单:组织教学;听录音;让学生谈谈大象和狮子的特点;介绍乐曲的主题特点;介绍“ff”;讲解“#”记号;介绍作曲家。这样一节课下来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总觉得单调、无味, 学生表现出很乏味, 连我自己也觉得缺点什么。

于是, 我试着改进了以前的方法, 重新制定出新的教学结构:组织教学, 检查课前准备情况;欣赏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观察大象和狮子, 以增加感性认识;学生对两种动物的特点进行描述, 以讨论形式进行;教师总结补充两种动物的特点:听音乐, 教师介绍其主题特点和对大象进行形象的描述;两首乐曲对比听赏,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动物进行联想;出示两首乐曲的乐谱, 讲授“ff”和“#”的意思;体态律动, 根据音乐, 按学生的理解作体态律动, 模仿两种动物的动作;介绍作曲家;将参考曲目与两首乐曲对比,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不同的表现手法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我改变的教学结构, 初步形成了一些“变式”, 这些变式因教学内容而异, 因教学对象而异,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历来有法, 但无定式。在这一问题上, 我对照以前的教学方法, 又请教一些有经验的教师, 总结他们的教学规律, 试着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很大的改进, 以前往往都是我先系统的向学生描绘情景、解释概念等, 那样也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较多的间接经验, 但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易发挥。

针对这种情况, 我就从备课中开始考虑怎样优化教学方法这个问题。我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入手, 进而在教授新课时达到胸有成竹、深入浅出的理想境界。在备好学生时, 深入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 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措施,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备好教法就是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内容、目的、特点来选择教法, 做到既要遵循教学规律, 又要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 以切实合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教的内容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东西。同时我还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发展学生智能为主线的原则, 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些改进, 在教学时取得的效果确实很不错, 也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丰富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包括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手段不仅仅是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更重要的是要精心设计和选用教具, 并在最佳时机使用它们, 让其发挥最优功效。

我在上《动物狂欢节》一课时, 运用了多媒体课件,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物的生活景象和它们的活动, 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印象, 再通过听音乐让学生对比旋律, 在直观上就对这两种动物各自的特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 在欣赏整个乐曲时, 就有利于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以至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另外, 通过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 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开发了他们的智力思维, 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导入方法;教学模式;多媒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春风吹来,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很多学校积极开展了素质教育。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紧跟新时期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把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下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结的一些经验。

一、运用有效的导入方法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有趣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中学音乐课堂的导入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例如用手打拍子的节奏导入,用一段优美的旋律导入法、讲一段故事导入、播放音乐名人形象导入等有效导入法,教师要根据课时、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内容灵活运用,科学选择适合课堂教学的导入法。例如:学习歌曲《七子之歌——澳门》之前,可以先给学生讲讲那段历史,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习这首歌,而且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

二、创新教学模式,冲破教材的束缚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教材只是一个帮助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我们不要被教材所束缚。老师要敢于脱离教材教给学生一些课外的知识,学生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充分体现素质教育。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要么教师自己唱一首歌让学生跟练,要么利用录音机播放磁带,让学生跟着唱,这样完全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我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的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技术上课,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能够主动配合老师上课,并且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使音乐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体现了素质教育。

四、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唱歌、舞蹈、表演、创作等实践对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爱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搭建“舞台”是关键,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1.让学生即兴表演

比如,在学习《凤阳花鼓》这首歌时,有些同学即兴扭起了秧歌步,于是我就让他们伴随欢快的音乐尽情地发挥。并且在我的讲解下他们原来凌乱的舞姿后来变得有模有样,扭起来“专业”多了。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唱和跳,还激起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2.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洛克曾说过:“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把音乐与游戏相结合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例如,模仿游戏,让一个学生用动作模仿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另一个学生来猜是哪种动物,并模仿他的叫声。又如抛绣球,找学生回答问题之前先准备好一些小纸条,上面写着题目,绣球抛到谁谁来回答。可以用在给学生讲音乐知识的时候,比如唱五线谱,认识音乐中各种记号等比较枯燥的课,这样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3.通过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分组学习、分组抢答等比赛形式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愉快、活跃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5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美国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动手能力,他们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关于“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部分也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角,充当着“四个代表”的角色:该让学生说的,老师代表说了;该让学生读的,老师代表读了;该让学生做的,老师代表做了;该让学生思考的,老师代表思考了。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用新课标准要求自己,更新教学观念,顺应教改潮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一、学生为主体-课堂的灵魂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也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课堂教学中力求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地体现,打破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更多的学生充其量是陪衬的“演员”,甚至是观众或听众的弊端,使更多的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给全体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集中精力,均有收获。那么,如何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真正实现这一教学理念呢?现结合课改实验谈点浅见。(一)新理念

教师要具有有效教学的理念,要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衡量课堂教学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教学就成为了无效的或低效教学。(二)重新认识学生

许多成功的教学片段反映出现在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在某些方面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可能比较是更快、更多。他们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许多课本上尚未涉及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清清楚楚了。因此她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学前教育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课堂互动解决问题的策略。(三)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上课要找准教学的起点,了解学生的的准备状态,这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起码要求,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们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为了充分了解学生,在上课前不妨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否掌握了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的是那些?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内容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上述问题可以利用上课的导入来了解。如一位教师在设计分数的意义时,考虑到学生已初步认识了分数,但不清楚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没有更深入地了解,上课一开始接在黑板上写了四分之一,让学生说说关于这个已经知道了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让他们用四幅图分别表示出四分之一。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起点,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只有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那些可以略讲甚至不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四)要善于取舍教,调整教学顺序。

复习铺垫、导入新课、新课展开、巩固练习、课后延伸、课堂小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环节,创设情境、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等,都可以作为教学形式,但这些并不是每堂课都必须具备的。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具体的教学目标,恰当的选取教学环节,顺着学生的思路安排教学顺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充分暴露学生思维过程,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好奇好问是学生的天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要转变教学方式,叫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课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似乎大家都知道。但在课堂上,我们很少看见学生质疑,即使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也形同虚设,很少受到实际的效果,这恐怕与我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在学校里往往是教师说了算,书本说了算。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为了充分显示自己的能力,往往自己唱主角,让学生床配角,常常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教学,几乎把学生可能发生的思路全部提示出来,面面俱到,以防患于未然,致使学生无疑质。或者唯书唯师的观念束缚,当学生在课堂上以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方式,童言无忌提出一些问题时,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压抑和挫伤,致使一些学生有疑也不敢质;严重扭曲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应以极大地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的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尽管他们所提的问题那么幼稚,甚至可笑。这样才能是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六)分类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在课堂练习当中要求各异,大体讲,练习题一般分为基础练习题,如教材后的“做一做”,可让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去讲和做;变式练习题,如教材中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去讲和做;综合练习题,如教材中带星号的练习题,让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去讲和做。这样,全体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七)准确设问,多法施教,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代教学论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调动所有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钻研教材,提出准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发现知识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要学,会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向 如果把授课集体比作一艘船,学生是帆,教师则是舵,营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学生是交流的主体,接受的主体,教师则是课堂的主导。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和作用的减少,相反,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重视过程将会事倍功半。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小学生毕竟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她们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的点拨和引导。那教师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其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主导作用呢?(一)引导教学方向,调控教学的广度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了互动的三元模式,可以通过预习、听讲、作业、复习四大环节接触文本,但他们的显示水平和交互能力毕竟有限,不可能很顺畅地读通文本的各个细节,他们无法知道授课的深广度的合理范围,正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这一角色才名正言顺,教师在解读文本,理顺教学环节、提炼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更有维度,可以适时调控课堂教学的深广度,让教学秩序在合理高效的范畴内正常运行,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能力。(二)课中引导,明确目标,通过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的认识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采取各种手法,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精华变为学生头脑中精神财富和智慧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操作,讨论、比较等实践活动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获取知识,然而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果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的答案、自己概括出来的定义、规律、法则等,那么他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将会越来越高。自己克服困难越多越大,其学习就越积极。因此,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就会在愉快的情绪中产生一种渴求学习的愿望,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这时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做到,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的知识,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只是在学生思维受阻时适时的引导一下,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知识是自己发现的,自己创造出来的,从而使其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三)评价反馈中的引导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的回答符合教案的设想时,执教者往往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迫不及待的用“很好”、“你真聪明”之类的语言加以肯定,然后问其他同学:“你们有不同的意见吗?此时此刻,如果我是学生就会这样想:你都说“很好”了,还问我们干嘛!而在钟老师教质数与合数的判断的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以一个裁判的身份出现,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教给学生,如:“你们的例子都举对了吗?同桌互相检查一下”;“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谁来重复一遍“;“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等,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四)适时给予点拨与引导

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自我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给予及时的点拨和引导,而不是直接给出正确答案,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的认识,先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百分数,获得对百分数的感性体验,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百分数的共性,再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百分数的概念。实际上对于这个“百分数”的概念,学生经历了曲折的试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的探索过程,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又如在学习“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时,老师问你们盟自己想办法算出的数吗?有困难的话,可以在四人小组里商量一下或向同学请教,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综上所述,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过程,两者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的,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学前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这样不但有得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营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前教育课堂教学也是时代的需要,得益的将是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作为主导的教师,以上只是个人关于在学前教育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理念的起浅见之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育公平 第6篇

看了系列纪录片《辉煌中国》,很喜欢这样一组数据,高速公路里程13.1万公里 世界第一 2020 年将达15万公里;高铁里程2.2万公里 世界第一;城市轨道交通4153公里 世界第一;光缆线路3041万公里 世界第一;世界前10斜拉桥 中国占7座;世界前10悬索桥 中国占6座;港口吞吐量世界前10 中国7席……,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内心里感到自豪,作为一个党员,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自豪。这样的成就的取得还不到七十年,我们就从一个积贫积弱,百废待兴的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发展成了任何国家都不可轻视的伟大中国,我们正朝着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前进!

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挨宰。在这么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凡是中国没有掌握的技术,我们中国进口的时候就会是天价,只要我们中国掌握的技术,马上就变成了白菜价。作为一个教育人,自我感觉,任重而道远,感觉到科技发展的力量,而科技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更离不开教育的发展。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7篇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在教育中有关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去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素质,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和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会想学,爱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灌得太多,没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得不到开发。教师奉课本为“圣经”,或照本宣科,或以精讲精练课本为宗旨,致使学生的学习起来越远离现实生活。所有这些都不合乎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展。学困生的存在,便是修改差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既要面对全体学生、研究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实践,强化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意识,通过自学、引导、提问、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新思维,学会认识,学会 运用,让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不要关注学困生,研究学困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对症下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我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总结、讨论得出答案,在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使全体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对能举手回答或回答正确的学困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回答有困难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向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象一则广告词据说的那样:“只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和关心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友好的情感,用爱心去浇灌他们,用诚心去感化他们,用恒心去引导他们。要多给学困生安排一些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多对他们提问,多让他们提问,多让他们发言,多叫他们朗读,多为他们设置一些活动项目,多为他们选一些思考题等等。让他们有充分展示特长、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就教给学生“设疑自学识字法”,先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疑问:“这个字该读什么音?属于哪种偏旁部首?是什么间架结构?应该按怎样的笔顺写?用它可以说怎么一句话?然后让学生顺着设置的疑问去自学生字。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年级的升高,自主学习的方法就不断增多。如学习《儿子的创意》这课时,在课文结束时最后一段内容拓展设计两个题:

1、当儿子知道自己的创意得了银奖时会有什么反应?“我”又是如何反应?

2、你对“我” 和“儿子”各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各自读课文,通过学习的思考解疑和教师引导、疏通、解惑,并非花费很长时间,而最佳答案便 可跃然“表”中,整个过程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真可谓“水到渠成”,学生是在赏、议、学、练,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第8篇

一、物理实验能激发人的学习潜能

人生本来就对世界充满着好奇, 总是不断地提出为什么?这就是人学习的潜能, 渴望学习的天性。广大的中学生正在长身体、长智力、心理逐步成熟的时期。物理实验向他们有目的地展现了形象生动的物理事实, 对未知结果的探究会产生极大的兴趣, 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学习的需要, 自然地激发他们渴望学习的天性。他们的学习潜能在一系列物理实验的强烈刺激下, 又能转化成学习的巨大动力,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有些学生还有可能将物理学研究成为终生奋斗的方向。

二、物理实验能使人主动地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

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积极地参与知识获取过程。这样他们不但获得了有关知识, 而且还获得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在操作上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去。物理实验是一种能动的实践活动, 是手脑并用的过程, 物理实验能很好地展示知识发生的过程, 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内涵, 为学生自觉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物理实验能培养人的科学态度

物理实验本身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 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 必须实事求是, 在逻辑顺序上不能颠倒和混乱。实验数据的取得必须是真实的, 正确的实验结果还必须经过实践的再次检验。科学是容不下半点儿虚假的, 物理实验确实能培养人尊重事实、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使他具有踏踏实实、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 这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 这也是做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必备的最基本的素质。

四、物理实验能塑造人的优秀品格, 发展人的个性

物理实验的对象是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观察自然现象, 自然条件决不会像公式推导那样严格不变, 各种意外都可能发生, 所以作为学生要有敢于挑战困难的勇气, 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心理准备, 克服困难的办法。物理实验又是艰苦的, 往往为了获得一个可靠的数据, 需要长时间的努力, 教学实验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几乎每个数据的测量都需反复多次, 这是枯燥而又细致的工作, 因此需要有坚韧的意志品质。美国物理学家达布罗指出:“有成就的实验者, 必须具有无限的耐心, 聪明的天赋, 以及在设计和建造仪器方面动手的灵巧。”这是对实验者个人素质的恰当概括。同时, 物理实验为学生创造了这样一个教学平等民主的自由空间, 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平等地观察实验现象, 都可以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索和实验验证。教师可以自由地和同学开展讨论, 可以和同学一起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因材施教, 可以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萌发。

素质教育给物理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只要每个教师更新观念, 切实从实际出发, 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出发, 身体力行, 积极探索, 脚踏实地, 物理实验教学会进入一片崭新的天地!

上一篇:中铁八局集团各子公司简介下一篇:智慧铁路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