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演讲稿吴娟

2024-05-17

读书演讲稿吴娟(精选7篇)

读书演讲稿吴娟 第1篇

读 书 育 人

张马小学吴 娟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读书育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老百姓信奉的至理名言;“读书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应该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不可争议的共识。作为一名老师,要想能够适应新的教育形势,就必须不断的读书。况且,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没有渊博的知识是不行的。读书让我们能够很好的乘上时代的风帆,能够让自己的职业生辉。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以礼仪大邦闻名于世,我们的民族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读书才能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外化。读书是提高个人修养的必然途径,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可谓“桃李满天下”。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成长。学生的知识增长和我们的知识构成密不可分,那么主要影响我们知识构成的是什么呢?是读书。博斯威尔有这样的一句话:“每天读上五小时书,人很快就会渊博起来。”曾有人这样形容读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

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我相信阅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生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教师更应该多读书,让读书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文化底蕴的传承者,人格力量的塑造者,自身素质不是很重要吗?而教育,天然需要教师有一种博大而高远的精神,一种充实而圣洁的灵魂,一种虔诚而温馨的情怀、一种追求完美人生的信念。

古人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由此可见,学识与品德是做教师的基本标准。

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地增长智慧,让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读书,能使教师充满生命的激情和智慧的言语,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信息;读书,能改变教师的人生,使教师思考人生,把教学变成一种过程、一种动态、一种求索;读书,是教师可贵的生活品质,一种诗意美好的人生境界。

此外,我们除了自己要不断读书,还要培养学生对书的感觉,对书的兴趣,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学会如何捕捞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也只有这样,才不枉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宗旨。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书籍给了我无穷的力量,我要用这种力量,去改造学生的世界和未来,让我们就在这书的海洋里,勇敢的、执着的、义无反顾的扬帆起航!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读书演讲稿吴娟 第2篇

泽口小学吴娟萍

我们班有一个“捣蛋王”——汪伦伦同学。说起这个小捣蛋,有很多话想说。先来简单描述一下他吧!个子高高,块头蛮大,脑袋灵活,顽皮好动。光看前三项描述,你一定认为这个孩子很好教育。其实不然,加上最后这一点“顽皮好动”他就成了个不折不扣的“捣蛋王”了。

开学没多久,我就接二连三地接到我们班一些同学的“投诉”。大致上都是某某某被“捣蛋王”打了,某某又被“捣蛋王”骂了,那段日子我几乎终日奔走于教室和办公室之间,忙于处理他与其他同学的“民事纠纷”中。于是我经常抱怨:竟有如此讨人厌的学生,都快变成全班同学的“公敌”了。这些还不算,没过几天,事情居然发展到有学生家长打电话来向我“告状”,我真是一个头变成两个那么大了,我再一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在和家长了解清楚具体情况后,我立即在班级里展开了“明察暗访”。原来,“捣蛋王”虽然很顽皮,却并不是像一些家长说的那样“说脏话、打人”,只是喜欢随便给同学起外号,也喜欢用拍打同学的方式来和他们打招呼。后来在那个星期的班会和晨会上,我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了“捣蛋王”的这一系列行为:他这样做对不对?我们该不该像他那样?我们应该怎样帮助他改正?另外,私下我也找他谈了话。他告诉我,有时看别的同学玩得很开心时自己也想加入,但由于平时“臭名声”在外,同学们都排斥他,他就只好采取“暴力”强迫别人,原来是交朋友方法不是很恰当。最后他也答应以后会尽量改正给同学起外号的陋习并请全班同学一起监督他。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捣蛋王”果然有所改善了,虽然偶尔还会犯点小错,但经过同学间的调解也都能顺利解决,这期间其他同学也都学会了:当有事情发生时,要先自己思考一下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实在不行再去找老师帮忙。而不是遇到一点事情就找老师“告状”去。“小捣蛋”彻底变乖还是在我和他妈妈的一次谈话之后,他妈妈告诉我这孩子由于成绩不是很好,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赏识,再加上行为习惯上不是很好,缺少朋友,妈妈在家里也经常教育他要和同学和谐相处,值得高兴的是现在的他正在一点一点地努力改变着。了解了这些后,我深深的自责:是啊,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确确实实忽略了学困生的心理辅导,自己没有意识到这点,还在一味的埋怨孩子们调皮、不听话。结束这次家访后,在以后的课堂上,我经常找他的闪光点,适时的表扬,渐渐地,他学习比以前刻苦了,周围的好朋友也多了。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他在单元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作为老师的我和他的家长都很为他高兴,相信他已经能够摘掉这个“捣蛋王”的称号了,“捣蛋王”再也不捣蛋了!

我们班“捣蛋王”的事例教会了我:

一、处理好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很重要,大家必须互相理解、互相信任才能教育好孩子;

读书演讲稿吴娟 第3篇

读书节作为东厦中学的特色活动, 已成功地举办六届。其中, 演讲比赛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厦中学读书节演讲比赛不仅仅是一种比赛, 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示的平台, 让学生从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里, 打算对其进行讨论。

一.自主阅读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经常提倡读书, 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 中小学生读了很多教辅书而不太喜欢读课外书尤其是经典名著[1], 想读课外书的也不知道是哪方面的书更好。然而, 东厦中学每一次举办读书节演讲比赛都定了一个与经典名著有关的主题, 这就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查找资料、阅读资料。而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的过程, 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

第二届和第六届读书节演讲比赛的主题都是“经典伴我行”, 学生在这一主题的驱使下, 自主地选择一本经典名著或多本经典名著去阅读, 围绕经典名著来阐发自己的阅读感想。学生自主地选择经典名著、自由地阅读的过程, 也就是重新考量经典名著、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在2015年第六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 高一 (15) 班的林玉珊同学就这样讲道:“《普希金诗选》, 一开始我对它完全不感兴趣, 那是一本三四厘米厚的书, 足足有八百多页。但在后来的阅读中, 我知道了普希金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 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 普希金在中国所被人熟悉是从鲁迅等著名作家翻译和介绍普希金的诗开始的。”“在阅读过这本书后, 我对普希金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教科书中那首短短的诗篇, 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经典的经典之处正在于它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 学生即使认识尚浅, 也会在自由的阅读中有自己一番感悟。在2011年第二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 高一 (5) 班的蔡雅涵同学深情地表达 《老人与海》 中圣地亚哥的毅力带给自己的震撼;高一 (12) 班的徐旭东同学激情澎湃地对《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传奇一生嗟嗟称奇;高一 (8) 班的陈宁馨同学理性地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评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演讲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资料, 在比赛前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阅读空间, 允许学生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自主的阅读, 阐发自己独特的体会, 在阅读中享受搜索的乐趣和找到素材的成就感, 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自主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每一场演讲比赛都有一个主题, 面对一个演讲主题, 学生在进行演讲之前, 必须搜集整合资料和准备演讲稿, 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过程。演讲稿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 学生在完成文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无一遗漏地写出来, 以此来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即使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一致, 学生也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谈起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所要论述的内容知之甚少、缺乏独立思考, 也就无法写出精彩流畅的演讲稿;如果只是机械地摘抄前人或者网络上的演讲稿, 那就很难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2014年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的主题是“科学、理想和人生”, 想要把这三者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 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只选取其中一者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 考验着学生思维能力, 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思考,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演讲稿。在比赛过程中, 我们发现, 选手们的演讲稿紧扣主题, 内容丰富, 彰显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居里夫人发现镭, 从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到“玉兔”登月, 古今中外伟人的事例, 都被运用到演讲稿中, 并将科学与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理想、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 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经过初赛的筛选, 晋级的选手更是充分发挥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不断丰富和充实演讲稿, 丰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 在竞争的氛围中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思考范围。思考无止境, 也将思考内化为他们的积淀, 并外化为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自主表达

在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 有一位选手在初赛和决赛中都表现得很突出, 但是他的老师却说他上课的表现并不积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校办读书节的演讲比赛激发了这位选手的表达欲望和阅读热情。选手不仅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 更要打动评委。唯有独具风格、感情丰富, 选手才能打动评委和听众, 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 演讲者充分利用了演讲台上的短短几分钟, 或热情洋溢, 或义正辞严, 我口说我心, 自主地表达观点, 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第二届读书节“经典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中, 高一 (13) 班的蔡洵轻吟一首诗“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柔情似水地将书籍比作桃树的枝干, 将经典比作桃树上的蓓蕾, 把评委和观众带到了经典的世界里;高一 (10) 班的徐旭东同学则通过一组疑问“你和老渔夫共同抗拒过鲨鱼的肆虐吗?你和徐志摩一起在康桥上漫步徜徉过?”吸引了评委和观众的兴趣, 顺利地将受众带进经典名著的世界里。对于一个既定的主题, 我们的学生通过自主表达, 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主展示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 必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不应该用一把尺子衡量一切学生[2]。校办读书节演讲比赛恰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展示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平时的课堂中, 教师是讲者, 学生是听者, 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演讲比赛时, 学生是主角, 教师是配角。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更乐于去表现自己, 也让自主展示成为可能。演讲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演讲比赛中, 作为主角的学生更容易去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如仪态不大方, 发音不准确, 用词不恰当等, 这些有意和无意的发现, 都会促使学生去关注自身的方方面面, 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我展示的能力。

在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 高一 (1) 班的杨卡彤同学的表现给评委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围绕“科学、理想和人生”这一演讲主题, 杨卡彤同学一上台就面对微笑地问在场的同学:“同学们, 你们有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并走到第一排观众面前, 将手中的话筒朝向观众, 台下有不少同学与她进行了互动, 一下子拉近了选手与观众的距离, 吸引了观众去聆听选手的演讲, 去关注选手的演讲内容。显然, 杨卡彤同学能获得比赛一等奖, 是与其成功的自主展示分不开的。

五.结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态度。如果能让学生们参与演讲、爱上演讲、懂得演讲甚至让演讲走进课堂, 那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示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寻常一样窗前月, 才有梅花便不同”, “月”由一样到“不同”是借助“梅花”这个媒介, 校办读书节开启了学生的演讲之旅, 也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媒介。每一次成功的校办读书节演讲比赛, 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轰轰烈烈的热闹气氛, 更多的是我们从这场活动中提升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希望我们教师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为学生找到更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和途径, 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笔者认为, 只要东厦中学能一如既往地举办读书节活动,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2) :54.

读书演讲稿吴娟 第4篇

关键词:校办读书节 东厦中学读书节 演讲比赛 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读书节作为东厦中学的特色活动,已成功地举办六届。其中,演讲比赛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东厦中学读书节演讲比赛不仅仅是一种比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从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这里,打算对其进行讨论。

一.自主阅读

古人云:“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经常提倡读书,但是有一个普遍现象,中小学生读了很多教辅书而不太喜欢读课外书尤其是经典名著[1],想读课外书的也不知道是哪方面的书更好。然而,东厦中学每一次举办读书节演讲比赛都定了一个与经典名著有关的主题,这就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查找资料、阅读资料。而查找资料、阅读资料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

第二届和第六届读书节演讲比赛的主题都是“经典伴我行”,学生在这一主题的驱使下,自主地选择一本经典名著或多本经典名著去阅读,围绕经典名著来阐发自己的阅读感想。学生自主地选择经典名著、自由地阅读的过程,也就是重新考量经典名著、重新审视自己的过程。在2015年第六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高一(15)班的林玉珊同学就这样讲道:“《普希金诗选》,一开始我对它完全不感兴趣,那是一本三四厘米厚的书,足足有八百多页。但在后来的阅读中,我知道了普希金是俄羅斯伟大的民族诗人,被誉为俄国诗歌的太阳,普希金在中国所被人熟悉是从鲁迅等著名作家翻译和介绍普希金的诗开始的。”“在阅读过这本书后,我对普希金的认识不再只停留在教科书中那首短短的诗篇,反而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经典的经典之处正在于它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学生即使认识尚浅,也会在自由的阅读中有自己一番感悟。在2011年第二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高一(5)班的蔡雅涵同学深情地表达《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毅力带给自己的震撼;高一(12)班的徐旭东同学激情澎湃地对《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传奇一生嗟嗟称奇;高一(8)班的陈宁馨同学理性地对《项链》中女主人公的一生进行了评价。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演讲以比赛的形式进行,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阅读资料,在比赛前给学生预留了充足的阅读空间,允许学生大胆地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自主的阅读,阐发自己独特的体会,在阅读中享受搜索的乐趣和找到素材的成就感,并在潜移默化中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二.自主思考

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每一场演讲比赛都有一个主题,面对一个演讲主题,学生在进行演讲之前,必须搜集整合资料和准备演讲稿,这个过程也就是学生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的过程。演讲稿的准备是最为重要的,学生在完成文稿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见无一遗漏地写出来,以此来体现自己的独特性。即使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一致,学生也会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谈起自己的观点。如果对所要论述的内容知之甚少、缺乏独立思考,也就无法写出精彩流畅的演讲稿;如果只是机械地摘抄前人或者网络上的演讲稿,那就很难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2014年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的主题是“科学、理想和人生”,想要把这三者自然地结合起来并不是一件易事,学生一不小心就会只选取其中一者来阐发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考验着学生思维能力,促使他们开动脑筋自主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演讲稿。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发现,选手们的演讲稿紧扣主题,内容丰富,彰显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知识积累。从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到居里夫人发现镭,从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到“玉兔”登月,古今中外伟人的事例,都被运用到演讲稿中,并将科学与伟人的理想和自己的理想、人生紧密地联系起来,有针对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经过初赛的筛选,晋级的选手更是充分发挥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不断丰富和充实演讲稿,丰富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竞争的氛围中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思考范围。思考无止境,也将思考内化为他们的积淀,并外化为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自主表达

在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在初赛和决赛中都表现得很突出,但是他的老师却说他上课的表现并不积极。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校办读书节的演讲比赛激发了这位选手的表达欲望和阅读热情。选手不仅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要打动评委。唯有独具风格、感情丰富,选手才能打动评委和听众,就像演员在舞台上表演一样,演讲者充分利用了演讲台上的短短几分钟,或热情洋溢,或义正辞严,我口说我心,自主地表达观点,进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在第二届读书节“经典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中,高一(13)班的蔡洵轻吟一首诗“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柔情似水地将书籍比作桃树的枝干,将经典比作桃树上的蓓蕾,把评委和观众带到了经典的世界里;高一(10)班的徐旭东同学则通过一组疑问“你和老渔夫共同抗拒过鲨鱼的肆虐吗?你和徐志摩一起在康桥上漫步徜徉过?”吸引了评委和观众的兴趣,顺利地将受众带进经典名著的世界里。对于一个既定的主题,我们的学生通过自主表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自主展示

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必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力特点,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应该用一把尺子衡量一切学生[2]。校办读书节演讲比赛恰好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展示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平时的课堂中,教师是讲者,学生是听者,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在演讲比赛时,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更乐于去表现自己,也让自主展示成为可能。演讲比赛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演讲比赛中,作为主角的学生更容易去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之处,如仪态不大方,发音不准确,用词不恰当等,这些有意和无意的发现,都会促使学生去关注自身的方方面面,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自我展示的能力。

在第五届读书节演讲比赛中,高一(1)班的杨卡彤同学的表现给评委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围绕“科学、理想和人生”这一演讲主题,杨卡彤同学一上台就面对微笑地问在场的同学:“同学们,你们有理想吗?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并走到第一排观众面前,将手中的话筒朝向观众,台下有不少同学与她进行了互动,一下子拉近了选手与观众的距离,吸引了观众去聆听选手的演讲,去关注选手的演讲内容。显然,杨卡彤同学能获得比赛一等奖,是与其成功的自主展示分不开的。

五.结语

自主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如果能让学生们参与演讲、爱上演讲、懂得演讲甚至让演讲走进课堂,那么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表达、自主展示的能力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月”由一样到“不同”是借助“梅花”这个媒介,校办读书节开启了学生的演讲之旅,也成为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媒介。每一次成功的校办读书节演讲比赛,所收获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看到的轰轰烈烈的热闹气氛,更多的是我们从这场活动中提升了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我们教师能在不断的实践中为学生找到更多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式和途径,让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笔者认为,只要东厦中学能一如既往地举办读书节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会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郑惠生.“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2):54.

[2](美)戴维·拉齐尔.学习之路:教给学生和家长多元智能[M].张晓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94-297.

本文为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办“读书节”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以汕头市东厦中学为个案》(2012YQJK271)研究成果。

高中美术说课稿吴娟2 第5篇

大家好!我是来自XXX 级XXX班的XXX,我的说课题目是水彩教程中的第二章《色彩知识》的第一节《色彩的基本原理 》,我的说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参考:

本课程主要选自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水彩画教程。A、本小节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色彩的来源,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的认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纯度

B、本节课是作为各种色彩画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美术的必备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讲解、实验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及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在以后绘画中正确的处理色彩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五彩缤纷的世界的客观认知。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3、教学重点:

其实整个本章节的内容都是重点,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对原色、复色、补色、间色的认识以及色彩三要素的认识。

4、教学难点: 色彩的三要素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对作画,色彩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教材也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在学习中过程中能很好的把握教材内容和理解教学目标。也能很好的把握学习和配合教学。

三、教学方法设计

1、教法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所以本节课教法上我会采用老师实验引导法、讲解法。让同学们体会色彩的美妙,明白色彩的关系。观看视动画法:通过观看动画让同学们更加直观形象

四、教学时间安排

• 本堂课所用时间为40分钟,在教学中,首先在导入新课,运用5分钟讲解色彩的来源,让同学明白色彩是怎样产生的。

• 运用15分钟讲解复杂多变的色彩。明白什么是原色、补色、间色、复色

• 运用15分钟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色彩,便于以后作画的运用。

运用五分对本课进行总结,明白色的产生、色的关系。让同学有个全面的概念,清晰的脉络。请一位同学进行阐述总结。老师再进行补充。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

安定课堂秩序,检查学生课前准备等情况等。

2、导入新课

场景模拟提问发导入

3、讲授本课

(1)、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大自然中的色彩,是不是物体本身就具有的呢?那在这绚丽璀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颜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2)、运用5分钟讲解色彩的来源,让同学明白色彩是怎样产生的。

(3)、运用15分钟讲解复杂多变的色彩。明白什么事原色、补色、间色、复色

(4)、运用15分钟讲解色彩的三要素,让同学们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色彩,便于以后作画的运用。

4、总结

运用五分对本课进行总结,明白色的产生、色的关系。让同学有个全面的概念,清晰的脉络。

5、作业布置

1.用8开纸画一个色相环,标明三原色。

2.分别用10cm*10cm的小卡纸画出色相、明度、纯度的推移。这样安排作业,是为了加深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掌握。通过讲解

吴娟瑜情绪管理心得体会 第6篇

我是87年冬季从陕北应征入伍的。父亲是一名在编军工,从小我也是在部队长大的,所以对紧张而有序的部队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入伍后,部队场区常年驻扎在远离城市的艰苦地区,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让我对地方上的概况,了解度几乎处于零。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培养了我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包括与之有关而产生的思想上的压力)挑战能力。然而,即便我拥有了适应一定压力的能力素质,当面临转业时,我的表现还是让人大跌眼镜。是选择计划安排,还是自主择业呢?这个问题让我寝食难安,思想上的压力几乎让我乱了方寸。关心爱我的家人、亲戚、朋友等都出来提建议,就利害关系对我进行轮番轰炸。可以毫不夸张说,那时心情压抑的,让我感觉到真是跌入了人生的谷底。当时还不知道这就是很严重的“情绪便秘"现象。在综合各种因素的思虑下,最终我选择了自主择业。这也是需要我必须给出答案时,在最后时刻方才作出的“艰难”抉择。现在回想起来 心里还有些余悸,如果那时稍微有点不够坚强,我想就迈不过那道门槛了。可想当时的“情绪便秘”的现象,表现的是有多么严重了。如果当时有谁能给我上一节心理干预的辅导课,那该有多好啊!

既然已经选择了走自主择业这条路,那么我就应把之前思想上的压力放下来,一门心思都投入到地方建设上来。所以,最初回到地方的那段日子,是满怀创业激情的。这也想干,那也想做,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就是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门路。有的点子想一想也就作罢,有的项目考察一番后也放弃了。有一天,想起网上信息量大,说不定能找到我所需要的。于是,我就开始花费大量时间上网了,有一天,无意中进入了《自主择业军官创业网》,“哇”!人气真旺啊!这是由初期自主择业军官创办的网站,里面的人员组成全是退伍军人,其中自主择业军官占有绝对多数,是我们自己的的网站,我立刻有种亲切感涌上心头,我想我终于找到“家”了。再一看,网站的栏目内容也很丰富,我迫不急待地查阅起自己需要的信息来。我还特意加了几个创业群,以备今后和他们进行交流思想感情和创业经验。此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只要有空,就必定进入该网站。

读书演讲稿吴娟 第7篇

和《文学讲稿》其他篇章一样, 纳博科夫首先强调他的文学观:文学的本质是虚构, 它是作者想象力的产物, 与现实无关, 试图在文学作品中寻找任何现实背景或现实意义的人, 只会一厢情愿地白费力气。[1]他以城市居民、职业植物学家和当地农民三个具有不同经验、学识、趣味的人走过同一片树林体验完全不同的现实这件事为例, 指出现实是具有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而个体现实的相对性是虚构产生的根源。 在他看来, 文学要接近真实, 重要的不是模仿现实, 而是模仿大自然进行创作。 因此, 文学创作的本质不是反映现实, 而是创造一个独立的世界。 作家在他所独创的天地内, 同时也是一个魔术师。 他把文学魔力在整个故事的骨骼里, 渗透在叙述的风格、技巧、语言中, 也表现在文本的各种细节里。 因而, 他把伟大的作品称为童话, 强调文学的想象性和魔术性。

由此, 对于读者而言, 真正走进作家编织的幻境之中去, 就得摈弃大脑中既定的成见, 运用自己的想象, 细细地把玩、欣赏作者在结构、语言和形式等细节处理, 怀着艺术家的气质和科学家的态度反复阅读体会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所感受的心灵上的激动和震颤。 “我们津津有味地欣赏作者的高超手法和奇妙的情节安排的每一个细节, 但不产生艺术情感的悸动。 ”[2]

接着, 纳博科夫指出艺术和思想、 形式和内容不可分割, 而卡夫卡的《变形记》即便将形式和内容分开看, 仍达到圆融的状态。 在提醒读者摈弃两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前提下, 他以文本为基础, 铺垫故事的前景, 将其分成三幕, 每幕又细分为多个场景, 前后细节相互穿联, 梳理小说的结构。 结构是“一本书的构成, 包括事件的发展及各个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 一个主题到另一个主题的过渡, 人物出场顺序的巧妙安排, 或是引出一段新的错综复杂的情节, 或是将各个主题连接起来, 或利用它们推动小说的发展。 ”[3]以变成甲壳虫后的格里高尔三次出房门为分界点, 纳博科夫将故事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格里高尔具有虫的本能, 但人的感觉占主导地位;第二部分人的感觉开始让位虫的统治:格里高尔逐渐丧失人的味觉、人的视觉、人对生活的追求等等, 逐步积累虫的特性; 第三部分格里高尔的虫性完全战胜人性, 虫性开始传染父母和妹妹, 最后格里高尔死去标志着虫胜利的到来。

纳博科夫在进行结构的分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指出场景中主题的对位与呼应以及蕴含的意义, 总结“三”、“门” 和“萨姆沙家庭的盛衰和格里高尔状态之间的平衡”三大重要主题, 最后简洁地指明卡夫卡的创作风格特点。 纳博科夫在评论当中引入大量的文本, 并不失时机地点出文本中潜藏的涵义, 灵光闪现中有文本支撑, 便于读者从创作者的角度理解作品奥秘。

一、摒弃先见, 客观阅读

纳博科夫认为优秀的读者应不掺杂个人情感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趣味, 正式切入文本的分析前, 便要求摈弃两种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批评, 一是布罗德所强调的宗教伦理研究, 二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分析。 他强调从传记批评和心理学等具有实用性的社会文化研究领域跳脱出来, 专注于艺术本身。

结合国内的早期译介情况, 人们对《变形记》的介绍和分析基本上立足于社会批判层面, 包括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孤独感等问题。 近年来, 人们从对格里高尔变形是对异化的逃避这一角度开始强调作品的内在主体意识。 这样的研究难免给人以隔靴搔痒、生搬硬套理论之感。 理智只懂得已经听到过的事情。 用主义、概念等标签对作家表示限定, 或者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来阅读窄化了作品本身的意蕴, 曲解作家的创作意图。 正如纳博科夫在《优秀读者与优秀作家》一文中所说:“我们要把它 (小说) 当做一件同我们所了解的世界没有任何明显联系的崭新的东西来对待”。

二、聚焦细节, 发现奥秘

纳博科夫强调阅读时对细节的欣赏和玩味, 他像经验丰富的生物研究员, 一旦有“蝴蝶”需要“研究”, 便会利用“高科技设备”将“蝴蝶”的肢体构造仔细“检查”一番, 并把“各个器官”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类别”。

在简单介绍故事背景后, 纳博科夫煞有其事地研究起了格里高尔到底变成了何种虫子。 他由多足判断出这是一只昆虫, 并根据小说文本中所描述的虫的身形、颜色、肚皮特征、硬腭、脚以及触须等等信息组合, 归结出格里高尔变成的是一只棕色的、鼓鼓的、像狗一般大小的甲壳虫, 而非女仆口中所说的屎壳郎。

我国评论家往往关注点在为什么变形这件事上, 纳博科夫却从这写琐碎的细节中发现了卡夫卡施展魔法的奥秘。 甲壳虫身上痒的白点象征着如寄生虫般附在格里高尔身上的父母和妹妹, 从外向内驻食他的身体和灵魂, 引起他的不适。 这种痒的感觉与格里高尔成虫后对失去工作的惴惴不安、自责歉疚是相统一的。 此外, 这层硬甲是他在背叛、 冷酷和肮脏的现实中渴望寻求自我保护的隐喻。 然而, 这层外壳看似厚重坚硬, 却为柔弱的双脚增加了重负, 导致了行动的不便。 身负硬壳的甲虫正是承受着巨大生活压力的格里高尔的写照。 在这种武装中实质上是脆弱得不堪一击, 被苹果击中, 导致了腐烂的开始。 奇怪的是, 甲壳虫格里高利从来没有发现他背上的硬壳上有翅膀。[4]似乎在暗示我们, 甲壳虫格里高利并非有意要逃脱这个枷锁, 而是乐于将自己与这群庸俗、市侩之人捆绑在一起。 在这一点上切合了厄普代克在前言中指出的纳博科夫的错误。 “纳博科夫反对格里高利·萨姆沙的庸俗资产阶级家庭, 把这个家庭称之为 “包围天才的平庸之辈”, 他不承认, 正是在卡夫卡的辛辣的中心, 格里高利是多么需要, 多么喜爱这些也许愚钝、但也生动鲜明的世间凡人。 在卡夫卡内容丰富的悲喜剧中无所不在的矛盾心理, 在纳博科夫的信条中却毫无地位。 ”[5]

另外, 纳博科夫还精准地绘制出萨姆沙家庭的布局:以格里高利的房间为视觉的中心, 墙的三面有门通向这里, 左边是起居室, 中间是父母的房间, 右边是妹妹的房间。 简短的故事里发生了两次重要的位置变化, 在这两次位置变换中, 每一次格里高尔试图进入客厅都会遭到无情的攻击与驱赶, 从健康变成身负重伤, 最后走向死亡。 这个温馨热闹的起居室从黑暗肮脏的格里高尔房间看去, 俨然就是一个天堂, 但实际上却是十足的地狱。 故事的视角基本上是格里高尔的视角, 无论其他位置的变换, 但读者视觉的焦点始终都在格里高利居住了五年的房间里。 由格里高尔的房间窥见其他的房间, 知晓变形后家庭生活点点滴滴的变化。 这一点在家人知道格里高尔还留在家里未去上班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前面传来的是母亲温柔的关切问候, 父亲在左侧用拳头敲门, 不停地催促, 妹妹则在右边用悲哀的声音求他开门。 不知情的三个人用合符各自个性的方式环绕着变成虫的格里高尔催促他, 形成一种包围的压迫感。

无论是爱玛·包法利的发型、大甲虫形状或是格里高利家中房间的布局等等细节的聚焦都展现出纳博科夫的研究不仅站在作品的“里面”, 而且对构成作品看似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都展开了深入的探索, 这种刨根究底的精神和严谨细腻的态度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三、挖掘主题, 注重联系

纳博科夫对小说主题的分析与我们通常的主题分析有很大不同。 我们通常的主题分析主要是从作品的思想意义来解读主题, 忽略其中的艺术因素, 而纳博科夫将主题 (主线) 定义为,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或思想, 就像赋格曲中重复出现的旋律。 他是从作家创作、 从艺术的角度来解读主题, 同时, 他认为主题不仅是小说的内容, 而且是小说的隐秘情节, 是形式与内容的合一。

对于《变形记》中反复出现的形象或思想, 纳博科夫进行了总结。首先是不断出现的“三”:格里高尔房间的三个门、 三个家庭成员、三个女仆、三个房客、三个萨姆沙写的三封信, 使得小说具有了类似于三连音符、三和弦、三幅一联的图画之类的美感。 纳博科夫非常精道地向我们解释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房间与他妹妹的房间以及起居室之间的相互关系, 解释了这种关系在小说情节中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解释了格里高尔的房间的三道门的打开和关上与情节进展起伏的关系, 解释了这三道门与小说的三个部份、格里高尔家的三个成员、先后出现的三个佣人、 三个留胡子的房客、三个萨沙写的三封信之间的关系。 ”[6]

其次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是“门”的主题。 纳博科夫指出, 这部小说中开门、关门这一动作贯穿了小说的始终。 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 门是锁着的, 紧锁的房门对于已经变形成为一只甲壳虫的格里高尔来讲, 是一种保护措施。 但是他不可能一直躲在自己的房间里不出去, 不去以一只虫子的样子面对家人。 于是, 小说中描写了格里高尔艰难地开门的这一动作, 通过“开门”这一动作, 突出了格里高尔作为虫的身份特征。 当他把门打开, 面对这一变化, 三次主要的虫外壳下掩盖的人和装扮成人的虫的碰撞中, 他们逐渐显露出各自的本质。 虫性特征逐渐积累的格里高尔内心始终都体现出他作为人的善良、温和和柔爱, 与之相对的是父母和妹妹寄生虫本性的暴露。 他们的遗弃、伤害与背叛在可悲的甲虫前尤以凸显出现实的冷酷、卑鄙与肮脏。 格里高尔房间中敞开的门缝既是甲虫窥测人的世界的窗口, 也是虫性向外流动传播的通道。 纳博科夫极富洞见地指明父亲似乎已经染上了甲壳虫病, 逐渐变得软弱、干巴、肮脏。“父亲的制服已经十分近似于甲壳虫的特大外壳, 只是略显灰暗了点。 ”[7]再者, 与“门”主题紧密相关的是萨姆沙家的盛衰境况与格里高尔状态之间的平衡关系。 第一部分中, 变形为虫的格里高尔与工作以及家庭的联系是紧密的。 到第二部分, 随着故事的展开, 格里高尔人的特征逐渐丧失, 父亲与妹妹与逐渐变弱的格里高尔开始对立, 家庭开始解体, 这部分的结尾父亲的力量到达顶峰。 直至第三部分, 格里高尔头脑中闪过最后一丝人的记忆, “虫”的存在理由被家人完全否决, 格雷戈尔只能作为“虫”被放逐, 家庭进一步解体。父亲走向衰弱, 妹妹终于越来越轻松愉快, 新的梦想涌现。 以格里高尔为中心的家庭的天平自变形之初便开始倾斜, 至此已完成平衡完全被打破, 虫的胜利最终到来。 三次开门引起的家庭成员的 “格斗”, 三幕剧的更迭演进, 三个女仆的更换, 都是这一平衡变化的见证物。 纳博科夫独具慧眼发现出潜藏在文本下卡夫卡设下的机关, 拂去魔术的迷幻表象指出这些机关之间的嵌套连环关系。

正如纳博科夫所要求的那样, 运用“想象力、记忆力和艺术感受力”以自己的心灵去接近作者的灵魂。 他从作家创作的角度解读《变形记》, 帮助读者辨别卡夫卡的苦心与灵感, 强调文本细读, 注重文学的想象力与创作性。 但是, 值得一提的是, 纳博科夫对《变形记》的个性鲜明、独到犀利的评论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 纳博科夫的评论相比于一些学院派批评更富有个人创见, 且强调文学本身的价值, 但这种感悟式的评论作为文学批评而言缺乏理论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其次, 纳博科夫极力反对用精神分析和宗教伦理等理论解读 《变形记》, 这与纳博科夫的文学观是一致的。 他把虚构视为文学的本质, 作者也如同大自然一样施展魔法蒙骗读者, 否认作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 “一篇小说是真人真事, 这简直侮辱了艺术, 也侮辱了真实。 ”[8]但是, 作为个体的作家无一例外地都是社会人, 作家与世界、读者之间围绕作品这个中心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在这个精神沟通的过程中, 作者把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 这其中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取材、建构无一例外都与现实社会发生着紧密的联系。 卡夫卡在《变形记》表露的对世界的荒诞理解无不有战后现实世界和家庭环境作支撑。 正如西方评论家瓦尔特·H·索克尔说:“卡夫卡深邃多变的艺术本质, 决定了任何单独的研究都无法充分把握住这篇多层次的作品, 每一研究仅能在索解其奥秘的道路上前进一步;这个奥秘的核心, 也许永远也不能揭露无遗。 ”但是, 纳博科夫完全排除了作品中包含的作者本身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等现实因素, 这并不可取。

最后, 纳博科夫在分析《变形记》的风格时, 拿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与卡夫卡的《变形记》作对比, 指出后者的主人公令人同情, 令人怜悯, 而前者中的主人公并没有如此特质, 他缺乏统一:中心人物与周围非人性的人物同属于一个荒诞的世界, 也缺乏对照:这个中心人物总是努力脱离那个荒诞的世界, 扔掉假面具, 超越那件外套或者背上硬甲壳。[9]纳博科夫点明卡夫卡的这部具有“五维或是六维”小说的创作手法深受福楼拜的影响:精准的语言、微妙的讽刺以及客观冷静的态度。 作品本身讲述的是噩梦一般的幻想故事, 但却被卡夫卡以清晰、准确和无比正式的语调写了出来。 这种若无其事的态度与故事本身形成强烈的对照, 简单、清晰的风格突出了想象的丰富性。 对比和统一、风格与内容、形式与情节在卡夫卡的笔下到达了完美的整和。 纳博科夫用简练语言指精确地出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卡夫卡 《变形记》的艺术风格, 我个人认为, 评论结尾处缺乏相关材料支撑, 在评论结构上显得头重脚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书演讲稿吴娟】相关文章:

热爱读书演讲稿05-17

读书分享演讲稿08-04

读书演讲稿2009-01

读书活动演讲稿08-19

关于读书演讲稿08-20

有关学生读书演讲稿05-10

为谁读书演讲稿05-13

我爱读书英语演讲稿05-24

爱读书的演讲稿06-18

国际读书日演讲稿09-16

上一篇:幼小衔接活动方案总结下一篇:电脑培训哪个学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