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管理论文范文

2024-05-11

自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6篇)

自治管理论文 第1篇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特别多、特别细。大至教书育人,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还记得刚当班主任时,事必躬亲,经常因受体力和精力的限制,感到疲惫不堪。经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明白了班级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工程,单靠班主任,是不太可能把一个班集体搞好的。只有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调动每一位同学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承担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实行班级自治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初中学生正处在由少年走向青年并日趋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不再象小学时那样处处依赖于老师,事事离不开班主任,他们的独立意识有所增强,绝大部分学生有着独立地处理和安排自己的集体的强烈欲望,有着展示自己的才华的心态,有着向往独立工作的心理渴求。斯宾塞在《教育学》中曾指出:“记住你管教的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理的人。”初中学生的特点决定了班级自治管理十分有必要。

在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的成长历程中,十六中摸索出了一套班级自治管理的方法。

一、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各项制度的制订是班级自治的前提条件。

首先教育学生牢固地树立自己是班级主人的思想。开学初,邀请任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参加首次班会《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告诉同学们,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以及全班每一位同学共同组成了一个大家庭,今后的一年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一起生活,一起拼搏,一起享受成功。我们都是这个家的主人,都应该积极主动地为班集体出谋献计,有责任和义务对我们的家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班集体增光添彩。请同学们一起朗读《班级宣言》:我叫XXX,我是九(5)班的一员,我要以九五班为荣,我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争光,勤奋学习,积极发言,争当学习标兵,认真打扫卫生,处处维护班级利益,绝不因为自己让班级抹黑。只要是对班级有利的事情,积极主动,不怕吃亏。通过朗读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其次履行主人的义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使我们的家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们也应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家一起来制定。一石激起千重浪,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你一言我一语,热烈的讨论,激烈的争论,经过分类汇总,从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制定出了我们班的首份班级公约和百分考核细则。

由于是学生自己制定的纪律和违纪处罚办法,学生从纪律的服从者变成了纪律的制定者,使他更能深刻理解纪律的重要性。全班同学在认可的班级公约和百分考核细则上签字承诺,以保证班级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如课堂纪律、自习纪律、课间操纪律、集合纪律、劳动纪律及考勤制度、请假制度、卫生打扫制度等等,使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条理化、规范化。我们又一起讨论制定了班长职责,课代表职责。所有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人手一份,一来便于学生学习,尽快熟悉,增强自我约束能力;二来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补充纠正,利于制度的完善,进一步曾强主人翁责任感。

二、精心培养优秀的班干部团队是实行班级自治的保障。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和支柱,是学生中的先进分子,是学生的表率,又是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为实行班级自治发挥着保驾护航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一批业务能力强、威信高、人缘良好的班干部呢?我做出以下的尝试:

1、公平、公正、民主的竞选出班干部。

动员所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岗位,积极参加竞选演讲。最后由老师和同学们投票产生临时班委,两周之后再结合班干部的表现,根据扬长避短的原则进行调整,正式确定班委。

2、在班集体中树立好干部的形象。

对班干部进行大力的宣传,在班会上隆重的为每一位班干部发聘书,让学生干部得到的是信任和尊重,从而加强班干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同时又在同学中确立其的干部形象。当他们做出成绩的时候,马上给予大力的表扬和肯定。通过表扬,使同学们了解和认识到班干部的辛苦和付出,从而能更好的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也可以培养班干部的荣誉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他们更加努力的工作。对于缺点,私下严厉批评,指出方向,鼓励改正,维护班干部的正面形象。

3、培养班干部的能力。

培养班干部的责任意识:一方面他们是全体同学选举出来的班级管理者,要认真学习班级制定的岗位职责,竭诚管理好班集体,回报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们也是班集体的一分子,也是被管理者,他们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和其他同学勤奋学习、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更应该在同学中起到榜样带头的作用,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培养班干部的团队意识:班干部有分工,更应有协作,没有哪项工作是一个人的。只要是班级的事,每名班干部都有义务和责任往前站。这样的话就形成班级管理的合力,比如对于违犯纪律的同学,使他感觉到是班干部的群体在管理他们,管理的面大了,不良风气就难以形成和抬头。

4、班干部能做的,班主任不要做。

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们的能力,并适当的创造一些培养他们能力的机会,如每周开班会时,学校大扫除时,班主任应该给学生一个锻炼的机会,经常发现学生们做得比班主任想象的要好得多,甚至让我们感到惊喜。事后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表扬,尤其是具体负责的班干部。

5、在荣誉和奖励上适当的给予倾斜。

对于班干部,在入团、评三好学生、评定综合素质等级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激发和调动他们工作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精心培养的班干部很快就进入了角色,效果显著。每周一下午的班会是由学生自主组织的,负责主持班会的班干部每次都会提前作好准备,精心地组织,还自制了幻灯片;每次的运动会,从运动员的选拔至训练,也由体育委员全权负责;每天的早读一般情况下都能在任课老师未进入教室前提前五分钟开始;班级中的偶发事件,班干部也都能出面制止并解决,小事班干部协商解决,大事请示班主任处理,将不良倾向消灭于萌芽状态之中。由此可见班干部在班级自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三、小组合作管理模式是班级自治的有效途径。

九(5)班共七十二人,六人一组,共分为十二个组,小组成员的组成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便于组内合作与管理,组间也便于交流、竞争,互助互学,取长补短。

各小组根据每名成员的学习、性格、特长承担不同的任务,坐在相对应的位置。1号为综合组长,负责本组的全面工作,兼任数学组长。2号为纪律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情况,兼任英语组长。3号为卫生组长,负责小组卫生值日的分配与检查,兼任语文组长。4号为物理组长,兼任政治组长。5号为化学组长,兼任历史组长。6号为仪容仪表组长,兼任组长督察,负责对本小组各组长工作的考核及仪容仪表的检查。小组中每人准备一个记录本,及时记录自己负责的工作情况,在小组的自我反思会上提出来,以利于小组在下周做得更加完善。

各小组都有一个具有本组特色的名字,如:腾飞组,和谐组等。并制定了小组目标和计划以及具体帮扶措施。每个人也制定出自己每月的目标和榜样,及自己急需解决的坏习惯,贴在自己的桌角上,每天看一看,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断的改进,不拖本组的后腿,为本小组评选优秀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

根据班级公约制定出的百分考核细则,每周对小组进行评比。对优秀小组大力表扬,并把优秀小组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请优秀小组代表发言介绍经验,请进步最大的学生发表感恩心语。落后的小组则召开小组会议,认真反思,吸取教训,纷纷表示争取下次成为优秀小组。

小组管理实施后,全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一颗螺丝钉都在闪光、发热,整个班级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课堂上为了给小组争光,回答问题争先恐后,这在整个九年级是不多见的;自习课静悄悄的;作业也没有不交的现象了;教室里经常听到鼓励的掌声。任课老师都说给五班上课真舒服,简直是一种享受。

各小组像扬帆奋进的行船,百舸争流。把原来的班主任“要学生做什么”变成“学生自觉该做什么、怎么做”,外在的约束变成了学生自我意识。班里的冯昭、魏思琪同学上课好说话,杨申扬、李永乐同学完成作业不及时,吴通辉学习基础差一些……他们都在自己的小组里得到帮助,结果与以前完全判若二人,当问及原因,他们说:“以前趁老师不注意说话,做小动作,班长看不见就没人管,作业不会做只有抄作业或者不交。现在上课说话时,纪律组长就在旁边监督自己。作业不会时,组长会耐心的讲解,直到听懂为止,再不好好学太对不起组长了。为了自己,为了小组,为了集体的关怀,我们一定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班级增光添彩,绝不拖班级后腿”。

小组内部的互帮互学、联谊共进、感谢同学等的活动,增强了凝聚力和活力。违纪现象迅速下降,学习两极分化不断缩小,不抛弃、不放弃,成为全班共同的目标。小组合作管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有利于在学生中开展自我教育,实现班级自治管理。

遵循全班同学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值日班长全面负责,科代表分抓各线,各级组长专管各点,形成面、线、点一体的管理机制,教师变监护为引导,德育变抽象为具体,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做人做事、求知等过程中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真正实现了班级自治。

实施班级自治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班每周都被评为文明班集体,学校的大型活动广播操比赛、运动会、文艺汇演等等,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习成绩也在年级名列前茅,并作为成功的案例向全校推广,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一致赞扬。

事实鼓舞着我们,也教育着我们。我们坚信,坚持下去,不断探索,正确引导,及时总结,就一定能为班级的每名学生开辟一条成功的道路,班集体也会更加出色!

自治管理论文 第2篇

摘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能够协调民族发展,本文通过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缺乏自治意识、经济发展落后,三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从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增强自治权利意识、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策略进行了分析,希望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协调发展

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辽阔,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群居的分布现状,为了能够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保障管理制度能够适应其经济文化特点,需要应用民族自治管理制度,但目前其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推动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自治权利意识,并提高管理力度,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一、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中,存在行政管理职能机构不完善的问题,第一,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能够推动其经济发展,但目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存在不完善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滥用其管理权力,导致管理局面相互干涉,降低管理效率,难以保障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工作稳定运行。第二,近几年政府扩大了民族区域管理智能,导致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权力降低,对民族区域自治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另外,部分民族区域存在管理权利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影响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进一步发展。

(二)缺乏自治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缺乏自治意识,第一,虽然民族区域自治管理干部是由政府选拔的,但部分管理人员缺乏自治意识,将工作重点放在自身发展中,没有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出民族自治精神,难以推动民族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二,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在接受上级传达工作时,过于注重眼前利益,对影响民族利于的管理制度没有很好的落实,难以推动民族区域进一步发展。

(三)经济发展落后

在对民族区域进行自治行政管理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的`问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但部分民族区域地理位置较差,经济发展空间较低,导致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第二,部分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还没有完全落实,甚至部分民族地区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无法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导致民族地区具有缺乏人才的现状,难以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策略

(一)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需要完善法律制度体系,第一,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权利是政府给予的,具有一定的派生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管理的有效性,需要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其行政权限,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能够在以民族为主的前提下管理,使民族区域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另外,在构建法律制度体系时,为了保障其能够满足民族发展需求,需要管理人员先实际考察民族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推动民族区域发展。第二,部分民族地区受到历史、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发展滞后的问题,政府需要提高机关建设力度,规范自治行为方式,使其具有规范性的特点。另外,在构建监督机制后,为了保障其能够发挥出其监督职能,需要构建制裁管理责任制,政府部门提高管理力度,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使民族区域形成公平的社会秩序。

(二)增强自治权利意识

在对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时,可以应用增强自治权利意识的方法进行创新,第一,由于部分民族区域自治管理人员对自身职能的了解程度不高,没有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导致民族区域难以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定期开展培训工作,使其能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挥出行自治行政的主体意义,并使其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达到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创新的意义。第二,为了使民族区域经济发展,并带动这一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保障其能够按照法律规定处理问题,推动民族地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民族区域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需要承担部分政府职能,例如:管理人员需要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责任意识,保障民族地方经济能够进一步发展,发挥出其自身职能[1]。

(三)区域协调发展

进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需要区域协调发展,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了解,第一,应用民族区域自治能够平衡政府职能,协调各方关系,推动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但由于部分区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无法应用同一制度进行协调管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使民族区域管理人员能够向上级反映发展现状、管理意见,使相关部门在制定决策意见时,能够考虑到民族自治的特殊性,保障相关制度能够满足民族区域发展需求,使管理制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第二,为了使民族区域能够协调发展,需要处理好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需要合理应用政教分离的政策,避免出现不公平对待的问题,例如:民族自治管理人员需要提高宗教政策检查力度,并帮助宗教管理成员,保障管理工作能够满足宗教信仰自由的理念[2]。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具有自治权,但部分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中,将自身利益、发展放在首位,导致民族区域难以进一步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需要政府部门明确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的范围、权利,并落实相关制度,推动民族区域管理工作进一步发展。另外,在进行民族区域自治行政管理时,为了避免出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需要构建完善的沟通机制,推动民族区域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波,李占荣.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宪法适用机制[J/OL].民族论坛,(02):4-9+14[2018-08-03].

班级自治管理初探 第3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自治管理,班主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是为了达到不管的目的, 把班级管理的自主权交给每位同学, 让他们学会经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达到班级自治的目的。 这里班主任的不管不是完全撒手不管, 而是班主任要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管理者转变为领航者, 班主任要承担起整个班级的框架管理、与家长良好沟通等更为复杂的管理。

很多老师都说当班主任就是要对学生严一点, 平时多靠班, 我个人觉得“严和靠”是不能完全管理好一个班级的。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被家长当“小皇帝”、“小公主”伺候着, 家长都要听他们的。 在学校里, 班主任凭着平时的严厉和多抽时间靠班可以暂时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是一旦班主任不在班上, 叛逆的他们就会乱得炸开了锅。 另外, 班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跟在自己班级学生的身边, 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随叫随到, 在班级遇到一些临时事情时, 有时候需要班级学生自己来处理。 最重要的是平时班级秩序还是要靠每一位同学认真遵守, 如果他们能够自己管理好自己, 做到班主任在与不在都一样, 那样的班级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优秀班级。

“树倒猢狲散”, 班级要自治, 首先也是需要 “ 领导” 的, 这就需要得力的班委, 以及其他同学的大力配合。 自从本班实行了班委轮换制之后, 每位学生基本都做过一官半职, 至少每一位同学都担任过每天的早晚自习值班班委, 同学之间比之前多了更多的理解, 所以大家比之前更自律了。 另外, 班委和普通同学平时都是互相监督、互相协作的关系。 每周班长会组织班委集体开一次班委会议, 讨论本周班级各方面情况, 哪些地方做得好加分了, 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扣分了, 从而制定并改进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规, 班规不是死的, 根据后面实行情况看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学生自己制定的班规不仅能够及时发现本班级实际存在的问题, 从而具有针对性强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比较乐意去执行他们自己制定的班规。 比如在学习上, 为了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 班委们制定了这样的班规:如果成绩跟上学期相比进步了, 会根据进步的名次多少给予一定的四自管理加分, 如果后退了, 会给相应的扣分, 平时班级课代表联合学习委员组织各科目小测验, 谁的成绩不及格也会给予一定的扣分, 这样在平时大家就养成了不得不抓紧时间学习的习惯。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对于这个年龄段自制力差的学生来说, 这句话还是有一定威力的, 因为他们年龄还小, 没有人督促学习, 很多学生是贪图玩耍的, 用班级自治管理的加减分制度, 让他们不得不被分数在无形中给督促起来。 在生活方面也是, 在家里养成了懒散习惯的他们, 如果谁违背了校规班规, 比如宿舍被褥、衣物、生活用品等摆放不整齐, 宿舍还有教室卫生打扫不干净等, 都会给予一定的四自管理扣分, 被学校表扬就给予加分。 如果有连续一定时间不扣分的就给予双倍加分, 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兴趣, 提高了自我管理的能力, 慢慢的, 好的习惯就养成了。

当今时代, 手机几乎是大人小孩都不离手的通讯工具。 在学校里, 学生不分时间玩手机的问题是最让班主任头疼的问题。 如果学生能够把手机当成工具而不是玩具, 那么每个学生带手机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问题是他们的自制力差, 不愿学习, 手机成为他们随时消遣的娱乐玩具。 玩手机的后果, 情况轻一点的就是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 情况重一点的也许就会跟社会上的人交往, 甚至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对于玩手机这一问题, 我们班买了挂墙式的手机口袋, 按照学号将每个口袋编号, 学生进教室之后将自己的手机关机并对应放到自己的手机口袋内, 由两个班委负责检查存放, 谁如果没有按时存放手机就会给予扣分。 班主任会不定期检查, 如果查到有没有存放手机的同学, 检查的班委会被连带扣分, 这样大家基本上都会养成进入教室自觉存放手机的习惯。 晚上回宿舍后, 为了避免学生在熄灯后晚睡玩手机的问题, 我们要求每位舍长在熄灯之前将自己宿舍的全部舍员手机关机上交到班长宿舍, 班长收齐后锁到橱子里, 第二天由每个宿舍的舍长领回, 每个宿舍购置小闹钟, 早上唤醒学生起床。 这种管理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上课不再打瞌睡, 下课不再趴倒一片。

本班级自治管理体系的实行用到了加减四自管理分, 在分数面前, 大多数同学还是害怕被扣分的, 当然也有破罐子破摔的学生, 对于这样的学生, 班主任要及时和他进行思想工作, 并告知家长, 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和家长一起来帮学生解决思想问题, 让这样的学生跟上其他同学的脚步, 与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实践探究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治;实践

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是基于学生基本教育民主权利之上的,在政策法规许可的范围内,在学校的正确指导下,学生通过班级形式组织起来,以一定的方式,对一定范围内的班级学生事务参与管理,并对涉及学生利益的学校管理决策拥有适当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建议权。同时又协助学校加强学生对自我和他人进行教育管理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班级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班级的管理在政策法规和理论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实践工作也已发生部分转变。但总体而言,学生班级管理仍较大程度地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倾向于把学生看作被教育和管理的对象,班级工作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不闹事,工作重点在于规范和约束,管理过程缺乏民主和学生参与。这已不能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为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一种实践模式能够围绕学生发展的特点,为他们多提供个别化服务,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鼓励学生民主参与,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个性并为之提供展现的空间和舞台。

一、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思想教育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认知前提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并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一定的道德观念、观察力和判断力,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大学生自身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班级自治管理,既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

高校要实行学生自治班级管理,应发挥思想教育的巨大作用。首先,要改革思想教育的方法。不断完善“两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改变工作方法。做到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成长需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他们的斗志,引导他们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中。引导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在感情上贴近学生,真正理解和尊重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让学生张扬个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热情;行动上深入学生,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引导学生和服务学生结合起来,在办实事、办好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解决成长、成材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其次,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较强的自治意识和能力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重要条件。教育学生在现代社会中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和坚忍不拔的精神,教育他们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追求进步思想,善于在学习中教育自我,在实践中管理自我,在生活中服务自我。

(二)组织建设是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有力保证

高校的学生自治班级管理机构,是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工作,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组织机构。各团组织是先进团员青年的群众组织,学生会是大学生的群众组织,虽然两者的目标和任务不尽相同,但就建立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总目标来讲,又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学生自治机构应以团组织和学生会为依托,明确自身职能成为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治的组织。

学生自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坚强、有战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学生自治工作能否有条不紊的进行,取决于学生干部的素质。因此,必须重视对学生干部的培养。

1.认真做好学生干部的选拔工作,把学习成绩优良、办事公正,具有奉献精神的学生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来。并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采取竞争上岗、定期轮换的制度。

2.下大力气耐心地培养学生干部,定期有目的地对学生干部进行教育、培训,教会他们掌握民主、平等、公正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引导他们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团结同学,善于合作协调,善于带动学生,善于使好的常规做法形成制度、传统。

3.在干部培养过程中,要注意树立典型,發挥榜样的作用,以他们去影响周围的干部,从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自治;在干部教育引导上要经常进行讲评交流,这样就能使学生干部的素质慢慢提高,从而有力地保证自治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学生自治班级管理的实践途径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治空间

管理学认为,管理的最佳状态是自动管理,管理的精髓不是“管”,而是“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管理中淡化管理,而是强化和规范管理。因为所谓“管”就是限制,是以“不能做什么”来表露的,而“理”就是引导,是以“应该做什么”来表现的,这两者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传统的学校班级管理观念是将管理者作为管理的主体,将学生视为管理的客体。主体的职责是如何管住客体,而客体的任务是如何在主体规定的范围内完成各项任务。这样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必须转变管理观念,将以管理者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管理观念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管理者为客体的观念,时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治空间。班级工作中,凡属和学生有关的、学生应该参与并能够参与的事项都要让学生参与,充分听取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学生班级管理应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达到促进学校和学生和谐、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自治的目的。

(二)学生班级管理向新管理模式转换的设计——班级管理体制

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我认为在高校学生班级管理中要实现学生自治管理可以建立一个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管理的管理体系。该管理体系以《学生个人量化管理规则》、《学生宿舍量化管理规则》以及《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为依托。在学生中成立专门的区别于学生会的管理型组织—班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直接向二级学院(系)学生工作领导机构负责,对学生个人、学生宿舍、学生班级进行层层量化考核、测评和协调。将学生的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关联。这样一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和荣誉观,使学生自觉、模范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学校学生工作的开展。

(三)班级管理委员会的运作

班级管理委员会是联结上级党团组织与班级、学生会与班级的纽带,对各班级的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考核和协调。它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通过

制定详细、严格、可操作的考核规范标准对学生的个体行为、宿舍行为、班级行为等进行规定,并依此规定对各班级、宿舍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纪律、文化建设、学风建设、班集体建设等进行监督、考核和评比。

《个人量化管理规则》是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涵盖个人学习情况(考试成绩和出勤率等)、遵守校纪校规情况、个人日常行为情况、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情况、体育锻炼情况等。个人行为的量化管理主要依附于班级考核,由班委会负责,并于期末将考核结果及明细表提交班级和班级管理委员会,予以张榜公布,无异议后作为每学年发放综合测评奖学金和其他“推优”的主要依据。该规则的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模范遵守校规校纪和参加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规则所制定的全面奖罚细则也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起到了警示作用,促使他们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宿舍量化管理规则》内容包括宿舍文化建设、卫生情况、宿舍内成员平均学习成绩、个人表现和宿舍集体表现等。每月由班级管理委员会对宿舍内的个人和集体进行逐项打分和考核,公布成绩和加、減分情况。为了多方面采集宿舍集体表现情况以便更好地发挥本规则的作用,团支部和学生会要定期举办以宿舍为单位参加的活动。这样,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学生班级量化管理规则》是整个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它的重点是突出各班的班集体建设和学风建设,对所有班级从学习情况(学风、到课率、平均成绩等)、遵纪守法情况、校园文化、宿舍生活、班团建设和辅导员评定六大方面进行考核。以60 分为基础分,按出勤、成绩、卫生、纪律、班团活动、会议、学期总结、稿件等内容按年级把每班的表现情况依排名给予相应的分数,并详细标注加分减分项目。为了配合制度的实施,各班级在每月月底对本月班级的各方面表现予以总结,班级管理委员会则结合各班级总结及各班级具体情况每月公布一期《班级积分榜》,《班级积分榜》为各班级得分明细表及按年级(考虑到各年级的具体情况不同)的排名,明确描述出每个班级本月的加、减分情况和原因,让各班级从中找出不足并予以改正。一个学年的累计积分成绩作为评选先进班级和优秀团支部的主要依据。为了配合《班级积分榜》,除学习成绩和班团建设两项内容外,其他考核方面由学生会和其他活动主办机构出具相关书面证明。此规则的实施可以使各班级及时了解本团支部、班委会工作情况,随时调整班级工作重点。

(四)班级管理委员会作用机制分析

班级管理委员会突出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是该制度强化了集体观念、突出了个人重要性该制度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以班级单位为主,宿舍单位和个人为辅的纵向管理,重在形成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的关联性。这样就将集体主义观念通过日常行为渗入学生心中;同时更能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二是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了班级管理体系班级管理委员会所实施的三个规则,使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够快速地、公正地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出来,优劣分明,优者获奖,行为的有效性得以体现,有利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而且,通过制度的导向功能,鼓励学生自我超越,构建主动性成长机制;同时,班级同学共同建立班级发展愿景,创设动态微调式的班级发展方向,有利于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良好氛围,并促使个体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养成一系列优良的品质。

参考文献:

[1]侯尉,姚春雷:高校学生自治漫谈[J].中国电力教育,2008,(3).

[2]蔡红梅: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求索,2004,(5).

自治管理论文 第5篇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以及“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必须实行适合不同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因此解决好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管理制度的问题,完善丰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谐健康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职能机构不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自建国以来已实行多年,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策文化的不断进步,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职能机构不完善的问题日益显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权利方面的滥用,在许多地区会出现一些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互相干涉、互相影响的局面,可以说这样的情况会导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无法得到妥善的安排,从而降低了民族区域管理机构的办事效率。比如说,在民族自治区域的教育问题方面,从中央下属的教育厅、文化厅,再到地区自治的发改委、民族区域自治经济委员会都会不同程度得对民族教育进行相关的管理,这个局面直接导致了多个相关部门在管理职权方面的重复交叉,从而影响了民族地方自治行政管理的效率降低;

2.中央政府以及区域政府职权方面的扩大,这主要体现在民族自治区域企业职能过多的由相关政府所取代,从而造成政府的职能过度膨大影响其办事的效率,可以说由于区域政府的职权过多,导致了地方区域自治深层次的发展进化;

3.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职权的分配混乱,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方面的变化,区域政府的职能也在不停的改变,越来越多的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出现导致了职权的分配相当混乱。

(二)民族自治区域领导干部缺乏对于地方行政管理的自治意识

民族自治区域的领导干部是由党中央和人民群主选拔出来的,它代表着少数民族的利益,一旦他们在行政管理方面出现缺乏自治意识的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党中央对于发展民族自治的力度和程度,同时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也会因此出现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一些民族自治区域的领导干部过分追求自身的`政绩、关注自己的政治道路,从而忽略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精神,在行政管理中忽视民族区域自治。比如说,在中央政府传达某项民族政策时,某些领导干部仅仅做到了对于中央政策的生硬搬弄,在传达和执行的过程中忽视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甚至是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从而会影响到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度;

2.主要是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自我缺陷,也可以说是他们的自我民族意识较强,当中央或者是政府传达下来的政策没有涉及到该民族的利益时,他们会很好的传达执行,可以说一旦某项政策从表面上损害了该民族的利益,某些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往往会为了短暂眼前的民族利益,从而忽略了长期的国家利益,导致了党中央的政策根本无法得到很好的传达和执行。

(三)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传统习惯对于管理的影响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同时每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同时也渗透到了各个民族地区的政策文化经济中,因此可以说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传统习惯对于管理的影响巨大。首先,一些少数民族在旧中国社会长期受到压迫和仇视,因此这些少数民族对于中央集权的政府有一种惧怕、仇恨的心理,这样的心理长期没有得到的解决就会导致这些少数民族无法接受中央政府的政策和管理制度,甚至在遇到各种困难时,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仍然是自己多年形成的行政传统习惯,而没有通过国家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去解决。可以说虽然民族自治地方行政传统习惯可能会解决掉一些问题,取得些不错的成就,但从长期来看会影响到民族区域自治的深入进行。

(四)民族自治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制约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基础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说经济水平的发展壮大有利于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民族区域经济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果,但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来看,目前少数民族经济仍然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许多少数民族的地理位置相对较差,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发展空间;

2.民族区域自治的商品市场较为脆弱,少数民族经济市场的发育程度相对较低、经济发展落后;

3.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教育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了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人力市场的危机。

(五)民族自治地区宗教文化对于行政管理的影响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需要经济政治的支持,同时文化水平的发展也成为其不断发展完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我国大部分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于一个坚持“政教分离”政策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此我国法律规定任何宗教不得干预政治,但是允许所有公民信仰宗教,又崇尚宗教自由。但是一些宗教信仰已在一些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成为当地民族的精神支柱,进而对于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

二、解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解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一旦政府职能出现不明确、不完善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自治的管理效率,想要做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合理规划政府内部相关部门的责任权限,要懂得适当的下放权力到民族自治地区的相关公司企业;

2.缩小各个部门的管理权限,消除各个部门权限重叠的部分做到行政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3.明确政府各个部门的职能权限,对相关部门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工作上的权限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改革领导干部人事制度

归根究底的说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领导干部是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实施者,领导干部自身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进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领导干部的培养,笔者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领导干部人事制度:

1.提高民族自治地区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自身素质,让他们能做到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做到各民族的和谐统一发展;

2.处理好民族自治地区不同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之间的问题,由于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少数民族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因此必须做到尊重他们的观点同时又要以全民族的利益为重;

3.制定培养改革少数民族领导干部的机制,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大力培养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并制定相应的监督机制,以促进民族区域自治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区域自治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区域自治条例的保障,但是民族区域自治各地区又拥有不同的人文、宗教、经济条件,因此完善适合不同地区的自治条例也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首先各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必须要遵循国家最高的法律法规,做到不违反其核心观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关的修改和变通以适应不同的少数民族。其次,民族区域自治政府的立法机关要不断完善适合自己民族的自治条例,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以促进我国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的不断进步。

(四)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1.从少数民族地区的自身优势出发,充分利用好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并选择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2.大力发展民族自治地区的教育事业,人才的缺乏是目前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经济的一大超级难题,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大量的各个方面的人才去支持,所以说必须要加大对于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从而保证能够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发展和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管理的不断完善。

(五)处理好民族自治区域的宗教信仰问题

宗教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在“政教分离”的国家大环境下处理好少数民族宗教信仰问题也就显得很重要。

1.必须坚持“政教分离”国家政策,又要推崇人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得对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有不公平的待遇;

2.务必要谨慎处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问题,在民族自治地方行政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对政府各个部门的宗教政策的审查,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即解决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3.关系民族自治地区的宗教上层人士,给与他们一定的帮助以管理好宗教组织及其组织成员;

自治管理论文 第6篇

益功能

摘要:村民自治是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实行的基层民主制度,是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后带来的必然的历史进程,是农村治理的有效选择。它一改过去农村政社合一、单一行政命令式的传统治理方式,建立了一种依法自治和直接民主的新型管理方式。试图从农村社会入手,对村民自治这一伟大实践及实行村民自治后农村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已取得的实际效果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探究村民自治在政治领域给农民及农村社会带来的实际利益功能。

关键词:村民自治;政治领域;利益功能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政治体制的伟大创新。实行村民自治,是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农村社会问题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促进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政治现代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政治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益功能。

一、实现农民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

长期以来,广大农民无法实现真正的当家做主,村委会成员都由上级任命,村里的事情都由少数村干部说了算。村民自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不

断实践,激发了农民当家做主的政治热情,培养了民主意识和能力,使民主和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广大农民开始认识到民主权利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并形成维权意识,养成了民主习惯。实行村民自治后,广大农民拥有了对村委会的选举权、监督权和罢免权,对村中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对村规民约的制定和修改权等,拥有了切实的民主权利。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当家做主,管理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新的生活。

二、密切村委会与村民之间关系

随着农村经济形式多样化、利益关系多元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更加突出和复杂,干群矛盾尤为突出。干群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村民与村干部之间还没有形成制度化的利益协调关系,村委会形成了特殊利益集团,村干部谋取私利的行为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主要表现为:一是个别干部滥用职权、腐化堕落等现象日益严重,经济犯罪案件上升,造成集体财产流失,引起村民强烈不满。二是个别村干部作风不民主、主观臆断,决策时凭想象乱拍板,搞各种标准化、规范化达标活动等,不能为村民提供应有服务,还加重了农民负担。而且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引起村民的反感和抵触。三是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工作透明度不够[1]。四是个别村干部任人唯亲,每遇民事纠纷,处事不公,损害群众利益。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让农民在农村社会真正的当家做

主,使干部融入到群众中,拆除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探索了一条密切干群关系、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第一,民主选举促使干群关系得以密切。首先,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村民可以用法律赋予的权利选出自己满意的带头人,心愿得到了体现,消除了上级任命干部带来的逆反心理,化解了干群之间无形的隔阂。村民们对自己选出的干部感情更融洽,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其次,竞争性选举可以将那些行为不良、能力不强的干部选下去,新的有见识有责任感的精英取而代之。选举后的村干部认为,自己是村民选出来的,应该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有效地扭转了村干部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局面,增强了责任感。不少新选出的村干部,上任后立即制定为民办事计划,沟通与村民的联系,干群之间形成齐心协力的新局面。再次,每三年举行一次的竞争性选举,对在任村干部构成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能够连选连任,许多村干部遏制各种利益冲动,消除了官僚主义和特权现象,做各种决策时尽量照顾最多数人的利益,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拥护,绝大多数村民都愿意配合村委会干部将大家共同关心的事情办好。

第二,村务决策避免和减少了村民因村干部决策失误而产生不满。通过村民会议或村代表会议的形式决策,农民有了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为干群之间沟通交流开辟了组织渠道。村务决策还构成了对村干部决策的有利监督,防止其以

权谋私,促使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村干部遇到大事首先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后,代表们带头执行,使党的意志和国家的政策转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自由行动,使广大村民又被重新组织起来,同时,通过村民代表的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改善了干群关系。”[2]220 第三,民主监督有助于制约和规范村干部的行为。村务财务公开制度的实施,增加了农村工作的透明度,村干部的各种行为都被直接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干部中贪污浪费、滥用职权的行为在压力下自然也就大为减少了,促进了村政廉洁。由此也消除了村民因为不了解村务状况而产生的对村干部的怀疑和不信任,干群之间关系更密切了。

由此可见,村民自治可以有效地化解干群矛盾,使农村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调整。但在一些地方,仍有少数村干部的统治能力建立在家族势力甚至农村恶势力的基础之上。个别村干部甚至蜕化为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村霸、地头蛇,严重损害了干部形象,破坏了干群关系[2]222。

三、为农民提供利益的制度化表达渠道

利益表达是农民反映需求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对化解矛盾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村民自治组织是村民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群众自治组织,有利于实现村民的利益整合、利益代表。村民自治实质上就是村民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

督,都为农民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重要渠道。

第一,村民自治为村民表达要求和愿望,宣泄不满情绪,通过制度维护自身权益提供了正常、合法、通畅的渠道。实行村民自治后,每个村民的利益主张都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村民自治组织能够真正了解组织成员的利益需求,平衡协调各个体利益的关系,使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群体化,农民群体利益表达一致化,并将农民个体利益表达控制在合法范围内,避免不正当的利益表达。村民自治组织对农民个体的利益协调不是仅仅建立在利益对象、社会制度的供给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农村社区文化、道德、伦理的基础上,这样就降低了农民个体之间的信息收集、判断、分析和处理成本,使农民个体的利益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利益整合、利益导向。因而有更强的信息收集、分析、判断处理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利益识别和利益判断,进而使代表的农民利益更加广泛、全面、系统。

第二,通过村民自治的实施,持续的民主参与对村民形成通过制度化参与来维护自己权益的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村民会逐步习惯于以制度化的办法来提出要求、维护权益和扩大影响,因而也就自动放弃了暴力参与[3]。制度化的参与将可能积累下来的矛盾一一化解,防止矛盾的激化,大大缓解了农村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四、促进基层党组织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习惯于“替民做主”,大事小事由村党支部讨论决定,缺乏一套民主程序,村务工作也因缺乏村民的支持而完成得不好。在广大农村地区,党支部负有领导本地区工作的责任,而村民委员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拥有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自我管理的权力,这就导致在同一个村社区中实际上同时存在两个公共事务管理组织[4]。因而,如何处理村委会与村支部的关系一直是村级工作中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村民自治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机制创新。村民自治的实施唤起了村民民主意识的产生,而村支书记毕竟只是党支部内若干党员选举产生的,村民对党支部权利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为了确保党的领导地位,许多村党支部开始探索合法性的行动,更关注自己的民意基础。如山西河曲县首创了“两票制”,山东威海市和广东顺德市的办法是“两委合一”,将村民选举的机制导入了党支部的建设,获得了充分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促进了党内民主,也有利于解决村委会与村支部长期以来的矛盾状况,夯实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群众基础。

第二,村民自治促进党员素质的提高。经过民主选举,一大批年富力强的精英人物成为村委会干部,而有些党支部成员确存在文化程度低、综合素

质低、年龄老化的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这就促使村党支部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如有的地方实行了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的“三培养”政策,引导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通过制度建设和技能培养等方式,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增加了带领群众致富和管理村务的能力,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第三,加快农村基层党组织转变领导方式。长期以来,农村党支部实行“一元化”领导体制,习惯于搞“家长制”、“一言堂”,包办代替本属村民自治范畴的事务。实行村民自治后,村民、村委会、上级政府和国家法律的多重压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改进领导方式,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自治促使党支部在村民自治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把党支部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努力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学习和掌握农业实用技术和现代管理知识,把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实行村民自治以来,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明显增强,更多地要求参与村务大事的决策。这就要求村党支部必须把村务决策建立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凡是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要

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实行民主决策。通过民主议事、民主决策制度的推行,党支部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水平不断提高,而且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和支持村干部工作的热情,从而实现了为民执政和靠民执政的统一。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民主监督制度提高了办事透明度,加强了对党支部的监督制约,有效地防止和遏止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也增强了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信任关系,大大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5]。

村党支部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以及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对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党政关系的调处及党的领导地位和领导方式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上一篇:镇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生安全教育国旗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