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4 教后反思

2024-07-11

练习4 教后反思(精选16篇)

练习4 教后反思 第1篇

《练习4》教学反思:

《练习4》口语交际不仅是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合理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综合训练。课前,我让学生欣赏了几幅漫画,让他们初步了解漫画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体会漫画的幽默风趣、理寓其中的特点。课上,我让学生观察了书本上的漫画,弄懂图意,大部分孩子都能看懂其中的意思,不过也有少数的孩子不太明白。于是,我进行了引导,我让他们上下观察,进行对比看图,重点观察图中的两只小花狗照镜子前后的不同表现。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抓住小花狗的神态、动作及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导他们将故事说得更丰满、更具体生动。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总结,大家都争着说,说得比较生动。

练习4 教后反思 第2篇

《练习2》教学反思:

本次练习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处处留心”,要求学生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画出示意图,并能选择自己家附近一个地名,说说他得名的由来。课前我让学生自己学习第一部分的要求,因为学过《天安门广场》,学生都了解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所以家的方向基本上能表达清楚,我先让学生说说家的方向,也许是没有好好预习,加上孩子都住在农村,很多路叫不出路名,也没有指示牌,很多孩子居然连自家的门牌号码都说不出。第二部分在画自己家的示意图时,问题就出现了,学生不能将生活中的方向与图上的方向真正结合起来,最后,我只能用自己的家作为示范,经过我这样一解释,学生对方向感有所了解。可是时间不等人,一节课下来,一个内容都没有完成。这个内容只好让孩子带回家请家长一起帮忙完成了。

“电动势”教后反思 第3篇

其一、在恒定电路这一章之前,是静电场。学生刚学完静电场中静电力对电荷的作用,静电场中的功能关系。此处再次运用这种功能关系的观点来学习电动势,按新教材编者的说法,使两章内容有了联系,不再是两个“相对封闭的知识结构”,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电源电动势的理解深刻,同时也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习惯。

其二、为了降低教材的难度,故意把电动势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分开,用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专注理解这个重要概念。为以后学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作了一些铺垫。

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对电动势这个概念的理解及其定义,难点是学生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在设计这节课时,电动势这个概念如何引入,我也作了一些思考。过去的旧教材中,一般是用“电源两极间电压的大小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为了表征电源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电动势的概念。”直接给出了电动势概念。新教材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我想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引入,让学生分别测量果汁电池和牛奶电池的电动势。当然,学生只知道测的是电源没有接任何用电器时两端的电压。测完后对这两种原电池的数据,学生提出了各种问题。学生觉得最奇怪的是为什么这样一弄,两极之间就会有电压,但这个问题不在今天要讨论的内容范围。我也想过把这个实验舍弃不要,就像很多教案中的一样,直接由上一节悬留的问题进入。即等效为正电荷来讨论在外电路中,正电荷由电源正极运动到电源负极,从高电势运动到低电势,电路中要维持有电流,正电荷就必须从低电势回到高电势,那么在电源内部正电荷如何从低电势回到高电势呢?如果这样不要实验引入,时间能更节省一点,把多出的时间用在讨论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上。我为什么没舍弃这个实验是因为这样几个原因:

首先,让学生自己造电池,去探究关于电源的三个重要参数,学生的认识会更感性,印象会更深刻。讲了一节课的电源、电池,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一测,想一想,也许他的问题跟这节课的关联不大,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有了。这时再回到上一节悬留的问题上,学生关注问题的程度会比直接进入大。

其次,电动势是描述电源做功本领的物理量,电动势的大小只跟电源本身有关,可以通过果汁电池、牛奶电池的电解液不同,电动势的大小也不同来说明,比直接告诉学生更有说服力。

此外,因为、后面要讲到电源内部有电阻,若用两个果汁电池串联电动势达到甚至超过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但它没法让接入电路的小灯发光。学生原本以为小灯一定能发光,但小灯没亮,出乎学生的意料,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再来讲内阻,学生就很清楚了。

后来,专家分析指出这个实验与要讲的内容联系是不够的。的确,教后我也反思学生最想提出的问题不是我这节课要分析的问题,说明我的这个实验设计是不够成功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对电动势的理解,如果一个实验的设计不能为我的教学重点服务,那么我应该坚决舍弃不用。

在如何突破学生对电源内部非静电力做功的理解这一难点时,我运用了类比的方法。用抽水机能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来类比电源把正电荷从负极搬运到正极。设计了表格逐条对应,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这个概念。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运用类比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动势的概念的确是利大于弊。

考虑到教材中还涉及到电池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我设计了随意丢弃废旧电池造成环境的污染和云南省对太阳能开发和利用情况的简单介绍,这就使得我的课堂时间分配比较紧张,对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强调得还不够。

如何写好“教后反思” 第4篇

“是吗?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找到空气了吗?”

“找到了,但是捉不住!”学生开始起哄嘲笑他。

此时,老师知道他是怎么做的了,于是紧紧地抓住这个机遇,希望能把这个顽皮的学生引导上爱科学、善发现的路。于是老师挥手让同学们安静,并把他请到了讲台上。“来,让我们看看,你是怎样找到空气的?看老师是否能帮你把找到的空气捉住呢?”听老师这么一说,他兴致勃勃地吸足了一口气,拿起吸管,插入讲课桌上的水槽内,使劲一吹,水中咕咚咕咚冒出了好多泡泡。

他说:“这些泡泡就是空气,但是我没办法捉住!”老师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哦,你的观察视角和别的同学不同,你能借助水让我们看到了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这时他站在讲台上得意洋洋的样子,好像一个得胜了的将军。老师又故意说:“这些泡泡是空气呀,可是怎么才能捉住呢?来,我们一起动动脑筋,想想办法吧!”老师把目光投向了学生,学生纷纷想办法,终于他们用杯子在水里“捉”到了空气。“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大家都成功了,特别是这位同学真是个思维独特的人,让我们为他鼓鼓掌吧!”这样,剩下的半节课探究活动开展得更好了。

“教后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是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方式。写好“教后反思”,不仅能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而且也能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和教学教研能力,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大有裨益。但从长期的教学交流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教师的“教后反思”书写内容过于简单、肤浅,如,较好;本节知识掌握的较好,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结构掌握较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课业负担较重,疲于应付,无暇顾及,更重要的是部分教师对写好“教后反思”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掌握“教后反思”的书写要点。关于“教后反思”的书写,笔者根据前面的一个教学片段,认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录课堂中意外的精彩片段

精心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有些灵感的火花是在课堂教学的特定场景中才能产生的:或教师的突发灵感,或学生的绝妙见解,或偶发事件诱发出唇枪舌剑的辩论,或师生互动过程中撞击的精彩片段,或教法的重新选择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启发诱导等。这些都随时可以在教学这个动态过程中意外发生,教师及时捕捉并记录这些不虞之获,对丰富充实教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感悟是大有好处的。

二、记录问题的解决办法

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质疑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有时未必能完全应对课堂中的偶发事件。如,师生课堂上不同见解的评判、疑难问题答案的寻找及学生质疑的偏激、攻破重难点遇到的困难、教法选择的迷茫、学生学习态度和情感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解决都是在课前无法预计的,它们有的可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随机加以解决,而有的则需要课后探究寻找。这些在教学实际中碰撞产生的问题的成功破解,就可以成为今后教学宝贵的借鉴。“教”然后知不足,只有善于发现并随时记录下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加强学习与积累,反省自己,鞭策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才能进一步提高备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本领。

三、记录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探究对教材的挖掘与把握,斟酌教法的选择运用,感悟课改理念在教学中的渗透,从理念上和教学行为上融入新课程的教学。

除此之外,板书、习题设计、师生角色的转换、师生互动与情感交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等,都应成为“教后反思”的范畴。“教后反思”主要寫教学感悟,不拘形式,可多可少,但不可缺。必要的教学反思,能使教师在教与学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提高教学水平,迅速成长为适应新课程教学的优秀教师。

练习三 教后反思 第5篇

“读书做记号”开学时上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时就学过了,课堂上做了简单回顾后就让学生预习了第15课《说勤奋》,从交流情况来看同学们对这些记号掌握的比较好。

把重点摆在了读读背背部分。教成语时,首先让同学们明白这些成语都是描写风光景色的,然后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预习成果,向大家解释了一些自己查到的成语的意思。从同学们选择成语造句的情况看来,应该上掌握的不错了。学习歇后语的时候,首先让孩子们理解了什么是歇后语,然后通过选择恰当的歇后语填空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涵义,以便加深印象。有的孩子还能模仿例句说上几句,用得比较恰当。

《练习3》的教后反思 第6篇

《练习3》的教后反思

练习3中的语文与生活。这一组练习有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段;第二部分是选词填空;第三部分是填写笑的各种形态。学生对于我国的四大名著是如雷贯耳,不过真正读过《红楼梦》这本书的却是寥寥无几。第一部分,《红楼梦》的片段主要是围绕众人笑的神态展开的,这部分我通过让学生揣摩文字、表演欣赏来展示各种各样的神态,再加上我对这些人物关系的解读,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笑尽显人物的个性。第二、三部分,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情境,还那么有模有样地表演了几种笑,嘿,这一招可真灵!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他们中很多的学生都表演了,还有的学生饶有兴致的`猜,教室里洋溢着欢乐的笑声,当然做题就是小菜一碟了。在填写完课文上的题目后我又让学生交流“你还了解哪些有关笑的词”时,学生的热情很高涨,收获当然不少。

第二册《识字4》教后反思 第7篇

今天我上了一节小教研课,邀来了组内的荷塘莲语和小小天宇,还得到了马校长、张教导、F璇老师的指导,收获非常大。

课一开始我利用转盘引出今天我们要学的四个形声字:“驰、地、他、池”,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我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并把这些词语放在句子中去理解,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培养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在理解“奔驰”这个词时,孩子们说“马儿在飞快地跑”,我乘机让孩子们换个词,有个孩子说“马儿在草原上奔驰”,学生在语境中就轻松地理解了“奔驰”这个词,还比如说“池塘”一词,学生结合小池塘的插图以后,我们班有位孩子说,“小池塘清澈见底,鱼儿、小虾在里面欢快地游来游去”。我自认为在说话训练上已经指导得瞒到位了,后来马校长和张教导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让我知道怎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说话再到位些。

再说写字,写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今天的写字教学先出示了四个生字,接着让学生观察,提出写好这几个字的注意点,孩子们还是说得头头是道的,然后我进行了范写,最后孩子们临帖。我也觉得一年级孩子真的写字特别重要,就像张教导说得这样一年级孩子比较小,是不是老师讲解好一个生字后,就让孩子们写一个,这样孩子们就能把注意事项记得好一些,效果更好一些,还要多教给孩子一些运笔的方法,提高孩子的写字质量。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我是要多多尝试,争取有所进步,就像金校长说得那样也许过程是辛苦的`,但辛苦过后也一定更能体会到教学的幸福。

对“教后反思”的思考 第8篇

教学预设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流程,它受到课堂教学中诸因素的制约,教师必须灵活掌握,或做内容上的微调,或做方法上的变更。清代画家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月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中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转引自《名画的故事》)这段话对教师颇有启示意义。如果说教学预案是“眼中之竹”的话,那么,实施教学预案就是“胸中之竹”,而灵动的变化则成为“手中之竹”。

因此,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之间是不能完全划上等号的。这中间关系到实施过程中的灵动变化。有些教师的上课得心应手,就是因为在实施过程中将“胸中之竹”灵动地变为“手中之竹”。虽然“竹”的形象未变,但“竹”的神韵异彩纷呈。因此,即便同一个教案,执教的技术与艺术不同,效果也就各有千秋。因此,寻找教学预设与教学效果的差异点,就是要寻找预设与效果的落差在哪里,寻找“驾驭”的异同在哪里。

二、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个人的教学,也需要一面镜子,那就是他人的评价。诚然,这面镜子不能变形,变形了。评价也就走了样。对于他人的评价,也要作客观分析。看他的评价是否体现新的教育理念,是否切中教学的要害,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在教后反思时,要寻找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

那么,自己的教学与他人评价的结合点有哪些呢?其一,表现在教学理念上,看有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其二,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看目标的定位是否切合教学实际,目标与效果是否趋于一致;其三,表现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安排上,看是否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其四,表现在教学形式上,看师生互动是否默契,合作学习是否卓有成效,学生的思维是否得以激活。只有在这些结合点上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行为,才能有效地将他人的评价化为自己今后教学的良策。

三、寻找教学实际效果和重新设计的生长点

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课堂教学效果是指实施教学预案之后所实现的预期目标的程度。具体衡量的标准,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根据课型特点各有侧重。对教学实际效果的界定,传统的观念侧重于知识与能力,侧重于教学的过程,而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忽视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与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是相悖的。因此,检验教学实际效果应以三维为指向,做到“形神兼备”。在实际操作中,有形的是可以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检验优劣,无形的则要与三维目标中的参照物比较得失。

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就是要根据教学实际效果的优劣得失,扬长补短。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教案虽好,但效果欠佳。这主要是因为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与先进的教学预设落差过大。这就要求在重新设计时放缓难度,做到既不降低教学要求。又要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也有些学生虽成绩较好,但平素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当学习方式变革之时,他们一时不能适应。这时,教师更要注意导而有度。导而有序,导而有效。因此,在重新设计教学预案时,要在新老方法的交替中架桥铺路,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可见,寻找教学实际效果与重新设计的生长点,一要考虑教学预案的先进性和可行性原则,二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学习方式与实际水平的适应性原则,从而使经过实践后的教学预案更具先进性,更具可行性,更具有效性。

四、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学生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有效的教学设计,除了体现设计的先进性、操作的可行性外,还必须体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性。任何先进的教学设计,任何灵巧的教学方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有效”上。而有效的教学,终究要通过学生的心灵感悟、情感的体验而获得。因此,教学反思中必须寻找设计的有效性与能力发展、情感体验的融合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叙事散文。那段对“背影”的描写,虽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然而,有些中学生却体会甚微。为了加强情感体验,在二次执教时,一改先读后写的方法,变为先写后读,“未读背影先有情”,即先写自己亲人的背影,关爱自己的背影,艰辛劳动的背影,工作后疲劳的背影……再读朱自清的《背影》。由于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效果就迥然不同了。可见,教后反思,不仅可以弥补教学上的不足,还可以使教学预案日臻完善。

第10册练习5教后反思 第9篇

在课上我让学生用五分钟时间作准备,然后当众演讲。我们班的课堂一直是不太活跃,愿意回答问题的同学很少,平时学生演讲的.机会不多,所以学生上台都不自然,或低着头,或眼睛瞥向别处,或扭扭捏捏的,无论是神态还是语言都很不自然。有的学生在准备时写了下来,就上台读了一遍。

他们都缺少和台下同学的沟通。如何提高学生说话能力,我想仅仅是上口语交际时演讲那是没用的,如果每天都能挤出五分钟,请两位学生上台演讲,长期以来,一定会有显著效果的。于是,我开始了我班课上的五分钟演讲。

第2册《练习5》的教后反思 第10篇

《练习5》中“学用字词句”和《识字8》一样,还是利用转盘,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主动识字,学词学句。教学时,我让学生弄懂这些偏旁代表的意义,再想想这个生字的意思。接着再反过来,看生字想想为什么是这个偏旁。这样举一反三,孩子们越说越熟练了,然后在儿歌中巩固这些生字,效果不错。最后,我还做了两个小游戏进行拓展训练。第一个还是利用转盘,给“也”“青”“元”“少”“包”分别加上不同的偏旁,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抢着上台转转盘,并且能说出这个字为什么是这个偏旁。第二个游戏是“考考你”,学生自己说出一些形声字来考考小伙伴,这个字是什么偏旁的,为什么是这个偏旁。我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在以后的作业中,写错偏旁的学生肯定会越来越少的。

在儿歌的下面有一幅插图,我觉得这是训练说话的好材料,我们一定要加以利用。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学生不太会用动词,我就补充给他们:按、拿、举、敲……这样学生的语言丰富了,表达准确了。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敏锐,不放过一切可利用的材料,不失时机地训练孩子的语言表达,为孩子的作文打好基础。

第一册《识字4》教师教后反思 第11篇

生1:夏天的夜晚,我在屋前的田野里捉萤火虫,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飞来飞去,我追着它们跑,捉到了就放到瓶子里,睡觉的时候在放到蚊帐里,萤火虫停在蚊帐上,就像满天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生2:夏天的中午,哥哥带我去捉知了,知了在树上不停的叫,好像在说:“好热啊!好热啊!”可我一点儿也不怕热,我举起网兜,瞄准知了,一下子就扣住了它。然后我把它取出来,我看见他的肚子那里会叫的,不是嘴巴叫的。

生3:夏天,马上要下雨了,蜻蜓飞得很低。有一次,一只蜻蜓都撞到了我的身上,他的眼睛大大的,翅膀薄薄的,透明的,很漂亮!

生4:妈妈到田里去干活,我跟着到了田里,我在草丛里捉蚱蜢,它穿着绿衣服,躲在草丛里,很难看见它,我发现了,去捉它,它跳得可快了,我捉都捉不到。

生5:我在院子里的花丛中看到过螳螂,它三角形的脑袋,前面两个大脚长长的,像两把锯子,它的嘴巴吃起叶子来可快了!

…………

教后反思应做好“六问” 第12篇

一问教材处理是否正确。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是,如何用好教材进行教学呢?首先,用教材,需要一个整体系统的观念。在教材分析中,不能就课论课、就题论题,需要用整体的眼光来看待。就某一节课而言,应该思考上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怎样的知识基础,之后还将学习什么,这样教学会更加明晰。其次,用教材,先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充分理解教材。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只有这样的改变,才是改变形式而不改变本质,否则容易产生“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后果。分析教材,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在预设的过程中想法很多,回头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不是要突破的难点,纯粹图个“热闹”而已。因此,教后反思时,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教学重点而展开,正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有效发展为选择环节的价值取向。对于教学的重点、难点,要“不遗余力,把力气花在刀刃上”。这样的课堂才会是高效的课堂,才不会是华而不实的课堂。

二问情境创设是否实效。

可以说,创设情境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师煞费苦心的一件事。不管是研讨课还是公开课,上课教师一拿到课题,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认真去研究课题、学生的“新知生长点”,而是“要创设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开课”,唯恐没能创设“精美的、华丽的”情境,就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对情境创设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如有位教师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用课件展示了色彩缤纷、傲雪怒放的梅花,让学生朗诵王安石的《梅花》一诗来引入新课,学生陶醉其中,模糊地感受到“数枝梅”中隐含的代数知识,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梅花都有五个花瓣,用5a可以表示任何朵数梅花的花瓣数。整节课以梅花贯穿始终,改变了课堂沉闷的气氛,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有效。

三问目标制定是否合理。

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应该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这是关系到一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应考虑哪些因素呢?我认为,首先,教师在理念上要明白教学目标范围的层次关系。一般来说,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一级目标是由政府制定的教育目的;二级目标是由学科专家制定的课程标准;三级目标是由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发生关系的是三级目标。教师三级目标的制订,既要以一级、二级目标为指南,更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实际经验,这样才能使课时或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适切性,即合理性。其次,作为课时教学目标,它既要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关系,更要确定目标的重点。因为教学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无须一定要按三个维度来陈述。最后,教学目标不应大而空,而应该具体、明确、能评价。如“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沸认为,教师从认知目标、智能目标和情感目标来陈述不如以下陈述更好:(1)复习并巩固一年级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2)能从自己的生活中举出含有统计内容的例子;(3)独立或合作将一组数字变成统计图;(4)结合统计图,说明以“1”当“2”的含义及其意义。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便于课后评价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四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精心安排教学环节,每个环节教师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教学环节的安排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层面上,即在“学”字上下工夫,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教学环节设置要注意尽可能保持教学过程的贯通性和有效性。除此之外,教学环节的编排必须呈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即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反馈学习情况→巩固应用与拓展。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安排中要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凸显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交流互动的过程,反映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安排如下环节:创设情境,引出圆形→自主探究,认识特征→动手实践,画出圆形;或介绍圆规,画出圆形→引导探究,认识特征→巩固应用,深化知识等等。其中,“引导探究,认识特征”这个环节可以由独立探究、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等活动组成,可根据教学实际调整。如独立探究_+小组交流→课内小结→提质问难→针对练习,或独立探究→小组交流→针对练习→课内小结→提质问难,等等。环节的调整要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况而定,要促进课堂教学向着纵深方向发展。

五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合作能力的培养是值得倡导的。合作需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只有经过自己的思考,讨论的时候才会“言之有物”,才能表达属于自己的见解,否则只是“人云亦云”。小组合作学习,还应该有总结汇报。停留在小组内的合作,作为课堂教学来说,缺乏监控,也缺少小组合作成果的交流。

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首先要学会表达、学会倾听。此时教师该做些什么?“巡而不视,视而不见,见而不问,问而不答。”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是不是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及时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值得反思。

从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角度分析,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种形式。有时,教师有了组织合作学习的意识,但并没有外化为教学的行为。从师生互动的角度分析,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局面,变成教师与学生个体的对话,而合作却把师生(个体)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有了更多参与学习交流的机会。

六问学习时空是否充足。

教学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跟着老师学:一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任凭学生“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第一册《识字4》教师教后反思 第13篇

在教学一开始,我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小朋友,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既美丽又好玩的地方去,想去吗?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望。接着我将课文插图展示在黑板上,并播放配乐录音,学生眼睛亮起来了。广阔的田野,绿幽幽的树林,五彩缤纷的花丛,学生一下子走进了美丽的大自然,走进了多彩的昆虫世界。这一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欲望更高了。

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尽量用儿童话的语言进行教学,如把生字、词语说成“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以及跟“生字宝宝、词语宝宝”交朋友,把“词语宝宝送回家”等。学生听起来就感觉很亲切,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生字和词。在生字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学习生字的方法和渠道。如我出示“田”字,问:你认识它吗?你是怎么认识的?从而唤起了学生识字的经验。

词串教学中,通过创设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走一走,看一看这一情境,出示了情境图,让学生从图画中体会到大自然的乐趣,在学生的自主学习出示相应的词语,教师通过图画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然后连词成串,我根据词串特点灵活的进行各种形式的指导朗读,并交给学生方法。如:在读第一、二行词串时,在指名读效果不是很好的时候就加以范读,看学生听得那么认真,我趁热打铁把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交给学生,学生掌握了方法后比之前读得好多了。

练习4 教后反思 第14篇

虽说练习课的形式多种多样,但要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样方可做到练习的内容“形散而神不散”!也正如现时一句十分流行的话:有规则下的自由!

本课,我以两种百分数应用问题的解题思路来复习铺垫: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和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又一次地厘清了两类问题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而这也正是这节课学生思维训练的.核心依托点,进而以这样的不变思路来应对变化万千的题目,为以后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教后反思”都反思哪些内容 第15篇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教学创新的动力,反思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反思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且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反思,他的专业成长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教师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思考、探索,并做出理性的选择、判断和整理,从而促进自己教学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赞可夫曾经说过“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的寻根究底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能否自我反思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自我的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教师写好教后反思,而怎样写好教后反思,教后反思都反思些什么问题,是每一个一线教师关注的问题。通过这几年的学习,结合部分教改资料,我觉得教后反思可以写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教材的创造性使用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科书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工具,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的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也不仅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例如,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材中有的生活场景的选择,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不是很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们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在“教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为教材的使用和再编再版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堂中和谐的统一体。

二、教学的不足之处

侧重于自己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对策。如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习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等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做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应吸取的教训。同时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找到了哪些解决办法和教学的新思路,写出改进策略的教学新方案。从而不断强化自己有效教学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精彩的片段赏析

侧重于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成功之处与教学开展过程中的亮点,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去记录,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如哪个教学程序安排的富有科学性?哪个问题的提出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才能得以萌发?即出现了课堂教与学的高潮。这时最好能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精彩回答。作为教研的第一素材,并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阐论。

四、学生的独到见解

在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体会,下课后我们总乐于把这节课上学生的独特解法,学生的精彩回答,学生的创新思维等与老师们交流,让他们共享其中的喜悦。这种源于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源于学生精神世界的独特感受,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感受自尊。同事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教学的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教学的宝贵材料。

五、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对于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师还可以给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如:

1、我对学生的个性关注够吗?

2、我怎样将学习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3、如何将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学生?

4、如何确保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只是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我的课堂管理和落实上还有什么漏洞和失误?任何人的教学都是三分教学七分管理,没有严格的管理,任何好的理念也难以落实。

总之,写教后反思,挑剔教学中的问题,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漏出来,通过教后反思的撰写与分析,检查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感触以达到自我反省的境界,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

曹 双 喜

语文教后反思“六问” 第16篇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作者单位:黑龙江富裕县富路镇中心校)endprint

教后反思就是教师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检视、对自己的教学体验以及对学生的态度进行反省,它帮助教师从自己每天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笔者认为,语文教后反思应该做到“六问”。

一、问一问文本处理是否正确

文本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情感体验的载体,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和内涵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文本的处理,教师应该问一问自己是否真正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正确理解了文本的主旨。

一定要在准确把握训练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拓展和延伸,形成富有个性化和创建性的教学设计。有时在教学设计预设上,教师的想法很多,追求形式,追求课堂的外显效果。教后反思时,才发现原来那些都不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纯粹是为图个“热闹”而已。

因此,教后反思时,务必要审视教学要点和重点是否准确掌握并落实到了教学中去;学生理解中的偏差是否得到有效纠正;学生的价值观是否得到有效的引导。此外,还要审视教学环节是否围绕着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了展开,务必认真审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来确定环节的设计。

二、问一问情境创设的是否合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运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与融合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因此,教师要对情境创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情境创设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情境应该合适,否则适得其反。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贴近生活、真实、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学反思时,应该着力反思教学情境是否贴近了学生生活实际;是否激发、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学习热情;是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问题意识而积极地参与了学习活动等等。

三、问一问环节安排是否科学

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师何时指导,何时参与,何时小结,学生如何分组学习,怎样讨论,汇报采用什么形式等都应做出具体安排。教学环节的安排应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习层面上,把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作为课堂教学重点。教师的“导学”应努力体现在学生的“自学”和“共学”之中,真正起到启发、点拨、调控的作用。

因此,教后反思时,应着力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课堂上,教师教了什么,学生学了什么,哪些知识是教师讲解的,哪些知识是教师指导的,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如何,以及教学的其他环节是否科学等,都是我们反思的内容。

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教师安排了如下环节:读题——自由读文——教师提问——再读文——小组讨论——汇报——小结。教后感觉教学环节不严谨,收效也不理想。于是反思后,重新设置教学环节为: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朗读课文——深化理解;阅读链接——拓展阅读。从而使教学环节设置趋于合理,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四、问一问合作学习是否有效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的能力,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一起研究、一起建构、一起创生的目标。

如教学《太阳》一课时,一学生质疑:“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教师马上表扬了他会思考,爱提问题。然后教师对同学们说:“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可是,小组合作学习却出现了这样的场面:有的同学在读书,有的在东张西望,有的在一起谈笑风生。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小组学习视为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于是千方百计地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把本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强加于学生,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学生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热情。

“我们的生活哪些地方离不开太阳?”这一问题太浅显,学生不感兴趣。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大大地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该做点什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体现?教师需不需要关注全体学生是否都参与了合作?是不是需要了解合作的进展情况?是不是需要及时了解个别有代表性的意见?是否需要以平等的伙伴身份参与其中?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教后进行一番反思。

五、问一问课堂评价是否恰当

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课堂教学的进程,决定着课堂的气氛和教学效果。

如教学《落花生》一课,小结后,教师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自己打算做什么样的人。一学生说:“我要做像花生一样默默无闻的人。”老师情不自禁地评价道:“啊!非常正确。你真是太聪明了,居然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其他同学呢?”

听老师这么一说,本来很多同学举手希望发言,突然间都不见了。后经过反思发现,教师对这样一个会有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了终结性的评价,一下子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发言过早地下结论。教师要用变化的眼光从不同角度灵活地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地放飞,从而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六、问一问是否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上。有时,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教师的一个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不满等。

如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教师在教生字“贵”时,找了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记住的。一学生站起来说:“贵,上面是虫……”老师急忙止住,转向全班同学:“同学们,‘贵字上面是‘虫字吗?”同学们说不是“虫”字。老师告诉大家:“‘贵,‘中一贝。大家记住没有?”学生只好附和着说:“记住了!”其实那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刚才话还没有说完,于是他坐下后小声嘀咕道:“‘贵,就是‘虫字去掉一点下面加个‘贝字嘛”。显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很大挫伤。

教师这样不顾实际地妄加评论,不仅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生产生影响。学生能站起来回答问题本身就是勇气可嘉,说明他认真听课认真思考了。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予批评。久而久之,学生肯定不再愿意回答问题了。所以,教后反思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否伤害了学生。

上一篇:研究生退学后档案如何处理下一篇:皮卡丘的生日派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