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有感

2024-06-21

鱼我所欲也有感(精选13篇)

鱼我所欲也有感 第1篇

据《梦子。告子上》记载《鱼我所欲也》流传出一句经典名言:“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孟子离我们时代非常悠远,但他的思想却连续影响了好多代人,孟子的仁道分为四个主要思想:一是指侧隐之心;二指羞恶之心;三指恭敬之心;四指是非之心。无论是哪方面,学透足以修身行天下。

在历史长河中,诸多名相将士有着舍生取义的精神,他们为自己所想拥有的,所想保护的,不惜一切的付出所有乃至生命。

古有文天祥的壮志豪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牺牲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王昌龄的坚忍不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李贺的慷慨激昂,“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当今社会亦有舍生取义的时代先驱者。文花枝的舍己为人唯有刘桢的:“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可以形容;任长霞的忌恶如仇唯有韩愈的:“欲为圣明除蔽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可以概括;丛飞的关爱奉献唯有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比拟;钟南山的大仁大义唯有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可以神会。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世纪,那股精神的源泉依然在世间奔流不息,孟子的“仁道主义”堪称奇迹。在远古,他的讲说平息了多场恶战;在当今,他的思想铸就了几代圣人。

鱼我所欲也有感 第2篇

南楼王玲玲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把鱼和熊掌喻为生与义,所欲和所恶。也就是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简单理解就是人得懂仁、义、礼、智、信。不然不能称之为一撇一捺。

那么,孟子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用四点慢慢分析:

第一,鱼,吃过,熊掌,也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而且都曾尝过,当然选好吃的了。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二,鱼,吃过,熊掌,未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当然选没吃过的了,尝新鲜嘛。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三,鱼,未吃过,熊掌,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虽然吃过,仍然回味。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第四,鱼,未吃过,熊掌,未吃过。鱼为普通鱼,熊掌乃难得之物,傻子都会选熊掌。所以,选熊掌,即舍生取义。

这就是孟子的舍鱼而取熊掌,儒家的舍生而取义。

但是,孟子忘了孔老夫子曾说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夫子与告子辩论时,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忘了人之大欲,所以后世的程朱理学一味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我认可告子的“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中正先生曾说过:和平未至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至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

《鱼我所欲也》段落层次合理吗 第3篇

教材中,文章被分成了2个段落,教参对结构是这样解释的———在第一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二段则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按照教参进行备课,课上,引导学生探究层次,共同解决这一问题时,总觉得第二段开头所举的“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出现得突兀,与上下文衔接和对比显得不够自然,对学生讲解得亦觉勉强。因为这个例子讲的是“本心”人皆有之,是“行道之人”与“乞人”勿丧之,应当是直接证明了上一段中的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筝方正县松南中学赵秀春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是正面论证。但教材却将这两个句子分别放在了上下两段中,明显割裂了两句之间的密切联系。那么,教材能出错吗?我将这一疑问与其他教师进行了探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在近期的一次教研学习中,我的疑惑得到了启发。

在又一次对教参的研读时,“整体把握”中有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第一段分为3层(前2层略),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保有本心而已,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这段话与我的质疑不谋而合,既然这个例子直接从正面论证了“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为何不能放在上一段中理解呢?举例论证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与下文的“不辨礼义”地贪求“万钟”之人,形成了对比论证,条理更加明晰,对比也更加强烈,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鱼我所欲也 第4篇

美味,含脂低,高蛋白,营养高,新鲜,适合男女老少,且简单易做。下班时买一尾,让摊贩杀好,回来清蒸,淋一点蒸鱼豉油,立刻就是一道好菜。不吃饭也可以,吃完清洁一个盘子即可,不用准备很多东西。当然,也有做法极其复杂的,要看你的心情。

小时候家里几乎年年月月吃鱼,因为我的家乡乃是一个水做的城市。不仅近海,河就有三条,且湖泊无数。我经常在水边望着水草和游鱼发呆,有小朋友拿棍子去水里打鱼,那个时候鱼多而傻,经常有所斩获。海里的鱼是渔夫开着渔船打来的,早上倾泻在菜市场的摊位上甚至地上让人采购,便宜得从不珍惜。

吃了那么多年,却还是吃不腻。

鱼往往是刺越多肉就越鲜美。海鱼多是蒜瓣肉,然则海鱼没有河鱼那么鲜。所以古往今来,河鱼多清品,海鱼多厚味。川式的鱼肉做法,鱼的鲜混合花椒和辣椒的香,竟然十分相宜。椒盐或者红烧一盘带鱼,配雪白米饭,加一杯清新绿茶,是不是老百姓最好的一顿晚餐呢?

篇末奉献一个酥锅鱼,是无论帝王将相吃了都不会忘的一种做法。取一个深口的大肚砂锅,底层摆一层排骨(骨头即可,不要有肉),放一层小鱼(大约巴掌大小的那种河鱼),放一层葱,放一层海带结,再放一层鱼、一层葱,以此类推,然后倒入比较多的醋、酱油、油、糖,盖上盖子,放在灶上小火焖几个小时,打开盖子,热吃凉吃都没问题。趁热取一条,夹在白馒头里吃,骨头都几乎化了,而鱼肉羼杂了葱和海带的香气,简直令人酥软。也许这就是酥锅鱼的本意。

现代人啊,请忘记熊掌,让美味的鱼肉走上你的餐桌。

PS:当当网可以购买到《美食堂》畅销书《鱼我所欲也》和其他系列。

读孟子《鱼我所欲也》有感 第5篇

以前,我总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了一个“活”字,我宁愿在遇到的一些事情面前低头,但自从学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后,我顿时醒悟:原来最重要的是生命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光和热。

文章用“鱼”和“熊掌”作喻,告诉我们在关键时刻应当作出如何的选择,也含蓄地告诉我们“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理。

我们不能因为“半斗米而折腰”,也不能在金钱、权利面前失去良知,甚至做出伤天害理、背叛国家的事,更不能使用一切手段来达到“得生”、“避患”的目的。

宋朝著名爱国诗人文天祥,在一次战争中,被敌人俘虏,在他关押期间,敌人的说客一次又一次向其赠送金钱、权势,说只要他肯为他们的国王效力,金银财宝、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他当时的反应,我不知是怎样的,但我知道他没有答应,从而被敌人拷打、用刑„„。文天祥不屈不挠,始终没有答应或屈服。我想后人之所以如此敬仰他,不仅仅因为他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而在于他给我们留下的那种“舍生取义”的精神吧。

革命前辈陈毅,我们也学过他的《梅岭三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暂阎罗”,表现了一个革命者死也不愿屈服,要与反动派们斗争到底的精神。

《红岩》中的叛徒甫志高,成为了叛徒的代表人物,这些叛徒们贪生怕死,变节求荣,成为历史的罪人,遭到人民的唾骂。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啊!我一定会在以后的人生路上坚持和学习它,做一个顶天立地、有益于人民的人!

鱼我所欲也得读后感

时间行如流水,如离眩的箭,令人迷蒙,令人费解,使我们无法明确怎样利用他,怎样利用好他!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们也总是把今天的事交给明去做,而拖至于后天,大后天,白白地浪费掉宝贵时间,“少壮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们应该抓住宝贵的时间,努力,不至于到老了后悔那个地步。现在的勤奋,定能促使我们在成功的顶峰上欢呼雀跃!让那些后悔莫及的人在山脚下自甘堕落吧!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当生命划过每一条美丽的弧线时,是时间的点滴拼凑而成的!宝贵的时间得来不易,我们要好好珍惜。

“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面临种种选择,种种挑战,你们是否考虑到时间的差距呢?时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如果我们不务正业的荒废了他,那就是从人间白走一遭了!

雷锋同志说过:“时间是靠挤的,靠钻的!”我们生活中,同学们常说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时间只要挤,总是还有的。如果我们把玩的时间抽出一点时间来学习,那是戳戳有余的。

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吧!

鱼我所欲也 读后感

给你一个大概的思路:

在这篇文章中,亚圣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这一高尚情操,现在社会还适用吗?

屈原,邱少云已成往事,现在人大多把追名逐利奉为第一原则....(你可以举一些例子,比如三鹿奶粉)以致这个社会不公平现象,让人揪心的现象屡屡发生。

我们不能说他们都错了,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对待黑暗,过去的智者也曾选择归隐山林。正如渔父所说: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你选一句,不用全选)

但是我选择,我就要负责!顾城说过:“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舍生取义,是对追求光明的一种执着,是对自己选择无悔的一种表现,现代社会,也有为光明奋战的英雄...(举例)

鱼我所欲也有感 第6篇

亚瑟。柯南。道尔爵士的《福尔摩斯归来记》引起广泛的欢迎。这就不单单因为故事情节的吸引人,而是通过侦探小说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并在艺术上开创了侦探小说的流派。他取得的文学成就。福尔摩斯的正义感使我佩服,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更让我肃然起敬!每接一个案子,福尔摩斯都会倾尽全力去解开谜底。其间不仅有案子本身的离奇,还有作案者的干预和阻止,被邪恶冲昏头脑的他们甚至想要结束福尔摩斯的生命&&当我们欣赏福尔摩斯的精神之余,别忘了,要成功,总该从坚持不懈开始,也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带领我们走进胜利的殿堂!

读了《福尔摩斯归来记》感叹之际,我在心的底层也埋下了理想的种子要当一个坚持不懈为社会伸张正义的人,使世界少一份罪恶,多一份友善&& 说到侦探小说,我们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出神秘的破案过程,离奇的案件,还有侦探们的高深想法。如果问你,你知道什么侦探小说,十有八九会回答《福尔摩斯归来记》。他是侦探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里面的案件也成为了经典。

侦探小说最重要的一点,案件必须符合常理,不能看似神奇却又缺乏实际的依据。而《福尔摩斯归来记》却做到了。如《巴斯克维尔的猎大》的谜底揭穿,是福尔摩斯注重了调查研究;又如《跳舞的人》,福尔摩斯是破译了奇怪的密码;再如《第二血迹》是福尔摩斯从地毯的移动中找到了破案的关键。这些细节看似寻常,其实正是有力地表现了福尔摩斯细致的观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

书中的一个个故事给了我们一个个感叹号,既有想象又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案件。如:《空屋》《建筑商》《红发会》等《红发会》的开头,那位身材矮胖的先生从他坐着的椅子里半站起来欠身向我点头致意,从他厚厚的眼皮下的小眼睛里迅速地掠过一线将信将疑的眼光。厚厚的眼皮与小眼睛说明了作者描写与在生活中的观察十分仔细。个客人从外表的特征看,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英国商人,肥肥胖胖,样子浮夸,动作迟钝。他穿着一条松垂的灰格裤子,一件不太干净的燕尾服,前面的扣子没有扣上,里面穿着一件土褐色背心,背心上面系有一条艾尔伯特式的粗铜链,还有一小块中间有一个四方窟窿的金属片儿作为装饰品,来回晃动着。在他旁边的椅子上放着一顶磨损了的礼帽和一件褪了色的棕色大衣,大衣的线绒领子已经有点皱褶。

品析《鱼我所欲也》 第7篇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语“舍生取义”,那么你知道它的由来吗?它对你的人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孟子一起去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

一、论证多样,情真意切

为了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加透彻,孟子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文章一开头就先设喻,“生与义”就如同“鱼和熊掌”一样,假如两者不可兼得时,我们的`正确选择是什么?由此作者摆出自己的论点,即“舍生取义”。接着,作者进一步推理,强调有比生死更重要的东西,但并没有直接点明是“义”,又从反面进行假设推理,强调“义”的存在,这样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层层推进,升华主题。

第二部分作者举例说明义重于生──“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又说明义是普遍存在的,舍生取义,才是人的本心;第三部分则是从反面说明功名利禄能使人丧失本心,见利忘“义”,作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告诉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义”放在首位,做到“舍生取义”。

二、语言精练,句式多变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内容丰富。我们可以充分体会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语言精练。作者开始便采用形象的比喻,吸引读者的视线,这样讲述的道理显得生动而不枯燥,让人更易于接受。当作者对“向为身死而不受”的人,现在却接受了“万钟”厚禄的原因进行具体说明时,采用了排比,增强了语势。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变换的句式,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是非明确,态度鲜明,并有多个问句渗透文中表达作者的爱憎情感,增强了说服力。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又一次感受到孟子的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翻译 第8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1)亦:也。

(2)欲:喜爱。

(3)得兼:两种东西都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胜于。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心:思想

(27)勿丧:不丧失。丧:丧失。

(28)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9)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30)则:就。

(31)弗:不。

(32)得:得到。

(33)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4)呼尔而与之:呼喝着给他(吃喝)。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5)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6)蹴:用脚踢。

(37)而:表修饰。

(38)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9)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40)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41)宫室:住宅。

(42)奉:侍奉。

(43)穷乏者:穷人。

(44)得我:感激我。得:通“德”,感激。

(45)乡,通“向”,原先,从前

(46)与:通“欤”,语气助词。

(47)乡:通“向”,从前。

(48)已:停止。

(49)本心:指本性,天性,良知。

参考翻译: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鱼我所欲也》教案 第9篇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

2、本文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富有气势,加强朗读和背诵。

3、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实际生活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教学重点:

1、体会语气,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义”“本心”的内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观,导入孟子的《鱼我所欲也》。

二、朗读练习

注意要点:字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yú)

停顿示例: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点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呼尔而与之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1)“辟”通“避”,躲避。“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之意。“与”通“欤”,语气词。

(2)是:这种;这种做法。为:宁愿;为了;接受。

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却。于:比;对。

(3)①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②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④这就叫作丧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画出全文结构提纲。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辩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2)师生讨论,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

《鱼我所欲也》教案 第10篇

教学设想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一书在宋朝时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经典。孟子思想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学习本文字句的同时,对孟子的思想体系略作剖析,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鱼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议论。其论证方法,学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学过程 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观点的语句和他常用的术语加以分析,讲深讲透,并以此来剖析他的“舍生取义”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过程 中还应加强朗读,使学生加深体会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气势,从而体现孟子善于论辩的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孟子,导入 新课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予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二、初读课文,把握关键词句,疏通文意

1.请一位同学诵读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在聆听的过程中注意发现读音、句读的差错,标记出来以便纠正。估计要正音、正句读的如下:

(1)正音(下面这些注音系课文注释以外的正音): ①不为苟得也(读wéi,动词,做,干。)②所恶(渎Wù,动词,厌恶)③为宫室之美(读wèi,介词,为了)(2)正句读: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体同学朗读课文一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解初步感知课文,标记出有障碍的字、词、句。(1)虚词:

所 使 如使 则 而 弗 于 为 之 非 独(2)实词:

欲 苟 丧 蹴 屑 加 已 谓(3)句式:.

有……者

有所……何不…… 所……者

亦不……乎(4)难句点拨:

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却不采用它。②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采用某种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难,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译:由此可见,人们所想望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义”),人们所厌恶的东西,有比死更厉害的(“不义”)。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失去它罢了。⑤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人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注:“而”相当于“地”或“着”。)⑥万钟于我何加焉!译:一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⑦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先前有的人宁可让身体死去而不接受的东西,现在为了能够享受美好的宫室而去接受了。⑧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失去了本来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3.学生口头翻译全文,教师巡视答疑。

三、布置作业

1.朗读《鱼我所欲也》,背诵第一段。2.在作业 本上翻译第二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再读课文,分析讨论文章思路

1.学生朗读课文,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人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明确:提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的论点后,首先从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义”,是因为人皆有“欲生不为苟得,恶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从反面说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来;可是事实上,“义”超过了“生”,所以人能够不贪生,不避死。这种羞恶之心,人人皆有,贤者更能保存而不丧失。接着举例说明,人即使在饥饿时仍有羞恶之心,自古以

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转,“乡为身死而不受”,现在“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又是为了什么呢?难道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先前为了“义”可以“舍生”,现在却为了高官厚禄和物质享受就舍掉了“义”,这种行为不是应该停止吗? 总之,这段文章是说,能做到“舍生取义”是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应该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

二、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对比。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三、引导学生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明确:1.用类比论证法提出论点。文章一开头,就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接着,提出“生”和“义”两样都很贵重,2. 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出两类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设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作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使读者心悦诚服

四、讨论:《鱼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内容上有何进步性、局限性? 《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坏事来。他表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为利忘义的人。这种思想显然有它的进步性。当然,孟子在文中阐发了唯心主义的性善说,说什么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是不合事实的。此类糟粕,应予剔除。

《鱼我所欲也》考题 第11篇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8.文段(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十一)

5.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6分)

(1)鱼,我所欲也

(2)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十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译文: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译文: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译文:

(3)简答题(5分)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3分)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2分)

a.

b.

(十三)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一)答案:6.C 7.B 8.B

(二)14.(3分)D15.(3分)先 前(有人)宁可死也不愿意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 却接受了16.(2分)人不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三)12.(1)及,到践踏(用脚踢;踢) (2)停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放弃;止)13.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吆喝着给他)14.(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四)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词)11.(1)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2)这就叫做丧失了本来的思想12.鱼与熊掌,万钟(丰厚的俸禄)(2分,每空1分)

(五)答案29.患:祸患,灾难 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30.(1)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2)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31.舍鱼而 取熊掌 舍生取义 天下不如生命珍贵万事莫贵于义(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32.“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1分,答到“正义、大义”均可得1分)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六)11.C(加:益处,好处)12.B(原句中的“而”与B项中的“而”都是转折连词,但是A.并列连词,又,并且;C.顺承连词,来,就;D.表修饰,可不译)13.A(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是比喻论证)

(七)15.(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16.(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17.(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山河破碎/风飘絮 18.(5分)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而取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八) 21.(1)用脚踢 (2)通“辨”,分辨 (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22.(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23.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24.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25.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26.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九):6.(4分)患—祸患,灾难蹴—用脚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十)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18.对比论证法 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2分)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十)一:5、鱼,是我所喜欢的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6、舍生取义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十二)(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6个词,共3分,每个0.5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4个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每句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3)简答题:①道理举例(两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共2分,举例典型1分,叙议结合1分,列举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确即可得分)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鱼我所欲也作文 第12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正如孟子所说。生活是场游戏,我们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会遇到许多需要抉择的事情。而我们要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往往在我们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放弃别的事情。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放学过后,只有那么几个小时的时间,倘若浪费在了玩游戏上,便没有时间去写作业了。作业也只能第二天在学校补。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了一项工作或活动,就必将放弃一件对我们来说同样重要的.事情。

我们是当局者,自然不知道究竟什么对我们来说更加重要。在我们想做到财富与人品兼顾时;健康与工作兼顾时;友谊与成绩兼顾时,是否应该考虑:究竟什么对我更重要一点?是否应该思考如何才能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公平的世界上,你拥有了财富,就很难拥有健康;拥有了自由,就很难拥有地位。我们只能在一段时间里,一心一意的做一件事情。

人生中,处处充满了这样的抉择,而我们,是否又能禁得起种种诱惑?在拿起手机的同时,又能否想到学习呢?家长的严厉话语,老师的严厉教诲,在有些时候是没有作用的,只能自己去体会,去吃亏,才能察觉到以前的稚嫩。在这之前,我们是否能够考虑到自己的理想,倘若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这件事是否有益处。人生短短两万天,理想不能不实现。

我们暂时被现在的快乐所蒙蔽了双眼,看不到未来的自己是如何的岌岌可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才能使自己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感受更美丽的世界。人生也因此而精彩。

鱼我所欲也教案 第13篇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

《鱼我所欲也》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出自《孟子》,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又是以议论为主,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潜力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其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必须要重视诵读,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默读、齐读、跳读、研读、自由读、指名读……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潜力。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那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由一二位同学讲一则跟孟子有关的小故事,如“孟母三迁”“孟母对织”。

2.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但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

(1)不为苟得也(wéi)(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wéi)

(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

停顿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是/亦不能够已乎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齐读全文。

4.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能够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个性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5.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自己试着翻译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引发质疑。在梳理过程中对重点实词如:“欲”“得兼”“莫”“由是”“与”“蹴”“万钟”要个性关注。对文中出现的五个通假字进行归纳整理。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那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wu4,厌恶,与“欲”相反。

[患]祸患,灾难。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义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能够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仅。

【勿丧]不丧失(其本心人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儿郎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

【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呼喝着给他(吃人尔,助词。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理解,不愿意理解。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hu2)四斗为一钟。万钟:指

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么益处。

[奉]奉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贫穷的人。得,通

“德”,恩惠,那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与:通“钦”,语气词。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为,为(之)全句:从前为了

“礼义”宁死也不理解。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Wei4,介词。第二个“为”,wei2,动

词,那里是理解的意思。

【是亦不能够已乎]是,此,这。已,停止,放下。

【本心]天性,天良。

三、资料结构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第一句话以鱼和熊掌比喻“生”与“义”这一对概念。鱼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远远胜过鱼,且不易得,因此舍鱼而取熊掌。孟子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形象地区分了“生”与“义”的价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设喻引出来的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这是本文的题旨。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从正面阐述,说人们把“义”的价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苟且偷生,宁愿赴死也不愿行不义。那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第三层(“如使人之所欲”——“所恶有甚于死者”),正反比较,进一步阐述“义”重于“生”的道理。先从反面论述,用两个假设复句反问,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之后用“由是”开头的句子做正面论述,说明事实上人能不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两句得出结论,证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义。

第四层(“非独贤者”——“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运用了递进论证法,前文已论证“义”字的存在,那里使主题升华,证明“义”字不只是少数贤者具备,而是人人皆具备,它似乎成了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只是贤者更能持续罢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恶死,但世上还存在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那就是“义”与“不义”。“义”是人类最宝贵的一种品德,为了“义”,人们能够不避祸患,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一个真正的人,决不能因贪生怕死而行不义之事。孟子从“性善说”出发,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羞恶之心,这是一种善心,它能够帮忙人们在“义”与“不义”之间作出正确的选取。

第二段

本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从正面举例,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也不屑理解,这就是“羞恶之心”。以食“嗟来之食”为“羞’,这就是“义”的观念。

第三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从反面举例,说明不辨礼义而收万钟之禄,是失其羞恶之心,是为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这些比生死都轻的身外之物,这样的做法,但是是见利忘义。

第三层(“乡为身死而不受”——“此之谓失其本心”),运用排比句,以“乡”与”今”比较,指出为得到宫室之美、妻妾侍奉、穷人感激而见利忘义,就是丧失了“本心”。结尾一句话,归纳了此段,照应了开头,这“本心”就是“羞恶之心”,就是“义”。

本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比较论证。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比较,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然而,无论是“万钟”’,也无论是“一箪食,一豆羹”,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两次举例及在举例中比较论证法的运用,再一次深刻地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四、深入探究

1.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状况下,务必舍弃生命选取正义。那里运用了比喻论证,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种假设,能够鱼和熊掌都得到,能够生命和义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你在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时候,你当作怎样的选取的问题。

3.“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恶有甚于死者”的“所恶”分别指哪些事情?

义;不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义”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下面一则孟子的语录概括总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孟轲所说的“义”有它特定的阶级资料,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亲、尊长等一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义”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对于后世,个性是这天来说“义”就应赋予新的含义,请简要归纳。

如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候,不少仁人志士坚持民族气节,坚持正义事业,他们的壮举曾彪炳史册,他们所坚持的“舍生取义”突破了孟子当时的规范,成为正义事业、正义行为的代称。此刻,我们把“义”能够赋予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舍生取义”就是一种十分高尚的品质──为了正义事业和真理能够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

6.课文第二段资料隐含一个什么典故?能够用我们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来印证?“贫者不受嗟来之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一言,警醒几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随着“取义”之路,开拓了一条精忠之道。纵使路途再漫长,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终因遭毁谤,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怀着悲愤投入汩罗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狱中宁死不屈,舍身取义,留名千古。鲁迅以笔代枪,在文坛掀起千层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动人诗句。

对于这天的我们,亲历生与义的重大抉择也许很难得,但我们的人生不乏选取。我们一向在选取,谨慎地选取。

1.模仿下面一段话,发表对选取的感言。

选取博爱,我们品味异样精彩的人生;选取回忆,我们度量往事的厚重;选取诚信,我们畅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选取坚强,我们感受经历失败后的成功的甘甜;选取关爱,我们因几颗心同时跳动而愉悦不已……

2.请讲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选取的故事,并谈谈选取对人生的重要好处。

例:一个14岁小女孩,站在法庭上应对离婚的父母,她会选取谁?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选取,因为选取了母亲,她就选取了富贵、选取了澳大利亚;选取父亲,她就选取了贫穷,选取了中国。人人都说这太难了,可小女孩选取了父亲,选取了含辛茹苦单独抚养她长大的父亲,舍弃了富有却极少见的母亲。大家都被震撼了,应对这种艰难的抉择,小女孩做到了无愧于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完成本课点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的论证思路,掌握论证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鉴赏本文的说理艺术;品味《孟》散文的语言特色;古今对读,品评孟子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齐背课文

二、鉴赏孟子散文的说理艺术

1.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提问: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明确: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先设比喻而后提出论点,这是因为“鱼”与“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贴合逻辑。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引出“生”与“义”的论题来,自然,明晓。

提问: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学生讨论:明确: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状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羞恶之心,可之后却不辩礼义而理解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务必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资料的进展层次能够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能够看出作者设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比较、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2.难点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学生自由质疑,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疑释疑。

学生提出的问题有:

①“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②本文分两段,结构上不够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请问我的这种看法对吗

师生讨论。明确:①“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②这位同学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来说,贤者舍生取义,行道之人、乞者以义为先,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理解“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于反面论证。所以,“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乞人不屑也”应归入第一段。

(2)教师总结: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人有羞恶之心;如果不顾羞耻,“不辩礼义”而受“万钟”,则失掉了“本心”,这种行为是就应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这一劝勉上。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是比较恰当的。

三、赏析《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提问: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学生讨论。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比较、排比等修辞。

比喻。“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它恰当地说明了在人们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同时兼得的状况下,就务必择优而取。“一箪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说明饮食对饥饿者虽然重要,但不合乎礼义也宁死不食,从而证明了“义”重于“生”,突出了主题。

比较。生和义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方式与事实作比较,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最后用“不食嗟来之食”与“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作比较,赞扬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古今对读,品评思想价值,欣赏其人格魅力

1.如何评价《鱼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资料

学生讨论,明确: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人就应有舍身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上下交征利”的战国时代有用心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苏武、岳飞、邓世昌、朱自清、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的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此刻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利”指一己之私利,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群众利益、国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当今社会,应对越来越多的诱惑,应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就应作出正确的抉择。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围绕“我心目中的孟子”这一话题,学生自由发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炎附势。他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以前在齐国任客卿,之后因为与齐王意见不合,便决定辞去齐卿回家,断然拒绝了齐王“万钟”的诱惑,这些言行都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生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群众、民众的大利。孟子可谓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个肩担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和参与意识,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生4: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沦辩家。他义正辞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狂放不羁、泼辣大胆、无私无畏的论辩家的形象。

……

五、课堂小结

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孱弱的身躯担负着民族的大义。应对散发着孟子生命气息的文字,我们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义,这是怎样的崇高与豁达,这是怎样的气魄与壮志;这是男儿舍身报国的壮志雄心,这是中华儿女报效母亲的赤胆忠心。让我们高吟《鱼我所欲也》,谱写生命的壮丽篇章。

六、布置作业

请以“义与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第四课时

知识总结,课堂练习:

一、通假字

1)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二、一词多义

介词为了为宫室之美

动词做由是则能够避患而有不为也

得到故不为苟得也

通“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此、这非独贤者有是心

这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通“与欠”,语气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给予呼尔而与之

三、虚词

代词他呼尔而与之

助词的为宫室之美

表顺接不译蹴尔而与之

表转折却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表选折而舍生而取义者也

表比较比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对象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异义

1.钟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例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2.是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决定动词,是

例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五、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得:恩惠,那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六、特殊句式

1.决定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决定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理解施舍。

七、根据文章资料,回答问题

1.翻译课文

鱼是我最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

不能同时得到,闲么,我要)舍掉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喜爱的东

西,正义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闲么,

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命是我爱的东西,然而我喜爱的东西

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

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思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保全生命的

方法,有什么不能够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

严重的,那么,凡是能够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能够采用的呢?按照

这种方法去做就能够生存,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方法去做,

就能够躲避祸患,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东西

比生命更重要,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不仅仅贤人有这种

思想,人人有这种思想,只但是贤人能够(操守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

了。

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够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

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饿人也不会理解;用脚践踏着给人吃,乞丐也不

愿理解。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讨义就理解了,那么,这万钟的

礼义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熟

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理解,此刻为了宫室的.华

美却理解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理解,此刻为了妻妾的侍奉却理解

了;先前(有人)宁死也不肯理解,此刻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理解了。

这种做法不是能够让它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羞恶廉耻的)本性。

2.提问:文章开头写“鱼”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

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

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状况下,务必舍

弃生命选取正义。那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

点。

3.提问:“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能够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那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

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4.提问:“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能够指哪些事情?

讨论并归纳:此题无固定答案。那里的“所恶”应指不正义的不合

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5。提问:“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险等。

6.提问:“非独贤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

心。

7.提问:为什么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讨论并归纳: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只有有

道德的人才能持续高尚的操守而不丧失善心(天性、天良)

8.提问:我们学过(谈骨气)文中有一个论据,说是古代有一个穷

人不理解不敬的施舍,最后饿死。这个论据与课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

个典故。请用最简练的一句话概括这个典故。

讨论并归纳:贫者不受嗟来之食。

9.提问:(谈骨气)中引用孟子的一段来解释骨气的含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那么“万钟则……”这

句话应指前面的哪一句?

讨论并归纳: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诱惑不了。

10.提问:为什么高官厚禄诱惑不了?试举例说明。

讨论并归纳:因为高官厚禄与礼义的价值不同,如果不贴合礼义的

高官厚禄则不能理解。比如说,叛变革命,到国民党去当大官,真正的

共产党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出卖国家机密得到很多钱,爱国志土

是宁死不为的。再比如说贪污受贿得了很多钱,正直的干部是宁死不

为的。

11.提问:文中说得了“万钟”是为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为了“宫室之美”,为了“妻妾之奉”,为了“所识穷乏者

得我”。

12.提问: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能够止”。

13.提问:作者列举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赞扬了什么样的人,斥责

了什么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

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14.提问:课文中运用了许多两两相对的句子,它们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试找出两个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讨论并归纳: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这些句式使行文流畅,论证

严密,语气连贯,气势恢弘。

15.提问:第3段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运用排比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

四、小结

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

取义”的中心论点。他比较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

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

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五、作业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

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几能够得生者何不

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几能够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

而有不用也,由是则能够辟惠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用“||”画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每句只画两处)

(1)乃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不为苟得(2)二者不可得兼

(3)如使人之所欲(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贤者能勿丧耳。

4.“非独贤者有是心”文中的“是心”指____

5.作者在文中提出了————————的主张。

作业参考答案:1.(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1)苟且偷生(2)同时得到

(3)假如(4)不仅仅3.(1)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2)

(只但是)贤人能够(持续这种品德)使它不丧失罢了。4。善心、本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鱼我所欲也有感】相关文章:

有感,有感司空图,有感的意思,有感赏析07-23

读一本书有感有感07-09

读登高有感800字有感06-19

登山有感06-10

读书有感06-18

慈悲有感05-27

探访有感07-16

读报有感07-25

党课有感07-26

《孝经》有感08-05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矿井生产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