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读书笔记范文

2024-09-22

左传读书笔记范文(精选10篇)

左传读书笔记 第1篇

《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读《左传》是特别增加我们学识的,是作为文学院的学生必读的书籍,正好有这次机会,将自己读《左传》的想法做如下总结。《春秋左氏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春秋左氏传》的史料价值。有关于当时人民起义、战争、诸侯争霸,制军制改革,著名历史人物事迹的记载以及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甚至其以前历史的重要史书。

《左传》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往的活跃和民族融和的进程。它大致记载了华夏族和华夏以外的各族的分布以及分支的情况;记载了这些民族在军事上的冲突,政治上的交往和联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以及广泛的通婚,展现出春秋时期各族的大致状况。《春秋左氏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左传》作者重视交待历史事件的原委,注意记录各种历史人物的政治主张,历史见解的宗教观点,《左传》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重视战争活动的记录,它叙述的不少战役的过程都已成为中国战史的有名战例。

《左传》写战争不单纯地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重战争的性质,争取与国的援助、战争的政治动员与思想准备,表明作者把战争首先看作是政治问题而非单纯的军事行动问题。《左传》在历史表达上以写战争、写辞令尤其突出。如: 僖公22年的宋楚泓之战,先写宋襄公两次坐失战机以至造成宋军大败的恶果;接着又写出他为自己的指挥失误而辩解,说什么“君子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的愚蠢做法。把宋襄公的迂腐固执描写的淋漓尽致。又如僖公28年的城濮之哉,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战役。作者先写楚晋双方对战争形势的估计,接着刻意写了晋文公派人稳住草、卫二国,命晋军退避三舍以报所谓的“楚君之惠”。最后,写战役的本身:晋军以其下军、上军、中军分别与楚军的右师、左师、中军对垒,最后写晋军先击溃楚国的同盟军陈、蔡的軍队,然后一举打败了楚军。作者不仅写出了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而且还写出了多种战术的具体运用,使人有一种历历在目之感。

《左传》在编撰上对编年体有很大的发展,有集中记录一件事的本末原委的,有集中写一个人的活动经历的。如隐公元年记郑伯克段于鄢,就从郑武公娶妇写起,写出了郑庄公与其母其弟的矛盾的原委始末及事件的历史结局。而僖公十三年则记录了晋国公子重耳出亡的坎坷经历。这不仅丰富了编年体史书在记事、记人方面的容量,也有助于弥补事件经过、人物活动被年代割裂的不足,增强了历史表述的艺术性。

《左传》是一部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有些瑕疵。首先是较明显地存在多体杂糅。《左传》基本以编年为主干,但同时兼采人物传记、本末记事、以言述史等手法,且于此类人、事、言的记述中常常缺少时间界标以为限制,致使编年体式受到削弱。其次是评论尚未能完全把握历史文体。《左传》评论史事,基本上以礼的违合为标准,“礼也”“非礼也”一类论断充斥全篇,还未能通过编年记事,从历史的变化发展和统治的成败得失来立论,读后使人有诵伦理书之嫌,而少观史策之得。最后是过多地收录奇闻轶事和频繁地使用遥体人情的笔法致使闺房私语、个人独自、密至阴谋之类时有所闻。

《左传》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古典著作,它开拓了中国记事、叙史许多新的方式和领域,是值得我们反复仔细学习的。

左传读书笔记 第2篇

理清句意:“越国以鄙远”,其意为“越过他国领土,以远方作为自己国家的边境”。领土遥远,力不能及。容易为他人所趁,打下这土地得不偿失。果然难也。既然如此,历史上是否有此“越国以鄙远”之事发生呢?

自然是有的。《战国策》、《史记》都明确记载:魏国被赵国控制的上党郡、韩国控制的河内郡分割成东西两部分。而上党郡之于赵国,其实就是一块飞地。即“越国以鄙远”之地。因为这块土地的存在,结合河内郡的压迫,曾经强大的魏国顿时首尾不相顾。如果说魏国是“越国以鄙远”政策的受害者,韩赵两国毫无疑问享受了“越国以鄙远”政策的红利。由此可见,“越国以鄙远”,并非一定无用处。关键在于,远处的土地能否得到本土的支持。若是能够,则不再是毫无用处“飞地”,反而会成为一颗钉子,深深嵌入敌人的心脏。

除此之外,军事上同样有此“越国以鄙远”的战略战术。《明实录》记载“靖难之役”时不得不提到“死守济南的铁铉”。其坚定的守城意志,灵活的守城方法、无所畏惧的守城心态,令朱棣困在济南城下,不得寸进。幸亏朱棣孤注一掷,千里绕行,直扑南京,才抓住万分之一的机会,攻下首都,夺取政权。然而,这同时反映出铁铉的战斗能力和济南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朱棣并非愿意直接扑向南京,乃不得已而为之。若然一旦到南京,遇到济南城下之进退维谷状,则两面夹击之形势必成。“南京——朱棣——济南”的.形势出现,济南之于南京,则是“鄙远”。朱棣幸运而成功,但有差池,此“鄙远”则成为催命之地。

铁铉“不败而败”。朱棣称帝后,其本人被凌迟处死,其妻女入教坊司。亦足见“济南之役”给朱棣的强大阴影。设若此飞地无用,其何必死啃硬骨头,直接绕道即可。正因为“鄙远”太有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上。故“越国以鄙远”其真荒诞吗?

时至近代,再看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创立的革命根据地。它们多在各省交界处,换言之,土地多不相连。若将各个根据地视作统一的“国”,则彼此之间皆为“越国以鄙远”。但随着战斗的不断进行,互相支持,彼此呼应。根据地不但没有消亡,反而逐步壮大,日成交融。由此可见,“越国以鄙远”并非绝对死路。

今日,“阿拉斯加”仍然是美国的飞地,远离美国本土。至于夏威夷等更不待言。本土影响力才是关键,飞地“鄙远”并非核心概念。推而广之,秦国所谓“远交近攻”其本质上亦可认为是“越国以鄙远”的手段。远交者,互相联络,互不攻打也。既不攻打,虽曰非本国,其亦类本国。毕竟,领土之意,不唯在土地本身,更在于“影响力”辐射范围。

综上所述,“越国以鄙远”,确有难处,却绝非不通之死路。本土强大,远疆亦安。彼此呼应,瓜藤枝蔓。飞地鄙远,亦可安然。

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第3篇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 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 他敢睥睨天下, 是因为他学问非凡, 又性情率真, 固守“文章之德, 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 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 世纪的“文化昆仑”, 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 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 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 多页, “日札” (随意写的读书心得) 也有23 册2000 多页。

对照钱钟书, 我以为, 我们今天的中学生, 如果真想学习, 做到学业有成, 进而做学问, 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 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 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 现在是网络时代, 资讯检索很容易, 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 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 往往转瞬即逝, 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 不是真正的学问。 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 这样, 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 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 融会贯通, 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 女孩子, 个子不高, 小小的年纪, 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 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 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 原因很简单, 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 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 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 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 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 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 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 毫无疑问, 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 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 更快更好。

读书,请做读书笔记 第4篇

钱钟书真是一个狂人,但他的“狂”绝不是轻狂,他敢睥睨天下,是因为他学问非凡,又性情率真,固守“文章之德,真理之勇”的学人信念,不惺惺作态。

钱钟书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识都是读书做笔记得来的。他离世后,夫人杨绛整理他的笔记,仅外文笔记就有34000多页,“日札”(随意写的读书心得)也有23册2000多页。

对照钱钟书,我以为,我们今天的中学生,如果真想学习,做到学业有成,进而做学问,还是要做好两件事:一是静下心,认真读书;二是不怕烦,扎扎实实做读书笔记。

有的同学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资讯检索很容易,哪里还需做读书笔记!这是不对的。网络检索得到的信息,一般只能停留在“了解”“知道”这一低级层面,往往转瞬即逝,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和理解,很难积淀深化为思想和智慧,不是真正的学问。做笔记会迫使我们深度阅读、感悟,这样,我们就有了深刻的体验。如果能再不断回顾、更新,融会贯通,便会积淀成为学问。

我曾教过一位小卢同学,女孩子,个子不高,小小的年纪,性格沉静得像一湖水。我很惊异地发现,她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同学,显得是那样的出类拔萃。原因很简单,她从小学就开始坚持做读书笔记。她有三本并不太厚的笔记本,内容大多是摘抄的优美词句,间或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甚至还记录了对文章中人物、事件、思想的思考、评判。她的很多思想都是通过读书获得的,都可以在笔记上找到痕迹。

朱永新说,阅读和思考是达到精神高峰的唯一途径。撇开有些功利色彩的“学习”“做学问”,毫无疑问,读书有益于人的成长,而做读书笔记则使我们在成长的“途径”上走得更加坚实,更快更好。

所以,读书,请认真做读书笔记。

左传读书笔记 第5篇

我读书功力不够,现在第二次读至“僖公二十四年”时,觉着《左传》借助历史至少体现了三个观点,即:

一、治国当以德为先,得民心者得国;

二、善恶到头终有报;

三、天道已定,人不可违。这三点从我对儒家的了解来看,都是符合的。虽然貌似《左传》作者没有明说自己认可这三个观点,但是《左传》在借它所述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中,多次表述了这三点且基本贯穿于整本书。我简单地从《左传》的记述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这是中国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过我觉着从历史来看,得民心得天下不是完全对的。得民心者不一定能得天下,不得民心者也不一定就会立马便失天下。可能《左传》的意思也不是认为这句话是无条件的正确,因为《左传》中也有一些事情证明,不得民心不一定就失天下。

卫懿公好鹤虽然亡了国,但是他好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卫国人不喜欢他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然而如果不是狄人打进来,他也不一定就亡国了。晋惠公对大臣刻薄寡恩,但是他虽在韩原一战被秦国打败以致被俘,但是最后也还是又被本国人设法给弄回国继续做晋国国君了。卫懿公和晋惠公我觉着应该是那种不得民心的人了,我记着就连《左传》中都记载了有人说晋惠公不得民心这种话。

“善恶到头终有报”这种说法,我觉着是《左传》中最为明显的观点。因为这个道理在我眼里很不靠谱,所以我在《左传》中多次读到这种表述就会印象更深。《左传》在讲到这点时,有时是与“得民心者得天下”配合着的。比如说,某人不得民心,他最终一定是失掉所有的东西的。至于其它例子也很多,不过我暂时记不清具体事例。“天意不可违”这种观点,大概现在很少有人认可了,因为这种观点其实本质上是承认命的。而现在人据我观察,大部分都是认为“人定胜天”的。“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战,宋襄公在表示要与楚国大战一场前,有人就劝宋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僖公二十三年”,晋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有人劝楚成王杀掉重耳,成王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其它例子还有很多。

这三种观点,不从现在的角度看它对不对,单从《左传》来看,会发现史事都基本上是一一印证了这三点的。所以,就算我们现在不认可它们,但是古人认可它们,我们也应该很能理解的。毕竟他们读到的史书是反映了这些事的。

我现在印象很深的一点就是为什么古代有皇帝会追求长生不老。从我们现在人的角度考虑,人怎么可能会长生不老?那些皇帝是不是太无知了?但是《史记 封禅书》中有一段我觉着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件事。汉武帝曾问手下人说“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手下人回答说“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从此处可见,至少汉武帝是认为之前有人不死的。那黄帝既能不死,我汉武帝为什么不能呢?

左传读书报告 第6篇

一般说来,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金文记事因青铜器物相联系而包含着传世的明确意识,这与甲骨文是有明确区别的。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际当时事。一般不涉及到对于过往历史的追述;同时,所记之事多以王侯贵族为对象。这两点,表明了他们作为官方文书的性质。

孔子所编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因致力与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修撰。《春秋》而在中国史学史和文献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春秋”本各国国史统称,司马迁也把它们称为“史记”。孔子修《春秋》,当在春秋之末,他在阅读了西周和鲁国文献的基础上,博览备采,撰成此书。《春秋》以编年纪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历经鲁国十二公,共242年的历史。大约18000字,大致写出了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作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著作,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属辞比事而不乱”。就是编缀文词、排列史事有一定的规范,全书井然有序。这说明《春秋》在编撰形式上的优点,二是用词造句讲究,二是善于综合、

排比史实。这样按照时间的顺序把历史事件一一排比出来,使人们可以对长时间的不同地域的历史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这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春秋》初步创立了中国编年体史书的雏形,在史学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春秋》记入死亡,因身份不同,有的书为“崩”,有的书为“卒”,有的书为“薨”。此为记军事行动,因双方或各方情况不同,而有伐、侵、入、战、国、取、救、执、溃、灭、败等种种书法。记杀人,因杀与被杀者的地位不同,有的书为“杀”,有的书为“斌弑”。类似这样一些在“属辞”上严谨有序的区别,其实反映了撰者对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不同认识和评价。

关于《春秋》在撰述上的成就,《左传》作者借“君子曰”给娱乐这样的评价:“《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说它言少意明,意义深远,表达婉转而有顺理成章,直言其事而无迂曲,能起到惩恶劝善的作用。这是把它的语言、内容、著述方法、社会作用都讲到了。司马迁也说《春秋》“约其文辞而指博”,也是从语言和意义上肯定了它的成就。

孔子修《春秋》的时代是社会大变动的时代。按照孟子的说法是“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司马迁也认为,“《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入事挟”。他们的看法,道出了《春秋》问世的时代特点,《春秋》作为反映春秋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历史著作,无疑具有特殊的史学价值。

《左传》读书心得 第7篇

在〈隐公〉里面,[臧僖伯谏观鱼]中,鲁隐公要到棠地以射鱼为娱乐,大臣臧僖伯奉劝他要把精力集中到国家大事上,而不要荒怠正事,指出:“不轨不物,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臧僖伯虽未能阻止隐公的行动。但他的话足以训诫。这里了告诉我们,若要作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学会察纳善言,广纳贤言才能使自己的权威得到承认,更好的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

在〈桓公〉篇里,[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这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所以我们要做好榜样,发挥领导作用。

在〈襄公〉篇里,[子产问政]中,郑国的执政者子产遵循“爱民如子”的`原则,把政事当作农事,精心料理,表现出他一心为国的品质。从子产的作为上看出,我们的当权者应当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用群众观点去看待问题,要爱民如子,不能背弃群众为中心的倒行逆施,要勤政爱民。作为一名管理者更应如此,学会体恤下属。

读到《郑伯克段于鄢》一文,庄公,一出世即为母所恶;段,庄公之胞弟也,为其母所偏爱。先王在世,其母就有废长立幼之意;庄公即位,段又恃母爱骄纵无忌。大臣们恐酿祸患,纷纷请除之,庄公却处之泰然。庄公不是不明白段的祸心,但他的策略是,令其养痈成患,“多行不义,必自毙。”终于,段为庄公表面宽容的假象所蒙蔽,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好,机会终于成熟了,庄公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堂堂正正地伐灭段叔而免去了来自任何一方的谴责了。庄公故意放纵其胞弟的篡权之心,并为之“创造”条件、“创造”机会(当然是设置的圈套),培养之,引导之,令其事发后再予收拾,其居心可谓险毒阴深矣。难怪有人评说,郑庄公乃天下第一大毒人也。联系到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颇有感触。某些调皮顽劣的学生,不是那么愿意听取老师的批评,有的则视老师的苦心劝告为儿戏,更有的则干脆顶牛,他们对老师的教诲是那么的反感。教育者见教育不见成效,

也就有丧气、赌气的时候:算了,让他去。甚至想,平时里小打小闹敲他一下也不痛不痒,不如“穿疱”彻底整治痛快。或曰,学校管不了他,将来让社会去管他,让法律去管他吧。君不见,不是终于也有那么几个人,果真被法律“管”上了吗?

但我窃以为“做人须当讲人品,为师更应尚师德”,为师者而放弃了教育的职责,是为失德也。对于班中一些顽劣调皮的学生,尽管有时明知有些话讲了也是白讲,但作为一名老师,教育乃是我的职责,我必须履行自己的职责。而同学们尤其是那些经常挨老师“训斥”的“差生”们呢,听了这段故事,难道就不生一点新的感触?难道还能高兴于老师对自己的不管不问、或曰不敢管不敢问、或曰不愿管不愿问?难道还能将老师对自己的这种听之任之作为炫耀于同伴的本领?难道还能憎恨那些敢于管教你们的师长并伺机对他们施以报复?难道竟希望教育你的老师变为郑庄公?

左传读书笔记 第8篇

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 《自然》和《科学》期刊多次刊发网络科学的专辑和封面文章, 网络科学已经兴起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文的工作就是尝试将网络科学应用到语言学研究中, 具体地说, 是在构建《左传》及白话左传语言网络的基础上, 探查其中存在的模体。

1. 网络科学与语言网络

1.1 网络科学的定义

网络科学是以复杂网络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着眼于复杂网络的定量与定性特征的科学理解。“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结构的复杂、节点的复杂、结构与节点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复杂, 更重要的是, 复杂性是系统整体层次展现出来的、无法还原为个体简单因素的特征或规律。

复杂网络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大英百科全书对复杂系统 (Complex System) 这一词条的解释为:“复杂系统通常是指那些由相对简单的个体通过较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涌现特征的整体。所谓的涌现特征则是指系统整体层次展现出来的、无法还原为个体简单因素的特征或规律” (Britannica, 2014) 。

2009年《科学》出版了一期以“复杂系统与网络”为题的特刊, 在导论中, Barabási指出:“在每个复杂系统背后, 都有一个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的网络, 这个网络定义了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必须构造并分析复杂系统背后的网络, 否则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复杂系统。” (Barabási&Zahn, 2009)

1.2 语言网络研究概况

随着网络科学如火如荼的发展, 研究者发现可以以复杂网络的视角研究自然语言。这种用研究信息网络、生物网络、社会网络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自然语言的尝试, 给传统语言学研究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

复杂网络视野下的语言网络建模和实证分析, 以2001年西班牙学者Ferrer i Cancho R.和Sole R.V.的英语单词句中共现网络研究为标志, 该研究以《人类语言的小世界性》为题, 发表在《伦敦皇家学会会议录B:生物科学》上 (Cancho&Sole, 2001) , 他们发现词共现网络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

国内较早的研究出现在2004、2005年, 韦洛霞等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论文《汉字网络的3度分隔与小世界效应》 (韦洛霞, 李勇, 2004) 和《汉语词组网的组织结构与无标度特性》 (韦洛霞, 李勇, 2005) , 分析了词之间以共享汉字为关系的复杂网络, 发现这种网络模型具备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

近十年来, 作为网络科学实践的方向之一, 语言网络的建模和分析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以复杂网络的视角来研究自然语言, 认为其宏观结构符合复杂适应性系统的一些普遍特征。这方面的研究, 在横向 (多语种) 、纵向 (多个语言层面) 和深度 (多种关系类型) 上, 呈现立体式发展。

1.3 语言网络的概念

对于“语言网络”这一术语, 并没有严格的定义, 只要是用网络的“点”和“线”来表达语言单位及单位之间的关系, 构建出语言单位的关系网络, 就可以称之为语言网络。对于语言网络研究而言, 更重要的是语言网络的分类, 因为不同的语言网络具有完全不同的语言学意义。

构建语言网络最关键的要素是材料来源、节点和连线, 所以我们可以从这三个要素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材料来源分:静态的, 是从词典、语言知识库等静态资源中提取节点与连线;动态的, 是从语料库中, 以句子为单位提取节点与连线。因为一切语言的静态资源都是以真实语料为基础构建的, 所以这里强调“以句子为单位”, 否则就无法区分静态和动态。

按构成节点的单位分:可以以音节、字、词、义元、义征为单位。

按构成连线的手段分:可以以语言单位的共现、共享 (共享某个字、某个词) 为连线, 或以语言单位的句法依存关系为连线, 或以语言单位的语义关系为连线。前两种是语言单位形式上的关系, 可以称为形合关系, 后一种称为意合关系。

这三个方面相互组合, 可以构建多种多样的语言网络。按词典中有相同字的词语建立网络, 就是静态的形合字网;按词语在句中的共现关系建立网络, 就是动态的形合词网;按词语在句中的语义关系建立网络, 就是动态的意合词网。

词共现网是以词语为节点, 词与词在语料中的共现关系为边构建的网络, 拥有连线的一对词一定是在语料中共现过的。这样得到的网络是一个有向权值网, 方向是词在句中的前后语序关系, 权值是在这对词在语料中的共现次数。图1是一个简单的词共现网的例子, 这个网络由两个句子组成:

A.我去一家教育机构。

B.家里一直耐心教育小孩。

这个简单的词共现网在网络分析软件Pajek (1) 中作图为:

本文所构建的《左传》及白话左传的语言网络就是词共现网, 下文将具体介绍该网络的构建方法。

2. 模体分析

模体 (motif) 是网络中由少量节点, 如基因、蛋白质、生物分子, 按照一定拓扑结构构成并且相对于随机网络在网络中富集出现的小规模模式 (郭世泽, 陆哲明, 2012) 。模体在网络中以子图形式反复出现, 其比例明显高于相同规模的随机网络中这些子图所占比例。辨识出模体有助于识别网络的典型的局部连接模式, 在生物网络、神经网络和技术网络等多种网络的研究中, 都找到了显著而稳定的模体。

实际网络的节点之间相互作用非常复杂、难以厘清, 但模体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对网络进行简化, 达到看清网络全局结构的目的。图2就是三个非孤立节点组成的所有可能的13个模体 (有向子图) 。

Shen-Orr和Milo最早调查了生物网络中的模体, 发现了大肠杆菌基因的转录关系网中的三种核心功能模块 (ShenOrr&Milo, 2002) , 这篇文章发表在《自然·遗传学》 (Nature genetics) 期刊后之后, 引起了广泛关注, 此后模体分析被广泛应用在生物信息、电子设计、神经网络研究中。Milo比较了生物、电子电气、自然语言、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多个网络, 发现不同领域的网络其“模体记号”显著不同, 可以看做“指纹”来自动识别不同领域的网络 (Milo, 2004) 。

Biemann和Roos在语言网络方面继续了Milo的工作, 他们构建了英语词共现网, 提取出了两类模体, 分别为规模为3的有向模体和规模为4的无向模体, 发现这两种模体能较好地区分出真实文本与根据二元、三元同现概率构造的“伪文本” (Biemann&Roos, 2012) 。

本文的工作以《左传》及白话左传的词共现网为对象, 探查其中可能存在的模体并给出语言学的解释。

3.《左传》及白话左传语言网络的构建

3.1 语料来源

本文使用的《左传》底本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春秋《左传》正义》 (2) , 白话左传使用的底本是岳麓书社1993年8月出版, 杨伯峻著的白话左传。

杨伯峻的白话左传非常忠实于原文, 几乎是对《左传》句对句的翻译, 完全可以看做是先秦汉语和现代汉语对照的平行语料, 这是非常宝贵的一种语料。我们对古典文献信息处理的结果, 经常拿来和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分析, 但是选取的现代汉语语料却通常是新闻语料, 例如拿《左传》与1998年1月的《人民日报》语料比较, 这样的比较不是没有意义, 但是在语料选择上是欠妥的。我们认为, 古典文献与对应的白话版本, 是对同一客观世界对象的描述, 摈弃了非语言因素的干扰, 这种对比更有语言学上的意义, 能够更好地体现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特点。

《左传》语料经 (石民, 2010) 分词词性标注并人工校对, 白话左传语料使用张华平开发的NLPIR汉语分词词性标注系统2014版进行处理, 并人工校对。表1是《左传》和白话左传语料的规模概况。

注:“型” (type) 表示一个单位的形式, “例” (token) 是某一个型在语料中的用例。如字形“之”出现了7260例。总字例数就是语料的总规模。

白话左传总字例数是《左传》的1.8倍, 也就是表达同样的内容, 现代汉语需要先秦汉语近2倍的字数, 这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化是吻合的。白话左传总词例数只是《左传》的1.38倍, 这是因为《左传》中单字词的词例非常多, 虽然总字例数少, 但总词例数并不少。

3.2《左传》与白话左传语言网络的设计

本文设计了两种语言网络, 分别是词语共现网络和词/词性共现网络。前者以词语为节点, 词语之间的共现为弧, 体现了词语在句中的语序, 以此建构词汇系统背后的复杂网络;后者以词/词性为节点, 词/词性的共现为弧, 与词共现网对照比较, 能够反映句法的制约关系。

本文采用的词语共现标准是:以顿号、书名号以外的任何标点为边界的字符串内的二元接续共现。因为被标点符号分隔的两部分, 通常不在一个句法结构内, 所以中间隔着标点的两个词语不能算是共现, 顿号和书名号除外。此外, 引号比较特殊, 既可能是直接引用的话, 又可能是有特别用意的词、短语, 但好在文本中引号基本上表示直接引用, 因此我们把引号都算作分隔边界。

据此, 我们就有四个语言网络:《左传》词共现网、《左传》词/词性共现网、白话左传词共现网、白话左传词/词性共现网, 这四个网络都是有向权值网。

4. 模体探查方法

本文以规模为3的模体分析为分析对象。因为在词共现网中, 规模为3的模体, 正是一个词和它的左右邻居, 反映了词和它的左右邻之间各种可能的位置关系。汉语属于孤立语, 没有严格的语法形态, 靠语序和虚词等其他语法手段表示语法意义和语法关系。探讨词和它的左右邻之间的位置关系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使用德国耶拿大学Sebastian Wernicke开发的模体探测程序fanmod (4) , 该程序在生物信息网络研究中使用较多, 优点是快速、可视化, 且有较强的假设检验功能。模体检测的标准是:将待分析网络的各个子图所占比例与大量随机网络的各个子图所占比例做z检验, 具有显著性的子图就是模体, 这样可以区分是随机因素造成的子图模式还是待分析网络本身的特性构成的子图模式。

我们的实验参数为:

*对网络的所有子图做枚举检测。

*构造200个随机网络。

*随机网络采用对原网络节点随机交换连线得到, 每条连线随机交换3次。

5. 模体探查结果

表2是我们对规模为3的有向模体的考察结果。在表格中显示的都是对于随机网络而言, 有显著性的子图模式即模体, 这个显著性用z检验值来衡量。

注:模体ID是根据0-1矩阵得到的模体唯一代号, 表格从左到右按Z值排序, Z值越高, 模体在实际网络中越显著。Z检验的p值均小于0.001, 所以没有注明。以下三个表格皆同。

《左传》词词性共现网5个模体

白话左传词共现网5个模体

白话左传词/词性共现网5个模体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四个网络都有5个模体, 明显不同之处在于:《左传》的词和词/词性共现网有编号为12的模体, 但没有编号为78的模体;白话左传的词和词/词性共现网有编号为78的模体, 但没有编号为12的模体。这种差异值得认真分析。下面我们具体看看12号模体和78号模体。

12号模体是一个链式关系的模体, 只允许A→B→C这样的次序, 这种模体存在于《左传》的共现网中, 在白话左传中不显著。该模体显示出《左传》中存在由单向词序组成的功能模块, 而白话左传中这种具有单向强制性的模块并不显著。我们又仔细分析了12号模体这种子图在白话左传中的出现频率, 发现频率其实相当高, 占了总子图数的37%, 但与随机网络相比并不具有显著性, 所以不能算是模体。

78号模体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模体, 一个节点可以接受相邻节点的双向选择, 但邻节点之间没有关系, 这种模体存在于白话左传的共现网中, 在《左传》中不显著。该子图其实在《左传》和白话左传网络中的占比都不高, 但在白话左传中具有显著性。78号模体在词共现网中是一种语序相当灵活的功能模块, 一个词语和它的邻居前后顺序可以互换, “安定←→国家”和“安定←→君位”在白话左传中都出现过, 但在《左传》中, 就只有“宁→国”而没有“宁←国”。

我们认为, 《左传》与白话版本在12号和78号模体上的差异, 反映了白话左传相对《左传》而言, 语序显得更灵活, 具有单向强制性的模块不显著, 双向互换的模块有显著性;《左传》则相反, 受单向语序制约的模块比较显著, 语序不那么灵活。语序是孤立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白话左传在这方面似乎重要性稍弱, 《左传》稍强。

6.结果的讨论

通过对《左传》与白话左传的四种语言网络中模体的考察, 我们发现存在一些有趣的差异, 那么这种差异是否具有语言学上的普遍意义呢?

首先, 我们认为, 这不能完全用样本造成的误差来解释, 因为我们比较的是《左传》与白话左传两个平行语料, 描述的是同一历史对象。如果用《左传》与人民日报一个月的语料相比, 那么可能两个样本的容量都较小, 不足以证明模体差异在语言学上的普遍意义;但是对平行语料而言, 白话左传相当于《左传》的现汉翻译, 它们之间的差异就不能完全用样本容量导致的误差来解释了。

合理的推断可以是:《左传》与白话左传语言网络中模体存在的差异是由《左传》中的先秦汉语与白话左传的现代汉语本身的差异导致的, 这种差异就是现代汉语中语序更灵活, 先秦汉语中语序较为受限;语序是孤立语重要的语法手段, 现代汉语与先秦汉语的这种差异颇为耐人寻味。

当然, 这只是我们在实验结果上的推断, 并没有排除样本容量可能造成的影响, 妥当的方法是对所有先秦文献及其白话版本做对比分析, 这是我们今后要做的工作。

摘要:本文以网络科学的视角研究《左传》及白话左传。在构建《左传》及白话左传的语言网络的基础上, 探查其中存在的模体, 并进一步分析两个语料中模体的差异, 最后探讨了这种差异的语言学意义。

关键词:网络科学,语言网络,《左传》,模体

参考文献

[1]Barabási, A.-L., &Zahn, L. (2009) .Connections.Science, 325 (7) :405.

[2]Biemann, C., &Roos, S. (2012) .Quantifying Semantics Using Complex Network Analysis.COLING 2012, (pp.263-278) .Mumbai.

[3]Britannica, E. (2014) .complexity.Retrieved from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nline

[4]Cancho, F.i., &Sole, R.V. (2001) .The small world of human language.The Royal Socienty, 268 (3) :2261-2265.

[5]Milo, R.I.Superfamilies of evolved and designed networks.Science, 2004, 303 (5663) :1538-1542.

[6]Shen-Orr, S., &Milo, R.etwork motifs in th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network of Escherichia coli.Nature genetics, 2002, 31 (1) :64–68.

[7]Watts, D.A 21st century science.Nature, 2007, 445:489.

[8]郭世泽, 陆哲明.复杂网络基础理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9]石民.基于CRF的先秦汉语分词标注一体化研究.中文信息学报, 2010, 24 (2) :39-45.

[10]韦洛霞, 李勇.汉字网络的3度分隔与小世界效应.科学通报, 2004, 49 (24) :2615-2616.

左传读书笔记 第9篇

关键词:《左传》;《春秋左传注》;叙事方式;特点

中图分类号:I10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078—03

细读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一书,我们会发现书中多次提到某年“传”本应与下年“传”合为一传,为后人割裂为两“传”;或某年“传”当与下年“传”连读。据统计,前者有16例,后者有28例。这固然可以证明《左传》最初是独立成书的,但这非本文讨论之重点,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些被一分为二的传文本身。若不依经分年排列这些传文,我们将会发现,这些被割裂的、多位于某年传末的传文,和下一年开始的传文往往构成一种倒叙或插叙的关系。被一分为二后,既使这些特殊的逆时序叙事方式消融于顺时序叙事方式之中,又使隐含于这些逆时序叙事方式中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变得隐微。故而我们有必要结合杨伯峻先生的注文,进一步分析这些传文和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思想倾向。为便于比较,现将这些传文与相关注文列为表格,试作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被一分为二的传文,多是逆时序之文,且位于传文之末。传文被割裂,主要是由于为使“传文”从属于“经文”分年记事的体例,这正反映出编年体记事的局限性。这种局限造成被割裂的传文,在文义上出现断裂;也造成一传之中逆时序之文与顺时序之文,被分置于两年之中。造成这些特殊的逆时序叙事方式消融于顺时序叙事方式之中,又使隐含于逆时序叙事方式中的作者的思想倾向变得隐微。

其次,我们可发现这些被割裂的逆时序之文,多是叙述事件原因、描写人物的,尤以叙述事件原因为主。这表明《左传》作者“注重时间流的内部逻辑关系” [2],注重时间框架下事件内在的因果逻辑。如高小康所言:在其“所叙述的故事中,时间意识不仅表现为对事件先后顺序的排列,而是表现为内在的因果联系。”[3]《左传》作者之所以要采用逆时序的叙事方式,正是因为要表现事件内在的因果联系。

通过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割裂之文也体现着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思想倾向,只是因被后人“妄分”而不那么显而易见了。但若结合相关注文深入分析,我们便不难看出《左传》作者之本意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第2版[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宋擎擎.叙事中的时间——《左传》与《史记》中的时间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5):10.

[3]高小康.中国传统叙事中时间意识的演变[J].吉首大学学报,2006,(1):78.

《左传》的读书心得精选 第10篇

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

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周平王又想让虢公也来做卿士,郑庄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

周朝和郑国就相互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周平王死了以后,周人就准备把政权交给了虢公。

四月,郑国的祭足(就是那个祭仲)带领军队割取了温这个地方(周天子领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麦子。周朝和郑国的关系急转直下。

乱套了,郑庄公寤生开始公开和周天子叫板了。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这从隐公元年,郑卫交兵的时候,郑国调动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军队,后来又征调邾国军队可以看出。卿士的好处之多,权力之大,使得寤生不愿与人分享。而对于寤生的专权,平王也是不满的,于是有了分权于虢公的想法。

天子要想让谁来做自己的卿士,是天子自己的事,可是寤生居然怨王,而王也不敢得罪他,说没有这回事。这至少反映了三条信息。

一。寤生很强势。

这很好理解,周平王能够顺利东迁,郑武公出了很大的力。而郑庄公,顺利接过了武公的枪。郑国,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郑庄公和弟弟打架,可以轻易调动二百辆战车(整整六个师的兵力啊),可见其实力之强。

二。周朝走下坡路了。

周自平王东迁以后,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是周王的境况是每况愈下。朝中大事不得不依靠郑伯,虢公等卿士来执行。这些卿士都有自己的领国,实力和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大乐意乖乖听话了。

三。郑伯有奸细安插在周平王左右。

平王欲分权于虢公,应该是个机密,平王并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告诉郑庄公,而庄公还是得到了消息,并跑去质问平王。平王出于心虚和无奈而回答:没有这回事。可以看出,庄公安插了能够探到机密的人物在平王左右。

然而,即便如此,主臣双方还是无法取得互相信任。于是就发生了非常滑稽的一幕,天子和诸侯互相交换人质。这样就能够保证双方的诚意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平王一死,周人就准备把卿士的权利交给了虢公。那怎么办?把王子狐干掉?不太合适,公子忽还在周呢。就这么算了?显然也不符合庄公的性格。怎么办呢?

庄公要报复(或警告)。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把周天子领地四周的麦子都给收割了。敢让我下岗,我饿死你们!

上一篇:试述民族中学开发体育校本课程的切入点下一篇:我爱的老师初中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