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复式折线统计图

2024-09-15

新复式折线统计图(精选8篇)

新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1篇

第3节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减去与的和.结果是多少?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提问:从表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如果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亚运会所获金牌数的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I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灾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年’月…{{111…查阅2006年同期北京市空气中可吸人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22日 23日 24日 25日 26日 27日 28日

1月 119 174 143 95 115 173 163

1月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一、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希望小学要统计五年级各班同学为社会做好事的件数,应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2.()最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3.表示一年里12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选用()比较好。

A.条形统计图B.折线统计图

二、先在下面折线统计图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然后根据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某超市2005年电视销售情况统计图

1.普通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2.液晶电视平均每个季度销售()台。

3.()季度两种电视销售差距最大,是()台。

4.根据你获得的信息,预测明年两种电视的销售情况。

第4节《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进一步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三、预计教学时间:1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加上的和减去一个数,差是.求这个数.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和87,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分和87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完成教材第125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小明对本班15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本的有1人,拥有3本的有2人,拥有4本的有4人,拥有5本的有3人,拥有6本的有5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年9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1)估算一下,这15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2)估算出这15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小力对本单元10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户,订1份的有3户,订2份的有4户,订3份的有1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年5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1)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2之间吗?为什么?

(2)计算出这10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8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1)计算出8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综合应用:打电话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 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

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

新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2篇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学会在有横轴、纵轴的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使学生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具准备: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例题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复合投影片,例题的纵轴、横轴方格图每人一张。

单元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单元教学难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第3篇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74~75页的例题和练习十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 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 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 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引入

师:下周我校举行趣味运动会, 其中有一项是投篮比赛, 每班选一位选手。根据一个星期的训练成绩, 五 (1) 班将选拔一位同学代表本班去参加投篮比赛。

呈现小刚、小强六次投篮的结果 (每次10个) 每次命中的个数如下:请看大屏幕。

小刚:4 7 8 8 9 10

小强:8 3 10 5 10 7

让学生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小刚投篮比较稳定, 而小强起伏不定。一致认为应让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师:如果我们想更清楚、更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让学生说出: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 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并说明“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板书)

师:呈现小刚、小强投篮命中个数的折线统计图 (图l、图2) , 学生读图, 简述趋势, 得出“淘汰小强”的结论, 课件隐去图2。

设计意图:用学生身边的事——“选拔运动员”这一生活材料来引入统计图, 通过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变化情况将数学问题生活化,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比较, 利用投篮命中个数的变化过程, 感知折线统计图的模型, 体验数量变化的增减趋势, 为本节课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数据的变化趋势做了铺垫。

二、观察分析体验变化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小勇的成绩:

小勇:5 6 7 7 8 10

师:如果小刚和小勇相比, 设问: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选谁参加投篮比赛比较合适?

电脑课件显示:呈现他们两人的折线统计图。

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 学生认为让小刚参加比赛, 取得的成绩可能要好一些。

师:我们能不能想个办法, 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一下, 使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谁能代表五 (1) 班参加投篮比赛?

让学生讨论得出:可以把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课件呈现下图:

师: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复式条形统计图, 今天我们也可以把两张折线统计图整合在一起, 我们把它叫做——

让学生说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上图, 我们怎样来分析?

让学生根据图比较得出:两人虽然都有上升趋势, 但小刚的成绩优于小勇, 还是选小刚参加比赛。

教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 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而且便于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性活动。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 体验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三、分析信息解决问题

1. 练一练。

下面是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图。

学生分别看图, 并根据图下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1) 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2) 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

(3) 从图上看, 从几岁到几岁之间女生平均身高比男生高?从几岁开始, 男生平均身高超过了女生?

(4) 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年龄男生 (或女生) 的平均身高比, 怎么样?

(5) 从图中你还获得那些信息?

让学生讨论、交流、评价。

2. 完成练习十三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独立绘图,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业, 交流、评价、纠错。

第2、3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 解决有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3.2010年11月12日~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中国广州进行, 中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第一的好成绩, 韩国代表团第二, 我们来回顾一下最近四届亚运会中国代表团和韩国代表团获得奖牌的情况。课件出示下表:

中国代表团、韩国代表团第13届~第16届

师:请把发的作业纸 (见下图) 拿出来, 把上表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生画好后展示各自的作业, 相互交流、评价。再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 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师: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让学生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现实生活, 针对性强, 有利于学生思维。第3题较为灵活、开放,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 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 多让学生以自己的社会经历、生活、经验考察数学问题, 获得尽可能新、奇、妙的答案。

四、梳理反思强化体验

1.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2.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根据要求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折线统计图点点通 第4篇

【题目】 下面是某地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变化情况统计图。

(1)( )年雾霾总天数最多,( )年雾霾总天数最少,相差( )天。

(2)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 )。

(3)从图上你还能想到哪些信息?

【思路点拨】(1)这是一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其中纵轴上的数据表示雾霾的天数,横轴上的数据表示年份,图中的折线反映的是从2005年到2014年每年雾霾总天数的增减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年雾霾总天数最多,有80天,2014年雾霾总天数最少,有54天,相差80-54=26(天)。

(2)由于折线总体是呈下降趋势,所以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为下降。

(3)折线统计图中包含了很多信息,除了可以知道一些基本信息,如2005年至2014年每年雾霾的总天数以及每年较上年是增还是减外,我们还可以从10年来雾霾总天数的整体趋势在下降这个信息,知道这个地区的气候情况总体上在好转,并且大部分年份雾霾的总天数处在60~70天之间。还可以算出这10年雾霾的平均天数约是66天等。由此可以想到雾霾天气时尽量少外出,及时关闭门窗,有事外出应使用防尘口罩,平时还要加强植树造林,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5篇

【教学目标】

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重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自我介绍,自由谈话。

一、复习旧知,直接揭示课题。我和同学们先一起复习以前学过的统计图。

大屏幕出示以前曾学过的统计图,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字。

回答完后直接揭示: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和研究折线统计图(板书)。

一、导入新课,学习新课

听说你们学校今年举办了体育节,是吗?我们北关小学也举办了体育节,比赛项目有跳绳、踢毽子、定点投篮、拔河等等,下面老师给你们展示当时精彩而又激动人心的训练和比赛情况。

第一步:绘制两个单式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首先展示的是其中两个班的定点投篮情况。请看大屏幕

(出示例题)

北关小学体育节五(1)班、五(2)班定点投篮情况统计表.教师提出问题:

要想看出每个班级每场定点投篮的数量和变化趋势,选制什么样的统计图合适?(生:折线统计图)

绘制时应注意什么问题?(1名学生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注意问题:

1、统计图名称要完整,2、点描得要准确,并且标出数据线,3、要依次连接各点,线要连直。同学们动手绘制吧,教师提出要求:(大屏幕出示)请同桌左边的同学完成五(1)班折线统计图,同桌右边的同学完成五(2)班的折线统计图。(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把你的统计图拿上来展示展示? 生:展示五(1)班统计图。

师:你们觉得他画的怎样?请同学们点评一下。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教师可以适当引导。第一,统计图名称是否补充完整了。第二,点描得是否准,并且标出了数据。第三,线连得是否直。

师:请绘制五(2)班的上来展示并引导学生点评,这次可以完全放给学生点评

师:看了这两位同学的统计图,我觉得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主要注意三点:第一,统计图的名称要完整,第二,描点(标出数据);第三,把各点顺次连接起来,线要连直。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点评,把自己统计图中存在的问题修改一下,使其更完美。第二步:探究合成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展示、点评、修改。课件出示每个班级投篮情况的折线统计图。师提出问题:

1、这是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你从每个统计图上能获得那些信息?

2、你能很快看出哪一场两个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吗? 教学预设:学生不能马上比出结果,比较为难或有浅显比法。教师启发谈话:看来像这样看大多数同学都有困难。怎样才能让我们更快更便捷的比较呢?怎样处理这两个统计图呢?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那么怎样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呢?怎么合在一块呢?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大屏幕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把你的想法悄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然后按照你们的想法动手把一幅统计图合在另一统计图上;

2、画完同桌小声交流自己是怎么做的,准备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巡视。)

绘制完,指定2---3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作品并谈自己的想法。预设学生的想法:原来在复式条形统计图中,我们用两种颜色来区分两个直条,并标上图例,所以我就用一种颜色表示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用另一种颜色表示另一个国家的奖牌数统计图,这样便于区分两条折线。(知识迁移)

师:你的想法很好!你能用以前学习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学生!

老师补充一句:其实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当我们只有一种颜色的笔时,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线型来区分两条折线。比如:用实线表示五(1)的折线,用虚线表示的五(2)的折线。师;你们觉得他合的这幅统计图怎么样? 师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点评。

1、统计图名称是否完整,是否做了修改;

2、是否标上了图例,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区分了两个班级的折线

3、描点是否准确,是否顺次连线。板书:名称

图例

描点连线

师:现在你们知道这样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名字了吧? 我们把两幅条形统计图合在一起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现在把两幅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三方面说;

名称要正确。

2、要标图例。

3、依次连接各点。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作品修改完美一下。小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原来的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自己想想,再和同桌讨论。)

相同点:都是折线统计图,都能反应一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

不同点: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把两条折线合在一起便于比较。(板书)

第三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解决问题。师:折线统计图具有这样的特点,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上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来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五(1)班和五(2)班分别在哪一场定点投篮的数量最多?(2)哪一场五(1)班和五(2)班投篮数量相差最多? 哪一场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个班级在每场投篮比赛的表现。预测下一场两个班级的比赛情况。(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老师也收集整理了体育节上的其他一些统计图。我们再来感受体验一下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用途。(一)有关篮球的练习题(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二)有关跳绳的练习(心灵手巧)先绘制后展示点评,再回答问题。

答案: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四、谈学习收获结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真正领教了你们西湖小学同学们的能力、智慧和风采,的确很棒!我们一起回顾这节课收获了什么,好吗? 大屏幕出示:硕果累累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第6篇

邹莎莎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二、教学难重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难点: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分钟)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师:条形图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生: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师:那么在折线统计图中你又学了哪些?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把相关知识写成这样的图表,那么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 生: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有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也有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他能把迁移的思想用到这里推测出可能有复式折线统计图,会是这样吗?如果有复式折线统计图那么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会有什么不同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继续这节课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认识特点

(一)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引出和绘制(分钟)

1.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并对数据进行了整理作出了这样的统计图,你们认识这两幅统计图吗?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师:回答得很完整。师: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点?

生:横轴表示的都是时间,纵轴表示的都是人口数。

师:你能很快的读懂图上的内容吗?老师考考你们,知道的就直接起立回答。

第一个问题:2001年——2010年中上海市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最多? 生:2007年 师:不错

第二个问题:2001年——2010年中上海市哪一年的死亡人口数最多? 生:2010年 师:嗯很快

第三个问题: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 生:2007年

师:这次好像有点慢呀,老师问你一下你是? 生:一下看上面一下看下面不容易观察比较 师:老师再采访一下你,你又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麻烦

师:大家想一想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它变得容易一点,不这么麻烦?

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合在一起?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以前有过这样的学习经验吗?在哪学过?

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学过

师:他能回忆旧知来探索新知找出类似的方法叫类推,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师:把两幅图合起来,这倒是个好办法,但它们具备合并的条件吗? 生:它们的横轴和纵轴是一样的可以合并在一起。师:下面就把你们刚才的想法画在作业单上吧!

2、学生绘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

收集一幅没写标题但画了图例的作业单以此说明要将标题补充完整,收集一副写了标题但没标图例的作业单的以此强调要标图例,收集一副图例用线的颜色来区分的正确的作业单进行展示,如果有用线的虚实或对应点的形状来区分的也进行展示

3、演示学生的作业单

师: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的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有位同学是这样画的,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展示没写标题的)你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生:他没有将标题补充完整 师:那你的建议是什么?

生:标题应该是2001年—2010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师:这样你又能看懂吗?(展示写了标题的但没标图例的)生:看不懂,没标图例,无法区分哪条表示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哪条表示上海的死亡人口数

师:的确如果没有图例的话我们无法区分哪条折线表示上海的出生人口数量哪条折线表示死亡人口的数量,为了让每个看图的人都能读懂图的内容我们应该标明图例,区分两组不同的数据。所以我们在画图

时一定不要忘记标图例。

师:这样行吗?看得懂吗?(展示正确的作业单)生:可以,看得懂

师:我们在画图时图例是不唯一的,既可以用线的颜色来区分也可以用线的虚实来区分还可以用对应点的形状来区分等不管哪种我们只要能区分两组数据就行。下面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画法。师和生一起回顾:先将标题补充完整,再标图例,描点,标数据,顺次连线。

师: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有两条不同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之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分钟)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刚才的问题,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现在感觉怎么样? 生:感觉方便观察比较 生:感觉很快……

师:哪一年中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少? 生:

师:的确,像现在这样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在一起变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很方便比较,我相信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么今天学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之前学的单式折线图有什么最直观的不同? 生1: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 生2:单式折线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折线图有图例。

生3:单式折线统计图只能得到一组信息,而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得到两组信息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总结的很到位,我们刚才是因为什么才把两幅统计图合并为一幅的呀? 生:是为了方便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

师:也就是说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看出数量的多少,还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同意吗?(板书: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生:同意

师:既然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那么你能很快比较出哪一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多吗?你是怎么比的?为什么?

生:2003年上海市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多。师: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我是竖着比的(引导得出:竖着的两个数据之间的线段越长说明那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量差距越大,线段越短说明那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量差距越小)师:除了可以竖着比,还可以怎么比? 生:横着比,比它们的变化趋势

(三)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分析统计图)(分钟)

师:下面你们就自己比比看,看看能不能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同桌讨论一下

① 根据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

吗??

师:谁来说说?(逐年分析)答案不唯一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生: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

师: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负增长。(齐读小精灵的话)

结合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

答: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预测:如果照此下去,全国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比较、分析可以推测得出一些结论,进而作出一些合理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进而达到未雨绸缪,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吧!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两道题时间充裕就做完,做不完就留作课后作业。)

四、课末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真不错,有这么多的收获,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下节课我们接着来解决一些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的问题。

板书设计

复式折线统计图

标题

图例

描点

标数据

顺次连线 优点: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2.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折线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数统计图

3.提问:这幅折线统计图给我们呈现了哪些信息呢?四人为一小组,请仔细观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与组里同学交流一下。4.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5.学生汇报:谁愿意把你们组获得的信息和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名标题是什么、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年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等。)6.出示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这是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2001-2010年上海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7.提问:仔细观察看看你能从图中获取到哪些信息?

8.交流:谁能把你获得的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监控:每一年的数据、整体变化趋势、增长快、慢、预测、和出生人口数据进行比较。)

9.追问:他说的是什么?是不是这样呢?一起回顾。

10.评价:他不仅关注了死亡人口的数据,还把它和出生人口数据 对比进行分析,这种在对比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意识值得大家学习。

11.引发认知冲突凸现必要性。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的比较更方便更清晰?(预设: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若学生不会和出生人口数进行比较由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刚才获取了很多有关上海市近十年来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信息,但是现在老师想知道上海市哪一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怎样比较更加方便?

生:分别观察两幅图不太容易比较出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情况。

生:有复式条形统计图,也应该有复式折现统计图吧?

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可以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复式折现统计图

(二)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1.怎样合并为一幅呢?把你的想法画在下图中。(学生独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绘制,教师巡视,收集资源。3.汇报交流:你能说一下你的绘制过程吗?

监控:①对比有图例的和没有图例的,讨论得出:要用图例区分开两组数据。②修改统计图的名称 4.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先要明确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个表示什么数量,每一小格表示多少,再写标题和图例,最后绘制折线统计图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绘制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做法是一样的,先描出一组数据的点标出对应的数据然后连线,再描出另一组数据的点标出对应的数据然后连线。板书:标题、图例、描点、标数据、连线(红色粉笔写)像上图那样,用两条不同折线表示两组不同数据的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分析统计图)

② 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能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答:逐年分析。

③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比死亡人口数少,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负增长,齐读小精灵的话。

④ 结合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

答:全国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整体呈上升趋势。预测:如果照此下去,全国人口也可能出现负增长。5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图有什么不同?(通过比较得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还可以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

单式折线统计图只有一条折线,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两条折线单式折线统计图没有图例复式折线图有图例。这是最直观的不同

①从图上可以知道上海2001年~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例如,2001年出生5.76万人,死亡9.34万人。

②还可以知道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增减变化情况。如:2002年~2003年出生人口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口数呈上升趋势等。③还可以对比某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如在2003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大,在2007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相差最小。

三、巩固运用,实践创新

刚才我们可以根据不同折线的高低,缓陡升降比较两个统计对象的数量差距,增减变化等,现在就请同学们把刚才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吧!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练习两道题时间

充裕就做完,做不完就留作课后作业。

四、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复式折线统计图123 第7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P126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产生过程,了解其特点,并能根据要求制作(补画)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作出合理推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学生的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带给人们的帮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统计的兴趣。教学重点:正确地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作出合理分析和推测。教学难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教学准备:学习纸、简易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引入

师:你们平时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 学生说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师:不知道你们跳绳的水平如何?谁能告诉老师你1分钟能跳多少个啊? 学生汇报自己的跳绳水平。

师:我们学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在每天的大课间活动时经常会开展跳绳比赛。其中有两位小朋友连续比了一个星期。下面是两人1分钟跳绳的具体比赛成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张明:201 205 208 213 217 王星:206 204 210 209 202 师:谁去更合适

生:张明,因为从数据的变化趋势中发现张明在不断进步,而王星起伏不定.教师板书“数据的变化趋势”。

2、引导转换,复习旧知

师:如果我们要想更清楚直观地看出两人成绩的变化趋势,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统计图表示。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你觉得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呢 学生讨论,得出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并说理“可以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3、简单读图,感悟趋势。

呈现张明和王星跳绳成绩的折线统计图(图1,图2),学生读图。师:王星成绩怎样 生:忽上忽下.师:张明呢? 生:步步升高.二、学习新知,初步感悟

1、设疑问难,引发思考(1)呈现刘辉的成绩(图3),分析其进步趋势。

(2)设问:如果张明和刘辉要一决高下,谁获胜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课件切换,将张明和刘辉两人的折线统计图并排呈现在一起,学生交流。

(3)学生都认为张明获胜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他们两人的成绩虽然都在上升,但张明的折线要斜得厉害,说明他上升的趋势更明显。

(4)引发思考

师:我们能不能再想个办法,对这两张图作个处理,使得我们能一下子就看出张明比刘辉进步得更快

2、唤醒旧知、初步感悟

生:我们可以把两张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以前我们学过把两张条形统计图合并在一起,今天你们想把两张折线统计图也合并在一起.好的,老师给你们试一试.课件演示合并.(合并后,两条折线都是黑线)师:现在老师把两条折线合在了一个图上,你们可以怎样来看这个图呢 生:张明的可以用实线表示,刘辉的用虚线表示。

师:我们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或线型来表示不同的对象,可以在统计图旁事先说明,这就是图例.(图4)揭题: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

师:看了现在这张统计图,你怎么一下子就看出张明的成绩进步快呢 生:虚线一开始在下面,慢慢到了实线上面,这就说明张明进步得比较快。

师: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刚才的两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它有什么优点呢 师生共同得出: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板书补充完整)

三、多种途径、加深体验

1、变式练习

师:复式折线统计图到底是不是真的便于比较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课件呈现“王芳7-15周岁体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5)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张统计图,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王芳的体重在不断增加。

生2:我看出王芳的体重增加得很平均,很好。……

师:我们就看一条折线,作出这样的结论,其实不是很科学.老师再给大家看一个信息。课件演示,加上一条“标准体重”折线(图6)。

师:现在你能不能再来评价一下王芳的体重发展情况

生1:现在我看出了王芳的体重一直高于标准体重,有点不正常。

生2:我反对.我觉得高一点是正常的,因为每个人不可能都是像标准体重一样的。

生3:他说的有道理,不过我还是觉得有点不正常.主要是王芳在13岁以后,远远超过标准体重。

师:这儿有一张张亮同学的这学期5次数学考试成绩的统计图,你看了图后,想说什么 生:张亮第三次成绩只有82分,下降比较明显。

师:张亮爸爸看了这个成绩后,也很不高兴,批评了张亮,但张亮觉得很委屈,那你觉得张亮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说明自己并不差呢

生:可以给爸爸看班平均。出示5次测验的班平均。

师:你现在你想对爸爸说什么呢

生:张亮这次的成绩虽然低了点,但还是在班平均之上,可能这次考卷比较难。

2、巩固练习

屏幕呈现电脑销售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简单读图

(1)请生根据统计图反映的信息,比较分析两款电脑的销售情况(2)请生设想销售公司将会采取的销售对策

四、落实技能、强化体验

1、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绘图

(1)屏幕呈现“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将其绘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学生独立绘图,教师巡回指导。

(3)投影反馈纠错,课件演示绘制过程,得出完整统计图(图7)。

2、对比旧知、实现沟通

(1)从亚运会引导到奥运会.出示中国和美国在24至28届奥运会上获金牌情况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图8),请生分析一下中美情况。

(2)根据“中国是否可能在今年奥运会上金牌赶超美国”,引导学生观察复式条形统计图中反映的两国夺金趋势。

(3)课件演示复式条形统计图转化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图9),再次观察趋势。

新复式折线统计图 第8篇

我们选择了五年级下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上的尝试。

一、课前思考

从教学目标的角度思考, 本节课不仅应该让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推测, 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同时基于教学内容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还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机渗透对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 要让孩子们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不同的分析方法, 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境, 可以对数据进行不同的选择、推理和预测等。这些长效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在一起, 才能丰盈学生的数学体验, 才能使类似的课堂更具厚度和广度, 不断地给学生新鲜的感觉。

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为什么还要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学习需求是否来自于学生的自然萌发?其不同于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体验的层次又该如何逐步深入?这就又促使我们对本节课的教学起点和教学侧重点的把握尤为关注。

从教学方式的角度思考,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单、复式统计表, 单、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 在制作图表、数据整理和分析上已经积累了一些可供后续学习借鉴的经验。如何提供给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 从而帮助学生梳理知识, 改造经验, 实现新旧知识间的有效对接?如何激发学生在个体经验生长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使类似的教学过程成为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

二、课堂实施及评析

下面以课堂教学的三个主要环节的教学设计作简要介绍和评析。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 阳光小学一年一度的运动会即将拉开帷幕, 甲老师和乙老师分别记录了该校五 (1) 班两位跳绳高手每天的训练成绩, 我们一起来看看。

甲老师是这样记录的: (呈现复式统计表)

师:从这张复式统计表中你能很快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可以知道1号和2号选手每天到底跳了多少个。

生2:还可以知道每天他俩相差多少个。

……

师:对呀, 用复式统计表不仅可以知道其中某个人的每次跳绳数量, 还便于对两人跳绳的数据进行记录和比较。

师:和甲老师的统计表相比, 乙老师是用什么方式记录的?乙老师分别用了两幅折线统计图记录了两位同学的成绩。 (呈现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

用折线统计图记录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还能清楚地反映变化趋势。

师:那结合图你能来具体说说两位同学的成绩变化情况吗?

生:1号选手经过训练, 成绩稳步上升;2号选手的成绩有点起伏不定。

师:那是否能从这两幅图中一下子看出哪天他俩的成绩最接近, 哪天成绩相差比较大?

(速度明显慢下来)

师:可见, 两种记录方法都各有优势, 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既看出两位选手成绩增减变化的情况, 同时又能方便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呢?

生:把两幅图合在一起。

师:合为一幅图是什么意思?

生:把两张折线统计图绘制在一张图中。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好, 但操作起来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的。怎样的两幅图可以合起来呢?

生 (思考) :首先两幅图必须统计的是同一个内容, 同时横轴项目和纵轴刻度要一致。

师:这两幅折线统计图符合这些要求吗?

【评析】

杜威说:“教育就是持续不断地重组经验, 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增加, 同时使控制后来经验的能力也格外增加。”小学数学教学, 就是要善于不断地创造这样一个适宜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自觉产生对已有知识经验提取的需求, 实现经验的对接与生长, 从而自主建构新知。本节课一开始, 教师精心创设了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现实情境, 呈现了两位教师记录学生跳绳个数的不同统计方式, 自然地引发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顾。通过对复式统计表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两种统计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那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多少, 又能反映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呢?能否根据实际需求, 将这两种统计方法的优势集中起来, 形成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呢?这便是在教师提供的现实情境下学生自然萌生的想法, 同时也让学生再次体验到统计方法多样化的必要。这种在经历比较、体验之后的学习需求感是数学经验获得生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教学的起点便是在这样一种基于对旧知的激活和对新知探究的渴望状态下自然生成, 学习需求与学习目标的指向一致, 学习方式与教学过程的脉络相融, 为有效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价值的认识也伴随着这样的体验悄然渗透。

【教学片段二】

师: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还可以促进骨骼生长。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折线统计图上呈现的是什么内容。 (出示标题:“小明7-13岁身高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对比情况统计图”) 从这个标题上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需要几条折线来反映标题所统计的信息?

生:需要两条不同的折线表示所统计到的信息。

师:下面老师提供给你一条信息, 请你选择与之匹配的统计图。

“小明7-13岁的身高略低于我国7-13岁男生的平均身高。”

(师出示图例相反的两幅折线统计图。)

学生读图后辨析, 选择第二幅。

师:为什么两幅图看起来差不多, 你却选第二幅?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所给的图例不一样。实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虚线表示的是××的身高。

师:万一没把图例看明白, 就会导致什么后果?你觉得在分析统计图的时候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生:看清标题和图例非常重要, 否则就特别容易将数据对象混淆。

师:是呀, 复式统计图反映的内容比单式统计图要丰富许多, 因此, 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比单式折线统计图更要讲究方法。

师:弄明白读图方法以后, 谁来具体说说哪几组数据可以说明小明的身高略低于我国男生的平均身高?

……

师:帮小明分析完身高变化情况后, 我们也来比较一下自己的情况吧。老师发下的作业纸上有我国7-13岁男生或者女生的平均身高统计图, 你能将自己7岁至今的身高变化情况绘制上去吗?

师:想一想, 在绘图前先要填写哪些内容?

生:标题、日期和图例。

师:绘制好后,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身高的变化情况。

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展示:个人身高情况一直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一直高于国家平均水平的, 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结合学生具体情况预测15岁时的身高可能是多少。

师:十二三岁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期, 因此大家平时在生活中要注意营养, 保证睡眠、多多运动, 使自己生长、发育得更健康。

【评析】

数据分析是统计教学的核心内容, 如何读懂折线统计图?学生在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时已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经验积累, 这与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方法是一致的。但是, 由于统计数量的增加, 数据变化比以往更为复杂, 两组折线有上升有下降、有交叉有平行, 容易给孩子的读图分析带来干扰, 信息越多, 学生越会感到无从下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和指导, 帮助学生掌握读图的方法和要领, 教师的指导作用也在此得到充分体现。本环节, 从小明的身高与我国同龄人身高的标题分析入手, 教师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先辨析后选择的情境, 巧妙地把学生读图的视点聚焦在对图例的关注和研究上, 凸显了复式统计图图例的重要作用, 不着痕迹地强化了读图的关键和要领, 从方法上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指导。其次, 通过让孩子将自己7-13岁时的身高数据与国家同龄学生平均身高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活动, 一方面让学生亲历制图的过程, 巩固作图的技能;另一方面, 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身高与平均身高的折线进行比对, 经历将统计图所反映的“直观图像趋势”逐步梳理成“数学语言表达”的过程, 不断深化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方便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和“便于趋势分析”的特点的认识。其中, 对“个人身高情况与国家平均水平有交叉的”这种情况的细致分析和指导, 更让学生理解了图中两条折线的交点意味着什么, 从而使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的体验进一步走向深入。第三, 此环节的统计由于明显带有个体信息的成分,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放的素材也为学生根据身高发展规律预测今后自己或者他人的身高提供了合理的想象空间。在分析和比较数据的同时, 让学生经历根据统计图中所呈现的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和推理的过程, 丰盈了数学思考, 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片段三】

师:今天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 它在实际运用时有着丰富多彩的姿态, 表达出多种信息。你在哪儿还见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股票上、报纸上、电视上……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些利用复式折线图解决的小问题, 请任选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 和同桌共同来探讨一下。

教师呈现四组题材不同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两位射击选手选拔赛成绩统计图

总分相同, 该派谁去呢?

张亮第3次成绩只有85分, 爸爸很生气, 批评了张亮, 你的看法呢?

你能各用4个字来描述这两地的气温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个城市吗?

甲、乙两位五年级学生的减肥效果如何?

【评析】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 “统计和概率”这一领域的知识已经广泛地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应用价值不言而喻。正因为如此, 这部分内容在当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统计教学目标的多元、体验的充分与教师选择合适的内容素材是紧密相关的。有效的教学, 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对身边的统计现象有所了解和观察, 还应把他们学习和感悟的空间扩大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还要通过素材的多样化呈现, 让学生对某些现象的思考更深入、更能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从而发展他们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第三个大环节较好地体现了上述理念。

上一篇:在旗委议军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酒店领班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