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2024-06-12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精选6篇)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第1篇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我校从2014 年9月开展了“教学创新行动”教学实践活动。活动中,我们认为教学常规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规范,是学校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制度,这规定和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关系到学校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是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

本学期开学以来,我们相继开展了“课堂教学诊断活动”、“优秀教案设计评选活动”、“话说一节课”、“课堂教学大家说”以及“教师汉字读写比赛“等。教学系列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教师的业务学习内容,又增加了老师们的业务交流。对强化老师们的业务素质起了积极作用。

我认为我校在教学创新行动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正在逐步更新,慢慢开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还不能得到教师的全面关注。今后,应力争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差异。

2.在活动中,我们努力地进行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师生互动的过程。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但是,有时还是以讲解为重点,课堂上启发不够,学生参与不够。今后还应真正地把新的观念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去。

3.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它不是抄教案。老师们均有此共识。有时,为了应付检查,一味追求形式,忽视备课的本质,并且单纯依赖教参,不去寻找其他源头活水。教参仍是教师放之四海皆准的备课法宝。很多教案写的是一套,上课教的是另一套。把大量时间放在毫无意义的编造教案上。虽然有些好的教案编写得很科学,但操作过程中受很多条件制约也很难执行。

4.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量不多,大都能在课内完成。但是作业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应减少机械性重复抄写的作业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实践作业。改进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责任感。新课程将会让教师们认识到:认真执行教学常规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重在如何促进学生“学”。

二、要正确理解,处理备课与编写教案的关系。我们要强调备课的内容。备课中心任务应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学过程,主要精力应放在明确教学目的,理清教材思路和教学流程,创设问题情境,化解教学疑问,促进学生心智发展上。备课是教师个性智慧的结晶,要设计符合学科特点、渗透新教学理念的教案,力求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三、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地,是学校工作重点。

在创新活动中,全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校大力推进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几个转变:重视讲授知识结论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由重视学生记住现成知识转变为重视引导学生再现和重组知识;由重视书本知识转变为重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和灵活地解决问题;由重视单科独进、单个知识点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学科间和知识之间的综合贯通;由重视统一要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个性发展。

四、练习性的作业提倡在课内完成,课外以实践性作业为主。作业的设计既突出学科特点,又注意学科综合,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操作能力,以及探究、合作、创新意识。作业要求要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实行分层练习、分层作业。作业批改与评价形式灵活多样,注意过程评价,习惯养成,师评和生评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发展。

金阳街道西姚小学

2014.10.24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第2篇

——“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研究

林甸县第二小学

邹俊霞

课题名称: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时间:2012年9月---2015年7月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身”是我们在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时提出的核心目标。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较大的增加。也就是说,我们的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了,抓好课外阅读是国家教育教学的要求。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是语文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形式,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很是令人担忧,越来越多电子产品对学生的诱惑是我们的下一代离读书这种枯燥的活动越来越远,我们课题组对林甸第二小学一千多名学生的调研中发现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漫画类的书籍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占据了孩子们大量的课余时间,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消费少的可怜:经调查,林甸第二小学的学生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3.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4.课外阅读的时间几乎为零: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由此可见让小学生从小课外阅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本校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训练,通过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为开展本项研究提出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研究意义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为孩子储存自己的童年精神营养,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三、课题研究的原则

1、把握时机,刻不容缓:抓住儿童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从一年级开始尽可能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博览群书,广泛涉取:博览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博览使儿童获得广阔的知识背景,就有助于新信息的融合和重组,有效提高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3、难易不序,持之以恒:课外阅读没有循序渐进之说。儿童正是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机,接受能力极强,效率高。孩子也能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只要能做到持之以恒,书自会“越读越薄”,这是读书的最高理想。

四、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预期目标

1.探索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2.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的活动模式。

3.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4.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我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研究内容

1.掌握方法,促进读书技能的提高。

2.优化语感,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3.接受熏陶,促进人文素养与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的提高。

4.重视积累,读思结合,促进写作技能的同步提高。

五、研究方法和对象

方法: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实验研究、行为观察、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师生访谈、家长反馈等多种方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对象:课题研究对象:我校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12.9-2013.70)——营造读书氛围,让课外阅读弥漫学生身边的每一寸空间。

1.健全完善图书馆的图书借阅制度,添置新图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形成学校阅读特色,创建“校园书香”文化。

2.建立有效的班级间、学生间的图书交流机制,鼓励流通共享,丰富图书资源。

3.举办 “读书伴我成长”校园第一届读书节活动,营造读书氛围。4.做好资料的收集、分析工作。

(二)第二阶段(2013.9-2014.7)——整合阅读资源,让课外阅读浸润学生生命的每一段时间

1.将语文课时进行重新分配,每周三安排两节阅读指导课,本年级组爱好阅读的学生集中在五年级一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要求进行名著的导读与分析,根据不同类型阅读课对学生进行指导。

2.每周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汇报每天的读书收获,以活动引领阅读,以活动激发阅读,以活动促进阅读。

3.举办校园以“让读书成为习惯”为主题的第二届读书节活动,展示学生读书阶段成果。

(三)第三阶段(2014.9-2015.7)——完善阅读体系,让课外阅读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瞬间

1.举办校园第三届以“我读书,我快乐”为主题的读书节活动,展示课题实验成果。

2.总结实验经验,汇总并推广实验成果。

七、课题研究人员

组 长:宋君玲

组 员:邹俊霞

贾亚梅

房亚姝

苏晓艳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本课题通过近三年时间的研究,取得以下成果:

(一)探索学生课外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

1.兴趣是阅读的好老师,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课余时间,我们二小的老师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读书的,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使学生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如学了《赤壁之战》后,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学完小说,我向学生们推荐了曹文轩的《草房子》、《红瓦与黑瓦》、《青铜葵花》,学生在阅读后都被那种纯美的情感所感动,他问为葵花落泪,为桑桑担忧,就连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作为班主任的我们都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一生。

3、开展活动激发兴趣。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方法

4、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爱上读书。林甸第二小学每周一、周三、周五第一节前有10分钟的读书汇报时间,这十分钟里学生尽情的汇报前一天的读书心得,在交流中他们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的精髓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如中午学生到校在班级阅读20—30分钟时间,每周安排学生进阅览室进行一节课阅读。

5、写读书笔记,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让低年级学生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我们安排了每周一节阅读课,由语文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实施课外阅读策略

1、学法指导策略: 每周开设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语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如:选读法、浏览法、精读法、摘读法等等,引导学生领略中外名著,吟咏古今诗文,强化国学教育,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初步掌握读书的方法。

2、资源共享策略:学校着力做好图书室和班级图书角装备建设工作,丰富学生的阅读资源。安排学生每两周到图书馆借书阅览一次,每周向班级图书角借书一至二次,教师每学期向学生提供不少于5本的必读书目,为学生增加了精神食粮。

3、美文诵读策略:要求学生遇到一些好诗文做到熟读于心,熟记得多,将来就能灵活运用,也将成为学生一生的智慧财富。

(三)构建科学、规范、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指导课模式。指导学法→ 选择书籍→ 师生共读→以读促写→分享成果

(四)初步形成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教师特点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五)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获动,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三年多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来,我校中高年级有多位学生的习作海南省《青少年写作》杂志上发表;去年7月我校组织中高年级学生参加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暨“迎奥运,促和谐”读书有奖征文活动,我校李彤获得了特等奖等奖,宋欣获得一等奖等奖,还有六位学生获得优秀奖;我校因而获得优秀组织奖等。

九、研究后的思考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第3篇

从历史视角来看, 高校功能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生变化, 从1088 年波罗尼亚大学设置高等教育的法学学科培养职业人员开始, 在随后七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 高校始终将培养职业人员作为自己的唯一功能, 这就是所谓的“人才培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 因此, 1810 年成立的洪堡大学将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功能之一, 使高校增添了第二项功能。 20 世纪30 年代, 威斯康星大学提出了高校的第三大功能, 即服务社会。 在新的世纪, 为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气度的高等教育, 以适应和服务于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提出, 文化的传承创新应当是大学的第四大功能。

首先, 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所谓创新能力, 安江英、田慧云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 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 ”上述关于创新能力的理解, 对于高职教育尤其具有启示价值。 因为学生到高职院校接受教育, 不是为了一张毕业文凭或几个技能资格证书, 也不是为了毕业后到社会上找一碗饭吃。 对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职院校帮助学生养成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技能,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从而主动适应社会和岗位变化的需要。 同时, 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主张将大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 不是将学生培养为会说话的机器。 因此, 所有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大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展开, 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织部分, 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帮助学生逐渐养成, 这是大学生由学生向熟练技能型人才过渡的必要条件。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高职院校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这离不开创新能力。

其次, 社会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广东省教育厅于2015 年1 月26 日所发布的《2014 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数据显示:2014年, 广东省共有专科毕业生22.67 万人, 其中, “到企业单位的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就业的专科毕业生分别为9.10 万人和6.28 万人, 占专科毕业生的40.12%和27.71%”。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 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中小型公司企业, 这些公司企业往往将专科大学生作为业务骨干和管理骨干来培养, 有些企业甚至承诺两年后将留下来的专科大学生升职为管理骨干。 因此, 社会和企业非常需要大批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头脑活的高技能应用型大学生, 而大学生只有初步具备由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所组成的创新能力, 才能成为企业发展梦寐以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论课程观主导着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

目前, 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基本采用基础论课程观主导下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构成模式。 尽管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 高职院校、社会、学生和学者等多方努力下, 出现了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 并且该实用型课程观由于顺应了社会需要和学生养成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需要, 迅速在条件比较好的高职院校得到推广, 从而使基础论课程观主导的高职教育课程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但是, 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的产生、成长和完善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

自1810 年起产生的基础论课程观已经有近300年的发展历程,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短时间内还不能脱离基础论课程观的影响, 还不能摆脱由基础论课程观所派生出的学科论、普通论课程观的桎梏。 同时, 教师对于基础论课程易于组织教学的偏爱, 或许是任务导向等实用型课程观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也是创新教育在高职院校长期处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重复阶段的师资原因。毫无疑问, 基础论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体系的建构, 会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仍然巨大

首先, 在教学计划制定方面, 但凡受基础论课程影响的教学计划, 由于其制定者往往都是高校教师, 所形成的教学计划侧重强调知识性、 逻辑性和严谨性, 并不考虑社会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要。 因为考虑社会和企业需要的教学计划需要经过调研, 再经由教师、研究学者、企业能工巧匠的讨论后才能形成, 虽然这是一项需要多方努力才能形成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但一经形成就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而目前侧重强调知识性、 逻辑性和严谨性的教学计划, 由于只是反映教师的观点, 因此, 必然脱离社会发展和企业需要的实际。 由于过分强调知识性和逻辑性而导致理念陈旧, 最后导致教学内容陈旧而重复, 以陈旧而重复的教学内容当然无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 在教学形式方面, 受基础论课程影响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传授为主, 主张教师的教学中心地位, 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待改造的客体看待, 这样在教师以主体态度看待教学和学生的情况下, 学生的创新思维几无产生和形成的可能。

再次, 在教学内容组织与实施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权威般地教, 学生顺从地学, 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的主导性在教师一方,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只注意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和操作, 并不追求把教学活动中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自己变成知识和操作的拥有者, 从而出现了重复、机械地记忆知识的现象;即使是在实训教学中, 由于受到师资、设备和实习场地等条件的限制, 学生往往观摩机会较多, 动手操作和提出自己见解的机会很少, 势必影响大学生日后成长为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最后, 在教学评价方面, 传统教学模式基本沿袭着统一化的标准考核、评价学生, 并且主要采取结果考核, 即使将过程考核放到考核内容中, 也只是形式上的变化, 没有真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采用过程考核, 如果日常的过程考核成为摆设, 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创新思维必然缺少激发和培养, 也就使学生失去了在过程考核中发挥个人创新潜能的机会。

针对上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所出现的问题, 教育研究学者和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实践, 先后形成了目标导向、任务导向、职业导向和行动导向等多种实用型课程观理念下的教学模式。 在诸多教学模式中,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由于在师资、实验实训硬件和教学实施等方面与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较为契合, 从而获得了研究学者、教师、企业和学生的接受与认同。

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培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从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目前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 此模式的主要方法包括:“大脑风暴”法、卡片展示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引导法、文本引导法等。 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就是心、手、脑并用的职业活动, 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不再是一个受教的个体, 而更多地是一个行动着的主体。 教师不再总是一个施教的主体, 而更多地是学习行动的导演者, 师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从学者对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理解中可以发现, 行动导向教学法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又是一种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职业教育思想。 其核心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听、看、动手、动脑参与教学活动, 而教师则需要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对象等条件, 按照技术和现实的制度规范→信息匹配→主体在场的逻辑顺序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完善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涉及政府、社会、高校、教师和学生的整体事业, 有关各方都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转变基础论课程观念, 构建21世纪实用论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政府和社会应为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提供资金和实训硬件条件。 在高校、教师和学生方面, 高校和教师需要围绕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能力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以培养大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学生。 企业、高校、教师和学生要参与到创新课程教育体系的构建过程, 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理念和目标、课程结构体系、教学方法和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因素, 在整体把握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或变革, 从而形成匹配创新教育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作为比较成熟的主体教育教学模式, 是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 逐步深化创新教育教学改革的。 该教学模式首先强调教师创新教学理念并且转变教学角色, 教师是以教学引导人的角色参与教与学的活动, 教师的作用是控制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而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教学内容。 在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同时, 注重教给学生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基础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 完善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 通过项目课程式的教学组织和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之所以改革教学内容, 是因为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 况且,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因此, 发展高职创新教育需要打破基础论的课程模式, 构建以职业导向、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创新教育为目标、体现实操能力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选择应以满足国家创新型建设和社会的高技能要求为宗旨, 准确把握并且满足国家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技能、能力、方法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所有这些均需要采用匹配的教学方法, 突破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项目教学即是改革的重要成果。 在实施项目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行项目设计, 突出不同任务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从整体意义上理解项目中的每一个工作任务, 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 通过项目活动让学生获得具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者服务。为了提高行动导向教学法之项目教学的效果, 教师需要在组织学生和进行项目设计方面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只发生在必要的时间和环节, 更多的时间要让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和学习任务, 生产一个产品或完成项目任务。

项目教学既可以发生于理论课程教学中, 也可以发生于实训实验教学中, 特别是在实训实验教学中, 项目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养成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 这是因为, 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其能力的顶端能力, 该种能力产生并且建立于不断解决实训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之上, 行动导向教学或项目教学都是站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 让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或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样, 通过建立学生中心的项目教学组织过程, 学生主体作用真正得到体现, 学生自己在收集项目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独立完成项目、自主围绕项目展开学习的过程中, 其实际工作能力、多向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都会得到锤炼和提高。

(三) 改进完善教学评价制度

现行主导的教学评价制度是结果考核, 通常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其学业或学分的主导标准。加德纳教授认为:“评估方案如果没有考虑个体之间的巨大差异、 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专业知识的多样化, 就会逐渐落后于时代的需要。 ”因此, 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必须改革结果考核主导的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评价、过程评价、发展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 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 要建立完善综合职业能力导向的评价体系。 从综合职业能力的视角来看, 高校师生和承担实训教学任务的企业能工巧匠是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是学生的知识、技能、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否协调发展;在评价方法方面, 教师关于学生的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应当结合起来, 学生发展的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应当结合起来, 尤其要重视和采用促进问题产生和创新思维产生的开放式的质性评价方法, 如行为观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项目活动方案、学习日记等, 关注学生学习、发展的过程。

其次, 要建立完善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 形成性评价通常将评价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教师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教学内容实施、学生表现和教学效果等信息, 既要及时地调整、反思自己的教学, 以有效地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又要及时关注和评价学生, 对顺利完成项目或任务的学生给予表扬、鼓励, 并记入学生课堂教学成长档案, 以此成为过程评价的依据;更要及时帮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 不要等到期末考试、期终考试等结果评价出来后, 才去鼓励或惩罚学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让学生在不断的日常努力中, 通过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为创新能力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再次, 要建立发展导向的评价理念。 发展导向的评价理念主张通过完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不是为了责罚和批评学生, 由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差, 当学生没有完成预定项目、任务或目标时, 教师要坚持评价的发展导向理念, 善于发现学生的创新点或闪光点, 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 以鼓励其发展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12.

[2] (匈) 乔治·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 译.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3:94.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36.

[4]赵建伟.高校网络德育场的构建和运行机制研究[J].探索, 2012 (3) :146-150.

[5]赵建伟.大学生虚拟游戏沉溺现象的生成、影响和德育应对策略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3) :460-467.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第4篇

关键词:行动导向;产学研结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2-02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从2008起,推行以行动导向教学为载体,校企合作教育。现以食品加工专业的《肉制品加工技术》行动导向教学课程改革为例,简述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一、课程的筹划和准备阶段

1.调研参观,制定方案。在开课之前组织教师听讲座,看录像,深入学习有关行动导向教学方面的知识,认真进行调研,参观肉品加工厂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制定课程的实施计划和方案,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教学模式。

2.认真学习,做好课程的开发与设计。通过学习和研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由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的思路,对原料肉和各种肉制品的质量检测和各种肉制品的加工工艺等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序化。以典型的加工产品为载体构建了9个学习情境、13个行动导向的任务单元,计划80课时完成。每一个学习情境都是真实的工作任务,都来自于企业生产实际。9个学习情境涵盖了传统课程体系的知识点和技能,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全过程为目标,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3.分组教学,精心设计学生用单。为了让学生能有责任感和竞争意识,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课程以企业需求为切入点,以典型的各种产品为载体,围绕学习情境,进行“六步法”“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采用分组教学.例如:08食品加工班共24名学生,将学生分成4组,每组6人,并选出一名较优秀的学生担任组长,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法进行现场教学。

4.巧妙设计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设计任务、创设情境、引出任务、帮助指导等方式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自主、协作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每组将计划和方案设计以及资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做好整理。

二、课程的实施情况

1.创造条件仿真教学。仿照工厂实景,做成一体化实验室,专门设有学习角和和讨论桌,为学生提供资料和课程录像以及教学光盘,为学生的学习、讨论、实践提供了有利场所。每组学生在小组长的明确分工下,按照老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学习、讨论研究,小组抽签回答问题,并且还可以互相问一些资讯单上没有列出的问题,以小组整体分数进行排名并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2.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实施每项学习任务。本人将学生按照基础层次和动手能力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每项工作任务都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设计,每项工作任务完成后,都要进行总结和讲评,对优胜小组给予物质上的奖励。

3.考核与评价手段多样化。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将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和调整,评价内容包括出勤情况,任务完成情况,设计的计划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等。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10%),小组互评(20%),教师评价(70%)。评价方法采取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三、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后几点体会

①此次教学改革,完全打破了原来教材上的内容,而是完全根据企业和社会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和序化,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项目内容选材真实,项目任务明确清晰具体。②教学方法上实现了突破。一是一次课一个教学任务和一个训练项目、一个教学目标结果;二是老师边指导边纠偏,学生边操作边改正,讲练学同步,师生互动好;三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四是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和实践动手操作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和方式完成每个学习任务。③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老师按照任务要求边示范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一边学一边做,遇到问题及时纠正解决,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多方面能力的锻炼。④实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实践者的突破。行动导向教学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了以往老师着急学生不急的状态。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过程,通过“步骤”和参照所要完成任务的实际“工作过程”来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⑤教师角色转变的突破。教师的任务是做一根“火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点燃学生心中的光明,让学生在自我实践中成长。教师的转变还在于自身知识、能力结构方面有大的转变,即转变为设计、组织、管理、监督和协调者、监督学生学习过程,纠正学生学习偏差,评估学生学习结果。⑥考核和评价多样化的突破。每一项学习任务都对应有一套标准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单一闭卷和终结性考试的方式,根据课程制定了技能项目的测评和步骤,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学习态度和学生实际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的考核。⑦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了新突破。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从工厂购买的灌肠机是为工厂大批量生产而制作的,不适合学校教学实践用。于是,老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灌肠机的结构和原理,请教工厂科研人员,自己动手制作出了适合实验用的机器,并获得了学院科技创新奖。⑧构筑更好的校企合作平台。香溢企业进行班级命名,设立奖学、奖教金,学生统一着装,企业参与教学,将培养优秀学生和优秀员工密切结合起来,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香溢模式”。学院还与完达山乳业、米奇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共同设计课程,密切结合企业岗位特点和要求,在校生中择优选拔学员,企业的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拓宽合作领域。

由于行动导向教学刚刚起步,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今后应多组织技能竞赛类型的活动,交流经验、切磋技艺的作用,激发教师和学生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努力吸引企业利用学校的实验实训室,以提高教学资源共享,实现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金梧.校企零距离对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7,(5):31-33.

[2]徐小芬.浅谈产学研相结合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53-156.

[3]宋延杰,李椿,柳成志,丛金山,刘洪林.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刘邦祥.影响职业学校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因素及其对策—以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项目学校的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教学创新行动工作总结 第5篇

行动导向教学法与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文/张晓布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物理实验的技能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从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设计过程的角度阐述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要以实验情境中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基于学习情境中的行动过程为途径,以独立的计划、独立的实施与独立的评估即自我调节的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强调学习中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观察能力、方法选择能力、探究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贯穿于物理实验的教学全过程、融入教学各环节,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教与学、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的交往情境,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设施和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有机的组合,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探究的情境中、在动手的实践中自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自己的创新经验、创新思维能力。所有环节的实施,最关键的在于教学设计,就物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活动一般以教学内容章节进行,因此,需要编制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类进行,可将单元教学内容归入认知(知识)、情感、技能(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三大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了认知目标、操作技能目标、实验素养(观察能力,动手创新的能力)目标,使实验教学目标明确、可测性强。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知识与技能目标中,实验思路的`合理性和处理数据关系方法的有效性设计中,首先虑实验思路是否存在多途径,确保有协作、讨论、交流结果的多元性。也就实现目标的角度,明确要求,通过学生的讨论、协作完成不同实验思路的结果。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系统学习的知识,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教学内容的分析就是要确定“学什么”。教学内容编排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使其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为例,教学重点:提出实验方案、思路,并使实验方案具有合理、可行性,在怎样的物理过程中进行研究,模型肯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让学生根据课本的样式,重新进行讨论、设计。知识点是:水平面内匀加速直线运动;沿斜面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用什么方法提供合外力,如何测理加速度等。教学难点: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选控制变量法;在数据处理上,从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基础实际出发,进行处理数据方法的选择:(1)公式法;(2)表格法;(3)图像法。从内容上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合作交流,达到由浅入深、训练密度逐渐加大、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化的结构性安排。教学策略的制定确定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工作应进入了教学策略的制定环节。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是有效地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如,在《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实验中,创设学生进行完整的探究实验的情境,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提供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再考虑如何设计最简单的物理过程来探究,最后让学生选择图像处理数据,并让学生感受到图像法的优势。在数据处理方法的选择过程中,一定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每一种方法,即使方法的实现有一定的困难,也要给予必要的肯定和鼓励,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此外,在教学中各类媒体应用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所显示出来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由于媒体的性能与特点各异,对有效传输教学信息的效果也各不相同,所以,只有充分掌握各类教学媒体的性能、特性和设计方法,才能合理选择、优化组合教学媒体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如,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可以选择传感器、光电计时器和电脑连接的数据处理,直接形成图像的直观性优点,让学生感觉这种媒体的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行动导向教学法中教学评价重点放在针对教学实施的根本目的上,指向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一个学生在该项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所起作用、合作能力等;同时,要突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方面的评价。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归纳、有所发现;并逐步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质疑、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创新创效示范行动工作会议 第6篇

——景小青年教师创新创效示范行动专题会议

2014年3月12日,景小召开了促进青年教师创新创效专题行动的会议,会上校领导指出青年教师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血液”。随着近年来高学历知识青年的不断吸收,学校教师队伍进一步提升和改变了员工的知识层次,而青年教师的相应需求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促进岗位成才,并在学校改革发展建设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结合青年人的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正确引导创新育人载体和管理模式。采取“青’字号工作室,以优秀青年教师为头,发挥优秀青年教师的优势,以一带多,覆盖更多的青年教师的发展,因此青字号工作室发挥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实现了“以点带面 促进青年教师创新效”。

景小青年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景小青年教师创新创效示范行动专题会议

(二)2014年9月26日,景小召开了第二次青年教师创新创效示范行动专题会议,会上校领导指出,青年教师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一定要肩负起创新的使命,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为作用。学校青年教师为数从多,为了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作用,应紧密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动员引导广大青年教师立足岗位,学技成才,创新创效,在理论教育和岗位实践中增强青年员教师创新意识。

第一、要培养强化青年教师的思维联想贯通能力,改变青年教师对创新存在的模糊认识。

第二、要提高青年教师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增强创新的基础建设,为青年创新提供施展才智的舞台。

上一篇:双十一口号霸气十足下一篇:党关系接收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