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2024-06-22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精选4篇)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第1篇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专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http://2006-03-24 16:53:40

1983年1月

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正式颁布。

从理论上说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1月2日,中共中央印发题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文件(简称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1982年12月31日经政治局讨论通过),作为草案给各地试行。文件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各项农村政策的推行,打破了我国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局面,促进了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现在,方向已经明确,道路已经开通。

文件提出,当前农村经济政策中的问题是:(一)各地要根据本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经济技术条件,拟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实现。要按照我国的国情,逐步实现农业的经济结构改革、体制改革和技术改革,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农业发展道路。(二)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的道路。(三)稳定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仍是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四)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发展多种多样的合作经济。长期以来,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流行着一些错误观念:一讲合作就只能合并全部生产资料,不允许保留一定范围的家庭经营;一讲合作就只能限于按劳分配,不许有股金分红;一讲合作就只限于生产合作,而把产前产后某些环节的合作排斥在外;一讲合作就只限于按地区来组织,搞所有制的逐级过渡,不允许有跨地区的、多层次的联合。这些脱离实际的框框,现在开始被群众的实践打破了。(五)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实行生产责任制,特别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政社分设。(六)在农村允许资金、技术、劳动力一定程度的流动和多种方式的结合。(七)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要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广辟流通渠道。(八)要继续进行农业技术改造,建立与健全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和培养农村建设人才的教育体系。(九)加快农村建设,必须广辟资金来源。(十)农、林、牧、副、渔等各业,都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当集中的原则,建立一批商品生产基地。(十

一)力争尽快改变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面貌。(十二)采取多方面有力措施,认真对待森林过伐、耕地减少、人口膨胀问题。(十三)党在农村的工作,必须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十四)系统地培训干部,提高干部素质,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作者:来源: 新京报网络版编辑: 刘华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第2篇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文件

工商市字[2010]18号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号,以下简称中央一号文件),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继续加大服务监管力度,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决策,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积极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依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制定如下贯彻落实意见:

一、指导思想

认真做好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是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和落实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全国工商系统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要求,把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作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持久动力,把牢牢把握“四个只有”作为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把保护农民利益作为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关键举措。树立“服务发展是第一要务,监管维权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努力完成“扩大农村市场主体,促进农村经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工商市字[2010]18号)济发展;加强农村监管维权,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两大任务,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在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中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力扶持农村市场主体,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创新,努力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切实促进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强农村市场监管,继续为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红盾护农”是工商机关的品牌,今年要继续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以实施《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督管理办法》为重点,积极推广实施农资市场监管软件系统,切实提高防范农资市场突发事件的能力,实现事后查处向行政指导、预警防范和长效机制转变,建立农资市场监管预警防范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和完善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要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重点品种和重大案件,继续认真开展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强化农资市场开办者、农资经营者是流通环节农资商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全面推行索证索票、购销台账等制度。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创新监管体制,强化日常监管,完善工作机制,规范执法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维护农资市场良好秩序。

(二)切实维护农村食品市场秩序,认真开展农村食品市场专项执法检查工作。

加强农村食品市场监管是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结合农村食品市场特点,突出农村消费者日常生活食品消费的必需品种,加大对农村城镇、集镇、乡村举办的食品交易会、庙会等经营食品的监管力度,严格规范农村食品经营秩序。要加强对农村和乡镇各类食品批发市场、集市贸易和食杂店的监管和整治力度,规范连锁配送和送货下乡经营食品行为,依法打击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市场消费安全。加快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示范店建设进程,充分发挥示范店的示范引导作用,切实维护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三)实施商标富农战略,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要继续实施商标富农战略,今年的重点是充分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工商市字[2010]18号)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运用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知识产权促进特色农业发展,以特色产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地缘优势,变特色产品为致富产品。要积极引导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简化、完善地理标志审查程序,通过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绿色通道”缩短审查周期,力争2010年地理标志注册和初步审定总量突破千件,农产品商标注册总量超过90万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和农产品优势企业。积极开展针对涉农企业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培训,支持优势农产品扩大出口,特别是通过商标国际注册,提升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加大对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特别是驰名的地理标志和农产品商标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犯地理标志和农产品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违法行为。

(四)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各地要把培育农村经纪人作为重点工作来抓,按照“鼓励、扶持、引导、规范”的思路,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经纪人实现经营资格合法化、人员队伍组织化、经纪活动规范化。要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农村经纪人向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出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高素质农村经纪人,引导向品牌化、规模化、组织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经纪人,依托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当地优势农产品广辟销售渠道,切实解决农民“卖难”问题,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

(五)积极制订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严厉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行为。今年要积极制订推广一批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规范涉农合同格式条款,认真开展涉农合同帮扶活动。加强合同法律宣传,培养涉农企业、农户的合同意识,倡导农民在交易活动中签订书面合同。积极开展合同争议行政调解工作,及时解决涉农合同纠纷,严厉查处涉农合同欺诈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

(六)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要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农村群众自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不收费的规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发展提供方便、快捷的登记服务,大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本着依法自愿有偿和进退自由的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工商市字[2010]18号)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自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信用合作。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跨地域、跨所有制、跨行业开展经营和提供服务。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连锁经营,推行农资信用销售。

(七)提供便捷高效的登记服务,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创新。

要积极支持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为相关企业设立提供便捷高效的登记服务。按照中央关于农村金融改革的要求,积极服务农村金融创新,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为农村金融改革服务。指导涉农企业办理股权出资登记、股权出质登记,增强涉农企业的融资能力。切实建立农民动产抵押当场登记制度,提供高效服务,为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发展农村物流业、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支持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除有特殊规定外,对连锁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的,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资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机关办理登记手续。要认真执行国家外资准入产业政策,简化外资准入条件,提升外资准入效率,积极引导外商直接投资属于国家鼓励、允许类农林渔牧及有关行业。

(八)切实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

要扎实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四个平台”建设,进一步健全12315信息化网络体系,完善12315中心网上受理功能,建立健全12315短消息受理平台,大力推进农村“一会两站”规范化建设,不断拓宽农村消费维权网络,方便农村消费者就近解决消费纠纷,及时有效地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要积极开展农村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活动,提升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九)进一步加强涉农广告监管和行业自律,营造规范有序的广告市场环境。

要进一步加强广告监管,加大对涉农广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坑农害农的虚假广告,重点查处涉及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具等农资商品的虚假广告,以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工商市字[2010]18号)及虚假违法的加工承揽、种植、养殖广告,为维护和保障农民利益、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服务。充分发挥广告协会的作用,大力支持、认真指导涉农广告自律活动,规范涉农广告行为。

(十)实施农村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商品市场监管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市场、重点品种,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危害严重的重点商品入手,采取有力措施,集中执法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着力解决农村市场的突出问题。今年的重点是推进农村商品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创新农村商品市场监管手段和方式,建立农村商品市场征信制度、评价制度、披露制度、服务制度、奖惩制度等,充分发挥市场信用监管机制对农村商品市场中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的警示和惩戒作用,进一步规范农村商品市场交易行为,不断提高市场监管效能。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要进一步强化对家电、汽车、摩托车市场和农村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借“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名义销售不合格和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切实维护“家电下乡”市场秩序,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

二是进一步加强粮食、棉花市场监管。认真落实国家关于粮食、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切实维护粮食、棉花等关系到国计民生重要商品的市场交易秩序。

三是加强农村市场动物疫情防控。严把农村市场畜禽产品准入关,强化和落实市场开办单位和场内经营者责任,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销售注水肉、病害猪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行为,落实畜禽产品安全应急预案,及时、果断处置禽畜产品安全突发事件。

四是进一步整顿农村市场竞争秩序。严厉查处虚假表示、虚假宣传、不正当有奖销售等商业欺诈行为,依法保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严厉查处假冒注册商标、冒用他人企业名称以及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防假冒伪劣商品向农村市场蔓延。

五是继续做好支持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工作。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信息和服务指导,切实落实优惠政策。个体劳动者协会要加强对农民工就业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自强创业。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用人

关于认真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若干意见(工商市字[2010]18号)单位的监管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坚决查处取缔黑职介,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工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是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秩序监管。加大农村黑网吧查处力度,进一步整治农村学校周边环境,认真开展“扫黄打非”工作,促进农村文化市场有序健康发展。

七是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打击传销宣传教育工作。加强对诱骗农民参与传销的查处工作,坚决遏制传销违法犯罪行为向农村地区蔓延。推进打击传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深入开展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加大农村地区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群众的识别、防范能力。

八是组织开展农村文明集市创建活动。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集市监管,营造规范有序的集市环境,倡导文明经商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农村文明集市创建活动,建立诚实守信的农村市场秩序,树立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风尚。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服务农村改革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要放在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班子成员分工负责,各业务处室协调配合,涉农基层工商所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要立足工商职能,紧扣当地农村实际,围绕农业发展需要,精心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落实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二)创新工作机制。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进一步巩固完善已有的做法的基础上,及时提升和推广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把零散性的思路系统化,把临时性的措施长期化,把长期性的做法规范化,努力提高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水平。

(三)加强督促检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把开展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情况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督促检查,完善督导检查机制。

(四)加强协调配合。服务农村改革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与发改委、商务、农业、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第3篇

一、重视发展农业科技的现实意义

㈠农业科技进步的形势越来越紧迫, 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当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农产品总量需求刚性增长, 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耕地、淡水等资源的刚性约束日益加剧, 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土地等农业资源成本、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等大幅上涨, 农业比较效益呈持续下降趋势, 农民增收难度日益加重。2004年以来, 我国粮食连续七年增产, 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4641万吨, 再创历史新高, 但是从品种结构上看问题就很严重。比如大豆, 2010年我国大豆产量为1450万吨, 进口大豆4255万吨, 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50%以上。2010年人均消费植物油18.5公斤, 总需求达到2500万吨左右, 而我国自己的产能接近1000万吨, 缺口为1500万吨~1600万吨。201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5亿吨, 其中, 13个粮食主产省生产4000亿公斤粮食;11个粮食自求平衡省生产1000亿公斤;7个粮食主销区才生产了300亿公斤粮食。

㈡“三农”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政府的综合财政调节实力大幅度提高, 集中解决农业科技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我国现在有成熟的政策条件来集中解决农业科技问题。2000年以来, 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指导方针, 集中力量办了很多事关农业农村长远科学发展的大事、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好事。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农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进入国际竞争优势国家行列。为此, “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粮食安全、蔬菜安全、果品安全、肉禽蛋安全, 目标就是为了确保以粮食为核心的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增长、国内基本满足、内部调控为主。2011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以上, 甘肃达到1000万吨。

㈢当前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意义一是农业科技是工业化、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业科技是基础性的科技方式, 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二是农业科技与粮食等农产品供给保障的必然联系, 科技是增加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的关键因素。世界粮食紧张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粮食消费结构的突变, 过去是以食用为主, 现在变成了食用60%∶饲料20%∶饮料15%∶工业5%的结构。三是农业科技与脱贫问题的相关性。2012年我国按照旧的贫困标准计算, 贫困人口有1.28万人, 贫困面13.4%。我省的贫困县由51个增加到58个, 贫困面在80%以上。四是农业科技与特色产业发展有内在联系, 没有科技支撑, 就没有特色产业的发展。

二、当前国内外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和总体水平

㈠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大趋势20世纪以来, 世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 开始形成以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为重点的农业高技术产业。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作物问世以来, 近50个国家的60多种转基因作物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当前, 农业科技投入在发达国家一般占农业总产值的1.5%左右, 世界平均水平达到约1%, 而我国较长一个时期只有0.2%左右, 近几年才增长到0.44%。农业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发达国家对在60%~65%, 而我国只有45%左右, 农业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 与发达国家有比较大的差距。

㈡我国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和优势改革开放33年间, 我国在农业科技领域先后培育了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500多个, 推动粮食单产从1978年的2025公斤/公顷, 提高到目前的5100公斤/公顷, 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50%以上。主要突破:一是建立了稻瘟病、棉铃虫等重大病虫害和禽流感、口蹄疫等烈性畜禽疫病的防控理论、方法与体系。二是杂交水稻、杂交玉米、矮败小麦、双低油菜等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 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三是选育并大力推广了商品瘦肉型猪杂交组合、中国黑白花奶牛、细毛羊、黄羽肉鸡等一大批优良畜禽品种和建鲤鱼、对虾等水产新品种。四是提出了中短期预测预报技术,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和事前干预可能性。五是启动了转基因重大专项, 构建并组织实施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创建了航天育种技术体系。六是农业科技增强了农村资源环境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能力。七是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机械化发展迅速,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八是培育了一大批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种子产业、食品制造业、生物制剂、制品、兽药、肥料、农药等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

㈢甘肃农业科技的主要优势1990年以来, 培育农牧业新品种 (系) 70多个, 平均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地膜覆盖栽培、农机化应用和节水灌溉面积分别达到1600万亩、1200万亩和100万亩。重点是扶持小麦新品种开发、马铃薯种薯繁育、农业育种技术、优质啤酒原料生产技术、中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特色草食畜牧业生产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等八个方面。截至目前, 全省有30个县区列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区, 共争取国家专项30个, 资金4707万元, 项目涉及十一个市的20个特色产业, 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十多亿元,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6%, 农业科技的贡献越来越大。例如, 2011年甘肃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071万亩, 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了1000万吨大关。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使全省1000万亩马铃薯实现了脱毒种薯全覆盖, 平均产量提高4500公斤/公顷, 达到了19500公斤/公顷, 年增产粮食达60万吨。在灌区推广的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主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 2008年以来累计示范推广678万亩, 共节水5.93亿立方米, 增效4.72亿元。全省主要农作物实现了更新换代, 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从2009年开始, 全省遴选了甘农大等13个培训基地, 每年培训基层农技人员2100人, 并依托农民培训及农业科技推广项目, 近5年累计培训农民250万人 (次) 。

三、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和政策亮点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共提出了23条具体的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 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农业科技战略和政策:一是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二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化农业建设;三是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五是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六是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㈠在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方面提出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抓好“菜篮子”必须与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结合起来;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确保财政用于农业的投入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新增补贴向粮食主产区、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倾向;农村银行可以实行弹性存贷比政策。

㈡在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引领支撑现代化农业建设方面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把市地级农业科技机构纳入省级科技机构管理;加强对西北和西南等优势种子繁育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

㈢在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实现乡镇农业科技人才工资收入与县以上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收入平均水平相对接;2012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农机服务模式;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㈣在加强教育科技培训, 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方面推进部部共建、省部共建高等农业院校, 实施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向农业领域倾向;完善农村基层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方法, 评聘职数向乡镇和村上倾向;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㈤在改善设施装备条件, 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方面继续加大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实现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基本覆盖农业大县;扩大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规模, 实施旱作农业工程;支持垦区率先发展现代农业;扩大退耕还草工程实施范围;逐步提高防护林造林投入中央财政补助标准。

㈥在提高市场流通效率, 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方面把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市社区菜市场、乡镇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提高投资入股、产权置换、公建配套、回购回租的方式, 建设一批非盈利性农产品市场;对农民合作社建设初加工和贮藏设施建设给予财政补助;大力发展和支持直销农业;开展“南菜北运”、“西果东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工作。

四、当前甘肃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路和重点

㈠现实矛盾根据调查, 在甘肃省农业科技的创新和推广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实际矛盾, 需要解决。一是推广组织主体与客体的不协调矛盾。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农业科技研发机构都是事业单位, 而科技推广对象是非常分散的农户, 主客体之间很不协调, 对话机制不平等, 成本比较高。二是农业科技成果研发与商品性价值的矛盾。许多地方把农业科技成果几乎当成“公共产品”, 把农业科技成果当成一般的“产品”, 商品概念和价值概念很淡薄。三是农业科技成果高成本与市场收益风险大的矛盾。任何科技活动和成果推广都有一定的风险, 农业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的风险实际上很大。四是农业水价格改革与节水农业的矛盾。我国长期实行农业用水的低价政策, 这与节水农业发展的战略实际上是矛盾的, 因为低水价大大降低了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的积极性。五是劳动力素质与农业产业化提升的矛盾。

㈡总体思路一是在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 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推广方面的投入, 使其投入增长速度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农业科研要更加贴近生产实际。要创新农业科技支持的方向和重点, 着力突破影响特色产业做大做强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努力取得更多突破性实用技术成果。三是要切实加快成熟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四是要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 向农民群众无偿提供, 充分体现公益性。五是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创新机制, 深化研发经费、人事用工、工资报酬、职称评聘、成果评定等方面改革, 建立起更加适合科研工作、加速推进成果转化、能够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制度机制。

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第4篇

1 在草原生态建设方面有新策略

中央一号文件把“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了重点阐述, 并就草原生态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策略。

文件要求进一步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力度。文件指出, 要切实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 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 延长实施年限, 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退牧还草工程是当前草原生态建设的主体工程, 自2003年开始实施以来, 取得了明显的生态及经济社会效益, 但是, 该工程实施力度偏小、年限偏短、补贴标准偏低的问题非常突出。从总体投入看, 2003~2009年, 国家安排退牧还草资金共115.75亿元, 平均每年16.54亿元, 大约只相当于国家每年用于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的1.65%。据测算, 退牧还草工程区农牧民每退牧1亩 (1亩=667平方米, 下同) 草原, 将增加饲养成本10元以上, 远高于目前国家的补贴标准。因此,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我们有理由期待国家会加快退牧还草项目进程、增加建设投入、扩大实施范围、提高补贴标准, 并对非青藏高原区5年、青藏高原区10年的补助期限分别予以适当延长。

一号文件在强调加大退牧还草工程的基础上, 从战略高度提出了采取统筹推进的策略。文件指出, 要继续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 统筹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 加快岩溶地区石漠化和南方崩岗区治理, 启动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加大草原鼠虫害防治力度。目前,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只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 (2001~2010年) 》中草地治理面积的32%, 任务还很艰巨。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才刚刚起步, 还存在着加快工程进度和统筹好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长远发展关系的现实问题。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到土地面积的40%, 南方岩溶地区有1300万公顷石漠化土地亟须治理。全国每年草原鼠害面积4000多万公顷、虫害面积2200多万公顷, 而实际防治面积均不到15%。一号文件紧密结合我国草原生态问题实际, 着眼全局,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和关键问题, 分别提出了继续推进、统筹推进、加快治理、加大力度、启动新项目等针对性措施, 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协调全国草原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

2 在草原合理利用方面有新措施

草原既要保护建设, 又要合理开发利用, 只有这样, 才能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进而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草原的合理利用问题, 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即:落实草畜平衡制度, 继续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发展舍饲圈养, 搞好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

草畜平衡制度、禁牧休牧轮牧制度是《草原法》规定的草原基本利用制度。长期以来, 受落后生产方式的制约, 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草原家畜数量的增加, 造成家畜严重超载, 草畜矛盾日益突出, 也成为导致当前草原退化、沙化的最重要因素。据农业部监测, 2009年全国草原平均家畜超载率为31.2%, 其中, 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甘肃六大草原牧区家畜分别超载39%、25%、35%、26%、38%、38%。再从禁牧休牧轮牧情况看, 目前全国禁牧休牧轮牧面积约为14.8亿亩, 只占草原面积的1/4, 且由于相关配套政策未能适时跟进, 导致一些地区偷牧、盗牧、夜牧现象时有发生, 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在实施效果上打了一定折扣。今年, 在中央一号文件中, 对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予以特别强调, 这是对此项制度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在促进草原合理利用方面的明确要求, 有利于推动各地加大工作力度, 加强对草原合理利用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快出台必要政策、落实相关措施。

舍饲圈养、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是提高草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当前, 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仍以原始的游牧方式为主, 不仅生产效益低下, 也不利于草原保护和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工饲草地面积多年徘徊在8000万公顷左右, 只有草原面积的2%, 所生产的人工饲草料, 远不能满足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的作用。牧区水利也极其落后, 广大的天然草原基本没有水利灌溉设施, 草原农牧民总体上依然过着靠天养畜、靠天吃饭的生活。中央一号文件把舍饲圈养、人工饲草地和牧区水利建设作为推进草原合理利用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提出来, 有利于更好地落实草畜平衡及禁牧休牧轮牧制度, 有利于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益, 有利于加快牧区经济社会发展。

3 在草原承包方面有新要求

2008年和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都曾提出推进草原承包工作。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按照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 继续推进草原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提出“权属明确、管理规范、承包到户”的要求, 这在中央文件中是首次。

耕地承包、林地承包、草原承包都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耕地承包工作早已完成, 林权制度改革也正在全面推进, 而占国土面积2/5的草原, 承包工作却依然缓慢, 推行近30年来, 仍有45%的草原没有承包。即使是已承包的草原, 绝大部分并没有落实到户, 处于多户“混用”状态, 难以发挥草原承包的预期效果。此外, 承包管理不到位、承包经营权流转不规范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权属是关键、管理是基础、到户是根本, 中央一号文件抓住当前草原承包工作的主要矛盾, 从明确权属、规范管理、承包到户三个方面, 确定了草原承包的基本目标和主攻方向, 这既是对草原承包工作的总体要求, 也是衡量各地草原承包工作落实水平的重要标尺, 有利于规范承包工作、加快承包进程、提高承包水平。

4 在体系建设方面有新突破

草原监理体系是依法监督管理草原的专门执法队伍, 是维护草原生态安全、促进草原合理利用、保障草原地区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这在中共中央文件中是首次, 是推进草原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突破。

我国草原监理体系是根据新修订施行的《草原法》要求, 从2003年起才开始建立的。由于起步较晚, 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等原因, 存在着机构不健全、力量薄弱、素质不高、装备落后、经费短缺等突出问题。从全国看, 目前只有约1/3的地 (市) 和1/5的县 (旗) 设立了草原监理机构, 且大部分是与草原站、畜牧站等单位合署办公;南方有的省份监理机构仍为空白。从草原生态工程区看, 还有21%的退牧还草工程县和42%的京津风沙源工程县未建立草原监理机构。从人员规模看, 全国平均5.3万公顷草原才有1名草原监理人员。从设施装备看, 各级草原监理机构, 特别是基层的县级草原监理机构, 普遍缺少必要的执法监督和办案取证设备, 办公条件也十分简陋。

当前, 草原破坏问题日趋严重, 非法开垦草原、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资源、非法征占用草原、非法进行矿藏开采、非法买卖和流转草原等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据估计, 全国每年发生各类草原违法案件数万起、直接破坏草原20万公顷以上。由于监理体系落后, 难以适应草原执法监督工作的实际需要, 一些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 一些违法案件得不到有效查处, 显然, 这种现状必须尽快扭转。

党中央充分把握当前草原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 提出加强草原监理体系建设, 强化草原执法监督, 这既是对草原监理体系建设必要性、紧迫性的充分肯定, 也是对监理体系履行草原执法监督职责的明确要求。贯彻中央文件精神, 就必须在健全机构、理顺体制方面有新突破, 在增加投入、完善设施、改善条件方面有真行动, 在提高素质、规范行为、增强能力方面有快发展。

5 在补贴政策方面有新举措

从2006年开始, 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要求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 但今年的文件突出了资金筹集, 在措施和力度上明显加强。文件指出, 加大力度筹集森林、草原、水土保持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推进西藏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与此同时, 文件还特别强调“逐步完善适合牧区、林区、垦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这表明, 中央将强化对牧区的农业补贴政策, 让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农牧民享受更多的实惠。

近些年来, 草原地区为国家生态安全的需要, 做出了不少的牺牲, 放弃了一些发展的机会, 草原畜牧业发展受限, 草原资源开发利用受控, 在客观上影响了农牧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照讲国家理应采取相应的补偿政策, 来弥补草原地区因生态保护所造成的损失。但从实际情况看, 尽管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草原地区的投入, 并在个别地区开始了生态保护奖励机制试点工作, 但力度还很不够, 受益面还很有限。近十年我国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近1万亿元, 而草原累计投入只有约240亿元, 仅占2.4%, 这与广大农牧民和草原地区所付出的草原保护代价相比, 相差甚远。一些单位和个人, 征占用草原搞建设, 开采草原矿藏, 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但却很少拿出资金回馈草原、恢复草原植被。一号文件强调加大力度筹集草原等生态效益补偿资金, 其涵义就是要广开资金渠道, 想方设法加大对草原的投入, 这对于调节生态保护者和受益者的利益关系, 突出“谁开发、谁保护,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补偿”的基本原则, 调动广大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草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其自身的特点, 以发展草原畜牧业为主, 它与农区以粮食生产为主有着根本的区别。近些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 但这些政策主要是针对农区和种粮农民, 而草原地区则难以从这些政策中受益。以内蒙古为例, 2009年全区仅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三项, 就使农民人均获得政策性收入368元, 而牧民则基本享受不到;“十一五”以来, 全区牧民收入低于农民3.83个百分点。因此, 一号文件要求逐步完善适合牧区特点的农业补贴政策, 旨在将现行农业补贴政策扩大到草原地区, 从而增加农牧民收入。从当前情况看, 将牧草良种补贴、种草直补、草畜平衡补贴以及草原牧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逐步纳入农业补贴范围, 是完全可行的。

上一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认识下一篇:新年记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