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2024-06-24

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精选13篇)

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第1篇

一、命题分析

试卷卷面情况来看,考查的知识面较广,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把握的程度,又考查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顾及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水平,做到面向全体,又有所侧重。全校数学组试题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检测,又考查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次期末数学科质量测评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能,其命题具有如下特点:

1、六年级的考题与以往没有太大的变化,卷面仍以填空、选择、判断、计算、应用题等较为熟见的题型结构,涵盖了教材的所有内容,各个知识点都得到考查.计算题、应用题及其他分别约占总分的1/3,分值分布较为合理。

2、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试卷看似简单,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要求很高。

3、一至五年级的命题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题型、内容新颖而全面,更加突出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特点。实际应用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要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收集信息、计算,并加以推理判断,才能很好的完成。

4、相比之下,六年级的命题缺乏生活性和趣味性,知识点单一,综合性与知识内在联系性不强。

5、本次期考的命题总体令人满意。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期末数学科考试,从学生答卷看,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1、考生心态没有端 。考试个别同学没有很好的做试题,从试卷看,个别学生不够重视考试,积极采取措施抓紧抓好。

2、各小学教学质量很不均衡。

3、低、中、高学段教学质量也不均衡。全校数学科平均分、及格率低年级超标,而中、高年级却不达到规定的要求。

4、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普遍较差。各年级测试命题难易适中,其命题与教材、学生练习资料没有太大的差距,可是全校统计,大多数教学班学业成绩没有达到教研室教学常规管理条例的要求。

5、多位数和小数、分数乘除法计算错误较多。究其原因,一是学生没有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二是计算时马虎草率,以致出现不应有的错误。

6、学生对应用题的题型特征及解题规律掌握较差,造成应用题失分较多。

7、低年级学生不善于观察、收集数学信息,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

三、今后教育工作设想

1、继续实行期中、期末测评交换监考、集中评卷,确保测评成绩真实、准确。

2、各学校必须认真抓好在校生控辍工作。转出学生必须造册登记,并经中心学校审核确认。

3、加强班级教育教学督导检查,加强训练、辅导、检测力度,做到《同步练习》、《自学手册》与教学同步完成。

4、各校认真做好期中、期末测评试卷的存档和评析。

[关于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第2篇

一、填空1、38 的分数单位是(),再加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结果是最小的质数。

2、15的约数有()个。

3、分母是10的所有最简分数的和是()。

4、0.26立方米=()立方分米;800毫升=()升

5、把102分解质因数是102=()

6、205至少加上()才能被3整除。7、815、936、312 中,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是()。

8、把5千克梨平均装在9个筐里,每筐装这些梨的(),每筐梨重()千克。

9、56 的分子如果加上10,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10、已知两个数分解质因数是A=2× 3× 3 ×5,B=2× 2× 5,那么A、B两数的最大公约数是(),最小公倍数是()。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偶数都是合数。()

4、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这两个分数相等。()

5、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两个分数,分数单位大的分数值()

A.大B.小C.大、小不一定

2、把两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A.12平方厘米B.9平方厘米C.10平方厘米3、1吨的34 与3吨的14()。

A.重量相同B.3吨的14 重C.1吨的34 重

4、至少要用()个同样的正方体才能拼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A.4B.8C.16D.275、如果a与b都是自然数,并且a÷b =5,那么a与b的最大公约数是()

A.1B.aC.b

四、计算

1、直接写得数

35+ 15 =13+ 14 =1-57 =23+19 =920+ 320 =

15-16 =14+ 13+ 34 =5÷8=9.2×0.25×4=0.8×25-10=

2、解方程

3x-34= 14x-(23+ 34)= 11123、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38+ 56-71247+ 59+ 3712+ 34-310

59+ 78+ 49+ 181415-(25-310)8-916-7164、列式计算1、710 减去 14 与 25 和,差是多少?

2、27 的加上一个数减 12 的差,和是914。这个数是多少?

3、一个数的7.5倍与这个数的3倍之差是49.5,求这个数?

四、填表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五年级某班女生的跳远成绩记录表(单位:米)

2.752.352.573.052.832.652.83

2.922.452.802.252.623.12.7

根据这些成绩完成下页的统计表,并算出平均成绩。再根据统计表填空。

成绩 2.4米以下 2.4-2.69米 2.7-3米 3米以上

人数

(1)平均成绩是()米。

(2)这个 班女生的跳远成绩在()范围内的人数最多。

(3)这个班女生的跳远最好成绩是()

(4)你还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五、应用题

1、绿化小组有男生25人,有女生20人。男生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

2、王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第一天完成计划的58,第二天完成计划的712,实际完成的超过原计划的几分之几?

3、某厂三月上旬前4天共节约用水140吨,后6天平均每天节约32.5吨。这个厂三月上旬平均每天节约用水多少吨?

4、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木箱,长12分米,宽8分米,高0.6分米,做这个木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木板?

5、一个长方体汽油桶的底面积是4平方分米,高是3.5分米,如果1升汽油重0.75千克,这个油桶可装多少千克汽油?

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第3篇

1. 借助网络平台 ,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 , 了解圆的特征, 知道圆的圆心、半径、直径, 理解在同圆 (或等圆) 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并学会用圆规画圆.

2. 借助网络的信息量大的特点 , 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到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途径.

4.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有关圆的知识, 学会圆规画圆.

教学资源:“圆的认识”一课的网站221.230.10.201 / zlh.

教学用具: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首页)

1. 同学们, 今天我们上数学课的环境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

2. 会上网吗 ? 平时上网都干些什么 ?

3. 是啊 , 网络的作用真不小 . 告诉你们 , 在网上还可以上课学知识呢!

今天, 我们就运用网络一起来认识圆. 揭题:圆的认识.

[反思 :聊天式的谈话 , 缓和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紧张情绪, 为和谐的课堂气氛打下基础. 同时, 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网络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并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 ]

二、自学天地

1. ①看 , 网上给我们展示了一组图片 , 在这些图片中我们都可以找到———圆. ②生活中, 圆无处不在. 对于这种处处可见的图形, 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 ③本课我们会学习什么呢? 揭示“学习目标”.

2. ①请点击“自学天地 ”, 先自学再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 看谁最会自学! ②学生自学. ③通过刚才的自学, 你对圆有了哪些认识?

[反思 :数学阅读具有“有助于规范学生语言 , 加深其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培养自学能力”等特点, 所以数学阅读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目前数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课运用网络教学克服传统教学的束缚, 给学生创设数学阅读的时空,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符合现代“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 本节课, 根据数学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在设计阅读材料时突出了以下三点:①在与原有认知的对比中凸显新知的特点. ②适当渗入对圆的描述, 加深对圆的认识的同时, 丰富数学知识的文化内涵.③结合现实情况的操作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增强学生阅读兴趣. ]

3. ①其实 , 圆心、半径和直径中还蕴含着许多奥秘呢 ! 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研究研究? (想! ) ②师:请大家运用手中的圆片、笔、尺等工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看看在同一个圆内半径和直径各有什么特征?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始探究, 老师期待着你们精彩的发现! ③学生自主探究, 并点击“课堂讨论”, 把发现及时记录上去, 记录完后点击别人的留言, 看看别人有什么发现, 也可回复! 4结合留言交流、汇报. 师: 还有很多精彩的发现我们没来得及交流, 不要紧, 课后我们可继续点击阅读.

[反思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 在显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和控制反映等功能上的良好特性, 本环节让学生运用网络平台交流发现, 不仅完善了相应的认知结构, 而且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也让教室每个角落学生都看到别人的发现、评价别人的发现. 有效地将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甚至课外家长评价等评价主体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差异. ]

4. ①同学们真会探究 , 现在来挑战一下自我 , 看看掌握得怎么样, 好不好? ②点击“课堂活动”, 完成“挑战自我”, 相信你能挑战成功. ③交流:A.经过刚才的挑战, 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B.被电脑怀疑作弊的举手, 恭喜你们全部过关! 别骄傲, 我们一起继续努力!

[反思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自测的工具 , 每做一题电脑及时作出评价, 有利于学生自我反馈, 也可以作为教师电子测评的手段, 优化了评价过程, 革新传统的课程评价观与方法, 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 ]

三、画圆

1. 认识了圆 , 你会画圆吗 ? 你打算怎样画圆 ? 2. 点击学会画圆, 观察网上如何用圆规画圆, 并尝试解答下面的练习, 相信你能出色完成! 3. 学生自学. 4. 交流. 5. 师小结.

[反思 :利用录像、动画等计算机软件的方式呈现各种画圆的方法, 摒弃了人为演示中经常出现的干扰学生视野的多余动作, 使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

四、全课小结, 交流对运用网站学习方式的感想

五、课外拓展应用

1. 接 球比赛. 2. 车 轮问题.3. 你 知道吗 ?

[反思 :“圆的认识”是一节倍受广大教师关注的传统课程借助这节课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 只是一种对传统课程的尝试与自我挑战, 仅给老师们提供一个研讨的平台, 至于它的成熟还需集大家的智慧. ]

总之, 在数学教学中, 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在数学教学中将占主导地位. 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 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 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 发展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当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猛进, 信息技术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交流中, 已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 为人类各种能力的提高带来了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逐渐实施的过程中, 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 给我们数学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也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让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关于小学数学第十册期末考试试题分析 第4篇

[关键词]数学 试题 错因 良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0-057

在某镇2014年秋季学期期末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统一水平测试中,笔者发现完小的学生在作答第六大题“解决实际问题”第5小题“用140cm长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相架,长、宽、高的比是4∶2∶1。如果在外面包一层彩色包装纸,至少需要包装纸多少平方分米”时,得分率极低,对此我惴惴不安,掩卷长叹,于是阅卷反思,寻找错因,寻觅启示,寻求良策,以期改进。

一、错因分析

我们知道,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一般由条件、问题和结果三项组成。作答前要仔细阅读题目,一是理解题意,弄清楚题目是说一件什么事,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要解答的问题;二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图解或表解等多种形式,使题中的条件简化;三是拟定解答计划,根据已知条件和数量关系,确定计算步骤,列出算式;四是解答;五是检验结果是否合理、正确。

遗憾的是学生并未按前面提及的五点要求进行作答,就匆匆下笔,导致仅列出了第一、二步对的算式:4+2+1=7,140÷7=20;从第三步起计算就错了:20×4=80(cm),20×2=40(cm),20×1=20(cm),80+40+20=140(cm),140分米=0.14平方分米。

学生的作答结果错误,主因一是没有认真细致审题,不善于从相关词语中获取必要的正确的计算信息:没有把“140cm”转化为长方体所有棱长的总和;没有从“长方体”一词想到它有6个面;没有从“外面包一层彩色包装纸”想到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它有6个面,即(长×宽+长×高+宽×高)×2;没有从“多少平方分米”想到计算结果要用平方分米作单位。二是遗忘了长方体的长棱、宽棱和高棱各有4条,即20×4=80(cm)、20×2=40(cm)、20×1=20(cm)中的“80cm”“40cm”“20cm”分别是4条长棱、4条宽棱、4条高棱的总长,还需要分别除以4,进一步求出每一条长棱、宽棱和高棱各是多少厘米。三是把长度单位分米与面积单位平方分米混为一谈。

二、改进良策

1.加大力度建立学生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认为“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此,我们要创造条件,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参与数感培养活动。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中,我们要耐心引导每一个学生反复观察、反复抚摸、准确说出长方体的每一条长棱、每一条宽棱和每一条高棱,具体感受长方体的12条棱与6个面。在此基础上,请学生亲手测量手中的长方体,根据所测数据先分别计算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然后再把6个面的面积加起来,即为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个教学过程从眼、手、脑、心四方面培养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的数感,留给学生的印象会是深刻、难忘且牢固的。

2.增强学生数据分析观念。数学学习离不开数据分析,学会数据分析会使我们获取数据中蕴含的数据计算信息。如上述题中的“140cm”没做成长方体前就是1条线段,做成长方体后截成了12条线段,但是总长是不变的。倘若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强,稍加分析就会从140cm想到长方体有12条棱,从12条棱想到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平时多做这方面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与技巧。

3.提高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小学阶段数学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概念、公式和运算定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4.提升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多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促使学生养成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正方体表面积的公式后,发动学生寻找大小不一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动手测量数据,计算它们的棱长及表面积;要给电脑主机做布罩、为新华字典做书套、粉刷教室门,请学生分别计算需要多少布料、牛皮纸和油漆。积极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在数学运用的过程中巩固、创新知识,达成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目标。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落实课标要求,刻苦钻研文本,精心设计导学过程,注意学情分析,注重学生的数感、数据分析、运算能力、运用意识的培养,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在考场上准确、轻松地解题。

聋校数学第十册期末测试试卷 第5篇

(时间:90分钟)

姓名 等级

一、口算题。(5分)

1.29-0.18= 50×60= 272-97= 1.38+0.22= 84÷6= 2.37+0.9= 0.25×4= 16×0.3= 1.5×8= 2.5×10= 0.1×0.03= 3.5+7.6= 6.2×0.3= 16÷0.16= 2.6÷0.2= 0.99+1.8= 42÷0.6= 1.23÷3= 0.75×4= 3.2÷1.6=

二、按照题目要求做题。(0.5分×22=11分)

1.0.09平方千米=()公顷 8.01吨=()吨()千克 5元3角6分=()元 4.7时=()时()分 0.9时=()分

2.写出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83.6767……()24.753753……()3.把72.6÷13的商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位。4.乘数小于1,乘得的积比被乘数(),除数小于1,除得的商比被除数()。

5.平行四边形有()组对边平行,梯形有()组对边平行。6.()度的角是平角,()的角是直角。

7.25×○=12×○(1.5×1.2)×○=1.2×(○×6)

(64+28)+34=28+(○+○)

三、判断题。(1分=×7=7分)

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角三角形。()

2、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线延长后可以相交。()3、0.5×101=0.5 ×100+1()

4、钝角三角形中一定有两个锐角。()

5、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6、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7、最小的自然数是0。()

四、选择题。(2分×5=10分)

1.275.4×1.1○275.4圆圈中应该填()。A.﹤ B.﹥ C.= 2.在800.0600中,可以省略不写的零有()个。A.1个 B.2个 C.3个 D.5个

3.把39.62先扩大100倍,在缩小10倍,得到的数是()。A.396.2 B.3.962 C.3962 D 39.62

4、每一个三角形都有()高。

A.1 B.2 C.3 D.4 5.在(7.42+2.58)÷0.25-4×0.25一题中应该先做(A加法 B 加法 C 乘法 D除法

五、计算类题目。(2.5分×10=25分)

1、计算并验算。

5.84+3.76 100.1÷0.25

96.76-73.28 802×1.1

3、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怎样做简便?

18.75-0.43-4.57 10.1×87

312×4+188×4 0.135×500×0.2

6.3+0.84+3.7+8.16 0.25×0.03×4

。)

六、文字题,并且写出运算顺序。(3分×5=15分)1、3.6乘以2.5的积,加上7.2,和是多少?

2、47减去3.2与1.5的积,再加上6.9,得多少?

3、6.42与78.1的和是多少?

4、18减去4.5的差,除以0.5,商是多少?

5、5.6与0.7的和,乘以1与0.4的差,积是多少?

七、画图。(4分×3=12分)

1、用量角器画出下列各角。

25° 120°

2、过直线外一点分别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

·

3、画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八、应用题。(5分×3=15分)

1、一架飞机4小时飞行3400千米。照这样计算,8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2、一个汽车队用8辆车运煤。每天运3趟,每辆车装4吨。汽车队每天运多少煤?

小学语文第十册期末试卷参考 第6篇

一、读拼音写词语(8%)

2oy$ul0nx*np1ngtu$ ()() w1ny2nl0nl2ngm3nm)y@w8ish5nch2ng ()()()

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

三、照样子写出下面字的笔顺、笔画(2%) 甘:________________共()笔。 臣:________________共()笔。

四、按要求填空(5%)

五、把成语补充完整(5%) 波()壮阔风()雨顺()而易见 ()()如生应接不()装()作势 ()蚌相争买()还珠()天盖地 ()竽充数

六、选词填空(6%) 必须必需反应反映 1.我们()遵守《小学生守则》。 2.今天的故事会,同学们()很好。 3.笔、墨、纸、砚是我们学习的()品。

七、在下列句子中填上合适的关联词(4%) 1.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不比做什么,()很值得观赏。 2.()没有了吃田鼠的蛇,田鼠繁殖得特别快,庄稼叫田鼠糟蹋得特别严重,()歉收了。

八、改病句(6%) 1.在老师的教育下,我们认识水平进步了。 2.我敢保证,今年学校运动会我们班可能得冠军。 3.晚饭后,火烧云上来了,朝霞的红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

九、照样子,改写句子(3%) 例:(1)董存瑞坚决地对连长说:“连长,我去炸掉暗堡!” (2)董存瑞坚决地对连长说,他去炸掉暗堡。 妈妈对我说:“晚上有客人来,你要热情接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给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符号(4%) 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1秒钟()2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起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十一、阅读短文,回答问题(25%)

(一)挑山工 1他听了,黑黑的脸上显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他想了想说:“我们哪里有近道,还不和你们一条道?你们是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呗!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 2我心悦诚服地点着头,感到这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我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他就担起挑儿起程了。在前边山道上,我们又几次超过了他;但是总在我们流连山色的时候,他又悄悄地超过了我们。在极顶的小卖部门前,我们又碰见了他,他已经在那里交货了。他憨厚地对我们点头一笑,好像在说:“瞧,我可又跑到你们前头来了!” 3从泰山回来,我画了一幅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他一步一步在向上登攀。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多年来不曾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悦诚服: (2)哲理: 2.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什么哲理?请简明扼要地写出两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需要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引路人 1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呛(li4ngqi4ng)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声道歉。“噢,噢,不要紧。”哎呀!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大伯,我扶你回去吧!”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太谢谢你了,小姑娘。”他很感动地说。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2突然,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会绊倒的。”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3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4雨仍在下着。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用“‖”把短文分成三段,在文中标出,并写出第二段的段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阅读第三节的第三、四句话,用“____”划出写实在事物的句子,用“~~~~”划出写联想的句子。

3.下面几句话中,哪一句最能确切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括号内打“√”。 ①文章赞扬了小姑娘乐意为盲人做好事的好行为,好品质。() ②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时时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③文章赞扬了盲人伯伯为别人着想的美好心灵,表达了小姑娘要像盲人伯伯那样做人的决心。()

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7篇

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Article/UploadFiles/21131048697.rar“>点击浏览该文件

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8篇

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Article/UploadFiles/21131048697.rar">点击浏览该文件

最新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五年级下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试题 第9篇

一、填空。

1、如果b是a的因数,那么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 )。

2、如果a与b是两个不同的素数,那么a与b的最大公因数是( )。

3、24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最大公因数的( )倍。

4、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80,最大公因数是30。其中一个数是60,另一个数是( )。

5、三个连续的自然数,它们最小公倍数是60,其中一个数是5,另两个数是( )和( )。

6、如果a=235,b=2335,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7、A=257,B=2235,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

8、两个一位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72,这两个数分别是( )和( )。

9、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是3,最小公倍数是45,如果甲数是9,那么乙数是( )。

10、一个数,既能整除12,又能整除48,这个数最大是( )。

1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 )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最大的因数是(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 ),最小的倍数是( )。

12、A和B是自然数,AB=0.1,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13、a=23m,b=35m(m是自然数且m0),如果a和b的最大公因数是21,则m是( ),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

14、甲=22ab,乙=2ab3,甲、乙、a、b都是大于1的自然数,甲、乙两数的`最小公倍数是( )

15、按要求填数。

(1)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3和( ) 8和( ) 15和( )

(2)在括号里填一个数,使得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所填的数。

5和( ) ( )和12 ( )和24

(3)最小公倍数是24( ),最大公因数是6( )。

二、判断。

1、如果a与b是两个不同的素数,那么a与b的最小公倍数就是a与b的乘积。 ( )

2、奇数与偶数的最小公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积。 ( )

3、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不可能比这两个数小。 ( )

4、一个数没有最大公因数。 ( )

5、1和比1大的自然数没有公因数。 ( )

6、所有的偶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2. ( )[

7、如果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那么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乘积。

8、相临两个自然数的最小公倍数是1,最大公因数是它们的乘积。( )

9、甲数和乙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因数。 ( )

10、两个不同数的公倍数一定大于它们的公因数。 ( )

11、1是所有除0以外自然数的公因数。 ( )

12、甲数和乙数都是他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 ( )

13、五个连续的奇数,最中间一个数是k,那么这五个数中最小的一个数为k-4。 ( )

14、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一定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因数。 ( )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第10篇

体的表

说 课 稿

焉耆县第二小学

阿迪力江.阿布力克木

《长方体的表面积》说课稿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介绍。

一、说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会解答平面图形的面积,因此,只要学生建立了立体图形的空间感,能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操作感知,提高学生概括、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把让学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刚深入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我把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宽各是多少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

为了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样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获得知识。

六、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我让学生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七、说教学过程

(一)和孩子们一起回忆,复习巩固长方体的特征,为本课的学习作铺垫。

1、长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相对的面()。

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它是特殊的()。(二)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课件演示情境图。

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1、我让学生观看并思考。

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学生可能说出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也可能说出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的表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让学生齐读课题再问,看到长方体的表面积这几个字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生:我相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我组织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动手操作,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按照活动要求,通过看一看、剪一剪、写一写,并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和表面积的意义,讨

论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每个面的长和宽的关系,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我通过课件演示并讲解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通过自评、互评确定最简算法,使计算优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求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关键条件。至此,本课的重点、难点都得以突破。我让学生观察并触摸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的各个面,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借助实物,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这一环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三)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教数学”为“用数学”。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我以长方形面积计算知识为载体,从侧面、多角度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激发学生创新,从而深化主题,掌握合适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我认为通过有效的小结来整合他们的思想,就能“点”中关键,使学生的知识的内在联系得到沟通,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优化训练

拓展应用 说一说。

数学学习,从理解知识到具体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次“飞跃”。因此,教师设计的练习题,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用品,让学生自己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练习题的设计从一般长方体微波炉包装箱到特殊洗衣机罩和通风管,最后到求制作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让学生在不同情况下,通过观察,灵活应用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题,体会生活中长方体表面积是变化的,只有活学活用,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八、板书设计:课件显示

我的设计意图是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在教学中由于我设计了学生自己动手探索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一活动,加上课件的辅助教学和有梯度的课堂练习,学生在理解掌握并且运用新知上,一定会轻松自如。所以,我预测本节课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上都能全面促进,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小学五年级第十册音乐试题范文 第11篇

一、写出下列符号

前倚音()后倚音()上滑音()下滑音()上波音()下波音()

二、填空题

1、民族打击乐器有------、-----、-----、-----、-----。

2、民族打击乐器有-----、-----、-----、-----、------、-----、------、--------、---------。

3、D.C.是反复记号的一种,它表示从-----开始,至--------处结束。

4、《黄河船夫曲》选自《黄河大合唱》,演唱形式是---------、歌曲具有鲜明的----------特点,词作者是--------、曲作者是--------。

5、《保卫黄河》选自《黄河大合唱》,演唱形式是--------,---------作词,-------作曲。

6、冼星海是人民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有--------------、---------------------、------------------------、----------------------、-----------------------------,------------------------。

三、连线题

童年管弦乐选自《海霞》组曲

荫中鸟笛子独奏刘管乐曲

雨花石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歌

牧歌无伴奏合唱 内蒙民歌渔歌巴乌、筝、笙三重奏

彼得与狼交响童话作者[苏]普罗科菲耶夫

凤阳花鼓安徽民歌

喜庆胜利唢呐独奏曲

花蛤蟆山东民歌

丰收锣鼓民乐合奏曲

四,唢呐、木鱼、云锣、萧、钹、笙、板鼓、梆子

以上乐器属于民族吹管乐器的是--------、--------、---------。

属于民族打击乐器的有-------、--------、--------、----------、---------。

五、《黄河大合唱》是--------作词,---------作曲,其中《黄河船夫曲》具有鲜明的----------特点,《保卫黄河》的演唱形式是----------。

六、识谱题

* 《我们多么幸福》的第一行谱子

l《真善美的小世界》的第一行谱子

l《凤阳花鼓》的第一行谱子

* 《花蛤蟆》的第一行谱子

小学数学第十册第1单元教案 第12篇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互助、合作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交流和表达能力。

课时划分:2课时 观察物体……………………1课时 练习二………………………1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一课时:从某个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内容:教材P2例1及练习一第1、2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能分析和分辨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测和拼搭图形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都玩过积木吧,老师给你们4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摆出从正面看到的是下图的图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观察物体

(三)。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学生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若干个小正方体。

师:现在同学们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立体图形,才能从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个小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成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2.探究结果汇报。

(1)一共有4个小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是方体,可以先一行摆3个小正,剩下的1个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师:摆出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是不同的,但是从正面观察时,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还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吗?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学生接着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过程中要多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结论。

3.学生探究。师:如果再增加一个同样的小正方体,也就是用5个同样的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的形状不变,应该怎样拼搭呢?下面就请各小组的同学用手中的小正方体进行拼搭,看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最多。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既可避免重复也可避免遗漏

学生分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4.汇报探究结果。

小组分别汇报自己小组拼搭的图形。

①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后面,如下图。

②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2个的前面,如下图。

③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后面,如下图。

④可以摆在这3个小正方体任意1个的前面,如下图。

⑤可以把1个摆在后面,1个摆在前面,如下图。

教师分别对各个小组所拼搭的图形点评,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三、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从一个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搭立体图形,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谈收获,教是根据学生谈话归纳整理成板书。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三)1.由几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个方向观察,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摆立体图形,有多种摆法。作业: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题。

反思:从习题解答可以感受到,五年级的孩子,空间想象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

第二课时: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教学内容:教材P~例

1、例2及练习一第、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根据图形推测拼搭的方式,引导学生简化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的转化问题。让学生自己拼摆,得出结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及探求数学知识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的能力,通过思考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情况。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过程,根据从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体的三视图,推测出小正方体的拼搭方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与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投影出示例2。2.分小组探究。

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有若干个小正方体木块,请你们自主探究一下,怎样拼搭,能拼搭成符合兰兰看到的三视图的立体图形,看一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并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3.探究结果汇报。

我们拼搭的图形为。因为兰兰从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和从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图形都是由2个小正方形组成的长方形,因此说明这个立体图形只有一层,并且它的前面是2个小正方体,它的左面也是2个小正方体。而从上面看是两排,它的前排是2个小正方体,第二排是一个小正方体并且应该在左边,因此我们组拼成了上面的图形。

师生共同评价总结:各小组都能积极地思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并说出了自己的思考过程。

3.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2页“做一做”。学生根据题意自行操作,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拼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指导。

三、巩固练习

1.第3题:呈现了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个图形,让学生用正方体搭出相应的立体图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然后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步骤、简洁地进行操作。

2.第4题: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交流。

对于第(2)小题,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摆法,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只看到一面是无法确定物体的形状。

3.第5题:可以让学生先直接作出判断,再组织交流。

4.第6题:让学生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图形,判断所观察的物体是什么立体图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能只根据一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就确定是什么立体图形。如果搭成的图形从正面看,最少需要3个正方体,还可能是4个、5个……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或在方格纸上画出,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自己所搭的立体图形得到的图形;还可以让学生小组活动,由一名学生增加所给的条件,使其他人能准确地摆出这个立体图形。

5.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根据题意要求动手摆一摆,以此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梳理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根据物体的三视图拼搭立体图形,同学们都能积极地动手参与,积极地思考。在按照物体的三视图进行拼搭时,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层.要拼搭的立体图形共有几排,再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和位置。

板书设计:

从多个角度观察立体图形

先根据平面图分析出要拼搭的立体图形有几层; 然后确定要拼搭的立体图形百几排;

最后根据平面图形确定每层和每排的小正方体的个数。作业:教辅相关练习。

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第13篇

一、班级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掌握双基情况分析五(1)班全班24+1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10人,其中弱智学生1人,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学习数学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自学、表达、操作、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探讨能力不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基础知识差, 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需要老师督促并辅导。从上学年的知识质量验收的情况看,学生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后进生的面还是很大。本学期重点抓好学习上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

(二)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分析全班学风比较浓厚,同学之间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基本能做到上课专心听讲,大胆质疑,认真完成作业。但也有不少同学对学习不够重视,目的性还不够明确,课堂上养成了做小动作的不良习惯,作业总是拖拉、字迹模糊、个别有抄袭现象。这学期有待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

(三)学生分层情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把全班学生中的学习、思想较好的编为A层,一般(中等)的学生编为B层,目前较差的学生编为C层。具体分层如下:A层学生:吴狄豪 朱逸涵 林如意 叶 帆 方诚旭 张维妙 陈雨洁 张庭睿这几个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良好,喜欢动脑思考,对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有了一定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相对稳定优秀。他们上课能够积极动脑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合作意识较强,学习态度认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他们不仅自己学习好,还乐于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小老师的作用。B层学生:韩娅洁 叶泉龙 许南克 黄佳妮 倪瑞南 吴心茹· 吴鑫强 李苗苗 李 达 这几个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较一般,智力因素偏中下水平,学习态度较端正的,成绩良好。但学习兴趣有差异,注意力不持久,参与学习意识不强,成绩还不太稳定,如果他们能克服缺点,加强自身管理,那他们的学习潜力还是比较大的。C层学生:吴敏鑫 倪 萍 倪心如 倪脉源 吕武斌 李正瑞 这几位学生学习时处于消极接受,被动理解的状态,或接受能力差,或反应慢,难以融入课堂,有的则是懒惰,习惯养成差,久而久之得不到学习的乐趣,就对学习产生了倦怠,造成了成绩偏差,成为了学习困难生。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应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教育,并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分层管理,加强本班促中间抓两头的落实,以优扶差,优差共进。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做到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期教学总目标

(一)思想品德方面

1、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使他们喜欢数学,乐学数学。

2、形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树立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引导反思促进情感态度的发展。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反思当天的学习活动,适时教育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上要实事求是,并以肯定的方式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4、创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以致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行整数、小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会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以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小学工作计划《小学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以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学习常规习惯方面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加强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学习常规的落实,从小培养认真,自觉的习惯。

3、完善课前准备工作制度,使课前准备工作条理化、规范化。

4、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自觉验算习惯的培养。

5、继续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养成认真作业、数学整洁的良好习惯,做到作业天天清。

三、分层目标:根据A、B、C三层学生,分别制定不同的目标:A层学生:能掌握本册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基本技能,拓宽思维的深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指导C层学生学习。B层学生:能掌握本册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C层学生:基本掌握本册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基本技能。

四、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一)教材的概貌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长方形和正方形、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三)教材的重点、难点重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A、B、C层学生)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B、C层学生)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A、B、C层学生)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A、B、C层学生)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A、B层学生)

6、精讲多练,熟能生巧。(B、C层学生)

7、加强思想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C层学)

8、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对学困生要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爱心,作业适当降低要求。(C层学生)

9、赏识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及时鼓励他们,多表扬和肯定、批评、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A、B、C层学生)

六、教学进度表单元周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 时课型

一、图形的变换1轴对称(例1)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进一步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在上述活动中,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和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1、重点:(1)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和特征。(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性和性质。

2、难点:(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2)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1新授课旋转(例

1、例2)1新授课欣赏设计(例3)1新授课练习一1练习课2单元测试1新授课因数和倍数

1二、因数与倍数练习二

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知道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3、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1、重点:(1)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等概念的联系及其区别。(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

2、难点:质数和奇数的区别1练习课2、5的倍数的特征1新授课3的倍数的特征1新授课3练习三1练习课质数和合数1新授课练习四1练习课单元测试14长方体的认识1新授课练习五1新授课

三、长方体和正方体正方体认识及长方体、正方体的比较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实际意义。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1.重点:(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难点:(1)表面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表面积。(2)体积概念的建立,以及会根据信息求体积,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及改写。(3)体积和容积的区别。1新授课长方体的表面积1新授课5练习六1练习课正方体的表面积1新授课体积和体积单位1新授课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新授课6练习七1练习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新授课练习八1练习课容积和容积单位1新授课7练习九1练习课复习和整理1新授课粉刷围墙1新授课单元测试18分数的意义1新授课练习十一1练习课分数与除法的关系1新授课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练习十二1.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2.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一部分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3.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4.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找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能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5.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1.重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基本性质。2.难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1练习课9真分数和假分数1新授课带分数1新授课练习十三1练习课分数的基本性质1新授课10练习十四1练习课最大公因数1新授课练习十五1练习课约分1新授课11练习十六1练习课最小公倍数1新授课练习十七1练习课通分1新授课12练习十八1练习课小数化成分数1新授课分数化成小数1新授课13复习和整理1复习课单元测试11114机动

1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出结果。2.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仍然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1.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正确合理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1新授课同分母分数连加减1新授课15异分母分数加法和减法1新授课练习二十二1练习课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1新授课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1新授课16练习二十三1练习课单元检测机动

1六、统计众数1.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2.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1、重点:认识众数,了解众数的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2、难点:能针对不同问题,正确选择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来表示1新授课17练习二十四1练习课复式折线统计图1新授课练习二十五1练习课打电话1新授课18单元检测1机动

1七、数学广角找次品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2.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1新授课练习二十六1练习课

上一篇:设计形象墙的申请下一篇:物业清洁绿化管理